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实习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1初步获得组织幼儿教育、教学的方法。但没有实践一切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人可以在空中架起楼阁,楼阁必需有坚实的地基,而我坚实地基则是教育实习所积累的经验。
2进一步熟悉幼儿园的全面工作。幼儿园后,每天的流程还是要经过一段时间适应,才干很流畅的进行下去,而且,当我站在教育者、老师这一岗位上时,知道我责任更重大了要带给幼儿的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教会他书本上的知识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95%习惯养成是5岁之前,幼儿在幼儿园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会了多少身手,而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点对他今后的入学乃至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3增强热爱幼教工作。增强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幼儿园老师”多少美丽的光环,但它很重,因为她必需要有爱心、耐心、细心、事业心、责任心,所以她必需付出加倍的爱,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一个普通的幼儿园,一个小型班也有十七八个幼儿,面对这么多的幼儿,要做到不落下每一个,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幼儿园为每一位幼儿编写了生长档案”老师们填写档案的时候可以更加了解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点,每个月都可以看到生长,也让老师和家长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
4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地综合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实践中检验、巩固、提高、丰富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怎样才干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但在幼儿园似乎并不怎么行得通,只有当你解本班的幼儿,解他针对某件事情可能会做出的反映,才干定出合适的发展目标,把教育与实践较好的结合起来。
5解当前幼儿教改动态和社会对当前幼儿教育的要求。明确幼教工作的重要作用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作为一名幼儿都,不只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才干更好的服务于幼儿,使幼儿更加健康茁壮的生长。
二、实习的内容与过程
根据我实际情况,幼儿园后。园长把我布置在中班。和幼儿初步认识和接触的过程,解和他相处一定要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掌握好,那就是和他成为朋友,并站在角度考虑问题。如:
1、不要以正规学校教育去要求幼儿。
2、教育方式应符合幼儿的心理。让幼儿在欢乐中学习,使生理器官和个性品质都得到健康发展的
3、尊重幼儿的自然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活动设计过程。活动在学前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活动设计在幼儿教育理论课程中也占有特殊的地位,小学教育中活动往往被理解为是教学的辅助形式,而在学前教育中则代表着教育的全部。幼儿园里没有单纯的讲授和课本,一切教育都需要幼儿心理和身体系统的投入,都需要通过活动来完成。通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总结出了幼儿教育的三种模式:
1启发式。表示为一切活动都不是依照预先设计好的顺序来进行的唱主角的孩子而不是成人。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去随意活动,并可以不受拘束的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活动。
2秩序式。表示为每一东西都有它固定的位置,每一项活动都是有秩序的方式下进行的幼儿有有条不紊的秩序中生活,会感到舒适和安心,并有助于培养他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责任感。
3激进式。这种模式里,一切活动都是由教师安排和指导。这种保守的习惯和结构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平安感,并教会幼儿去组织自己的活动和合理的安排时间。认为这次幼儿园实习最有价值的就是对工作的概念有了解,同时对今后要做的工作有了更感性的认识。相信我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和幼儿一起去感受生长时的快乐。
(一)中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频率
本研究以调查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一个中班,并对其两名带班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行观察,教师取代码为a、b,两名教师的教龄依次为5年、1年。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频率是指在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的发生介入行为的次数。幼儿园中班每次进行角色游戏的时间为40至45分钟,除去游戏的准备时间和游戏后的整理,本研究以每次角色游戏活动时间为30分钟为观察区间。所以下面表格显示的是30分钟为时间单位记录的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次数与平均频率。根据观察后的记录下的数据,统计得到以下的结果。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
(1)两名教师在笔者观察的时间内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频率较高,两人介入次数总数为46次,在每三十分钟内教师平均介入次数为11.5次,也就是说教师平均每分钟要介入0.38次,每隔4分钟就要对幼儿游戏发生一次介入行为。根据调查发现,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行为如此之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①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重视。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自主的,游戏兴趣也是很高涨的,所以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发展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机会。②中班幼儿的特性让教师对于他们进行角色游戏时的介入行为增多。处于过渡阶段的中班幼儿,其游戏内容和情节较小班更为丰富,而且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都有一定的提高,但还不具备大班幼儿的交往技能,常常与同伴发生纠纷,会出现较多违反游戏规则与纪律的问题,而且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角色意识不强,游戏主题不稳定,出现频繁换场的现象,是规则逐步形成的阶段。所以中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游戏水平更需要教师介入后进行支持,并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就是教师对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介入行为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2)a教师的两次介入次数及介入平均频率都相较于b教师要低。根据调查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教师的教育经验有关。介入次数较高的b教师是教龄为1年的新教师,她认为教师需要积极的参与幼儿的游戏,但是对于哪些游戏情境是教师必须介入的有利时机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她在各种适宜的或不适宜的情况下均介入幼儿游戏。这样就使介入次数及介入平均频率偏高。而介入频率较低的a教师有着5年的教育经验,她认为介入行为并不是想当然说介入就介入的,有时不介入会比介入更好,有时只有介入才能促使游戏的继续发展,关键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收获经验,培养教师自身的观察敏感性,把握好适当的介入时机,促进幼儿在游戏发展。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师介入时机选择
