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第1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任务驱动; 技能; 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3.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27-001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始终没有脱离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导致企业招不到合格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而经过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大多不能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却明显地忽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必须基于工作导向为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职业教育真正能够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深入分析、钻研教材,结合计算机一级考试,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较好,且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要想运用好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它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要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合理的步骤和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从计算机学科教育的角度,任务驱动模式不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我们“需要用计算机去实现什么”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有了计算机的意识。教学中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EXCEL中的图表知识时,我只是先让学生知道如何调用图表命令,然后给出计算机一级考试中有关图表操作的典型例题,根据题目边讲解知识点,边带着学生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最后进行总结,巩固有关图表的知识。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

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适应计算机的教学,但在具体的计算机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下面以本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用教学方法为例,总结出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的一段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1.任务前置,激发学生兴趣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每涉及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针对这一知识点以计算机一级中的典型例题开始教学。比如,在讲解EXCEL中的图表这个知识点时,我首先出示任务,整节课针对这一任务边讲解知识点,边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任务,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感觉到一种成就感。

课前任务实例的精心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任务的设置应多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中的情感需求。任务不能够太难,那些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也完成不了的任务,会严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而那些太过简单的任务,就会使他们在学习时学于表面,对他们思维发散会产生阻碍,任务的难易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为宜,任务还要新颖,有吸引力,能够充分包含所讲授的知识点。

2.延伸任务实例,培养探索精神

创造是发展的灵魂,中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把握好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空间与时间的尺度。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当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就不在满足于为了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他们希望探索,希望利用学习的软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所以,在学习图表这一知识时,当学生掌握知识点后,我精心设计了任务。完成任务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完成。这样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再创造空间,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与同学的交流使用、老师的启发引导的良性循环中逐步得到培养。

3.自定任务主题,培养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当学生具备某一知识系列的操作能力后,我经常会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具有挑战性的创造性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

第2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学习能力;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3-73

当今计算机信息技术仍然继续快速的发展和革新,这些变化正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使得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或者服务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时代在进步,这就要求人们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库,更要严格的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针对目前高校中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存在不重视问题或者直接忽视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上存在懒惰的习惯

我国中学教育,应试教育依然存在,这就造就了一批中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会出现被动学习或者是被迫学习的现象,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积极性。当这些学生参加完中高考入学考试后,被高校录取后,在高校的学习中会出现自我放松,自我松懈的现象,因为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初高中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在大学里,学校主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沟通,学会创新,相比之下,初高中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定比高校要严格很多,仅仅从学习时间方面,就足以说明。

所以进入大学的部分年轻大学生,会随着舒适的大学环境和惬意的校园生活,而渐渐淡化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慢慢会养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初高中都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大学里还开这门课程,是不是太简单了些?其实不然。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那些经常自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对于课堂不重视的学生往往最后的考学期末成绩或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成绩往往并不是很理想,这就是学生自高自大的心态和学习态度直接导致的结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说的就是学生对于学习不能懒惰,要端正学习态度。

(二)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缺乏是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对于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了解,当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一次次出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到现在的大学,很多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是一门“老掉牙”的课程,好像在重复以前的知识学习,这就是原因所在,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已经给这门课程进行了“定性”。其实,学生缺乏的是一种新的发现,是一种探索精神,是一种学习兴趣的开发。

(三)不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偏向实践操作

几年的课堂教学,总结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80%的学生更喜欢或偏向实践操作,而忽略理论知识。所以对于日常简单的办公软件的应用,95%的学生不会存在困难问题,但是对于日常较少见的办公操作,学生会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或者有一种畏惧意识。归根结底,是因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全面,不系统,不牢固。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和解决问题,理论知识较为薄弱,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高课堂质量,提升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丢失,不单单是学生本身存在问题,老师也要意识到一些问题,兴趣的激发讲究的是方法,不是强制或者填鸭式或者轰炸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是循循善诱,通过一些小细节,小事情,甚至一些教学“个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愿意聆听,去思考,去认知,从而让学生从内心里真正的想要去了解一门学科,去深入一门课程,去积极主动的探索更多的知识,进行深入和细化,让自己更充实。老师,更多的时候是一个领路人或者是一盏方向灯,给学生引导和指导,更多的是学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学习,只有建立兴趣,主动学习,才能够将课程的学习升至另一个层面的高度: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二)严格督促学生,勤学苦练,提高一级通过率。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在校大学生通常是要参加全国或者是江苏省内的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而且要求通过,我校学生属于高职高专类,学校要求学生参加并通过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满分100分,60分通过。针对此考试,在大一的课程中安排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该课程分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下面就这两个方面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缺乏耐心,所以在理论课堂上,老师要突出重点,把握难点,针对一级考试的常考知识点进行整体把控,另外要严格督促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适当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不要死记硬背。

其次,实践操作部分,该课程的学习是在机房进行的,老师在机房课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真真正正的能够动手操作,在规定的时间里能够完成规定的作业量,通常情况下,在机房课的时间操作中,老师有必要利用历年的操作题真题,让学生有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操作。从今年下半年,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考试的题型和分值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新的改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一级的通过率。目前新的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操作部分主要考核学生3个软件的实际应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去除了之前的网页制作和数据库的考察部分,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考试压力,比较合理的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应用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取得成绩,建立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

