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文化;内涵;特点
一、前言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键所在,在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矛盾,大学文化建设也有衰微之势,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探析大学文化的内涵,正视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大学文化建设之道,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
张桂霞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人为主体,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筛选和积淀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大学所有财富的总和。”[1]旷勇,赵红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创新品格和历史积淀,既包含和反映着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也体现着大学师生实践探索精神和理想追求。它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贯穿于大学发展的方方面面。”[2]也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大学文化实际上指的是高教文化,其内容主要有:追求真理的传统和意识,追求高尚品质的意识和精神,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情怀;追求社会责任担当的意识和境界,追求文明、进步的文化自觉。[3]尽管学者们对大学文化的解读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对大学文化本质的认识却是不谋而合,大学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物质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也是一种行为文化。因而,现代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应着力体现在维护大学自治, 坚守学术自由;崇尚多元文化,促进和谐发展;凸显人文关怀,彰显卓越意识;倡导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塑造健全人格,追求文化认同等方面。
三、大学文化的特点
大学文化是大学为物质基础,以师生为物质载体所衍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它通过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办学理念等来体现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同时又以大学的制度特点、大学的环境特征与大学精神与理念来反映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自觉与坚守。大学文化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开放性,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坚守性,既具有批判性也具有包容性。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发展源泉,是一种独特却又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态。
四、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今我国“大学正面临着都市化、市场化、功利化、教育大众化等多重压力,大学文化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4]同时也有学者担忧“大学在科技发展中虽然占领先地位,但是大学文化却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而日渐沦为边缘文化,无法成为社会文化的发动机和主流文化的代表。”[5]主要体现在,大学自身主流文化分化和缺失,致使大学文化未能在社会文化中占有应有之地;大学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制度保障,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撑和足以促进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面对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未能体现足够的应变与创新性,在引领社会主流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未能尽如人意。
五、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要想在21世纪的国际政治舞台上确立自己的稳定地位,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思考中华民族精神的活性化问题,中华民族精神的活性化取决于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达到的文化自觉程度,在此过程中,大学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6]大学具有传承与创新文化的社会功能,大学文化建设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大学文化建设能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大学文化建设能够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可以积极探索出文化建设的规律与路径,并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范例与理论支撑。
六、大学文化建设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以先进的主流文化为主导,反对和抵制落后的腐朽文化,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弘扬大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大学精神,秉承育人为本、科教兴国的大学理念,以兼容并蓄,包容的姿态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并吸纳先进文化。其次要积极探索大学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在规律的指导线建立大学文化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并建议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机制,保障其良性发展。再次要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契机,学习国外先进的大学文化建设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成功之路,取其精髓,结合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有我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最后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大学中心工作来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使大学文化建设多元化、制度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张桂霞.大学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引领作用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1(6):163-166.
[2]旷勇,赵红.和谐校园与大学文化建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0-83.
[3]王长乐.大学文化简论[J].天中学刊,2000(12):70-15.
[4]柴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5-10-20.
