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

第1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

2015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学校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根据国家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十争创发展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中医专党〔2015〕2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XX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育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主要形式

(一)每周举行一次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在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每周举办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印制创业知识宣传简报,邀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学生回校传授创业经验,学校网站开设创业专栏,将各类创业信息和政策及时公布。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服务同学,奉献社会的精神。

(二)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孵化和指导服务平台。为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择优、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的原则下,鼓励成绩优良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开展创业项目的策划,经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业中心论证、学校考核,选择那些目标明确,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和场地方面的支持。学校内开辟了创新创业基地,设办公区、商铺区、会议室、洽谈区、文印通讯区等办公场所,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发挥空间。

(三)抓好大学生创业体验项目的试运行。结合学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目前开展了四项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分别为:荆半夏读书吧、"博学"教育培训中心 、"酷奇"车行、百草药种植园。学校将以上述试运行项目为契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在学校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每年提供20万元的无息贷款,扶持、培育3--5个创新创业项目正常运转。

(四)探索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探索创造出新的创新创业素质模型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规范化。多途径的搭建开放式实践课程,大力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从而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养成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科之一,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积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选择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教学工作"导师",引导其他教师改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师培训要求,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活动步骤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从2015年1月开始实施,至2015年12月底结束,具体分为审核宣传、推进实施、半年度总结提升、再推进实施、年度总结提升五个步骤。

(一)审核宣传(1月至3月中旬)。审核学生创业策划案,确定学生创业项目,上报创业明细。印制第一期创业知识简报,组织举办学生创业体验项目论证会,研究部署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

(二)推进实施(3月中旬至6月底)。根据学校上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详情见附件),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三)半年度总结提升(7月至8月)。认真总结上半年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再制定下半年的具体安排。

(四)再推进实施(9月至11月底)。根据学校下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待制定),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五)年度总结提升(12月)。认真总结全年度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成果,探索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组织与分工

(一)组织机构

在学校已有的"创业协会"基础上,成立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是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分俱乐部。为保证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组 长:熊XX

副组长:杨XX

成 员:刘XX

大学生创业中心负责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教育和业务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负责各项目的日常管理。

(二)组织分工

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活动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审定各类创业项目,招就办根据创业项目确定具体资助和金额的划拨,协调日常管理工作。

所有创新创业项目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全程跟踪指导,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上报给学校招就办,再由相关业务部门处理。

2015年4月27日

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活动方案

各基层团组织、各有关单位:

大学生是人才强市、科教兴市的宝贵资源。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给有理想、有抱负、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搭建起一座施展才华实现创业梦想的舞台,着力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了服务大学生就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岗位,帮助大学生就业"减压",经研究,决定联合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公益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了使各项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活动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负责人组成,并邀请有关领导担任顾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服务活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成员由主办单位分管领导和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

为了提高培训和指导水平,邀请部分企业负责人担任指导委员会委员。

二、承办单位

XX市联合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

三、服务内容

1、政策宣传和咨询

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宣传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就业意向进行登记与指导。

2、就业指导

主要是通过就业知识讲授、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前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性格、道德品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强化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在心理上消除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调整就业心态,实现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岗位的对接,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完善。

3、创业培训

为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YBC扶持项目、SYB创业培训及创业实训,通过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明确创业目标,选择创业项目,掌握开办企业的程序、方法和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并由专门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制订创业计划书,直到大学生顺利开办企业。

4、创业项目推介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为有创业需求而没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推荐创业项目;为社会投资机构推荐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

5、就业招聘信息

捕捉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信息,人才招聘信息,积极为企事业单位和大学生创造"对接"机会。

6、建设创业就业见习基地

选择实力强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创业就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创造勤工俭学平台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能力。

7、开展创业就业文化活动

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大讲堂、举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意设计大赛、开办大学生创业就业论坛等活动。

8、开展其他方面的服务活动

共青团XX市委员会

XX市人事局

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共青团XX学院委员会

XX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XX市青年文化研究会

2015年X月X日

主题词: 大学生 创业就业 方案

抄 送:南平团市委,XX市委组织部,XX市政府办,

XX市民政局,XX学院党政办,存 档

共青团XX市委员会办公室

第2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理工类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理工类高校是培养、塑造理工类人才的重要机构,理工类高校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主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思想认识,出台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一、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可供借鉴的经验比较少,我国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

目前某些高校还是把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性质的教育,可有可无。课程体系不完备,教学大纲不完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学生的兴趣不浓,只是为了应付点名而被动的去听,缺乏系统性,尤其缺乏针对理工类大学生的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理工类大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创新创业理论未能有效地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相结合。

2、教学师资不能满足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从事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从理论上来说,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但是很多理工类高校教师普遍重理论学习研究而轻视实践操作,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亲自创过业,所以根本不懂创业的精髓,加之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简单、缺乏教学互动,使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只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创业激情,使得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3、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教学应当占到更大的比重,但是由于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原因,现实中,实践教学受到限制,使不少想尝试创业的理工类学生陷入了空有激情却苦于无实践平台的尴尬境地。在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中,为比赛而比赛的想法占了相当比重,使创业大赛偏离了本来的目的。同时,创新创业实习基地需要社会的支持,但是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方面的考虑,很少有企业愿意让学生学习实际参与到企业管理和经营中来。政府、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

二、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是关系到我国理工类大学生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大事,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理工类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组织实施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完善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实践改革,在这一过程中,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理工类高校要把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中进行考核,并计算相应的学分,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要积极制定完备的教学大纲,囊括与之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一些管理、营销、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质,促进创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实现本学校优势学科、优势专业课程的资源共享,把学校特点和学科优势,转化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对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创业培训,要求必须获得创业指导师或创业实训指导师资格,以满足校内创业教育需要。同时聘请企业家、创业指导专家和地方金融、税务、工商、人社部门人员组成校外兼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满足大学生创业咨询指导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或课堂教学,或专家讲座、或企业实地考察,以扩大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手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学分制,实施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实训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研究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

3、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理工类高校要在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参观和考察成功企业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成果孵化基地。以体验为基础,引导大学生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以项目为平台,通过具体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创业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理工类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采取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企业管理或服务中来,扎扎实实地进行岗位实践,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企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飞. 大学生创业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20):33-34.

