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1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分值分配

理综试题生物部分总分90分,题型题量基本不变,理综第Ⅰ卷1~6题是生物选择题,每题6分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4分,由29题(2009、2010、2011三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30题(2009、2012、2013三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31题(2010、2011两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组成。

二、试题图表与文字数目的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年来文字量、图表量都在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选择题字数在900个左右,非选择题字数1440个左右,总字数在2350个左右,答案字数320个左右,并且图表总数约为4~6个。2009年有一道对实验结果作预测并绘出折线图题及一道遗传图解题,2010、2011、2012各有一道绘制遗传图解题,2013有一道题要求绘制食物网。试题的呈现注重图、表、文结合,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识图表及图表文转化能力。加强对学生准确获取图表文信息及图表文转化能力的考查,这应该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

三、各模块分值的变化情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1)高考考点以必修2和必修3为主,约占生物总分的66%。

(2)本人认为今年安徽省的高考生物试题考查依然以必修2和必修3为主,生物技术实践一般以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考查;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则还是会结合必修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考查。

四、考查知识点的变化

(一)2009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基因工程。

(二)2010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膜系统、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群落;植物组织培养。

(三)2011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分化、细胞代谢;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生态系统;动物细胞工程(细胞培养)、基因工程。

(四)2012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凋亡、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生态系统;凝胶色谱法;动物细胞工程(克隆)、基因工程。

(五)2013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癌变;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微生物计数;基因工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主干核心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试卷以“代谢、遗传、调节”为三大命题中心。

五、命题特点

(一)三道非选择题:29题一般考查细胞代谢(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实验知识(2009、2010、2012)或细胞代谢、实验及生态知识(2011);30题一般考查调节知识(2009、2010、2011、2013)或考查调节和生态知识(2012、2013);31题一般考查遗传知识加选修部分(2009、2010、2011、2012、2013)。

(二)实验能力的考查常考常新。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方面,高考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进行考查。生物实验不只是考查一些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实验思路、实验原则和变量的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评价等的考查,更主要的是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创设实验问题情景,通过实验设计来考查学生实验方面的思维能力。如2011年安徽高考生物卷的29题许多学生无法找到题目中实验步骤的缺陷,即使有部分学生能找到缺陷也不能很准确的作答。这说明实验在高中学生学习中存在记忆背诵的学习方法,没有用实验思维进行实验的学习。

(三)命题材料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些题目的题干背景新颖,其实理在课本上,重在考查学生的推理、分析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如2012年第6道选择题的“留树保鲜”问题。

六、备考建议

(一)构建知识网络、扎实复习

在一轮复习中,不能让知识停留在零散状态,而应对章节知识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提高,对照《考试说明》的知识范围,全面系统地回顾和再现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能从知识点上升到知识面、从知识面上升到知识体,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构架;提高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熟练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题训练,特别是解题能力和做题速度的训练;复习要到边到拐,猜题、押题都是不对的;重视基础,突出主干,复习时要以教材为核心,切忌在学习上构筑空中楼阁;减少一些无谓的资料和练习(不主张题海战术、但也不能不做一定量的题,要精选精练),增加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时间;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关键在于理解,只有想通悟透生物学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不管试题情景如何新颖变化,但解答它还是离不开课本知识。

(二)认真对待错题、整理错题,快速提高自己

错的原因:是知识没有掌握、还是粗心大意;是审题不清、还是思路不对;答题是否规范、完善完整。

(三)关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四)重视实验的技能和方法

(五)关注高考高频考点

1.必修1:(1)细胞中物质的鉴定;(2)细胞的渗透作用;(3)酶及其在代谢中的作用、特性、相关实验;(4)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细胞呼吸;(6)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7)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癌变及衰老。