【关键词】大学文化建设 内涵 矛盾关系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大学文化则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沉淀、广大师生的努力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代表着大学的理想和追求,引导着社会思潮的形成和走向,传承着人类文明的内涵和外延,维护着社会价值的标准和规范,已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又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演变;既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又时常引领社会文化先声;既为社会文化创新提供帮助,又对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支持。因此,深刻认识大学文化的内涵,探索大学文化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和着力点,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关系
大学文化建设既受到大学自身结构变化的制约,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文化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相互冲突的地方。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实
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来看,大学文化从某种层面上既展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又结合了时代的现实,创造并书写了新的历史。纵观我国大学文化的历史变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学”,到近现代以来受到西方大学制度影响下的“大学”,再到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学”,无一不映照出社会变革的文化剪影。
相对于快速变革的社会,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由于大学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和组织特征,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性往往表现得更为明显。大学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大学文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引导。因此,需要对大学的传统与现实精神价值体系进行哲学层面的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路径,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现实生活中树立主流价值观,坚定不移地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强调:“一个国家的自信,除了体现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不能闭上眼睛不看世界,要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大学文化建设在民族化与国际化上具有一致性,不仅体现在建立文化自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而且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各种文明养分的吸收。面对民族化与国际化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的复杂社会文化环境,大学文化建设要承担起引领青年学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
(三)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既是一种历史的积淀, 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传承与创新是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方面,大学文化建设需要继承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对大学的办学经验、治校理念、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提炼,大力弘扬一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创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大学应根据时代要求及社会的需要来革新办学思想,丰富大学内涵,为大学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只有创新,才能保证大学跟上时展的步伐;只有创新,大学文化建设才能与时俱进;只有创新,大学的优良传统才能得到传承与弘扬。
(四)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个性与共性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个性与共性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须遵循大学教育的发展规律,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以学习研究宣传,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标。大学文化建设要在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基础上,保留大学的个性特点,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展现不同大学的专才与特色。大学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大学的培养特色与研究特长各不相同。然而,当今大学教育存在的趋同性,严重影响着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学教育的趋同性愈加普遍,越会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因此,能否协调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个性与共性的冲突,决定着大学发展的成败。
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实际上是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外化形式。大学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价值认同、汇集凝聚、创新发展而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通过对大学文化建设中矛盾关系的梳理,既能够了解一所大学的历史足迹,又能为大学的规划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以点带面,通过文化建设带动大学的全方位建设,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切实担负起建设一流大学的历史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3-7.
[2]李舟.当前大学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71-172.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大学师生在长期的读书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精神文化,就无法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谐校园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培育大学精神文化,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贯穿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忠于真理的求实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等;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态度和认识,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其核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精神文化,应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而应统筹兼顾。
制度文化是联结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纽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则,促使各部门形成合力。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为维持正常运转和教学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对大学师生的思维方式及日常行为具有引领和约束作用。培育大学制度文化,应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大学的认知和感受来参与制度设计。应着眼于促进教学系统、科研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的互动互补,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为大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反映,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外在表现。大学行为文化主要通过校风体现出来。校风包括学风、教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是大学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集体风尚。培育大学行为文化,应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学生不仅努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大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教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
关键词:大学文化;建设思路;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工作思路
1.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做大:形成有生产力的工作体系
