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计算机教学年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学校的三、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小学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是很难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
为了更好的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我深入钻研信息技术教材,查阅大量的书籍,虚心向同行请教,取长补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计算机教室还不能做到一人一机。因此在上机练习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引导优胜帮助一般学生,一般学生协助优生,这样培养了学生之间地团结互助地精神,使学生之间地关系更加和谐。现将自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个总结。
引入图画,激发学习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对去年学的画图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画画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画画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利用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在不断地学习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要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每学习一课的内容结束后,都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及时做总结,写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内容衔接,抓住重点。因此在课后要及时总结课堂上的不足,以便能及时更正。只有不断反思,才有不断进步!
回顾这学期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虽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我又是新手,但是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工作中也会出现不如人意的事,但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在工作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将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能。
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小学计算机教学年度工作总结【2】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一学期来,认真、踏实、诚恳地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能学有所得,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打操作技巧。现就本学期所做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 思想政治方面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注重自己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平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会议及本组开展的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升旗仪式。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以真诚与人交往,和其他老师们团结协作,愉快的开展工作。
二、 教学工作,一丝不苟
(一)搞好备课
备课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归纳、总结,并根据教授对象的不同特点找到教授的最佳方法与方式,在此基础上将所备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逐一推敲、验证、演练,以使一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将每个知识点构造成一个操作性实例,通过对实例的演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准确、完整的认识,由此得出相关的结论。从而做到对人、书、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二)抓好教学过程不马虎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尽可能地把一些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比单纯地告诉学生步骤,再让他们去练效果更好。因为在老师演示时,同学们不仅看到了整个过程,还看到了结果,这比纸上谈兵要有效的多。在这方面,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上课时,老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通过网络在自己的屏幕上观看,对老师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看得一清二楚,大大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包括演示操作尽量让学生来做,同时许多操作都采用让学生先练习,再归纳,后总结的步骤来。
由于初中学习的特点,本学科在教学中只能充当考查的对象,学校给安排的课时也很有限,一周只安排一节课,因此要让学生很好掌握电脑知识,必须注重45分钟的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要认真安排每节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搜寻与该课题相关的课外知识,并很好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课堂上注意学生的兴趣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劲,营造融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对差次不齐的学生采用快慢教学方式,对学困生多辅导,多鼓励学生多问。对那些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多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会多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根据本书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更多去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对此我十分重视,在讲完每个案例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自主操作,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指导,有时也可将某一学生作品做展示,加以评讲,例如初一(六)班的杨康、杨锦超同学,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动手能力强。同时每节课结束前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的来看,今学期的教学工作都完成了任务。
小学计算机教学年度工作总结【3】 弹指一挥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追忆往昔,这一年来的工作自己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本学年的工作。展望未来,为了总结过去,扬长避短,使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好,寄望明天的工作更为进步,现将20xx年度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我在思想上能够按照一个党员的标准严以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与老师团结合作,能够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
二、教学工作
作为一个刚转行不久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学研讨、课外辅导等工作都需要向同行多学习,多总结。3年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业务。争取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加大备课的容量,加强上课质量,落实反思的分量。
首先,我积极参加钢城片区教研联盟校的各种教研活动,把学来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与时俱进,让新课程也走进我的课堂;虚心向他人学习,跨学科听课,学校有讲课活动积极参加,生怕漏听了任何一节课。认真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当一节课上万之后 我总考虑一下,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不好接受 ,我以后怎么改进,这样做好反思,再进行二次备课。
就这样我不断努力探索,建立了激趣导入自主尝试归纳总结练习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自主的接受信息技术课。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上微机课,不再是只想着玩游戏了,而是能够主动的学习知识,有的甚至还能在所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在辛勤努力之后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认同,这是我几年来最想见到的。虽然信息技术相对于语文数学来说显得相对弱势,最开始还被大家认为是连专科都不算的二课,但是随着我们一代代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让信息技术学科也能成为教育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三 、工作室工作
