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翻译科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方言对译 可行性
一、引言
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各类语言品种中最能直接、准确地表达人们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及心理意识的当属方言了。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所谓地域方言,指的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所谓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一个人的话语应是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结合体。
文学方言是“一些已进入标准语的方言词语或已被大众所接受的方言词语甚至一些粗俗的口语词”(吴来安,2007:96)。在文学作品中,文学方言是以人物之间的对话(dialogue)形式出现的。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对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使用文学方言是真实刻画小人物最起码的要求的话,那么,用文学方言作为译语则是实现完美再现原作人物形象的最可靠的途径。大量翻译实践证明:只有采用文学方言作为译语,译语读者才有可能像原语读者那样,欣赏到栩栩如生、可亲可信的人物形象。但是方言的处理是翻译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给译者的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正如韩子满先生所说,方言在作品中不仅传达了一定的字面意义,而且通常还有着相当重要的文体功能,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比如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帮助刻画人物、或为作品增加幽默感及讽刺力量等。由于各语言和文学使用方言的传统不同,同时也由于方言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这些功能往往很难在译文中加以体现。正因如此,译者们在实践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经常会引起一些争论(韩子满,2002:86)。文学方言的翻译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关于方言对译
所谓“方言对译”,也就是用译入语中一种方言的成分来翻译原文中方言成分的方法。在西方,方言对等翻译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支持。奈达(Nida)认为罗杰斯(B.B.Rogers)的译作――阿里斯托芬的《亚加亚人》(The Archarians)是“方言对等的突出范例”(Nida,1993:112),译者采用麦加里农民的土话(Megarian farmer’s speech)来处理原文中的方言,将原文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卡特福德(Cartford)也认为,巴黎方言是伦敦土话“合适的对等物”(Cartford,1991:102)。
国内采用方言对译法处理文学方言的例子也很多,其中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他旗帜鲜明地提倡以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强调要摆脱原语语言的形式束缚。中国的四字格在译文中运用得恰到好处,译者成功地重构了威塞克斯美妙的自然风光,原文中刻画乡土人物的威塞克斯方言凸显了乡土气息,译者采用山东方言对译原文中的威塞克斯方言,从某种程度上再现了这种乡土气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功能对等”,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与原作同等的艺术魅力。郭著璋认为其译法“不失为传译原文中乡土气息的成功做法”(郭著章,1984:746)。
三、英汉文学翻译中方言对译的可行性
1.英汉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对比
长期以来,英汉文学方言的使用一直存在。在文学中,方言的使用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作品都是用方言写成,另一种是利用方言词语来塑造人物形象;而后者在方言文学中占绝大多数。英语与汉语本身存在差异,文学作品中的英语方言与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也必然存在。
与中国文学作品相比,英语文学作品中方言的使用似乎更具普遍性,且更容易让读者接受。英语文学作品中,许多大作都是由方言写成的,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恩历险记》,约翰・斯坦培克的《愤怒的葡萄》,以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社会真实感,同时也增加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气息。然而,汉语文学作品,尤其是当代文学作品中,很少有方言使用的痕迹。另外,英语文学作品中涵盖了各地区的方言,如北方方言、南方方言、苏格兰方言甚至黑人英语;而汉语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仅以北方方言为主,如陕西方言、北京方言、东北方言等。普通话和各地区方言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得这类作品很难获得普遍认可。
基于英汉文学作品的写作模式的差异,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英语文学作品中,方言通常用单引号、单词缩略形式或标准英语中的其他单词加以区分。因此,方言与标准对等语的发音差异便随之而出,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也就有了语音偏差。而对于汉语来说,地道的汉语注重的是表达出词汇的意义,文字通常也反映不出方言的发音形式。因此,汉语书写中要准确表现出方言的发音是不大可能的。换言之,大多数汉语文学作品中,方言与标准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的意义上。文学作品中英语方言的字面意义及会话含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汉语方言传达。
翻译文学方言时,译者应谨慎选择翻译方法,以再现其与标准语之间存在的差异。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很多学者通常采用汉语方言翻译英语方言的方法。尽管英汉文学方言存在差异,但是两种方言具有相同的主要功能,即为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原文的文体特色。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的对译是可取的。
2.如何提高方言对译的可行性
方言对译法能从某种角度上传递原文所体现的韵味,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提高方言对译的可行性,从而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首先,要谨慎选择目标语中的方言。一般而言,汉语方言可分为北方方言群体与南方方言群体。在两者之间,北方方言群体的发音更接近标准语或普通话,因此更能被大众所接受。以下例证正好说明这一点。
“And,”added the Mother,“we are,too.”
“Great jumping grasshoppers!”cried Father,“Why don’t you tell a fellow?”
