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的诞生背景
1.1能源紧缺、石油价格高昂
石油能源将出现供需矛盾,汽车使用成本越来越高,寻找既绿色环保又低廉价格的能源成了当务之急,新能源汽车便在这种情形下走进了历史舞台。
1.2环保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越来越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根本性问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高要求使得各大汽车厂商采取各种方法以提高排放质量,减少污染物,新能源汽车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二、新能源汽车的种类
2.1引言
新能源汽车又称代用燃料汽车,包括全部或部分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车。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4]的规定,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 ,氢能源动力汽车、燃气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2.2新能源汽车的种类
2.2.1燃气汽车:其排放污染大大低于以油为燃料的汽车;抗爆震性好,可以提高动力性能;燃料以气态进入气缸,燃烧较充分,热效率高;采取了多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和设施,使燃气使用起来更安全;天然气资源丰富,价格便宜。
2.2.2燃料电池汽车:利用氢气等燃料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为主要动力源的汽车。燃料电池的反应不经过燃烧过程,能量转化效率高;并且它的排放主要是水,不产生有害物质。
2.2.3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已发展到较成熟阶段[5-6]。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锂离子电池技术迅猛发展,己经成为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7]。
2.2.4混合动力汽车:指由多于一种的能量转换器能提供驱动动力的混合型电动汽车,即使用蓄电池和副能量单元的电动汽车,其副能量单元实际上是一部燃烧某种燃料的原动机或动力发电机组[8]。
2.2.5氢能源动力汽车; 以氢为主要能量作为移动的汽车,行车路远,使用的寿命长,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虽然现在技术原因,在氢气的提取上有严重的阻碍,但是由于氢气燃烧后释放的完全没有污染的水,因此氢燃料电池汽车还是非常受重示。
2.2.6太阳能汽车:顾名思义,太阳能汽车就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并以此为驱动能源的汽车。太阳能发电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能够有效降低全球环境污染。直接采用太阳能为能源,间接采用电能作为能源,可有效的节约化石燃料。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3.1现状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不是很清晰;核心技术不甚成熟;发展项目重叠;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价格昂贵;民众的环保理念知之甚少;补给能源的储存、生产问题;电动汽车的续航问题。
3.2国内外的发展:
(1) 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来,2001 年, 国家把新能源汽车研究列入“十一五” 期间的 “863” 重大研究课题, 同时规划出了以汽油车为基点,向氢动力汽车大力发展的战略。
(2) 美国始终致力于提高乙醇以及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资源使用量。
(3) 日本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以及环保汽车,从 2009年 4 月1日起日本实施了 “绿色税制”。
(4) 欧盟在 2003 年了 《欧洲未来氢能图景》 ,并制订了 《欧盟氢能发展路线图》。
(5) 国务院决定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电解液已经实现国产化[14]。
(6) 成本较之前已经逐步下降,极大的提升了竞争优势。
结论: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出现了发展节能汽车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相结合,能源多元化、动力电气化、排放洁净化必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中心。(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高铭泽.2013-04-01,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李大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2).
[3]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2009.
[4]邓平.快速充电技术,圆你电动客车商业化之梦[J].人民公交,2013,3:95-98.
[5]崔淑娟.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技术[J].汽车工程师,2009,9:15:17.
[6]卢世刚.刘莎.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J].新材料产业,2005,4:49-54.
