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级职称考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现金”科目变为“库存现金”科目。
2.新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
3.新准则取消了“应收补贴款”科目,并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
4.“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
5.“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
6.新准则取消了“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而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教材第六章金融资产)
7.新准则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教材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
8.新准则设置了“长期应收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余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9.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0.新准则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11.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从“无形资产”科目分离出来,产生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2.原制度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企业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而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教材第五章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13.新准则取消了“应付短期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核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4.“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15.“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
16.新准则中设置的“预计负债”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7.“盈余公积”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有关的核算。
18.新准则增设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本公司股份金额。
19.新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20.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21.“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2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3.“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
24.新准则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一、制定合理的学习进度计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首先我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泛读阶段,自领取教材后到一月底这段时间内把三本书通读一遍,大概了解一下教材的脉络和各章的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是精读阶段,这个阶段大概需要两个半月的时间,主要是按照每门课的章节来学习,重点掌握每章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乘热打铁及时做各章的习题,用理论联系实际来加强对教材的熟悉;第三个阶段是巩固练习阶段,因为虽然通过了前面一个阶段的学习,对于教材已经基本掌握,但练习也仅仅是针对各个章节,而我们无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面对考试,需要解决的多不是单一的问题,所以在前面一个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整本书的内容应该进行融会贯通,多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综合练习题,通过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掌握所学的东西;最后一个阶段是总复习阶段,也就是冲刺阶段,因为中级考试的题量较多,时间比较紧迫,所以这段时间应着重针对应试作一些训练,适当作些模拟题,以便更好地适应考试。
二、讲究学习技巧,做到三门功课均衡发展。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A地区初级中学教师为总体,由于A地区的初级中学以班级数、升学率、师资等划分为三类,一类学校主要是州级及以上重点中学;二类学校主要是县城一般中学;三类学校主要是乡镇中学。并且一类学校较少,二类、三类学校较多,因此笔者随机在一类学校中抽取2所,二类、三类学校中抽取3所,共计8所学校的教师为样本,对这些教师进行了综合型问卷调查,在8所学校中发放问卷最低36张、最高42张,共计296张,有效问卷282张,问卷设计用4级里克特(Likert)量表。为便于比较,把“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合为“不满意”、把“比较满意”和“很满意”合为“满意”,进行二点评分,在各为50%的条件下,进行卡方检验,观察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并对其中的数名普通教师和行政人员进行非结构式访谈共50多人次。用SPSS17.0统计样本教师的选择结果。
二、调查结果
1.样本教师基本信息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看,8所学校共计选择样本教师282人,按性别分:男性155人、女性127人;按类别分:一类学校70人、二类学校108人、三类学校104人;按职称分:初级136人、中级105人、高级41人;按教龄分:5年以内76人、5至10年67人、10至15年85人、15年以上54人;按职务分:普通教师241人、行政人员41人。
