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组讨论总结范文

小组讨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组讨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组讨论总结

第1篇:小组讨论总结范文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内涵解读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就是指创设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情景,在既定的目标指引下,围绕给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进行一定长度讨论的教学方法。讨论时,他们在讨论的问题情境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指导老师或者不给任何一个学生指定特别的角色(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或者只给每个学生指定一个彼此平等的角色(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但都不指定谁是领导, 也不指定每个学生应该坐在哪个位置, 而是让所有学生自行排位、自行组织。指导老师基本不参与讨论的过程, 只是在讨论之前向学生介绍一下讨论的问题, 给他们规定所要得到的目标以及时间限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极端观点进行干预,等等。教师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记录学生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能力锻炼。

在整个讨论中, 学生们面对的问题通常有两个侧重点: 其一强调合作与竞争。无领导讨论作为人力资源测量的技术,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地展现自己。讨论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竞争,同时小组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达成统一认识,所以又必须合作。其二强调讨论的政治性。我们进行的讨论毕竟不是人力资源的测评,而是利用测评的技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讨论必须具有一般测评所没有的特性,即讨论的政治性、实时性和价值指向性。为了保证讨论的政治方向的科学性、策略的合理性,我们必须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干预。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

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自由、民主、科学、和谐教学氛围的营造。我们创设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招聘之中,学生的思想空间被无限的拓展。思想观念的多元决定了学生讨论的深化和拓展,弥补了学生自身思维单一和相对的片面性、机械性。多元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必然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反思,而学生的自省恰恰是学生明辨是非、走向进步的基石。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最大作用就是促进学生在激辩后的反思和科学分析后的理性回归,催生学生对思想政治意识深层次的思考,这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一种人才测评工具,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考核、选拔人才的形式已逐渐在我国的公务员面试中推广使用。同时也是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引进时的重要考察方法。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这种讨论形式运用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但丰富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面实现了创新,而且使学生在平时就开始熟悉和了解无领导小组讨论、参与无领导小组讨论,明白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核心目的和考核内容,掌握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技巧。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新的应聘面试形式。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

1. 讨论题目的确定。讨论题目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讨论题目服务教学,题目的选取在必须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目标的同时,必须保证讨论题目整体服务教学目标,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个根本性的原则。二是讨论题目贴近学生生活,讨论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必须讨论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的事件和事物,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思考的热情。第三是讨论题目必须科学合理,对题目的确定一定要科学、合理、可行、可评。科学性对讨论能否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参与讨论人员的确定。参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学生的选取一定要注意讨论目标的要求,参与的同学必须对讨论话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同时必须注意不同班级、专业、学生干部等学生的比例,保证讨论的可行性和争论性,保证讨论的全面性。参加讨论的人数以6—10人为宜。

3. 环境的创设。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是两三百人的大班上课,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环境进行重新布置。首先是选定能够安排参与讨论人员座位的位置,这个位置必须保证全班所有同学能够看到,最好是参与同学能够围坐在一起,其次是保证讨论环境的相对安静,保证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受打扰,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说出自己的心声,没有参与的同学认真观察讨论的进程,根据自己的判断对讨论过程中的每一位同学进行打分,没有参与讨论的同学也必须全程参与。同时,指导老师根据实际环境选定座位,但必须保证能够完全听清学生的讨论并保证讨论学生在指导老师的视野之内。

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原则

目标整体控制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对讨论进行整体控制,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人文视野等方面的局限,有些学生遇到敏感性的、政治性较强的问题,他们往往会陷入偏见、极端的观点中去,这个时候教师必须对这些极端的观点进行干预,我们可以采取打断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阐释,对观点进行合理引导,保证讨论最终结论指向教学目标。

开发性原则。在一次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束时,虽然小组达成了最终的一致意见,但讨论过程中的激辩、探讨有可能给同学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开发式思考,老师的总结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老师在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必须做到清晰、鲜明,老师的总结必须给学生以震撼、启发。

以人为本原则。我们在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视野,所确定的题目必须是学生能够进行讨论的,必须以学生为本,在讨论过程中,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必须呵护学生的心理变化,注重学生在讨论中的优秀表现,对观点的引导要做到启发式的陈述,避免“粗糙”的批评。

评价总结原则。评价总结是我们运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许多闪光点都需要我们放大延伸,学生的偏激或错误观点也需要指导老师归纳和总结,这些总结评价的目的都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参与者及全体同学也需要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理顺思路、认清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任何不到位的或者不科学合理的总结评价都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严重的伤害,评价总结必须科学、严谨、合理。

