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档案论文范文

档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档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档案论文

第1篇:档案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管理体制;多媒体;档案数字化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转换观念,更新设施,培养新型的档案人才,加强企业档案利用,让档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经济体制的转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我们见证了一个经济、技术、政治等全面发展与改革的时代。从历史看,变革不仅会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型,同时也会引起政府治理方式的变化,在一种新的市场环境与政治环境中,深化企业档案工作改革,探索企业档案工作现代化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随着中央和地方专业主管机关的撤并与改组,很多企业不再具有对应的专业主管机关,这必然会使部分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出现某种真空地带。其次,由于企业正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疲于进行业务监督指导及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有关业务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的制定;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可能会反感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具体档案业务的干预,不予积极配合等等。

2.部分企业重利润轻投入,造成企业档案管理的滞后。当前形势下,企业档案作为企业资产,它的管理工作的优劣完全由企业自身重视程度决定。现代企业制度更要求企业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成本的工作,企业必然要求其档案工作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必须符合效益原则。当企业档案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当于或者大于其成本的效益时,其日益萎缩将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撇开外部因素,仅从档案工作自身来看,笔者认为造成企业档案工作遭受冷遇的原因有三:首先,现行企业档案工作微观管理方式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成本、低效益始终影响着目前的企业档案工作,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益原则产生摩擦。这是导致企业档案工作处于劣势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企业档案工作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原有的工作思维与方式,未能跟上企业改革步伐,积极服务于企业。这是造成企业档案工作现状最直接的原因。再次,企业档案本身所能产生的效益的隐蔽性使其计量化难度较大,这是造成企业管理层忽略档案工作的间接原因。为保障企业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深化企业档案工作改革,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企业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几点意见

第一,更新观念,增强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要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大胆探索符合档案工作自身特点的规律,能够有效为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的档案工作理论与方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订档案工作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质量,增强企业档案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更新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的深入,各行各业的档案数量逐步增加,依靠人工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特别是超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对新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用新的观念看待事物,引进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使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可对档案资料进行复制、扫描、取样,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检索者只要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所需要的计算机管理程序,就可以将所需的档案目录摘要等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合理用人,培养新型的档案人才。要理解、尊重人才,关心、爱护人才,要努力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根据企业档案工作的特点,要合理用人、留人。知识结构要高、中、低配备,年龄结构要老、中、青结合。要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要选择有真才实学、有实干精神而又坐得住的人做档案管理工作。跨世纪企业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水平,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尤其要一专多能,既要能熟知档案管理法规和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技能,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尽快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

第2篇:档案论文范文

医院信息网络化建设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为其基本构成要素,以资源共享和共同开发为目的。将图书、档案、病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和搜索引擎,使医护人员能够在自己办公室,通过医院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得信息资源。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医院档案工作的影响

(1)档案载体多样化:档案在网络化管理中的表现形式多样化,随着现代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不仅以文字的方式出现,而且更多的是以人们在办理公务和一般事物或交流信息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形式出现,如文本、图像、声音或影像等,档案管理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

(2)档案收集的丰富化: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开端,是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有许多不同于纸质档案的特点"它可以施行前端控制,因而逻辑收集归档是实时进行的;在档案正式形成和收到的同时,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传输,为档案收集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利用网络技术,广泛采集有关站点的数据信息,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丰富了档案的内容。

(3)档案服务多样化:由于档案内容及载体的变化、档案信息量的骤增、档案信息服务对象的扩大等,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社会信息资源一部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露出来。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计算机管理服务、光盘存贮服务、现代通信网络服务、公共信息网服务及视听传播服务,服务对象可多途径地获取档案信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利用效率。

(4)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工作方式的变革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仅是对知识和技能要求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更新。计算机网络环境要求档案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同时必须具有丰富的管理学理论和一定的管理经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信息的拥有者,掌握着珍贵的信息资源,并且承担着信息资源开发、加工和提供利用的任务。其日常的业务工作已越来越依赖于自动化的档案系统,档案工作不再是滞后、被动的,而成为关系全局的重要部分之一。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全新的计算机网络下的档案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开发能力。

