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立秋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里的日常用品和粮食都是火车站发的,每个月火车站的送货员都会来一次,把这些东西送来。
菜在锅里啪啦啪啦作响,跟烧柴禾的声音一样,虽然每天都听四遍,但是听见了还是会抖一下。最后一声啪啦声响完,父亲推门而入,照例把工具箱和纸灯笼往门边一靠,坐在木凳上,我迎面递上一根白毛巾,父亲一擦,变戏法似的成了黑毛巾。
姐姐盛饭,我把纸灯笼提到后院挨着菜园的小花丛,把里面的萤火虫尸体往下倒。花开得很绚烂,可是花底下的土里不知有多少萤火虫的尸体。
晚上吃过饭西边只剩下一抹夕阳,洗过碗天已经要黑了,父亲又捉了一灯笼萤火虫准备带我起竹林砍竹子。
天完全黑掉是我们上路了。
父亲三斧头下去后,把竹子往前面一推,十几米的高竹子就倒下了。竹子落地时碰到了其他竹子,站在竹子顶端的鸟儿一声恐惧的惨叫,飞走了,仿佛再也不回来。
砍下的竹子就放在林子里,明天下午再来运。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金秋时节,处处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大地就是一首诗,富有意象,让人着迷。行走祖国北方的山野湖边,秋高气爽让我们平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豪迈,浓墨重彩又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与天地美感,令我们的“诗情”也随着那白鹤直上“碧霄”,让我们吟诵秋之“绝唱”,去追寻古诗营造的绝美意境!
TIPS
衣着:早晚温度很低,零下几度,需要带抓绒衣和厚外套。此时阿尔山正是防火期,满地是金色的松针和枯黄的野草。这里禁止野外用火,也不允许在景区宿营。
行程:建议在阿尔山游览两天,主要景区基本上就可以游遍。草原行驶易疲劳,可以多停拍照作为缓解。
住宿:阿尔山酒店,旺季价格翻倍,而且需要提前预订在,住宿条件十分充足,从50元/人到300元的各种房间任选。
餐饮:推荐尝一尝阿尔山的羊肉火锅和当地的十几个品种的野生鲜蘑菇宴,味道鲜美。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蒲石秋波 山映斜阳天接水
赏秋地点:丹东蒲石河
蒲石河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凤城市赛马镇北部山区,距沈阳168公里,距本溪90公里,距丹东168公里,距大连343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凤城市第一高峰海拔1208米的和尚帽子山就位于公园内,园内石怪水清,瀑布较多,是凤城市唯一保存下来的原始森林所在地,森林面积3300多公顷,林木蓄积量2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蒲石河森林公园也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的产地和许多珍稀生物的故乡。蒲石河森林公园因其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所以不为大家所知。所以,我特意来到这里,为大家纪录一下这个相对的新景点。
蒲石河森林公园总面积97.79平方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东西长约10公里。其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低海拔286.5米,最高峰和尚帽山海拔1194.7米。蒲石河由森林公园内蜿蜒而出,河之两岸多为高山峡谷,剑峰林立。山上林木葱郁,特别是深秋时节,满山五彩缤纷,色彩绚丽,当属东北秋天之最美。景区内建有庄稼院、青年点等餐饮场所,提供具有满族特色的农家风味。景区内的度假村可住宿。
交通:沈丹高速公路通远堡出口下,前往赛马镇方向可达。在丹东市、凤城市也都有班车可直达景区。
门票:门票80元
周边景区:天华山、大鹿岛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京郊秋浓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秋地点:京郊雾灵山
秋天的雾灵山,驾驶在崎岖的山路上,未及沉思,瑟瑟的风,卷着无序的思绪,凉风初起,秋雨过后,随风舞动的情怀低吟于微微颤动的秋叶,那嫩嫩的叶子,在秋的召唤中渐渐褪色,浓的化不开的情结终会随风飘落。
秋天的雾灵山,凝聚着更多收获的重量,令人沉思于季节的变更,高楼大厦中的芸芸众生,像秋天无可捕捉的落叶,无声无息的走出季节的行程,品着酸涩的果子,别样滋味,红叶染透了的回忆,溪水琳透了心灵,这里的一切,无不延续秋风无情的诉说。在色彩缤纷的季节里做一次心灵的洗礼,浏览于天地,海阔天高,淡淡泛着欣慰,毕竟,秋是收获的季节,在收获的思想中成熟,在收获的得失下浅悟。
秋天是个美丽有季节,落叶是最引人注目的焦点,而溪水傍的落叶,则装点着这一年中的最美。雾灵山的十八潭,以泉水出名。顺着山势,潺潺而下的溪水,在落叶和斑驳光影的映衬下,映衬着金色的秋天。秋风掠过的树梢,落下了片片树叶。它们在空中轻盈地婆娑,似只只美丽的蝴蝶,又如个个起舞的精灵。而溪水边的岩石,则是它们幸福的归宿,相互依偎,不离不弃。点点滴滴,滴滴点点,那是秋水和落叶的亲昵。落叶可以飘零,生命却不能凋零,泛黄的回忆,轻轻的诉说着,在一起。
TIPS
交通:线路正门: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城北,距北京市130公里,天津市168公里(津蓟高速),驱车可以直达顶峰、各景区主要景点,由此门进入景区,可由北门出区返回或游览其它周边景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来源:文章屋网 )
市场细分的变量