“再还有,”母亲随随便便地找补一句,“咱们也有了。”
“乖乖龙底东!”父亲直叫唤。“你怎么不直爽点儿说哇?”(Liu,1991:134)
整体来讲,译者采用归化翻译法,将“Great jumping grasshoppers”译为“乖乖龙底东”。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拍手称赞。但是“乖乖龙底东”是江淮方言,属于南方方言群体,适用范围只在江淮一带,这对于北方读者来讲,很难理解其含义,不具备广泛的可接受性与认可性。因此,文学作品中采用方言对译时,目标语方言的选择相当重要。表面上看来,北方方言只适用于北方,但严格意义上讲,北方方言涵盖范围极广,且北方方言群体之间差异较小,即使是南方人也能很容易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相反,南方方言群体之间差异较大,彼此相互理解的难度较大。因此,翻译文学方言时,采用北方方言,如北京方言、山东方言、陕西方言,作为对译的目的语较为合适。
其次,方言对译时要注意结合口语的表达。翻译过程中必须避免太过方言化的表述形式,过于方言化的表述反而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You couldn’t expect her to throw her arms round’ee,an’ to kiss and to call’ ee all at once.”(Hardy,1996:51)
“怎么?她哪能一下就把你抱上锅,撮上炕的哪?”(Zhang,1957:63)
“怎么?她哪儿能一下就把你又搂又抱,又亲又吻哪?”(Zhang,1984:71)
山东方言“抱上锅,撮上炕”太过方言化,没有完全忠实地传递出原文的含义,反而让读者费解。因此,在1984年的修改版中,张谷若先生将译文改为“又搂又抱,又亲又吻”。与之前的译文相比,修正后的译文口语化的表述更忠实与原文的表达,且更易理解。若方言表述不能清晰地表达出原文中方言的隐含意义,口语化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最后,采用方言对译时,要恰当使用注释。许多作品中,原文方言的表述是源语言文化的独特体现,有时在目标语中并无对等。这样的情况下,译者要清晰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就有所困难。因此,注释的使用可以帮助译者清楚地表达原文的隐含意义,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
在例句“Every one placing her sheaf on end against those of the rest,till a stock,or ‘stitch’ as it was called,of then or a dozen was formed.”(Hardy,1996:108)中,“stitch”在汉语里没有对等的意思,但是在英语的当地方言里却有“麦簇”的意思。因此,张谷若先生在将“stitch”翻译为“麦簇”的同时,也加上了注释,帮助读者理解这个单词的含义,再现了原文的原始韵味,体现了真实性。
四、结语
长期以来,涉及方言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方言翻译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类型不同,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两种文学方言的使用都具备刻画人物形象,再现原文特色的功能。文学作品中英语方言的字面意义及会话含义也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汉语方言传达。因此,方言对译在文学翻译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若对方言对译法能加以改进,译文将更具可读性与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Hardy,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6.
[2]Nida,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卡特福德著.穆雷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4]郭著章.语域与翻译[A].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5]韩子满.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以张谷若先生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86-90.
[6]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还乡[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980.
【关键词】文本理论范畴 翻译方法 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
一、引言
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英国萨里大学的现代语言学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教学,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作《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视广泛采纳视为翻译教材。本文作者将分析与纽马克的翻译方法相关的两个方面:(1)文本理论范畴;(2)以作者为导向的语义翻译和以读者为导向的交际翻译;并且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用具体的例子加以阐述,以期更好的指导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
二、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概述
纽马克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为表达型(即主观型或者‘我’型)、描述或信息型(即‘它’型)”、呼唤或指示或劝导型(即‘你’型),而语言的寒暄功能、元语言功能和美感功能是次要功能。”根据语言的主要功能,纽马克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
三、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而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形式、结构及词汇排序上语原文文本接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力求达到与原文文本接近的效应,这就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力求达到译文通顺、流畅、地道。没有哪种方法适合所有文本类型,在实际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两张翻译方法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四、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和翻译方法在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纽马克指出,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作者的地位是神圣的,作者的个性成分及个人的习语或者个人方言构成了这类文本的表达要素,他指出这类文本适合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及“在目标语句法和语义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纽马克赞同本雅明从来不是为读者而写的观点,认为在表达型为主的文本中“译者应该忠实于艺术家,必须尽可能地再现原作”因此,针对典型的文学语篇,他提出语义翻译的方法。那么,在表达型文本中,怎么样运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呢?纽马克指出“在表达型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该能够识别文本中的个性成分:即不平常的搭配;新颖的比喻;‘不可译’的词汇,特别是独特的形容词;超出常规的句法;新造词;奇异的词汇(古体词,方言,生僻的术语),这些常常是作者个人习语的标志……这些个人成分是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的一部分,译者不应该在译文中将他们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使译文语言符合目的语常规。请看下例:
例 1
“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
“Thank God he is travelling and not going down”
上述例文选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西方经典的文学名著,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书中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作者有意识把老人比作成基督的化身,来强调老人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命运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综上所述,该例文以表达功能为主,属于纽马克分类中的表达型文本。根据纽马克的建议应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即译者应努力再现作者在语篇各层面所创造的意蕴,不仅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各种传情达意的手段,而且要调动各种文学词汇来营造类似的审美效果,给目的语读者传达同样的意蕴,给他们带来同样的感动和美的感受。
张爱玲译文:
“耶稣知道它不会走的。”
“幸而它只是航行,并没有往下边去―感谢上帝。”
在翻译老人对上帝的祷告时,张爱玲倾向于原语文化,如实彰显《老人与海》中体现的基督教精神,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张爱玲将“Christ”翻译成“耶稣”体现了海明威的深层用意,即老人与受难耶稣的相似之处。由于耶稣,上帝已经为广大中国人所了解,所以此处采取忠实原文的直译,语义翻译并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上帝”即“耶稣基督”,是西方基督教崇信的神,是至高无上和崇高的。
在纽马克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该译文成为同样具有表达功能的文本,实现了原文的表达功能,给译文读者带来同样的美和感动。纽马克文本分类和针对表达型文本采用以语义翻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可见一斑。
结语: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给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虽然他的理论并非完美,必须在权威性言论和非权威性言论的界定等问题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对于指导我们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相对已经发展数百年的西方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研究水平还在西方之下。有人说,现在中国社会科学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有一些也已达到了西方二流 SSCI期刊论文的水准,这话看似表扬,却让中国社会科学感到难堪:13亿中国人民的社会科学最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仅仅只有部分达到西方二流期刊的水平。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不说,中文期刊论文的质量,现在要比十年前高得多了,而十年前又比二十年前高得多了。假以时日,中文期刊的质量最终可能接近甚至达到西方一流水平。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中文期刊,我们要接力。有13亿人的巨型国家,有如此之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又有如此之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怎么可能不进步?中文期刊发表的论文质量怎么可能不提高呢?
