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学原理范文

生态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学原理

第1篇: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原理;园林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人类生活与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既依赖又矛盾的关系。生活需要资源, 也需要良好的环境。在生活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造成有限资源的减少和匮乏,另一方面也破坏了环境;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化地区这种矛盾尤其尖锐。无论在一个地区内或整个地球上,要想持续生活下去并提高生活的质量,就必须调节人类活动、资源使用和环境演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控制活动内容,合理分配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由于人类对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都需通过社会劳动才能实现。

一、生态园林的内涵

1、 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做到乔、灌、草、藤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建立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维持总体平衡,保持群落稳定,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既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群落结构和自我更新,也能够维持对不良环境条件胁迫的恢复力,并同时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 发挥植物的生态作用因地制宜,适地适栽不同生态类型的园林植物,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如调节温度、增加湿度,涵养水分,降低风速等;调节生态平衡,如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吸滞尘埃,减少噪声。在人工植物群落系统内要以自然能耗为主,尽量减少人工附加能源,寻求以最小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途径。

3、体现园林植物的美化价值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措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增加社会公益效益,完善保健休养功能,从而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享受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生态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1、生态平衡原理及应用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当有外来入侵因素破坏这一平衡时,此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能够将整个系统恢复调节到最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加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结构平衡。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物群落的设置来发挥其生态作用,通过人工组建植物群落的构成、结构和布局,为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性发展的生态因子。从整体上着眼于城市生态园林绿化的布局,强调园林绿化的结构、布局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协调、统一,使城市绿地形成人工创造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公园的设计,在生态园林的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公园的建设需综合考虑其周围的植物、水系、所在地形、所属城市功能区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其中的植物配比是否因形就势、因地制宜、是否需要限制客流量以维持其系统的稳定性等。

2、“斑块—廊道—基质”的协调

园林景观的基本结构由斑块、廊道和基质组成。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 廊道是指不同于景观中相邻两侧环境的狭长地带; 基质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在区域范围,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尺度上,城市是一个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斑块的设计应改变以往形式单一的模式,将直线变为流线形、曲边形,平面变为曲面等,在满足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同时,更好地遵守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使景观之间、物种之间聚集与分散适度,类型之间协调、和谐、相容,功能之间互相匹配。

3、 遵从“生态位”和“互惠共生”原则

在园林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抗病虫害、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等作为选择植物的标准。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

4、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各种各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以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形成生态的过程。生物种类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此,要实现生态系统平衡的园林绿化设计,就应多造针阔混交林,避免营造纯林。绿化中可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以丰富园林植物品种。丰富的物种种类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

5、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压力条件下受到损害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问题,涉及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众多研究领域。1935 年,美国科学家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废弃矿地上种植高秆草,成为恢复生态学在西方园林设计中的最早体现和应用,之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被大量运用在工业废弃场地的景观更新设计中。当前西方园林中应用较多的有水体净化与循环利用系统、土壤的生态处理系统、工业废弃材料处理系统、植被生态设计等。而中国园林设计中该理论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未得到重视和推广。广大园林设计工作者在今后应加以学习,给予重视。

6、考虑美学原理

完美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和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因此,在配置园林植物时,首先应按照实用美的规律配置植物,使人在生理上有愉快、舒适的反应。其次,按照形式美的规律配置植物,使植物及景观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刺激信号,引起人在生理、心理上情感愉悦的反应。其三,按照形象美的规律配置植物。

总之,生态学与园林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学的知识对每一个从事园林工作的人都非常重要,但生态学本身就是一门复杂而深奥、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从事园林工作的人很难深入地去研究它的一些专业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生态学专业问题时,应和生态学专家密切合作,把这两门学科很好的结合起来,创造出真正的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 朱丽清. 从生态适应性探讨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7)

[2] 孙良岩,任萍.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方法浅析——以沈阳市中山公园园区植物配置为例[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9(04)

[3] 周美玲,周福红. 现代城市绿化中园林植物的有效应用[J]. 吉林农业. 2010(09)

第2篇: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林业规划;景观生态学原理;必要性;具体应用;研究

0.前言

景观生态学是将整个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对景观的各项性质进行研究包括其结构、动态变化、作用机制、空间分布、合理利用、科学的保护等。其研究的方式是以生态系统原理及系统方法,通过特别的切入点,如利用地球表层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输送与交流,生物与非生物的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等,综合性较强。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存在较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是对于某区域单位内的自然及生物综合体具有支配作用关系的分析研究,还有一些理论认为景观属于生态系统的载体,其性质是控制系统,或者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组合的结构、性能、变化,包括森林、草地、村庄等。其在林业规划中也会起到一定的知道作用,需要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1.林业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必要性

1.1林业管理的要求

现代国家在林业的建设方面是根据工程类型对其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在该管理模式下,各类工程的建设是按照林业用地的布局及土地利用的难度,而选择填空的模式,实践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遵守集中连片、合理适树、混合搭配等生态原则,但是从整个范围来考虑,其也是一种单一目标的建设方式,没有考虑到各个小模块、小模块之间的关系、小模块与其他类型用地的关系等,因此需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全局性的管理[1]。

