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航天科技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天科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航天科技论文

第1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Computer Simulation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十七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9348

国内刊号:11-3724/TP

邮发代号:82-773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载入航天精神是一种强大且具有威力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在军魂中铸就,在智勇中生成,在创新中流长。我们要努力发挥载人航天精神的教育作用,促进装备建设的全面发展。

每一次,当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之时,举国欢腾,它都预示着中国人民再一次勇攀于世界科技高峰。然而,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矗立在伟大的载人航天工程丰碑的背后,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公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具有强大威力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可穿越时空、可铸就辉煌!

军魂中铸就。军魂铸就了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的精神;军魂生成了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动力;军魂涵养了敢于负责、压倒一切的豪迈。作为中国航天领域迄今规模最庞大、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从试验室到各个生产企业。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无不留下了航天人攻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正是他们拥有军魂意识,才能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牺牲面前绝不退缩,才书写出载人航天史上如此壮丽的篇章。军魂,已成为当代军人的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熔铸的审美制高点。在装备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牢固军魂意识,拥有爱国、忠诚、奉献之情,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为实践崇高而伟大的报国之行。

智勇中生成。起步较晚的中国航天人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前沿,依靠科学,尊重规律,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正是他们讲究谋略、以智取胜,拥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科技制高点,使中国一跃成为有能力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勇是军人的武德,是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有太空,需要的不仅是浪漫的情怀,更是勇敢、用于献身的爱国精神。勇敢精神和讲究谋略历来也是兵家取胜之道。有勇有谋,其力无穷;智勇双全,所向无敌。《孙膑兵法八阵》中也曾有“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对于装备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崇谋尚智的优良传统,加强装备建设及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奋勇攀登科技高峰,不断提高谋略水平和实践指挥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新型军事人才,并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军队装备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创新中流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歌德曾说,“不断改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在助推梦圆飞天的力量中,有一股强大的动力,那就是自主创新。在很多工程论证、立项时,工作人员面临着困难,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的思路。经过艰辛的探索,一步步把飞天梦想变成现实。创新是发展的本源,不创新就会陷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状态。我军的装备建设要发扬创新精神,要坚持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与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通过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我军的装备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培养造就军事斗争准备和装备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队伍,并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正如那潺潺之水。它可以激励人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走出困难,超越自我。对于载人航天凸显的伟大的战斗精神,是我国航天工作者在载人航天事业奋斗中孕育产生的一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军人的职业精神,是军人美德和价值的集中体现。战斗精神和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生成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努力发挥载人航天精神的教育作用,发扬这种战斗精神,并以此不竭的动力之源促进装备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3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当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通过加水将薄薄的水膜变成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时,她俨然已化身为一名超级魔法师,带领全体师生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太空的魅力,并留给他们无限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与地面师生的“天地对话”更是增加了学生们的现场参与感,也让更多人见识到现代远程互动课堂的魅力。

毋庸置疑,“太空授课”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科技知识,探究未知宇宙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梦。在其成功的背后,航天科技的发达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稳定、快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据了解,此次“太空授课”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并实现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这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是多么有力的诠释。

“太空授课”的成功也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搞了这么多年,为何效果并不显著?为何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为教师的教学“锦上添花”,更有时被认为是“画蛇添足”,甚至是“帮倒忙”?

关键在于我们之前过于迷信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表达功能,囿于传统教育模式,只着力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最终往往把“人灌”变成了“机灌”。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不从信息技术支持的下“教”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转变,如果我们只见技术不见人,尤其是长期忽视教学的主角——学生,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其变革教与学生产关系的作用将永远得不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也将永远只限于辅助教学的手段或工具。

正如山东省淄博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李光良在文中所言:教育信息化,根本不在于设备和资源量的多少,也不在于速度和效率,而在于对传统教育发展瓶颈突破的程度。这需要我们敢于在教育的难点问题上发挥信息技术“先进生产力”的变革作用,所以我们策划了这期选题《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③——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提质“减负”》,从引入信息技术的全新视角,尝试破解长期困扰中国教育的“减负”难题。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已经有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这从本期“新思维”、“教与学”和“2013′征文选登”等栏目的文章中已有鲜明的体现,我们将继续关注和鼓励这些宝贵的理念与实践,引领教与学模式的变革。5月底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的GCCCE2013大会,积极倡导“知行合一 融会创新”的理念,这一理念与本刊的一贯宗旨是一致的。本期,我们选登了两篇GCCCE大会优秀获奖论文,展现学术领域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教育信息化未来的路也许还很漫长,但只要找准了方向,就要义无反顾地前行。本刊将与您携手并肩,一路同行!

