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科研项目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项目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项目论文

第1篇: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可以说经历了很多的波折,最开始是受到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当时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后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使科研项目管理出现了转机。现阶段我国的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主要负责的工作是科研项目费用以及科研的统筹和管理,在这些政府机构中,都是有很多的科研小组的,不同的科研小组所研究的课题也是不同的,这些研究的科研项目最开始都是要进行评审、审批的,只有通过的科研项目才可以使用相应的科研经费。科研机构主要是对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进行统筹管理,而具体的实行是由下属的科研小组完成的,在项目完成之后,还要按照相关的规程将科研的成果和试验报告上交,进行最终的鉴定。但是由于科研小组在科研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是使用陈旧的管理办法,使其所研究出的成果跟不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在对新的科研项目进行审批的时候还缺乏较为严格的审查程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现有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和之前的模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基本上适应了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2.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科研项目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并通过对科研相关环节进行计划和安排,对现有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

2.1能够有效提升科研项目的完成效果

之前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当中存在的问题已经给科研项目的完成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很多的科研小组对科研项目风险的把握程度很低,有的时候由于科研经费的问题会故意回避风险,有的小组甚至刻意去隐瞒风险,这样的做法对科研项目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科研项目的风险进行管理,让科研工作变得越来越安全。我们要在科研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对所有参加科研工作的人员进行科研目标理解的培训,对整个科研过程进行准确的掌握,除此之外,还要及时的跟踪科研过程,及时的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确保科研项目能到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科研项目中采用项目管理可以对整个科研项目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对科研项目成果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2.2能够节省科研成本

我国的大部分科研经费都是由国家支出的,而随着科研机构的增多,国家的科研经费有限,使得科研经费变得越来越紧张,有的科研单位所领取的科研经费根本就达不到需要的标准,还有的科研单位仗着自己的关系硬就多增加了很多科研经费,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导致科研成本出现增多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在项目管理的模式当中,对成本管理进行系统性的划分。目前成本的管理被划分成了成本的评估、成本的控制以及资源的规划这三个方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达到监管成本,分析出成本超标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让科研项目的成本达到最低的位置,在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当中采用项目管理能够及时的发现科研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节省了不必要的花销,从而降低了科研成本。

2.3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

之前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都是在工业的生产当中,当时对工业生产成本的控制以及对采购的管理上都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在科研项目中采用项目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科研项目的发展方向,改变科研机构只重视理论不重视实际应用的现象。而在整个科研的研究过程当中,所有的行为都是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的,而项目管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在科研工作完成之后,对每一个不同阶段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存档整理,这样是为了防止科研成果出现丢失。项目管理对科研成果的保护让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上也变得非常有利,项目管理在整个科研项目的出现过程中都是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的。

3.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应用的建议

项目管理的概念最早在西方国家出现过,所以我们如果想要真正的将其运用到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当中,首先要了解清楚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在了解完差异之后还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改变项目管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将项目管理真正的运用到科研项目管理当中。

3.1要改变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科研人员都还是注重科研理论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科研机构的人员大部分都是老科学家,这些老科学家对项目管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概念,只是单纯的认为项目管理是一种原则,它与科研的成果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先做的就是要逐渐改变这些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能够在科研的过程当中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项目管理,让科研人员看到项目管理的真正作用。

3.2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第2篇: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一)对科研项目进行分类。科研项目按研究内容和性质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类、预先研究类、工程应用研究类和新产品研制类四大类。基础研究类是以探索与研究新材料、新原理、新工艺及相关技术为主要目标的研究项目;预先研究类是以突破新材料、新工艺的关键技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开发项目;工程应用研究类为以突破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为主要目标的研究项目;新产品研制类为以研究、交付硬件或流程性材料类产品为目标的项目。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各部门应明确职责,按职责和程序办事,以免在后续的工作中出现质量管理的断点和互相推诿的情况。科研院所质量负责人对科研质量管理的实施负领导责任;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的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及相关的顾客信息收集等;学术技术委员会、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对项目的有效运行提供相关的支持保障;课题组组长负责质量管理程序在本部门内部的具体实施;质量办负责最终产品的验收、交付,应对项目质量程序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

(三)制定详细工作流程。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分类,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过程的流程,使每个项目均能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有计划的开展科研工作;确保每个流程都受控,以便及时跟踪每个科研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按阶段进行阶段评审。以便及时发现科研过程中未按时完成的情况,并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一)查看指南、确定任务要求。经过查看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南,对有申请意向的项目进行前期调研,申请方在编写开题论证报告或申请书之前,必须明确项目研制要求和技术指标要求的内容,之后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格式要求编写相关的开题论证报告或申请书。确保编写的内容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项要求。

(二)综合论证、合同评审。在开题论证报告或申请书提交之前应进行相关要求的评审,评审内容主要包括:1、项目研究目标和技术要求是否清晰,验收要求、结题方式是否明确;2、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是否合理可行,进度安排是否合理;3、项目研制过程的风险是否得到识别,资源配置(人员、设备、科研环境等)是否满足项目要求;4、项目实施是否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5、项目预算安排是否合理,符合相关财务管理规定。课题组通过相关评审,能够使相关人员对项目各项要求的理解达到一致,不一致的要求得到解决,评审的结论会对之后签订的项目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可行性、经济性和风险程度以及需采取的措施、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等提出明确的意见与建议。

(三)签订合同、任务开题。所内评审合同后,提交项目主管部门,通过项目由主管部门按学科和方向的分配,组织相关专业组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论证报告汇报,通过后,现场签订项目合同,其中可能还包括技术开发协议或委托开发合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补充技术协议及其他相关协议,视同产品要求变更(GJB9001B-2009,7.2.2条款,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要按原方式进行审批后作为合同或协议的附件执行。作为合同附件的协议会明示其与合同的所属关系,并按文件管理要求控制和传递,以保证现行有效。科研院所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到位经费的到款情况,组织开题并下达开题通知书。

(四)研制过程的实施。首先根据任务书或年度协议的人员分工,组建项目组。然后根据任务书或年度协议的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主要包括:研究目标、主要技术指标、技术方案、识别可能存在的关键特性、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工艺要求、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影响因素、划分研究阶段、参研单位的职责和要求、各阶段产品质量评价和改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外购设备和原材料的管理、研究所需的资源、人员的工作分工、知识产权分析和经费预算等。根据实施方案的内容,具体编制各自的工作计划等其他文件。

(五)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实施方案编制结束后,应对其进行评审,确保与任务书或年度协议要求有关的各项输入的完整性、充分性和适宜性,确保输入文件之间的一致性。评审方式可根据项目性质和内容确定,并形成评审意见,评审中建议邀请项目主管部门、质量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参加,发现的问题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跟踪落实。

(六)项目研制过程跟踪管理。实施方案评审通过后,按照评审后的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的研究过程,全过程应按照整个课题和各年度的工作计划,有节点的开展。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各项目的时间节点要求课题组对项目节点要求进行评审,评审结束后,编制该节点的阶段评审报告,要求评审组组长和相关负责人签字后存档,同时要求专家签署是否可以转入下阶段工作的明确意见,并对评审中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落实和跟踪。对于未通过评审的项目,应重新进行研制,优化工艺,完善工艺文件,直至满足要求为止。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应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控制,并保留记录,以确保科研过程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七)总结、验收。在产品研究进行了最后一个阶段的科研任务后,要进行项目的总结和验收准备,在顾客有要求的情况下,需邀请顾客参加现场测试。编制测试大纲,进行现场测试,形成测试报告和专家意见,并请专家签字确认。对需要向顾客提供样机或样件产品的项目,由第三方的质量检验部门根据合同及技术协议的要求对交付前的产品组织检验,并签发产品检验文件,并提交给顾客。

(八)归档。任务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要按照规定将任务书、年度协议、实施方案、阶段评审报告、实验记录等进行归档;待项目结题工作全部完成后,对项目全过程的文件、阶段评审和总结验收等相关资料都要进行检查和归档,已保证全过程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项目负责人将最终项目档案移交档案主管部门,档案主管部门给项目负责人开具归档接收单,以证明项目整个研制过程结束。

三、科研人员管理

科研过程最重要的、最灵活的是科研人员,人员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资源,项目负责人更是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他起着策划全局,指导研究方向的作用。而所有的参加人,无论是科研还是管理人员则是组成大脑的每一个细胞,因此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提升大家的智力、技术能力和创造性,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为科研人员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创新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是我们科研院所的优势,我们有着良好的科研氛围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相信全体科研人员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让自己的潜能得到无限的发挥。

四、结束语

第3篇: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结合项目开发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探讨采取合理选择项目、严格论证程序、控制关键环节等措施,加强对新项目投资风险控制,确保投资开发收益最大化。

一、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述

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科学,其实质就是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新型材料等)、最新经济科学(如经济计量学、经济预测学、经济情报和经济信息)、现代管理学(如企业管理学、战略管理学)等知识进行投资开发项目的论证、决策的过程。其任务是综合分析论证一个项目的市场发展前景,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财务上的实施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具体操作中,体现为指导经营者如何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行业,如何在该行业中选择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如何开发或选择一个具有长期(或潜在)赢利能力的产品,合理规避政策、市场、竞争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风险等。其目标是立足可行,争取做到最优,然后应用于决策,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组合。

二、进行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

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是现代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所必备的技能,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对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创立、生存和发展壮大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经营或管理领域的人员高度重视。

(一)目前投资开发可行性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一方面由于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一种新型学科,企业对其认知能力、熟悉程度没有普及,甚至存在认识上或理解上误区;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原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造成对投资检查、监督,包括责任追究不力,直接减弱了对可行性研究的重视;其三是受传统思想和理念的影响,习惯于按长官意志或集权办事,对可行性研究的程序性和科学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第四是缺乏必要科学手段,如计算机技术或数学模型等,对可行性研究程序执行脱节。这些因素导致了投资质量不高、丧失商机等决策问题的发生,该企业的投资开发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2、管理不到位。一是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机制不健全,对投资行为的检查、监督、追踪,包括责任追究不到位;二是对开发的计划性不强,随意性较大,计划兑现率不高等;三是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不落实,包括内容不全面、深度不够、关联要素分析不够等问题,直接导致投资开发可行性研究的质量和效率,造成投资质量不高、资金不安全等问题,甚至出现重复投资,造成内部无序竞争,自毁根基等问题。

3、开发与经营管理存在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开发项目的实施后追踪考核不足,造成开发前、开发时高度重视,开发后无人问津等现象,直接导致了项目的长期效益;另外,新开发产品的营销策略不能和原有企业营销组合有机结合,市场间的相互依存、接续能力不强,影响了项目开发质量。

(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本着提高投资开发项目的质量,我们进行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企业重组整合和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落实“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要求。

2、有利于克服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减少投资的风险,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3、有利于在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和激烈竞争中找到更加有利的发展机会,取得更佳的经营绩效。

4、有利于企业真正融入市场竞争环境,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5、有利于加强经营项目开发工作的有效控制,保证开发程序的完整性和有序性。

6、有利于改善投资和经营环境、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绩、促进企业的管理质量等。