高校的课堂上,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老师在上面讲的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兴趣怏怏,下课铃刚响,一群学生蜂拥而去。急急而去的学生说明老师或者课堂并没有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堂课,教师备课准备的再好,课堂安排的非常紧凑,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回应,只是老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这不仅仅是课堂的“失败”,老师“失落”,对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也是一种“打击”。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首先能够掌控和把握住课堂气氛,善于调节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然后通过较为严格的要求,让学生慢慢在这门课程上取得“一点点”成绩,这会让学生瞬间找回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和促进学生一直努力和坚持下去,当然在这个课堂中,作为领路人的老师,要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能够让学生相信并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在课堂中不断遨游。

(四)将课堂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40-45分钟,在这有限时间的课堂上,有可多知识是老师没有办法教授和指导学生的,但是老师可以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把课堂上的知识和理念延伸到课后,将自己搜集准备的资料,发放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开拓课外知识,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的课外探索时间,也许学生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相信学生会第一时间想要和你分享这份喜悦,这不单单是学生的成绩,更是老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份成果,是对学生的认可,更是对老师这份工作的一份肯定。

总结:以上是我就大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应该如何去应对解决这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探讨,为了提升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不单单是学校、老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意识,学习是一种能力,能够更好把控自己的学习,更是一种更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4.

第3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等级考试 一级MS Office 应试技巧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设四个等级。它不以评价教学为目的,而是根据社会不同部门应用计算机的程度和需要,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普及的现状而确定的。它以考核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为人员择业、人才流动提供其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证明。其中一级MS Office考查的是应试者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及操作常用办公软件的技能。

全国计算机一级MS Office考试完全采取上机考试形式,时间为90分钟。考核内容包括微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两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占全卷的20%(20分),以考查应知应会为主,题型为选择题。操作技能部分占80%(80分),包括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文字排版、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及因特网的简单应用等。

下面笔者对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对考试过程中考生容易忽视的细节进行提炼,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考试环境及答题

大多数考点的考试环境是网络版,每一位考生都有一个以自己准考证号命名的考生文件夹,该文件夹是放置题目提供的源程序、考生存放答题结果的唯一位置。考生答题完毕后必须将答题结果放在考生文件夹中,否则将影响考试成绩。因此,对于Word、Excel及PowerPoint这类涉及要保存操作结果的题目,我们一般通过选择文件菜单中的“保存”项直接按原文件名保存,而不建议使用“另存为”保存文件,这样便可避免因存储路径的错误而影响考试分数。

2.选择题

选择题20分,要求考生在“选择题答题系统”下,进行20道标准化单项选择题的答题操作。这部分考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少量的网络基础知识,知识点虽然简单,但因为主要以理论题为主,涉及范围广,因此选择题也是考生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对于这部分,如果想做到少丢分,牢记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对计算机资源善加利用,则既可以有效地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又可以为后面的操作题节省更多的时间。例如:选择题里有涉及数制之间进行相互转换的选项时,我们可以使用“开始”菜单“程序”“附件”“计算器”打开系统的计算器功能,通过“查看”“科学型”的计算方式可以快速准确地在各种进制间转换。

3. Windows基本操作

Windows基本操作考查的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考生对文件或文件夹的各项操作,一般是5道题,共10分,涵盖创建、复制、移动、删除、搜索、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夹,创建快捷方式及设置文件或文件夹属性等。这部分知识点相对固定,操作简单,因此也较容易得分。但是,有些考生却因为考试机环境的设置准备工作没做好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因此,我们在做基本操作题之前,最好先检查考试机的两项设置。

1)显示隐藏的文件/文件夹

有这样一道题目“将考生文件夹下NCRE文件夹的隐藏属性取消”。当考生进入到考生文件夹下,却发现找不到NCRE文件夹,这是因为该文件夹已经设置了“隐藏”属性,如果系统默认的是“不显示隐藏的文件/文件夹”,那么我们就无法看到带有“隐藏”属性的文件或文件夹。所以,我们必须先让隐藏的文件或文件夹显示出来。操作方法如下:

①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单击“工具”菜单的“文件夹选项”命令;

②在弹出的“文件夹选项”对话框中单击“查看”标签;

③在“隐藏文件和文件夹”选项中勾选“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选项。

2)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

一般情况下,Windows系统默认的是不显示文件的扩展名,如“ncre.doc”文件在屏幕上显示的文件名是“ncre”。如果题目要求我们将原文件更名为“ncre.txt”,而我们又忽视了Windows系统的这项默认设置,当我们按题目要求将文件名改成“ncre.txt”后,实际上它的命名已经被改成了“ncre.txt.doc”。因此,我们在做题之前必须更改Windows的设置,使文件扩展名显示出来,这样就能避免该类错误的出现。

4.汉字录入

汉字录入10分,要求考生在十分钟内完成200个左右的字符输入。这部分相对简单,没有太多的技巧,只要考生能熟练地使用一种输入法,能用Ctrl+空格键在中英文字符间进行切换,能利用软键盘输入键盘上敲不出来的字符,便能轻松得分。

5. Word文字处理

Word文字处理是一级中分值最高、考核点最多的题目。一般有一至两篇文档的编辑排版,共25分,涉及的操作包括对字符格式、段落格式、特殊格式、页面格式的设置及表格的相关设置。其中以下几项操作失分最普遍。

1)查找和替换

在文字处理中“查找和替换”几乎是必考题。有一道题目“请将文中所有的‘气车’改成黑体、三号字的‘汽车’。”这个题目不仅要求我们改变文本的内容,还要改变它的形式。如果只是将“气车”改成“汽车”,那么直接用简单的替换功能便能实现。但是要改变形式,就必须用到“查找和替换”中的“高级格式”。具体操作如下:

在“编辑”菜单项下打开“查找和替换”对话框,正确输入查找内容和替换为内容,在设置高级格式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光标位于“替换为”文本框中,此时所做的设置才是替换以后的格式。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将会把特殊格式设置到“查找内容”上,致使全部替换时显示“完成0处替换”。遇到这样的问题,选中“查找内容”后点击“不限定格式”按钮,清除错误的格式设置,再按照正确方法进行设置并替换。

2)边框和底纹

给文本设置边框或底纹并不难,但是“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右下角处的“应用范围”却往往容易被考生忽视,从下面的示例1中,我们不难看出选择设置“应用于文字”与“应用于段落”是有明显区别的。

6. Excel电子表格

Excel电子表格是一级MS Office考试中难度最大的一道题,一至两道题不等,共15分。题目除了包含对电子表格的基本排版操作外,还包含公式和函数的应用、图表的创建和设置及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处理。其中以函数让考生感觉最困难,下表是笔者就历次考试中函数出现的频率做出的统计,供考生参考。

一级Excel常考函数

除了函数之外,另一个让考生头疼的操作就是“分类汇总”,“分类汇总”操作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读懂题目的意思,从中找到正确的条件。有这样一道题目:“将‘成绩单’工作表内数据按主关键字班级升序排序后,再统计各班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许多考生都觉得从这样一句话的题干里分析出“分类汇总”所需的“分类字段”很困难。当我们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后,不难发现:在做分类汇总前一定要先进行排序,而排序的“主关键字”和分类汇总的“分类字段”是完全一致的。

7. PowerPoint演示文稿

PowerPoint演示文稿是考查考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和修饰幻灯片的能力。该项目在整个考试中占10分,操作不难。主要考查的是幻灯片的基本操作和对幻灯片背景、模板及动画效果的设置。幻灯片的制作过程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只是考生在设置动画效果和播放次序时容易出现重复设置或放映顺序颠倒的情况。建议考生将编辑完好的演示文稿放映一遍,对照考题要求,逐一检查,如有动画播放或效果应用方面的疏忽很容易就能发现。

8.因特网(Internet)的简单应用

这部分是考查考生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保存页面及使用Outlook Express处理电子邮件的能力。两道题,共10分,但两道题不一定同时出现。由于这部分本身考点相对单一,而考生平时又有上网的基础,因此只要稍加练习就较容易得分。

以上是笔者对历次计算机等级考试关于操作细节的总结,希望能给考生临考应试一些指导。相信以你们所学的知识,加上我们的指导,再加上你们的细心和耐心,一定能顺利地通过考试。

参考文献:

[1]韩雪松.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上机考试新版题库[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

第4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考证促学;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40-02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is Discussed i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Reform

YU Die-qiong

(Shanghai Zhonghua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04,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how to use "Certification for Promoting Learning " and "Modular Case Teaching" a combination of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base in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r.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Certification for Promoting Learning;Modular Case Teaching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得到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是绝大多数行业员工的必备能力之一,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各种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的考证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中的一级就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考核,其中考试科目: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一级B(部分省、市开考)[1]。此外,部分省市也根据自己的特色和需求组织相应的一级考试。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再加上“双证”毕业政策的加强实施,计算机一级考试更是很多学生优先选择的一项,因此考证促学是必行的趋势。该文以针对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繁重,教学课时紧张

目前大多数上海市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是结合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进行撰写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和“网页设计”几个模块[2],涉及到多个软件操作和大量理论知识。而大多数院校教学课时紧张,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强化。

1.2 师资不足,机房紧张,教学任务重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但因为学校的计算机老师有限且大多数课时需安排的机房上课,因此造成了很多老师是进行大班教学,人数普遍在50人左右一个班,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而且也增加了教师的辅导任务。

1.3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大

上海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三校生”( 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和高中生。班级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差别很大, 有些地区的学生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而有些学生对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游刃有余,甚至有些同学已经考出了类似考核要求甚至更高级别的证书。如果将所有刚入学的学生都看作位于同一个水平起点, 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整齐划一,势必造成“吃不饱”和“受不了”的矛盾, 基础好的学生对再次学习没有多大兴趣, 基础差的学生则感到教学内容太多, 负担过重,这使教学难度很大。

1.4 学生对计算机学习重视度不够,自觉性差

很多学生认为在大学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对于计算机学习方面抱着只要会上网、聊天、游戏、购物以及发邮件就好,其他知识学不学,学的好不好无所谓的态度。同时很多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设置为考查课,考试要求不是很严格,让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度大打折扣,更谈不上自觉学习了。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考证促学”和“模块化案例教学”相结合

2.1 “考证促学”和“模块化案例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求职者计算机的水平如何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用人依据之一,上海的很多本科院校还把学生是否通过“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证书”作为专升本的报名条件之一。以考证作为学习目标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不但可以让他们因为要考取证书而重视这门课,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但是“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考纲中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和多个软件的上机操作,内容多而杂。“模块化案例教学”可以将复杂的内容根据难易程度和理论性、操作性要求分模块整合,使教学内容清晰有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使得教学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2.2 “考证促学”和“模块化案例教学”相结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各高校纷纷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寻求适合本校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之路。我校根据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目标以及上海市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采用“考证促学”和“模块化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2.1 以“考证”为目标选择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我院在教材选订方面也主要倾向于与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紧密相关的,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2008年版)》系列的书籍等。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主要的参考依据是《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纲(2009年修订版)》,而教学计划则根据大纲内容依据由浅入深,在实践中穿插理论的原则进行指定,同时考虑到不同基础的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多元化计划设定,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具备考试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2.2 以“考纲”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

