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人的事迹范文

感人的事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人的事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感人的事迹

第1篇:感人的事迹范文

捡到巨款的王小成师傅

出租车司机王小成前晚忙到8点才在街道口一个路边餐馆买了晚饭,准备端到出租车后排座位上吃。这时候,他发现乘客遗落在座位上一个包。拉开拉链,十捆百元大钞出现在面前。

车后排发现10万现金

前天晚上8点20分,出租车司机王小成在街道口停车吃饭,在车后排发现一个灰色手提包,拉开拉链的一瞬间,他惊呆了:“10捆钞票,全是百元钞,银行捆扎钞票的纸条都还在。看上去应该有10万元现金。”

王小成开了8年出租车,无数次见过乘客遗落的钱包,但这么多现金,还是第一次见到。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缓过神来,他立即给公司熊经理打去电话汇报,经理说,要不先送到位于汉口建设大道的公司来。

挂了经理电话,王小成又担心路上不安全,想到自己住在藏龙岛,对那里熟悉,不如开到藏龙岛派出所去。之后,他饭没吃完,就出发了。

费尽周折找到失主

在藏龙岛派出所门前,王小成停稳车,拨打了110。马上派出所里民警就出来了。

进了派出所,王小成和民警一起打开包清点,发现有整整10万元现金,另外还有取款凭条和名片等物,一张名片上的名字和取款人名字一样。随后他们拨通了名片上的电话号码。

电话那头,失主已发现钱包丢失,正在关山派出所报案。听说王小成捡到了他的包,他激动不已,连说马上过来。

不久,来了三个男子,这三人正是在7点20分左右,在关山哈乐城上了王小成的车子。王小成回想起来,当时,这三人刚上车,乘坐了大约两站,因为临时有事,就匆忙下车了。经核实,警方确认三人中的杨先生就是失主。

失主抱着的哥不松手

在派出所,失主杨先生激动不已,他先是和王小成不停地握手表达感激,之后,干脆拥抱起来,抱着王小成迟迟不肯松开。

杨先生希望拿出点现金表达感激,王小成婉言谢绝了。

昨天,记者联系了杨先生,他说自己是江苏泰州人,来汉谈生意。从王小成师傅的车上下来大概3分钟,他就发现因为匆忙把包忘在了车上。可因为没索要发票,没有记住车牌号,他几乎绝望,想着肯定是找不回来了。

钱再多也不能动歪心思

王小成今年31岁,是武汉天长经贸发展有限公司出租车司机,从业8年。8年来,他捡过多少钱包,自己都记不清了,大多物品都物归原主,部分一时找不到主人的物品,就交给了派出所。去年,一个女乘客把行李忘在他车上,他拉着行李跑了3天寻找行李主人,最终物归原主。

第2篇:感人的事迹范文

2、一辆出租车前车窗右下角贴着一张纸,写着“医护工作者免费接送”。大年初一,河北省唐山市出租车司机刘超得知全国的疫情形势后,粘贴了这个标识,还在小区的业主群、微信朋友圈承诺,医护工作者、老弱病残孕出行不便都可以找他,免费接送。

3、无独有偶,在广东省中山市,也有这样一位“别人家的好邻居”——每天免费给小区派发100斤新鲜蔬菜!免费派发蔬菜的好邻居是东区奕翠园的郭先生。看到邻居们外出买菜成了难题,他就将自家农场里的菜摘了送给大伙儿。

4、这些蔬菜平均5块多一斤,相当于郭先生每天要自掏腰包贴补500多元,但他对此并不在意:“乡里乡亲的,特殊时期,能帮一点是一点。”

5、遥远的祖国大西北,也正上演着相似的故事。1月30日中午,67岁的兰大爷按照约定的时间打开家门,一份午饭已经如约放在了门口,热气腾腾的抓饭让老人的心也热乎起来。

6、独居的兰大爷是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水塔山片区管委会团结北社区的居民,正在居家隔离观察。他的一日三餐和身体情况便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的操心事,大伙儿成立了送餐组,轮流将免费的一日三餐送到老人家门口,还安排负责社区消毒的工作人员,及时将消毒用品、生活必需品等送去。“隔离不代表隔爱。”团结北社区书记贾智晖说。

第3篇:感人的事迹范文

四川泸州的罗汉镇临港社区内有家盲人按摩店,在十里八乡颇有名声,因为店门上一直贴着一张纸条:本店每个星期天上午8点到12点,专给60岁以上的老人按摩,不收费。

周枳娅是这家按摩店的主人。31年前,她一出生即被发现左眼无眼球,右眼先天性散光。小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是残疾人。为了不让她受到伤害,直到14岁前,家里从未有过一面镜子。周枳娅的父母多次拒绝将她送人,还请求乡亲一定把她当成正常孩子对待。进了学校,周枳娅的同学也从未在她面前说过“残疾人”一类的话。

可再美的梦也有醒来的时候,当周枳娅得知自己是残疾人时,她甚至想过自杀,而周母常常抱着她劝慰:“孩子别怕,你有我们啊。你有残疾,可你不是废人!”2000年6月17日,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周枳娅走进残疾人学校学习按摩。学校不仅学费全免,每月还补助生活费,这给她和家人带来了莫大的希望。周母拉着她的手说:“要好好学,养活自己,帮助有病痛的人。”

学艺路上,周枳娅认识了好多像她一样怀揣梦想的“可怜人”,他们有的双目失明,有的聋哑,有的失去了双腿,但从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他们在一起会相互鼓励、彼此照顾。学习时只要有一位同学不懂,大家都会伸出援手。这样的团结让她内心感到温暖。

