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护理学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学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学教育论文

第1篇: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1.1对象根据地区差异和不同护理教育水平,2013年6月至7月选取国内不同地区14所综合院校护理学院就读的护理专业研究生。其中东北2所、华北2所、华东2所、华南2所、华北1所、中原1所、西北2所、西南2所。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咨询多位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自制《护理专业研究生创新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请专家对问卷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内容效度指数为0.821,Cronbach'sα系数为0.809。问卷由83个条目组成,共3部分,即: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所在年级、研究方向、学位选择方式等14个条目;②创新能力现状:包括思维特征、个性特征、行为特征、知识构建4个维度,共33个条目;③影响因素:包含学习行为、学习目的、导师指导工作评价、课余活动、培养工作评价、与导师交往、研究工作评价、与同学、家人及导师沟通、目前状况9个维度,共36个条目。问卷第2部分和第3部分相关问题,选项分为“不符合”至“符合”4级,分别计1~4分。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中各个维度的得分为该维度各条目总均分,各维度满分为4分。基本特征中各个维度的分数之和为创新能力总分,满分为16分。

1.2.2调查方法研究者与各护理学院联系,取得配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给学院研究生教学主管人员,由其将问卷发放至在读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收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97.04%。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资料本次调查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64名,年龄22~41(25.32±2.84)岁。其中女性161名,占98.17%名;男性3名,占1.83%。涉及AIDS护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心理、肿瘤、助产等51个研究方向,其中排前5位的是:护理教育27名,占16.46%;临床护理17名,占10.37%;社区护理17名,占10.37%;老年护理15名,占9.15%;护理心理12名,占7.32%。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2.2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见表2;各维度得分排序后两位的条目见表3。

2.3不同特征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同特征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2.4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以创新能力得分为因变量,一般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所在年级(其他=0,研究生1年级=1,研究生2年级=2,研究生3年级=3);是否获得执业资格证(已获得=4,通过但未拿到证书=3,未通过=2,未参加考试=1);学位选择方式(专业学位=0,0,1;科学学位=1,0,0;调剂=0,0,0;其他=0,1,0);影响因素中的项目原值代入。

3讨论

3.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表2结果显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为(11.59±1.17)分,满分为16分。从各个维度分析,知识构建和思维特征两个维度得分较高,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得分较低。创新能力4个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护理研究生缺乏提出新颖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烈好奇心、探求未知的勇气和精神、向他人求助的习惯和质疑批判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守性和“以过去为定向”的特征,是一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在此文化模式指导下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必然导致研究生因循守旧、不主动尝试新的方式和涉足未知的领域,以致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严重不足。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忽略加强团结合作意识,导致了研究生没有向他人求助的习惯。研究生教育者要多研究和学习护理事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注重培养研究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提出新颖的解决办法。思想创新是一种挑战、一种超越,要尊重与鼓励研究生的挑战性,使研究生敢于向经典挑战、向世俗挑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研究生的个性,允许其个性的充分发扬,同时注重其合作共赢意识的培养。

3.2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包含经常主动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学习工作超过8h、阅读专业外书籍、对自己有新要求和新目标,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P<0.01)。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力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研究生通过主动查阅文献能获得大量学科相关的信息,开拓思路、受到启迪,提高发现新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学习的核心,一切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思维。导师可通过要求研究生定期进行阅读报告和阅读心得交流会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阅读学科外书籍;通过经常性的提问和讨论启发性的问题,多给研究生自主决策的机会,鼓励其与自己辩论来培养研究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品格。

3.2.2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包括为成为护理事业各领域的领导者奠定基础、成为护理教育专家奠定基础、成为临床护理专家奠定基础、获得更高一级学位、获得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待遇、确定未来发展方向7个条目,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P<0.01)。积极的学习目的有利于研究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提高主动性,因而促进研究生能力的提高。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护理事业风云人物”专题课和邀请“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给研究生讲座,鼓励研究生竖立远大的志向,培养研究生创新的高度责任感和有所作为的自觉意识。