为了适应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新能源发电行业现状和电气工程对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知识体系的需求,结合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之间的联系。根据新能源发电站接入电网的影响不同,将这些新能源技术分为两类:稳定性能源发电技术和间歇性能源发电技术。
一些新能源技术(如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常规水电)在接入电力系统方面和常规电力技术一样容易,除了一次能源的形式不同,转换成电能环节基本相同,都采用同步发电机进行发电,对电网的安全和稳定不会造成影响。因此,这部分新能源知识重点讲解各种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最新的发电技术的现状和动向,及在利用过程中对改善环境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新的能源观念和意识。同时结合电网发展的最近进展,这些发电技术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时,如何规划电网,接入电网对电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讲解,加强与电力系统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受到季节、气象和地域等条件的影响,另一些新能源技术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如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在接入电力系统方面需要克服更多的挑战,其电力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对电网调峰和系统安全运行带来显著影响。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解与电力系统相关的技术,涉及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力系统相关的知识点。在间歇性能源并网过程中,电力储能技术可以补偿负荷波动,解决风能和太阳能等间歇式新能源发电直接并网对电网的冲击,调节电能质量,使大规模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能够方便可靠地并入常规电网。随着可再生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储能技术也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所以储能技术也是该课程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
本文提出的课程知识体系目前还没有相关教材,为此,笔者较为系统地构建并编写适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讲义,使之更符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从两学期的试用情况来看,学生认同感增强,明确该课程是本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选修课,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模式改革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的不同,授课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的改进,为此笔者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使之与课程知识体系相适应。
1.采用学术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知识体系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每种新能源发电技术各自成章,自成系统,各部分内容均有很多前沿的技术,仅靠书本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科技的进步。因此需要任课教师补充相关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与课程相关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以具体的行业问题为背景,采取启发式的讲解方式,层层剖析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发电原理、利用方式、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及动向。如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都可以采用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在讲座过程中,增加学生提问环节,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了强化实践,在每一个专题授课结束后,教师通过布置与该专题相关的设计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让学生设计太阳能热电站,利用波浪能发电原理设计相应的波浪能电站,设计新农村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的方案,设计垃圾发电站工艺流程等,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时,结合不同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对该地区新能源开发和电网结构做出合理规划,并给出理由。通过这些综合性设计作业,可以增强大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传统的讲授方式,可以系统地讲解,课堂容量大。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涉及知识点多,知识点零散,因此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为此笔者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精讲多练。但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笔者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提出基于问题的讨论题目;并分析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总结知识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而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题,并分小组进行研讨,研讨后,该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在课堂讨论中,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做交流发言,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做简要汇报。学生互相提问展开讨论,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肯定了学生们取得的成绩,对错误的地方进行了补充和纠正。为了达到分组讨论学习预期效果,要求每个小组在上交的文献报告中,明确每个学生所做的工作和参加小组讨论的发言内容,督促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3.改进多媒体教学方式由于该课程设计的专业知识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掌握,有些原理较为抽象。如风机的偏航过程、变桨过程、风机的失速原理、斯特林发动机的发电过程等都比较抽象,在没有实物演示的前提下,学生经常不容易理解。因此在讲这些课程内容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让学生更快更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不少学生选课和学习动机不端正。他们不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是为了凑满学分,对选修课缺乏足够的重视。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撰写课程论文,成绩只与论文写得好不好有关,有的同学东拼西凑,也能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这些方式都难以督促学生平常的学习,因此仍需完善课程的考核方式。根据“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特点,笔者对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做了合理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成绩。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查增加课堂随机考查的次数。通过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让学生在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防止学生上课“开小差”。回答问题和课堂测验计入平时成绩。
2.增加撰写文献报告和大作业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撰写文献报告和小组讨论环节能够有效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能够较为科学评价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因此,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学生在该环节中的贡献不同给学生不同成绩,这样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作业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平时所学的知识,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增加大作业和撰写文献报告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也是考查学生平时学习的有效手段。