2.必修2:(1)遗传变异的细胞基础;(2)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性状;②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途径来控制性状;③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关系;④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4)遗传规律及其拓展(遗传的非典型现象: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的非典型现象:若自交后代表现型为1:2:1是不完全显性;若是2:1则是致死基因型;②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的非典型现象:9:3:3:1的变形9:6:1、9:7、9:4:3、12:3:1、1:4:6:4:1);(5)在育种中的应用;(6)人类的遗传病(①遗传病的概念(遗传病不一定带有致病基因)、类型及预防;②调查遗传病的方法;③系谱图与遗传病的判断);(7)杂交实验与探究。

3.必修3:(1)植物激素调节;(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能不能口服;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机制: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神经调节:兴奋的传导、传递、反射弧、特点);(3)免疫调节(淋巴因子可由T细胞和效应T细胞分泌);(4)内环境与稳态调节(血糖调节及健康);(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如问生态系统成分,答生产者;如问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第一营养级);(6)生态农业;(7)生物富集作用、水体富营养化。

最后,用好《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后面的题型示例很有必要看,他有一定的导向性。考试说明中的“知识内容及要求”可以作为一个纲要,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当然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做题查找自己的知识盲点、漏点。两个结合起来,查缺补漏、找知识盲点效果非常好。)并做一些近年的高考真题,如全国卷、安徽卷等。

【参考文献】

第2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1“问题导学法”的基本概念

所谓“问题导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挖掘和培养,从而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有效开发,并且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高中生物老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首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设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首先这些问题必须能够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此外这些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们去独立思考。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一致性》时,老师首先提出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哪方面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对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进行观察,并且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利用新闻热点营造一种问题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仅能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此外,还可以将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借助于新闻热点事件创设一个课堂情景,将会有助于激发起学生们对知识的一种渴望。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老师可以将日本大地震的新闻引入到课堂上,并且讲述在海啸之后的搜寻过程中利用DNA来确定死者的过程,老师就发出提问,为什么通过DNA来确定死者?在这种环境下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好奇心。

2.2将“问题链”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对于“问题导学法”来说,教材是提出问题的基础,问题必须要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老师还需要对学生们的认知规律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学生们实际接受能力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物里面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琐碎的,缺乏系统化,这就需要老师对问题进行设计,使老师通过提问将这些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时,老师提出,生命体最小的生物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出“细胞”时,老师就接着提问“细胞的生存环境是什么?”,这样就能够将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之后老师再提出“细胞构成了生命,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第二章的内容就能够被提出来,以此类推,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将生物课本中的知识串连在一起,这样就会有利于学生们将琐碎的生物知识记住。

2.3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老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还应该针对学生的需要,通过提问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且突出本章节的重点掌握内容,这样做可以对学生把握问题的程度进行检查,及时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例如,当生物老师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讲完时,老师就可以通过提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把握。老师可以针对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中提问学生们“蛋白质的合成是由什么决定的?”,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3“运用问题导学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1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目的性

问题导学法并不等于在课堂上简单地利用提问题来教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相应的针对性,这些问题必须是那些具有提问价值,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性的问题,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那么就很难会达到提问的目的。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三节《人类遗传病》时,老师应该结合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课的内容,通过提问从而能够使学生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3.2因材施教地采用“问题导学法”

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老师对全班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考察,并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问题。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突变及其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时,老师在了解到学生的情况之后,针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老师设计出“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这一问题,在此之后,老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拔高训练。