学了按摩后,周枳娅确认自己是有用的,可以给人治病祛痛,能够养活自己。周枳娅学得比谁都快,比谁都好,她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就是为按摩而生的”。

自立谋生实施感恩计划

2006年,周枳娅到泸州罗汉镇高坝的一间按摩店打工。一年后,她萌发了创业的念头。2008年11月1日,属于她的盲人按摩店开张了。“很多病痛只需我按摩几次就会好,不用吃药打针花钱的。”周枳娅很自信,她知道病痛的难受,因为老人病痛较多,又考虑到老人钱不多,她决定要帮他们。有了方向,她开始实施心中的感恩计划。

2012年3月,“星期天免费为老人按摩”的纸条贴了出来。同为按摩师的丈夫不理解,说家里“收入不多,要养家糊口,供娃儿读书”,但最终还是“妥协”了。同行则笑她傻,没事找事,而病人甚至说她找噱头招揽生意。听到这些,周枳娅非常伤心,却未改初衷。

周枳娅在周日为老人免费按摩已经实行了七个多月。起初一个上午也就是来两个老人,有的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的,很多人不相信是免费的。周枳娅笑着说:“现在好多了,大家越来越相信我,证明我是对的,是有用的。”

周枳娅的店里常坐着一名84岁的老人,他叫刘华,每天最少来一次,每次坐会儿就走,像守护什么似的。2008年,刘华忻重病在床,子女求诊于各大医院但效果不佳。当亲人们准备放弃时,周枳娅主动提出帮忙,她每天准时给老人按摩、扎针,叮嘱其亲人为老人食疗。老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周枳娅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打动了老人的心。从此,老人见人就说:“周枳娅是我闺女。”

周枳娅的事迹被报道后,引起社会反响。那段时间,有些病人看见记者来,就走开了。有的老人在她店里免费按摩一两次,就不再来了,宁愿掏钱到别家店去。周枳娅认为是记者报道影响了生意,她心里更急的是,“老人的病痛并没有好,他们也没什么钱,可是还不接受我为他们免费服务”。直到后来,一位老人告诉她,一次次让她免费服务,心里过意不去,所以不来了,“你心疼我们这些老人,我们其实也心疼你呀”。

现在,每天小店里都会有很多老人来这里坐坐就走,像串门一样,有时会带一颗糖来,像疼孩子一样递给周枳娅;有时老人请她到家里吃饭,她也像串门一样去了;有时候天气变化,他们还会特意前来很唠叨地叮嘱她;有时一些老人故意躲开星期天来,付钱给她,而她心里也懂。

周枳娅非常享受这种幸福,她最大的愿望是学好中医按摩、针灸技法,让更多人健康快乐。

寒冬里开启的门缝/杨承熙

我和老公初到这个城市,手头拮据,为了省钱,就和别人合租了一套房子。

四室一厅的房子,总共住了四家人,只有一个阳台,大家的衣服被子都拿到这里哂。想要到阳台,就需要从其中一个房间穿过,为了避免过多地打扰这家人的正常生活,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尽量减少晾晒的次数,时间也控制得很好,在晚上9点别人入睡之前。

我和老公经常上夜班,下班后洗澡洗衣服,忙完差不多快11点。而这个时候,其他三家的灯基本上已经灭了。

我和老公踌躇了很久,都不好意思去敲别人的门要求到阳台晾衣服。最后,老公在房间里拉了一根铁丝,把衣服晾在了卧室里。

因为没有脱水机,一晚上,那些湿衣服就滴滴答答不停地滴水,本来就寒冷的夜晚,更觉冷得出奇,我和老公只能紧紧拥在一起,互相取暖。更糟的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地面上全是积水,我的心情也一下子冰到极点。

隔壁的那对夫妻从门口经过时,大概看到了室内的情景,女的就站在门外说:“怎么不把衣服晾到阳台上去啊?”

“哦,洗好衣服已经11点,我想你们已经睡下了。”我有些无奈地解释。

“没关系的,开一下门又没事。”顿了顿她又说,“其实我们睡不了那么早的。”然后,她又嘱咐我把衣服拿出去晾晒,还热心地帮我在阳台上挪出了一点地方。我冰冷的心一下子变得暖暖的,除了冲着她微笑,竟然说不出什么话来。

又过了几天,我和老公加夜班回来时,看见其他三家的灯照旧灭了。奇怪的是,等我们吃过饭,开始洗衣服时,发现有阳台的那一家的房门开了一条小缝,温暖的灯光射出来,让我欣喜不已。因为这意味着,别人还没有休息,我可以毫无愧疚地去阳台晾衣服了。

以后,每次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形,那一家的房门总是在我洗衣服时悄悄地打开了一道缝儿,而等我晾完衣服,门和灯立即关闭。时间久了,我终于明白那家人的苦心,他们是专门为我和老公开启的那一道门缝啊,为了给我们方便,他们一次又一次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在寒冷的夜里,为素昧平生的人打开房门。

其实,他们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夫妻两个都在工厂里干着并不轻松的体力活儿。

第4篇:感人的事迹范文

当我在老家开学的第一天早上,我拿着钱高高兴兴地去学校交学费。来到教室以后,老师进来收费了。轮到我时,我摸摸口袋,天啊!放在口袋里的钱怎么不翼而飞了呢?我再掏遍每一个袋子,还是没有,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心里难受极了。因为爸爸的单位已经两个月没发工资了,这是他积攒的血汗钱啊!为了这些钱,爸爸熬了好几个通宵。

我坐在座位上发呆,心里害怕极了。王小宁同学看出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对我说:“林统,刚才我在上学路上捡到了20元钱,也许是你的。”我惊喜地望着小宁,但看到桌上的四张五元钱,我又失望了,对他说:“我掉的是两张十元的,你去问问这钱是谁掉的吧!”