第4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育人目标为核心,以“道德、语言、数学、科技与创新、健康、艺术”为基础学科领域。在此基础上,丽泽分校基于学校特色,结合北京市“我与太空种子共成长”――太空种子种植实践活动,开发了地球探索研究主题下的“我与太空种子共成长”栽培实践校本课程。丽泽分校一直以大课程理论指导学校文化构建,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都市里,脱离了农业生活,没有亲手栽培过植物,所以对于种植知识一无所知。我们在芳草园中建立了“太空植物种植基地”,学生在科学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太空植物和普通植物的对比栽培实验。栽培植物就是一个和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校本课程名为“我与太空种子共成长”栽培实践校本课程。栽培的太空植物有航茄3号、太空鸡蛋茄、太空五彩椒、航椒10号、太空绿钻、太空黑钻果实、太空孔雀草、太空雪、太空葫芦、太空玩偶南瓜、太空特大南瓜、太空红皮南瓜等。栽培对比植物有绿茄、圣女果、胖墩黄瓜、金丝架豆、黄金瓜、袖珍西瓜等。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植物进行养护,认真观察、记录太空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实践撰写种植小论文。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从他们种下一棵小苗开始,他们就在关注生命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完整地体验到了呵护生命的辛苦和快乐,也给童年留下了难忘而甜蜜的回忆。课程中,芳草学子们既动手又动脑,田间劳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也让学生体验到田园生活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丰富了课外知识。芳草学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真正地和绿色亲密接触。学习植物栽培,体验到农民的辛苦、父母的恩情,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孕育生命的神奇与博大。栽培实践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珍惜生命的情感,让学生从小形成环保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平台,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氛围,也为绿色、和谐、低碳、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年来,学校学生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我与太空种子共成长”太空种子种植大赛,共58人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成绩,学校因此获得了北京市中小学生航天科技体验与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团体奖。

“太空种子种植栽培”实践课程既发挥了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又顺应了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构建生态”的课程实施理念。在栽培实践体验中培养了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种植经营的管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5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数字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大势所趋

数字化是实现全媒体传播的前提条件,也是包括期刊在内的各种传播媒体发展的基本趋势。数字化期刊具有一系列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文字和图片是纸质期刊可以选择的全部表现手段,而数字化期刊不仅可以有更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还可以采用音频、视频、Flas等新型表现手段,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地向读者传递信息。

版面、容量自由。纸质期刊由于每期开本、页数和版面的限制,常导致一些优秀的稿件不能及时刊用,或不得不为了篇幅、版面的需要而删改文稿。而数字化期刊则不必承受这类“削足适履”的痛苦,数字化期刊几乎没有篇幅和尺寸上的限制,可以完全放开手脚,从论文内容本身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相互关联出发,自由流畅地编排所有页面。

简便迅捷、低成本。读者浏览数字期刊,只需打开相应的信息终端就可以阅读期刊内容,网络信息全天候驻留,读者对所需信息可以随时选择,而不必受出版、地点、邮发时间的限制。在阅读数字期刊时,读者可以通过期刊的搜索工具快速、准确地找到当期和以往各期刊物中符合自己兴趣的所有文章,可以实现信息检索与直接阅读的一体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主题检索,更方便读者获取利用信息。这个特点是数字化期刊相对于传统期刊的―个重要突破。

数字化期刊进行组稿、审稿、编辑、排版之后,即时、直接地向读者,可以保持很高的信息时效性,同时还省去了印刷、装订、搬运、寄送过程,节省大量成本,数字化期刊相比纸质期刊,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

交互性、扩展性。数字化期刊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随时可以进行交流。数字化期刊可以利用超文本链接,将一些文字和图形元素设为可用鼠标点击的链接指针,使得具有某种逻辑关联的信息之间相互链接,而对这些链接的点击将把读者带入另一个论文或同一论文的另一部分,使读者非常便捷地进行关联阅读。如果结合扩展型期刊搜索工具,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搜索相关信息。通过超文本链接实现的这种关联阅读方式,更加适合人类思维方式非线性和扩散性的特点,这个功能是数字化期刊相对于纸质期刊的另―个重大突破。

纸质期刊要还是不要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数字化书刊表现出的巨大优势是人们对纸质书刊的前景产生怀疑,一些著名学者甚至预言纸质书刊将在几十年内走向消亡。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67种,平均期印数16767万册,较上年相,比,种数增长0.18%,平均期印数下降0.67%,总印数增长1.91%,其中数字化期刊收入达10.83亿元的新高。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化的确是期刊发展的大方向。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2012年10月份宣布于2013年停印纸质版,全面转向数字版。这进一步印证了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迅猛和纸质期刊面临的生存挑战。

但现在就断言纸质期刊的消亡还为时过早,据消费者数据公司GFKMRI近年的调查,尽管大多数数字化期刊读者喜欢在平板/电子阅读器上进行阅读,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承认,数字阅读所带来的阅读享受远不及纸媒,也就是说,纸质期刊在阅读体验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喜爱纸质书刊的读者坚信,读纸质书刊是一种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不会消失,纸质书刊当然也不会消失。

