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空间说明范文

空间说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间说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空间说明

第1篇:空间说明范文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疫情防控宣传的说明报告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疫情防控公益广告、动态信息、科普知识、卫生行为习惯等内容的宣传,扎实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宣传、引导、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全面提升群众防护意识,营造众志成城阻击疫情的浓厚氛围。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线下宣传”。全县XX个乡镇XX个村和X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用农村广播大喇叭、流动小喇叭和XXX余辆宣传车,每日持续向群众广播科学疫情防护知识、疫情动态信息、防控科普知识和卫生行为习惯,促进全县老少对防控措施入脑入心、防疫知识及时知晓,齐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时,更新宣传栏XXX余处,悬挂横幅XXXX余幅,志愿者分发倡议书、疫情公告等宣传单XX万余张,张贴手写标语XXX余张,张贴公告XXX余份,入户讲解XXX余次,扎实织牢疫情防控文明实践线下宣传网。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线上宣传”。建立全县各乡镇、村两级到人到户的“疫情防控微信群”XXX余个,微信群与朋友圈转发防护科学知识与权威信息XXXX余次;XX个乡镇政务微信公众号,编辑疫情防控公益广告、疫情动态信息、防控科普知识和卫生行为习惯等内容的信息XXX余条,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疫情防控工作的“掌中宝”,打通疫情防控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服务队以文学、美术、书法、曲艺等群众文艺形式,创作抗疫文学作品XX篇,音乐作品XX篇,短视频XX条,书画作品X幅。

第2篇:空间说明范文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方面,陈涛(2010)、杜文中等(2012)、赵俊仙等(2012)分别分析了陕西、河北和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创新的政策建议。[7-9]此外一些学者还分析了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如袁海(2011)的研究认为要素禀赋、集聚经济与产业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10]综合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国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内现有研究主要是进行文化产业投融资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如何获得金融支持等。关于我国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相对缺乏,考虑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因素的研究则更为鲜见,因此我们可尝试构建经济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来实证分析各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体系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我们用各省域文化产业增加值衡量文化产业(C)I的发展,用各省域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股票市价总值和保费收入的合并值衡量金融体系(FS)的发展,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1.文化产业增加值与金融体系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1)Moran指数检验Moran指数主要用来检验经济变量的空间集聚状况,如果经济变量的Moran值为正且越接近1则说明空间正相关性越强,越表现为空间集聚。从表1各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Moran指数表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1年各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Moran指数均为正值,全部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了中国各省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空间集聚现象。从表2各省域金融体系的Moran指数我们可以看出,省域金融体系的Moran指数也均为正值,说明中国各省域金融体系同样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空间集聚现象。(2)Moran指数散点图检验Moran指数散点图(见图1和图2)将各省域的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分为四个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第一象限HH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被同样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包围;第二象限LH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被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包围;第三象限LL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被同样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包围;第四象限HL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被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包围;其中HH和LL空间关联模式为正的空间相关性,LH和HL空间关联模式为负的空间相关性。金融体系空间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也是如此。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HH空间关联模式有12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3个省域,到2011年HH空间关联模式有11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5个省域,说明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空间集聚趋势。从表4可以看出2005年金融体系HH空间关联模式有7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5个省域,到2011年HH空间关联模式有7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7个省域,说明金融体系呈现空间集聚趋势。

2.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体系的LISA分析

我们可进一步运用局域空间关联指标分析不同位置的空间关联模式,检验局部地区高值和低值的空间集聚状况。由2005年、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和金融支持体系的LISA分析图(见图5至图8)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与金融体系发展形成两个不同的集聚区域: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在内的长三角高值集聚区;另一个是以新疆为中心包括周边的、青海等省域在内的低值集聚区,从2005年到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体系空间集聚趋势在加强。我们还可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高值集聚区域一般也是金融体系高值集聚区域,可以初步做出金融体系可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判断,这可以通过进一步构建经济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来实证分析金融体系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三、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

1.实证模型的建立

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LαKβ,其中Y表示文化产业增加值,L表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K表示文化产业资本投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金融体系规模(金融体系又可分为银行业金融BI和证券业金融S)I,两边取对数可以构建以下模型:

2.度量指标与数据说明

美国经济学家Raymond提出用M2/GD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指标。但相关研究发现中国的M2/GDP自1990年以来明显高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高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按常识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不可能高于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需选择其他指标衡量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这里用存贷款余额、股票市价总值作为金融资产的变量,其与GDP的比值分别代表银行业(B)I和证券业(S)I金融发展水平。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为2005-2011年的年度数据,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产业资本投入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2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等,其中2010、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数据来源于SPSS软件的估计。3.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一个省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员、资本投入,还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同时还会受到周边地区金融体系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金融体系的空间集聚增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因此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应该引入空间因素。传统OLS模型估计没有考虑到空间因素,我们可以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SLM模型和SEM模型来分析金融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1)2011年当期模型OLS分析选择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C)I为被解释变量,2011年文化产业人员投入(L)、文化产业资本投入(K)、银行业发展(B)I和证券业发展(S)I为解释变量的当期模型进行分析。从表5的2011年当期模型的OLS估计结果我们看到Moran指数为1.9042822,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未考虑空间因素的经典OLS模型估计出现误差,对于如何选择具有空间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利用LM和RobustLM的数值来进行,我们看到LM(lag)和RobustLM(lag)比LM(erro)r和RobustLM(erro)r更显著,因此2011年当期模型应该选择SLM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分析。由表6的2011年当期模型的SLM估计结果,我们看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0901,说明了我国省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依赖性,省域之间呈现正的溢出效应,邻近省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促进本省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0.09个百分点;银行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3.5889,说明当期银行业发展对文化产业有显著的支持作用,银行业发展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3.59个百分点,证券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1.6132,表明证券业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起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我们还可以发现文化产业人员投入、资本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支持作用,2011年人员投入、资本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分别支持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8和0.31个百分点。分析结果表明当期模型中银行业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效果最大,人员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效果高于资金投入,而证券业的发展则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2005-2011年跨期模型分析选择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C)I为被解释变量,2005年文化产业人员投入(L)、文化产业资金投入(K)、银行业发展(B)I和证券业发展(S)I为解释变量的跨期模型进行分析。从表7跨期模型的OLS估计结果我们看到Moran指数为0.5778529,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未考虑空间因素的经典OLS模型估计出现误差,对于如何选择具有空间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利用LM和RobustLM的数值来进行分析,我们看到LM(lag)和RobustLM(lag)比LM(erro)r和RobustLM(erro)r更显著,因此2005-2011年跨期模型应该选择SLM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分析。由表8SLM估计结果,我们看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1110,说明我国省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依赖性,省域之间呈现正的溢出效应,邻近省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促进本省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0.11个百分点;银行业的回归系数是1.7264,说明2005年银行业发展对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支持作用,2005年银行业发展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提高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72个百分点,证券业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2005年证券业发展对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难以确定。我们还可以发现文化产业人员投入、资本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支持作用,2005年人员投入、资金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分别支持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6和0.38个百分点。分析结果表明跨期模型中银行业金融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效果最大,人员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效果高于文化产业本身资本投入,而证券业金融发展则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难以确定。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3篇:空间说明范文

