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第1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30―0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探索与实践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体现其价值,则必须要将教育落到实处。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性质就是一种思政教育,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固然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界新课改政策的执行也正是为了改变这样的教育现状。因此,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在教育者们加强重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而主题班会的召开,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讨论机会来为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以此为主题召开班会,有利于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切实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方式的制订过程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具民主性与可行性,以切实提升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模式

1. 理论基础与科学探讨模式。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决定中学生是否能有效疏导心理,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就当前农村现有情况来看,开展与落实理论基础教育十分必要。理论基础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奠基石,对中学生良好心理养成具有指导性作用。对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应确保理论基础的有效落实,根据农村教育资源情况,有效利用先进信息资源与社会题材,在确保理论基础有效落实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融入到班会氛围中,并从中收获理论知识。当然,单纯依靠老师的书本知识渗透与生硬知识解读很难发挥班会的重要作用,作为集思广益的探讨场所,班会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对此,笔者认为,科学引入辩论探讨模式十分重要,在拟定班会主题之后,由学生分别站在正方与反方的角度之上对主体进行辩论,由此来深化与探索主题诠释含义及不同视角下的辩证关系,借此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心理养成,确保其心理健康。

第2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关键词:主题班会;活动课;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青少年犯罪的多发,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家长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远比只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要重要得多。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概述

心理班会,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班会这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主题班会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班会中切身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寓教于乐,在轻松与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有别于传统的班会教育课。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的选题不同。传统的班会课主题大多是围绕学校当前活动如“校庆”或者节日如“劳动节”等主题展开,多数情况下是由学校指定主题,定期开展班会活动。而心理教育班会活动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实时性,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给予辅导和调整,选题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相比形式更具有多样性。传统的班会活动课采取的形式多为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学生表演节目或者参观学习等方式,重视的是对学生思想境界的完善与提高。而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更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通过心理小游戏、心理话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传统班会课中,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课堂偏向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老师在课堂中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与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程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易出现的误区

1.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重视不足

由于我国仍实行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升学而言,成绩大于一切,因此,社会大环境包括家长、老师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尚且不够,只注重追求学生的分数,对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应付乃至忽视的态度,因此,即使依照课程教学任务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老师与学生也可能应付了事,老师简简单单几句话一带而过,课堂剩余时间由学生自由学习其他科目,这些情况都是由于重视度不够导致的。

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容易转为传统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容易在无形中转变为传统班会的活动模式。由于老师长期处于应试教学模式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若要让老师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的模式,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需要老师在精神与思想上有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中的权威,“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对老师而言早已成为习惯,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中,如果老师仍不断采取“说教”模式,那么就会打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使班会转为传统班会的模式。

3.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堂效果如何难以确定

课堂结束了,学生快乐地参与了,但是,课堂效果如何呢?这是困扰班会老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很多时候,心理班会的内容并不会直接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可能只是起到一个预防作用,老师对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中受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会的课堂效果是否比传统课堂效果要好仍存在疑问。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中误区的对策

首先,学校与老师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对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认真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认真引导与调整,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尽量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其次,老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的参与者与引导者,而不是对学生的掌控者,起到的应是主持人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开始前完成这一思想和角色的转变。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老师的说教,避免课堂转向传统班会,枯燥又无趣。最后,老师要坚信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对此持怀疑的态度,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态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时候它的效果不会立刻显现,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长远的。老师也可以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用心留意,仔细观察学生是否在班会活动课后有所变化、有所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班会课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由于心理健康班会课尚处于摸索阶段,出现误区也是正常现象,需要老师正确认识,积极寻找对策,完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课。

参考文献:

[1]方军,邹碧艳.基于校本的主题班会课设计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3).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管理 主题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建构

1.引言

高校教育一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心理主题班会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处理能力,教给学生问题处理的方法,是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主题班会及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作用

