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科技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生的培养方向将逐步减少死板的课本教学、大量繁重的纸质版家庭作业,增加科技创新方面的拓展活动,这样一来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二来提升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各校也开展了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来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潜能。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既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课上的知识点的一种方法,更是对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对学生实际动手、实际操作的锻炼,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挖掘其科技创新潜力。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开展情况,可以反映小学科学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反映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正因如此,在2016年北京大学生启明星项目申报中,作者申报了“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提出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及科技创新作业方面的一些提高和完善的措施。
一、研究综述
文献调研显示: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方面,涉及面虽然广泛,却很少关注科技创新作业这个具体环节上,更无具体的措施提出;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对于小学生科技创新虽有初步的研究,但关注点只停留在课堂层面,并没有着眼于科技创新作业课下的问题。目前国内有些研究学者从科技、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张仁开教授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013年)发表了关于我国现在科技教育的瓶颈及问题的研究,就曾提出学校应多注重科技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使小学生对科技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科学引导作用。杨业华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2014年)提出了在基础教育领域,小学科学教育基本上没有一席之地,短线教育不受重视,建议政府应该以行政力量积极推动科技课程的实施。陆静的《项目推进教研引领自主创新》(2014年)提出建议,应积极开展生活中的创新教育从创意教学、创意课堂、创意生活这三个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进而实现面向“每一个”的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文献调研发现,国外学者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研究几乎没有,能查阅到的主要是对一般学习科技教育工作研究较多。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问题开展过相关研究,这给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空间,使本研究意义非凡。
二、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
“科教兴国”是国家级战略政策,在近些年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科教的年龄段不断提前,如今更是已经渗透到小学阶段,科技创新要从娃娃抓起,那么,作为科学教育检验标准,同时又是挖掘科技创新潜力、培养科技兴趣的重要工具——科技创新作业在北京的小学生中开展地如何呢?1.调研情况简介调研小组有代表性地选择性地走访分布在北京朝阳、海淀、西城、石景山等城区中的6所普通小学和6所名校,针对学生、家长不同的人群分别以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另外在老师的协助下,选择了几位小学科学老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当面访谈。2.名校比普通小学开展得好我们将问卷结果详细的做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首先,通过对148份普通学校和132份名校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发现:名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81%;将要开设占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10%。名校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达87%;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9%;无所谓占4%。而普通学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54%;将要开设占1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27%。普通小学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占81%;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11%;无所谓达8%。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名校比普通小学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从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内容来看名校与普通小学区别不大,基本都是网络课堂作业、亲自动手小制作、科学小发明、参观科技馆、了解科技知识、科技小论文等。从作业完成过程来看,名校的学生表现出更愿意向父母、老师主动寻求帮助完成科技创新作业,而普通小学竟然有5%的同学给出不解决的选项。从科技创新作业效果来看,名校的问卷统计出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达87%;依然无兴趣占13%。而普通小学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只占68%;依然无兴趣达32%。还有从有无设置科技特长生、参加科技竞赛及科学老师配置等方面调查数据来看,名校都要好于普通小学。3.高年级比低年级对科技创新作业更重视研究小组将小学生分成两个阶段,4~6年级为高年级,1~3年级为低年级,通过将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调查问卷分别统计发现: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高年级同学会参加一些科技竞赛,独立地思考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主动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动手制作科技作业,从而对科学知识感兴趣的也大多分布在高年级同学之中。4.家长对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重视度、认可度不高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家长填写问卷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科技课作业关注度太低,问卷上很多关于孩子科技科作业的相关问题都不清楚,比如孩子遇到科技作业问题如何解决的、每天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科技课作业、科技科作业以什么方式留的等等。很多家长在填写数字时还与调研小组商量着,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关注过。有部分家长在接受调查时很不耐烦,置疑科技创新服务业的用处,认为现在教育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创新是少数人的事,小学教育作为普遍教育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总的来说,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然而,调查结合访谈,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上述的在普通小学与名校中发展不均衡、家长不重视等之外,还存在: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一味死板的依照教材大纲,而大纲存在滞后及脱离实际等情况,并没有从启蒙学生科技思维的角度灵活出发,没有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学生难以形成科技创新意识。部分科技创新作业的题目已经超出学生自身能力范围,很多科技创新作业转为“由家长替代其完成”,甚至出现找“”现象,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作用。
三、原因分析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通过访谈与调查分析,名校与普通小学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因为名校受到国家和教委的关注更多一些,课程设置更加先进,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高,各方面的资源配置都要优于普通小学。从而在科学教育及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开展方面,名校比普通小学更优秀。在师资力量安排上,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小学普遍地将师资力量大多集中在高年级,认为高年级同学更能理解这门课程,能够充分地为今后的物化生课程打下夯实的基础。其实低年级的科学启蒙需要更高的技巧和耐心。2.教育导向的误导家长对孩子科技作业不清楚表面上的原因是家长要上班很忙,没时间管孩子的作业,可实则何尝不透露着一种认识上的本质,即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里没有真正重视科技创新作业的重要性。他们更看重学生的主课成绩,把科学教育作为副课,认为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考试都不考,学不学无所谓。还有部分学校因为国家为小学生减负、国家没有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课标、学校领导不重视该课程、学生家长反对该课程、学生不理解该课程而不再开设科技课程。3.宣传与实施不到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写到“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责任。”而小学作为教育的起点,政府与相关部门表面看似下了很大的力气来做普及宣传活动,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不仅仅需要家校双方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规划、宣传、实施与监督。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但标准滞后于科学的发展;至于宣传、实施与监督,力量可想而知教育部门仅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到与升学有关的教育中,故虽有规划,但宣传与实施均不到位。4.作业与学生能力脱节部分学校的科技创新作业题目偏难、偏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小学生知识范围,要完成这些作业,对学生要求较高,查阅资料并理解它,很多不是小学生能够实现的。除上述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学校开展科技创新课以及留科技创新作业完全不理解;以及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息技术配置低,查阅资料不方便等原因导致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完成存在诸多问题。