4结语

第3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用“思考与讨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的很多“思考和讨论”是在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进行加强巩固和拓展的,比如在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中,教材正文在以龟为例子讲解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后,引出思考与讨论,其实也是学生在学习完这个知识点之后有可能引发的疑问,而教材中正好给出了这些疑问让学生去思考。比如:(1)如果把龟换成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换成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又将怎样?(2)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的层次是哪一个?说明你的理由。(3)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吗?如果是,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完生命系统结果层次之后,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考查点,容易理解错误。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再比如在必修一《能力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中,有一个“思考与讨论”是在学习了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之后提出的:(1)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在所需条件、进行场所、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等方面有什么区别?(2)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得联系是怎样的呢?学生在学习了光反应和暗反应之后,需要对这两个过程进行总结和比较,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总结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分组汇报,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总结归纳的能力。这一类的“思考与讨论”还有很多,充分利用好“思考和讨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用“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课本中的一些“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讨论,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中的两个“思考和讨论”,一个可以让学生观察这四个氨基酸的结构,总结出这些氨基酸结构具有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现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但是总是有很多考生写错。如果采用这种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方式,肯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要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者老师自己总结出来,那对学生来说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本节课中还有一处“思考和讨论”,里面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人体食物中的蛋白质如何转变成氨基酸,氨基酸又如何才能变成蛋白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怎样的?通过这些讨论和思考,来加深对此过程的理解。第三个问题是:使用20个不同的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可以组成多少条不同的长链?引出了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个“思考和讨论”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又比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中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观察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局部结构简图,总结出无机盐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三、用“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将知识简单、直接地传授给学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等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思考与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必修一模块中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要求学生讨论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这两个问题是学习生物科学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但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出具体是怎么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科学探究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渗透,让学生在摸索中慢慢进步。学习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之后“思考与讨论”提到:从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有什么联系?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关系?你还有哪些感悟?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科学进步的道路是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技术进行配合,了解到科学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遗传与进化》模块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中关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思考与讨论”,学生必须通过思考与讨论后才能知道其原因,需要在总结这一章的关于孟德尔的两个豌豆杂交试验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可体会科学家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有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中,学习了整个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讨论和思考,从他们所使用的实验材料的优点,实验方法的不足或优势,以及他们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等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四、对于“思考与讨论”,需要有所取舍地使用。

第4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真题分析;方法总结

学生们进入高中以后就面临着人生的一大挑战――高考。为此,学生们的家长放弃自己的工作,专门为自己的孩子陪读;学生们自己也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天在题海中遨游。其实,我认为学生们的付出是必需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用对方法,我认为准备高考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析研究历年的真题。仔细分析今年的生物高考试卷,相信老师们不难发现,高考中生物这一门课程的难度在逐年降低。并且就总的试题来分析是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

现在拿历年的一份高考试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熟悉生物考试的老师都知道,高考生物是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的,一部分是选择题,另外一部分是非选择题。一般情况下,选择题是由七个单项选择题组成的,而且难度是逐渐变大的。下面我将分两个方面来分析高考的生物试卷。

第一部分就是选择题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得到分数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一点,因为如果学生确实不会的话,也有猜的余地。但是仔细分析,其实仅仅是选择题就可以给老师和学生们提供很多考试的点。在所有的选择题中通常会有两种类型的题目,一种是简单的文字描述,另外一种就是图像信息题。比如说,在有一年的高考的生物试卷中有这样的一道题,题目给出了四幅图片,分别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探究酶的活性”,“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要求学生判断哪一个图片是错误的。这种图像题目,学生们容易走极端的路线,即要么就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根据自己平时所学到的知识选择出答案,要么就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就只能乱猜一个选项。这种图像题考查的就是学生细致与基础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我所举的这个例子中,第一幅图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那么学生们就必须知道植物和动物的有丝分裂是不同的,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时期是有自己的明显的特征的;第二幅图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学生要知道病毒是没有DNA的;再比如,在第三组图片中,探究酶的活性,就必须注意温度以及其他的条件。这些内容其实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有仔细的讲解,关键还是需要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相关的基础的知识,并且牢记这些知识,那么在面对这种题目的时候,学生们就不会感觉束手无策了。学生们在做简单的文字描述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有一年的高考生物就在选择题中提到了“肥胖病”、“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和害虫防治”等等这些题目都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第二部分就是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严格地来说也是分为两种类型的。第一种类型就是必修书上要考的内容,通常情况下,这一部分的题目会有三道大的综合题目,有一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就是以下的三道题目:第一道题目是考查人体的相关知识,比如说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以及兴奋的传递。在这样的题目中,学生们要注意的就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在考试的时候就会由神经――肌肉的知识联系到兴奋的传递。

第二道题目是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一道题目应该说是每一年的生物考试中最简单最容易得分的一道综合性的大题。这道题目,通常只会考一考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构成等等。所以基本上在每一次的理科综合考试的生物部分的时候老师都会反复强调这一部分是学生必须拿到分的原因。

