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中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多起起重机械事故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管理方面的原因①机械使用单位不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机械安全检查和验收走过场,流于形式,对起重机械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②设备产权及安装、维护单位管理能力低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履行,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主要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等安全意识淡薄,起重机械安装不规范、维护不到位。③监理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对起重机械安全监理不到位,不履责。④建设单位不关心现场使用设备的安全性能,不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5)安全监管单位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监督不得力。
2.操作方面的原因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技能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操作人员没有接受专业培训,不具备特种设备操作资格,对机械性能不熟悉,不能及时发现机械异常,对机械带病运行视而不见,不清楚操作规程,经常性误操作,有的甚至违规野蛮操作,这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3.机械安全性能方面原因目前,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安全性能都不太高。机械设备上很少有应用现代高科技技术保证设备使用安全的装置,机械设备出现异常和故障不能自动报警提示,有些机械设备工艺老化落后。起重设备流通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市场上供应的设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没有保障。一些质量低劣的起重机械由于价格便宜被不法商人带入建筑施工现场,为建筑施工安全埋下隐患。
二、减少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事故每年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应该加以防范。要减少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事故,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才能取得成效。
1.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现阶段,我国建筑起重机械管理还比较混乱。各地、各企业管理模式不一,有的是建筑施工企业自有设备,有的是租赁设备,安装拆卸单位又是独立资质,设备管理的责任不清,管理缺失。要将起重设备管理到位,必须彻底改变当前这种乱象,严格落实各个责任单位安全生产职责。推行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维护保养由一家单位总负责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一体化”管理可以比较清晰划定单位责任,有利于提高起重机械管理专业化程度。同时,要加强起重机械安装、使用、拆卸过程管理,严格审查安装、拆卸专项方案,按照相关规范认真做好机械设备的检查验收,不让设备带病运行。
2.加强起重机械操作人员管理严格执行起重机械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杜绝蛮干误操作。引导企业将特种作业人员吸纳为自有固定岗位职工,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尽量减少人为失误造成事故。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及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建筑给排水专业人员依据现行各类规范、法规的要求,了解目前行业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合理设计。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在建筑给排水设计及施工中的体会,对住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1 给水部分
1.1 室外阀门的安装型式
室外安装的阀门大部分都是口径为 Dg75 以上的闸阀或蝶阀,一般均是法兰连接,按国家标准图集施工。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些装于地下的阀门一旦损坏该如何更换,埋于地下的管道没有多少伸缩的余地,更换阀门时很难塞进法兰垫片,常常需要挖地坑和割管子,既费时费力,又造成停水时间过长。而施工图设计时,若在每一个法兰连接阀处设一个伸缩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一点规范上虽没作规定,却十分实用,且投资不多。
1.2 室内控制阀门设置
一般设计只是在水表井里装设分户阀门,虽然施工容易、节省造价,但是因为物业管理问题,这些地方平时是上锁的,还有的地区总控阀门井是设于地下的,用户真正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水、跑水现象时可以及时维修,建议在进户厨房和卫生间的给水管上适当增设控制阀门,对于毛坯房式住宅的设计,建议在入户管始端增设控制阀门,这样一旦用户发生漏水和维修时,可以及时关闭户内用水设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有效。
1.3 增设自动排气阀
设有延时自闭阀的蹲式大便器的楼房给水系统, 如学校、旅馆、办公楼等,最好在给水管系的最高点增设自动排气装置。
因为给水用的延时自闭阀能很好地控制水流,但却不能控制气流。当系统停水时,给水管内常积存有大量的空气。系统恢复供水后,管系内空气常会被水流压缩至管系顶部而形成一个压缩空气区。此时有人再按下延时自闭阀的按扭时,则压缩的空气会伴随着水流喷薄而出,常会将便器内的污物吹到地面以上,甚至溅到入厕者的衣物上。在管系的最高点设一个自动排气阀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4 燃气热水器的进出水配管
有很多人家里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家里的自来水龙头水很大,出流水压也高,但是从热水器出来的水却很小,甚至连火也打不着。实际上这是由于燃气热水器进出水的配管不合理造成的。燃气热水器内的加热盘管阻力系数数值一定,如果配管过长,管径过小,水头损失会成倍地增加,出流水头将无法满足要求,流量也就变得很小。而燃气热水器的设计又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执行的安全规范,其中一条就是在流量不足的情况下,热水器不能启动。这就造成了热水器打不着火的现象。因此,在设计中必须重视这一点,使用热水的卫生器具出水点应该尽可能地靠近燃气热水器的预留燃气接头。按照使用热水的情况优先考虑的顺序应该是浴缸、淋浴器、洗脸盆、洗衣机用水点。此外,还可以考虑适当增大燃气热水器配管的管径,从原 De20 增大到 De25,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5 封闭式管道井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住宅小区的给水及热水管等普遍采用了暗敷的方式,而主干管都安装在特殊的封闭的管道井中。这样的优点在于立管集中而且不会露出墙外。但是某住宅小区发生的一起事故使我们必须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由于某户给水立管接口处理不好,立管爆裂发生漏水,而管道井是完全封闭,水很快积满了整个管井。该单元的的厨房、卫生间、甚至客厅的墙壁发生大面积的渗水,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从这一事故我们必须对管道井的设计进行改善。解决的方法是在管道井的底部开一个φ100 的孔,以便及时将水排出,为了防止老鼠进入,同时安装一个钢丝网,为避免因管道泄漏而造成大面积的渗水,建议管道井内壁做防水层处理。
2 排水部分
2.1 通气管的设置
SARS 病毒的出现,使普通民众都意识到空气被污染的严重性,在裙房屋面、跃层住宅设计时,排水通气管管口周围 4m以内有门窗,一般都未进行处理,当审图人员要求采取处理措施时,修改通知照套规范一句话“将通气管高出窗顶 0.6m”,并未考虑到裙房通气管高出本层窗顶 0.6m 后,其对上层主楼窗口又在 4m 范围以内,还是不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中第 4.6.10 条的规定。此类错误经常出现,在已建工程中,也有一些甲方反映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经实地检查后,就是这类问题,所以排水通气管应尽量伸向高空排放。