三、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与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相一致的原则。要在规划指导下,树立开发、参与大项目,进入大市场的发展观,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项目开发。要通过资产重组和项目开发解决小、散、弱问题,实现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必须有利于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

3、坚持依法办事、合法经营的原则。企业要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按照规范的方式进行运作,使企业项目的研发与经营逐步走向正轨。

4、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把投资决策和规避投资风险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此,必须坚持按程序决策,确保实现投资回报,防范投资风险,防止投资失误。

5、坚持集中力量在优势产业中培育核心企业的原则。投资流向应定位在核心业务,突出主营项目或相关行业。

6、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在进行投资过程中,新的项目要用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来做。要广开社会融资渠道,运用股份制、联营等方式投资入股;要通过招商、经贸洽谈等方式广泛吸引外资,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其中,以非货币形式的投资必须要进行资产评估。

四、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重点内容是方案的比选论证、决策,具体内容随项目所属行业、地域、政策形势等不同的外部环境而各有所侧重,没有固定的统一模式,具体做法有各有侧重。以工业开发项目为例,一般要求具有以下内容:

1、总论

①项目提出的背景(包括投资开发动机),投资开发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

②投资开发的规模、投资比例,资金来源或融资渠道概述。

③开发、经营和运作模式、法人治理结构等。

*如果是投资经营新产品,要有产品资质证明、法定机构鉴定、市场准入或特许证明、科技含量、工艺流程等内容。

*如果是基建(或改造)投资,要有具体的设计方案等内容。

2、市场供需预测和分析

①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或预测分析,重点之一要有翔实数据,或比较成熟的数学模型(如线形回归模型);重点之二要合理预测和分析消费者群体(购买者集团)购买能力、购买动机、偏好,以及潜在的消费能力;重点之三要根据数据分析细分市场,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深入的市场结构分析。

②国内外市场供给情况调查分析。第一层次是了解整个供给市场构成形式,通过分析确认市场供给函数、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模式(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第二层次是分析现有产品竞争者的生产能力、营销手段、盈利能力,替代产品存在的威胁,供应商的讨价和还价能力,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第三层次是根据自身产品逐渐锁定目标市场,进行差异化分析。

3、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特别是项目或产品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分析。

4、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包括销售预测、价格分析、成本分析、经济效益预测。重点是经济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的预测分析,突出可比较性,包括投入与产出关系分析,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预测等内容。

5、外部环境分析

也称社会环境分析。主要有经济环境分析,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技术环境分析,指项目所处地域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技术开发能力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主要指所处地域的文化传统、民族特征、、教育水平、价值观、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等情况;政治环境分析,重点是所处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行业、产品相关政策等。

6、内部环境分析

也称任务环境分析,重点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析,财务、人力资源、产品营销等职能战略分析,竞争对手、自然情况、经营业绩、所能支配各种资源(财力、物力、人力等)、社会信誉等情况分析,以及合作的忠诚度等。

7、合作者的情况分析

合作方包括合伙人、外来投资者等。项目(尤其是大中型投资项目)进行联合开发或参股经营,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合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经济技术实力。所谓合作者的经济技术实力是指合作者现有的资产、负债、人员构成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实力分析

对合作者经济实力的评估主要是指要了解合作者的注册资本、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可能的情况下要了解重估值)以及流动资产情况,特别是要了解企业近年来(一般是最近3年)的财务状况,详细分析其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根据财务指标判断投资者的资产拥有量和负债状况,以此推断项目合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

(2)技术实力分析

主要分析合作者的技术开发组织机构是否健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专业结构、层次构成,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研究与开发能力等,从而评估投资项目的职工配置合理性和技术水平。

考察和评估合作者的经济技术实力,可以在合作者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调查、核实,确切地掌握合作者的经济技术实力,并与所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合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实力保证合作成功。

(3)经营状况分析

对合作者的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合作者目前的利税水平、产销率、市场占有率、产品优良品率,据此,全面评估与分析合作者的经营状况。

(4)合作者的管理水平

合作者的管理水平是指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经历、管理能力、知识结构及年龄结构;机构的设置及合理性;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要业绩;已实施的投资项目的管理情况等,据以判断合作者的管理水平。一个投资项目是否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合作者的管理水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合作者的考察与评估,一定要考察其管理水平,分析其是否有能力来管理所投资的项目(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除此之外,对合作者管理水平进行考察与评估,还要了解合作者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对今后的发展有无下一步的设想与安排,对产品结构、质量和产量的发展规划有无更长远的打算等。

8、风险预测及防范措施

主要是指潜在因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产品结构调整等主客观因素变化带来的问题的预测分析,并针对性制定防范预案,这是评价一个项目方案是否成熟、分析是否严谨的关键环节。

9、环境保护

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调查环境现状,预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

10、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逐步分析,制定出书面的设计方案,同时要有同若干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取舍论证的附件,进入实质性的决策阶段。

五、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和方法

根据联合国发展组织所编《工业可行性研究手册》和世界银行有关规定,一个项目的发展周期分为三个主要时期:投资前时期、投资执行时期、生产运行时期。可行性研究属于投资前时期,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选定阶段,进行机会研究;初步选定阶段,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项目拟定阶段,进行技术可行性研究(简称详细可行性研究);评价和决策阶段,编写论证或评估报告。

(一)机会研究

也称动机研究。是将一个项目由意向变成概括的投资建议,其目的在于激发投资者的兴趣。方法是通过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及时捕抓有利的市场商机,并迅速形成项目意向,预测或粗线条勾勒出项目的概况。

(1)地区机会研究。即选定一个地区作为研究范围,例如对于边远地区、特殊条件(经济特区、港湾、要道、边塞)等地区进行投资,是否有获利的机会和市场商机,并依此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情报采集分析。

(2)行业机会研究

即选定一个行业(熟悉的为佳)作为研究范围,例如选择一个产业链进行专题研究,利用建立计算机模型等数学推演的方式发现薄弱环节或市场紧缺(或相对紧缺)产品,分析是否有商机。

(3)资源机会研究

即以资源为基础,以合理利用和开发为目标,研究建立某种投资开发的机遇。例如联合开发某地某种资源等。

(4)特定机会研究

以政府政策导向、市场信息分析为依据,有目的地选择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或某些产品作为重点分析和研究的对象,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开发既有产品的关联产品或更新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等。

机会研究在研究深度上只是粗线条的,对投资和生产成本,一般作笼统的估算,方法是依据现有同类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预估,不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分析,误差允许范围在30%。

在这一阶段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市场调研,发现和选择机会,确定要进入的行业或选择要经营项目或产品,即市场定位,如下图:以进军汽车行业为例,坐标为汽车的性能指标,A、B、C、D为市场中现有四个竞争者,通过调研并结合自身实力确立自己产品的定位。如图确立承重能力大、高速的位置,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但对技术开发和经济实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进行机会研究,进行决策。

(二)初步可行性研究

初步可行性研究主要是进一步判断机会研究是否正确,并据以做出投资开发与否的初步决定,同时也决定最终可行性研究是否进行。

中国研究的内容基本上等同于可行性研究的内容(见文中第二部分),仍采取简便方法进行估算。但对如果认为某些部分对项目取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则可以独立的专题研究,也称辅助研究。如市场营销研究、生产技术研究、专用设备研究。这些辅助研究可以否定初步可行性研究。

初步可行性研究对项目所需投资和生产费用的计算,误差允许范围为20%。

(三)详细可行性研究

详细可行性研究是对项目进行深入的技术、经济论证,是方案的最后选择,是确定最优方案的依据。详细可行性研究是详尽、系统、全面的论证。要在准确而有根据的数据基础上,做出多方案,反复进行比较、分析。还要做各种设想,并做出与设想相应的答案。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进行综合平衡,使投资和生产费用降到最低限度。详细可行性研究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决策项目的手段,正因为如此,才要求详尽准确。除按要求的内容做好研究外,还要做敏感分析。

详细可行性研究对项目所需的投资和生产费用的计算,误差允许在10%范围内。

(四)项目评价报告

项目评价报告是进行项目评定和投资决策的根据,所谓项目评价,实际上是可行性研究的结论和决策性建议,一般应包括可行性研究的关键问题和结论,贯穿决策的整个过程。

六、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

可行性研究不论采取何种方法,一般都要遵循以下的工作程序: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选择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长、中、短期项目和大、中、小型项目合理匹配,并将新上项目与原有项目的拓展、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原有设备的扩能改造相结合。对各项论证要素(限定条件或必要条件)的选择用坚持内外部环境一块分析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取舍。对各个阶段方案的确立、比选、论证,要采取广开渠道、从善如流等方式,尽可能产生多的可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产生最优的方案。

七、加强可行性研究所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实业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机制

在实业项目投资开发前,必须组织力量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形式、投资风险、投资效果资金筹措等。要认真分析项目可依托的市场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同时要充分利用好铁路的综合优势和各种资源。按照国家859号文件精神和铁道部制定的相关政策要求,要积极盘活和运用“三类资产”和土地资源,搞好多元经营企业的实业开发。

2、建立和完善投资决策机制

企业投资的实业项目,必须从市场调研、分析论证到投资决策、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项目后评估,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当聘请有相当资质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或参与论证。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报批。

3、建立健全实业项目开发责任机制

在实业项目开发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把项目开发责任机制作为重要的管理措施加以认真落实。要根据投资额度实行项目责任制,由项目责任人对项目的立项、筹资、建设、生产经营、还本付息和资产的保值增值等实业开发的全过程负全责,并承担一定投资风险。投资企业要加强对项目责任人的管理,制定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对不胜任的项目责任人要按规定及时进行调整。

4、建立健全实业项目效益跟踪机制

加强投资项目后期的管理,使项目达到良好运作,是投资能够取得收益的重要保证。建立实业项目效益跟踪机制,主要是进行投资项目跟踪分析。

投资项目过程中的分析是对已批准的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观测,发现实施中的问题,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符合项目立项报告、资金预算和重点工作任务的要求。投资项目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是项目投产后,在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定的投资回收期内,是否达到了投资立项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规定的投入产出比和投资效益等关键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对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做出评价,对失败项目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其目的是树立对投资后果负责的观念,评价企业经营者的投资决策和实施能力。因此,各级投资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实业项目效益跟踪机制,在项目实施后进行跟踪调查,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以保证开发项目实现预定的目标。

5、建立健全实业项目开发考核机制

投资开发可行性研究是一项集政策性、系统性、复杂性、风险性于一身,需要经营者、管理者按市场规律规范运作的重要工作。因此,建立考核制度,明确奖罚标准,加强规范管理,调动和激励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很有必要。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投资项目开发考核机制,并要纳入到对整体经营工作的考核之中。考核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是完善考核内容。要加强对投资开发年度计划的制定情况;投资开发新项目的数量指标;企业使用税后利润、企业积累、减免税金等新增自有资金用于投资新项目的量化标准;追踪考核上年度已实施项目的收益情况等方面的考核。

