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导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的题目太大,例如《中国化妆品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邮政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餐饮企业成本控制分析》等;有的题目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谈,例如《中小型零售企业物流模式的管理与策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等;有的题目是纯理论研究。
过多地借助网络影响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毕业生过多地借助互联网收集实际数据,只有半数的学生通过实习或问卷调查获得实际数据。虽然通过互联网获得论文所需数据省时省力,但是毕业生不接触社会、不深入生产实践、不与人沟通,无法实现通过毕业论文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的目的。
(三)就业压力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8学期,这个时候毕业生往往为就业参加各种考试和面试。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回答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但这些事情牵扯了毕业生的很多精力,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影响。调查中3.1%的毕业生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度,就是就业压力大造成的。
(四)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难度大。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难度较大。毕业生乍一接触毕业论文,对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整理资料、选题、写开题报告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写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摘要等,感觉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很困难。对教师而言,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教会毕业生做这些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很大。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硕士日常教学中没有对科研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的培养,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收集整理资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等。而国外许多一流大学非常重视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科研学分,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就有“硕士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硕士生研究中心”、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成立了“硕士生研究办公室”、耶鲁大学为一年级的硕士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等。对我国的硕士教育现状而言,在大学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培养学生做科研写论文的能力,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难度大、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五)少數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调查结果显示,有0.3%的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持不认真的态度。教师普遍反映,每年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总有一两个同学写论文拖拖拉拉,不积极想办法收集实际数据资料,不下功夫写论文,不认真修改论文,论文质量不高,教师三番五次督促也没有效果。而在论文评定成绩时,指导教师往往心软,不忍心由于毕业论文的缘故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只要学生提交了论文,尽管论文质量不高也往往给予通过。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对计算机专业做个绪论性的介绍,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有个总体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对《计算机导论》双语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创新点并指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计算机导论;课程;双语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7202
1 引言
《计算机导论》(双语)课程从学科整体出发,综述性地、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学科的有关知识与技能,起导向的作用。它是从事计算机专业学习学生的“引导图”,是对整个计算机学科有一个鸟瞰式的纵览。它没有先修课要求,也无直接的后续课,但它是所有后继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基础。其目的是认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对计算机学科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进行阐述,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使用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由感性的、功能的认识深入到内涵的、理论的认识。在学完本课程后,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所必须的所有核心概念和内容,并为后续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目标是对计算机专业做一个绪论性的介绍,不求深度优先,但求广度优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在教学中,主讲教师主要采用双语教学,让同学逐步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和表达能力,熟悉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术语,培养国际化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 教学内容和特点
作为导论性课程,本课程既介绍了计算机软硬系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介绍了数据存储、软件工程、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以及算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本课程尽可能地将最有用的信息综合起来提供给学生,因此,课程具有如下特点:覆盖面广,几乎包含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所涉及的所有核心概念和内容;弹性大,作为进入大学学习的一门导论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必然面临很多问题和难题,对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不可能深入,为此需要在教学中灵活处理。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把握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和技术。该课程定位是对计算机专业做一个绪论性的介绍,不求深度优先,但求广度优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主讲教师以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采取高级科普的深度定位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故事,向学生介绍整个学科的概貌和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帮助学生进行整个学科正确的认知与导学。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先导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两个基本目标和任务是认知与导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采取高级科普的深度定位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故事,向学生介绍整个学科的概貌和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帮助学生进行整个学科正确的认知与导学,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同时,给学生的学习留下大量的疑问和问题,为后续课程的教学留下“伏笔”,真正使导论课程的教学起到初步认知与正确导学的作用,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开展学习。计算机导论实验是计算机导论课程课内实验,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利用双语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科学导论的中英文教材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络计算,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智能系统,离散结构等。
3 教学条件
选用《Computer Science An Overview(计算机科学概论)》,(美)J. Glenn Brookshear著,人民邮电出版社,作为理论教材。同时提供学生一些参考书和一些网站。该教材是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一本经典教材,全书对计算机科学做了精彩的百科全书式的全面阐述,全景式地展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教材首先介绍的是信息编码及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进而是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接着探讨了算法、程序设计语言及软件开发,然后探索了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方面的问题,通过图形讲述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应用,涉及了人工智能,阐述了计算机抽象理论。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遵循由具体到抽象推进这样一种很利于教学的顺序,每一个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一个主题。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增强了读者对知识的了解与把握。该教材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供有意在计算机方面发展的非计算机专业读者作为入门参考。