3.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考核成绩权重由原来的30%提高到目前的50%,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时突击学习也能取得不错成绩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经调查表明多数学生都认可这种成绩考核方法较合理、公正,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
四、结束语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创新价值链;模型
在社会绿色出行和低碳减排的迫切需求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8年,北京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第一项战略任务部署就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分析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出影响作用较大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E.Porter提出,成为企业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的有效工具。Poter教授把企业内外促成价值产生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等。
(二)创新价值链理论
创新价值链是一种与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创新链等多链条通过某种机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运行的过程机制。其中价值链和创新链是最主要的两个链条,价值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顾客,创新链的主要运行模式是顾客—员工—资源。依据邓正红(2012)企业软实力“金字塔”模型内在机理,价值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也就是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的无缝对接,将顾客的价值需求转化成员工的价值创新,再将员工的价值创新填补顾客的价值需求,如此循环反复,推动企业在持续的价值创新中不断进化。
(三)创新价值链结构文献分析
学者们分别从知识视角、生产价值视角以及价值链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研究课题来定义创新价值链结构。HANSENMT等(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收集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和推向市场实现知识价值;王伟光等(2019)也从知识视角出发,认为创新价值链结构包括知识生产、知识应用和知识扩散。王伟光等(2019)和于永泽(2013,2014)均从生产价值视角,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创新投入、创新知识凝结和创新成果实现三个部分。于永泽等(2014)从价值视角出发,把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两个过程。谢青和田志龙(2018)、王静等(2018)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将创新价值链结构分为研发、产业化、公共领域推广和私人领域推广等环节。
(四)创新价值链构建文献分析
李新宁(2018)认为,创新价值链的理论形成逻辑是创新与价值链的有机结合。创新价值链主要有三部分:基础要素—项目、成果,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体要素—高技术产业,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和产业化;目标要素—市场,创新价值链环节包括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赵婉琳(2017)研究的是区域创新,其价值链模型由区域基本价值活动(研发、商业化和管理三个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和提供管理服务)和区域辅助价值活动(创新基础设施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支持)构建而成。宋晓彤(2019)等基于钟柯远(2005)和Hansen(2007)的研究,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价值链。综上所述,有学者从构建创新价值链模型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专利信息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所研究的产业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剖析,并提供能力提升策略。但是,以往相关研究中,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缺乏从专利视角利用技术创新价值链来研究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和著作。本文作为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提升策略的第一步,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在后续研究中,将在此基础上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更好的认识与评价。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原则
第一,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模型构建必须从新能源产业的各种角度和层次去研究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过程的规律,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科学地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第二,关联性原则。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关联程度关系着创新价值链的业务延伸和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价值链上的所有专利成果,于各个产业而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三,创新原则。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第四,用户需求原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市场用户需求现状,发掘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的价值链环节,加大对该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才能更加高效地增加整体经济收益。第五,适应原则。各省在进行价值链创新时,应当考虑到当地的现实情况,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情况、经济生活水平等,做到因地制宜和适应市场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基本活动可划分为研究研发、商业化和服务等。具体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业化、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售后服务等过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辅助活动可划分为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基本活动
1.基础研究。是指通过实验或理论分析得出基本原理,它不以任何专门应用或使用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和著作,可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应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促使其成果的产生。基础研究有助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应用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研究,以特定实际为目的,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专著或专利。要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加强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研究机构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和资金支持,使这些研究机构高质量高效率产出成果,为产业发展增速。3.产品研发。是指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基础,以已有资源和技术为支撑,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的核心研究活动。结合政产学研,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作为产品研发主体,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研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赋能。4.生产制造。是一种系统性的物化过程。生产制造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通过整合生产的各种相关资源,将前端产品概念设计物化为产品。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高质高效的生产制造可以为行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基础。5.产业化。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集合成社会承认的产业规模,通过专业管理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品牌化的过程。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涉及新能源汽车创新过程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期更好地发挥产品价值,促进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高质量发展。6.市场运作。是指一种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行为。运作方式包括调整市场价格和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运作包括公共领域的运作和私人领域的运作。通过市场运作对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行调整,以期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分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力量。7.售后服务。是指市场中的卖方把产品、技术、服务销售给买方后,卖方为买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售后服务的目的是扩大买方市场。新能源产业涉及交通、人身安全、环境质量、社会生活质量等问题,所以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可以使买方获得高满意度,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性和稳定性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之辅助活动