大学文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着眼于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和长远规划,构筑大文化建设格局。大学管理者要由建文化转向管文化,理顺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让科学的管理产生文化生产力。
2.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做细:形成有操作性的施工图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高校也在积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由于缺乏通向现实的路径,很多高校的文化发展规划最终的实施效果欠佳。要想将蓝图变为实现,还需要把各项任务做得更加精细,让有任务更有明确性,政策有可持续性,措施有可操作性。
二、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1.意识层面:树立文化自觉
目前大学的各个部门,都在自发地开展具有文化属性的各项工作,但是大都是零敲碎打,缺乏整合,造成了Y源的浪费。同时,也缺乏对大学文化自身的审思、觉醒与扬弃,使得文化建设工作处于低水平的重复,难以真正提升水平。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大学文化重要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统领大学文化建设各项工作。
2.机制层面:建立工作体系
(1)建立职责体系。大学要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学文化建设格局。
(2)建立策划机制。大学要在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工作的同时,充分吸纳社会专业人才,以专家咨询委员会或专题策划组的形式建设专业的咨询队伍,吸纳智力资源,帮助我们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出谋划策。
(3)建立投资机制。就笔者的调研来看,国内高校的文化建设经费投资随机性强,缺乏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应尝试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建设经费筹措机制,除了学校把文化建设纳入财务预算,还可以通过与政府和社会资源结合、民间赞助、社会(校友)捐赠、社会投资冠名等多种途径为学校文化建设筹措经费。
(4)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文化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反馈,一方面,通过科学设计评价体系,能够发现大学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使建设工作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同各部门的其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一同考核,能够有效调动各部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实践层面:建设大学文化精品
(1)文化提炼工程:文化提炼主要是指通过对学校发展历史文化的梳理,着重对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优秀传统等内容进行系统建设,树立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并明晰其表述。
(2)文化彰显工程: 文化彰显主要指大学文化的外在表征建设,形成大学育人的和谐氛围和良好环境,这体现了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
(3)文化提升工程:文化提升主要是完善文化的体制机制,强化文化载体建设,提升大学文化管理和建设的水平。该项工程主要可包括大学文化管理和传播、交流机制的建设、媒体平台的融合搭建、大学文化理论研究等内容。
4.目标层面:形成文化认同
大学文化建设效果评判有多个维度。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展改革,各群体的利益都有所调整,师生难免出现思想上的动荡、交锋和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须用高尚的、科学的、富有吸引力的大学文化来凝心聚力。因此,笔者认为师生对大学文化的认同是在现阶段关于大学文化建设最主要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一流大学 大学文化 华外文化
世界一流大学是指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设施、科研成果等可以比较的范围内,综合指标评估名列世界前列的大学。这些大学一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相似性,那就是良好的办学条件、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学生、一流的学科和科学研究、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程度很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应该说,历史为每一所大学都提供同样的机遇,但只有那些具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各方面准备充分的大学,才能抓住历史机遇,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一、大学理念是世界一流大学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根本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应该说,无人能够否认美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卓著成就。美国教育专家,曾任纽约州立大学校长的E.博耶先生在其著作《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一书中指出:“高等院校是美国文化中最生气勃勃而经久不衰的一个部分。”
实际上,美国大学的发展至今不过一个世纪,那么美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典范的秘密何在?首先,美国大学能够立足本国国情,寻求个性化发展道路。其次,美国大学观念开放,擅长学习。他们是在学习了当时欧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的具体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大学办学理念,最终做到后来者居上,形成了各有所重的学科个性和办学个性,促进了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
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已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华外成为中西文化合璧之桥梁,中华儿女走向世界之桥梁。”这一理念也一直在指导和引领着华外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华外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她的办学者心目中大学的理想状态,能充分体现其办学者远大的教育抱负和对大学的深刻认识与理想追求,同时也激励着华外人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断奋斗。应该说,我校的具体任务、机制、体制、乃至校训、校歌、校旗、校徽及校园布局与建筑等都体现了华外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受华外办学理念的无形制约。确切地说,我校的办学理念概括了华外的桥梁精神、公益性质、办学目标等基本发展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我校办学者的价值观。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美国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观点和南特的观点不谋而合,“所谓大学者,非唯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始终坚持,“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创新团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科研成果,提升学校声誉。
一流师资队伍应该包括一流的大师和学术带头人,因为他们是学术研究和团队建设的领头羊。专业基础深厚的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有人说,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位,有凝聚学术力量,培养人才,进行知识创新的功能。是否拥有一批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显著的标志之一,而要打造一流学科,必须依靠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的创新团队。
我校已经有了自己的重点学科,自己的创新团队。那么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首先,还是要树立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的管理意识。其次,我们不仅要重视个体的发展与管理,同时,还要形成以团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要根据其岗位职责和承担任务的不同而采取分类建设和管理的机制,最终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自身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培育和塑造,没有一种大学精神提供价值支撑、行为规范和力量整合,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合理的校园秩序和理想的办学成果,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已经树立了中西合璧式校园文化理念,那么如何使这种理念能够深入人心,成为我校运转的内在力量,成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并通过“简单做人、踏实做事”的行事作风来构建大学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兼具中西方建筑特点的校园景观建设、“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自强自律、求是求新”的学风来营造校园氛围;通过求公致远,追求百年的“公益精神”、开拓进取、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严细科学,务实求精的“治学精神”、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来奠定学校创新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从而推动我校不断向前发展,是华外每一个部门都应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应尽的责任。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要建设成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有超前的意识,能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并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华外的发展要在个性化办学理念基础上,在国际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人文大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中西合璧式校园文化,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生源质量,大力发展国际合作教育,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应用型精品本科。
