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忆江南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妇联副主席
同志们、小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组织开展 “***红脸蛋”海南关爱留守儿童系列公益活动,这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受刘锦主席的委托,我代表省妇联向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海南儿童事业发展的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留守流动儿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妇联组织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央和省委十分重视留守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省妇联也充分发挥协调、服务、推进职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省妇联在全省推进“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和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书屋”建设,为留守流动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安全等多方面提供服务;整合资源开展“书信传亲情”、 “情系留守儿童”等活动,组织“社会妈妈”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精神上的关爱、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积极争取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红脸蛋基金”10万元,实施“营养补助计划”项目,使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新民小学192名农村留守流动及贫困学生享受到为期一年的免费午餐。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7分)
1.
(6分)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女佣
________(yōng
yòng)追悼
________(dào
diào)嚼饭________(jiáo
jué)
怒号
________(hào
háo)
敷药________(fū
fú)
绷带________(bēng
běng)
三更
________(gēng
gèng)淌血
________(xiě
xuè)
逝世________(shí
shì)
2.
(6分)读拼音,写词语。
时光轻轻悄悄地在我们身边nuó
yí________片我们还没来得及整理那些美好的记忆,就要与小学生活告别了。fā
fèn
tú
qiáng________、bǎi
liàn
chéng
gāng________、jiān
chī
bú
xiè________是老师yǔ
zhòng
xīn
cháng________的教诲,手捧shū
jí________、quán
shén
guàn
zhù________是同学们的学习场景,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的课间游戏更成为童年的美好回忆。这些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我们将永远珍藏。
3.
(8分)看拼音,写词语
bǐ
shǒu
wēng
wēng
jiā
qín
shuǐ
bè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liàng
qiàng
xié
dài
gān
gà
chuán
sh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7分)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天门山是一座大山。
________
②从“天门中断楚江开”可以感到长江奔腾的气势。________
③《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后两句话是写西施。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共4题;共49分)
5.
(9分)课外拓展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____
A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6.
(19分)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
(11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该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诗也是白居易的?(
)
A
.
《赋得古原草离别》
B
.
《登鹳雀楼》
C
.
《静夜思》
(2)“能不忆江南?”是(
)
A
.
设问句
B
.
反问句
C
.
陈述句
(3)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
.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
风景旧曾谙
C
.
江南好
(4)江南美在哪?抄出两句。
8.
(10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1)默写古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2)诗中用“擎雨盖”比喻________。
(3)诗中写了两种花,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了两种颜色,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了两种水果,是________和________。
(4)诗人告诉我们________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7分)
1-1、
2-1、
3-1、
4-1、
二、诗歌鉴赏
(共4题;共49分)
5-1、
5-2、
5-3、
6-1、
6-2、
6-3、
7-1、
7-2、
7-3、
7-4、
8-1、
8-2、
