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科护理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促进骨科手术患者膀胱功能恢复,预防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骨科;术后;尿潴留;预防
尿潴留是临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影响术后的康复进程。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人民医院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骨科患者术后尿潴留,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18~75岁,平均(57.65±10.27)岁。手术原因包括上肢骨折32例,下肢骨折44例,腰椎间盘突出14例,股骨头坏死1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均可自行排尿,术后均留置导尿管,时间均在24 h以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手术原因、麻醉方式、置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训练卧位排便、术后诱导排尿等措施。术前访视时告知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可能性、危害性、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嘱患者术前排尽尿液。耐心做好心理疏导,避免患者过度紧张。训练患者进行卧位排便,强调卧位排便对预防尿潴留的重要性,争取患者主动配合。排便时注意掩盖,保护患者隐私,避免尴尬,同时注意保护手术部位,避免引起疼痛。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尽量协助患者采取习惯姿势进行排尿。疼痛较甚患者可酌情给予镇痛泵,镇痛剂的选择应以不引起排尿抑制的药物为佳。术后定期夹闭尿管,规律,以刺激膀胱功能恢复。术后酌情进行腹部热敷、按摩、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叩击关元穴、针灸三阴交穴等诱导措施.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1524.
[关键词] 四化管理模式 骨科 优质护理示范病房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95-01
国家卫生部就临床护理工作曾多次强调,要做到“患者”、“临床”、“社会”贴近[1]。基础护理是临床各项医护工作的前提,新医改的亮点部分即是落实基础护理重要性。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给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2010年国家卫生部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针对骨科老年患者多、复杂病例多、急诊手术多的特点,我院自2010年2月在骨科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将四化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四化管理为护理岗位固定化、全程护理人性化、护理内容个体化、护患关系亲情化的模式。通过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服务意识,改进医疗服务流程,使患者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现综述如下。
1 护理岗位固定化模式
1.1 岗位设置 本次研究选择的我院骨科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共有护士16名,均为女性,其中助理护士2人。年龄19-43岁,平均26.5岁。护龄>10年6名。5-10年6名,
1.2 护士长工作职责 在病区护士长为管理者,负责指导和检查病区各项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同时对各组患者的医护过程每天要轮换参与[3]。主班护士负责管理患者的账务,医嘱的输入,病区物品的供应。治疗护士负责消毒隔离、药品的管理、较长时间输液的配制工作。
1.3 组长工作职责 组长的职责是开展健康教育,对医嘱执行情况进行把关,在本组治疗医护工作中参与和指导,对患者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组织下级护士的培训并进行病房管理,对本组大手术及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或技术性强的专科操作要负责或直接参与,对危重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预防评估并制定护理计划,每天及时掌握患者病情,指导和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护士长配合做好护理质控和病房管理工作,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医生沟通,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主持或组织护理业务学习和查房工作,负责本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检查和考核,负责本组患者治疗和体检的落实,通常有工作能力强,资历在10年左右的护士竞争上岗。
1.4 组员、助理护士工作职责 组员的病房工作在组长的指导下进行,对所管床位的医护过程负责,包括患者手术前后治疗的护理,晨晚间护理,入院和出院的护理、检查相关知识的指导,健康宣教的开展,对组长所指导的各项护理计划和措施要积极落实,并参与病房管理和基础护理工作[4]。高年资责任护士要在带教和实习护士的临床教学中对低年资护士负责,协助组长对护理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和参与护理查房,助理护士主要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协助责任护士完成。
1.5 弹性化排班 针对科室手术时间安排不固定,急诊手术数量多的特点,制定弹性排班制度,为解决护理人员不足的局面,增设机动人员,以缓解紧张的工作局面。增设责护副班,中晚夜班副班,治疗副班,使工作岗位分工明确,细化到每个环节,以完善护理工作。
2 护理内容个体化模式
2.1 护理级别进行个体化设置 依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病情变化特点来进行分级护理,在骨科患者中自理能力训练及康复训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在完全不能自理时需对其行帮助护理,可自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可给予协助,并鼓励和指导其完成自我生活护理。
2.2 疾病护理个体化设置 依据患者的病史、既往手术史及效果、并发疾病做好观察了解并与医生沟通,对疑难病例的讨论和查房要主动参与,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
2.3 健康教育个体化设置 依据骨科病种自身各段的特性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康复锻炼、护理内容、示范病例和家庭护理等,为便于患者更易掌握和接受,可用图文的形式展现。责任护士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在入院时分发,并依据每天治疗的进程给予个体化的指导,及时收集患者意见并对护理计划进行修改。
2.4 医护小组个体化设置 为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建立医护小组可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手术方案及治疗情况进行了解,有计划的行心理护理和宣教,改变患者认为护士只会发药、打针的片面理解,使护理工作更贴近于患者和临床。医护小组的建立,便于护理人员将患者的情况及时有效反馈给医生,医生病例分析和理论讲解时也增加了护士的合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做出正确的护理判断,有利于医护关系的融洽合作。
3 全程护理人性化设置
3.1 人性化语言建立 对入住院、出院的全程实施温馨、热情的服务用语,用亲切的笑容、以诚相待来取得患者的信任。如接诊时先问“您好”,操作出现失误时需先道歉,操作结束后说“感谢”等,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做到满足。
3.2 人性化环境建立 为患者建立整洁、安静、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依据性别、年龄大小来进行病房病区设置,床间设置隔帘,床边放床旁凳和床头柜,合理增设壁柜,方便规范化放置,对病房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
3.3 人性化便民措施建立 病区内可设置公用电话,便民箱,微波炉,设立送餐、订餐服务,对陪护进行规范,提供出院回访电话、患者联系卡、网站等。
3.4 人性化护理操作 临床护理工作的对象是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的患者,首先强调的是对患者生命健康,人性化尊重、关怀的服务。标准化护理操作是关爱、尊重患者,建立以人为本护理服务行为的有力保证。需要护士有扎实的专科知识、娴熟的操作外,还应从神态、语言方面体现尊重和关爱。
4 护患沟通亲情化设置 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医患有效沟通,重视患者心理干预,以消除思想顾虑[5]。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制作入院须知和骨科简介,对骨科各种疾病的治疗、护理、转归、康复及注意事项向患者做出指导,设沟通展板,张贴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包括表扬、批评、道歉、感谢等,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5 小结 四化管理模式的开展,为骨科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责任心加强的同时,服务于患者的观念也在逐步完善[6],基础护理、健康教育、重危护理、护理文书方面均取得较大改善,表明四化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有益尝试,护理通过展开优质护理活动,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力争以娴熟的操作技术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实施护理岗位固定化,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进行有效掌握,顺利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使用规范化护理语言,建立舒适的住院环境,加强护患沟通,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以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思维开展护理全程,对护理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丽丽.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的权重建立科学的护理质量评价方法[J].中国护理管理,2007,7(2):52-53.