二是加强考核力度。将对投资开发考核的主要内容纳入年度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指标的考核;与主办单位领导和企业经理人员的业绩挂钩,纳入年度经营承包奖的考核等。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可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两种作法。经济的手段主要是将新开发项目的创效情况与该项目的经营、管理者,项目研制者、引进者的收益进行挂钩,以激励项目开发、经营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对项目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激励要建立在严格的业绩考核基础上,把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可综合运用一次性奖励、年薪制和持有期权期股等多种薪酬方式给予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和奖励;对于在项目开发、招商引资等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有关人员,可采取建立项目开发、招商引资奖励基金的形式并制定有关的奖励政策(标准),在项目建成和项目取得成效后,经有关部门认定,按贡献大小给予奖励。非经济的手段则是对项目开发、经营成功的有关人员给以大力表彰,提高他们的声誉;同时对于经组织人事部门考核符合有关条件的,适当机会给予提拔重用,从而达到有效的激励。总之,要通过以上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最大限度实现投资预定增值目标的激励体系。

6、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投资项目的研发、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是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我们现有企业的情况看,这方面的人才数量与目前所要承担的任务极不匹配。因此,各企业要尽快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项目研发、经营管理人才,设置专司项目开发的职能机构,聘请有关专家参与项目的咨询、论证和评价,使实业项目开发的选项、调研、立项、开发、实施及管理达到科学、高效的运作。

八、可行性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推进实业项目开发工作的过程中,企业要主动争取用好用活国家和地方,以及行业、系统内的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好自身行业、业务覆盖范围的综合优势和各种资源,努力开发高附加值的项目或产品。同时要利用好国家859号文件精神和相关政策给予辅业盘活“三类资产”和土地资源的良好机遇,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资产,努力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实业项目和产品,大踏步地进入社会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2、在确定项目投资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分析和把握市场,研究产业布局,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规模适度,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要充分认识到做强做大不是单纯的追求规模,如果把摊子铺的很大,主营业务不突出,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即使在短期内有较快发展,长期发展也会缺乏后劲。另外,对于目前生产能力过剩、政府限制发展的产业、项目,投资一定要格外慎重。

3、要增强投资项目开发工作与实施品牌战略紧密结合的意识,从市场需求入手,结合自身发展现状,抓住机遇,加快培养和提升多元经营企业的市场研究和开发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着力创造一批有市场、有发展、有特色、有效益的拳头产品,发挥品牌效应,形成和强化北京局多元经营的支柱产业。

第4篇: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纲要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国家和拟建地区的工业建设政策、法令和法规。

(4)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1.7研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叙述项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其中包括技术方案的优选原则、厂址选择原则及成果、环境影响报告的撰写情况、涉外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等等,要求逐一简要说明。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本节需将对有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2.1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市场需求量简要分析。

(2)计划销售量、销售方向。

(3)产品定价及销售收入预测。

(4)项目拟建规模(包括分期建设规模)。

(5)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和产量。

§1.2.2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项目投产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辅助材料以及动力数量、规格、质量和来源。

(2)需用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半成品的名称、规格、需用量及来源等。

(3)进口原料、工业品的名称、规格、年用量、来源及必要性。

§1.2.3厂址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必要性

水源及取水条件。

废水、废渣排放堆置条件。

§1.2.4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项目范围,即主要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生活设施内容。

(2)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环境保护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劳动力来源。

§1.2.7项目建设进度

§1.2.8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所需总投资额。分别说明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总额,并按人民币、外币分别列出。

(2)资金来源。贷款额、贷款利率、偿还条件。合资项目要分别列出中、外各方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

§1.2.9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项目总成本、单位成本。

(2)项目总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和其它收入。

(3)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盈亏平衡点等指标计算结果。

(4)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换汇(节汇)成本等指标计算结果。

§1.2.10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章中,可将研究报告各章节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主要技术指标表根据项目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生产规模、全年生产数、全厂总定员,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年用量及消耗定额、全厂综合能耗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全厂占地面积、全员劳动生产率,年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年总产值、年利税总额、财务内部收益率,借款偿还期,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1.4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地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说明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分析项目是否符合这些宏观经济要求。

§2.1.2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1)写明项目发起单位或发起人的全称。如为中外合资项目,则要分别列出各方法人代表、注册国家、地址等详细情况。

(2)提出项目的理由及投资意向,如资源丰富、产品市场前景好、出口换汇、该类产品可取得的优惠政策、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等。

§2.2项目发展概况

项目发展开矿指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前所进行的工作情况。如:调查研究、试制试验、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撰写与审批过程、厂址初选工作以及筹办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2.2.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1、资源调查,包括原料、水资源、能源和二次能源的调查。

2、市场调查,包括全国性和地区性市场情况调查;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供需趋势调查。

3、社会公用设施调查,包括运输条件、公用动力供应、生活福利设施等的调查。

4、拟建地区环境现状资料的调查,包括拟建地区各种主要污染源以及其排放状况,大气、水体、土壤等目前环境质量状况等。说明环境现状资料的取得途径、提供单位、以及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的环境现状资料及文件名称。

§2.2.2试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

已完成及正在进行的试验试制工作(项目)的名称、内容及试验结果。这些实验包括建筑材料的试验、拟采用的新工艺技术的试验。对采用的新工艺技术必须有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证明。

§2.2.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1)各个可供选择的建设地区及厂址位置的初勘、测量、比选等工作情况。

(2)初步选择意见和资料。

(3)遗留问题。

§2.2.4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2)项目建议书所附资料名称。

(3)审批文件文号及其要点。

§2.3投资的必要性

一般从企业本身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及项目对宏观经济、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两方面来说明投资的必要性。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1)企业获得的利润情况。

(2)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

(3)扩大生产能力,改变产品结构。

(4)采用新工艺,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

(5)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优越条件和竞争力。

(6)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加税收、提高就业率、提高科技水平等。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解决,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的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阐述市场需求预测、价格分析,并确定建设规模。

§3.1市场调查

§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本产品的主要用途,可否有替代其他产品的用途,如果产品是工业基本原料,应分别说明本项目产品在主要使用行业的用途及单位消耗量。

产品经济寿命期论述。调查本产品目前处于经济寿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更新换代的可能时间。

§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1)本项目产品国内现有生产能力总量,现有生产能力开工率;主要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利用率。

(2)国内现有生活能力总量在本地区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3)本产品目前在建项目的生产能力及其在地区间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4)已批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年月。

在建设项目和已批待开工建设项目,目前虽然没有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但却是生产能力的组成部分。

§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1)全国或地区目前的产量总数。

(2)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产量变化情况。

(3)本产品国内保有量与国外有关国家保有量的分析比较,以了解国内保有量是多还是少,说明本产品市场需求满足程度。

(4)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进口量及进口来源,主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占国内生产量或销售量的比例;进口产品的价格等。

(5)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出口量及出口去向,占国内生产量的比例;主要向哪些国家或地区出口,出口产品的价格。

§3.1.4替代产品调查

(1)可替代本产品的产品性能、质量与本产品相比的优缺点。

(2)可替代产品的国内生产能力、产量;可作替代用途的比例;价格分析。

(3)可替代产品进口可能性及价格。

§3.1.5产品价格调查

(1)产品的定价管理办法,是由国家控制价格,还是由市场定价。

(2)产品销售价格,价格变动趋势,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出现的时间、原因。

§3.1.6国外市场调查

(1)产品国外的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

(2)国外主要生产厂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销售量。

(3)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4)我国进口该种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生产能力及变化趋势。

§3.2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和空间商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应对下述各项与市场预测有关的因素加以说明:

(1)本产品的消耗对象。

(2)本产品的消费条件。消费条件因产品特点性能而异,如汽车的消费需要具备相应的道路交通条件;电视机、电冰箱的消费需要有电等等。预测某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时,应将哪些不具备消费条件的消费领域从消费对象总量中剔除掉。

(3)本产品更新周期的特点,说明本产品有效经济寿命的长短。

(4)可能出现的替代产品,即代用品。

(5)本产品使用中可能产生的新用途。产品所用途的出现,意味着扩大了本产品的消费领域,扩大了市场需求容量。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预测的本产品国内需求量及与现有生产能力的差距。

§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1)替代进口分析。将本产品与目前进口产品从性能、重量、价格、配件、维修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本产品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2)出口可行性分析。如果拟建项目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等方面,具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能力,则应考虑国外市场对本产品的需求。

分析国家对该种产品的出口有何限制条件或鼓励措施,该产品进口国的贸易政策,该产品出口流向,出口价格是否有利。

通过以上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可能的替代进口量或出口量。

§3.2.3价格预测

进行产品价格预测,要考虑产品产量、质量、同类产品目前价格水平,还要分析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国家的物价政策变化、产品全社会供需变化等因素;产品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和可能性;为扩大市场需采用的价格策略等,综合以上因素,预测产品可能的销售价格。

对拟增加出口的产品或替代进口产品,还要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定价,如产品外销,应附有有关方面承诺外销的意向书。

§3.3市场推销战略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不可能仍然依靠国家统购包销完成销售额。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适的销售战略,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推销战略进行相应研究。

§3.3.1推销方式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3.3.2推销措施

(1)销售和经销机构的建立。

(2)销售网点规划。

(3)广告及宣传计划。

(4)咨询服务和售后维修措施。

§3.3.3促销价格制度

促销价格制定可根据市场销售预测情况确定,一般用于产品投产初期,以较低价格、同等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投产初期产品以较低价格出售,会对销售收入产生影响,因此价格制定要合理,并应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在一定时期后,可根据产品销售情况逐渐将产品价格提高到一定水平。

§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产品销售费用包括建立销售机构、销售网点、培训销售人员、产品广告宣传、咨询及售后维修服务费用,在可行性研究中,应根据制定的产品销售计划,分别估算产品销售费用。对某些产品,销售费用在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的,不可忽略不计。

§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4.1产品方案

(1)列出产品名称。有多种产品时,应逐一列出主产品和主要副产品名称。

(2)产品规格标准。说明产品规格、标准选择依据。

§3.4.2建设规模

建设规模又叫设计生产能力,是指项目生产一定质量标准的产品的最大能力。一般用实物单位或标准实物单位来计量。

(1)建设总规模。说明主要产品年产量,主要副产品年产量,主要设备装置。

(2)主要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生产线数量。

(3)说明项目经济规模,不同规模下项目效益与费用的比较分析,说明本项目确定的建设规模的合理性。

(4)如果项目采用分期建设方法,应说明项目总规模、分期建设规模并说明分期建设的起止时期、各期建设的主要内容。

§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根据确定的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及预测的产品价格,可以估算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收入可以分别计算主要产品和副产品的年销售总收入,并计算销售收入和计算期内销售总收入,销售收入一般列表表示。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根据前面部门中关于产品方案与建设规模的论证和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按建议的产品方案和规模来研究资源、原料、燃料、动力等的需求和供应的可靠性;并对可供选择的厂址作进一步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新厂址方案。

§4.1资源和原材料

§4.1.1资源评述

资源系指项目需要利用的自然资源,如矿藏、森林、生物、土壤、地面或地下水资源等。项目所需资源的来源、数量、运输方式、供应条件以及今后发展和开发趋势等,均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项目在有效期间所需资源及其来源的可靠性,应作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并就下列内容进行说明分析:

(1)项目需用的资源名称、经全国储量委员会正式批准的储量、品位、成分、产地或供应点。

(2)资源品位、成分与需用要求的适应性。

(3)资源开采方式。要说明自行开采、计划供应、市场供应或合资开发等不同方式。

(4)本项目年最大需用量、资源的可能供应量及今后生产发展所需资源扩大供应的可能性。

(5)在已有资源不能满足拟建项目生产规模需求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如增加进口(说明国别、资源品位),调整建设规模或分期建设等。

§4.1.2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1)原材料、主要辅助材料需用量及供应。

按项目的生产要求,分别叙述所需的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的名称、品种、规格、成分、质量以及年需用量(包括年耗用量、储运损耗量),并分别撰写:

①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需用量表。

②有害有毒、易燃易爆材料、物料需用量表。

③需进口的原材料表。

说明进口原材料的理由和一旦来源有变化时的应变措施,分析预测原材料国产化前景及分年度国产化的提高幅度。

对季节性生产的原料,如农、林、水产品等,需说明短期进货数量。

(2)燃料动力及其它公用设施的供应。燃料、动力及其它公用设施是指生产需用的煤、电、水、汽、气、油等,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需说明生产所需燃料、动力及公用设施的数量和需由项目自建的种类和规模以及可以利用的现有的燃料、动力数量。

①燃料品种的选择,应说明其依据,如执行国家能源政策、适应地区条件、满足生产特殊要求等。分别列出燃料需用量、来源、运输方式,进行燃料成分分析。

②电力最大需用负荷、供电来源及其稳定性、需要自建电力设施和投资估算。

③最大需水量、水源及其供应可能性。是否需增加供水设施。

④热源及供热要求。

⑤其它设施,如油、气、汽需用量、供应量及需要增加设施的情况。

(3)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估算。

将主要原材料、零配件和外购燃料动力分别计算费用,其它材料可合并估算。

§4.1.3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生产特定产品的某些原料因尚无生产实践经验;或使用指定的原料而尚无成熟的生产和工艺;或使用缘由的生产方法生产新产品还缺乏必要的生产数据等各种原因,需要对原料进行生产(中小型)试验,以确定技术参数和消耗指标,测定产品质量,取得主要设备选型的各项数据。在可行性研究中需说明:

(1)需要试验的原料名称、试验目的和要求。

(2)试验或试生产方法(试验室、中型或小型生产试验)。

§4.2建设地区的选择

选择建厂地区,除须符合行业布局、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外,还应考虑资源、区域地质、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四要素。其原则是:

自然条件适合与项目的特定生产需要和排放要求;合理地靠近原料和市场;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公共政策;运输条件优越;有可供利用的社会基础设施和协作条件;土地使用有优惠条件,可不占或少占良田,地质条件符合要求。在作方案比选时,应着重论证所选地区在行业政策上的正确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4.2.1自然条件

(1)拟建厂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基本情况和区域地质、地震、防洪等历史数据。

(2)水源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分析。包括地面水或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分析、在枯水期的可能供应量及水质变化、地区今后水源开发和可利用水量增长情况。

(3)气象条件。收集分析地区气温、湿度、降水量、日照、风等资料,对需要增设防风沙、抗高温、改善光照等设施的地区,需进行费用估算。

§4.2.2基础设施

叙述拟建地区与项目直接有关的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的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条件,从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中选取最有利的地区。

(1)供电、电源情况;近远期可能的供电量及电压;费用及计费方式;供电部门的要求。

(2)供水、水源情况;近远期可能的供水量及水质;费用及计算方式;供水部门的要求。

(3)运输。地区内各种运输线路的分布;站库码头的位置和地形;运输费用;运输能力及其发展规划等。

(4)排水。排水条件;容污水能力;当地环保部门对污水排放的要求等。

(5)电讯、供热、供气等公用设施及可利用的种类、容量、技术特征等。

(6)施工条件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的供应条件;施工劳动力来源;施工运输条件;施工用动力(水、电)来源等。

(7)市政建设及生活设施。包括当地的卫生、邮电、文化教育。

§4.2.3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水平及近远期发展规划、与本项目有关的现有企业、技术工人来源等在项目建成后所需社会协作的条件。

§4.2.4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项目选择建厂地区还应考虑其它特殊的要求。在选择下列地区建厂时应特别慎重,要取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认可。

(1)风景区、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

(2)水土保持禁垦区。

(3)矿山作业等爆破危险区。

(4)有放射污染或有害气体污染严重的地区及传染病、地方病流行或常发区。

(5)军事设防区。

(6)生活饮用水源的卫生防护地带。

(7)民族宗教风俗有特殊要求的地区。

§4.3厂址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厂址的选择不一定要与建设地区的选择分开,往往是厂址选择与建厂地区的选择合并进行。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相互牵扯地交叉进行的。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如果需要,可以分别叙述。

选择厂址通常是随基本建设程序的各个工作阶段逐步深入的。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需提出厂址初选意见;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提出具体厂址的推荐建议;进图初步设计阶段时,对厂址的各种条件需作详细勘查和落实,最终确认厂址,标定四周界址。

§4.3.1厂址多方案比较

建设地区选定以后,就在这个地区内选择若干个可供建厂的地段,作具体分析比较,从中选取一个比较理想的厂址。并编写厂址选择报告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研究报告中仅需叙述选择要点和厂址的主要优缺点。有关选厂所需的调查资料、勘察和测量资料、取舍理由、论证等均应编写入选厂报告内。确定厂址,须作多方案比较,一般可按下列内容进行。

(1)地形、地貌、地质的比较。

①工厂输出、入交通线、供电、取水、排污等与外界产生直接关系的方位、地形。

②平整土地、防水、防洪、废渣堆置、四邻地物。

(2)占地土地情况的比较。比较占用耕地、林地、荒地、山坡等面积的比例,以尽可能少占耕地、林地为原则,作出占地用地情况的评价。

(3)拆迁情况的比较。包括原有地面建筑物需拆除的数量、原有居民需迁移的人数及拆迁安排等条件和难度的比较。

(4)各项费用的比较。由于各个可供选择地段条件不同,在费用上会产生较大差别,需作多方案比较。

①土地费用。如土地购置、拆迁、场地整治、青苗赔偿以及土方处理等费用比较。

②交通运输整治费。如需要建设或整治的运输线路,转运场站等费用比较。

③基础处理费。如不同工程地质需用不同地基和基础处理的费用比较。

④取水、防洪、排污设施所需费用比较。

⑤抗震所需费用比较。

⑥环境保护、生活设施等费用的比较。

§4.3.2厂址推荐方案

(1)绘制推荐厂址的位置图。在有等高线的地形图上标明厂址四周界址、厂址内生产区、生活区、厂外工程、取水点、排污点、堆场、运输线等位置及四邻居民点和主要生产企业的相互位置。说明对生产要求的适应性和合理性。

(2)叙述厂址地貌、地理、地形的优缺点和推荐理由。说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符合建厂要求的理由。

(3)环境条件的分析。

(4)占用土地种类分析:

①占用耕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②占用林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③利用荒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④利用山坡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⑤需要拆迁的面积和估计所需的费用;

⑥推荐厂址的主要技术经济数据。

第五章工厂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项目应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和工艺流程、重要设备及其相应的总平面布置、主要车间组成及建筑物结构型式等技术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土建工程量和其它工程量。在这一部分中,除文字叙述外,还应将一些重要数据和指标列表说明,并绘制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示意图等。

§5.1项目组成

凡由本项目投资的厂内、外所有单项工程、配套工程包括生产设施、生产后勤、运输、生活福利设施等,均属项目组成的范围。

各单项工程和配套工程需按其性质加以分类,一般可分为:生产车间或工段;辅助生产车间或配套工程;厂外工程;生产后勤车间或设施;生活福利设施;其它单项工程。

如有自成体系需单独撰写分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配套工程,如自备热电厂、水厂、铁路、专用线等,应列出工程的名称、分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的编号。并将工程的投资列入项目总投资内,分项研究报告列为附件。

§5.2生产技术方案

生产技术方案系指产品生产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包括专利或专有技术)、生产方法、主要设备、测量自控装备等技术方案。选择技术方案必须考虑:技术是否是先进成熟的;是否适合所用的原料特性;是否符合产品所定的质量标准;能否适应拟建地区现有工业水平;在维修、操作、人员培训等方面是否有不能克服的障碍;所需投入物的规格和质量能否满足生产要求,并与地区的技术吸收能力、劳动力来源相适应等。

§5.2.1产品标准

叙述本项目主要产品和副产品的质量标准。如国家一级标准、行业标准等。并将选定的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常用标准作比较说明。

§5.2.2生产方法

使用同一种原料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有不同的生产方法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作方案性选择,根据产品用途、质量和成本等因素择优确定。对选定的方法需要说明生产方法的名称及主要特征、选用的理由以及与其它生产方法比较的利弊。

在选用专有技术、专利技术时,应说明取得技术来源、专利号、技术特征,还需说明专利和技术转让费的金额及支付方式。

§5.2.3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系指投入物(原料或半制品)经有次序的生产加工成为产出物(产品或加工品)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规定的各种技术条件和数据,统称为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和主要技术参数,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结合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各种消耗等要求,选取最佳方案。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只叙述若干主要车间的工艺流程,一般车间可从略。

§5.2.4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主要工艺设备系指工艺流程中的重要设备(包括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应按车间、工段分别叙述所选取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和来源。需要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则应详细论述引进的必要性,引进的必要性,引进方向和选择方案比较。主要设备选型是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合理性的具体表现,必须作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主要设备的规格型号与来源。

(1)按车间、工段编列主要工艺设备(包括计算机集中控制站室的装备)一览表。需要引进的设备(包括备品备件)应单独列表。引进设备还要说明引进必要性、备品备件的来源、国内分交方案,引进设备外汇来源及引进计划。

(2)一般设备(除已列入表内的设备以外的其它设备)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一般不作详细选择,但需按车间(工段)参照现有同类型、同规模生产厂所用的一般设备估算本项目应予装备的设备数量,或采用行业中惯用的比例指标推算出本项目,本车间所需一般设备的数量。

(3)全厂计量设施的配置原则和要求。

(4)设备费用估算。主要设备可根据询价、协议意向书中价格等分别估算,一段设备可综合估算。

§5.2.5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单位产品所用材料、燃料、动力等的消耗指标选取的来源有:

(1)现有生产厂的消耗定额高低值的平均数;

(2)同型号设备的实际运转时的消耗值;

(3)通过生产试验测定及分析推算;

(4)设备出厂时的说明或订货合同规定值。可行性研究中,可结合本项目技术方案特征,确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值;

(5)撰写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表。消耗指标不同于前面所列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需用量,消耗指标纯属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或消耗的数量,不包括其它因素如:运输、储存的损耗。消耗指标与所用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有关;同一种设备不同型号的,又同生产管理和操作水平直接有关,因此常被用作企业间衡量经营管理水平的指标。