作者简介:赵海廷(1948-),男,辽宁盘锦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变量的命名空间是解决在同一作用域内同名成员引用问题的方法,本文从介绍C++/VC++系统中变量的生存期、作用域、可见性入手,进而讨论变量的命名空间,命名空间成员的直接引用、引入命名空间所有成员和命名空间的别名等应用问题。

关键词:生存期;作用域;可见性;命名空间

1 变量的生存期及其作用域

变量的生存期讨论的是变量是否存在的问题,而变量的作用域讨论的是在变量存在的前提下的有效范围问题。

1.1 变量的生存期

变量的生存期就是变量从创建到消亡的这段时间。C++/VC++语言的变量的生存期可以分为静态生命期和动态生命期。

如果变量的生存期与系统程序的运行期相同,则该变量就具有静态的生存期。在所有大括号对之外定义的变量具有静态生命期。在定义变量时在数据类型之前冠以“static”关键字的外部变量或局部变量也具有静态生存期。

在括大号对内定义变量的生存期从变量的定义点开始,结束于定义该变量对应大括号处,该种变量具有动态的生存期。

1.2 函数原型作用域

在变量的生存期间,每个变量都有各自的作用域,在各自的作用域内,该变量可以是可见的,也可以是不可见的。

C++系统的变量的作用域可以分为:函数原型作用域,局部作用域,文件作用域、全局作用域和对象族作用域。

所谓函数原型作用域就是在函数说明时形式参数的作用范围。例如下面函数说明:

doubleArea(doubleradius);

其中形参radius的作用范围就在Area函数的小括号对内,在程序的其它地方将无法引用该变量,我们说变量radius的作用域就在函数Area函数的原型说明中。

1.3局部作用域

定义在大括号内的变量一般称为局部变量,局部变量的作用域从说明变量处开始,一直到块结束的大括号为止。例如以下函数:

在上述函数中,函数fuction的形参a,和本函数内部定义的局部变量b、c的生存期和作用域都是本函数;而变量d的生存期和作用域是从定义点开始,直到包围它的大括号的结束。

1.4全局作用域和文件作用域

在大括号之外定义的变量具有全局的生存期和全局的作用域,这种变量的作用域开始于变量定义点,结束于本文件。若是多文件系统,通过extern说明,还可以在其它文件中引用。

如果一个全局变量在定义时其数据类型前面冠以“static”关键字,该变量具有全局的生存期和本文件的作用域,也就是该变量只能在定义它的文件中引用。

1.5对象族作用域

在面向对象的C++系统中,静态成员变量要在类内进行静态变量的说明,在类外进行静态变量的定义。该变量在该类的所有对象间只有一个拷贝,为所有对象共同共享。可以认为静态成员变量对该类族的所有对象具有作用域和可见性。例如下面程序:

上述程序的运行结果说明静态成员变量a在各个对象间仅有一个拷贝,其引用的方法可以是“对象名.变量名”,也可以是“类名::变量名”。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类作用域。所谓的类作用域就是在类内定义的数据成员,在类的内部可以被类的成员函数访问;当创建该类的对象时,该类的数据成员将被克隆到相应的对象中。

2变量的可见性和作用域分辨

可见性是指程序运行到某一点,能够被引用的标识符,就说标识符在该处可见。

2.1不同作用域间的同名覆盖

在不同作用域间具有同名的变量,将产生同名覆盖问题。例如下面程序:

上述程序的输出为:789,456,123

内层大括号对是内层a变量的作用域和可见性范围,同时将屏蔽中层和外层的a变量,使其不可见。在程序的控制流程退出内层大括号对时,内层a变量的存储单元将被释放。程序控制流程进入中层a变量的作用域范围,中层a变量可见并屏蔽外层a变量。

2.2派生类中同名成员的分辨

在类的派生过程中,派生类中若定义了与其父类同名的数据成员或成员函数,在派生类对象下要引用父类的同名成员则需要使用作用域分辨符进行分辨。

派生类对象引用父类成员的格式为:“派生类对象名.父类名::成员名”

例如下面程序:

上述程序的运行结果为:

这里是C类的成员函数!这里是A类的成员函数!这里是B类的成员函数!

上述例子中只给出了成员函数的引用,对于同名的数据成员也可以如此进行引用。

3命名空间

为了解决同名成员在一个系统中的引用问题,C++语言在1993年引入了命名空间“Namespace”的概念及其应用方法。

在程序中使用命名空间,首先要将通常使用的I/O包含文件“iostream.h”改为“iostream”;其次还要加入“usingnamespacestd;”语句。

3.1 命名空间的定义方法

命名空间定义的格式为:

namespace命名空间名{……}

上述大括号对内就是一个命名空间。

3.2 命名空间成员的引用方法

命名空间内成员的引用有三种方法:直接引用命名空间的成员,用using声明访问命名空间的成员和引入命名空间的所有成员。

3.2.1 直接引用命名空间的成员

直接引用命名空间成员的格式为

命名空间名::成员名

例如下面程序:

3.2.2用using声明引用命名空间的成员

引用命名空间成员的第二种方法就是使用using声明所引用命名空间的成员。使用using将某个名称引入特定的作用域,这样的名称将不需要作用域限定符限定。如果引用某个函数名,则该命名空间的所有同名的函数都将被引入该作用域。

使用using声明访问命名空间成员的格式为:using 命名空间名::成员名

例如下面程序:

程序运行结果为:abcd,A,123.456,2

3.2.3引入命名空间的所有成员

引用命名空间成员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引入命名空间的所有成员。将一个命名空间的所有成员引入某个作用域,应用此种方法引入后不需要具体的作用域分辨。

变量的生存期表明一个变量是否存在的问题;变量的作用域则是在变量存在的情况下,该变量可以引用的范围;变量的可见性则是在变量存在且在作用域内能否被引用的问题。一个变量存在不一定可见,可见的一定存在。