[2] 邱瑞娟,张广清,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58-59.
[3] 方芳.护理查房现状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48-150.
[4] 韩红梅,邓小英,方艳雅.层级管理联合连续排班在神经外科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0,25(5):61-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98-02
骨科患者由于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带来的活动受限,导致胃肠道动力减慢,这是常见的骨科护理问题便秘的相关因素。便秘在骨科卧床患者中,发生率为50%-70%[1]。治疗便秘应以理气通腑,促进胃肠道动力为主[2],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措施有鼓励患者多饮水,更换,顺时针按摩腹部,遵医嘱口服润肠剂,缓泻剂,开塞露纳肛等,在这些措施中,对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的穴位按摩的关注较少,现就穴位按摩对骨科患者胃肠道动力的影响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应用穴位按摩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息息相通,紧密相连,相互为用,脏腑以“通”为顺,腑气通则五脏安[3]。胃肠道动力减弱在中医上是指气机郁滞、大肠气机不畅,导致肠道通降传导功能失常[4]。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穴位与病理,生理等反应存在关联[5]。穴位按摩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良性刺激肠道,可调理气机、温中去湿、扶助正气,畅通经络,脾气得运,从而增强胃肠道动力[6],软化通畅大便[7]。所谓穴位按摩是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上,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按摩,以调节机体病理、生理状态,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8]。表现在胃肠道方面,穴位按摩[9],取上巨虚、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等穴位,根据“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论,对以上穴位进行按摩,按摩虽然在体表,但其作用可达于脏腑,四肢百骸,它疏通经络、导滞消积、健脾和胃,扶正祛邪、促进胃肠道肠动力[10]。
2 穴位按摩的实施
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11]对便秘的辨证分型,大致分为实秘和虚秘两大类,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和寒秘等,虚秘包括血虚秘(阴虚秘)、气虚秘(阳虚秘)和气血两虚秘。原则上热秘者:面赤身热、口干舌躁、小便量少黄、大便干结,掐揉内庭,按揉大肠俞、太冲、足三里。气秘者:嗳气频频、胸腹满闷、大便干结,按揉膻中、章门。寒秘者:腰膝酸软冷痛、四肢不温、排便艰涩,加按手掌按在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腰骶部,按揉肾俞。虚秘者:神疲、气短、汗出、临便努挣、排便不畅,按揉肾俞、长强、志室和膻中。具体操作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穴位按摩的意义,功效,穴位位置及按摩方法,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取穴准确,护士大拇指交替按摩穴位,略震动手指,逐步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感到酸麻沉胀为限[12],每穴3-5min,每天早上晚上各1次,情况允许以选择晨起的时间为佳,因晨起结肠活动活跃,早餐后易引起胃―结肠反射[13]。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表明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这四穴在治疗便秘中的使用率均超过1/3[14],其中60.7%取穴天枢,50.0%取穴上巨虚,46.4%取穴足三里,39.3%取穴大肠俞,现具体来分析这四穴:
2.1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开两寸,是身体之中点,犹如天地交合之升降清浊枢纽,人的气机升降沉浮,上下沟通,均通过此穴。按压天枢,犹如调顺肠胃气机,促进胃肠道动力[15]。李艳慧等[16]报道,治疗便秘深刺天枢穴,总有效率达100%。
2.2 上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在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为大肠经的下合穴[17],能调顺本经络循行所涉及的脏腑,调顺胃肠气机。
2.3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与下合穴,犊鼻穴下旁开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具有调和气血、强健肠胃、扶正固本之功效[18]。动物实验表明,刺激足三里能调整胃泌素、胃动素的分泌量,促进胃肠道动力[19]。按摩足三里可疏通经络、和胃消滞、调理气机、健运脾胃、促进胃肠道动力,改善术后腹胀[20]。
2.4 大肠俞 属太阳膀胱经,主治肠炎、便秘等。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法
3.1 患者方面知识的缺乏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急于见效心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便秘的方法多为药物治疗和灌肠治疗,穴位按摩不如药物治疗和灌肠治疗见效快,而且虽能取得一时之效,但一旦停用往往复发,日久会导致传输功能障碍,结肠神经黏膜损伤而加重便秘。因为长期使用大黄、番泻叶、和爽、开塞露、甘油灌肠剂等药,干扰胃肠激素调节,损害胃肠神经丛,最终依赖泻药,形成“泻剂结肠”,而中医认为中气不足而脏腑乏力,不应轻易用泻药而强行攻下以免伤正。因此知识宣教,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告知穴位按摩对胃肠道动力有标本兼治的作用,穴位按摩使患者调畅气机,调和阴阳,促进胃肠蠕动力,达到泻下通便的目的。二缺乏重视心理,未发生肠蠕动减慢前患者意识不到便秘带来的危害和痛苦,一些患者认为护士每日询问排便情况纯属多余,排便是无关紧要的,预防便秘宣教和饮食宣教不能配合,发生便秘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治疗便秘一般予口服润肠通便的药物、开塞露纳肛灌肠等措施,此时患者便秘已形成,同时常伴有纳呆、腹痛、腹胀症状。所以我们在患者未发生便秘之前就开始进行穴位按摩治疗,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防治原则。针对知识缺乏的改进方法:加强护患沟通,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便秘和泻药的危害。告诉患者有便意时尽快排便,避免粪便滞留肠内时间过久加重大便干结。同时在患者排便时,提供隐蔽的环境,保护其隐私,消除紧张情绪。
3.2 护士方面对中医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但是经过培训后,普通护理人员均能掌握穴位按摩的方法,值得在骨科工作中推广使用。针对知识缺乏的改进方法: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护理人员主动学习中医护理相关知识,提高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4 小 结
通过穴位按摩可和肠理胃、宽胸理气,有效促进胃肠道动力。它避免了用药及灌肠之苦,减少了泻剂型肠病的发生,从而使患者气机得以恢复,阴阳调和,标本兼治,也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防治原则,操作简便,值得在骨科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阳世伟,罗静,殷磊,等.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5):331-332.
[2] 李信群.穴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2):103.
[3] 刘延英,张玉华,李华君,等.指针护理促进腹部手术后排气的临床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12-13.
[4] 韦玉芳,邓学军.穴位按摩治疗下肢骨折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8):51-52.
[5] 王世华.选穴针刺及腹部按摩对卧床患者排便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7,25(8):78.
[6] 罗才贵,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
[7] 姜,宁文帅,李刚.脑卒中患者便秘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0,27(6A):839-840.
