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发言稿范文

科技发言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发言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发言稿

第1篇:科技发言稿范文

一、2019年科技工作回顾

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科技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进一步推动工作指导上的转变,由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创新型建设,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强化培育扶持,创新主体成长加快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服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培育计划,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认定方面的问题,凝聚起了共同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我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160家增长到2018年的220家,再到2019年的280家,实现了连年递增。2019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33%,总数达到17家。

(二)拓功能上水平,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始终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打造了一批成果辐射源和创新支撑点。

(三)改进方式方法,科技成果和科技奖实现突破。

被评为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全省仅6家。

(四)完善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强化。

着眼服务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建设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增了1家省级,1家企业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选派15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为县域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围绕“三农”发展,组织集中培训18期,培训技术骨干2600人次,普训农民3.6万人次。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成效明显,粮棉轮作高产节水技术获得省科技厅高度评价。

(五)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多次听取和研究科技工作。2016年10月,在县委主要领导的指导下,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都拿出百万元资金对企业进行奖励。还建立了县校企合作基金,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改革的步子不断加快,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日趋完善,全县科技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六)省科技厅对我县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较高。

2019年12月18日,省科技厅2018年度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结果出炉,我县县域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在全省排名跃升了16位,奖励资金200万元。

二、2020年科技工作部署

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整体决策部署,坚持“大抓落实、大干实事”,高标准推进科技创新加速行动,坚持“一二四六”工作思路,即围绕开展“三创四建”活动这条主线,以落实“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和“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为抓手,锁定四大工作目标,突出六大专项行动,着力培育创新发展的新优势,为全县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力。

(一)锁定目标,实现四个新提升

1.企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培育高技术、高成长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施发明专利增长计划,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0.4件,达到1件。

2.产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家,新增2家以上。加快规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确保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年递增。

3.综合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县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只增不减,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达到3300万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1%以上,技术交易总额超过1.6亿元。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

4.区域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实现分数大幅提升,排位前移,力争跃升至B类县。

(二)精准发力,力争六个重点突破

1.精准对标抓突破,强力推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层层抓好工作目标落地落实。在全县深入开展研发投入专项指导服务活动,确保加计扣除减免、后补助等各项政策落实到所有相关企业,对没有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经费支出为零的企业进行重点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

2.精准服务抓主体,高质量推进创新企业培育。启动“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健全完善“双高”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精准帮扶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地,调动企业申报和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

3.精准施策抓双创,推动快速发展。落实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的意见。通过腾笼换鸟改建、整合要素新建、科技招商引进、提档升级巩固等四个“一批”,建成各类2家。组织好企业参加全市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赛事,树立一批创业创新典型,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4.精准定位抓平台,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重点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2020年,重点支持华春液压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4家以上。

第2篇:科技发言稿范文

抛开网秦财报是否虚假不谈,相比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网秦在经营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值得重点关注。

研发费用占比逐年下滑

网秦自2005年成立以来,就宣称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高科技公司。在2011年,公司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科技先锋”,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十家可能改变人们生活的科技公司之一。根据其主页介绍,网秦一直将自主研发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放在首位,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安全专业研发团队,持有近100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移动信息安全相关专利。

由于网秦在多个场合声称奇虎360(纽交所:QIHU)是主要竞争对手,且两个公司均于2011年在纽交所上市,因此,对比两个公司营业收入和研发费用有助于了解网秦的行业竞争现状。

网秦在2013年的营业收入为1.97亿美元,约为奇虎360的30%。但网秦营收增长率最近4年都在110%以上,营收增长率并不逊于奇虎360。作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高科技公司,研发开支应该是两家公司经营成本的主要内容,也是公司持续竞争能力的核心指标。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US GAAP),研发费用一般不得资本化,且需要在利润表中明确列示研发费用金额。表1列示了两家公司历年的研发费用情况。可以看到,网秦研发费用总额最近两年不到奇虎360的7%。更重要的是,网秦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逐年下滑,从2009年的43.9%下降到2013年的8.9%,下滑速度惊人。反观奇虎360,其研发费用各年相对稳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40%。自然,由此产生的疑问是,在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为何网秦的研发费用率会逐年下滑?网秦不断下滑的研发费用率是如何支撑公司在收入方面的高速增长?

遗憾的是,由于绝大部分美国上市公司是按照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导致无法获得公司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所收到的现金数额,这限制了我们进一步分析两家公司营业收入的收现情况,因此无法通过公开数据讨论两家公司的营业收入质量。

研发人员薪酬缺乏竞争力

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两家公司的年报,研发费用主要内容是研发人员的薪酬,包括薪水和股票期权价值。另外,研发费用还可能包括研发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带宽成本等。

表2是两家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以及研发人数占公司总员工人数的比例。可以看到,2010-2012年间,网秦研发人数占总员工人数平均约为45%,而奇虎360的这一数据则为75%左右,高出前者约30个百分点。从研发人员薪酬结构看,两家公司都对员工采取了股票期权激励(注:公司授予员工的股票期权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金额由授予日期权的公允价值决定,同当前的公司股价并不相关),但主要是以薪水为主。通过计算研发人员年均薪酬,我们发现,在2010-2012年间,网秦公司研发人员人均年薪(含期权价值)各年均显著低于奇虎360公司。比如,2012年奇虎360研发人员人均薪酬达到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而网秦仅有2.5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万元),前者相比于后者高出56个百分点。如果不考虑股票期权部分,网秦研发人员年均薪水也远低于奇虎360,2010-2012年间,前者的薪水分别是后者的82.2%、86.4%和68.5%。