20xx年参加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教育局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成为工作室成员,在93小李发利老师的带领下,全年参与工作室活动总计12次,包括上课、听课、评课、观摩、听讲座、远程教研、课题研讨等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交流,在活动中锻炼提升。全年累计听课40余节次,提交教学论文,教学课例,教学设计各2篇,在工作室其他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是一个个人专业化成长的良好平台,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
四、其他工作
我这学年依然承担了学校班班通设备维护、资产管理、非线性编辑、校园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的管理维护等工作
五、努力方向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思考的少了一些,出现了一些倦怠现象。
2、教科研方面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一、工会组织建设
第一,积极贯彻学校工会的工作精神,开展“二级分工会建家”的工作。继续加强教工之家建设,分会工作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使工会真正成为教职工自已的家,并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因工受伤的赵建强同志,慰问家中出现其它事情的朱桂华、冯丁武、陈敏琳等同志,将学院对教职工的关心通过工会及时传达到每一位教职工,从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尤其是总结通过工会如何促进教学,增强凝聚力方面的经验,确保了今年的本科评估“良好”目标的实现。
第二,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在本学期内建立本部工会会员参加集体活动管理办法,将这项制度列入到教师考勤管理制度中。确立工会委员和工会小组长例会制度,制定并完善本分工会以及工会委员职责,完善部教代会组织制度,通过二级教代会完善本部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发挥工会职能,维护教职工权益
第一,充分发挥工会的参政,议政职能,工会计划结合本部自身特点,对教职工关心的集体以及个人问题进行调研,并把实验室人员普遍关心的实验室人员津贴等问题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争取解决。
第二,工会还将积极发挥监督职能,按照学院的“院务公开”制度,切实监督本部的部务公开制度的实施情况,并对本部的所用重大经济、人事问题拥有监督权。
三、配合教学改革,促进全体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为了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传授教学心得,同时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请获得多媒体教学竞赛二等奖的宋武老师进行示范教学。
第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理解,请有关系部学生代表进行座谈,收集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意见。
第三, 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较弱的局面,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已经签订了“一帮一”的协议。
四、关心教职工的生活,为教职工服务
工会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持以往工会的优良传统,如照顾患病以及退休教师。对遭受天灾人祸的教职工及时进行慰问,“红”、“白”喜事,分工会都负责组织,工会会员都将积极前往祝贺和慰问,并安相关的标准慰问,做到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
以下内容与本文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分工会2012年度工作总结相关,可查阅参考:工会工作委员会半年度工作总结2012年工会职工之家建设工作总结
关键词: 教学游戏; 模型; 结构; 特征
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 教学设计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在理念层面上, 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 在技术层面,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张华, 2000) [1]。这些变化使人们认识到, 学习首先应当是情境性的, 学习者在复杂、丰富的情境中, 才有机会以个性化的、有意义的方法,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概念, 发展能力; 其次, 学习活动转变为理解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中的“能力表现”和指向特定问题解决目标的积极的知识应用过程。
计算机游戏就是服务于这些功能的有效工具,本文综合了已有的一些关于游戏研究的文献, 对各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 希望能够在教学游戏的设计、开发以及相关的研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游戏作为学习发展的工具
1.游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Huizinga(1955)认为游戏活动就是竞争[2], 一个游戏应具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 1) 一个非正式的行动或活动; ( 2) 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 ( 3) 按照自由选择发展, 但其后要遵守该规则;( 4) 目标就是活动本身; ( 5) 活动伴随着紧张和愉快的感觉, 并要意识到这种活动与现实生活是不同的。Dempsey(1996)等把游戏活动定义为: 任何明显地包含竞争和具有规则指导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教育游戏是指具有一系列特定规则的结构化事件, 学习者是以优于竞争者或自己先前行为表现的方式, 力争完成一个特定的目标。因此, 计算机游戏就是基于一系列规则, 具有潜在竞争性的, 能实现特定目标状态的一个可供学习的情境, 开发应用于教学的计算机游戏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具有更多真实性的情境,来吸引和激发学习者, 启发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鼓励态度转变, 发展学习者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 而不是获得简单的陈述性信息, 更不是娱乐。计算机游戏已经作为培育学习者理解理论模型、支持团队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手段。近几年, 为适应学习的需要, 各个学科都开发了一系列的游戏。
2.游戏的教学实践意义
人们对计算机游戏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 确定了一些吸引学习者使用的因素。笔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综合, 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 游戏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情境氛围, 让他们获得沉浸性经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游戏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空间等表现手段, 设计者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去表征现实或体现想象, 使学习者感到将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特征属性是非常真实的, 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通过精心设计内容, 来处理类似真实、现实世界的机会。游戏情境因素具有容易识别的特征, 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 2) 游戏提供一个完整的、交互的虚拟情境,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为了实现一个或一系列既定的学习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动机激发是关键的要素, 它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自然要求。人们利用游戏实现动机激发方法包括: 首先,游戏情境中洋溢出的乐趣, 是激发学习者参与游戏活动的重要因素; 其次, 游戏能提高学习者的技能,使学习者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而获得成就感; 最后, 学习者在参与诸如幻想或模拟游戏时, 可以在游戏结束后立即得到各种比较复杂的反馈, 使学习者能够获得真实的体验感。
( 3) 游戏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能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和水平。英语论文 计算机游戏结合了适合各层次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对话的策略和规则, 它们能被学习者修改、调整和更新, 适应不同水平的挑战, 游戏把学习者放在了决策者的位置, 推动学习者利用游戏活动的尝试错误来学习。
( 4) 游戏能提供综合性经验, 发展学习者的多种技能。良好制作的游戏可以被看作是交互故事, 故事对学习者来说是可以利用的一种最基本的, 也是强有力的综合性经验。游戏故事的视觉性、经验性和创造性途径, 能培养学习者深层次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游戏的基本结构模型
目前已经开发的教学游戏, 根据任务的完成顺序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结构类型[3]。
1.单线式结构。单线式结构游戏没有什么分支, 任务结构往往比较紧凑。游戏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 完成一个条件, 生成下一个条件, 直到游戏最终结束。
2.橄榄状结构游戏。橄榄状结构游戏与单线式差不多, 一个开头, 一个结局。但游戏过程存在一些分支, 这些并不会影响到游戏的结局, 游戏者最终实现的目标是相同的。