§5.2.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在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和主要设备选择确定以后,应就设备的外形、前后位置、上下位差以及各种物料的输入和流向、操作要求等作通盘的研究,选择车间布置方案。车间布置方案要求达到物料流向最经济、操作控制最有利、检测维修最方便。

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要求提出车间布置简图、主要标准尺寸和技术说明。

非主要车间布置方案要求提出建筑面积、平面尺寸、层高等估算和建筑物特征。

§5.3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5.3.1总平面布置原则

总平面布置应根据项目各单项工程、工艺流程、物料投入与产出、废弃物排出以及原材料储存、厂内外交通运输等情况,按厂地的自然条件、生产要求与功能以及行业、专业的设计规范进行安排。达到工艺流程(生产程序)顺畅、原材料与各种物料的流送线路最短、货流人流分道、生产调度方便,并考虑用地少、施工费用节约等要求。总平面布置还应考虑到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线路等外部因素的合理安排。在确定了总平面布置原则并绘制总平面布置后,需估算厂区场地平整、建、构筑物基础、管沟、路槽地下工程等全厂土石方量,并说明余缺量的走向与来源。

§5.3.2厂内外运输方案

根据工厂的投入物、产出物与废弃物的总量,按其不同种类、不同运输方式与运输工具分类说明,从运量、运距、运输成本、运输负荷变化以及投资与经常费用等方面加以分析。确定和推荐经济、实用的运输方案。运输方案的确定要包括全厂运输量分析、运输设备选择和厂外、厂内运输方案的说明,其中厂内运输方案要求作到与生产有机配合。

§5.3.3仓储方案

论述原材料、燃料、主要辅助生产物料主副产品的年周转次数;储存期(可供生产需要的天数);储存方式(散堆、包垛、罐储);装卸及搬运方式等方案设想和要求,对用量较大的大宗货物以及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仓储方案,应专题叙述。

§5.3.4占地面积及分析

建设项目用地,应遵循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尽量少占耕地,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估算占用土地数量,并分别估算生产区、生活区、原料基地占地面积,计算土地利用系数、生产区场地利用系数、全厂绿化系数、占地用地面积等指标。

在占用土地分析中,还需同时说明需要拆迁的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数量、面积、建筑类型;可利用的原有建构筑物的面积,拆迁后原有人员及设施的去向,项目需要支付的赔偿费用。并对可能的不同拆迁方案进行拆迁费用及征地费用的比较。

§5.4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是指工厂所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与结构设计。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仅需对主要生产厂房、重要构筑物以及特殊基础工程作原则性的叙述和方案选择建议,如采取的建筑形式和标准、结构造型、基础类型和需要采用的重要技术措施等。对一般建(构)筑物只作综合说明、估算工程量、选取单位造价指标等即可。对全厂所有建(构)筑物的工程量,造价以及三材用量。视单项工程的大小,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估算。

§5.4.1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按生产流程顺次列出主要建(构)筑物名称、建筑面积;建筑形式和标准、建筑材料的选用要求;特殊要求(防腐、防爆、防火、隔音、隔热等);消防及报警设施选用标准和要求,应遵守的设计规范名称。

对一般建筑物可以列出工程量、建筑面积作综合性说明。

结构设计的依据,主要是建构筑物的结构造型、地基处理方案、建构筑物基础造型及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对需要进行抗震设计的,要有地震烈度确定依据、地震设防标准及设防方案的选择及说明。

§5.4.2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遇有不良地质条件的项目或重要建构筑物与大型工艺设备的基础工程,应进行特殊基础工程设计,提出设计方案的选择建议。

对需要防震动,防腐蚀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以及对基础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工艺设备的基础工程,需作专题研究,提出设计方案的选择建议。

§5.4.3建筑材料

分析拟建地区可以提供的建筑材料名称、规格、运输条件、预制构件的最近供应点和可提供的最大构件规格及制作能力。需由外地供应的应说明主要建筑材料名称及供应点。对项目施工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单独说明,如需说明特殊工程的施工组织与机具、大型或大宗预制构件的来源等。

进行三材用量估算,撰写建筑材料用量估算表。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6.1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1)项目的地理位置(附平面图);

(2)地形、地貌、土壤和地质情况;江、河、湖、海、水库的水文情况;气象情况;

(3)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农作物等情况;

(4)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温泉、疗养区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情况;

(5)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6)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7)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8)交通运输情况;

(9)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6.2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2.1主要污染源

分车间叙述产生污染物的装置、设备、生产线及其投入物、产出品和排出物的品种、数量、排出方式,产生震动和噪声、粉尘、恶臭、有毒气体的装置和车间;易燃、易爆、剧毒物料的运输线路(指厂内外自运)、储存库站位置;放射性物料及放射性废弃物的运输线路、储存和使用场所及其位置。

分析污染物的性质、成分、数量、危害程度。

§6.2.2主要污染物

(1)主要污染物向厂(场)外排放的性质可分为:烟尘、粉尘、废气、恶臭气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废液、废渣、噪声、放射性物质、振动、电磁波辐射等。

(2)主要污染物所含有害物质分析,列举污染物所含主要有害有毒物质。

(3)排放量。污染物经处理后最终排入周围环境的含有有害物质的混合物的数量,注明混合物中所含有害物质的含量或浓度,并列出国家或地区允许的排放标准。

§6.3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是指国家及项目所在地区环保部门颁发的标准,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噪声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有关法规、规定等。如地区规定严于国家规定时应执行地区规定;地区没有特定要求的;执行国家规定。个别目前国家和地方尚未制定标准的由可行性研究单位与当地环保部门协商确定。

§6.4治理环境的方案

(1)项目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防范和减少影响的措施。

(2)项目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森林和植被破坏影响野生物、植物繁殖和生存等,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

(3)项目对周围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疗养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土壤污染、水源枯竭等,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

(4)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量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的破坏程度及对居民生活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污水、废气、废渣、粉尘、及其它污染物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5)噪声、震动、电磁波等对周围居民生活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消声、防震的措施。

(6)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6.5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监测布点原则;

监测机构的设置和设备选择;

监测手段和监测目标。

§6.6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对可以量化的环境影响,可将其计算并列入经济评价中现金流量表内进行分析。

§6.7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6.8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建设项目必须确保投产后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要求,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析和评价。

§6.8.1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1)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2)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辐射、振动、噪声等操作者健康影响的分析;

(3)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较大的设备、分布点及其危险程度。

(4)可能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及受害程度。

§6.8.2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1)危险系数较大的生产点、拟采取的防护方案及安全检测设施;

(2)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报警、紧急事故处理等安全设施的初步选择方案;

(3)对高温、高噪声、高振动工作环境拟采用的防护、检测和检验设施。

§6.8.3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1)机构设计及人员;

(2)保健人员和保健制度;

(3)日常监测检验人员。

§6.8.4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七章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7.1企业组织

企业组织机构包括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的划分,其设置主要取决于项目设计方案和企业生产规模(产品范围和产量、车间多少、职工人数等)。

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要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管理的要求,保证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以及全体成员之间能协调一致地配合,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7.1.1企业组织形式

部门、行业不同,生产规模不同,企业组织机构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最通用的形式是采用金字塔式(企业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中层经营管理(部门和科、处)和基层现场管理(车间和设施)等三个层次。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幅度越大,层次越少。中小型项目可采用两级管理(厂和科室、车间);大型项目可采用三级管理(公司或总厂、厂或分厂、车间)。

§7.1.2企业工作制度

根据各车间和设施的工艺特点和生产需要,可分别采用连续工作制或间断工作制。个别项目采用季节性生产,每年可分为生产期和停产期。

§7.2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7.2.1劳动定员

一般来说,企业所需人员按其工作岗位和劳动分工不同,可分为四类人员:

(1)工人:是指在基本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直接从事工业性生产的工人及厂外运输与厂房建构筑物大修理的工人;

(2)工程技术人员?是指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的人员;

(3)管理与经营人员:是指在企业各职能机构及在各基本车间与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从事行政、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的人员;

(4)服务人员:是指服务于职工生活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

在可行性研究中,分别估算各类人员需用量,并说明其来源,撰写劳动定员汇总表。

企业所需人员,有一部分必须参与建设过程、设备安装、调试,对这部分人员的来源及进厂时间要单独说明。

§7.2.2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分人员类别估算年工资总额,并计算职工年平均工资。

§7.2.3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1)人员来源分析,需培训的人员总数。

(2)培训方式:①派往类似厂矿的生产现场和设备制造现场,通过实习培训生产、维修和管理人员,部分生产维修人员可参加本项目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转。引进国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必要时派往国外生产现场和设备供应厂实习。②在厂区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按照生产和业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分专业、分工种进行培训。

(3)培训计划。国内培训人员数量、专业、时间、方式和国外培训人员数量、国别、专业、方式、时间及国外培训的必要性。

(4)培训费用。国外培训的,要单独说明外汇来源。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可称为投资时期,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个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8.1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8.1.1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根据项目不同,新项目可以由业主指定项目实施管理机构;改扩建和技改项目可在老企业内专门成立筹建小组,筹建小组的任务是办理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委托手续及签订相应的合同和协议(一般是通过招标、投标和评标来确定的);参加厂址选择;提供设计必需的基础资料;申请或订购设备和材料;负责设备的检验和运输;承担各项生产准备工作。

§8.1.2资金筹集安排

项目资金的落实包括总投资费用(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基本符合要求和资金来源有充分的保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撰写投资估算,并在考虑了各种可行性的资金渠道的情况下,提出适宜的资金筹措规划方案。在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和明确了总投资费用及其分年度使用计划之后,即可立即着手筹集资金。

§8.1.3技术获得与转让

技术获得和转让是实施时期的一个关键要素,选择的技术将涉及到法律、经济、财务和技术等许多方面。当从国外引进专有技术时,与国外供应商的谈判有时需要长的时间,有时还要解决法律问题,例如专利权的限制或者技术转让的限制等。如果技术供应商标的合同责任中含培训,那就应该包括在培训计划中,可行性研究中应包含与项目选择有关的技术获得与转让有关的计划时间和费用。分配给项目详细工程设计的计划时间,将取决于技术种类及其复杂性。

§8.1.4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委托进行必要的现场勘测工作。要提出设备、材料订货清单和非标准设备制造图纸。勘测精度要与设计阶段相适应,设计阶段的划分可根据不同项目区别对待。大中型项目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技术复杂或行业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或其中某些采用新工艺技术的车间,可能在施工图设计之前,再增加一个技术设计阶段。

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设计进度要充分考虑设备问价和大型设备的预订货时间以及取得设备资料的时间。

订购设备要考虑设备到达时间和安排顺序。当引进国外设备时,还要考虑到向国外有关公司进行询价、谈判(技术谈判和商务谈判),比选和签订合同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办理各种审批手续所需的时间。

§8.1.5施工准备

项目初步设计话总概算一旦批准之后,即可着手进行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包括的主要工作内容有:选定施工单位话签订施工合同。

一般时通过投标确定施工单位。此外,还需进行如弟征购和拆迁安排;组织设备和材料订货(前面已经述及);完成施工用水、用电和道路等工程;进行临时设施建设和代替临时工程的住宅建设以及报批开工报告等。

