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保险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
本文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2日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有效模式,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在省示范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行业企业与专业建设的互相促进,在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课程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社会服务、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总体来说成绩是显著的。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金融保险专业于2011年末重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高管、行业协会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加入,校企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定专业发展规划研究专业调整与建设、研讨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协调学生实习、实训顶岗与就业、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定期举行研讨会,就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卓有成效的讨论,委员们对课程的开设门类、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构造、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组对金融保险专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搭建了平台,也有助于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创办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
1、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成立。2011年11月4日,学院领导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共同为“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揭牌,当两位领导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顿时引起台下一片掌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学院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添写了浓重的一笔,更为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为明确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规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合作双方起草并通过了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章程由总则、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与形式、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经费来源与财务管理、附则六部分内容构成。
3、企业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为了让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保险专业聘请了紫金保险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及销售部、客服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高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财产保险、保险基础等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转移到了紫金保险公司实地进行,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地学习表现提供了考核评价意见。同时,紫金保险公司还接纳了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班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几位高管还兼任了顶岗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及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提出了考核评价意见。由于紫金保险公司兼职教师在考核评价上更重视对学生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使金融保险专业借助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这个平台丰富了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趋全面系统。
4、青年教师到紫金保险挂职锻炼。在校企合作交流过程中,金融保险专业有数名青年教师在紫金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在实习挂职期间,通过轮岗学习,分别实习了前台业务、销售业务和理赔业务等,提高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
5、开设员工培训班。金融保险专业与紫金公司共同开设了两期培训班,开展对紫金保险公司员工的培训,讲授风险与保险、财产保险、汽车保险知识,进行保险营销技能培训,培训后紫金保险员工参加的保险营销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
(三)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2012年11月27日,学院领导、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领导共同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的成立,是双方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新途径,是为促进青年员工立功建业、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益事,也是工商银行和我院金融保险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以来,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员多次走进校园为师生宣传金融知识、释疑解惑,免费办理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也多次赴工商银行城南支行体验金融产品,熟悉岗位流程,提高职业能力;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近两年来,金融保险专业改扩建了原有的模拟银行、证券实训室、保险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建成了“仿真、集成、开放”的金融实训中心。以金融行业一线操作、客服及营销类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本着专业建设服务产业的宗旨,金融实训中心设有银行仿真实训室、银行综合技能实训室、保险仿真实训室、保险综合技能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等八个实训室,同时在建设规划中的还有理财实训室和货币博览馆。金融实训中心配套了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信贷业务、保险综合业务、证券投资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规划业务等实训教学软件,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业务流程操作、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学做结合”。金融实训中心同时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培训,集成多种功能,是服务社会的基地,是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的摇篮。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功能。通过成立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密切了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同时,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人寿淮安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向中国人寿公司输送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暑期工学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人寿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支持,他们说这样的暑期实践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拥有1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工学结合,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就是说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课堂与职场环境一体化。在金融保险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解,形成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标准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金融实训中心的建设,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重构课堂教学,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将课程教学设置在学做合一的实习实训场所,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训练的仿真,教学的一体。以实训室为教学场地,开放课堂,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将操作性很强,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与邀请金融保险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明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课证融通,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业务骨干携手共同开发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金融产品营销、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证券投资实务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校企双向使用的项目化教学(培训)教材,教材内容选取金融企业真实业务,反映“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培养理念。
三、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面校企合作,广泛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根据建设行业特点,金融保险专业创新了“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险专业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校企合作发展,工学交替,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开展了分段式教学、仿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开放见成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主要素质,从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成果有省级精品课和院级精品课、优质课、达标课等。
(三)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按照“能工巧匠进课堂”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为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遵循“校内建企、企内建校”的思想,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资源和紫金保险学院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了多模式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性实训基地。如与紫金保险合作建成保险仿真实训室、与工商银行合作建成银行仿真实训室;在紫金保险、海通证券设立驻企工作站等。
主要参考文献:
[1]丰华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2012.2.