2.1主题班会召开的意义。

主题班会是将心理辅导理念融入主题班会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有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一定程度地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困惑,从而达到促进班级同学人格教育和发展的具有心理教育意义的班会形式,作为班级管理和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舞台。

随着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已经逐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如开设了心理学相关的课程、邀请专家召开专题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周、心理情景剧、心理知识竞赛、设立心理热线、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测评、团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等形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从而使学生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促进学生成长,但这些方式由于高校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缺乏、心理知识宣传的不足及中国人对于心理健康认识的偏见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随着当今“90后”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没有得到重视,教育方式需要进一步地开拓创新。

2.2 心理主题班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途径

心理主题班会以班级心理委员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和策划者,集全班同学之力共同制定活动策划,过程中重视每位学生的参与、互动、体验分享等方式,利用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和感染力,达到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通过针对不同的年级阶段、不同的专业特征,以学会适应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情感问题、职业规划等为主题,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同时,部分大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内心其实比较孤独,渴望与别人交流得到别人的认同,只是他们始终无法消除内心的那一点自卑。心理主题班会以轻松生动的形式,让一部分学生主动一点,积极带动这部分学生,从而消除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并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性,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心理主题班会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不足,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从教育效果上说,心理主题班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途径。

3.心理主题班会召开形式及教育建构

3.1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参与,有利于主题班会的顺利召开及主题选定。

3.1.1主题班会需要学校的支持、辅导员的倡导,班主任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通过召开心理委员及班长会议,进行主题班会召开目的及具体方法的指导。在动员过程中,要本着真诚的态度,向学生展示活动意义、明确心理主题班会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增强对心理健康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信心和内在的主动性。鼓励心理委员发挥班级集体的智慧、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个人都能在班会中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3.1.2主题班会的主题选定。心理班会的主题选择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学知识,具有高屋建瓴的角度和高度,要本着尊重学生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确定大的主题方向。

3.1.3重视开展针对性的交流和培训。针对低年级学生干部特别是刚入学新生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经验欠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增强班会的开展效果,辅导员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培训,也可以召集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经验介绍和交流,实现各个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互相交流,并结合各年级特点进行班会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3.1.4注重后期的跟踪关注与指导。心理主题班会的指导教师做到跟踪主题班会的前期策划方案的具体指导,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并对活动意义和高度进行升华,与学生一起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召开班会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提炼和升华,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明确判断事物的标准,指导以后的行为。

3.2主题班会的召开应关注学生群体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3.2.1结合年级、专业特点,依据主题,发挥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大学生思维活跃、点子多、创新意识强,在指导各班级策划方案时,心理主题班会的指导老师要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更注重对活动开展目的和效果的指导。

结合不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的不同,进行不同侧重主题的指导。大一新生入学时间短,对大一学生开展以新生适应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班会,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尽快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大二年级学生需要借助心理主题班会再次总结和提升,解除同学们相处的隔阂,重新建立同学之间的信任和支持。大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为未来担忧,开始思考考研、就业等问题,他们各自忙碌,却忽视了自己的班级这个原来的“家“,以“爱在身边·温馨家园”为主题的心理班会的召开,再次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让班级同学深切感受到班级的兄弟姐妹们一如既往地相亲相爱。大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着手考研和就业,部分学生出现就业焦虑、就业恐惧的现象,开展一次就业心理方面的主题班会有助于班级同学之间分享就业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消除学生的焦虑和紧张心理。

3.2.2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级网络,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这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有效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工作有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可以在心理主题班会中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在活动组织、策划和过程设计及班会开展过程中鼓励心理委员担任班会的主角地位,其他班委则配合心理委员完成此次工作。这样,心理委员不仅自身得到锻炼,而且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学生接触沟通,从而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增强自身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为开展班级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3.3心理辅导技术引入班级管理,鼓励主题班会提升为班级的常规活动。