2.2PVC-U 螺旋消音管设专用通气立管问题
PVC-U 螺旋消音管内部的螺旋筋结构迫使水流沿管材内壁旋转流下,减少水流与空气的碰撞,控制流体流动的方向,将排水旋转形成最佳排水条件。同时《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内螺旋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 94:2002) 第 5.0.7 条要求:“横管接入立管的三通和四通管件,必须采用具有螺母挤压密封圈接头的旋转进水型管件”。第 4.0.1 条条文说明规定“:为了保证螺旋管水流螺旋状下落,立管不能与其它立管连通,必须采用独立的单立管排水系统。”第 5.0.3 条又规定“:排出管以上立管不得设置转弯管段”。鉴于以上条文, PVC-U 螺旋消音管设专用通气立管或设消能装置都是错误的做法,都破坏了螺旋管水流正常螺旋状下落。
2.3 建筑外立面雨水管隐蔽问题
现在甲方对小区建筑外立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甲方甚至要求整个小区的建筑外立面不允许有一根雨水管外露。这就要求给排水专业在外立面的柱子内部敷设管道给予解决。为了尽量避免这种要求,首先要和甲方协商,因为外立面的雨水管可以通过尽量做在建筑的阴角处,用涂料刷成与外立面同样的颜色等措施,把对外立面的影响减少到最小。而把雨水管隐蔽在柱子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造成施工难度成倍增加,有的柱子内因要同时兼顾屋面雨水和阳台排水,可能同时会有两到三根管子,这也造成了后期维修异常困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居住环境及户内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商在这种新市场行情下,若想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要将“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作为定位目标。即使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环境下,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但是现阶段最常面对的问题就是:若单层建筑面积较小,在容积率不改变的情况下,楼栋数和楼层数就会增加,楼栋数的增加就意味着楼间距会有所缩小。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每个地方的日照标准,要保证各栋楼达到国家要求的最低日照时间,就要对楼栋数量以及楼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所以楼栋数、楼栋间距和容积率之间务必要取得较好的平衡。但为了实现在一定容积率的前提下的“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设计目标,那么就需要放弃一梯两户或一梯三户等不经济的设计。由原本一梯最多四户转变为一梯最少四户,增加单栋建筑面积,减少楼栋数量。就最简单的中小住宅项目来讲,将底层的建筑面积设置为S1,建筑用地总面积设置为S2,总建筑面积设置为S,容积率为2,建筑密度为20%,这样即为:S1=0.2,S2=252,S=10S1,能够建设10层;在项目容积率低于2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小高层项目进行设定开发,能够保证较低的建筑密度。相反,若项目设定为高层住宅,容积率就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小高层的消防标准相对较低,楼内公共交通面积要求较小。高品质、大户型的住宅项目一般会选用一梯两户作为主要户型。楼栋间间距的大小,取决于楼房建筑的高低,楼房建筑高度和楼栋间距是呈正相关关系。在建造低容积率的开发项目时,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达到“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居住环境要求。低容积率的开发项目,在技术上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苛,所以也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技术问题。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但是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各地政府都在贯彻节约土地资源这一基本政策。在城市土地公开招标的文件中,很多都会要求中小户型占到一定的比例,以满足经济实力较弱的刚需群体的需求。当前建筑开发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既保证住宅品质的前提下又能够解决好高容积率这个问题。
2高容积率的中小住宅建筑设计
2.1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开发理念下,为居民营造优越的居住环境。要想使此目标得以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做到最大可能的减少楼栋数。在平面上就应该适度地考虑如何加大单层的建筑面积,争取做到每栋单元能够达到六户左右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可以多单元拼接,使楼栋间布置更加合理、组合更加灵活。这么做的优点不仅可以体现在增加单栋建筑面积上,还体现在居民用户公摊面积比例大大降低。其次就是充分利用建筑高度上限,增加建筑层数,同时合理设置建筑层高,若在每层原有的基础上再降低2cm左右,这样一栋建筑物就可以多出两层的建筑面积。向上增加层数和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这两种方法相比较之后会发现,竖向上增加层数此种方法优于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方法,究其原因是一旦使用加大单层建筑面积和降低层高这两种方法,就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住宅品质为代价。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是规划指标是否变动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情况下,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就会带动总户数的增加,总户数的增加必然也会导致规划指标的增加。随着各方面的增加,建筑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车位数的增加。停车位的增加,必然导致居民居住环境的下降,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小区建设者应该以地下停车位为主,地面停车位为辅,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对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2.2建筑单位综合性设计分析
2.2.1建筑面积公摊比例研究分析
理性购房者对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比较重视的。力争将其控制在15%以内,若高于20%,购房者就会很难接受。18层以上高层设计,一梯2户、4户中,每一层公共交通面积大约设计为40m2或者是70m2。根据每一户建筑面积90m2计算,建筑面积公摊比例分别为22.22%、19.44%。因此说,90m2以下中小住宅单元若想控制公摊面积,最好是选用一梯5、6的户型。同时,建筑设计需要对电梯、楼梯、过道等公共交通空间进行综合优化,以使其面积低于上述标准。通过降低公共交通面积的方式降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建筑设计首要思考的。
2.2.2精细化户型设计分析
现代住宅主要由客厅、书房、卫生间、卧室、餐厅、阳台等组成,通过适度的联系空间进行组合,这样才能保证动静分区。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以及客户所需,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户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要求下,住宅的户型设计只是满足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建筑师在限定的面积内设计出高品质的户内居住空间。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对人的行为方式和人体工程学进行综合性思考。应将灶台、洗菜池、冰箱、洗衣机、洁具三大件等小元素纳入户型设计的综合考量之中。住宅内每一寸空间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在户型设计过程中,做的面积可控、功能齐全、尺度适当、空间整齐。
2.2.3避免出现无效空间