过了一会儿,梁晖同学又走过来,手里拿着两张十元钱对我说:“这是我在教室里捡到的,一定是你掉的,拿去交学费吧!”我听了喜出望外,感激的接过钱,仔细一瞧不由的又叹气了,对他说:“我丢的是旧版的,不是新版的,这20元也不是我的。”

这时,中队长刘志再也坐不住了,他走到讲台,对大家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林统同学有困难,我们应该帮他他凑够学费。”说着掏出一元钱放在我桌上,接着二角、五角、二元……一叠钱便落在我桌子上。

第5篇:感人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人工杠杆;人力资源危机

员工的频繁跳槽、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劳资关系冲突地不断升级等一系列人力资源危机正以无法阻挡的势头在各类型企业中崭露头角。员工胜任力减弱、责任感下降等种种行为特征正在逐步地吞噬着企业的竞争优势。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发现,传统的以“经济人”和“社会人”为前提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劳动大军对工作的要求。资金杠杆原理和财务杠杆原理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而企业要想在未来具有长足的竞争优势,必须进行新一轮的变革,即有效地开发,合理地使用人工杠杆,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对员工的隐性知识、创造力、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地开发。这样不仅可以逐步化解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也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多的竞争优势。

一、人工杠杆理念的解析

杠杆原理在人力资源中的运用被称为“人工杠杆”。构成杠杆系统的三个点为支点、施力点、受力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支点是指人的心理资本,施力点为管理模式,受力点为智力资源。因此要想逐步缓解或化解人力资源危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或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而以员工的心理资本为支点,将员工的智力资本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1)“决策人”是人工杠杆原理的前提假设。西蒙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提出了“企业所有人都是‘决策人’”的思想。研究发现,这种管理思想有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参与管理,减少执行时的阻力,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一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呈现出了新的特征:组织功能的智能化趋势;组织管理的人性化;组织不断进行的自我创新。因此要想开发员工的智慧必须赋予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做决策的权力,从而在一系列决策和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出更多的智慧,实现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2)“自我实现人”是人工杠杆理念的终极目标。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要”。后期行为科学也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观点。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中,对人性的假设之一为“大多数人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管理理论的研究可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员工对自身已有知识和能力地运用而开发出更多的智力资源是实现“自我实现人”的有效途径,而这正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真正体现,是缓解人力资源危机的关键点,是人力资本开发中使用人工杠杆的终极目标所在。(3)心理资本是人工杠杆原理的支点。2010年中国企业心理资本调研报告结果显示,中国员工的职业倦怠高于常模的31.3%,工作满意度低于常模的35.99%,被信任的指数低于常模的22.96%,即中国企业心理资本绝大部分因素都差于欧洲水平。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信、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投资和收益的特性;二是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三是心理资本具有积极的导向。从个体层面上来看,心理资本是员工高绩效和个人成功的必要保证。从组织层面上来看,心理资本能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4)基于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模式是人工杠杆的重要体现。企业不断创新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它是由企业现有的智力资源存量所决定的;难以模仿才可以成为竞争优势,隐形知识决定了企业的难以模仿。因此,智力资源不可模仿性以及有效地开发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具有可持续性和自增强性。从长远来看,在开放式经济条件下,必须依靠企业智力资源形成的管理模式和组织能力来维持与发展。是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是人工杠杆原理在企业管理运用中的重要体现。

二、人工杠杆理念对化解人力资源危机的探索

“企业是人”、“领导就是服务”、“走向命运共同体”这三个核心理念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前沿的问题。可见,要想实现“命运的共同体”这一目标必须加大对人的智力资源和创造力潜能地开发。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人工杠杆作为支撑,也将为人力资源危机地缓解带来新思路。(1)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趋势》的作者提出了“商业,始终源于人性;求索人,就可以求索世界”的经营哲学;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为“以心为本的经营提高心性,拓展经营”。著名的管理学家王育琨指出,企业要想在未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回归人性的原点进行管理。另外,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建立在人性的假设理论基础上。但是相对于理论研究,管理实践的滞后性尤为突出。目前所出现的人力资源危机其实是一种人性的危机。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只有不断开发员工潜能才能获取企业长久竞争力的时代;对于员工,作为“自我实现人”的时代已经到来。(2)加快隐性知识的转移。在信息科技时代,现实生产力是人类知识力量物化的产物,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智力资源属于企业的无形资源,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特点,这是资金资源等有形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性。智力资源的核心是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而正是隐性知识决定了企业经营上的不可模仿性。因此要加快隐性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培育教练启发式的企业文化。教练启发式是一种通过完善心智模式来开发人的潜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模式。它注重把员工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他们的本职工作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以及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该模式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激励力和辐射功能。教练启发式的企业文化主要通过“教练”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双重导向功能,赋予员工独立思考和追求最佳解决方案的权力,是智力资源向生产力转化的有效路径,是培育企业整体激励结构的基础。(4)从人的本性出发,设计总体的激励结构。经济待遇、晋升机会、工作自、职业自豪感,都有可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相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员工产生的激励效果有时相差甚远。因而管理人员应从人的内在需求出发,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之所以出现人力资源危机,是因为对人心理资本的忽视,对通过心理资本这一支点可大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不足。从人性本质的角度,基于需要层次理论,设计出高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励结构的最高形式。(5)更新优化人才体系。企业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应聘者的学历、工作经验之外,还应重视考查其“潜在”的特质,包括员工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价值观等等。