2.样本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的“满意度”
样本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的态度,“不满意”为52.5%、“满意”为47.5%,卡方检验为2<20.05(2=0.74、c20.05=3.84),说明样本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的态度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即“满意”和“不满意”并不明显。样本教师在各种划分方法中对职称晋升制度的态度有显著性差异,即明显“不满意”的是:二类学校的教师(不满意60.2%,满意为39.8%,2=12.31、20.05=3.84,2>20.05)、中级职称的教师(不满意65.6%,满意为34.4%,2=28.81、20.05=3.84,2>20.05)、教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不满意都大于57.1%、满意都小于42.9%,最小2=5.97,20.05=3.84,都是2>20.05);其余没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方谈资料进行词频分析,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最满意”的排列前4位的依次是:晋升有成就感;晋升有明确的硬件;晋升时间比较固定;晋升代表自己的教学能力被承认。“最不满意”的排列前5位的依次是:酌情加分;晋升副高级职称只有领导;晋升制度透明度不高;晋升制度无法律保障;评价体系的不公平;职称晋升难度太大。
3.样本教师对职称的关注度
(1)对初级职称的关注度
初中教师晋升初级职称要求不高、难度不大,完成基本教学工作就可以直接晋升,几乎所有初入教育行业的教学者都能正常晋升初级职称。由于教师晋升初级职称比较容易,所以对初级职称晋升制度关注度不高,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小,因此,在统计初级职称的晋升制度的态度就应该是一个随机数据,这印证了初级职称卡方检验显示2<20.05(不满意48.0%,满意52.0%,2=0.47、20.05=3.84),即没有显著性差异。
(2)对中级职称的关注度
前面提到样本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的“满意度”,通过前面的卡方检验可以发现:样本教师对晋升中级职称制度的态度“不满意”明显大于“满意”;同时,教龄在5至10年内的教师是晋升中级职称的主要时期,卡方检验的差值也最大,说明大多数教师的目的职称是“中级职称”。90%以上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满足中级职称的聘用条件,但是,不能按照正常的晋升步骤晋升到中级职称,通常都要等待十年左右,甚至更长。当探讨“不满意”的原因时,词频统计中主要表现在:晋升职称中有暗箱操作、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3)对副高级职称的关注度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目的时就有激励作用,当通过努力不能达到目的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调查中发现94%以上的副高级职称是行政人员,这使普通教师“希望值”减小。虽然副高级职称对教师的吸引力较大,但是,教师不能通过努力教学被正常晋升,会产生成长需要理论中的“挫折――退化”,使许多教师消极对待晋升副高级职称、敷衍塞责教学工作。这印证了副高级职称卡方检验的结果是2<20.05(不满意48.8%,满意为51.2%,2=0.17、20.05=3.84),也印证了“最不满意”词频较高的是“副高级职称只有领导”。
三、调查结论
教师过度关注职称晋升制度而陷入了职称漩涡。(1)外显性职称漩涡,即某一目的职称是大家都能看见的最牵累人的事情。比如,正常工作8年就可以晋升到中级职称,但是,努力工作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也难正常晋升。(2)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普通教师晋升副高级职称的机会只有6%;相反行政人员有特别加分的优势,所以机会有94%,导致行政人员和普通教师晋升[1]差异过大。这印证了访谈笔记中最不满意中词频最高的是“酌情加分”,最满意中词频最低的是“晋升代表自己的教学能力被承认”。这就是内隐性职称漩涡,即职称背后大家不易看见的牵累人的事情。
四、导致样本教师陷入“职称漩涡”的归因分析
1.外源性归因
(1)归因于学生管理
初中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再有部分网络、电视等对学生的误导,致使学生盲目模仿、盲目崇拜,使中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乡镇学校、县城学校管理难度更大,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2]。由于初中生的管理加强成绩才可能提高,因此,许多教师在获得目的职称前经常加强管理。但是,当获得目的职称后,管理松懈,成绩很快下降。83%以上的教师在获得目的职称后,出现职业倦怠[3],这就是“内隐性职称漩涡”。
(2)归因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偏低,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中说,2012年达到GDP的4%,这也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A地区的地方经济来源很少,教师的额外收入基本为零。有限的教育经费在分配时重点中学偏高,县城中学较少,乡镇中学更少。所以,乡镇中学教师和县城中学教师对职称晋升制度过度关注,认为“不公平”也明显高于重点中学。县城中学和乡下中学又占全部中学90%,使更多的教师认为职称聘用不公平,这就是“外显性职称漩涡”。
2.内源性归因
(1)归因于生活经费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A地区初中教师的父母或单方是农村人,同时自己的兄妹有很多在农村,这种现象从一类学校到三类学校最低不少于62%,由于长期农村家庭比较贫困,生活比较困难,很多都需要自己的帮助。例如:张老师,父母已是80高龄,有两个姊妹在农村,生活就比较困难,自己经常帮助家里,所以经济需求较大,此时容易对职称晋升制度的过度关注产生负面影响而进入“职称漩涡”中。
(2)归因于评聘制度不完善
①归因于聘用终身制。现行的职称聘任是终身制,只要被聘为某级职称,就是终身的,只可能被升级聘用不可能降级聘用,所以,教师在被聘任某级职称以前比较认真,当被聘任以后,不再为职称发愁,因此,教师会停滞在自己认为能被聘用的职称上,也不担心不被聘用。所以,很少在教育、教学上继续投入过多的精力,从而使许多教师在获得目的职称后就开始出现职业倦怠。所以,在访谈中最不满意中词频较高的是:难以继续晋升。