《计算机导论》(双语)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基础课,历来得到学校及学院各方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制定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互动”的教学方针,对《计算机导论》(双语)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范围改革试验。采用整体、交互式教学模式,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个案分析和研究,观察了“任务型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效果。以上改革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图书馆有很多可利用的网络电子期刊和国内外几个大型的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Elsevier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LexisAcademic数据库、AIP&APS期刊全文库、IOP期刊全文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知网总站(高等教育期刊)、中国知网总站(基础教育期刊)等。学院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藏书丰富,有许多关于计算机专业的中外文图书和中外文期刊,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具有高级职称,业务水平高,为教师的科研、教学提供了高质量、热情的服务。这些不仅确保了“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而且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创造了宽舒的、有利的环境。目前该课程可以进行网络共享的教学资源有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计划、习题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参考文献等。利用多媒体教室,以英文电子讲义为主用双语讲授所涉及内容的基本观点、技术、理论和新概念,以有关章节的历史故事为主线将人,内容和实践统一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信息,技术和工具,并和学生同时分享。
4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后继课程内容相关性,在原版教材中选择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后继课程所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指定了大量阅读资料(网上下载、资料室、电子图书馆、相关参考书),设计了大量的案例,布置了操作性强的项目设计。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在“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强调技能的培养。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把枯燥的计算机理论转化具有实际意义案例教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师通过班级QQ群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通知,学生可以登陆教学交互平台,阅读下载资料、掌握教学难点与重点,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教师批改完毕通过网络回传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课前学生可以中文教材为基础进行预习,大致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以及专业概念的母语表达;课上教师以英文电子讲义为主用双语讲授所涉及内容的基本观点、技术、理论和新概念;课后学生又可详读英文教材和推荐的英文网站将课上内容进一步扩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与效果。在适当的时刻利用中文提示。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含义,由于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且课件以英文表达为主。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的中文含义,必须采用中文提示。中文提示采用两种方式:静态方式和动态方式,静态方式中两种语言同时呈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采用两种不同颜色),动态方式则动过标注及动画的方式实现。过多的采用静态方式可能让学生麻木而疏于记忆,过多的采用纯英文表述可能让学生感到疲劳。我们在课件中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特别难以理解以及难以表达的部分,还采用中英文混合讲解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双语表达能力。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课堂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验以及课程设计项目,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方法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智能计算;科研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DOIDOI:10.11907/rjdk.16199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180-02
0 引言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教授学生终生受益的技能,充分挖掘学生各项潜能。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是有效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环节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1]。
智能计算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理论与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以及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2-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智能计算》课程。本文以研究生《智能计算》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探讨教学改革,重点分析教学过程中科研素养培养的方法,将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的培养。
1 合理设置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教学模式
与本科教学不同,研究生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简称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分开授课。笔者所在学校面向学术硕士开设的该课程除了介绍智能计算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面向专业硕士开设的该课程则强调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采用“授课―项目实践―研讨(项目开发交流+学术交流)”的方式。其中,“授课”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授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项目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需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教学内容,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验创新,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研讨”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专业硕士重点交流项目实施的方法和心得,学术硕士重点交流学术前沿。通过多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普遍受到师生好评。
2 注重科研素养培养,构建多元教学方法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智能计算》课程积累了丰厚的学科基础和教学经验。为适应智能制造2025、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形势的发展及要求,立足于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课程组构建了多元化教学模式。
(1)通过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授课教学环节始终。通过课堂问题研讨拓展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前沿领域技术动态方面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驱动式、问题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延伸性平台拓展课堂范围,培养学生科研素养。通过畅通师生交流渠道、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实践反馈拓展课堂广度和深度。教学资源平台包括:①智能计算领域国际杂志和协会资源,如Spring出版的《Swarm Intelligence 》、IEEE 出版的《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等国际学术刊物;②组织学生参加先进制造业、工业自动化、互联网+、智能计算等领域国际会议;③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共享,学生紧密结合自身科研兴趣,积极探索前沿领域。通过课堂延伸,逐步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
(3)通过高水平学科竞赛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努力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业环境;邀请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掌握前沿科技,提升科研素养。
3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智能计算是一门交叉学科,课程主要系统讲授智能计算有关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全面介绍智能计算前沿技术与最新进展。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智能计算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了解智能计算主要应用领域。主要内容包括: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鱼群算法、文化基因算法、量子优化算法、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应用。
(1)进化算法。以教材为主,重点讲解进化计算的基本原理、生物基础、算法框架、基本要素、深度学习的本质优点及其适用领域;从个体编码、群体初始化、个体评价、操作算子和参数选择等方面详细阐述在求解实际问题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4]。同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先进算法。
(2)群体智能算法。介绍群体智能算法的生物基础、数学模型和学习机理;重点介绍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要素和实际应用领域。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掌握智能计算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
(3)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应用。介绍群体智能算法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互联网+相关领域中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探讨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发展趋势。