关键词:意境美 语言美 情感美 形象美 创造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要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如教学《忆江南》时,我把《忆江南》的朗读录音和歌曲插入课件中。朗读录音能让学生通过名家的范读,从听中感受到古诗的情境,从而不必教师去多费口舌讲解如何朗读,学生就能仿读得抑扬顿挫。如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当学生读完,心中不由地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此时老师再适时进行一些背景介绍,如日出与春来相对、江花与江水相对、红与绿相对、胜与如相对、火与蓝相对,词性相同的对仗使得音律和谐,这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而《忆江南》这首歌曲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一千多年前的江畔诗人隔江思念家乡的意境。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在《秋天》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个画面,三节诗组成了三幅画。拿第一幅图未来来说明,在第一节的末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当学生读到此句时,普遍都会产生一个疑问:秋天怎么会栖息呢?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就应适当地进行点拨:“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这里是拟人手法,概括出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所以说,“栖息”一词用在此处意味隽永。另外,我还让学生通过比较欣赏来品味语言。同样以第一节为例,在阅读时,要求学生找出其中最喜欢的诗句并进行品味。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我适时地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学生纷纷以这句中的“幽”字为依据,认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我顺势追问:“伐木声”毕竟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你觉得用“飘”合理吗?这时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的声音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构成了一幅清冷润泽的秋声图。学生通过比较品赏,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美。
三、动情传情,激感美
例如《羚羊木雕》一课中交织着的亲情友情与委屈之情,无不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师生间产生心灵的沟通、引起情感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充分感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四、制作课件,领会形象美
例如我在《天净沙・秋思》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天净沙・秋思》图像,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画面;接着配乐采用名家朗读录音,或者老师读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读学生听,使学生在声音语言中整体感知;最后自由朗读。这样,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词的深邃的意境,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例如,在处理冰心的《观舞记》时,让学生观看CCTV第四届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大秧歌》。学生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看完后要求他们总结看到的舞蹈特点,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也为后面的当堂完成写作片段奠定了基础。我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开口发言,同学们精神振奋,发言踊跃。最后,让学生们在讨论的基础上观看与印度舞有类似特点的中国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后写一段话,描述看到的舞蹈。在这节课中,给学生充分的创新思维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既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又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
总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用教材中美的形象感染学生,用美的情操陶冶学生,让美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上回响,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学会鉴赏美、发现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 语文新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3)。
又名莲花。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亦称“菡萏”“芙蓉”“芙蕖”。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本草纲目》谓芙蓉,即“敷布容艳之意”。
荷花系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古人又多以“水”字起头命名,如“水花”“水芸”“水旦”“水目”等。又别名“水芝”“泽芝”,源于三国时文学家曹植之《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将荷花赞誉为水中灵芝。
荷花气质圣洁高雅,又有君子之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之别名。亦别称“玉环”。据《北梦琐言》载:唐元和(806―820)年间,书生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素衣粉面女郎,心生爱慕之情,遂以一枚玉环相赠。一日,他发现自家院内水池中有一朵荷花开放,十分艳丽,花蕊中有一枚玉环。经仔细端详,正是其所赠女郎者。大惊之下,他折断了那枝荷花。“折之乃绝”,从此再未见到那位女郎。故人们又称荷花为“玉环”。
莲子
荷之实,别名“玉蛹”,因莲肉色白如玉,形似虫蛹。古代无名氏《莲子》诗云:“不是荷花窠里蜜,方成玉蛹未成蜂。”故莲子又有“白玉蛹”的雅称。
莲子又别名“湖目”,因藕生湖中而莲子似目,故名。唐皮日休《夏景冲澹诗》云:“天台尽得千回春,湖目芳来白渡游。”宋苏轼在《忆江南寄纯如》诗中也提到:“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为生。”
藕
荷之地下茎,别名“玉节”,因色白如玉,故名。又别称“玉玲珑”,因其白嫩如腕,故名。
藕又别名“玉臂龙”。相传唐末崔远家别墅在长安城南,中有一楔池,曾从池中掘出一稍狭巨藕,形如长龙,故名“玉臂龙”,又称“楔宝”。
荷名之流
荷花在我国广泛分布。自古以来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其艳丽的形象、绰约的风姿与高洁的品质,为广大群众所敬重。因此,许多事物以荷、莲来命名或附丽。莲与荷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表明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如:
我国各地山峰不少以莲花命名。最著名的有:江西庐山莲花峰,安徽黄山莲花峰(三十六峰之一),陕西华山莲花峰(五峰之一),湖南衡山莲花峰(七十二峰之一),等等。
水名:福建瓯江别名芙蓉江,江苏无锡有芙蓉湖。
地名:江西省有莲花县,台湾有花莲市,四川成都别称芙蓉城。
小地名:北京有莲花桥、莲花胡同。济南市有条古街名芙蓉街。江西萍乡有以生产烟花爆竹闻名的小镇――莲花塘。湖南张家界机场名荷花机场。特别是澳门,因其地势、地貌酷似荷花与莲茎,历来有“莲花宝地”“莲花福地”之称,故其一些地名、街名、村名、庙名多与荷花有关。
人名:古今女性以荷、莲取名,不计其数。《红楼梦》中的香菱,原名英莲。少数男性亦不完全排斥用“莲”字,如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
寺名:安徽九华山有“莲花庵”。
剧目名:京剧有《秦香莲》,神话剧有《宝莲灯》,电影有《芙蓉镇》,秦腔剧目中有《荷塘训子》等。曲艺剧目中有广东“弹词”《二荷花史》。民间歌曲有“莲花落”。
书集名:五代释齐已撰《白莲集》十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莲花公主”“寒月芙蓉”等篇。
器物名:唐时铜镜因形似莲花而称“芙蓉镜”。古时宫中烛台多为莲花状,称“金莲炬”。古代用铜叶所制计时器名“莲花漏”。
衣饰名:秦汉时宫中妇女之头冠称“芙蓉冠”。用芙蓉花染缯所制之帐称“芙蓉帐”。唐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芙蓉帐暖度春宵”之句。
府第名:旧时在朝或地方长官的幕府称“芙蓉府”,又称“莲幕”。
用品名:古时保养纸张的一种色粉称“芙蓉粉”。
(选自《荷事:中国的荷文化》,山东画报出版社)
〖请你参与〗
1. 下列对这篇选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篇散文主要从荷的花、莲子、藕的不同别名及莲与荷在汉语中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溯源,表现了人们对荷的喜爱。
B. 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把荷花称作“菡萏”“芙蓉”的依据是看其是否发芽。
C. 从“玉节”“玉臂龙”的别称中,我们可知藕的色泽是非常洁白的,形状也比较圆润,宛如人的手腕、手臂。
D. 莲子又别名“湖目”,是因为藕只生长在湖中,而莲子就像湖的眼睛。
E. 这篇文章涉猎广泛,列举了很多传奇故事、古典诗文,及各种山名、水名、地名、寺名等,可见作者对中国荷文化的研究很深。
2. 作者在第三段中进述书生苏昌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字]音乐赏析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在人类必须从事的两项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劳动和生殖中,随同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就孕育了音乐。事实上,人的左、右脚行走,心脏和脉搏的跳动,就是最简单的节奏;而原始人单调的语言只要有高低的语调变化,也就蕴含了旋律的因素。在春秋时期,华夏大地百家争鸣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化,而同时代欧洲正处于一片荒蛮之中,中国音乐在迎接黎明曙光的时候,欧洲音乐还在漫漫长夜里徘徊。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
在周朝时,政府部门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教学的课程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所谓的乐德,就是“中和、祗庸、孝友”等伦理道德观念;乐语就是“兴道、讽诵、言语”等礼教行为规范;乐舞则包括大舞、小舞等音乐理论、音乐诗篇的唱诵、舞蹈以及六代乐舞的表演。
两晋南北朝期间,战乱频繁,朝代更迭,随同社会的动荡变异、民族迁移的交往扩大,外族、外域的音乐文化同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广泛交流,在音乐史上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中清商乐是秦汉传统音乐的余脉,曹魏政权始设清商署,实为乐府变体。晋室东渡后,这些“中原旧曲”与南方音乐互为交流,使清商乐成为包括前朝传下来的相和歌、鼓吹曲,以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的总称,是当时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
宋代是词体歌曲创作的黄金时代,人们常用词调多达八百多首,其曲调一部分来源于传统及当代流行的民歌、小曲,如《忆江南》、《柳青娘》等;另一部分来自唐代歌舞大曲的部分段落,如《阳关引》、《倾杯序》、《水调歌头》、《声声慢》、《调笑令》等;以及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像《菩萨蛮》、《苏慕遮》等。宋代文人创作的词曲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按题材风格可大致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类。
明代中叶以后长期争逐于传奇剧坛的,为弋、昆两腔。清末民初,富有创新精神的“海派”京剧在上海崛起。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汪笑侬出于对清政府昏庸腐败、屈辱的不满,自编自演了《党人碑》、《哭祖庙》、《骂阎罗》等新戏,借此抨击时政,宣传爱国,寄寓了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并根据自己嗓音,吸取汪桂芬和孙菊仙二派之长,另创苍劲悲壮、吐字有力的新腔。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
1.神韵,有内涵
中国古典音乐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上,美学也造就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中国古典音乐不论是雅乐体系还是燕乐体系,都是建立在单音体系之上的,这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有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这样两点:一是“虚、静”。即人的心理处于虚、静的状态,不受外界干扰,才能认识世界。苏轼的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正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二是中和之美,即《论语》中“乐而不,哀而不伤”。可以说,“空灵”、“中庸”两点,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
2.是由声构成音,由音构成乐,由乐表现为音乐的整体艺术。
中国古典音乐重视情感和体验,重视从音乐结构到意境要体现艺术家用心去完善自身体验的心理过程;重视把人作为中心来加以强调的深层体现。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维遵循的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程序,而是情感的、意愿的、欲念的趋向。在古代士人的观念里,音乐是心灵世界的直接产物,音者,心声也的说法就曾得到历代士人的拥戴。从对听者心灵的攫取来说,音乐由于是发乎人心,比语言要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所以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三、如何对中国古典音乐的鉴赏