第3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0-02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随着城乡产业化的改革,对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具备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新工艺和技术的实行以及新产品的创造和开发能力,也就是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劳动者的学历和素质层次越来越高,仅仅高校毕业生就业就很困难。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是一种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途径;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能够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高等教育是国家进行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为我国做出了积极的、全面的贡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现创新体系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国家创新型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二、“任务驱动”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在实际教学和实验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1.任务制定。任务制定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进行任务的制定要注意任务目标的适度性,不能过高或过低,另外还要注意实施目标过程中要具有梯度性。由于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任务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并且有梯度的进行,为大多数甚至所有学生创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能力、发挥潜能的条件。任务驱动法明显的特点是有目的的定制任务和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尤其是在实验课程中,以往的实验课都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学生自行操作,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规定明确的实验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然后在教师暗示性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并相应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2.任务解析。在定制好任务后,教师要对制定出的任务做简单的讲解介绍,明确本节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及重点、难点,指出完成任务涉及到的内容,提供相关完成任务的思路,引导学生了解任务,确保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任务。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弯路,教师要以“暗箱”式给以学生暗示。在学生了解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后,教师要对任务作进一步分析,设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作进一步的完成任务的尝试。

3.任务解决。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关键,该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解决任务的方式可以是在教师的适当讲解和提示下,学生探究模拟协同完成,也可由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力传授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接触更高层次的技能和更深度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对基本操作进行多次“模仿”,“熟能生巧”进而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但是要注意模仿的尺度,让学生在简单模仿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创新性地探索更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任务框架,包括课程的学习目标、大致的任务范围、具体的操作要求、结果的评价标准等,但不能通过设定一个具体的任务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束缚。在以往的实验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观察,而通过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定制的任务,亲自去找寻相关资料并加以理解和消化,用自己的理解演示对相关问题的阐释。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不停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相应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方法通常有四种:搜集资料、模拟实验、分析结果和总结讨论。通过分组并让这四种方流在小组内执行,能够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法指导下的实验课避免了以往学生被动、简单模仿的弊端,使学生成为实验课程学习和操作的主体。

4.任务评价。解决任务后,对任务驱动法下解决结果的评价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在任务结果评价的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考核。需要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实践,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明确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任务驱动法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亲身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进行任务评价时,教师不能只关注任务完成的结果,而应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能力提高上,对学生能力上的进步予以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

5.总结反馈。任务驱动法教学要求教师在完成一组或一个任务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和以往旧知识联系起来,构建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教师要联系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任务的重难点及规律经验进行总结,可以通过点评学生作业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等形式进行。

(二)在实训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在高校实训实践课程中,任务驱动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实训过程中任务制定需要注意:(1)任务制定要与学生未来岗位挂钩。实训实践课的任务制定能够帮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或创业的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在实践过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制定任务前,要充分了解岗位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的实训环境和水平,保证学生有效完成实训任务。在任务驱动模式实训环节中,注重的是学生未来创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如图一所示: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实训环节,模拟真正的创业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实境育人的目标;(2)任务形式以作业为主。在作业任务形式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完成实训任务,完成作业情况由教师进行评分,作为学生在该部门该岗位实训实践成绩的重要指标,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达到实训要求;(3)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除了强调学生完成实践操作,还要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不断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学习,保证实训的顺利完成。

三、创新创业能力构成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能力培养作用

1.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要从自己擅长的行业中开始,作为内行人进行领导和管理,能够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在任务的驱动下,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系统的理解和记忆,对行业和岗位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2.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问题和风险是时时存在的,这就要求创业者具有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规避风险,确保企业顺利生存并发展下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提出和解决,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和亲身的探索,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是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创业者也必定不会成功。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每一次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学生都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进行相关的演示。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4.团队沟通及协作能力。创业项目的成功实施不是一个人单独努力的结果,而一定是整个团队共同合作的结果,从项目的考察、调研到具体实施运营,是一个持续并且需要团队力量的过程,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完成,需要创业者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号召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组内分工协作探讨,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执行要求

高校在进行各个环节的任务驱动教学时,还要结合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和高校整体知识体系及技能考核等情况进行,重点对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为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出一些贡献,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型、创新型、应用型、协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祝春梅,宋文军,李淑慧.略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4).

[2]袁金艳,刘文慧.任务驱动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3).

第4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现状

我们对湖南省长沙市几所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的现状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出金融学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创业首先是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的创业动机很明确,同时,创业目的也不再单纯是赚钱,从一定意义上说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学校经常举办的模拟创业大赛,大学生们认为有兴趣可以积极参加,但大赛毕竟还是与创业实践有一定差距;有创业机遇的话,他们愿意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行业,把握好创业的时机进入。他们承认自己对创业知识及政策的了解还不全面,迫切希望学校能在创业教育方面提供指导;尽管大学生们在面对创业失败时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心态,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对投入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相比较选择有资金或学历的合作伙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有经验的人合作以弥补自己创业能力的缺乏。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难的原因

(一)缺乏创业的充分准备

尽管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和热切的期待,但真正力排万难,实施创业的大学生还是不多。其中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市场起伏、法律和政策变动风险、资金有限、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无法预知的挑战,但多数大学生并未做足创业准备,这无疑加大了创业风险。

(二)缺乏创业启动资金

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往往是资金的匮乏。大学生,作为没有就业经验的群体,也就意味着没有自己的积蓄。他们能承受的创业投入资金范围有近80%是低于10万元的,而且向银行贷款进行创业资金来源的仅占10%左右。这反映出大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强、有关大学生融资的国家优惠政策不被了解;而且也说明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情况不甚理想。