二医院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的内容

(一)文书处理过程和归档实现网络化管理

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文书处理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档案的内在质量。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我们把每天收到的文件用计算机登记,按照批办的次序在局域网内传阅,并设定传阅时间和催办时间。若传阅文件未及时返回,催办程序会发出信息,提醒承办人及时阅文,并对处理完毕的文件进行随时预立卷整理,以避免以往档案人员年终整理全年档案工作量大的压力。发文处理过程也可通过网络进行,由拟稿人将稿件输入计算机—办公室审核—签发人签发—办公室修改、缮印、盖章、分发—信息中心归档这样原来需要几小时、几天、几十天办完的事情,现在几分钟、几十分钟、几小时就可以实现,大大减少了文书处理部门的工作量,减轻了档案人员的负担。

(二)病历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疾病谱的不断扩大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各种创伤性手术的开展包括腹腔镜、胸腔镜下各种手术的名称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运用计算机综合查询分析功能,将各类手术及疗效情况一一列出,通过局域网反馈到各临床科室,使医务人员在进行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时能及时查阅,同时,通过计算机对病案信息处理加工后再反馈给临床科室,以便他们能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及时改进,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

(三)人事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准确、迅速地提供人事档案信息尤为重要,根据人事档案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从实体管理向网络管理转变,实现人事档案的动态管理,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实现查阅统计、档案变更、报表处理、系统维护等多种功能的管理。(四)医院图书馆实现网络化管理

随着图书馆业务的拓展,业务档案作为知识的结晶和重要的信息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对在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认识以及在各个环节中自然形成和产生的知识、数据、资料等信息成品或半成品记录下来,形成档案,并通过网络传递来进行知识交流,成为共享知识,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隐性知识的价值。通过对图书业务档案的再整合,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档案管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的建议和方式

1、领导重视是关键。

档案综合管理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组成部分。尽管只是医院主体医疗业务管理的辅助部分,但却是医院领导决策所依据的信息体系。在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原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领导更新观念,提高对档案工作的思想认识;调整档案管理模式,使管理模式从单纯的纸质收集、整理、利用的管理,逐步过渡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方式中来,充分发挥档案在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和领导科学决策中的作用。只要领导重视和支持,通过档案人员的学习和努力,医院档案管理计算机网络化完全可以实现。

2、网络设备先行是基础

网络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考虑到医院档案管理以数据保存、处理和应用为主,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的。医院普遍建立了微机局域网络,但微机局域网的建立要立足高起点,富于规划,不但方便内部信息的交流,还应配备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设备来方便信息的输出利用。

建立医院局域网。因为局域网适用范围小,网络独立性强,故其安全性最高。医院档案部门在规范室藏的基础上建立局域网,将文书、病案、人事和图书档案纳入其中,扩建成为医院信息中心,并在中心网络平台上编制一套文书、病案、人事和图书档案管理的自动化软件,主要功能有档案管理、文书处理、电子论坛、网上公布、档案查阅等内容,即医院信息中心档案管理网络。这样,将大大提高办公效率,方便利用者,实现档案资料的在线利用。同时要与各科室签订协议,互相遵循规则,共享档案网络信息。

3、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必备条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要求档案人员在网上进行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借阅、统计工作。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人员除了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及运用操作能力。而目前医院现有的档案专业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知识面较窄。因此,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日益显得重要了。只有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档案计算机管理的优势,这也是当今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3篇:档案论文范文

【摘要题】数字信息化

【关键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互联网

【正文】

1.数字档案网络化应用的安全问题

数字档案的产生、移交、归档、管理和利用都是基于互联网、专用网和局域网环境下进行。系统的应用模式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即基于浏览器的Browser/Server结构和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Client/Server结构),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网上对档案信息的转换、存贮和访问。在数字档案的归档、管理和服务利用等过程中,档案数据的安全问题往往表现在多个层面。

1.1网络级安全。是指支撑系统运行的物理设备的安全问题,包括网络基础建设如网络布线、网络联接、局域网和广域网环境的构建、设备的选型及其各个环节安全策略的考虑。往往会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防火墙设备及网络管理软件来确保局域网的内外用户的访问权限和网络上数据包的检测与过滤;选用可靠的硬件安全设备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如双机热备份、磁盘阵列等设备的采用来保证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而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问题,等等。网络级安全策略是整个系统得以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这是需要在系统规划阶段严格把关的重要内容之一。