[8] 刘革新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
[9] 张远玲,朱诗文,刘素芳.中医护理干预中风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310-311.
[10]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2.
[1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0-205.
[12] 于爱华,周蟾娟.穴位按摩预防术后尿潴留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3,18(9):689.
[13] 彭月娥,梁海英.按压法促使便秘患者排便的临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9):49.
[14] 黄刚,陈平,陈海云.腹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便秘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3):107-108.
[15] 张雅丽,陈方蕾,蔡俊萍,等.耳穴贴压与常规通便治疗肾脏疾病便秘效果及成本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0,25(1):45.
[16] 李艳慧,尹丽丽,王澍欣,等.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3):189.
[17] 罗才贵,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
[18] 程丽.艾灸足三里辅助治疗癌症相关性腹泻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9,24(11):43-44.
1睡眠良好的标准
Monroe[3](1967)提出睡眠良好的标准为:入睡顺利,入睡时间在10~15min内;整个睡眠过程中不觉醒;觉醒后清爽、舒服的感觉。
2骨科患者睡眠障碍的类型
入睡困难: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所用时间超过1h,占51.2%,是骨科患者的最常见类型;不能入睡:有轻微的声响刺激便会醒来,一夜睡眠中醒来达2次以上,占41.9%;早醒:早晨觉醒比以往正常时提前2h以上,醒后即不能再入睡,占39.5%;睡眠时间缩短:虽然有充裕的时间,但一夜合计睡眠少于5h,占37.1%[4]。
3骨科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骨科住院患者中51.2%的患者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4]。赵东芳等[5]调查结果显示骨科住院患者有53.3%的患者失眠,26.7%的患者可疑失眠。
4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
4.1疼痛
大部分的骨科患者认为造成睡眠障碍的首要因素是疼痛。李同爱[6]对220例骨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疼痛是影响睡眠的第一位因素,56.4%的患者选择了这一条。
4.2舒适的改变
赵建玲[7]对140例骨科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显示不适引起患者睡眠睡眠障碍占48.6%。骨科患者对要求较严格,部分患者必须进行肢体固定,如皮牵引、骨牵引、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但长时间的牵引和石膏固定,使患者难以变换,患者长时间的保持一种固定,往往易疲劳和难以适应引起患者的不适感,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4.3环境因素
23.3%的患者认为非医源性噪声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5],比如说夜间意外伤害收住院,术后患者的,另外医护人员在病房里对患者进行抢救与治疗等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8]。环境陌生也是致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医院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周围都是住院患者,没有亲人在身边,患者角色突然发生改变,患者一时不能适应[9]。
4.4心理因素
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心理障碍导致失眠占15.9%[6]。惧怕手术、担心预后及机体功能是否完全康复占12%[10]。而住院经费问题、紧张焦虑是影响睡眠的又一重要因素[11]。
5护理干预
对住院患者实施睡眠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起着关键作用[12]。田拥军等[13]的调查结果显示:护理措施的系统实施对骨科失眠患者是有益的。采用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睡眠卫生指导多种干预措施与药物辅助治疗相结合,可收到独特的效果。
5.1疼痛护理
使睡眠障碍得以改善的首要措施是“疼痛的缓解”[6]。
5.1.1有效止痛
对于骨科患者疼痛,护士要主动采取各种可行措施,以减轻患者疼痛,对应用镇痛泵的患者请麻醉师及时调节药量,对其他疼痛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采用WHO推荐的三阶梯药物止痛法:第一阶梯应用消炎痛;第二阶梯应用曲马多、可待因、美舒宁;第三阶梯应用美施康定,疼痛症状的患者肝肾功能应无严重障碍[14]。但对于其他原因明确的术后疼痛,可以采取预防性给药或定时给药,有学者主张至少在睡前30min给予镇痛药,不要等到疼痛难以忍受而影响睡眠和休息时才用药,可有效防止失眠。指导患者预防或减轻疼痛:在对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与效果评价中,患者指出,首要的护理措施是医护人员教授的预防或减轻疼痛的方法。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如充分握拳、松拳,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活动,踝、趾关节屈伸活动等,必要时给予适当按摩加冷敷、热敷。进行各种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慢节律并辅以轻音乐,看电视、幽默、分散注意力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护士与患者进行必要谈话,可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从患者伤后第1天或手术当天,就应加强对疼痛的观察与控制,从而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15]。
5.1.2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不但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同时可减少镇痛药的使用,减少患者因镇痛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16]。合理使用肢垫、各种牵引器械,尽量为患者取得舒适的,增加身体的舒适度,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经常变换,用软枕抬高患肢,保持关节良好的功能位置,使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促进静脉血回流,预防肢体肿胀及挛缩,减轻疼痛,教会患者如何正确的制动与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强直,石膏过紧引起肢体肿胀、麻木,要及时松解石膏,改善血液循环。有条件的患者可于临睡前按摩,重点是按压内关、神门、印堂、安眠、足三里、肾俞、命门、心俞、太阳、风池、肝俞、脾俞、涌泉等穴位,按压足底头脑左半球、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肾脏等反射区,放松肌肉继而转移患者对睡眠障碍的紧张度,达到全身放松,有利于入睡[17]。
5.2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有学者认为,改善住院环境,保持病区舒适、安静,对床垫、枕头等寝具引起的不适及时予以解决,以患者的方便和舒适为目的的护理,对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18]。患者入院后因周围环境陌生,生活习惯改变以及病房中噪声、强光、气味、温度和湿度等的变化,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护士要综合考虑一切可能造成患者失眠的环境因素,并消除不利影响,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合理安排病室,分配病房时按病情轻重、年龄分配,以免因病情、年龄、睡眠习惯而互相影响。夜间收住院的患者尽量安排在小房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护士站旁边留出一间小房间,专门用于夜间新收住院患者和术后患者,这样既有助于护士的观察和治疗,也不会影响到其他患者。另外,护理人员还应为患者提供洁净、松软、舒适的睡衣,保证床单位的清洁,经常通风换气,消除病房异味,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医务人员注意控制夜间谈话及音量,护士应该在注意自身的同时,管理病区的环境,做好患者家属的管理,晚10:00熄灯前清空患者家属,并做好解释工作,尽量不影响其他患者。病房设置光线柔和的床头灯,避免光线直接对着患者的眼睛。护士夜间查房和治疗时要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并尽可能改进夜间工作流程,根据病情要集中治疗和护理,实行个体化护理,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不在患者睡眠时做治疗,减少对患者的干扰。尽量通过多方协调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19]。
5.3注重心理和社会支持
5.3.1心理护理
护士要善于运用交流沟通技巧和倾听技术,理解患者苦恼和需求,找出心理问题症结所在,为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提供依据。耐心细致的做好宣教和解释,使其尽快消除陌生感,尽快适应环境。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介绍同类疾病的成功病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恐惧与焦虑,消除不良情绪影响,恢复心理平衡,促进睡眠。
5.3.2心理学治疗
在传统的疼痛治疗基础上结合心理学治疗起到更好的作用[20],可减低患者的药物用量。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护理可改变患者对人、对事、对己的看法,纠正心理偏差,减轻心理负担[17]。有关文献已经证实,认知行为疗法对多种类型的急、慢性疼痛都有显著疗效,包括术后痛、腰背痛、风湿性关节炎痛、肌纤维痛等[21];支持心理疗法:劝导、启发、鼓励、支持、同情、保证等方式,来帮助和指导患者分析认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使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和优势,以渡过心理危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催眠疗法:包括诱导、治疗性暗示和终止催眠体验的暗示。
5.3.3增加住院费用透明度,减轻患者的经济顾虑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情况,耐心解释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尽量为患者节省住院费用,实行每日清单制,可随时到护士站查询,让患者少一份担心,多一份放心,使其心理上得到支持和鼓励。尽量减轻经费问题带来的压力,可使睡眠得到改善。
5.3.4做好睡眠知识宣教
【关键词】 疼痛管理; 疼痛干预; 人工膝关节置换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 on pain contro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for nursing staff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reoperative period.Method:25 nurses who participate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nursing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Pain management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during preoperative period,the pai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Result: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the totally 64% of the orthopedic nurses had learned about knowledge of pain but not systematically,64% and 32% of nurse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ought it necessary and very necessary to study.Only 8% of the nurses obtained knowledge of pain from academic journals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score of knowledg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s after the pain management was (16.08±4.12)score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9.68±3.87)scores of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in management; Pain intervent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23