本研究对介入时机的分类,发现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有六种介入时机情境,具体见下表。通过上表的统计记录,可以得出:
(1)当教师发现游戏中蕴含提升幼儿经验的教育契机时,教师介入次数为20次,是所有介入时机的情境中比重最大的一个。这说明了教师在选择介入时机上首先关注的是为了引导、支持和发展幼儿游戏而介入的介入时机。在尊重幼儿为游戏主体的前提下,教师的任务是发现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游戏向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向进展。因此,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及观察敏感性,时刻关注教育契机的出现,把握好适当的介入时机。
(2)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的介入次数为11次,居次。这说明幼儿主动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的介入机会。幼儿的主动寻求帮助,使幼儿对教师的介入行为较容易接受,所以教师应该抓住这类介入时机,主动把握幼儿的需要,把这种机会转化为有利的介入时机,使介入的正向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教师的介入效果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是为了强化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那么以上介入时机情境下的介入都是适宜的、不可缺少的吗,它们是否出现了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为此,本研究对教师的46次介入行为进行了效果的考察,分析在这些介入时机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给幼儿的游戏行为带来的影响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即是否支持了幼儿游戏,是否对幼儿的游戏意愿给予满足。本研究对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行了效果考察,得出每种介入效果类型的介入次数及占介入总数的比例,见下表。从表2.3的数据可以看出:
(一)正效介入为最多,却只占介入总数的54.35%。从整体的介入效果来看,教师的有效介入最多,占了一半多。这肯定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的介入对幼儿的游戏开展是起到一定支持作用的,但这也同时说明了,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有效指导率并不理想。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体现在承认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因此在介入幼儿游戏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幼儿自身的游戏意愿。当教师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游戏意愿时,就会选择适合幼儿游戏情境的,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介入时机,幼儿也就会主动的接纳教师的介入,从而达到介入的效果,实现正效介入。
【关键词】教学细节;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details
Wang Yanling
【Abstract】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er’s nonverbal behavior: teacher’s nonverbal behavior,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teachers’ position, eyes again, expressions, gestures, etc., if a teacher can master and use of language behavior, can not only give the students a lot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ut also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Key words】The teaching details; Classroom teaching; Whole optimization
1 为什么要重视教学细节
(1)从课堂教学最优化的角度看,整体的优化依赖于局部的优化,只有使每一部分及部分与部分之间做到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2)从全面育人的角度看,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教师的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都以身示范,不能“不拘小节”。
2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哪些教学细节
2.1 要重视教学环境的布置: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首先用黑纱白花、总理遗像布置灵堂的肃穆空间环境。通过播放哀乐,出示长安街送灵车场面的挂图创设情境,然后教师介绍文章时代背景及总理事迹,使这堂课达到了预期效果。这堂课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教者精心布置了与课文内容基调一致的教学环境。
2.2 要重视教学手段的适时运用: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很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这些教师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没有掌握好时机。一般来说,教具使用时机要选在学生产生悬念、兴趣、渴求新知的时刻,例如:教学《我的战友》时,当教完在烈火中为了集体利益,为了战斗胜利,严格遵守潜伏纪律而壮烈牺牲时(此时学生感情被激发,即将掀起)随即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打击侵略者》中丁大勇在烈火中的片断。把感人的活生生一幕展现在学生跟前,使学生心目中的这位钢铁战士高大形象油然而生。据此看来,教学手段运用时机比较恰当。