命名空间是解决在一个系统中的多个同名变量的引用问题,三种引用方法可以依情况而定。命名空间的别名则是将一个较长的的命名空间名改为一个较短名字的方法。

上述讨论的是变量的问题,一般也适应于对象。

参考文献

[1]郑莉,董渊.C++年程序设计(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严运国,赵海廷.C++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赵海廷,严运国.C++程序设计基础导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张莉.C/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赵海廷.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第4篇:空间说明范文

1.1数据来源

考虑到浙江省县域经济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为了能更好的反应研究结果,本文在指标选取上,根据空间尺度的差异,主要选取县域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等指标,其中2007~2012年的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

1.2研究方法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莫兰(Moran,1950)提出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检验研究区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还是相互独立;安索林(Anselin,1995)提出的局部空间自相关主要用于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聚集在一起的相似和相异的观察值。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对浙江省68的县域的人均GDP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县域经济发展聚类图(LISA)了解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集聚情况,发掘经济发展热点地区和滞后地区,寻求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的途径,从而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空间自相关是为了确定某一变量在空间位置上的关联性,一般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空间系数用来描述空间关联的程度,Tobler(1970)指出:“空间中任何事物都与别的事物存在相关性,距离较近的事物比距离较远的相关性强。”

2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2.1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Moran'sI法分析浙江省人均GDP的Moran'sI指数在近6年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并保持较高的水平,从整体看,在2007~2009年间呈现一个小的上升期,说明浙江省各地县域与周边县域的空间相关性增强;在2009~2012年间呈现小幅下降态势,说明各个县域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有所减弱;Z-Score保持较高的数值,整体态势跟Moran'sI指数相同,都在2009年达到一个波峰,之后再2011年出现一个波低。结合Moran'sI指数的含义判断,浙江省各个县域之间与其相邻县域之间的正相关性较为稳定,在经历了2009年后的短暂下降后,在2011年开始回升,说明浙江省县域经济单元的关联性得到提高。Moran'sI散点图是由横坐标标准化值和纵坐标空间滞后向量组成的反应空间样本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的图,散点图共由四个象限组成,反应地域单元与其相邻单元之间不同类型的空间相互关系,第一象限(高-高)代表人均GDP高值的县被其他高值的县所包围,这样的状态可以充分发挥经济发达的县的扩散效应;第二象限(低-高)代表人均GDP低值的县被高值的县所包围,一般这样的地区被称为过渡区,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三象限(低-低)代表人均GDP低的县跟低值的县相邻,一般这样的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第四象限(高-低)代表人均GDP高的县与低值的县相邻,这样有利于发挥中心县的极化效应。其中第一、第三象限反应各个县域单元与周边县域之间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区域之间的属性值相似,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第二、第四象限反应各个县域单元与周边县域之间具有空间负相关性,区域之间的属性值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另外从图2中发现,在第一、第三象限的县域占据了大多数,说明浙江省大多数县域之间具有集聚作用,在2009年浙江省各个县域之间的集聚现象达到一个波峰,之后集聚现象有所减弱,比如奉化、温岭、武义、金华市区、玉环等在2009~2012年间集聚效应下降,但值得说明的是,从2010年开始浙江省县域间的集聚效应得到回升,不同县域之间在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应注重不同县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2.2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

GIS分析计量地理学的发展,为地理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路径,将空间数据与空间地理单元相结合,从时间、空间等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将浙江省68个县域的人均GDP作为属性数据与对应的县域单元相关联,利用分类统计工具将不同相关关系的县域进行区分,制作浙江省人均GDP的聚类分析图(LISA)。浙江省68个县域间人均GDP的空间聚类格局,不同的颜色代表这不同的集聚格局,分表对应着散点图中的不同象限,其中,深红色代表高属性值和高属性值相邻,深蓝色代表低属性值和低属性值相邻,这两种颜色表示地理单元之间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浅蓝色和浅红色表示属性值相异的地理单元相邻,他们之间呈现负的空间自相关。从LISA图中看出,无论是2009年还是到2012年,嘉兴、杭州、宁波以及湖州西南部都显示为深红色区域,形成以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高发展区,而温州、丽水以及金华和台州交接地带呈现为深蓝色,形成浙西南的欠发展区,其中温州独特的私营经济独树一帜,难以与周边县域很好的协调发展,从整体来看,浙北和浙南都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而位于浙中地区的县域不具有空间自相关性,这说明浙江省整体经济不协调,出现多个经济中心,缺乏与周边地域的良好互动,而以“私营经济”为特色的浙江省应该更加鼓励不同县域之间的企业走出去,加强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低迷期。以振兴浙中经济为契机,充分发挥金义都市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协调县域经济,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3结语

本文采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对浙江省2007~2012年的人均GDP进行空间分析,有效弥补了单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弊端,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态势,经过详尽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1)浙江省68个县域中人均GDP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主要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两种状态,并且分别位于浙北和浙南地区,不利于发挥经济单元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发展差距。

(2)近几年来浙江省各个县域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浙北地区在杭州和宁波等地的带动作用下迅速发展,其中海盐县、平湖市和奉化市等地与周边县域的相关性增强,经济取得显著进步,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第5篇:空间说明范文

关键词:国际旅游产出;规模报酬递增;空间相关性;空间滞后;空间误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bout inbound tourism income, GDP, inbound tourists, traffic, travel agencies and accommodation among 31 provinces of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bound tourists and traffic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inbound tourism income of a certain region, but the level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number of great hotels do not.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conclude that China's inbound tourism industry is an industry with 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and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bound tourism output; 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space lag model; space error model

0 引 言

伴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国际旅游业也日益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为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1978年我国的入境旅游人数仅为180.92万,国际旅游创汇2.63亿美元;而在2010年,我国的入境旅游人数为2 612.69万,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高达458.14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14.44倍和174.20倍。近年来,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很多学者认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但他们基于相关性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国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例如Lee and Chang(2008)运用新异质面板协整技术验证了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1990~2002年间的人均实际国际旅游产出与人均实际GDP之间的长期协整和因果关系,结果发现,非OECD国家的国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Kim et al.(2006)和Durbarry(2004)的研究也支持二者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结论。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国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例如黄伟力和安莉(2010)采用协整检验和弱外生性分析, 指出经济增长是国际旅游发展的长期格兰杰原因, 而国际旅游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与 Chi-Ok Oh(2005)关于韩国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一致。