智能计算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随着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该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研究先进算法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利用先进算法求解实际问题的技能,并对程序编写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4 教材建设
本课程教材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智能》,该教材有相应的电子教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计算课程教学内容和资料更新快,需不断增加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随着先进制造业、工业自动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课程教学中需注重交叉学科知识扩展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5 课程考核
课程考察主要采用以下方式:①小作业。对先进的智能算法进行总结、分析、对比等,撰写综述报告,对先进的智能算法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要求结合智能制造、互联网+的应用进行展望;②大作业。培养学生编程技能,对先进智能算法及应用进行设计与实现,并制作成演示系统;③论文。提供选题,对智能计算领域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6 结语
本文提出以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多元化智能计算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先进智能算法应用技能得到提升,科研论文写作水平也逐步提高,科研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等.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35-37.
[2] 何静媛,陈自郁.研究生计算智能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12):1-3.
论文摘要:计算科学主要讲述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它的发展主线、学科分支、还有计算科学的特点、发展规律和趋势。
引言: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和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取得的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也应运而生。《计算科学导论》正如此书的名字,此书很好的诠释了计算科学这一学科,并且指导了我们应如何去学好这一学科。使得我们收获颇多。并且让我深深的反思了我的大学生活。正如赵老师书中所讲的:“计算科学是年轻人的科学,一旦你选择了计算科学作为你为之奋斗的专业类领域,就等于你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一个有志于从事计算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学生,必须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将来学科的高速发展中,或在计算机产品的开发和快速更新换代中有所作为。
一、什么是计算科学和它的来历
计算科学主要是对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过程,包括其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分析、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研究。全部计算科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能(有效的)自动运行,什么不能(有效的)自动运行。本科学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自动计算机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
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人类使用自动计算装置代替人的人工计算和手工劳动的梦想成为现实。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也取得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也应运而生。
二、计算科学的发展
a、首先先介绍图灵机
图灵机的发明打开了现代计算机的大门和发展之路。图灵机通过一条两端可无限延长的袋子,一个读写头和一组控制读写头的(控制器)组成它有一个状态集和符号集,而此符号集一般只使用0和1两个符号。而就是这个简洁的结构和运行原理隐含了存储程序的原始思想,深刻的揭示了现代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用的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而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展是建立在图灵机的基础之上。他的二进制思想使计算机的制作的简化成只需两个稳定态的元器件。这在今后的计算机制作上无论是二极管或集成电路上都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b、计算机带动的计算学科
1946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的诞生。掀起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崭新一页。计算机工作和运行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1、计算机语言
我们要用计算机求解一个问题,必须事先编好程序。因此就出现了最早的机器指令和汇编语言。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的发展步入了实用化的阶段。然而,在最初的应用中,人们普遍感到使用机器指令编制程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十分别扭,也不利于交流和软件维护,复杂程序查找错误尤其困难,因此,软件开发急需一种高级的类似于自然语言那样的程序设计语言。1952年,第一个程序设计语言ShortCode出现。两年后,Fortran问世。作为一种面向科学计算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的最大功绩在于牢固地树立了高级语言的地位,并使之成为世界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Algol60的诞生是计算机语言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该语言的文本中提出了一整套的新概念,如变量的类型说明和作用域规则、过程的递归性及参数传递机制等。而且,它是第一个用严格的语法规则——巴科斯范式(BNF)定义语言文法的高级语言。还有用于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的PASCAL语言,适合于军队各方面应用的大型通用程序设计语言ADA,支持并发程序设计的MODULA-2,支持逻辑程序设计的PROLOG语言,支持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LISP语言,支持面积对象程序变换的SMALLTALK、C等。
2、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开发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了而也包括了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各种各样的软件使得计算机的用途大大增强。而软件开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软件开发的理论基础即是计算模型。随着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和多媒体的发展。在各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增加并发机构以支持分布式程序设计,在语言中通过扩展绘图子程序以支持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已非常的流行。之后,在模数/数模转换等接口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扩展高级语言的程序库又实现了多媒体程序设计的构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并行计算机和分布式大规模异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又将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并行编译程序、并行操作系统、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试行软件的开发的关键技术依然与高级语言和计算模型密切相关,如各种并行、并发程序设计语言,进程代数,PETRI网等,它们正是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支持不同阶段软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支持这些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
3、计算机图形学
在计算机的硬件的迅速发展中。随着它的存储容量的增大,也掀起了计算机的巨大改革。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促使图形化界面的出现。计算机图形学是使用计算机辅助产生图形并对图形进行处理的科学。并由此推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等方向的发展。图形化界面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在一个黑色的DOS窗口前敲代码输入控制命令的时代。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公司Microsoft。
4、计算机网络
随着用户迫切需要实现不同计算机上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就在我们的需求中诞生了。网络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交换使每台计算都变成了网络计算机。这也促进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计算机学科的主线及发展方向
围绕着学科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大量具体研究,形成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与学科发展主线和学科自身的知识组织结构。计算学科内容按照基础理论、基本开发技术、应用以及他们与硬件设备联系的紧密程度分成三个层面:
1、计算科学应用层
它包括人工智能应用与系统,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移动计算,计划可视化,科学计算机等计算机应用的各个方向。
2、计算科学的专业基础层
它是为应用层提供技术和环境的一个层面,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程序设计科学,计算机体系结构、电子计算机系统基础。
3、计算科学的基础层
它包括计算科学的数学理论,高等逻辑等内容。其中计算的数学理论涵盖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理论形式语言与计算机理论等。
四、计算机的网络的发展及网络安全
(1)计算机网络与病毒
一个现代计算机被定义为包含存储器、处理器、功能部件、互联网络、汇编程序、编译程序、操作系统、外部设备、通信通道等内容的系统。