中国的古典音乐讲究美学思想的运用,在鉴赏中国古典音乐中,作为在音乐潮流融会较繁措的时代中,我们如何进行音乐鉴赏呢?我们用作品来说明:
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纯朴、憨厚的穷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当学业结束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倾吐蕴藏已久的爱情,但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但祝家嫌梁家境贫穷,而把祝英台许配给了一个豪门子弟——马大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不久便抑郁而死。祝英台闻此不幸,悲痛万分。在送亲的途中,她来到梁的坟墓前,向封建礼教发出了血泪控诉!此时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坟墓之中,遂化为一对彩蝶,在花丛中双双飞舞
显示部:相爱引子:
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
连接部:副部。
结束部:慢板,由爱情主题的音乐材料引申而成。小提琴与大提琴缠绵的二重奏,表现梁、祝“十八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
展开部:抗婚(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再现部:化蝶
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古代的东方民族都强调人与天和谐相处,都追求人与天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也体现着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受东方同情观中天人合一和谐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音乐更多地借助其结构来表现天地自然和生命意识的一体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游心于万物之初,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念,由此而塑造着传统音乐家随机开放的以时空意识为先导的艺术思维品格,从而形成一种象征生命运动的主体文化心理的乐之随心结构范式。
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涵。东方民族在同情观影响下,形成了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这一特点在东方所有的审美形态上都表现出来,东方民族所产生出的经验性的审美范畴,几乎都染上了以健旺的生命形式来类比、象征地表达的色彩。
关键词:古诗文 课堂 教学
新修订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它形象生动、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小学生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古诗文教学历来是语文学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验版语文新教材中,古诗文的篇幅更增加到40%左右。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何等重要。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每天读一点、背一点古诗文,聚沙成塔,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随着小学生阅历、知识的增长,对所背诵的古诗文的朦胧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也就水到渠成。那么,如何从兴趣上引导小学生徜徉在古诗文的乐园里,不断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积累与运用能力?我以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搭建古诗文积累与运用的平台。
一、背诵与自查自悟相结合
自查自悟指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查询古诗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为学习古诗文打下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自查自悟的方式很多,可以在校内查,亦可以在校外查,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行理解、领悟的积极性,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自主学习报告会”、“自查自悟一得交流会”、“自查自悟方法评比会”、“自查自悟资料展示会”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通过上网查、跑书店等方法,通过自查自悟获得了不少知识,朦胧式的理解有时还足以使他们在阐述意见时,能够大胆地“旁征博引”,自如表达。
二、背诵与赏析相结合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在欣赏和评析中相互交流,升华认识,我们开展多欣赏、多评析活动:
一是启发学生多诵读。要求孩子诵读、熟背中国文化的经典作品,平均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们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大声诵读,回家后,再由家长领读,一般数遍之后都能背诵了。
二是组织学生多欣赏。我们可以利用课间、活动课组织学生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欣赏配乐诗朗诵。学生从讲授者口中,在优美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欣赏法犹如一把金钥匙,让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文的描绘进行再造丰富内心视象,感受到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朦胧理解。
三是引导学生多评析。我们定期开设诗文评析课,引导学生对所积累的古诗文自由进行评价,提高他们对内心体验的倾吐能力,增强朦胧理解。
三、背诵与运用相结合
古诗文的理解、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学生学过的古诗文即使会背了,但不能自觉地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只能算是一种“消极语汇”,要将“消极语汇”尽快向“积极语汇”转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们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古诗文运用实践活动。