第三个大的综合大题就是很多的学生都会有一点恐惧的遗传定律的题目。之所以学生们会害怕这一部分的题目是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大量的遗传定律和计算,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也比较容易出错,所以老师在准备考试的时候都会叫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学会适时的放弃一些题目,比如计算遗传定律。综合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到生物的必修书上的知识点无论大小都是必须谨记的

非选择题的第二个大的部分就是选修教材的题目。这一部分的题目在高考的时候都是会有涉及,比如有一年的高考生物选修教材的题目就包含了选修教材的几本书的内容,题目的要求是:分析果酒的制作过程;简述培养基的制作;考查萃取方面的相关知识。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就代表了三本选修教材,在考查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就必须对果酒的制作过程相对的熟悉,以及相关的实验的细节的掌握,所以这一道题目考查的仅仅只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培养基的制作的时候,考查“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的优缺点,这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基础,所以对于选修教材来说,掌握基础是重中之重。

综合上面的几点,简单的总结准备高中生物考试的方法就是以下的几点:第一点,分清主次。必修教材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也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选修教材就是只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注重教材就可以了,不需要深究。第二点,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学生要学会关注有关生物知识方面的重大的事迹,以防止在考试的过程中出现的仅仅只是知识点的转移就不知所措,发挥失常。

第三点,老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考纲》和《新课标》的要求,只有仔细的研究新课标的要求,仔细的分析《考纲》的要求,才能做到准确迎战。第四点,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眼高手低,一定要脚踏实地、注重基础。纵观新课改以后的高考生物题目,不难发现生物的总体难度并不是特别的大,反而考的都是平时一些很基础的东西,一般呈现注重基础知识的趋势。所以基础是学习生物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东西。

第5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注重考试内容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考试大纲》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高考的行动纲领,点明了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标准,《考试说明》为教师和学生指明了考试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复习考试中要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注重设计考试内容的针对性。

以生物教材必修一为例,教师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以在考试内容中注重涉及以下内容:

1.注重考查肽键数、失水数、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数目之间的关系,蛋白质分子结构、功能、合成和相关实验,及其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注重考查生物膜系统、细胞器之间的联系等微观功能,并联系细胞代谢和跨膜运输。

3.注重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量转换和与环境的联系。

4.注重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考查,以及细胞图像、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教师在设计相关考试内容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在复习中有所疏漏的地方,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考试题目设计的针对性,也便于学生有效的复习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注重试卷反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考试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而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混淆的知识点既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感觉难于理解和记忆的地方。因此,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反馈的难以区分相似知识点和相近内容的问题,教师可以构建图表,将相似或相关知识点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差异性和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更加清晰化和条理化。

例如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混淆的种群和物种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以如下表格的形式将二者进行比较,便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种群和物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注重考试后的分析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系和应用

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试卷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分析。教师在讲解试卷的时候,切忌就题论题,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孤立,也不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思考,如此题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和涉及的内容有哪些等。教师要通过这样的途径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和反思,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知识点相互串联并加以正确的运用。

例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常常在N元素的作用方面出现错误,教师在分析相关题目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以N元素为中心,对其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温习巩固。N元素涉及的相关知识包括:1、蛋白质――组成元素C、H、O、N,多含有P、S,主要存在于氨基酸的氨基中,氨基决定了蛋白质具有碱性,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了蛋白质分子;2、核酸――组成元素有C、H、O、N、P,N元素存在于含氮碱基中,可以形成核苷酸,进而形成核酸分子,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ATP――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含高能量的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4、组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之一,叶绿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

总之,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考试和教学的关系,以考试将生物知识点系统化,从而帮助高三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应凰 高三生物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不可小觑[J].学园,2013,(02)。

第6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光合作用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二氧化碳 光照强度

引言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光合作用无疑是一大教学重点,特别是针对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更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经典例题。为了夯实学生光合作用知识的基础,使学生的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本文主要对光合作用中对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两大因素进行了知识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可以准确、清晰地掌握有关于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一、 光饱和与光补偿点的含义