大量新能源汽车相关从业人员的需要目前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为“三纵(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控、电机、电池)、三个平台(设计制造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政策平台)”,我国汽车行业要按照产业化规模向前推进,就需要大量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系统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来满足行业的多层次需求,但是目前国内先后成立的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西安交大-精功恒信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福田汽车新能源研究中心等都是以高级科研人员进行新能源汽车设计、研发为主的研究机构,并且在我国设有车辆相关专业的30多所高等本科院校中,专门培养汽车新能源系统工程方面人才的学校非常少,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维护、技术管理以及回收利用等方面更是少有涉及,而新能源汽车系统工程技术又区别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因此新能源汽车系统工程相关技术人才相当紧缺。而且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了新能源产业的新兴优势和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优势,因而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加大了新能源系统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力度。从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和我国各项政策来看,未来几年这方面从业人员的就业空间很大,据中国汽车人才网2010年3月份招聘数据显示,汽车新能源相关岗位为4521个,环比增长13.2%。仅重庆长安汽车新能源公司在3月份就新增招聘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相关职位28个,需求人数超过150人,而未来几年中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将达50万。并且近期国内很多汽车制造企业纷纷上马或组建新能源汽车项目,如北汽福田汽车、重庆长安汽车、奇瑞汽车、比亚迪等。汽车能源的多元化和汽车动力的电气化等技术变革都纷纷向节能减排靠拢,低碳、新能源与节能及相关领域的人才成为许多企业争抢的对象,其中以新能源动力工程师的需求为最多,因此新能源汽车系统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管理与维护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很大。
二、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制定
1.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的现状,本科教育应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但是也不能忽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既应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又应重视人才市场的要求。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强调“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要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但是“淡化专业意识”并不是“不设专业”,而是“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虽然这些原则有利于进行本科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就业市场环境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所学专业还特别重视,对专业名称十分敏感。由于注重专业名称的表意,而忽视专业培养的内容,这就造成了某些宽口径专业下培养出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就业竞争地位。内涵明确和外延规范的专业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条件,因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
(1)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专业人才,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以基础知识、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学层次,构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其各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是:1)基础知识教学:以普通教育课程为主,但应考虑学科基础要求。2)学科基础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科机械类基础,以拓宽专业为基本要求,开设适当的选修课。3)专业知识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课程选择空间。4)实践能力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图1中,虚线倒三角形)。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可操作性环节。5)创新能力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学生为主,发挥专长,面向实际自主选题或参与科研。
(2)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制定教学计划。
对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全面性: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2)基础性: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为目的的工科人才素质的培养。3)融合性:理工与人文知识交叉的复合人才素质的培养。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本科期间的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意识的重要方面。对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需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实践性要求,划分出演示性和操作性实验;综合性要求,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自主性要求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某些实验。所以,不仅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应致力于理论应用,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环节,突出系统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教育。实践教学包括课前(认识实习)、课中(实验课)、课后(综合实习)等教学环节,如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3)以专业方向多元化设置专业课程。目前,高等工科教育正朝着淡化狭义的专业培养,而走向广义的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而且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专业教育的重心明显后移。这是科学技术综合化、经济发展全球化、就业机制市场化的客观要求。但是,国内的高等教育还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阶段,国内的企业尚未做好承担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教育的准备。