首先在课堂上运用。第一步,精心设计填空练习,让学生直接运用学过的部分诗句;第二步设计一些语境,让学生对所学诗句的个别字词进行合理的改动,更加贴切地运用到语言环境中;第三步可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运用古诗词的训练。如学完了白居易的《忆江南》可指导学生用填词的方式赞自己家乡的名胜风光。
其次在生活中运用。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见景吟诗,见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激励法和引导法,如经常会问学生:“今天你用了哪些诗句在什么情形下用的?”并定期召开生活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多的家长反映,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溜出句古诗,而且用得都很得体。例如主题班会上,学生们会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来表明自己积极向上、只争朝夕的决心。古诗文在悄然无声中走进了学生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诗文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全心全意对生活的认识。
再次在习作中运用。习作中运用古诗文的形式也很多,可以以写景中用,在叙事中用,也可以在抒情和议论时用;可以是对诗句的引用,也可以是对写作技巧的运用等。同是博学可以引导学生据诗作文即以诗文的意境为基础,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古诗文扩补情境、扩补感受、续编故事等。在习作中运用古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后在班队活动运用。将古诗文与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而且将“死”知识变成生动、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由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如:古诗文走进“启明星”科技活动、古诗文走进“文艺百花园”艺术活动、古诗文走进“手拉手”活动、古诗文走进“雏鹰争章达标”活动……从而做到了文以载道,学以致用。
中学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从试验到推广,已有好几年时间了,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目前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古代诗歌散文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古代诗歌散文语言凝练、蕴含情感、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但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散文积极性不高,存在不少问题。即使有兴趣,学生学习古代诗歌也仅仅停留在朗读层面,一旦接触诗歌的实际性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急速下滑。而古代散文基本是文言文的形式,大部分学生学习此类文章是被动的,是零碎、不完整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甚至有惧怕心理。课堂状况如此,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课后作业的期待和完成情况可想而知,更何谈把其当成一种享受。我们必须打破原有落后、陈旧的作业方式,结合古代诗歌散文的文体特点,还作业以新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生机、充满趣味的丰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实践的充实、合作的收获、成功的快乐。以作业来巩固所学,以作业来促进课堂教学,让学生爱上作业,乐于学习古代诗歌散文,弘扬传统文化,汲取精华提升素养。
一、古代诗歌散文作业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古代诗歌散文作业设计机械、单一
我们或急功近利于高考成绩,或只为达到基本的作业规程(应付检查),古代诗歌散文的作业设计多以背诵、默写、翻译,大量围绕高考考点做练习等机械、单一的内容、形式作为课堂作业的主流,忽视了古代诗歌散文的文体特点、忽视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与其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的整合。这些导致了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古代诗歌散文索然无味,甚至因此不重视或厌学语文。
(二)古代诗歌散文作业的优化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古代诗歌散文的作业设计是古代诗歌散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古代诗歌散文作业的优化设计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应构建古代诗歌散文作业的新形式,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应该让学生体验做作业的幸福与快乐、苦恼和辛劳,使作业真正在成为学生自学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性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二、古代诗歌散文作业改革策略
作业的改革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良:
(一)课内课外的结合。我们在为古代诗歌散文设计作业时,不仅要关注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还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应当尝试着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课外与此相关的资料,使学生自觉的养成多方面获取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夜归鹿门歌》我们了解孟浩然归隐之无奈之后,既可以让学生对比孟浩然与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于丹谈归隐,探讨现代人遭遇逆境时该如何选择,是否也是归隐田园呢?在教学了《虞美人》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写“愁”的其他名诗名句。