细分消费者市场的变量分为两大部分。一类是根据消费者的特征细分市场,主要为理论界所采用。研究重点是对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进行分类,主要以顾客总体特征为细分标准对消费者进行分群,从个体心理、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行为决策过程等三个不同侧面对消费者进行细分。但是这类细分变量以静态的观点来划分消费者,不能反映消费者行为特征的变化趋势。
另一类细分变量是根据顾客对产品的反应细分市场,主要为营销决策者所采用。他们根据不同营销决策目标(产品定位、定价、广告定位等),围绕某产品或品牌的特定消费情境对消费者细分。细分变量包括产品使用率、消费态度、寻求的利益等,目的是要了解消费者对某产品或品牌的心理需求和消费行为差异,以选择最有利的目标顾客群和适当的营销策略。这类细分变量以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行为变化为基础,具有动态性。
但是由于产品的市场化过程具有两极性,导致消费者的需求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大类。
产品市场化的两极性
产品的市场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一极是新产品的发明者、生产者和供应者,他们想象力丰富,勇于创新,始终站在科技前沿,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敏锐地认识到人类的需求,开发出新产品,并坚信产品的独特价值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另一极是市场的需求方和购买者,他们对高新技术、相关的科学知识、原理和产品的效用、性能及特点等普遍无知或知之甚少,难以明确说出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并且由于观念束缚、资金限制及对原有产品使用的惯性作用等因素,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探寻产品的技术奥秘及特殊效用。
所以,在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在大规模、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面前,消费者的个性被压抑、淹没,顾客的潜在需求并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为产品生产者所了解。
因此,是否从顾客潜在需求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同顾客的潜在需求及其价值观念联系起来,是企业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发掘顾客的潜在需求,充分市场细分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消费者的需求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大类。现实需求是消费者有意识的、明确的欲望,且市场上早已存在一个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与之对应。潜在需求是消费者朦胧的、不确定的欲望,有时甚至十分隐蔽。潜在需求是其现实需求的一种拓宽,它往往依附于现实需求,有时连顾客也说不清楚这种需求到底是什么,但当企业借助于现实需求对顾客进行触发和引导时,这种模糊不清的需求将会逐渐变得清晰。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实质上是将顾客潜意识里模糊不清的需求予以明晰化的过程。
一般的市场细分以顾客的现实需求为前提,可以说市场细分并不充分,消费者的一些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充分市场细分是指在一般的市场细分基础上进行更窄小的划分,通过发掘顾客的潜在需求,对细分市场片再进行划分,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潜在的、特定的利益(见图1)。发掘顾客的潜在需求,由于考虑了产品市场化的两极性对一般的细分变量的影响,丰富了一般的细分变量,对市场进行了充分细分,因此也更符合现实的需要。
通过发掘顾客的潜在需求,对一般的细分市场片再次或多次进行细分,形成充分细分市场片,并以此为目标市场所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即为以充分市场细分为基础的营销策略。以充分细分市场片为目标市场的企业清楚了解该细分市场顾客的潜在需求,并以顾客的需求为基准,这种营销观念既为顾客创造了附加值,也为企业带来了高额的利润。
实施以充分市场细分为基础的营销策略,关键在于发掘、触发以及引导顾客的潜在需求。在产品策略上,开发具有独特性能或专门化的产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或新功能,满足充分细分市场片发展的需要;在渠道策略上,一般选择专门化和直接的单一渠道,集中企业资源,充分与顾客沟通;在价格策略上,强调卖点,有卖点,顾客就愿意付出溢价,并形成顾客忠诚;在促销策略上,建立与顾客充分沟通为理念的促销模式,充分考虑顾客的潜在需求,加强与顾客的直接沟通(见图2)。
案例分析
可采眼贴膜充分市场细分,制胜于市场
眼部护理是皮肤护理市场经过一次细分的细分市场片,而药用眼部护理市场是比眼部护理市场更狭小的市场,是其再次细分的充分细分市场片(见图3)。可采眼贴膜的市场机会就是从顾客的潜在需求出发,充分市场细分,准确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实施一系列营销策略。这是可采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现代大都市,黑眼圈、眼疲劳、眼袋与鱼尾纹一直是爱美女性的烦恼。尽管几乎每个化妆品品牌都有眼部护理产品,但是却从来没有厂家从专业角度对产品进行定位,也没有对功能诉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可采从女性顾客追求美丽与功效合一的潜在需求出发,从中药内外调理入手,独创汉方“养眼法”概念,诉求平复眼袋、消除黑眼圈、鱼尾纹等功能。可采的主要成份是人参、檀香、当归等20多种天然名贵中草药。显然,依托于化妆品的“药功能”将女性消费者潜意识里模糊不清的需求予以明晰化,可采眼贴膜满足了她们对美丽和功效的追求,中药的温和性也使消费者的防御心理降到最低点。可采眼贴膜就是从女性消费者对化妆品的安全、功效、温和的潜在需求出发,对眼部护理这个细分市场片再次进行细分,形成了充分细分市场片 药用眼部护理市场。