事实上,关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已有较多研究,但鲜见文献从实证角度去研究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几乎未考虑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与已有研究不同,本文从各地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出发,以一种新视角来分析影响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国际旅游业是否为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进而为相关政府部门是否应该重视本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如Chi-Ok Oh(2005)、麻学锋等(2009)认为, 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旅游业的发展,因为经济增长可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对吸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作用;Witt(1995)等学者经实证检验发现,一地区的国际旅游产出会直接受到该地区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并且影响为正;黄爱莲(2011)发现,一地区交通发达程度也是国外旅游者决定是否去该地区旅游的关键因素,因为交通越便捷,旅游者去该地区的旅游景点越容易;同时,廖霞等(2007)在分析中提出,旅行社和星级宾馆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国外旅游者在该地区的停留天数。

鉴于以上学者的探讨,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我们将考虑引入上述影响因素。并且为了使问题简化,本文考虑最常用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即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

LVSR=A・GDP・LVRS・ROAD・AGENT・REST (1)

式(1)中,LVSR表示国际旅游产出,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LVRS表示入境旅游人数,ROAD表示交通路线总里程(包括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道里程和公路里程),AGENT表示旅行社数量,REST表示星级宾馆数量。α、β、γ、φ和δ分别表示各影响因素的产出弹性,当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等于1或小于1时,国际旅游业分别呈规模报酬递增、不变或递减。

为减少模型异方差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式(1)进行对数线性化,从而有:

LNLVSR=LNA+αLNGDP+βLNLVRS+γLNROAD+φLNAGENT+δLNREST (2)

在考虑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后,本文以式(2)为基础,分别建立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其中,SLM的模型表达式为:

LNLVSR=ρW・LNLVSR+LNA+αLNGDP+βLNLVRS+γLNROAD+φLNAGENT+δLNREST+ε (3)

SEM的模型表达式为:

LNLVSR=LNA+αLNGDP+βLNLVRS+γLNROAD+φLNAGENT+δLNREST+1-λW・ε (4)

式(3)和式(4)中,ρ是空间自相关系数,衡量观测值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程度;λ是空间误差系数,衡量样本观察值中的空间依赖作用,即相邻地区的观察值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方向和程度;ε是白噪声干扰项;W是空间权重矩阵。

2 经验结果及解释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研究采用2009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的相关数据,其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0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实证研究主要借助于Geoda0.`9.5软件来完成。

2.1 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

本文选用Moran'I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区国际旅游产出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通过GeoDa软件计算得到国际旅游产出的Moran' I=0.3824>0,表明国际旅游产出具有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同时,本文也运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检验空间自相关的显著性,根据检验结果,对应的P值等于0.001,说明在99.9%置信度下国际旅游产出的空间自相关性是显著的。

2.2 局部空间相关性检验

由于Moran's I值不能显示局部地区的空间集聚性,因此常用LISA集聚图来研究局部的空间不稳定性。在LISA集聚图中,High-High和Low-Low表示局域正相关,是典型的空间集聚;而Low-High和High-Low为局域负相关,被称为空间离群。与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不同,局部空间相关性的检验结果不仅仅验证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还能够清晰地解释某一省(市)与周围省(市)的具体空间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处于High-High区域,这是国际旅游产出高值集聚区,说明这几个地区便利的交通住宿条件和知名度使之在2009年的国际旅游产出普遍较高;新疆、四川、甘肃和青海处于Low-Low区域,这是国际旅游产出低值集聚度区,这些省份大多集中在西部较偏远地区,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江西处于Low-High区域,表明相对于邻近的其他省份来说,江西省有待进一步挖掘本地区旅游潜力,拓宽旅游市场和加强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2.3 国际旅游产出的空间计量分析

根据以上检验我们得出,我国各省市之间的国际旅游产出确实存在空间相关性,即空间集聚效应,因此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是有必要的。此外,考虑到空间采样过程的不独立性和空间数据的依赖性, 都会使OLS方法得到的参数估计量有偏且不一致,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采用ML方法对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并且,为了比较空间计量模型与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的优劣,本文也给出了在不考虑空间影响的情况下,用OLS估计得出的结果(具体估计结果见表1)。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SLM和SEM的Log L值要比OLS的小,AIC和SC的值要比OLS的小,说明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用ML估计的模型比OLS更加有效。SEM模型中的空间误差系数λ显著,则说明邻接省市的国际旅游业发展状况区也影响着该省市的国际旅游业发展状况。通过表1的检验结果还发现,表示空间影响作用的变量λ通过了5%,甚至是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说明,在考虑了空间误差效应以后,用ML估计的模型能有效地消除我国国际旅游产出中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就回归方程而言,三种模型的回归结果均说明,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交通条件对一地区的国际旅游产出具有正的显著性影响,即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越多,该地区的国际旅游产出越大;交通条件越便利,则旅游出行越便利,从而使得该地区的国际旅游产出越大。并且,二者对应的产出弹性分别为1.128和0.316,它们之和大于1,因此国际旅游业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此外,在空间误差模型(SEM)中,某一地区旅行社的个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一地区旅行社的发展状况对该地区的国际旅游产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影响为正。同时,从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该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显著性影响。

3 结 论

本文在考虑国际旅游业空间差异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国际旅游产出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国际旅游产出主要受入境旅游人数和交通条件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受该地区旅行社发展状况的影响。并且,我国的国际旅游业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各地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为当地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Chi-Ok O.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Korean Economy[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26(1):39-44.

[2] Durbarry R. 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Mauritius[J]. Tourism Economics, 2004,10(13):389-401.

[3] Kim H J, Chen M H, and Jang S S. Tourism Expan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aiwa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27(5):925-933.

[4] Lee C C, Chang C P.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 Closer Look at Panel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1):180-192.

[5] Witt S F, Witt C A.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1995,11(3):447-475.

[6] 黄爱莲.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越入境旅游影响因素分析[J]. 商业研究,2011(9):207-211.

[7] 黄伟力,安莉. 入境旅游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10(2):92-94.

第6篇:空间说明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说明文 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

说明文,要教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抓特征、讲方法、理顺序、语言准。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轻松学习说明文?