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体系中还不能忽视专业知识教育,并应以拓宽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来缓和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4)以“厚基础,宽专业”编制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形式,它应符合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并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特点为:素质教育学时明显加大,工科基础特点明确,专业知识范围扩大,工程技术主干与人文社科融合,以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团队精神与个性发展和谐统一,富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系统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或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3.专业人才能力要求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几方面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外语、力学、机械、电子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系统的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设计、制造、工艺、试验、产品研发等专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了解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知识运用等方法和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工程系统专业领域的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能源与动力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代芬(1982-),男,福建晋江人,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孔为(1983-),男,山东滕州人,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镇江 21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35011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12-02
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源
进入21世纪,人类在知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中国作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代工产品的输出大国已经不再缺少相应的技术工人。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转型将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1]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高教革新的一个主要方向。而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培养高素质科研创新人才的一个主要环节,更是承载着我国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作用。[2]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3]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系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需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文阅读能力,了解获取研究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信息检索渠道和文献汇总分析能力;使学生得到研究领域相关的扎实理论基础,并掌握基本的软件和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际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科研论文的发表渠道,掌握科研结果分析报告的总结和汇报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既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课程学习,也要通过一系列系统的科研能力的训练。因此,如何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培养模式和具体的培养思路,对于提高江苏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增强研究生的对外竞争力至关重要。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产生于德国,并被美国和国内的大部分高等院校所采用。[4]实践证明:同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不同大学的培养结果往往差别巨大,这说明具体的操作和实施细节决定了培养的效果和质量。近年来,我校的研究生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张,因此如何有效地通过开展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工作来积累经验,并形成可推广应用的培养措施变得尤为重要。而实践证明: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经历并尝试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并教会学生像专业工程师那样思考和工作。新能源学科作为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以多年博士研究生学习经历以及留美期间在美国知名高校的博士生联合培养经历为基础,结合我校新能源和动力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现况,探索在我校新能源专业实行学术型研究生课题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的试点工作。为我校新能源学科方向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积累和总结实践经验。
二、江苏科技大学新能源方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方式改革
以直接参与课题的方式指导研究生培养,并将大体的培养方式分为前期的导师指导式培养和后期的学生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的导师直接指导式培养
研究生入学并选定感兴趣的课题方向后,由导师通过文献调研直接给定一个具体的小课题。与此同时,导师还要提供实现该小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且包括实现该课题学生所需准备的专业背景知识以及所需学习的工程软件基础。此外,由于在入门阶段,学生搜集有价值的材料的能力有限,导师还需提供解决课题所需要的书籍、具体文献、所需学习的工程软件名称和相关资料,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全程指导。学生根据导师提供的具体资料按部就班地完成专业知识以及工程软件的学习,并最终完成导师指定的课题,直至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其优点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技能,并了解开展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快获得科研成果,尝试成功并得到激励。这在研究生培养中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学生研究课题的最终完成大概需要两个方面: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编程能力、软件的使用);确立课题创新点。如果在入门阶段,学生都是靠自己摸索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学习,称为放牧式教育,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后期以学生自主创新为主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经过本培养方案的前期培养后,一方面熟悉了本课题相关研究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同时具备了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抽象描述、模型建立以及结果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应该说基本具有了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鼓励研究生在原来科研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创新。该过程主要通过大量阅读高水平英文文献,寻求和确立课题的创新点,并在某一具体研究领域上深入研究,形成独特的见解。此外,通过研究生后期自主创新为主的培养模式可以深化课题组在某一领域的研究,并在国际同行内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地位,提高知名度。这一过程,导师需要完成的是对学生的监督和激励。
关键词:Tesla;新能源汽车;影响与对策
一、引言
当今世界汽车行业正经历着由新能源技术带来的巨大产业变革,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发展迅速。Tesla作为电动汽车的代表,今年开始进入我国市场,这势必会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造成影响。
二、有利方面
(一)对电动汽车产业
第一,提高市场对电动汽车的认可度。Tesla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提高了市场对电动汽车安全性、便捷性的认可,从而对我国汽车企业形成有利影响。
第二,加快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Tesla的免费充电网络计划,将直接推动我国配套充电系统的进步。