确定以药用眼部护理这个充分细分市场片为目标市场后,可采眼贴膜围绕触发和引导顾客的潜在需求,推出了营销策略,短时间内在市场上崛起并成为该细分市场内的先导者。
■产品策略
可采意识到女性对化妆品追求安全和功效统一的潜在需求,所以其产品开发以化妆品和保健品的双重功效为着眼点。
可采眼贴膜是中药产品,中药的保健效果国人皆知;可采又是化妆品,化妆品的诉求功能比保健品更显活力。可采眼贴膜有一个很明确的诉求点 汉方。汉方的提法,进一步强化了可采的中药、植物精华、古方等特点,增强了产品的说服力,从而令功效更具保证。对于消费者来说,该产品有很强的功效针对性,且由于可采是第一个进入该细分市场的品牌,所以顾客很自然地把可采看作眼部护理的专家。
■渠道策略
在渠道策略上,由于产品的特点,可采避免了一般化妆品通常采用的日化线通路,而是把药房作为主要的销售渠道。
以药房为销售渠道,表现出可采眼贴膜在眼部护理方面的药用功能和专业性,同时向消费者传递的是健康、放心的信息,增强购买者对这种专业性的信任感。专业渠道一方面较好地引导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而且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减少了通路成本,避开竞争风险,在终端促销上也更加得心应手。
■价格策略
在价格策略上,可采眼贴膜定位于中高端市场,且结合其产品特点,参考了保健品的每日定价方法,并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可采自投放市场以来就强调其“养眼法”这一概念,产品卖点鲜明,直接地反映出产品的核心价值,直指人心;且由于是药用眼部护理细分市场片的先导者,树立了鲜明的专家形象,消费者较易接受和认知,所以愿意为此付出溢价,并形成顾客忠诚。
■促销策略
安徽省卫生厅:
你厅上报卫函(1993)101号“关于请求解释《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请示”收悉,现答复如下:
发生医疗纠纷事件的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当事人要求处理的书面请求时,应依管理权限进行调查处理,并作出书面处理意见。该意见应适用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条”的规定。如系当事人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因卫生行政部门对同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无隶属管辖的和技术审查权,应告之当事人不予受理。
卫 生 部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九日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步伐加快。其中,通过海外并购方式实现跨国经营的案例越来越多。在这些海外并购案例中,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战略目标都是通过并购获得国外知名品牌、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打入国际主流市场,更好地实现“走出去”战略。然而,在海外并购交易完成后,能否达到这些战略目标,还取决于后期品牌的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技术协同效应的发挥。有鉴于此,本文将以2010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称“吉利控股”)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以下称“沃尔沃汽车”)为例,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现途径,重点检验并购后战略目标实现状况,为今后我国企业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经验参考。
一、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的事件回顾
(一)收购过程
沃尔沃(Volvo)是1927年创建于瑞典哥德堡的国际著名品牌。199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花费64.5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集团旗下的小汽车公司,但是从2006起沃尔沃汽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8年更是巨亏了接近15亿美元。由于沃尔沃市场表现不佳,加之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加深,福特汽车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度过危机,不得不出售除福特品牌以外的其他多个品牌。2008年12月04日,福特汽车标价60亿美元出售沃尔沃汽车。2008年12月17日,吉利控股开始启动收购沃尔沃汽车的谈判。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与福特汽车公司就收购沃尔沃汽车达成并签署了最终协议。2010年8月2日,在伦敦举行了收购沃尔沃汽车的最终交割仪式,吉利控股完成了收购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全部股权,世界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正式被中国的自主品牌收归旗下,持续数年之久的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终于落下画上了圆满句号。