随着相关条例的出现,以往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大与豪”设计理念已经转变为舒适、自由的新理念。要去除户型设计中“大与豪”的弊病,就应该将其中的无效空间去除掉,所谓的无效空间就是:空间在压缩或是消除之后所具备的功能不会消除。(1)客厅:在降低无效空间的选择上,客厅是最有潜质的。客厅的主要功能就是视听。客厅内安装壁挂式彩电已是流行趋势,电视视距最佳为3.54m。U型沙发长边大约为3.8m。试听空间只有在3.5m~4m之间才是舒适的。所以适当地压缩客厅面宽可减少无效空间,同时也不会对客厅空间的功能完整性造成太大影响。(2)卫生间:卫生间内功能完善。很多情况下,业主很难接受马桶正对门的设计方式,但是要是马桶不正对门设计的情况下,布置方式就会增加无效空间。在设计上到底是迁就业主的喜好还是坚持科学合理性设计,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3)厨房与餐厅:厨房长边开门和餐厅并联,此种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短的距离,联系也是相对比较便捷的。U型灶台布置占用面积较小,有着较高的操作效率。方正的餐厅空间更加适合餐桌的放置,无效空间最小。(4)阳台:阳台所具备的功能,除去晾晒以及养鸟种花等功能之外,不同的家庭会根据自身爱好丰富阳台内容。在同样的面积上,大面宽小进深的阳台所具备的使用功能更加全面。(5)卧室:卧室除了摆放床、床头柜之外,还需要考虑衣柜的位置。若卧室空间过于局促,在设计上,应考虑尽量设计低窗台凸窗,因其不计入建筑面积,又能拓展室内空间,开阔视野。
3结语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智能建筑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而对于智能建筑的电气设计来说,更加需要采用智能化的设计理念,采用更加科学的设计方法,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智能建筑电气的设计
1、智能建筑电气设计的内涵
所谓的智能建筑,就是在普通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对电气技术进行改造,使之具有所谓的智能化。因此,在建筑电气的设计中,需要将电气设计中的强电设计和弱电设计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在强电设计方面,通过对变电和配电系统,照明和动力系统等方面进行设计,这些都是传统的电气设计,而其作为一个建筑中的“心脏”,始终在建筑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其技术也比较成熟,其主要考虑的就是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为整个建筑的供电提供安全保障。真正使建筑达到智能化的是电气中的弱电部分。但是由于环境的不同,或者其他要求的不同,使得建筑弱电的设计越来越复杂,但是,通常还是会按照建筑类别和类型遵照规范进行常规设计,除非建设单位提出要求。所以,智能建筑电气设计的核心是建筑弱电的设计。
2、智能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
目前,楼宇对讲,社区监控,网络通讯等发展迅猛,在建筑中的使用越来越多,已成为建筑智能化的标志。其主要是通过弱电进行控制,因此,弱电在建筑中的作用主要是传递信息,并对建筑内的其他电气设备进行控制,具有电压低、电流小、功率小等特点。但是,由于弱电设计涉及的范围较大,且难度较大,其设计的最低要求也需要解决好与其他专业设备及管线间的配合。
另外,在总体的原则上,智能建筑电气设计应适应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同时在新技术的应用上需要做好技术保障的相关措施,在经济上也尽可能简化,降低建筑成本。一切的设计都应该从实际出发,最终在稳定和可靠的基础上,使电气设备在智能建筑中真正发挥出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的作用。
三、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近年来获得较大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办公环境,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它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相关规范的不完备
我国在“七五”计划初期曾涉及过智能建筑领域,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条文规范,标志着我国智能建筑的全面启动发展。但是直到今天有关智能建筑的法律规范仍然不多,不完善,而且比较粗略,有很多问题仍待于进一步的细化和探讨。相关规范的不完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很多规范的内容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细化的计算与研究,有的规范实行了很多年,已经非常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对技术进步造成了障碍。
(二)对器件和设备的安装没有详细的要求,没有准确的数据参考。
(三)没有统一的定型产品和设计手册,对管线和设备也没有明确的选型和计算方法。
(四)没有配套的验收规范,很难准确把握设计和施工中的各种问题。
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智能建筑的各种规范比较不完备也是很正常的,因此设计者在系统设计和总体方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规范标准,尽量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2、没有做好传输信道的设计
传输信道通常由线槽、电线、桥架、电缆、光纤和保护套管组成,在实际工程中,弱电的线管非常密集。怎样实现电气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利于施工、利于维护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近年来在弱电方面新增了很多的系统,设计人员很难做到全面掌握,设计的不合理就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加之设计人员工作的疏忽和不认真,造成了很多的漏、错、缺和碰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设计时的组织工作,智能建筑电气设计的内容复杂,工作量大,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统一协调、组织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设计人员要做好专业管线的布置和策划,尽量提高管线布置的经济合理性、利于施工性和便于维护。设计人员还要做好对支线管线的布置工作,加强电气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
3、系统集成问题
系统集成作为智能建筑领域里一个新的课题,变得越来越重要,通常被认为是信息的共享和设备的集成。智能建筑的关键在于智能化的实现,智能化的实质就是资源、任务和信息的共享。在智能建筑内部,各个系统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相互交换数据来共同管理整个智能建筑。但是要想实现系统集成,必须要解决好智能大楼内部各个系统的相互连接问题。系统集成设计在智能建筑电气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第一,在保证设计开放性、先进性及可扩充性的条件下,采用一体化的系统设计;第二,设计时要考虑用户的承受力和实际的需求,选取系统时要有所侧重,设计出不同的系统集成方案;第三,要满足分阶段进行的可能性,完善的系统集成设计应该做到集成系统始终具有一体化。但是在实施操作中,涉及系统集成的智能建筑仍然比较少,系统集成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原因主要有这几点:
(一)系统集成需要的设备不够完善,发展不成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要解决设备的问题,弱电系统的生产商们可以共同打造一个品牌,制定出相同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从而可以更好的生产设备产品。
(二)系统集成的实现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系统的集成需要增设控制中心设备和必要的模块,造价大大增加,而且完全集成所需的费用会更高。
(三)管理水平较低影响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使用,这主要是由管理人员素质水平较低造成的,要想真正使智能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要让管理人员对系统各部分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做到更好的把握。
四、智能建筑电气设计的对策
1、综合布线系统