就科技期刊而言,纸质版除了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之外,基于多年积淀形成的权威性、可靠性、实在性,是其生命力持续的另一重要支撑。纸质期刊经过长期经营积淀,形成了严谨细实、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优秀的编辑人才队伍和作者资源,拥有严格的选稿、审稿、编辑、审定制度,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画龙点睛的编辑专业技巧。稿件经过层层把关,反复雕琢,内容严谨可信、品质卓越,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这是纸质期刊长期积累形成的优势和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已经非常深入人心,难以轻易被撼动。即使在一些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许多学者仍倾向于使用纸质期刊。

尽管纸质期刊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全媒体时代,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纸质版期刊出版的必要I生在日渐衰减。尤其是国防工业系统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因为发行量普遍不大,单本印刷成本较高,经济上很不划算。而近些年开展的技术条件建设,又使得国防系统数字化期刊的利用条件大为改善,对纸质期刊的实际需求量明显减小。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方面要求的提高和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深入,这个问题将会凸显,对一般单位来说,纸质版期刊要还是不要将是个问题。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按需出版模式,为纸质期刊要还是不要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有希望的解决途径。按需出版是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将出版物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需要随时直接印刷装订、满足读者需求的新型出版方式。它突破了传统出版模式的限制,实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重新组合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各环节,是充分结合数字印刷与数字出版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出版形态,可满足读者对纸质期刊的个性化需求,非常适合小批量专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印刷。

制约按需出版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数字印刷设备和软件成本还比较高、不够普及。但近年来,数字印刷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按需出版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相关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些新型设备,比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喷墨数字印刷设备可以显著降低数字印刷成本,国内已有厂商推出“按需出版”业务解决方案。随着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成本将持续降低,按需出版很有可能成为纸质专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归宿。

科技期刊的作用更加强化,工作模式与时俱进

有种观点认为,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科技期刊编辑的作用将被边缘化。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正是因为信息越来越便捷,门槛越来越低,使得各种莫衷一是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属于有效资源,而成为信息垃圾和噪声。这种情况下,科技期刊内容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公信力愈发显得珍贵,科技期刊的作用不但不会弱化,还会变得更为重要。

科技期刊在全媒体时代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首先是基于“内容为王”的理念,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高品质的内容永远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保证期刊内容的高水准,这是科技期刊永远不变的立身之本。

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仍然代表读者完成评价、证实、过滤、建构、呈现内容的任务,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与优化选择依然是编辑的―个首要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会使科技期刊编辑的功能和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必然会使编辑的工作方法与工作角色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彻底改变编辑出版工作的模式。

全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从专业知识型转向综合管理型是大势所趋,工作模式的发展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甘于为人作嫁衣,更要善于进行贯穿于出版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全程选题策划,从收集选题信息、设计选题内容开始,到选题最后完成,包含各个环节的策划和设计,并有效运作。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成为多面手,具备三重角色功能,即科学守门人、科学中介人、科学经纪人。科技期刊的任务不仅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养、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光荣使命。科技期刊编辑办刊人员要强化使命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这种转型,尽快适应全媒体时代期刊发展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编辑的划分将有新的变化,可能从传统的编辑中划分出新的编辑类型,如策划型编辑、论坛编辑、视频编辑、博客编辑等,对编辑的全媒体策划运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科技期刊编辑要熟悉各种媒体的特点与要求、掌握不同媒体的编辑出版技能,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全方位的信息管理者,要求编辑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甚至是泛滥的条件下,具备良好的信息鉴别、整合能力。科技期刊编辑传统的内容把关功能依然至关重要,但方式会有所不同,可能变得更加具有隐蔽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深刻认识、理解并主动顺应这些变化对于科技期刊编辑成功应对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保持科技期刊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全媒体不仅指不同媒体类型,也指同一媒体类型下面各种形式的组合,就科技期刊而言,除例行出版的纸质期刊外还可出版其他形式的产品,如专题、增刊、合订本等,只有综合运用不同出版形式的相对优势,使不同出版形式间相互呼应和互为补充,才能达到一次投入、多次使用,最小投入、最大收益的效果。我们在《隐身技术》《航空航天科技信息》等期刊的编辑中,根据不同需要,综合运用合订本、专题、特刊等出版形式,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体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航空工程》信息与动态栏目编辑过程中,我们借鉴时下流行的微博,将“航空航天要闻精选”编辑成类似微博的百字文形式,反映最近一段时间最值得科技人员关注的航空航天业界动态,由于内容经过广泛搜集、反复筛选、精心提炼,并且采用了科技人员非常乐于接受的微博文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特色内容。

科技期刊要努力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整合者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融合变得不可避免。不同媒体间的边界逐渐消融,读者、作者、编者间的边界逐渐消融,甚至是出版者与IT营运商间的边界也在逐渐消融。科技期刊要顺应这种发展要求,应该改变传统的编辑模式,模糊纸质版和数字版之间的界线,统筹策划,构建新型编辑加工平台,根据不同媒体终端和受众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一元制作、多元”,即内容的创作是一元化,但是出版物可以有多种形态和载体。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也可以是个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掌上电脑、手机等阅读终端。这样形成多样化产品,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根据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多样化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特定读者,实现更高层次的按需出版。