1.2实施解决林业存在的问题

相较农业用地,林业项目建设所使用的土地一般条件不理想,利用难度大;林业用地与其他各类用地之间分布十分零碎、交叉,混合,包括居民居住用地、农业土地、水利工程用地、畜牧业用地等,而农业用地的分散化,不利于林地的有效管理,责任划分也十分模糊,是阻碍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上述问题,如果仅仅从林业产业和行业管理的角度开展硬度仪措施,效果十分有限,而生态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其结构复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需要更高的范围及领域,以整体的角度进行协调,需要用到景观生态学。

2.林业规划中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2.1构建各个景观模块间的联系

构建各个景观模块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协调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关系,强化其对于人类活动干扰的抵抗能力。可以根据道路、水系的走向,设置绿色廊道,使之构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景观模块之间可以充分的进行各项交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生物流等,缓解人类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对于景观的影响,减少破坏。道路在人类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其对于景观的割裂、分离,使得生态斑块化及受到的破坏更加严重。在道路周边构建绿化带廊道,即是在景观斑块和道路之间设置缓冲地带、隔离带,形成防护体系,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的破坏。而水是各种生命以生存的保障,水系存在的区域内往往植物茂盛、种类丰富,且动物活动也十分活跃,在水系周围构建走廊,能够强化林地景观之间的各项交流活动,水系也能够使得生物的活动更加有保障,维持生物多样性[2]。构建水系廊道,也能够强化各个景观模块之间的平行联系,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2设置景观走廊

林地景观出现破碎化、功能减退等问题,其原因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建立了许多割裂景观整体性的设施,包括林地、耕地、草场、居民区、道路等,其布模式十分分散,错落,使得许多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链及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也收到严重影响。完整的景观单元需要达到景观中物质流、能量流、生物流的需要,因此可以在各个零散的林地之间构建生物通道,使之能够互相沟通,交流资源,解决景观破碎的问题,打得到各个斑块之间的各项交流情况,逐步形成正常的生态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走廊的规模、宽度、形式、设置方法等,均需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参考,遵守一定的规律科学的开展,才能有效的解决景观的破碎对于生态安全的威胁及隐患[3]。

2.3构建合理的群落结构

我国现代的林业用地一般土地条件一般,土壤情况不理想,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首先需要全面掌握土地的基本情况和植物生存环境条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物种,搭配结构。该方式对于林业建设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景观系统长远稳定发展方面,其能够强化景观的异质性,建立出适应实际环境情况的植物生态群落,也为林业的发展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如某地区在进行群落结构构建是,选择了当地的乡土的耐旱、耐盐碱植物,包括红沙等,并适当搭配灌木树种,如柠条、柽柳等种群结构,构成合理的整体群落结构,相较以前乔木、灌木搭配的结构更加适应当前该地区的环境,促进环境的改善,生态系统能够稳定的发展,且乡土植物的种植也能更好的体现出地方的环境特点[4]。

2.4消除景观间的隔离

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农地比例较大,各个林地景观模块之间一般是被农田所隔离,且林地模块的面积较小。该生态格局条件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来说 ,其生存、栖息、繁衍存在较大的难度。植物群落结构方面,面积较小的林地模块的分布较为零散,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实现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且植物群落的更替及物种的繁殖有较大的障碍。因此需要一定农地内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林地,使得动物在该林地模块中有一定的过渡,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该措施对于农业生产不会带来不良影响,且能够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而避免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遭到破坏,某些病虫害天敌的灭亡而需要大量使用农药、杀虫剂、化学肥料等[5]。利用景观生态学方式,即是分析不同类型林地模块之间的关系,不断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机制,使之能够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总结

景观生态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以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优化景观机构、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实时的解决景观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的机制。将该理论充分的运用到林业规划中,具有一定的知道作用。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林业规划中的应用,实践活动中还需要林业规划人员先全面掌握各个地区的林业状况,包括面积、分布、气候情况、自然环境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解决林业与农业及其他行业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的额稳定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肖慧.景观生态学在林业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180.

[2]张宗果,周波,杨洁.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新运用[J].建筑科学,2009(04):69-71.

[3]刘莉,吴黎明.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观光农业景观规划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38-40.

第3篇: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学;原理;应用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n ecology is enormous, these effects may be improved, also may be the stress, or both have both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improv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n the ecological stress maximum, minimum,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and introduces its application in Tai'a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worth learning.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principl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V5

生态水利工程学是在传统水利工程学基础上融入生态学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是通过研究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探讨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的胁迫途经,增进改善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1 生态学及其原理

生态学是在生物学基础上扩展而来,研究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有三大原理,一是多效应原理,即人类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二是相互联系原理,即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交融。三是勿干扰原理,即人类所产生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自然界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的干扰。

2 传统水利工程学对生态环境的胁迫

传统水利工程学以工程力学、水文学为理论基础,以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为手段,对河流进行改造控制,达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等目的。其对河流生态系统胁迫形式:

一是以加大泄洪能力为目的的河道裁弯取直、两岸硬化,破坏了河流的横向连续性。既限制或阻断了水体向两岸的交流,也阻断了许多微生物、植物、穴居动物、两栖动物在水、岸之间的交流通道,有人形象地称作“自然河道渠道化”。河道渠道化后,洪水灾害得以控制,但河流生态系统却日渐枯萎衰败乃至死亡。