§8.1.6施工和生产准备

(1)施工。施工阶段时项目实施时期的主要阶段。安装大型复杂项目,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图撰写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厂生产系统投产次序安排车间和设施的施工顺序,主体车间及其相应的辅助公用设施的配套要完整。土建施工和设备的验收、发运、运输以及设备的安装都要作出适当的安排,保证合理交叉进行。

(2)生产准备:

①建立管理机构,企业管理方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扩大和健全。

②招收和培训职工。对职工的调集、招聘和必要的培训要做出适当的时间安排,使其和生产经营需要相衔接。

③组织收集生产技术资料,制订必要的管理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

④组织生产物资供应。落实原材料、燃料、协作产品、水、电、汽和其他配合条件,签订有关协议。

⑤组织工具、器具、模具、备品、备件等的计划、制造和订货。

⑥生产前推销。投产前后应制订具体的销售计划,并进行销售市场的准备工作,包括广告宣传、培训销售人员和推销人员等。

§8.1.7竣工验收

这个阶段通常包括以下各项活动:

(1)生产前检查;

(2)试运转(单机试车或联动试车);

(3)负荷试运转(负荷试车);

(4)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建设项目按批准的设计文件规定的内容建完,并经生产前检查、试运转、带负荷试运转合格后,形成生产能力,能正常生产合格产品时,应及时验收。这时,生产人员进驻现场,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办理移交固定资产手续,交付使用。

国外引进成套设备项目和大型联合企业可安排试生产阶段,试生产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三个月(成套引进项目合同中有专门规定除外)。

建设项目验收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初步验收,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决算,系统整理技术资料,提交竣工图。

§8.2项目实施进度表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分别确定的项目实施各阶段所需时间,撰写实施进度表,项目实施进度表有多种表示方法。在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方法是横道图。近年来,网络图在一些行业中也开始应用。

简单项目的实施进度可用横道图,复杂项目的实施进度可用网络图(关键路线法或项目评审技术)。为避免项目实施工程中费用和时间的浪费以及各项作业活动能前后左右的协调配合,利用网络图可以模拟实施项目的各种不同方案进行筛选。

§8.2.1横道图

横道图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它可适用于各种项目,这种图表可以表示建设项目的计划任务、计划进度和实际记录等具体内容。它是把项目实施计划分为若干项(作业活动或工作单元),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各项作业活动,每项工作用一横道表示,横道两端表示该项作业活动的起、止时间;其长度即是完成该作业活动所需时间。

§8.2.2网络图

对于包括许多相互关联并连续活动的大型复杂的综合建设项目和对实施进度有图书要求的项目,需要适用网络图。应用统筹方法对项目实施进度作出安排。网络的定义是一组节点(圆圈)用一组带方向弧所连接,关键路线法(CPM)和项目评审技术(PERT)是应用网络图的两种方法,网络图多用于施工阶段的项目规划与控制。目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一些行业也有所应用。

§8.3项目实施费用

项目实施费用是指项目从筹建开始直到项目鞠躬投产以前整个实施时期的筹建费用。这部分费用应包括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第二部分,即其他建设费用中,项目实施费用按以下各项分别估算。

§8.3.1建设单位管理费

建设单位管理费是指筹建单位为进行项目筹建、建设、联合试运转、验收总结等工作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不包括应计入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建设单位采购及保管设备、材料所需的费用。可以“单项工程费用”为基础,乘以按照工程项目的不同规模分别制定的建设单位管理费率计算。

§8.3.2生产筹备费

生产筹备费是指生产筹备人员费和投产前进厂人员费用。

§8.3.3生产职工培训费

生产职工培训费用是指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之前拟建企业自行培训或委托其他厂矿培训技术人员、工人和管理人员所支出的费用以及生产单位为参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熟悉工艺流程机械性能等需要提前进厂人员所支出的费用。该项费用可根据规划的培训人员数、提前进厂人数、培训方法、时间和职工培训费定额计算。

§8.3.4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办公、生活家具购置费是指为保证项目初期正常生产、使用和管理必须购买的办公和生活家具、用具的费用及设计规定必须建设的托儿所、医院、招待所、中小学等的家具、用具费用。该项费用可按有关定额计算。

§8.3.5勘察设计费

勘察设计费是指:

(1)委托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按规定应支付的费用;

(2)在规定范围内由建设单位进行勘察设计所需的费用。此项费用可按国家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进行撰写。

§8.3.6其它应支付的费用

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分析,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计算项目所需要的投资总额,分析投资的筹措方式,并制定用款计划。

§9.1项目总投资估算

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流动资金。

§9.1.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建设期利息组成,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分别估算,并汇总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前述各部分中估算的费用额,估算固定资产投资。

①工程费用。

分为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安装工程、其他四项费用,可按主要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公用工程、服务及生活福利设施、厂外工程等分别计算,以人民币、外币分别表示。

主要生产车间是指生产主要产品的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指为主要生产车间配套的工程项目。

公用工程是指为本项目生产服务的工程,如循环水场、给排水管网、给水泵站及水池、消防设施、三“废”处理、输变电工程、电信工程、供热电汽线路等。

服务及生活福利工程包括办公楼、试验楼、职工宿舍、食堂、学校等。厂外工程主要是指本项目的输水管线、排水系统、高压输变电、物料管线、通讯管线、专用码头、专用公路、铁路专用线、销售仓库、货物转运站等。

②其他费用。

除了将前几章中已估算的费用进行汇总分类外,还应将未估算的费用项目作出详细的估算。

其主要费用项目有:①建设单位管理费;②职工培训费;③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④土地征用费;⑤外籍技术人员来华费用;⑥出国人员培训考察费;⑦进口设备材料国内检验费;⑧工程保险费;⑨大件运输措施费;⑩大型吊装机具费;①项目前期工作费;②设计费;③其他费;

第二部分费用估算是,应说明各种费用的取费标准、定额,一般按国家和地区有关规定执行。估算中有外汇费用时,以外币表示。

③预备费。

分为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两部分。分别计算列出,涨价预备费以年度投资中第一部分费用为基础,按国家计委的费率计算,同时需考虑外汇部分的限价因素。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按国务院第82号令(1991年4月16日)的有关规定执行。

(3)建设期利息应根据提供的项目实施进度表已研究确定的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及资金筹措方式、各种贷款的利率及分年度用款计划表计算得出。当项目投资来源为多种渠道时,应分别计算各种贷款资金的建设期利息。

在可行性研究中,建设期利息均按年计息。利息的计算,分为单利和复利,计息方法及年利率视项目实际情况而定。

利息计算中,假定借款发生当年在年中支用,按半年计息,还款当年也在年中偿还,按半年计息,其余各年按全年计息。按国家规定,建设期利息当年付清。

人民币和外币贷款分别计息,汇总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

以上各项计算完成后,撰写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9.1.2流动资金估算

(1)流动资金的组成。项目流动资金按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

①储备资金。即为保证正常生产需要而用于储备原材料、燃料、备品、备件等的资金。

②生产资金。即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处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品占用的资金。

③成品资金。即产成品入库后至销售前这段时间中产成品占用的资金。

除此之外,还有应收应付帐款、现金等组成的流动资金。

(2)流动资金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流动资金的估算,按项目具体情况,可采用扩大指标估算法或分项详细估算法。

扩大指标估算法为:参照同类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以及单位产量占用流动资金的比率来确定流动资金。

分项详细估算法为:按项目占用的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分别按年需用额及周转天数估算定额流动资金,按项目占用的应收应付帐款、现金等估算非定额流动资金。

按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后,可列流动资金估算表。

§9.2资金筹措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投资资金,可以从多个来源渠道获得,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资金筹措工作是根据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的结果,研究落实资金的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从中选择条件优惠的资金。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对每一种来源渠道的资金及其筹措方式逐一论述。并附有必要的计算表格和附件。可行性研究中,应对下列内容加以说明。

§9.2.1资金来源

筹措资金首先必须了解各种可能的资金来源,如果筹集不到资金,投资方案再合理,也不能付诸实施,可能的资金渠道有:

国家预算内拨款;

国内银行贷款:包括拨改贷、固定资产贷款、专项贷款等;

国外资金: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政府贷款、赠款、商业贷款、出口借贷、补偿贸易等;

自筹资金:包括部门、地方、企业自筹资金;

其它资金来源。

可行性研究中,要分别说明各种可能的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条件,利用贷款的,要说明贷款条件、贷款利率、偿还方式、最大偿还时间等。

§9.2.2项目筹资方案

筹资方案要在对项目资金来源、建设进度进行综合研究后提出。为保证项目有适宜的筹资方案,要对可能的筹资方式进行比选。

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各种可能的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资金使用条件、利率和汇率风险等进行比较,寻求财务费用最经济的筹资方案。

§9.3投资使用计划

§9.3.1投资使用计划

投资使用计划要考虑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案,使用相互衔接。

撰写投资使用计划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按不同资金来源分年列出年用数额;流动资金的安排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一般从投产第一年开始按生产负荷进行安排,并按全年计算利息。

§9.3.2借款偿还计划

借款偿还计划是通过对项目各种还款资金来源的估算得出的,借款偿还计划的最长年限可以等于借款资金使用的最长年限,制定借款偿还计划,应对下述内容进行说明。

(1)还款资金来源、计算依据;

(2)各种借款的偿还顺序;

(3)计划还款时间。国外借款(包括国内外币借款)的还本付息,要按借款双方事先商定的还款条件,如借款期、宽限期、还款期、利率、还款方式确定,与国内按借款能力偿还借款不同的是借款期一般是约定的。还本付息的方式有两种:

①等额偿还本金和利息,即每年偿还的本利之和相等,而本金和利息各年不等。偿还的本金部分逐年增多,支付的利息部分逐年减少。

②等额还本,利息照付。即各年偿还的本利之和不等,每年偿还的本金相等。

利息将随本金逐年偿还而减少。

国外借款除支付银行利息外,还要另计管理费和承诺费用等财务费用。为简化计算,也可将利率适当提高进行计算,对此,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加以说明。

第十章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推荐出优秀的建设方案。本章的评价结论是建设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节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10.1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为了确定项目未来的生产经营和盈利情况,对项目的生产成本作出接近实际的预测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生产成本是指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经常性费用,它包括耗用的原料及主要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及大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推销费用等。

在成本估算时,其精确度要与投资估算的精确度相当。

§10.1.1生产总成本估算

生产总成本是指项目建成后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经济评价中按年计算)为生产和销售所有产品而花费的全部费用。

(1)生产总成本的构成有:

①外购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根据前面第四节中外购燃料动力的数量和单价计算。

②外购燃料动力。根据第四节中外购燃料动力的数量和单价计算。

③工资及福利基金。工资根据第七节中的工资总额计算,福利基金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

④折旧及推销费。

⑤大修理基金。

⑥其它费用,包括成本中列支的税金以及不属于以上项目的支出等。

⑦流动资金利息,按流动资金贷款额和贷款利率计算。

⑧销售及其它费用,包括教育费附加,计入成本的技术转让费等。

以上各项费用总额构成项目生产总成本。总成本扣除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和流动资金利息为经营成本。