②归因于酌情加分。在各县的职称晋升评分细则上都有:酌情加分。酌情加分是由于教育部门不能完全了解每一位教师具体的情况,对政策不完善的补充。但是,却成了各校在操作中暗箱操作的理由。在调查中认为有暗箱操作达到61.5%,甚至68.3%的认为评优、选模也有暗箱操作,因此,在访谈中认为最不满意的就是:酌情加分。在访谈中发现,有的行政加分过高;有的生活教师加分过高;有的巧立名目加分;有的利用关系加分等。这正是“酌情加分”导致教师们陷入“外显性职称漩涡”。
③归因于聘用名额受限。现行的职称聘用各校都有明确的名额限制,如某校“副高级职称”的教师为教师总数的10%,“中级职称”的教师为教师总人数的35%等,当已获得职称的教师不退休,其余教师就没法晋升,许多优秀教师由于名额的限制,无法晋升,使教师的成就动机下降。比如有一位研究生分配到中学任教,按照职称晋升的相关文件,他一年后就可以晋升为中级职称,但是,现在已经六年还没有晋升到中级职称,依照现在学校的情况他至少再等六年才有可能晋升到中级职称。所以,当问及今后的打算时:有32%的很想跳槽,33.1%的想跳槽,24.5%的不知道,只有10.1%的不想跳槽。所以名额限制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会导致教师的“内隐性职称漩涡”。
④归因于评聘过程不完善。评聘过程应该是根据教育局的相关文件,各学校的职评小组再讨论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再全校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评聘,这本是合理的过程,但是有些学校收到文件后故意不在教师会上谈及此事,或者等上级催促时才制定评分细则。由于时间较紧,产生许多矛盾。在访谈中发现:某校校长私自把相关的表填了;某校通知开会决定晋升人员到结束只有几小时,这种现象在偏远地区较多,这就导致“内隐性职称漩涡”。
⑤归因于惩处制度不完善。每一年职称聘用时都会产生许多纠纷,甚至有人到教育局诉说,然而,校长依然是校长,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如A校长私自填表,B校长的亲戚直接填表等。惩处制度不完善,没有加强监管,使许多教师失去信心。现实已经证明:缺乏对职称评聘中不合理现象的惩处,让很多学校领导我行我素。这种现象在二、三类学校尤为明显,使教师也心灰意冷。这直接导致“内隐性职称漩涡”。
五、完善职称晋升制度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师德
人力资源专家韦恩•卡肖说:多少年来,有些人事管理专家一直在煞费苦心地寻找一种‘完美无缺’的评估方法,似乎这样的方法是万灵药,它能医治好教育系统所患的种种顽疾,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并不存在。由此可见,任何制度都有不足之处,仅依靠制度难以弥补不足,更主要的是教育中难以量化的因素有很多、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是“情商”等。所以,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淡化职称评聘中的不足;通过绩效工资让更多的教师真正投入为学生而教学。
2.实行定期复聘制
定期复聘制度[4],就是定期让全校教师从学校的最高职称开始依次向下聘用。由于教学效果应该与教师工资收入成正相关,然而,许多低职称教师的教学效果远好于高职称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会导致低职称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高职称的教师消极对待工作。因此,各级职务应制定聘用的必备条件,并定期检查,使教师在每段时间内的教学效果而获得对应报酬,这样会减少一劳永逸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符合激励理论中“教师会把工资与各级职务教师工作做比较”,从而让职称成为真正激励教师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3.提前制定聘用方案的细则
我国的职称聘用制度已经发展60多年,其内容大同小异,许多学校都临时制定评分细则,这样难免思虑不周,从而引发许多教师的争议,甚至出现打架、辱骂等事件,使许多教师认为“不公平”,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导致教师陷入“职称漩涡”。因此,评聘方案的实施细则提前一年制定[4]。即今年评聘教师的同时制定明年的评聘细则,这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能指引教育发展方向;能起到瞻前顾后的作用。
4.加大惩处力度
对学校私自填写、包办、指定人员、聘用过程不公开等,上级部门一定要严惩不贷,实行不记名举报、越级查办制度,对举报情况要限期公示、定期公示惩处结果,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让每一位教师真正感觉职称晋升制度是公正、公平、公开的,让教师在晋升职称上完全放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都完全地、尽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5]。
5.以县为单位组织专家制定评分细则
泰勒的目标教学模式告诉我们: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决定了评分细则,也决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是,各校的评分细则随时变化,导致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使教师对职称晋升意见很多,现实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大幅度下降。所以,应该以县为单位组织专家组制定详细的、合理的、周全的职称晋升评分细则;应减少酌情加分的项目和分值,让酌情加分透明、合情、合理、合法。通过明确的评分细则,才能安稳教师的疑惑之心,使职称晋升发挥应有的功用。
6.突破名额的限制
各级职称制定对应的聘用必备条件,教师只要满足国家规定某级职称聘用必备条件就应该对应聘用[6],如:符合“高级职务”条件就聘为高级职称、符合“中级职务”条件就聘为中级职称。从而减少消极等待的思想,转换聘职压力,促进聘职公平,让教师不会觉得没有名额,而不认真教学,也不会为没有名额而担忧,使教师用心去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琦.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
[2]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西南大学,2007.
[3]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朱永国.美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及其特点.教学与管理,2005(4).