二是以拦蓄为目的的拦河坝工程,破坏了河流的纵向连续性。拦河坝割断了河道内生物群落的纵向交流通道,鱼类等生物的洄游线路被破坏;流动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溶氧能力下降;水深加大,深水处温度低光线弱,生物活力下降;营养物质大量聚集,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湖水温暖的面层爆发性繁殖,容易引发“水华现象”

三是部分水利工程雨季排、旱季蓄,加剧了河流下游的旱涝变化,致使河流旱季干涸断流,即“筑一道水坝死一条河”。

3 生态水利工程学原理及其在泰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1 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原则应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硬切断河流纵横向连续性的工程设施,保护河流应有的生态空间,变“死渠”为“活河”,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贯彻的生态水利工程学理念。

一是保护河流的横向连续性。在河道治理中,经过科学的洪水演算、安全评估,能不设堤防的就不设堤防,能使用复式断面的就不要用梯形断面,能使用梯形断面的就不要用矩形断面。坡度易缓不易陡,陡于1:2的坡要进行人畜抗滑落安全评估,从工程材料、砌筑形式上增加抗滑安全;不能保证抗滑安全的,要设置安全防护网,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护坡工程中严格控制现浇混凝土、浆砌石的使用,尽量使用干砌、植草砖或自然植被,建设“可以呼吸的岸堤”。泰安市在2013年石汶河防洪治理中,将原设计方案中的浆砌石护坡调整为:设计洪水位0.7米以下维持浆砌石护坡,以上改为植草砖,坡度均为1:2.5;在设计洪水位以上0.5米处增设2米宽平台,复式断面河道,单侧滩地平均宽100米,综合考虑了行洪安全、生态景观、人水和谐等因素。

二是保护河流纵向连续性。李冰父子总结出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造就了天府之国2600多年的旱涝保收。“低作堰”就是指阻拦河水的堰易低不易高,尽量减少堰对河流的干扰。“深淘滩”是指河床要深挖。泰安市在大汶河综合治理中,恰当运用了李冰父子的治水三字经,清淤河道,确保行洪安全;不搞超级大坝,而是采用橡胶坝形式,层层拦蓄,既涵养了水土、滋润了两岸,又不造成淤积,科学地控制运行,蓄滞雨季洪水,补足旱季生态径流,形成了长42公里、总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的水生态景观带。2011年春,在泰安遭遇“百年大旱”之际,沿河地下水不降反升,社会生态效益初露端倪。

3.2 保护河流生态多样性原则应用

生存环境的多样性有助于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反之,生存环境的单调性必然导致一些物种的迁移、灭绝,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泰安市在中小河流治理中,从生态水利工程学的理念出发,刻意保持河流纵横断面的多样性,纵向裁小弯而顺大弯,保留河流的蜿蜒曲折、宽窄相间、起伏跌宕、深池浅滩的自然面貌;横向以河床为心,向两岸渐变,最大限度地减少刚性、不透水性护坡工程,为生物的水陆交流提供通道;保护湖泊、浅滩、水塘、湿地、沼泽、洪泛区等自然地貌,制定实施了大汶河、东平湖流域综合治污规划,建设了稻屯洼、东平湖入湖口、柴汶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和洸府河截污导流工程。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自修复、自净化特性原则应用

生态系统的自设计、自组织、自修复、自净化特性,其实质是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生殖、繁衍、兴旺衰败的内在规律。人们只有掌握、顺应这种内在规律,改善生态的努力才会事半功倍。在大坝草皮护坡工程中,凡引进外来草种、又不能及时洒水修剪去除杂草的,三至五年的时间就会被本地草“吃掉”,这是违背生态自组织规律的典型例子。

泰安正在建设的泮河人工湿地,总投资1.4亿元,是山东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湿地工程,它是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自组织、自修复、自净化特性,人工创造一片有利于生物繁衍生息的、立体的“生物工厂”。其主要设计思路是拦河橡胶坝抬高水位后,泮河污水自流进入人工湿地,通过耐水植物根、茎、潜流层填料等物理吸附、生物分解,去除磷、钾、氨氮等污染物质,使codcr降到30mg/l以下,氨氮降到1.5mg/l以下,达到Ⅳ类水标准。人工湿地以潜流湿地为主,辅以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占地310亩,单元截面自下而上依次是池底、防渗层、填料层、种植层,污水主要在填料层流动。表面流人工湿地40亩,分布于潜流湿地上下游及潜流湿地的单元之间,水深0.6米,阳光充足,能量充沛,是生物种群繁衍生息的天堂。湿地植物主要是本地乡土物种如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荷花、睡莲等浮叶植物,菹草、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在改良后的表面流湿地适量投放鲤鱼、鲫鱼、乌鳢、虾和泥鳅等水生动物。

3.4 时空上的大尺度原则应用

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稳定需要足够大的时空尺度。研究发现,多数淡水鱼类有“洄游”的习性,平时在湖泊等深水区觅食成长,繁殖季节会逆流而上,到江河中上游水浅草盛、阳光温暖、天敌少的地方产子。然后,再返回适宜的湖泊觅食。泰安市在河道治理中充分尊重鱼类的习性,留下足够多的河叉、浅滩、湿地供它们繁衍;必要时给坝下的鱼类留下洄游通道以满足其繁殖需要,如泮河人工湿地,鱼类可以通过湿地洄游到拦河坝上游。时间上的大尺度原则,缘于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稳定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有研究指出,湿地、湖泊重建需要大约15-20年的时间,而新建所需的时间会更长。

