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体育范文

公共体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体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体育

第1篇:公共体育范文

关键词:宏观角度;农村;公共体育教育

1农村公共体育教育现状

1.1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缺乏充足的经费投入

在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很多地方政府自身财政资金比较困难,所以对于体育教育建设与发展缺乏充足的经费投入,当地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体育锻炼设施建设,基本的配套健康器材也比较欠缺。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各地政府对这一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加深了认识,并针对体育教育逐渐增加了投入力度,但是相比世界平均水平依旧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和中等收入国家乃至低收入国家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投入都有一定差距。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也在逐渐增多,而地方政府对于学校方面的体育设施建设依旧缺乏投入力度,农村地区健身器材的购置工作依旧不到位,导致很多学校缺乏完善、独立的体育锻炼场所,并且仅有的少量体育教学器材也没能及时更新,导致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硬件基础。国家近年来对竞技体育逐渐增加了经费投入,但是对群众体育的资金投入依旧比较欠缺,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村居民对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

1.2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不同的农村地区其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所以不同农村区域内其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质量和数量方面也有较大差异。目前农村学校对于专业体育教师资源严重缺乏,并且既有体育教师队伍也不稳定。受到农村经济条件限制,大多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缺乏良好的硬件设施条件,体育教师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受到农村体育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工资待遇水平低以及从业环境不理想等因素影响,很多专业体育教师都不愿意留在农村学校进行任教,并且部分之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优秀体育老师也逐渐流向城市学校或者私立学校。目前,农村体育教育教师资源欠缺是制约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3农村地区学校体育课程开课率较低

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体育课程,这也是促进农村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中小学教育中,合理、充分的开设体育课程,并积极安排课间操以及早操等活动。但是目前大多农村地区的中心小学与完全中学对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开课率,而村教学点和村级小学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课率却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目前依旧有一部分中小学生没有享受体育教育权利,这种现状严重影响着学生个人体育意识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

1.4农村公共体育区域发展不平衡

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受到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以及自然地理条件因素等影响,各区域之间的公共体育发展具有很大差异,尤其在科学指导、群众体育意识、预算经费投入以及体育场所与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差异。受到消费水平、文化以及经济等因素影响,很多农村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相对比较单调,且发展比较缓慢。因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突出的不平衡问题,在体育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也缺乏均衡性,导致农村学校在公共体育建设与体育教育发展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状。

1.5农村公共体育教育供给方式比较滞后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并以强民富民为中心布局各项事业,促使农民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和生活型消费转变。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作为农村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转变其生活方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区域在公共体育教育发展中,产品生产、技能培训、政策制定以及资金供给等环节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包办,这种自上而下的公共体育教育供给方式比较滞后,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指令性特点,对不同农村地区差异化情况缺乏思考,只是单一的按照统一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忽略了农民自身对于体育教育的需求。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提升自身政绩,对农村地区加大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但是对农村公共体育教育中的活动组织、体育文化宣传以及体育技能培训等内容缺乏建设。在这种单向供给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具有社会效益体现慢、生产周期长以及费用投入大等问题,并且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建设与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资金投入,对社会资金和个人团体资金缺乏合理应用。同时这种供给方式还会造成农村健康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加大成效之间的公共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影响农村体育教育和健康事业的协同发展。

2基于宏观角度的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策略

2.1强化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健全运行制度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开始从经济型政府逐渐演变为服务型政府,这对加快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村地区在实现公共体育教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加快行政职能的转变,针对当地公共体育教育建设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医疗卫生等部门实现协同、创新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提升责任意识,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理清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相互之间的责任划分和权力边界,适当的优化与增减文教卫以及体育部门等部门职权,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意识。各级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需要逐步提升职权履行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水平,防止各部门出现相互推诿或者责任缺失等行为。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建设和发展权利要逐渐倾斜到基层乡镇机构,健康、有序的构建相关教育建设标准,逐渐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事业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保证各项规章和法律之间实现顺利衔接,确保各项教育工作有有法可依、有度可循。政策建设要具有突出的权威性和刚性约束力,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同时,地方政府要基于法律层面,对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教育制定完善的发展机制,并健全、标准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执行文件,按照不同地区实际发展水平,合理设置体育教育机构与部门,促进各个区域之间公共体育教育协同发展。

2.2基于地域特色开展公共体育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具有差异化内容,并且体育教育项目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这不仅和农村当地自然条件相关,还与当地地理与气候环境有直接关系。目前在气候类型具有多样性特点的农村地区,其学校体育教育具有突出的地域多样性和季节性特点,这种多样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农村体育教育包含诸多特色各异的体育活动。我国现有民族体育项目也非常多,项目类型超过百种,这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在农村地区加强公共体育教育,需要当地教育部门以及体育部门充分挖掘与开发极具民俗韵味的体育项目,在对传统体育活动内容继承基础上,融入新时期新鲜元素,促使传统体育文化紧随时代步伐获得有效创新与发展,同时在当地居民积极投入地域特色突出的体育活动中,更充分的投入到体育教育建设中。另外,农村地区在公共体育教育发展中,可以利用民族性体育项目,对民族体育潜力实现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组织多样化民族体育活动,推动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

2.3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公共体育建设经验

基于宏观角度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还要注意体育教育建设及发展中的整体规划,对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体育建设经验加以借鉴和吸收,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本地农村学校体育教育需求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在强化公共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不同农村学校之间建立竞争机制,组织多样化体育比赛活动,当地居民与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参加相关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其专业的指导和训练,挖掘农村居民与学生的体育天赋,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农村地区开展多样化运动竞赛项目,要对当地参赛者实际情况实现充分考虑,可以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及儿童等设计与其实际情况相符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公共体育教育培养农村居民综合素养。

