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北师大版电子课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

第1篇: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思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为人采用,优秀的数学思维有利于个人及社会的长远发展。为顺应潮流,教育专家在对小学数学教学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编排,好的教材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小学数学是数学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学学问进行探讨具有关键性意义。

一、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也是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客观要求。数学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维就是在探讨数学问题时采用的思考方法,数学的概念很宽泛,可以是一门学科,也可以理解为一项工具,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语言,归根结底,数学是一种思维模式。数学属于理科学科,不像文科学科多侧重于形象思维能力,与数学思维相关的多是抽象的图形变换、严密的公式推导。现代的数学跟古代的思维模式又不广泛相同,现代数学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变,与原先古老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区别,例如,最早的勾股定理推导、极限理论都是靠数学家严密的实验推导,现代科学技术告诉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很多数学现象和问题的讨论都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进行推导、实验、验证,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而且结果还更加精确严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很多事物现象都可以借助数学思维进行分析和研究。

总而言之,数学这门学科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用语。每个人在跟世界的对话中都不能离开数学思维,而且数学思维也是人类特有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途径和工具,作为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对其高度重视,力求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育方法

小学数学教育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重教轻学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课堂主导的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锻炼,实践表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也促进自己专业素养的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更深刻的领悟。现行的小学教育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系列和教学层次展开。

1.五个教学系列

(1)传递接受型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也是知识的传输者,教师在这种方式下就是努力扮演好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的讲解,先给出要用到这种规律的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列式解答,然后引出课堂要介绍的重点内容,用字母来代替题目中的规律,得出乘法分配律,即:两个数相加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c+b×c。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一定要注意态度和口气,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

(2)自学辅导型

自学辅导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即改变原有的教师传授型,把原来教师要传授的课程拿来自己预习学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指导,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方向与位置》中,教师可以把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并结合生活规律,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以及自己的左右手独立思考,弄明白方向的分布,可能在确定东西之后不知道怎么确定南北这两个方向,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辅导,告诉他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口诀,让学生找参照物进行练习。因为是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获得的知识就更加有兴趣,也能掌握得更牢固。

(3)引导发现型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相关者,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给出合适的课堂选题,让学生借助网络等多媒体资源,或者是小组讨论实现学习。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第四章《分一分与除法》中,可以让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水果,和全班学生共享,小组内商讨如何进行平均分配,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畅所欲言,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来回走动,遇到分布平均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协调搭配,最终实现平均分配,寓教于乐,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也实现了对除法运算规律的掌握。

(4)示范模仿型

示范模仿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教授的内容,根据教师的步骤一步步学习,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模仿训练,使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变换》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在美功课上的折纸图形,一起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课本上的指示进行旋转平移的练习。因为是学生的动手实践,对知识的领悟就更加容易和简便,这种模仿练习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5)情境陶冶型

情境陶冶最早是心理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其优越性的存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广泛采用。情境陶冶强调的是人的无意识行为,即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快乐地学习。低年级的学生,知识构成还并不完善,学习兴致不高,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培养,例如,在个位数字的加减法中,教师可以无意识地给出几个女生的个数和男生的个数,让学生简单相加,也可以是奖励糖果,让学生计算出数量。学生不会有学习的负担,自由愉悦的环境更利于知识的扎实掌握。

2.三个教学层次

(1)基本教学方法

基本教学方法主要关注点在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课的参与程度。基本教学属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良好的基础可以衍生出更多创新型和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所以要做好基本教学方法的研究。

(2)综合教学方法

综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广泛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都可以采用,融合这些教学方法的优点,例如,实验法的动手能力、传授法的教师分析能力、情景法的自由环境等,这些都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问的点滴探讨。

(3)创新型教学方法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取精华剔糟粕,在实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好的教学方法,为数学教学所用,形成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课堂,让小学数学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并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研究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模式,帮助学生从小在数学思维的影响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自身的教学经验。实践表明数学思维是值得继续研究和探讨的学问。

参考文献:

第2篇: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语文,探究性学习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的、意义,以及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通过示范性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会搜索,学会探究,学会甄别在不同观点、思想。

【教学流程设计】

一、探究性学习示例(本课重点)

1、问题的提出

《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目前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教材均选编入八年级上册教材,冀教版放在了八下。正因为此,与该课文相关的讲解、练习等教辅材料众多。一日新授时,有学生拿着一本资料向我质疑:课本(苏教版)中“水尤清洌”是否应该改为“水尤清冽”?事实上我们手边资料有的写为“清冽”也有的是“清洌”。到底是两点水的“冽”还是三点水的“洌”呢?