3.5 治理上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原则应用

生态系统中的任何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态水利工程学对生态的改善也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泰安天泽湖工程位于牟汶河与其支流泮河交汇处。上游河水氨、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含量高,水体水质较差,若不能建立积极的生物群落,微生物、蓝绿藻极易爆发性繁殖,导致生物种落失衡、水质恶化。从生态水利工程学角度,天泽湖工程设计了排泄表面流的“闸中闸”,即在平板闸门上部,再开一扇小门,排放闸前的树叶、水草等漂浮物和蓝绿藻等表层浮游物。城市污水先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泮河,在大汶河入河口上游建设日处理污水10万方的生态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在湖内投放鲢鱼等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使浮游植物维持健康的生态密度等。一系列措施,培育起一个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一条通向生态水利工程的大道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7期

2、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利学报,2003年第11期

3、董哲仁,生态水利工程学的理论框架,水利学报,2003年第1期

第4篇: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从地球形成开始,所有生命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平衡的网络。这种生命构型或生物圈,产生于土壤、空气、火和水,包括我们的整个生存环境。

1 引入生态理念

生态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生态学主要研究有机体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其生物及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美国国会要求联邦政府所有机构“在资源导向型项目的规划和开发中,倡导并使用生态信息”。

2生态学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关注点

2.1 自然生态性的关注

一切自然生态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是适应自然发生发展规律的结果。一切景观建设活动都应从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小的对环境产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二直生生不息地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活资源与条件,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而人类也应在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尊重其各种生命形式和发生过程。生态学家告诉我们,自然具有很强自我组织、自我协调和自生更新发展的能力,它是能动的。人类在利用它时,应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尊重它,并顺应其发生规律,从而保证自然的自我生存与延续。

2.2资源持续利用的关注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供应能力,当代人资源的利用不应当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不能超前消费后代人的资源,城市住区景观生态更新就是将原有的那些不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的设施进行改善更新。提高设备的效率起到有效降低能耗的效果,照明能耗是住宅能耗中的常规耗能项目,可以在楼梯间内装置声控照明灯、采用节能照明灯等可大大降低能耗;建立雨水收集系统 (从屋面、阳台、露台、住区内地面)以及二次循环利用生活废水系统,充分利用中水系统,节约水资源,化害为利,保护环境、缓解水资源不足:将一些对人体和对环境存在危害的设施或建筑改为采用环保的、高效的、节能的、无污无害的建材;提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住区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例如风、太阳、雨、绿地区域、土壤(各种地热资源)等。

2.3基于经济性的园林景观设计考虑

景观生态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应用程序”的问题。所谓“应用”指的是园林的功能为客户。“应用程序”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永恒的和长寿。景观设计师的审美要求,根据群众,活动规则功能需求等方面,创造一个优美、卫生、健康的兴趣,舒适和方便的园林空间,以满足游客的游览、休息和娱乐健身活动开展的功能要求。作为一个绿色的空间,即使是设计,因为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建筑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筑区。当然,设计者应利用有限的投资条件,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技术,节约成本,创造最好的工作。

3生态学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延伸

自然系统保障着人类的幸福和健康,对它的理解和维护是明智的土地和资源合理规划的基础。理想的园林景观营造的环境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作为衡量营造环境的成败以及感受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

3.1 尊重地形,维持园林的完整性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应当尊重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重塑新的园林景观,既保留了原有基地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人们需求。如对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应加以保护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在国外设计师中也在遵循着这一原则,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大家应该不陌生,1995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重要的工业与商贸城市海尔布隆市在原来的废弃砖瓦厂上,建成了一座砖瓦厂公园。景观设计师鲍尔决定建立一个混合式公园包括为市民提供运动与体育锻炼的部分,保护原有砖瓦厂历史痕迹的区域,以及野草与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等。

3.2 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自然环境资源包括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及水文等。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例如,在古典园林中的南方园林建筑占地面积大,往往连成片的建筑,它是为了适应炎热的天气并获得遮荫面积,并且起到缓解雨季交通和国防台风的。

符合生态的设计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这要求设计者以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而不仅从美观、形象出发进行设计,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

3.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主题之一。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进行了热烈和广泛的讨论,城市设计也不例。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景观设计到室内设计,几乎所有研究会谈谈可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含义是什么?

3.1.1 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以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共处为主调,旨在能够确保自然环境的安全。它以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共处为主调,旨在能够确保自然环境的安全。

3.1.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探析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设计者应明白,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对生态的基本概念,制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理论和方法,从设计到寻找影响的决策,在设计过程中的内容。吴良铺先生指出,这项研究的设计应该是“连贯性的综合研究”。如果园林设计师准备的工作环境和环境责任的承诺,关系到设计的态度,就需要采取的生态思想的全面角度,在景观设计的综合研究。