通过上面定义,我们发现互联网络也被加入到计算机当中。说明了网络的重要以及普及性。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信息科学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互联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世界的互联网Internet正在爆炸性的扩大,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我们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计算机。信息安全也显得格外重要。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来自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其他方面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其中计算机病毒更是很难根治的主要威胁之一。计算机病毒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是刻骨铭心的,譬如1999年爆发的CIH病毒以及2003年元月的蠕虫王病毒等都给广大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们想更好的让计算机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必须很好的利用它,利用网络。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防护措施,以抵抗外来信息的侵入,保护我们的信息不受攻击和破坏。
(2)计算机病毒及它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病毒是一组通过复制自身来感染其它软件的程序。当程序运行时,嵌入的病毒也随之运行并感染其它程序。一些病毒不带有恶意攻击性编码,但更多的病毒携带毒码,一旦被事先设定好的环境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
<一>、病毒的入侵方式
1.无线电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把病毒码发射到对方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同时技术难度也最大。可能的途径有:①直接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设备发射,使接收器对其进行处理并把病毒传染到目标机上。②冒充合法无线传输数据。根据得到的或使用标准的无线电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发射病毒码,使之能够混在合法传输信号中,进入接收器,进而进人信息网络。③寻找对方信息系统保护最差的地方进行病毒注放。通过对方未保护的数据链路,将病毒传染到被保护的链路或目标中。
2.“固化”式方法。即把病毒事先存放在硬件(如芯片)和软件中,然后把此硬件和软件直接或间接交付给对方,使病毒直接传染给对方电子系统,在需要时将其激活,达到攻击目的。这种攻击方法十分隐蔽,即使芯片或组件被彻底检查,也很难保证其没有其他特殊功能。目前,我国很多计算机组件依赖进口,困此,很容易受到芯片的攻击。
3.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由软件设计师或维护人发明,允许知道其存在的人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攻击后门的形式有许多种,如控制电磁脉冲可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计算机入侵者就常通过后门进行攻击,如目前普遍使用的WINDOWS98,就存在这样的后门。
4.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病毒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控制链侵入成为可能。使用远程修改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
<二>病毒攻击的防范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应包括多个防护层。一是访问控制层;二是病毒检测层;三是病毒遏制层;四是病毒清除层;五是系统恢复层;六是应急计划层。上述六层计算机防护体系,须有有效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支持,如安全设计及规范操作。
2.严把收硬件安全关。国家的机密信息系统所用设备和系列产品,应建立自己的生产企业,实现计算机的国产化、系列化;对引进的计算机系统要在进行安全性检查后才能启用,以预防和限制计算机病毒伺机入侵。
3.防止电磁辐射和电磁泄露。采取电磁屏蔽的方法,阻断电磁波辐射,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止计算机信息泄露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电磁辐射式”病毒的攻击。
4.加强计算机应急反应分队建设。应成立自动化系统安全支援分队,以解决计算机防御性的有关问题。
很多公司都有因为电脑被入侵而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的惨痛经历,不少普通用户也未能避免电脑被破坏的厄运,造成如此大损失的并不一定都是技术高超的入侵者所为,小小的字符串带给我们的损失已经太多。因此,如果你是数据库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是系统级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是高级计算机用户、如果你是论坛管理人员......请密切注意有关字符漏洞以及其他各类漏洞的最新消息及其补丁,及时在你的程序中写入防范最新字符漏洞攻击的安全检查代码并为你的系统安装最新的补丁会让你远离字符带来的危险。经常杀毒,注意外来设备在计算机上的使用和计算机对外网的链接。也可以大大有效的避免计算机被攻击。
五、总结
在学了计算科学导论之后,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我将来要从事的学科。计算科学导论指导着我们该怎么学习计算机。让我更清楚的知道我们信息安全专业的方向。正如计算科学这座大楼一样,在不断的成长。信息安全也必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而更多的被人们重视。总之学习了这门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也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努力,争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赵志琢著,科学出版社2004版
2、《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傅建明彭国军张焕国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周济同志在实施“质量工程”的二号文件中指出: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类学科中最年轻的本科专业,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2008年中国科协举行的“五个10”系列评选活动中,作为智能科学技术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作为智能科学技术重要应用领域的“未来家庭机器人”均入选“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这在当今所有学科中独一无二。
文献[2]对中国计算机相关专业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调查中发现,目前学生仍处于应试教育模式中,要考很多基础理论课程,而实践课程少,动手能力不强,致使毕业后竞争力较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培养不足的比例高达70%。有的用人单位还反映,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没有把基础的东西学好,而是认为学一个语言就可以去用了,结果编程基础很不扎实,稍微复杂点的编程就会出问题,而且编程不太规范,项目工程能力较差,突出的例子就是不喜欢写项目文档。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足量的实践环节,是企业和毕业生的共同反映。例如,关于“工作中最有用的技能或知识的来源”的多选题,70.7%的毕业生认为是参加工作之后逐渐学习到的;其次为课程实习,例如硬件试验和上机项目实习题,占40%;第三为到公司实习,占39.2%,都高出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
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所有专业课程分成两大类:理论性课程和应用实践性课程。有的课程既兼顾理论性,又兼顾实践性,但是有所侧重。理论性课程是方法论的内容,是知识传承的载体,是本科阶段必须强化的内容,目前对于理论性或者偏理论性的课程比较重视,但是比较忽略实践性课程。
虽然每年各类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标准几乎一致,但是貌似并未对教学大纲产生过影响。每年各类公司到学校招聘,要求掌握的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等,大多没有在课程体系中出现,如图1所示。
为什么在课程体系中没有出现的这些技术呢?不少老师会认为我们是本科教学,这些是专科甚至是职高应该学的内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02年开始,我校和比利时鲁汶工学院合办了一个硕士班,这个专业是鲁汶工学院的硕士类专业中的最好专业,毕业生在比利时非常受欢迎。他们的课程覆盖了大部分企业的招聘需求:c++程序设计(QT平台)、用户界面(UI)设计、JavaWeb开发和Flas设计,等等。除了一门“电子媒体导论”属于偏理论性的课程,其他全部是实践性的课程。这些课程是目前国内不屑于开的一些科目,而恰恰又是企业所需要的。
目前对于课程的设置,国内很多专业课程体系和10年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大体相同。当然,对于基础类课程,没有多大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信息类学科每隔5年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课程体系却变化很小。这有两方面原因:(1)课程内容变化,第一遍讲解需要大量的备课时间,而且讲课效果还不一定好。(2)要继续学习新技术,不如讲老课程来得熟练、轻松。这样导致新课程开不出来,即使开出来也没有人愿意讲。
2 软件应用实践类课程设计探讨
首先要明确这个体系中有些什么,才能决定需要设置什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认为,现在的本科教学有一种教师“闭门造车”之嫌,教师是根据院系的课程安排和课本上的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讲解,其实,就课程安排本身而言就可能已经与社会需求脱节了。
在对所使用的操作平台的调查中,选择使用UNIX/Linux开发平台的比例明显居高。学生在校期间和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平台有一些差异,如果能在本科课程中增大UNIX/Linux平台的比例,效果会更好些。在对开发语言与环境方面的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在校期间和工作中使用的开发语言和环境不太一致,相差最大的是Java和JSP/J2EE。可见,高校关于开发语言的课程设置中也存在一定问题。
目前在应用开发领域中,从软件开发体系上分类,主要分成三大体系,一种是基于浏览器的B/S(Brower/Server)架构,另一种是C/S(ClientJServer)架构、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架构。开发体系如图2所示。
基于B/S架构的开发,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服务器端语言:JSP(Java Server Pages)、PHP和,这三种语言构成三种常用应用开发组合:JSP+Oracle体系、PHP+MySQL体系以及ASP,NET+SQL Server体系。
基于C/S架构的开发,传统的开发环境有VB、VC以及Delphi等,随着Java体系以及,NET体系的普及,目前更流行NET编程体系和Java编程体系。
对于嵌入式开发,很多老师可能觉得应该并入硬件类课程。我们认为应当并入软件类课程,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1)目前面向嵌入式的开发,并需要涉及多少硬件设计,开发板都是定制好的,和开发软件的套路没有区别。(2)嵌入式开发环境与普通计算机开发环境已经基本统一,比如QT,Eclipse和Visual 开发套件等。目前,面向嵌入式系统的主流平台分成两种:Linux和WinCE,从开发角度上划分,可以粗略分成应用开发与驱动开发。
将每一个体系都分成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为了能将扩大知识面,将基础部分设置成为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提高部分设置成为选修课。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某一个分支学习下去,并在这个方向进行综合案例设计和毕业设计,并以此为作为就业的方向,从而提高最终的就业成功率。基本课程规划如图3所示。
将“算法分析与设计”作为软件类课程的基础,参考MIT大学的智能方向的课程规划,主要讲解智能搜索、排序以及动态规划方面的内容;然后设置3个主线结构:(1)Java基础J2EE开发;(2)NET应用开发基础NET Web开发;(3)基于ARM/DSP系统的Linux应用开发一基于ARM/DSP系统的驱动开发,其中大部分基础类的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出,后面的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