人工膝关节置换(TKA)作为一种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患的手段,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然而,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手术本身也带来了严重的围手术期疼痛问题。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会出现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反应,疼痛时间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剧烈的疼痛可以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对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导致患者休克[1-2]。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1936年,美国麻醉学教授EA Rovenstine在纽约创办“Pain Clinic”;1973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成立;自2004年开始,每年10月11日为国际镇痛日。随着对疼痛研究的进展,自控镇痛、局部神经阻滞、膝关节腔内注药、超前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等多种镇痛方式不断问世[3],但国外文献[4]报道仍有50%~70%的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有调查结果表明,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占总人口的30%,在美国有1/2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镇痛措施[5-6]。赵继军[7]对5000多例门诊患者进行疼痛现状调查,结果发现40%的患者有疼痛症状,其中50%以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虽然相当数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镇痛措施,但仍有50%以上的患者承受着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268例住院患者的调查中还发现,80%的患者疼痛知识缺乏,88%的患者遭受着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认为,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而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要从以医生和麻醉师为主体的疼痛控制,转变为以护理为基础,以医生和麻醉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有调查表明,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认识不足,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过实施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和治疗态度。
为此,本科自2014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围手术期对护理人员实施了疼痛控制的组织管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12日-2014年8月30日就职于本院骨科的护理人员25名,参与疼痛控制管理实施,护理人员资料统计于2014年3月。护理人员年龄18~41岁,平均(24.00±7.23)岁;年龄:≤20岁4名,21~30岁13名,31~40岁6名,≥41岁2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6名,本科以上学历9名;职称:护士13名,护师7名,主管护师以上5名;护龄:≤5年11名,6~10年8名,11~15年3名,≥16年3名。
1.2 组织管理及实施
1.2.1 组织形式 成立以骨科医生、麻醉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及患者共同参与的疼痛控制小组,制订针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疼痛管理计划。
1.2.2 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能力及需求的不同,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见原因、影响因素、病理生理、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围手术期镇痛新观念;疼痛的评估方法;手术前疼痛宣教内容;规范的疼痛记录;常用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拮抗反应、用药剂量及用药途径等。还选派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到国外或上级医院参加疼痛管理的培训学习;责任护士按时参加护理部疼痛护理学组定期组织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学习。
在病房大厅张贴疼痛知识相关宣传资料,发放疼痛教育手册和疼痛教育温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内完成首次疼痛教育,责任护士了解患者及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体验经历及需求,并进行相应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内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镇痛的必要性;超前镇痛、规律镇痛、保护性镇痛等新的疼痛治疗理念;疼痛药物的使用等,以期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1.2.3 实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首先由医生及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其次,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基本评估,测评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的认知程度,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疼痛教育,使其了解镇痛方案、各种疼痛知识,并基本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能够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过程;然后,按照职责分工要求,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疼痛干预,骨科医师及麻醉医师共同完成围手术期按时镇痛。护士在患者康复治疗前半小时口服常规镇痛药,降低患者康复训练时的疼痛,提高其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围手术期疼痛情况由护士指导患者自行评估,确定疼痛程度。疼痛评估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评估-处置-再评估;不仅评估患者静息时的疼痛,还要评估活动时、功能锻炼后的疼痛。护士参照VAS评分量表酌情处理患者疼痛情况,当疼痛评分≥5分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在评分≤4分时,则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运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如冷敷、改变、按摩、活动肢体、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理疗等。
在疼痛干预后,及时观察患者的依从性,评价镇痛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疼痛控制情况,根据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评价指标 本院自2014年3月13日起实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以本科25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25分,回收率为100%。护理人员于3月12日首次填写Abdalrahim等[9]设计的“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前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2014年8月30日再次填写调查问卷,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后对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该项问卷内含21项问题,主要对疼痛认定、疼痛控制、镇痛药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答题正确率的统计,量化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与疼痛控制态度的把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疼痛知识需求情况 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见表1。
2.2 护理人员实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认知情况比较 实施疼痛管理后,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16.08±4.12)分,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9.68±3.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护士主要通过临床工作实践获取疼痛知识,其次为学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或自学等途径。一方面,通过临床工作或自学疼痛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护士在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疼痛知识非常有限,工作后参加系统的疼痛知识继续教育机会又不多,因此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比较匮乏。本研究显示: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疼痛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提高其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使其良好地把握镇痛药物剂量,并能进行适当的疼痛评估与选择合适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为国外骨科的常规制度已施行多年,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通过进行疼痛的相关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的知识、改善护理人员对待疼痛的态度,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疼痛控制。Hanley[11]则指出护理人员具有的疼痛相关知识和疼痛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着其进行疼痛管理的质量。我国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发展较慢。目前国内大多数护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足够的理念和知识,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Caffery设计的《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表》对374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证实,国内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相当缺乏,平均答对率仅38.9%,明显低于McCaffery等[13-14]报道的72%的标准。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设计的《老年人疼痛知识调查量表》对621名护理人员的研究也证实,疼痛知识问卷平均分仅为41.17分,远远低于80%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护士长为团队的主导,加强了整个组织管理的权威性,一方面保证了各个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增加患者对于疼痛干预的信心;由骨科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医生-护士-病患模式转变,在该模式中护理人员成为疼痛控制的主体,这与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当医生与患者桥梁的作用相适应:(1)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教育并实施疼痛干预,确保了对患者教育的落实及镇痛干预措施的及时执行;(2)护理人员能更及时地对疼痛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及观察[16];(3)护理人员能够更及时地将疼痛干预的情况向医生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更改干预措施;在管理方面,护理人员内部分层次管理,各司其职,形成一个一体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这不仅保证了疼痛干预的顺利进行,还有助于进行持续的质量控制;动态评估及评估-干预-再评估的模式,使得疼痛评估成为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这一方面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整个疼痛变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疼痛干预措施的及时调整,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缩短了疼痛管理过程。经本研究证实,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及患者对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总之,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合理而有效的镇痛管理,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知识的掌握及正确的态度认识。该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建立“疼痛管理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丘,刘英,许方荣.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5):10-12.