由于教学大纲是根据“考纲”制定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为考纲的要求结合教材进行分配。但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繁重,且每学期的教学课时不同,因此我院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两学期进行,并且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3]。主要安排如图1所示。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如上模块分配,主要是因为根据开课前对新生的调查发现,虽然学生在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分为三种类型--陌生型、网络型和熟练型,但大多数学生对Windows和Office的部分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时教少的第一学期安排“Windows模块”和“Office模块”使学生不会觉得特别陌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相应的穿插模块中的理论,使学生不仅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还提高了计算机技能,给第二学期其他模块的学习奠定的基础和学习的信心。

第二学期的课时相对较多,“多媒体模块”、“网页制作模块”虽然对大多数学生比较陌生,但相对比较形象生动,而“理论模块”之所以安排在最后,是因为通过前面实践操作和分模块的理论穿插,已经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的教学要轻松很多。

在实际教学中,在对应的教学模块中,根据相应考点将上述模块再进行分考点模块的设置。下面以Flash子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图2所示。

2.3 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开展模块化教学

在操作模块,可以选择生活中熟知的案例,例如,在讲解Word时,可以通过一个报纸的制作案例将所有考点都穿插起来,即形象又生动;也可以采用历年真题作为案例,根据考点进行剖析。例如在Photoshop模块教学中,采用08年E套卷子中的真题案例,可以将Photoshop的“图像选取与合并”、“图层样式”、“文字”和“滤镜”几个考点都进行循序渐进的讲解,使得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考点知识,还能对考试方式有所了解。

在理论模块,主要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例如在讲解局域网时,可以选择学校、寝室为案例,讲解局域网的知识点,将抽象内容生动化。

无论是操作模块还是理论模块,在教学案例讲解的基础上,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巩固案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考点相应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纯粹记题,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

3 总结

通过以“考证促学”和“模块化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操作技能,而且也提高了一级的通过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太偏重考试所需内容,对其他内容进行忽视;由于上机考试占60%,因此在授课教学中重操作轻理论等。但是总体来说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重视这门课程,使他们掌握了更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让教学效果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湘,袁鸿燕. 如何实现双赢――探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693-695.

[2] 汪燮华,张世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

第5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应用基础 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教育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计算机技术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是本世纪知识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工具性知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情况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教学内容繁多且较为分散,理论知识部分有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应用、系统组成、信息处理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等;操作部分有WORD、EXCEL、POWERPOINT、FRONGPAGE,IE及电子邮件等。

2.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特别是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而且不同于本身所学的专业课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三年学习过程,该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一个学期。

3.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开设一定的基础课是必要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到底讲授多少内容为合适?每一部分的内容需不需要精简?

由于以上特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难度比较大。为此,对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教材、考核等方面作出改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多媒体教学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黑板讲授法,但教师主讲的模式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只不过由黑板讲授改成了在计算机上演示讲授。由于用计算机演示方法进行教学,它的课堂容量远远多于黑板讲授法的课堂容量,学生的感受就是教师在满堂灌输,而对所学内容无法及时接受和消化,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初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重新整合,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由易到难,由实践到理论。先从英文打字、汉字输入等最基本的操作入手,然后逐步学习有关Windows的基本概念和有关操作以及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并在中间穿插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

2.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加强上机练习,每堂上机课均设计难度适当和足够数量的上机操作题,并尽可能涵盖当次课的知识点,同时布置一些灵活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其余的内容略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强化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3.采用分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尽管中学有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不少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远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由于城市中学与农村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这就造成了学生起点的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针对全校所有系科的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理工类、文史类、经济类、外语类等,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上机实践环节。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较大,因而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能力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讲课时除讲授基本知识并适当拓宽范围,开阔学生的眼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其掌握最基本知识就可以了。

(三)“计算机一级”考试和以应用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相结合

我校学生在学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后,下一学期必须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应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将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把基本理论知识和日常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既能增长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职高专的特色教材

我校目前选用的是江苏省统一的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考虑到本科院校学生的使用,该教材虽然几经改版,但并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尤其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太多、太难,没有实用性,学生的接受效果不是太好。因此教材的改革是必然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实用性。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的不能照搬本科院校教材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是本科计算机基础教材简单剪裁后的缩写本。教材内容要摒弃过多的、烦琐的理论陈述,尽可能突出实际应用,突出技能操作。

2.针对性。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体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针对各个专业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五)考试方法的改革

成功的考核方案能给学生一个公正评价从而发挥考核的制约、激励、评价功能。《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实行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案。理论和操作并重,使学生感到这种考核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水平,证实自己的能力,更加重视平时上机实验课的学习。不要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个新课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总结经验,进而把高职模式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上好。

参考文献:

第6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76―01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重要任务。计算机能力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操作使用能力,它是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第二层次是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它是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专业能力;第三层次是创新能力,它是前两个能力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基于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是:以计算机知识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和素养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策略

1.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各学科专业的不断渗透,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须与其他各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凸显“面向应用、着眼能力”的特点,同时做到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三年内不断线。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1)基于导学的教学方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导学+辅导+自主学习+通过性考试”的教学模式。依托多元化教学资源,通过校园网开放测试系统,提供在线的课程信息资源;着重介绍立体化教材、网络学习平台、测试系统等学习资源和平台的使用方法,通过导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2)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包括基于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基于教师导学的学习模式、基于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学习模式 3 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模式,使学习过程更切合实际,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3)教考分离的“第三方”课程考核方式。在第一学期的12月份和第二学期的5月份以学生所在系为单位集中报名,以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集中进行通过性考试。课程总评成绩直接采用“通过性考试”成绩,达到如下目标:①解决了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②创建了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双主体”教学结构。