全媒体时代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整合与深度挖掘。可以说,全媒体时代更是“内容为王”,无论终端产品形式多么丰富多彩,读者最终需要的还是高水准的、可信赖的内容,媒体之间竞争的核心依然是内容资源的竞争,新技术只不过给“内容为王”赋予了新的内涵,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集约整合能力,谁就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谁就更有希望赢得未来。

第6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我们公司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对光伏的接触从卫星应用开始,开始主要是从军工研究角度出发,后来分离部分人员转化从事民用光伏。上海神舟电力有限公司是主要从事终端为主的投资运营,主要是投资电站、运营电站,重点是在东部建设屋顶项目,在西北也建设了一些地面电站,主要是享受“金太阳”等政府补贴,对地方性政策的可持续性,我们没有多少信心,所以我们所有财务核算基于国家政策,公司主要收益是发电上网,总共有不到30万千瓦的容量。

广亚集团项目概况

广亚集团项目是2011年“金太阳”项目,共5500千瓦,前期的开发费用加上建设成本,核算下来成本大概为8.6元/瓦,以目前的电力价格测算,大约需要8年时间收回成本。这个项目目前的电力主要为自用,如果能够实现余电上网,还将产生收益。

我们最初做余电上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增加收益,屋顶建筑能不能存活25年对我们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努力寻求上网卖电。主要是考虑即使这家企业以后破产倒闭,不再使用光伏屋顶发电的电力,我们还能靠卖电维持住运营。

现在,所谓的“金太阳”补贴政策一步一步退出历史舞台了。现在在广东,光伏电站建设的各种前期费用,加上建设费用、工人费用及后期的运营,费用高额。通过广亚的项目,我们也发现一些运营费用、设备保养费,还有接待费用也有较多支出。如果按现在的5.45元/瓦补贴进行测算,投资回收大约需要12年左右。因为供电补贴和“金太阳”最大区别在于投资回收期很长,前期投资很大。这个项目的投资我们公司自有资金占30%,其余依靠贷款,而很多企业并不能像我们一样拿到6.65%的利率。

光伏电站的电量必须要自我消化掉才具有可行性,如果超过30%发电量要通过电网卖掉,那么因为目前种种原因,卖电收益还无法保障,所以项目的收益无法估算。

我们在广亚集团的项目上收益较好,因为广亚集团一个月大概耗电670万度,而我们一年的发电量不到500万度电,只占不到10%,所以我们在该项目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去年11月正式并网,与广亚集团每月结算一次。

光伏投资注意事项

我不太主张屋顶业主跨行去建光伏,隔行如隔山。从投资回收期计算,光伏投资十分优秀,但光伏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受政策影响较大,而且跨行业做光伏的手续相当繁琐,有并网立项协议、电网接入批复、调度协议、计量表改造、电力业务许可证等手续,这将占资金利用率相当大一部分。例如,传统家电行业,虽然有丰厚的资金,但面对这些手续会非常吃力。所以建议资金有余的业主还是选择能源合同管理模式。我们对于企业也有选择,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资金状况,我们也没有保障。

关于投资成本控制,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做好设计,这点非常重要,如果有好的设计,产出、发电量将有很大提升,其中电缆的成本和设计密切相关,设计不好电缆的使用会增加很多,导致投资成本增加。其次是目标区域的选择,要参考辐射和电价两个因素,像内蒙虽然辐射充足,但电价只有几毛,电量产出虽然高,但效益不一定好。

第7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中的压力管理关系到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企业的绩效。本文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对压力、压力源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研究综述。

引言

当前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人们的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产生了各种适应性障碍或紧张症等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压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有关压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领 域。

在企业管理中,工作压力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度、持续的工作压力不但是造成员工健康和安全隐患的重要问题,还会导致一些组织问题,如员工不满、消极怠工、高离职率、缺勤和低生产率等。对压力进行管理,尤其是对工作压力源的分析与探讨极为必要。

一、压力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1.基本概念的界定

(1)压力

“压力”这个词对我们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压力。它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对压力的认识最初源自物理学,是指物体受到试图扭曲它的外力的作用,在其内部产生相应的力。以后对压力的认识扩展到医学领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革命的发展,压力的研究在强烈的社会需求推动下,从医学领域迅速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几乎所有学科研究领域,引起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许多学科专家的关注。关于压力的定义也有很多种,综合各界学者对压力的定义,对压力含义的界定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刺激说、反应说和刺激—反应说三大类。

第一,刺激说。刺激说认为压力就是作用于个人的力量或刺激,从而导致人的紧张的反应。这种定义借助物理科学中压力的定义,认为压力是某些可能会导致分裂性结果的特质或事件。把压力看成是人对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的紧张、恐惧等,强调的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认为人们所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当压力超过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将会造成永久的破坏。这是早期对压力分析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有weiss等。刺激说的观点主要集中注意于压力刺激的实质,关心压力的来源是什么。主要强调了压力的外部因素,而较少考虑到个人对压力程度的感知和评价,也没有注意到对压力反应的处理策略。