[2]王丽娜,段嫦丽,尹保民.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2):54-56.
[3]刘振宇.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141-143.
[4] Howington J U,Hanel R A,Harrigan M R,et al.The Neuroform stent,the first microcatheter-delivered stent for use in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J].Neurosurgery,2004,54(1):2-5.
[5]王春雪,王拥军.建立慢性疼痛的组织化医疗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7):601-602.
[6] 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2000,35(2):375-383.
[7]赵继军.疼痛临床管理[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9):61.
[8] Rawal N,Berggren 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vices:a low-cost model[J].Pain,1994,57(2):117-123.
[9] Abdalrahim M S,Majali S A,Stomberg M W,et al.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gram on improving nurs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pain[J].Nurse Educ Pract,2011,11(4):250-255.
[10] van Valen R,van Vuuren H,van Domburg R T,et al.Pain management after cardiac surgery:experience with a nurse-driven pain protocol[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2,11(1):62-69.
[11] Hanley J.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eristomal pyoderma gangrenosum[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1,20(7):S12,S14-S17.
[12]李漓,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11):633-635.
[13] McCaffery M,Robinson E 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s how you 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quiz 45-37.
[14] McCaffery M,Ferrell B R.Nurses’ knowledge of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how much progress have we mad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1997,14(3):175-188.
[15]喻惠丹,Petrini M,刘义兰.护士对老年病人疼痛知识掌握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95-698.
中国实用医药(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 issn:1673-7555 cn:11-5547/r 邮发代号:80-600 周期:旬刊 出版地:北京市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中国实用医药期刊简介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专业性学术期刊。由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社出版发行。
主要栏目
设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论坛、专题报道、综述、临床医学、药物与临床、实验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案例、中医中药、药物研究与鉴定、药物质量控制、药品检验、药物经济学、卫生论坛、检验论坛、诊治分析、误诊分析、医学影像技术、医院建设与管理、医药教学、康复论坛;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肿瘤科疾病、血液内分泌疾病;医技检查与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结核病、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老年疾病、骨科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皮肤性病;药学进展、药物制剂、药事管理、呼吸系统用药专栏、神经科药物专栏、循环系统用药专栏、感染科用药专栏、 儿科用药专栏、中药及天然药物专栏、妇产科用药专栏、消化系统用药专栏、泌尿系统用药专栏、精神科用药专栏、五官科用药专栏、皮肤性病科用药专栏、代谢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专栏、男科及泌尿系统用药专栏、抗病毒药物专栏、传染病药物专栏、抗结核病药物专栏、老年病药物专栏、心血管系统药物专栏、中西医结合用药专栏、抗艾滋病及感染性疾病药物专栏、生物制品专栏、抗微生物药物专栏、激素及影响内分泌的药物专栏、用药指南、药事组织、制剂技术、调查研究与分析、临床医学信息学、医院数字化、临床与护理工程、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医学图书与情报、护理园地、医院建设与管理、经验荟萃等栏目。
【摘要】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起自三、四十年代,近几十年发展迅速。在国内,因其操作简便,力学稳定,功能较全,配套完善等,在治疗四肢骨折方面已被广泛认可并迅速发展。本文通过阐诉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护理的现状,归纳了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的因素及其相应护理措施,以期为骨科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临床护理提供信息。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骨折;护理
外固定支架是根据骨折治疗要求,通过穿插在骨上的钢针和体外装置的连接达到骨折固定、加压、牵伸等作用,为骨折的愈合制造生物力学环境,达到治疗目的[1,2]。由于外固定支架具有设计合理,选材考究,术后允许再调整等特点。固定角度的可调性,是骨外固定的优点[3]。而且术后不需要其他外固定保护,在早期即可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克服了1,2期骨折愈合方式的缺点,支持了“第3种愈合方式”的观点[4]。近年来体外固定支架已广泛用于治疗四肢骨折[5]。但若术前术后护理不当也会引起并发症,如:针孔感染,支架松动,骨折不愈合等[6]。现将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一 护理
(一)心理护理:患者突然骨折,使其产生恐惧和焦虑,对骨折后肢体功能恢复顾虑较多,缺乏信心,情绪抑郁,不能很好的配合康复训练[7],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好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和病区环境介绍,疾病的知识,治疗的方法,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二)术前准备:备齐各项常规检查报告,如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测定,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片等。手术前晚根据麻醉方式通知患者禁食禁饮的时间,如臂丛麻醉术前需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连硬外麻术前12小时开始禁食,术前6小时禁水[8]。术前半小时行手术野皮肤准备,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2个关节以上6cm。
(三)术后一般护理:按臂丛或硬膜外麻醉术后常规护理。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30°。下肢骨折术后将薄枕垫于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20°-30°,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合并血管损伤或骨间膜高压征患肢不宜垫高,以免加重肌肉缺血、肿胀、坏死[9]。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可因穿针不当,损伤肢体的主要血管及神经[10]。因此在术后24小时内要密切观察患肢末梢皮肤的颜色、温度以及动脉搏动、活动情况。