智能建筑主要的命脉系统便是综合布线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传输数据和连接其他的各式终端。而在电气设计中如何将这些复杂错节的线路都安排整齐,并且达到高效化和经济性,需要认真研究每条线路的具体走向。线路的走向主要分为两种,即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走线比较容易,布置的空间也比较大。而垂直方向走线布置于各个层间的设备小间内。智能建筑内部的设备小间主要布置网络设备和跳线架,因此需要在设计时注意在层面上留一些剩余空间,为垂直方向走线做准备。
2、层高设计
如今,智能建筑的层数逐步的增加。而为了让高层用户使用到优良的电气设施,在电气设计时需要格外注重布置管线的情况。由于智能建筑的生活功能较多,因此布置的管线也比传统建筑多。除了有一些普通的空间风管、强弱电电缆、电视天线、消防线路之外,还有一些布线的桥架和数据线。这些线路都需占据一些空间,因此,智能建筑的楼层也高于一般的建筑。在布置高层线路时,要注意线路的连接性和互扰性。
3、来安设接线插座
目前,在智能建筑中,安设接线插座有安放表面插座、暖气罩和线路结合、配电系统墙三种方式。其中,安放表面插座适合不变更墙置的住宅。办公类的建筑需要重新布置好内墙,因此并不适合。暖气罩和线路结合,线路需直接通过外墙的窗下。这时,插座会在暖气罩的附近安装。该方法适合大空间,并需重新的划分好空间的范围。因此,适合办公类的智能建筑。配电系统墙是一种固定的墙体,能够为设定配电设备而设置的局部墙体。它能够解决配电设备的主要安置状况。
4、墙面和天花板
智能建筑内的墙面和天花板,除了具有舒适性和平整性之外,还应具有水平布线的能力。目前,我国智能建筑的地面电气设计中,主要有三种方式,即预埋线、架空以及特制地毯配线。需根据地面的特点来决定地面水平布线的特点。在智能建筑的天花板部位,电气设计需除了布置空调送风和照明灯具之外,还应具备其他的布线任务。所有的设计都要做到整齐有序。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更加注重电气设计问题,提高电气设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而为智能建筑的电气设计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提高智能建筑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述友,浅谈智能建筑电气设备安装技术[J].广东建材,2011,(9).
[2]简建铭,梁敏雄,.浅析智能建筑电气设备安装技术[J].广东建材,2012,(1).
[3]吴晓峰,小议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技术[J].科技资讯,2011,(3).
第一,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会保证数据共享交流标准一致。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而各部门之间的标准又往往大不相同,在实际实施中就会产生数据交流产生偏差和阻断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构筑一个项目的整体实施平台,将有效的将工程进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进行换算整合。统一的数据接口也保证了各方主体在实际交流过程中,不会因为数据标准的问题产生歧义。大量的工程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信息平台中,也方便不同部门的使用,减少了档案保存和数据调取的时间,更可依据业主、施工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不同要求,调用不同的数据,提高了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可以预见,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使工程项目实现信息化管理,是项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大力引入计算机技术、实现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将有利于工程各方主体的协调。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将使各方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便利。由于数据流动的快速,决策更加合理,执行力也大大提高,各方之间沟通速度得到了保障,工程项目的进展也将会大大提高。例如,业主单位可以通过网络项目平台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实时的监控,对于产生的问题及时通知施工企业进行更正。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平台对建筑材料的进出场、材料品牌和数量进行监控,并且可以在管理部门或行业网站上查询材料销售、材料价格以及材料主要特性的数据,对所选材料进行比选。监理公司可以利用数据平台监控工程质量、进度等多方面数据,实时监控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政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数据平成对工程数据的采集,简化工程行政手续的办理过程,提高各方的工作效率。
第三,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将方便施工材料的控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数据平台,对施工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查询,分析设计使用量、采购量、使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时发现非正常情况进行纠正,避免造成损失,减少材料的浪费。另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精确性,可以在满足生产的同时减少库存积压量,减少损耗。
第四,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可以提升资金的管理水平。由于网络技术的支持,项目的资金进度将及时反馈给总公司的财务部门,资金发放回收更加及时。另外,统一管理的资金也更方便统一分配使用,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在确保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同时,又减少了资金的运营成本,减少了资金积压的浪费。
第五,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能够实现所辖项目的集中管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工程项目的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工程通过远程管理来统筹。各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其他工程的情况,能够通过其他项目的经验来解决本项目的实际问题。对于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工作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统筹安排产生重要的作用。
2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于工程项目的预结算管理工作中。工程项目的预结算计算起来项目多,数量大,各种工艺的施工方法和使用材料、消耗人工工时都不相同,通过人工计算十分容易出现错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计算软件已经广泛应用在工程项目的预结算计算和审查过程中。早期此类软件还仅仅是辅助计算功能,随着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方式的逐步科学化、合理化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步替代人力,在预结算的计算和审核过程中逐步前置,将人力资源从繁杂的套项,核对工程量,绘制规范性图表以及进行关联计算和对比的过程中解放出来,并且有效的减少了计算时间,使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对于工程项目经济和技术数据的分析中,为后续的工程开展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并有充足的时间将其解决。使用计算机技术速度快、精度高、可控性好,输出数据多样,将施工项目预结算编制和审查的准确性、时效性都发挥到了极致。
其次,计算机技术在政府管理和审计工程经济指标上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大量的工程项目信息收集系统开始工作,对在建项目和已完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和行业规定设定参数范围,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对工程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判断,找出工程项目所出现的问题,辅助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行监督和引导,也可以辅助工程各方主体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全寿命进行监控管理。