通过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这个体系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以及兴趣合理选择后续的课程。
3 软件应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大部分实践类课程由课堂讲解和上机组成,课堂讲解 将大部分知识点讲解清楚,然后通过上机将课堂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并通过练习,提高课程的动手能力。
如果上午课堂讲解,下午上机练习,效果还可以。很多情况下,要间隔好几天,这样再上机效果将大大降低,根据遗忘规则,很多同学已经忘记课上的大部分内容,上机的效果将大大降低。
我们计划采取一种折中的方法,分成小班在实验机房上课。将讲解部分与上机练习结合起来,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后,让同学立刻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同学的课堂练习,将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如图4所示。
这种设置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除了熟练的知识讲解,还要有快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时查找同学练习中出现了问题。还需要对知识有良好的把握和课堂的整体控制能力。
4 软件应用实践类课程的讲义教材建设探讨
对于讲课的积累,除教学大纲和完整的PPT以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色建立一套完整讲义。每年要对讲义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修改。讲义是教学过程的总结,一套完善的讲义不仅方便老师教学和同学学习,还能为其他老师授课提供有益的参考。
但是,讲义的编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是知识再加工整理的过程。内容是讲义和教材的生命,保证内容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00页的讲义至少需要1200小时以上的时间投入,即使是讲了很多遍的课程,建立讲义的周期也需要半年到1年的时间。
讲义一般情况下使用Word录入,如果对Word不熟悉,对300页左右的书稿进行整理将会非常辛苦。灵活使用Word样式表,可以使排版更加轻松,使整个稿件条理性很强。除此之外,图表的清晰程度也很重要,图题和表题要按照章节进行标注。由于书稿是单栏排列,为了使自己的书稿能够美观大方,尽量不要使用高度大于宽度的图,图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例在1:1.5到1:2.5之间比较适宜,比例尽量接近黄金分割点“0.618:1”,这样的图从视觉上是最舒服的。从开始设计大纲到正式完成,科学的方法大概需要5步左右,如图5所示。
前期的预研阶段,需要与同行讨论规划讲义的大纲与章节,并针对每一章定出一级节标题,并反复与同行讨论并修改大纲。如果作为规划讲义的一部分,还需要考虑与其他讲义的衔接、知识点的统筹规划等。根据实际情况,这一阶段一般需要1个月左右。
即使作了充足的预研,到实际写作的时候,也会举“手”维艰,往往投入大量的时间,也看不到多少产出。但是如果不投入时间,则一定不会有产出。很多第一次接手讲义或者教材编写的老师,经常会选择在这个阶段放弃。其实对于第一遍编写,并不需要过于细致,这一阶段需要调动发散性思维,将自己授课的材料,“填鸭式”放到规划的每个章节上,并不断地对资料进行整理,用非口语化的语句,整理素材。讲课的思维很容易影响讲义的语句,因此会出现大量的类似“我们看这样是不是更好啊”、“这样不行了啊”等语句,这些口语化的文字,尽量避免。
第二遍编写和修改,是决定讲义质量好坏的关键过程。按照规划将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和综合应用等补充完整。控制好各部分的比例,例如理论知识与实际例子的比例为7:3或者6:4等。对每一章节进行反复细致的修改,并根据内容编写每章习题以及答案。
经过第二遍的编写和修订,写出的内容已经可读了。找个同行进行内容上、技术上和概念上的审查,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因为最终面向的是学生,找几个同学从初学者的角度阅读,只有他们才能感觉到什么地方不连贯、什么地方跳跃有些大了或者什么地方看不懂等。
第三遍修改是一个逐步“求精”的过程。根据同行以及同学的意见,再进行修改,修改的同时,再请他们对相应的地方进行阅读,看调整是否恰当。经过反复修改后,就可以定稿了,在稿件的基础上再编写内容提要和前言等。
经过两遍以上的使用,学生反映良好,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将讲义建设成为一本教材。如果教材不来源于讲义,不经过课堂的检测,很难是一本好教材。
5 应用实践类课程的考试方法探讨
闭卷考试有很多缺陷,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但是如果没有闭卷考试的督促,学生会放松学习,从而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不应拘泥于闭卷这一种形式,对考核内容和形式作适当调整,形成多样化的考评方法。例如:
(1)减少闭卷考试的科目,安排具体实践项目,结合平时组织的小讨论、小论文,做项目、写方案报告,以论文考核为主。
(2)更多地通过课程的实验和成果来考核,鼓励在实验中的创新,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可以缩小到总成绩的50%以下。
(3)布置给每位学生的作业都不一样,不以统一的答案标准作为考核依据。
(4)减少必修课比例,鼓励学生选择选修课程。
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都有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是一个综合性锻炼的机会,要求学生从工程的角度进行考虑和设计,考核时不仅要看程序的运行,更重要的是要看设计思想和程序代码及逻辑,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一个学生做出来其他同学就都拷贝的现象。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题目事先要进行筛选和评议,根据课程设计的时间长短,题目的难度要进行相应调整,偏难和偏易都不合适。
参考欧洲一些科目考试的经验,并结合国内的课程的特点,我们将课程考核分成3个部分,平时的成绩占10%,课程最终的答辩占30%,闭卷考试占60%,如果有任何一个类别不通过,课程都算不及格,如图6所示。
其中,试卷答题和项目答辩同时进行,某一组在答辩时,其他小组在考试,这样交替进行。每组的项目需要设计出完整的程序演示、系统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以及答辩PPT等。
6 结束语
【关键词】科幻电影;型片;课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29-02
科幻类型片与其他类型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科幻片这个类型下,又分为很多的亚类型,每一个亚类型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学形态,并且每一个亚类型都拥有为数众多的粉丝和拥护者,他们对于这些亚类型影片的热爱,已经逐渐形成了一股科幻片潮流。在科幻电影成为流行文化的典型符号的同时,这类亚类型影片也登堂入室,在西方各个高校的讲坛、教材,甚至科研体系中占据了地位,人们对于科幻的兴趣,不单单因为它在当代商业方面的强大吸引力,更因为它提供给整个社会的冲击性和变革动力,在冷战时期,科幻电影着力展现太空竞赛的荒谬,在后冷战时代,科幻电影用反乌托邦促发人们对于当前的思考。
科幻电影不仅被描述为时代的指示剂,更被当成引领文化发展的先锋。而在中国,还没有创作出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的科幻电影,国内科幻界、影视界对科幻电影的工业体系在中国能否顺利产生进行过大量的讨论,虽然在很多年前,中国电影人就尝试着进行过科幻创作,如《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等影片,但作为电影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幻电影在中国还远远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在已知的对于科幻的定义中,H・G威尔斯用“对可能性的幻想”一句概括,因为它能“观照人类事物正在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并按照可能性推导出各种广泛的后果”。约翰・温德姆认为这个概念预设的是“直到作者写作之时尚未实际发生的某种技术,或某种技术带来的结果,或自然秩序(比如人性)的某种扰乱”。西奥多・斯特金认为科幻是关于“人类面临的某种困境,以及人类的解决之道,如果离开了其特定的科学背景,这些都不可能发生”。金斯利・艾米斯曾提出一种假定:“它是基于某些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无论其源于人类或外星物种”。而科幻编辑小约翰・坎贝尔则说,它是“一种按照已知的事实对未来做出预测的努力”。在以上五种关于科幻的不同定义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概念是大家共有的,无论承载科幻故事的是哪种媒介,即:在科学的世界或自然的世界里,未来可能出现某种发展结果,它是由人类或者某种未知力量引起的,需要被理解、驯服或摧毁。在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技术都是一个关键因素,它表明“科幻”既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虚构。
目前国内研究科幻电影的文献和论文数量较多,然而大部分都立足于研究某一部科幻电影作品,或者研究从科幻电影里投射出的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艾伦・威廉姆斯说道:“凡是以新方法来做类型片的研究,都必将回到电影史,要研究所有的电影,无论我们认为其质量如何,并要越过电影内容之外,去研究其他东西等等”。于是在《科幻电影导论》一书中介绍了科幻电影的历史发展,指明了该类型的本源及其前史,检视了出产影片的范围广度,并挑战既定的时期划分概念,跨越国界将所考察的电影扩展到国际层面。除了给科幻电影创造出一个主导叙事,更是尝试思考这些电影制作、发行和观赏者所置身的更加广泛的历史和工业语境,对分析科幻电影的亚类型有很高的指导作用。
而研究科幻电影类型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吴岩在《西方科幻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文中提到,西方科幻小说有一百多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萌发初创时期、黄金时期、新浪潮以及新浪潮以后。小说家丰富的想象力和西方工业革命都促使了科幻小说的形成,萌芽初创时期确定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时间旅行、未来文明等,也为科幻电影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而科幻电影的亚类型在上世纪已经初具雏形,人们对于这些科幻片主题也慢慢进行了一系列的划分。江晓原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中将科幻片根据表达主题的异同分成了七种主题,并论述了七大主题的表现方法和背后的科学思想资源。虽然这篇论文少有地将科幻电影根据不同主题划分为七种类型,但是并未仔细探讨科幻电影的亚类型,只是宏观地将同种类的科幻电影列举出来分析异同,缺乏对类型的细致研究。