(三)缺乏创业具体实践

创业实践的缺乏,也是造成大学生创业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关注度最高的当然是其所在专业系统性知识的学习,对与创业有关的各类实践活动并没什么具体操作经验。大学的社团虽然也经常邀请知名实业家来校讲座、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行一些创业大赛,但对完全没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们来说,不仅机会有限,而且还不够深入人心,大学生能从此学到的实践经验仍停留在表面感知上。而一到要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储备的的相关创业知识也就有限了。

(四)缺乏综合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过程中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体现,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而不单纯指某种技能。新时代下,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大学生,他们在创业实践开始过程中,难免表现出创业各需各项能力的欠缺,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可能会偏离最初的目标。

三、提升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金融学专业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尤为重要的还有综合性知识,如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实践证明,只有大学生在校期间构建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利于投身社会后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系统性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可通过构建“三大平台”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即依托课堂教学、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校外实践三大平台。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以课外科技创新为主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而校外实践、产学研合作为中心则是开阔大学生视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高级阶段。这“三大平台”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注重提升自我创新创业素质

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考虑外在因素并结合自身条件,做好创业策划等充足的准备以应对未来不对预知的创业困难。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熟悉相关心理学和法律知识外,还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性格和不畏艰难的决心,另外还有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当前,很多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强,有的喜欢长期“宅”在寝室,这容易滋生大学生自私、孤僻的情绪。如果大学生缺乏迎接意外打击、挫折和困难的心理准备,就容易在困境中陷入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如何增强大学生自我抗打压能力,磨练出坚毅的品质、自主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必修功课。

3.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

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反复调査,反复检验,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大学生要多利用在校期间的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创业计划竞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其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十分有益。

4.探索团队的学习模式

大学生们在参与学科赛事、承接项目的过程中,首先就可组建团队。团队的成员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会到处寻求答案。大家因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之后将共同的兴趣爱好得以深入,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团队按规则定期召开交流会,会上师生展开讨论,乐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可通过交流会提出各自新思路、新想法和新创意来解决问题。通过团队的学习,其中的成员还能学会正确处理与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关系,学会在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团队也可组织早期毕业的校友重返校园,反馈社会需求,并传授经验。

(二)高校要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首先,高校应开设创新学、创业学方面的公共选修课,使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汲取有关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次,还要通过开设剖析创新创业精神等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提高金融学专业大学生提出金融类创业设计方案、论证创业方案的能力,增强他们不怕面对创业困难的精神;最后,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金融学专业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受到长期身处校园环境的制约而可能本身缺乏创新创业实战方面的经验,学校应多鼓励金融学一线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研讨会和科技论坛,使老师们获取经常学习的宝贵机会;金融学专业的实践课上,任课老师应多与本土前沿高新技术企业联系,使金融专业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多多引入实例。同时,金融学专业所在院系可以聘请金融学专业的成功创业人士和校友为客座教授,通过为金融学专业的师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使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创新创业的过程,增强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开阔金融学专业师生的视界。

3.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学校和院系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基金”,来鼓励和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梦想。在校园内营造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通过对有未来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一定的资金资助,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为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创业场地和相关的便利措施,对积极参与指导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更要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建立健全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才能吸引更多专业的大学生和教师参与其中,才会使校园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才脱颖而出。

(三)全社会群策群力关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1.加强创业基地的创业集群建设

国内目前已建有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无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中国苏州创业园等等。各地政府应加强以创业基地为主要形式的创业集群建设,通过在投融资、法律、会计、管理等方面设立辅导员和创业导师以及孵化企业信用体系,实现全社会宏观、中观和微观资源的有序使用,对发展潜力好、经营规范的骨干孵化企业,由当地高新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列为重点跟踪企业,并通过创业股权形式(3%-5%)对企业进行创业辅导,培养企业反哺意识,分享创业成果。通过政府加强对创业基地的建设,为高校师生构建资本、技术、劳动力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创新创业的多种思路和渠道,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2.优化创新创业融资体系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创业资金的支助。为了缓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筹资压力,光靠地方高校设立一定的创新创业基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要不断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的环境,鼓励社会上有爱心的成功人士,共同设立有资金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落实创新创业补贴、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实行税费减免等政策,让全社会和大学生整个群体全面了解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方面的支持,科学地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3.家长要理解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家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要尽全力支持。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不仅要从小培养儿女们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而且要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兴业。从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做好他们敢于在社会上打拼的坚强后盾,另外,还要在他们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多多倾听他们的诉求,并为之提供宝贵的经验,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可为有想法、有干劲、刚刚创业的大学生们提供相应的启动资金,做好他们的经济后盾。

第5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进阶式 创新创业 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并且提出“愿意为电商代言”。自此,电商创业又一次被推上了高峰,各个政府、高校纷纷出台政策,力挺电商发展。然而电商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创业创新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的体系来作为保障。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先后通过设立“工作室”、“电商创业班”、“创业学院”等多种方式来在推动创业创新类人才的培养,但皆属于精英培养模式。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创新创业课程群研究组提出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全新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通过搭建创新创业课程平台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将创业创新基础课、创新创业实践课以及创新创业实战课连起起来,形成课程群,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同时,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分类教学,构建起进阶式创新创业类课程群。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的研究涉及不多。如杨丽贞提出加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实施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展的措施,如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创新训练,重构创新创业课程群,开展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但就具体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如何构建没有提及。

胡红梅、甘静则认为“层次性”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的重要原则,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过程的推进以及内容的呈现等方面的层次性来构建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普适性的启蒙教育课程、专业性的整合课程以及职业性的系统教育课程三个层次。

也有部分学者如曲大鹏、李晓光等则结合专业来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群的研究: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广泛开展的状况,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情况,利用夏季学期,提取部分核心课程和新增部分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课程群组建设。