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可以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而后者与园林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又是构成景观多样性的最重要条件,如在外地植物的引种驯化过程中,长期的近亲繁殖必将使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大大降低.不少引进植物在当地繁衍几代后,其枝形美观度和抗病能力也下降;但是,如果能将这些引进植物与当地的一些近缘种进行杂交,则可以提高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甚至还可能培育出优异的新品种.品种的多样化常使叶色和花色多样化,如不同叶色的变叶木和不同花色的三角梅,从而使植物造成景更丰富多彩.生境的多样性也直接影响着物种的多样性,所以在设计时要营造成多种生境,为更多的生物提供栖息地,如密植的森林、疏林草地、驳岸少加处理的水系等.把湿地引入郊区或城市也是一种尝试,因为湿地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类型之一.另外,在设计时,建议少用大量草坪,因为草坪是一种非常单一的生态系统,只能为极少数的生物提供生境,所以,设计时要有一定量的乔木、灌木地被这种生态群落才有利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生态思维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由于在不同的生态系统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网络模型,每个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系统操作的一部分。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方面,应借鉴生态学的角度看的总体思路。属于更广泛的景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该子系统应该关注景观材料,能源和物质投入和产出人为的,即在生产精炼各级投入,航运,使用和最终处置等造成的资源消耗;输出废水,废物和循环再用的物料,例如对环境的影响。

小结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是要把人与自然、环境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表达了人类渴望与自然亲近、并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愿望。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园林生态设计手法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无论过程或结果,无论表象或本质,它们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人与自然之间一生态关系的思索与探究。

【参考文献】 :

[1] 张毅川,陈亮明,乔丽芳,一姚连芳.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资源及其保护―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07):56-57

[2]李楠,唐永金.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47-48

[3] 段斐.关于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4,(05):19-20

[4] [美] 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2000,(08)

第5篇:生态学原理范文

一、前言

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它应当充盈着理性精神,并由健全、合理、澄明的理性来引领和规范。相应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就有必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来审视、评量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正在由传统的“工匠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不断转型,也可以说正反映了这样一种内在要求。实现这种转型,除了外在的保障体系与支撑条件以外,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自由自觉的内在发展愿望、自我意识以及根本动力。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立足于已有的相关文献,对教学理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教学理性整体上的思考和观点。

案例分析法:深入课堂教学中获取在已有理论假设基础上的信息,直观的呈现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发展,从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课堂观察法:深入课堂生活,更直接的描述课堂教学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做出解释、归纳与总结。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理性的内涵

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想活动。理性的认识是一种解放性、扬弃性的认识,它处处体现着人类自主特性的一种反思和超越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批判。“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斯普朗格),每个孩子都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教育者对他独特的关注而认识他自己,认识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获得个人感受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而获得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并学会为个人的选择承担责任。从此种意义来看,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

教学理性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追求,也足教师一种应有的生存状态。教学理性是对种种教学观念、行为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配置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检验、批判与重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非理性成分的过程及其结果,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或探险活动。

2.教师教学理性缺失的现状

(1)思想守旧、落后,缺乏理性的批判精神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体育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只会盲目崇拜或接受专家和权威认可的东西,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上,他们多采用灌输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择手段地满堂灌,不去考虑学生学会了这些运动技能或参加了身体活动究竟会对健康有什么好处。这一层次的教师对体育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多是对问题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较少进入到抽象或反思理性层面。不少教师对体育教学只是知其然,不问所以然,体育教学完全被当作了一种具体操作,一种单纯的身体活动。

(2)对技术的偏执,理性体育文化知识欠缺

在“运动技能专业化”价值取向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其专业成长中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气力从前辈那里求取关于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课堂组织与管理等普适性的实用技术和技巧,将较多的精力放在自身运动技能的操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花样翻新上。体育教师对理性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就技术论技术的层面上。相当多的体育教师都会认为,体育的核心要素就是运动技术,从而把眼光只停留在最直接最具体的技术动作上,对理论知识却重视甚少。体育教育固然要传授体育技能,但同时更要强调这一学科的文化知识或文化理念。体育教师若不懂得体育技能的理性文化内涵究竟在哪里,就技术论技术,本身就是缺乏对体育理性认识的表现,其结果只能导致自己的理性思维想象空间越来越窄,使得我们拼命推崇的体育文化理念表现形式往往多是狭隘的技术动作,体育课变成了一种纯生态学的改造过程。

(3)过分强调“教”,缺乏理性教学的民主性

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教”的主导和权威,过分注重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违背了教学的民主性。比如教师过分讲求教学环节的紧凑衔接,而不给学生充分思考、选择、练习、表达不同见解的空间和时间,并通过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来规避、排解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当教师的主导与权威成为一种对教学全程性的监控甚至霸权时,教学的民主性也就显得徒有名了。

(4)过度依赖经验教学,消蚀了教学的理性特性

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而且是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必要中介。但是,经验毕竟不同于科学,其本身有着天然的缺陷――狭隘性。从哲学观的角度看,经验层次的体育教学属于一种机械主义。处在这一层次的体育教师通常把体育教学视为一种按照既定程序和已有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活动,其教学行为和策略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传统、例行、习惯,有时甚至是一种直觉反应,鲜有理性的思考。对经验的极度依赖还造成了教学活动的简单重复,使体育教师在处于类似教学情境时通常不再重新审视情境本身的具体特点,就直接照搬过去的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重视经验是必要的,但经验本身不等于科学,经验需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加以改造和升华。如果不去追究经验间内在、深层的关系和规律,不对具体经验进行反思、批判和修正,上升为理性的、抽象的认识,就难以科学、恰当地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现象。