将心理辅导的技术方法运用于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主题班会形成朋辈之间互帮和互助的氛围,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敞开心扉,去接纳、去感受,进而进一步发现或缓解学生中隐含的心理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组织策划了数次的心理班会,每次心理主题班会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动的体验,已经上升为各班级、各年级每年必进行一次的常规活动,特别是很多新生班级将第一次召开心理主题班会的时间定为班级的生日,每年都要相约再次相聚。

4.结语

心理主题班会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形式,学生通过这种轻松活泼的参与性活动,通过互动、体验和升华,在愉悦中懂得珍惜,懂得关爱,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班级内部的情感建设。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工作体制,特别是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同时也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形参与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不断加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素养提高。整个学生工作系统应提高重视,制定心理主题班会教育大纲,进行优秀范例的经验分享交流,对心理主题班会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建设,充分利用好这一有效载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咨询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2]张文海,卢家楣.高校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理论探讨[J].教育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33.

[3]罗明亮,张学军.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王玲.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主题班会开展中的角色定位[J].职业技术,2010(6).

第4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应用措施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切教育活动,作为班主任的一切职责的总称,班级管理是班级教育的总和。班级教育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便是一个重要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教育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应用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必要环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成长 。

(一) 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对 学生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班级主体的地位,能够让学生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人公作用。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 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促进班级内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进而实现整个班级体的发展,在班级中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

(二) 有利于形成朋辈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氛围

朋辈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它是指由年龄相当者对需要帮助的同伴提供倾诉、支持、安慰和咨询服务等。 教师应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朋辈心理辅导的理念,鼓励学生与同一年龄层次、同一文化水平和同一学习环境的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沟通。朋辈之间由于是同一年龄层次、同一文化水平和同一学习环境,从而对于同伴所出现的心理问题都比较能够感同身受和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理解、安慰和引导。朋辈心理辅导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实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 有利于班级整体目标的实现

定期对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等进行整体的把握。因此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重视并多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把握班级学生的各种情况。 班主任或是任课教师应及时发现 学生的问题,进而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启发和教育等,让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自身的成长方向和人生方向。 实现班级体的整体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相关应用

(一) 举办主题班会,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班会作为一个班级学生的集体学习和活动时间,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其充分的关注。一个成功的班会,不仅能够帮助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班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存在不同矛盾,因此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班主任在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到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梯度教育, 例如开展“给3年后的自己一封信”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理想和信念,通过文字的方式帮助学生有计划地适应学校的生活; 开展以“班级成长记录”为主题的班会,以集体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明白班级作为一个集体,自身是其中的一份子,自身对于整个班集体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进而努力做好自身,促进整个班集体的发展; 开展以“记忆留下”为主题的班会,帮助学生留下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在进行班会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心理游戏和心理小品等,让学生在p松愉快的氛围中完善自我,为自身的人生留下一笔美好的记忆。

(二) 丰富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开展班级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到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活动设计,通过活动作为载体,渗透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每周一小时”的班级活动,鼓励班级学生每周利用一小时的时间进行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并将自身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心得和感受进行简单的记录,在每周周一早上班会的时候与班级同学进行分享交流。“每周一小时”,基于这一主题, 学生可以进行“志愿服务一小时”、“体育锻炼一小时”、“读书交流一小时”等有意义的主题活动,通过进行这些活动将 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进行融合,进而以班集体的力量带动班级内每一位同学的成长,让学生在进行活动和分享活动心得、感受的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达到愉悦学生身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和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的目的。