2.3 要重视教学的追问方法: 在语文课教学中,有时学生回答问题虽基本正确。但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都能深思熟虑,其中不乏有猜测答案的偶然因素。所以,即使回答是正确的,学生也不一定真正了解。为此老师可用追问方法进行试探,让学生暴露目标,以保证其对答案的真正理解。在教学《将相和》有这样一个问题,从蔺相如直用谎称璧有斑点的方法要回和氏璧,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很多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具有勇敢机智的特点。”那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特点呢?这一追问让学生语塞了。无疑,其回答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此时老师再点拔:“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要璧?其结果会如何呢?大家讨论一下。”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由于秦王对璧爱不释手,秦王是不会把璧给蔺相如的,如果蔺相如直接抢璧,不仅有失面子,还有可能丢了性命,而说璧有斑点,则正好抓住了爱璧的特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巧妙夺回了璧。等秦王发现上当时,蔺相如已做了举璧撞柱的姿势。这样一追问,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保证学生对问题的真正理解。
2.4 要重视教学过渡语言: 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个环节好比是一粒粒珍珠,而过渡语言则是连贯珍珠之间的红线,缺少这条红线,再好的珍珠也组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因此我们备课时应重视过渡语设计,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可这样设计过渡语:我们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尤其是杭州西湖,那么我们欣赏过桂林漓江的水吗?现在来欣赏,这样自然而然过渡到讲授漓江水这一段内容。当教学完漓江水特点后又这样设计过渡语:“如情似梦的漓江水呀!作者用大海的壮观,西湖的秀美同漓江水比较显示它静、清、绿独特的美,使我们身临其境。”桂林的水更美,让我们带着向往,来观赏桂林这一带的山吧。这样逐步过渡,即自然总结了上文,又巧妙地过渡到下文。那么如果说这堂课教学是比较成功的,那么教学过渡语在这里起到了穿针引线,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作用。
2.5 要重视评价语在教学中的鼓励作用: 在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了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时,作为老师要给予学生评价,以此鼓励学生,但决不能简单地赞声“好”就了事,也不能在“不好”中给予否定。这样不会提高教学效果,而是在对学生回答中作出分析,再通过各种方法来鼓励学生。如教学《凡卡》时,让学生回答“凡卡在老板家受到哪些折磨,学生回答从“挨打、挨饿、挨冻”三方面,学生答案完全正确,我这佯评价,你回答很好,内容全面,指出关键地方,而且语言简洁明了。你再答一遍,大家注意听。这样的评价既给了这位学生答案的肯定,又分析原因这要求大家学习,以此鼓励可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不如人意,如教完《草船借箭》时,提问:“你从哪儿看出诸葛亮是一位神机妙算的人。学生回答往往不全面,这样评价。你回答只是其中一方面,还不够全面,是不是该从知天地、地利、人心来回答呢?这样既提示了学生,又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使学生领悟到如何回答才完美,如果说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些,不能不说评价语起了一定作用。
>> 中职教育历史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如何有效指导远程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生本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让自主探索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有效教育,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先 自主学习与自学 自主学习的探究 自主学习的激发 尴尬的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初级阶段与教师的有效介入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有效教学理论与大学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自主学习:适合成人特点的有效学习方式 自主建构促有效学习 自主探究 有效学习 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 自主探究 有效学习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大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研究 对“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张翼星,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2(3):4.
[11]李冰梅,格兰德?克尔夫人.中美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7):40.
[12]布鲁贝克,J.S.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3.
[13]侯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的和谐教育模式思考――从斯诺“两种文化”的论说谈起[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82.
[14]林毓.学生自主学习与相关教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72.
[15]王艳.对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中介作用的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7(5):99.
[16]余文森.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J].教育探索,2001(12):32.
[17]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69.
[18]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80-81.
[19]转引自:张诚.自主学习及其培养措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7.
[20]Dickinson,L.Autonomy and motiv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System,1995(2):165-174.
[21]王齐明,杨青松,基于网络课堂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大学“公共教育学基础”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2(1):81.
[22]林毓.学生自主学习与相关教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73.
[23]林毓.大学学习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6.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公报公告.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07-29)[2012-02-13]..