1.2数据级安全。主要是指涉及到系统存贮的档案数据的安全问题,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档案数据存贮、数据备份、数据格式的转换以及各类电子文件的保管和异地存贮策略等,以防止数据版本的更新、数据格式的转换、硬件设备的意外损坏、存贮介质的老化、失效、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数据丢失、数据损坏甚至是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和瘫痪。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虽说主要是取决于软件供应商所开发的商品化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的保障问题,但对于建立网络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首要考虑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操作系统来确保应用系统的安装和运行,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有Unix、Windows和Linix,他们各自有其优越性,安全问题也各有特点,关键是如何选择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当然考虑档案元数据的存放规则和保管策略也是本阶段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数据库的分布式或集中式存放模式、数据的异地备份、电子数据格式的定期升级和保存介质的更换等,需要一定的保管制度来约束。这些都是在系统设计和具体实现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关键因素,也是档案应用系统能够安全运行的根本保障。

1.3应用级安全。是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操作的过程中应考虑的基本问题,主要取决于档案部门所采用的应用系统的用户模型的定义模型和使用规则。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模型分多个层次、多个角色、多种功能或多种形式混合使用,来分别定义用户权限。系统常常按功能权限划分为系统管理、数据操作和数据浏览等3大类用户:每类用户角色的定义可以按照各业务职能的实际需求,对其操作权限和操作功能进行定义,如单位领导、部门领导、普通业务员等。但不论采用哪种用户模型,要求应用级的安全至少包括两项功能,一是对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的定义,另一个是对系统数据的分层管理和操作权限的定义。比如,两个不同的用户可以操作同一个功能模块,但所能看到的数据只能是本用户所在单位的数据,而不应看到另一个用户所在单位的数据,这是网络版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需求;再如上级领导能够看到下级人员所操作的数据,而下级人员则无权看到上级领导权限范围内的数据。

2.网络基础环境的安全技术方案

网络基础环境的安全建设是防止系统外部非法用户和不安全数据包侵犯的主要措施,常常采取的主要方法是物理隔离、应用防火墙以及身份认证等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是实现内外网的隔离与访问控制的最基本、最流行、最经济的、也是很有效的措施之一,这里以防火墙为例来讨论数字档案的网络基础环境的安全解决方案。

2.1防火墙安全解决方案。

防火墙是多个网络之间的安全隔离网,其基本原理是设置安全策略,控制(允许、拒绝、检测)出入网络的数据包,它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可以实现以下几种安全功能:一是限制未被授权的用户进入内部网络,过滤掉不安全的数据包;二是防止入侵者接近本系统的防御设施;三是限定内部网络用户访问特殊站点;四是为监视Internet安全提供方便。清华大学档案馆防火墙安全运行结构采用了三台对外提供服务利用的服务器,都部署在非军事管辖区(DMZ区),服务器通过特定的端口对外提供服务,如Web服务的8085端口,数据服务的1528等,避免了外界用户对服务器其他端口访问的可能性。如果少数的档案室需要数据服务器特别指定用户,可以采用防火墙用户认证及用户规则来限制,这样除了经过已认证的用户外,所有本局域网以外的用户在访问内部网络时都需要通过防火墙进行过滤和筛选,具体使用时可以通过对客户端IP地址或者网卡的MAC地址进行判断和识别,以及通过对可疑数据包的检测进行过滤,以保证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这种链接方式是采用了防火墙的路由模式来实现的。档案馆内部的办公PC统一使用内部定义的网址如192.168.X.X,为私有IP,通过防火墙的NAT功能访问互联网,保证了安全性。外界不能直接访问到档案馆内部的PC,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提高了可管理性,所有PC都可以实现MAC地址绑定,可以针对需要控制内部用户的上网时段和访问内容。

2.2网络安全管理的人文策略。

硬件设备和网络管理软件是保证网络安全运行的基本手段,同样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采取科学有序的管理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为因素,往往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恰恰反映在组织管理和防范不当等方面,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系统管理员采用双人负责制和任期有限的基本原则,防止人员流动或缺岗造成损失,避免职位垄断或由于时间过长。

安全级别确定应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来确定,根据确定的安全等级,确定安全管理的范围。

制定的机房管理制度:对于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系统,要实行分区控制,限制工作人员出入与己无关的区域。出入管理可采用证件识别或安装自动识别登记如门禁系统,采用磁卡、身份卡等手段,对人员进行识别、登记管理。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要根据职责分离和多人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自己的管辖范围。