(三)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了解,形成学生心理教育合力

教师在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到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时候,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进而形成学生的心理教育合力。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对班级学生进行多方位和全面的了解,不能仅凭直觉等意识形态的事物独断专行,而是应该通过走访宿舍、走访学生家长等途径全面透彻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体的合力,从而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科学正确的判断,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制定正确的方案,对学生进行必要和有效的疏导。如班级中某位学生家庭尤其困难,已经到了影响其学习的地步, 班主任便应走访宿舍探寻该学生的生活状况,并走访其家庭,全面了解其家庭情况。在对学生的家庭和生活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再与学生进行谈话,告诉学生家庭的问题不是自身能够决定的,要想改变家里的情况,便要努力学习,靠自身来实现家庭情况的改善,鼓励其认真努力学习。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应用,不仅能够实现积极向上班风学风的形成,还能够在班级中形成朋辈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氛围和实现班级的整体目标。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应用,需要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举办主题班会、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丰富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建立健全班级示范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了解、形成学生心理教育合力,以及关注新媒体、重视对学生的线上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柳,陈文收,迟瑞娟,王晓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6,03:194.

[3]许友蛟.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216-217.

[4]孙彩霞.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可操作性探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7:538+618.

第5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团体辅导式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ing out Group Counseling Classes

——Take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group counseling style classes will be targeted at the general problem in the student growing focus on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allow them to experience, to discuss growth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exchange, encourage wide audience, the formation of a counselor with activitiesgood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to discus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ally popularize ment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mental effec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group counseling clas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开展,但是由于个别心理辅导的低效性,不能消除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困扰。而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比,有着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易巩固迁移;适用于发展性问题群体等明显优势。主题班会作为实现主体性德育的有效载体,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团体辅导式班会定位于学生成长中的普遍问题,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就共同关心的成长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受众面广,利于形成辅导员与学生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真正达到普及教育的效果。

1 团体辅导式班会的理论基础

(1)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团体心理辅导也称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过程。

(2)团体辅导与主题班会的结合。主题班会是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的,以班级为单位所开展的集体活动。在团体辅导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将之与主题班会有效结合,将团体心理辅导巧妙贯穿到班会过程中,既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又借用了班会的日常活动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打消部分敏感学生的顾虑和猜疑,争取到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

(3)团体辅导式班会的内容。团体辅导式班会定位于学生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可以是为了解决班级某个时期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反思型教育,比如“快乐自我”、“学会适应”,可以是为了防止不良行为或风气的预防教育,如考试动员、诚信教育,也可以是为了促使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探讨而开展的加深认识教育,比如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等。

2 团体辅导式班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意义

2.1 团体辅导式班会的设计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我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每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式班会。

(1)针对大一新生,开展适应性和生命教育班会,着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素质。新生进入高校后,往往会发现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相差甚远。针对这一特点,大一时期主要开展学会适应、生命教育两大主题的团体辅导式班会。适应性团体辅导班会在两学期分阶段进行:大一上学期完成对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大一下学期寻求发展和提高,帮助学生形成人格的独立,以及快速融入团队的能力。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式班会同样贯穿两个学期。主要以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历程为线索,启发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感悟。

(2)针对大二学生,开展人际交往训练,着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但由于性格、成长环境等的不同,同学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际矛盾,针对这一特点,大二主要开展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式主题班会。通过2~3次班会,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念,发展受欢迎的人格特质,增强人际交往素质。

(3)针对大三学生,开展自我成长团体辅导式班会,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素质。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素质,自我成长主题班会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了解和自我探索,提高自我感受和自我体验,并在团体互动中学习处理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心态。

(4)针对大四学生,开展毕业生训练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格素质。由于应届毕业生普遍在沟通能力、人际关系技巧、团队协作上存在问题,班会将着重培养其职业性格素质,明确个人就业发展方向;提高求职竞争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2 团体辅导式班会的作用与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团体辅导式班会,让学生通过自我倾诉与比较认知、规划等活动提高了自我认识的程度,增强了自信心,减轻了面对新环境的压力,有效地改善了精神症状;通过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学会应对挫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大学生的青年期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亲密感的建立、社会关系的变化、职业的适应和人格的变化等。团体辅导式班会的包容式氛围有助于大学生确立稳定的自我;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有助其他学生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沟通与交流能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而针对毕业生的团体辅导班会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3)促进了班级建设。将团体辅导运用到班会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通过在班级中开展团体活动,促进了班级成员的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提高了班集凝聚力。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感、敏锐地觉察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有利于同学间的团结合作。