[25]王佩东.浅论以高中新课改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J].科教动态,2008(24):5.
[26]Zimmerman, B.J.& Risemberg,R.Selfregulated dimensions of academic learning and motivation[M]//Garg,D.et al.Handbook of academic learning .Academic Press,1997:105-125.
[27]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4.
[28]罗尧成,廖才英.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在于改革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1):82-85.
关键词: 作文先导式 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
“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以学生自身体验为主体,学生凭借自身兴趣爱好确定作文方向,写体验,写真的东西,有感而发,自由畅快,赋予作文生命力。该模式以活动―体验―表达交流―写文―学文―再写文―拓展为基本步骤。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传统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表达的自由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一、小学语文教学实行“作文先导式”的意义
“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知识拥有浓厚兴趣和高度好奇心,是语文教学最有利的条件。语文教学往往涉及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我国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往往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文先导式”教学将实践活动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机结合,使语文教学工作更全面地开展,通过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侧重点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差异,首先,作文先导式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兴趣培养[1],将学生兴趣当做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在讲述知识以前,首先通过组织活动,充分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完全自主参与到学习中,不再需要教师监督。另外,作文先导式教学突破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将以往课堂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述转变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真正具备接触自然、感悟生活的机会,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知识。使小学语文教学魅力真正为学生接受[2],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作文先导式教学将传统文字学习和词汇积累转变为各式各样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渴望学习知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生活阅历,使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写作能力获得更大提高。“作文先导式”教学原则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保障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例如,汉语拼音教育,教师要尝试将汉语拼音融入学生教学实践活动中,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在汉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收集课外资料,扩大教学范围,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向学生讲述中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漫长的发展历史,这种教学方式必定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在“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中必须始终将学生兴趣作为教学工作的原则。
三、“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
(一)提供增强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活动
“作文先导式”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工作中简单的知识讲述,充分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表达自己观点和主张的机会[3],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观点和主张也许并不正确,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表达的观点,对观点存在错误的学生进行耐心教导,教师要尝试用单纯的心理理解学生的观点,摸索学生获得观点的思想路径,从而真正掌握学习心理情况,妥善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二)提供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
在“作文先导式”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外阅读机会。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外阅读量,文化知识积累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
四、“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整合性特征
“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作文先导式”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的全部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将学生兴趣作为作文先导式教学主体,将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课外阅读积累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字教学和词汇积累工作科学巧妙地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中,从而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获得语文知识积累。
(二)渐进性特征
“作文先导式”教学工作不同于传统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成过程,“作文先导式”教育工作者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课外实践体验机会和阅读机会,让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对知识进行切身体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阅读积累,因此,“作文先导式”教学可以更科学地让学生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学习到必要的知识,在保证学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健康心态。
(三)积累性特征
“作文先导式”教学工作必须具备很强的积累性特征,“作文先导式”教学工作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互动空间,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慢慢积累生活阅历和文化知识,“作文先导式”教学工作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书籍,使学生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的过程中积累文化知识,因此,“作文先导式”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积累生活阅历和阅读数量的过程,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快餐式知识灌输,更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作文先导式”教学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很重要的创新,既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起德.现行语文教学大纲若干说法再推敲[J].语文学习,2014(7).