3.体育教师教学理性的原生态回归

(1)教师理性文化知识的重构

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师会对体育教学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狭隘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教育理论的分析。为此,体育教师必须吸收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的高度来俯瞰教育现实,这对其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体育教师要力争做到能将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具体的东西抽象化,表现出理论上的抽象能力;将纷繁杂乱的东西系统化、概括化,表现出理论概括能力;能从一般原理推断特殊事实,表现出理论演绎能力;对复杂的动作练习或理论原理能理性地做出符合科学规律的解释与分析,表现出理论解析能力;能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某种设计以检验某种理论的正确性并显示其价值大小,从而表现出理论上的设计能力与检验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具体表现。

(2)教学内容从静态走向活化

从外表来看,体育教学就是一种采用合适的形式“传递”和“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职责被认为是“准确无误地”阐释体育知识、呈现运动技能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主要职责就是“听讲”、“观察”、“模仿”和“练习”等。但是,从教师实际的“教”和学生的实际的“学”的过程来看,“好”的体育教学并不止于这些,它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对教学内容要进行二次开发,经过筛选、改造、整合和创新,使教学内容从静态走向活化。这种由教学内容的反思所产生的理智的愉悦,要超过任何外在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手段所产生的愉悦,是一种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教学美感,它是学生产生和维持高水平内在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3)师生关系从控制走向对话

对于理性化的教学而言,教师还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讨论引入到理性批评和对话的轨道上。“好”的体育教学,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交往、对话、理解和共享而达成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不只是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传递的“授―受”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相互吸引,相互接纳,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和激励。教师对学生个性给予接纳和肯定,对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能够宽容和支持,为学生彰显各自的生命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获得了工作乃至生命的意义感。

(4)教学伦理从他律走向自律

体育教学活动与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伦理要求。就教师而言,需要遵循的伦理要求如“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的评价”、“对学生一视同仁”等;就学生而言,需要遵循的伦理要求如“尊重老师”、“客观评价自己”、“遵守课堂纪律”等。师生双方只有遵循这些教学的伦理要求,体育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而遵循教学伦理要求的前提在于教师“认同”这些伦理要求:首先,教师不仅从观念上“知道”或“了解”有关教学的伦理要求,而且从情感上“接受”或“接纳”这些伦理要求,并愿意受其约束;其次,不是个别教师接纳了有关教学的伦理要求。而是整个教师集体接纳了有关的教学伦理要求。只有这样,整个教学活动的伦理性才能够显现出来。

四、结论与建议

理性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它对于社会前进和个体的发展都起到极大的作用。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是身体认知的活动,人的情感、人格等必须参与其中,其本身是一种理性的探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不断地借助于理性去理解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探索种种“未知世界”,并获得“理智的愉悦”。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汲取理论的滋养,及时反思自身的经验和行为,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唯其如此,才能逐步形成合理、健全的教学理性,从而使我们的体育教学逐步合理化、理性化。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理性的教化与教学的理性化[J].高教探索.2002(4):7-10.

[2]樊莲香,潘凌云.体育教师教学理性的缺失及其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86-88.

第6篇: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物园;生态资源;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103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中学生物园是指在中学校园内建设的,与生物学科相关的所有园地的总称。中学生物园一般由生态区、专类区、探究区和科普区等四大部分组成。生物园是为教学服务的“绿色教室”,也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最重要的基地之一。通过生物园,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及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更能够使学生认识自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物园生态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一、利用校园生态资源,掌握生物学科基础知识

具备生物科学知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引导学生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重视知识结构,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对其进行扩展,联系有关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特别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知识,只有将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才能形成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利用生物园的丰富资源,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将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例如: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群落的有关知识,再将学生带到校园中,利用水生生物园的生态资源,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如:群落的概念、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生置身于生态园中,通过观察回顾,对群落的概念和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脑海中自然而然形成有关群落的知识框架,从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借助水生生物园的生态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利用校园生态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力素养,参照《数学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构建出生物学科能力应该包括:1. 观察与实验能力;2. 生物认知能力;3. 科学思维能力;4. 科学探究能力;5. 生物信息能力;6. 实践创新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科学思维,生物认知和生物信息能力是基础能力、观察与实验能力、生物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三个并列作为延伸能力。生物园拥有丰富的物种和生态环境,为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供理想的场所,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平台。首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态度。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之前,将学生带至阴生生态区,让学生寻找鼠妇,观察鼠妇的生活习性,可能有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而有的学生怎么也找不到。这时,教师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呢?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最终,学生发现只有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才容易找到鼠妇。于是,学生会进一步提出问题:“鼠妇的分布受光的影响吗?”“鼠妇的分布受湿度的影响吗?”通过这种观察、思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了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为了寻找答案,各小组同学确定了探究的目,作出假设,设计试验,开展试验,观察记录。整个过程学生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开动脑筋,提出问题,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培养了观察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掌握探究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三、利用校园生态资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也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素养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的培养必须依存于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中。利用生物园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勇于探索、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其与人合作、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例如:利用生物园的植物和场地,开展“探究影响植物叶绿素形成因素”的实验,学生探索了光照、水分、无机盐等因素对植物叶绿素形成的影响,学习了对照试验的设计要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而在利用水生生物园进行“水浮莲净化水质实验”时,学生团结协作,有的到河涌取水样,有的准备鱼缸,通过各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时,即使实验失败,也要如实记录,而不能弄虚作假,养成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生物园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渗透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品德教育,及时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爱护动物的良好道德品质。