3.2.3学位选择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调剂到护理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显著低于选择科学或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调剂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护士职业成就感不强,对护士地位的提高、护理事业的发展没有希望,导致其创新能力较低。护理人员对专业的认可和专业价值观的坚定也会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护理事业最新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激发学生提高护理人员地位和彻底改变护理事业面貌的强烈责任感。通过强化教师的“主阵地”功效,以其对专业尊重笃信、敬业奉献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知识结构感染和影响护生,提升其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

3.2.4与同学、家人及导师沟通与同学、家人及导师之间的沟通情况体现研究生沟通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向他人求助的习惯。沟通能力是与人交流的基本能力。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文献查阅、选题开题、进行实验、资料统计、论文写作、毕业答辩等诸多环节如果没有他人的指点和帮助,将会困难重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多锻炼研究生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在此过程中提高其沟通能力,并引导研究生之间经验的无私分享、遇到困难时的相互帮扶,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合作的和谐团队。

第2篇: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纵观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受传统的师道尊严价值观影响,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是拥有话语权的智者和知识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倾向于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自认为是对学生有用的知识点大量灌输给学生。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关注教师的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使课堂上的师生交互变成了师生问答。教师会在45分钟的课堂活动中运用具有预定答案的展示性问题完成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只需配合教师的提问或由集体或由少数优等生来做出回答即可。如此一来,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大学英语课堂成了在教师掌控下的师生间交流词汇、句法、语法知识的平台,课堂互动中鲜有师生间、生生间平等真挚的情感交流,鲜有智慧火花的碰撞,学生个性化展示空间欠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体性自然难以激发。事实上,除了师生、生生交互情况不容乐观以外,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还存在着师机、生机交互严重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多数英语教师由于未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因而很难将自己融入多媒体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之中,他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问题和误区层出。例如,课件中所承载的大多是那些与字、词、句有关的语言知识信息,而与师生间人际或情感交互相关的信息则相对匮乏,这些都会致使学生无法融入由多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之中。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上课成了单纯的课件展示,课堂也由“人灌”演绎为“机灌”,全然漠视了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特征。另一方面,目前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其开发和设计还是更多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整体的设计,课件中多为一些执行特定教学任务的内容,涉及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情感因素的部分十分欠缺,由此导致师机间、生机间的交互仅仅停留在“播放演示”和“观看”的层面,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大打折扣,它内在的交互性优势更是无法实现。

2.完善多媒体环境下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相应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交互教学的问题与困境,英语教师必须要充分解析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此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目标,切实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

第一,教师必须要从重教轻学的“教师中心主义”的束缚中走出来,放下自己课堂权威者的身段,充分利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广阔的交流互动空间,尽量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了避免出现“满堂讲”或“满堂放”甚至是“人机共灌”的现象,教师一定要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整合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确定当前所学知识主题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接近于真实环境的语言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保障提问的艺术性、质量性和功效性,要尽量避免使用不能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展示性问题,通过采用一些与主题相关有意义的参考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更透彻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展各种各样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戏剧表演、小组讨论、分组辩论、英语演讲赛等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加师生间,尤其是生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以此实现交互教学的目标,保障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3篇: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1.1真实性强

从案例选择的角度来说,基本上都是经过临床实践的真实的可靠的病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这些案例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1.2教法新颖

案例教学法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解的授课方法,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职责是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角色转换之间,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1.3启发性强

案例教学法必须根据案例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要有留白,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过程

2.1案例的收集

收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要根据教学目的收集案例,由于学生没有临床工作的经验,所以在收集病例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案例。可以针对儿童肺炎、儿童腹泻、先天性心脏病、营养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常见病例收集案例。案例的收集应紧扣教学目的,突出针对性;勿面面俱到,要突出精、优特点;勿多而杂,要突出导向性,做到举一反三。总之,要根据教学目的收集案例,根据学情筛选案例。

2.2案例的设计

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病例特点设计案例,不要抛弃病例空谈一些理论知识。上课过程中老师可围绕一个病例,设计一些对学生有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另外还要考虑学情,因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是不同的,所以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2.3案例的实施

2.3.1课前设疑

教师在准备上新课前可给学生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案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查阅相关资料,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

