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四数学范文

初四数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四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四数学

第1篇:初四数学范文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看到图形的一些特征可以想到数学式子中相应的反映,是看到数学式子的特征就能联想到在图形上相应的几何表现。如教材引入数轴后,就为数形结合思想奠定了基础。如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画图分析等,这种抽象与形象的结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洁。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如等式。

纵观多年来的中考试题,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

二、整体变换思想

整体变换思想是指将复杂的代数式或几何图形中的一部分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变换,使问题简单化。

例:有一个六位数,它的个位数字是6,如果把6移至第一位前面时所得到的六位数是原数的4倍,求这个六位数。

简析:设这个六位数的前五位数为x,那么这个六位数为:10x+8,整体处理,问题就简单化了。

三、转化与化归思想

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如果直接求解较为困难,可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较为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转化是将数学命题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换过程,化归是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转化与化归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第2篇:初四数学范文

【关键词】小数除法 小数的性质 教学反思

作为已有10年教龄的我来说,在还没学习这一单元时,我认为该小节比较简单,学生应该很容易掌握,因为它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联系密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从而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探索,形成思维的碰撞,我在教学中尝试放手,再次计算,反思总结等方法,虽然这节课有旧知识的味道,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在由情景入课引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后,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但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放”毫无立足点,问题在于我的“放”没有建立在实际基础上。这一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尝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解决,尽管我在学生思考了一分钟后,给出:你能把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吗?这样的提示,但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能理会,更多的学生只是在随意猜测。虽然在课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类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但这种交流仅是一带而过,学生无法理解这种回顾的目的,下面就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如:例5 文文的奶奶编一个编中国结需要0.85米丝绳,文文拿来的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这题主要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为了便于理解,我通过横式移位练习和竖式移位练习说明怎样把除数变成整数,并且通过原来的竖式说明简便的方法,即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被除数的小数点,说明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了原来的100倍,小数点都要向右移动两位。

1、横式移位练习:提示学生能否把题里的米转变成用厘米作单位来进行计算。

2、又如:例6 计算12.6÷0.28先让学生联系例5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的位数不够,着重说明划掉除数中的小数点使除数变成整数,要注意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相应地移动几位,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

3、在一些题目中,除数扩大到一定的倍数变成整数后,被除数仍然是小数,如2.73÷1.3

从题目中不难看出,它其实就转变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扩大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就能求出商。

以上的讲述我自认为针对性很强,但在课后练习中却发现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数学教学应该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并用多种的思维方式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解题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感受解决了数学问题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但通过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出现错误的地方还是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的位置与除数不一致(如1.89÷0.54=18.9÷54)。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了。

2、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把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的现象,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之一。

3、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学生困难较大,中间“0”常常忽视。

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后,学生验算的错误非常多,原来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竖式,被除数、除数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验算时只要直接用商×除数=被除数即可。可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首先需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笔算。验算时学生受到前面知识的影响,会用转化后的除数×商=转化后的被除数,这样验算很不科学,如果学生在第一个转化整数环节中出错,验算就起不到作用。因此,正确的验算方法是将原题中的除数和商相乘是否等于原被除数。

5、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有的被除数不变、有的移动小数点的位数不同,有的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从而造成计算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思维活动空间,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把题目的困难逐步分解,减轻学生的运算困难,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初四数学范文

一、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的。我每教新的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个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抓好概念教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数学概念的内涵和严格的外延最鲜明地体现数学深刻性的本质,学习数学概念如果只限于文字表象,“走马观花”,流于肤浅,则势必导致基础空乏,造成解题漏洞百出。

例:判断正误:异面直线就是A在空间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B分别位于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C不同在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对照定义,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完全具备“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这一本质属性,因而都是错误的,但不少学生或因忽略了定义中“任何”一词的极端重要性,或因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而对“任何”一词理解得空乏,狭窄,从而导致辨析中的困惑。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正面讲述、反面质疑、多方举例等方法将概念充分展开,使学生能发现和辨别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揭示隐蔽的条件,并发现最有价值的因素,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三、一题多解,培养辐合思维

辐合思维是把发散思维的结果与原来的思维任务相对比,并从大量的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得出前所未有的思维。要选择出最佳方案,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从不同的知识范围,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一题多解,然后通过对各种不同的方法的比较,最终探寻最佳解题途径。

例如:“某小学组织学生观看两部动画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了19.5分钟,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钟?”学生找出已知条件、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层层分析,最终得出以下五种解法:

①720÷(585÷19.5)-19.5

②(19.5÷585)×720-19.5

③(720-585)÷(585÷19.5)

④(19.5÷585)×(720-585)

⑤19.5×(720÷585)-19.5

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解法加以比较,看哪些解法思维灵活,计算简便。这样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求同思维的发展。