总之,无领导小组讨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和真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现性。

参考文献:

第2篇:小组讨论总结范文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分成若干小组的形式,就某一个或几个能够引发不同意见的问题,进行自由交流讨论以求获得正确共识的教学法或叫教学组织形式。就中学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教学形式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本人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讨论教学的意义

(一)小组讨论教学有利于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小组讨论教学一般都是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这样的问题采取小组讨论教学的方法有利于集思广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把有时候教师不一定想到的内容,大胆的放给学生去思考,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小组讨论教学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兴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而小组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发现、创造,使学生能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有利于民主意识的培养。

(三)小组讨论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通过讨论自觉不自觉的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二、如何进行小组讨论教学

(一)题目的设置

讨论必须围绕题目而展开。教师课前备课应仔细思考题目的设置,题目最好来自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来自教科书是因为小组讨论就是为了解决教科书上的重点与难点,以利于教师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重难点内容,来自学生是因为小组讨论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讨论的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

(二)小组的模式

既然是小组讨论就应该以小组进行,有的教师为了方便就简单地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这样不是不可以,但不一定很好,因为这样的话,小组之间会导致不平衡,会导致有的小组实力较强,有的小组实力较弱,有的小组外向型成员较多,有话说不完,有的小组内向型成员较多,无话可说,成员的搭配与分工非常重要,成员分工应有好、中、差生搭配,内向型与外向型搭配,而且不一定是固定的人员,这样可以做到取长补短,优劣互补,某些特殊情况可以男女分组讨论。

(三)教师的角色

1. 组织。首先,教师要把讨论的题目明确的告诉学生,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有准备的时间,他们可以去提前准备,搜集讨论的材料,也可以当堂告诉学生,让学生临场发挥,这也是组织环节的一部分;其次教师应确定小组的模式;再次,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需要维护小组讨论的纪律?。

2. 引导。一旦开始讨论,学生必定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很好的现象。为了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做引导工作,教师应在各小组之间观察,有时也可以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引导小组讨论的方向,确保其不偏离主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可能会说出些荒谬离奇的想法,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鼓励他,而不是横加指责,判断你这个不对,那个不行。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以发展与培养,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

3. 交流总结。讨论结束教师应及时把小组讨论的内容在班上进行交流,并把交流内容归纳整理确定为这个题目的最终结果,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以激发小组以后的讨论热情。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见解。

4. 掌控。教师的掌控一是体现在时间的掌控,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掌控时间是很重要的,既要让学生能充分的讨论,又要控制好时间,这也是教师掌控课堂能力的体现。二是体现在热度的掌控,有的讨论学生的热度不够,比较冷清,教师要适度的加热,有的讨论学生的热度过分,教师要适度的降温,这也是教师基本功和能力的体现。

(四)学生的角色

1. 学生应是小组讨论的主体。在小组讨论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应该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充分地表达观点,对于不太愿意表达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应采取鼓励的办法让其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小组讨论教学的特点、作用。

2. 注意讨论习惯的养成训练和保持。学生一定要有良好的分组秩序,讨论要有礼貌,大方地,合作地交流,使学生明确小组讨论是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积极的参加进去,进而形成一种习惯。

3. 注意讨论纪律。课堂小组讨论不是辩论会,也不是茶话会。因此学生应做到不大声喧哗,尽可能小声的讨论,以免影响别的小组。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观点,应允许其他同学表达,而不允许压制不同观点,以形成一种民主的氛围。

4. 记录。小组讨论最终要形成文字。因此每一小组都要指定一人做记录,以便在后面的交流中不会忘记讨论的内容。以便及时准确的进行交流,

第3篇:小组讨论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讨论;误区及对策

著名思想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使他们的心灵获得感悟。事实证明“小组讨论”是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建立在个性化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讨论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下面,笔者就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小组讨论”的误区一:置身事外。课堂中常常看到老师布置完小组讨论的任务后,学生们都忙开了。而此时老师该干什么?有的忙于看一下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的在一旁悠闲地等待;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到学生中巡视;更有甚者,此时去干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对此,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应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能去干扰。殊不知,没有老师参与的小组讨论缺少思想引领,没有规则的小组学习成了“自由市场”,嘈杂无序,有的学生甚至趁机大谈特谈与本课毫无瓜葛的话题。