3.与专业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1)基本技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采用教师边讲边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和软硬件使用步骤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模式适合于讲授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等教学内容。(2)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任务中蕴含了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含了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3)案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要求教师组织和编写大量能配合知识点讲授的各种案例,这些案例要求生动、形象,并贴合实际。(4)主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具体由学生形成小组,每个小组提出研究主题。课程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结合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完成开题报告、阶段性报告;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通过课后的研究与设计,提交作品和总结报告。

第7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6202

0引言

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大专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对独立院校来说,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管理和实施方面还不够成熟,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学生以后的职场需要和市场需求,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状况,力求不断创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1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情况

(1)计算机普及程度不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80%以上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学习信息基础课程。同时,大学生家庭计算机拥有率也得到了提高,近半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中学阶段属于辅修科目,而且没有升学压力,各校教学条件区别较大,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可能根本没有上过实践课。这些都造成了高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学校新生的测试调查数据显示,入学时已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的约占11%;已经学过一些,但不达标的约占50%;完全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也占一定比例。这种情况给学校的教学组织带来很了大困难。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影响到好学生的学习热情;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是为少数尖子生服务,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越来越不爱学习,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2) 学生偏重上网娱乐,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欠缺。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应该是用来武装自己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而据多所高校调查结果显示,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约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约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约占30%,其它约占8%。由此可见,大约62%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多数大学新生只会使用计算机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听歌曲,根本不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各专业都会开设,且一般学校各专业所学内容相同,考试评分标准也没有太大差别。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弊端:

(1)教学内容滞后。近年来,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只是对版本进行了升级。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以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为出发点,从计算机知识教育转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高教育层次的高校教育活动,只有跟上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步伐,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教学形式单一。现在各高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模式,可以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程信息量,同时对于计算机基础这类重操作的课程,可以更清楚地将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然而只给学生演示,学生被动接受而不实际操作,很难有好的效果。若能在机房上课,教师教授知识并演示后由学生独立操作,则有助于消化并掌握讲解的内容。

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3.1教学内容改革

实现模块化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需要将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模块化,将操作技能性内容制作成实例模板,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并演示具体操作过程,在强调操作的同时,加强基本技术和理论讲解,贯彻精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理解计算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计算机等)、一般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及艺术文学类专业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而目前,学校的不同专业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应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学时,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得计算机知识能够服务于本专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这样不同群体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各专业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三个模块:

模块1:①计算机基础知识;②Windows操作系统;③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④电子表格处理Excel的应用;⑤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iont的应用;⑥网络应用基础;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笔试训练;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机考训练。

模块2:①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与操作;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模块3:常用多媒体软件的应用(Photoshop、Flash等)。

面向经济、管理、英语等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为模块1。面向工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为模块1和模块2。面向艺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为模块1和模块3。

重实践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使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办公、多媒体、动画等基本软件应用,并能够用其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3.2教学方法改革

运用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计算机素养的重要途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上机实践和对理论知识的钻研。教师应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入门,要善于运用灵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现在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如讲授Excel时,让学生对本周学习时间、读书时间、上网时间进行统计,便于分析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这很好地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Excel文字输入、格式编辑和公式计算等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及其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仍需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更有成就感,不仅让他们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也让他们对学习更有热情。

有些知识点用案例教学法效果较好。案例教学的一般过程为:教师设置合理的情景,并确定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总结,提出新方法并引申出新知识,之后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景: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景中发生。

(2)提出问题: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3)个体学习: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对碰、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寻求最佳解决方法。

(5)教师总结: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提问、小组陈述的方式发现问题、回答问题。在小组集中讨论后,教师总结提炼出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引出新知识。

比如数据透视表的案例教学,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①创设情景:假如你(学生)是一个连锁超市的销售经理;②提出问题:你需要分析各超市各月份(一个季度)各种商品的销售情况,以便于灵活安排进货事宜;③个体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分小组交流、讨论;④教师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评价,教师再从这些方法中引出新知识点,并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学生上课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思考,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

3.3提高学生网络应用能力

有人认为:“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中接受过良好教育并将对国家未来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的群体,他们的网络素质假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整个国家也很难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强国。”网络中有大量有用信息,如果学生能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那将对学生本身乃至整个社会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避免学生沉迷网络娱乐,提高其网络应用能力,是每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4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形式改革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肩负着在广大学生中普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任,是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条主要渠道。在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每位高校学生都会用、够用,是每位计算机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为了使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应结合该课程实际特点,不能简单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比如可以布置大作业,对完成较好的学生按一定比例进行考试加分;实现无纸化、现场操作的考试过程等。

注重能力培养,淡化考试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各阶段要求学生提交大作业;②期末实行上机考试,上机考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抽题方式。

5计算机基础课程激励机制

一方面,可以通过一段时间教学,结合一些学生社团活动,比如艺术节、一二.九演讲、小报竞赛等,强化学生实践技能,使其熟悉计算机操作技巧、提高操作速度。这样,理论知识能够用到实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微软等相关认证,增加学生就业法码,激励其主动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梁艳,袁凤玲.大学非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1).

[2]许涛,屈少科.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光盘技术,2009(4).