四、北京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方面提高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氛围;创新素质;多渠道
中国分类号:G455
要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就必须重视科技教育,综合运用学校各项科教资源,健全机制,创设氛围,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技教育,多渠道创新素质培养。
一、健全科技教育机制,保障学校科技教育顺利进行
前几年,我校《活动课》如同虚设,每学期象征性的上一两节课,其余时间都被考试学科所侵占,甚至连音、体、美课也被考试学科的教师瓜分为“自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没有,更谈不上自主探究、科技创新了。有些流于形式的“科技教育”、“创新素质”的说教,也因种种原因,“虎头蛇尾”运行不通,根本收不到理想效果。以上种种迹象,迫切要求我们创设学校科技氛围,建立健全科技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领导小组,促进科技教育展开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我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骨干教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形成校长过问,相关领导重点抓,部分教师具体实施的科技创新教育网络。为了不断更新观念,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坚持每周学习。在学习中小组成员逐渐体会到:新时期的教育决不是追求几个重点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完善规章制度,保障科技教育顺利进行
学校严格的执行课程计划,与相关教师签订责任状,落实《综合实践课》等学科的课时,并且留有授课记录。规定每周四下午的活动课,为全校科技活动时间。特殊情况除学校主要领导批准外,任何人、任何学科都不得侵占及拖延。学校制定了各种《请假制度》、《操作制度》、《安全制度》等,张贴在学生活动场所,保障科技活动有序的进行。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
3、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规范科技创新活动
2012年4月,我校申报了“十二五”省级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节能教育的研究》并为实验点校,课题组以《综合实践课》为立足点,积极与任课教师研讨,集思广益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将以前学生在课堂上翻、拉、背的《综合实践课》,改为把学生请到室外,在植物园、植物实验基地、各种操作室、电子图书室进行,对照实物、图片,理论联系实质,活学活用,根据实质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如全校师生通过多媒体观看“神舟十号”发射全过程及太空授课后,对发射全过程进行研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各抒己见,争相发言,更可贵的是正规作业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4、科技教育按步骤有序进行,引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校每进行一次大的活动前,对活动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预计能达到什么程度,产生什么样成果,怎样评价成果,在活动中应注意问题等都做好预案。活动过程中相关教师细心指导,活动结束后按程序进行表彰总结,激发了学生参入活动积极性。如我校课题研究小组,以《关于马铃薯增产技术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动员会议结束后,写申请参入研究的学生占全校学生52.1%,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究,收到了良好效果。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实践活动《“节约用电”我行动》、《“节能”我行动》、《“节约用水”我行动》分别在省市获奖。
二、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应只在哪一个学科进行,而应当是不同学科根据不同特点,贯穿科技教育,培训学生能力。各学科教师应合理布局,科技教育同各科知识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调作用,体现科技教育与培训创新思维新能力的统一。
如《科学》课上学生学习《简单实用电路》后,同学们在第二课堂中进行组装发现许多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制作出《方便闸刀开关》、《长寿节能开关》、《安全保险插座》等作品分别在省、市获奖。学习《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后,同学们对学校“旗杆高度的测量”小课题展开思考,提出多个方案并实地演示,综合运用《几何》、《科学》等学科知识,制作出《定高测高仪》,收录在《山东省首届少年儿童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同学们收集平时在第二课堂中工具使用不足之处,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制作出《方便多用锯》入围“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劳技创新大赛”并获金奖。
三、集聚零散资源,创建科技教育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要集聚零散的科技创新教育的资源,积极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
1、充分利用楼内走廊、楼内墙壁,设立各种专栏。例如:科技教育简介、中外科技教育、创新能力问答、小发明在我身边,我身边的小科学、手抄报栏、自己的创新作品,我问你答等,充分利用展览室、图书馆、阅览室、班级黑板报等教育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影响渗透,让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不出学校,可及时地了解国内外消息。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
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如果没有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将会失去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价值。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将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背景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运用。那么,如何创设生活化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呢?
一、引用生活案例,体现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日常生活习惯,选择能够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防御内容时,针对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引入生活中的感冒病毒及防治方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电脑知识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推动了学生的学习。
二、设计教学活动,体现过程生活化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可以体现为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为学生布置一定的目标任务,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接触生活实际问题,学习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应该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份虚拟的班级考试成绩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要求对成绩进行排名,统计及格人数等等,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和巡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习技能。
三、关注学生个性,体现评价生活化