不太好过,理由如下:
1、统计职称考试共分为三个职位,分别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高级职称需要进行的考试科目是《高级统计实务与案例分析》,虽然是开卷考试,但是有简答题和案例分析计算题,案例分析计算题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
2、中级职称的复习内容也很复杂,有很多关于财务会计的知识,并且还包含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其次专业知识和统计条文也有所增加,需要结合经济学和数学知识,十分繁琐;
3、近年来,报考统计职称考试的人数逐步增长,而通过率不变,约20%左右,因此考试难度也渐渐地升高。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课程 衔接 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一)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内容和支撑
中高职教育衔接与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前者是讲整体衔接、全面衔接,后者是局部衔接、重点衔接。教育的衔接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衔接,是外延较宽、边界较广的泛在的衔接,涉及中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课程衔接则是一种局部的、子项的衔接,是外延较窄、边界明晰的具在的衔接。从两者的关系看,教育衔接为课程衔接提供大的环境,课程衔接为教育衔接提供具体的内容和支撑。
(二)课程衔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高职教育与课程衔接的历史命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第一,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进而转向知识密集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由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正在向第三、二、一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要求人才产出必须相应的顺应和支持。第二,从教育发展角度看,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拉抬受教育者的层次。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9.1%,2002年就达到了15%,2009年已达24.2%,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二是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软肋和伤痛,不仅低端的中高职衔接不畅,而且更缺乏向本科以上高端延伸的对接,形成了“断头”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
(三)课程衔接是由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决定的
第一,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姜大源先生指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第二,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课程是学生花钱上学购买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对学生来说,选准专业固然重要,但每天接触最多、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还是一门门具体的课程,它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第三,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涉世就业创造条件。如果学生三年的课程学完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却没有建构起来,那就是课程的最大失败,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失败。第四,中高职课程存在的问题急需通过衔接整合加以化解。正如《意见》中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这就从反面强调了衔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
(一)课程标准厘定不清
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是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标标准是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反映的是国家意志和社会期望对人才标准的统整;内容标准是输入性的,主要明确“学什么”的问题,即应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等;结果标准是输出性的,主要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水平和程度”。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标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目标随意性大。中职与高职课程目标缺乏深入研究思考,往往根据要求随意编写,凑上几条,并不能清楚地界定出有效目标,当然也就难以据此进行教材编写或授课,目标的无效和虚化现象十分普遍。二是中高职课程缺乏有机的衔接连贯。中职与高职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导致你教你的,我教我的,缺乏沟通整合机制。于志晶在《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中对“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的调研结果:了解较多的占10.17%;了解一点的占51.69%;一点不了解的占38.14%。显然,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想实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很困难。
(二)课程内容重复严重
缺乏沟通整合与避复机制的中高职课程必然导致内容的重复。一是科目重复,即所开出的课程重复或雷同。如中高职旅游专业教学都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有研究者指出:“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相同率达80%以上。这就意味着在许多中职学过的课程,到了高职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二是内容重复。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下30%,甚至高达60%,而老师又不了解这些课程重复的状况,缺乏对教材的处置,只能照本宣科,一任重复继续,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课程结构因循陈规
课程结构包括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单一课程的内部结构两种。课程体系结构是指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比如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或必修课、选修课比例及其构成等。而当下的中高职课程依然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的学科化模式建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结构违背职业教育的规律,只能培养出“理论不着天、技能不落地”的“半吊子”人才。再从单一课程的结构看,其组织和结构形式,还是按知识体系结构教材、实施教学,先概念、后原理、再应用的老套路,完全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课程目标相背离。
(四)课程教材一仍旧律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和“脚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的中高职课程教材编写,在体例上一仍旧律,在内容上繁、难、偏、旧,在衔接上毫无作为。第一,在编写体例上,仍然是过去知识结构、学科框架模式,讲究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跟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完全一样,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点。第二,内容上更是问题多多。课程门类繁多,教材内容超载,与学生的学力和课时形成尖锐的冲突;理论艰深,学而无用,构成“知识的难度和人的领会吸收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内容针对性不强,不适合职业岗位和能力培养需要,错位严重;教材寻章摘句、东拼西凑,多是旧内容的拼盘和杂烩,没有创新。第三,在衔接上,缺乏对接意识;内容上,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渐进、深化、提高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相互涵盖,撕掳不开,重复率高。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途径