摘要:根据我国工程保险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原有的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工程保险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建设和方案可行性的分析与探索,以期能够早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保险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程保险;石油行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建设项目都很重视对风险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而工程保险是重要的风险转移手段,但工程保险人才目前存在很大的缺口。为适应社会需要,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由金融保险方向定格为工程保险方向。以此为契机,本院承担了河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工程保险方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对工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制定符合培养工程保险专业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希望借此能够对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工程保险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工程保险及保险专业现状
自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拟定了我国第一份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已历时30多年,尽管我国工程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建设项目投保率、工程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投保的工程项目发生保险事故后,理赔纠纷时有发生,工程保险业发展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工程保险专业人才缺乏。
而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开设的保险系或保险专业,多数隶属于财经类院校或系部集中培养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的从业人才,而培养工程保险人才的高校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缺乏培养工程保险专业人才的内在模式。
(二)石油行业工程风险与保险管理现状
十一五、十二五都是石油工程建设的高峰期,每年国内外石油工程建设量都很大,石油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调研得知,许多工程单位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基本都把部门职能放在安全或HSE等部门,但是安全部门注重的是安全管理,而安全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财务或者其他部门虽然设有保险管理岗位,但大都是兼职。目前管道工程项目投保的主要是工程一切险、施工机具保险、团体人员意外伤害、雇主责任险、机动车辆保险、公众责任保险几大主要险种。项目投保的主要目的就是只要符合业主招标文件的要求,满足开工条件即可,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与保险公司一起协商,少花钱购买一个“形式保单”,没有想真正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即使购买完工程保险之后由于很多人员对此并不熟悉,所以后期保险合同跟踪管理以及保险索赔出现很多问题,有时会出现新增工程项目没有及时变更保单,导致新增工程没有保险保障,一旦出现保险事故时就得不到保险保障,或者是由于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不知道如何报案、如何取证、如何施救、如何索赔等,导致工程发生保险事故损失之后不能正常进行索赔、理赔。
(三)工程保险的发展前景
工程保险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我国“十二五”期间,仅交通基本建设投资就达6.02万亿元(2011年5月26日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孙国庆在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会上称),也就是说,未来五年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是很大的。随着建筑市场管理日趋规范,工程业主或承建商迫切需要把工程期间可能遇到的风险安排转嫁,以保证工程顺利完工和投资的安全。所以需要大量的工程保险业务的供给。
二、《工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我院业务隶属河北省教育厅主管,但是人财物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学院背景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培养学生对企业需求更加敏感。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我院的金融保险专业(工程保险方向)进行了课程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工程保险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工程保险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工程保险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
(1)撰写财经应用文、论文的能力;(2)阅读工程保险技术资料的能力;(3)准确理解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对一般的保险案例进行分析的能力;(4)合同洽谈、索赔以及招投标管理等工作的能力;(5)工程保险计划方案设计能力;(6)独立完成保险出单、一般理算、客户服务、组训等方面的保险业务能力;(7)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指标的计算和统计分析的能力。
2.社会能力
(1)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2)具有对挫折和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3)具有勇对竞争的能力;(4)具有开拓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能力;(5)具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平台检索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
3.从业能力(资格证书)
(1)通过三年学习和训练后,考取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包括人、经纪人和公估人从业资格证书)、安全员证书、统计员证书等;(2)通过英语学习和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会话和专业翻译能力,达到国家A级或B级水平,并取得相应证书;(3)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和训练,具有较强的上机操作能力,达到国家计算机一级水平,并取得相应证书。
(三)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从工程保险业务要求来看,工程保险的对象是建设项目和与之相关各参与方,从业者的专业核心能力集中在从工程保险的角度掌握工程技术知识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这是一般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的从业人员所不具有的。因此,工程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管理知识,否则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工程项目的特征和实施过程的风险,这是工程保险人才培养的难点,也是该课题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该课题的突破点首先要确定形成工程保险业务要求的基本能力和从业能力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最主要的是以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及保险专业理论为基础,两方面理论知识相互渗透交融,理论知识支撑从业实践,从业实践指导理论知识。其次,要确定能够满足工程保险业务要求的课程体系。
从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基本能力对应的是专业基础课程;从业能力对应的是专业必修课程,并依据知识体系的衔接安排先后顺序;发展能力对应的是拓展课程,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形成基本能力和从业能力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构建
课题组根据工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问卷调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见表1)。根据保险岗位(群)(以工程保险为主)的任职要求,构建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其中理论教学体系由各类课程的理论学习部分构成,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构成;体现了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而非相互依附关系的特点。
1.理论教学体系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知识教学体系由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三部分构成,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以至上升到管理能力,提高其文化修养和职业素质。理论教学领域由三类课程构成:第一类是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经济数学、英语、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重要课程。第二类是理论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如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经济、保险经纪与公估相关知识、工程合同管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HSE、工程风险与保险等,这些是学习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需要的多学科知识的主体课程。第三类是拓展学习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有输油气概论、个人与团队管理、国际贸易、工程英语;选修课在院选修课程中学生自由选择。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公共学习课程经过精心构思,一是以“必需、够用”为度制定课程标准,二是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把握基础课要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原则。专业学习课程的设计紧扣工程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懂专业、会管理、双证书”的原则,设置以下核心课程:保险原理与实务、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经济法律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基础、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风险与保险、保险经纪与公估相关知识、管理学、统计学。拓展学习课程主要根据管道工程管理需要和学生兴趣两方面来确定。