一、发挥想象对文章空白进行补写
发挥想象对文章空白进行补写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方式之一。小学语文中学习阅读是最常见的课程,但是这些文章为了整体结构和突出主要线索,对于辅助的线索和话题大多是简写,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简写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补写,这种做法可以不断地刺激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故乡的元宵》这一文章中对于作者离开家乡和回忆家乡的部分留有很大的空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象,补上这些空白。
二、利用模板对文章格式进行仿写
利用模板对文章格式进行仿写,也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在有限地习作教学中接触的文章类型有限,学习写作的方式比较狭隘,但阅读教学不一样,阅读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文章类型和格式,这些文章中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和叙述理念,学生可以在学习完阅读后,利用这些丰富的模板进行作文格式、修辞手法的仿写,丰富自身对于写作知识的匮乏,提升习作的文笔水平。例如《藏羚羊的跪拜》这一文章中有很多动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也有很多拟人、仿真的描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按照模板进行仿写,丰富习作的文笔类型。
三、整理思维对文章过程进行改写
整理思维对文章过程进行改写也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的主要方式。小学语文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启示性和过程性,学生可以根据文章来领悟生活道理,也可以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悟改写故事发展的过程,锻炼学生习作的发散性思维。例如《田忌赛马》这一教导人们灵活处事的故事性文章,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对故事发展的过程进行改写,同时,根据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积累优美词句,提高习作教学的真实性。
四、意犹未尽对文章结尾进行续写
很多文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陶醉,进入到作者所描写的环境中去,往往文章结束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性质较高时引入习作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续写他们想要的结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连贯性,也能够根据文章意境延伸来锻炼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本文章的描写发挥想象继续描写景物,充沛学生习作的情感,增加作文的感人性。
五、放空心灵对文章感触写出随笔
关键词 市场营销 教学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市场营销是一门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学科。在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机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1 市场营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及原因
1.1 教师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大多数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从事过市场营销的实践活动,没有得到亲身体验到企业一线市场营销的从业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理论一套套,很难将理论与企业的营销实践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自己的这种现状导致了他们即使在讲理论过程中也难以做到透彻、深入。因此,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来着手。一方面,教师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导致了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更多地集中在对于理论本身的关注,更加剧了这种负面效应。
1.2 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亟需改善。正是因为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很不适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一板一眼地讲基本概念和理论,看起来很清晰、很系统。但结果是学生在上完这门课程后不能记住多少内容、没有消化吸收、没有转化为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因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也需要众多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
1.3 市场营销教学的内容脱离实际
长期以来,国内对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基本上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解释,缺乏充分地吸收和消化以将市场营销理论本土化,而所有的市场营销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状态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理论应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市场营销理论更是如此。市场营销课程具有显著的时效性特点,且与特定环境背景紧密相关,在市场营销教学和研究中应多关注中国本土的鲜活案例。
2 完善市场营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2.1 用理论框架形成学生的全局性
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市场营销形成一个总体认识,教师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把营销基本理论归纳到一个结构框架图中。这个结构图把营销知识划分为三部分:市场与市场营销部分,阐述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与总体研究;市场分析部分,阐述如何正确认识市场,为营销活动提供市场依据;市场营销组合部分,阐述在认识市场的基础上,为了占据这一市场企业该从事的具体营销活动。而且每一部分都应划分具体的操作步骤,比如,企业进行市场分析的步骤是分析营销环境;市场调查与预测;分析消费者行为;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
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都应把这个框架图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找到这次课所要讲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对营销知识整体结构的认识。在每次课结束时教师都应该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市场营销?第二,哪些活动是市场营销活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每次课学生都能加深对市场营销的理解,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每次课后自己对营销的认识会一步步更加清晰。
2.2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围绕两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适度、够用”的原则出发,考虑不同专业对市场营销课程的要求,从全国范围内精心筛选优秀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合并。二是随着我国营销市场的发展变化,根据市场对营销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新的要求,引入全新的营销理论、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结合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突出市场营销课程的特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适应社会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所在。三是除了从教材内容体系的完善上进行考虑外,也可以从促使学生参与企业现实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比如,注重举办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营销创业大赛,可以与企业合作,由企业资助部分资金,学生通过比赛为企业提供营销创意。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和现实执行能力,同时又肯定是融入本土企业的实践中的。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基本理论阐述清楚,重在灵活运用的原则,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多个市场营销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效果。
2.3 大力提高教师的素养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该学科本身也是科学性和艺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授课老师,就必须达到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从理论上精通市场营销的精髓及内容;另一方面,必须在实践层面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在教学之余,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营销管理过程,积累实践经验,并利用寒暑假期到企业采编案例,用现代企业活生生的事例充实教材内容等等。
2.4 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优化
(1)案例教学法。从大量市场营销实际资料中选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成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的知识。
(2)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该方法的综合性与探索性,围绕某个专题涉及多学科知识,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并预留扩展的空间。在项目的组织上,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个人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规模适中”等原则进行合理分组。项目完成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3)模拟教学法。借助于对环境、角色、活动的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市场运作规律、掌握适宜的营销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的营销人才。
3 结语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多种多样、多种途径可以做到,这是由市场营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决定的。要把这两个特性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关键在于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断努力加以完善。提供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是让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因为学生不仅知道了该走向何方,而且还学会了该怎样走。这是一种把实践带入课堂的捷径,就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闾志俊.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摘 要】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择校是高质量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产物,其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教育和社会的不公平,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违背,不利于对基础教育的整体规划。通过对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深度透视,归纳择校现象产生的本质,分析其产生原因,结合择校问题带来的各种影响,提出一系列改善择校问题的实施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教育公平
一、何为“择校”?