第二,反应说。反应说把压力看做是个体对某些刺激物的反应,是由于环境刺激物的影响,使人们呈现出的一种心理的反应。这一理论强调压力是个体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而不是外界环境对个体的一种压力。把压力看成是人的主观感受,着眼于人们对待压力的体验和认知,并且认为压力是以反应为基础的模式,它强调人的心理和精神方面。

第三,刺激—反应说。刺激—反应说认为压力是个体与压力源之间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来源于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评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压力的感受不同。根据刺激—反应说,压力是个人特征和环境刺激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形成个体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的过程。不仅包括环境刺激造成的紧张也包括人们对环境刺激的主观反应,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个体特征差异及对待压力策略的其他因素。这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它全方位、多视角地考察了个人特征与外界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工作压力

在企业压力管理中,我们以研究工作压力为主。在本文中,压力即指工作压力。工作压力(work stress)概念是从压力定义衍生而来,简单来说是指当压力发生在工作场所时就称之为工作压力。我国学者徐长江(1999)把工作压力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中,使个人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地、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体及应付行为的影响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工作压力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工作压力包括个体在工作情境中体验到的压力和来自工作场所之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而狭义的工作压力仅为工作情境中的压 力。

2.有关压力研究的理论

压力管理研究在西方已经近100年,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压力管理的相关理论。

(1)压力主体特征理论

压力主体特征学说认为压力的产生与个人的某些主体特征,特别是主体的需求与能力有关,当个体有较高的需求与期望发生,但又感到自我能力有所不及时,就会在行为活动过程中感到压力。这一学说思想强调了个人主观因素,特别是需求与能力对于压力形成于反应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解释了不同个体在同样压力环境中的个别差异原 因。

(2)个体—环境匹配理论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或称为p-e模式,该理论认为环境变量和个人相关特征决定压力是否会产生。french和caplan(1972)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工作压力领域中运用最多、得到最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french等人认为引起压力的原因不是单纯的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而是个人和环境相联系的结果。工作的压力是由于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misfit)。只有当个性特征与工作环境相匹配(fit)时,才会出现较好的适应。

(3)工作需求—控制理论

karasek(1979)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式(简称jd-c模式)也是研究工作压力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理论模式。karasek以大量有关职务再设计和员工压力的研究为基础建立了jd-c模式,从工作特征出发,对工作压力做出解释和预测。所以它还被称为工作压力模式。karasek认为工作压力来源于工作本身所包含的两个关键特征,即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的共同影响。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

①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导致高工作压力。

②当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均处于高水平时,工作动机增强,因此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模式中又加入了一个社会维度:社会支持,使这一模式成为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式(简称jdcs模式)。

(4)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认知交互作用理论是一个以认知评价过程为基础的工作压力模式。该理论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s. lazarus。lazarus认为在压力源与压力反应之间存在着两个阶段的认知评价过程。个体首先要评价外界事件是否具有挑战性或威胁,然后对自己所能获得的应对资源如个人能力和社会支持等进行评价,当个体认为后者不足以应对外界的威胁性事件时,工作压力便产生了。

lazarus认为传统的工作压力研究将环境条件和个体特点看做是分离的和不变的,没有正确地描述工作压力的问题。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虽然比传统理论的思维推进了一步,通过对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但这一理论的问题是它仍然把个体和环境都看做是静止的、不变的。lazarus(1995)认为,压力不是个人特点的产物,也不是环境的产物,压力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做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结合的结果。在交互理论中,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面临的任务而产生变化。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无论在时间上、工作任务或活动上,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这一理论对数据的涵盖性和易检验性,使得它受到很多工作压力研究领域者的重 视。

二、压力源及其理论研究

1.压力源概念

压力源即压力的来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性刺激。是指导致压力的刺激、事件或环境,可以是外界物质环境、个体的内在环境及心理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生活压力源和工作压力源。

工作压力源包括导致工作压力反应的情绪、刺激、活动等。是员工在工作活动中所承受的对其身心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的外在刺激因素,是个体对工作压力感知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改变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构成压力源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系统,当个体长期处于这些压力源系统中,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对组织也同样会带来消极影响。在压力管理过程中,了解压力源是基础。所以工作压力源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点。

2.压力源研究的理论回顾

weiss (1976)认为工作组织中的压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组织中的角色;职业发展;组织结构与组织风格;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whettent和cameron把压力源归纳为时间压力、互动压力、情景压力和期望压力四个方面。

cooper,c.l.和marshall(1978)对白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研究认为,工作压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组织中的角色、工作中的关系、职业发展、组织结构和组织倾 向。

ivancevich和matteson(1980)借鉴了以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工作压力源可分为组织内部压力源和组织外部压力源两部分,强调了个体差异和个人对压力感知的影响作用。他们把压力源分为五个基本类型:生理条件、个人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和组织外因素。其中,个人层面涉及角色和职业发展,组织层面包括组织倾向、组织结构、工作设计和任务特征。

hendrix,w.h.(1995)等人的研究中,将引起压力的因素分为3类:组织内部的因素、组织外因素和个人特 征。

summers,t.p(1995)等人将引发工作压力的原因分为四类:个体因素特点、组织结构特点、组织过程特点、角色特点。

罗宾斯((1997)确认了三种类型的潜在的压力源:环境、组织和个人压力因素,并认为这三种因素是否会导致现实压力感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差异(如工作经验、个人认知等)。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和技术的不确定性;组织因素包括任务要求、角色要求、人际关系要求、组织结构、组织领导作风和组织生命周期;个人因素则包括家庭问题、经济问题和个性特点。