“小组讨论”的误区二:草草收场。有时限于时间,老师布置学生围绕一段文字合作学习讨论,或是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一两分钟后便匆忙收场,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而此时有的学生文章尚未读懂,甚至还没读通;有的学生还未来得及将问题与文本结合起来,讨论结果从何谈起?此时只能有两类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一类是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他们汇报的只是个人理解并非思维碰撞的结果;还有一类是乖巧型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事论事敷衍几句。随后老师便草草总结,话题一转,按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下去。此举看似节约时间,其实不然。这样“草草收场”式的合作讨论,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小组讨论”的误区三:形式单一。小组集合讨论是课堂讨论中运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之间的隔阂,给大家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讨论时一些优秀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中等生及后进生则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这种单一的小组集合讨论形式,达不到提高全体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小组讨论”的误区四:变相灌输。有的教师为了让小组讨论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提示,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趁机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这样的课堂从表面看,学生积极动手,充分讨论,教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其实质却是“变相灌输”,教师过早地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而且介入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探究结果引导到自己预设的教案上来。

“小组讨论”的误区五:无果而终。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有些老师便匆匆进入新教学环节,既没有让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又没有对讨论及时总结评价,讨论无果而终。究其原因,还是教者对小组讨论理解不够,驾驭课堂能力不强。这样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脑海里仍在想着讨论内容及争辩的有关问题,陷在自己的思维中。“无果而终”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怎样的小组讨论方式才是科学而有效的?我想,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小组讨论应该是有序的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合作学习”这个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走进当今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随处可见,小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小组讨论要富有成效,在合作的方式上首先是有序的,即是有组织的、有分工的,成员间一段时间后形成默契。讨论结果的汇报展示应该形成小组各自的风格。同时,小组讨论前教师要考虑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求,这个要求不一定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会使讨论流于形式;过长的时间又会使讨论偏离主题。教师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适时调节。

二、小组讨论应该是交互式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平等中的首席”。若只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自身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地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少,师生间在知识情感层面就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交流和互动是小组讨论的基本特征。它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要注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沟通。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注意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应该是有效的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是否全体参与上。其次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教师应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代表小组的意见,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的交流碰撞是受到老师尊重和认可的,以此来提高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小组讨论呢?

一、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座位编排上根据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有组长负责小组分工、讨论,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或者采用1+2、1+3等灵活的汇报展示方式。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以好带差,取长补短。

二、借助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向学生渗透自主、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中只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要做到互教互学,互相切磋。

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七颗钻石》一课时,我让全班同学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交流,课前自主搜集到的关于“爱”的美文、图片,并运用想像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爱”的场景。然后各小组通过各种形式讨论展示,全班交流,“大家教一人,一人教大家”。由于小组同学围绕讨论问题,互相激发感情共同讨论,在讨论时大家思维显得异常活跃,积极表达自己的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满足其展示自己的愿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1、在学生中开展“小老师”活动。在学生中选派一名小老师。这位小老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向展示学生提问、追问,对小组讨论的汇报展示加以评价。

2、结合教材选出小主持人。初中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对电视节目里的主持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在小组之间评选最佳主持人,让他们来主持“语文天地”中的美文赏读、百家争鸣等节目。通过活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力、创造性及内在因素都得到了开发,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4篇:小组讨论总结范文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探究式教学;经管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2-0012-02

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评工具,目前无领导小组讨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内部管理人员的选拔,还是外部人才的甄选,包括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越来越多的组织采用了这一工具。对此,应重视和发掘无领导小组讨论在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对讨论题目的探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充分就业和成才。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也叫研究式教学法,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该思想最初是由杜威于1909年提出的。在此之前,主要通过直接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但杜威认为直接式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1959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率先倡导“发现法”教学,即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方法,并把这一方法的操作过程简便化。至此,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推广[1]。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就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及探索性思考为基础,从学习、生活与实践中的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为主线,通过学生个人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而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概述

无领导小组讨论起源于1920年至1931年间德国军事心理学的发展,德国军方运用该方法选拔军事人才。战后,很多民用机构开始运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技术选拔行政和商业管理人才[2]。据20世纪90年代美国资料显示,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在高级人才招聘或职务竞争上使用该方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无领导小组讨论技术以来,其在人力资源评价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对被测评者进行集体测试的方法。具体的测试形式是将被测评者临时组成一个小组,规定讨论时间,让其完成给定的任务。由于小组成员是临时和随机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考官一般不规定每个被测评者在小组中的角色和定位,由其自行安排和组织。考核人通过被测评者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其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以及自信程度、应变能力、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和行为风格进行观察,以评价相互之间的优劣。由于小组中没有事先明确领导角色,因此,该种测试方法是名副其实的“无领导小组讨论”[3]。