(一)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解决课程重复设置问题
制定并出台国家课程标准,是应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困难和挑战,推进职业教育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发达国家与国际组织的通行做法。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协调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在改善教育质量的实践中发挥着导向、诊断、基准等作用,是连接教育质量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做到这一点:一是国家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应组织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视野,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改革要求等,为课程设置明确画线定界。二是中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尤其是中高职联盟的五年一贯制院校更应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避复、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可以较好地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三是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学习,关键在于缺乏对已修课程的认同机制。如中职生修完与高职接续专业的某些课程,并考试合格甚至有的已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认定、认同机制,到了高职这些已学过的课程得不到承认,还得重复学习。所以,采用学分或课程认同机制,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将能有效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问题。
(二)准确定位和整合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课程内容重复是中高职课程问题的“顽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第一,要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要依据教育大众化和门槛降低的现实,从两个层次教育人才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不同分野,然后再根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第二,要按层级和梯度原则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毋庸置疑,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历层级,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都是有区别的。应该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尽管作为相邻层级它们又是联系贯通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认真分检、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再据此编写出各自应知、应会的教科书。第三,强化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处置力度。治理课程内容重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按照美国学者施耐德的观点,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忠实取向即机械地、原封不动地宣讲教材;适应取向指教师根据教材难度、深度等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进行适应于教学的变通转换处理;创生取向则是指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驾驭和处理。显然,我们反对教师忠实取向的照本宣科,提倡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和改造使用,这样可以规避许多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
(三)重构课程结构,实现衔接创新
这里的课程结构主要是指单一课程的内在组织结构,即课程实施的组织方式。姜大源先生所倡导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这种课程结构的代表。这种课程结构的本质强调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它符合职业教育所强调的“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涵看,它以工作过程(或任务)作为组织课程的载体,根据工作任务的难度、复杂程度、综合力度等,将其设计成课程学习的不同情境,如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情境N,各情境之间都是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的,构成一个系统集成的整体。一般来说,情境一较低级、浅易、简单,比较容易完成,它起着引进门的作用,更多的是熟悉和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和步骤的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新鲜体验和学习兴趣。情境二是典型的、中等难度的,但一定是能培养学生核心关键能力的项目,即有了这个项目完成的经验和能力,学生就基本上能够完成行业领域的一般的加工任务,达到企业职业岗位一般的规格要求。情境三则是综合性加强、复杂性更高的情境。到了情境N,就是综合程度更高的创新情境或迁移拓展情境,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智慧。这种以工作过程情境设计组织课程教学的结构,在衔接上也很便捷易行。一般来说,中职阶段只要完成前两个情境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就行了,后面的情境或综合性项目,留待高职再进一步深化学习。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素质教育 途径
21世纪,和平和发展是它的主旋律;而竞争则将是它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不论是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竞争,还是经济上或科技上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高低的竞争。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和发展方向。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政治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
一、认清思想政治课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全面的育人观。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教师,特别是教师自身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
学生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后,其学历层次不算高,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社会中立足呢?这就需依靠他们的专业技能。他们虽然理论知识不够深厚,但技能娴熟,一到用人单位马上就能上岗,适应性很强,工作也很安心,颇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十分看重学生的技能等级。然而在这种招聘标准的指挥下。学校为了使学生在竞争中取胜,将技能等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导致学校抓技能、任课老师抓技能、班主任抓技能、家长抓技能,在这种“全民抓技能”的氛围中,难免出现“重技轻德”的弊端。这种错误的导向,往往造成政治教师忽视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逃课,或者政治课的理论知识虽然背得很熟,考试成绩也很好,但他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并不高。这样的情况从反面来讲,思想政治课程在育人方面存在着不足。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认清、认准思想政治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课程落实素质教育才有可靠保证,才能为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可能,克服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片面追求就业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从而真正实现从传统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才能在思想和实践中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使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它包括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等,这是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关系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因为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无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次,政治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教师才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示范作用,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