2.3.2课前导入

上新课前教师可围绕新课内容,通过一个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3.3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可就整个案例进行讨论,也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案例讨论课采取分组讨论法,也可采取分班级讨论。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并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并且通过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3.4案例比较

教师完成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后可将案例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讲相似的案例放在一起,学生讨论其异同点,通过此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相似案例的鉴别能力,如急性肾炎与肾炎性肾病,高热惊厥与中毒性脑病。

2.3.5案例呈现

教师把教学内容讲完后选择合适的案例,可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图片的形式连同病例展示给学生。如腹泻患儿脱水,可以通过幻灯片将病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患儿脱水的程度和脱水的性质有感性的认识。

2.3.6案例评价

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和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时要抓住关键性本质问题,进行明确的归纳总结。若有不足之处,可找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补充纠正,共同给出解决的方法。

3案例教学法优化运用的意义

耶鲁大学的鲍廷格教授说:“传统的学术性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而新兴的实践性的教学则努力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使学生坐在驾驶席上主动、负责地学习。”可见,案例教学法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3.1调动教师对护理教学改革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它既要求教师有极强的儿科护理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发现临床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从临床实践中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的案例,并及时通过案例教学展示给学生。所以,案例教学法调动了教师对护理改革的积极性,使护理教学始终处于进取的状态,也更好地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

3.2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评判性和思辨性

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案例和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法,它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在具体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评判和思考,它能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接受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对问题探究和思考相结合。学生对问题的评判和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拓展。

3.3教学相长助教学

案例教学法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进行,它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案例教学法恰好体现了这种特点,这种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起“导演”的作用。教师既要选择好案例,又要在案例教学中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调动他们对案例的参与作用,这个过程大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教学相长助教学。

4结语

第4篇: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科收治的248例高血压患者(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8例,女120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5.8±7.1)岁;病程5~22年,平均病程(10.0±1.2)年。2013年10月开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干预,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共收治了302例高血压患者(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后组),其中男160例,女142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6.8±6.4)岁;病程3~27年,平均病程(11.0±1.4)年。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前组给予高血压患者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后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病情观察及护理

针对入院患者首先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时测量患者血压并做好记录,评估患者头痛的程度、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头晕、耳鸣、恶心和呕吐等症状:①血压、脉搏、呼吸、瞳孔、意识,注意有无脑病的前驱症状;②观察尿量及外周血管灌注情况,评估出入量是否平衡;③观察用药效果及副作用,有无并发症发生。

1.2.2心理护理

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指导患者调整心态,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诱发血压增高,并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及家属要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能够做到对患者充分理解、宽容和安慰。

1.2.3饮食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督促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首先,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6g以下;低胆固醇饮食,以进食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少吃动物脂肪,对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促进动脉硬化,戒烟少酒。此外,美国医学专家认为高血压患者,每天坚持摄入高钙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受到明显降压效果,含钙食物很多,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和虾皮等。

1.2.4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自身爱好和力所能及的运动量进行适当运动,如慢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时间初始为10~15min,一般为30min,3~5次/周,运动循序渐进,先从轻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活动后无明显不适为宜。如运动时出现胸闷、心慌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1.2.5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①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②告知有关降压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副作用;③不能擅自突然停药,经治疗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可以逐渐减少剂量。

1.2.6健康教育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特定的健康宣教册子:①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定期测量血压;②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的影响;③指导患者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脂肪、内脏、鱼子、软体动物、甲壳虫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肥胖者控制体重,细嚼慢咽,避免过饱,少吃零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戒烟限酒;④嘱咐患者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或蒸气浴,防止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晕厥;⑤嘱咐患者按时服药,适当参与活动;⑥嘱咐患者当高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⑦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⑧定时进行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培训和教育,介绍高血压的发生病因、诱发因素、预防及治疗方法、识别先兆并发症的方法和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地认识到高血压用药和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以期让患者的家属监督患者服药,督促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⑩嘱咐患者定期复诊,低危或中危者,每1~3个月随诊1次,高危者,至少每1个月随诊1次。