三、探究式原理在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无领导小组讨论,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教师介绍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选择小组成员;确定讨论题目及内容;每个成员的独立准备;自由讨论;阐述小组讨论的结论;教师总结并评分。

(一)选择成员

关于小组成员的选择和确定,可以由学生毛遂自荐,也可以由教师指定。如果采取毛遂自荐的方式,可能会出现有些比较积极主动的学生参加讨论次数较多,而另外一些比较被动的学生参与较少而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如果完全采用教师指定的话,可能会造成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在讨论过程中不能主动积极参与,这样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选择成员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另外,一般无领导小组讨论人数为每组6―8人左右。因为人数太少,成员之间的争论较少,讨论不易充分展开;而人数太多,则有可能因为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过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无法完成任务。并且人数太多,教师观察不过来且分散了注意力,影响评价的效果。此外,参加小组讨论的成员数应该是偶数而不是奇数,根据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教学中的实施经验来看,有时在成员意见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会有成员提出投票表决,偶数组成的小组很容易形成平衡的局面,这样就迫使他们继续就问题展开讨论,而不是在刚开始讨论不久就以这样的方式来迅速得出某一结论。正是一个持久热烈的讨论场面,才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确定题目

无领导小组讨论成败的首要前提在于讨论题目的确定。根据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题目的类型和内容。具体来说,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类型有开放性题目、两难性题目、多项选择性题目、操作性题目和资源争夺性题目五种[4]。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各有其特点,应根据不同知识选取合适的题目类型。如经济管理学中的理论“二八原理”,该原理在质量管理、统计学等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有ABC分类法和帕累托图等,其核心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或主要方面。因此,可以围绕该内容设计多项选择性题目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设计这类题目时,备选答案应该尽可能详细、合理和全面,同时备选答案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通过这类题目的讨论,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本质方面的能力。例如,设计如下题目:“我国目前调控房价的力度很大,具体措施有限制非本地居民购买,提高贷款利率,对开发商进行限价,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征收房产税,惩罚囤地捂盘行为,请对上述调控措施进行排序,找出关键的几项措施。”当前调控房价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房价是否调控到位,直接关系到民生,各种调控手段也是为学生所熟知的。众多手段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选取有针对性的几项关键措施进行调控,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以该题目组织无领导小组讨论,既能帮助学生明确“二八原理”的核心理念,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三)讨论环节设计

无领导小组讨论成败的关键在于对问题的探究。无领导小组讨论正式开始后,一般需要经过讨论前的“个人准备―个人观点陈述―小组自由讨论―汇报讨论结果”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展开深入探究,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个人准备阶段,学生主要利用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讨论材料,充分认识各种调控方式,并形成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个人观点陈述时可以按学生座位顺序依次发言,也可请学生随机发言,每人发言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所有学生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房价居高不下的成因及危害,深入分析各项调控措施出台的背景、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以及弊病。只有深入探究才能够找出房价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一个重要性排序。由于该阶段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能力,教师原则上不干预讨论过程,只负责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由于学生对这种讨论形式并不熟悉,因此,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个别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自由讨论中,或是讨论时跑题,更主要是提醒学生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应该注意挖掘问题的本质;最后五分钟小组要形成一致结论,并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后面的汇报,汇报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四)评价和总结

无领导小组讨论要取得预期效果,应充分重视讨论后的评价和总结以及组织非小组成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讨论结果汇报结束后,要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点评。可以安排几名学生作为观察员,不参与讨论,但与教师一起对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打分。另外,教学环节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除了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外,不能忽视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究。因此,除了小组成员的讨论结果,还可以组织非小组成员结合讨论结果提出各自的见解,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进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剖析。

参考文献:

[1]强毅.研究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前沿,2007,

(7).

[2]黎恒.无领导小组讨论研究现状和理论进展[J].人类工

效学,2005,(9).

[3]铁鑫鑫.浅谈无领导小组讨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经

营管理者,2010,(6).