1.光补偿点光,是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在一定的光照范围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刚好与植物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相等。因此植物长时间处于光补偿点的环境中,其有机物的合成与消耗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利于植物的物质积累。

2.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的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作用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地提高,但是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的数值时,光合作用速率将趋近于平衡,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是,植物的光饱和点的位置并不相同,一般来说阳生植物的光饱和点高于阴生植物。

二、光照强度对于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的影响

光合速率是我们用来表示光合作用中植物光合速度快慢的一个量,一般来说主要表示的是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生物考试一直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对于光照强度的考查,因此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本文首先对光照强度对光饱和点以及光补偿点的影响进行了知识的整合。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实验探究最终将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二氧化碳含量对于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的影响

CO2浓度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其直接参与到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中,因此一般在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时都会与其主要作用以及所引起的植物内部物质的变化进行综合性的考查,因此一直是我们高中生物知识总结中的一大重点知识。CO2浓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其光照强度之间的变化可以用如下的曲线图进行表示,但值得注意的是下图的绘制旨在设定CO2浓度并没有影响到呼吸作用的大前提下所统计绘制的。

CO2浓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曲线图如右图所示,根据图中的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会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起到促进的作用。而如果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植物所处环境的CO2浓度,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图,图中各点位置应如下图虚线所示:

a点:不移动。因为CO2浓度的适当提升,不会抑制呼吸作用。b点:向左移。因为CO2浓度的适当增大,光合速率增大,呼吸速率不变。c点:右上方移动。c点光饱和点,其限制因子为CO2浓度或温度,适当提高CO2浓度,可促进植物利用更高的光强进行生命活动。

四、教学反思

通过对光合作用中光照强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对光饱和点以及光补偿点的影响所进行的知识总结,帮助同学们系统地归纳总结了有关光合作用的曲线图以及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日常的测试以及随堂的习题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学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学出版社,2004:32-33.

第7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以后,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倘徉在知识海洋中的享受,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通过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当中,教师可以利用Flas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每产生一根肽键都要用声音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在这种环境当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同时,教师在再利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点拨,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如说氨基酸的个数与脱下来的水分子数之间的关系等,这样的教学过程比较生动直观,教学的过程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利用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高中生物课程学习当中,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知识点有很多,如说“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当然,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构造相应的教学情境。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传播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创新,并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高中生物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灵活性的教学手段,并且信息技术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当中,将其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可以利用校园网、互联网、公共教育网站、专业教育网站等平台和资源,为生物的教学与学习服务,让学生利用这些平台和资源进行探索,深化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和资源查找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的过程和内容,了解当H218O、CO2和H2O、C18O2当中的O转移到C6H12O6的变化和过程,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资源,不同于课本中的知识,这些资源多数是视频资源,将实验的过程全部展示出来,学生观看这些资源能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例如,一旦停止光合作用,ATP、NADPH等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这样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在学习光合作用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的知识不自觉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当然,高中生物课程上有很多实验,这些实验在网络上有很多类似的实验过程,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学生观察相同的实验过程,可以将其运用到相同的实验当中,避免实验的失败。

3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由于很多生物知识并不能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抽象,即便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说得很细致,很多学生对于一些知识还是一知半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动态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些内容非常抽象,也比较神秘,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知识直观化,并说明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课件展示DNA分子的空间机构,再利用动画展示DNA的复制和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件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DNA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如果在复制的过程中出现干扰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等,然后再让学生总结DNA复制的特点。又如,在学习“遗传规律”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属于微观的、动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情况下学生观察不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样就能带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这部分知识不再神秘。

第8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物教学

思维导图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创建的。本文根据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这节课的内容和特点,把思维导图与这节课的教与学加以有机的结合,从而有效促进这节课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思维导图的本质