人力资源危机不仅是忠诚度的危机、信任危机,更多的是人性的危机。回到人的原点求索人,不断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构建企业的生生不息的活力场,塑造有灵魂的组织。人在职业生涯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的精神归属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身潜能不断挖掘的过程中,企业中的诸多危机可能也就销声匿迹了。

参 考 文 献

[1]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明玉.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杜丽敏.2010年中国企业心理资本调研报告[J].人力资源管理.2011(2)

第6篇:感人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 人际信任,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中介效应,高中生。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公民意识概念涵盖广泛,单从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角度来看,公民意识是建立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是一种能使公民认识其特有的身份地位、权利与义务的自我认识(张秀雄,2008)。公民意识的核心构成因素之一便是公民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克服个人利益倾向的自我认识。公民不但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其他公益事业等,还有责任对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监督和支持,不断促进和完善国家权力的规范运行,使公共机关既不失职也不越权。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胡弘弘,2005)。

从上述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概念来看,两者都强调个体与其他个体、国家、社会的相互关系,而后者的概念中本身所蕴含的个体自由意识与集体责任观念的两难困境、公民责任意识与他人自由理念的矛盾交织等种种社会关系上的矛盾则更加凸显。既然,公民责任意识的建立如此依赖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那么对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尤为重要。

信任是影响个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Sabel(1993)将信任定义为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我国学者杨中芳等(1999)认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其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而杨宜音(1999)则从“自己人”和“外人”的角度研究了人际信任,她给出的定义是:人际信任是个体对交往对方的合作性动机与行为、行为与角色规范之间出现因果连带的可靠性预期。虽然前人研究对于人际信任定义的角度不尽一致,但却有共同的部分。即认为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的信任,强调了个体与他人或其他团体的相互关系。这说明人际信任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欧阳文珍,2000)。

疏离感是另外一个衡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徐夫真等,2009;王晓霞,2000)。Dean(1961)将疏离感定义为无标准感、无助感和社会隔离感。其中,无标准感是个体感觉自我价值系统与社会价值系统不一致,无助感是个体感觉不能做出选择的感觉,社会隔离感是个体感到从某个社会群体中被隔离。杨东等人(2002)认为,疏离感是个体与自身、周围的人、社会以及自然种种关系之间发生疏远,甚至感到被支配或控制,从而产生了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等多种消极情感。社会疏离感是指个体与社会集体的观念、价值观、文化习俗等社会精神文化之间的疏离的感觉:人际疏离感是指与他人之间产生的疏离的感觉:环境疏离感是个体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疏离的感觉。上述对于疏离感概念的解读同样揭示了此因素对于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个体习得并熟悉更多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时期。高中生既希望同伴能带来生活的乐趣,同时又存在学业的竞争。这导致了高中生对他人出现了即信任又不敢完全信任的状态。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研究都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健康发展作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必须给予关注的。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正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这一“社会过渡”的特点使得青少年时期成为个体习得公民意识的“关键期”。在此“关键期”里进行行之有效的公民教育是提高公民意识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高中生是本研究进行调查研究的最佳对象。

综上可见。人际信任和公民责任意识都涉及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团体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可能存在积极的影响。此外,相关研究也发现,疏离感高的个体表现出一种直接的社会功能障碍,不能有效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不能与所属的社会机构、环境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体验到无助感、无意义感、孤独感等消极的情绪体验(Slater,2003)。这似乎也暗示着高的疏离感水平有可能削弱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疏离感在一系列人际关系相关变量研究中还承担着中介变量的角色(邱剑,安芹,2012;邓敏等,2010;陈虎强,2012)。据此,本研究以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共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并对疏离感在人际信任和公共责任意识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探索。

2 方法

2.1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同一所中学内对35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为90.3%。其中,男生147人(46.5%),女生169人(53.5%);独生子女270人(85.4%),非独生子女46人(14.6%);重点班146人(46.2%),非重点班170人(53.8%)。

2.2测量工具

2.2.1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

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石向实,安庆云,2010)采用likert 5级计分,共17个项目,包括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和能力信任三个维度。本研究中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8。

2.2.2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杨东,张进辅,黄希庭,2002)采用likert 7级计分,共52个项目,其中有6个项目为测谎题,包括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三个因素,各个因素又分别由几个维度构成。社会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 、社会孤立感和压迫拘束感:人际疏离感包括孤独感、亲人疏离感和不可控制感:环境疏离感包括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环境疏离感。本研究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2。

2.2.3公民责任意识问卷

公民责任意识问卷为本研究自编问卷,其条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师生个别访谈以及专家意见的结果。在对问卷条目进行确定的过程中,本研究在高中生的群体中进行了施测,并请专家对问卷的项目进行多次审查、修改。形成的公民责任意识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问卷采用likert 5级计分,共26个项目,包括义务意识、团体意识、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公益意识五个维度。本研究中公民责任意识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2。

2.3数据的处理

采用SPSS 16.0和Amos 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的相关分析

石向实(2010)的研究中对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三个维度与总分呈中高程度相关。但三个维度之间基本上呈中低程度相关,证实了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既是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同时维度间相互独立性较好,因此本研究分别考察了这三个维度和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的相关情况,结果见表1。其中,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人品信任与疏离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正相关。疏离感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负相关。

3.2人际信任、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的直接效应检验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来检验人际信任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和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所产生的影响,分别以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和疏离感为自变量,公民责任意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预测作用都要强于疏离感。

3.3疏离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相关学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先检验疏离感对人品信任和公民责任意识的中介效应。加入中介变量疏离感后,人品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01,p<0.001)、中介效应(β=0.100,p<0.01)及直接效应(β=0.294,p<0.01)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人品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24.93%。或者说,人品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其一是通过疏离感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公民责任意识,另外则是直接促进公民责任意识的发展。