3.树根状结构游戏。树根状结构游戏像树根一样, 一个开头, 多个结局。游戏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分支, 将会影响到游戏的结局, 每个分支实现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4.树状结构游戏。这类游戏与树根状结构相反,它有多个开始, 但万源归宗, 只有一个结局。所谓多个开始, 就是学习者可以选择不同角色进行扮演, 也可选择不同的角色起始点和初期经历, 从上往下, 经过多条分支, 最后渐渐归向总结局。
5.网状结构游戏。这种结构的游戏是游戏发展的趋势, 学习者可以随意从任意的地方开始, 也可以随意向任意的方向发展, 最后实现不同的目标。
三、游戏的关键结构性因素
Prensky (2001) 认为计算机游戏可归结为六个关键结构性因素: 规则、目标和目的、结果和反馈、冲突/ 竞争/ 挑战/ 对抗、交互、表征或故事。[4]
1.规则
游戏是基于一系列规则来执行的, 它设定了学习者参与游戏活动的基本结构, 在游戏活动中是强制执行的。规则设定了什么是对的和不对的、什么是公平的和不公平的, 它强迫学习者采用特定的路径达到学习的目标。在非计算机游戏中, 游戏规则都是事先规定好的, 教学游戏中是由“公正”的第三方———教师来管理。在计算机游戏中, 人们经过事先的设计把规则恰当地整合进了游戏, 一般由学习者自己来管理。
爱因斯坦认为,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的所有关系都可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从静态的技术角度来看, 计算机游戏世界就是庞杂的数学模型的再现。游戏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行为都是相互关联的,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属性和行为的相互变化, 要素所有存在状态是用一定的数值呈现出来的,规则就是利用游戏中的数学模型, 限定各要素属性和行为变化的状态, 控制游戏的发展和变化。
许多游戏中都有写有规则设置的页面, 它的管理和设置是比较灵活的, 学习者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在内部重新设置, 改变游戏规则, 以此作为战败竞争对手的一种方法。许多计算机游戏的设计者指出, 学习者讨论游戏的特定规则是一种“元游戏活动”, 它对学习活动来说比游戏扮演更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因为学习者设置游戏规则时需要操纵规则和游戏环境所有要素之间的联系。
2.目标和目的
目标和目的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目标导向的, 它是人类活动与其他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 人类有能力来孕育一个将来的状态, 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设计一些策略。
许多游戏设计者认为, 目标作为激励学习者参与游戏活动的动机, 不是设计的主要出发点, 而主要是用来测量学习者参与游戏活动结果的一个基本标准。实践证明, 设计者可以在游戏中阐述特定的目标, 学习者则能充分选择和利用与目标语境相关的学习活动, 因而在很多学科中用游戏来解决一些特别的问题或培养某些特殊的技能都被认为是特别有效的。没有目标指向的游戏不能认为是真正的游戏,它缺少对事物复杂性的认识和判断, 学习者参与游戏活动如果仅仅是依靠自己的突发奇想, 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游戏就是一个“玩具”。
游戏的目标设计不仅是为学习者定义一定类型的目标, 还必须设计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目标状态让学习者去实现, 只有把特定内容作为学习的对象并且学习目标被精确地限定时, 游戏活动才能显现出有益的效果。游戏的目标通常是在规则的起始部分加以陈述的, 它推动着学习者去实现, 但是游戏规则在学习者与游戏的交互中设置了许多限制策略, 使得实现目标的过程比较复杂和艰难。
目标的表现形式是与游戏的竞争要素和学习者的行动密切相关的, 计算机游戏与传统教学设计的目标表现形式相比有很大差异。这些目标可能是:( 1) 达到设置水平的熟练程度或效能; ( 2) 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或一系列问题; ( 3) 在所有竞争者中是水平最高的; ( 4) 实现所在团体的组织目标, 超越了其他的团队等。
3.结果和反馈
游戏的结果和反馈是用来指引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的, 它们用作测量学习者与目标相对应的进步状况。游戏的典型结果是至少有一个目标状态的获胜或者失败。工作总结对于学习者来说, 获胜或失败的结果具有强烈的情绪和自我满足的含义, 它是游戏最有吸引力的部分, 学习者可以通过多次尝试来测量自己的能力。
反馈是用来响应游戏中某些事情发生转化时所产生的结果的, 它是激励学习活动发生的重要因素。反馈能让学习者立刻知道自己的活动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 是在规则内还是超越了规则, 离目标更近或是更远了, 指引着学习者连续不断地探究游戏是以何种机制工作的, 知道设计者设计的潜在模式是什么, 如何获得成功, 如何达到下一个目标水平, 并获得最终胜利。
游戏中的反馈是由计算机做出的, 并且是立即获得的。反馈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有数字表示的成绩和自己在竞赛中所处位置的标示, 以及其他感觉形式, 如图片、音乐等。游戏针对不同程度的操作, 反馈的强烈程度也不一样, 太弱或太强的反馈都会使学习者产生不一样的反应, 这意味着问题解决的难度水平的上升和下降。不管如何设计反馈, 它的目的总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经验, 激励学习者继续探索游戏中隐含的问题。
4.冲突/ 竞争/ 挑战/ 对抗
竞争是人类基本特征的一部分, 人类之所以被游戏所吸引, 就是因为其天性趋向竞争, 喜爱挑战。竞争、对抗让学习者在游戏活动中变得兴奋, 激励着他们迸发出充沛的精力和创造性的思想。
游戏中的冲突或挑战是学习者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它是游戏的核心元素, 学习者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就是参与游戏活动。游戏中产生于问题解决中的冲突或挑战也许是与其他竞争者、现实问题或人工智能的对抗, 还可能是一个要破解的谜语, 或者是任何处在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多种形式。目前专为教育而设计的游戏中, 较为缺少冲突和对抗的成分, 其竞争、挑战主要是来自问题解决, 并且可以与合作的团队共同完成。
游戏要为学习者提供“胜利”或“失败”的感觉,这需要伴随着形式多样的竞争和对抗, 例如: ( 1) 不同学习者/团队采取自己行动的方式, 战胜其他的学习者/团队; ( 2) 战胜游戏系统提供的挑战, 取得最好的成绩; ( 3) 提高自己的绩效, 超越自我; ( 4) 学习者/团队采取的行动直接影响系统的结果状态等。
游戏设计理论在提到各种冲突和对抗的时候,除了关注冲突和对抗因素的内容之外, 还关注这些冲突和对抗的强度、节奏、组合与合理性等问题。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冲突和对抗强度不够则不成为挑战, 游戏也将索然无味; 强度太大, 则学习者屡屡受挫, 不能实现游戏娱乐的基本功能; 如果冲突和对抗的频度太小, 就不能维持一种焦虑情绪的积累,如果频度太高, 也无法通过释放这种情绪而产生舒适的感受, 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强烈的游戏体验。至于合理性, 就是冲突和对抗的水平与学习者的技能和进步保持同步, 称为“平衡”状态, 就是说如果游戏系统通过一定策略达到比学习者强大的效果, 那么学习者同样可以通过研究系统的策略增强自己的能力, 去战胜系统, 这种游戏对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有趣的。因此, 游戏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技能就是为游戏设置不同层次的难度等级,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灵活地选择和设置游戏的难度。
5.交互
交互有两个重要的层面: 第一是学习者与计算机的交互, 表示学习者在游戏活动中做了什么事; 第二是游戏固有的社会层面———学习者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完成游戏的过程中, 形成了社会性小组。
学习者与计算机的交互推动着游戏活动的运行。游戏的进展过程是根据学习者的操作活动而改变的, 计算机根据学习者的行为做出真实和合理的反应, 从而促使学习者对计算机进一步地发出操作的指令。游戏在学习者与计算机的交替推动下向前进行, 因此, 游戏能够允许学习者进行灵活设置的范围越大, 学习者的发挥空间越大, 就能得到越多的乐趣。
与其他人一起参与游戏活动有更多的乐趣, 因而促进了社会化小组的形成。在计算机游戏的初始阶段, 人们关注的是单用户的游戏或游戏者与机器对抗, 当今计算机游戏的趋势是多用户游戏, 同时游戏设计者正在尝试把许多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游戏中, 把更多创造者的“心理”整合进游戏中的基于计算机的竞争者或合作者中。
6.表征或故事
表征意味着游戏是基于某件事情的, 它可能是抽象的或具体的、直接的或间接的, 它们给予学习者参与游戏活动的情绪。各种游戏理论工作者对表征的作用持完全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表征在本质上成就了游戏, 也有些人认为它仅仅是环绕游戏的美丽外衣。不管这个争论的结果如何, 当前游戏发展中的一个事实是: 学习者期望游戏在表征方面变得越来越详细,故事和叙事成为了游戏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
游戏中的表征包含各种叙事方式或故事元素。游戏实际上表征的主题范围很广泛, 既可以包含现实性的元素, 也可包含想象的元素。背景故事为学习者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提供事件的叙事语境, 用想象来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 留学生论文 引发学习者的情感反应, 为学习者提供创造的机会。背景故事的讲述至少在四个方面为叙事创造了先决条件: ( 1) 背景故事为发展初期的叙事提供背景资源, 用来说明叙事的功能;( 2) 背景故事为游戏提供了一个舞台, 所有的事件都在这个故事情节中展开; ( 3) 背景故事能把一系列叙事信息灵活地嵌入场面调度中, 为学习者提供所必需的背景信息, 以便理解嵌入到叙事里的事件; ( 4)背景故事能激起学习者先前叙事的回忆, 与预先存在的经验建立联结, 引导学习者的活动。
四、计算机游戏的基本特征
基于上面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游戏的一些基本特征。
1.认知性
为教育目的设计游戏时, 人们特别关注的是与游戏相联系的学习过程是否得到了实现, 学习的原则是否被利用, 以及游戏活动中获得的学习结果是怎样的, 使游戏活动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发展。
游戏目标指向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 实现有目的、有意识的认知性操作, 解决设计者在游戏情境中设计的问题, 鼓励学习者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实验研究表明, 学习者的游戏活动能带来有意的学习结果, 技能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得到明显的提高, 并反省有关学习内容。但是, 目前的教育游戏设计中, 存在着把学习内容从游戏活动中分出来的倾向, 缺乏游戏和认知任务间的凝聚性, 它们不是真正的游戏。