其余的学者基本上是围绕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专业课程群的研究。如李华的《以“课程群”建设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对如何利用课程群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进行了探讨;楼佩煌、陈蔚芳、叶文华、马万太、游有鹏的《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通过建立面向机电一体化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率, 2013届为2.3%,2014届为2.9%,2015届为3%,可见,近年来毕业后立即投身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为了解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目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态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自身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创业意向、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以及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等方面。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95.3%。其中,男性占48.7%,女性51.3%;独生子女占39%,非独生子女61%;理工类35.2%,经管类34.8%,艺体类15.7%,文史哲类14.3%。

课题组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强,各高职院校也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1大学生自身与创新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他们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有42%的同学表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想通过上创业课、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获得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大部分的同学认为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业关系不大,对自己创新创业的前景表示比较担忧。

1.2学校与大学生创新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给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机会、提供的创新创业资金等扶持措施不够。他们认为学校应增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讲座的机会;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资金以及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应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提供各类创新创业培育和服务。

1.3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新创业方向、经验不足、社会关系缺乏等,他们渴望得到政府和社会专业管理服务机构的鼓励和支持。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体系

2.1必要性

课程一直以来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课程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的课程建设大多只注重单门课程的建设,随着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课程建设必须注重建设的辐射作用和规模效应,要更加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即不仅要求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建设,更需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群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建设。

目前,各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因此,必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群)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2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群体系-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构建“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其中“面向全体”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个学生;“分类施教”是指面向低年级、有创业欲望和初涉创业三个学生层次分别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模块、孵化模块和精英模块的课程,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此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2.2.1创新创业通识模块

该模块课程一般于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开设此模块课程主要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的创新创业知识,并形成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主要向学生介绍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基础知识,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为辅。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知识沙龙讲座、创业人士创业经历分享、大学生创业准备、商务礼仪、电子商务运营实务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开设个人店铺等实践内容。

2.2.2创新创业孵化模块

该模块课程一般于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主要针对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此模块课程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会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主要由通识选修课和创业指导培训组成,以理论+实践形式展开,如市场调研与分析、网店经营实战、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创业培训、SYB培训(创业者自我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评估自己的市场、企业人员组织、熟悉开办企业的程序、步骤、制定销售和成本计划、网络创业培训、分析项目可行性、制定资金流计划、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学员创业计划书评审)等等。

2.2.3创新创业精英模块

此模块主要面向正在创业的学生,原则上必须是大二的学生,在组织形式上通过“创业精英班”进行,通过项目申报、选拔的方式对所有入选成员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学校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配备专业的创业导师,开设系统的专业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育一批既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社会视野的未来企业精英。

此模块的课程主要以实践为主,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大赛积累经验,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实战经历、创业导师课程让学生熟悉运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规划、企业风投、国际商务等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杨丽贞.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83-184.

[2] 胡红梅,甘静.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69-71.

[3] 曲大i,李晓光,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6,261(9):81-84.

第6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国内;云端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3-0104-05

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而“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放弃被动就业,转而涌向自主创业的大营。创业之路乃三尺之功,首要一步便是选择恰当的创业模式。针对创新创业模式进行研究对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有极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同的创业模式代表着不同的创业要素及才能素质需求,创业大学生只有因才择业,以自身实际情况契合所选的创业模式才能避免迷失在成功的起跑线上。同时,创业模式研究还可为创业教育提供指向,从创业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我国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一、 国内目前创业模式发展现状

在我国创业学研究领域,许多学者都对创业模式的细化、分类做过探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不同分析维度出发,对目前国内创业市场上存在的创业模式进行整合归纳。从大学生创业时机选择角度分析,有兼职创业、休学创业和毕业后创业3种创业模式。万细梅等学者从核心能力、资金来源和企业产权关系等动态因素将大学生主要创业模式划分为积累演进式、连锁复制式、分化拓展式、技术风险式、模拟孵化式、概念创新式6种[1]。黄健柏和李杜以长沙高新区首批留学生创业企业为研究主体,结合团队组成、筹资渠道、企业组织形式等创业要素总结出目前以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长沙大学生创业可选择的主要创业模式:“导师+弟子制”、“个人+公司制”、“个人+投资商制”、“同学合伙制”和“家族合伙制”[2]。这类创业模式分类研究虽选用的划分维度不一,但都以创业所涉及的社会资源作为要点进行分割、剖析。整体而言形态多样,但因素分析过于分散,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往往难以把握如此之多的创业因素来进行选择。另外,不少学者通过分析不同层次上的创业扶助,将地域特色纳入创业模式的创新培育环节,极大丰富了可供选择的大学生创业模式,也为其他高校的创业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彭小媚等专家以分析温州独特社会经济环境为前提,总结出温州现存普遍的单一业主制和合伙制加盟、依托一些公司的客户关系网创业、进驻创业园以技术创业、法人股份制的小型公司这4种创业模式,进一步提出了在加强校园和社会契合这一思路指导下的温州大学所探索出的“0+1”大学生创业工作室这一新型的创业模式[3]。校企联合培育创业人才的典范屡见不鲜,也是各高校不断实践的热点,但此种模式仍存在着政策条件、资源分配、抚育人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对创业者自身的要求和隐性门槛过高。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各地方均涌现了卓有成效的代表性成果。针对基层县市的大学生创业土壤培育发展,浙江省海盐县通过创建“企业大学生创业园”,实行建园准入制和主体参与制,选拔创业“带头人”,辅之宽松的创业氛围和各项优惠引导政策,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海盐之路[4]。政策型导向的创业开拓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近年来的持续热点,但地方要素明显,一般化推广适应性稍有欠缺。