2.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依据能力进阶规律,构建基础实训―现场辅助顶岗实习―模拟仿真操作实训―岗位顶岗实习四层次连贯性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形成系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都融合着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论文摘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细胞,国企改革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就成为完善市场经济制度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我国尚没有建立起产权明晰b权责明确b政企分开b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理顺,因而在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高管层的激励约束问题上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试图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现状和主要缺陷做出论述,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做出有益的探索。
我国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的目的是要建立规范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委托—问题。公司高管层作为出资者的人经营管理企业,享有公司的经营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由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可能造成高管层因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偏离股东和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给出资者(股东)造成损失,因此,设计合理的公司高管层薪酬方面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减少公司高管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防止股东利益受到损害和国有资产流失,减少成本,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一、我二有上市公周高,端砚砚状及存在问
考察我国十几年来形成的千余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机制,国有上市公司中的高层管理人员不是通过竟争选聘,而是直接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其职位和前途几乎完全取决于上级主管部门的信任程度。大部分企业经营者未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经营目标,“内部人控制”情况突出,经营者短期行为严重,投资扭曲现象愈演愈烈,企业问题严重。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虽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运行效果不明显。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可以对目前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分析如下。
(一)经营者薪酬呈逐年上涨趋势,但是总体水平偏低
据2003年荣正的《企业家价值白皮书》显示,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年度薪酬为15.7万元,低于国资委年薪制“路线图”中所提出的平均25万元的人民币的标准。2003年达到20万元的水平。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对高管的薪酬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限制。另外,企业高管薪酬和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联系,而主要以行政干部考核的方式对高管人员进行考核和发薪,这直接造成了高管薪酬总体偏低的状况。
(二)高管薪酬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利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155家国有上市公司2002, 2003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U1: 2002年,收入 最低的行业是采掘业,为5.5175万元;收入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为28.0643万元。2003年收人最低的行业是农业,为5.9398万元;收人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达到19.0180万元。可见,不同行业高管薪酬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这种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为:一是老国有企业较多的行业,如农业和采掘业,企业改革的难度较大,改革的效果不明显;而一些新兴的产业,如金融保险业和信息技术业,随着改革的推进而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生力军。二是行业的成长性和风险性不同,高新技术产业b金融保险业b房地产业等产业都有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其经营者获取较高的薪酬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高管薪酬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同样是以上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2002年,东部薪酬最高,为11.7486万元;中部最低,只有6.0439万元。2003年,薪酬最高的还是东部,达到13.8331万元;中部依旧最低,为6.2732万元。地区差异明显。地区薪酬差异和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取向b产业分布b交通b通讯等条件的差异密切相关。
(四)高管“零报酬”现象突出
以上分析显示,2002年高层管理人员未在任职公司领取报酬的比例为33. 69% s 2003年为30.99%0
分析其中原因,可归纳为:1.上市公司管理人员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属于国家干部,不从公司领取报酬;2.管理人员从集团公司或者关联公司领取报酬,而在上市公司任职;3.不少上市公司聘请了独立董事,不从公司领取报酬。其中以第二种原因为主。
(五)高管持股水平低,且“零持股”现象严重
以上155家国有上市公司中,2002年和2003年,总持股量b人均持股量和持股量占总股本的比重三个指标,最高的行业都是信息技术产业,最低的行业同样都是金融保险业,该行业的持股数量几乎为零,高管零持股现象及其严重。
究其原因如下:
1.股权等激励手段尚处于初步发展和探索价段,激励不全面且幅度不大.
2.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对经营者持股的信心造成影响;
3. 2002年证监会暂停内部职工股,新上市公司一般无法获得股份来源。这一情况也体现了高管长期激励环节的薄弱。
(六)高管薪酬结构单一,心理差距较大
在薪酬结构方面,到2003年,中国企业采取月薪+奖金形式的企业仍高达79.8%,风险收人b年薪和股权激励的比例明显偏低。单一的薪酬结构不利于高管承担经营风险和行为长期化,使得薪酬激励大打折扣。
(七)缺乏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薪酬和业绩的相关性不强
由于大部分国企高管是通过组织任免的形式来聘用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国家干部,考核也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干部考核的办法进行,因此这种考核办法不可能完全反映出高管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与工作努力程度,往往是过多的注重“德”和“勤”,而忽视了“绩”和“效”
(八)信息披霉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国企高管人员薪酬披霉机制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总体水平偏低,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不具有灵活性、股权激励力度不足,因此,报酬问题并不象美国那样突出的表现出来,导致对我国上市高管人员报酬披露未予以足够重视。
二、我日日有上市公司高.薪脚徽助约束机一对策探析
结合以上归纳分析,并借鉴美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约束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化国企产权改革,建立以公司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国企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成功的突破点。我国十多年的国企产权改革并不成功,结果不令人满意。产权改革的目的就是明确出资人身份,进而明确其权责利,改变国有出资人“缺位”的状况。要继续坚持国有资产有进有退的原则,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实行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的原则,逐步推进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适当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
(二)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的职能和职责,强化时黄事会的问责制
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之上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以及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明确股东(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管理人员、职工各自的权、责、利;在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的企业中,国有出资人至少应派驻一人到董事会任职(董事长);董事会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应该强化问责制,加强其决策职能和对高管层的监管责任。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
在目前我国监事会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加快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不失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好办法。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的董事会中还没有独立董事,或者即使有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因此,今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应切实加强独立董事的职责和权力,确保独立董事人员的专业性和其工作的独立性。
(四)建立黄事会领导下的薪酬委员会,强化薪酬委员会时高层经理薪酬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多数都还没有建立各种专业委员会,包括薪酬委员会。薪酬委员会负责制定、评估和执行公司的薪酬政策、确定CEO及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管理公司的激励计划等,在高管薪酬管理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为了保证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要确保薪酬委员会成员的专业性和工作的独立性。