之所以要对中文期刊有信心,要接力,而不是让中国社会科学走出去,还有更重要的理由。以现在西方一流社会科学期刊为平台,借用成熟的西方社会科学期刊的规范评审发表,既训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提升质量,又甄别出研究水平高下,还国际化了,一举多得。现在的问题是,西方社会科学期刊是非中文的,在非母语情况下写作,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有挑战,而且用英语发表,其读者远不如中文读者多。
更重要的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其研究往往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大都是西方的时代问题、地域问题。社会科学也不像自然科学一样中立,往往有强烈的价值预设甚至阶级立场。西方社会科学是在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中,从西方利益的国际秩序视角下形成的,社会科学的问题设定、论证方式、兴趣选择都与西方社会所处时空条件紧密相关。中国是一个有文明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与西方的时空条件和发展阶段差异极大。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必须要回答中国的时代问题,而这些西方社会科学界可能根本不感兴趣,相反,西方社会科学正在研究的焦点话题可能与中国时代需要没有关系。这个时候,若以西方社会科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衡量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标准,中国这个巨型国家的社会科学话语权就会严重脱离当下的时代,甚至沦为西方话语的应声虫。
因此,衡量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标准只能来自中文社会科学期刊。中文社会科学期刊已经有了好的起点,有了自己的问题意识,自然会有大量杰出的社会科学家接力提升中文社会科学论文的质量。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研究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是有中国主体性的,是在服务于中国13亿人民的。
只有确立中文期刊发表社会科学论文的主体性,才能在此基础上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精华,才能从阅读西方期刊论文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营养,我们也才有了真正讨论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主动权。
细观刘孟嘉近期的的几幅草书作品,可以看到他的书法具有高古、大气、儒雅的格调。高古来源于艺术法度的完备,其法度谨严直逼汉晋大家风范;大气则化之于他的豪爽性格,他讲学中日两国,教授太极拳,颇有侠士之风;儒雅则来自于他的深厚学养,他苦读寒窗几十年,成为首位在日本国获博士学位的中国书画篆刻家。
或许是与武术结缘的原因,刘孟嘉博士的每一幅草书作品都追求古战场风貌。就作品的整体观来讲,犹如古战场中将士们正在拼搏厮杀的壮烈场面,作品行气相互关联,左右之字像攻防揖让的兵士。细观其节奏气韵,又犹如一位武术大师在演练武术套路,让观者敬畏有加。刘孟嘉博士的作品之所以呈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用笔的收放恰到好处。细观这些作品中每一个字的形态,都像一位壮士在战场中搏斗。如刘长卿《送灵澈》中的“晚”字,像躲避飞石的赴步动作,“带”字像刺出长矛的将军;卢纶《塞下曲》第四首中的“醉”字则像二人扭打在一起的形态。为表现古战场的气氛,他的笔画多取古兵器形状,如崔《长干曲》中“九”字的一撇似战刀,卢纶《塞下曲》第四首“川”最后一笔像宝剑,“贺”的左撇像勾戈。他的笔画用墨有浓、淡、枯、湿、润的区别,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
刘孟嘉博士的草书作品在追求古战场风貌风貌的同时,也兼顾与书写内容的结合。如崔诗《长干曲》的草书作品为表现九江之上人们的乡思之情,其用笔思绪绵延,如见九江之水之涟漪。李益诗《江南曲》作品字的大小变化悬殊,犹如弄潮儿在浪尖上的起伏跌宕。卢纶《塞下曲》第三首用笔沉着、宁静,犹如古代名将屹立于雪夜,面对凶险莫测的古战场之氛围。卢纶《塞下曲》第四首的字形多呈舞动的动态,特别是“动”像一人擂鼓之状,表现庆祝将军凯旋的热闹情景。刘长卿《送灵澈》布局呈现强烈的疏密对比,给人以钟声回荡、山路崎岖幽远的联想。
刘孟嘉博士早在不惑之年就在日本出版了《刘孟嘉真草千字文》一书。该书填补了日本国无大草草书帖的空白,成为日本书法家研究和临摹得范本。本期所介绍的这5幅作品均是他进入2012年后写就,也就是他入花甲之后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境界。
卢纶《塞下曲》第三首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第四首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如崔《长干曲》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1.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良好的翻译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由于惯性思维的限制,学生在英语阅读、听力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长句或者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时,常习惯于将句子译成汉语,具有较好的翻译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当然良好的翻译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在开口或落笔前常用汉语构思,后用英语表达,而良好的翻译能力能够让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母语,进而提升口语及写作水平。
2.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改进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应用广泛。在科研方面,各大网站中的资料、数据以及一些重要的科学论文多数是用英语完成的;在工作方面,外企的工作语言多是英语;在生活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学生想浏览国外网站,熟悉外国文化,与外国朋友沟通,就需要加强跨文化翻译能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因为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所不能替代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单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翻译教学以及学习中的很多情况表明对原文理解的主要障碍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
3.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考试成绩2013年以来,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推进,翻译考察比重的上升也说明了国家对翻译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新题型中翻译题的分值比重由原来的5%提高至15%,而且考察的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词组、短语等的考察转变成段落翻译;同时扩大了考察的范围,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话题。以往单句翻译时,考查的重点是语法现象,而现在的段落翻译,考查的则是学生跨文化翻译能力。这些变化从侧面体现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大跨文化翻译教学力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大学英语翻译课缺乏整体规划限于授课时数的限制,加之各高校对跨文化翻译缺乏重视,在安排大学英语的整体教学规划中缺乏对翻译课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课没制定专门的翻译授课计划,没有安排固定的翻译课时,没有统一的翻译教学材料,缺少系统的翻译教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翻译及为数不多的课后翻译习题上。虽然有些教师在课上可能提出某些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但随意性太强,缺乏整体规划。