四、“巧妙布疑”,诱发学生主动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多层次的布疑引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很显然,这道题是为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而设计的。学生很快答出是4/10。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和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议论,得出爸爸和妈妈各吃这块月饼的3/10。正当学生享受成功快乐的时候,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4/10,爸爸和妈妈各吃了3/10,谁吃得多?(胖胖吃得多)谁吃得少?(爸爸和妈妈吃得少)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和妈妈多吃些?(学生齐答:让爸爸和妈妈多吃些)那么,你认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和妈妈既吃得一样多,又吃得比胖胖多些?”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都在帮胖胖想办法。积极思维之后,有学生回答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2/10,爸爸和妈妈都吃这块月饼的4/10。主动、积极地投入使学生获得了思维的愉悦情感。

教师两次巧妙的设问,较好地挖掘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有效渗透了分数意义,分数与单位“1”的关系,简单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大小比较等相关知识,虽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却成功地把6/10从“1”和“4/10”之间找出来,再平均分成两份,得出两个“3/10”,在教师引导下进行4/10和3/10的大小比较后,又去重新分配单位“1”{10/10},当想到其中可包括一个2/10和两个4/10之后,豁然开朗,实现了探疑的目的。此时,学生的兴奋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教学,既做到了巧妙布疑,一题多练,又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效果非常明显。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孔慧英,梅智超编著.现代数学思想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第4篇:初四数学范文

具体情况,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应从学生的头脑中的真正基础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教材的逻辑体系上去考虑问题。例如,教学打折销售问题,如果按照按惯例出示书上的引例:一家商店将某种衣服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八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衣服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由于刚上初一的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经历的局限,他们不可能知道这些商业名词,这样教学只是盲目地照本宣科。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举例:老师想买一件衣服,我来到了一家时装店,看见门口有一块牌子:本店商品一律六折出售。店里有外套200元、上衣120元、裤子80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件衣服实际售价是多少钱?老师便宜了多少元?这样就能让多数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不能凭直觉凭经验设计教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到教学真正起点,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方式和相关经验。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学过多,掩盖了学生的差异,特别是教学起点的差异。三是教学设计要关注部分超前学习的学生,既要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以引发他们更深刻、更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

二、教学设计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段话揭示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高效有力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灌输式的传授知识为发现知识,避免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和对知识片面理解,要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体系,吃透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知识实质,加强理解和记忆,真正理解数学,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

教学数学概念,不能把定义直接抛给学生,让他们死记,必须要重视形成概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如在教学“无理数”概念时,可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揭示“无理数”产生的曲折历史,然后再由“有理数”概念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二)注重数学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

数学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规律的教学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猜想”得到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即为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结论,还要鼓励学生寻根问底、追本溯源,弄清结论的由来,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参与结论的导出,对结论经常多问为什么,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养成。

三、教学设计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自主学习的思路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评学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即经个人努力后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最后,通过课堂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导学

在自学之前,教师应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母有理化”时,出示自学的目标和要求:A.了解分母有理化的概念;B.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根据;C.掌握分母有理化的方法;D.思考分母有理化的目的。开门见山的导学能给学生自学的方向、目标,让学生对所要的内容一清二楚。

(二)自学

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始自学的时候,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可以给“走错路”或“迷路”的学生捎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明方向。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扬速度快、结果正确,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学生。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及时发现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为“评学”做好准备。

(三)评学

通过自学,学生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学生弄不明白,需要通过教师点评或生生互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提醒或讨论学生易出错的地方,以免下一次走弯路。评学是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关键,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训练

第5篇:初四数学范文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首先是简单模仿,这一阶段通常是一些简单的计算、公式的基本运用.对学生解题而言,更重要的是跨越模仿和练习而产生的高层次的领悟,即理解领会,这是学生自己去体会解题思路的探求,解题策略的形成,获得能力的增长的最好途径.但教学实际中很多学生都只会停留在模仿与练习上,很难形成自己的领悟,为了克服这些,解题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觉分析,对解题过程进行自觉地反思,使理解进入到深层结构.

这也是一个通过已知学未知、通过分析怎样解题而领悟怎样“学会”解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的创新阶段.学生完成(1)题证明全等容易进行:根据已知平行条件找到内错角相等,据中点得出AB=2EF,进一步得出EF=CD,找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角角边.第(2)题三角函数值的求解需要转化的思想,即∠OEF=∠CAB的转化.这两个题目的求解对于一般学生通过简单模仿和变式练习应该能够顺利地完成.但第(3)题可能就没那么通畅了,需要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和主动求知的欲望.第(3)题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解题的探索领悟,通过(1)的结论得出OE=OC,需要解题教学中强调适当选取条件和相应的结论,主动探索之后。

二、解题教学应注重分析问题内在的数学联系,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教学中要注重分析思路的探索过程,分析题目内在的数学联系,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解题的思想方法上做必要的概括,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化归、建模、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猜想假设等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

第6篇:初四数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提优补差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数学学科的思考、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谈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对数学学科的思考