第三,有助于全产业链发展,降低生产成本。Tesla公开部分专利有助于电动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并且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及竞争促进了从电池研发到整车生产的全产业链共同发展。
(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
第一,增强市场竞争,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陈出新与车企的优胜劣汰。
第二,刺激政府加大对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例如,受Tesla进入中国市场影响,2014年2月8日,国家发改委等单位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将原定的新能源汽车购车补助标准2014年和2015年相比2013年降低10%和20%,调整为分别降低5%和10%,以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第三,刺激企业增加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投资,从而加快技术进步。
第四,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注度,为新能源汽车培养潜在客户。
三、不利方面
第一,我国车企的市场份额变小。Tesla迅速抢占高端市场,并获得市场认可,使我国车企进入受阻;宝马、丰田等车企受Tesla影响都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投产,将进一步抢占我国车企的市场份额。
第二,造成充电站等基础设施资源占用较大,本土企业难以扩张。现有充电站保有量以及在建量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2.59万辆,同比增长2.8倍。然而,充电站建设却受到各利益方影响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第三,不利于非电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发展。Tesla带来的基础设施进步、市场关注及政策支持,不但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电动汽车,而且促使各车企集中资源发展电动汽车,从而影响非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四、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应当充分利用Tesla带来的有利影响,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针对Tesla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开发新能源汽车的传统车企
第一,研发策略。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在提高电动汽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努力研发氢燃料、甲醚燃料等新能源汽车,开拓新市场。
第二,市场进入策略。首先,先从中高档电动汽车进入市场,再逐步将产品线向下延伸。这样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以及回避生产成本高在低端市场难获利的问题。其次,以混合动力车为切入点,逐步过渡到纯电动汽车。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充电桩资源的同时,打消消费者对于充电便利性的顾虑。再次,优先抢占客车、公交车市场,再向家庭用车过度。先占据政府及大企业采购市场,待普通消费者打消对安全性、便利性的顾虑后,再加大力度进军家庭用纯电动车市场。最后,抢占细分子市场。例如,在汽车种类上,Tesla选择豪华跑车、SUV等车型进入市场,我国企业优先抢占大客车、商务车等子市场;在价位上,Tesla选择进入中高端市场,我国车企率先抢占中低端市场;在地区细分上,Tesla优先选择一线城市开设体验店,我国车企就可以借助原有渠道优势在一、二线城市同时布局销售网络。
第三,品牌策略。注重产品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策略。努力做到使设计精良、安全可靠、性能卓越等品牌特点被消费者所认可的同时拥有与众不同的产品特色。
(二)非汽车行业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策略
第一,创新驱动发展。注重产品差异化、特色化,最好有颠覆式的技术创新或者运营模式创新,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进入市场。例如,在技术创新方面,开发更加经济更加便捷的清洁能源汽车;在运营模式创新方面,借助租赁公司做好消费体验的同时利用长期租赁形式销售,根据偏好私人订制汽车等。
第二,借助互联网思维。利用网络及新媒体的作用迅速提高知名度,借助名人效应、事件营销等方式赋予产品更多的独特内涵。
(三)政府方面
第一,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依靠政策、舆论等手段引导国内企业在加快电动汽车研发生产的同时进行混合动力、清洁燃料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第二,规范快速充电站、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相统一。推进社区充电桩与家庭用电网络融合,实现充电的便利性。
第三,鼓励进行太阳能充电站与清洁燃料补给站建设。
第四,利用差异化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及个人购买国有品牌新能源汽车。我国现行的补贴政策仅区分汽车生产地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而不是根据国有品牌还是外资品牌来区分。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细化补贴政策,使国有品牌、合资品牌、外资品牌的补贴标准不同,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世宪,刘坚.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14(4).
[2] 装备工业司.新能源汽车产量快速增长[DB/OL]..2014-08-12.
关键词: 环境会计能源危机资源效率
Abstract: according to analysis shows that China's relative shortage of resources use efficiency,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gap expands gradually, the energy security and more prominent, and energy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striction role are steadily worse. Therefor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gle discusses the energy crisis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resource efficiency promotion measure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significant.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nergy crisis resources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虽然我国能源人均消费量没有发达国家水平高,可是因我国人口多,消耗能源非常大,到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己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专家开始对我国未来能源供需进行预测研究,如果2020年中国煤炭需求约50亿吨,这就要从国际市场上买约13亿吨煤炭。长远看在能源强劲需求下,会推动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而能源价格上涨将阻碍经济增长,可见能源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能源问题研究迫在眉睫。
一、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管理模式不够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以中央国有经济为主发展能源工业的思路,鼓励地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能源工业,实行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能源工业发展方针,标志着我国能源管理模式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能源市场管理模式虽然建立但还不理想,市场准入管制不够灵活,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能源工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竞争力。
2.能源和资源供给保障存在很大疑问
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13亿人口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偏低。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加上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这样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明显。到2015年,我国的木材供销应缺口将达到11―15亿立方米亿立方米。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和进口国,今后缺口还会更多。由于资源的短缺和大量进口,促使石油、钢铁、煤炭等大宗原料及其相关的工业产品涨价,可能导致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到2020年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能源和资源供给保障存在很大疑问。虽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到2020年以前还不可能替代原有能源。