综合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创业模式的研究,可见近年来无论是在理论总结、模式划分层面还是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联合实践方面都涌现出了许多可喜的探索性成果。而大学生创业模式所牵涉的资源要素纷繁复杂,且透视维度又各有偏重,绝无此优彼劣之分。且在中国宏观经济质量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更多更新的创业模式将应运而生,硬性归纳出涵盖所有现存的创业模式的框架实属不必。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及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的价值在于为创业者提供可供选择的基础模式菜单,使其能在面对海量信息资讯和繁杂的创业因素时以清晰的头脑审时度势,做出最为适宜的创业决策。但对于初次试水、缺乏经验的创业者,要其在初始阶段就全面思考各项资源要素、自我能力配比和团队组合拣选,这个起点显得过高,也往往使得大部分心怀创业理想的大学生望而却步。要改善此种情况,为更多大学生铺设切实可行的创业之路不仅需要在整合创业模式时淡化稀缺资源比重,更需要结合高校的创业教育培训机制,铺垫一个综合创业教育与模式选择的立体平台,有效对接创业教育中所强调的能力培养和未来创业实践中的模式选择。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探索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应重视在创业途中涵纳创新元素。这里所提及的创新创业,是指摒除借助资金后盾开展加盟直营、特许经营复制性创业和继承家族企业的繁衍性创业方式,创业者通过自身能力挖掘,依托资源平台的链接,实现从“无”到“有”的开创性事业。之所以有此一谈,是鉴于这类复制性创业和繁衍性创业都需要较为厚实的资金支持,这恰是多数大学生所匮乏的重要资源,推广及实践难度大,因而该类创业模式难以成为当今国内大学生创业市场上的主流模式。创新创业模式就在于突破这类硬性的瓶颈限制,将大学生所特有的创业活力、能力优势、创意激情借以合适的平台发挥到最大化,使创业走向“平民化”,才能真正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而限制创业成功率的另一大障碍就是能力,如前文所谈到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将创业教育与创业模式相链接,在培育大学生创业思维和意识的能力提升过程中,融入恰当创业模式对接板块,构建相对应的孵化平台,大大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根据这一思路,本文归纳出目前可实现的3种创新创业模式:

(一) “模拟企划+资金注入”模式

这种创业模式以参赛学生创业方案企划案为创业教育及能力培育平台,多以各个高校或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类模拟经营、模拟企划大赛为形式,在意趣和竞争的氛围下引导大学生逐步走向创新创业之途。

利用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机会进行创业,可以说是很多大学生迈向创业之路的捷径。要实现这种创业模式,首先需要提出独特的创业构思和意向,并将创业构思概念化,形成发明创造实体产品或技术专利等参赛作品。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后,制定出一套具体、可实施性的把产品或服务成功推向市场的商业计划书。在这类大赛中,参与学生多以团队入赛,在成员自由选择、性格与能力磨合过程中相互促进,往往就此形成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参加比赛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大赛熟悉了创业基本程序,储备了相关创业知识,积累了珍贵的创业经验,接触并了解了社会,这正是实施创业的模拟实验。且全国性的大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好的创意方案通过遴选脱颖而出后,便极可能获得有识之士的认可,相关企业便可出资扶助,或者凭借风险投资基金开创新事业。

这类活动在国内并不鲜见。如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推出的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就为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展示平台。自其首届赛事于1999由清华大学承办后,创业计划竞赛便掀起了一股大学生创业风潮。每届创业计划竞赛都有许多获奖成果得到利用,孕育出一批高科技公司。在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创业企划案中正式签约项目获得的投资金额高达5 760万元。第五届“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赛前便有25家企业与13个参赛项目达成投资意向,获得共5 921.35万元的风险投资。其中来自浙江大学的高科技化工品创业计划更是独占1 100万元风投资金。总体来看,此种创业模式通过创业大赛进程的逐步演进,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能力培养效果显著,可以说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实施融为一体,经过激烈的竞争和筛选后,实体成果初见雏形,是一套完整、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扶助思路,实践性极强。

(二) “技术导向+园区孵化”模式

大学校园是丰硕的科研成果聚集之地,各高校和各地政府也往往热衷于兴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园。成熟的创业园区的产业往往以市场为导向,涉及电子、化工、生物、信息等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为掌握关键技术及研发成果的大学生指引了正确的探索方向,是一种由政府搭台、学生唱戏、企业参与的优质创业模式。

在这种创业模式引导下,创业大学生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市场潜在价值和前景预测分析,在认真撰写商业计划书、联系组建创业和管理团队的同时及时获取政策扶持信息,以匹配入园条件,申请进入创业园区。顺利成立创业企业后,便可实现经营管理新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服务等。建立创业科技园的同时可以达到完善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的目的,进而完成创业模式和创业教学的协调配比。创业园区内提供持续性的年度培训计划,专家授课、企业参与、模拟流程实践、头脑风暴讨论与企业实地观摩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参与园区培养计划的创业大学生得以身临其境,真切体验创业实境。同时,由园区聘请的各类创业基金会的导师、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评委、具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或是创业经验人士等担任讲师,使创业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成长,获取各种创业要素和能力拓展的机会。

在此模式下,创业企业的孵化过程可融合多种经营方式,如在大学生进行创业实体化操作的前期,由孵化企业提供资金、技术辅助支持,而创业企业则通过相关业务联系和定期考核经营状况为主要纽带,与孵化企业形成链接。当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创业企业团队和孵化企业可进行双向选择,孵化企业可选择享有创业企业的部分股份,获取利润回报,也可由社会企业持有创业企业的控股权,而创业团队则掌握部分股份,并得到一定数量的股份回购资金[5]。这种创业模式因其政策指向效果显著,在各地区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浙江海盐大学生创业园区中,浙江吉安纸容器公司大学生创业二期团队完成了30个技术改造项目和10个技术创新项目,为孵化公司增加经济效益1 000多万元,年均为公司节约成本或增加收益1 600多万元[4],真正做到了通过技术改造活动获取公司技术改进和创业大学生迅速成长的双丰收。同济大学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同济分基金,利用“孵化服务和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的新型孵化模式,两年内培育了多达36家完成工商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注册资本金约1 900万元[6]。如此丰硕的实践成果也证明了创新创业学生所掌握技术成果只有通过园区有步骤的管理、孵化,有效规避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创业风险,才能造就更为辉煌的成绩。