能力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41,p<0.001)、间接效应(β=0.04,p<0.05)及直接效应(β=0.395,p<0.05)也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两个变量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9.37%。或者说,能力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共同实现。

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03,p<0.001)、间接效应(β=0.04,p<0.05)及直接效应(β=0.362,p<0.05)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两个变量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9.52%。或者说,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也是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共同实现。

4 讨论

本研究旨在以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疏离感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数据证实了最初的研究假设:疏离感能够部分中介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的不同维度、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相关。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能力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正相关。人品信任,顾名思义,即对他人人品的信任水平(石向实,安庆云,2010)。对他人的人品信任度高,则能与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公民责任意识的必要前提;再者,对他人的能力信任度高也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从而建立良好责任意识的重要前提:同样,对他人的行为一致性的信任程度高,则能更好的预测他人的行为,从而使公民能够在团体中更好地承担其责任;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能力信任与疏离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及行为一致性水平高的人的疏离感低,与他人的相处中将拥有更多的亲密感。此外,疏离感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性负相关。对社会文化观念以及人际情感交互等方面的不认同和隔离感,终将导致公民责任意识的缺失。此类疏离感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起反作用的。相反。较低的疏离感水平则有利于公民责任意识的建立和完善。

本研究对人际信任进行分维度分析的初衷源于行为一致性这个概念是对对方行为、人品、能力的观测,可能较少涉及人际关系的内容。但结果显示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和疏离感都存在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因素除了观测还存在判断和预期的成分。对他人行为的有效预测,增强了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

表2的结果不仅表明了人际信任的所有水平、疏离感都对公民责任意识有预测的作用,还说明了前者的预测作用要显著地强于后者。首先,在杨宜音(2008)的研究中,其根据公私冲突,人我关系矛盾来分析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类型。该研究探讨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市场的关系。本文中对于公民责任意识的研究同样从其关系性角度出发,探讨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证明,人际信任在中国人人际关系行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朱彩霞,2010)。据此可以发现,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的关系可能是较为紧密的。此推论与本研究的结果是吻和的。研究结果显示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其公民责任意识越强。因为人际信任本身就是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杨中芳,彭泗清,1999),而这与公民责任意识概念中的某些部分是重叠的(胡弘弘,2005)。前者强调的是个体对双方关系的保障感,而后者强调的是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对国家利益的主动维护。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涉及了个体与个体之外个人或团体的关系,不同之处是前者是一种保 障感,后者是一种责任感。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只有个体具有较高的人际间的保障感,才能更好地履行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

其次,疏离感同样涉及处理与他人或团体的关系,只不过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不能有效处理社会关系后的孤独感(杨东等,2002)。但其对公民责任意识的预测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疏离感水平越高,公民责任意识越低。疏离感是一个与心理健康高度相关的概念,长期的疏离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汤毅晖等,2004)。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必然影响其公民素质。使其很难形成良好的公民责任意识。

另外,本研究结果中人际信任和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均显著,但是人际信任的预测作用强于疏离感。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选取的测量工具和所选择的群体类型与以往研究均有所差别,这也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这部分的结果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

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疏离感是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问的中介变量,疏离感对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产生了部分中介效应,这说明当个体对其他个体或团体怀有较高水平的信任感的时候,其更有可能培养更多的积极情绪。因为这种高的人际信任水平带来的保障感,会导致其心态更加积极。同时,个体还会积极地回避可能使这种积极心态受影响的因素,会积极地回避生活中可能给自己带来孤独感、回避感的行为或事件,尽最大可能保持这种积极心态,受到这种积极心态的影响,一方面个体会更容易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结合,甚至将集体利益等同于或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个体会认为自己对国家的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并愿意为国家做任何事。所以。在国家或集体利益受到威胁时,这种积极心态就会促使个体更多的担负起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此外,公民责任意识甚至是公民意识是存在发展性和关键期的。中学以前,其内容结构上的一些因素,如民主、法律、权利、义务、责任、道德等,个体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到中学时期才真正开始发展。因此,公民意识的内容结构到了高中阶段才开始逐渐成型并步入成熟。也就是说,高中阶段是公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张积家等,1994)。故本研究特别选取了高中阶段的公民进行公民责任意识的调查。此种安排也可以为将来的公民意识的发展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第7篇:感人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实地研究 案例研究

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意义

首先,实证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目的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管理会计理论是研究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进行反复认识后而形成的,在这一认识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客观会计环境又在不断地变化,形成的理论是否正确,需要对其进行验证以确定是肯定或否定。实证法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手段。

其次,实证研究是摆脱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危机的有力手段。实证法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推动管理会计研究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同时,实证法还是一种预测客观现象的方法,管理会计中大量的预测、决策问题都可以采用实证法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才有可能给陷入理论脱离实际困境中的管理会计研究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

再次,要提高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管理会计研究水平。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要求其必须在现实环境条件下解决实际问题。这使得现代管理会计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或差距的一个根本性症结。然而,“脱节”与“差距”在某种意义上正构成了管理会计发展的一种动因,关键在于如何连接脱节、弥补差距,使动因转化为动力。在这个方面,实证研究是一种最有效的研究方式。

最后,从管理会计的学科特征来看,管理会计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时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实证研究能充分体现这些特点,它的研究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给实践者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展示的是变化多端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与规范管理会计研究比较分析