(二)收购标的
吉利控股以18亿美元的价格(最终按照调减机制支付了15亿美元并购交易价格,比先前协议时少了3亿美元)成功从福特汽车手中收购了深陷困境的瑞典汽车生产商沃尔沃的100%股权,并承诺提供9亿美元作为沃尔沃今后的营运资金。收购对象包括厂房、设备等实体资产、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生产平台和产品生产线以及经销和供应商网络等资产。其中,实体资产包括沃尔沃汽车的研发中心、零部件生产厂、整车组装厂及仓储中心的厂房、生产设备及存货等资产;知识产权包括沃尔沃汽车的2450项商标和专利等注册权益、福特汽车无偿转让给沃尔沃的1500项发动机、平台、模具等技术专利和200多个设计专利、以及福特汽车无偿许可给沃尔沃汽车使用的45项发动机技术和20项安全技术等;生产平台包括生产紧凑型轿车的p1平台、生产大中型的P2平台以及由p2平台升级的p24平台等3个主要的最新车型平台;产品生产线包括S40、S60、S80、C70、C30、XC90、XC60、V50、V70等9个系列沃尔沃全球销售的车型;经销商网络包括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200多家经销商网点,其中60%和30%都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市场。
(三)收购后的整合
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的最终交割的完成,标志着吉利实现了对沃尔沃“成功的并购”。但是“成功的并购”不等于“并购的成功”。收购的完成才是万里刚刚走完了第一步,并购后的整合才是决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
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交割完成之后,便进入了内部资源整合及管理模式调整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预期的并购目标,还取决于企业品牌的整合是否成功、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否合适、企业管理和文化的融合是否顺利以及协同效应得到多大程度上的发挥。
在交割完成后,吉利集团首先对沃尔沃的董事会进行了重组,聘用了瑞典人沃尔沃汽车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斯·奥洛夫·奥尔森作为副董事长,同时吸纳全球行业精英出任董事会成员。与此同时,对沃尔沃的决策流程进行了变革,调整了管理架构,使中国战略上升为沃尔沃全球战略的核心部分。在管理方式上,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管理理念,充分保证沃尔沃汽车公司的独立性,沃尔沃汽车的总部仍然设在瑞典哥德堡,这将有助于继续保持沃尔沃汽车在安全环保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国际豪华轿车的品牌形象。为了协调吉利控股与沃尔沃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关系,2010年11月,吉利与沃尔沃宣布成立“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在该机制下,双方将就汽车制造和汽车相关产品采购、新产品开发及相关技术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广泛对话和交流。
二、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的战略需求分析
(一)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是对提升品牌形象的诉求
沃尔沃汽车是一家世界著名的近百年的老企业,根据投资银行洛希尔的估计,仅沃尔沃的品牌价值就接近百亿美元,它以“全世界最安全、环保的汽车”著称,这使得它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吉利控股全面收购沃尔沃,首先得到的是沃尔沃这个品牌,这对吉利汽车改变品牌形象、顺利实现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吉利汽车一直以来在价格和品牌上都给人以低端的“草根”印象,较低的成本所带来的价格优势起初让吉利汽车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使其在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的低端品牌里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吉利汽车的低端形象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尽管目前吉利汽车建立起三大子品牌的架构,但是无疑仍缺少高端豪华品牌,而沃尔沃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缺。收购沃尔沃汽车之后,吉利集团在行业内的品牌竞争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将为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并顺利打入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是对加快技术创新的诉求