2.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安排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小。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干课程一直是综合英语课程,主要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近几年,随着考试指挥棒的变化,听说课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很多高校都配备了先进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设置英语角,合理安排学时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在考试中设立单独口语考试。但是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却甚少受到重视,没有专门的翻译训练,没有单独的翻译考试,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英语成绩影响不大。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却使得翻译教学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理论中指出,翻译目的、文本功能和译入语的文化环境都是功能主义在翻译文本时要重视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增补、删减、直译、改译、解释等翻译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调整教学大纲,完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翻译能力,首先要提高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方针,提高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大纲指明了英语教学的方向,它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在科学调研、论证及教研的前提下调整不合时宜的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案,安排合理的授课时数,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
2.改变教学内容,加强跨文化翻译培养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选用的教材多是综合教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没有涉及或者是很少涉及到翻译能力训练,仅在课后习题中有句子翻译的练习。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水平,就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上下功夫,根据课时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入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社会需求集体教研,适时调整翻译教学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和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学习难度大,难点多,学生往往对翻译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练习时,可以适当加入翻译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翻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翻译任务,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4.重视理论学习,提高翻译技巧大学英语教学中几乎没有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学内容,这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需求,所以增加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适当的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讲授翻译理论,让学生对翻译课程有初步的认识,从而让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学习,提高其翻译能力。同时,应选择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跨文化理论,如不确定因素减少理论、适应理论、文化构建主义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有机地把这些理论融入进去。
四、结语
大家好!
我一向自诩会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没想到不久前,一个老外竟当了一回我的普通话老师。
那天,我们景区来了几个美国人,我想趁此机会练练英语口语,便自告奋勇给他们当导游。谁知这几个老外摆摆手,用不大流利的普通话说:“小姐,咱们说普通话吧,中国话很美!”我听了有点儿失望,但更多的是自豪,于是我非常尽心地用普通话为他们介绍我们的每一个景点。然而,当我用“剽(biao)悍”一词来形容我们演出团的一个蒙古族小伙子时,一个老外一本正经地纠正道:“不对。不对,小姐,这个词应该念‘剽(piao)悍’,而不是读‘长膘’的那个‘膘’的音。”我听了大吃一惊----这个蓝眼睛、高鼻子的老外竟想当我的普通话老师?但我不愿扫了他的兴致,便不置可否地朝他笑了笑。回到家,当我翻开词典时,居然真的是我错了。现在想来,真是惭愧极了。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字说错了算什么?那些不会说普通话的中国人不是照样干活,照样吃饭?我可不这样看,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统一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讲好它。何况我们是在祖国的窗口城市----深圳,我们从事的又是窗口行业----旅游业。我们不但要告诉五湖四海的客人,这里有世界上最美的景观,而且还要告诉他们,在这里,您处处都能听到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从大处讲,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从小处说,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因南腔北调所闹的笑话,那些因语言障碍所造成的麻烦还少吗?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家庭。
我的父亲是湖北人,母亲是潮汕人,当年,为了支援山区,他们来到了湖北的一座小山城。可以想象,在那偏远的地方,我那说着一口带有浓重潮汕口音的所谓“普通话”的当医生的母亲,与她的病人,同事的交流是多么地艰难呵!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与我那说四川话的奶奶之间的家常谈话也存在着严重障碍,虽然我的父亲不时地给她们充当翻译,但我们知道,如果是科学论文。官样文章兴许经得起这样一次次的翻译,可这是最朴实的家常话,每一次这样的翻译都是一次语义和情感上的剥落。于是,就在一个屋顶之下,就在一个家庭之内,语言,仅仅是因为语言,就使人与人之间的障碍那样地难以逾越,小小的家庭变得那样山高水远!为此,在姐姐和我出生以后到了学说话的年龄时,我的母亲就让我们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她要让她的女儿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后来,我姐姐成了师范专科学校一名出色的普通话语音老师,而我则来到了深圳,成为了著名旅游景点的播音员,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特区的旅游事业贡献着我的力量。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通话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它成了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成了香港,澳门同胞以及外国人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普通话,在这个时候,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沟通的需要,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让我们骄做!它让我们自豪!它让我们扬眉吐气了!