一、注意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因势利导进入课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先决因素,说明文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可设置这样的导语: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乔丹;假如你是书法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王羲之。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说:“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再如教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可这样激趣导入:首先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在学生陶醉于恐龙世界时,教师适时提问,你们知道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拓展生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老师喋喋不休。是否可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在理清该文内容,对物候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大自然语言或收集的包含了物候知识的农谚。另外,还可组织讨论物候学的意义除了课文所介绍的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便引导学生思考,查找资料,激发他们主动研究的兴趣。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1.心理空间。教师语言要亲切平和,缩短师生距离,营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间。即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观点。

2.学生自主空间。即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步步深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

3.生成空间。必须明白,学生通过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与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无论是引导学生理解、归纳说明文的准确性,还是引导学生概括要说明的物质的特点,抑或是对物质人文内涵的挖掘,都要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巧妙地融于其中:一方面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着重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学法指导和说明文阅读技巧、规律的总结,把人文精神渗透其中。

四、注重教学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信息

提问是一门语言逻辑上的艺术,它是学生记忆中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趣和效果。

1.引证提问法。说明文为了把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解说清楚,一般先作概括性的说明,提出一个科学性的论断,然后通过举例加以印证。教学中应准确地抓住课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或词语设问,把学生的视线引到下文的举例上。

例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先对石拱桥“形式优关、结构坚固”的特点作概括性的说明,教学时设问:课文中选举了哪些例子印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一特点的?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下文举例的分析,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后就答出:以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和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为例,分别从它们的结构巧、周围的景色美、雕刻的不同姿态等方面加以证实,这种引证提问的方法,既能让学生对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说明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

2.逆向提问法。为了让学生对说明文顺序完全掌握,提问学生,文章如果不这样安排那么顺序行不行?这种从相反的方面发出疑问的逆向提问法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个特征,作者分别从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这里采用逆向提问:把这四个方面倒过来说行吗?使学生分析鉴别,得出结论,学生说不行,因为主体部分先说明,次要部分后说明,这样主次分明,说明顺序井井有条。

说明文渗透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各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知识成了时代的宠儿,社会发展的基石。努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传播和学习科技知识很大程度上依赖读写说明文的能力,我们必须重视说明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第7篇:空间说明范文

关键词:经济集聚;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经济的空间集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如克鲁格曼所言:“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是什么?一个简短的回答肯定是集中”。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相伴而生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化以及地区差距的扩大。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江苏省内部表现出很强的经济集聚趋势,同时一直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困扰,地区间差距在最近20年迅速扩大。集聚是否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长久以来,经济增长与经济集聚的研究几乎互不相关。然而,现实表明,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是很难被分割的两个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新经济地理学领域内的学者开始尝试整合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增长理论,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探讨集聚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开创性的工作包括Martin和Ottaviano(1999)、Baldwin(1999)、Baldwin和Forslid(2000)以及Baldwin等(2001)。他们通过强调技术外溢和空间集聚的相互作用,为解释经济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和简明的理论分析框架。Fujita和Thisse(2003)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研发部门的生产函数和熟练工人的动态迁移过程,给出了一个数学分析更加容易、分析结果更加具体的整合模型。Dupont(2007)也在集聚与内生增长的框架下,分析了经济一体化过程对区域差异和不平等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集聚对于整体的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地理位置会影响到经济增长。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家开始针对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许多研究验证了集聚的增长促进效应。如Ciccone(2002)使用5个欧洲国家NUTS第3级地区的数据分析了就业密度对于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制造业与服务业活动的集聚的确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正面效应。Henderson(2003)使用70个国家1960-1990年的面板数据,发现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份额)在低收入国家有利于经济增长。[SlCrozet和Koenig(2007)使用EU地区1980-2000年的数据,探讨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空间集中对增长绩效的影响,发现生产活动的内部空间分布越不平衡的地区增长越快。但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与理论预测相反的结论,如Sbergami(2002)使用6个欧盟成员国1984~199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率和经济集聚相互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高技术行业、中等技术和低技术行业的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都是负面的。㈣更为复杂的是,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集聚促进增长;但当达到某个收入水平后,集聚对经济增长就没有作用,甚至有害于经济增长。这一假说得到了Brulhart和Sbergami(2009)的验证,他们利用跨部门OLS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研究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国家层面增长的影响,发现只在经济发展的某一水平集聚才能推动GDP增长,关键水平约为人均10000美元。

针对中国的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范剑勇(2004)认为,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的状况,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较低,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这一现状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无法向中部地区转移,进而推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㈣张艳、刘亮(2007)运用工具变量法,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集聚对于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济集聚具有内生性,它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张卉、詹宇波、周凯(2007)构造了产业间集聚指数和产业内集聚指数,并以此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影响。吴利学、傅晓霞(2008)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包含集聚经济的生产函数,分析了城市化和市场化对中国各地区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集聚经济效应显著,且集聚经济效应在地区经济增长中作用明显。马君潞、郭威(2007)通过对我国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提升一个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集聚经济环境,因此,积累集聚经济优势是吸引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

在这些实证分析中,虽然有的研究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差异的影响并以地区虚拟变量来衡量,但从本质上看,区域总是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分析,区域间潜在的相互影响往往被忽略。事实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它总是与其他经济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多数研究中,这一观点都还没有被正式引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在横截面或面板数据中研究经济单位的空间相互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明确将地理空间因素考虑到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去。Ying(2003)采用1978~1998年的省级横截面数据,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并指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来源主要是非农业劳动力增长率、制造业产出、资本积累和实际的外商直接投资。林光平、龙志和及吴梅(2005)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我国28个省(市、区)1978~2002年间人均GDP的卢收敛情况,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地区间经济存在收敛性,但是它的估计值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吴玉鸣(2007)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的增长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㈣符淼(2009)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技术传播的空间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和经济活动都存在局部集聚,技术集聚度高于经济集聚,且两者的集聚度随时间增强,地理分布高度一致。随地理距离快速下降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导致局部集聚和东西部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原因之一。

针对江苏经济表现出来的空间集聚现象与地区差距问题,本文拟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二、江苏省县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性

首先,画出江苏省2007年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四分图(图1)。按照人均GDP的大小,65个县域被平均分为4组,以颜色的深浅代表相应县域的人均GDP的大小。由图1可见,江苏省县域层次的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是极不均衡的,呈现出苏南一苏中一苏北梯度递减模式。并且邻近区域的经济指标水平基本相近,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

接着,通过计算县域人均GDP的MoransI指数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Moran’sI是最常用的检验空间自相关性的统计指标。利用GeoDa0.9.5软件,得出Moran’sI=0.7445,在0.1%的概率上显著,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分布的确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论文

进一步,作出江苏省2007年县域人均GDP空间自相关聚类图(图2),图中HigllHigh部分表示人均GDP高的地区被人均GDP高的地区所包围,Low-Low部分表示人均GDP低的地区被人均GDP低的地区所包围。这种分布显示出江苏省县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某种空间“俱乐部”现象。人均GDP水平较高的县域(H-H地区)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而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县域(L-L地区)则分布在苏北地区,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显著。