再次,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在工程监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传感器在关键部位进行全天候、全气候条件下的监理工作,计算机系统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自动提示超出规定范围的情况,提示监理人员前去查看,并记录问题部位,为后期查找原因提供依据。这些技术应用提高了监理工作的准确性,也大大增加了工作的效率,将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疲劳疏忽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
1.1建筑工程监理对施工技术的促进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工程监理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则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在工程监理过程中,如果监理人员发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采用的施工技术并不符合相关规范,就需要对施工人员采用的施工技术进行检测,当检测结果显示,该项施工技术不合理,无法满足建筑施工需求,就需要立刻停止该项施工技术的使用,并及时引入规范、正规、科学的施工技术,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规定。由此可见,通过工程监理,能有效地促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提高,在今后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会将改善后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延续下去,从而促进整个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的提高。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人们更加中注重效益、质量、效率之间的相互协调,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需要特别注重的事情。但是对当前的建筑施工队伍而言,很多施工人员还是民工,其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与相关资质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工程监理人员需要加大对施工水平的监督管理力度,提醒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知识培训,确保每个施工人员都能全面掌握和熟悉施工技术的要点。工程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提出的建议,能极大的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提高。
1.2施工技术对工程监理工作的促进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人员发现施工人员实际采用的施工所用技术和相关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是比较常见的,这时监理人员要认真对施工人员采用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如果这种施工技术对建筑工程的建设造成影响,就需要及时纠正,如果施工人员采用的施工技术并不会影响建筑工程的建设,反而会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效率,监理人员就要推广这种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相关标准上没有规定的技术,这些技术虽然在以往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没有遇到,但这些新技术不仅不会阻碍工程的顺利进行,反而会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促进工程监理和施工技术的结合发展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会特别注意工程的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新建材应用在建筑施工中,这对施工技术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监理为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需要不断改善监督模式,更新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和日新月异的施工技术相适应。由此可见,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之间需要结合发展,共同进步。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从工程的效率上入手
工程监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工程超期的现象,由于建筑工程存在时效性,加快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能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单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效率。在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部门发现阻碍工期的施工技术后,要及时协助施工单位改良施工技术,从而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2严格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的好坏与施工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味追求速度,难免导致工程质量有所欠缺,如果回头返工,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还往往将工期拖得更长。所以,工程监理要时刻监控工程的质量,就要对施工技术加强监管,避免建筑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工程监理工作是不是有效执行,水平如何,项目的技术是否达标,都可以在工程质量上集中体现出来。所以,工程施工单位一定要积极配合监理部门的监管,而监理部门要认真严格地对施工技术进行监管。如果经常关注施工质量,使每一步都没有后顾之忧,那么整个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保障。
2.3提高人员素质
我国的施工技术和监理工作较西方仍旧比较落后,首先是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其次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而监理工作并不仅仅是管理好现场施工,而是和施工技术存在互相促进的联系。所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水平,可以有效促进施工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单位应当组织施工人员上岗前的集体培训,而监理单位要定期组织学习,了解新产生的材料和技术。对于资质不足的人员,坚决不能放在重要岗位上,并且要对人员的工作状态加以留心,不能为了省钱省时而滥竽充数。
3结语
关键词:现代建筑 给排水 建筑设计
1、概述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建筑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仅关注住宅建筑面积、环境、朝向、户型和电气设备,对住宅的厨房和卫生间的排水设计也越来越关注。而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也深刻的影响居住的舒适度,给排水管道设计的正确与否与居住环境卫生有着直接的关系。住宅建筑设计中,给排水管材、卫生器具及地漏的选用、设置,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使用和生活质量。对于建筑给排水设计,教科书和有关规范、施工验收规范上已讲的相当详细了,现结合工程设计经验,针对设计中的几个常见问题谈谈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些特点,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2、给水系统