(三) “创意课程+多渠发展”模式

以上两种创新创业模式的培育平台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各个高校、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广,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虽然通过竞赛平台和园区孵化取得创业成果的大学生较多,但相比全国数百万的亟待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打造一个涉及学生面更广,创业形式更为多样,孵化门槛更低的创业模式及培育平台。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创意课程纳入大学生教学计划大纲,不仅是从起步阶段宣传了正确、积极的创业价值观,同时更是将创业资源铺设在了最广泛的平台,弥补了创业竞赛或创业园区模式可能造成的稀缺资源配比不均的马太效应。

将创意课程纳入教学体系的实践是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常规步骤,在全国各高校也均有体现。但过分专业、系统化的传统课程体系将知识板块划分得过窄,同时也割裂了学生对创业能力的理解,这显然不符合当代新形势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无法保证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输出[7]。因此,在创意课程体系设计当中,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将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贯穿于大学生4年教育的全过程。在该创业模式指导下的创意课程主要分为3个层次。首先,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通识课程体系,作为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基础环节。其次,对于那些在通识课程中体现出极大积极性和有较强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设置专门的培育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头脑风暴讨论等方式,提高其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最后,由创业导师精心设计各类实践活动课程,以相关项目或创业活动为引导,鼓励志同道合的学生组成创业小分队,定期汇报创意方案成果,在教师及同学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改进磨合,逐步完成可供操作的创业企划。这三大课程板块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结构模型,辅之以多样性的融资渠道,实现创业成果迈向市场的孵化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及特点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大学生潜在的创业素养,是真正的“平民化”创新创业模式。

以上3种创业模式虽各有侧重,平台各异,但在实际运用中可互通变换,弥补模式内自生性的不足。尤其是创意课程及多渠发展模式的孵化阶段,可以选择借用大学生创业模拟竞赛的平台,也可以实现入创业园区接受进一步的哺育培养,与社会企业衔接。这三大创新创业模式的良性互动,定能为国内高校的创业大营培育和输送更高素质的创业大军。

三、 两岸多校数字云端互动教学实践

创业资源的稀缺性和分配不均始终是制约创业模式和创业教育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因而借用信息时代数字技术提供的便捷平台,高校以创新创业课程作为桥梁在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无疑是突破这一难点的重要一步。国内各高校中也不乏先例,华中科技大学的科技创业课程通过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并配合科技创业论坛,为学生提供资料阅读、专家答疑等服务。中国科技大学也推出了与美国北卡大学的全英文联合课程,成功实现了中美高校网络远程互动教学。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高校实现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办学。但由于这种基于网络的开设方式需要稳定的技术后台支持,且高校间沟通协调成本耗费颇大,真正得以持续开设的并不多见。

时至今日,中南大学商学院与台湾中央大学发起的两岸云端网络课堂《网络创意营销》已进入第10年,参与的高校包括台湾中央大学、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暨南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中南大学,参与的教授和学生分别为8名和116名。这一海峡两岸间建立起实时互动的创业培育桥梁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数字化教学成功范例之一,也是创意课程结合多渠道发展这一创业模式的有效实践。该课程旨在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实时互动教学和两岸多校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验平台,并通过近10年的发展,对课程中学生产生的创意成果进行跟踪,总结这一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特点并加以推广。本课程在平台搭建上依托台湾太御科技公司所提供软件和行动教室,利用JoinNet软件的独特优势来实现的实时语音、视频和文字传输,提供了本课程可靠的技术支持。基于稳定的后台支持,该软件所提供的虚拟教室不仅是教学的场所,更可以无偿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通过通识性课程将创业教育和创业模式完美相融,这是两岸云端互动教学实践所具有的无法比拟的独特性优势和特点。

目前,《网络创意营销》课程作为参与学校的选修课纳入了正常的教学体系,并经过多年的实践已逐步规范。各校教授、学生借助这个网络平台,进行了热切的交流和沟通。两岸多校学生渗透式分组,参与每周准时开放的虚拟课堂。太御科技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单独的虚拟会议室,以供两岸多地的学生课后进行方案讨论。由6校8位名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享自己的网络营销和创业理念等相关知识,在讲解的同时通过讨论版来上传他的资料,每一位同学都能共享并且保存。至课程中后期,要求由各校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创业方案,将具体思路和虚拟会议室的语音串流文件整理上传至每组专属博客。各位老师访问观看,并挑选出较优秀的组别在课上进行方案进程汇报。每期均有数位老师和特邀的自主创业实战家对学生的方案给予多方指导和改进。

多年来通过这个网络创意课程的培养平台,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打造了许多新奇有趣的创意方案,如名为“悠游UU”旅游行程规划服务网站,“唯它独宠”这一个针对于宠物市场的大型综合的网络平台,“乐活城邦”实时分享互动网络联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怀老年人幸福的社交网站等等。学生和老师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分享创意与灵感,两岸多地的同学通过一个学期的交流讨论培养起深厚的友情,地域文化的差异碰撞激发出学生们无限的创业热情,相信这些极富创意且借用网络平台得以实现的创业方案将成为这些青年学子实现创业梦想的启程碑。与此同时,随着课程逐步演化,走向成熟,本课程的合作高校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数字化虚拟教学管理经验。乘着数字化浪潮的东风,两岸云端网络课堂将坚定推进,勇为创新,不断地在实践中为现代化教学管理改革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万细梅,朱光喜.我国大学生创业模式探析[J].青年探索,2007(1):2122.

[2] 黄健柏,李 杜.大学生创业合作制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0(3):8994.

[3] 彭小媚,陈祖新.大学生创业模式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3132.

[4] 温金海,翁书林,张功云,等.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海盐模式[J].中国人才,2010(10):3337.

[5] 俞金波,黄文光.大学生创业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3840.