(二)古代诗歌散文和其他语文板块结合。古代诗歌散文的作业内容应不仅仅局限于本类型,可以与阅读、写作等密切结合,摆脱单一的作业模式。如学习了韦庄的《菩萨蛮》,对比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学了《孔雀东南飞》,根据“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一句描写两人的离别场景等等,在培养学生鉴赏涵咏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在学了《过小孤山大孤山》后,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其中的文言知识,还可以布置如下作业:本文中所写的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是四个独立的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在陆游笔下,又构成了一个整体。请参照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写写校园美景。在学了柳永《雨霖铃》后,我们不仅可以布置学生积累关于送别的诗句,还可以对比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婉约词和豪放词之间的迥异风格,从意象、情感等角度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之处,也可以让学生选取本词中的内容把这首词改成情感相同的古诗。学生改出了如下诗句:
《别》
晨辉暮雨朝夕情,含情脉脉泪盈盈。无语凝噎离别恨,低眉浅唱雨霖铃。
《伤》
寒蝉凄切伤离别,骤雨初歇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晓风冷落清秋节。
关键词:古诗词 作文教学 课堂渗透
把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视野,一个新亮点,值得关注和研究。它不但开辟了古典诗词的又一功能,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风趣典雅,富有风采,较好的显示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赢得阅卷老师和读者的青睐,是中考作文制胜的一大绝招,意义非凡。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也较好的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名句往往体现出名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内容广博,艺术精巧,是思想、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作品中,或揭示某种人生真谛;或创设一种气氛,感动人心;或突出主题,增添文采,给读者以亲切感。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认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那么,话题作文中若能引进古诗词名句,就会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别开生面,境界迭出。如何把已积累的古诗词名句恰当的引入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呢?笔者认为,我们的作文课堂应为古诗词的赏析积累、体验运用创设情境,努力让古诗词穿行在作文教学课堂之中。
一.创设古诗词赏析情境
1.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为学生重温那些旷古绝唱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上课时师生交流。
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发现曹操写作此诗时,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之后,作为一代枭雄,他当时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也激发了他的壮志雄心。此时,教师再介绍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总结出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纵横天下的博襟。
2.抓住诗词意象,为学生打开意境欣赏之门
古诗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诗人想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诗词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词精髓。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寂寥的氛围。诗句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斜阳”多表达诗人在苍茫暮色中的万千愁绪。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忆江南》中的诗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杨柳”、“芳草”等意象多含有离别之情,难舍之意。妣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另外,笛、箫等乐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多代表相思之情、离别之痛和内心的无边愁苦。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能让人产生共同感受的意象,如用“流水”代表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在的感叹,用“磐石”代表对爱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羁的那种豁达态度,用。夕阳”来形容愁肠百转的心情,用“柳”来抒发离情别绪,……总之,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应用,一些常见的物象,几乎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熟悉古诗词的人,几乎一看到出现的物象,就能猜到诗人心中所想,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意象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怀,归纳意象,犹如给学生一把打开意境之门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诗词意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诗词意境中自由飞翔
艺术离不开想象,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与想象息息相关。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独特意境,从而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深切的体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秋天这个容易触动愁情的季节,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缠满桔藤的老树、回巢的暮鸦、静默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恬静安适的人家时,一定会萌生很深切的惆怅之情和悲凉之感,此时正值黄昏,夕阳将自己和瘦马的影子越拉越长,在暮色苍茫中,自己的乡愁也越来越深,孤寂的感觉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叫人怎能不愁情满怀、肝肠寸断?学生借助想象,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出作者孤独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够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二.合理运用古诗词,有效渗透作文教学