第8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是我校中专士官学员必修的一门科学文化基础课,共计100学时。本课程以“夯实基础、适当拓展,重在应用、强化技能”为指导思想,依据士官认知特点,紧贴士官岗位任职需求,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专业培养搭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公共平台。

一、教学分析

(一)学情分析

1.学员基本情况及知识储备分析

本学期授课对象为电报通信技术专业中专学员,共47人,高中学历20人,占总人数42.6%;初中学历17人,占总人数36.2%,中专学历10人,占总人数21.3%。通过课前准备阶段与学员队的沟通交流,了解到本教学班学员中90%以上都是“90后”,他们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成长,80%以上的学员经常接触计算机,主要是浏览网页、看电影、聊QQ和MSN、开通博客。学员在网络空间里大多关注时事和新鲜事物,且持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员喜欢通过图片、视频等更加直观、有视觉冲击力的形式来扩展视野;学员喜欢相互交流,也乐于和教员沟通,在交流中发现一部分学员对于计算机知识涉猎较广,兴趣浓厚;个别学员对计算机了解甚少,属于“零基础”。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见图1-1),学员计算机基础普遍较薄弱,知识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个别学员只会简单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系统,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图 1-1 学员计算机掌握情况统计表

2.学员学习态度分析

学员普遍存在学习方法单一,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现象,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学员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感到乏味枯燥,学习兴趣不高,但对计算机操作技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喜欢自己动手实践。少数学员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偏弱,需要教员加强引导和督促。

3.学员期待的教学方式、方法分析

学员喜欢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希望多学习应用性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员容易接受贴近岗位任职需求和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准备案例,趣味引入、以唤起学员学习积极性,并把学员的兴趣和教学内容协调起来。

虽然学员在本课程学习中存在困难,但对学习操作技能仍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自己动手实践,希望教员“精讲多练”,增加上机时间,多贴近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

(二)设计理念

1.善于应用课堂舞台,激发学员学有成就感

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员创设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我能力的舞台。要求学员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经调查发现学员对于计算机知识了解不系统,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基于上述情况,教学起点应从基础知识讲授着手,帮助学员系统梳理计算机基本知识;扩容实践练习时间,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启发学员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员意识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善于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2.以任务为牵引,倡导分组协作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贯穿教学过程,紧贴岗位任职需要,结合本教学班的专业岗位设计案例,创设真实情境。以“任务”引路,教员的“教”与学员的“学”围绕同一个目标,学员在强烈的任务驱动下,自主进行探索和协作交流学习,充分发挥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学习效果。针对“任务”设置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倡导学员之间讨论交流,协同合作。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和修正,加深学员对问题的理解,探寻解决方案,完成驱动任务。学员毕业后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部队、服务岗位;学员能够成为信息素质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具备台站脊梁精神的合格士官人才。

3.明晰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优化课堂教学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紧跟计算机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士官学员自身学习特点与计算机技能需求,以普及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为主,形成“打牢基础―强化能力―扩展提高”的教学模式。

根据本教学班学员的学习特点以教材为中心,注重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根据学员完成任务情况适当调整和扩展内容。采用模块化,将教学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四个模块,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先安排基础内容后进行应用软件学习的顺序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设计

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一般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标准,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一)理论基础

1.知识与技能

说出计算机的基本常识、数制和计算机常用编码、指令和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基本常识;实现不同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概括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归纳计算机病毒的常用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的理解。

(2)经历模拟实例,从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到最终解决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操作技能,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

(3)参与综合性大作业的制作,分组协作,互帮互学,学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立学习自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信息化条件下普及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意义,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遵守计算机与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2)树立计算机应用意识,关注通信台站岗位发展变化,善于利用信息资源,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实践操作

1.知识与技能

完成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下载网页、收发电子邮件),实现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MS Office一级)和军队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操作员初级)水平。

2.过程与方法

(1)情境引入案例,揭示主题,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通过对疑难问题的深入思考,将知识点扩展到更深层次的内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内容整合、融会贯通,知识迁移。将知识扩展到相关内容,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4)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案例,采用启发式教学,学员经历从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

(5)提倡分组协作,互帮互学,学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计算机应用意识,善于利用信息资源,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2)学员具有对操作软件加工能力及对已有知识整合能力。

(3)倡导自主学习,组织协同合作。学员有充裕的时间自我学习,交流探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小组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对知识的理解领悟。

三、教学内容设计

纵观课程内容体系分为四个知识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与安全。

教学的重点是实现常用办公软件Office 2003的操作,难点是电子制表软件Excel数据处理的应用。学习电子制表软件Excel数据处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由于中专学员的知识水平所限,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学员接受和理解这部分知识就成了教学中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问题。讲授时通过“任务驱动”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贯穿教学过程,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案例,学员经历从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Excel数据处理操作技能,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进而提升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手段及活动设计

(一)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根据本教学班学员的知识储备,结合中学学员的学习特点,明确四个知识模块采用的教学方法(如图 1-2)所示。

图 1-2 教学方法图例

理论教学:

通过课堂理论讲授,设置疑问,启发思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于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采用“案例导入+知识精简+提炼巩固”的教学过程,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认知能力。结合“启发式”和“实物展示”教学法,强调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逐步推进,学员易于理解和掌握,进而达到学员掌握知识的目的,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协作”教学法。

1.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

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创设真实情境,结合本教学班的电报通信技术专业设计案例。学员经历从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操作技能,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教员注重“精讲多练”,主要讲清课程内容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员学习方法,更多具体内容让学员自学体会。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员“多练”,勤思考,多动手,勤总结。