(五)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国企高管的市场选聘机制
由于国企高管一直由上级主管部门行政任命,企业负责人并不是职业经理人,因此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没有很好的发育起来。为了解决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问题,必须培育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使公司和经理人员之间真正形成委托—关系,并在董事会聘任总经理的合同中明确规定总经理的权责利等问题以及其达到相应业绩指标情况下的报酬情况、达不到情况下的薪酬情况和处罚措施等等,形成职业经理人的市场风险意识,从而提高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六)密切薪酬与绩效、能力的相关性,建立科学的国企高管绩效考核体系
确立企业和经理人员的真正委托—关系后,使职业经理人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和能力挂钩成为必然,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职业经理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其中,建立科学的高管绩效考核体系是实现这一环节的关键,应该彻底废除对国企高管的干部考核体制,绩效考核体系中应该加大工作业绩对薪酬高低的影响程度,平衡好企业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七)推进薪酬结构多元化,细化高层经理薪酬方案,注重长期激励和风险激励,提高薪酬激励效果
要兼顾好企业短期成长和长远发展,就需要注意薪酬体系中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适当结合。短期激励主要体现为年薪中的风险收益部分,而长期激励则主要体现在与公司的股票价格相联系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公司股票市场的良好表现不仅使高管人员在职时得到丰厚的汇报,甚至在退休后都可以得到回报,这无形中加大了高管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关注,使之很好的将企业的短期成长和长期发展兼顾起来考虑。
(八)完善高管薪酬信息披霉制度,增加薪酬的透明度
2003年,**市GDP总量为1787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6.03%,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论文百事通相比之下,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2003年**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7.7%,低于长三角地区40.5%和浙江省39.7%的平均水平,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倒数第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总量名列前茅的“身份地位”显得极为不称。
一、**服务业的现状及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的落后,导致了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
从需求的角度看,城市化水平的落后也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2003年,全市户籍总人口是549.07万人,而其中的非农人口仅占30.74%,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最后,目前,**市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为满足占总人口不足31%的市镇非农人口的需求,2003年,市区出租车数量和公交车数量均处于15城市落后的位置,市内公交车客运量也排在末位。城市化水平的落后严重降低了人口、资本、资源、市场的聚集效应,弱化了城市功能,极大地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使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
200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仅为99.7万,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也处于副省级城市末位,而且与其他同类型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也说明在目前居民的消费观念影响下,生产企业形成了重生产轻服务的观念,尚没有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培育,这也是制约**市服务业大力发展的因素。
(二)传统物流仍占主要地位,港口优势还未充分发挥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影响,2003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40%,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1位,与广州、厦门以及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这与**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不相适应。
**地处铁路线的末端,铁路运输受到制约,铁路客运量在15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铁路客运占客运总量的比重则排在末位,仅为1.76%。铁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比重为8.32%,排名第十一位,与其他副省级城市差距十分明显。
**拥有天然的港口优势,2003年**港货物吞吐量超1.85亿吨,仅次于上海港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但从集装箱吞吐量来看,2003年**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277万标箱,青岛则为424万标箱,广州335万标箱,与深圳的差距则更大,仅为深圳集装箱吞吐量的不到1/3。集装箱运输所占总港口货运量的比重仅为1.49%,在同比五个城市中处于末位,与深圳的9.49%、厦门的6.84%以及青岛的3.00%差距十分明显。这说明**的运输业中传统物流还占有很大的比重,现代物流还需要大力发展。目前**港已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的集疏运网络。但是运输网络的辐射度还很有限,水运、公路和铁路覆盖范围仅限于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跨区域辐射全国的运输网络还没有形成。另外,与这些城市相比,由于**高校资源缺乏,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也处于劣势,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现代物流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都有待改善。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用户由2002年的104293户增加到2003年的835674户,增加了701.3%,增速居15城市之首位。但**市的邮电通讯业却仅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邮政业务总量居12位,电信业务总量居第10位,固定电话和手机普及率处于中等水平。发展现代经济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完全建立,运输、邮电业要超前于其他行业,建成运输方式相协调的、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和以数据程控自动交换为主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灵敏的现代化综合通讯网络。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限制了金融保险服务业的发展
虽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够,竞争也不够充分,部分行业的垄断仍然存在。服务业的企业化运作不够,严重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服务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2003年,**的金融保险服务业在15城市中排名第10的位置,而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则排名第3。比较15城市反映资金供给量的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居第9位,从保险业务保费收入来看,**2003年保费收入为38.36亿元,在15城市中居第10的位置。2003年杭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4439.5亿元,为**的1.69倍,保险业务收入为**的1.74倍。**金融保险业规模尚小,而且行业内仍然存在政企不分以及垄断经营的现象,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信贷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风险投资业在**也比较落后,这些都是制约**金融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服务业内部结构仍不合理
目前,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新兴行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003年**市从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及居民生活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的人数达到77.2万人,占整个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2.4%,成为全市服务业的主导。而从事信息咨询服务业、房地产、计算机应用服务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和科学研究等新技术服务业的人数为8万人,在全部服务业从业人员中仅占少数。并且这些新兴的和搞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在营业收入的规模上也比较小,绝大部分的年营业收入在千万元以下,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法人单位比例很小,总体实力比较弱小。
二、发展**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前面分析指出,**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城市化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非贮存性,生产、交换、消费同时性等特点,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集聚到相当规模,产生对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足以支撑服务行业的不断产生和独立化。所以,要形成一定的人口聚集效应,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城镇化是最佳选择。
分散在农村的人口在城镇化过程中,向城镇聚集,规模化的交易和运输就会形成。此外,这部分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会慢慢改变,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以上种种情况,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虽然**户籍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后,目前户籍门槛已较低,但在各县(市)之间以及**与县(市)之间门槛还较高,对于外来打工人口落户**的门槛更高,户籍制度已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一大障碍,也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政府应该政策和法律上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以居住地划分城镇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及规范统一、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户籍居民待遇”,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需求空间。