2.游戏性
按照游戏设计的理论, 在理想的情况下游戏性高于其他内容, 是游戏的核心内容。游戏性是游戏活动的抽象化的表达, 它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才能使一个游戏更有趣、更有挑战性、更有吸引力。
游戏性实际上就是指学习者与游戏之间的有意义的互动, 好的游戏性源自于这种互动的频度。“互动”是指学习者在游戏期间所想和所关注的内容, 它既涉及到游戏系统向学习者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 也涉及学习者如何向游戏系统传递信息。“有意义”是指学习者与游戏的互动具有挑战性。
在多媒体环境中, 人们设计了虚拟情境来支持游戏性的实现, 使学习者通过与游戏世界的交互, 达成引人入胜的体验。为科学研究和特定学习目的而设计的虚拟情境不是专为娱乐目的, 而主要是为了增加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3.可玩性
可玩性是和具体游戏内容及表现方式有关的,比如内容丰富、展现方式多样的游戏应该具有好的可玩性, 采用了分支结构的游戏也具有可玩性。
游戏能提供多个相互关联的挑战和竞争的序列, 这些操作系列是让人入迷的, 学习者期望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直到获得成功。游戏设计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非良构问题解决的情境, 它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 这才能称得上是问题解决活动, 只有单一的操作不能构成真正的问题解决过程。
4.娱乐性
在国外的教育游戏设计理论经常有“教育娱乐”的探讨。Prensky(2001)指出游戏首先应该是有乐趣的, 其次才应该鼓励学习活动[5]。
我们注意到娱乐和教化是计算机游戏两个不可分割的功能, 娱乐是计算机游戏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没有这种功能也就失去了把教学材料开发成游戏的研究基点, 目前许多支持基于游戏学习的游戏脱离了“娱乐”这个基点。没有足够的乐趣, 游戏就没有对应的目标群体。要知道学习者利用游戏学习时, 他们首先是把自己作为“游戏者”, 而不是“学习者”或者“被培训者”。
5.体验性
人的本质是活动的, 人是通过活动沟通“现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认知科学家认为当前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使学习环境发展的机会, 游戏利用多媒体特性不仅可以模拟一个特别的情境, 让学习者通过视、听觉感知复杂的现象, 游戏能为学习者提供种类齐全的活动材料, 保障他们获得多种选择、多种探索的机会和条件。游戏所提供的有效实践和体验机会,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 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对于知识迁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研究已经证明与实际设备培训和实际工作环境相比, 计算机游戏有许多优点。 参考文献
[1] 张华.教学设计研究: 百年回顾与前瞻[J].教育科学, 2000,(4):25—29.
[2] Huizinga. A Study of the Play Element in Culture[M]. New York: Roy Publishers, 1955.
关键词:计算机;现代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10-02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多,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计算机技术能够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式,将现实中的诸多事务流程进行简化或者自动化处理,对于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2]。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计算机是信息社会中传播和生产信息的基本工具,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3]。所以,现代计算机教育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发展,针对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做出调整,并改善教学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技术水平,从符合现代信息发展的方向探索新的教育模式[4]。
计算机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并且计算机教学承担着促进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责任[5]。计算机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计算机教学的背景,并且能够分析存在教学问题,能够从教学课程中探索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推进计算机教学的发展[6]。关于计算机教学的研究,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学的意义及存在问题,也有诸多学者提出了卓有成效的改进教学方法。该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当今先进的教育思想,分析了现代化计算机教学模式,针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为未来计算机教学提供良好的参考。
1 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教学有着特殊性,它需要紧密的结合计算机学科的特点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就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目前的教学中,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1 教学缺乏实践,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科学技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良好的提升。在部分学校计算机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作为基本教学方式,并且在考试中也单纯的采用笔试的方式,不能真正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提供良好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并且实践教学中缺乏规范的设计,导致实践与课堂教学内容差异较大,不能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提升。
1.2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存在被动学习现象
计算机科学逻辑性强,专业术语需要系统的学习,在学习中对学生学习动机有着较高的要求。在部分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学生也表现出对学习的厌倦,这就引起了部分学生不能学好该课程。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直接影响因素,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求知欲,在遇到学习困难中更加努力的学习。现代教学强调学习动机培养,然而,大部分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中未意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也没有制定有效地培养方式。
1.3 教师教学能力有限,缺乏有效地教学能力培养系统
针对大部分学校,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都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累积,对于新入职或者工作几年的教师,不能很快的适应计算机教学。同时,大部分教师教学能力缺乏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也不能通过有效地教学能力培养系统提升教师水平,这就导致了学校内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出现诸多困难。
1.4 缺乏有效的考核系统,学生不能掌握自己学习情况
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会布置作业或者给予一定的测试题目,这就导致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认知,并且,在学期末的考试也不能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反映了学校在学生学习中缺乏有效地考核系统。
1.5 缺乏先进的教学理论,不能适应教学发展
教学方法是计算机教学中重要指导,在大部分学校中缺乏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不能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导致教学水平提升难度大。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计算机教学中必须采取新的教学理论,这些是影响将来计算机教学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2 计算机现代化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现代教学现状的分析,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需要综合考虑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教学过程主要指从预习、授课、复习及考核整个过程,教学对象则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根据具体的分析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2.1整体化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实际上就是从过程上控制整个教学活动,让教学更加的规范,学校也能够更加有效的管理教学。针对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整体化的教学流程包括:
第一,课前预习提示。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师应在本节课完成后对下节课程的学习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能够在课前就能掌握学习内容。同时,教师应为课程预习提出主要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中明确学习重点,也在学习中能够重点学。课前预先提示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难度,教师的适当引导就能起到积极地效果。
第二,规范的课堂讲解。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控制课堂内容,在计算机课程讲解中应让教师设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并分配相应的教学时间,在大纲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讲解知识点要尽可能的详细,并且制定的教学方案要经过有资质的教师或者领导进行认证,最终讨论中符合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同时,讲课中要适当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讲解速度。
第三,课后复习及总结。经过现代教育研究理论证实,在完成课堂学习时进行知识点总结及记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完成授课后,教师应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记忆,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方便今后的学习复习。在完成一阶段的学习时,应专门设立总结课,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详细总结,建立有联系的知识网络图,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扥知识点。
2.2 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理论形成了诸多有效地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计算机现代教学中,应积极的借鉴相关理论,并将其作为教师进行授课的指导,主要的先进方法包括:
第一,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此任务的过程中来达到教学日标任务驱动教学小再以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以任务为线索,其教学内容由多个精心设计的任务来组成。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该理论,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最终总结出学习的重点。在实施该教学方法中,需要注重任务的引出合理性,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经过分析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教学过程就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进行学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价。
第二,行为导向法。行为导向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将来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这一途径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行为导向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最求最佳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行为导向在课堂的实施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实施具体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以“故事中人”的角色与学生进行互动,融入课堂,与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交流,将授课转变为讲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目的,根据计算机教学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重点培养学习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队合作能力,并促进使学习者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重要教学形式。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以典型的内容成立案例,让学生进行问题剖析,形成求解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案例学习后进行详细记录学习过程,总结所学成果。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法能够极大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能够在案例学习后获得成长。
3 总结
计算机教学对于提高我国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未来我国计算机发展的重要保证。计算机教学必须机密的联系教学实际,通过研究存在的教学问题形成专门的教学方案,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计算机现代化教学模式能够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实现教学面貌的改革,以更佳符合教学的模式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从而极大地促进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爱兰.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 2010(26).
[2] 李鑫.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3).
[3] 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4] 邓云洲.案例教学:一种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 2001(4).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存在问题;促进作用
现如今,高校对学生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都十分重视,所以高校正在大力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但在高校的发展中,为适应社会信息化,高校所面临的挑战和竞争也在越来越多,所以高校在深化改革计算机教学时,要加强校园网和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以此使高校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让高校学生在今后就业时能快速融入到信息社会当中。同时,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改革,能让高校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技术,也能让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效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工作,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媒介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特点
目前,高校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较多,由于计算机教学属于技术类教学,其教学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要求,从而使高校教育符合现代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所以高校在计算机教学改革时,引入了新媒介,从而使其具有以下特征:(1)高校在计算机教学时引入新媒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加个性化。(2)新媒介和高校计算机教学完美的统一,能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有效,也能让教学内容更有趣味,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3)当前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引入新媒介,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使计算机教学在组织和管理时更加科学合理。
二、高校在计算机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如今,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使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不断发展。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优秀人才,然后服务社会,成就自我,并促进各行业的发展,所以高校计算机教学和其他教学有所不同。其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计算机企业对技术性人才的要求较高,使得高校学生不仅计算机专业知识要好,而且要有一定的创新力。同时,计算机工程人才在跨专业领域中工作时,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所以其要具备设计、开发和测试等其他能力。但从高校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到所学专业的企业部门中工作的人很少,很多计算机专业不想使用刚毕业的高校学生,其主要是由于:(1)高校学生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不能有效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2)由于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工资往往较低,所以学生很难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从而使学生动力不足,致使企业担心高校毕业生心浮气躁,不能专心工作。(3)高校学生由于工作经验较少,所以用人单位必须对其进行培训,但培训结束后就辞职的问题经常出现,导致企业不愿意让高校毕业生影响自身的稳定性。(4)高校学生所学的计算机技术,达不到企业的相关要求,所以高校只有加快改革计算机教学,才能使计算机教学帮助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三、新媒介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的促进作用