由此可见,我们观测到的截面区域之间在地理上是一些明显具有空间依赖性的经济实体,误差项独立的假设在统计上被拒绝了,也就是说,OLS估计的结果是不可信的。因此,这里将地理空间维度引入研究中来,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来估计经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关心的问题是经济集聚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进行实证检验时,需要对经济增长和经济集聚分别进行度量。本文选取人均GDP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县域经济的增长。由于各地区在人口和面积方面相差很大,因此选取人均GDP为测度指标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关于经济集聚,本文选取第二产业区位熵、第三产业区位熵和城市化三个指标来衡量经济集聚的程度。i地区i产业的区位熵定义如下:其中:E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产值,∑iEij表示i产业在整个区域的总产值,∑jEij表示j地区的总产值,∑i∑jEij表示整个区域的总产值。因此,该指标的分子是j地区的i产业占整个区域该产业总产值的份额,分母是j地区的总产值占整个区域总产值的份额,通过两者的比来评价i产业在j地区的集聚程度。区位熵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集聚化水平比较低,区位熵等于或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集聚化水平较高。区位熵越大,说明该地区的这一产业在整个区域范围内的集聚程度越高。

本文中令i=1,2,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j=1,2,…,65,分别表示江苏省65个县域。因此,LQ1、LQ2和LQ3(这里省略了下标)分别表示江苏省每个县域第一、二、三产业的区位熵,度量了三次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由于经济的集聚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以选择第二产业区位熵和第三产业区位熵作为衡量经济集聚程度的两个解释变量。

此外,城市的出现也是经济集聚的一种表现。经济学家长久以来一直强调城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准确地讲,城市己被看成一种主要的社会制度。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尺度的体现,城市化不但表现为人口向城镇聚集和非农人口上升,还表现为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由农村向城市文明升级转化的过程。因此,本文希望就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这里用非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各地区城市化的程度。本文采用2007年江苏省65个县级行政区域的横截面数据,所有统计资料均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08)》。

(二)模型设定

1经典线性回归模型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首先构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lnPGDP=β0+β1LQ2β2LQ3+β3URBAN+ε(1)

其中,PGDP表示县域人均GDP水平,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LQ2和LQ3分别表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区位熵指标,URBAⅣ是城市化指标,三者用来表示经济集聚,是本文关心的解释变量。

2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针对经典线性回归模型(1),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引入空间依赖性。相应地,空间计量模型有两种设定形式:

第一,空间滞后模型(SLM),在解释变量中增加一个空间滞后变量,模型的形式为:

InPGDP=β0+ρW_PGDP+β1LQ2+P2LQ3+β3URBAN+ε(2)其中:W是空间权重矩阵;W_PGDP是空间滞后变量,定义为W_PGDG=WlnPGDP;P是空间自回归系数;ε是误差项;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原来相同。

第二,空间误差模型(SEM),通过误差项引入空间相关性,即假设误差项是空间相关的。如果误差项是一个空间自回归过程,则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lnPGDP=β0+β1LQ2+β2LQ3+β3URBAN+ε,ε=AWε+u(3)其中:λ是空间误差自回归系数,Wε是空间滞后误差项。

3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Anselin(2005)提出,可以根据拉格朗日乘子LM-Iag和LM-Error,以及相应的稳健性拉格朗日乘子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在两种空间计量模型之间进行选择。首先判断LM-Lag和LM-Error的显著性,如果两者中只有一个是显著的,那么就选择相对应的模型,即如果LM-Lag显著就用空间滞后模型,LM-Error显著就用空间误差模型。如果两者都显著,则需进一步比较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的显著性,选择Robust指标中更显著的那一种模型。是选择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下文中根据判别指标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为了进行比较,首先给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OLS估计结果,见表1。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OLS估计的F统计量达到117.193,模型整体上非常显著。拟合优度为0,8521,说明拟合程度一般,可能与忽略了空间依赖性有关。LQ2、LQ3和URBAN系数的符号都与预期一致,均为正;LQ2、LQ3在1%的水平上显著,URBAN在5%的水平上显著。自然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ikelihood)、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作为衡量模型拟合优度的指标,在下文中与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接下来,采用GeoDa0.9.5软件对OLS估计的残差进行空间依赖性检验。这里使用的江苏省县域地图数据来自中国分县行政区划界线数字化地图,①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的是一阶Rook邻接矩阵。检验结果见表2。表2显示,Moran’sI指数在1%的概率上显著,说明OLS估计的残差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可能存在模型设定不恰当的问题。因此,这里采用OLS估计是不合适的,需要将截面单元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引入模型中。具体是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可以根据拉格朗日乘子检验的结果来决定。由于LM-Lag和LM-Error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比较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RobustLM-Lag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RobustLM-Error在10%的水平上显著,相比之下,RobustLM-Lag的显著性更强。因此,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标准,选择空间滞后模型(2)更为合适。空间计量模型如果仍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系数估计值会有偏或者无效。这里用极大似然法(ML)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

首先,通过似然比检验比较原模型(不考虑空间因素的经典回归模型)与各择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自相关系数的渐进显著性。表3中SLM模型的LR值为25.4468,在1%的水平上显著,再次证明该模型中空间依赖性的存在。进一步,三个经典检验是渐进一致的,但在有限样本中,应该满足Wald>LR>LM。本文中,Wald值为28.4089,LR值为25.4468,LM-lag值为24.3492,与预期的顺序一致,说明SLM模型符合ML估计的渐进性质,模型的设定是比较合理的。

其次,根据Loglikelihood、AIC和SC比较SLM模型和经典线性模型OLS估计的拟合优度。Loglikelihood越大,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而AIC和SC则相反,值越小,表示拟合效果越好。由表3可见,SLM模型的Loglikelihood值为-1.3229,大于OLS估计的Loglikelihood值-14.0463,SLM模型的Akaike值和Sehwarz值都小于OLS估计的相应值,说明SLM模型的拟合程度优于原经典回归模型,引入空间效应使模型的解释力有了明显增强。