今天我们就借助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功能,首先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2、指导探究

提问: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该搜索哪些信息材料?

学生讨论后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老师总结:一般的研究主要查找纸质媒体(这很重要),今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打开百度搜索(baidu.com)我们可以搜索一下几个问题:①哪些典籍用“清冽”哪些是“清洌”?可以搜索各种教材的电子版、扫描影音版该课文的收录情况,百度百科以及可能收录《小石潭记》的电子典籍。

②厘清“清冽”和“清洌”两者有何差异?可以借助网络字典词典。

③进行网络搜索,看看互联网上有没有类似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观点,看能否采信。

④查找前人对此文的分析鉴赏,看对“清冽”还是“清洌”的问题能否自成一说。

3、学生尝试搜索

学生可能找到的信息

摘要如下:(学生搜索时,老师行间指导)

①baike.baidu.com/view/47562.htm“百度百科”:水尤清冽(liè)。11.水尤清洌: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清洌 :清澈。洌:清凉。【注意:百度百科引文与注释,“清冽”“清洌”混用】

②chinese001.com/czyw/rjkbb/8njxc/jxsc/k26-001.jsp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教材,用“清冽”,并注释为“水格外清凉”。根据网络,冀教版语文课本用“清冽”;语文版教材《小石潭记》一文中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句中的“冽”字,正文与注释中都是“冽”,但课后练习和与教材配套的《助学手册》中的练习都是“洌”。

③zhidao.baidu.com/question/87878558.html“百度知道”中有“清冽”“清洌”的讨论。一些大型语文论坛也有类似的讨论,如bbs.ruiwen.com/thread-10459-1-1.html

④zhidao.baidu.com/question/59470154.html“清冽”“清洌”的区别。【注意:百度知道的答题人举例正是《小石潭记》,并且说明为什么是三点水而不是两点水】

4、探究分析

分组讨论,甄别资料的信度(互联网信息的去伪存真对青少年学生尤为重要),努力形成辩题或书面小论文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整合、分析、判断的结果,大体可分为“清冽派”和“清洌派”。

“清冽派”认为,文言词汇多为单音节,“清”和“洌”基本同义,“清冽”则含有清澈、寒冷的意思,更符合一般文言词法。作者用“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句总领小石潭的两个特征,分别照应于下文所描绘的内容。“潭中鱼可百许头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皆若空游无所依”是视觉上的清澈,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为感觉上的寒冷。

“清洌派”认为,“下见小潭”“见”字诉诸于视觉,当用“清洌”,是“清澈”而非诉诸于触觉的“寒冷”;紧接的“全石以为底”等句都是视觉描绘,从行文的连贯性上看,应为“清洌”。

5、教师小结。

应该说结论并无对错之分,只求言之成理。自然引出“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两派”的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孰是孰非并不能轻下结论。而且让老师当裁判并不符合探究的本意,也不符合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的要求。更何况连教材编者、专家学者都各执一词或莫衷一是的东西,我又如何一言九鼎?我只是建议他们从柳宗元的生平和写作习惯等方面继续研究。探究没有结论,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简要涉及)

学生网络搜索,baike.baidu.com/view/625209.htm,有详尽解释,网络上类似信息极为丰富。

教师小结: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学生探究性学习尝试

1、教师提出若干探究话题。(也可由学生提出,不过难度较大)举例如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般认为“连三月”就是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但当学生举证“三月”就是具体的时间(《春望》确实写于三月份),就是表明春季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你又如何反驳?甚至有学生以为“春耕”时节“思乡”“反战”才更自然。至于“三月”是虚指,说明战争旷日持久,似乎也有道理。

《社戏》中读过书的“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只知道哭闹,解决问题的是农家子弟;读过书的“我”在发现社戏的无聊时“努力的看着”,农家少年跳骂中显得是那样的率真。是什么使得书生“百无一用”?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能否谈谈鲁迅对教育的认识。

网络热词“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应如何解释?网络词汇流行想象应如何看待?