实证会计研究就是通过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寻找其发生的原因,以预测会计实务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它区别于规范会计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不是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它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排除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判断,以经验数据和数理统计分析来证伪理论命题或假说。而规范会计研究则运用演绎法兼用归纳法,主导思想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围绕经济政策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逻辑推理,提出政策,制定依据标准。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都具有自身所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在运用时应该相互依赖、互相渗透。规范会计研究的大前提要接受、依赖实证会计研究来进行经验检验,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分析要依赖规范会计研究。

然而,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在研究中的侧重点不同。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鉴于管理会计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显著的灵活性,因此,实证研究相比规范研究而言,在管理会计领域更有用武之地。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主张到企业组织的实地去观察了解实际的管理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旨在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案例研究”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实证会计研究者正是立足于许多不容辩驳的经验事实,有理有据地证伪了传统规范会计理论的一些主观臆断成分,从而推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实证管理会计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问题。主要反映在企业缺乏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因此虽然我国产生了一些运用管理会计方法的成功案例,但也难以将这些成功经验推广,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实证研究所赖于存在的组织场所的范围。

研究体制的问题。缺少专项经费,即使有项目,其经费来源也极其有限,用于规范研究尚能维持,如开展有效的实证会计研究则远远不够。另外会计研究工作者大多是非专职研究人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难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的素质制约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者从认识论上(如实证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和技术层面上(如掌握了从事实证研究的各种技巧,受到足够的训练等)都还没有为进行更高水平的实证研究做好准备。

资料取得问题。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上看,我国应用管理会计的资料主要是以实务人员为主介绍基本情况的较多,许多真实情况难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出来,更缺少全面、连续、系统的资料汇集,这就导致研究限于就数论事,表象的东西多,只能采取推测得出结论,而且资料的时效性也存在问题。

研究方式方法问题。目前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以学术界为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虽然学术界具有理论研究的特长,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面谈更是难以安排,而且花费较高,研究资金个人很难承担。虽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但问卷回收率甚低,另外问卷的可信度也难以保证,从而难以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另外,目前我国对企业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大多参考国外已有的数学模型,换成国内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但由于忽视了国内企业的具体情况,因此得出结论的可信程度就值得怀疑。如何恰当地移植和借鉴国外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经验与方法,也是我国管理会计学者面临的新课题。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传统实证会计观认为实证研究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或阶段――用来提供一个基本体系,对现实会计实务本身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经验实证是指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进行经验检验的过程。对于经验实践和理论结论相符合的部分,就应该当作正确的理论加以运用,直到被经验证伪为止,而对于被经验直接所证伪的理论结论,就必须逐渐修改原有的理论假设,再次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一般也应分为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两个部分。但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无论是发展管理会计理论,还是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和差距问题,都应采取先经验实证后理论实证的过程。首先,通过重点对企业组织实际情况的调查,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并写出案例研究报告与分析结论,再将具有价值的技术与方法在实践中推广使用。然后,随着管理会计方法的成熟与时代环境的需要,实证研究应从典型的经验方法向更加严格的理论实证方法过度,不仅进行解释、分析与应用,而且涉及检验与预测。只有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才能够了解和把握时代环境需要哪些理论与方法,才能够明确企业等组织所实际关心的问题与现实遭遇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并作出理论概括,由此形成用于普遍指导实践的理论方具有价值。

需要明确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实质是以企业利益为导向并由此制约的企业需求为标准。因此,在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中应以企业需求确立的课题为出发点,这既是形成管理会计理论的最终归宿,也是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大量开展实地研究(FieldStud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尽管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力求对管理会计实务和管理会计现象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作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实地研究与案例研究将是我国未来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管理会计研究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实证研究之中应有效运用数学方法、模型开展量化研究。有的同志对提倡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持否定态度,并对国外会计文献中充斥着数学表示担忧和不理解。但实际上,数学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应用有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实证研究没有量化分析是不科学的,而数学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运用数学方法,一方面便于从现有的理论中演绎出新的理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另一方面,有助于暴露出会计研究中的错误,以便加以匡正。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中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当然,主张有效运用数学方法并不是主张走极端。

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合作。实证管理会计研究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密切配合与相互协调,实务界离开了学术界的协调,其经验往往停留在基本情况介绍的范围内,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无法在大范围内推广与应用;而学术界离开了实务界的支持,仅靠问卷调查难免出现空洞、脱离实际的现象。而合作的效果要受政府行为的导向性、研究内容和方法与企业实践的紧密性、企业与研究者合作的自愿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这方面问题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建立应用管理会计协调机构。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尽管中国会计学会在1999年成立了“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并作了许多实质性工作,但基本上还是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上,在成果转换与实务应用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这样的组织从数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要。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会计实务界与学术界的协调和配合,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实质性地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资料:

1.冯巧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第8篇:感人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需求;设计 ;灵感来源

1 人的基本需求

人的需求反映人的本性,人类要生存就必然有需求。即人类通过不断的生产劳动来满足自身不断的需求。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成若干层次,从低级的需要到高级的需要,排成梯级。他认为人的需求基本可分为下列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求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的需求也会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需求可以认为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在特定时间内,人的需求会受到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2 设计的出发点

最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地的创作行为”。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设计是物质再造的首要环节,必然以一定的形态为“媒介”。

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设计最终要通过产品的形式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对产品功能的最大追求是设计师设计的核心。设计师通过对产品功能的不断开拓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例如,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在从事新一季度的服装款式的研发时,必然从市场需求(消费者对上季度产品的优点与缺点反馈和新的需求等)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着手设计,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做设计。

