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

说起公开课,定会想到教师在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一旦确定下来,教师最希望的是学生能按照教学设计做出回答,既使不会,定会努力引导学生,直到达到预定的效果为止。然而,教学设计是预设的,课堂却是生成的。学生在思维上、行动上,常常能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且洋溢着童真童趣的花火;有时甚至会生出些异想天开的新思维、新方法。实际的课堂教学远远要比预设的计划来得生动、活泼、有意思得多。

因此,这就注定了一位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教学机智。能在课堂上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将智慧得以充分发挥。

一、高度重视,巧捉契机

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定然会明白,课堂上偶尔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很有可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教师随时随地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

在执教《科利亚的木匣》一课,一位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许老师,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去哪里了呀?为什么没有出现呢?由于当时没有预设到这个问题,就愣了一下,马上就把这个问题抛向了学生:有谁知道为什么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没有出现呢?接着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课文中的木匣是妈妈埋下的,与爸爸和爷爷无关,所以就不写他们了。”

“那为什么提到了奶奶了呢?奶奶和科利亚的木匣也没有关系呀!这又怎么解释呢?”

“那是因为奶奶和他一起转移的呀!”

学生的讨论进入白热化,而教师则在一旁认真倾听,脑子中灵光一闪:“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动脑想一想,爸爸、爷爷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转移,他们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当然是打仗去了呀!”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和科利亚一样都爱动脑筋。我们能从课文中找到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对于这个解答你满意吗?”质疑的同学满意着微笑点头。

“那就让我们一齐读读吧!”

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学生的质疑本在老师的预设之外,如此的节外生枝,可能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然而学生的问题产生于与文本的对话之中,是一种学习需要,教师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且取得了很好的效应。

二、循循善诱,巧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更需要面对课堂的“突发问题”时,能变“突发问题”为“生成课堂”,使课堂达到不曾预期的的精彩。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完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的以后,一学生提出了质疑:“平时我们都说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为什么作者却说它是一脚一脚住上爬的呀?”这个问题在预设中是放在最后讲的,转而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口味作者遣词造句的一个良好时机,于是就引导学生:“对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马上就有学生答到:“因为它是用脚爬的呀!”“那我们也是用脚走的呀!”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来就有两只脚,爬山虎的脚和我们一样的吗?想想看,说不定你就找到答案了呢!”学生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是一只一只长出来的呀,它长出一只脚就往上爬一步,它长出一只脚就往上爬一步,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两只换着走的。”教师相机引导,“所以,爬山虎要往高处爬,就必须怎么样做呢?”“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来!”对呀,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脚爬一脚的,你们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呀,一齐背背吧!

三、对症下药,巧利用

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通常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而灵活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农村的学生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常会学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室后排的听课教师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时不时会有学生向后窥视。于是,教师通常会在课前让学生先观察后面的听课教师,然后结合课堂中的小练笔进行写话。

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正值春天,那天天气极好,上着上着就飞进来了一只小蜜蜂,在窗口一直绕着。这时,平时就爱捣乱的张锋就对着它吹起了口哨,学生就有些坐不住了,根本就忘记了后面还有那么一大排的教师在看着他们。教师转念一想,随即脱口而出:“同学们,睢,我们今天多棒呀,连小蜜蜂都飞进来一起和我们上课呢!它来看同学们是怎样上课的,看谁听得最认真。”课堂顿时了恢复了秩序,在接下来的模仿课文中的排比句写小练笔时,有的同学就这么写到:今天班上的同学听课多认真呀,连小蜜蜂也来和我们一起听课;今天班上的同学表现多精彩呀,连教室后面好几排的听课教师都为我们频频鼓掌……这令听课者不禁叫绝。

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机智地将这个“干扰”转化为学生去听去想的机会,进而指导学生全面、正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化做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第2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

1. “研”教学目标,“教”给学生方向

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定要本着以学生长远发展为主要目的,按照课改要求和学生学情,制定研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都必须包含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包含了上述三点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才能使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全面化。

注重学生和课文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制定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的心理、情感、认知水平为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研”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学习