最后,思想政治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把课本中较抽象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讲得具体、生动、通俗易懂,把书本知识转化成学生实践的行为准则,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多种能力,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使书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转化成一种教学才能。
三、认真备课,驾驭教材是思想政治课程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结合实际生活认真备教材。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依据和载体。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做到生动具体地联系实际,才能克服单一说教、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接受教育,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多种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备学生。
一个优秀教师在认真备好课、讲好课的同时,绝不会忘记备学生。同一班级的学生无论性格、爱好,还是生活环境、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会各不一样。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备课、授课时一定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兼顾不同学生,因人而宜,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渴望得到教师什么样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使其在今后的人生设计中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社会需要,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四、重视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思想政治课渗透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思想政治课渗透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一)掌握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引导学生巩固和发扬积极的思想主流,促进其思想的健康发展。
当代学生是思想敏锐的一代。视野的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尤其是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较大的兴趣。然而在思维方面,他们开始转向抽象思维,重视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大胆质疑教材与教师课堂讲授,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状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讲解热点问题,可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当然。学生渴望了解的热点问题多种多样,有的与教材有关联,有的则没有关联,还有理论与现实碰撞在学生思想上引起强烈反差的。对此,仅仅凭借思想政治课的有限的课时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的。但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又必须解决不可。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将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归类,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解决。对于与教材有关联的热点问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对于与教材无关的热点问题。则可开设时事专题讲座。对于因缺乏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正确的世界观指导而产生的思想疑虑和错误认识。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让对垒的双方各抒己见,逐渐辨明是非;亦可采取黑板报的形式,给予正面的科学的回答。只要教师能够准确地捕捉住学生思想方面的热点问题,巧妙地质疑解惑,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较好地掌握科学的理论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贴近现实生活,把握职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关键词】水利工程;土石坝;渗流问题;对策
前言
土石坝既然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水利工程,肯定具备着其它水利工程所不具备的优点。下文就对我国的土石坝工程的现状和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
1.土石坝的种类和特点
土石坝凭借着自身的优势,是我国目前水利工程中应用范围最广泛,应用数量最多的项目工程。由于土石坝的施工材料便于获取,主要用到的材料是土、石头、土石混合物等。这些材料都是可以随地取材的,所以,相比其它的坝型,土石坝的取材更加方便、容易获得。
1.1土石坝的特点
前面已经提到,土石坝的施工材料都是一些常见的材料,取材极其方便,因此相比于其的它坝型,土石坝更加节约钢材、木材和水泥等建筑材料。它主要用到的材料是土和石头,都是常见的材料,就地取材的优势,使得土石坝的施工大大节省了施工材料,投入的成本也大大减少了。另外,由于土石坝的材料来源随处可以获得,因此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运输成本,不需要远途运材,这样就节省了材料运输上的投入。此外,土石坝由于建筑时的结构简单且维修起来也很容易,因此在一些高建筑或者扩建上,施工的程序少,要求也不高,所需的机械设备也是一些常见的设备。所以更容易投入使用。土石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同于其它的坝型,对地基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再加上土和石头自身本来就是一些散体的颗粒,所以它的适应性和变形性能都很高。
虽然,土石坝有着很多的优点,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坝身没有更好的溢流功能;不及混泥土土坝的导流性能;一旦遇上雨季,就不便于填筑工程的施行。
1.2土石坝的种类
土石坝的种类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的分类:根据组成材料可以分为:土坝、石坝和土石混合坝。一是土坝,它的的坝体是用土料石和砂砾为主的材料作为建筑材料的;二是石坝,它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利用石渣、爆破石和卵石作为建筑材料的。三是土石坝,指的就是将两种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构建的坝体。土石坝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碾压式土石坝、冲填式土石坝、水中填土坝等不同类型的坝型。根据坝体高低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低坝、中坝以及高坝。近些年,应用最广泛的就是碾压式土石坝和高坝筑坝。
2.土石坝施工中的渗流问题以及防控
土石坝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渗流问题。以下对渗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控措施。