传统的信息技术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提高。在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建立生活化的评价内容及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教师可以对认真听课和记笔记的学生颁发听课模范奖,可以为举手发言的学生颁发课堂勇士奖,为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颁发作业标兵奖。例如,为了进一步考评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布置“我们的小家”作业,让学生利用艺术字、图表、箭头等等来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包括他们的性格和特长等等,在完成之后挑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培养。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许多理工类院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使科技创新教育正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由于教育理念、培育体系、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的束缚,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参与度低,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唯书”、“唯分”,重视知识的积累而轻视知识的应用,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虽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对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往往不能与之成正比。理工类院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停留在小范围、浅层次上,教学和科研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在科技创新方面,部分学生保持观望态度,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知识学习方面,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精力较少。个别教师专注于专业教育,参照课本和教学课件,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的,强调共性而轻视个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体系建设缓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率低,成效并不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部分理工类院校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活动经费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拨款,但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许多高等理工类院校大规模扩招,使现有的科研活动阵地、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无法满足和维持新形式下周期性长、连贯性强、科研强度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另外,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学分设置、学生考评制度以及奖励制度上出现脱节现象,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当前,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基本功不扎实,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大一处于科技创新素养培养阶段,大二、大三处于专业能力拓展阶段,大四处于创新能力拔高阶段。因此,各阶段的学生均需要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加强应用,提升其科技创新素质,增加自主完成科技创新实验的难度。二是由于学校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容易半途而废,缺乏坚定不移的意志。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内容较多,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少,创新课题的科技含量和成功率低。
二、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创新教育理念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课堂,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淡化实践,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改革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合作,强化基本技能与新技术应用的训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注重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责任意识和严谨作风,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勤于动手的习惯。完善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大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打造理工类院校个性化的治学之路。
(二)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院校两级领导机构,统筹学校人力、物力资源,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其次,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发展迅速的优势学科,建立“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分年级、分专业提供培训指导,制订培养计划。最后,完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工作,对参加并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计素质拓展学分、综合测评加分,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并与职称晋升挂钩,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方案、经验有交流、成果有奖励,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三)推进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业绩。多数工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专业教育,认为德育无关于专业教师的工作。因此,转变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第一,创新教育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相关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介绍,注重对学生质疑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背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努力做到文理渗透。第二,改进工科教师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充分挖掘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实现科研强势向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第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开展产品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实现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的教学突破。
(四)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校园创新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08-02
党的十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科技创新,创新是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党的十同时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保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首当其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在现有的大学创新教育的形式中,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的科技活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与途径。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在1999年,由团中央发起组织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为标志,发展为目标国内各高校开展的以“挑战杯”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对大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1.1 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建设创新型校园的重要途径。据了解,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归口都在校团委,具体事务工作由学生社团组织承办,因此,其活动内容、形式、规模及宣传动力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局限性。
1.2 学生主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不强
受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浓郁的学术氛围。当今大学校园中,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活动的选择余地日益宽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其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参加活动的课题一般为老师的现有课题,按照老师原有的思维创作,影响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必须看到大学扩招后,生源学习水平整体下降,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事实,也就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储备的不足。而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能力及创新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可行性。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仅有兴趣,但缺乏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和能力,主动性也比较差。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缺乏