(一)使计算机教学课程设计更加完善
计算机教学课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并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和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由于计算机教学课程设计是计算机教学综合训练的关键,所以学生计算机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十分重要,从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高校计算机教学引入新媒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使得计算机教学更加充满趣味,从而使学生投入到计算机学习的过程当中。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校要不断改进计算机教学方法,使其符合相关教育部门对高校教学的要求。(2)高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教学设计,从而保证教学质量。(3)高校计算机教学要使教学内容科学组合起来,并不断改进计算机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等资源。
(二)加强计算机课引入新媒介教学的建设
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新媒介,需要精心设计及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创新,从而实现高校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高校计算机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有效记忆相关教学内容。同时,高校计算机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法,可在课堂上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并通过使用新媒介,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所以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精心准备教案,使学生主动学习。由于新媒介的发展和使用,现在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传统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变,使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和国际接轨,从而使学生的毕业率也就此不断提升。因此,新媒介在计算机教学时,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抽象的教学问题变的更具体,并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水平,以此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好,从而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学教师
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各个学科的中学教师计算机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师进修学校中,对教师培训开展的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笔者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经验的总结,认为加强我国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设施,采取多种手段实现对中学教师计算机的培训,对我国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师资力量的增强,实现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学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各个中学加强了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这就需要加强中学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其教学的专业化技巧,以此来使其更好地从事这方面的教学。由于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使得中学课堂教学的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各个学科中学教师计算机教学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新形势,各个中学都必须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以及应用水平的培训。尤其是通过进修学校对中学教师进行的培训,使其计算机的专业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中学教师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增强了其教学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手段的变革,促进了中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 进修学校实现对中学计算机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进修学校作为教师计算机水平提高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增强其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培训者,必须丰富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以此来保证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受训中学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1.激发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是促进计算机学习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进修学校的培训人员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学时,可以通过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以及组装电脑比赛等兴趣小组活动,来提高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培训人员要注意培训气氛的活跃,通过将受训教师进行分组,实现受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来达到活跃培训气氛的目的,使受训教师保持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
2.理论联系实践,注意精讲多练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进修学校的计算机培训人员,在进行对中学教师的培训时,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精讲多练。在进行计算机培训时,通过对中学教师岗位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了解,要将对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中学教师的岗位特点中去,以此来促进受训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此外,培训人员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尽量简洁化算机理论知识的讲解,注重教师的实践操作,让受训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增强。
3.制定培训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在培训过程中制定计算机培训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培训者通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要求提出目标或任务,将教学的内容隐含在每个培训任务中,受训教师通过培训人员的指导,进行具体的操作完成相应任务,实现培训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受训教师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从而实现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激发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使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从而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能力的提高,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4.开展项目教学,注重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展项目教学是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促进计算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项目教学法就是将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计算机学习项目交给受训教师自己进行处理。受训教师需要自己进行项目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项目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受训教师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学习与应用,实现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课件制作的教学中,受训教师通过对课件制作过程的学习以及基本制作方法的了解,能够逐步将相关的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