最后,对SLM模型估计的系数进行分析。空间滞后变量WLNPGDP的空间自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县域人均GDP增长在地理空间的邻接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溢出效应。县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相互作用或影响的途径可以通过邻接地区而相互传递。三个衡量经济集聚的解释变量LQ2、LQ3和URBAN的符号均为正,与我们的预期一致,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经济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具体而言,LQ2的回归系数为2.3931,说明第二产业的区位熵增加1,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县域人均GDP增加约2.39%;LQ3的回归系数为1.7357,说明第三产业的区位熵增加1,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县域人均GDP增加约1.74%。LQ2和LQ3的系数比OLS估计中两者的系数均有所降低,说明OLS的估计结果可能存在向上偏误。URBAN的回归系数为0.0105,说明非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1%,则县域人均GDP可以增加约0.01%。与OLS估计结果相比,城市化指标的显著性有了明显提高(P值由0.0439降低到了0.0031)。总体看来,第二产业的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一)主要结论

1江苏省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相互影响,但这种影响以回浪效应为主,扩散效应不足,因此导致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差距加大。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发展政策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苏南地区集聚了大量资本、技术和人才,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成为江苏地区的“增长极”。政府希望通过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带动周边更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然而事实上,至少到目前为止,该增长极体现出的回浪效应——即吸引其他地方的资本、人才和技术,削弱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实力——远大于其扩散效应,从而导致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因此,为了防止在这种累积循环因果作用下区域间差距的无限扩大。需要政府创造条件,引导回浪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转化。

2以产业集聚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经济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这种影响是地方性的,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和区域增长关系的重要概念之一。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会有效地促进知识溢出,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在产业活动空间集中的区域或人口密度多样化的城市中,知识、人才在不同企业和区域的流动以及与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扩散,进而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不仅为面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有利于企业间前向后向的市场联系,更有利于劳动力的进一步集聚以及知识溢出。但是,知识空间溢出具有局域性特征,其影响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陋瑚因此,苏南地区通过知识溢出产生的正外部性难以扩散到更远的苏北地区,导致南北差距加大。可见,如果希望通过集聚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空间的因素。

(二)政策建议

1促进要素向苏北地区的流动,使回浪效应过渡为扩散效应。可以通过加强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间的统筹规划,打破地方壁垒,改善苏北地区的投资环境、贸易条件、市场条件,创造良好的人才吸引机制,鼓励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由苏南向苏北地区流动,充分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第8篇:空间说明范文

关键词:插画艺术;插画技法;空间的艺术表现;无止境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17-01

一、概述

(一)插画的概念

“插画”在当今时下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了。人们几乎可以在每个角落看到插画的身影。然而,仍有许多人对插画的概念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在英文中插画一词即是“Illustration”也就是一种用图形语言进行信息传达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字的附图或说是用于生动解释、说明文字的图形语言。广义的插画则是除了为文字做附图外,有时它也变成主导代替文字传递信息,同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如中国传统的年画)。

(二)插画的发展情况

虽然插画一词是时下的流行词汇。但实际上插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只是那时人们把它称为岩画、壁画。它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足迹。可以说远古时期的壁画是具有象征性符号的图形。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出现这种象征性图画开始慢慢的演变,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记录人类发展的历史足迹转变为辅助文字来记录。人们称呼它为“插图”“附图”等等。接下来,工业革命的爆发促进科技的发展以及印刷术的出现于革新,再加上插图载体的变化,它的表现形式以及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丰富。插图发展至今我们给它换了个称呼――插画艺术。

二、插画技法的空间表现

了解了插画的表现技法,下一步研究的就是这些技法如何在画面上灵活运用。

(一)矛盾空间的艺术效果

矛盾空间就是运用很多手法(反透视、反结构)创作出新的反常规的空间关系。通常这种手法也被人叫做错位空间。这种艺术效果的表现可以运用素描技法的中所产生的立体感与空间感来描绘,用综合手法中的拼贴来丰富矛盾空间表现的视觉效果,尤其是用数码的手法更加变化莫测。矛盾空间鼻祖绘画大师埃舍尔的作品将这种空间很好的诠释。如他的这幅图,用素描细腻的表达了矛盾的空间。这种表达空间,运用素描配合电脑技法的使用会更加出彩,矛盾空间的运用更能增强插画的神秘感、趣味性。

(二)深度空间的艺术效果

在平面的空间里用些符号(或者说是创作符号)带来第三维的错觉――深度。这种空间通过肌理、透视法、浮雕法、阴影法来表达。对于这种空间表现以上所讲的技法都可以运用。而且有些技法还可以交错运用。这样更能体现这种艺术效果。如将拼贴与素描结合,拼贴可以更好的展示画面的三维效果加上素描的细节勾勒不仅丰富了画面而且加强了画面的空间表现。用彩铅与淡彩来营造出来的是细腻而梦幻的深度空间。而油画与丙烯它本身材质就有空间感。

(三)双重意向空间的艺术效果

可以称为正负空间。也就是根据你的视点不同把图形的正负关系相互转换,背景向前成为图形或者是图像向后成为背景。这种空间的表现形式在现在插画中并不常见,主要是这种空间形式比较难以把握所要表现的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的话,双重意向空间所展现的艺术效果又是最具趣味性的,最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审美。这种空间的表达所有的技法都可以尝试,不过线描或者是素描的手法来表现会更加深入的体现这一手法。

(四)蒙太奇组合空间的艺术效果

蒙太奇组合空间实质上就是将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形式与形态事物组合于一个画面上,形成统一有序的新的空间关系,以综合整体的形式传达一种特定的信息。这种方式也常画家采用。这种艺术形态常用一些写实的技法来表现。用数码技法和拼贴来表现最为恰当,可再加一些其它技法来丰富它。这种效果带给读者一种神秘感,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可以用于一些科幻题材的插画。

(五)超现实空间的艺术效果

照字面意义肤浅的来理解,就是不符合现实的、虚拟的一种表现空间的形式。而深层的理解即是表达一种梦幻的魅力、反叛的精神和莫名其妙的潜意识。这种表现形式常常运用反向的思维方式,将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效果的表现用油画、丙烯或是数码技法表现会更为恰当一些,也更加体现主题更能营造这样的艺术效果。也可以说是一种怪诞的表现。

第9篇:空间说明范文

【关键词】建筑;单一空间;组合空间;优化设计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现今人们对于建筑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保暖御寒上,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素养的不断提高,当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注重对于美的追求。在进行建筑布局的时候,设计师无论是对单一空间的布局还是对组合空间的布局,都成为现阶段影响一个建筑总体质量的因素,笔者在对影响建筑空间设计的因素分析之后,详细的向读者传递出优化单一空间以及组合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原则,希望对建筑设计时内部空间的处理有所帮助。