近几年,我国对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比较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类是通过调查,对某一行业、某一岗位的工作者的压力源进行识别;另一类是以压力源中的某一变量为研究对象,剖析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包含了各个行业、岗位的工作者,有医生、教师、公务员、科技工作者、知识型员工、经理人员等,基本上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类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源进行了分析,也有的学者只做了定性分 析。

张继红(2005)通过对航天科技人员工作压力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航天科技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组织、人际关系”、“工作回报”和“工作时间”五个方面。

舒晓兵(2006)对我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赵春燕(2007)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三类研发人员的工作压力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种研究一般就工作压力源中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工作压力源中的变量之间是否相互影响及影响程度。

马可一(2000)在工作情景中认知资源与职业关系的研究中,把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分为任务压力、竞争压力、人际压力和环境压力四个部分。

汤毅晖(2004)对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控制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工作压力源、控制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

曹静(2005)研究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将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同时引入工作压力源—工作倦怠的研究。

弋敏(2007)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实证研究,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分别为工作任务、工作背景和氛围、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及组织结构和文化。

三、压力源的测量

工作压力的准确测量是研究工作压力管理的基础,国内目前尚未研制出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大多直接借鉴使用国外的压力测量工具。比较有影响的、广泛使用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主要有:

1.职业压力指标量表(osi)

职业压力指标量表是cooper sloan和williams于1988年设计的测量工作压力的一个指标体系。它从压力源、个性特征、控制源、应对策略、工作满意度、生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七个方面来全方位地衡量工作压力状况。

2.mclean’s工作压力问卷

mclean’s工作压力量表中的问卷是美国心理学家mclean教授编制的。该问卷由应对能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源三个量表组成。

3.工作内容问卷

著名的工作压力jd-c模式的提出者karasek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工作内容问卷。该问卷原用于工作压力与高血压、心脏病的关系研究,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职业人群的工作压力水平。

4.工作控制问卷

工作控制问卷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的hurrell和mclaney于1988年研制的,该问卷主要从工作压力源的角度来衡量个体面临的压力,调查内容与个体对工作情境中的人、事、物的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5.职业压力问卷调整版(osi-r)

职业压力调查量表最早是由osipow于1981年设计的工作压力测量问卷,经过20年的使用和反复修订完善,于1998年重新推出了该量表的调整版本。osi-r量表由职业角色问卷、个体紧张反应问卷和个体能力问卷三个量表构成,共有140个测试项目。

6.工作压力量表

paker和decotiis(1983)编制的工作压力量表,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使用,并被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 度。

目前国内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测试工具,研究者大多是借鉴和使用国外的压力测量工具,但还有部分学者在对我国不同行业职员工作压力的研究中,结合国情和行业特点,在传统测试工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设计出了新的压力测量工具。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各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压力的形成,如何将上述工作压力理论加以综合考虑,以期能完整解释实际的工作压力现象,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实生活中极少有纯粹的单一性压力源,多数压力源都包含两种以上的因素,几种压力源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今后对压力源的研究,一般都应该把几种压力源作为整体加以考虑。

不同的压力源测量工具,对企业的压力管理提供了指导。早期的压力研究较多采用横切面法,最近的压力研究中注意更多运用纵向研究设计。

压力管理中的相关理论,几乎都是以国外特别是西方企业文化为背景的,这些理论和模型在我国企业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舒晓兵.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其影响[j].统计研究,2005,(9):29-35.

[2]石林.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1,(10):433-435.

[3]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j].浙江师大学报,1999,(5):29-35.

[4]马剑虹,梁颖.管理者工作压力高阶因素结构分析[j].应用心理学,1997,(2):21-26.

[5][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李原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78.

[6]lazarus r s.psychological stress in the workplace[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1,(6):1-13.