一、方法与语料
为了尽可能真实准确地考察该四类模糊限制语在摘要中的使用与分布,课题自建多样本语料库。本自建语料库所选用的语料是从郑州大学图书馆中文与外文电子资源收录的Cambridge,Ox-ford,EBSCO,Elsevier.Springer等数据库中影响因子较高的权威核心期刊随机抽取,如:《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哲学研究》、《HumanResourceManagement》、《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JournalofInternationalTrade&EconomicDevelopment》(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出版时间跨度为2008-2010(包括2008,2009,2010三年);共计504篇中英文摘要,代表了近年社会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趋势。所有语篇使用GL_MMAX2软件进行标注并使用MICROSOFTEXCEL进行整理统计。基于Swales提出的语步—步骤模型理论框架,首先对语篇的五语步宏观模式IPMRC(Introduction–Purpose–Method–Results-Conclusion)对英文摘要进行标记;然后采用Princeetal.(1982)的分类方法,对模糊限制语在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摘要的不同语步中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四类47个常见模糊限制语在五个语步中出现的特点与规律,探索摘要中模糊限制语分布特点。
二、统计与分析
(一)模糊限制语在SCE(中文摘要英译)与SEE(英文摘要)语步中的分布
通过对504篇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调查统计,我们发现:SCE(中文摘要英译)与SEE(英文摘要)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总数相当,分别为274次与302次。不同的是,SCE中限制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摘要的背景、结果与结论语步,分别为60、114和60次;而目的与方法语步限制语的使用较少,仅分别为19和21次。SEE中限制语使用最突出的是结果语步,为97次,方法、结论与目的语步其次,分别为60、55和53次,背景语步最少,为37次。除结果语步外,其他四个语步的差异不太大,在背景、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语步中的分布悬殊不太大,依次为21.9%、6.93%、7.66%、41.61%和21.9%。这说明中文论文作者在对结果的讨论上注重保护自己,结果也不是绝对的,留有商榷的余地,体现了模糊限制语自我保护的语用功能。但目的与方法语步则较为主观,忽视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辩证关系。英文论文作者在措辞上更为模糊,模糊限制语在背景、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语步中的分布悬殊不太大,依次为12﹪、18﹪、20﹪、32﹪和18﹪。他们也更懂得全方位做好自我保护,尤其在目的与方法语步,他们不排斥不同的观点与方法,“一箭双雕”或一箭多雕的情况都是存在的,欢迎其他同行采用不同的视角研究同一个问题。体现了模糊限制语的礼貌原则的语用功能。针对模糊限制语在SCE(中文摘要英译)与SEE(英文摘要)语步分布呈现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中英文作者同样重视模糊限制语在论文摘要中的使用,中文作者需要向英文作者学习怎样更客观地表达研究目的和表述研究方法。
(二)四类模糊限制语在五语步中的分布统计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SCE与SEE在语步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异同,笔者对四类限制语在摘要语步中的分布进行细化。统计发现,无论是在SCE或SEE的任一语步中,直接与间接缓和型限制语出现的次数最少,接近于零,SCE较SEE出现的次数略高。程度和范围变动型限制语在摘要中出现的频次较高。这是因为范围变动型限制语在测量事物时经常使用,与数字的搭配较多,使用范围变动型限制语的原因是作者不想把数字说得太死,以免与事实有距离,或无法说出准确数字,当作者综述前人成果时,他们虽竭尽全力收集资料,仍不可能涵盖全部文献,所以通常使用范围变动型限制语使自己不至于把数字说得太绝对。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SCE语篇中范围变动型限制语在背景与结果语步出现最多,分别为44次和90次,结论语步中出现38次,目的与方法语步分别为16与13次。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更强调语言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而非程度的高低,所以并不常用程度变动型限制语,例如kindof,moreorless,some,tosomeextent等模糊限制词,只在背景、结果与结论语步少量出现,目的与方法语步几乎为零。SEE语篇中范围变动型限制语在结果语步出现最多,为81次;目的、方法与结论语步其次,分别出现41、50与42次;最少的是背景语步,只出现21次。各语步中出现的程度变动型限制语比SCE中出现的次数略多,分布较为平均。通过对比四类限制语在两类摘要语步中分布的异同可以发现中英文作者在结果语步更多地使用变动型限制语给自己留有较大的空间接受不同意见的冲击。英文作者较中文作者对自己收集的背景资料的权威性与丰富性更为自信,所以较少适用模糊限制语。此外,模糊理论与模糊限制语的提出最开始是在国外,近水楼台先得月,英文作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中文作者更应利用机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比如引进更多的关于模糊限制语的评论与研究。
(三)各类模糊限制语高频词统计与分析
即使同一类各个模糊限制语在语步中使用的频次也不尽相同。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各类模糊限制语中有些词高频使用,出现一边倒之势。程度变动词在SCE的五个语步中,出现在背景、结果与结论语步的次数稍多,分别为:14、17、10,而some次数分别为10、6、4,kindof次数分别为2、7、2。Some与kindof成为程度变动语的高频词。例如,SCE的背景语步中程度变动语出现14次,而some则出现10次,some成为程度变动语的高频词;范围变动语出现44次,而also和somethingbetweenxandy则分别出现22次和18次,其他限制语则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零星点缀。Somethingbetweenxandy成为各语步范围变动语的高频词,紧随其后的是also。以程度变动词为例,SCE共计使用5个词汇,它们从高到低的排序是some(20次),kindof(13次),tosomeextent(5次),almost(4次),quite(1次),其中kindof出现在全部五个语步中;SEE共计使用5个词汇,它们从高到低的排序是some(35次),tosomeextent(8次),kindof(5次),entirely(3次),almost(1次)。SCE中在五个语步均有出现的是kindof,而SEE中,五个语步均有使用的是some。两类摘要不约而同地首选some把不肯定完全正确的话说得更得体,以免遭到质疑,惹到不必要的麻烦。范围变动语在各语步中的使用是最多的,也反映出SCE与SEE的一些不同之处,SCE中,共计使用9个词,它们从高到低的排序是somethingbe-tweenxandy(96次),also(67次),morethan(12次),about(11次),around(5次),atleast和lessthan并列4次,over和approximately并列1次。SEE中,共计使用11个词,它们从高到低的排序是somethingbetweenxandy(107次),also(56次),about(31次),over(17次),morethan(9次),lessthan(5次),atleast(4次),around和approximately并列2次,essentially和roughly在SCE中未使用,它们并列出现1次。somethingbe-tweenxandy和also是范围变动语中最常用和最常见的限制词。缓和限制词在各语步中出现最少。两类文件中几乎都没有使用直接模糊语,偶尔使用时,选用的词汇以seem居多。SCE只使用了一个间接缓和语词汇即accordingtoone'sestimates,而SEE除此之外还使用的有itisassumedthat…,asiswell-known等词汇。通过统计和对比范围变动语和间接缓和语分别在SCE与SEE文件中的使用可看出中文摘要英译作者在模糊限制语的选词上与英文作者差距不大,整体水平得到提升;英文作者在选词上范围较广,SEE比SCE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词更为丰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丰富性。