第7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创业教育;创业实践

本文为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三化’高水平辅导员团队建设”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9日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历史回顾

我国的创业教育理念始于1999年1月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清华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序幕;2002年4月,教育部将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实质性阶段。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典型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重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完善的创业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属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模拟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典型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通过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开展创业实践,并为学生提供资金帮扶与业务咨询;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典型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创业素质,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技术咨询。新常态下引领大学生成功创业,不仅是一个社会工程,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机构协同创新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是多元的,即便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创业也面临不少困难,更不用说在校大学生了。创新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实践经验、项目创意等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创业者失败。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诸多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1、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先天不足。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课堂必须要引入创业教育。然而,引领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学校方面要进行深化改革。全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但是深度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大多不是企业家,在创新创业理论方面可能具备一定水平,但在具体创业实践方面先天不足。甚至完全是理论派,不但没有自己创业,而且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让一批完全和企业脱节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其创业方向的客观把握能力缺乏,甚至不具备创新基础。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普及和能否最终取得实效。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创业课程设计形式化严重,创业教育并未真正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与原有教学计划严重脱节。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仍处在萌芽阶段,创业教育课程陈旧,根本无法适应经济新常态。

(二)高等学校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多而质量较差

1、科技创新度低。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建企业的教育,其目的更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经济管理、理工科等专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并将创新创业教育推广到其他专业中,也开设一些技术性创业教育课程。我国大学创业项目数量较多,只有不到5%具有科技创新,整体创业质量较低。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所处行业明显以服务业为主,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平均日常用工数为23人,日常用工数在5人以下的企业占50%,绝大多数属于小微企业。

2、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收益低。从1999年创业教育起步,我国制定了许多鼓励和支持创业教育的有关政策措施、设立多种多样的创业教育基金、各大高校经常性举办创业讲座等。社会各界也通过各种社会舆论工具,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创新与创业教育典型,使我们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据调查统计,我国有接近70%大学生创业者月均收入低于3,000元,甚至有17.3%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处于亏损状态。通过创业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大学生,仅占到创业项目的1.6%。这些充分说明,我国存在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收益低的现实状况。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化程度低。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国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程度低,未能充分利用企业优势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管等担任创业导师的覆盖面还比较小,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还处于闭门造车的阶段。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引入第三方力量的程度较低,与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力度不够,致使很多既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创业实践能力的企业家未能进入高校进行指导。教学过程中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并充分体现出其创业精神,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加直观、生动,有启发性。当前,我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较少,创业课程教师多数是改行过来的,缺乏创业和企业经历,将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化、学术化,这对我国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极为不利。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及路径选择

新常态下引领大学生成功创业是一个社会工程、系统工程,是需要协同创新合作才能完成的重大议题。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迫切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创业不单纯是办公司,具备创新意识、敢打敢拼、乐于创业,不管在什么岗位都是在创业。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路径如下: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密切与企业界的联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缺,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发展,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成为创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培养创业人才水平的高低。由此,高等学校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既要有学术水平高的理论教师,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如企业家或公司高管。高等学校要结合自身特色,与学科设置相关联的代表性企业展开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组织学生与成功企业家进行座谈、讨论、模拟创业等活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高校可以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能够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教师,提升教师创业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不仅能够为高校提供一定的大学生创业资金,也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指导。更为关键的是企业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创办和运营一个企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决定性因素,让学生感受创业者精神和企业家素质在企业当中的重要作用;感悟知识在创办企业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评估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等,增加大学生运营企业的实践机会,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更加真实的舞台。

(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整合课程结构与围绕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目标开设核心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必须实现创业教育大纲法制化,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中,优化创业教育计划,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大学的远景目标联系在一起。”2014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都明确提出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应该建立创业教育机构,统筹安排课程计划,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创业课程设计应该围绕“优化创业课程结构”和“提升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有机整合。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新常态下优秀的创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人才又及时地迎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用人结构。通过创业课程教育,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业意识,在实践中增强创业意志,提升创业心理调适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文化品质和道德水准,为以后的创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多数是理论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严重不足,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同时,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和保障力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服务于大学生,通过创业实践与创业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优秀创业素养的形成重在实践,积极的创业实践能磨炼出大学生完善的创业品质。

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应该采取多元形式,本文认为新形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采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与科研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需要长期实践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和归纳各个高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高校具备这种理念,辅以高校、企业家、企业高管等提供的创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寻找合适的项目,再加上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等资金方面的必要支持,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四)改善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了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文件,这为改善创业教育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本文认为,鼓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良好的创业平台、资金支持,获得创业资金、场地、税收等综合服务的平台。

在创业平台方面,高校应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校应与社会积极开展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岗位,使其经受社会创业实践锻炼;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减少创业盲目性。

在创业资金层面,创业融资渠道窄,缺少启动资金,这些一直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瓶颈。本文认为,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国家银行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贷款资金,社会应该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风险投资。

另外,根据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高等学校可从政府、工商、税务、知名企业等机构中,寻求合作机会,争取创业资金、场地、税收等综合服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可以邀请政府、企业、工商、税务等部门专家参与讲授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进行专业指导,构建创业导师团队,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代洪甫.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展望――基于对1999-2008年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第8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武陵山;大学生;创新创业;启示

[DOI]10.13939/ki.zgsc.2016.35.178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继 2010 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之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从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创业指导服务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教育定位、培养模式、培养师资、培养平台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安排,但受文化观念、经济体制、组织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加之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的落实不够充分,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相对缺失,各地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高校、社会和企业很难协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各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工作尚处于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阶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论作为研究指导。

2 研究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是管理教育的一个崭新的领域,研究证实,教育对于创新创业者个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决定性的。创新创业者的成就大小,既来自于其个人先天的特质、禀赋,更来自于其后天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金融知识、控制与组织技能、机会识别的方法和技能、风险评估和谈判技能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益补充,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但应该看到的是,与美国和欧洲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离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

邓淇中(2014)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明确、师资严重不足、与专业脱节以及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思维。李长熙(2014)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落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业实践教育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吴远征(2012)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中存在四大问题: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引导、支持的作用;政策的联系度、针对性不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较大;缺乏企业的支持。杨艳等(2013)提出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总体模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实施与激励机制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