【参考文献】
传统的校报、校园广播、网络作为之前校园文化主要传播媒介,校党委宣传部借助这些宣传平台将党的方针政策、理想信念、先进文化、价值观念等在校园中进行传播和推广。作为大学校园的思想阵地、舆论宣传工具、文化交流平台,校园广播电视在学校党委的正确指导下,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同时,保证了校园稳定,推进学校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提升了校园师生的文化素质,塑造良好大学形象,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校园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会进一步促使大学校园文化的繁荣。当下,文化多元化发展使大学生的思想没有确定的模式,通过校园广播电视进行大学文化传播使大学生树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理念,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社会中有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在进行以校园广播电视为载体的宣传时,要避免单纯的说教,要利用广播电视生动形象的传播语言,传播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贴近大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为他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大学文化建设对高校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大学文化是大学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智力资源,也是大学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大学文化依附大学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跟随大学理念的变革而不断演进和传承。大学文化的发展是和高等学校的历史紧密结合的,一所学校的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既有宏观中国教育史发展的大背景的综合影响,也有每所学校发展的特定地域、环境和关键人物的影响,每所大学都是一部独特的、连续的人类文化记录簿,独特的文化品格则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识,也是一所大学生命力和活力所在。尽管各高校的大学文化不尽相同,但归结起来,都可以分为大学文化的萌芽阶段、大学文化的发展阶段和大学文化建设繁荣阶段。作为学校重要的宣传媒介,校园广播电视的创作过程,也经历了“被动应对自觉记录主动策划”的发展演化过程。在大学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大学文化的内容都是高校广播电视媒体的内涵支撑,校园媒介文化的党性、先进性、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等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面貌和精神实质。因此高校广播电视节目的理念和内容仍然是占据首要位置,把握好高品味的大学文化内涵,对提升节目质量,提高受众认可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四、高校广播电视媒体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研究1.创立广播电视特色文化品牌。从校园广播和电视两大媒体入手加强对栏目策划和设置的思考,研究节目设置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广播主要分为时事新闻类、国学经典赏析类以及结合学校的特色活动和感恩教育等进行专题报道;电视主要分三大类,分别是校史类专题、典型人物专题、以大型活动为载体的典型活动专题。注重深入挖掘题材,使栏目固定化、常态化。并使栏目策划贴近时代和生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会思考,辨别真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发挥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功能。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向更加明显,学生思想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播电视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体现显得尤为重要。广播电视通过引导舆论导向起到辅助教育与教育塑造的功能。3.培养广播电视高素质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的核心职能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广播电视台作为学校宣传单位之一,也肩负着育人的责任,设立大学生记者团,让学生参与节目创作,使大学生群体对校园文化中的教育理念的理解、接收在在创作的过程中完成,从而获得了对教育理念的深刻认同和主动实践。不仅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帮助学校完成综合素质的和品格行为的指导。通过视听媒体的报道、分析和评论,校园文化才能够深入师生,同时,校园媒体在对校园文化的深入解释、评判和不断思考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使文化内涵得到师生们的广泛认同和接受,潜移默化中濡养大学精神,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向先进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现代大学 内涵发展 文化建设
一、我国高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已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对于提升我国的国民基本素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促使我们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些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大学生的整体基础素质越来越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2013年度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的报名就有137万人参与,其中最热门的职位9470:1的报考率,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学培养的人才一边是就业艰难,另一边却是十分热衷报考公务员。坊间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这年头,教授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越来越像教授。”当然,这种说法确有一点片面,我们也不得不追问,曾经的“象牙塔”去了那里?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还有大学精神吗?我认为主要的根源在于当今的大学缺少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了大学精神。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
根据教授对“文化自觉”的经典阐释,我们大学建设实现新的文化自觉应着重在两个方面下工夫: 强化大学建设文化转型的自觉能力; 取得适应大学所要求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自己的大学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我们自己大学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未来发展的趋向,自觉地建构和凝聚满足师生文化需求、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精神力量,建设好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三、推动文化建设的途经
为了实现大学内涵发展,我认为只有大力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才是不二法门。大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大学是传承文化、研究文化、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学术殿堂,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内在动力,激励着大学向继承文化传统、吸纳时代风气的更高层次迈进,这也是决定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因素。比如我们东莞理工学院,是一所理工科高校,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人文基础较为薄弱的理工科院校就会面临着许多全新的挑战,其中大学文化建设滞后则成了其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制约因素。在发展中易呈现“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面对学科综合化、就业多样化的发展,将很难培养出能胜任新形势下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学是传承文化的宝殿,在学校要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大力开展各类讲座,沙龙,让大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美妙,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激起他们对研究文化、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热情,知识才能不断的创新,大学才能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明灯,才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第二、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一个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一个坏的制度却能让好人变坏。一个好的制度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才。办高水平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已为人们所熟悉。先生的名言,“大学,则必择其以终身研究学问者为师”,更为高等教育管理者所称道。高校的功能是靠人才实现的,高校的优势是靠人才形成的,高校的各项工作都要靠人才的支撑。要想把一所大学办成长盛不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大学,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在制度中,要把教师的成长作为第一要务加以考虑,把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