2.4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中心,构建系统化农村全民健身体系

基于宏观视角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还要重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辐射功能,积极构建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中心的农村健身体系,利用学校良好的体育运动设备与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农村全民健身体系建设中,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积极投入到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或者体育运动建设工作中,并给予专业指导。学校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能够解决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中对运动场地和健身器材的需求。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辐射作用基础上,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居民投入到体育运动活动当中,围绕学校构建区域性体育社会网络,并在区域体育发展中进一步推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

2.5改进农村公共体育供给方式,增加参与主体

以往自上而下类型的农村公共体育教育供给方式,不仅跟不上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脚步,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政府改革动力,印制了民间资本参与活力,导致农村地区现有公共体育教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新的体育教育需求,不利于农村公共体育发展。基于此,需要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供给方式加以优化和改进,增加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参与主体,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一方面,上级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决策与评价作用,把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相关管理、操作与采购等权利交给基层政府,并由基层政府结合当地居民实际需求和体育教育现状,科学整理反馈信息,适当供给体育教育发展服务与资金支持,同时把公共体育教育建设与发展信息上报到上级政府部门,使供给方式逐渐从自上而下转变成自下而上,在基层政府和上级政府双重联动基础上,更有效的满足农村居民体育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要完善的构建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教育需求表达机制,在农民驱动下,促进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教育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组建体育团体、召开农民体育会议等形式,及时获取农民体育教育需求。政府在加强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教育建设工作中,要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全面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中,盘活社会层面的财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在多方参与下,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教育发展。

第2篇:公共体育范文

1.概述。

所谓的体育公共服务,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行为。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对现有的相关社会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以此达到全民健身,并以此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与食品、卫生等不一向,但是同样可以直接向公民提供相关的健康服务,在疾病的预防、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位。

公共体育服务通常由体育公共部门或者是政府部门直接提供,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的授权,有个人或者是相关的团体进行提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也为服务的管理者,而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则通常有社会来承担。政府将公益性体育项目作为其建设的重点,而社会则主要发函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和组织,并有社会专门的体育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以此可有效的确保整个体育发展在良好的氛围之内。

3.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内容。

随着当前经济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也在逐步的增多。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其满足公众的需求也不同,将其公共服务有具有专业性和不同的针对性。根据其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公共体育服务分为体育设施服务、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等五方面。其中的体育组织服务则主要是参与体育组织服务的相关群众组织、站点与团队等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与管理等。替身提高组织服务质量,对培养自发性体育群体,同时增强我国体育组织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对发展体育社团和培养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的骨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设施的服务则主要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满足不同的需求,其主要包括对体育健身和体育场地、场馆、器材等,而这些有分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设施两个不同的部分。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服务,则包括对社会的建设、更新和维护等。体育指导服务其内容则主要包括对体育锻炼着的指导和健身咨询。通过对市民进行具有专业性和一定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指导,并为其提出合理化的健身锻炼建议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则主要包括来自社会各个部门、社会、政府和相关的社会团体通过互联网、电话、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来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体育健身指导、健康知识和体育赛事进行传播,以此推动体育服务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俄日更好的满足公众对各种不同信息的需求,通过够构建各种比赛信息平台、健康咨询平台等方式来斤西瓜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体育活动的服务则主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进行的提供。该服务则主要包括相关的体育展览、体育赛事的转播、体育表演等,从而提高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

二、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调查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则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本地区居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1.2研究的方法。

对该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采用专家访谈、调查报告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其中,专家访谈则主要是为保证对问卷在进行编制的时候,使得问卷更具备有效性,因此采用专家访谈的方式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专家进行意见的提取。本文共访谈5人。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地区城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总共3000份,其中有效收回2740份,回收比例为91.3%。最后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当前比较流行的SPSS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并对样本的独立性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的方差检验。

2.调查结果分析。

2.1满意度因子分析。

通过对五个不同维度的调查显示,并通过SPSS进行的检验,对数据进行因子检验,从而可以得出不同维度的因子贡献率的大小,也就是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的大小,并确定出其中的最大的贡献率因子,以此为政府的服务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而通过Bartlett球体检验,其KMO的值为0.86,则表明这类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方差也可以得到其正交旋转的5个因子。通过调查其中国的体育组织服务的子方差的贡献率为最大,达到66%,则表明该类因子包含的信息量为最大,同时通过对不同因子的权数进行分析,表明该因子对本地区体育服务的满意度的影响也为最大。其次则为站点(0.6)、体育转播快慢(0.58),标准化程度为(0.69),体育指导人员数量(0.64),场地安全性(0.51)对整体的贡献最大。

2.2不同性别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对男女不通过性别的群体进行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的调查,其结果为p<0.05,着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男性的整体的满意度为3.72,而女性的整体满意度则为3.83,可以看出男性的满意度要小于女性的满意度。而通过选取两个群体在各个不同维度的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其结果在场地设施服务、体育指导和体育组织方面p都小于0.05,从而使得整体数据达到显著性的差异。同时在交谈中,我们发现,上述三个不同维度的满意度都比女性小,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男性所参加的体育锻炼的频率要比女性高,从而使得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也显得要高。另外男性锻炼通常是通过组织起来的,而女性则主要是自发的。