实践证明,服务业是最有力的吸纳就业人员的行业,2003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25.8%,而在服务业比较好的杭州市,早在2000年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就超过了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达到28.78:35.16:36.05,去年广州、深圳、武汉、南京以及沈阳等城市更是超过了40%的比例。所以要大力拓宽服务业的发展领域,以领域拓宽带动就业增长,近期**应该在社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方面加快拓宽发展领域。另外,要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上的政策力度加大力度,同时要加快培养、引进各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
(二)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借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业占GDP的比重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港口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具有基础行业和服务行业的二元属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经济一体化和集装箱运输革命为大背景,一些港口凭借地处国际航运干线、具有水深优势、腹地广阔、集疏运系统完备及大城市为强力依托,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商品物资集散地和金融贸易中心。港口自身成为了世界贸易基地,说明了港口经济对一个城市及地区服务贸易的作用。
港口是**最大的优势资源。**市发展服务业,首先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已连续6年居大陆主要港口首位,所以**完全可以借助港口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特点,利用港口与世界许多大港交流往来的优势及集散货物、汇集信息等特有的功能,结合**市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以港口为龙头,以国际物流为重点,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在北仑、镇海、慈溪、宁海等地区现有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整合,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物流市场体系和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经营,着力打造功能强大、运作高效的国际化现代物流体系,把**建设成浙江省主要综合物流中心和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
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公路、铁路、水、空、海的联运优势,拓展联运网络,实现交通集疏运一体化,专业运输、综合运输和运输市场一体化,建成多种形式的运输方式协调配套的快速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提高交通智能化程度及其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
目前,**市服务业许多领域还未开放,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像邮电、金融业等由国家垄断经营或基本垄断经营的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很严,透明度很低。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应顺应服务业的变化趋势,摆正位置,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市场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的现代服务企业发展。积极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对非国有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要放宽外贸、教育、文化、通信等行业的市场准入资质,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积极支持服务业各行业拓宽服务领域,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对就业潜力大的行业,尤其是社区服务等更要创造宽松环境扩大就业规模。
积极培育和扶持中介服务机构,消除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障碍,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促进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老服务业和谐发展
按照**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市服务业要在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对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传统服务业要不断提高其服务业水平,拓宽服务领域,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完善全国性和区域性专业市场,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餐饮业和仓储业要大力推行制,配送制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及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手段。对信息服务、通信、旅游、社会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更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可以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鼓励创办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积极发展会计、法律、价格、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绿化及其他公共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市统计局.**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第二十届统计信息交流会秘书处.直辖市、副省级市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统计资料汇编(2003)[A].出版地不详,2004.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指出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险种单一、保费过高、供给主体少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农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农村的自然灾害补救渠道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 商业保险补救占比非常低,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村商业保险甚至没有涉及。但是单一的救助渠道并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1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 。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我国农业保险是在近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的,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城市保险市场相比,尤其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对保险的需求相比,农村保险的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目前,农村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农村保险种类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 而将人的身体的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 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选择的, 缺乏灵活性, 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 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 针对性不强。
1.2 保险费用标准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率, 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 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 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 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3 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 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 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务, 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2 拓展农业保险市场的对策
完善的保险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资本要素和生产要素。一个保险市场的发展, 不仅需要成熟的保险人, 也需要理性的投保人, 农业保险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拓展农业保险市场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外,还要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两方面下足功夫。
2.1 培育农业保险市场上的消费者
农业保险解决的不仅仅是农业的再生产问题,更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问题,这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应把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放在一起考虑。对于农民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满足他们对于衣食住行的需要,所以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农业保险只能排在较后的位置。当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便可以通过普及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来培育农村保险消费者了,这其中可采用的方法手段很多,例如组织保险知识讲座、挨家挨户讲解等等,让广大农民真正的了解保险、认识保险、购买保险、宣传保险,促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
2.2 适时创新险种