总之,中学教师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进修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作为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培训人员,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计算机课程的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实现计算机培训的有效教学,从而促使中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促进我国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米林.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11.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教学 行动导向法 对策
一、前言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运用当中,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发展还不够完善,给行动导向教学带来诸多问题,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1 行动导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行动导向教学法正好符合了计算机的教学特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使用行动导向法时,不能盲目进行,必须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教学特点的基础之上,对教学任务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并始终坚持将行动作为教学核心,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就教学任务开展合作学习,对任务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以便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对新知识进行挖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帮助和指引下对问题进行探究,以便促成问题的合理解决,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水平,实现理论与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活动进行合理而科学的布置,实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科学性。所谓目的性,就是为了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和充分结合,提高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使学生能够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帮助和指引下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所谓层次性,主要是因为每个学生由于环境和性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所带来的个性差异、喜好差异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教师在对活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接受水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层层设计,以便使得问题能够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2 对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发散延伸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而中职生的经验较少,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仍然着较大的差异,对计算机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并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由于每个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便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另外,对知识进行发散和延伸也很重要。对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除了在课堂进行之外,也可以在课下进行,而且不必拘泥于同一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3 加强课外实践,扩展计算机教学平台
实践离不开生活,中职计算机教育不应该单单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将教学空间扩展到课堂外部,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对计算机知识进行继续学习和挖掘,并及时进行实践,以便使学生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学习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丰富学生的阅历和经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中职计算机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2.4 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良好的课堂评价可以促进行动导向教学的反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了满足新课改的发展需求,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进行优化,摒弃单调、冰冷、机械甚至挖苦的消极评价语言,一定要注意语态和体态和合理性,考虑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进行良好的教学反馈和反思,促进行动导向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新思路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就是通过遵循职业计算机操作的要求,培养职业人才,是他们能够成为社会上各个行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但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老师的教学方法落后、专业性的人才缺乏、教学资金不充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理念的滞后等等,除此以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媒介的应用体系不够完善,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还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很多情况下,学生们知识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但对实践却显得很陌生,这就使得即使他们踏入社会,也很难正真从事于计算机相关岗位。其次,很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都是一样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教学思路的创新,对学生没有长期的规划。鉴于上述原因,必须从总体上出发,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要,为学生们制定一套切合实际并且有效满足社会的计算机教学方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2.针对现状,提出的相关建议
2.1 从学生自身角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尤其是在女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了解女学生的特殊需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要想积极发挥学生们的学习潜力,首先必须让学生们喜欢上计算机,提升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例如,学校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制定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案,创造学生们自主创新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计算机课堂的乐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主体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老师,他们是教学工作中的传授者,也是使学生们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的方案制定者,因此在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节中,老师们要注重计算实践教学。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从根本上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千方百计的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着力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2.2 从主体出发,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师生关系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内容,因为老师与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师生关系是各项工作的核心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处理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师生关系,使其和谐,融洽是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可以根据教学中各个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组建设和的教学团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有效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以及积极参加计算机实践活动,达到师生间互相努力,互相进步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接受者的位置,从整体上看,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的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喜好,与学生们和谐相处,促进教学工作的的有效。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计算机的理论与实践,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解答及解决。在课下,老师应该与学生加强交流互动,抛开课堂上的各种束缚,彼此成为朋友。