制定完备的系统维护制度,如数据保护,数据备份等工作计划。重要数据维护时要首先经主管部门批准,并有安全管理人员在场,随时将出现故障的原因、维护内容和维护前后的情况要详细记录。

制定应急措施,保证紧急情况下,如何尽快恢复的应急措施,使损失减至最小。建立人员雇用和解聘制度,对工作调动和离职人员要及时调整相应的授权。

3.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方案

数字档案信息的录入和维护主要依靠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各项功能来完成,由于用户角色的不同,权限的差异,要求应用系统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用户安全管理策略,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要采用成熟先进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运行结构:二是对系统用户按照工作需要进行角色和等级的区分;三是对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级别如保密、开放等状态按照档案法规定和实施细则进行多级安全管理,以区别不同类型用户的访问。

3.1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

三层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有着多层数据安全机制、日常维护工作量小、对客户端的运行环境要求也比较低(只要有浏览器即可)、客户端物理位置可以灵活设置等诸多优点,因此采用三层B/S的系统结构无疑是一个先进且明智的选择。安全防护措施有三级,即防火墙安全措施、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安全措施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模型,

3.2应用系统用户权限管理:

系统用户权限的管理和角色分配与档案管理的业务功能、操作流程、档案数据的管理层次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用户分3大类,即管理级用户、业务级用户和浏览级用户。管理级用户负责系统整体数据备份,日常维护,系统模块设置、公共字典维护、用户定义及用户权限设置等;业务级用户负责各个业务岗位上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统计、检索等功能,该类用户对系统中的数据具有完全的存取访问权限,每个用户的操作功能和访问数据内容的权限将根据其业务职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浏览级用户主要是通过Internet网查询已经开放的档案信息,绝不允许对系统中的数字进行修改和删除。无论是哪一类用户,他在访问系统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严格的身份认证技术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因此系统用户的安全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各业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切不可将密码帖在机器上,或者设置非常简单的密码,这些都是不利于安全管理的常见错误做法。

第4篇:档案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档案安全性维护性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随着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档案的产生与保管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手工记账中的纸质凭证和档案也被电子凭证和数字档案所取代,由传统意思上的档案变为了信息化档案。

1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特点

1.1会计信息化档案的载体多样性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纸质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资料和证据。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书面纸质的会计档案,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和相应电算化环境下的财务软件系统等。

1.2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传统的会计档案直观性强,主要以书面纸质形式保存,可以不借助任何技术手段而直接查看会计信息,但记录信息量低,占用空间大,数据查找不便且不容易保管。信息化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环境下才能使用,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很强,但记录信息量大,占用空间小,数据查询简单方便且容易保管。

1.3信息处理的便易性

信息化会计档案因其会计信息的数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便于会计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但同时也加大了会计档案被篡改、破坏及泄密的风险。

1.4保管条件较高

信息化会计档案存储介质十分精密,电子数据容易因温度、湿度和其他意外情况而丢失,对使用存放环境要求较高。

2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2.1安全性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的调阅将不再完全依赖于手工的查账,会计信息资料可以直接由软件查询,或通过拷贝光盘等存储介质直接获取相关资料,从而在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中保证档案的安全是首要问题。确保信息化档案安全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化档案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符合新环境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权限分级制度,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对不同岗位赋予不同权限,在会计电子档案管理中负有不同职责,采取不相容职责相分离措施,严格岗位责任制,加强相互监督和约束。健全档案归档、档案查阅、档案目录登记和鉴定销毁管理制度,严防会计电子档案毁损、丢失和泄密。其次对信息化档案采取必要的物理保护措施。根据其档案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对于每一备份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最好做异地存放,存放地点还应远离磁场,注意防尘防潮防静电防高温。对这些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文档,还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以便在再利用或发生意外时能及时恢复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第三对传输、存档的会计信息化档案要提供保密功能,最好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软件能对产生的会计数据提供相应的加密措施,即使数据丢失,没有特定软件解密仍不能读取数据,保证其不会泄密。第四对保存有信息化档案数据的计算机应采取物理上的隔绝,只接入财务系统内部局域网,与Internet互联网物理断开,同时还要严格禁止在相关的计算机上直接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必须用最新杀毒软件查杀完毕后才可使用,防止计算机病毒感染,造成数据被破坏。