农业保险在原则上要做到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原有险种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应根据农业保险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险种。对于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农民,也应该针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险种。
2.3 扶持保险公司发展
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所以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所以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应该对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给予一定的地方性的税收优惠, 在鼓励这些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 让利部分所得给广大投保户, 适当降低农业保险的保费费率, 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外, 各地应逐步加大金融保险行业的开放步伐, 还要积极吸引专业的农村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开展业务。毕竟, 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积极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政策、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给予农业保险的扶持。同时继续推进科技兴农、减负减税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物质层面为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霄震. 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J]. 浙江金融,2007(12)。
[2] 曹凤鸣. 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 金融与经济, 2007 (9)。
随机过程是理工类、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具有基础性强和数学理论性强的特点。以财经类高校学生为切入点,围绕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方法探讨了课程教学的相关理论,在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同时,注重培养其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随机过程;财经类高校;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
随机过程(Stochastic Process)是一连串随机事件动态关系的定量描述。随着经济社会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用一些新的数学工具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数理金融学所研究的金融现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随机过程理论作为概率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地运用到金融问题的研究中。本文就是应用随机过程理论,研究股票价格的波动性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愈加复杂变换,《随机过程》逐渐成为各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程。针对财经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如统计学,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等开设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在金融领域中应用随机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鉴于随机过程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概念多、知识抽象、使用性强、应用难于上手等特点,使得相关专业的学生难于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与学生专业的合理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随机过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1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财经类高校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在教授随机过程这门课程时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互动式教学更能体现出其优越性。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在问题探究、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讲解马尔科夫链的平稳分布时,为了使得学生不再是枯燥的记定理、推公式,可以引入Google搜索引擎的例子,前一节课预留问题:Google是如何实现迅速的搜索并且合理定义网页的重要性的呢?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引入日常所用,课堂上分组讨论各自研究的结果并加以完善,进而引出马氏链平稳分布的定义及其相关内容。
针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引入其相关专业知识如交易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探究其内在影响因素,分组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论点论据,教师总结后可在Markov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复合Poisson过程、停时理论,建立不同的股票价格波动模型,进而根据期权定价理论,推导出欧式买入期权的定价公式.如此可使学生把理论学习融入专业知识与感兴趣的金融活动中,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吸收知识的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知识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2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法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这不仅可以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而且提高学生表达讨论的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针对财经专业学生教授随机过程,应当尽可能地将课程的重要思想与学生专业有机融合,避免抽象理论过多,是学生产生畏惧情绪。
在讲解各章内容时,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将学生引入实际情景中去,例如:在讲解马尔科夫链的过程中,可以从赌徒输光案例引入,进而通过染色体遗传模型、排队论、保险公司盈亏等案例与学生讨论;讲解复合泊松过程时,可以应用汽车保险业务中的金融实例;讲解鞅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期权定价、股票价格预测等金融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物群体繁衍过程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柯尔莫哥洛夫微分方程和生灭过程。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自身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尝试深入学习。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这与第一点内容所述相辅相成,只有通过充分的互动,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加强学生学习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许多新概念、新理论时,采用问题解决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去探索问题的实际背景、演变过程,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积极申报或参与大学生科研项目,把学习和研究有机结合,由导师指导、组织大家分工合作,定期做学习经验交流,系统地教会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学生的学习,把近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和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中涉及到随机过程相关知识的某些步骤和内容作为教学举例,将学生分组,比照建模竞赛的过程,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自己解决问题,最终结果以论文形式呈现,例如在讲解泊松过程时,涉及到排队论知识,可用2013年的建模试题给学生练习,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校门口观察车辆的交通流是否为泊松流或者到观察车站售票窗口服务员售票的体系设置与泊松过程的关系等等,这些活动都将有助于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抽象知识到实际知识应用的合理转换,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问题学知识,再用所学知识进一步解决问题,良性循环的过程除了丰富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财经类高校随机过程课程教学情况的深入调查与分析,在汲取己有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文章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探究教师如何将较晦涩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与学生专业结合、学以致用。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而可以使随机过程这门课程真正成为理论与应用密切结合的探索性课程。
参考文献:
[1]董迎辉.金融保险专业中的随机过程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国西部科技,2010,9(26)
[2]张波,商豪.应用随机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薛冬梅.随机过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27(6)
关键词:旅游业 服务业 产业融合 新经济模式
新经济模式下的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产业融合基础
(一)新经济模式下的产业融合概念的双重特征性
产业融合理论最早发起于互联网发展领域,以“三网融合”作为构建基础。产业融合概念的广义延伸可以定义为不同产业间相互渗透和有机互补,逐步融合具有创新特征的综合产业结构,构建产业集群化的经济协同增长模式(见图1)。在图1中,A过程代表以旅游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延伸发展,B过程代表以产业聚集为目标的旅游资源开发,C和D过程则指代延伸和融合。从产业融合的循环作用路径中可以看出,新经济模式下的产业融合概念具有双重特征性:
一是产业融合的内在推动力是经济效率的集聚性提升,由于经济效率、不同产业形态之间的聚集,从而导致了集约化优势,进而创造了产业间的共同资源基础,使得产业间基于生产地域距离寻找到有效的契合点。产业融合过程是以资本的融合作为催化剂,产业间竞争在由内部向外部发展时,必须重新定义无限合作条件下的有限竞争关系,调整企业组织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重新划分市场格局。