所谓“择校”,是指家长或其监护人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选择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便将来走入社会更具有竞争力。择校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有限而人们对之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该现象在义务教育的现实中愈演愈烈。
二、择校现象的归因分析
(一)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择校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我们需要从其产生的根源来进行分析。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则主要是指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在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城乡之间,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表现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硬件设备等等都有差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表现得更加强烈。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这是择校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二)择校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在于家长的高期望。家长们读书唯高的传统观念以及对自己孩子的高期望,对择校这一现象的盛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多数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且越来越迷信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从小就希望孩子能上好学校,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1]。对自己孩子定位不准确,且存在盲目攀比的从众现象,不明就里的把孩子送进经过自己精心选择的“重点学校”,不管不顾学校是不是适合孩子自身的发展。“重点学校”的学生压力大,跟不上学习进度,只好又回到原来普通学校的新闻也不是第一次报道了。
(三)择校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政府功能的缺失。一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有意或无意地曲解政府的责任,借口所谓的“教育市场化”来推卸他们对支持教育公平的义务。政府制定规则和监督的责任没有承担好,没有发挥好保障教育公平的责任,政府功能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2]。由此产生一系列影响,如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引发教育腐败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利益,违背教育公平理念,同时也会给孩子造成“金钱权势万能”的不良印象,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国家必须出台择校政策,整治教育乱收费现象,规范择校标准,给孩子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
(四)择校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在于国家现行的入学政策。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就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方式做出了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于是,择校问题也相伴着“就近入学”的政策产生了。就近入学政策虽然保证了学区内学生上学比较便利,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及部分安全隐患,但是这个“就近”的“学区”只是依据产权房和户口所划分,并没有考虑到现今城市存在的大量流动人口,这些家庭在城市得不到入学优惠,只好被迫选择一些没有办学资质的“黑学校”,或者只能让孩子回到农村老家成为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上升到伦理层面了。此外,对于城市里部分经济条件好、成绩优异却被划归到附近的普通甚至薄弱学校的学生,其家长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孩子送往重点学校,由此必然会伴生择校问题。
三、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考量
(一)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公平。国家要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如改善校舍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建设,加大对教育政策优惠扶持,加强对普通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指导等,其中对普通学校教师资源的投入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切入点。此外,扩大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的经验交流研讨,同时加强对普通学校建设的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知名度,增加社会信任度。在资源分配上适当照顾边远学校,均衡师资分配,尽量缩小教师之间待遇差距,以此来改善教学质量差距较大的情况,使学生无论在哪个学校接受教育都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缩小学校之间的生源差距,由此来缓解择校现象。
(二)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成长。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为“精英”,但精英只是少数,某些人推崇的“精英教育”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家长应在正确了解和认识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的成长做出合理预期,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全面评价孩子的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绝大部分择校并非学生本人,而是父母意愿。家长在择校过程中存在非理性盲目从众心理,没有考虑孩子的现实水平状况、学习能力如何、适应能力怎样,没有进行细致、周密的分析,不考虑选择的学校是否适合孩子。家长们首先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的学校,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更好发展真正起到积极作用。
(三)加强政府调控,规范政策监管。地区政府应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取缔非法择校、消除混乱择校,加强择校收费行为管理,加大对教育收费监管力度[3]。通过政策倾斜和制度安排等手段,为普通学校搭建发展平台,向薄弱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其自主发展。师资方面,可试行校长教师区域内定期轮岗制度等,满足薄弱学校师资缺乏问题。从教师交流的方式上看,可分三种情况:一是个人主动流,二是教育部门指令流,三是学区内校际教师交流。第三种交流模式较易实现,但这种交流作用有限,随意性较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不均问题。只有适当加大指令流,形成交流制度,方能保证条件较差的学校也有优秀教师前往。
(四)完善招生政策,缓解择校矛盾。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合理规划招生政策,引导学校合理适度招生,严格执行小学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小学升初中基本校校对口、相对就近入学的制度,科学合理地划分优质中小学服务范围,有条件可推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减少升学择校竞争。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等。规范招生录取程序,杜绝招生录取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如可采取每年按各学校招生额,合理确定择校人数,并张榜向社会公示,允许其他学区有择入意向的学生自由报名,然后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采取公开方式,如电脑派位等进行随机录取,落选学生仍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服务区学校就读等。
总之,家长有为子女选择优质教育的权力和责任,学生有为个人兴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教育的权力和自由,政府有为人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并允许人民选择的责任。这种选择权,在法理上也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4]。择校现象的出现对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教育市场逐渐成熟的一个标志。然而,择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亟待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择校,促进教育政策的改革,从教育法规上引导合理择校,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斯. 基于义务教育法的中小学择校现象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3-5.