1.直接引用
就是围绕一中心或某一话题,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引用名句
“……我爱我的乐园,它是我回避烦忧的港湾。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才是我真正的知音。考试的成绩,每次都像晴雨表一样阴晴变化……”这是笔者从一学生作文《我爱我的乐园》中截取的一段文字,小作者灵活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恰到好处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宣泄了自己热爱乐园的情感。
此外,如能根据文章的内涵、主题或作者的情感引用恰当的古诗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如写母亲的文章,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结尾: “经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母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千叮万嘱:母爱是‘惜孟母,择邻处’的学习激励”;而有些同学的结尾却是现代诗味: “母亲是遮风挡雨的伞:母爱是我跌倒了永不放弃的手;母爱是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是温暖的被子;母爱是我永远读不完的书?.”可见.结尾运用恰当的诗词,一方面可以增强语势,加深读者印象,另一方面又能照应开头,使文章显得圆满.让人回味无穷。
(2)名人+名言+内涵
如写有关春天的文章,可提供学生一些诗词范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以学生在写起这些景物时,会不由自主地应用。
“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这段文字灵活引用诗中名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让人倍感亲切美好。
2.间接引用(或称化用)
根据作者本人的理解,把他人的文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它需要一个加工提炼的过程。如:“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你选择的是南山下的;帝乡富贵不是你的心愿,你选择的是回乡种豆除草;嫌宫廷太繁杂,你宁愿选择桃李萦绕的草庐;嫌案牍太劳形,你宁愿选择欲辩忘言的独坐。”这段文字作者把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余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巧妙地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为中心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
三.改动字词
在写作时,将诗文名句中某些字词稍加改动并合理运用到作文中,显得新颖独到,妙趣横生。有的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根据文章内容,将学过的诗词加以创造,以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一位学生在学过《王熙风初见林黛玉》一课后就借用王熙风的外貌“粉面含春威一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来写老师的外貌“脸面淡然威不露。身影未到步先闻”;又如一学生在母亲节写道:“独在外乡为外客,每逢佳节更思亲。儿知妈妈在外乡,满桌饭菜少一人”这样的再创造,使其更富有个性化色彩,也更有现代意味。
四.“旧瓶装新酒”
就是套用古人诗作的形式,翻新内容,表情达意,具有形象风趣,引人深思的作用。譬如:“作业几时有,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言语冷似箭,无限苦闷情,不识少年心。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但愿少作业,从此开心颜。”这段文字套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格式,反映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可谓入木三分。
当然,话题作文中引进名言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以上的四种方法,只是笔者近年来指导话题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多有疏漏,仅供参考。前面我们阐述了古典诗词名句引进话题作文教学中的意义,作用及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无限制无原则的随便乱引。必须坚持适可而止的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成为“古纸堆里掉书袋”,“掏老祖宗的衣兜”(吕淑湘语)。在学生日常作文中,常犯这样的毛病,有些学生转引名句时,没吃透名句的内涵,误以为引得越多越好,大有泛滥之势,引得牵强,令人费解。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理解;积累;思想教育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读懂学会古诗词是所有老师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与方法探索。
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尺,按照年级的不同梯度而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1―2年级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3―6年级学生都要求诵读优秀诗文。对低年级只要求朗读和背诵浅近的古诗,而对诗意的理解、意境的感悟、词句的推敲不作规定;对中高年级则有明确要求,让学生诵读、背诵、还要倡导搜集、欣赏等课外活动。
不同年龄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和实际接受能力是有区别的。给低年级的学生讲授古诗时,字斟句酌的解释与与冗长的背景介绍学生听起来就会很苍白,学生只要能记住作者和朝代就行了,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诵读上。为此,在学生读诗之前,教师必须先范读,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听配乐的古诗词朗诵,让学生对诗词的韵律、节奏、轻重、平仄等有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如:小组合作诵读、配乐朗诵,并对诵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评价。例如我在给一年级学生讲授《咏鹅》一课时,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诵读上,听名家的古诗词配乐朗诵,引领学生抓住“曲项向天歌”这一句诗,竞相展开想象,表演与诵读相结合。