目前,在学校的日益重视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受资金、时间、比赛性质及科技创新活动短期不易出成果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研究课题大都浅尝辄止,缺乏有效的接力,最终导致研究浮于表面,难出精品。
2 构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
2.1 加强宏观领导,构建创新体系
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中不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重点,使教育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转变,同时不断健全制度保障,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制度的基本框架。首先,高校应该解放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改变以往的陈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其次,应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出台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条例和办法,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政策和大学生学科竞赛统筹配套规章制度,创建激励体制,学校出资并且配合社会资金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应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专家库,定期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评审,对优秀项目给予表彰,形成良性循环。
2.2 强化正面引导,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
科技创新活动并非必修课,大学生参加与否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要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科技创新嫩嫩公里,必须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因此,学习可以利用校园网、广播台、校报、宣传窗专栏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动,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要求、程序以及预期结果等均有所了解,努力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其次,开设与活动相关的创新课程,开展科技创新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申报、立项操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的基本情况,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加强基本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提供全面指导,健全学生科研导师制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点,他可以对科技创新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性也避免了项目资金的浪费,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引导学生正确的投入科技创新。同时,应制定教师在指导创新和创新实践过程中的工作量计算和奖励办法,充分肯定指导教师的劳动成果。
2.4 丰富活动形式,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高校可以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开展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商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各类专业竞赛为重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活动,着力于搭建特色化的创新型校园文化平台。在开展重大校园文化活动时,要重点扶持一些学生的科研课题,大力支持学术类社团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培育、研究、扶持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更涉及到国家的科技创新、产业开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高校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章红芳.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 中国电力教育,2009(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学科特点;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2-0098-02
按照建设三维目标的思想,教师要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过程与方法的探索研究为途径,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根本,来创设生本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创设生本高效n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内拓外延。
把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决定了教学的效率性。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学情把握教学内容。没有哪一节充满艺术的课不是来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这种把握既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学生身上。而这种艺术的体现归根结底就是教师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合理组织,并用简练有效的语言传达给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让学生大致了解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依据的基础。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做到高效教学,就要认真研读《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理解,建立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材的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具体知识点,准确把握各章节和课时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用要求,从而确定每节课的知识点,再在这些知识点中分析出重点、难点,并有针对性地突破。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不断快速发展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兼顾这一特殊性,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防止“学无致用”的现象出现。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标进行知识点设计,抓住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知识点,使每一节课都做到知识点明确,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种针对性可以较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突出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学习,它还综合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教师怎样顺应时代的引导思想,以最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抓住本学科高速化、多媒体化、交互化、个性化等鲜明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技术素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应用网络、机房设备等教学资源以及课程本身的灵活性来合理设计。
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实践操作部分占很大比重,这与其他学科主要依靠教师传授知识有很大的不同。然而,跟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中的某些实践操作又是变化多端的,所以如果仅仅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失去兴趣,会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在信息技术授课过程中,通常会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采取自行探索、集体讨论、自主操作、相互评价等方法解决问题。用具体的实际问题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和掌握,学生不仅乐学,而且容易养成善学的好习惯,在实际应用中碰到类似问题时也能够自己分析解决了。例如,在讲授《基准键位练习》一课时,为了避免知识性讲解的枯燥,笔者抓住学生渴望玩游戏的心理,把相关的知识融合到了游戏中。笔者事先准备了一个Flash键盘小游戏,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小游戏掌握基准键位以及基准键位的击键方法、正确的坐姿等。学生在笔者的点拨下,依靠亲自实践成功地解决了任务,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方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以评促学,提高课堂效率
