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

屈原的古诗一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屈原的古诗一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屈原的古诗一首

第1篇: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

《大学语文》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文学阅读欣赏能力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专升本语文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1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

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3、提出“不平则鸣”的是:韩愈

4、范增这一人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6、《剑南诗稿》是陆游的作品集.

7、《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

8、《道德经》属于道家的作品.

9、《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孟子

11、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属于:志人小说

12、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汉书

13、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王维

1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15、明清传奇是:戏曲

16、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聊斋志异

17、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18、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长恨歌》

19、《诗经》中的《风》:量大,多为民歌

20、舒婷《致橡树》的主题是:爱情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2诗歌发展线索:

《诗经》《离骚》——三曹、七子、七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清末龚自珍

《诗经》:现实主义源头,国风。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比在中国诗歌中很常见,唯独“兴”是《诗经》特有的。

兴:欲言此物,先引他物。《关雎》《蒹葭》

三曹、建安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风骨”,慷慨悲凉。

竹林七贤——正始文学的代表,嵇康、阮籍。

龚自珍:晚清最后一个大诗人。《己亥杂诗》,浪漫主义,305篇,最后一部诗集。

散文发展线索:

先秦散文——南北朝骈文——唐代古文运动——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欧阳修)——清桐城派

唐宋家(唐2宋6,散文着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清中叶桐城派:强调“义法”,方苞、姚鼐、刘大櫆

(古典)小说发展线索:

萌芽:先秦神话雏形: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成熟:唐传奇发展:宋话本再发展:明拟话本顶峰:明清长篇章回

古体诗\近体诗:

1.唐代之前所有诗歌均为古体诗。

2.唐代开始,在诗歌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

符合这些规定的看作是近体诗(格律诗:绝句、律诗);不符合这些规定的仍然视作古体诗(古风)。

现当代文学1919-至今:

与现代文学

(1915)是现代文学(1919-1949)的背景。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1919-1937启蒙阶段:反封建1937-1949救亡阶段:反帝

“现代文学六主将”:

鲁迅:领军人物。

A《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往事的回忆);《野草》散文诗集

B作品评价:杂文是“投枪与匕首的组合”,批判力度强。

C《狂人日记》——现代文学开山之作;《祝福》:祥林嫂,表现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故乡》表现人与人的隔膜;《社戏》表现孩提时代的童趣);《伤逝》:涓生、子君,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王昭君》;《关汉卿》);新诗诗集《女神》(浪漫主义)。

:《文学改良刍议》(8条意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茅盾:

1《子夜》书名由来(自然界23时-次日凌晨1时是最黑暗的时刻,“子夜”象征暗示当时的中国是最黑暗的时刻)。

2《林家铺子》(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

巴金:巴金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五四时代)“爱情”“激流”;《家》:觉慧是巴金本人写照。《随想录》(回忆录):反思。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西(行)散记》。“诗与散文的组合。”冷静、客观、深情的文字。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3古代散文

语录体:《论语》(《论语十则》)

纪传体:《史记》(通史)

史传:《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散文)

书信体: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史论体: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游记体: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代诗歌

1、古体诗

四言古诗(《诗经》体):《诗经》的《氓》(弃妇诗、叙事诗)、《关雎》、《兼葭》(爱情诗);

五言古诗: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田园诗);

七言古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乐府古题、爱情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杂言诗:屈原《渔父》、王粲《登楼赋》(借景抒情诗)、李白《行路难》(乐府旧题诗);楚辞体:屈原《离骚》、《国殇》;

乐府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题乐府(《行路难》、《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新乐府(《游子吟》(五言古诗);歌行体:曹操《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白居易《怅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李白《行路难》

2、格律诗

(1)绝句(四句一首)

五绝:李白《静夜思》

七绝: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古题)、张继《枫桥夜泊》李白《望天门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

(2) 律诗(八句或八句以上一首)

五律: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

七律:杜甫《登高》、《秋兴八首》;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爱情诗)、《锦瑟》;陆游《书愤》(爱国诗)

3、歌行体

王昌龄《从军行》(七绝、边塞诗)、;曹操《短歌行》(四言诗);

陆游《金错刀行》(爱国诗);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第2篇: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

古诗文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诗文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从《诗经》汉赋到魏晋遗风,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音,这些绚烂夺目的文化瑰宝足以让每个人神醉;从屈原、陶渊明到李白、杜甫,从韩愈、柳宗元到苏轼、欧阳修……,这些响亮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能背诵浅易诗文60篇左右,规定在高中阶段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蒙古族高中课程标准汉语教材已于2010年全部完成编写投入使用,作为蒙古族高中汉语教材的一名编写者和责任编辑,笔者承担的是高中段汉语教材和阅读中的古诗文编写任务。本文拟就本套教材中的古诗文编写体例、理念及教学建议作浅要介绍。

一、高中汉语古诗文的编写体例

在本套蒙古族高中汉语教材中,古诗文的设置分别包括课内篇目和课外古诗词背诵两种形式。第六单元课内篇目分别为每册2篇古文、3首古诗词;全套教材共编有古文10篇、古诗词15首(第六册没有古文和古诗词)。课外古诗词背诵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设置上与课内篇目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每册安排10首,全套教材共50首。整套高中汉语新课标教材,古文共10篇,古诗词共65首。

在篇目的编写方式上,笔者参阅了人教版藏族地区的汉语教材、延边教育出版社的朝鲜族汉语教材,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往年编写的蒙古族汉语教材以及各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在吸取各类教材精华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了原有各类教材的编写方式,无论是课内篇目、课外古诗词背诵,还是阅读中的篇目,均是按照文学发展史的顺序进行编写。这样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一条文学发展“史”的红线做牵引,按照时间段进行分块学习。比如,在高中汉语第一册教材和阅读中,所选的课内篇目全为先秦两汉魏晋时期的经典篇目,与此相对应,在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及阅读篇目的选定上,与课内篇目对应、补充。