第3篇:科技发言稿范文

一、基本情况

科技局作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门,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示范引领、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培训提高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十大基地建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示范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市委、政府确定的农业十大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转变传统科技推广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的同时,建设8个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涉及水稻、设施蔬菜、高酸萍果、奶牛养殖、设施园艺等,重点在产品结构调整和种养技术上进行示范,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 一是增强示范功能。 坚持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上下功夫。一方面,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调整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采取基地+企业+乡镇+农户或基地+协会(合作社)+科研院所+农户的方式,高起点建设,实行订单种植,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如,在马莲渠乡陈木闸村建设的500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协调塞外香公司与乡镇、农民签订6元/公斤订单种植合同,使水稻种植效益提高一倍多;引进山东寿光星博蔬菜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在金积镇田桥村建设绿色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户提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保护价收购的全程服务,带动设施蔬菜向绿色方向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示范基地。 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乡、村(协会、企业)搭台唱戏、科技立项支持、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如,针对板桥乡高酸萍果种植面积大,品种杂、管理粗放的实际,建设绿色高酸萍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高位嫁接、后续管理上进行示范,提高苹果产量、品质和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除郭桥、古城以外,其他乡镇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 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 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要求,在优质粮食、设施瓜菜、设施园艺、高酸苹果、奶牛养殖等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的组装配套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促使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服务体系形式多样

坚持从典型带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发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体系,与农牧局形成了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夯实科技推广网络。 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建设科技“110”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服务队伍,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去年以来,“110”共为农户提供电话咨询1600多次,现场技术服务1223次,各类涉农信息2100多条。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培育示范典型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利通区科技特派员已发展到86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3个。共引进新品种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2项,培育科技示范户4500人,培训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近万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15个,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吸引农户参加的最少户数达30多,最多达470多,不仅有效地示范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也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效益。 二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高的实际,帮助和支持企业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农副产品系列产品研发的投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先后以科技项目扶持、牵线搭桥联合院所的方式,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技术中心5家,今年再培育5家农字号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在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绿色奶产品开发、绿色设施蔬菜种植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和对外交流。 坚持把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作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重点来抓,促使6家企业和外省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万胜生物公司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谷氨酸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转化率、产酸率、提收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国家农业园区管委会 引进宁夏农科院等区内外25名专家驻点服务,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等15个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科技项目,为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设施农业、优质粮食、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利用科技信息网平台,每年本地科技动态信息150余条、科学普及小常识近100条,在与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建宁夏网络科技环境工程项目中,结合利通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清真牛羊肉产业数据资料35篇,向社会广泛推介,得到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认可,被评为20__年全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一等奖。在市区98个行政村建立了三网合一的信息服务站,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三年内,将各服务站的信息员过渡为信息科技特派员。今年选择20个示范点,发展30名信息科技特派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技物结合、自我发展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村级信息服务站的作用。(三)培训体系逐步健全 。总体看,利通区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还是比较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实际相比,其科技素质和生产方式还不完全适应,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时季节,因材施教,逐步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素质。 一 是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驻点服务和指导。 从20__年开始, 针对设施农业、高酸苹果等产业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从区内外引进技术人才32名,其中市区从山东寿光聘请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5个乡(镇、区)驻点服务,共解决农户技术方面问题 100多 项,培训农民67场次、2400多人。 二 是集中培训。 根据产业发展

需要和农民种养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集中开展培训。去年,先后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周等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44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今年,按照政府要求,对全市培训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科技局将根据设施蔬菜、设施园艺、高酸萍果、有机水稻、富硒水稻、精品果等产业发展需要,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中培训,培养本地乡土人才,共培训2200人次。 三是通过科技特派员进行实地培训。 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利用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地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 20__ 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开展培训380期,培训农民近1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虽然科技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一是人才资源比较短缺。 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农业推广体系中公益性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紧缺、技术支撑能力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今年科技三项费由去年的150万增加到200万,但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主要是农产品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如,利通区粮食加工企业10几家,但像塞外香这类具有超前发展意识的企业几乎没有。 四是科特派创业层次不高。 主要表现在创业基地项目规模不大,筹资能力不强,亮点不多,特别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比例还不适应科技创业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通过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整合公共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支持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其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技推广部门,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力量。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创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加强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支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基地,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支持对尚未进入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实验,尽快形成组装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健全三个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农业良种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园区、部分协会为基地,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蔬菜、园艺、水稻等新品种,研究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万胜、沙漠王子、夏进、红果、娃哈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和其他生物制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抓好动植物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健全防疫与农产品安全信息网络,提高对重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的检测预警、应急控制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和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提高绿色(有机)产品比重,修订和完善技术规程,形成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健全农业科技>,!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第4篇:科技发言稿范文

一、明确岗位职责,有效开展工作

我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拟订全市科技发展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确定全市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科技进步。组织编制全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对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组织申报科技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组织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负责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信息管理等工作;指导科技成果转化;负责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建设等等。只有明确岗位职责,才能有效开展科技工作。

二、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多方支持

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上级领导的联系,经常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动与市农业、热作、农技、畜牧、财政等部门进行沟通,经常听取同事、群众的意见,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总之,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统筹协调全盘工作,实现科技工作目标。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抓好当前几项重点科技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科技工作。要推进科技工作的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领导方法,改革完善各种不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

整合科技资源,抓好科技项目。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和资源特点,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精心组织、策划科技项目,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以科技项目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抓手。当前要重点抓好富民强市、兴隆咖啡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5篇:科技发言稿范文

(一)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推陈布新

一项国际法律制度的构成需要各国共同的妥协和维持,由于国际法本身的局限性,国际法律制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的变化。虽然国际法法律制度不会有大的改变,但是国际法领域也会出现一些新观点、新主张和新变化,国际法院和一些国际性的司法机构每年都有一些最新的案例,至少这些能反映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些趋势。然而,一些教授国际法的教师的教案几乎年年都一样,照本宣科,不去更新自己的知识,不去了解国际社会的动态和最新前沿发展,只是一味重复老套的理论,在讲解某项法律制度的同时也不和其他国家内部相似法律制度相比较。比较法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纵向比较,强调单位内部的比较;一种是横向比较,强调单位之间的比较。不去比较而仅仅讲授就会使学生有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了学生所学内容和当前法律职业需求的严重脱节。