3 人的需求与设计的关系

3.1人的需求是设计的源泉

设计从人类的诞生之日就已开始,从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发展到现代的高档艺术、生活、工业消费品,从解决最初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到如今的纯精神追求,设计从产生到现在,都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基本责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物质方面的不断丰富,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进一步推重了现代设计活跃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的体现。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需要产生和推动的,同样人的需要是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只有把握了人的需求设计师就把握了设计的方向。因此,设计者在从事设计活动,确立设计目标和定位时,首先要树立的第一个观念就是把握人及社会的需要。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人的需求只能模糊的反映在我们的周围,人们很难明确的说出自己需要什么。因为人的“潜在需要的意念不仅是含糊不清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这时作为设计者就应该发挥其优势,通过其敏锐的洞察力,寻找设计的灵感。例如:建筑师的“灵感”来源需要建筑师经历一个复杂、客观的思维过程。它要求建筑师在具体的各种复杂环境中,把握居民的需求;在客观的经济条件与技术条件下,作出科学的综合判断,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矛盾,设计出符合时代、社会、居民需求地居住环境。反之,建筑师如果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居民在生理及物质功能方面的要求(宽敞的室内居住面积和良好的卫生条件,通风、日照、新鲜空气等)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那么设计的产品将不会的到人们的认可。同样的,公交车站点的设计,也体现了设计者设计的立足点是人的需求。像有的城市在公交站点提供歇脚的长凳,遮风避雨的亭房。这时设计者的立足点就是老人和孕妇等弱势群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为了维持乘车秩序,方便人们的正常乘车,为了维护整个城市的形象,在公交站点设有了专门的公交栅栏。可见作为设计者只要善于从人们生活的需求出发,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立足于设计的出发点,其实不难发现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存在着设计的灵感源泉。

3.2需要是设计之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设计师的视野正在逐渐的被打开,逐渐的由对产品本身的思考转向对消费者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思考。作为一个优秀有的设计者,为了避免生产产品与市场需求的脱钩,在进行设计前,首先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搜集相关资料。为将要进行的设计首先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调查,为后期的设计工作做一个铺垫。例如,作为一个服装设计者,除了具备一定的绘画技术和能力外,还要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了如指掌。只有了解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设计者在设计服装时就不至于脱离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来的服装投放市场时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时设计者的设计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又如,掌上电脑和MP3、MP4等某些产品的小型化不仅带来了材料、空间和能源的节省,而且抓住了市场的的需求,不失为一个绝好的两全齐美的设计。

4 结语

把握市场脉搏,紧跟时代潮流是对一个普通设计师最起码的要求。同样作为一个设计师对于人的需要的意识的把握是从事设计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设计源于生活”这就要求设计师在从事设计时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对生活充满热情,并具备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还有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不断的反问自己,自己设计的这个产品是否“新”是否“合理”是否“人性”。总之,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设计师在注重产品本身创新思考的同时,更应该考虑消费者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这也许是产品创新的一个新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吴毅刚.浅谈艺术设计的灵感[J].大众文艺,2010.10

[2]灵感来源于解决问题――专访英国戴森电器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商务周刊,2009

[3]张伟.设计创意的灵感[J].商务现代化,2009

[4]韩永红.浅谈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美术大观,2008

第9篇:感人的事迹范文

(96年“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获得者,北京外国语大学 徐义成)

facing this audience on the stage, i have the exciting feeling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march of history, for what we are facing today is more than a mere competition or contest. it is an assembly of some of china's most talented and motivated people, representatives of a younger generation that are preparing themselves for the coming of a new century.

i'm grateful that i've been given this opportunity, at such a historic moment, to stand here as a spokesman of my generation and to take a serious look back at the past 15 years, a crucial period for every one of us and for this nation as well.

though it is only within my power to tell about my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only a tiny fragment of it at that, it still represents, i believe, the root of a spirit which has been essential to me and to all the people bred by the past 15 years.

in my elementary years, there was a little girl in the class who worked very hard but somehow could never do satisfactorily in her lessons.

the teacher asked me to help her, and it was obvious that she expected a lot from me. but as a young boy, restless, thoughtless, i always tried to evade her so as to get more time to enjoy myself.

one day before the final exam, she came up to me and said, "could you please explain this to me? i want very much to do better this time. " i started explaining, and finished in a hurry. pretending not to notice her still confused eyes, i ran off quickly. nat surprisingly, she again did very badly in the exam. and two months lat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semester, word came of her death of blood cancer. no one ever knew about the little task i failed to fulfill, but i couldn't forgive myself. i simply couldn't forget her eyes, which seem to be asking, "why didn't you do a little more to help me, when it was so easy for you? why didn't you understand a little better the trust placed in you, so that i would not have to leave this world in such pain and regret?"

i was about eight or nine years old at that time, but in a way it was the very starting point of my life, for i began to understand the word "responsibility" and to learn to always do my duties faithfully and devotedly, for the implications of that sacred word has dawned on me: the mutual need and trust of people, the co-operation and inter-reliance which are the very foundation of human society.

later in my life, i continued to experience many failures. but never again did i feel that regret which struck me at the death of the girl, for it makes my heart satisfied to think that i have always done everything in my power to fulfill my responsibilities as best i can.

as i grew up, changed and improved by this incident and many other similar ones, i began to perceive the changes taking place around me and to find that society, in a way, was in its formative years like myself. new buildings, new commodities and new fashions appear every day.

new ideas, new information, new technologies. people can talk with each other from any corner of the earth in a matter of seconds. society is becoming more competitive.

words like individuality and creativity are getting more emphasis and more people are rewarded for their hard work and efforts. such is the era in which this generation ,grows and matures.

such is the era in which this generation will take over the nation from our fathers and learn to run it. yet in the meantime,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we learn that crimes take place in broad daylight with crowds of people looking on and not assisting. we hear that there are still about 1 million children in this country who can't even afford to go to elementary schools while enormous sums of money are being squandered away on dinner parties and luxury cars.