第5篇:档案论文范文

作者:张华 单位:河南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问题

多年来国内档案界对档案数字化的研究与建设基本上大多停留于理论探讨阶段,在工程开发与应用方面尚未出现令人满意的成果。李清华认为,档案数字化的现状在于: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资源共亨的要求;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王建萍认为,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面临的问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低,与高校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双套制”保存,造成资源浪费;档案管理系统脱离办公自动化系统而独存,两者互不兼容、各自为政,给电子文件归档设置了障碍;数字化档案利用率不高,给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造成障碍。张柯、朱艳芳认为,档案“数字化”的若干问题:受重视程度不够;档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数字化策略尚待斟酌。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大工程。赵育凤认为,对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一些设想:要提高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要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要保证经费投入,满足数字化建设的硬件要求;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高校档案馆(室)联网以后应不断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充实信息资源库。林丽群认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档案部门要重视基础性资源建设;统一的数据库;以法制为保障;档案部门要注重自身队伍的建设。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措施有:实现档案馆业务流程处理的自动化;加快档案馆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优化馆藏;建立档案信息数字化和资源化。高占海认为,高校档案数字化必将在技术和经济上获得大力支持,从而遵循安全、规范、高效的原则开展建设。李清华认为,档案数字化建设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李金云认为,加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领导重视,加强档案工作的队伍建设;充分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提高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安全性。王建萍认为,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的策略:健全高校数字平台,构建和谐共享环境;搭建沟通桥梁,衔接各领域的信息交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档案队伍;提高高校人员的档案意识。郑晨认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步骤:建立高校档案领导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档案数据库;建立档案网站;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胡鹏飞认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模式:成立工作专班及确定档案数字化应遵循的规范及标准;档案提卷;档案的整理及编写页号;标引著录;档案扫描;图像处理;扫描数据检查及验收;成品数据的验收;双层PDF文件的转化和建立全文检索;图像挂接;质量检验;资料归还。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档案的保密性、安全性必须保证;重要档案数字化处理的优先性必须坚持;档案数字化的保障措施必须完善。

第6篇:档案论文范文

关键词: 档案 利用工作 指导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

做好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人员的根本目的。现今,档案利用工作更加受到重视,无论是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的讲话,还是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报告,都把做好档案利用工作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进行部署,要求搞好档案利用服务。为各级领导决策、为各部门工作服务、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现就如何做好档案利用工作谈三个方面内容。

一、档案利用工作的含义

档案部门向用户直接提供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档案利用工作包括了解和熟悉馆藏档案信息的内容,分析和预测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和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档案咨询服务,向档案用户提供所需的档案内容。因此档案部门要进一步认清自身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发和提供档案信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档案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

档案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及时、准确,有效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一)全面为档案用户服务

档案馆是对那些具有正当利用目的的用户,应通过各种服务方法满足其需求,主动向他们提供有关的档案信息,向他们推荐、介绍与其利用需要相关的档案,让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得以全面实现。

(二)及时为档案用户服务

许多档案用户来馆室查找档案,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因此,档案馆室必须建立科学的检索体系,同时档案人员也应当熟悉档案的内容,这样才能及时地满足档案用户的需要。

(三)准确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档案馆要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对于那些由于缺乏经验,不能准确表达其利用需求的用户,档案服务人员应依据用户的目的,帮助他们筛选有用的档案信息,准确地为档案用户提供所需的档案与资料。

(四)有效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档案馆要积极主动地为用户查找档案与资料,努力提高档案利用效果,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完善检索系统,编辑各种档案资料,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增强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的能力,有效地为利用者服务。

三、档案利用工作的意义和要求

任何一项事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之所重视档案工作,是因为档案工作对各项事业有用。因此,便于党和国家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对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而整个档案工作中,利用环节便是这一根本目的体现。档案利用工作对整个档案工作的发展有决定影响,档案利用工作是最实际、最富有说服力的宣传,通过档案实际发挥的作用,人们就能深刻认识档案的价值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扩大档案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赢得各方面的支持。

档案利用工作不是单凭主观意愿所能做好的、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其基本要求是:

(一)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

档案工作是条件性、服务性的工作,二者都集中表现在利用工作上,要想真正做好,首先取决于服务方向的正确。而正确的服务方向又是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奋斗目标一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随即档案服务工作重点也放到了开放、利用、科学研究、技术进步、特色建档、家庭建档等方面。因此档案工作须在明确服务方向的同时,还必须有坚定的服务思想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档案工作者也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甘于默之无闻,不图各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档案利用工作。