1.3评价指标

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治疗指南中有关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来评估血压的控制情况;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及服药依从情况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干预后,83.44%的患者实现了血压控制,89.07%的患者做到服药依从性,两者分别与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前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6.03%),与之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能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其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数量已达1.6亿,且每年还会增加300多万,相当于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因此,针对高血压患者,只有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高品质护理服务可以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以控制,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规范和科学的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能够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具体方式包括:①针对入院患者,首先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进行病情观察和评估及入院护理;②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使患者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③患者住院期间,为患者制定饮食套餐,督促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④根据患者的自身爱好和力所能及的运动量,规划并督促患者进行适当运动;⑤指导并叮嘱患者正确服用药物;⑥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特定的健康宣教册子。

第5篇: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学生对临床见习各维度的评分学生对临床见习评价的总均分为3.51分±0.24分,为中等水平,各维度评分见表1。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和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见表2。

2.2临床见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临床见习效果评分与老师维度、学生维度评分及组织维度评分均具有中度正相关(P<0.01)。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临床见习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的学生临床见习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设立明确、具体、可衡量的见习目标为关键环节之一设立科学合理的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教老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临床带教,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因教学内容不符合大纲要求或带教内容的随意性而影响见习质量。在目标教学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学生直接的体验和亲身的实践活动及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目标测评具有双向的评价功能,既可以检验学生的达标程度,又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任务落实情况[3],有助于实现临床见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另外,有研究建议组织编写《见习指导手册》,使临床见习课更加规范、更加具有可操作和可衡量性,使临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的目标趋于最大程度的一致。

3.2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为关键环节之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好的老师不仅在于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责,具有良好的带教水平和能力,同时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老师发挥的是引导作用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因此,有学者提出学生进入临床时第一位带教老师的选择很关键。充分考虑各科室的特点和护理特色,选择具备稳定专业思想、扎实理论基础、娴熟技术操作、丰富临床经验等条件[5]的临床护士,做好带教老师的选拔工作。通过竞争或护士长推荐选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带教,定期组织带教老师培训、召开带教总结交流会议,不断提高临床带教的师资水平,使临床见习带教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

3.3使用合理的见习教学方法或模式为关键环节之三根据见习内容和临床科室特点,可借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见习重点,提高临床见习质量,达成见习目标。如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能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主观能动性,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主动性的培养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越性[7];启发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微格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自评、互评,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真正实现学、教、做三者有机结合,加速学生见习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培养[9]。抛锚式教学使学生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成目标的全过程。

3.4做好见习的组织管理为关键环节之四组织维度是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以外的因素,包括见习课时、人数安排、学习过程与方式、学院老师是否同时参与带教、病人配合情况以及典型案例的准备等。它包括构建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情境因素,提示在当前见习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大环境下,学校和见习医院对见习课的组织安排、质量监控很重要。带教老师应及时观察和反馈护生见习情况及其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引导,更好地完成本科护生见习的教学目标。临床带教老师往往同时肩负大量临床工作,时间和精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见习带教质量。建议在科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协调好带教老师的临床工作与带教工作,相对固定带教老师,确保带教工作的顺利进行。

3.5使学生正确定位、提升学习兴趣为关键环节之五护理见习以看为主,通过观摩带教老师对病人进行的整体护理,护生可了解护理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深化对护理职业的认识。但长期的观摩而没有实际的操作常使得部分本科生产生失落感。学生不再满足于观摩,而是迫切希望进行护理操作。在内心渴望与实现结果的较大落差下,部分学生会产生消极感,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临床见习。应引导学生明确见习的任务和目标,正确对待操作与观摩之间的关系,合理定位。此外,学生的主动性是影响见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老师的引导作用还是学校、医院及老师的科学、严谨的组织安排,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使之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意义构建的关键环节。

第6篇: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2]姜安丽,石琴,金玲.护理学“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杂志,1996,13(3):38.

[3]吴雅文.护理情感教育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5):210-211.

[4]杜学勤.谈药学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改革[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1):133.