语文教材具有综合性强、兼具性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内容。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将知识点面面俱到地完整讲述。所以,一定要筛选出重要的、次要的。教师一定要“研”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以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再在此基础上精选出课堂的训练点。教师还要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与延伸教学,既要立足现有文本,同时又要超越文本,对文本内容按照教学目标的需要、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合理加工与延伸。

二、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微课的应用

1. 学科微课研究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对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研究,以十分钟以内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2. 微课案例

以散文阅读指导为例。

① 感受人物、意境的意蕴

让学生明白,散文的创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体会到的情感,因此,作者总是是在作品中寄托了深深的情感,有时借物言志,有时借物抒情,还有需要读者们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时代,以便更好地了解作品包含的意蕴。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还让学生学会怎样去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再比如《蟋蟀的住宅》一课,也是教会读者要自己观察动物,增加生活的认识和学习写作的技巧。

② 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阅读文章必不可少的要素。阅读中,学生一定要尝试着用想象的方法开展对文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本身是乏力的,之所以阅读

3. 微课案例

以《少年闰土》一课为例。

课文选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肿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微课设计:

① 诵读选段

② 微课教学

首先,总体分析。

师:(进一步分析)我们分析一下,“十一二岁”说明他年纪小;“项带银圈”,说明他受父母宠爱之深;“捏”说明他是蓄势待发;“尽力地刺去”说明他用尽全力。

师:第三句是写猹,同学们大声读一遍。

生: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猹,狡猾而凶猛。作者通过写猹从少年胯下逃走。这一句与其说是写猹的凶猛,还不如说是衬托那个少年的英勇;与其说是写猹的逃走,还不如说是衬托那个少年的无畏。

③ 教学总结

第3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

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研究

媒体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明确载体与实体的关系,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的实体,信息技术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所运用的有效载体。因此,应当把课程放在整合的重要位置,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但是,并不是所有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宜与信息技术结合,恰当地选择课程整合的教学内容十分关键。通过实践与研究,我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选用以下几类课文:具有丰富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的课文,如《朱飞回来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圆明园的毁灭》、《革命烈士诗二首》、《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较广涉及其他学科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课文,如《看月食》、《赵州桥》、《蝙蝠与雷达》、《爬山虎的脚》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隔较远,缺少感性经验的文章,如《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日月潭》、《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习作指导和习作修改、讲评课;需要创设情境的一些口语交际课。

二、钻研新课程理念,吃透教材,准确设计教学目标

在确定了整合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应当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了解语文课标中教学的根本目标,深入研究教材,进行精心备课,做到备深,备广,备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各项能力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准确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不能过高、过全,否则难以达到,应当考虑:知识技能领域培养目标,发展性领域培养目标。例如,语文科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品悟和实践,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信息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

三、恰当运用教法,利用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立后,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应当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考虑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媒体、网络可以运用于课堂的几个环节:新课导入阶段,通过录像、动画、游戏、故事、拼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主动探究,积极地搜集、筛选、获取、加工信息,解决学习中难点问题;运用于总结提升,拓展延伸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超越教材,达到课内外延伸,知识螺旋上升;运用于评价,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进行网上人机、师生、生生互评。总之,网络、媒体应当运用在恰当之处,达到其他教学辅助手段所不能取代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质疑任务驱动学习、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等策略。

例如,《赵州桥》一课的设计我采用了观看赵州桥录像导入,创设招聘赵州桥解说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接着学生按照学习的兴趣分为四个导游小组,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然后学生针对全文质疑,通过联系课文、网上浏览、合作交流解决疑问,突破难点;接下来请学生做解说员介绍赵州桥,说练结合,积累语言;最后网上浏览我国及世界上的现代化的桥梁,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课后完成说写结合的推荐选择性作业。

四、选择、处理,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巧妙整合

在设计思路基本形成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通过筛选、处理、加工,下载有关信息、设置相关栏目、组建模拟网站,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大量有关视频、课件、时代背景资料。针对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们将大量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加工,重组,选出了课文录像,的简介,有关时代背景简介,的其他事迹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合成链接在“文本视界”、“时代背景”、“视频重现”、“总理事迹”、“讨论区”等网页栏目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在“文本视界”我们又插入了哀乐,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既定目标下组建的模拟网站和网页内容,从其教育功效来看,是信息网络平台上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资源,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五、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反思与总结相结合,不断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