(四)预防针道感染: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除钉道感染报道较多外,其它并发症报道较少[11,12]。严重的感染将被迫拔针而终止应用此方法治疗。这也是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早期没有被推广的原因[13]。术后第二天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外固定支架针道敷料干燥,一般2-3天换药一次。如针孔处无渗出可酌情暴露,每日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针孔处2-3次。一旦针道处的钢针上形成了硬的灰白色纤维素环,切勿以棉球用力擦拭针孔处或将纤维素环当作普通皮痂擦掉,因其对针孔感染有屏障作用,可以减少感染。密切观察针孔有无出血、分泌物及发热等现象,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汇报医生,查明原因,遇到针孔严重感染的患者要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加强局部护理,保持引流通畅,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及抗菌治疗,局部可用雷夫奴尔黄沙条换药[14]。并停止功能锻炼。经上述处理感染未好转者需果断拔除外固定支架。感染控制后重新固定[15]。
(五)外固定支架松动的预防:外固定支架松动可导致骨折再移位,影响骨折愈合,应定时检查螺丝有无松动,及时扭紧螺母,以保证外固定支架对骨折端的牢固固定。
(六)功能锻炼:有研究表明:下肢制动6周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腓肠肌肌纤维变性,脂肪和纤维组织增加,残存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减少26%,主要表现为Ⅰ型肌纤维萎缩,2个月后其肌容积减少一半[16,17] 。另有文献报道:制动3周后的大鼠进行3周的自然训练未能使雄激素受体的结合容量完全恢复正常,肌纤维依然存在萎缩。但3周低强度的运动训练能明显提高局部肌组织雄激素受体结合容量并改善肌纤维形态 [18]。骨折外固定支架的优点是固定一般较为牢固,患者可早期负重,加强功能锻炼。但由于患者心理惧怕和对疼痛的敏感,往往不愿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结果致骨折延迟愈合,肢体关节僵直或强直[19]。因此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患肢肿胀的消退,预防关节功能障碍,防止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促进骨折牢固愈合,要使患者认识到功能锻炼是其他治疗无法取代[20],让患者主动配合功能锻炼。
1 肌肉锻炼:进行患肢肌力充分等长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同时,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给骨折处以生理压力,有助于骨折端接触,促进骨折愈合[21]。每日2-3次,每次15-30min。
2 关节锻炼:术后第2-3天肿胀开始消退时开始锻炼,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可开始关节锻炼:上肢骨折以肩关节和肘关节为重点。肩关节以外展、上举、旋转为主,肘关节以屈、伸、外旋为主。下肢骨折主要锻炼关节屈伸。3-5 天后行主动运动。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不发生疼痛为宜。在大腿,术后可立即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而在小腿,术后常易形成医源性垂足,因此,早期的足背伸训练尤为重要[22]。如果为下肢骨折,术后第2周后协助患者在床边扶双拐患肢不负重站立,并逐渐过渡到行走练习,注意安全,防止摔倒[23]。 但是对桡骨远端骨折是否早期活动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二 出院指导
(一)继续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教会患者及家属锻炼的方法,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和重要性,使患者积极主动地进行训练,家属也尽可能协助其完成被动训练。
(二)外固定支架暴露于肢体外侧,需要固定的时间一般为3-6月,为防止针孔感染,每日用 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针孔2-3次,保持针孔处的清洁与干燥。如针孔周围有红肿疼痛应及时就诊。
(三)外固定支架注意防止外力碰撞。特别要向下肢骨折的患者强调避免外伤。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随便拆卸或松动固定支架的螺丝钉,以免引起支架松脱,导致骨折的移位畸形。
(四)给予含钙丰富,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骨折的愈合。
(五)定期门诊复查。X光片示有连续骨痂生长,且塑形良好,则可去除外固定支架,拔钉后,将钉道用酒精纱布外敷,并加压包扎3-4 d后即愈。
三 小结
外固定支架可改变固定角度,实施了早期的牢固稳定与后期的弹性固定,早期即可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是治疗四肢骨折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有广泛或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开放骨折,骨外固定器几乎是唯一有效的固定方法[24,25]。但外固定支架也有针孔感染、支架松动、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因此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为了促进骨折愈合,尽量避免发生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相关并发症,完善的术前术后、心理护理、以及周到的出院指导是尤为重要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而对骨折患者来说,术后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对术后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4.
[2] 王秋根,张秋林.现代外固定支架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1.
[3]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0.
[4] 王淑芳,周凤.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护理.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6(2):26-27.
[5] 贾长荣,石洁.三维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8(3):42-43.
[6] 张余,尹庆水,权日,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10):40-43.
[7] 于仲嘉,刘光仪,张志占,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6,16(4):211-214.
[8] 黄敏,贾静,马巧霞.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折的临床护理.河北医药,2001,5:12.
[9] 孙占胜,蔡锦方,孙宝国,等.Bastiani式单侧外固定架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中华创伤杂志,1997,13(1):45.
[10] 秦建军,邢文志,景铁良.骨外固定架治疗严重开放粉碎性胫腓骨骨折.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6,11(6):368-369.
[11] 蔡一红.外固定支架临床临床应用的术后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1(16):9-11.
[12] 贺京西,李吾成,陈伯伦,等.外固定器治疗针道感染及其防治.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0):630.
[13] 范晓群,马永威,耿丽华.酒精和碘伏用于外固定架针孔消毒效果对比观察.中华医院感染杂志,1997,7(3):165.
[14] 林国兵,李平生,李重茂,等.超关节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下段开放粉碎性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97,12(9):580.
[15] 张春燕. 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护理43例.现代护理,2007,24(13):31-33.
[16] 倪国新.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7,3(4):9.
[17] Hather BM,Adams GR,Tesch PA,et al.Skeletal muscle responses to lowˉer limb suspension inhumans.Appl Physiol,1992,72:1493-1498.
[18] oFransen M,Mc Connel S,Bell M.Therapeutic exereise for peple with osˉteoarthritis of the hip or knee:A systematic review.Rheumatol,2002,291:737-1745
[19] 谢秀霞,杨晓娟.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折的术后护理.中原医刊,2002,4(2):15.
[20] 杨彩霞.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6):97-99.
[21] 文化娟,白桂.下肢骨折术后内固定物断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92.
[22] 廖惠芳,周远兰,吴丰果.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的护理62例.2005,26(03):336-337.
[23] 孙爱臣,张英.多功能骨外固定架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5,21(02):220.
[24] 潘志军,黄宗坚,袁中兴.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73-375.