汽车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是推动新性能高品质汽车的保证,只有不断的持续创新才能赢得市场。吉利汽车低成本、低技术含量、低端品牌形象的经营理念尽管在发展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可持续地经营下去,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取得一定的领先优势。因此,对技术的渴望是吉利集团战略转型的迫切要求。吉利总裁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汽车协议签署媒体见面会上曾经说过:“在知识产权的内容上,我们是斤斤计较的。”这充分表明了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是看中了它的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作为国际著名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就无异于获得了一笔巨大的技术财富,而它的先进技术和安全、环保性能正是吉利控股实现战略转型所迫切需要的。
(三)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是对加快国际化的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逐步尝试着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之后将其写入第十个五年计划,成为一项长期国家战略。
国内汽车行业,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指导下,国内大型国有汽车企业都基本走上了与外资汽车品牌的合资的道路。而作为民营企业的吉利控股,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本来就比资金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困难,至于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市场,更是难上加难。在海外扩张的战略选择上,相较于绿地投资,海外并购是一种更为快捷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它能够迅速地占领当地市场,规避行业壁垒,降低产品竞争带来的风险。因此,对于吉利集团而言,要想实现国际化、打入国际市场,就需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而收购国际著名汽车品牌无疑是一条捷径。在这种背景下,代表品牌和市场的沃尔沃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吉利汽车走出中国、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桥梁。
(四)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是对追求长远利益的诉求
随着中国市场消费者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汽车的品牌和技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吉利汽车的低成本、低端品牌的经营战略难以为继,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盈利能力降低。在此背景下,吉利集团提出了战略转型,实现向高端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转移,最终目标是增强盈利能力。而吉利控股与沃尔沃汽车之间存在的巨大优势互补的空间使得收购行为有利可图。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之后,吉利控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其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及快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尽快使沃尔沃汽车本土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升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沃尔沃汽车的盈利,为集团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吉利汽车也可以借助这次收购,提高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知名度,扩大自有品牌的出口,增加海外市场的收入。
三、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的战略目标发展实践
(一)品牌战略目标发展实践分析
2007年6月,吉利控股提出开始进行战略转型,目标是争取用3-5年时间实现从依靠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向依靠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国际化的战略转型,将公司的使命从“造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换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收购沃尔沃汽车之后,吉利控股旗下的汽车品牌结构更加完整,涵盖了低端、中端、高端各个档次的车型,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吉利汽车已确立了帝豪、全球鹰和英伦三大子品牌,以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定位和价位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吉利全球鹰(GLEAGLE)车型,象征着“时尚、激情、梦想”,价格定位在4-7万元,主打年轻人市场;吉利帝豪品牌(EMGRAND)车型,象征着“豪华、稳健、力量”,价格定位在7-15万元之间,主打中低产阶层市场;上海英伦(与锰铜控股合资)品牌(SHANGHAI ENGLON)车型,象征着“经典、英伦、贵族”,价格定位在15-25万元之间,主打中高产阶层;而沃尔沃汽车,象征着“豪华、安全、环保”,价格定位在25万以上,甚至百万以上,主打高端人群市场。总的看来,吉利控股对沃尔沃汽车的收购,填补了吉利控股旗下高端品牌的空缺,并且在品牌之间形成了价位上的互补,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且不会造成内部品牌之间的相互竞争。