第8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型多旋翼;环境监测;飞行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 TP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46-2

1 无人机的定义

无人驾驶航空器简称无人机,英文的缩写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无人机具有受气候的影响小,效率高反应速度快、能准确定位、准备工作简单、操作控制容易等特点。整个系统运行稳定,经济性能高,可以在小面积区域、兴趣地点悬停重点拍摄。

2 无人机的分类

①水平起降式:水平起降式机翼为固定式。优点:飞行速度快,可以进行高空飞行,动力效率比高,续航能力强。缺点:受空气流动影响较大,无法悬停在指定位置,对目标只能进行“盘旋观察”在复杂地形飞行时需要操作难度高,微型固定翼UAV限于效果的比例,身体容易跟随流线和角运动,进而影响其稳定性,难以获得连续稳定清晰的图像。对起飞和降落场地要求较高,要求起飞及着陆航线平整且无障碍物,且发射或降落时需要考虑风向、风速问题,限制较多。②垂直起降式: 垂直起降式机翼为旋翼式。优点:低空空气流动对其影响较小,可在空中悬停。可以在兴趣目标点进行“悬停凝视”观测,可以获得连续稳定清晰的图像,有利于小目标或局部区域的细致观测。具有垂直起降能力,可以在恶劣的场地进行起降,对气象条件要求低,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缺点:机翼载荷比水平起降式高,动力效率比低,无法滑行,为减少自重,续航力低,控制系统复杂,容错率低,容易出现故障。

在多种类的无人机中,四旋翼无人机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用途最多的一种。四旋翼无人机由于能够垂直起降、自由悬停,适应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环境下自由转向和调速。

3 无人机工作原理

3.1 系统概述

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是无人机的核心,飞行控制系统通过采集飞行器的姿态、速度、压力、转速等信息,传输给飞行控制处理器,由处理器解算并发出控制无人机飞行状态的指令,并且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系统可以向地面站实时传输无人机的飞行参数和功能传感器所探测的目标信息;另一方面,地面站也可以根据需求向无人机发送指令,控制无人机姿态、航向,到达指定地点进行拍摄或探测。整个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是无人机的关键,是地面站与机上飞行控制系统的综合,飞行控制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无人机的质量。

3.2 无人机探测系统搭载原理

3.2.1 无人机遥感技术

无人机的遥感技术是将传感器技术、遥测遥控技术搭建在无人机技术的平台上,并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运算控制,通过通信技术完成信息传输及存储,可迅速、自动、智能地获取相关的环境空间信息,采集数据和应用处理。无人机续航时间长、能实时传输影像,具有成本低、高分辨率、机动灵活等特点,在高危地区探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2.2 利用高分辨CCD相机系统获取遥感影像

无人机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影像的自动拍摄和获取,通过航迹的规划实施监控,将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压缩和自动传输,还可以完成影像预处理,可以在水域环境监测提供环境信息,为各级环境部门环境检测提供便利,并可满足环境应急响应的需求。

3.2.3 数据融合生成三维立体空间图

地面站系统搭载了数据融合软件系统,该系统将传回的传感器数据和位置信息等数据,进行数据融合,生成立体三维空间图,直观展示各类信息,便于数据分析。

3.3 微型多旋翼无人机系统使用目标设定及定位

卫星及传统航空器在复杂水域、面积相对小且污染类型多样的区域拍摄不清晰,无法达到分析要求,无人机飞行器可以在复杂区域完成悬停凝视,拍摄连续稳定高像素图像,更能细致对进行目标区域进行监测。

四旋翼无人机携行方便,不受使用场地约束,最高可在6 级风力情况下使用,在阴云、雾霾能见度不良天气情况下,可以低空或贴水面飞行,获取水域环境的高清晰图像,可以实时追踪和监测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同时借助地面站外部通信设备将无人机实时拍摄巡查地点的高清图片通过网络进行转播或存储。

3.4 无人机的优点

①多旋翼无人机通过采用GPS 模块实现了空间定位功能;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物联网及软件技术,集成在多旋翼无人机上,利用无人机灵活性特点,以点及面,就可以无死角、全方位地探测目标区域环境条件状况,实现定时定点采样,极大减小了控制生产成本和系统功耗。②数据融合生成立体三维空间图;特有设计了地面站系统,实时显示无人机传回的传感器数据和飞机当前位置信息等,同时进行数据融合,直接将数据以立体三维空间图直观展示,环境各参数指标一目了然。

4 微型多旋翼无人机的操作注意事项

本文以大疆精灵Phantom 4为例,介绍无人机的使用方法:无人机具体参数如表1。

①在目标地点附近起飞,飞行范围是以起飞点为中心高度120m以下,半径500m 范围内。②四旋翼飞行器可以垂直起降,在目标区域附近垂直起飞,到达预定高度后,飞往目标地点,对目标地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环境调整无人机的高度,便于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在飞行过程中要注意于其他建筑或固定障碍物保持20-30m的安全距离,与运动的障碍物需要保持500m的安全距离。在一次出动微型多旋翼无人机时,需要在各组间设立指挥员,协调各组的飞行范围,保证任务顺利。③受电池约束,该型号无人机只能持续飞行28分钟,信号接收范围为3.5公里,在飞行时注意飞行时间和距离的控制,避免因没电或超出控制距离造成损失。

5 多旋翼无人机在水域环境监测中实际的应用

5.1 无人机在水产养殖区的应用

在水产养殖区域,水域环境检测尤为重要,以水草为例,水草作为大多鱼类的食物,可以很好地促进鱼类的生长,当水草超过一定数量,会造成水层缺氧,并加速水草死亡,造成水质变坏,不利于鱼类养殖。所以鱼塘需要实时监视水草数量,人工划船或观望难以做到全局观测,结果比较片面,使用无人机对水域进行全局探测,快速了解鱼塘整体情况,也可以在局部进行悬停并凝视,确定水草生长情况,获得鱼塘准确信息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5.2 无人机在环境检测的应用