we buy shoddy medicines, or merely worthless junk in the name of medicines, that aggravate, rather than alleviate our diseases since money, many people belie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that must be made, even at the expense of mor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such an era, therefore, determines that we are a generation with a keener sense of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 and a greater readiness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act creatively.

such an era, furthermore, demands, that we are a generation with a clear perception of our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an aggressive will to take action and solve the problems. history has long been preparing these qualities in this generation and it is now calling us forward to give testimony to our patriotism and heroism towards this nation and all humanity.

standing here now, i think of the past 15 years of my life as an ordinary student. probably i'll be an ordinary man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but this doesn't discourage me any, for i know that with m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evoted efforts to always strive, for the best, it's going to be a meaningful and worthwhile life that i will be living.

standing here now, i think of the past 15 years of this nation, which has achieved greatness that inspired millions of people of my age, most of whom will not attain fame or prestige and only a few of whom will be remembered by posterity. but that doesn't discourage us any, because we know that the world watches, the world listens, the world is waiting to see where this nation will be heading in a time of rich opportunities and fierce competition.

i can't ever forget that little girl in my class who couldn't had the same opportunities as any of us here to enjoy a wonderful life today and a hopeful world tomorrow.

it is the sacred responsibility of this generation to face up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century and to devote our sweat and blood, our wisdom and passion, to the historic cause of making this nation a greater and happier land for every one of us.

we are not going to evade that responsibility. we are going to let people down. and people, far and near, will hear of us. frost will be brought to their backbones and tears to their eyes when our stories are told and retold, so let us go forth, my fellow members of this luckily chosen generation, and meet the new century in victory and glory.

责任感——青年人荣誉的标志

站在台上面对大家,我心情十分激动。好像是在参加一次历史性的。我们今天面对的远不只一场竞赛或角逐。这是才华出众,生气勃勃的中国青年的一次聚会。我们是青年一代的代表。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我们正在从各方面作好准备。

在这一历史时刻,能有机会代表同龄人在此认真地回顾于国于己都至关重要的过去的15年,我感激万分。

尽管只能谈谈个人经历,而且只涉及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但我相信,它仍然折射出对我和在过去15年间一同成长起来的青年人都不可缺少的一种思想基础。

我上小学时,班上有位小姑娘,学习非常刻苦而成绩却不尽人意。

老师要我帮助她。看得出,她也寄厚望于我。但我那时还是个小男孩,坐不住,不懂事。我老是me避她。以便有更多时间自己玩。

期末考试前一天,她来求我说“请你给我讲解一下行吗?这次我很想考得好一点。”我开始给她讲解,不一会儿便草草收场,假装没有察觉她迷茫的眼神,一溜烟儿地跑开了。不出所料,这次她又考砸了。两个月后,新学期依始,传来她死于血癌的消息。我没有完成那项小小的任务,无人知晓。但我却不能原谅自己。她的眼睛令我难以忘怀,仿佛在责问我,“你为什么不愿多帮助我呢?这对于你来说,并不费事。你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对你的信赖,而让我带着痛苦和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我当时才八九岁。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件事成了我生活的新起点。因为我开始体会到“责任”二字的意义,并尽心尽力地学着完成自己的义务。我也逐渐领会了这个神圣字眼的深刻内含: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需要和信任、合作和依赖正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之后,我在生活中又经受过多次失败,但那小姑娘之死所引起的懊悔,心里却不曾再现。想到自己做每一件事都能尽职尽责,一种满足之感便油然而生。

此事及类似的多起事件改变了我,完善了我。当我长大成人,我开始领悟周围发生的一切变化。我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跟我一样,正处在一个自我完善的时期。新建筑、新商品、新款式一天一个样。新思维、新信息、新技术层出不穷。即便万里相隔,人们在转瞬之间即可相互交谈。社会竞争越演越烈。

人们越来越强调个性和创造性。越来越多的人因工作努力而受到奖赏。这就是当今的时代,一代新人由成长迈入成熟的时代。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接替父辈治国安邦的时代。然而,我们也面临很多间题。

据悉,坏人在光天化日之下作恶,周围的群众居然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我还听说,目前我国尚有100万儿童连小学也上不起,而巨额资金却拿去举办奢侈的宴会和购置豪华的轿车。

我们常常买的是劣质药品,或名曰药品实为一文不值的废物,非但不能除病去痛,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在某些人看来,世上金钱最宝贵,只要能赚钱,不惜牺牲道德和责任。

因而,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更强烈的竞争和效率意识,使我们更善于批判性地思考和创造性地行动。

此外,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下定决心,采取行动,解决上述问题。长期以来,历史一直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培养着这些品质。现在,历史呼唤我们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向全民族及全人类证实我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

此刻,我站在讲台上回顾15年来的学生生活。今后的岁月,我很可能平平淡淡地度过。但这丝毫不会让我心灰意冷。因为我知道,凭借强烈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不懈奋斗,我将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一种不枉此生的生活。

此刻,我站在讲台上回顾过去,15年来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同龄人。我们之中大多数人将与名利和权力无缘。只有极少数人或许会后世留芳。对此我们丝毫也不会在意。因为我们知道,世界在观望,世界在倾听。在这个大量机遇和激烈竟争并存的时代,我们国家究竟去向何方,整个世界都在关注。

我永远不会忘记班上那位小姑娘。她本应该却没能和在座各位一样享受今天美好的人生和明日充满希望的世界。

接受新世纪的挑战,把我们的血汗、智慧和热情奉献给建设祖国、造福人民的伟大历史事业。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