第5篇:小组讨论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小组讨论;有效

英语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可以实现相互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也可以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是课堂时间的浪费,对学生积极性的打击。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

1 要有稳定有效的讨论小组

首先,必须要有稳定的讨论小组,避免出现讨论时忙于寻找讨论伙伴,或者个别学生找不到讨论伙伴的现象。讨论小组形成越早越好,以便于组员之间的沟通合作,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尽早培养起团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要科学地划分讨论小组,小组成员不宜过多,最好4人为宜。在分组时,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讨论小组间的比赛, 教师要注意将不同类型(如成绩、性格、兴趣、表达能力等)的学生进行合理组合,好中差(综合水平与能力)兼顾,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

在组中要明确分工,让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角色,使每一个人都有任务,每个人都参与进去,每个人都活动起来,避免出现课堂观望者。

2 要有一个核心的有深度的问题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讨论问题过大,漫无边际,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无从下手,只能枉费时间,还会使讨论冷场或偏离议题。反之,信手拈来表面上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则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故问题的设计必须结合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一般应是学生一人难以解决,必须通过集体智慧在相互合作中才能而且能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喜欢合作讨论。因此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题,首先必须要有讨论的价值,而且所选的话题范围不应过大或过偏。再让各个小组选择场景讨论,贴近生活化的话题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因此他们就会充分想象,甚至考虑细节,既巩固了书本知识,还能有所衍生,真正达到有效讨论。

3 讨论前每个同学有独立的个性的思考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我们有时发现,学生才开始讨论,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而没有准备的汇报效果可想而知,既浪费了讨论时间,又浪费了汇报时间。而且学生常常在学习兴致高的情况下被要求停止,长此以往,会对小组学习活动会失去兴趣。所以,既然要讨论,就要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交流,并整理成章。当然,现实也不能让我们无限制地讨论下去。所以相对简单的问题,我们在课上讨论时,必须在讨论前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以便把握。比较深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好资料,准备好文稿,课上只是进行交流、总结的活动。这样既不会浪费时间,也能达到讨论的效果。

4 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首先,老师要在平时培养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善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到讨论中来。

其次,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是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深入研究课文,理出课文的基本框架,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所传达的意义;确定所学课文的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是否基于课文之上,能否挖掘课文的内涵;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励其有感而发。教师还应尽可能把握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精心设计讨论话题,避免“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

再次,小组讨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讨论小组长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如何在讨论过程中调动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如何做好讨论记录,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本组讨论搜集资料。教师在课堂中要深入每一个活动小组,引导他们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及时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对于普遍存在的困难及时反映点拨。

5 有讨论后及时的小组汇报和教师总结

讨论结束后,应留足够的时间抽选一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又可以促使小组为能在全班面前有较出色的表现而积极准备。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小组反馈后,教师要及时、明确的进行总结评价,这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6 要有行之有效的小组激励机制

第6篇:小组讨论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组讨论 科学课堂 有序 有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并能激发创造潜能。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讨论和交流环节常常很凌乱、无效,难以发挥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让讨论和交流更加有序、有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1、科学建组是基础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避免某个学生被隐藏或忽略。实践表明,最佳的学习小组人数应在4-6人之间,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学习小组”最为适宜。每个小组内应该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另外,教师在分好组后,也要进行集体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2、选拔组长是关键

小组建设的好坏还要看组长选的如何,组长必须是乐于助人、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主要有(1)、教会他合理分工,并对讨论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2)、督促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3)、训练组长监督管理组员的能力,帮助老师培养组员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4)、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的不同见解,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通过教师对这些方面的培训,能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顺利进行。

二、设计有效的讨论主题

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课堂都适用的策略。教师不需要为了迎合课改而胡乱采用这种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各方面,有选择地使用,并且要设计有效的讨论主题。

1、在某些探究活动开始之前可设置一些问题讨论,为探究指明方向。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抵制弯曲》时,在演示了纸梁承受重物之后,提出小组讨论的问题:“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在学生激烈的争论过后就确定了本组探究问题的指向。

2、对一些观察活动,需要集思广益时。例如三年级科学《蚂蚁》一课,让学生观察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因为每位学生观察角度不同,共同观察讨论后完成会更理想。

3、当要总结实验规律和本质,需要共同交流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能力。这常常发生在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阶段。这时,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而应该是学生思维碰撞的大好时机。如五年级科学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在做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实验时,很多组得到的数据都不一样,而且有些结果是相反的,好多教师就会直接宣布哪组是对的,哪组是错的,然后得出结论。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更加有悖与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如能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现各组数据不同的原因,找出真正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与沉浮的本质关系,岂不是更好?