数学是人生的必修课之一,它不仅培养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还培养人们应该具备的坚强意志、实事求是的求真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思维。当代科普作家高士奇(1905~1988)曾经说过:“培养一个人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教师对数学学科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而不是仅仅解释概念,讲解习题。

二、对学习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能看懂书中的例题、听懂教师的讲解,却只会模仿。只要条件和问题稍作变化,就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思得不够,悟得太少。在学习中,学生应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并及时记下这些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学习源于模仿,旨在学会创造,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题时,学生应探寻解题方法,并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想?在解题训练中,提倡解完题后认真反思解题过程并做进一步的探索,反思有无更快、更准、更优的解法,有无规律可循,从中归纳、总结出形成简捷思维结构的经验和规律。

三、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教师的语言、语气、语速和表情都非常重要,在愉快的氛围里进行学习,所学知识就轻松掌握了。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融洽师生情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诚心实意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到底学习水平如何教师要了解清楚,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能让学生落下课程。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课堂情景恰如其分地设计,师生之间和谐融洽地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团结合作,探究兴趣盎然,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耐心细致地指导,一步步诱发学生缜密地思维,把学生带进一个确实思考的过程,教给学生的不再是死的知识,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是给学生一个思维方法,是“点金术”,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

课堂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情况,学习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抓住课堂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精选习题,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轻轻松松学习,取得好成绩。

教师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要向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中要健全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抓盲点;另一方面重视解题模式的总结,注意突破难点,这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切实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后进生应格外关心,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做好月考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进行针对性的跟踪训练和检查。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初四数学范文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合作学习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主要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法进行了研究思考,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合作学习属于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教师要想更好地利用小组合作教学,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要针对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以及兴趣来进行合理的分组,从而充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合理地设置合作学习的内容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教师要想更好地应用合作学习法,那么首先要做好的是合作学习内容的设置。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充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衡量。教师要根据一些规律性较强的公式以及定理来开展学习,并且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有价值。但是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现状,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否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信心的下降。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将会促进学生探索欲望的增强,这样小组中各个成员都进行锻炼,从而进行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进行相关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探索。教师一定要选择一些具有开发性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二、合理分组

教师要想开展合作学习法,一定要做好对学生的分组,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兴趣。教师要将爱好兴趣、性格、学习能力等互补的学生分成一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分组时一定要遵循自愿原则,教师可以将乐于表达的学生与内向的学生分成一组,使其来带动内向学生敢于自我表达,并且教师可以让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来作组长带动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并且每个小组成员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一定要相互友爱、真诚交流,要平等自信。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小组成员设计一些游戏,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来看,在合作学习中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合作学习的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此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的检测与评价,了解到各个小组之间的能力,以及研究成果。对于合作学习法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间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等。这样来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真实想法和各个小组之间的合作情况,以便更好地设计学习计划。同时学生在相互评价时,也能充分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与掌握。另外,教师一定要充分设置好课堂内容,精心设置一些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设置小组以及教学内容,并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作者:朱传福 单位: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校

参考文献:

第8篇:初四数学范文

【关键词】思维 纽带 桥梁 课题

数学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比较固定的思路或特定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强调指导思想时称数学思维,强调操作过程时称数学方法。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数学思想和方法

一、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运用”。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数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转化与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在方程的解法中就贯穿了“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比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运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运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运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信心。如九年级数学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课标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提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会得不到提高。

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往往可以由数到形、以形辅数、数形结合地考虑问题,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用图形反映出来。利用比较直观图形解决抽象的数量关系问题;也可以用比较直观的图形使数量关系的变化趋势更加明确;还可以把几何图形转化为数量关系。如学习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的比较及有理数的加法等都离不开图形——数轴。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加强数形的对应训练,对今后的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如学习函数内容时,根据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有些从数的角度刻画了函数的特征,有些从形的角度直观地反映了函数的性质,也就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反映、解释了同一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三、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

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中学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又相互蕴涵,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以交融的有效方法。

四、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范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从中抽象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来进行教学,还要通过解题以后的反思,优化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全国各地报纸杂志的有关论述比比皆是。仔细研读,发现绝大部分文章均有一种倾向,只要提到创造思维,无不批判定式思维在创造思维形成过程中的阻碍作用,无不强调克服和消除定式思维的消极影响,而对定式思维的积极作用一般都是一带而过或一字不提。但我认为这种是肤浅的、片面的,对加强双基教学有一定的危害性。

定式思维的内涵及在教学中表现定式是有机体的一种较好状态,定式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式的加工准备。具体地,定式思维有以下几种特性及表现方式。

(1)趋向性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样问题情境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容,带有一定的集中性。

(2)常规性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思想方法,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因式分解,必须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

(3)程序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要符合规范化要求。如证几何题,如何画图,如何叙述、如何讨论、如何书写等。如何使用“”和“”,要求写得清清楚楚,步步有据,格式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定式思维,防止学生形成错觉定式思维。

第9篇:初四数学范文

一.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 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 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工作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 、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

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转贴于

第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 〔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