2、学生讨论,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料搜集。

搜什么?怎样搜?

3、学生分组合作,搜索、整合、辨析,争取形成书面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

洪国成,江苏仪征南师大第二附属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职称中教高级。扬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扬州市中语会理事,仪征市教育“讲师团”成员。

第3篇: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66-02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课堂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等新课堂教学要求不断深入人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了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多媒体逐渐在课堂中广泛使用,以其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等优势,深受师生喜爱。

一、多媒体教学的内涵

媒体也称媒介,是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根据《教学论》中有关教学媒体的解释,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误区

在许多课堂中,为了让语文教学更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常会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图画、声音、动画、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体的配合,增强对学生的直接感官刺激,提升教学效果。可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很多误区。

1.图片与文字分离,喧宾夺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图片往往用于美化课件、补充学生想象空白、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等。有些老师为了使课件美观,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增色,不惜搜集许多精美图片用于装饰,忽略了本应理解掌握的文字内容,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杂乱感,重点不明确。课堂中,在教师播放图片时,常常听见学生的惊呼声,学生多是惊叹图片,而对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并未真正借助图片而推向深入,由此产生图是图、文是文,二者相分离,不能完美融合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

2.限制学生思维,包办代替。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强调学生个性化朗读,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而老师们往往怕学生感受不到、想象不到、不能理解,将充满遐想的文字变为一幅幅图片,将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配以一曲曲音乐渲染,将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做成一个个动画。这样看似将抽象的理解具体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则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在多媒体的不恰当引导下,将本该充满个性化的文字固化,违背了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教学要求。

3.忽略传统教学媒体,盲目使用。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而言的,传统教学媒体主要指教科书、标本、模型、黑板灯,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投影、录音、视频、计算机、投影等。目前,在许多语文课堂中,老师将课文内容搬家,将文字搬到课件中,连低段写字教学也可以做成动画一笔一笔演示。整堂课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看课件、看电子屏幕多,看课本少,对书本越来越不感兴趣。传统教学媒体在课堂中是不能完全被替代的,比如: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指导写字,学生才能够清楚地知道笔画的起落,运笔轻重,写字力度等。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三策略”

如何科学高效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为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媒体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设计和选择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依据。例如,在执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瑞雪图》时,在南方孩子很少经历下雪天,更未曾经历过大雪天的学情下,让学生重点体会和感受雪大、雪美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几个重点句子:“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让学生围绕重点词语先展开想象,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孩子说仿佛听到下雪时树枝被压断的声音,有孩子说仿佛看到冬姑娘穿着白色的裙子在天空中跳舞,有孩子甚至引用的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出示图片,从形、声、色等多角度把学生带入美丽的雪景。这样,学生的想象才能转化为形象生动的雪景美图,仿佛身临其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把握教学环节,突破难点重点。多媒体不只是为了运用而运用,老师们将一节课设计得五颜六色、热热闹闹,却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让多媒体教学变成了教学的绊脚石。因此,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音乐、视屏、动画应该出现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加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自由思维的活跃度。例如,在执教北师大版二年下册《称象》一课时,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一个复杂的动作序列,有先后顺序,给二年级学生讲清楚曹冲究竟是怎么称象的很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四个教学活动:①学生自读文字,初步感知曹冲称象的方法;②播放动画,教师用书中的文字进行解释,让每一步清晰明了;③第二遍播放动画,请学生讲清楚每一步;④在没有动画提示的情况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清楚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从文本入手,借助动画将抽象的过程转化为具体形象化,再以学生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达,以突破教学难点。