第7篇: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1、对象

选择我院(3+2)护理09-1班和(3+2)护理09-2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其中(3+2)护理09-1班为实验组:(3+2)护理09-2班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文化基础、在校各门课程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2、教材与课时

所用教材为《儿科护理学》第二版,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本课程共分十五章,每周4学时教学。

3、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具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考试成绩评价:学期结束,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同样的试卷进行期末测试,并对两个组的期末成绩分别进行整理、分析。从表1的实验数据来看,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9.04,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9.71,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优秀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

三、讨论

1、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思考和讨论,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重视的是思考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2、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对象;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景,不断作出新应答。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为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通过实例中角色的扮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加强他们对教材的理解。

3、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和合作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独立制订方案、独立作出决案、独立实施方案、独立反馈信息、独立评价成果。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4、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

第8篇: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一、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分析

现阶段,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环境的变化,采用文本互涉理论及方法来充实语文阅读课堂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研讨中的重要课题。但即便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脱离文本的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文本互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明确指导,需要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学生、语文教师、语文教材与本文之间的多重对话,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主要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将语文课本中阅读内容传承下去,并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其中的内涵。同时,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的适应了一种浏览式阅读的习惯,这对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造成干扰,削弱了中学生主动剖析文本内涵的积极性。这些原因都是造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得不到改善的因素。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采用文本互涉理论支撑下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来改善教学现状。

二、将文本互涉理论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细读文本,来引导高中生探寻文本之间的关联点,例如:选择纵向关联点,追溯本文原型、对话历代评论文本;或选择横向关联文本,从全局上捕捉文本意义。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在阅读教学课堂中通过营造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联系文本,促使学生与教材、文本、教师之间进行多重对话,深挖文本的内涵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性,最后指导高中生回顾文本解读的全过程。将文本互涉理论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极为可行,通过该项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升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文本互涉理论概述

从狭义概念上来看,“文本互涉理论”是指将“文本”这一表现形式与“对话”和“重复”两种理论进行融合,从而使得所有的“文本”都是一连串嵌进语言当中、因而不显的管理常规,为其他“文本”的惯例常规、有意无意地引证进行铺垫[2]。通常,“文本”之间存在互动,并且各个“文本”组合的意义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文本互涉理论”不仅包括具体“文本”之间的联系与交融,而且包含抽象的体系之间的融汇。该理论的内涵较为丰富,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文学体裁之间的融汇,同时,也可以是社会现象与文化体系间的渗透与联系。

(二)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文本互涉产生于文本创作活动与文本阅读活动。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文本互涉通过阐释的循环来进行意义的建构将为教学课堂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令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另外,通过文本互涉,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使高中生通过文本互涉理论的渗透,对文学的领悟越发深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互涉背景文本,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题目为“赤壁”的文本中,引导学生联想三国中的各路“豪杰”,并且将曹操、孙权等人物形象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历史文化[3]。

总之,文本互涉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实际应用能够让高中生得到更深刻、更有底蕴的文本意义建构与文本情感体验,凭借现代语文教师较高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语文知识,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情与理的共同发展,提高我国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第9篇: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互动作文教学模式构建构建意义

一、互动式作文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极力倡导教师对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激发和引导的,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并未运用合适的方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学生对写作往往持消极应对的态度。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一般是“二段式”训练法。先是按照文体进行练习,所谓的“夯实基础”,然后是搜罗各地考题作文,稍加分类,以单元、板块的形式集中训练,美其名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客观地说,这种“应试式”作文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学写文章毕竟是情势所迫,是出于无奈,很难产生言语表现与创造的兴趣、冲动和激情,一旦实现应试的目的,学生便再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了。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占主导,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学生只是配角,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不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做过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1]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必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师生间的知识传输不应囿于单向流动,而应是一种动态的双向流动,师生间的关系也由此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我们我们提出构建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互动式作文教学模式。互动式作文教学模式的提出,不仅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更是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让其变成学习主人的要求。在互动式课堂中,教师通过积极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潜能,让学生在“自己是学习主人”的意识中,逐渐形成个性化写作方式。

