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1篇: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

1、小游戏

小游戏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游戏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小游戏很多,如表演脱水缩合、特异性免疫过程、分泌蛋白形成过程、基因表达等。

例如表演特异性免疫:

(1)背景:免疫调节是一个重要的生命活动,很多学生区分不开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呢?

(2)过程:课堂小结时,教师拿出已做好的多个球形、Y形的模型,分别代表抗原、抗体。接着,叫多个学生分别代表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等。然后假设当抗原初次侵来时,让这些“免疫细胞”一边接龙――传递“抗原”,一边说明自己将干什么。类似的让学生表演二次免疫过程。

(3)评价:这个小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听了长时间的课后,轻松回顾知识,区别了免疫细胞的作用,清楚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达到了对知识的巩固。在教学中,当学生精力不能高度集中时,教师再重复一遍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来小结,效果自然不好。

2、小制作

小制作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小制作有:制作细胞器模型、构建双螺旋模型、制作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制作细胞核模型甚至整个细胞模型、合作制作重组质粒、制作小生态缸等。现例析制作细胞器模型。

(1)背景:人教版必修一中“细胞器一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节课,细胞器的种类较多,结构、作用各不同,学生很容易记混。细胞器很小,学生只能看看图片。有什么办法让学生把细胞器记得更清晰呢?

(2)过程:学生上课前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并预习课本。课堂中,教师一边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细胞器的图片、模型,一边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做细胞器模型,然后检查并指出问题。例如学习线粒体时,发现有学生把内膜做得向内折叠时,教师先表扬他做得很细心,接着提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讨论。

(3)评价:这个小制作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细胞器的印象,特别是对结构的区别,还能使单调的课堂活跃起来。有些教师往往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细胞器的结构,而学生只看图片,不思考为什么要有那样的结构,这就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3、小比赛

小比赛可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可组织的课堂小比赛有:绘图比赛、辩论赛、抢答比赛、找茬比赛等。现例析绘细胞分裂图比赛。

(1)背景:学习减数分裂后,学生很难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准确区分开,甚至有些学生对分裂过程都难以区分。怎样有效复习细胞分裂,且让学生很好地突破难点呢?

(2)过程:在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的复习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一大张纸和笔。课堂上,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分裂过程,然后总结两种分裂方式的异同点。接着,学生比赛画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两种分裂过程示意图。最后,从速度和质量两方面评价成果。

(3)评价:绘图比赛给枯燥的复习课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比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都想把图准确地画出来,那么,这就让全体学生由“得画好”变为“画得好”。在画图中,还能调动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准确区分图像和过程。

4、小实验

第2篇: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

一、改变教学观念,变换师生角色

只有改变教学中的师生角色,才能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实现学生的主体化和多元化。学生学习态度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学习转变为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从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启发诱导式,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书更加体现现代教学理念。教材中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如 “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想一想”、 “技能训练”、“资料分析”、“科学前沿”及“科学、技术、社会”等。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合理利用这些栏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的主要做法如下:

(1)据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教科书中每节都设置了“问题探讨”栏目,比如在编写“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介绍了工厂一般都由若干个车间和部门组成。讨论:“①一件优质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车间吗?你能举出例子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使学生知道要学习什么,就为学习细胞器的分工合作打下了基础,主动地掌握细胞器的有关知识。

(2)从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利用教科书中的“资料分析”吸引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比如在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中,先用四则资料及相关图示,引入问题。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小组讨论:生物的性状遗传主要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控制?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什么关系?生物的形态构建主要与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有关?你认为细胞核有什么功能?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学到新的知识。

(3)教材中的“本节聚焦” 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了这一节的要点(或重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向。比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本节聚焦”中提到:①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②为什么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如此多?③为什么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些内容让学生明确要掌据哪些重点,且能根据这些内容自主阅读教材。

(4)教材中“科学前沿”介绍了当今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一般认为水是以自由扩散过膜的,果真如此吗?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的,几乎阻碍所有水溶性分子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科学前沿,让学生思考①如何寻找通道蛋白?②怎样证明水是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部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加强预习环节,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加强预习环节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预习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使学生思考具有方向性,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就迈出了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必然要独立思考,从而就能发现其中要掌握的问题,激发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的形成过程”这一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思考下列问题:①在精原细胞发育成为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了几次?细胞分裂了几次?②染色体数目减半,是由两次分裂中的第几次分裂决定的?③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几个?中的染色体数目与精原细胞中的相比有什么变化?④整个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DNA数目发生怎样的变化?