3.创设教学情境,熏陶学生情感。在语文课堂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实现情景交融,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实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升华。例如,在执教《姥姥的剪纸》一课时,可以通过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将课文中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我”对姥姥的深情思念,转化成一个个动人的场景,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引导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高、情意深之后,可以提供一组精美的剪纸图片让学生一睹为快,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通过图片和音乐的引导,将“我”对姥姥、对家乡的思念还原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烘托气氛、渲染情境,结合文本灵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联想,将教师、学生、作者及课文的情感糅合在一起。

总之,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让多媒体教学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实现高效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第4篇: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比较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 “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1.课前搜索。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游戏娱乐。游戏是人的天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3.音乐感动。前苏联着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4.设疑导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第5篇: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

关键词:新教改 中职德育课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18-02

中职德育课作为一门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常识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是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要渠道,所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特殊作用。德育课改革一直面对着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不仅教学过程中应当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且还肩负着学校管理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任。面对社会实际,一些政治理论和政治观点的确经不起实际的检验,这让教政治的老师和学政治的学生都显得很茫然和无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对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责难。而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既大大拉近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又对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教材编写最大限度的贯彻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的“三贴近”原则,为落实“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教师关注学生和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管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德育课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思想性,生活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极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笔者结合自己近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些粗浅的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商榷。

一、联系什么实际

《现代汉语小词典》上对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实际”解释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情况”。而对于德育课来说,我们要联系的“实际”则表现为两层内涵:

1.德育课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和生活实际相连的课程内容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人要学会生存,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德育课涉及的各门社会科学的知识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意义毋庸置疑。所以,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德育课满足学生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需要,教师就要大胆整合教学资源,注意给学生提供和生活实际相连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中理解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和能力。

2.德育课理论联系的实际应该是“管用”的实际

德育课要联系的“实际”主要是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心理健康的实际以及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其他社会实际。特别要注重要那些在教材中提到的,但又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并不吻合的“实际”。概括起来,德育课理论联系的实际主要是已经过去的历史实际;和时代同步的实际;理想而值得追求的未来实际;且学生能看的着、摸得着、想得到的“管用”的实际。

二、怎样联系实际

1.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政治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革命战争年代政治教育开始到第一套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使用,德育课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和改革,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精神。

课程本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2009年秋季开始实施的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德育课程无论是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还是教育目标,内容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无论高教版的《哲学与人生》,还是北师大版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无一不坚持了以实事求是为根基,以求真务实为核心,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后都有一个跟这个知识点有关的知识链接、互动空间、走进生活等栏目供学生参考,还有诸如想一想、连线职场等,并围绕这个知识点设计了恰当的活动与探究。

教学活动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身心的变化,赋予理论联系实际更多新内容、新方法。特别是德育课必须要打破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条框,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克服德育课的枯燥、乏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2.讲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立足教材,着眼德育。就文化课程而言,德育是一门学科,就培养学生而言;德育课肩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学科化”、德育工作“课程化”的倾向,立足教材科学理论知识、着眼学生品德教育实际,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贴近,反对灌输。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实际、社会实际,既是给学生提供确定的结论和观点也要反对“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要采取多种形式设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领会那些抽象的理论。

注重运用,反对死背。中职生已具有相当的认知能力,中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均应向理性阶段过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仍然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教材中的条框理论作为提高学生德育课考试分数的法宝。显然,这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

坚持开放,反对封闭。德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而是要依据教育教学的目标,呈现、再现、还原教学的内容,创设各种开放性教学情境,设计探究性学习问题,让学生能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感悟、理解、探求知识。

3.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情境

语言描述情境。首先,是根据要讲授的新课的教育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时事,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提出供学生思考的问题,然后让收集材料的学生做调查发言;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描述具体的实事,引导学生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归纳出知识点;第三,是通过师生对话回忆、再现史实、现实,讨论、辨析知识。

多媒体展示情境。在运用多媒体创设并展示情境时务必做到:一是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克服形式主义和随意性倾向;二是适当调整教材,既不要完全照搬教材内容,也不能一概否定,要符合教学实际,体现时代精神,优化教学内容,贯彻“实用为先,够用为本”的教学理念;三是把多媒体当做教的手段、学的工具,但不能冲淡主题、浪费时间;四是师生互动共同利用电子邮件、QQ聊天、网上在线交谈等方式设计与政治学习有关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