2.1土石坝的渗流问题
土石坝的建筑材料主要是一些方便获得的土、石头和砂砾,这些材料都是散体颗粒,我们都知道,颗粒之间一定会存在间隙,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水的渗入。这也说明土石坝有着透水性,但是当渗入的水量超过了水库的容量的时候,就会导致水库的水位迅速提升,从而水库的压力随之增大,再加上水流不断的施加压力,水就会顺着坝身土料中的缝隙中渗入,这样就会使得坝身、坝基以及绕坝存在漏水的隐患。因此,我们需要对渗流进行控制,这样才不会使渗流对坝体的破坏最大化。当然,只要将渗流的水量控制到最小,水流就不会夹带太多的颗粒,水质也就自然呈现透明状态了。但是如果不对渗流量及时加以控制,就会形成很大的流量,再加上水流中夹杂了很多的颗粒,水质也就很浑浊了。
2.2异常水流的形成原因和控制措施
2.2.1异常水流的形成原因
异常水流的形成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着自身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坝体材料有着自身的特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反滤层的设计,反滤层的设计十分重要。反滤层的施工,主要应用于坝体填土和排水体。如果在反滤层的设计上不合理,就会出现渗流异常的现象。如果设计不够合理,每一层之间的系数就会增加,因此很容易出现断混层,再加上填土的时候不厚紧密,就会造成渗流的时候会带着很多一些土流失。这样不但使反滤层的效果没有达到,反而会使反滤层的破坏程度增大,从而失去了反滤功能。如果想解决渗流问题,就要建立一定的防渗体系,而防渗体系中的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反滤层。如果反滤层的设计合理,就会成为减少水压力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渠道,这样就会使得即使发生防渗体系出现异常的情况,也不会增大渗流的破坏程度。二是施工过程中的隐患发现和应对是十分重要的。防渗体系的建立一定要达到标准,如果反渗体不能达到基岩或者粘土层,再加上施工条件的有限性,就会使得开截水槽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一些安全隐患也无法得到处理。三是土石坝的两岸岸坡会由于时间的长久性,形成台阶状。这是就需要对台阶状进行处理,将台阶做成平顺的坡度,但是如果在具体的施工的时候,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就会使得平台处的填土坡度不相一致于两头的坡度,一旦存在高度差,就会造成因为沉降量的不同而引起裂缝的问题,最终造成渗透问题对坝体的破坏。
2.2.2异常水流的控制措施
对于异常水流的控制,主要是要以渗流的基础理论为防控的依据。通常来说,可以采用的方式和技术有:灌浆技术、反滤坝技术、土石坝坝坡滑动破坏加固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都可以对渗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
3.土石坝施工的质量监管和控制
3.1基础的处理要高标准
不管是什么建筑,最重要的就是基础。一旦基础不够稳固,质量就不会得到保证。由于土石坝的填筑材料是土石,因此,对于坝基的承载力要求很高,对于地基的处理一定要达到高质量、高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地基更加稳固。在地基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才可以进行填筑施工工作。
3.2了解实际地质环境,选择适当的施工时间
土石坝工程是一项露天工程,因此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再加上土石坝的构筑材料都是一些土或者砂砾,更容易受到水文气象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施工工期安排的时候,必须对施工地点以及水文特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合理科学地安排施工工期,这样就会避免因工期的安排不当而造成整个施工的进度。在雨季,降水量是很大的,冬季又容易造成土料的冻结,所以在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安排工期,因此,要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问题。
3.3保证坝体填筑材料的质量
只有保证了坝体填筑材料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对于土料和石料的含水量以及纯度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和监测,这些材料必须达到设计标准的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对于料场的勘察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定要保证用料的精准度,质量的高要求。
3.4对坝区进行加固
加固工作必不可少,必须重视。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坝区的加固,有利于坝体的质量的整体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中土石坝施工渗流及质量控制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应该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整体提高其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文俊.关于水利工程中土石坝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研究[J].河南科技,2014,15:46-47.
关键词: 城市园艺设计 植物配置 主要问题 优化措施
植物是城市园艺的基础,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不但可以使园艺设计层次性得到充分体现,还可以使城市园艺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所以,重视研究植物配置对城市园艺设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主要问题
1.植物配置忽视植物生长特性。
植物生长需要以一定特性为基础,是在自然条件下适应气候、环境与土壤的结果,所以植物在其特性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影响下才能得到良好的生长。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遵循这一特点。但是在进行城市园艺实际设计时,为体现植物物种的独特性与丰富性,设计者往往会选择忽视当地具体的水分、气候及土壤等情况,不加考虑地引入外来植物物种。这些引入物种很多并不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因此存活率极低,浪费大量的城市园艺经费。而且很多外来植物物种因为与当地气候不适应,会出现多种病态,甚至会对当地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2.为塑造形象而盲目裁剪枝叶。
在进行城市园艺设计时,某些人过于追求植物形象在短时间内的塑造,花费大量资金购入成年大树。由于购入大树的枝干等重要部位已经被修剪过,其生长能力要弱于小树苗,而且在原本非常庞大的根系被严重破坏后,即便移植后可以存活,也会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进行城市园艺设计时,为追求植物样式的美观,盲目地对栽植植物的枝叶进行不科学的修剪,严重影响部分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这些植物在后期生长中往往会因氧气缺乏、养分供应不足而出现落叶、枯枝等问题,严重时植物甚至会死亡。此外,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为追求美观而不考虑对多种植物物种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引起不同植物间的混乱,那些生长能力强的植物会抢夺生长能力弱的植物的养分与水分,造成生长能力弱的植物枯萎死亡。
二、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优化措施
在进行城市园艺设计时,若植物配置方式不合理,不但很难使城市园艺自身的功能得到提升,反而会严重浪费城市规划资金。所以在城市园艺具体设计中,要根据相应的原则,对植物配置进行科学优化。
1.优选本地植物,结合具体条件引入适应能力强的植物物种。
城市园艺设计在进行植物物种的选择时,需要优先考虑选择本地植物物种,因为本地植物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与土壤等条件,生长能力强,栽种后不需要过多投资就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成林,后期养护同样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而且选择本地植物物种可以很好地保护当地的景观特色。选择本地植物并不代表否定园艺设计的多样化,在科学栽植本地植物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景观特色实现植物配置的多样化,寻求植物配置合理创新的方法,使植物配置工艺得到不断优化,以真正提升植物配置质量。在进行外来植物物种的选择时,摒弃求新求异的错误想法,结合当地土壤、气候及水文等实际条件,科学选择生长习性具有相似性的物种,以有效提升植物栽植成活率,并提高园艺设计质量。
2.植物配置突出植物生态功能,降噪防尘并营造绿荫。