(2)列表表示生产总成本。

§10.1.2单位成本

单位成本是将总成本按不同消耗水平摊给单位产品的费用,它反映同类产品的费用水平。

生产单一产品的项目以总成本除以设计生产能力即是单位产品成本,生产多种产品的项目,也可按项目成本计算单位成本。

列表表示单位成本。

§10.1.3销售收入估算

根据第三节中预测的产品价格及设计生产能力,逐年计算产品销售收入,当有多种产品时,可分别计算多种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并汇总计算年总销售收入。

§10.2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务和税收制度以及现行价格,分析测算拟建项目未来的效益费用。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等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即从企业角度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财务评价采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办法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要,有些项目还可以计算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指标,以满足项目决策部门的需要。

财务评价指标根据财务评价报表的数据得出,主要财务评价报表有:财务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国内投资、自有资金)、利润表、财务平衡表、财务外汇平衡表。

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别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财务评价详细做法见本书另章。

§10.3国民经济评价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除了要从投资者的角度考察项目的盈利状况及借款偿还能力外,还应从国家整体的角度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需要国民经济付出的代价,后者称为国民经济评价。它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门,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

§10.4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各种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来源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较大的出入,即评价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对项目的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了避免或尽可能减少这种风险,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经济上的可靠性。这项工作称为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风险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只用于财务评价,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可同时用于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都要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不确定性分析的具体做法,见本书第九章。

§10.5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项目社会分析方法,除可以定量的以外,还应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内容包括:

(1)项目对国家(或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包括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待业人口带来的社会稳定的效益,改善地区经济结构、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

(2)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3)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4)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民族习惯的相互适应性;

(5)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6)项目的国防效益或影响;

(7)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可行性研究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对项目的主要社会效益或影响加以说明,供决策者考虑。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1.1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1.2附件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重要的市场调查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利用外资的各类协议文件

(11)其它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它

§11.3附图

(1)厂址地形或位置图(没有等高线)

(2)总平面布置方案图(没有标高)

(3)工艺流程图

第5篇: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1刊登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通过对《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学科分布的分析,可客观反映我区与农业相关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不同学科发展状况,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论文刊登数量前6个学科分别是:林学与园艺、作物栽培与育种、草业与环境、畜牧兽医、植物保护、生命科学,共296篇,占总总数的81.76%,其中排名第一的林学与园艺,占论文总数21.56%,表明在我区农业研究领域中,这些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较为活跃,科技产出较多,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被引频次也有所增长[1]。上述学科相对发展较快,属于优势学科,见图6。

2通讯作者构成情况分析

对通讯作者的构成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达263人,占作者总数的72.65%,具有副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83人,占作者总数22.92%,合计:95.57%。年龄构成分析表明,年龄在40~50岁的通讯作者有196人,占作者总数的54.14%,年龄在50~60岁的通讯作者113人,占作者总数的31.21%,年龄在40~60岁的通讯作者309人,占作者总数的85.35%;博士生导师119人,占作者总数的32.87%,硕士生导师153人,占作者总数的42.26%,具有硕导和博导身份的通讯作者占作者总数的75.13%。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通讯作者主要是高级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均为项目主持人、学科带头人,相应撰写的论文学术水平和质量较高,对《新疆农业科学》载文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办刊质量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见图7。

3年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对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科技论文来源统计分析:国家级项目论文225篇,占全年总数的62.15%,省部级项目论文114篇,占全年总数31.49%,地厅级项目论文23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6.35%。2012年度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总数为339篇,占总刊登论文数的93.64%,表明《新疆农业科学》超过90%的论文来源于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近几年均保持了高百分比。上述统计分析还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基金资助论文数量呈高比例态势,在科技领域投入不断增长的社会大背景下,新疆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的数量在稳步上升,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正在逐步增强,农业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和技术引进工作稳步发展。总体来说,《新疆农业科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撑、公益性行业专项)和自治区级(科技攻关、自治区基金、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产出论文为主,地州级、高校基金、研究机构基金等为辅的多层次的资助体系论文。

4结语

第6篇: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训室 共建共管共享

【基金项目】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学院教研教改一类项目(项目编号:JGY201001)。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01-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中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批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面向基层、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国外的一些实践,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1-3]等都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赢得广阔的市场空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与当前生产力接轨和融合的必然之路,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因素。

1.合作办学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办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这种教育形式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追求更卓越的育人计划、培养国际公认的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

从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看,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产学研结合, 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 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实现这三个协调, 就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找到了一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通过构建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 利用校企两个资源, 发挥校企两大优势, 以利于学校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实现专业改革市场化, 课程改革行业化, 教学改革实践化。有利于学校弥补办学资源不足, 培养师资人才, 改革办学体制, 促使学校面向市场办学, 接受社会监督, 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从校企双方需求看, 一方面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在当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仅靠学校是难以解决的, 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每个专业都要办一个工厂作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因此, 通过校企合作, 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 利用企业的无形资产,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 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积极与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研发优势, 为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服务, 助企业腾飞一臂之力。因此, 对于校企双方而言,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 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秘密武器。

从学生角度看, 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解决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其次,通过校企共建的实验基地和教育基地,使学生有了真实的实验、实习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由此可见,产学研结合教育实现了校、企和学生间的“三赢”效果。

2.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生产与实训平台

结合学院的实训楼二期建设工程,环境专业正与杭州商达集团有限公司就如何开展实训室共建事宜进行探讨。首先,双方共同认可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其次,就共建、共管和共享方面达成了一致。

2.1共建

我院和杭州商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仿真实训与实验平台”。具体做法是: 由我院提供200平方米左右的实训室场地,与杭州商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购进相关仪器设备,如调节池、混凝反应池、气浮池、铁碳微电解装置、接触氧化池、模拟显示屏、控制柜(PLC)、仪器仪表(DO仪、PH计、ORP计、流量计)等,建设“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仿真实训与实验平台”,以提高我院环境和给排水专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2.2共管

企业方派出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实训室的中试实验运行管理。我方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双方代表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双方在设备使用上的时间问题。另外,实训基地的设备、操作流程、规章制度及质量安全等均由企业按生产标准要求提供,并由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

2.3共享

建设完成的“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仿真实训与实验平台”对于我院来说是学生的实验和实习场地,学生能够对商达集团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实时观摩,了解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实际内容;我们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及老师的科研项目等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因而可成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最好基地。对企业来说是他们实际项目的中试实验基地,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而且每年还节约了大量设备维护费用,达到了资源共享的效果。对学生来讲,通过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锻炼自己,最终获得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未来岗位的需要。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办学效益。

3.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企业利用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把研发中心建在学校,为学校投入一定资金或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我院和企业共同开发产品,开展科研、项目论证评估、检测等工作,学校同时为企业提供教学培训场地,派遣教师授课,开展各 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评估鉴定工作。

以研发中心为平台,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培养模式,是多年来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高校人才培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院的行业影响力和科研水平。同时,教师的科研项目等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实训内容和指导。

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是高校的一项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而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并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实践证明,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毕业生的科研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若有条件让学生在研发中心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目的。

学校通过为行业培养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回报社会和企业;企业也通过安排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研发和生产相关的毕业设计,用较低的投入和借助高校较强、较大的人力资源,尽快完成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工作,形成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4.保障机制

要激发企业合作的动力学校必须作为主动方,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让企业从中获得利益。校企合作双方长久合作,还必须有有效的沟通机制,增进双方了解,并能在发生矛盾时迅速寻求双赢的化解方式。实践显示,一些校企合作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于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出现合作不畅甚至中断。如在顶岗实习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工作环境或待遇不满、要求轮岗或者升职、中途提出离职、与主管发生纠纷等。此时,校企双方必须秉着合作的态度,加强沟通,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由于企业与学校的运作区别很大,教师和企业专家在合作中也可能产生种种矛盾,深入地沟通和交流可以使矛盾减弱或消除。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系与沟通能加深校企双方的感情,而以情感为基础对合作的稳定性更有帮助。

5.结语

实践证明,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高技能人才批量培养的规模效应。校企合作关系越紧密,基础越牢固,效益越突出,学校发展的速度就越快。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深化和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大批满足企业急需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28):15-18.

[2]魏银霞,杜小峥.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微,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103-104.

第7篇: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关键词:专业图书馆,学科馆员,职业素质

 

高校专业图书馆是高校内由掌握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系统地、有针对性地采集、整理、加工、收藏,为教学和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专业发展提供文献利用及信息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文献效益机构。它收藏某一学科(主题、领域)文献信息的图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是学校图书情报信息系统的终端部分,与学校图书馆在管藏建设、信息收集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自有所侧重。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人才质量要求和科研任务的加重,高校师生对图书资料的需求迫切,诸多因素都对新时期下专业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挑战。

专业图书馆与高校公共图书馆相比,除常规借阅工作外,工作重点更要体现“专业”二字,即进行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并开展情报服务,使之成为本专业的教学后盾、科研基地和情报服务中心。高校中建有专业图书馆的单位,多为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因此专业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博导等专家学者和博硕士生们。专家学者们的科研能力强,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任务并引导博硕士生的研究方向,急需了解并使用国内外学科前沿成果,因而专业图书馆在收集、整理、利用、开发文献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图书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专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建设,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

首先,要有无私奉献精神,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坚贞理念。论文写作,学科馆员。论文写作,学科馆员。对于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要有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由图书馆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是对图书馆工作者提出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学术奉献的服务工作,服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归宿,只有在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过程中才能得到承认和支持,只有优质服务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有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精神,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进取心。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坚贞理念,忠于职守、热爱事业,更好的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朝着“学科馆员”标准迈进。业务素质是从事专业图书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专业知识,二是专业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做好专业图书馆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对每名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掌握图书情报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专业图书馆馆藏资源、各项业务、各类检索工具。对跨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有敏感的认识,具有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的能力,能熟练编制二次、三次文献,掌握网上资源的搜索与获取,进行知识综合化、一般性咨询服务等。

作为一名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还要努力成为合格的“学科馆员”。“学科馆员”(SubjectLibrarian ,又称联络馆员) 就是以学科划分业务工作并为对口学科的读者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员。作为一种有针对性地为特定学科领域提供服务的对口服务模式,其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当时被称为“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接着,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and Free Guide)。这种服务通常都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资深的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Librarian)担任。而后,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推行了学科馆员这种服务模式。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建立了“学科馆员小组”,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先河,为读者和用户提供针对性强的对口服务。论文写作,学科馆员。

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特别是一名专业图书馆学科馆员,就要具有精深的对口学科专业知识。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大都是资深的教授、专业科研人员,他们咨询的问题往往带有很强的专业性。掌握基本专业知识,是分析、理解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信息需求的基础。同时,从大量的专业信息资源中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也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也需要专业功底。

想要成为合格的学科馆员,还要培养自身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信息工作性质、作用的认识程度,是关系到能否发挥信息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科馆员应按照服务对象的要求,将有效信息从庞杂繁多的信息源中鉴别、提取、筛选、整序,形成适合需要的、便于使用的信息产品,真正成为信息的收集者、组织者、传播者和导航者。