(二)熟悉档案,了解需要

档案利用工作是解决档案供需矛盾的,因而,档案人员只有在熟悉所保存档案的内容,即做到知已知彼,才能有效地做好利用工作,所以档案人员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熟悉重点:先熟悉经常查用的档案,后熟悉不常用的档案,先熟悉形成时间近的档案,后熟悉形成时间远的档案。先熟悉形成档案单位的历史和档案的保管,收存情况,后熟悉档案的具体内容。

2、结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熟悉档案的内容及存放地点。

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存着职能上的差异,对档案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同一行业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任务,又会提出不同的需求。所以要了解客观需要,就必须努力学习,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了解本系统、本单位的生产、生活、工作的计划和任务,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档案利用工作。

(三)正确处理利用和保密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档案利用和保密是一致的,保密只是相对地把档案的使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而且这种限制也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保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对什么档案要保密,什么档案不保密,保密范围宽窄,期限长短等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利用与保密之间矛盾发生。保密过严,无疑会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浪费,有密不保,又极容易危害国家利益。因此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必须在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党的方针政策,根据国内外形势,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凡是能促进安定团结和社会发展的档案信息,应积极地大胆地提供利用,凡是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利用才有利于党和国家利益的,则应严格地、合理地坚持保密。

(四)正确处理利用工作与基础工作的关系

档案利用工作虽然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必须依赖于基础工作,撇开基础工作便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基础工作开展得不好,利用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陷于衰竭的境地。同样,如果不根据客观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利用,只是关门埋头于内部基础工作,那么基础工作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要以加强基础工作来保证、推动利用工作的发展,以搞好利用工作来检验、促进基础工作的完善。

(五)注重被动服务与主动服务并举

被动服务是利用者来档案馆提出利用档案的要求,档案人员尽量去满足这种 需求,包括接待阅览,外借档案和档案证明等。而主动服务是通过各种形式主动向外宣传报道馆藏档案内容,主动了解用户需要,主动送档案到各部门为他们服务。利用者来查找档案,只要能找出来,就可以发挥利用。这是档案馆提高利用的重要方式,如果能做好接待工作,主动帮助查找,就能在被动服务中争取主动。

(六)注意掌握档案的利用效果

档案的利用效果,是指档案用户在利用档案馆提供的档案信息后,所获得的结果,档案馆应当把利用效果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来抓。了解和掌握档案用户利用档案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了解和掌握档案用户利用后有没有产生积极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把握各类档案与资料的利用价值,从而为改善馆藏结构和各项基础工作的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利用工作日益重要和明显,大批档案在社会中已经发挥和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档案工作人员要做好档案利用工作,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

参考文献:1、《档案人员岗位培训教程》

2、《中国档案》

第7篇:档案论文范文

1.档案管理方式陈旧

我国目前阶段信息化还不够全面,在大多数的乡村以及偏远的山区的计生档案还沿袭以往的手工方式记录数据,很少有人认识到计算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些地区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往往也很少有人能胜任该项工作,抵触新的工作方式,不想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而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计生档案工作庞大的数据需求。

2.案卷资料记录不完整

目前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中从工作人员、工作工具到工作方式水平都处于较差阶段,档案的编目不够齐全,记录资料不完整,没有详细的工作标准约束档案记录工作,使得档案记录混乱,时间混乱,存档方式随意。档案的文件管理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当前大多数的档案管理部门的文件装订都是我行我素,不按照统一的标准装订,文书填写字迹潦草随意,缺少监督,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进行。

二、加强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越来越深入,基层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越来越完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强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地满足越来越庞大的数据记录工作的需求,提出有效的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建议,提高工作效率。

1.端正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

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首先要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我国计划生育的大计,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工作,切不可敷衍了事。

2.信息化办公,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无纸化办公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记录越来越多的数据,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强大的功能,来解决我们现在面临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把传统的手工方式转移到无纸化办公已经不再遥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针对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适应的一些工作方式进行变革。计生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新技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使计生档案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3.建立有效机制,规范计生档案管理

各个计生部门要围绕计划生育工作的各种要求指标,有针对性地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针对档案记录的资料不完善、弄虚作假等问题要实行相应的惩罚措施,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工作,切忌形式主义。并把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形成部门的制度,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制度工作。只有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使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三、结语