2.倡导“分组协作,合作交流”应用于教学

课堂上分组协作分两个层面实施,一是对于听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同桌两名学员之间及时讨论交流,“一帮一”共同完成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二是每章结束时布置综合性的大作业,每4~6名学员组成一个小组,针对布置的作业任务结合每名学员的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搜集素材、整合资源最终完成作品。

为激发学习热情,在具体实施中,采用“七步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从关注学员“学”的角度出发,将授课过程进行细化,采用“七步教学法”组织实施。学员感受知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主动探索,寻求解决方案,体会到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七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兴趣引入

精心准备引课内容。趣味引入、短小精悍以唤起学员学习积极性,并把学员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协调起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布置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告诉学员在学习结束时将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完成怎样的作品,学员形成学习的心理定势,对学习效果有具体期望。教员提供素材或习题,布置相关任务要求,学员动手操作。瞄准完成方向,灵活运用所学及本节课知识要点处理问题,完成学习目标。

(3)提供示范

讲授内容,提供正确指导示范,引导学员系统梳理知识点。学员既具备了运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下一步骤节省时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4)知识迁移

教员梳理相关知识内容,引导学员思考。学员的注意力始终放在课堂上,并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回忆,进行知识整合。

(5)分组协作

学员按小组进行讨论,对本小组的作品确定制作方向及细节,做好整体规划。通过这一过程,学员建立分析、设计、合作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效果评估

教员请学员指出学员作品的优缺点,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教员总结,再推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提出建议和希望。学员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吸取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

(7)拓展提高

启发引导学员将所学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任职岗位和实际生活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学习目标,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手段

根据本教学班学员的知识储备情况,结合中专学员学习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物、网络课程等多种手段展开教学。由于本课程的授课地点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实习室,所以能充分运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势,引导学员形成自主学习、答疑交流、完成作业、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提高授课速度,扩充单位课时的内容。鼓励学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获取更多知识,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有效途径,利于学员理解和接受,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活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程教学不但传授学员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员养成多思考,勤动手,会学习的良好学习理念。设计教学活动时,不是把结论呈现给学员,而是激发学员思考,引导学员趋向于更有意义、更透彻的思考问题方式。

1.扩展视野

为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熟悉掌握本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每章结束安排观看相关教学内容资料。

2.互动交流

每节课前安排学员讲授自己熟悉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或计算机前沿发展技术,分享学习体会,提高组训能力。

3.以赛促学

为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每名学员的特长。结合本课程特点,将竞赛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相关技能竞赛。不仅给学员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还是一个相互切磋学习的机会,注重培养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技能,为今后适应部队任职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五、教学评价设计

积极开展课堂多元化评价,能帮助教员和学员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易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员自我完善。

(一)对教员的评价

组织召开学员座谈会,填写调查问卷;邀请专家、同事进课堂听查课等多元化评价方法,把教员自评、互评、学员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最终形成对教员的评价结果。

(二)对学员的评价

1.形成奖励机制,鼓励学员积极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成绩优异者可作为课终成绩记录。

2.学员的课终考试成绩。

(1)教学评价方式

本门课程是一门考试课,既考核基础知识,又考核操作技能,为了真实、公正、权威的评价,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方式实施考核,实现教考分离。

(2)课终考试说明

①考试时间:90分钟。

②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方式为上机操作,考试时间在每年的三月份、九月份,由国家教委统一组织进行,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

③题型(各项内容与成绩分布)

选择题20分(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题80分:基本操作(10分)、汉字录入(10分)、文字处理(25分)、电子制表(15分)、演示文稿(10分)、网络应用(10分))。

备注:

1.学员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作为课程考试成绩。对于毕业前等级考试不及格的学员,学校组织补考,课程成绩为补考成绩。

第9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现代办公技能》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现状 教学探索

一、教学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之处在于其“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已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质量的关键。因此,探索高职教育中的实践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现代化办公技能》就是符合实践性原则的一门课程。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对熟悉现代办公技能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结合现代办公室工作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开设了《现代办公技能》这门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文秘工作的相关技术基础,具备胜任实际工作的技能,满足学生应聘公务员、记者、编辑、企业文秘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就业需求。

二、教学内容解析

(一)硬件技能。

硬件技能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现代办公设备(除计算机之外的其他设备,包括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的使用。这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办公设备的操作流程,了解这些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其中,要掌握操作规程,除知识学习之外,实地操作和使用也非常重要。虽然这些设备不像计算机的使用那样复杂,但也需要必要的实践。第二部分是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基本部件,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和功能,等等。有些同学认为这些知识不属于秘书专业的要求范围,所以一略而过。其实这些知识非常基础,是一个秘书或者说普通计算机用户应该掌握的知识。举例来说,运行一个新软件时,系统可能显示“内存不足”,有同学会说:“老师,我的硬盘是不是需要增加容量啊?”这就是硬件知识缺乏造成的错误,其实“内存”和“硬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硬件,花大价钱买来再大的硬盘对问题也毫无帮助。

(二)软件技能。

系统软件主要是操作系统软件,如Windows操作系统。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包括要掌握文件管理、桌面设置、控制面板的使用等,其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是文件管理。因为文件管理指出了信息在计算机上的组织和管理的一般模式,秘书人员平时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文件管理的功能。操作性软件,如Word和Excel等,属于应用软件。应用软件要分两个层次来进行学习。