三、结语
【关键词】高校学报 发展 改革
自1906年苏州东吴大学创办第一份高校学报《东吴月报》以来,高校学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历经无数沧桑巨变,现已发展至2000余种。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的学术窗口,在促进对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高校学报无论是数量还是载文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其凝重、深厚的学术特性,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一支生力军。
我国高校学报出版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办刊水平低。各个院校独自办刊,一些科研力量雄厚的院校,科研成果比较多,学报质量较高,而另一些院校,科研队伍较弱,好的成果也较少,学报稿源不足,只好从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中挑选较好的文章,凑数发表,造成论文的低水平。
影响因子低。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统计,在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中影响因子排序第1的《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的影响因子为0.919,在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中列第33位,与总排序第1位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影响因子3.733相比,差距较大;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①由此造成中国高校学报的竞争力较弱,影响力较小。
出版时滞较长。出版时滞是测判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标准。如果论文不能及时发表,就会影响它的信息价值。据统计,占我国期刊总数的约80%的期刊是季刊和月刊,而各个学报的刊期大部分为季刊。国外期刊就非常重视信息的传播速度,绝大部分为周刊,季刊就很罕见。据研究,目前国际上科学论文在纸载体出版物上发表的平均时滞在8个月左右,国内科技的平均时滞更长,一般在12个月左右。②同时,刊期长也造成年载文量较少等诸多问题。
英文学报少。英语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语言,世界上用英语发表的科技期刊占70%左右。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绝大部分也是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然而,中国的学报绝大多数为中文学报,这就严重影响了与世界期刊的交流。
涵盖面广与编辑队伍小相矛盾。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综合性院校的学报,在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包容了该学校所设立的所有学科,这就出现了出“千刊一面,死气沉沉”的局面。然而,国外的期刊出版则有专题化编辑趋势。如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公司,1997~1998年新创办27种期刊,仅涉及29个主题学科,都是专业性极强的刊物。
办报效益低。高校学报学术性较强,发行量较少,刊物自身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很低,大多数入不敷出,主要依靠学校补贴维持生计。还有不少编辑认为学报是由学校办的,不愁发行,不怕亏损,工资照发,于是安于现状,消极怠工,没有竞争的紧迫感,导致学报的质量与效益逐日下降。
高校学报改革应对措施
时刻关注科技前沿,发展优势学科。这样提高科研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稿源的水平与档次。关注科技前沿,对专业前沿必须有更深的研究,关注新的科研点,教学科研才能更上层楼。优势学科往往是一个学校资金和人才最丰富的地方,这种资源丰富的地方往往也是优秀科研成果的出产地,所以发展优势学科提高科研队伍的水平,便能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产生,从而也提高了学报的水平。
积极改版,缩短出版时滞,以增大信息利用价值,增加年载文量。把目前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单一性办刊理念转变为专题化、多样化办刊。某大学学报(自然版)长期开设文摘栏目,将同类院校学报上的佳作浓缩成千字左右的“文摘”刊发,每期数版的“文摘”页,成为该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③
注重不断提高外语语种的信息量。提高英文摘要编校人员的能力,培养一批英文和医学理论功底都比较扎实的编辑和审校人才,提高学报的整体翻译水平,增强校报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提高院报的引用率,增强其影响因子。
努力提高学报的专业化程度。创办专业学报要改革传统模式,打破传统观念。④如果某医学院校在某一领域有优势,就可以创办“一校一刊”的学报;如果同时在几个领域都有优势,就可以创办“一校多刊”的学报;还可以参考多校联合办刊的模式,融合几所院校的学科优势,走综合化的道路,形成联合办刊的模式。
协调普通高校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争取达到双嬴。首先,要解放思想。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企业获得科研项目资助,为各个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也解决了自身资金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多拉一些广告赞助商,扩大期刊发行量的同时也提高了知名度。另外,广告还能促进学报的品牌形成,在国内学报之间激烈的竞争中就能占据一定优势。总之,学报的发展要努力在国家和高校的支持下谋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高校学报的未来发展方向
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学报要想欣欣向荣的可持续发展下去就缺少不了两方面的人才:优秀的科研人才和优秀的编辑人才,一方面是稿子的来源和潜在读者,另一方面是稿子的后期把关和审阅者。只有这两方面人才的高素质才能保证高校学报的高质量。
作为校报编辑不能只与文字打交道,要善于发掘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作者。他们是学校未来的骨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点关注和培养这批有生力量,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给他们,让他们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理论体系,早日成为学术界的新星、成为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得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学校的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作者队伍。
一名优秀的校报编辑首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一支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编辑团队才能把低质量的、弄虚作假的人情稿、功利稿、拼盘稿拒之门外,才能杜绝学术腐败,保证学报的质量,保住学报的声誉。其次,一名优秀的编辑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多了解不同专家的学术背景和该领域以往的研究情况,有机会可与专家探讨或请教问题,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⑤
特色专栏的创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功都离不开它自身的特色。同样的道理,学报如果想独树一帜,被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和引用,就只有走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报编辑以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特色学科为依托,积极把握住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成果反映在学报上,这样就能反映出学报的特色,反映出学校的学术特色及学术方向。