沂河流经临沂沂水、沂南、临沂市区,临沂段全长284公里,流域面积7425平方公里,集水面积2872平方公里,河面最宽达1540米;被临沂人民誉为"母亲河"。是临沂重要的淡水资源,该河两岸附近分布着工场和众多的居民地,存在排污问题。对沂河的环境检测尤为重要,通过无人机技术可以快速地获得沂河流域环境情况,对保护水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6 结论

水域环境监测需要对目标区域进行全局观测和量大的局部观测,要想获得大量高质量的局部观测信息,就需操作灵活,可控制性高的无人机系统组来完成。可以预见的是微型多旋翼无人机将会得到大量应用,而且未来微型多旋翼无人机的发展方向将是智能化、多样化的空中机器人群组。

参 考 文 献

[1] 高鹏骐,晏磊,赵红颖,何定洲.无人机遥感控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3.

[2] 黄爱凤,邓克绪.民用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12.

第9篇: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教学过程第二课堂创业大赛

2001年5月,武汉大学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和创业教育)理念,并将“三创教育”作为长期的办学指导思想。2001年9月,武汉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武汉大学已探索并建立了立体交叉多元型的创业教育体系。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作为武汉大学的创业试点单位,在贯彻“三创教育”指导思想的同时,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经过几年地努力,我们形成了一套确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学过程对于创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张扬个性、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与人合作等,这些通常是创业成功者所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理工专业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只偏重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认识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未重视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1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是让学生分为若干组,学生自行设计,拿出方案后经小组讨论,各组从学生各自的方案中优化出最佳方案,在小组之间比较哪种方案设计得最好。我院还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推出部分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作为学生综合性、设计性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种实验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既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既学到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综合素质,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业是非常有益的。

1.2在教学实习中,寻找创业切入点

几年来,我院老师带领学生到当地各种体现专业知识的基地去参观并现场教学,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新的知识。例如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工程》的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武汉市污水处理厂,对于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方案、污水处理流程以及成本方面做了深入的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现场学习可以更直接的结合实际,使他们的头脑中对污水处理厂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后来,该专业又在《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学习中去了武汉市砖厂,对于如何利用废弃物制造建筑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不少同学表示,这是一个不错的领域,可以减轻环境负担、防止污染物的继续扩散和为国家创造效益。经过实践教学后,通过这样的专业实践,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本专业与生产生活的结合方式、涉及本专业的产业现状和前景、相关企业的管理方式、产品的销售等创业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另外,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我院实践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将生产任务、科技开发项目作为实习内容,让学生利用集中的实践教学时间去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三创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2年学生利用实习完成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委托的中国大地图部分图幅横向项目武当山旅游规划地图。2003年,完成深圳市宝安区发展地图集、深圳市龙岗区资源环境图集的生产和研究工作。新晨

二、在第二课堂中加强创业教育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等,主要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

我院很早就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已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家座谈,参观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其发展和运作进行调查分析,结合专业背景对该企业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既为许多地方和单位解决了不少生产问题,又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院曾组成四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分别赴陕西、襄樊、天门、郧西等地。以赴襄樊社会实践小分队为例:该小分队参观了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通过与其负责人的座谈,了解到这个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所的基本运作模式,包括企业内部模拟股份制改造、岗位股份与分配股份的实现形式、中俄合作交流情况、资金筹措方式、管理机制等等。通过学习交流,了解了模拟股份制改造的具体做法和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基本经验。同时我们也对其实行统一管理为主、以个人独资或者与投资方合资的形式为辅助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讨论。在学生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来渗透创业思想,培养提高创业素质是实行创业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学院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改革管理模式,给“学生社团组织”提出了“自我管理、自我引导、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各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会、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总支、各种社团等)来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管理水平越高,说明学生受到学校教育影响力越大,成才的氛围越浓。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围绕教育培养目标,构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并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我院的“学生社团组织”先后开展了“俘特拉糖果派送活动”、“环境日徐东平价广场宣传活动”、与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栏目合办节目的活动、“新点子”大赛活动、“校园歌手大赛”活动等等,每年以一个主题活动为载体,再分出若干子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既创造了学生成才的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今后创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实践形式。

三、鼓励、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计划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创业计划大赛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即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思考和动手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

我校从1999年开始在学生中举办了创业计划活动。我院学生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加上学院的支持和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李智勇同学,在刚刚结束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能源化工类)一等奖。通过这次组织参与全国“挑战杯”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的经历,使我院同学受到了鼓舞,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这些势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我院创业教育更好地开展。

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团队,申请业余项目。2003年,我院有16项本科教学成果获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本科生还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大赛和学科竞赛。今年申报科研立项45项,较去年申报的人次有大幅度增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