二、互动式作文教学流程的构建及实施步骤

社会学认为,互动即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接近、接触或手势、语言等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参加互动的每一方都对另一方的行为做出有力的反应,彼此有目的地建立依赖关系。[2]而在作文教学中,师生间也存在一种积极的依赖关系。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依赖。教师需明确学生在完成新的写作任务之前已具有的准备性知识,需明确学生完成作文导学提纲后已理解、掌握了的知识,对素材搜集、整理、理解的情况,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受到启发对作文训练目标,作文训练内容产生新的理解,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次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通过与教师协商明确写作任务,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作文导学提纲,呈现阶段性学习成果,提出疑难问题,最后经过教师的点拨后完成作文。

我们用以下作文教学流程图来进一步阐明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流程图中诸环节所包括的含义是:

环节1 、教师制定作文导学案(箭头①所指示的含义)

教师依据本次作文教学目标,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作文导学案

环节2、学生完成作文导学案(箭头②所指示的含义)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完成作文导学案。

环节3、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向教师及其他同学展示学习结果(箭头③所指示的含义)

即让学生担任“小先生”,亲自登台讲解自己对本次写作任务的理解,展示写作提纲。其具体做法是:每个学习小组都设计一份讲课方案,交给教师审阅,教师评出“中标”的方案,由“中标”的学习小组主讲,其余几个学习小组准备质疑,在课堂上向主讲小组提问。

环节4、教师再次研究作文导学案,向学生输出信息(箭头④⑤所指示的含义)

教师依据学生的讲解,明确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知识,再次研究导学案(箭头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补充必要的写作知识(箭头⑤)。

环节5、学生再次研究作文导学案,完成写作任务。(箭头⑥所指示的含义)

三、互动式作文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的意义

互动作文教学模式,以作文导学案为课堂学习的抓手,旨在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形成强烈的互动效应。首先是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在台上讲,教师在台下听,能激发教师备课的灵感。通过接收学生展示的信息,教师能做到知己知彼,依据学生讲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思路,在答疑、点拨阶段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其次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知识的权威,对于心里的想法,瞻前顾后,轻易不敢说出,课堂成了讲堂,课堂教学气氛难免沉闷。学生上台讲解,台下听的学生可以大胆地补充,挑错,甚至是唇枪舌剑的争论。由此台上台下能形成良性互动,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发生,更易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互动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决了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失落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通常作为真理的拥有者和宣示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具有最高的权威。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作文题目,素材,课堂上又滔滔不绝地启发和点拨思路,学生交上作文来更是要全批全改,甚至是精批细改,发作文时又是一番口若悬河的讲评。这样的作文教学让教师疲惫不堪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提高。在积极作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只能是激发和引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互动式教学完全是一种交流的过程,把课堂信息的单向传递变成了信息的多向流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处处先行一步,主动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外界输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学习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的动态方面,比如对知识的共享、创造、适应、学习、运用、和沟通。他们倾向于将知识看作充满不断转变、融合、合并的知识成分的动态的液体。他们不太关心信息流的控制,而是对鼓励参与和协助沟通更感兴趣”。[3]

(二)解决了当今作文教学中缺少合作探究的问题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十分忽视合作探究作文,错误地认为要体现学生的真实的水平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单独去完成,这种做法不知不觉就剥夺了学生合作探究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我们构建的互动作文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间通过互相碰撞与激发,可以更积极地思考,他们互相探讨、认真倾听、受到启示,探索研究、梳理思路,各自抒发自己的看法,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被小组每个成员当做资源来为己所用。学生作文的热情最大程度地被激发,使作文的兴趣长久保持,使学生作文能力得到锻炼,水平得到提高。学生互相合作探究的作文过程,使旧的作文教学理念被,新的比较科学的作文教学过程被创造,从而使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写作。

(三)利于形成学生学习的高峰体验。

当代学习理论强调情感对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认为情感具有使人产生联想、进行思维、激活、唤醒的功效。罗杰斯认为我们应该“鼓励自我表现而不是自我戒防,赋予每个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造成这样的印象:争论是好事情,是我们所期望的,鼓励儿童相信自己的机体”。[3]互动教学中“小先生”的临场发挥,在讲台上的慷慨陈辞,台下持不同观点学生毫不示弱的反驳,跃跃欲试的冲动均显示出学生此时已处于“高峰体验”的时刻,这是学生从事学习的最积极的生理、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陶本一《学科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