【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老年病;关节部位注射;膝关节镜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护理;综述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又称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病或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是骨伤科常见的一种以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甚至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1]。门诊膝痛患者有1/2以上是因为骨关节炎而就医,60岁人群中,50%在x线片上有骨关节炎表现,其中35%~50%有临床症状;75岁以上人群中,80%有骨关节炎表现,年龄越大,骨关节炎出现临床症状者比例越高[2]。我国老年人的koa主要由于关节退变,关节软骨变性,继之出现裂隙,软化或剥脱,骨质裸露,软骨周围组织增生,骨赘形成,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当增生的骨赘压迫刺激其周围的软组织及血管神经,引起无菌性炎症时,则会出现关节疼痛或肿胀[3]。近年来老年koa西医治疗护理方法逐渐增多,本文就其护理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1 关节部位注射的相关护理
用玻璃酸钠治疗koa,能够给患者补充外源性玻璃酸钠,提高关节液内玻璃酸钠的含量,使软骨表面形成自然屏障,减轻或消除关节的摩擦,改善滑膜的生物学功能,恢复和稳定关节内环境,重建koa关节内已被打乱的平衡系统。玻璃酸钠治疗中度骨关节炎的远期疗效较好,7年后的有效率占66.5%,可见使用玻璃酸钠注射疗法治疗中度koa可以延缓病程的进展,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4]。
陕海丽等[5]对28例老年koa患者在首次、第2次、第5次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过程中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及实施护理干预,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得出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实施注射前及注射后的护理干预,以达到最满意疗效。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在第2次注射前,患者的紧张心理、担心穿刺疼痛及对注射技术的信任度均有了明显改善。李勤[6]
对56例老年koa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配合系统化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且在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赵勇等[7]采用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koa患者30例发现,对早中期koa疗效较好,对重症患者或反复治疗无效者,建议其采用膝关节手术治疗,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使患者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刘润森等[8]采用骨肽注射液、玻璃酸钠配合中药熏洗治疗koa患者110例,并与106例予膝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配合口服吲哚美辛及维生素b1治疗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89.09%,对照组有效率占75.4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齐光华[9]用熏洗方联合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治疗koa患者55例,并与55例单纯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患者对照。疗程11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程度变化、不良反应、复发率等的差异。结果两组缓解骨关节炎患者静息痛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在改善koa的运动痛和koa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 行膝关节镜手术的相关护理
关节镜具有视野开阔、操作方便、诊断明确、创伤小、疼痛轻、皮肤瘢痕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同时辅以正确的康复护理是膝关节镜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能有效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腱和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软化瘢痕,恢复关节和肢体功能。张锡梅[10]对34例老年koa患者实施膝关节镜手术,并配合因人而异的个体匹配性围手术期护理,结果达到了良好的疗效。熊彦等[11]采用orem护理模式护理27例老年koa关节镜治疗术后患者,并与27例按常规护理患者对照,结果自护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hss评分依次明显高于前一时间段(p < 0.01);在出院时两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术后3个月、6个月hss评分自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杜艳霞等[12]对544例(623膝)koa患者采用关节镜治疗,根据骨关节炎及老年患者的特点,术前详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饮食的指导;术后除观察术侧肢体情况外,加强全身情况观察
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的功能锻炼。结果本组544例(623膝)优良率86.9%,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保证了手术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乔玉宁[13]对64例老年koa患者实施关节镜手术,配合因人而异的个体匹配性围手术期护理,达到了良好的疗效。本组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生活均已自理,疼痛明显缓解。覃瑜芳等[14]对234例老年koa患者行膝关节镜下等离子刀手术,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进行术前评估、术后预防并发症、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等护理。结果234例患者均进行3个月至4年
的随访,按膝关节功能评定其疗效,优良率达86.3%,无明显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应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合理的功能锻炼亦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马辉等[15]对57例(62膝)koa患者行关节镜下手术及术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术后常规功能锻炼及中药辨证口服治疗。中医康复治疗于术后1周应用中药汤剂,同时配合“补正续骨丸”可以起到补肾强体,续筋接骨的作用。结果随访3个月及1年后复查,随访3个月优良率占82%,随访1年以上的优良率占73%,术后大多数患者局部症状得以改善,关节活动情况好转,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3 全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护理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现代骨科发展中非生物材料与生物材料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是患者膝关节破坏到最后阶段的治疗手段。手术技术日趋成熟,而手术效果则与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好坏密不可分,早期、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是重建关节活动度、有效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就显得尤其重要。沈勤等[16]对23例老年ko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讲解膝关节康复训练的一般程序,指导并帮助患者掌握增强肌力和恢复关节活动度的方法及要领,术后麻醉消除就开始按程序行康复训练,1周后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训练效果。结果本组23例术后6~12个 月膝关节可自由屈膝90°~100°,无疼痛,关节稳定,可以无限制地自由活动。张小林等[17]对58例(74膝)老年患者行tkr,通过掌握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原则,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特点,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经过随访无1例发生并发症,效果均满意。因此,精心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是tkr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贺建华等[18]对接受tkr的老年患者21例(36膝),入院后随机分a、b两组,a组实施系统功能训练,b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a、b两组在术前及术后3周末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贺建华等[19]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在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训练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将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26例(45膝),入院后随机分为研究组13例(23膝)和对照组13例(22膝),两组患者均采用骨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自我效能评分及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能充分调动患者自身潜能,增加患者自信心,提高训练效果,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早日康复。张国妹等[20]探讨生物冰袋冷敷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和止疼的效果,将5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3例术后采用常规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观察组27例除术后采用常规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外加冰敷护理。分析患者疼痛分级,评价患者满意度,记录术后出血量和肿胀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分别为(266.3±100.00) ml和(470.0±148.65) ml,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疼痛分级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肿胀消退时间分别为(5.50±1.77) d和(7.19±2.01) d,两组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表明,生物冰袋冷敷能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减轻术后患肢疼痛,缩短患肢肿胀时间。金小鹿等[21]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夹管和冰敷的护理方法,选择行单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5例,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夹闭引流管和冰敷等措施;而对照组患者20例行常规处理,即置管持续引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疼痛程度和肿
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12,24,48 h切口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患者术后24,48 h疼痛评分和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痊愈出院。结果表明,早期夹管和冰敷能有效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减轻疼痛和肿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4 展 望
目前对于koa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以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缓解症状为主,但由于其胃肠道、肝肾及心血管等方面的毒副作用,使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关节镜手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会对膝关节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由于膝关节在下肢功能中的作用、手术本身的特点,术后的康复护理及功能锻炼显得尤为重要。以运动疗法为主的非药物治疗备受重视,但适用于koa患者的确切的运动治疗“公式”还没有产生[22]。非手术疗法并不能解决所有koa问题,不同严重程度koa对非手术疗法疗效反应不同。医护人员有必要加强评价非手术治疗、关节镜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及相关护理不同程度koa的疗效研究,为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理的治疗及相关护理方案提供量化标准。koa产生症状及功能障碍的因素较多,临床上综合疗法能针对多种因素治疗,疗效优于单一疗法,这点在综合治疗与单一疗法相互比较研究中也得到证实。近年来许多外治法治疗koa,有疗效好、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等特殊优势,但有待挖掘整理提高推广。
5 参考文献
[1] 彭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3,15(1):7-8.