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入在期刊编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纸和笔的时代被一堆数字符号代替,在大大提高编辑工作者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计算机网络带来了新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大量的科研成果可以毫不费力地被检索到,于是大量弄虚作假者趁机得利,与此同时网络中巨大的信息量也使审稿者难以鉴别真伪。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利用网络中的各大信息数据库,提高相关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鉴别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纸质期刊就表现出成本高、信息储存量少、制作时间长、发行周期长、浪费资源等种种缺点。只发行纸质期刊,不仅影响编排规范,而且影响读者阅读,读者获得的信息量少,无形中会失去一些读者,降低学报影响力。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期刊的传播媒介,把单一的纸质媒介发行改为以纸质媒介为主多种媒介为辅的策略,推出光盘版期刊、电子版期刊、磁盘版期刊,在使传播媒介丰富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报的引用频率和次数,扩大学报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学报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一支生力军,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握学报未来的走向,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医学院校学报的办刊模式,加强学报的市场化运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推动经济、社会、医学科技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学报编辑部;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项目资助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08lslktwx-69)
注释
①朱银昌:“高校学报影响因子评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30~134页。
②孙宝寅:《科技传播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3页。
③陈静,蔡丹英:“对高校学报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年第10期,第193~194页。
④钱荣贵:“高校学报应走专题化之路”,《编辑之友》,1993年第3期,第32~34页。
【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外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93-02
语言结构和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文化,学习语言势必涉及文化,不了解某一语言所属的文化就很难真正掌握这一语言。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作为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通过人们长时间努力实践产生的,既包含精神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历史连续性的特点,分为正式文化和国俗文化两个方面。正式文化指的是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地理、音乐、建筑、科技成就、思维等;国俗文化则指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生活方式、规范等。除此之外,文化也包括语言和与语言相关的一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文化是知识的总和,是人们用以理解和叙述事物的模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认为:语言是人跟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的方式。(1)它是一种自主的、有意识的行为。(2)语言是一个人类社会的传统的机构。一种语言的产生,至少是由成千上万人的共同生活演变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互通信息的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代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美国旧金山大学H.Donglas Brolwn在谈到外语教学原理时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彼此相关,错综复杂,如果把两者分开,语言和文化都将失去其本身意义。
二 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严复曾经说:“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严复通过对比,看出中西两种社会结构和两种精神文化的巨大差异。近代学者如辜鸿铭、张东荪、梁漱溟等从中西语言的差异中也看到文化的差异。哲学家张东荪先生指出:从语言构造上看,西洋一句话必有主语、谓语,其语言中盖甚注重主体;中国则主谓语之分别不清,其语言不注重主体。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句子的句法、语义信息都反映在形态变化上。每句必有主、谓、中心动词,句与句很好区别。句中所有的重要词项都必须出现。句子意思完全由句子形式表达出来。汉语的特征呢?王力指出,“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是汉语最重要的特征。句子的句法、语义信息都是隐藏的,句法结构同交际各方的心理默契密切联系。句式五花八门,如有大量独词句、流水句。可以没有主语,没有谓语,没有宾语。重要的词项往往省略,句子的界
限不清。汉语句子与印欧语句子不同,突出的一点就是汉语里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十分松散。而古代诗文则根本没有标点和分段,如何理解全靠读者自己。
了解目的语的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熟悉外语国家中的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各种礼节对外语的学习都具有重大意义。语言对说话者有着很高要求,但仅仅只会说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只能完成思想交流的一半,而真正重要的是要学会恰当地使用语言。我国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不但作为子女,不能对父母亲直呼其名,即使作为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也会被认为是极不恭敬的行为。而在英语语言国家,在这一点上有极大的不同,不但儿子可以直呼父亲的名字,并且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更亲密。这正是由于文化不同所产生的在语域上的差别。文化的差异也会引起联想上的差异。以动物为例,在中国文化中,带“狗”字的词多为贬义,如“狗头军师”等,而英国人往往在使用关于狗的习语中不含有贬义,反而经常用其形象比喻人的行为,如“to 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Sick as a dog”(病得很厉害)。中国老百姓最常用的问候方式是“您吃过了吗?”就让外国人不解。中国人请客吃饭常对客人说“今天没有什么菜”,外国人听了也会不解。即使都讲英语,文化相近的美国和英国,因为种族、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两国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如停止广播,英:Close down,美:Sign off;倒数第二,英:Last but one,美:Next to last;要单程票还是来回票?英:Single or return? 美:One way or round trip?