2.3不同年龄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调查。

通过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的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其P>0.05,从而可以说明其不同的年龄对体育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在对其中的对体育组织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其P小于0.05,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在对体育组织的满意度的调查中,60到69岁的人对体育满意度最低,由此可以说明其在该年龄阶段的体育组织是比较少的。

2.4不同文化程度对公共服务体育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方差结果显示,其P都大于0.05,从而可以说明其不同维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通过采用单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程度在不同维度的满意度都没有达到显著性的差异。而从均值来看,其中小学和高中的满意度与高中学历相比显得稍高,而大学学历比硕士学历的满意度则显得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低学历则更容易配合对不同政府体育组织的管理服务的实施,从而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但是,由于不同的学历对体育满意的期望值不同,因此,其不同学历的满意度也存在差异。但是,从总体来讲,其学历的变化对体育公共服务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满意度。

2.5不同职业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对本地区不同职业的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其p=0.0000,因此可以表示其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而通过对其中的显著性的差异的排名进行显示,军人对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最高。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军队的很多的公共体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不对提供,在完善性和丰富性方面要高。名列第二和第三的则为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如学校等。而满意度最低的则为则为农民工。而通过访谈发现,工人的满意度最低,其在很多的程度上因为体育服务设施为收费项目,并且价格通常都比较高,从而其满意度低。在对不同职业的分项进行满意度的方差分析的时候,其结果显示出公共体育场地的设施满意度、信息满意度和指导满意度方面都小于0.05,通过对上述的三者进行顺序的排列,可以看出体育设施满意度最高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低为工人。而体育信息和指导满意度最低为工人,这主要是因为本地区相关的体育场馆可能收费比较高,另外其免费开放的时间则显得比较短。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的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以下的问题措施提高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完善社会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加强对相关体育组织的登记和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松散的个人体育组织,则必须时期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基本体育组织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当中。通过在不同社会建立健康俱乐部的方式,并定期举办不同的信息,因此加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发展中注重对不同年龄层次对体育组织的要求,适当增加老年人活动的体育活动,以此切实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并丰富老年社区活动的质量。另外,在建设中加强以街道为主的协会建设,并通过街道组织不同的体育比赛,并对表现优秀的体育协会进行适当的表彰。

第二,构建体育指导员的大力培养,替身社会体育自身服务的水平。

在实际中,注重数量和质量的协同发展,有效对相关的体育指导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测评,同时定期对指导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在考核中表现比较差的进行在培训,方可上岗。同时相关体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大对体育指导员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加大资金倾斜,使得有专门的款项对指导员进行培养。另外构建体育指导员协会,通过协会完成对指导员的管理。

第三,加强对农民工等相关弱势群体的关注。

通过上述的调查发现,军队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最高,同时在体育设施方面事业单位也现代比较高。而在事业单位之中,则主要以学校为主,因此,首先应该积极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向广大的社会进行开放,在保障学校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往社会公众倾斜。其次构建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社区,构建简易的公共设施或活动室的方式,来提高农民工锻炼。再次则是通过成立相关的流动人口服务组织来对农民工进行指导,从而更好的提高该类人群的整体身体素质。

四、结语

第3篇:公共体育范文

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即,身体健康教育、运动参与教育、运动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对本题目进行的实践研究,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发展现状,创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体系,研究并提炼出高校体育以课堂体育教学为核心,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措施,形成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组织实施方案,体现当代大学生体育教育综合培养的工作要求,并为其进行的体育教育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组织实施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以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观为先导,目的是在实施体育课程、健康锻炼《标准》、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社团活动等内容中得到合理有效进行,以达到全员参与的活动目标。终极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感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体育让人类的情感交流得以实现;体育使现代人的自我得以确认;体育让人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竞争去发展自己,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建立起不屈不挠、合作进取的信念,去实现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服务于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在组织管理方面:表现为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有序,职能和责任明确,工作流程清晰,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分配,部门联动加强的工作科学有效;在实施方法方面,提供即体现全体要求又保障个体愿望的服务。具体表现为体育教育工作组织综合化、方法实施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表现形式一体化的多元教育组织方式[1]。

1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依据体制架构设计理论而形成的多元化教育思想体系,为体育多元化教育组织与实施赋予了更多操作性和发展性的策略。在其理论思想指导下,各级组织者及教师工作能力的要求更具专业性和全面性,以发挥体育的生理、心理、社会教育作用。力求体育教学组织打破体育教育活动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运行的格局,开创多渠道、多种类的组织系统,使参与者在体育运动方面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空间[1]。

2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在以课程体育内容为核心,以课外体育组织活动为中心的前提下,依托体育课程、健康锻炼《标准》、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社团活动等内容实施多元化体育育人环境下而建构的。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即身体健康教育———运动参与教育———运动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以其作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依据,进而构建起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即,体质监测与评价、课堂体育教学、健康与心理咨询、健身与康复指导、运动训练与培训、体育俱乐部、体育在社会适应性中的教育、校园体育文化等八个教育体系的构成。它提供了全方位的体育健身、体育评价、体育康复、体育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与咨询服务,以此确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

3实施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组织方法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组织方法是多元化的组织方法。表现为体育教育工作组织综合化、方法实施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表现形式一体化的多元教育组织方式。具体内容是:(1)创建多元,一体教教育组织模式,形成学校、学院、体育部组织系统,保障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各项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有序进行;(2)公共体育部参与全校体育工作计划制定,在落实学校公共体育工作计划中,负有对各项体育活动内容的指导、训练、咨询义务;(3)二级学院负责各年级、班、寝室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4)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工会、团委、校医务室等职能部门形成一个各尽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一体化的实施[1]。