一、建筑单一空间与组合空间的概念解释

空间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扮演的是灵魂的角色。不管是在规模较小的普通建筑中,还是在宏伟华丽、规模惊人的大型建筑,不管是在功能上定义十分简单的建筑,亦或是功能复杂多样的建筑,全部是由一个个空间单位经过复杂的组合之后最终构成的。在业内设计者通常会将由一个空间单位或者是在实际构成中将一个空间单位看做是主体的建筑空间组合称之为单一空间组合,将设计过程中多个空间单位构成的建筑综合体称之为组合空间。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建筑的功能进行不同的空间单位设计,换句话讲功能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空间单位的组合情况。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一个建筑空间设计的因素还包括设计材料、设计工艺以及精神层次上的需求等等,本文的下部分将着重对建筑单一空间以及组合空间的设计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二、影响建筑单一空间以及组合空间的因素

(一)建筑的性质以及功能影响

建筑空间无论是在内在形式还是在外部形体组合所表现出的特征上,全部与建筑的性质以及其本身所需要服务社会的功能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的。依据建筑性质与功能的具体表现,建筑领域通常都会将建筑划归为三大类,分别是居民生活的居住建筑、用以提供公众服务的公共建筑以及专门用以生产、工作的工业建筑。每一类建筑都必须根据其功能以及性质的不同而选择与之最符合的空间组合形式,具体表现在体量、形态以及空间质量上。功能会影响空间的分隔,并且会起到主导作用,但现代建筑,空间的构成、分隔和组合都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且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更新、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二)技术水平以及材料对空间组合的直接影响

不管是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还是对于一个建筑的外部形体建构上,设计人员都需要应用与之相对应的技术以及材料才能够顺利实现,因此在对建筑进行单一空间以及组合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全面的考虑到具体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物理技术、结构技术以及施工技术、施工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设备、材料种类甚至是施工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工艺都需要纳入考虑范围内,而不应当片面的只注重前期的设计,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了建筑空间设计必须落到实处的基本原则。例如,大空间结构形式以桁架、网架、膜结构为主;住宅以前多用砌体结构,现在也已发展成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了,结构形式的进步也使得住宅空间的多样性和舒适度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三)受众的精神感觉以及心理预设

在建筑设计中,不管是单一空间的设计,亦或是组合空间设计,除了在上半部分提及到的硬件因素影响之外,作为设计主体以及使用主体的人所产生的精神感受以及其内心深处的心理预期也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最终表现形式,在越来越关注主观感受的现代,成功的、富有人情味建筑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属性,其建筑空间的方式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影响,甚至在人们日益追求精神享受的今天,受众的精神感觉以及心理预设更加成为影响一个建筑空间组合形态的关键因素,设计者必须对其更加的重视,而不应当仅仅将其看做是锦上添花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装点。例如,住宅空间并不是越高越好,它要考虑到人对于家的精神感受,太低会不会压抑,太高会不会缺少亲近感?又如,国外的很多宗教类建筑,它十分窄而高的内部空间就更有力的说明了空间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再如,展览类建筑、纪念性建筑等,它的空间多半使用复杂多变的空间组合形式,能带给人们神秘感和很高的艺术感染力。由此说明,空间是能满足人们心里预设的空间需求和心理感受的。

三、建筑单一空间以及组合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

(一)充分考虑到量、形以及质的制约

通常来讲,建筑内部空间以及外部体量的具体值确定,都是由建筑物的实际功能所规定的。在具体设计的时候,一个建筑空间的面积、体积受到的影响最为直接。举例说明,在服务社会公众生活的居住建筑,进行起居室、厨房设计的时候,在空间面积以及体积上都会受到十分明显的表现。起居室的功能是要达到全家人基本生活的要求,因此在功能上其承担的职责是相对较多的,相比之下功能相对单一的厨房在面积上,就要相对小很多。与此相对应,在进行公共服务建筑的空间设计时,功能单一的影剧院、会议厅,也会因为服务对象在规模上的差异,而在面积、高度上要比居住建筑中的卧室大很多。不仅仅如此,鉴于不同建筑在属性以及功能上的差异,空间所表现出的形状也是千差万别的,站在设计的角度分析,建筑的空间设计是能够随心所欲的进行设计的,无论是常见的长方形、方形还是圆形设计,还是略有变化色彩的三角形、多边形,甚至是更为复杂的不规则形等,都应当依据空间的具体使用功能进行合理设计,举例说明,为了更好地发挥三维动感影院的观影效果,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应当采用圆形球形空间的设计方案;室内运动场设计则多采用圆形设计;影剧院进行设计的时候,进行平面及剖面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其在视觉、听觉上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种形状方法进行设计。除此之外,对于空间环境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空间组合的时候不仅仅应当满足基本的避风御寒、采光等需求,设计者还应当考虑到空间组合在温、湿度、防尘等方面的质量,举例说明,在对遮阳措施、开窗的大小、室布置上都应当详细考虑。

(二)在技术与材料上仔细斟酌

建筑物理技术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承担着保证建筑空间质量以及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所应具有的节能、节地等基本目的,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无论是选择掩土建筑还是太阳能房的空间都应当仔细斟酌。除此之外,针对那些结构独特的空间,在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必须考虑到无论是结构单一的苦大建筑、还是结构复杂的高层组合空间,假如没有质量过硬的技术与材料进行保证,整个空间设计便是失败的。

(三)注重在精神层面上对建筑空间设计进行优化

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建筑空间的质地、通透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空间形态的质量,因此在精神层面上都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举例说明,在进行宗教类建筑的设计时候,鉴于其空间通常非常高大调动观者的情绪。而对于尺度适中的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则应当需要营造出温馨的氛围。除此之外,人们在进行生活学习的时候,心理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对于内向的人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应当注重私密性、而对于具有服务性性质的空间则应当注重在空间公共性、通透性等。不同的色彩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色彩选用的时候,应该注重暖色调、冷色调以及不同色调之间的组合,从而确保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对建筑空间设计进行优化。

四、结语

通过对影响建筑空间因素的分析,探讨,建筑的空间既要经济有效的满足建筑的原本的功能,遮风避雨的围合空间,又要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巧妙的把材料组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合理的力学性能,最终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心理上的预期。建筑空间既是适用空间,又是视觉空间,还是符合力学规律的结构空间,建筑师们必须将空间的这三个属性均衡的、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创造出一流的建筑感受!

参考文献:

[1] 陈世宁. 住房空间的组合设计之我见[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02):102-103.

[2] 郭美云. 浅谈住宅空间布局[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4):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