(二)在教学方法上因循守旧,基本采取填鸭式

“中国式”课堂讲授方式,多半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静听者”。与国内法相比,国际法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运用已有的经典案例给学生讲述,同时采用多媒体视听资料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高职院校国际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上述高等职业院校国际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提高国际法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理念

由于国际法涉及的大多是国家之间的交往,加之存在很多抽象的原则、纷繁复杂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机构,在同学们看来不像学习国内的民商法等与自身生活联系较紧密,所以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国际法产生了质疑。因此在国际法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际法、理解国际法的精髓,使学生从被动聆听变为主动“不耻下问”,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尤为重要。

第一,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纯讲授“理论”知识,而应该“传道、授业、解惑也”。国际法专业的教学不仅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也包含了经验的属性。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应担当起学生“指路人”的角色,而且应该注重对学生应用性知识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国际性的审视视野。带着这样的维度去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塑对国际法的学习渴望,收获内驱力。

第二,从以往在国际法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填鸭式”向强调学生在国际法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转变。受传统法律教育影响,当前高职院校法学专业教师在课堂教授时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运用,教师上课的方式大多是机械的照本宣科,学生也是死记硬背一些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不能理解法律制度背后涉及的法理精神,造成了法学教育和法律实践层面脱轨。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广泛使用discussion(讨论)、dialogue(对话)、debate(辩论)的3D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师生互动,将教学、研讨、辩论于一体,既注重实践又注重法律事务能力培养,唯有此,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并适应国际潮流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在谈及教学内容时,首先,不免要涉及对国际法教学时所用教材的选择。当前国际法的教科书种类繁多,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法律事务专业的特点,笔者比较推荐白桂梅教师主编的《国际法教程》,该书通俗易懂,同时又深入浅出,在讲授国际法上的很多制度时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附带国际司法机构的经典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其次,学生课后可以阅读由英国的詹宁斯和瓦茨修订的国际法经典读物《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作为扩展读物,该教材内容体系全面深邃,并给出了大量详实案例介绍和评析,尤其注重实证分析研究。国际法教学涉及的知识内容和层次结构庞杂广泛,基本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而且涉及到的相关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国际习惯、国际案例不胜枚举,同时也涉及到我们国家在相关问题上的实践。

笔者曾讲授国际法四年,根据经验,可以将国际法的知识分为五个部分,依次为总论(包括国际法的概念、性质、渊源、国际法效力的基础、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主体论(国家、国际组织、个人)、行为论(外交和领事关系法、条约法、战争和武装冲突法)、客体论(主要涉及领土法、海洋法、国际空间法、国际环境法、国际人权法,这些都属于国际法的分支)、救济论(主要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包括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在开始先给学生头脑中勾勒一个树干结构,这样以后每部分的添枝加叶学生就能轻松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可以按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把知识层次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就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完全知晓,对国际法的总论部分要全盘掌握,例如,国际法的性质、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管辖与豁免、国际法上的责任等等。而对于分论所涉的海洋法、国际空间法、外交和领事关系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条约法、国际组织法、战争和武装冲突法,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基本制度理解即可。由于这一部分是国际法的分支,基本在研究生阶段会选择方向专攻学习,高等职业院校的法学专业学习毕竟不能太专,如果学生对这一部分的某个领域感兴趣可以在以后的继续学习中强化这一部分的知识,因此一定要分清主次。在课时量小而课程容量大的情况下,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导致各章都是蜻蜓点水。在讲述上述知识层次的时候肯定会涉及大量的国际法院国际仲裁机构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下去采取自学的方式进行了解。因此,在选取章节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讲课的广度和深度,如果过深,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其次,将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引入国际法教学中。

国际法的学习和研究不可能脱离了国际社会而孤立。在国际社会中,对国际政治、国际时事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国际法的价值。因此,在国际法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国际法律规范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知识层面纵横交叉,让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理解国际法制。最后,还要注重国际法和其他部门法知识的互串,平衡好知识层面之间的衔接,使知识过渡自如。在讲授国际法的时候,在很多的场合可以比较其他相关学科。例如,在讲到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时,可以给学生先介绍二战结束后形成的战后格局及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庭建立的初衷和目的及审判的结果;在讲到的归属问题时,不可避免要讲到中日关系,包括从1895年后到1972年中日建交直至现在中日建交40年期间的中日关系。只用了解这期间双方围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并结合国际法上关于岛屿有效控制的理论规则,才能从国际法的角度对的归属进行客观的论证。国际间各种制度的构建本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在讲授某种制度规则时,可以引入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模式,促使学生对国际法的规则和理论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跨度,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制度背后的利益和相互关系,避免直线思维。

(三)教学方法

受大陆法系影响,我国法学教育重经院哲学和理论讨论而轻实践分析和法律实务训练。因此,应注重将最近的国际热点案例与先进的教学方式综合灵活运用,如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对学生实际参与法律事务、分析解决法律事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在哈佛法学院时创立,其与苏格拉底教学法几乎一脉相承,主要是通过让学生阅读、研究大量上诉法院的司法案例来学习如何进行法律思维和逻辑推理。在课前教师将本节课所需讨论的案例布置下去,附上涉及此案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学生必须事先查阅相关的资料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主要采用对话和讨论方式教学,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掌握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法理。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引入比较具有针对性的鲜活案例,不仅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的继续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法学原理,并能灵活运用。选取国际法院的新近案例进行分析研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国际法中某项制度的法律适用,又可以了解国际法院的判案过程及国际法院大法官的思维方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讲到国际海底资源开发中关于担保国责任和义务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2011年海洋法法庭海底争端分庭所作的关于担保国责任和义务的咨询案件。国际热点时事涉及某段时间在国际社会发生的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如近日的日韩独岛之争、中国和菲律宾黄岩岛事件、中日事件、美国南海巡航等等,这些都和国际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讲授海洋法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这些最新的国际热点问题穿插其中,国家之间岛屿的争端反映了领土的归属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的发展理论,美国插手反映了国际海洋法中的海洋航行自由的原则等等。教师可以结合国际热点问题来设计一些案例和问题,同时在班里分组讨论和交流,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对这些问题独到的见解并提出解决的方案,这样就能寓学于乐,同时又能学以致用,一举两得,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可接受度。