有效讨论问题的提出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提出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讨论的问题“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但把握的原则是“难易适中、开放性大、针对性强”。比如五年级科学下册《热起来了》一课,让学生小组讨论“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并想办法证明。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学生想当然会根据生活经验说会,但是如果小组讨论就不一定了。小组内就会有激励的争论,有的会说“衣服如果能产生热量,那放在柜子里怎么不会热?”有的又会说“如果衣服不能产生热量,那干嘛冷了要多穿衣服呢?”这样经过他们不断的探讨交流,更能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和好奇心,促使小组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比起教师直接告知结果或直接提问了事是不是更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呢?所以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才能提出适合讨论的问题,让讨论的问题有意义、有价值。

三、有效地组织讨论课堂

1、合理安排讨论时间

讨论时间要合理安排,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不抓紧时间根本完不成教学内容,更别提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抓紧时间并不意味着讨论时间很短,时间过短,只能让讨论流于形式,一般问题有3-5分钟足够,对于难的问题,时间再多也讨论不出结果,所以可以先讨论,再通过组间辩论理清思路,最后进行二次讨论,这样效果更好。

2、控制讨论进展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休息,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要不断巡视,倾听各组的讨论内容。当讨论遇到“坎”时,适时点拨,引导讨论向着成功前行。除此之外,教师深入到各组,也可以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并且也能合理调整讨论时间。

四、合理地总结、评价

在讨论结束之后,首先教师应对讨论问题的本身作出明确、清晰的总结,这样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讨论很有意义,期待下一次的讨论。然后,教师应灵活而恰当地对每个小组作出评价。对于讨论结果来说,完全错误的观点不多,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讨论成果,并给予合理的评价。评价要用带有鼓励性的语言,比如说“你说的很好,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呢?”“哪个组有更新颖的想法?”等。而且教师也要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不评价或“一刀切”,这样会打击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除了教师的评价,也要进行“组员互评”,一个月一次,这样可以有效督促组内合作,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让他们在合作中不断进步。

新课改是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智慧的结晶,受益者们把它用在课堂上已经颇有成效。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老师,我深深地觉得,只要合理利用,课改中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就会如“一夜春风”,给我们的科学带来有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7篇:小组讨论总结范文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分小组讨论教学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课程当中来,不断掌握知识,不断提高各项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讨论法;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下,教师不注重学生知识探究、与人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往往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本文就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有关内容展开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讨论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是在这一教育理念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就某些学习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任务的分配和合作学习,经过充分的讨论,自由交流,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探究和掌握知识。

小组讨论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来,就不同的语文学习任务,学生们通过任务分工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学习了《背影》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亲情、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培养对家庭的那种责任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家”的话题讨论,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小组成员先分工搜集有关家庭亲情图片、家庭温馨故事等材料,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形成小组统一的探究成果。每个同学通过自己和其他小组成员对材料的搜集和展示,能够真实地感受和表达亲情,传递亲情。这都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着很强的责任感,需要学生间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这种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这种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来得到知识。教师在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精心设计,合理分配好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是一个导演,而不是演员。

二、“小组讨论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往往从课堂开始一直讲解到课程结束,学生好像只是被动学习的接收器,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也易形成懒惰的学习心理,教师讲解某些语文问题,即使进行问题的提问,学生也懒于思考,因为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会把答案直接讲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没有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讨论主题进行选择和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教师的引导,对学生讨论主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讨论学习的效果,学生对讨论主题有着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问题的准备工作,在小组中有着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分工,而不是传统的担任听课的角色,明确了自己的学习责任,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要求,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并注重与其他成员之间配合,增强了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的学习中要引进学习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

小组讨论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讨论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学生能够充分的展开思维。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分别对描写春天好的词语、美的句子进行标记,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文章的主旨句在哪里,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总结,对这些问题进行分工,通过分工,学生们进行积极地准备,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一起分享给大家,同时也能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真实感受,通过小组的讨论和分享能够学习到作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对各种写作手法能够真正的理解和运用,因为这些写作的技巧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讨论得到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也能够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文章的赏析,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和发言中,能够锻炼自己的各种综合能力,而不是教师仅仅对课文进行泛泛的的讲解,没有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使用,学生对学习知识充分的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寓情于景,学生们或许不能够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讨论话题,什么是寓情于景?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去准备并回答,对寓情于景的各种理解,最后老师进行讨论总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色之中,借助现实中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通过充分的交流,学生对寓情于景的写作方式有了真正理解。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不断的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通过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老舍描写了济南的冬天的美,真实的描写了济南的山、水、阳光和白雪,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没有去过济南的人进行讲述济南的冬天应当怎样去进行生动的描述来吸引别人,学生进行讨论如何进行语言的组织,表达技巧的运用来描述一个独特真实的济南的冬天,学生的各种表达的欲望能够得到激发,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能力,在与同学、教师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与人交际、协作的能力,这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小组讨论教学法,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来充分发挥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优势,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8篇:小组讨论总结范文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发现具有良好领导潜能者的群体讨论方法,它是指把数名被评价者集中起来组成小组,要求他们就某一问题开展自由讨论,并最终做出一致性意见的决策,评价者通过对被评价者在讨论中的综合表现来对他们作出评价的一种测评形式。