(2)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比如在学习水的生理功能时,给出问题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

(3)指导学生自学设疑,在积极互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是值得研究的。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是每事问。”怎样让学生肯问,并且问得巧?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解难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寻找新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充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有异议的地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重点选择有价值的质疑题,组织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并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摆观点,讲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充分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学、发现、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细胞的有氧呼吸,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有氧呼吸的场所是什么?有氧呼吸分为哪几个阶段?每阶段的生化反应发生在什么部位?哪个阶段会产生[H]?[H]的去向如何?每个阶段都释放能量吗?各阶段释放能量的量有何不同?并由学生讨论、自主解答以上问题。

问题进一步深化: ①二氧化碳何时产生?氧气何时参与反应?水何时产生?②反应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都能形成ATP吗? ③为什么说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第3篇: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 高中生物 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要素构成。换句话说,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从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特点看,既有生物发展史的知识,又有生物发展的技术成就知识,整个知识系统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立足生活,创设情境,高度重视生物知识的意义建构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生物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问题情境为形式,以教材知识为内容,有效进行生物教学,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ATP的主要来源――呼吸作用》的第一课时,教师在导人课题阶段展示奥运会长跑比赛的照片,并提问:“他们运动的时候要不要消耗能量?”学生对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很感兴趣,齐声地回答:“要。”教师进一步提问:“谁为他们直接提供能量呢?”学生回答:“ATP。”教师接着问:“ATP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无形中带人上一节课中,学生努力回想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纷纷回答。借此机会,教师顺势抛出第四个问题:“合成ATP所需的能量从哪里来?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它可以来源于哪里呢?对于我们每个同学而言,它又只能来源于哪里?”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带领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出新知识,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坚持学生主体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对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太多,且相对简单,教师大多是简单地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就算上完新课了。但是有一位教师在课前用彩色卡纸剪好数十个磷脂分子、一些蛋白质分子以及多糖模型,坚持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在上课时,他先从生理功能人手,带领学生探索生物膜的组成成分,通过W文顿等科学家的实验,得出结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膜的脂质中磷脂含量最多。当确定了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之后,就要探索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首先是磷脂分子的排列。他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根据“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结构特征,请同学们分析判断它在“空气水”界面上是如何排布的(尝试构建模型)。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利用教师事先制作好的磷脂分子构建模型进一步探索,得到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两层。据此,教师进一步设计第三个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在第二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将蛋白质分子构建到磷脂双分子层中,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该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而自己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生本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教师设计的三个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协作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师生通过沟通互动、辩证协调、合作交往,可以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第4篇: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运用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40-01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几乎被扼杀,使得本来充满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生物课堂变得死板、没有生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融音频、图像、图形和文字等不同形式于一体,用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展现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实现了生物教学的高效课堂。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生物教学必须要学会应用先进的网络资源来服务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等方面,来表现各种情境,使得问题情境的设置生动有趣,形象具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必修1《绪论》一节的讲授中,教师可用PPT把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风铃声相结合,投射到大屏幕,将生物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利用Flash课件使内容更直观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官冲击

在学习微小生物体或结构精细难以用模型有效展示的生物体结构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功能同时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Flash课件展示的生物体结构,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有很强的视觉功效,极大丰富了结构教学的直观性。例如,进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精细复杂,利用模型很难让学生形成较为准确的结构层次。而利用Flash课件展示,不仅将细胞和各细胞器的结构层次划分清晰,并能突出重点,解决了传统教学直观性差的难题。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找茬”的游戏课件,在新课完成后开展竞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在台上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看,即使是进入实验室,学生也只是对教师演示的实验进行机械的重复,既缺乏趣味性,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些实验即便是同一植物做材料,由于所取部位不同或制作过程中的微小差异,都会导致显微镜下观察内容的改变,而对于实验经验少的中学生而言,很难区分这些异同。如今,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将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通过照片和视频演示给学生,对一些异常现象做出解释,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过程中就能够正确的操作和分析,并区别一些易混淆的现象,减少盲目观察和分析。这样,既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又节省了实验时间。

4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学方法,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读取方便、实用性及交互性强等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多式多样,如以信息技术下学生互动为核心的协作讨论法、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践操作法和围绕问题展开的发现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适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5 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材限制,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突破教材就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的限制,优化教学内容,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链接专业的教育资源网站,下载课件、教案、案例等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把网络资源处理成符合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易理解和接受的生物知识体系。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高级中学,河北 沧州 061000)

参考文献:

[1]陈艳燕.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与评价[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4):250-252.