2.多媒体教学法国际法课程内容庞杂、理论跨度大,还涉及大量的法律概念的比较和分析,单纯使用教师板书、语言、手势等传统方式教学,很多抽象的法律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图片、声音、动画等综合利用,用生动、直观的资料将国际法知识演绎出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例如,在讲授海洋法关于各个海域位置的时候,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国际海底区域、公海的位置,海湾、历史性海湾的区别,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问题时,通过引入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直观而非仅凭想象去理解知识,不仅增添了学生汲取知识的乐趣,同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较短的视频资料组织教学,例如在讲到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时,可以给学生插入部分审判视频资料,同时配合国际法理论知识向学生讲解,这样可以将晦涩的审判原则寓于丰富的视频资料中让学生学习,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法律诊所教育模式最初源于医学院对实习医生的培养方式,主要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具体的法律实践活动,如接待案件当事人,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参与社区法律服务、移民法律服务、监狱和矫正机构法律服务、为残疾人和儿童进行辩护、提供法律援助等来亲自体会法律实务。这种诊所的运作模式主要有内设式诊所和外置式诊所。和其他实践性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法律诊所教育注重对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认为,道德问题不仅仅是写在书面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学生平时的法律服务工作中通过磨练其判断力来提升。法律诊所教育不仅注重法律基本规则和原理的解释,更注重法律人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同时在缝合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的空隙,把教学内容与职业实际相结合的运作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考试考核方面

第6篇:科技发言稿范文

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部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是要提高产业竞争力。有了竞争力,发展才有后劲。所谓有竞争力,就是产品有市场,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有竞争力的产业,或者是形成了产业群、产业链,生产经营的成本较低;或者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或者是依托特色资源形成了产业特色。就湖北而言,应从湖北的资源优势、科教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基础出发,在继续发展汽车、钢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石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此,要全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钢铁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并通过重组、联合、兼并等途径,引导一般的中小企业向其靠拢,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推行股份制、实现产权多元化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一批国有大型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发展成为湖北经济的排头兵,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要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搞好服务,帮助、支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当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能源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长此以往,经济发展势必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的状况,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为本、开发有序、市场配置的方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要把加快节能降耗步伐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来抓。到“*”期末,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要比“十五”末期下降20%左右。为此,要加快湖北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以软件为重点的信息产业,降低产业总体能耗水平,这是节能降耗最有效的办法。要深入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力量雄厚的优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符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的产业能耗技术政策,支持有利于节能降耗的项目和产业发展,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老企业,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污染少的清洁生产技术。要依靠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高耗能行业的高耗能产品进行调整、限制,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制止无序的高耗能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要大力推动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发,这是提高汽车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措施,一旦取得突破,汽车工业会发生根本性变革,也将对能源结构和环境保护产生极大的影响。要下决心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确保从现在起市州一级所在城区新建建筑百分之百地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百分之百地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力争到20*年县城所在地全部达到建筑节能标准。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真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采取更加严格和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从湖北实际看,要突出抓好水污染的防治,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源安全。要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特别是高度重视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及影响区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源区的污染治理力度,关停污染源,保证首都人民喝上清洁、安全的水。同时,针对工程建成后汉江中游水流量将明显减少、水环境容量下降的问题,未雨绸缪,加强防污项目建设。要加强湿地保护,重点解决好洪湖等湖泊面积缩小、水质恶化等问题,通过大幅压缩养殖面积等措施,促进水质尽快好转。要加强城市水污染治理,调整污水处理费收取标准,鼓励社会投资污水治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解决污染问题,关键是要明确重点,下定决心,落实措施。要针对本地环境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紧迫问题,以对人民群众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迎难而上,该关停的厂矿坚决关停,该上的环保设施一定要上,该处理的人和事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要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注重从源头加强项目环境准入控制,严格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该走向市场的走向市场,该调整价格的调整价格,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如把城市的环境质量在媒体上公布出来,形成一种让群众监督各级领导干部、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的机制,使各级领导干部觉得不重视、不解决好环境问题,就向群众交不了账。

第7篇:科技发言稿范文

摘 要:超越预算是建立在传统预算与企业战略脱节、缺乏灵活性的缺点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导致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的需要。从超越预算的内容和特点出发,结合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的特点,探讨了超越预算对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的可行性。

关键词:超越预算;预算管理;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

19世纪20年代以来,企业广泛采用预算管理企业成本和现金流。预算被视为实现企业管理控制的一种有效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导致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传统预算管理,这一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预算管理模式,与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的需求越来越难以契合,因此,探索与高科技企业研发相契合的预算管理方法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 超越预算的产生及内涵

1.1 超越预算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工业经济开始向知识经济转变,西方企业的经营环境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智力资本开始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绝对性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股东、投资者对企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顾客需求个性化,品牌忠诚度下降。传统预算管理由于与战略脱节、缺乏灵活性、限制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固有障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于此与此同时,超越预算――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理念应时而生。