第8篇:档案论文范文

一、原始记录性

吴宝康教授主编的《档案学概论》明确指出,“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说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在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的过程中所显示的独有的特性,就是原始记录性”①。

应该说,这一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查启森同志却对这一传统认识提出了质疑:其一,如果原始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那么“原始记录就是原件,具体地说就是原稿。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档案就是原稿,一切非原稿以外的记录,因为不是原始记录,就不能算是档案了。而事实上在为数众多的档案中,不一定都是原稿,还包括根据原稿而形成的打印件”。其二,“原始记录,当包括文物和图书手稿,即文物和图书手稿,它们也具有原始记录性”,因而“原始记录性是三者的共性,而不是档案所特有的本质属性。”②

笔者认为,上述质疑是值得探讨的。其一,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原始记录性。对形成文件的机关来说,文件的原稿的确是原始记录,但文件的打印件也是原始记录。原稿是印制打印件的依据,打印件是机关处理事务的依据,两者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因此,打印件也属于原始记录则是无疑的。其二,不可否认,图书手稿是档案,有的文物也是档案,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虽然图书手稿也是印刷图书的依据,但图书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为了供众多的人去阅读。而档案则不然,“档案是人们处理事务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副产品,它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附带的产物,或者说它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纯粹人为的结果。”③当然,有的原始记录既是文物也是档案,“凡具有原始记录作用且含义明确的实物即可作为实物档案看待。”④《档案法》第十二条规定,“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可见,同样是原始记录,并不影响我们对档案与图书、文物进行区分与管理。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那么文件与档案的本质属性岂不完全相同?的确,由于“文件与档案记录的内容相同”、“文件与档案的物质形态相同”,因而“文件与档案的本质属性相同。原始性和记录性的有机统一。是文件和档案的共同本质属性。”⑤所以,文件与档案从本质上来说则属于同一事物。但是,有人据此认为,既然文件与档案本质属性相同,那么“文件与档案属于同一概念”⑥。其实,这是对文件与档案关系所作的错误理解。文件与档案之所以属于同一事物,是由于两者的载体与内容完全相同,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本质属性相同。但同一事物在根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次要性质可以发生变而恰恰是这种变化使得同一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所以说,文件与档案是同一事物,但并不是同一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件与档案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两个名称,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客观记录的归档保存性

查启森同志对原始记录性提出质疑,并进而认为“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客观记录的归档保存性”,“构成档案的根本条件,是归档保存。归档保存是文件向档案转化的关键。没有这一程序,也就没有档案。”⑦这一认识似乎是正确的,因为档案保管机构保存下来的档案一般是经过归档这一程序的。但问题在于,归档并不是档案保管机构获此档案的唯一途径。文书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归档,相对于档案保管机构来说就是档案的接收。档案保管机构除了正常的接收之外,还有向社会征集和搜集档案这一补充手段。如果把客观记录的归档保存界定为档案的本质属性,那么未经归档保存的客观记录就不是档案。这无异于否定了档案保管机构的征集与搜集工作。若此,档案的收集工作岂不仅仅成了档案的接收工作?对此,张辑哲同志指出,“是否集中保存不能作为档案的必要属性看待。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否集中保存,档案就是档案,非档案就是非档案。”⑧因而将客观记录的归档保存性作为档案的本制裁属性显然是欠妥的。

三、信息性

随着信息这一概念被社会所接受,档案是一种信息的认识也被档案界所认同,于是刘建平同志便认为“档案的本质是信息”⑨。

当然,从信息角度看,档案所记录的内容无疑是信息。但是,图书、情报所记录的内容也是信息。可见,信息性是档案、图书、情报的共同属性,因而信息性只能是档案的一般属性。因为“档案学界一般都认为,档案是其原始内容和原始载体的统一体;档案信息仅指档案内容而不包含载体,也不强调内容的原始性,……根据信息论的描述,信息不是物质,只是信息的存贮、传递必须借助于物质载体,而且这种载体纯粹是为了信息的存贮、传递服务,没有其他特定的要求,比如‘原始性’的要求”。⑩张辑哲同志也指出,“由于信息这一概念外延极大,因此仅仅认为档案具有信息性或说档案本质上(主要指其内容)是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对档案信息的认识仅仅停止于这一水平是极为肤浅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⑾