不管是其他学科还是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作为一种教学环节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评价的方式、内容和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效率。课堂学习评价又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就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探索、尝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成为一种积极而有效、主动而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评价的内容方面,笔者认为实践操作也是重点。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进行评价,又在评价中进行操作实践,使操作和评价交替推进,和谐地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奇妙有趣的新本领――定义过程》这节课为例,除了对几个重点知识点进行精讲之外,其余内容笔者都坚持让学生动手去做,边做边理解、记忆定义过程的顺序、方法和应用的命令,使学生对各个命令的使用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熟练。然而,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在评价过程中,要以学生评价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提供学生评价的机会,启导他们评价的方法。在本课中,在学生用Logo命令画完图形后,笔者通过让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找出对方所用命令的优点和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让他们深入理解Logo命令,加深学习。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竞争状态,让他们互相探讨并寻求最好的定义过程的画图方法,课堂效率在相互争论与欣赏中得到大幅度提高。
总之,要做到课堂生本高效,教师需要围绕学生挖掘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丰富、有趣的环节,加大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并采用时效性强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同时兼顾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辅助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学习,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让学生爱上课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世斌.引领学生高效学习――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和谐;精心;调整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简言之,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指英语教学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英语课堂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其最终落脚点在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效吸收英语知识,进而激发创新活力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个古训一点不假!初中生纯真可爱,极易崇拜教师,教师的一举一动,他们都是非常关注的。当一开始接触新生时,一定要让学生感到你很好相处,让他们觉得和你在一起没有距离感。我是一个表面看起来非常温柔的女老师。有的人经常会我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这么温柔,学生能怕你吗?”我的回答是,“学生怕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吗?老师在面对学生时,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学生喜欢你,而不是怕你!”我的面相温柔,使我更具有亲和力。做了十年的教师,我发现学生特别需要我们那慈祥温和的笑容,文雅亲切的话语,善解人意的目光。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有时比知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和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的直接因素。在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教师只有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有的放矢地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认真地学习。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相反,专制、紧张的师生关系,容易使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效果下降。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要想让每个学生都以最大兴趣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堂课中,关键要看该堂课的教学设计。
(1)参透教材。教师要参透教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对课本的知识进行精心加工,给每个学生定位,设计出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情景,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帮助其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如实物、图片、录像、幻灯、模型、简笔画等,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惹人探求的情景之中,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增加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2)“游戏”课堂。贪玩,爱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合理的课堂游戏能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复习环节,我会让孩子进行抢答游戏。在课中,我会采取竞赛性游戏,进行小组间的比拼。实践证明,学生喜欢游戏,尤其是竞赛性游戏。即使是学困生,也常常会被这些游戏所吸引。他们不仅兴致勃勃地参加,而且力争在游戏中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欢快的气氛中,他们不仅克服了胆怯的心理,而且极力用所学的英语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据研究表明,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能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3)莫要忽视笔头功夫。教授学生学习一门语言,听说读在课堂中占据很大部分,这使得我们常常忽略写在课堂上的重要性。中考试卷是衡量中学生学业水平的一个评价手段。现代教育,应该是继承与发扬、创新的有效结合。所以,时而在讲授新课前听写单词、词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讲授完新的时态或语法后,在课上让孩子做些语法题,也是会大大促进孩子消化吸收新知识。同时,在写中我们也会发现大量的问题。
三、正确处理学生英语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产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在英语学习中,尽管学生已被“告知”种种语言规则,但由于缺乏天然的语言环境,学生犯错的几率更大。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即使犯了错误也不愿受到指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动则大怒或冷嘲热讽,而应以一颗和蔼而热情的心去小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对于作业或试卷中所出现的错误应分析原因,区别对待并讲清理由及时纠正;对于不小心而出现的失误在指出的同时应给予原谅,并提醒下次注意。在纠错时,教师必须走出“有错必纠”的误区,对学生在表达中所犯的但不影响意思的错误,我们应给予宽容,不必条条给予改正。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即使有了错误,我们也不要随便打断他们的话,抑制他们的思维,挫败他们的积极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和发展的过程,学习中的错误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因为“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
四、适时调整教师和学生的情绪
英语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绪。
(1)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境。一堂好课,教师的情绪很关键。虽然我们无法保证天天都是艳阳天,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因为一些事情带着情绪上课,只能说这名教师不够专业。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境,把自己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消除在课堂以外,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我们的情绪带动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因为在情绪中,孩子们能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我们的用心。自然而然,学生们会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回报我们。