1998年1月,在欧洲跨国型高新科技制造业联合会组建了“超越预算圆桌会议论坛(简称BBRT)”该论坛的两位负责人Robbin Frasere和Jeremy Hop依据项目管理提出了“超越预算”的概念。超越预算――采用各种预测、绩效管理技术和工具,如作业成本管理、平衡计分卡,分离目标设立与考评奖励,以实现预算管理的计划、控制、激励和业绩评价等各项功能的一种新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能够克服传统预算的不足之处(如产生职能紊乱行为,不能对多变的市场及时做出反应等),试图将企业打造成管理流程充分授权、更具“适应性”、快速反应市场变化、高度关注顾客需求、持续改进绩效、不断创新的组织。

1.2 超越预算的内容

包含三方面内容:(1)动态、柔性财务预测和计划(如滚动预算)。通过预测组织未来的短期财务业绩和设置财务业绩目标为手段来协调配置资源,平衡企业的研、产、销等各项活动,使企业资源应用同外部变化高度匹配。(2)综合指标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与管理系统(如关键业绩指标、平衡计分卡)。综合业绩评价系统与传统评价系统不同的是要求部门和个人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组织的特点和任务性质,明确战略目标的成功因素。(3)事后相对业绩契约为基础设计激励机制。区别于传统预算管理中以既定的预算目标为依据,主要运用杠杆法对相对业绩进行奖励,可以 使“预算花招”等职能紊乱行为减少甚至避免。

1.3 超越预算的特点

(1)实施激进的分权。

通过摆脱“命令与控制”,给一线经理自由和更多展示的空间,使其充分利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主动性来参与决策实现企业目标,但是绝不让权利泛滥,超越预算从而实现激进的分权。权利绝不泛滥的原因是这里隐含着一个契约:每个人必须负责其所在的工作团队以及本人的绩效。因此自由和责任相互依承。换而言之,员工不能以公司结构的不合理,为自己的不良业绩寻找借口。这一制度也为那些接受挑战的人才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能够在刺激和富于挑战的工作环境中,尽力发挥其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展示其学识和才华,从而为实现企业决策的本地化打下基础。

(2)分离预算目标与考核评价激励。

预算目标与考核评价激励的分离是超越预算的最大特点。预算目标的基础是资本回报率、成本收入比、自由现金流量等关键绩效指标。企业通常制定预算目标是:实现各个层次的短期和中期的潜在利润最大化。超越预算取消了传统预算中经理人与预订计划捆绑于一起的固定绩效合同,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相对改善”和事后调整为基础的暗含评价和奖励的业绩评价体系。是否实现企业的目标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依据,超越预算更注重把企业整体的表现与同行业、世界级的竞争对手相比较,以此增加企业业绩评价的准确度和公平度。

(3)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

强大的企业文化是超越预算中支撑激进的分权的基础。通过建立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为企业创造价值等。一旦员工接受和认可了这些价值观和理念后就会将这些价值观和理念运用到日常工作当中,从而潜移默化移的指导、控制企业的日常运营。这种隐性的、柔性的控制更有利于员工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工作,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更强,更能激发员工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员工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

2 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的特点

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活动具备其独有的特点即高风险性、收益不确定性、研发过程复杂化、非标准化等。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针对研发活动的这些特点,结合传统的预算管理,创造性地将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手段以及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调整与分析、考核与激励等一整套流程运用于研发管理中,实现企业研发战略目标,优化配置各种研发资源,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持续改善研发成绩。与传统的生产成本预算相似,预算目标同样在研发预算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控制的依据、考核的标尺,研发预算管理目标具体来说是在满足研发经费需求的前提下,能提高研发人员的主动性、有效降低研发过程的风险。具体来说,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具备的特点如下:

(1)系统性。

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的对象是整个研发活动及其研发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其研发过程风险极大,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个步骤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或突破,企业的整个研发工作就有可能中断甚至与导致整个研发工作的失败。高科技企业研发过程由立项、小试、中试与扩大实验、工业实验和验收等五个环节紧密结合构成一个相对稳定完整的系统。各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动态性。

研发项目本身具备创新性、技术复杂性,新技术的开发,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转移消费产品、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都会给企业研发造成极大的不确定性,而预算管理,在研发项目中作为一重要的管理控制手段,必须依据研发进过程中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研发预算管理具备动态性。

(3)复杂性。

高科技企业研发活动是对诸多理论和方法的整体糅合和创造性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的研发项目生产预算管理,更难以理解和把握。此外,研发过程充满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进一步放大企业研发预算系统的复杂性。

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的这些特点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研发预算,因此,有必要采取与之相契合的研发预算管理模式。

3 超越预算应用于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的可行性

超越预算作为一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具备预算编制灵活、绩效考评科学、能增强企业战略管理、提升企业成本管理的优点,因此受到学者们的推崇,并广泛应用于西方大型企业。潘广伟认为超越预算适用于经营领域广阔、经营环境变化快速且智力资本占企业资本比重较大的企业。高科技企业研发活动因其独具的特点较适合采用超越预算管理模式。具体来说,高科技企业研发采用超越预算的理由如下:

(1)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实施主体的要求。

超越预算的理论基础是自我实现人假设。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工作中是在进行不断的自我调节、激励和控制的,并尽可能地协调个人与企业组织目标间的冲突。超越预算以尊重预算实施主体自主性为基础。研发人员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视实现自己的尊严和自我价值。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除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外,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工作,获得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在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中实行超越预算是科研人员自主性和创新性内在要求。

(2)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激励效应的要求。

高科技企业研发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研发效率低下,与此相适应的研发预算管理必须解决预算机制与考评之间的功能障碍,释放研发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积极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减少预算松弛现象,杜绝“预算游戏”,激励研发人员不断钻研、探索;建立以团队为整体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促进研发人员之间的知识技术分享,从而提高整体研发水平。

(3)高科技企业研发风险性的要求。

高科技企业研发过程遍布风险,客观上要求企业营造充分信任的企业文化,减少和降低研发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的机率。超越预算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营造企业强大的企业文化,实施激进的分权,激发员工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高科技企业相信研发人员可以持续改进关键业绩指标,并最大化发挥其盈利能力;充分信任每一位研发人员,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缩短决策时间;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发研发人员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运用超越预算模式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但是,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要做到充分利用超要预算的相关原则,综合和运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解决现行研发预算管理中出现的弊端,需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1)分离研发目标与考评标准。在企业研发预算管理中有效融合战略目标。(2)加强研发预算管理中对研发风险的管理。(3)将各管理工具充分运用到研发预算管理中,有效发挥各管理工具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冯巧根.超越预算的实务发展动向与评价[J].会计研究,2005,(12).