总之,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生物园的生态资源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行培养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措施,活动过程不仅仅关注学生实验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潜移默化地渗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最终,在实践活动中也能彰显人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7篇:生态学原理范文

一、挖掘原生态的时政新闻资源,扩大信息储量

时政新闻是思品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其鲜明的时效性、鲜活性使得思品课堂充满动感与时代气息,这正是新世纪初中生所渴求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呼吁的。正如叶老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挖掘与渗透具有时代意义的时政新闻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扩大知识信息储量。如在讲《让人生更加灿烂》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课的主题,达成教学的目标,笔者将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玉树大地震引入课堂,补充了黄福荣、杨阳、金霞等光辉人物的事迹材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感受他们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让生命更加灿烂的。学生颇感兴趣,在专心阅读中了解着、体验着、感动着,不仅及时积累了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拓展了知识面,同时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挖掘原生态的学生潜力资源,实现纵深发展

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无法解答,有些出自学生之口的词汇教师闻所未闻,学生所掌握的一些技能教师见所未见,可见他们年龄虽不大,却有诸多超越教师的地方,其内在的潜力是不可估量更不可忽视的。教师应搭建有利平台,提供多重保障,竭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资源。这些资源尽管在品质上有优劣之分,在价值上有高低之别,但却是学生心灵中最美好、最实在的东西,对教师的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如教学《好习惯受用一生》时,当笔者问及生活中应如何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时,学生众口一词: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也有少数学生提到:一水多用,循环用水。笔者趁热打铁,安排了一个“节约水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献计献策。在笔者的合理引导下,学生纷纷献上自己的妙招,新颖别致,实用性强,课堂热闹非凡,精彩不断。事实证明,只有教师乐于创造机会去开发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的生命发展才可能引向纵深。

三、挖掘原生态的情境体验资源,唤起情感共鸣

思品学科离不开课堂情境的创设,只有将课堂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最真实、最有效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除了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外,还应注重合理性、真实性,挖掘原生态的、富有价值的情境体验资源,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地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一次培训学习中,笔者有幸听一位名师上的《好习惯受用一生》,其中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可谓手法高明,令人钦佩不已。课中,该教师安排了一个小测试,发测试纸前宣布:由于办公经费紧张,从今天起使用测试纸1张收取1毛钱。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不满,但教师不为所动,决意执行。学生无可奈何,掏钱取纸。学生拿到测试纸,只见最后一题内容为:针对花钱买纸这一情况,你有何感受?今后你准备如何支配你的零用钱?由于教师的情境创设巧妙,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切实感受到不乱花零用钱的重要性。

四、挖掘原生态的课外作业资源,优化目标达成

第8篇:生态学原理范文

一、善于倾听动态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也不可能一定按预设顺利进行,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我们想象的意外回答. 因此课堂上教师需认真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等,去改变预设的教学方法,把学生顺应教师的教变为教师顺应学生的学,使课堂更显动态性与生成性.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教师一番铺垫后:“大家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吗?”

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生: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

师:那么为什么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行吗?(该生摇头)

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试一试.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倒行逆施”,打乱了教师的设想,打乱了预设的教学程序. 面对这种现象这位教师认真倾听后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选择面对,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随机调整教学方向,使原本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教学变成了现在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去重新组织学生活动. 二、善于捕捉动态资源,去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上需要开启教师的慧眼,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神情、动作等. 例如,在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时:“每件上衣90元,每条裤子50元,每套(上衣和裤子合买)120元. 买3件上衣和3条裤子花多少元?如果买3件上衣和4条裤子花多少元?”这是一道灵活解答的实际问题,多数孩子都是这样计算的:90 × 3 + 50 × 3 = 420(元),却忽视了买3件上衣和3条裤子,按套买会比较便宜. 于是,老师让孩子们停了下来,准备提醒他们一下. 学生读了一遍题目,老师左右手各伸出三个手指,再次加以强调:“3件上衣、3条裤子花多少元?”本想从问题入手,推出3套的概念. 这时,老师发现有一名学生用6根圆乎乎的小手指正用力地两两配对,而自己刚才讲课时左右手是分开比划的,这是多么形象的3套!老师马上叫这名学生站起来向大家展示,并让他说说为什么这样配对,学生一语道出了问题解决的关键处,其他学生都纷纷伸出手指仿效,并很快理解了买3套更为便宜,到了第二问求买3件上衣和4条裤子花多少元时,孩子们手指配对,3套余1条裤子立即呈现在眼前,教学难点在学生玩弄手指间不攻自破. 这一教学中教师抓住了这个意外生成的资源,及时的捕捉“生成性资源”,为课堂增添了勃勃生机.

三、正确处理学生错误,去把握教学的重点

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学生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回答. 对此,教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轻易地判断对与错,更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捧上,而应在选择生成性材料时分清主次,以敏感的思路着手组织能突破重点的反馈材料,进行既有确定性的,又有弹性的反馈.

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因数的概念,找出1,2,3,4,5,6,18的因数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归纳成下表:

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提问:“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自然数分成几类?”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 于是,有的学生说分成两类:有1个或2个因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 有1个、3个、5个……奇数个因数;2个、4个、6个……偶数个因数. 也有的学生说分成三类. 出现了“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选择了让学生看书的办法,去看看书上是怎样分的?然后请学生说出,同时老师板书: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质数(2、3、5 ); 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叫合数(4、6、18). 确定应分成三类,抽象概括出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征. 掌握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这样的反馈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认真看书的好习惯.