(4)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了教学趣味性。团体辅导式班会引导学生对活动情境的感知与体验,通过影响其认知来解决心理困扰,促进行为改变。这种形式大大增强了班会趣味性,使学生在会上都有机会动,都能动。而不是只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和“记者”,“听”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鄢呈玥,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

[3] 石红.团体心理辅导在德育课中的应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 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124-126.

[5] 叶玉清.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76-79.

第6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一、营造良好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员到校举办讲座,聘请他们定期进行专业指导。要充分利用校刊、宣传栏等阵地,不定期宣传、介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班主任要发挥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如精心布置教室,既美化环境又熏陶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教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注重自我心理保健的良好氛围。

二、上好主题班会课,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初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教会调节和控制情绪的策略,掌握对自己优势和弱势的正确分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并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应试心理辅导、焦虑状态时的放松等训练。如可举办“学会减压“”退一步海阔天空“”我自信我自立我自强”等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开展体验活动,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舞台

在开展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人人尝试参与的乐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磨炼。比如班内开展“我的未来不是梦”演讲比赛,“班级之最”选举,班际间拔河赛、篮球赛、足球赛等。班主任最好设计好整个初三的班会活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努力着,快乐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

四、创建互助小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创建学生心理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由班级中团委干部和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组成。小组成员平时多和其他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心声,解除他们心中的郁闷、不快,使他们始终保持一颗快乐、健康、上进的心。与此同时,做好心理记录,定期召开小组会议,讨论如何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并定期向班主任交流和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创建学生心理互助小组可以发挥学生同龄共振效应。现在的学生愈加重视朋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可以敞开心扉、诉说烦恼,这恐怕是一般家长和教师所企望莫及的。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影响他周围的许多同龄人。

五、注重学科渗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可以促使教师全员参与,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将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像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法国作家田蒙的《热爱生命》一文主题表现了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充实生命的思想,在教学时就可针对一些学生的浪费时间,甚至轻生、厌世的思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六、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科学指导心理问题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建立咨询辅导机构,以帮助咨询者排忧解难,对心理有障碍的个体进行个别纠正。可设立咨询信箱,学生思想上有解不开的疙瘩,向信箱投稿,由咨询辅导员定期收集整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可采用不定期辅导班的形式向学生答疑,对个别存在的问题采用个别辅导的形式。或是建立校园咨询网络,进行网上咨询、网上答疑等。

第7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027―01

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一方面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另一方面又是关注学生最多、和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人。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卢梭说:“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当今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思想更加复杂,尤其是初中生,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大、独生子女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离异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厌学、逃学、辍学,表现为心理上焦虑,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容易走极端等。要有效地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疏导,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全面了解,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性格迥然不同,家庭环境千差万别,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亲”是亲近、亲切之意;这里的“道”是教导、教诲之意。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多,也是学生最愿意亲近的人。如果班主任能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就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导,愿意把心里话向班主任倾诉,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 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和责任”,每一个学生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重要、具体、不能轻易忽略的。他们有着同等的人格尊严,有着同样的心理需求,有着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因此,要在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的基础上发挥教育工作者引导、教育、熏陶的职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都要重视其存在,重视其价值。

3. 充分利用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在工作和生活中,班主任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高雅的志趣,高尚的人格,经常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影响学生,传播正能量。

4. 耐心倾听,真诚沟通。倾听孩子,源于真诚,倾听内心,源于真爱。学会倾听需要耐心,学会倾听需要包容。有效的倾听,能似春风化雨,帮助你走进孩子内心深处,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让你成为孩子喜爱与尊敬的好老师。