思维导图是指人们将一定领域内的知识要素依照其内部关系而连接起来形成的一种视觉语义网络,这种视觉语义网络会使学习者对于特定的知识结构进行自己的主题建构。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人左脑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形象地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在一个树状的结构图上,每一个分支都是由不同的关键词构成,并添加颜色、图像和线条。因此,思维导图可以在刺激人的两个半脑的同时,让人的思考、分析、记忆发挥出所有的灵感与潜能。可以说思维导图符合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使我们的观点自然地在图中表达出来。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不但能够提高记忆力,同时,还增强了思维速度、广度、深度以及创造力”。

二、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生物学科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整个生物群体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生命结构层次角度有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从大大小小的群体到每个独特的个体,个体水平以下是组成个体的器官、组织、细胞。简而言之,从细胞到生物圈,生命系统层层相依,有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每个系统又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内部与系统本身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和系统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系统由大、小系统组成,许多小系统组成了大系统,大系统又制约着小系统;生物体各器官系统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不能仅限于去掌握局部的知识点,而是要从系统的角度把知识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思维导图就是把生物学知识构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系统,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完成对生物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过程的比较与分析,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原理及规律,对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并通过加工、整理和处理,把这些小的系统集成到一张张思维导图上,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多层次的视觉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辅助教师进行教案准备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基本过程,进而取代传统的教案格式。同时,教师可以建立个人素材库,把每节课的教学材料以及教学资源汇总起来,这样一来,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方便,还可以时刻对其内容进行更新。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教师摆脱了传统固化思维模式的束缚,增强了教师的思维水平和自身的学习能力。图1是以光合作用这节课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制作的思维导图。

(二)辅助教师进行新课讲授

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如图2所示的讲授新课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教学材料,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使用关键词加以链接,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既向学会传授了知识,又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而且还使所教的知识更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和条理性。

(三)辅助学生进行复习

在一个学习单元或整门学科课程的学习完成后,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把学习的成果以及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复习。学生可以把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画出来,并与之前所画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把以前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进而达到自我检测的作用,如图3。

在教和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有思维导图的参与,思维导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思维导图这种教学策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向教师学习及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有机会掌握思维导图,进而把思维导图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工具。

第9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册“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学习生态学的基础,是从宏观上理解生物学的关键。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要会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Ⅰ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点和难点,物质循环也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正确分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准确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前提。

学生刚刚学完必修三的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不难,但学生在分析生态系统成分时容易忽略非生物成分和肉眼不能直接观察的微生物。由于存在以上普遍问题,学生在理解食物链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功能地位及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及其与食物链的关系。

能力目标: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网,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难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的写法。

三、教学思路及过程

课前下发导学案,以达到让学生熟悉教材的目的,也可以在课前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依次引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这目的是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由此通过进一步提问也可以引出生态系统的定义,这样就通过复习和师生互动,完成了新课的导入和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分类,学生通过多媒体自学即可。

本节课第一个教学重难点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成分,教师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除生物外池塘中还有哪些成分?它们是必不可少的吗?池塘中各种生物都是如何获取能量的?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归纳出池塘中生物和非生物的代谢特点,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最终总结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通过递进式问题,引领学生思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又提出了以下问题:植物一定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吗?动物一定是消费者吗?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吗?同样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但学生受限于知识面,想给出完整的答案较难,因此教师又可以及时总结,给出结论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突破重难点。这三个问题是对生态系统成分的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学习完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学生不难总结出各成分的作用,由于各成分在作用上有一定的互补作用,所以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节的另一个重难点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师展示教材各成分关系图,通过虫、鸟和植物的捕食关系得出食物链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食物链的写法,并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书写结果。学生的误区主要集中在阳光和分解者,教师再进行总结和纠错,最后总结出正确的写法。学生观察教材的图示也不难发现,消费者存在上下级关系,由此引出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的概念。这一环节是最能体现本节课设计思路的,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通过对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的比较学生不难发现二者并不重合,这样通过比较记忆让学生掌握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最后通过错综复杂的食物链的图片,让学生建立食物网的概念。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最终成功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

最后教师提出课后思考题:为什么食物链上的营养级一般都不超过五个?目的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作铺垫。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