(二)技术协同战略目标发展实践分析
技术落后一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板,对于汽车行业也不例外。入世十多年来,中国汽车行业期盼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初衷被无情的打击。在与外资汽车品牌合资战略的指导下,国内市场几乎全被国外汽车巨头占领,但是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里。吉利收购沃尔沃或许开启了中国汽车企业实现技术跨越,打破外资核心技术垄断的另一条途径。
吉利控股100%股权收购沃尔沃汽车后,按照收购协议,标的中包括大量的技术授权和专利申请,这些无形资产都是巨大的财富,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增强沃尔沃汽车的技术溢出,整体上提升吉利控股旗下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是并购后整合要考虑的关键内容。正如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所说,吉利收购沃尔沃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沃尔沃帮助吉利更好成长。
然而,在现有沃尔沃独立的经营管理模式下,尽管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有的品牌形象及文化传统,避免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冲突,但是这也限制了吉利控股内部协同效应的发挥,特别是沃尔沃汽车先进的技术及创新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惠及吉利控股旗下的其他汽车品牌。
为了使沃尔沃的先进技术尽快造福于吉利汽车的升级转型,近年来吉利控股作出了一些努力。2010年11月,为促进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合作,沃尔沃—吉利对话及合作委员会成立,其目的是加强双方在汽车制造、新产品开发及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并于2012年3月9日双方达成“沃尔沃汽车公司向吉利汽车公司转让技术协议”。该技术转让协议中所涉及到的转让技术,属于吉利与福特当年在签订收购协议中明确的“广泛授权技术”,沃尔沃汽车公司的这项转让战略,将使沃尔沃的一些高端技术开始运用在吉利汽车上。2013年9月,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出资在瑞典哥德堡成立的欧洲研发中心(CEVT)正式运营,该中心将联合沃尔沃开发1.5TD、1.0TD发动机以及7DC自动变速箱等动力总成技术。吉利未来所有产品将共享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动力总成技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但是,依据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时与福特公司达成的有关技术许可的协议,沃尔沃汽车向吉利控股转让技术要在不违反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转让后的技术不能用于吉利控股的上市公司业务。这表示,沃尔沃向吉利转移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左手倒到右手”,一些不为人知的协议设置,牵制了吉利在短期内运用转让技术实现主线产品质变的能力。
(三)国际化战略目标发展实践分析
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借助沃尔沃汽车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尽快打入国际市场,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吉利控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2015年实现在海外建立15个生产基地,产品外销二分之一,总产销200万辆的目标,使吉利汽车成为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品牌。
在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商业计划书中,明确提出沃尔沃今后的定位是将继续巩固公司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地位,同时把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机会。因此,要使两个品牌实现良性互动,吉利汽车将借助收购沃尔沃汽车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进而增加出口量;而沃尔沃汽车也将依托吉利控股,实现在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上的本土化,扩大市场占有率。