[2]李喜燕,封红梅.“回应现实”的教育公平观——以基础教育择校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18-20.
关键词:技校英语教学 教学难点 学习兴趣
担任技工学校英语教学已经8个年头了,深深地感觉到技工学校的英语教学正处于严重的尴尬期。技工学校的学生对英语的认知已经早已度过萌芽期,从小学到初中,而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英语采取了完全放弃的态度,认为技工学校只是学习技术的地方。但是现在的用人单位在要求雇员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希望他们的知识是多元化的,所以英语就成为多元化知识的首选。那么怎样才能使得同学们对英语这门课程“死灰复燃”呢?我认为还是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养成他们学习英语的习惯,为他们开启一扇门。
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都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
许多学生感到听英语困难,他们不会从语流中去理解意思,而试图听懂讲话人所讲的每一个词。当他们听到一个不熟悉的词,或听到词的连续、弱化和简缩说法的时候,往往不是继续往下听,而是抓住那个词不放。这样就对后面的内容顾不上听,以至于不能整句或整段地理解句意,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训练学生跟上讲话人的语速,在听的时候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要照常听下去,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然后我让学生学会预测和取舍技能。听具有很强的未知性、随机性和时限性。因此,最好先让学生浏览一下题目及选项,做些预测性的心理准备,如出现数字、人名、地名,应引起重视;要特别注意关键词、暗示词、过渡句等,对上下文将要发生的事情及结果,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最后抓住结束语。因为结束语通常表达说话人的结论、态度和观点。
当学生能听清教师或磁带所讲的英语时,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就会提高,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对英语的好奇心也随之越来越强,在课堂上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后,我每周进行一两项听力练习,内容包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谜语、听英文歌和一些简单的新闻和短评。听完之后,及时做是非判断练习,选择题或问答题,然后立即公布答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经过一段时问的训练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许多学生慢慢习惯了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节目、听英语讲座,由此提高了听的质量与效果。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可以培养学生对日常英语的兴趣。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功能话题的交际中,结合教学内容,扩展交际情景,渗透有关英美文化的内容,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别意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使用语言。应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更多地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和习俗,要作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延伸,不应只局限与练习其特定的语句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材是相对固定的,但教学情景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情景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现在的课堂要成为一动态、发展、富有创造化的过程,课堂不能仅限与教参提供的知识,还应有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在话语层次上认知、区分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正确使用语言,鼓励学生使用交际策略。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型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比如,当有人夸奖你某事做得好时,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会说:“我做得不好。”以示谦虚。又如,你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人们会说:你今天很漂亮。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你会按我国的传统习惯说:没什么。而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则应说: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以表示欣赏和感谢对方的赞美。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熟人。为了表示礼貌,我们经常要问:“您去哪儿?”如果在中午,就要问一声:“您吃了饭吗?”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我们如果问他 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很不高兴,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他们习惯说: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如果你问他 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会认为你要请他吃午饭。如果我们的朋友买了一件东西,按我国的习惯,我们常会问他/她所买的东西的价钱多少。在我国和人交谈时,问对方挣多少钱,似乎没什么不可以,但对英、美人来讲是绝对不可以的。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在听、说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初步交际能力,提高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梅.浅谈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J].中国轻工教育, 2003,(04).
[2]方莉.中职任务型英语教学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7,(08).
[3]季淑红.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6,(04).
[4]钟桂香.基于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困境中的新课导入技巧[J].卫生职业教育,2005,(20).
[5]张玉英.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0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