三 跨文化交际所引起的失误与原因
普赖特(J.B.Pride)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这样说道,“任何一个社会中的成员,他所必然掌握的东西一定会比他语言的正规的或结构的特点多得多,他必须懂得所有与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关的知识,也就是包括对语言行为制约在内的社会加在人们举止行为上的约束。”这一段话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交际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会话、辩论、讨论和演说等。狭义上说,讲课是交际的一种,广义上讲,书信、便条、广告、新闻报道、科学论文也是一种交际。交际活动受限于语言环境,具体的情景相同,使用的语言也会不同,交际实际上就是人们通过使用语言,从而表达出特定社会目的的活动。什么是得体的交际?就是要做到有能力在不同的情景对不同的话语有一定理解,这就需要交际者在文化、社会、文学、科学方面有着大量的知识储备。语言交际功能具有普遍性,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各语言社团在语言使用上的巨大差异,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不少困难。“Thank you”的汉语对等词是“谢谢”,但是如何在社交场合用“Thank you”却颇有学问。在受到别人祝贺时,“Thank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答话,但汉语则会说“过奖过奖”“惭愧惭愧”等一类的客套话来应答。如果我们不会用“Thank you”而按汉语直译,来一句“You Flatter me”或“I feel ashamed”作答,那就显得很不得体。当然中国人在受到外国人赞扬时,如果按照英美人习惯回答“谢谢”,心理总觉得不踏实,总认为这样回答显得不谦虚。如果中国人听到外国人讲“Thank you.”“Thanks a lot.”之类表示感谢的话时,应该回答“You are welcome”,有些人想表达“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话,但却使用了英语“Never mind”。“Never mind”常用于对方表示歉意,而自己不介意的场合,是安慰对方的客套话。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是不了解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而用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英语表达。
忽视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语言的误用,甚至会闹出笑话。语言所表达出的意思,不只是主观愿望所反映的问题,它还与社会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使语言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既掌握应用语言技巧,又了解其蕴含的深层文化差异,这样才能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该说什么话。如英美人就相当忌讳有人当面问他们买东西的价钱,如果对一个外国人开口就问“What a beautiful shirt you’ve bought!How much did it cost?”(你的裙子很漂亮,花了多少钱呢?)这句话中国人听来可能很自然,但如果到外国人耳朵里就会变得很不舒服。这就触犯了他们西方文化习俗中的禁忌。正如大家所熟知,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虚心使人进步。当我们听到别人赞扬时,虽然心里很高兴,嘴里也会说:“不行不行”“差得远了”诸如此类的话。但如果外籍老师夸奖学生,说“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你的英文棒极了!),如果回答“No,my English is still far from perfect.”(我的英语还有很大的差距呢!)之类的话就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正确的回答应该是“Thank you.”(谢谢)这样的用语。东方人一般比西方人更看重谦虚的原则。与外国人交往时,如果总以自己国家的文化为中心,不仅容易造成交际失误,同时也很容易伤害到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距离。如果一个中国人问美国人“Where are you going?”(你要去哪啊?),美国人就会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似乎暗示着他是去一个不该去的地方。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常有“礼貌错误要比语法错误更难使人宽容”这样的说法。另外,说英语的人都知道,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体重和私人的事都是不礼貌的,尤其是初次见面。
四 文化差异与外语学习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B.W.Robinett在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一书中这样说,“语言作为社会的工具,它的使用直接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作为外语学习者,语言与文化的这一关系在语言的习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升外语能力,只着眼于听、说、领会是不够的,还要学习一些外语的应用原则,否则同操目的语的外国人进行交际时,就会频繁地出现语用失误,会产生误解。语言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想对其充分地理解,熟练地掌握,必须要熟悉与其有关的社会背景。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熟练掌握语言的形式,充分了解其使用规则,还需要做到在实际交流中准确、有效、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前者反映的是语言能力,后者反映的是交际能力,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没有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下使用,那么自然也无法运用自如。同样,脱离社会情景的句子可能只会有语法意义和字母意义。
在外语学习和外语研究过程中,必须与使用该种语言的国家的近代历史和生活联系起来。其中包括研究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一种外语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