由于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不指定发言的先后顺序,也不提出诸如积极主动、观点清晰、逻辑严密之类的其它要求,只是要求他们根据给定的背景材料,就某一主题进行自由讨论,要求小组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一致意见,最后汇报给评价者,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或者不给应试者指定特别的角色(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只是给每个应试者指定一个彼此平等的角色(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但这两种类型都不指定谁是领导,也并不指定每个应试者应该坐在哪个位置,而是让所有受测者自行安排,自行组织,评价者只是通过安排应试者的讨论题目,观察每个应试者的表现,给应试者的各个被评价要素评分,从而对应试者的能力、素质水平做出判断。

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是考察被评价者的领导才能,评价者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方面对被评价者的领导力进行打分评估: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可以考察被评价者的一些个性特征如:自信心、热情度、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甚至是个人魅力等。

下面结合为某外资公司大规模人才招聘的实例,详细介绍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大致程序,如下:

① 安排被评价者在一个安静的房间,自行就坐于会议圆桌边。

② 阅读讨论材料,作五分钟发言准备(如果材料较复杂,可以稍微延长一点时间)。我们采用了一个国外案例作为群体讨论的材料,实际上,这个讨论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不可能作出绝对正确选择的。

某天上午,你们坐飞机从某城到某城,就在经过一个没有人烟的雪野时,因大风雪飞机失事,跌到山林中。此时,气温低达-15度。该机是双引擎机,可坐10人,失事后机身多处撞伤,并引发大火。飞机驾驶员及一名乘客死亡,其他9人则无重大伤害。

飞机驾驶员还来不及告诉大家飞机的正确位置时就死亡了。但在飞机失事之前,你曾注意到飞机的高度显示:飞机是在3000M左右。失事地点正好在雪线下不远,地面崎岖不平,树林茂密,乘客们穿着秋装,但每人有一件大衣。

15 件物品:该地区的航空地图、大型手电筒、四条毛毯、一支手枪及十发子弹、一支雪橇、一小瓶白酒、一面化妆用小镜子、一把小刀、四副太阳镜、三盒火柴、一瓶军用水、急救箱、

十二小包花生米、一张塑料防水布、一支大蜡烛。问题:在飞机爆炸之前,这群乘客从飞机中抢救出15件物品,请你将这15件物品按照对生存的重要性,挑选出5件最重要的东西并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③ 正式发言,畅谈见解;每人按顺序先作简单的自我介绍,接着再做正式发言。在做自我介绍时要求大家尽可能简短,基本上就是说出自己的姓名,再向大家作一简单问候即可。随后,各参与者正式发言,谈谈自己心目中认为最重要的5件东西,以及很简练地说出选择的原因,总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

④ 参与讨论,呈现自我,这是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最重要环节。在每个人按顺序发言完毕后,进行小组讨论阶段,会议组织者向各小组成员宣布在一个小时之内(视具体讨论材料复杂程度定),达成一个一致意见交给会议组织者,每人在讨论中的发言可以是对自己第一次发言的补充和修正,也可对他人的某一观点与方案进行分析或提出不同见解,更可在对大家提出的各种方案比较基础上,提出最有效、最可行的行动方案。之后,会议组织者放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对小组成员的发言次数进行记录,并根据讨论评价表中的评价维度方面对各成员的关键发言进行打分评估。

第9篇:小组讨论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堂讨论 准备 运用 组织 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肖明曾去德国的大学交流学习半年。他坦言,出国半年对他影响很大,在学习上明显比国内用功很多。去了德国之后他再没有在课堂上玩过手机。“当然一方面是因为语言障碍,需要很认真听才能勉强跟得上。另一方面是因为这边老师讲课都很细也很清楚,看得出是花过大力气准备的。既然来上课了,当然是奔着听课来的。课上的好还玩什么?”