第一个层次是应用层次,学习软件的使用。软件的学习要求可参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各地区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江苏省秘书等级考试中有《计算机运用》科目)。这些考试的大纲对知识点的涵盖比较全,考查内容简单实用,非常适合秘书专业的同学参照学习。而且,很多企业和机关对秘书工作的应聘者也有考试证书的要求。

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层次,学习软件操作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培养自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学生一定要避免一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操作步骤。每个应用软件都有自己庞大的命令体系,要记住所有命令的具体功能和位置十分困难,更不要说是更加复杂的操作步骤序列了。这样学习的同学往往在考试之后就把相关操作忘了十之八九。因此学生应该积极总结和发现软件使用的一般途径。

三、现代办公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目前计算机教育与许多学科一样,仍改不了教师一味灌输、学生拿着“口袋”一股脑装的传统模式。《现代办公技能》课程主要是办公软件或硬件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操作,使很多教师走进一个“硬背、硬学”的教学误区。例如在Word里面有很多功能快捷键可以加速处理操作文档的速度,老师通常会要求学生死记下来,殊不知这已经让学生把计算机当成了负担而不是工具。更理想的解决办法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实践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多地使用这些快捷方法,让他们在体会到计算机所带来的方便的同时自然地掌握这些知识。

(二)教材不合适,教学内容跟不上知识的更新。

当前市面上现代办公技术的教材很多,但层次参差不齐,多数属于理论性教材或是培训性教材,不能符合高职教学要求。理论性的教材,重理论讲解,轻实训练习,完全不符合高职实践教学要求,可选性低;培训性的教材,多数是侧重某一类专业的,或是纯案例式的演练综合题集,虽然有实践的要求,但不符合高职公共基础课要求。要不专业性能太强,要不综合性太强,不利于教师依据专业需要,层层递进分解讲授的要求。因此,大多数市面上的现代办公技能教材,只能是作为高职课程的参考教材,而不适合做课程主教材。此外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能尽快吐故纳新,国际上1978年的计算机教程我们花了5年才跟上,1991年的教程也用了2年才“接轨”。一本教材连续使用多年的现象在许多职业高校普遍存在,导致我们一直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做明天的事。《现代办公技能》是一本新版的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却都是一些过时的软件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写教案时处处做好以旧呈新的工作,例如书本上只是讲解了Word 2003,必要时我们需要讲解一下Word 2007或更新版的不同之处,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手段跟不上社会的要求。

当前《现代办公技能》教学还是比较偏重大容量知识灌输,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再有就是不太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现代办公技能》其实更注重的是一种熟练教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可以做到全面掌握了解课程知识点,而不是过了计算机一级考试就是合格。例如在PowerPoint文件打包中,可以采取在机房授课,一边讲解理论知识和用途,学生一边操作,使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需要打包,打包到底有什么优点,如何打包;又如在讲授复印机操作方法和日常维护,以及简单故障排除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亲临操作,不致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还不知道复印机长什么样子。

(四)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现代办公技能作为一门技能实训课,高职院校一般在第二、三个学期间开设,即在学生学习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并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后开设。而从课程的内容上看,《现代办公技术》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课程中有部分内容是相同的,即Office软件相关知识。所以,当学生一看到教材内容后,经常会提出一个疑问:这些内容很多我们已经学过了,为什么还要重复开课呢?事实上,两课程是有本质区别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现代办公技能》的基础,两者侧重点是不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为了解决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认识问题,而《现代办公技能》是为了解决学生计算机的基本处理技能问题。因此,如果教师在开课之初没有向学生解释清楚开课目的,在开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设计实践环节,学生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五)其它问题。

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认识程度也不同,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四、《现代办公技能》课程的教学探索

(一)采用以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提倡问答型教学,多在机房、实训室上课,提高学生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提倡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导”,而不是“教”;学生学习的不只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事实证明“讲得多,练得多,考得多”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只有以课堂教学目标为牵引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课程知识。例如巧妙利用“四阶段教学法”,通过准备阶段、教师示范阶段、学生模仿阶段、归纳练习阶段,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理论联系实际步步为营、归纳总结实践提高教学目标。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兴趣,让兴趣来当学生的老师,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重点由“教师教”转换为“学生学”,尽量把教学安排在机房和实训室,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操作,然后让学生单独完成某个相关应用问题以巩固复习知识点。例如在Word文字字体格式的教学中,可以教师讲解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电脑上按要求操作,然后要求学生将一段文字按要求进行字体字号设置,或是结合以前的知识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卡片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这就是“渔犹胜于鱼”。

(二)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办公技能》课程本身决定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它是目前高职院校文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办公技能。打印机、复印机会不会用?会不会用电脑制作Excel表格、PPT文件?这些都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现代办公技能水平。而现代办公技能实践教学所提供的实践练习,有利于学生通过仿真实例了解专业所需、社会所需技能要求,缩短课本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距离,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此外,仿真实践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三)适当引用案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具体感性的认识。

当讲授新的知识时,要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压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讲授应多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例如,在“电子表格及Excel 2003”教学中,我用一个学生易懂的案例“学生成绩表”引出Excel 2003的许多概念及功能。把Excel 2003强大的电子表格与Word 2003中的表格进行比较,强调“单元格”与程序设计语言中“变量”的相似点,并特别强调单元格中“数据类型”及“数据类型决定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的概念。通过“名次”列的填写,引出“排序”概念,并指出“排序”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引出了Excel 2003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还可进一步简单介绍“关系即二维表”及关系型数据库的概念,并说明Excel 2003虽不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但具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再进一步引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Access 2003。通过引用案例的课堂教学方法,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善清.陶庆萍“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小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