此外,培养自身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网络运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必不可少。合格的学科馆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如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库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科研课题、科研成果查新等咨询活动中,能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多层次、多品种网络电子文献及计算机网络检索技术,满足信息咨询要求。据统计,网上90%的信息资源是英文资源。论文写作,学科馆员。要想及时跟踪获得最新的信息,首先要突破语言障碍。图书馆全球一体化、网络化,各种语言文献的利用,开展联机检索,从网上获取信息,及时跟踪国际学科领域发展动态等,都要求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以适应国际间交流、网上信息利用等工作。

再次,不断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论文写作,学科馆员。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是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因此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科研意识,通过自己对所服务学科领域发展的跟踪了解,运用科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具有科研价值的课题推荐给科研人员。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院系的科研活动,利用自己对本学科领域信息资源的了解掌握,查找信息资源,报告最新科研动态,提供定题服务,进行科研查新及科研项目论证等工作。

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新生进行专业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与利用教育,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讲解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知识,介绍中英文期刊与核心期刊以及校园图书馆各种网络数据库的检索与使用,协助专家学者培养学生初步的文献搜集能力。结合专家学者所设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在课程开设之初为学生列出推荐参考文献与相关网络资源下载链接,为学生提供课前熟悉新课内容,课后独立思考、自学知识的途径,协助专家学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有效弥补课堂时间有限带来的讲授知识内容不能完全展开的局限。论文写作,学科馆员。配合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有针对性地为其介绍专题文献资源,提供导读服务,协助专家学者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等。

高校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上述职业素质,才能更精准地体现专业图书馆的特质,更具针对性地为专业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更丰满的诠释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

参考文献:

1、彭艳.对学科馆员工作职责和发展定位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5):96-99.

2、徐恺英.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优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92-94

3、惠冬芹.图书馆员积极人格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6,(7):65-67

4、邓三鸿.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以图书、情报学为例[J].情报学报,2006,(1):3-8

第8篇: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作用发挥 途径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宝贵的人才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推动作用。如何保护好、发挥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拓宽和畅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各级党政组织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笔者结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围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机制建设,从搭建参政议事、干事创业、人才培养、业绩考核、服务保障等“五个平台”入手,就关心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措施办法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1 搭建参政议事平台,给地位,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推动企业发展建设中的智囊参谋作用

建立四项制度,大力推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民主科学决策和参政议事中的作用发挥。一是建立高层次专家库制度。建立包括企业首席专家、专家、各类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内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库,坚持重要生产运行和技术论证会邀请高层次专家参加制度,及时就科研生产及经营发展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和技术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团队制度。以企业核心业务和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组建由首席专家、专家牵头负责的研发团队,全面参与企业科研立项、研究、总结、验收、评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切实发挥高层次专家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建立党代表、职工代表参政议事制度。在企业党代表、职工代表的选举工作中重视选拔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党代会、职代会等形式,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项目论证、课题研究、科技攻关、学术指导、后备人才培养等重要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优势和示范带头作用。四是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注重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选拔各级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地位。明确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进班子,共同参与班子重大事项的决策,以此进一步拓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有效渠道。

2 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委重任,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科技进步中的技术领军作用

建设干事创业工作环境的关键,在于搭建创业载体,构筑发展平台,为人才建功立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建设,探索建立“重点选拔、积极培养、合理使用、有效激励、人尽其才”的人才成长链条。大力实施“三提高三优先”人才培养优惠政策,即努力提高政治待遇、福利待遇、奖金待遇,优先参加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健康疗养。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为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抱负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科技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不断修订完善《科研管理规定》,确保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总结、验收、评审、报奖到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工作,为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空间。三是推行以项目管理责任制为主导的科研攻关新体制。课题立项后,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担任项目组长,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其团队成员及使用的相关设备可根据实际需要由不同单位调配组建,实现了以往行政为主、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向联合攻关、系统集成的管理方式转变。四是积极搭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流平台。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人才素质教育和学术技术交流活动,着力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以此达到锻炼人才、培养人才、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能力的目的。

3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压担子,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人才培育和梯队建设中的导师带动作用

教育培训是企业为各类人才提供的最好福利。基于这一认识,在实践运用中主要抓好下列三项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梯队建设。鼓励引导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带徒工作,通过大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切实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后备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引领、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二是构建人才终身教育平台,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力度。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学理论、钻业务,鼓励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历再提升、国家职(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取证及学术技术交流活动。通过强化学习教育,真正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使钻研业务、追求知识成为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自发自愿。三是创设高层次人才成长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成长步伐。充分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强研发与生产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作用,使之成为构筑人才高地,培养和塑造高层次、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此外,企业还可通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校企联合、社企联合等措施,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4 搭建业绩考核平台,定目标,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激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履职尽责的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业绩考核和激励引导,提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履职尽责、自我超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先,从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入手,制定《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竞聘管理办法》、《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津贴标准及业绩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针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条件标准、岗位责任、聘期目标、考核管理等方面内容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对高层次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聘期内所要完成的科研项目、论文数量、导师带徒情况等明确量化指标,做出具体规定。坚持业绩考核结果与岗位薪酬待遇挂钩,做到严考核、硬兑现,切实增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其次,对首席专家、专家等高层次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每三年竞聘一次,打破岗位终身制,建立岗位动态管理办法,使高层次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切身感受到:只有有为才能有位,维持现状、不思进取就意味着即将被竞争所淘汰;只有永不停止、奋发有为才是适应改革、应对挑战、赢得发展的应有之举。再次,加大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表彰奖励力度。建立评选奖励机制,利用举行科技大会、评先树优等多种形式,大力表彰和奖励为企业发展建设和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与此同时,加强岗位薪酬动态管理,合理调整内部收入分配关系,重点突出向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倾斜,真正实现薪酬分配与岗位价值、个人能力及业绩贡献的有机结合,有效激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5 搭建服务保障平台,凝人心,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

企业党政组织要从硬软件两方面入手,努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的浓厚氛围,在企业内部倡导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环境。一是不断加强硬件建设,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包括设备、资金、信息等,用优越的工作环境、先进的科研设施留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不断强化软件建设,实施无微不致的亲情化管理,定期组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健康查体、休假疗养、外出考察,让其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切实把企业关心爱护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承诺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感情上留人、事业上用人,待遇上吸引人。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企业高端人才,是凝聚智慧和力量的人才高地,其在引领企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管理者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实现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盛湘.油田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路径[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

[2]刘锐锋,葛玉辉.油田企业培训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 才智,2009(34).

第9篇: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一、实践性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该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分析的应用型人才,实践与操作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1],实践教学的效果是决定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应用性,如果公共管理类专业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死记教材内容、缺乏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等手段,获得基本技能和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活动组合[2]。它既包括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生产和社会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参与性和研究性活动,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假期社会实践。公共管理类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践环节、毕业实习环节、暑期实践环节等,大部分学校把毕业实习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以笔者所在的河北师范大学为例,我校所开设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具体性质,在进行案例教学的同时适当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但很少涉及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从毕业实习环节的教学来看,这三个专业主要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模式,根据前几届毕业生的实习情况,8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分散实习的方法。在暑期实践环节,主要采取了学生自由组织实践小分队、并由教师进行指导的方式,大部分调研主题均能够结合当前公共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原有实践教学模式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无论在课堂教学环节、毕业实习环节还是暑期实践环节,均没有很好地体现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这对于应用性极强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来讲,不能不说是教学内容方面的缺失。(2)由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找工作等原因,原有毕业实习模式造成了更多的学生选择“分散实习”,在这种模式下,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实习过程往往变成了“放羊”管理。(3)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明显。根据笔者对另外几所学校的调查和访谈,发现上述河北师范大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我们急需探寻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及途径的重新认识

1.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和具体内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除了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知识外,更应加强学生公共管理技能的训练。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包括管理、组织、决策和执行等一系列能力。[1]结合本科阶段学生的特征,笔者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阶段所要训练的技能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管理技能、社交沟通技能、行政执法技能、调查研究技能、统计分析技能、公文写作与处理技能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主要围绕上述专业技能展开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技能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水平。

2.实践教学的途径选择

传统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最后毕业实习阶段,由于受到找工作和考研的影响,很难保证效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是每年都要进行的,但实践内容又很难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了知识传授和案例分析,很少有实践和实训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在传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急需探寻一种常态的、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加以完善:一是通过学生参与管理类项目的研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相关专业技能,着重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统计分析、项目论证和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技能;二是通过学生接触和参与管理活动,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着重提高学生组织、协调、沟通、社交等方面的技能。

四、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新探索

我校(河北师范大学)团委一直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由教师指导本科生申报和承担一定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从2006年开始,学校统一开展了“顶岗支教”工程,并走在了全国高师院校的前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如何借助“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学校统一的“顶岗支教”大平台,强化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1.借助“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我校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在历年科创活动中成绩是比较突出的。例如,2009年全校学生科创项目共有56个结题项目,其中公共管理学院有8项,排在21个学院的首位(与生命科学学院并列)。2010年的数据,同样支撑了这一结论,无论是立项率、结项率、获奖率均远远高于全校平均水平(表1)。表1的数据说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很强的优势,所申报的研究项目均能紧密抓住本专业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参与管理类项目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相关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统计分析、项目论证和撰写方面的技能,不少作品获得了全国和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借助这一平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借助“学生科技创新”开展实践教学的模式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主要表现在:缺乏针对这种实践教学活动统一的、规范的、专业的实践训练标准;学生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内容分散、方法不得体、撰写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属于业余活动,未被列入正式教学活动。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纳入正式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要在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选题、论证、申报、调研、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和报告等各个环节,给予统一规范的指导;第二,学生科创活动应当围绕本专业相关问题展开,学院和专业教师要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联结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为学生补充《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管理学数量分析方法》《项目研究撰写规范》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第四,鼓励教师将自己所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第五,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对指导学生科创活动的教师计算教学工作量并给予资助和奖励。2.借助学校统一实习平台———“顶岗支教”的实践教学模式我校的“顶岗支教”平台主要针对师范类学生展开,高年级学生在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后到农村中学开展为期半年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对农村中学被顶岗教师进行置换培训。目前,“顶岗支教”平台和组织体系已经日趋完善,截至2010年7月,该平台涉及到河北省11个地市的72个县市。公共管理类专业虽然属于非师范类专业,但是可以借助这一大平台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解决学生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尤其是组织、协调、沟通、社交等方面的技能。借助这一大平台开展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选择一些适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岗位。目前所考虑到的有以下几个:班主任助理、学校团委书记助理、村干部助理、乡镇社区主任助理。学生进入这些岗位后,应由原岗位工作人员和指导教师进行系统指导。在具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之前,应当明确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利用一段时间由相关教师对上述技能进行课堂讲授,每名教师应对所需训练的技能进行讲解和分析,并布置专项训练任务。由于实习点比较分散,在学生进入实习点后,每个实习点应至少有两名以上的全程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在实习岗位上的技能训练任务。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等通讯平台,获取校内或其他实习点教师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