(2)留心学生的听课情绪。一个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是不会不留心学生的听课表现的。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教师最宝贵的品质。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所以,教师要时刻留心学生听课情绪及变化,收集课堂反馈信息,以适应学生的情趣特点,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设法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适时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如进行小组比赛等,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使学生有紧有松、有张有弛,努力克服单调模式化教学给他们的注意力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延长他们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总之,有效的课堂必须是情感的课堂,必须是师生情感相互感染、碰撞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激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主观投入性,激发师生双方充分发挥潜能,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鼓励和引导学生沉浸于快乐的英语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林进材.高效能教师的教学锦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大学生科技创新 协同创新 长效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并举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对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作出新的精辟阐释。他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良好的国内外形势,使得中医药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由于中医药自身的一些问题与缺陷,如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等原因,中医药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是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处于创新链条的高端,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开拓者。”[2]从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和格局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上,而高等学校是各国知识、科技、人才聚集的中心,理所应当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任务。[3]
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团学工作者,笔者认为:解决中医药未来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对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与突破。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已成为一项学校教学水平的标杆,科研水平的标杆。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是必须面对的课题,以协同创新的思想构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具有近60年历史的中医药院校,一直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立足中医药院校特色,紧紧围绕中医药的现代前沿研究,取得了一些发展。2005至2008年,学校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2009年,我校五件参赛作品进入全国第十一届大挑决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总分120分,居全国高校102名,全国医药类院校第二名,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2011年,我校入围全国第十二届大挑决赛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其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总分260分,居全国高校第24名,全国医药类院校第1名,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晋级为全国挑战杯发起高校。本文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和成效,以协同创新的思想探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1.协同创新与大学生科技创新。
协同创新,[4](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优势,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即1+1>2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
大学生科技创新本身是一个多要素的组合与协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不仅包括大学生的技术创新层面,而且涉及学校的制度创新层面,是一个在学校整体层面体现出来的过程和发展模式,协同创新便是对大学生整体创新过程和规律的概括和表达。
2.适应新的形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系列管理制度,强化高校自身各部门的协同创新。
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指导下,学校教务处牵头出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学科竞赛暂行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教务处和团委的项目归口,各学科类竞赛项目与实践技能类竞赛项目归口教务处,由教务处协调各学科所在学院团组织开展。“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项目、创业计划竞赛项目归口团委管理。特别是关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竞赛,学校设立南京中医药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竞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主任由学校领导担任,委员由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团委等主办单位和各学院的有关负责人组成。组委会下设秘书处,秘书处设在校团委。竞赛设立评审委员会,由组委会聘请相关学科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
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制度,学校相继出台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八个一”工程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南京中医药大学素质拓展奖励学分暂行规定》《内涵建设相关项目与成果配套与奖励标准》;修订出台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管理办法、奖励办法》,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了学校对参加挑战杯师生的政策、经费、场地等支持。
组委会的成立和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明确了各方责、权及人员、资源、成果等归属,实现了学校层面所有资源的共享,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和制度保障。
同时,共青团组织积极加强与图书馆的交流合作,开展图书馆馆藏及电子资源的利用教育活动,形成系列化的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教育平台,为科技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抓住新机遇,强化与附属医院、科研机构的合作和协同创新。
新的时代,大学的边界已经远远超出原有的有形地标,加强与学校附属医院、科研机构的联系、交流和深度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南京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与各附属医院、科研机构的合作,创建了大学与社会合作办学模式。201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了附属医院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医教研融合一体化的工作,大大促进和提高了中医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挑战杯组委会根据新形势的发展,不断向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输送优秀的大一、大二本科生,这些大学生直接参与附属医院、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项目,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全国、江苏省“挑战杯”、学校级竞赛和各级大学生科技立项中,获奖和立项的作品数量不断增加。
4.积极开拓,加强与医药企业的合作和协同创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康缘药业合作建设“中药制药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泰州“中国医药城”联合组建“中医药研究院”、与济川药业集团联合组建“银杏产业研究院”、与江苏生命科技产业园共同组建“江苏生物医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等,有效促进了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与紧密合作。大学与协同创新体四家企业共建了研究生、博士后工作站;与康缘药业合作共建“康缘中药学院”,以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与企业的深度协同创新合作模式,也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关于协同创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一些思考。
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我校的蓬勃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正在对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及教育教学改革产生越来越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也更加感觉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终绩效越来越取决于大学各部门、各主体、各要素、附属医院、科研机构、合作企业的创新,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协同创新,需要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达成坚实的协同创新思想认识基础、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构建大学生科创成果分配新机制、协调各方面的新问题,利用各渠道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优势,最终促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中医药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2]姜嘉乐.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大学——李元元校长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8.