生态原则是城市园艺设计的重要原则,因为植物配置除了要满足美观的要求外,还要重点突出其生态功能。例如选择高大乔木有利于城市氧吧的形成,对城市环境进行利向调节、产生局部小气候、降噪吸尘净化空气等都是乔木所发挥的生态功能。植物配置不但有生态功能,还有遮阴功能,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栽植枝叶繁茂的植物可以形成巨大的树荫,提供市民乘凉的地方。在城市交通道路两旁的植物配置中,应坚持密度适中与高度适中的原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汽车噪音,并吸附汽车排放尾气,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尤其是居住于交通干道附近的居民,配置高度适中的植物,有效降低汽车噪音的污染,提高生活质量。
3.加强审核植物配置方法,提高设计者专业素质。
在进行城市园艺植物配置时,需要加强审核植物配置的工艺,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植物配置合理化比率得到持续提升。在确定城市园艺设计方案后,需要以生态性、适用性、经济型及科学性的原则进行审查,如果在设计方案中发现问题则应及时解决,以免在园林施工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浪费。此外,还应重视提高园艺设计者的专业素质,聘用资质较高的园艺设计师,并定期对园艺设计师进行培训。
在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前城市园艺植物配置过程中有较多的问题,如盲目引进外来植物物种造成植物亚健康;机械模仿其他地区的植物配置,忽略当地独特的景观特色;过于追求造型奇特或外形美观而造成植物死亡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如优选本地植物,结合具体条件引入适应能力强的植物物种;植物配置突出植物生态功能,降噪防尘并营造绿荫;加强审核植物配置方法,提高设计者专业素质等,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配置,以充分体现园艺设计层次性,并极大地丰富城市园艺内容。
参考文献:
[1]曹春娜,夏媛媛.小城镇园林景观的现状及设计原则探析[J].新校园(上旬),2015(06).
[2]易洪,罗蕴琪,吴菲,吴铁明.基于湖南省“绿荫行动”谈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误区[J].天津农业科学,2014(02).
关键词: 《机械制图》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方法。课程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所开的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尽快适应中专课程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那么即使教师水平再高、教材内容再好,学生也学不进去。兴趣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和学生谈谈关于机械方面的问题,介绍机械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式,并告诉学生只有真才实学,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所成就。其次,教师可以展示部分往届学生优秀作业,让学生对图样有个初步的认识。在他们羡慕之余,积极鼓励。
2.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作风
图样作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在生产实际和技术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交流作用。学不好制图将来就无法与人进行技术交流和正常的工作。学习机械制图一定要熟悉和掌握国家制图标准内容,增强国家标准意识。学生从初中到中专,对国家标准意识不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国家标准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在黑板上板书图形时一定要认真规范,指导学生作业时,重视图面的质量,对于不规范的制图一定要及时更正过来,这样才能使图样具有通用性,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作风。
3.转变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制图》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课程,教师有必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1加强直观性教学
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普遍性原则之一。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1.1利用模型、实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基础差、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的缺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模型、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明了化。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可以运用教室中现成的,如粉笔盒、粉笔、茶杯、墙壁、黑板、钢笔、三角板、课本等模型外,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实物。如在讲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叠加和切割时,就可以找来一些用来包装的泡沫,根据需要用裁纸刀很随意地进行切割和叠加。利用这种教学形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组合体组合形式的认识。
3.1.2利用挂图
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机械制图》的每章、每节的内容,用彩笔绘制挂图。这些挂图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绘制,可以是课本中的图形,也可以是课本外的图形。挂图教学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能使学生对图形有更深的了解。
3.1.3现场作图
《机械制图》中有些图形是一定要亲手在黑板上边讲边演示作图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看清楚绘图的过程和步骤,提高理解能力,熟练掌握所学的内容。只有弄懂以后,学生课后才能够自己动手绘出图。
3.2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1利用错误提示的教学强化理解
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错误提示的教学方法。在现场作图过程中,教师可有意出现一些常见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错误,经自己提示再让学生指出来,再把错误的改过来,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一些。
3.2.2利用顺口溜的教学强化记忆
顺口溜的教学,可将课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摸索,根据教学的需要,编一些顺口溜,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顺口溜教学再结合挂图和教具的演示,学生会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并且记忆深刻。
3.2.3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活泼地学习和发展个性,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制图教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加工制作出教材中的各种三维立体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可以利用Auto CAD、3D Max、CAXA等计算机绘图软件在备课时制作出教学内容素材(包括教材中的各种例图、习题集上需要讲解的典型例题)。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零件、装配体空间结构及组成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针对不同学生,及时安排辅导练习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通过上课提问、课堂辅导、批改作业、测验等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总会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课时把要掌握的问题讲清楚,使大多数同学能够接受。选择习题也很关键,难度以基本题为主,对待后进生,难度可适当降低点,对待优生可适当增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课后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到下次上课时应加以更正和全面总结。
经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必须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可强.机械制图(第四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