三、形成良好的班风,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

1. 创设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好的心理环境要从以下几方面创设,一是保持教室整洁卫生,窗明几净;二是精心布置教室文化墙;三是摆放盆景、花卉,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 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初中生从众心理强,遇事喜欢随大流,要充分发挥班、团干部的力量,树立榜样,努力营造一种昂扬向上,努力拼搏的班级氛围,用乐观自信感染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1. 寓道理于故事中。如进行挫折教育时,利用河流弯弯曲曲的自然现象,教育孩子要正确面对挫折等。讲述故事要浅显易懂,通俗生动。思想、语言、情感、德育的盛宴,怎能不让孩子乐于歆享。

2. 开展主题班会,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针对初中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可召开相应的主题班会。例如在七年级召开主题班会“我的名片”时,随着“作业是我打出的第一张名片”,“积极的精神面貌是我打出的第二张名片”,“知识的储备量是我打出的第三张名片”的班会主题,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班会中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

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主题班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对学生施加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利用主题班会课对职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有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使主题班会达到“德”“心”双收的效果。

面对职业学生来说,单纯靠班主任的说教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的,因此主题讨论便成了班会课的主要形式之一。主题讨论是指通过学生对一些涉及人生的问题(如怎样适应职业学院的生活、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面对挫折)的讨论,使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交流和碰撞,从而达到融合。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幻想性,而这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恰恰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通过倾听来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形成了对他人、对社会多元的、全面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敞亮,心灵变得更加澄清。

在主题讨论中,讨论的内容应该努力关注那些与人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关的问题,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层面上。这种讨论注重过程甚于注重结果,也就是说,在讨论中促进思考比给出答案更重要。如学生一入学,我开的第一个主题讨论会“如何适应职业学院的生活”,接着“我是如何欣赏某某同学”等,每个人都从自我生命存在的角度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一种新的形式和内涵重新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心理重新建构的过程,就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提高经受各种困难和挫折考验的能力,同时班级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

仪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传统的班会课而言,我们似乎对各种仪式性教育活动(如开学典礼、入团入党、成人宣誓、生日纪念等)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但这些恰恰是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和发掘的教育资源。因为“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面对活生生的人,人又是有差异性、偶然性的人,那么,教育就不仅有连续性的一面(如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等),而且有非连续性的一面(如顿悟、唤醒、豁然开朗等)。教育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获得的情景,可以营造出某种特殊的情景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唤醒、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跃迁。这些仪式性活动从教育功能上来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促使学生从对家庭、对父母的依恋中转移出来,形成对班级、对同学乃至对社会的一种新的依恋。如我们在每周举行的生日晚会上,都有“优点轰炸”这一环节,也就是说让全班同学说出过生日同学的优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格,发展诸如同情心、自主性、责任感、忠实、信任等各种积极的个性品格。

仪式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精神内涵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中的各种仪式往往被简化为一套固定、僵化的操作流程,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利用各种仪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在仪式中的理智反思、情感体验和精神唤醒,使这些仪式性活动真正起到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灵魂觉醒和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文体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职业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休闲性质的教育活动,校园内外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种文体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玩乐活动,它应该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随着学生角色的转变,他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文体活动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讲,文体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凸显其意义:一方面,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对文体活动的正确认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从人的心理一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可以使学生多种心理机能获得全方位的、综合的、可持续的发展。

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而且这些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自身平时被书本和作业所遮蔽了的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研究表明,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同样,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呈现正相关。为此,班主任通过组织一些班级文体活动,可以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恢复精神,陶冶性情。如我院每年组织的文化艺术节,我班同学的参与率100%,获奖率高达67%。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锻炼,而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竞争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意识,陶冶学生情操。

社会实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观、访问、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领悟到更多的人类文化。它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都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如我院每年组织的军事训练、旅游考察、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一方面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生活、社交技能,丰富和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愉悦身心、磨炼意志,促进身心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有一个比较真实而全面的认识。以便及早对社会现实有所认识和察觉,这对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缓冲区”,以便调节心理失衡状态是十分有利的。