4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实施过程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坚持多样化的组织方法,实施两级的培育目标,体现“三特”的工作过程。(教学特色、学生特长、教师工作特点)

4.1课堂体育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基本教学目标。二年时间里,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实现公共体育教学特色确定的目标要求。(1)每个学生掌握运动前和运动后的身体活动的保健方法;(2)每位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二项运动技能;(3)每位学生掌握三项理论能力,即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方法、运动疾病现象的识别与诊断能力;运动处方的制定能力[2](体育教学特色)。

4.2课外体育教育

面向部分和个别学生的教学发展目标。四年时间里(课下),通过体育协会组织和体育俱乐部,使部分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中继续发展;通过组织运动队训练,使个别学生在体育运动竞赛中,展示学校竞技运动水平和精神风貌(发展学生特长)。

4.3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对每个学生有指导、咨询、服务的义务;思想要求上育人为本,做到服务与奉献相结合;专项发挥与教育专业相结合(教师工作特点)。

5实施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

5.1课堂体育教育的要求

5.1.1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

体育课堂教育要求实施由单纯生物体质教育向身体、心理、社会全面发展教育观转变。首先,在内容的组织方面满足教材编排竞技化、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安排上做到兴趣化、在练习手段上选择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学习条件学生的体育需求,在潜移默化的运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使体育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所领悟。其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内容科学设计、方法合理运用、指导措施有效的教学过程,使体育技能教育上升到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3]。

5.1.2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体育学是由多学科理论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运用多学科理论来研究体育教育规律,并将多学科理论有机地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文化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终身学习是其职业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应掌握和利用本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指导教育教学、解决教学中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性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体育运动教育专家。

5.1.3和谐与健康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相处是实施体育课堂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既要在体育教学中创造出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积极合作的氛围,又要做到自正其身,尊重学生的人格,并运用因人制宜的方法来关心帮助每个学生,进而形成全体学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同时体育教师还要运用好体育运动中公平、公正的规则,创设出相对宽松、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并保障教学组织活而不乱,学生乐于参与,让参与者获得快乐。

5.1.4挖掘体育动作教学中的文化内涵:

体育动作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直接体验过程,涉及到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教学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是创新性体育教育的源泉,也是改变体育教育过程中枯燥,缺乏活力的手段之一。因此,体育动作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于技能?技术传授,还应该与体育文化知识相结合,以丰富体育教育内涵[4]

5.2课外体育教育的总体要求

课外体育教育具有夸班级、跨年级、跨专业的参与人数多活动范围广等特点,也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教育路径。其可为大学生实施增强体质、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理解体育文化、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合作,完善人格等教育创造条件。

5.2.1凸显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性:

现在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其内容缺乏选择性是原因之一。而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存在和发展是满足学生的需求,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要求在参与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学校和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的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自主选择[5]。

5.2.2遵循自我发展原则: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重视学生主体性教育,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只有其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方可达到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的运动教育效果,并获得运动对自我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大学生自我运动效能,养成自觉接受运动教育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5.2.3体育项目差异性的教育作用:

千校一面,万人一堂的现状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各有不同。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做好对运动项目选择差异性的服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5.2.4体育运动过程中的社会性教育:

体育不仅是为身心健康服务的,也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了解、适应社会创造学习条件。课外体育活动中存有诸多的社会现象。把体育运动教育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竞争与合作、规则意识、培养道德情操、养成终身健身保健习惯以及发展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是创新体育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培养要求[6]。

6结语

6.1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出发点

全面落实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精神实质,要求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必须是运动教育专家,以使体育回归教育本意。

6.2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感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并服务于自己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

6.3创建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

建立以学校为统领的从学院到学生寝室的各级组织体系,实施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组织多元化,使教书、管理、服务全面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

6.4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组织实施

课上围绕着体育教学特色,课下围绕着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履行对每个学生指导、咨询、服务的工作职责,以此作为高校体育培养人才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谷长江.高校公共体育工作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J].台州学院学报,2012(3).

[2]李艳群.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

[3]丁物.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特征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2(5).

[4]潘正坤.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与实效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7).

[5]黄江涛.基于系统论的校园体育教育新体系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3(23).

第4篇:公共体育范文

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上课时间的自由度,根据国家实行的新《纲要》,学生应具有进行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教师、上课时间的权利。所以,“三自主”选课模式在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改中推行是重要的教学改革实践,能够详细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建立学生选课制的支持系统

2.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独立院校《公共体育》建立学生选课制来说,课程资源主要内容包括场地设施开发利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以及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教师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优化其他课程资源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其主要体现在挖掘教师特长与发挥教师专长两方面。同时,体育课对场地设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教师课程设计不具备基础的物质条件将无法实现。所以,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和优化场地设施配置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开发场地设施主要内容包括对学校的场地设施进行合理布局、简易器材制作以及发挥场地多功能性等方面,同时确保开出课程和场地设施的开发利用配套。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创造了条件,满足了教学的实际需求[1]。2.2开发网上选课系统。Internet的信息传递通过Web建立了良好的结构框架,同时JSP、Servlet技术也促进了Web进行管理工作流、远程教育以及电子商务等应用的快速发展。通过利用Web建立网上选课平台,并且通过校园网络制定完善选课系统。学生可通过选课系统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课程时间以及教师,并且可根据学生的时间、兴趣、爱好选取规定时间内的任意选取课程内容、教师以及课程时间。网络选课平台不仅为学生的选课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处理课程信息效率的提升[2]。