第5篇: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

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具有诸多优势。在高中生物教学,要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要依赖动手实践,在探究与实验中培养了创新能力;二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常用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要素: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可以从以上六要素来展开。下面着重从这六要素来谈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发散性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扩散思维,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跟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法。发散思维是开放性思维,从已知领域中探索未知领域,从而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通过发散性思维,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一般而言,发散性思维的水平高,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也高。因而,发散性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构者,以建构主义为取向的教学应注意调整现有的教学材料、布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学习者的反省及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和应用生物学原理时,为学生创设多层次、多方向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中,通过“尝试解释人类单、双眼皮性状的遗传”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遗传物质在细胞内是怎样存在?2、亲代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给子代的呢?3、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内相遇,保持独立,还是合二为一?再介绍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进行讨论1:用当时的主流观点能否解释?讨论2、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分离?(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3)生殖细胞中几个?体现思维的层次性;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体验运用“假说―演绎”法,又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2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体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以客体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的称为形象思维,其加工方法主要是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联想、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以关系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的称为直觉思维,其加工方法主要是运用关系表象进行整体把握、直观透视和快速综合判断。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可以形成灵感或顿悟、逻辑思维对创造性目标的实现有指引和调控作用。直觉思维它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三者并列、缺一不可,直觉思维一般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整体把握――撇开事物的细微末节,从整体、从全局去把握事物,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二、直观透视、空间整合与模式匹配―― 对直觉思维来说,整体把握是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即直觉思维只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每个事物的具体属性(对事物具体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任务,不是直觉思维的任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觉思维所用的方法是“直观透视”、“空间整合”和“模式匹配”(将当前通过直观透视、空间整合等心理加工方式所得到的关系模式与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类似关系模式进行比较,若能匹配,则按已有经验处理当前的关系),而不是靠逻辑的分析与综合。三、,快速判断――直觉思维要求在瞬间对空间结构关系作出判断,所以是一种快速的、跳跃的空间立体思维(而逻辑思维则是在一维时间轴上的线性、顺序的慢节奏思维)。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开始就推论其功能,似在为难学生,实际是训练直觉思维──整体把握、快速判断;而到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则凸显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主体和过程。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教材体系是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到“细胞的能量货’──ATP”,接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再到“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进行安排,目的就是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

3 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两条策略”

辨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还要看到不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横纵思维包括“横向搜索”和“纵向挖掘”两个方面。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新课程高中生物,如:必修1第1章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通过辩证思维、横纵思维,层层递进地认识。又如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以及第5章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到“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从细胞分化实现专一性到细胞的全能性,从脱分化到再分化;从细胞衰老到个体寿命的有限性;从细胞凋亡的不可避免到凋亡对正常生长发育、维持稳态的必要性等,都充满了辩证的思维。

第6篇: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活化 实践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提高考分视为唯一目的,注重知识的灌输,或创设虚假的情境,割裂了生物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对课堂中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现象、事实一语带过,或重生活轻知识,以唯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呈现生活事件,无不刺激学生的感官,但缺少知识的学习,课堂变为简单的生活细节再现。不少教学工作者对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认识不清,致使生活化教学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1.教师引导不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的认知、理解、体验与感悟,但如果重学生体验轻教师引导,就会使学生的体验无法深入。

2.情境创设虚假

生活化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直观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学生直观感受的获得,忽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真实性,创设虚假的生活情境,或以自己的主观经验替代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就失去了生活的指导意义。

3.生活细节琐碎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反思活动,但部分教师过于关注生活实际,忽视了课堂教学目标,使生活课堂教学沦为生活细节的简单堆砌,无法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4.课堂语言随意

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精炼性,部分教师一味追求趣味性,忽视了生物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与专业术语的运用。

二、开展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搜集生活化素材,创设真实情境

生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处处皆有生物学现象,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师搜集生活化素材,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体验、反思、感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人教版教材《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中,教者介绍关于尿毒症的常识及常见的治疗方案,与学生一起探讨细胞中的哪些有膜?这些结构具有什么功能?这些膜结构在功能上有联系吗?并呈现蚕的丝腺细胞中核糖体的存在形式与细胞不同时期的关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的问题。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引入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而虚假的生活情境看似让学生牢记相关知识,但由于缺乏科学性,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学生习得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不利于未来生活的构建。

2.挖掘生活要素,P注学生体验

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经验与所学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通过体验、感悟、内省等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教育。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生活中知识要素,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设置疑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体会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如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中,教者创设生活情境如下:“某同学早上为多睡一会儿,不吃早餐就来上课,第三、四节课会出现什么情况?某同学在操场上参加3000m长跑,消耗了大量能量,他应用哪些食物才能尽快补充能量?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糖?糖类都是甜的?有甜味的都是糖吗?”教者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后面的学习中,教者再现生活情境,“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的驼峰里储存大量的脂肪,当它又饥又饿时,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这能体现的脂肪具有什么功能?企鹅和北极熊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体现了脂肪具有什么功能?”教者以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分析、讨论脂质相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主体,倡导探究学习

教师要树立以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内省、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多种生活形式的统一,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体。教学活动是反思、批判、建构的实践活动,其基本的形式是探究,教师的作用不是在传递,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对话、感悟。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一颗种子经过数年的生长变为大树,植物生长的物质到底源于哪里?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回答。”有学生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里,所需的物质应该源于土壤。也有学生认为植物生长需不断浇水,因而所需要的物质源于水。学生的不同观点引发同学们的讨论交流。

4.注重情感体验,提高道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