与其相似的还有王艳在《解读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文化内涵》一文中,通过对好莱坞科幻电影的三个主要类别――“外星人入侵”、“灾难和后灾难”以及“太空旅行”科幻电影的分析,揭示了影像背后所蕴含的反苏、美国至上的意识形态和对自由、平等、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价值观的宣扬。这篇文章也涉及科幻电影亚类型的分析,但是对于每个类型的分析仅停留在意识形态的研究上,对科幻电影的亚类型没有准确的划分,但其中对于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探讨对分析科幻电影亚类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于科幻电影的亚类型划分,大致分为赛博朋克、太空歌剧、蒸汽朋克、超人类、时间旅行、平行时空、启示录与后启示录等。在《穿越星际――太空电影的五大主题》一文中,谈到了科幻电影的亚类型之一――太空歌剧类电影中所包含的五个主题,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超时空接触》等电影,并对这些电影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解读,对于这些电影为何流行以及创作背景也有一定的解释,其归纳的五个主题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在《浩瀚太空的瑰丽旅程――太空科幻电影的发展轨迹》中,路春燕将太空科幻片界定为科幻类型中的亚类型进行分析,梳理描述了该亚类型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根据该亚类型的历史轨迹来分析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路春燕将其分为六个发展阶段,将该亚类型与电影史和世界史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做了细致的划分和比较,并举例阐述了该亚类型的特点和其美学价值,为之后的科幻电影亚类型分析打下了基础,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而对于其他亚类型的分析,如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等,则没有全面的电影类型分析,相关文献较少,参考资料也略显不足。粟桢在《关于赛博朋克电影主要哲学元素的思考》中将赛博朋克电影做了一个较为细致的综述,并分析了赛博朋克电影中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元素,但并未将电影与其中的哲学理论联系起来,作为科幻电影的一个亚类型,文章中对电影语言、电影理论、电影史等的分析都略显不足。但本文对于赛博朋克电影带来的现实意义和哲学理论的探讨都有比较中肯的观点,为科幻电影亚类型开辟了不同的研究窗口和途径。而其他关于赛博朋克电影的文章如《何谓赛博朋克》、《论黑色科幻电影》等文章则只是粗略地探讨了一下赛博朋克的定义和与其他类型的比较,并未做过多的电影类型分析,也是如今研究现状的一个空白。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要与表格打交道,尤其是你在学校毕业或工作调动、应聘某一工作岗位时,都要填写个人简历表。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简洁清爽的空白简历模版的下载,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简洁清爽的空白简历模版基本情况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12-08
相片
视力
身高
168cm
身份证号
政治面貌
婚姻状况
邮政编码
户口地
家庭所在地
个人主页
通信地址
电话号码
移动电话
工作技能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时间
2003
就读院校
广东外语外贸学院
就业时间
对应专业
英语
专业职称
就学形式
全日制
外语语种
英语
外语水平
八级
外语口语
良好
第二外语
外语口语
电脑水平
熟悉一级操作,国家VB二级证书,网络技术三级基础,
教育背景学历
专业
学校
学制
毕业时间
就学形式
本科
4年
2009年
全日制
初中
3年
1998年
全日制
高中
3年
2001年
全日制
工作经历就职起讫时间
就职单位
就职部门
从事何种工作
职务
客房部及餐厅部
职员
工作内容
2001年9月至今
校报
编审部
校报记者
中层领导
工作内容
在校报三年,团结同事把校报办得有声有色。期间在校报发表多篇文章,受到大家好评。
自我评价
积极向上,好学,有团队精神。
求职意向希望的工作职位的职能
工作地点
工作性质
行业
月薪
职员
不限
全职
文化相关行业
单位意向
杂志社,编辑部门
职员
不限
全职
广告业
单位意向
广告及企划
职员
不限
实习
餐饮服务业
单位意向
酒店
简洁清爽的空白简历封面 个人求职简历范本1.求职意向
在高校从事基础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有一定企业文化的公司或者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或者维护。
2.教育背景
时间 院校 备注
1992年9月--1998年7月 南雄高级中学 中学。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被保送上高中。曾任学习委员、体育委员。
1998年9月--2021年7月 广州市中山大学 本科,主修应用数学、副修计算机软件。学习成绩良好,特别数学的主干课程的成绩比较优秀。曾任学习委员、副班长。
2021年9月--2021年7月 广州市中山大学 硕士,应用数学,方向为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师从副院长戴道清教授。学习成绩良好,曾任班长。
3.技能专长
英语 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
数学 对小波分析、图像处理、模式分类、计算机视觉有比较深的认识。熟练掌握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主干课程。
计算机能力 系统开发:C/C++(优)、Delphi(优)、Visual C++(良)、C++ Builder。
网站建设:ASP(优)、Javascript(优)、DreamWeaver。
数据库系统:SQL Sever(优)、Oracle(中)。
服务器与网络:Windows 2021 Server、Unix/Linux(良)、TCP/IP(优)。
多媒体与课件制作:Photoshop、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
实验工具:Matlab(优)。
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
实践项目:艺达堡MRPII系统、物业综合事务管理系统、鹤山宝华菲力制衣管理系统、雨人工作室管理系统、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南方证券广州分公司、李律师在线、好易网、中国妇幼网、天辅网。
4.教学科研
2021年进入中山大学数计学院计算机视觉实验室:
进行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参与了《小波分析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等科研项目,以及一些教学课件的制作。
用Matlab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小波的图像融合算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以及实现了一些常用的人脸识别的算法,比如PCA、LDA和SVM的方法。还实现了一些常用的图像压缩的方法,比如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余弦变换和小波变换的方法。
个人简历范本个人简历范本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小波包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主要作出了三个有意义的贡献。
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省港澳图象图形学会等学术会议。担任了实验室的网络管理员。
2021年上学期担任中山大学数计学院成人夜大本科2021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数据库》的教师。2021年下学期继续担任了该夜大02级《计算机网络》教师。讲课认真负责,获得学生一致好评。
5.工作实践
2021年暑假在广州市精软网络数据有限公司担任程序员,并独立开发了一个物业综合事务管理系统,之后一直在维护该系统。
2021年9月到2021年9月在中山大学雨人工作室担任程序员及项目负责人,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了不少实际的商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站。
2021年9月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建了中大方略工作室 (#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gkstk.com end#),自己负责人员、资金、市场、项目的管理和开发。
2021年1月拿到了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软件设计师的offer letter,并于2021年4月在广东北电研究开发中心进行了一个月的技术培训。
2021年3月起担任了天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
6.获奖证书
获1999-2021年度中山大学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
获2021年《线性规划》课程程序设计比赛第一名
获2021-2021年度中山大学优秀团员
个人简历范本文章个人简历范本出自gkstk.com/article/1425123428673.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获2021年中国计算机水平与资格考试的《高级程序员》证书
获2021年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
英语四级与六级证书、本科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证与学位证、计算机软件专业副修证、硕士毕业证学位证。
7.活动爱好
本科期间,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比如做家教,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进入系学生会体育部,参加院运会、担任副班长兼学习委员等。
研究生期间,担任中山大学研究生会信息部部长,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02级研究生的班长,中山大学民族管弦乐团二胡组组长(爱好拉二胡)。
爱好足球,一直是数学系系队、数计学院院队主力成员, 并多次打入一些学校系级足球比赛的四强。还喜欢打乒乓球、羽毛球。
8.自我鉴定
思维严密、逻辑清晰、喜好研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冷静、温和、坚韧不拔
富有团队精神,善于倾听并吸取别人的意见
责任心强,为人诚恳,忠于信用
吃苦耐劳,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9.专业情况
专业介绍
该方向(应用数学)以信息管理系统、数学模型、数据库系统和网络工程、图象识别、运筹学与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软件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适合在政府、企事业部门从事决策分析、信息管理及应用技术工作和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应用数学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本科成绩单)
本科主要课程
主修课程 大学英语、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物理、常微分方程、程序设计语言、复变函数、概率统计、专业英语及C语言、实变函数、数学模型、数值分析、离散数学、线性规划、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数理方程、现代物理学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副修课程 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并行与分布计算、软件工程
选修课程 数学分析选讲、人生修养导论、唐宋名家诗词导读、大学生音乐知识与鉴赏、C与C++程序设计、计算机美术、多媒体技术
硕士主要课程
英语、泛函分析、小波分析、高级软件设计、政治理论、模式识别、数字图象处理、图像处理
10 我的联系信息
〖姓名〗林源 〖出生年月〗81.10
〖籍贯〗广东省南雄市 〖民族〗汉
〖学历〗硕士 〖专业〗应用数学
〖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 (副修计算机软件)
〖家庭住址〗广东省南雄市
〖联系地址〗广州市中山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03研 510275
〖联系电话〗(020)84112378