[2]杰里美・霍普,罗宾・弗雷泽.超越预算――管理者如何跣出年度绩效评估的陷阱[M].胡金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潘广伟.对超越预算管理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内江科技,2008,(9).

第8篇:科技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动力机制;模式

一、 引言

产业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或者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产业共性技术被很多国家和政府作为促进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重要科技政策。

高科技产业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也是应用最多的产业,因而研究高科技产业共性技术最能表现共性技术特征和属性。有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后,高科技产业、中等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中合作研发占三种技术总合作研发的比例的演变趋势表明高科技产业研发合作比例从50%上升到80%,中等技术的企业研发合作比例从40%下降到20%,低技术企业(例如食品)合作研发比较少。国内学者钟书华(2000)进行了技术类别的合作创新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合作创新中高新技术的占51.8%,中间技术占22.3%,传统技术占7.7%。学者研究表明合作研发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孙彩虹(2009)构建了企业核心技术并行研发①模式,并得出此模式下企业投入的研发资源多于单独合作或非合作的研发投入资源。近年来合作研发在高科技产业内逐渐成为研发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研发过程里,企业会综合各种因素,选择适合的研发模式。关于合作研发学者们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atallah(2004)研究了同质产品不同目标政策制定者对合作与非合作并行研发模式的偏好程度不同:企业偏好高度的技术溢出和低的信息共享,倾向于合作研发,消费者偏爱中等程度的溢出和信息共享。hertog和thurik(1993)认为并行研发模式在高技术行业非常显著,合作研发在总研发中的比重与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资本密集度有关。cohen和levinthal(1989)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指出了非合作研发可以促进合作研发。

我国学者也就共性技术合作研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如马亮,马颖(2010)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问题,认为参与合作研发的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是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采用互惠共生模式获得新的能量分配。肖阿妮(2011)将共性技术研发合作组织模式分为项目组织、产业技术联盟、研发基地和国家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由此可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角度均表明合作研发或以合作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有利于提高共性技术研发效率,促进创新成果。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又能促进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动力。因而基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对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合作的形式,因而研究其合作的驱动力和模式是重要的课题。

二、 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研发驱动力

1. 解决市场和组织失灵的驱动力。由于共性技术研发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外部性、关联性、外溢性等公共物品的特点,且面临巨大的前期投资风险,从而企业研发存在对共性技术开发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联系较弱、权责不够明确、运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共性技术研发主体缺位,研发和供给不足,投资不足,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够,供给存在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②,加之高科技产业集群具有促进企业衍生、技术外溢性强等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市场和组织失灵。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市场尚未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不足,创新主体错位。研发企业投入了共性技术研发成本,相应地减少了对竞争性技术的投入。共性技术制约着企业竞争技术的发展时,企业也面临不得不研发共性

技术的抉择。因此,高科技产业集群内部组建共性技术合作组织,一方面克服了单独研发技术溢出产生的损失。另一方面因为合作减少了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的单独投入,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竞争性技术,从而在产品市场处于有利地位。

2. 获取技术标准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标准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企业间竞争追求的对象,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最大限度接近未来的标准。很多高科技产业集群企业组成产业联盟,致力于行业标准的制定。例如,“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充分利用闪联产业联盟已有100多家成员的技术优势,致力于3c融合标准的制定,并于2008年7月通过国际标准组织iso/iec的fdis投票,由此中国闪联标准正式成为全球3c协同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联盟成员获得技术标准,确保闪联标准在技术方面的在全球的持续领导地位。

3. 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驱动力。相比小企业来说,政府的资金资助更倾向于投给大公司或有极强研发实力的机构,但是如果企业间组成技术联盟等形式,则联盟很可能就会获得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援助,例如支持闪联联盟标准产业化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闪联发起企业和公共财政。在高科技产业集群里,技术溢出一般较高且相对容易,集群内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能促进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合作研发一般优于企业独立研发所获得的收益。

三、 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模式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主体一般是政府、大企业集团、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这些创新主体要素的联合体。从我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实践看,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研发主要有以下模式 1.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为依托。这种方式主要是政府通过设立专项科研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申报各类政府课题的形式承担,共性技术研发方向以及考核等由政府相关部门(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以及各级政府科委、经济信息化委等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关行业内专家学者订立方向和参与共性技术考核。“十五”期间,政府曾设立863电动汽车专项计划,投入达9亿多元,专项计划包含了多能源动力总成、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三种共性技术。“十一五”期间,国家增加了对电动汽车投入,总投入达到11.6亿元。“十二五”电动汽车863专项计划一期已经启动,国家投入7.38亿元。广东省科技厅为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当地无限射频识别(rfid)产业集群发展,从2008年起设立“广东省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撑的重点是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2. 根据市场需求,单个企业和科研院所自发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往往观测到某项共性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找到合适的研发合作对象后进行共性技术开发,并事先讨论好权利和义务分配。这种模式发挥了科研院所基础研发能力强,研发设备和理念先进的优势,也能发挥企业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的优势,然而企业和科研院所必须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成本和失败的风险。北京中关村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由东圣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合作创建。北京大学化学院建有的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心拥有材料研究、电池工艺研究、电池及电池材料检测等三个研究室,并可自由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家“985”、“211”等重大计划投资的数千万元测试设备。公司以北京大学雄厚科研力量和东圣投资公司的充足资金和管理优势为依托,已研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