应该说,档案虽然是一种信息,但档案这一种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属性如何扩充性、可压缩性、可替代性、可传输性、可扩散性、可分享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未经加工处理的原生性静态信息。因为信息可分为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从记录方式来看,社会信息又有记录性信息和非记录性信息之分,而记录性社会信息还有原生信息和派生信息之别,档案、文件则原生的社会信息,而图书、情报则属于派生的社会信息。因此,泛泛地称档案的本质是信息是不确切的。

四、非现行性

傅荣校同志认为,“档案的本质属性——非现行性,不是由于档案的历史(原始)记录性等属性决定的,而且文件由于其功能——作为实践活动的工具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⑿

很显然,这一认识是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得出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文件所起作用的不同,将文件划分为现行文件、半现行文悠扬和非现行文件三种。由于我国不存在半现行文件这一概念,于是该观点持有者便将文件划分为现行文件和非现行文件两种,且认为“非现行性是档案区别于现行文件的唯一本质属性。”⒀

笔者认为,档案的本质属性是非现行性这一认识是不符合我国的实际的。因为国外的现行文件是指“一个机关、团体或组织处理现行业务时经常需要用到,因而继续存放在其形成地点的文件。”⒁非现行文件是指“处理现行事务已不再需要的文件。”⒂而我国一般认为文件具有现行的效用,档案是办理完毕的文件。可见,我国的档案概念并不是依据文件所起的作用去加以认识的。在我国,文件只要从手续上或程序上办理完毕,就可以看作档案,一般应在第二年上半年向机关单位的档案保管机构移交。我国的档案概念是具有我国自己的特色的。宗培岭等同志明确指出,“我国与西方国家对档案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用西方档案学理论体系中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我国的档案概念显然是不妥的。”⒃笔者认为,由此而认定档案的本质属

性是非现行性也是不妥善的。

综上所述,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其他几种对档案本质属性的认识,或有失偏颇,或有所欠缺,都存在着不足。

注释:

①③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1页。

②⑦查启林《档案“原始记录性”质疑》,《图书情报知识》1994年第2期。

④⑧⑾张辑哲著《维系之道——档案与档案管理》,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7、27页。

⑤韩玉梅主编《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⑥刘智勇《我国现有档案定义的缺陷》,《档案学研究》1995年第4期。

⑨刘建平《从信息和信息科学看档案》,《山西档案》1996年第1期。

⑩陈作明《档案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浙江档案》1996年第9期。

⑿⒀傅荣校《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之四)——理论研究意义(Ⅰ)》,《档案》1994年第5期。

第9篇:档案论文范文

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当中有明确指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记录、证据、依据,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与保管期限》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确保归档材料的完整、安全,不得伪造、篡改。对于进入医疗档案管理内容的类别可以划分为永久性和定期性两大类,其中定期保管类当中又分为10年、30年、50年、100年等几小类。而对于上述的各种社会保险业务的档案在管理过程中都是具体依据国家所颁布的《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相关要求进行执行。因此,一名从事医疗档案管理的从业人员,要想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服务水平,就必须要明确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相关工作内容是什么。通过认清与掌握自己的工作范畴,工作内容,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二、以对医疗档案前期文书的处理为切入口

从医疗档案管理的角度来看,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有效档案管理的重要前提。要使档案规范、标准,必须先解决好公文制发。而完成这一环节,做好前期的文书处理是重中之重,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主要是对参保单位或者个人权益的真实记录,是参保个人所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是我们医疗档案管理的核心目标,也是反映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发展的宝贵资料与重要的历史凭证。公文本身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档案质量,也将制约日后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对于将成为档案的公文文本载体的质量上一定要注意,其中幅面的尺寸规格上就要求统一化,这样做的好处便于装订。另外,文书的标题是否是准确的,主送单位与抄送单位是否准确齐全与否,还有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签发的手续有无。以上所提到的种种都是提高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性所应该关注和重视的内容。

三、以医疗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为切入口

案卷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推进。实践证明,案卷在材料的收集过程中能否做到准确、具体及系统性,都将影响我们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提高。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试图利用这种新技术推动自身的发展。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也同样如此,未来的档案管理必将是以信息化模式为主体。目前,越来越多的案例已经证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管理已经暴露出其所存在的弊端,例如手工的收集、整编、管理与查阅上呈现出的工作量大、效率低、费时费力等问题。相反,实施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之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脱身,而不在充当打字员与保管员的角色了。

四、以对档案管理工作正确的认识为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