〖个人主页〗/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VR);远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紧跟技术发展的潮流,从最初的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在网络开始发展以后又开始了依托网络这种更方便信息量更大,媒体技术更多更同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各级电大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和先进技术的支持下,电大现在已经发展了300多万人的教学规模。在电大开放教育长足发展的主方向下,新的问题也开始慢慢浮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成为新形势下电大主要面对的问题。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对象主要就是面对在职工作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的主要特点就是工作和学习要同步进行,而且还要面对生活中问题,学员很难集中注意力来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同时我们教学方式采用面授课加学生平时自学的方式,这种方式看似完美,但在实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多问题,(1)面授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因为电大开设的专业的众多,教学一线的市级县级电大很难配齐那么多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现在的网络视频及课件很难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实习、实验条件有限,作为一个难以获得充分教学资源的成人高校,给所有专业的学生提供优秀的实习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现实条件限制难以尽快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借助于最新技术的推广使用,确有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可能。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由计算机科学和电子技术学,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心理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综合创造的新世界,是一个可以给学员提供真实感受,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通过多种音视传感等多种设备的结合使用,学员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的反馈,使用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或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获得真实世界中考察或操作应该取得经验;视,听,触等多种技术使学员在“沉浸”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Grigore Buredea在Electro‘9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上发表的“Virtual Reality System and Applications”上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3“I”,用以区别多媒体技术和科学计算可视化等一些表层看起来相似的技术。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反映了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特性:系统与人的充分交互。我们通过对这三个特点的具体分析来解决解决电大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沉浸感”也可以说临场参与感指参与者有:真实的体验,这种体检就是“沉浸”或“投入”,即“全身心的进入”。简单的说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幻觉,仿佛就是在虚拟教室中,完美设计的虚拟现实系统使学员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学员在使用虚拟教室的过程中,会被引导产生幻觉就是在真实的教室中,有真实的教授和同学(虚拟人物),真实的教学设备(虚拟设备)。沉浸感对学员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员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对帮助有本职工作,事务繁忙的工作人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三个方面的技术在用来帮助达到沉浸效果
(一)图像(imagery):要在三个方面满足虚拟世界的要求,虚拟人物或设备要有三维结构的显示,包括主要由于双目视差,运动视差提供的深度信息;要有足够大的视觉范围,造成在“图像世界内观察”而不是“窗口观察”的感觉;当前画面显示符合学员的视点,并且能够根据学员的转向而改变画面;物体图像能够得到不同层面的细节审视。
(二)交互(behavior):虚拟人物之间的交互是三维立体式的,学员能够感以自然地方式感觉到自己在和虚拟的人物进行交流,而且交流方式是多感知的,在教学环境中更多的声音和视觉,能感觉到声音来自不同的三维人物等。虚拟环境的信息输出一般直接面向学员的感觉器官,学员对虚拟环境进行实时操作时,能从虚拟环境得到反馈信息。通过对著名教授的真实模拟,学员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真实的交流体验。
(三)行为(behavior)这个指虚拟人物活动时符合自然规律,必须依据物理定律或者遵循设计者想象的规律,这称之为虚拟系统的自主性。简单说比如东西跌落是向地下跌落,物体移动和受合力的方向一致。只有满足了这些状态,虚拟的环境看起来才像真实的环境。
再次,交互性和想象都在引导学员进入虚拟世界,获取真实体验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电大的教育系统中,不同教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不一样,也会导致虚拟教室的重点不同,有的课程可能重点在人机互动,有的课程重点在实验,有的课程重点在解析真对不同的内容涉及不同的虚拟环境,要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有充分的了解,也要和授课教师有充分的沟通,在实现过程中,也需要系统设计师的丰富想象力。使用这种方式才能从技术上给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主动或被动使学员进入学习的气氛中,并极大的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采用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在各地的学员可以以不同的虚拟身份登录同一个虚拟环境,则将更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效果,增加学员之间的交流。
在教师、同学、设备都虚拟化了以后,现实中的师生关系进一步的发生变化,基层教师向引导者靠拢,承担引导组织学生学习,收集分析整理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意见等多种工作,和学生关系越来越平等。
现在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大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虚拟技术的使用,使学生被动的或者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和虚拟中的人(教师,同学)物(教学设备)等进行交互,让学员沉浸在学习氛围中,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今天的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终生学习,继续学习越来越为大众所需要,在高校参加面授所需的资源太多,而且像资深教授等稀缺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匀,很难让大众接受最好的教育,电大的开放教育十分符合这种继续教育的形式,如果在虚拟技术能够解决现阶段开放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的时候,必将极大提升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的发展。
现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有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Java3D,MultiAgent,X3D,Virtools.Silverlight等。我们重点说下VRML,它是描述三维造型与交互环境的简单文本语言。VRML是在Internet上建立3D多媒体和共享虚拟世界的一个开放标准。它定义了当今虚拟环境中的常见概念,如光源、变换层级,视点、几何、动画、雾、材质属性、纹理映射等,它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虚拟环境文件交换格式。早在1997年12月就成了国际标准。现在在一般的浏览器上安装插件就可以应用,降低了推广的难度,有利于全国大范围的应用。VRML提供的一个基础平台能够把三维、二维、文本、多媒体等信息集中到虚拟环境中,这样的电大现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就可以嵌入虚拟的教学环境中,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更新换代升级,不会造成大量的浪费或者资源真空。
现在很多高校早已开始虚拟教学内容,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分布式飞行模拟上面的应用,浙江大学在建筑方面进行的虚拟规划,虚拟设计的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人机交互方面的研究等等。在很多学科上已经建立了制高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更多的集中在管理、会计、工商、建筑、护理、计算机学科,面比较广,再不能同时实现虚拟教学的情况下,我认为应尽早的选取部分学科进行虚拟教学研究,开发桌面VR或沉浸式VR或分布式VR教学系统,让各地的学生尽早进入虚拟教学的学习平台,开创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学的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刘锦德,敬万钧.关于虚拟现实—核心概念与工作的定义[J].计算机应用,1997,5
[2]黄鑫.基于VR技术的虚拟教学应用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研究,2005
[3]胡忠东,樊爱华.虚拟现实导论[J].计算机仿真,1997,1
摘要:本文以模糊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概念,分析了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人力资源会计属财务会计、人力资源产权属性为企业资产等传统误区,提出了治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糊性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模糊计量模糊报告
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发展已有二十余年历史,①但至今仍对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莫衷一是,如人力资源会计属财务会计领域还是管理会计领域;人力资源价值研究角度是社会角度还是企业角度;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以及研究范围等。②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症结是混淆了模糊性与精确性之间的界限,试图用精确计量思想去解决模糊计量问题。
一、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
精确化是传统经典科学方法的核心,精确方法的逻辑基础是传统的二值逻辑,它要求对每个命题做出要么真、要么假的明确判断。这适于处理概念和命题清晰的逻辑模式。当它用于处理模糊概念和命题时,理论上将导致逻辑悖论。最著名的逻辑悖论是秃头悖论③。传统数学是适应力学、天文、物理、化学等无生命的机械系统发展起来的,这些学科的对象,大多是界限分明的清晰事物,允许人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逻辑判断,进行精确刻量。但对于生命现象、社会现象等研究对象而言,由于此类学科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事物,不允许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不能进行精确的刻量,这为分析范式向建立在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论、复杂性科学等系统科学为基础的系统范式发展奠定了条件。④此类事物需采用模糊数学进行刻量。
自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创立模糊数学,首次提出“模糊性”观念,并对“精确方法的局限性和模糊方法也具有科学性”,提出“模糊集合隶属函数概念”后,模糊性观念被许多学科和领域广泛应用。所谓模糊性,是指对象或事物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实际生活中它表现出不确定性、非线性、非平衡、随机性、权变等模糊现象与特征。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是指由于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复杂性和会计计量方法、计量手段以及会计人员对人力资源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的提供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近似性、动态性及不确定性等属性。