2.1生活饮用水池
1)水池入孔、通气管、溢流管未采取防止昆虫爬入的措施;
2)存在虹吸倒流的低位水池,当进水管为淹没出流时,管顶未设置真空破坏装置;
3)钢筋混凝土水池内壁及池内管道、金属附件未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材料。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生活饮用水或市政水受到二次污染。为避免此类二次污染的发生,生活饮用水水池的入孔盖与盖座应吻合和紧密,并用富有弹性的无毒发泡材料嵌在接缝处;
4)通气管口和溢流管的喇叭口处应有铜丝网罩或其它耐腐蚀材料做的网罩,网孔为14~18mm,溢流管出口上宜装轻质拍门或网罩;
5)淹没式出流进水管可在水池内溢流水位之上的进水管内侧开小孔,既可淹没出流降噪,亦可防止虹吸倒流的发生;
6)水池做完水压试验后,池内壁及池内管道、金属附件应刷瓷釉或无毒改性树脂涂料,水池内爬梯应采用不锈钢材质或取消爬梯。
2.2水表出户
根据规定:住宅的分户水表宜相对集中读数,且宜设置于户外;对设在户内的水表,宜采用远传水表或卡水表等智能化水表。在以往的住宅给水设计中,水表常设于住宅厨房、卫生间等用水点,一户内设多块水表,给收费人员带来不便;同时,入户抄表也扰乱了居民的正常生活。随着居民对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重视,这种设计方式越来越不被接受。
在设计中应尽量做到水表出户,如水表设于室内则使用磁卡式水表。水表出户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一层或地下室设置独立水表间,将水表集中设置,每户单独设置给水立管。
2)每层集中设置水表井,水表集中设置。
3)水表设于楼梯间休息平台处。给水支管设于平台处,每户设一水表箱,将水表箱嵌入休息平台两侧墙上。
4)使用远传水表、卡式水表。
5)设置给水干管竖井,每户水表均在竖井内,并在每层设置钢筋网格缓台。
2.3卫生间给水
住宅给水一般都是由一根给水管供给的,这种情况就存在卫生间污染生活给水的情况,由于在住宅中卫生间大便器均为低位水箱冲洗,可以起到隔绝污染的作用。但在住宅楼一层为商铺时,商铺卫生间一般均为蹲便器,这时蹲便器应严格禁直接冲洗,应采取延时缓闭冲洗阀或水箱冲洗。
3、排水系统
3.1厨房排水
厨房所设厨洗池排水支管可直接在楼板上接入排水立管,厨房内不再设地漏。厨房设置地漏,弊大于利,现在生活中厨房已很少用水冲洗,厨房不会有大量积水,少量水渍用抹布就可完成地面的清洁;厨房地漏长时间无水补充,导致水封中的水蒸发而使臭气进入厨房室内。这样,取消地漏就可避免排水横管进入下层户内空间,并杜绝发生漏水影响下层住户的情况。
3.2卫生间排水
卫生间设计成下沉式,卫生间板下沉350~400mm,将排水横管布置在本层内,防水层设在管道下方,发生堵塞和漏水均在本层解决。为了减少下沉空间,还可以选用后排水坐便器及多通道地漏。
3.3阳台与屋面排水
阳台排水与屋面雨水应单独设置。如不采取单独排放将可能发生以下结果:
1)一旦雨水立管发生堵塞,屋面的雨水就会通过阳台地漏溢出;
2)一般雨水立管直接接入雨水检查井,雨水检查井里的臭气及爬虫就会通过阳台地漏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环境。因而要求阳台、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应单独设置,且阳台排水立管底部应间接排水。但若是在生活阳台上考虑了洗衣机放置位置,阳台排水此时已是废水,立管排水应接入排水系统,同时排水立管底部亦应间接排水。
4、其他
4.1地漏
1)使用水封高度小于50mm的不合格地漏易造成干涸和堵塞,丧失隔臭功能。应采用合格产品,为了可靠,无论任何情况均宜在地漏下加存水弯。
2)钟罩式地漏使用太滥,不注意使用场合,公共卫生间、大型厨房及食堂洗碗槽等场合均用使用。这些场所沉渣多,极易堵塞,常需要冲洗。建议公共卫生间采用格栅加存水弯的方式;大型厨房采用排水地沟加格栅的方式;食堂洗碗槽加活动网格渣,做存水弯隔臭并增加隔油装置;浴室采用网框式地漏;家庭厨房尽量不设地漏,如设置地漏则宜在地漏下加存水弯。
3)地漏安装过高,影响排水功能;安装过低,影响地面美观。在安装排水承口前,应确切了解地漏规格和地面装饰层厚度,计算出排水承口的合理标高,确保地漏顶在地面下10mm。
4.2空调凝结水排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安装多台空调比较普遍,无组织排放凝结水容易引起上下楼层居民纠纷,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多数住户的生活习惯,预留空调板并设计凝结水排水管。排水管应设专用管道并散流至附近雨水口,不宜直接接入雨水井,排水管底部应间接排水。曾经发生过雨水堵塞造成合用管道内雨水沿凝结水管倒灌进入底层住户的现象。
4.3清扫口
在住宅楼中,由于一层排水要单独出户,经常要设置清扫口,有时清扫口会被设置在起居室、餐厅中,从室内使用的美观上来看,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这中情况的发生,如必须在起居室、餐厅中设置清扫口,则清扫口的位置应尽量靠近墙,以利于住户在装修时隐蔽清扫口,减少清扫口对室内环境的破坏。
关键词:防雷接地 ;接地故障;电气设计;
1 防雷接地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对存在有1区、2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重视不够,像市政污水厂的沼气压缩机间、沼气控制室、二氧化氯发生间等应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2000年版)第2.0.3条第五款、第六款的规定,按二类防雷建筑物进行设计,而设计人员经常按水厂大部分构筑物一样,按三类防雷进行设计。
2)对一些内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只考虑经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小于0.06次/a,不做防雷设计,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2000年版)第6.1.3条 “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没有装设防直击雷装置和不处于其它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的防雷措施”的规定,应考虑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避雷装置。
3)对于像仓库、车库等一些辅助建筑物,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小于0.06次/a,也没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一律按三类防雷建筑物考虑防雷设计,随意抬高防雷类别,尽管对防雷击安全有好处,但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宜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2000年版) 第2.0.3条的具体规定执行,避免造成浪费。
4)在三类防雷建筑物屋顶利用屋面彩钢板作为避雷接闪器,在屋顶还按20m*20m或24m*16m设置避雷带网格,金属屋面本身是允许作为接闪器的,没必要在做屋面避雷带,可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2000年版) 第4.1.4条的规定核实屋面板的厚度、搭接长度、绝缘被覆层满足要求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该条别注明“薄的油漆保护层或0.5mm 厚沥青层或1mm 厚聚氯乙烯层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设计人员往往觉得屋面板有绝缘涂层就人为地增设避雷带,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在建筑物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值未按要求设计,根据国标《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第5.2.5条“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再根据国标《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第12.7.2条第2款 “电子计算机的三种接地系统宜共用接地网,当采用共用接地方式时,其接地电阻应以诸种接地系统中要求接地电阻最小的接地电阻值为依据,当与防雷接地系统共用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欧姆”,可将联合接地电阻最小值取值为1欧姆。
6)一些设计人员在建筑物总配电箱装设了浪涌保护装置后,认为进线电缆不再需要设置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因此进线电缆金属外皮在入户处不再接地及等电位连接,这种做法不妥,浪涌保护器是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是为了保护连接于电气回路的一些电气设备的安全而设,而进线电缆金属外皮接地及等电位连接是为了防止雷电波侵入及人身安全服务,尽管都有防止大电流、高电压击穿设备的作用,但二者的作用不近相同,应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结合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不可利用浪涌保护装置替代接地及等电位连接,反之亦然。