3.能源储量禀赋少,利用效率低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国家。目前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有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一些项目,使得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许多工业产品过剩,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资源的利用效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好坏。我国虽然整体的能源储量较多,但还面临着禀赋和利用两大问题。在禀赋方面,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能源分布均衡、优质资源匮乏、能源开采不容易。在利用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方式粗放、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源管理水平落后等。我国的能源效率较低,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近期调查: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大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单位 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4. 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我国早就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但是在具体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法规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政府机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缺乏一系列的法规体系和行政执行、准入制度。
二、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
1.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我国传统能源管理模式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经济产出中的大部分是工业和建筑业,这两个产业能源效率很低。我国应加快发展能效较高的产业。应有针对性地发展服务业,从提高能源效率的角度,鼓励一些低能耗产业的发展。如有选择地推出金融衍生工具、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以鼓励金融业的大发展;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职高专教育、技工教育的发展;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建设软件园区等以推动 IT 产业的发展等改善我国传统能源管理模式。
2.实现资源的循环和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资源的利用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诸多方面,我们要在生产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多种形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就是要实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使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到报废清理的整个产品寿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节约初级资源,把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控制在必要的界限之内,使得在其耗竭之前能够找到替代资源;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速度,以保证持续供给;通过多种途径回收利用各种废旧产品、包装物等材料物质;尽可能对一种资源的多种用途充分加以利用;对一种资源的各种有用成分分别加以利用,这种综合利用的效率明显高于对资源单一成分的利用,设法对利用各种资源所产生的排放物加以继续加工利用。
(3) 加大的科研投入,提升能源效率的源动力
我国应鼓励各种工业生产机械的节能改造和新型节能设备的研发,尤其是水泥、钢铁、煤炭等高能耗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能源的回收利用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科研投入除了用于工业生产设备和其它行业的节能改造以外,更应该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工业始终是能源效率低下的产业,节能改造只能缓解其高能耗的局面,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能源效率。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末期以后,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高新化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产业的轻质化对能源效率的改善具有直接而明显的作用。而加大的科研投入和相应的科教体制正是催生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4)从环境会计视角研究提升资源效率和企业绩效
环境会计将会计学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方法,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便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信息。环境会计的发展不是用来取代传统财务会计,而是要补充其不足之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来源。环境会计主要以传统财务会计为基础,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冲击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寻求最佳清洁生产(CP)方式,并进行全成本评估(TCA),提升企业的生态效益、资源效率提升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外,对于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的内涵,包括其意义、功能及性质,应包括资料搜集、资料分类、资料记录、资料配置、资料分析和资料沟通等项目,而且应将环境会计纳入企业环境政策系统之中。其主要编制步骤包括界定目标、制定环境会计框架、建立资料清单、进行环境评估制度、实施责任分工及拟定清洁生产政策以提升资源效率和企业绩效.
(5)根据资源禀赋调整消费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这与我国的资源禀赋有关。但煤炭在所有能源中属于热能转换率较低,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的逐年下降对整体能源效率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要降低煤炭消费比率有助于我国继续提高能源效率,就要考虑降低煤炭消费,提高其它高效能源的消费比重。要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就要考虑关停小煤矿,整合煤炭产业资源,形成市场化的良性竞争;也要通过科研投入采选优质煤炭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也要考虑煤炭的消费与工业直接挂钩,因此仍需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这个目标。提高其它能源消费的来源渠道应该是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虽然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最大意义体现在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可再生性,但这些能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一方面,通过风力、太阳能等渠道可以替代一部分火电需求,这就能变相减少煤炭的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这些能源在热能转换的技术指标方面也领先于煤炭。因此,我国应通过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参与投资、鼓励使用新能源的设备等方式来逐步提高新能源的消费比重,优化能源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家军,吴玉菡 环境会计视角下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全成本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
[2]胡春晓.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3]李丙刚.我国的能源危机与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6)
[4]胡晓彬.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4)
[5]薛龙龙.资源约束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作者简介】
关键字:电气工程;智能电网;专业硕士;校企合作
G643;TM1-4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电力、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分别为249万、182万和817万,其中高层次专门工程技术人才分别为57万、15万和215万。随工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大量企业将引进先进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其设备大量运用集成化信息平台、可编程控制器、工控机、现场总线、变频器和传感器等电气技术,必然急需大量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针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相关人才的迫切形势,提出了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析了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培养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重庆市电气工程领域行业现状分析