事实上,吉利控股在对沃尔沃收购谈判和交割的2009和2010年,吉利汽车的销量增幅分别达到60%和27.3%,到2013年达到近55万辆。收购后吉利汽车的出口量也实现了逐年增长,到2013年达到近12万辆,增幅达到16.65%,出口量占总销售量的比例增长到21.6%。尽管近年来吉利汽车的出口量得到快速提高,但是离其战略目标的二分之一出口比例相距甚远,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15年也很难实现其设定的目标。
从沃尔沃销售量数据也可以看出,在并购后的2010年沃尔沃结束了市场萎缩的颓势,销售量实现了11.6%的增长,达到了37万余辆,超过了35万的扭亏销售辆,到2011年更是强劲增长20.3%,接近45万辆。从沃尔沃在中国区的销售来看,在并购谈判的2009年就实现了77.3%增幅,随后的几年中除了2012年外,增幅都超过了30%,到2013年到达了6.1万的销售量,但是距离规划的30万辆目标相去甚远,或许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后,其在中国区的销售会迎来快速增长。
显然,吉利控股通过对沃尔沃汽车的并购,不单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知名度,促进了旗下的吉利汽车出口量的增长;同时,沃尔沃汽车也实现了扭亏目标,在中国区的销量也得到了快速增长。但是,这依然离规划目标的实现相去较远。
(四)财务战略目标发展实践分析
其实,我是盼着这样的雨的。只有我私心里知道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天气会让装卸工人们休息,而我,也不用操心大门口了。嘿嘿,下吧,尽管我不喜欢这种湿漉漉的感觉,但是我喜欢看着水泥地上的水花和那满地美丽的涟漪,还有我这铁皮屋顶上噼噼啪啪的踢踏舞的节拍声。
没有一丝风,一切仿佛都在静谧中肃穆着,接受着初秋第一场秋雨的洗礼,似乎在冥冥中聆听着上帝的指令。噢,也许上帝此时正在高高的天上敲着警钟,传授着旨意,昭告万物,加紧进度,完成当下的工作,赶快把成果准备上交,不要再嘻嘻哈哈,拖延时间了,因为冷风已经传来了严冬的信息,不能再懈怠了。
记得李白的一首诗里这样说: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是啊,真的是感觉到了冬天的冷气了!我出去掐了一把野菜,草叶上的水珠溅湿了我的衣服,冰凉冰凉的,鞋子也湿了,好冷啊!这可不再是前段时间盼望的凉爽,而是冷的感觉。回来赶紧换上了一身长衣长裤,穿上了袜子和球鞋,好一会儿才缓过来。穿着短裤和短袖上衣,蹬着一双凉鞋的老公也是不停的说冷,这不,这会已经钻进被窝里睡着了。
几个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叫着,互相追赶着,难道也嗅到了寒冷的味道,在惊恐的商量着大事?嗨,最令人解气的还是门口的几个苍蝇,看得出它们真是像丧家的犬。我知道,丧家犬有人怜悯,但是不会有人可怜这些苍蝇的。
天上是一抹的铅色,与我门前的水泥地一个颜色,倒真的有天地一色的奇景,想起有一句古诗是怎么说来?好像是“秋雨共长天一色,”下面一句是什么与什么齐鸣吧?唉,网断了,也不能求救于浏览器,只能在这里胡乱说了。
地上的水影里有天空和树木的倒影,都在微微颤动的涟漪里模糊着,极目向远处望去,天与地真的是一个颜色,只有绿色点缀在中间,像一抹重彩,显示着夏的影子,默立着,好像含满了泪水。不知怎的,脑际忽然飘出这样一句古诗: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有一句谚语这样说:一场秋雨一场凉,还真是。你看,这才立秋几天啊,秋雨就来送凉气了。记得还有一句谚语,是我听村里的老大娘说的: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这句话,我验证了十多年,还真的是准极了。我知道,这场雨,只能是加速现有植物的成熟和枯萎,不会再给予它们旺盛的生命力了,哪怕是刚刚钻出地表的小草,也会积极地开花结果,不信,你就去注意一下,这奇妙的大自然真的是有规可循的。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国内著名的音韵学研究者、南京大学的鲁国尧教授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也曾经讲述过一个类似的事情:曾经有一位青年,在南京大学听完程千帆先生的一次讲座后,向程千帆先生提出“我们今天按什么音读唐诗”的问题,程先生的回答很明确:我们应该按照今天的读音读古诗。
刘淑杰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笔者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思考过:为什么”斜”字用作韵脚时(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潭落月复西斜”,刘禹锡《乌衣巷》“鸟衣巷口夕阳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归时每日斜”等)―定要读成xia,而在诗句的其他位置(如“斜阳”“斜月…斜风”“斜插”等)却又不读这个音了呢7为什么在同―首诗歌《敕勒歌》中,“笼盖四野”的“野”要读为ya,而“天苍苍,野茫茫”的“野”就不读ya了呢?在诵读古诗时,我们究竟该怎么解决今音与押韵这一对矛盾呢?诚然,古诗基本上都是韵文(《诗经》中有极少数不讲究押韵的诗),诵读时反复出现的“韵”不仅让诵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也能给听者带来听觉上的美感,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些今天用普通话读起来不能押韵的古诗时该如何诵读?是舍弃押韵促进“推普”,还是追求古音求押韵以造成完美的声律效果?笔者认为,这种为押韵而读古音的做法非但不能提倡,而且根本就是不可取的!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不论在课堂讲授古诗,还是课下诵读古诗,我们都必须养成自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更何况,为求押韵而读古音,很多情况下我们今天是做不到的!