第三、重视器物文化建设。目前有一些高校,一味追求现代化,一味追求时尚,而忽视了器物文化的建设。器物文化代表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水平,对于一所高校来说,他就是这所学校的历史见证,有让人产生肃然起敬的作用,也是一种无比强大的激励作用。可是目前我们很多的学校,很不重视器物文化的保留,都被一些所谓的现代气息所淹没,没有了踪迹。最多也只是把他们放到了校史陈列室中,尘封在那孤独地期盼上级的检查,在校的学生根本得不到多少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注重器物文化的建设,那就可以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我校的校训为“学而知不足”。“学而知不足”语出《学记》,蕴含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实践、钻研、成才的过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研究的过程,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自省,而后自强、创新、追求卓越。这块石刻就是一个很好的器物文化,包括杨教授的一些生平等,对学生及教师都是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我们要想创建一流的大学,必将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这样才能推动学校内涵的发展,使学院早日成为一流的世界性的大学。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统领作用
我国正处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指明灯。在大学校园中,有些思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有一些存在偏差的思想。因此,大学文化教育需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思想文化教育要站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因此,大学文化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现在,西方文化充斥社会,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甚至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持有怀疑态度,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培养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受外来资本主义经济逐利思想文化的冲击和高校物质文化的双重影响,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较单一或崇尚西方社会观。再加上很多高校不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所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薄弱,也就更突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地位。
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也传入了一些文化糟粕。这就需要大学肩负起为大学生抵御外来糟粕的重任,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
大学要强化校园的基础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并通过物质载体,如网络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四项原则 四个关系 重点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大学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culture)原意为种植、耕作,含有通过劳作获得成果之意,到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培育、教养等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各级、各类大学如何更好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作用,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学人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一、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其职能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高校,因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及社会文化背景和办学理念上的差别,会表现出类的属性和个性化特征属性,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却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中,就是育人是根本,科研是重要职能,服务是职能的延伸。大学校园文化因其特殊的价值,在大学校各项职能中,始终起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就校园文化的功能而言,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概括起来有精神激励、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情操陶冶等教育功效。其次,从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式上讲,校园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环境创设”和“文化营造”潜移默化而非强制性地发挥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不教之教化。最后,从美学角度分析,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过程就是对能够启迪、感化学生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通过审美,学生能够将个体耳濡目染的感悟和体验,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认同,成为约束和指导个人的处世方式和人生的指航明灯。
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1.没有摆正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组织的等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2.在特色建设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盲目从众,满足于借鉴他校现成的经验,自主与创造不够,致使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个性不鲜明。
3.在实践操作层面,没有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方案,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始终形不成对校园文化具有统领作用的学校精神。
4.在组织管理上。把校园文化建设只视为某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能,没有发挥和调动校园人(教师、职工、干部和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许多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流于形式。
三、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四项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1.坚持传承原则,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虽然我国的近代大学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出现(以1862年的问世、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发为标志),比欧洲(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西方现代大学萌发于中世纪的欧洲)晚了数百年,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积淀,却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遗失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选择就是要坚持文化传承原则,认真梳理、发掘和反思办学历程,正确处理好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校园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广大校园人通过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增强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进而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坚持时代性原则,处理好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1]生活是与时俱进的。显然,文化也并非永恒不变,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嬗变。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即是一个营造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创新与跨越,而且这种创新越多,跨越越大,大学校园文化就越富时代朝气。哈佛大学的成功归根结底就在于她不断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敢于推陈出新,领导潮流的创新精神。北京大学在“五・四”时期之所以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也是得益于敢为时代先的文化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站在时代改革发展的前沿,也就失去了其先进作用。