二、讲出古诗背后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里有丰富的知识,有优美的景物,有动人的故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靠自身的文学修养,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其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例如我在讲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的赏析教学时,我是这样讲述的:王安石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了几首,我们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家,是唐宋家之一,王安石还有另外的一个身份,他是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所处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族所建立的辽国、西夏的侵扰,国家的军队不堪一击,吃败仗是常事。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为了富国强兵,发展生产,就任用50岁的王安石担任宰相主持变法。那么,什么是变法呢,变法就是一个国家对政治、经济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说我们中国现在所进行的改革开放。王安石推行的变法,触动了一些封建权贵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于是保守派和王安石的变法派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王安石在这期间是受尽了打击和磨难,而皇帝呢也是摇摆不定,也不完全地站在王安石这一边,这场变法维持了4年,到了1074年就失败了,王安石辞去宰相的职务,回到南京钟山的家乡进行休养。王安石在家乡度过了一段非常惬意的时光,养花、访友、写诗……,可是这样的好日子只过了一年,皇帝觉得要想富国强兵还得需要王安石推行变法,于是又招王安石进京担任宰相,主持变法。这时的王安石已经55岁了,经过上次变法的挫折,可以说对政治已经是心灰意懒,他两次推辞,可是皇帝坚决不同意,于是王安石只好进京。王安石从钟山出发,经过京口,渡过长江到达瓜洲渡口,然后继续北上,到达当时的京城汴京。《泊船瓜洲》这首诗就是王安石停宿在瓜洲时所写的,而正是这片刻的停留却让诗人感慨万千。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初步了解了王安石的政治生涯,渗透了历史文化知识。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应允许“模糊”存在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做到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其次,古诗距离今日,时间跨度太大。在几千年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存在的汉字,把它放在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理解,我们很难完全准确地诠释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所以,在设计古诗教学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对一些字词的较真的解释。第三,对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境,学生会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在上一年级时,母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30多年来,在工作与生活中饱受挫折,才逐渐领悟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名句的真正含义,也才认识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四、针对不同类别的古诗,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教授古诗,仅仅注意词语解释,诗句的串讲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观点。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写景诗,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认识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教材中还有很多描写四季景色、田园风光的写景诗,诸如: 《山行》、《望湖楼醉书》、《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思想教育;咏物诗,可抓住托物言志的特点来渗透思想教育。教郑y的《竹石》,可抓住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形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铁骨铮铮,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说理诗,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分析诗句,明白事理。如王之涣的《登X雀楼》,可教学生懂得,一个人只有站得高才可望得远,激励学生从小树立积极向上的志向。
无论哪一类诗,都是作者志与情的体现。教师只有牢牢抓住古诗的特点,确立德育渗透点,将语言文学的阅读理解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文与道的有机统一。
五、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学过古诗词的复习
四年级前,学生已经学过22首古诗,如果加上日积月累的诗句,就更多了。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升上高年级,这些学过的古诗却渐渐被淡忘,纵然在低年级的时候倒背如流。这里原因很多。我认为,一是因为低年级重诵读,缺少默记,记忆痕迹不够深刻;二是因为缺乏适当的复习和应用。如此,学过的古诗词渐渐遗忘也就在所难免。因此,从四年级起,我在教学古诗词当中,每次都要先唤起学生的旧知。不断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的古诗词。可以以诗人为专题。比如学习《独坐敬亭山》,就先把李白的诗背一遍;可以以内容为专题。比如学习《忆江南》,就把描写春天,甚或四季的古诗背一遍;可以以诗情为专题,比如学习了一组送别诗,可以把学过的古诗当中的送别诗复习一遍等等,方式多样,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