7) 在工程设计中有些设计人员将计算机系统单独接地,没有做等电位连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满足国标《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第5.1.2条“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保护措施”。
10 kV系统经低电阻接地后 , 1 0/0.4kV配变电所电气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 10kV配电网一直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 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其主要优点是在单相接地 后可带故障继续运行 142小时,不致立即中断 供电,相对提高了供电可靠性。随着我国城市10kV网络电缆的增多,对地电容电流大大超过 20A的限值。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电弧能量 的增大而使其自熄的概率极小 ,从而转化成相问 短路 ,反而扩大了事故,使原有的优点不复存在。 因此 ,近年来一些城市电网根据电网电缆不断增 多的趋势开始改变 10kV不接地系统而采用经低 电阻接地的系统,这对于系统单相接地时降低异 常过电压、改善电气设备运行条件十分有利,但 此系统接地故障时的接地电流可达数百上千安 , 这将给 10/0.4kV配变电所的设计造成一定影响 和变化 。在 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条件下 , 10/0.4kV配变电所的高压保护接地与低压的系 统接地共用接地极,其接地电阻不大于 4a.10kV 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只发出故障报警信号 等等,这些做法我们都已很熟悉。但对 10kV系统 经低电阻接地后会产生什么问题重视不够,在工 程设计中很少去关注和了解作为供电电源的 1 0kV系统采用的是何种接地方式。笔者在审查某大型污水处理厂施工图设计时 ,发现该工程35/10kV总降是由供电局设计的,其 10kV侧利用兼做所用变的接地变压器中性点经 15~/小电阻接地,而厂内 10/0.4kV配变电所的设计仍沿用了1 0kV不接地系统时的做法,设计者完全没有注意到作为电源端的 10kV系统这一改变。 10/0.4kV配变电所作为建筑物配电装置 (有关标准简称为B类电气装置 ),既是 10kV系统的负荷端,同时也是低压系统的电源端 ,当其高压侧工作于低电阻接地系统时,配电设计会有较大的变化。
1)10kV配电系统的电气设计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后,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信号应作用于跳闸,而非只作用于信号;接地故障保护采用零序电流保护,且由于接地故障电流与故障点所在位置无关 ,仅与接地点的过渡电阻 、线路的分布电容和中性点接地电阻有关 ,故只能采用带阶梯时限的零序电流保护来保证上、下级保护动作的选择性;电压互感器的接线由于不再检测零序电压作用于信号 ,而改为V―V接线;10kV系统经低电阻接地后,可降低谐振过电压的幅值 ,抑制了弧光接地过电压,且由于电源的迅速切断,对系统元件的绝缘水平可大为降低 ,如电力电缆的电压等级 u可由 8.7/10kV降为选择 6/10kV等,可见一、二次线的设计都要有所改变。
2)对于低压系统主要是对 10kV侧接地故障过电压对人身和设备危害的防范,如图 l所示,在变电所高压侧发生接地故障时,接地故障电流Id在变 电所接地 电阻 R日上产生 的故障 电压Uf=I承 由于 Id的增大而增大,由于低压系统中性点接地与高压保护接地共用同一 R啦接地极 ,对于 TN系统 ,此一上千伏的故障电压 u 将沿 PE(PEN)线传导至低压系统引起工频暂态过电压引发人身电击事故,对于 TT系统,故障过电压 u虽不会传导到低压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上而引起电击事故,但却存在对电气设备和线路对地绝缘产生 Uf+U。(相电压 )的工频过电压,造成短路或接地火灾等危害。在设计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
(1)按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标准的要求 ,当变电所和低压用户不在同一建筑物内时,低压系统不得与电源配电变压器的保护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即分设两个接地,低压系统 电源接地点应在距该配电变压器适当的地点设置专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大于建筑物户外不具备总等电位联结条件的电气装置则改为局部 TT系统,以防人身电击事故。
(2)当变电所和低压用户在同一建筑物内时,由 于具有总等电位联结的作用,可以共用接地装置。
(3)当变电所和低压用户不在同一建筑物内 时,TT系统应注意降低 10/0.4kV变电所接地电 阻 RB,使 I 和 RB的乘积小于 1200Vt 1,以防低压 装置内绝缘击穿事故。
3 构筑物电气装置的接地 、等电位联结问题
在建筑物的电气设计中,另一个 常见的问题是每一个工艺构筑物 (如各种类型钢 筋混凝土结构的池子 )都设有人工接地极,其接 地电阻有的要求不大于,有的要求不大于 10f2。在图纸的设计说明中有的称其为 “重复接 地”,有的称其为 “等电位接地”,甚至于有的设 计还将整个厂区若干个构筑物的这些接地与向 其供电的配变电所的接地通过用镀锌扁钢相互 连在一起。那么,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有无必要 呢?这其中涉及到对 “重复接地”和 “等电位联结”作用的理解及二者防电击有何不同效果的认 识问题。也反映出在接地与等电位联结关系上的 一些模糊认识 ,正如不少人认为等电位联结就必 须接地,还有的认为等电位联结就是接地 ,实际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按照我国的习惯做法 ,TN系统在进线处设 置接地极作重复接地似乎是必不可少的,规范规定在电气装置距低压系统电源接地点的距离超 过 50m时,PE或 PEN线应重复接地。重复接地 的作用是降低 PE或 PEN线的对地电位 ,从而降 低漏电设备的接触电压;对于三相四线供电线路 PEN线的重复接地还可减轻因 “断零”而烧坏单相用电设备的程度。但 IEC国际标准则更强调等 电位联结在电气安全上的作用,它在防人身电击 、防雷 、防火以及信息设备防干扰等方面都比 接地(指接大地 )有更好的效果。现以水处理构 筑物上的末端回路用电设备一般均为三相电力 设备,且由MCC采用电缆放射式供电,当发生图 2(a)所示的(其中虚线所示为重复接地,点划线 所示为局部等电位联结 )接地故障时,如仅做重 复接地 ,其接地电阻为 RA,则其等效图如图 2 (b)所示。由图可知施加于人体的预期接触电压 为 PE线压降在 RA上的分压 ,其值为 I ×z × D 。试举例如下: K B十K‘A 假设该用电回路为 4芯等截面 16mm PVC 铜芯电缆 ,长度 100m,ZL=Z~e=O.13f/(线芯温度 T T一’一'n 0=70~C),Id=丽 万 =846A,Ut d D 1nh z u_ ‘A =8460・131078・6V > 50V PE 4+(接触电压限值 );如取 R =4Q,则 U,--55V>50V。 可见仅做重复接地时,无论其接地电阻是 10t"/ 或均存在电击危险的可能。
如果不做重复接地,而只将电气装置外露可 导电部分与伸手可及范围 (2.5m)的装置外导电 部分 (如金属栏杆等 )以及人站立处的构筑物钢 筋这三者之问做辅助或局部等电位联结,则漏电 设备与人体之间不存在电位差,因而也就无由发 生人身电击危险。 我国的接地规范推荐充分利用自然接地体 做接地极 ,不但节省土石方工作量和钢材 ,而且 寿命长,电阻低。在利用构筑物的结构钢筋实施等电位联结的同时,也达到了重复接地的目的。可见,采用等电位联结是消除电击危险最为经济 有效的办法。IEC标准认为,I类设备的外露导电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特点;问题;措施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住宅消费市场进程的加快,人们的观念与生活方式在不断更新与变化,对住宅总体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已不再满足一般意义上的居住概念,住宅也随之在环境、外观、内部格局、材料的选择及设计理念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设计趋势。本文主要就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
1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特点