常规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制定班级管理的目标,才能够形成班级合力,共同构筑学生的自主合作的管理机制。这样,班主任老师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角色,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对不同角色的表演和体验中去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同时还能对个体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改变和塑造作用。由于受气质、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行为系统中必然含有不同行为和层次的行为方式。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对不同的体验中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改善消极的行为方式。如:建立各种管理小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岗位责任制;设立班主任岗位,实行“一日班长轮值制”――每天由一位同学担任“值日班长”,在班主任的指导监督下,处理班里的日常事务,发现问题及时向班主任汇报。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主合作管理机制,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明显提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线,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对他人、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觉察和体验,对周围的人和事能更好地加以理解,从而更好地校正认识、调节情感、调整心态,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自我矛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一般来说,高职学生要经历种种矛盾和困惑,如憧憬未来,怀念过去与忽视现在的矛盾;踌躇满志与目标失落的矛盾;渴望友情与不善交往的矛盾;求知欲强烈与学习能力不足的矛盾;渴望爱情又处理不了恋爱中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等问题。班主任要化解这些矛盾和困惑,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过程。而是综合提高个体成长规律,认识能力,扩大生活空间制定管理目标,管理自己时间的系统工程。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依赖于他认知社会情境的方式。提高认知水平是提高行为能力的前提。做班主任的,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制止学生萌芽中的心理症状或正在出现的心理症状。在处理学生的这些矛盾时,应着重学生深层心理的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就行了,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在自悟中慢慢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

环境布置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布置教室、宿舍环境时,可贴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如:爱卫生、讲文明、爱学习的图片等,也可以让学生自我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如:每期的黑板报我们都会留下一个板块开辟一个栏目――“奇思异想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可以用几句简短的话写下来,把它贴在“奇思异想角”里,然后动员全班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每周评出最佳解答员。这一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智慧的火花经常在这一小小的板块闪现。我们学院非常重视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的建设,定期开展一年一度的教室文化与宿舍文化的评比,由于我班在环境设置方面一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每年教室、宿舍文化都是名列前茅。今年在省高校组织的宿舍文化评比中,一年级学生王吉花创作的小品《我们是一家人》获山东省高等院校宿舍文化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9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所谓德育就是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M行全方面的教育,其主要涉及到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两个方面。其中,集体主义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其中,虽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一方面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方面都需要全面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以便更好的达到育人的目的;另一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学方式和教育途径基本相同。其中,课堂教学过程、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宣传和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是展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所以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可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积极进行解决,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需要德育途径进行全面疏导。因此,在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可合理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升小学德育的教学水平。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策略

(一)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

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便需要老师积极的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全面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感受德育学习的乐趣。例如,老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和班级为单位,积极展开与德育生活化相关的大讨论和沙龙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感悟实际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参观工”、“绿色环保小卫队”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锻炼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在学校教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进行融合

1、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德育中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重要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将各个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有效连接的重要桥梁。这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和心理发展方向。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班主任可通过班会、课外实践课和课外交谈等方式来强化小学德育教学,以便让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受到熏陶的同时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老师可以主题的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班级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情绪,让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沟通,促使小学生真正学会理解他人和关心他人,引导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

2、强化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德育课堂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始终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让学生能够在全面深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保持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老师还可以结合德育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积极的影响,逐步提升小学德育的教学效率。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校园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中,小学的共青团和少先队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体育、舞蹈和书法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渗透到小学德育文化活动中,或者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一系列的活动,以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讲文明和懂礼貌的好习惯,充分激发小学生不断上进的精神,从而促使小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相互配合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

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离不开家长和学校两个载体,所以为了能够更加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小学德育中,便需要学校与家长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等。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积极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们能够在亲子活动中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以便于家长一起来强化对学生的心理与品质教育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