2.3 从学校角度,设定专业化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职业要求,培养出符合企业应用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果学校只是一意孤行的按照自己固有的教学理念,忽视企业的真正需求,那培养出的人才也就称不上是人才,等学生们毕业,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那只能是荒废了青春,这样的计算机教学是毫无价值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案,发挥学生的潜力。例如,全国著名的计算机教学机构――北大青鸟,它独特的启蒙星教学方法,就是根据市场化规范,对学生进行定制式的教学,最终使每位学生都具备扎实、过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都能够为企业有用的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敢于创新、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教学思路,不断拓宽计算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让教学更加专业化、素质化和职业化。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的几年中,学校既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又要竭尽全力地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让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2.4 实施“校企联合”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得到企业的认可,能够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高水平人才,这既有利于学校办学的动力和热情,也为日后的计算机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不能孤立于社会和企业而孤立存在,而且职业学校的教学必须和所在专业的企业能够完美对接,也就是“校企联合”。校企的合作,学校负责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企业负责人才的就业安置与职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双赢的结果。在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工作中,要立足“校企联合”的基本要求,使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提高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
3.总结
计算机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路,有助于我国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依不拉音・司马义.浅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路[J].信息通信,2013,02:150-151.
[2]高菲.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新思路――考证促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6:549.
[3]梅琳.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168.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多媒体技术 应用问题 改善措施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不论为其准备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亦或者课后辅导过程都带来了极大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因此,计算机教学必须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其应用问题人手,对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改善,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日渐提升。
一、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问题
国内大部分中高职院校当前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促进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中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应用方面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1.1 滥用多媒体技术
当前很多计算机教学活动将多媒体技术作为灵丹妙药,认为只有在教学中多多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说明计算机课堂够先进和现代化。这种多媒体技术应用误区,使其在计算机教学中出现滥用现象,计算机教学课堂被变相地转变为多媒体技术展示阵地,容易使过多地被视觉形式吸引,忽略计算机教学活动的真正目的。
1.2 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现状
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仅仅体现了个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主动性,在备课的过程中只想着如何更好地将教学重点呈现出来,设计出来的课件往往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没有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自然无法真正快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3 多媒体课件质量差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教师备课的任务和课件难度及负担。一些计算机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精力等,其多媒体课件制作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罗列,并没有根据教材精心布置罗列音乐、动画等,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问题的改善建议
首先,关于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呈现的滥用趋势,当前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的是多媒体的辅。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应用确实能够转变理论知识的抽象和枯燥无味,通过音乐、图像等的有机结合能够使计算机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给学生营造更加逼真的计算机学习过程。相对传统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具有更多优势。但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度进行掌握,避免计算机课堂沦为走马观花的空架子。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应将计算机教学内容放在首位,无论课件形式、内容如何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改变计算机教学环境。
其次,计算机教学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立足学生,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新课改以来,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体地位被打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成为教育潮流。计算机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更多时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有充足时间对理论知识的不同点逐渐体会。通过多媒体课件中问题情境的设立,提高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几率,使学生在自我学习和思考中,不断促进自身动手、思考以及动脑的能力的提高,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再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材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不仅是一个引导者同时是一个组织者,学生知识的学习几乎全部来自于教师课堂计算机知识的灌输。多媒体课件作为构建计算机课堂的载体,其质量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制作课件中,教师应立足计算机教材,精益求精地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中高职院校也可对以计算机专业为基础的资料数据库加以建立,对网络、杂志、书籍等中的各种与计算机教学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给计算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丰富数据和资料,促进教师课件制作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