肖明对国外老师的教学风格感触颇深:“师生总体来说互动很多,不让你有做其他事情的机会。有一个老师很绝,无课件无教材全口述加手绘投影教学,考试无笔试全口试,就是要让你专心听讲,于是连走神的人都没有了。”

大学的功能在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理想状态下是三者的平衡。对于已经成年人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讲课的水平如何,他们都已经能够基本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这个时间就是效率的社会里,大学教育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如果教师不能通过课堂教育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传授有效的知识,那么大学生就可能会舍弃课堂教育接受知识的方式,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愿意在课堂上浪费更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以教师的授课水平来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一种方法。在此,我以课堂讨论方法为例,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与类型

作用:1.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独立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2.它能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扩展,以及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精神,是推动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3.通过讨论活动,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受到实际的锻炼,尤其在论题具有对立的观点及明确的焦点时,这种作用就更加显著。4.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也是评价教学质量与学习成绩的重要内容。

课堂讨论是符合高等学校教学特点的一种重要方法,应该加以重视和提倡。

类型:按其组织形式,亦可分为三类,一种是在教师主持或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讨论;一种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组长主持的套路;还有一种是综合上述两种方式,先开展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在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中发言的机会不同,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发言的机会,应以小组讨论为基础,将小组讨论与班级讨论尽可能地结合起来。

(二)课堂讨论的选题与准备

选择恰当的论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达到预期效果的首要条件,选题的基本要求是:1.论题要能体现课堂讨论的具体目的,然后根据讨论的目的确定选题的范围。2.论题的内容与表述要有启发性,即能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与积极的思维活动。3.论题的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水平并照顾到学生的负担。太难或太易都达不到讨论的目的。讨论的准备和进行总要付出时间和经历,但也不宜太多,以免影响其他的学习。

论题确定后,就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教师的准备工作:1.作出讨论的具体安排、活动方式、指定必要的参考资料等。2.是向学生布置讨论的具体安排,并就讨论的准备和进行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3.了解和检查学生准备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导,注意从中掌握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4.根据讨论的目的与已经掌握的情况,进行总结发言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工作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关键。1.正确领会题意及讨论的要求,把握讨论所要解决主要问题。2.围绕论题查阅教材和指定的参考资料,把握与论题有关的知识背景,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3.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论点与论据,并整理成发言提纲。讨论后发言提纲应交给教师,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引导

不论什么类型的讨论都应包括下列三个基本的环节:

1.讨论的进行

①讨论的启动。为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使讨论会具有热烈的气氛,组织好讨论开始

的发言是很重要的。为此可根据学生准备的情况,预先制定几名学生作开题发言,以引起大家的讨论。若是小组讨论,则可在开始是要每个同学简要报告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转入比较深入的讨论。

②论题中心的把握。要是讨论始终围绕论题的中心展开,对发言的内容应加以必要的控制。如讨论偏离了论题,或者陷入某些直接问题的讨论而偏离了论题的重点,都应及时加以扭转。这一要求,班级讨论较好控制,而小组讨论较难控制,为此,除尽可能增派教师参加小组讨论外,主要是要发挥小组长和学习骨干的作用。

③讨论的深入。讨论就是解决问题,讨论能否深入,关键是在论题范围内要有明确的焦点,要把学生思维的注意力调动到问题的焦点上面来,并围绕问题的焦点开展不同观点的争论。在某一问题的讨论中,或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必然还会引出一些新的更为深层的问题,如能因势利导,就能使讨论向纵深发展。

④时间的控制。不论是班级讨论还是小组讨论,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一般都不超过二节课,因此讨论时间控制也是很重要的。

2.讨论的总结。教师的总结是课堂讨论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对论题有更加系统、深入地认识,总结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学生发言内容加以归纳和评价,肯定正确的意见,尤其是有创造性的见解,指出模糊的以至错误的论点;二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教师对论题的基本观点,即带有结论性的意见,有些一时难以作结论的问题亦应加以说明;三是就本次讨论的优缺点加以总结,尤其在讨论方法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3.讨论的成绩评定。将学生在讨论中的态度与水平,作为学业成绩的组成部分加以评定,一方面有利于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一方面也有利于该进成绩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学生课堂讨论的成绩应依据发言提纲与讨论中的表现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