[2] 梁成义.医用臭氧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9,33(7):527-529.
[3] 王光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6):121-122.
[4] 苗贵强,谭文成,吴昊,等.玻璃酸钠治疗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远期疗效[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2):218-220.
[5] 陕海丽,程莉,杨彦文.老年骨性膝关节炎患者注射施沛特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248-249.
[6] 李勤.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6例心理与康复护理[j].云南中医药杂志,2011,32(1):71-72.
[7] 赵勇,陈海波,覃旭,等.玻璃酸钠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30例疗效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9,30(4):378-379.
[8] 刘润森,李维忠.骨肽注射液、玻璃酸钠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1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0,42(8):53-54.
[9] 齐光华.熏洗方联合玻璃酸钠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248.
[10] 张锡梅.关节镜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4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6015.
[11] 熊彦,刘婷.orem护理模式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9,37(4):396-398.
[12] 杜艳霞,曹虹.关节镜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及康复锻炼[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5):70-71.
[13] 乔玉宁.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治疗围手术期护理[j].淮海医药,2008,26(6):563-564.
[14] 覃瑜芳,金先跃,唐四桂.老年性膝骨性关节炎等离子刀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广西医学,2008,30(5):
757-758.
[15] 马辉,付博.老年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手术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
895-896.
[16] 沈勤,郑绿林,张晶.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护理[j].甘肃医药,2011,30(9):
555-557.
[17] 张小林,徐菊芳,侯瑞莲.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的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2011(7):
139-141.
[18] 贺建华,岳春生,朱文雯,等.系统功能训练对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1093-1094.
[19] 贺建华,岳春生,赵雅辉,等.自我效能理论在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9(9):45-46.
[20] 张国妹,姚剑英,周玉娟,等.生物冰袋冷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j].
广东医学,2011,32(19):2616-2617.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术前、术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2-02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P):通过手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替代与重建病损的髋关节,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解除疼痛、,以缓解症状、纠正畸形,改善及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基本护理
1.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骨科较大的手术,而且病人年龄偏高,已经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而且此类病人大多疼痛、活动受限,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老年人住院后容易考虑的问题太多,诸如经济问题、治疗效果问题等从而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心理状态。因此,心理护理极为重要。护士要在病人进入病房后,要热情接待病人,让病人熟悉环境,有信心,打消恐惧心理,向病人讲述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讲解此类手术多次成功的先例当其了解手术能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后,并结合介绍手术成功者来“现身说法”,多数病人都愿意尽快手术。
1.2 饮食及护理。由于患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加之卧床后胃肠蠕动会减慢,影响消化功能,病人会有便秘等症状,所以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是术前的重要内容,因此饮食方面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进食、鼓励多饮水,防止患者因担心大小便不方便而自主的减少进食现象的发生。股骨颈骨折病人常规行患肢皮牵引术。皮牵引术可以改善髋关节周围组织挛缩,松弛肌肉,有利于手术中操作和髋关节的稳定。牵引后应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肢体活动情况,维持牵引的正常状态。牵引的重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不可随意增减。牵引病人应做好交接班,加强骶尾部及牵引肢体的皮肤护理。
1.3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了解患者身体的基本状况,协助患者做好髋关节正侧位片的检查,血样的采取、心电图、尿样等方面的检查。常规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术前3天皮肤的无菌准备,根据X线片选用两套大小相差1号的全髋材料,吸烟患者要暂停吸烟。训练患者在特殊下饮食及大小便。因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不能下床,为防止患者在绝对卧床的情况下出现大小便困难,应从入院后即开始训练床上饮食及大小便,同时应耐心做好思想工作,说明其目的及意义,以取得密切配合。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饮食及护理,疼痛护理等,患者进入病房后要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1h测BP、P、R各一次,接好导尿管,肢体抬高,经常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记录每小时尿量并采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而且要应注意心、肺、泌尿系统并发症。所以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扩胸运动及深呼吸,鼓励病人将痰咳出。正确的是减少人工髋脱位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患足穿“丁”字鞋,膝下垫一较小的软枕,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摆放的重要性,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防止脱位发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病体的创伤较大,在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即感到切口疼痛,并可持续72h甚至更长。有效解除病人疼痛,可保证睡眠和良好的心里状态。常使用镇静剂或止痛剂。由于此手术创伤大,出血较多,术后应注意观察切口敷料的渗血及切口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另外,结合体温情况并结合切口换药的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感染征象。
2.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此类病人多为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环境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差、合并症多等特点,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包括褥疮、便秘、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及血栓、脱位等。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并经常咳嗽、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鼓励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逆肢体方向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还可在手术的肢体穿上特殊的弹力长筒袜,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防止发生压疮,要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每2小时翻身按摩身体受压处皮肤,同时应增加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预防感染是加强手术前后各个环节护理的关键,术后常规输入有效广谱抗生素,待体温降至正常后停药,一般为7~10d,而且要注意切口换药时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为防止术后发生脱位,不宜盘腿,不宜侧卧,不宜坐矮凳子或下蹲活动,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以防止髋关节过度内收前屈。
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及功能锻炼
早期训练:手术6~10h后,带生命体征平稳后,可进行局部肌肉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术后4~5d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臀部收缩运动,术后7天可用CMP(持续被动运动仪)协助被动运动。中期训练(术后7~14天):①继续上述方法训练。②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③侧卧位外展运动,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垫软枕,禁内收内旋。④俯卧位后伸髋屈膝运动。后期训练(3周以后)术后3周左右可扶拐下地进行行走训练。①离床训练:先训练由卧位到坐位,再训练病人由坐位到站位。②行走训练:站立适应后可进行行走训练。患肢不负重,负双拐行走,术后3个月后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但是要注意功能锻炼计划要个体化,即根据病人的不同身体情况来制定适合不同个体的锻炼计划,如有骨质疏松的病人,下床时间需适当推迟。其次,功能锻炼过程中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伤口有无渗液等情况。再次,锻炼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发生脱位。
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术后6周内勿交叉双腿,应侧卧,双膝间应放一软枕;勿坐沙发或矮凳而且不能前倾及下蹲拾物。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应在家中座椅、座便器上安装可靠地扶手,并适当提升其高度,日常生活如洗澡、上厕所等应避免髋关节过渡屈曲。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患肢有不适时随时到医院检查,定期复诊。
参考文献
[1]胥少汀.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965-1871
[2]丁慧丽,余艳丽,张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23-124
[3]杜杏利,方汉萍,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J].护理杂志,2000,15,1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