四、巧用老师的失误,去体现教学亮点

在教学过程中偶尔也会遇到教师的失误,教师若能借助自己的灵感恰到好处地随机应变,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还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如图),板演为:8 × 5 ÷ 2.

第9篇:生态学原理范文

一、现状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纸坊地区的园林绿化基础还很薄弱,绿地面积不大,绿化覆盖率不高,公园建设很滞后,公园布局极不合理。随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纸坊地区的园林绿化水平已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已基本满足市民休闲活动需要,对生态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2010年数据显示,江夏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2.0%。近年来建设了三个大型公园,即江夏市民休闲活动中心、新世纪公园、谭鑫培公园,与早年建设的青龙山森林公园一起,形成了公园布局的“四足鼎立”。另规划了文华路及文化大道等市区干道,每条干道都建设有较高标准的配套绿地。总体来说,城区园林布局基本达到了市民出行“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的目标。

城区绿化注重树种选择,大多数树种为乡土树种,如桂花、广玉兰、香樟、水杉、栾树等。公园和街道绿化以常绿乔木为主,搭配灌木和草坪、地被。绿化与美化结合,近年来,彩色叶灌木如红叶石楠、红继木栽植较多,为城区增添了较丰富的色彩。

二、问题与差距

本文作者通过调查分析,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亟待解决的地方。纸坊城区离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区)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绿地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有待提高

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04-1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应≧45%,绿地率应≧38%。如上所述,纸坊城区绿地离这一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2、植物配置特色不明显

植物配置方面最大的缺陷是缺乏特色。首先,树种缺乏特色,城区没有明显的主干树种,树种规划中常绿树种比例较大,落叶树种比例较少,四季变化不明显,武汉市的市树(水杉)和市花(梅花)应用不是很多。其次,植物规划没有很好地贯彻生态学理论,没有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结构,除青龙山森林公园外,新建公园绿地和街道绿地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生态功能要求。

3、园林设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一些街道绿地和公园广场绿地设计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如一些街道绿地中的绿化隔离带显得较零乱,没有很好地体现多样统一的设计原则。

4、人文深度不够

江夏市民休闲活动中心和江夏世纪公园等地都明显缺乏人文气息,设计上深度不够。另外,街景中没有展现江夏历史和文化形象的主题雕塑,公园绿地中也缺乏雕塑小景,这是景观建设中最大的缺陷。

三、对策与建议

1、树立目标

早在2005年,武汉市就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于2007年发起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城市必须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生态园林城市”相比“园林城市”,虽然只多了“生态”二字,但其含义比后者广泛得多。园林城市是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武汉市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后一步的目标应是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早在2011年就表示,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要将武汉打造成生态园林一流城市。因此,在武汉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征程中,江夏区是不能落后的。

2、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城市绿地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是指导城市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依据。在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必须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作为核心目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绿地要合理分布,比例合理。同时绿地系统要与城市的其他系统密切关联,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也要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形成一个良性的,稳定的城市开放系统。

城市绿地不仅是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绿地规划应是生态的规划。规划时应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尽可能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树立不再破坏生态环境的意识。根据原有山水地形,合理布局建筑、道路、绿地等景观,要显山露水,以对自然的最小干扰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

3、保护现有绿地成果,增加绿地面积

健全法律法规,通过行政与法律各种手段,对绿地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禁止毁绿事件的发生。在土地批租,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需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后,要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不能少建、缓建甚至停建绿地。要引导市民爱绿、护绿,在市民中广泛宣传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如谭鑫培公园北面有一片很大的水体,这里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最佳地点,千万不能填埋。现有条件下,可通过旧城区改造,拆迁等方式,在城区增加一些点状、块状绿地,如街头小游园等,满足市民出行即见绿的要求。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一些不宜耕种的土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都可以布置绿地。如道路附属绿地的面积还可以拓展一些,特别是新建道路,绿化面积明显不足。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区与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几条近自然环境的绿色廊道,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4、建立多层复式绿地,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

建立乡土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因此,植物选择上首选乡土植物,一些热带植物并不适宜本地生长,如江夏世纪公园里的裙棕、加那利海枣等,就不宜大量种植,这些植物即使能存活,也营养不良,长势不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植物要丰富多样,也要经济节约。可供选择的乡土植物很多,但从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角度出发,应选一些经济节约的树种,后期养护管理简单的植物。一些古树、大树、盆景式树桩,价值不菲,如对接白蜡,在公园中不宜大量种植。一些名贵花草,后期养护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宜种植。毕竟我们的财力有限,资源有限,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更多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去。节约型园林也是生态和谐式园林。再次,植物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搭配比例:一是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二是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比例;三是注重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的搭配比例,以乔木为主,辅以灌木和草本,形成立体的复式结构,生态效益最优;四是适当增加立体绿化的比例。在绿地有限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很好的增加绿量的方法。如墙面绿化、花架绿化、屋顶绿化,我们在这些方面还很薄弱。多选用一些攀援植物,公园广场中多建设一些精致的花架,可以形成很好的复式景观效果。

5、加强绿地特色建设,提升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