3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现状

2003年,邵阳学院在原质量管理专业(1988年开设)的基础上又成功申报管理科学专业,本专业明确提出“高素质、强能力、有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能力优先,兼顾学术,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原则,形成“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特色”三个层次教学模式,构建起以工程素质和质量管理专长为支撑、以能力为纽带的“H”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师资队伍结构日益优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近3年,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先后引进和送培博士3名,引进和评聘教授4名,新增硕导3人,邵阳市优秀社科专家4人,培养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极大地优化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了专业师资队伍实力,扩大了管理科学专业的影响。

3.2 专业课程建设逐步完善

专业建设的重点是课程建设。为适应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管理科学专业于2008年、2013年两次对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大力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近3年来,新增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名师网络课程 1门,校级精品课程5 门,校级网络空间课程4门。

3.3 教学改革持续推进

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助推器。作为湖南省最早成立的管理科学专业,专业课程的教学均由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纲主讲。教学团队成员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近3年来,团队成员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通过科学规划、持续建设,近3年来,管理科学专业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与研究项目3项、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管理科学专业也先后荣获“湖南省特色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国家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等省级以上专业建设立项支持。

4 建设不足与启示

4.1 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还远未成为我国高校一个独立的专业和学术领域,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因此,邵阳学院作为一所地处武陵山片区的应用型地方院校应在人才培养规划层面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基本定位,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制度。通过创新创业的理念宣传和系统培训来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2 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亟须转型

我国大学生教育一直以知识传授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性,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不仅轻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邵阳学院需要创新培养模式来适应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需要。如:通过大力建设创新创业的“模块+层次”开放式实验室、沙盘模拟平台,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通过举办创业教育讲座、设计创业规划书、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聘请企业经理等专家来校讲学,对操作性强的课程采取深入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一线实地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强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健全业界专家参与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论文指导与答辩等教学活动的保障机制。

4.3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是来自于本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或者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如目前邵阳学院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要求;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不能适应创新创业人才知识技能的指导需要。

因此,邵阳学院应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原则,实行“双师、双向”的策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推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师资培训制度,对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进修集中培训,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大力支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到企业挂职、实践、考察等体验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

4.4 创新创业平台和支撑体系建设滞后

受传统体制的制约,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管理职能和机构比较分散,如邵阳学院的各系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培训中心等部门均承担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职能和分工,管理职能和机构分散的最大弊端是导致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不利于形成合力。因此,邵阳学院应深入分析创新创业的教育规律和路径,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型孵化体系,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多渠道、低成本的社会融资机制、完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特别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总体架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以及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系统。

参考文献:

[1]罗伯特・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熊文斌.关于武陵山片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4(21).

[3]邓淇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

[4]李长熙.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5]吴远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述[J].中国林业教育,2015,11(6).

第9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49万,比“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增加了22万。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7倍,大学生不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还可能遭受毕业便失业的重挫。大学生就业变成了时下民生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创造了新的途径,其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际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源头便是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基于创业型企业家对于美国及世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影响,美国百森商学院以蒂蒙斯教授为代表的几位优秀的经济学家预测到“美国正处在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也就是所谓的“创业革命”,自此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欧盟及其成员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在校生的创业教育政策,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日趋成熟,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同时随着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发展双料推进的过程种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2001年出版的《创业教育国家标准》不仅规定了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而且对其课程单元的内涵和每单元的能力标准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德国政府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在澳大利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多年,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培养大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肯尼亚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部规定:“凡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二是,政府、高校与社会等相关创业教育责任主体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国外的创业教育有着较为良好的社会基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责任主体分工明确且互动默契。如美国在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主导与高校辅助”的责任格局。为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创业中心与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此外,还通过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积极促进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态度的改变”。“在德国,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中介在这个过程中各有分工,其中,政府系统为主渠道,企业和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中介,私人咨询介绍所为竞争补充。”三是,具有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规划十分完善,其涵盖了不同领域的创业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澳大利亚在原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调整,应运而生了4套模块化教材,包括综合性基础类教材、工业类教材、商业发展类教材和远程教育教材。日本高校1994年开设了“综合学科”的课程,把《产业社会与人》作为必修创业课程。四是,创业教育师资多元化。努力构建专兼职相结合、具有不同背景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是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除了包含校内具有高殊荣和卓越成绩的专职教师外,还从企业、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机构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家以及政府官员共同进行创业教育。”五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扶持大学生创业,欧美发达国家均有各自的信贷计划和基金。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美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创业教学基金,此外相关社会组织以及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也有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的创业项目。在英国,政府的青年创业计划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不仅如此,2011年英国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该基金重点资助在高校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其次还支持高校师生在学校内部进行创业活动。总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与理性,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其创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创业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

2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9-1998年为起步阶段,1999-2001年为兴起阶段,2002年至今为广泛传播阶段。我国学者在不断的摸索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新思路。如,王恩德(2013)提出我国大学要培育“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应将实践融合到基础理论教学里;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优势,强调大学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朱焕辉(2012)对新兴的“123教育模式”“三三三教育模式”“五位一体教育模式”等几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无论哪种教育模式实践都将是重中之重。吴海波(2009)提出的高校创业创新教育“16G体系”,尝试通过建设以多学科专业综合配套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来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面临的缺乏综合性知识和缺乏专业团队的问题。据《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统计显示,目前大学生创业活动多集中在家教、零售和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行业,而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网络、软件等高新科技行业的创业选择比率仅占5.3%,科技创新性严重不足。大学生创业项目中95%是没有创新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创业人才储备不足、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融资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创业支持未成体系”。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特别提到了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各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 结语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发展己经由过去“毕业分配”向“双向选择”再逐步向“自主创业”过渡,由此可见现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最佳途径即为思维创新、自主创业。大学生作为鲜活的国家内生动力群体,是最具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人群。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还可助力经济增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丹.“双创”背景下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下转第241页)(上接第118页)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6,884(17):61-62.

[2]王振,黄雪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1):247-248.

[3]赵丽,陈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