其实,仅以唐诗而论,并非只有一个“斜”字存在读古音才押韵的问题,此外还有不少这样的字,“衰”字就是如此。例如司空曙《送皋法师》:“江草知寒柳半衰,行吟怨别独迟迟。何人讲席投如意,唯有东林远法师。”令狐楚《立秋日》:“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白居易《叹发落》:“多病多愁心自知,行年未老发先衰。随梳落去何须惜,不落终须变作丝。”这三首诗中的“衰”,用普通话读起来,跟其他韵脚“迟、师、悲、期、时、知、丝”都不押韵。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时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我们今天用普通话读起来,“园、言”押韵,“门、根”押韵,而“园、言”二字和“门、根”二字却不押韵。再如李适之《罢相作》:“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这首诗的韵脚“杯”和“来”,在今天的普通话中也是不押韵的。还有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最后一个韵脚“簪”字,我们用普通话读起来也无法跟“深、心、金”押韵。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的韵脚“者”和“下”,我们用普通话读来根本是不押韵的。然而二字在当时确实同韵。“者”是上声马韵字,“下”作“下落”讲时有上声和去声两种读法,读作上声时也属于马韵字,因为二字同音,所以可以押韵。这种现象说明:由于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所以古人作诗所用的一些韵脚,我们今天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是很正常的。
在我们眼巴巴地期盼绿意时,天气却出现了异常的“倒春寒”现象,无意间,一场春雪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雪,乐坏了孩子们,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个冬季却不见雪的农民更是把串串笑声撒进了村庄、田间地头。此时,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呈献给孩子们,诵读后,所有赞美春雪的言语都显得乏味了。
第一站――惊蛰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24节气的来历。让孩子们对24节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24节气歌,第一次晨诵的内容确定为24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问;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家查看日历,记录下令年24节气的具体日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选择了几条有关惊蛰的谚语及韦应物的《关田家》作为诵读内容,使孩子们朦朦胧胧地感悟着农历的踪迹。
正当我们喜度妇女节,诵读《游子吟》的时候,我班同学肖越惊喜地向大家报告:“杏花开了。”我一听,便跑到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风来,杏花满园开”。回来后,我精心挑选了两首描写杏花的诗供同学们诵读:“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边观赏杏花,边吟诵诗句。
杏花诗诵后,我们随着春的脚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诗词的世界,先后诵读了6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两首)《惠崇春江晚景》《千叶桃花》《杂曲歌辞
桃花行》《次韵梨花》和一首宋词《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当时,我带领同学们经过反复诵读之后,问大家读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你想到了我们班的谁?学生听后齐声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担任班长兼大队委,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同学们说完,我赶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最美丽的,然后,大家齐声把词朗诵给潘金子听。其实,这节晨诵已不仅仅是诵读了,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学们,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阴留给了果实,春天也总会过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来时,你们还记得我们此时吟诵过的诗吗?还会记得你们此刻美丽如花吗?唐朝诗人崔护已为我们写好了《题都城南庄》,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站――春分
我给孩子们讲了有关春分的养生、趣事,并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春分的农事、谚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在这一站,我们诵读了唐诗《早春》和宋词《丑奴儿》。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节,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诵读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站――谷雨送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