3学生选课情况分析

根据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15级的数据调查,此次选课主要内容为:学生962名(其中男生367名、女生595名)、教师10名,教学时段12个开出项目15个、选项课班次55个,其中在10个项目共确立教学班25个。3.1新兴体育项目受学生欢迎。数据结果显示,175人选择了健美操或啦啦操占总比的18.19%,126人选择了体育舞蹈占总比的13.1%,103人选择了跆拳道占总比的10.7%,新兴的体育项目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符合学生的猎奇和求新的心理特征。185人选择羽毛球占总比19.23%,96人选择篮球占总比9.98%,142人选择气排球占总比14.76%,具备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依然受到学生的欢迎。3.2男女选课具有倾向性。数据显示,男生选择的体育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技性,其中有305名男生选择羽毛球、足球、跆拳道、气排球以及篮球等项目占男生总比的83.11%。女生一般选择了形体塑造作用强、韵律感丰富、运动适量的体育项目,其中有387名女生选择了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羽毛球等项目占总比的65.04%。通过调查选课数据发现,男生的选课特点反映出男生喜爱竞争的心理特点,其选择的体育项目都具备较强的对抗性和竞技性。而女生选课一般则具备追求时尚与爱美的特点,对塑造身形和韵律丰富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倾向。

4实行选课制效果分析

4.1“三自主”选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主动性。“三自主”选课模式的创建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促进了学生弘扬本身的个性,更体现了服务学生的宗旨。根据问卷数据调查得出,对选课制表示欢迎态度的学生占61.5%,比较欢迎的占36.6%,表示一般的学生占1.9%,表示不欢迎的占0%,选课模式在院校推行学生持支持态度。针对学生对学习态度的变化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态度变为积极的占52.1%,较为积极的占39.5%,仅有8.4%学生变化不大。通过“三自主”选课模式在独立院校《公共体育》的应用发现,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化解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矛盾现象。4.2“三自主”选课促进不同专业、系别和性别学生交流。“三自主”选课模式突破了传统分班级、系别的教学组织的形式,通过该种制度实现了不同系别、性别以及专业的学生组合上课。将具有不同爱好、不同兴趣的学生进行集中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体育技能知识互补,同时,因学生的专业、系别、知识结构不同,该种模式也促进了学生间的知识渗透,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选课模式在《公共体育》中的应用,不仅拓宽了学生交际范围,同时提升了学生间的友谊和互相学习的动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三自主”选课模式在独立院校《公共体育》的应用能够拓展学生的横向交际,通过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渗透了不同专业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同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升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作者:刘世奇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公共体育范文

体育健身设施的有效供给一方面在于国家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于供与给的有效契合。国民体质的不断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阶级的分层导致公民享有物质财富的不均等化,在这种不均等化下,作为服务性的政府就要在人本、尊严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矛盾的转化。统筹城镇化发展,保障社会底层群众的基本需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阶层矛盾。“解决老百姓身边体育场地、设施欠缺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供给的有效性”。我国居住社区体育用地的法律法规拥有10余部,各个配套法律法规的涉及部门之间的利益权衡过于繁杂,导致相互制约,相互推诿造成了供给效率的不足。

2体育设施供给主体职能分析

政府在城市居住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中的角色地位是政府权力及资源来源所决定的。只要在公共权力问题上持有委托与被委托关系的价值理念,就会逻辑地推导出被委托者必须负责的结论。在现实的公共产品经济活动中,国家这个实质主体是以间接主体身份参与公共产品经济活动的,真正直接参与公共产品提供全过程的形式主体是行使权力的政府。

2.1政府的定位、失位分析

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政府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中的地位和权威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是拥有全部控制权的一方。政府应该在体育健身设施的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从预防社会风险的角度和全面发展人的健康问题的角度为目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但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换造成了政府定位的缺失,职能转换并不是意味着削弱政府的职能,造成政府监管的缺位,相反的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淡化和弱化那些不适应、不符合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逐步达到政府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2.2政府对体育健身权利缺乏人道主义关怀

社会分层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使得市场只追求私人经济效益的有效化,要保障人民的健康权必须切实保障公民参与体育的权力,给与体育配套设施建设的权力。不应将体育设施建设当一般性的商品或服务,或者只是有消费能力群体的“特权”,更应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大力发展“人人享受生存、发展、健康和自由”的权利。如果这种价值观念被社会广泛关注,并将其转化为政府职能列入政府工作的清单之中,那么实现全民健身运动和全面发展体育运动便可水到渠成。

2.3政府对体育健身设施相关法律规范不明确

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了社区体育中心的基本标准;在美国,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活动中心。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在公共建设配套建设中体育设施的建设成为“空架子”。或者一部分社区原则上有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但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多被占用或改为其他用途。体育健身设施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具有制度上保障,但由于实施性弱,在规划部门审批体育设施时,缺乏有效的监管机构,导致“上行却不下效”,只是应付上级硬性指标以致出现“篮球场晒谷子”这样尴尬的现状,公众的实际需求得不到切实满足。造成建设资源的高度浪费,健身成效得不到有效提高。

3对策与建议

3.1推进体育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共服务的成功转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从重视政府在实现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在某种意义上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完全从市场经济中退出所导致的经济和社会的失衡。在公共产品提供中,政府是主角,是积极参与主导的角色,它的举措得当或失当,其影响从来都是全局性的。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要在规范市场和建设社会组织方面起作用,更主要的还要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公民,以及构成社会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利益关系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角色和责任。