3. 合作形成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及其他组织联合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合作组成的组织。其他组织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中介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联盟具有集中研发资源、分担研发成本、优势互补的优点,往往是一种相对较为松散的组合方式,然而因为数量较多往往容易产生协调困难和目标不一致等问题。中关村首都钢铁服务产业联盟成立于2010年,由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公司与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北汽福田、中航长力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等科研院所积极响应,中冶京诚工

技术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首钢总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金自天正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等9家钢铁服务与生产单位共20多家企业和机构共同成立,该联盟则是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联盟,联盟重点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共建行业研发平台,推动研发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旨在提升首都钢铁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数字电视产业技术联合体是由北京兆维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致力于数字电视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联盟结合研发资源,优势互补,获得共性技术的机会大。数字电视产业联盟花费600万成本,成功开发了hdtv的接收技术,所有联盟的成员都基本掌握了这个技术。如果联盟内的一些企业,如北京的牡丹集团和北京广播器材厂不加入联盟,以他们的资金和研发能力是不可能掌握hdtv接收技术。

四、 结束语

高科技产业通过共性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组合与协作,建立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系统,合作研发创新系统实施模块化④决策。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发挥各合作研发主体,设计合理可行的模块化合作组织;根据高科技产业集群产业特征、产业内和产业间共性技术的特点,和对产业和集群竞争力提升的作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内容模块,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多方筹集合作研发支持基金,积极吸引集群内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等共同出资,吸收社会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保证共性技术研发的经费,并适当规避风险;实施阶梯式研发,对于集群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模块先研发。

注释:

①并行研发模式是指合作研发和非合作研发同时存在。

②共性技术的外部型特点导致共性技术容易发生技术溢出,技术溢出的存在使得研发企业无法获得研发共性技术的所有收益,客观上降低了单独研发企业研发的积极性。理性的企业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都期望别的企业研发共性技术,自己通过搭便车的方式收益。即使有些研发共性技术会获得政府补贴,但是政府补贴能否完全弥补产生的外部性是不确定,研发企业承担者很大的外部性损失。

③李纪珍(2006)按照共性技术涉及的层次角度分为:产业间共性技术、产业内共性技术、企业内共性技术。产业间共性技术是指为多个产业提供技术平台,如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产业内共性技术是能为本产业内部的多个企业提供技术平台。如电池的无汞技术。企业内的共性技术一般指为企业内部多个产品而直接应用,一般不向外扩散,类似企业的核心技术。一般指的共性技术多为产业间和产业内共性技术。

④青木昌彦解释“模块化”是按照某种规则,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和若干能够独立设计的半自律的子系统的过程相互整合或分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钟书华.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现状分析.科研管理,2000,(4):32-35.

2. 孙彩虹.技术溢出下企业合作研发博弈分析和协同问题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9.

3. gamal atallah,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2004,(volume 43,issue 4):435-447.

4. hertog, r.g.j. den and a.r. thurik, determinan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d: some dutch evidence.de economist,1993:141(2):279-289.

5. cohen and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 ning: the two faces of r&d. the economic journal, 1989,(99):569-596.

6. 马亮,马颖.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问题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140-141.

7. 肖阿妮.产业共性技术r&d合作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 刘芹.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激励.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7):632-635.

9.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进展.汽车工程,2003,25(6):533-53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003070);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产业经济学);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号:1d10303002)。

作者简介:刘芹,上海理工大学

第9篇:科技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课程开发;校企融合

作者简介:李兴国(1980-),男,广东高腰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讲师;赵明霞(1979-),女,河北秦皇岛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讲师。(河北 保定 07105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37-02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校内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校企文化深层次融合与渗透的主要载体。借鉴企业职业培训先进理念,探索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发展机制,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力培养满足企业工作岗位需求,促进校企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计算机绘图”实训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基于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理论,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方式,对“计算机绘图”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切实规范实训教学与管理工作,提高实训教学效率和质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1.职业培训课程的特点

课程目标对社会市场需求的直接性;课程设计中的技能训练有一定比例界定;理论知识服从技能要求,具有不系统性;注重经济性与时效性;岗位工作要求对课程内容设计影响较大。

2.职业培训课程与学科性课程的区别

(1)课程目标不同。学科性课程目标拟培养理论性、研究开发性较强的人才,建立起就业者的理论体系,提升其发展能力,因此,学科课程的目标大多是综合性、比较宏观的。而培训课程开展的宗旨更为具体,其目标范围比较直观,或就业,或岗位需求。培训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对学员操作能力提升的训练。

(2)课程内容、编排形式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多按学科自身的体系和顺序来编排,课程重点也是根据学科体系的重点来确定,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培训课程的内容是以技能训练目标为主体,它的安排多以技能结构的逻辑为序,课程重点是根据具体的培训目标来确定的,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技能系统。

(3)课程实行模式不同。学科性课程一般是以讲为主、以课本为主、以实验练习为主进行安排。培训课程以练为主、以现场实训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进行安排,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运行比学科课程更为复杂,成本更高。

(4)课程评价方式不同。学科性课程重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在知识点的安排上利于学科发展和考核,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职业性的培训课程重在技能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技能点的安排上利于技能发展和职业技能鉴定,利于学员对技能的学习和把握。

3.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特征

(1)以能力教学为核心。职业培训的最大特点是突出能力训练,知识、理论是能力训练的基础和补充。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各项能力目标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

(2)以操作目标体系为框架。能力教学必须通过训练过程,必须符合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市场和企业需求。要按照这些特点和要求,强化操作,淡化概念和推理,体现终身职业培训的思想。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都要体现以操作为主的原则。