[3]陈亚珠,唐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J].高校教育管理,2012,(9):2.
[4]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EB/OL].http://en.wikipedia. org/wiki/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江苏省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研究》(2012SJB880061)。
一、 精心预设,打好有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预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对于有效课堂的打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设课堂必须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注重立足实际,动静结合,收放自如。我们要善于动脑筋思考,如何让课堂更为精致、细腻,如何让学生不因习以为常而心生厌倦,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放飞学生的思维,让每一堂课都有创新的火花闪耀,让每一个环节都有精彩的浪花涌动,课前预设直接决定了课堂生成的效益,因此我们必须把好第一道关。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教材中《Buying fruit》一单元A部分,在教学预设时我就思考着:如何让课堂更为真实,更贴近生活呢?何不把教室布置成水果超市?于是我便带领学生积极准备起来,买水果,搬桌子,借天平称,制广告牌等等,瞬间教室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水果超市,在这样的场景里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更为真实有效,语言训练也变得更为轻松欢快。
二、适度热身,促使有效课堂的发展
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叫“热身运动”,其实类似我们语文、数学课堂中的导入环节,但不同的是英语课堂热身运动除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所学知识外,还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耳、口、手、脚等身体的各个部位,促使他们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奠定积极的心理和情感基础。当然,热身运动必须把握一个尺度的问题,过度的热身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学生身心疲惫,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教材中《What’s your job?》一单元A部分,我采用游戏活动“What’s missing?”和“Guessing games”进行热身,先出示表示职业的单词让学生认读几遍,然后抽出一张问学生:“What’s missing?”学生说出所缺单词;后让学生表演这些职业的相关动作,其他同学猜所表演的职业,并用句型:What’ my job?和You’re a …来问答,从而很好地促使了新知识的学习。
三、突出重点,彰显有效课堂的精髓
一堂课十足计算就40分钟,去掉中间一些不可抗拒的时耗,真正用于教学的时间就30多分钟,如果对于所学内容都做到精讲精授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这样的课堂好比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般,为学生带来的收益是很微小的。因此,课堂必须突出一个重点,对于重点知识要有所偏袒,倾注更多的时间和气力去寻求突破,这也是一堂课能够出彩的地方,是有效课堂的精髓所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教材中《Let’s go by taxi》一单元A部分,重点是能结合所学过的单词用How do we/you go…?句型询问同伴、他人以怎样的方式去某地,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充分利用图片和玩具,以复习所学单词和句型入手,相机引出新单词,同时启发学生邀请教师去某地,相机引出新句型,在巩固操练环节,我先播放一则关于周末去春游的校园通知,然后围绕“去哪里”和“如何去”两个话题进行讨论,针求意见,在真实情景中对话交流,将语言训练推向。
四、创设情境,助成有效课堂的打造
布鲁姆曾经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在课内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多么的重要,它利用“埋伏笔,设悬念”的手段,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诱到学习探究中去,使他们逐渐进入学习状态,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在刺激中关注到课堂之中,从而使教师的“导”更为轻松,学生的“学”更为快乐,课堂的“效”更为明显。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教材中《At a snack bar》这单元B部分,我创设了一个“小吃店”的教学情境,指着讲台上的各种食品说:This is a snack bar.Look,there are many things.Do you want to buy anything?学生利用所学句型回答,我相机引出句型:Anything else?然后再让一位学生当店员,我和其他同学点餐,并相机引出句型:How much is it?和How much are they?创设具体情境不仅有利于新句子的呈现,同时使语言训练更有实效。
五、拓展运用,实现有效课堂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