二、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模糊性
1.人力资源的普遍联系性。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导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单一因素情况的判断和决策,人们可能做出清晰确定的结论;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判断和决策,就会相当复杂,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而出现,复杂性意味着因素的多样性、联系的多元化。因素越多,联系越错综复杂,越难以精确化。人力资源模糊性首先表现为人的普遍联系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从相互联系中交流思想、学习技能、提升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如不考虑本体因素,在不同的社会联系中,其价值衡量是不同的,如某人之于家庭、单位、社会等不同联系中,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同样重要。这就形成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角度和范围的模糊性。
2.人力资源的发展变化性。发展变化性就是不确定性,变化就是对固定界限的否定,对原有界限的扬弃。发展变化事物的基本特征就是性态的不确定性、类属的不清晰性,即模糊性。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价值特征不相同。物质资源(如机器设备)随使用而价值逐步转移,剩余残值逐步减少,人力资源价值可能不随使用逐步降低,可能逐步增加。这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确认、计量的模糊性。
(二)人类对人力资源认识的模糊性
产生人类认识模糊性的原因归纳起来有:1.人类认识对象经历了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类思维内在机制的一个不断深化的层次;2.信息时代,急需提高人类思维的“活性”,以适应信息环境的需要,“活性”问题归根到底又是模糊识别、模糊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思维整合机制问题;3.人类认识有一个从宏观原理到微观机制转化的过程;4.模糊化思维需要模糊数学、人体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为模糊认识提供必要条件。⑤不同的评价者对某人价值可能做出差异较大、甚至相互否定的评价,也许是对“人类对人力资源认识模糊性”最好的证据。人类对人力资源认识的模糊性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目标、归属学科领域等模糊性。
以上两类模糊性问题,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实务影响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人类认识的模糊性,可以通过改进人类认识能力,将模糊性问题转化为准确计量范畴;客观事物的模糊性,有待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能进行模糊刻量。当两类模糊交织在一起时,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目前尚无刻量公认数学模型。
三、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糊性
人力资源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仅选择人力资源价值问题分析其模糊性和相应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望大家斧正。
(一)人力资源价值——财务会计无法承受之重
1.将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范畴模糊了财务会计边界。企业为取得、维持和开发人力资源发生的全部支出纳入财务会计体系进行核算会计理论界几乎不存争议。目前理论界比较倾向于将人力资源价值核算纳入财务会计范畴。笔者认为将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范畴违背了财务会计的本质、模糊了财务会计边界。葛家澍教授指出,“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既不试图提供可能的未来的信息,又不产生非财务信息。”⑥财务会计从计量的时间属性看,应是历史属性,而非未来属性。正如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指出的一样,“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他在下述范围内,以货币定量的方式提供企业经济资源及其义务的持续性历史,也提供改变那些资源及其义务的经济活动的历史。”让财务会计体系来反映人力资源价值,这是一个虚幻的错觉,看起来很美。其实,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反映的一般就是成本,不是未来价值。如果财务会计体系都解决了人力资源未来价值问题,那如此众多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劳动经济专家)不如改行学会计。可见,将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范畴模糊了财务会计边界。
2.将人力资源笼统定性为企业资产模糊了产权边界。有观点认为,“人力资源要进入会计体系成为要素,那只能是被确认为资产。”⑦人力资源产权分为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源载体和企业是两个平等产权主体,契约合同签订后,人力资源产权便发生了分解和让渡。人力资源的所有权仍归人力资源的载体所有,且契约期满后,人力资源的经济增加值(EVA)产权也归属人力资源载体所有。契约期内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处分权和部分收益权则让渡给了企业。契约期内企业拥有和控制了该人力资源所代表的劳动力,而非劳动者。可见将人力资源笼统地定性为企业资产会模糊企业产权边界。其次,即使企业拥有劳动力(人力资源),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进入会计体系可选择计入“成本、费用”而非仅限于资产,如生产工人工资计入“生产成本”科目,企业管理人员工资计入“管理费用”科目。21写作秘书网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糊对策
根据模糊理论,由于人力资源载体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使人力资源会计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时,应首先明确研究的角度是企业角度而非社会角度,人力资源的社会价值短期内纳入会计体系并不科学且不可
行。即本文所称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在企业期内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本。从产权角度看,人力资源是企业“法人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权益与企业权益是两个不同的产权主体,人力资源会计应为维护股东权益而非劳动者权益服务。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发展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广义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内确认和列示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把计量定义为“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与一个已知的量作比较。”现行会计理论体系将计量定义为在财务会计报表中披露,属狭义观。《现代汉语词典》将计量确定为与已知量比较以刻量未知量,属广义观。前者必须采用货币计量属性,计量范围狭窄,信息的有用性相对较低;后者可以采用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属性,计量范围广泛,灵活提供有用信息。所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应采用广义计量观,而非现行财务会计理论中的狭义计量观。即在计量人力资源价值中主要应采用非货币性计量单位。
2.人力资源价值模糊计量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决策有用信息受“成本与效益、重要性”等原则制约,信息不是越精确越好。根据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广义观,人力资源价值可以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主要采用职称、学历等非货币计量单位。只要有助于实现会计目标即可。即使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也有多种选择,如元、万元、亿元计量单位等;其数量除传统的精确计量外,还可以采用期间模糊计量,如某教授价值可以采用(100,1000)亿元等形式进行。
3.人力资源价值模糊报告观。人力资源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现行财务会计体系只提供人力资源成本信息,无法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在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披露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已成信息使用者普遍需求,受现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等限制,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体系无法提供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如何解决此矛盾,在现行财务会计体系中讨论此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需另辟途径。葛家澍教授设想为,一是创新现行财务会计,将报告企业财务历史与报告企业未来财务预测合二为一,二是,“保留财务会计的传统特色和作用,坚持可信性放在首位,而同时发展另一门以相关性为主的新兴学科——财务预测。”⑧未来会计(AccountingForTheFuture),对内“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绩效乃至企业的整个经济运行绩效”;对外“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⑨也许是一种未来趋势。人力资源价值模糊报告观是指在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之外,如表外披露、其他财务报告、其他报告等形式,模糊的提供企业核心人力资源信息的一种模式。个体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可以通过模糊数学模型进行计量,而企业整体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目前尚无公认最优计量模型。从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角度看,人力资源价值模糊报告观能够满足决策需求。
注释:
①张文贤.2002.人力资源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6
②中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1996年第6期。
③苗东升.1987.模糊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7
④乌杰.1999.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整体发展——系统范式下的思考.北京:华文出版社
⑤李晓明.1985.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迷.北京:人民出版社,286-288
⑥葛家澍.2003.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研究.3
⑦黎莹.2002.人力资源的价值能够计量吗?.广西会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