3.2密切关注公众需求,促进公民健身权利的实现

提供基本体育服务,首先应当“问需于民”,政府给予的公共产品如果不符合群众的健身需求,健身设施形同虚设,健身设施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健身理念也就失去理论价值。围绕着建老百姓身边场地的问题,政府责任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须承担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为老百姓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的基本保证。“人民主体”也是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实践的逻辑归宿,在供给实践中,政府及相关组织不仅要保证投入,还要充分尊重民众诉求,给公众预留出充分体现其意愿的选择空间。政府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喜好、考虑到群众日常健身的实际需求。公众需求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着眼点。对于公众来讲设施建设并不需要高端、复杂、覆盖面积宽广的设施,关键是要就近、符合群众兴趣爱好,能够为群众喜闻乐见。设施虽然很全面,但是并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不能根据当地群众的现实需求建设也不能成为公民的选择。密切关注公众需求,在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方面充分尊重公民健身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提供人民群众乐意参与健身的体育设施。

3.3强化体育政策规范,增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要参考人口的区位密度情况、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口未来增长模式和趋势、社区地域规划及设施建设情况等综合因素合理分布。政策法规不是“空头文件”,细则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关键在于执行力。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当前我国政府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在于设置相对能够执行和合理规划的供求平衡估算方式,而不仅仅是概念性的指导意见。

4结语

第6篇:公共体育范文

摘 要 本文首先就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含义进行了简要概述,接着从促进社区体育服务社会化以及发展体育社团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城市社区 体育公共服务 供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改善,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国家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而满足社区成员的健身需求。因此,现阶段要逐步完善社区群众的体育运动条件,根据不同地方、不同类型人员的运动需求,把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当作重要目标,进而保障社区群众的体育服务。

一、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概述

所谓体育公共服务,主要是以服务为中心,基本的保障条件是资源的供给加上制度的完善,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需求,以此推动全面健身,把终身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体育消费,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属于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系统。而城市社区体育公务服务主要是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以社区的体育设施为基础,把社区的群众当作服务的主体,来满足社区群众健身、运动的需求,从而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巩固社区成员的社区情感。这种公共服务需要政府的支持,加上社区各个组织、机构等提供的社会福利性质的体育服务。

二、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路径

(一)促进社区体育服务社会化,逐步形成产业化的竞争机制

要体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性质,就要政府、民间社团、企业以及个人等力量的广泛参与,不能只是政府部门的大包大揽,主要强调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对社区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要形成产业化的竞争机制,并不是说要把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附属于第三产业,把其当作第三产业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的区别就是,这两种服务的产品分别是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换句话说,不能把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跟私人服务的市场产业混淆。在城市社区内开发场地设施,包括建设器材、休闲娱乐设施等的资金,其中一部分是政府相关部门下拨,另一部分可以从社区驻区单位、房地产企业等共同募集。在体育设施建成之后,运动场地设施的维护可以由体育社团组织来安排,至于谁来实施服务,则可以选择各种体育社团或者俱乐部,也可以选择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单位或者专业化组织等。这些单位要提供服务,就要公开其成本与生产信息,进而从集体消费单位中获取生产成本资金。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把无偿服务跟无偿服务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满足不同对象的体育服务需求。

(二)发展体育社团组织,强化多中心竞争机制的基础

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来,还要促进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不断吸纳志愿者参与进来。社会的广泛参与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这项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要衡量一个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主要是看参与组织的规模、提供的服务质量,还有社区群众的参与度,从那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体育社团中的成员,这些成员的数量和质量也彰显了这个地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对于社区体育社团组织来说,志愿者的参与跟社区体育建设具有很强的互动关系,这些社团组织的参与能够为社区人文环境的营造提供条件,而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也能吸引更高的体育社团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进来,成为强化多中心竞争机制的基础。

(三)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

对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来说,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为社区内的群众提供公益性的体育服务。所以,社区居民就是这项公共服务的对象,属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接受者。无论这个城市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采取何种模式来运营,如果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那么这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价值便无从体现。因此,要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就要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用居民的参与度以及满意度来检验这个城市的社区公共服务是否完善。构建社会居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能够把社区居民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是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一个重要策略,能够保障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顺应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我国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该部分,这项公共服务的开展满足了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需求,要认真研究其供给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进而保障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莲香,袁音,王安平.社区体育服务的三种类型及其具体要求[J].甘肃社会科学.2014(5).

第7篇:公共体育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以及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一般由学校领导或教务部门组织督导员进行。它往往采用同其他学科课程相同的标准和模式来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同时,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学管理方为中心,以定性的方法进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社会适应目标的重视度不够,因此评价难免有所偏颇,不能真正体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科学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管理方进行,更要依靠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河南理工大学2004、2005级在校学生。

2.研究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体育教学评价和其他学科教学评价方面的文献资料。第二,问卷调查法。针对本课题中有关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效度,信度和权重的科学性,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第三,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和模糊数学原理方法对指标信息、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第四,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方法对收集信息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二、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1.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在学校,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因此,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现状,不断改进体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自觉地朝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标准不断前进。

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教学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质量的动态综合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将着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质量上,忽视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或者说根本就不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从观念上就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而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将对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将“评教”与“评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科学地、全面地反映课程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也只有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才能真正满足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