根据重庆市“十三五”规划,重庆将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其中能源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电气工程领域人才需求最为密切相关。在能源电力行业,重庆市将广泛开展下一代新型智能及主动配电网的建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重庆将大力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地,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在信息技术产业,重庆正着力打造2亿台级电子终端产业基地,将建成世界最大智能云端集群。显然,重庆市工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具有工程背景和应用能力的高端电气技术人才。
二、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规定,硕士研究生主要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学术学位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面向科学研究工作;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作岗位需要。因此,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为:为电气工程领域内的企业和工程部门培养从事电能生产、传输直至使用全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开发、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设计及工程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际能力,能承担专业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针对电力行业,但部分学生不具有电力专业学习背景,有些专业课程学习较为困难。虽然学校明确了产学研用协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在具体如何操作、如何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和企业科研合作较少,企业合作指导教师选择目标性不强,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K堆芯可培养方案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主要从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系列化项目过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及实行学位论文提前介入四个方面开展培养工作。专硕研究生培养采用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系列化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过程控制,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目标管控;依据不同类型课程和培养环节,采用现场答辩、研究报告、产品设计等多种方法评价学习质量,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学位论文选题在进企业实践时确定,使学生能在企业见习期间带着目的和问题学习,校企联合指导小组和学校教学评估办公室组织中期检查,校企联合答辩。
培养方案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倡导学校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企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讲台交流、现身说法,学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充分接触企业需求地气,实现了良好的产学研的衔接,有利于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毕业论文内容将以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为主,突出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措施着力培养应用型的工程职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体现了轻学术重实践的专业学位教育规律。
四、结语
电气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以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按照“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指导思想,通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学术及工程训练、论文工作及培养指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学校、企业在制度、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创新实施“产学研多层次、多主体协同联合培养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新体制,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应用型高层次电气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望取得突出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方敏, 周学君, 黄华. 电气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中, 2010(35): 45-46.
目前,利用太阳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光伏转换,即将太阳的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而供人类使用。而目前的光伏产品主要是技术相对成熟的硅太阳能电池,尽管其光电转换效率很高,但对硅材料的后处理会产生大量废液,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长此以往,能源问题还没解决,环境问题已经产生。怎么办?中国海洋大学唐群委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唐群委,1980年8月生于山东潍坊,历经山东大学学士、华侨大学博士、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后、华侨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博士后,于2012年正式学成归来,成为了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一名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唐群委肩负着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开发的重任。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一种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而成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生产成本仅为普通硅太阳能电池的1/4。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除电流外,无其他物质释放。但目前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电转换效率远低于其理论值,因此,提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就成为唐群委教授及其团队的主要目标。
唐群委教授长期从事新型材料和化学领域研究,在功能性水凝胶、自组装导电多层膜、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已在Adv Mater,AdvEnergy Mater,Chem Commun,J Materchem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博士学位论文“导电多层膜的层层自组装及性能研究”获得2012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年轻且成绩骄人。这些光环的背后,是敏锐的洞察力、艰辛的工作和大胆的创新:
――他首次提出“自组装导电多层膜”的概念并成功发现自组装导电多层膜的电导率随组装层数的渗滤现象,提出了新的导电机理,奠定了自组装导电多层膜在光电子纳米器件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首次开发了低铂、非铂合金对电极材料,相对于全铂对电极,对电解质的催化效果提高2~3倍,而成本仅为其1/50。
――开发了双面同时透射提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技术,相对于单面透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30%以上。
――针对光阳极中因入射太阳光衰减导致染料激发不完全的难题,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明显增透效果的光阳极材料,所制备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至11%,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唐群委并没有因已得成绩而止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要真正实现产业化,还将面临一段漫长的考验。他深切的知道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人类的能源危机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