(3)以满足共性与个性同步发展为主体。课程设置能否与培训目标、层次相适应,符合能力(技能)发展规律,为受训者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关键是在满足共性需要的同时必须重视个性化的课程开发,培训尤其如此。

4.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原则

(1)一致性和系统性原则。开发培训课程,其课程目标应在符合企业培训课程体系总目标的前提下,与该培训目标一致,必须全面体现培训项目对培训课程的实际需要,把应当具备的课程门类或科目全部开发出来,并保证其要素的完备性。

(2)技能性和操作性原则。培训课程必须体现以职业技能为主,突出技能操作的特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科目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技能训练需要。要在计划好的时间内达到培训的能力目标要求,必须科学安排课程的实操训练或动手能力训练。将每一个训练科目细化后分解到培训课程体系中。

(3)针对性和灵活性原则。课程开发要在内容上切合企业实际需要,不仅要开发具有共性特点的通用性课程,更要开发符合某一特点岗位工作需要的、个性化突出的课程内容,从而真正起到通过课程学习解决岗位工作实际问题的作用。在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结构比重组合上,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客观实际需要。没有个性化就没有灵活性。灵活性重在与时俱进,动态的开发和实施。

二、“计算机绘图”课程介绍

“计算机绘图”是面向动力类专业和电力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学习AutoCAD软件的使用,能够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以及各类专业图样,为后续岗位技能操作奠定基础。

三、“计算机绘图”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1.实训环境现场化

实训基地与生产现场具有相同的设备(或领先于现场)、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工作条件;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仿真系统,进行仿真教学,以保证教学与生产在目标、内容、过程、效果等方面的一致性。

2.实训内容项目化

将企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融入实训教学中,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工程来序化知识,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开展教学,教学资源丰富。

3.实训过程规程化

实训操作步骤完全依据现场生产规程来进行。将实训教学程序贯穿一定的标准、要求和规定。

4.实训结果成果化

实训的最终结果以成果的方式呈现,如一个产品、软件、设计、技术报告及实训过程资料。

5.实训目标能力化

以企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工作能力、操作技能的要求为导向,不仅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即核心能力的培养,强调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工作计划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汇报沟通能力的培养。

6.实训管理6S化

实训基地实施了6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原则。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的文化,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

四、“计算机绘图”课程实施方案

1.实训环境现场化

本课程在CAD实训室进行,实训室配备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样板专区,学生专用计算机(学生人手一机)、教师专用计算机,所有计算机组成局域网,均安装有网络课堂软件、AutoCAD2008软件。

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实训场地的建设与管理、课程讲授与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优势。

2.实训内容项目化,见表1。

表1 实训项目

项目 任务内容 学时 进度 积分

项目一

绘制平面图形 任务1 绘图界面与基本操作 24 1~4 30

任务2 图层设置与捕捉工具

任务3 基本绘图命令

任务5 尺寸标注

项目二

绘制视图 任务1 绘制三视图 6 5 10

任务2 绘制剖视图

项目三

绘制轴测图 任务1 绘制轴测图 6 6 10

任务2 轴测图标注

项目四

绘制零件图 任务1 绘制零件视图 12 7~8 25

任务2 标注零件尺寸

任务3 填写零件技术要求

任务4 绘制图框与标题栏

项目五

绘制装配图 任务1 拼画装配图 6 9 15

任务2 装配图尺寸标注与填写技术要求

任务3 编写零件序号

任务4 绘制明细栏

项目六

绘制专业图样 任务1 绘制专业图样 4 10 10

合计 58 10 100

3.实训过程规程化

(1)原则:优化教学流程,规范过程管理,加强过程引导,注重过程考核。

(2)教学环节设计: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实例精讲;学生练习操作(建立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巡视辅导;学生交流演示(引入激励机制);教师总结点评;项目任务提交。

(3)规范配套教学资料:制订课程标准;制订授课计划;设计教案;开发自编教材;开发试题库;建立网络课程学习网站;制订CAD实训室6S管理考核办法;制订实训过程考核方案,加强过程引导,过程考核采取项目积分制,每个实训项目根据学时、重要性都设有相应积分,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根据其完成质量获得一定积分(见表2),制订课程考核方案(见表3)。

表2 “计算机绘图”实训项目考核方案

考核等级 考核说明 积分

优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熟练准确完成所有项目任务 91~100

良 能够基本独立完成所有项目任务 81~90

可 能够在指导教师或同学帮助下完成大部分项目任务 60~80

差 抄袭或拷贝其他同学项目任务 0

表3 “计算机绘图”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单元 比重 考核内容与形式

综合能力测试 60% 从试题库抽取试卷,最后一次课限时(2学时)课堂完成

项目积分 20% 考查掌握熟练程度、课堂完成,详见项目考核方案

6S 20% 考查学习态度、素养、考勤等,详见6S管理考核办法

课程总评=综合能力测试成绩×60%+项目积分成绩×20%+6S考核成绩×20%

4.实训结果成果化

教研室统一规范任务单格式,任务图样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难度梯度合理,结合项目学时分配确定任务量。学生实训过程和结果一律以任务单形式提交项目,根据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作为项目考核成绩依据。选拔优秀学生作品作为样板进行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5.实训目标能力化

在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营造气氛,提供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请作图优秀的学生把成功成熟的绘图经验、技能技巧分享给其他同学,传递正能量,带动全体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的大胆尝试并帮助其实现。

6.实训管理6S化

“1S”整理:要与不要留弃果断;“2S”整顿:科学布局,取用快捷;“3S”清扫:清除垃圾,美化环境;“4S”清洁:洁净环境,贯彻到底;“5S”素养:形成制度,养成习惯;“6S”安全:确保安全,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