二是产业融合的过程往往伴随产品、业务和市场在不同地区间的界限突破,行业管制性有所减弱,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就可以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在更大的产业和地区间进行充分流动。在地区和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由于要素交易和资本流动已经很难再通过一般性的市场等级机制得到协调,生产竞争等矛盾频发,此时产业融合是解决矛盾和协调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二)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的复合型融合诱因
产业融合理论包括三级特征识别体系,第一级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是否具有从技术到市场的创新过程;第二级是产业之间的差异性技术基础融合完善程度是否良好;第三级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区分是否趋于模糊。在此原则下,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具有复合型融合诱因:
一是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融合的直接诱因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出现是产业融合的必然结果,区域性的集中规模经济效果达成,由此也实现了范围经济发展,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留存利润。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融合以市场需求作为直接带动力量,产业融合往往在创新供给的同时,也伴随着对于跨产业边界的新型消费者需求的催生,新出现的市场需求则反过来进一步拉动产业融合向深化和扩大化发展。
二是新技术在产业融合中的引用使得旅游消费模式逐渐发生变化,以日益红火的电子商务为例,其在促成消费者搜寻旅游资源、拓展渠道途径方面逐渐具有主导性的作用,旅游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寻求与电子商务业务整合等新兴产业融合目标。后消费经济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强迫旅游企业发展产业融合业务,天生的开放性、低进入壁垒和垄断竞争格局使得旅游企业在进行产业融合过程中更方便掌握市场变化,及时改变产业价值创新策略,提升特色服务体验,应对市场波动更加从容和及时。
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模式构建
综合性强、联系程度紧密是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旅游业与之类似,呈现出较强的可融合性,表现在交通业、工商业、餐饮业、酒店食宿业、娱乐业以及博览会展等传统特色服务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可以将地区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创新特色产品,其中尤其以旅游公司对博览会展旅游市场的供应商具有很强带动作用(见图2)。在金融保险、信息通讯等高端行业的融合方面,旅游业一方面可以盘活区域资源,扩大相关服务行业的资源存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构建跨层级服务行业的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效率提升。
(一)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融合
在旅游产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创新性技术服务的融入具有核心关键作用。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融合会催生旅游业孕育产生新型业态模式,这已经在部分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如芒果网、捷程旅行网等,产业融合实践使得旅游服务体系更加丰富,旅游市场时间和空间局限得以打破;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管理信息技术的融合具有促进产业要素发展创新的作用,融合后的集成化产业会在资源整合、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以及服务咨询等领域更加具有运行效率,信息技术的融入对于集合化产业的边界限制具有很大的消融作用,产业业态融合不会面临中途停止的尴尬。
(二)旅游产业与金融资本服务行业的融合
旅游业是具有综合性发展特征的行业,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建设产业链条,都需要巨大的金融资本支撑,在经营初期并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旅游业和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来说,融资渠道是否畅通、资金投入是否充足和及时对于地区复合型旅游经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而通过旅游业与金融保险服务业的兼并融合就可以引入更多经营资本,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建设新型产业实务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化旅游产品服务组织形式,这既可以在较高的起点范围内谋求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完善高标准产品包装物流业务水平,又可以搭建趋于完善的配套性旅游产业价值链。
(三)旅游产业与新兴服务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在旅游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过程中,其具体实现往往包括微观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系程度紧密或松缓的业务市场,进而获取跨行业性的专业化生产经营能力。在产业融合实践中,不同企业间的融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企业组织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产业间并购模式也会经历由内部纵向并购向外部横向并购的转变,因此,政府在旅游业和服务产业的融合过程中要尽量放松行政管制,领导建设地区间企业并购网络信息平台,出台政策促进服务性行业与旅游业的重组整合进程,鼓励地区性产业融合品牌的建立,通过拓展旅游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价值链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
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业融合的新经济模式发展策略
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要突破制度局限,在地区内达成以旅行社和景区建设开发公司为主的新型旅游产业资本、以娱乐休闲和餐饮酒店集团为核心的服务产业资本、以软硬件研发和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为主导的信息技术资本以及以金融保险和信贷风投为主的金融资本的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当代结合。
通过融合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与信息技术资本,加速建立新型旅游经济体。着眼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高投入和慢回报特点,我国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政策也陆续出台,且要求旅游企业加速维护经营资金增长需求,这在各地旅游业发展中频频出现的资金短缺现象中可以得到体现。然而,复合型旅游服务产业的打造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部门的投资,新型旅游经济体必须着力解决资本融通问题,其中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联合规划的形式来编制旅游服务业融合标准,调整新兴服务业和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实现地区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以资本为核心的联结。
通过旅游主管部门作为带头人,分配各地区主管部门自由开放市场,加速旅游服务业要素、信息技术业要素、金融服务业要素等充分流动。以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知识、品牌以及管理作为发展重点,以互利双赢为基础支持不同产业之间的跨地区交叉重组并购,搭建企业集团联盟,通过企业联盟来稳定和加速融合旅游新业态。在争端解决机制上,要建立以省级主管部门主导产业合作委员会的形式来建立统一合作机制,突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等束缚,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产业博弈主体偏向问题。产业融合共同发展基金要交由专业化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以便用于重要产业合并项目贷款。
打破地区间行政管制局限,建立跨地区的旅游服务业合作协调机构。在经营资金以外,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服务业的融合壮大还在根本上受制于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政企不分、职责混乱、重复管理以及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景区运营等存在脱节问题,统一性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需要建立。此外,由于地区间经济利益存在竞争性,旅游经济摩擦和要素资源争夺现象频发,地方保护、割据市场及服务贸易壁垒等难题得不到缓解,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结构、配套服务设施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统筹产业融合的约束保障机制,为旅游服务业发展创建适宜的制度环境。在统筹完善产业融合约束保障机制方面,要多角度进行产业二次创新,要注意到地区旅游企业与服务性行业的合作不仅包含组织形式变革,还包括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业务创新,因此,旅游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市场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出台各项法律法规,保护旅游服务业创新利润和创新动力。针对产业融合的行为主体约束开发机制,要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作为先行措施,规范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监督行业协会、企业和政府部门,在交易成本方面降低产业融合费用。
结论
新经济模式下的旅游服务业融合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综合渗透金融、信息技术、地产、文化、体育、娱乐等产业,由密集保守发展向动态离散发展也需要一个调整过程,新兴服务业对于传统旅游业的注入实质是现代旅游业全行业价值链渗透,这种具有转型思维的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会助力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的进行行业发展前景规划,明晰现代服务行业利润来源,在后消费经济时代始终把握服务行业发展脉搏,为我国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阎如良.论政府主导与旅游公共服务[J].管理世界,2012(4)
2.李进兵.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企业自愿保护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10)
3.尚雪梅.基于旅游流空间结构视角的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4.李志刚.浅析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六大误区[J].中国商贸,2012(3)
5.方百寿.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小费制度与旅游服务质量分析[J].旅游论坛,2012(7)