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实施科学教学管理的需要。以往高校一般依靠工作量制度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管理,仅仅强调教师教学上作量的多少,忽视了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实行体育课堂教学质价,可以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给教师一个客观评价,这对完善教学管理,健全教师业务档案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1.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吝。根据体育课堂教学

活动的特点。我们认为,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要涉及以下内容:(1)教学内容。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紧扣大纲,信息是否丰富,重点是否突出,这些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都有重大影响。(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的正确运用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强调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妥当,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否注意启发和引导,是否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言是否简明生动,是否注意因材施教,是否重视能力培养,这些都是对教学方法的考查点。在教学手段方面,则要强调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掌握与运用。(3)教学态度。教学态度也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它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态度可以从教学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重视以德育人,是否关爱尊重学生,仪表是否端庄大方,精神风貌是否良好,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进行具体评价。(4)教学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要以教学效果来反映。因此,教学效果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掌握,师生互动是否满意等指标来衡量。

2.评价指标与等级。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学

生评教、同行专家评教、学校领导和督导组评教以及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与规范情况评价四个方面组成。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应实行量化考核,采用百分制计分,具体计算公式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学生评教×0.4+领导或督导组评教×0.3+同行专家评教×0.2+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情况×0.1。(I)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评价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学生应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4个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于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同行对教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并且具有相同的教学经历,因而他们对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教材处理是否妥当,教学组织是否成功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所以,同行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由于同行对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具有一定的相同教学活动,它的评价重点应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具体评价项目为:第一,教学日标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第二,教材选择合理,教学设计层次清晰,善于利用和开发教材。第,场地、器材布局合理,利用率高,安全措施到位第四,教学组织过程分配合理,层次清晰,调控得当第五,教学组织多样化,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第六,教育主体明确,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学生积极参与:第七,教学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全面提高,又照顾到薄弱群体的学习与需要:第八,教学目标的实现度。第九,学生参与程度与表现:第十,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第十一,心理与生理负荷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第十二,教师的语言及示范动作具有感染力。第十三,教师的教态、仪表、举止自然大方。第十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第十五,驾驭控制课堂教学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程度。第十六,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教学特色显著。每个评价指标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差五个等级。(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领导(或督导组)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领导或体育界退休的老教师专门组成督导组,代表学校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依然处于监控者的地位。在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过程中,他们应注重对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具体评价项目为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例证恰当、难点突出、精心组织、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等10个方面,每个评价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4)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与规范情况评价。任课教师应按时间要求及时提供以下教学资料:教案、教学日历、教师工作记录手册、课程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学生的成绩单、课程考试分析报告等。

四、结论与建议

1.以评促改,重在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就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绝不是简单地给教师定等级,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重在指导上下功夫。校系两级专家评估组,不仅要对各单位课程教学质量监督、指导,还要耐心帮助教师对授课情况进行分析,从备课、内容、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提改进的意见。

第8篇:公共体育范文

1.1研究对象

以毕节学院公共体育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毕节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等收集相关学生体质测试的资料,为本文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2.2调查法

对毕节学院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统计。

2目前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

毕节学院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受地理条件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不够,教学内容除传统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外,没有新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开设的项目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计划进行常规的教学,枯燥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模式传统

体育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体育教育只是让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上运动,重复枯燥乏味的固定动作;学生接受终身健康的意识较为淡薄,只在乎学生的教,而忽视学生的育,学生在构建实践活动和改变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能力不足。目前,我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随意性较大。

2.3教学目标不完善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对学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及任务有一定规定,在大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同时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级部门对体育教学工作不是很重视;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掌握自然不是很了解;学生大学4年之后就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难以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追求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因此,学校体育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可行的教学目标。

2.4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部门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够重视,不仅是大学,中小学更是如此,中小学在乎学生的升学率,而大学在乎学生的招生和就业率,各级政府部门对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的好坏是学校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往往忽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家庭同样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是如此,家长对学生评价是学习的好坏,就业单位怎么样,对学生健康状况不是到非常时刻是不会注意的。

2.5学校开展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够丰富

我校的学生体育社团不少,有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排球协会、武术协会、户外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等,但是真正开展活动的体育社团不多,即使是有的社团开展了一定活动,但是参加到其中的同学也不多;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学校层面的只有每年一次的毕节学院春季运动会、大学生篮球比赛等较少的体育活动,且参与体育到活动的学生也不多,对课后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的指导也不够。

3对策与建议

3.1加大投入,丰富教学内容

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完善必要的体育设施;加大力度改进目前现有的运动项目,使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更具有吸引力;积极创新,努力开设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比如羽毛球、体育舞蹈、户外运动、网球、跆拳道等运动项目,使毕节学院公共体育的运动项目更丰富、完善,学生能找到自己比较喜欢的项目,自愿的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另外,投入更多经费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室,除测试时间外,课余体质测试室应该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时刻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并能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自己体质健康状况。

3.2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改变长期以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提高公共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体育教师是关键,由于毕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难以引进教学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学校就应该利用多途径来提高我校现有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利用网络对体育教师进行再培训,学校派教师外出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用感情或一定的条件引进教学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等;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体育转变为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提高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3.3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改变现有的体育教学理念,提供学生所需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指导与服务;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的教学目标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体育专业的学生是以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方法为根本目标,为以后在体育教学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公共体育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为目的,培养学生体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3.4改变观念,重视健康教育