3.坚持多元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域外文化的关系。
在教育日渐走向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大学正以其广博的胸怀接纳来自世界不同的文化与声音。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已成为现代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校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激荡,青年学子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出国门就能快速便捷地享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大餐。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开放式的趋势,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正确对待域外文明,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也唯有如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而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4.坚持区域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一切大学的校园文化都有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也无不打上她所在区域的文化烙印。身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大学,其时代气息和前瞻意识要强一些;而地处经济偏远地区的大学,则更贴近宁静志远、淡泊明志的精神港湾。因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重规范化、科学化,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区域文化的优势,形成人无我有的独特区域个性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越能吸收她所在区域文化的优势,校园文化建设就越具特色。越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越能提升校园人的个性品位。
四、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加强的几项工作
1.凝心静气,突出学校精神的培养。
学校精神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处于灵魂的地位,是由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名师、名生的品格、修养、社会影响力等共同孕育而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和个性特色,反映着校园人群体意识的价值追求。学校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是办好一所学校所必须具备的宝贵精神财富。世界上所有特色鲜明的大学都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牛津大学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献身上帝、献身学术的精神和求实、辩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国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厚德载物”,南开的“允公允能”无不都是这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层面的凝聚和结晶。
学校精神主要是通过校训、校风、校歌和校徽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校训是一所学校传统和特色的简要概括,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校风则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由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校园文化建设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文化核”的作用。一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就会自然而然地被他们自觉发扬,从而演变、升华为代表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学校精神。成功的校训和优良的校风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也不能通过某种方式从别处移植而来,只有在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合理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经过校园人(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倡导、践行、提炼、升华、结晶而形成。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者们要潜下心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目标,认真总结和梳理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征集、挖掘、设计最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并在实践中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循序渐进。大力营造学术自由和科学、民主之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学术腐败等不正确文化的侵蚀和蔓延。引导广大教师潜下心来做学问,管理人员专下心来做管理,全体学生静下心来做功课,为学校精神的早日形成而努力奋斗。
2.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校园和谐。
校园人的行为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从事教学、科研、文体娱乐及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意识的能动反映,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在师生员工个体及群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养成师生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和谐校园,对当前我国高校由外延型扩张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高校都要根据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立即行动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从言谈举止、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尊敬师长等方面强化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而系统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精神风貌、敬业态度、专业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塑造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形象;广泛而深入开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的教育,促使各级管理、服务人员形成履行职责,忠于职守,敢于负责和乐于奉献的优良工作作风。
3.营造多元智能型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学生、干部、职工等)属于高深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群体。较高层次的智能型知识文化是大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如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等)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商理论的局限。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至少8项智能,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沟通、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智能[2]。这不仅为教学策略,而且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差异教育和个性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首先,要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宣传倡导多元智能理论,促使他们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觉地把促进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同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自觉实现由学生的控制者向学生的观察者转变;由学生的监护者向学生的协助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情景的提供者转变。其次,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团委会牵头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除了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科普讲座等活动外,还要组织起学校、院系和专业三个层面的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努力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检查,学期末有总结。确定好辅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和资金投入,使各项活动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全面规划,综合考虑,围绕着大学生智能活动的开展,优先配置好各项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为大学生智能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