6.王德勇.黑龙江省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2)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就业;措施
一、合理加快泸州市城市化发展,促进就业
当前,泸州市需着力从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现实出发,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进入城镇的门槛,和成本,加速城市化步伐。泸州市第三产业产值较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外来务工者像候鸟一样来回迁徙,存在在外地挣钱,泸州消费,或者在泸州挣钱回乡消费,经济增长未能与本地消费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使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限制。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以及就业密切相关,服务业一被限制,其余两者也必然受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每6名农村居民转化为市民就能带来1名服务业人员就业,当服务业达到55%左右时,每1个工业人口就业大概带动3个服务业人口就业。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在现有城市化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外来务工者转化为真正的市民。
这不仅促进了泸州市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泸州市城市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良性互动。因此,即使在城市地区下岗工人有所增加,再就业出现困难以及城镇失业率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也不宜采取制约人口和劳动力城市化的政策。
二、加快泸州市空间规划建设,实现空间集约与协调发展
根据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空间开发原则,应调整优化泸州市空间格局,实现空间集约与协调发展。采取积极政策,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只有做到“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才能实现泸州市空间格局的集约化,才能解决困扰泸州市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城镇结构体系、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集聚经济的收益来源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来源:一是分工与专业化所产生的利益;二是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利益;三是外部性经济产生的利益;四是市场效率的提高。无论是哪一种来源,要素的集聚无疑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发展,从而内生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要继续增强服务观念,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企业发展。要通过各类企业向城镇集中布局,带动从业人员向城镇集中居住,促进小城镇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就业。
三、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提高就业吸纳力
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保持其旺盛的就业吸纳能力,但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制造业资本的流动以及劳动就业市场存在的压力,必然会使制造业继续处于领先发展的优势。泸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必须具有长远的发展意识,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泸州目前经济增长仍属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模式,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经济增长终将失去其动力,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可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从目前来看,泸州市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相对过剩,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己不大,第三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合理、健康、有序地发展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效应,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今后5至10年,房地产业仍将成为第三产业中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泸州房地产业应由“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向以“质量提高的集约型方向发展。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应由价格竞争向以品牌竞争为转变,同时,房地产开发一定要与建设现代化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做到合理布局,有序开发。
(二)不失时机发展金融保险业
金融是百业之首,金融保险业的活跃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兴旺程度。未来泸州金融业,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培育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形成布局合理、竞争充分、充满活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保险业方面,泸州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巨大,要积极发展现代保险和保险市场,支持各类保险公司和保险机构的发展。
(三)大力促进社会服务业的发展
社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具有较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最终扩大居民收费需求的作用。而作为社会服务业中的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少、投资回报高等特点。泸州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后泸州旅游应进行产业组织结构的整合,把以数量扩大为目标的粗放型开发转变为以效益为目标的集约型开发,将相对单一的观光旅游变为以观光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特色旅游为补充的复合型、多功能旅游;要强化旅游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互动,从而构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网络。在积极发展好旅游业的同时,餐饮、商贸、交通等产业也能从旅游经济中获得更多收益,当然也就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早日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城市的就业潜力
(一)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就业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坚持统筹城乡,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各种差别。城市化的推进要求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不仅是城镇在空间数量上增多、规模上扩大、功能上提升的过程,也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城市在吸引投资者的同时,也吸引着大量的就业者。农民进城务工不仅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城市劳动力产生了互补作用,成为增强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统筹城乡就业,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城乡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特别是要给农民以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市民待遇。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影响泸州市农民和外来务工者收入的提高、确保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且事关泸州市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二)完善就业培训制度
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模式,充分整合劳动、教育、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失地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目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面临两方面的困难,就业渠道不畅和就业技能缺乏。因而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转岗再就业能力己成为当务之急。在加强失地农民的培训时,还应对其他农民进行培训,因为今天的有地农民可能就是明天的失地农民。加强教育培训,首先应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县乡村三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其次是各级财政应拨出专款,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以党校、职工学校、乡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乡村成人学校等为载体,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开展免费培训。三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和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泸州市不但要加大本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职业培训力度,还要建立针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制度,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要通过培训使农民拥有一技之长,了解城市竞争和生活规则,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政府还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根据培训单位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就业、安置等情况,给予一定奖励,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壮大。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要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联系,政府应当适时推出各项职业考核措施,通过一定的“门槛”,建立农村劳动力的用工流动和淘汰机制,通过职业化使农民工与城镇就业者逐步接轨,解决其城市融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