学校及家庭都应该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意识的引导,各级各部门不但要抓好学生的入学率及就业率,还要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考核的一个内容,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应该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学校年终绩效考核内容的一个指标。学校体育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学校应该把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选奖学金、助学金及优秀学生的一项指标。家庭体育同样重要,学生家长应该关心自己孩子的健康状况,周末要积极主动带领孩子参加必要体育锻炼,学生在家有家长与其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在学校有老师、同学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状况。

3.5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作用

第9篇:公共体育范文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连同瑞典三所顶尖工业大学共同倡导,集多国工程教育精英耗资数百万美元所建立的一整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代表着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rate)。基于当前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以构思、设计、实施与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1]。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也必须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英国课程专家凯利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任何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效果的过程。我校作为工程学院,已经在2008年进行了CDIO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通过在CDIO高等工程教育下,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的研究,可以在不失原有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下,旨在进一步分析体育课程的内涵,把握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突出为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服务,提升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最终提高高等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体育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体育课程质量评价的研究。通过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有关“高等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为主题的检索,从2002年至2009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过14条。主要有颜晓于2004年5月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探讨》,他通过对国家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后,设计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2005年12月,常言珍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一文中强调,要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王放在2007年4月在《教育与职业》发表的《现代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若干问题研究》中强调,“要站在课程的高度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环节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对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提出一些想法;2008年9月,王德惠等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育课程研究现状及其趋势》一文中提到“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笔者发现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基本没有对体育课程评价模式的研究。”说明对于“质量工程”下对体育课程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是薄弱环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够的。

二、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

(一)以校本课程理论为基础

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古德莱德(J•IGoodlad)认为课程可以分为5个层次:(1)观念层次的课程(ideo-logicalcurriculum)。(2)社会层次的课程(socretal-curriculum)。(3)学校层次的课程(institutionalcur-riculum)。该层次的课程通常以学科的形式组织起来。(4)教学层次的课程(instuctionalcurriculum)。这是教师规划并在课堂上实施的课程。(5)体验层次的课程(experrientialcurriculum)。这是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从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来看,体育课程同样具有涵义不同的5个课程层次。随着人们对体育课程健康促进价值认识的日益深化,“健康第一”的思想广泛渗透到我国新世纪体育课程标准的制订和体育教材的建设之中,这便是社会层次的体育课程。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课程方案和体育课程标准开设的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等属于学校层次的体育课程,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等课程实施活动中真正实施和学生真正体验到的体育课程,则是教学层次和体验层次的体育课程[2]。学校体育课程内在地包含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涵盖了显性体育课程和隐形体育课程,兼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双重性格[3]。课程论已经从教学论中分离出来,我们这里的体育课程评价必须考虑教学层面、体验层面的体育课程,同时要站在学校层面的体育课程高度,将在学校里发生的体育活动系统性的进行评价,才能既促进“健康第一”的学科发展思想,又体现体育课程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二)以课程效果质量为评价重点

2006年5月,国务院在第135次常务会议上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相对稳定招生规模。2007年1月,教育部召开直属高校咨询工作委员会第17次全体会议,会议的主体是“管理、质量、特色”,启动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0年7月29日,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七章高等教育”中明确提出:“(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这一系列的决定和措施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由规模扩展转向质量提高。对于体育课程评价主要有体育课程设计的评价、体育课程效果的评价、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等几个部分[4]。基于当前特有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我们应该把课程的效果质量作为体育课程评价的重点,强调课程对于形成“人才”的效果和作用。

(三)适应新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突出素质教育中隐形教育功能

体育课程的本质是指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学生主动提高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逐渐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一门课程[3]。从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来看,体育课程改革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从严格遵循体育的学科特征转向密切关注学生的主题需要。体育课程评价需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和核心的基础上,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新的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科发展及体育课程的显性价值的同时,把过去处于课程隐形方面的学习态度、情感等心理表现提到显性层面。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将课程目标明确地分为5个基本目标5个发展目标,都包括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等隐形的教育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课程,其目标应体现学校教育的普遍价值观,那就是培养人和教育人。CDIO对于卓越工程师的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握能力。CDIO对于“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列的提法,他有意无意地将素质教育放在了对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的“补充”地位[5]。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也可以将课程效果恰当的归纳到知识、能力、素质这三个系统中来。在CDIO高等工程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让体育课程培养“健康的人才”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让体育课程为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服务。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修正采用特尔菲法。综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及课程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采用三级结构式,初步制订出一级指标,应包括课程条件、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三部分;其次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测评点;三级指标是各项目的评估要素及评估标准。将各指标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不重要”分别给予9、7、5、3的分值,请专家按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收到专家的评议意见后,进行统计计算。第一,计算出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重要程度)。根据下列计算所有方案的平均值:Mj=1m∑mi=1Cij。其中,Mj为对某一方案评价的平均值,Cij为第i个专家对第j方案的评价指标,m为参与某一方案评价的专家人数。第二,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由下列公式计算:W=12sm2(n3-n)。其中m专家人数,n为方案数,s为方案评价等级名次之和的离均差平方和。并将系数进行统计显著检验,其公式为:X2=m(n-1)W[6]。根据统计结果要将重要程度小于6的三级指标项目进行必要的筛选,将经反复推敲的、最能代表课程质量的指标项目挑选出来,并合理的分布权重数,最后形成指标体系。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方案及组织实施

以得出的《体育课程质量评价表》中评价要素的内涵和评价方法,对各评价要素分为优A(100-90)、良B(90-75)、合格C(75-60)、不合格D(60-)四个等级。高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使用“权重综合评分方法”进行评价。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一,由专家、教师、学生组成课程评价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