在住宅设计中体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住宅设计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当前住宅供需体制已从福利分配转向商品行为。商品住宅应对经济收入、结构类型、生活模式、职业、文化层次、社会地位不同的家庭提供相应面积、设施、装修标准以及平面布置和空间布局的住宅套型。同时还应考虑因生活习俗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提供多样的户型组合以供市场选择。
1.2 住宅设计要考虑居住功能的适用性
适用是住宅的根本要求,住宅性能应能适合居住者的需求和其形体功能学的需要。在实际设计中,作为设计师首先要从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居住生活的性质对住宅内部功能进行分区,起居厅、餐厅、厨房形成公共活动区;而卧室与卫生间形成私用活动区,公用区靠近入口,私用区设在住宅内部,公私 动静分区明确,使用顺当。其次,房间的面积和尺度要适当,避免住宅套型仅仅是小面积平面布置的简单扩大成为大而不当的住宅的现象。对于市场需要的大面积套型,不仅是各房间面积的适度扩大,而应是增加不同功能的空间数量,如设置学习室、独立餐厅、多个卫生间、工人用房、家务间、可入贮藏间等,从而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再次,住宅内部各房间的布置和相互联系要恰当只有合理的房间布局与配置,才能使家居舒适。
1.3 住宅设计要考虑室内空间的可改性
家庭规模和结构是变化的,因此住宅具有可改性是客观的需要,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改性首先应该提供一个大的空间,这样就需要合理的结构体系来保证。常采用的有大柱网的框架结构,大开间的剪力墙结构,其次应有可拆装的分隔体和可灵活布置的设备系统,如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改体系。厨房、卫生间是设备众多和管线集中的地方,可采用管束和设备管道墙,使之能达到灵活性和可改性的要求。
1.4 住宅设计要考虑家居科技的智能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住宅建设水平,提高了住宅功能质量,也满足了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住宅技术的科学性反映在推广应用“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并不断配套完善;小区管理形成智能化系统,以适应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在推进智能化技术时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密切与开发项目的经济性接轨,达到实用、先进、经济、综合的效果。
2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的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住宅建筑物的工程在逐年增加,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住宅建筑的设计方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下面笔者将进行简单的介绍。
2.1 住宅建筑的朝向设计不科学
我国的地理特点是以北温带为主,所以要想保证住宅建筑的朝向的合理,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做到将住宅建筑设计成朝南向或者朝北向,当然,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而最忌讳的就是朝西向。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的住宅建筑都存在着朝向问题,这使得整个的住宅建筑的质量受到影响。所以,住宅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正确的朝向,不能以追求和迎合建筑美观和其他目的而随意改变建筑的朝向,这将大大的影响用户的居住条件。
2.2 住宅建筑的采光不足
充足的日照是合格的住宅建筑的另一个标准,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采光,不仅可以营造明亮舒适的居室环境,也有利于住户的身心健康,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建筑物的采光问题。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很多住宅建筑并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种:(1)开发商为了追逐利润,单方面缩短住宅建筑的间距。(2)擅自扩大住宅面积导致的采光不足。(3)其他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
2.3 住宅建筑的通风效果不佳
除了充足的采光,良好的通风也是住宅建筑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良好的通风性能可以保持住宅建筑的空气流动性,从而使得住宅内的空气保持新鲜和清洁。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住宅建筑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导致了一些房间的通风性能不佳,这是我们要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避免的。
3 住宅建筑设计的有效策略
3.1 选择合理的建筑群体布局形式
建筑的布局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建筑的方位、采光的限制区风的影响和建筑群体布局形式。
合理的建筑布局形式是创造适宜的建筑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对建筑单体的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布局方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气候区的大气候环境,例如对于湿热气候区,应采用松散布局加大场地空间尺度以增强通风防湿的效果,而对于干热气候区则应该采用较为紧凑的布局形式以使建筑互为遮挡,并使与之交织的场地能被覆盖在阴影之中。不同气候区域建筑布局形式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同时也反应出建筑的地域特色。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增大建筑周围的通风,如交错布局的建筑。不同街道的方向对建筑与场地的通风也有很大影响。平行于主导风向的街道内风速最高,而垂直于主导风向的街道能使大部分风吹过建筑,在街道内则产生低速的紊乱的风。如果街道走向与主导风向成一个斜角,将使建筑的两侧产生正压,另两侧产生负压,使建筑内产生最大的对流通风 如果街道走向偏离主导风向大约在20~30°之间,风在街道内的循环会加强,进而在整个城市中运动。一般说来,狭窄的街道会使风速减小,而宽的街道由于摩擦减少,空气会更快地流动 在炎热干燥的地区或中等潮湿的地区,在房屋的上风向修建喷泉或水池,或者把房屋修建在湖泊的下风向,可以为进入建筑的空气降温。
3.2 注重住宅建筑形体设计
建筑形体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造型以及使用的要求。体型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尽可能的减小建筑外表面积,并使热工性能较差的的外表面积降至最少,对冬季需要利用太阳能的被动式采暖建筑,则需尽量扩大南立面,在满足通风采光的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北向、西向等不利朝向墙面面积及窗地比。
3.3 加强建筑剖面自然通风设计
自然通风具有能有效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除湿降温、提高环境的热舒适度,而且技术成熟、廉价等特点,采用自然通风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从建筑的剖面设计入手,能有效的利用气体流体力学的相关原理,产生最佳的建筑自然通风方案。自然通风的效果与室内气流速度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来说,通风口越大,风速越大,通风效果就越好。但是,有资料显示,当出风口的面积大于进风口面积的10%时,室内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风速。为达到更好的室内通风效果,建筑剖面设计时应当合理安排好进风口和排气孔的位置,以保证通风流畅。同时在屋顶或阁楼等高位置设置通风口。由于太阳辐射对顶界面的加热作用,使顶部空气受热后上升,形成室内气流。在屋顶上装设排气装置和通风窗有助于将内部的空气排出户外,若内部装上遮阳幕和有隔热性的开盖板,则效果更佳。
4 结束语
总之,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充分了解建筑设计的多样性、适用性、可改性及智能性的基本特点,不断地总结设计经验,发现问题并重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个真正高质量、高技术、高情感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