当然,对于这种编写方式有利也有弊,我们也考虑过、探讨过,按照文学发展史的方式进行编写,对于学生形成“史”的概念颇有益处,但众所周知,离我们年代越久远的文字越是晦涩难懂,在其他各版教材中,先秦时期的古诗文基本安排到了高二或高三阶段。为了尽量减少这种弊端,我们在选文上尽量选取既易懂又经典的篇目,同时在古诗文后附有作者的简介和译文。这种古诗文的编写方式,是否完全适合学生和老师的“胃口”,还得在学习、教学中去。为此,我们教材编辑部在对老师的培训、调研中尤其注意这一点,多方面征求学生、老师的意见,同时也为我们下一套教材的编写积累宝贵意见。

二、高中汉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编好教材是前提,这是我们编写者的责任;用好教材是关键,这是教师的责任。教材的真正价值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再好的教材,也不能代替老师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针对我们古诗文的编写体例与方式,在此笔者想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几点建议:

(一)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

在现在的高考中,汉语文科目试题涉及的古诗文很少,一些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在“唯分数论”的思想下,甚至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编写、印刷60多篇古诗文,还不如干脆抛弃。再者就是MHK民族汉考(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也对现在汉语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虽然在高考中没有直接考查古诗文,但在其他的科目,如历史、地理、政治中多多少少会涉及一些古诗文的知识,《汉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提高汉语的基本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我国的古诗文不就是最好的资源吗?

(二)以“史”为线,夯实基础

古诗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形成“史”的概念的同时,教师要适时拓展,充分利用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以及阅读中的篇目,让学生含英咀华,能充分了解这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扩充知识面。诵读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力的最好方法和最佳方式,且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诵读的意义了。

第3篇: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

初读子月先生的诗词小辑《轮回》,是在南阳大文化研究院主编的《躬耕.文化南阳》2014年特刊号上。老师们说,有一组《轮回》40首,你读读吧,写的很不错的。我一口气读完,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也许是我对古体诗词天生的喜爱,也许是对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的美好印象和向往,也许是诗中洋溢的赤字之心勾起我对少年时代艰辛而难忘岁月的回忆,再也许是对这本期刊的爱不释手或者敝帚自珍吧,两年了,我不止一次地反复品读《轮回》,而这组诗词作品竟然也如一壶老酒、半盏红茶,一回一回地让我这个阅读挑剔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品出风格迥异的味道来。古人说,奇文共赏析。笑尘九子也不辟浅陋,不敢独享,特归辑成这篇《轮回四品》,以就教于诗人与方家。

一品田园风光

子月先生的《轮回》,以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时令为序,每季10首,凡40首。这本身就是一幅岁月轮回的风景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千头万绪,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而描摹四季轮回,春天当然是首当其冲了。但诗人并没有把“春十首”放在开卷,而是“冬十首”。这就体现出来一种艺术独具的匠心。因为明媚的春天,都是银装素裹的冬孕育和催生的啊!且品这首《冬思》:

漫天风雪铺经纬,纱织山河冬始成。

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

千家疏影鑫寒月,万里银屏蓄后生。

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

这首诗从艺术上看,不仅对仗工稳,如“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而且用字讲究,推敲到位,比如“几重梦”、“疏影”、“慎”字等。而全诗的诗眼在末句: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就把原本描写漫天风雪、腊梅盛开、素月寒宫、柳蟒初聚的冬天景物的意境,升华到一个人生哲理的高度了。那就是感悟出来的“冬思”:不可少年得志而得意,谨记大器晚成之祖训。

而一首小令《春雪》,似乎就是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的一幅素描画:

飞雪悄栖梦,开怀沐冷晴。

久凌虚小蕾,忽放纵倾城。

残叶随风去,浅红任峥嵘。

小园玄月上,归燕两三声。

从某种角度上讲,五言比七言更难写。为什么?用最少的笔墨,画最好的画;用最简练的文字,抒发最丰富的情感,不论对画家还是诗人,都是最真实的考试。这是一首描写早春小雪的状景抒怀诗。时令当然是在孟春的正、二月,小雪初晴,天气仍冷。有什么花吐蕊欲放,就露出峥嵘美艳,一时间竟快要有倾国倾城的魅力了。我在故乡的小园里赏春徜徉,不觉间夜色降临,上弦月已经挂在残叶随风的枝头了;神情恍惚间,听到再度归来的燕子轻轻的呢喃声。此情此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似曾相识的;还是因了那句古诗: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想来这春雪,也一定是有味道的香雪了。

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初夏田园风光的词:《如梦令.初夏》:

桃李惜时偷长,布谷应声回荡。小院正葱茏,大地蜡黄初上。心旷,心旷,满目尽收希望。

桃树梨树怕春天悄悄过去,拼命偷偷地生长;布谷声声在空中回荡,院子里草木葱茏满目,田野里麦子已结开始呈现出一片金黄了。这样丰收在望的初夏景色真让人禁不住心旷神怡啊!

喜悦之情,扑面而来;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此为一品。

二品赤字之情

古言云: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尤其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大地母亲、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故乡家园的深深眷恋,更是伴随终生,]齿难忘。体现在诗中,则是无处不在的浓浓的游子之情,赤子之心。一首《拾麦穗》,即饱蘸了诗人对童年随母亲辛苦劳动、艰难度日的深情追忆:

风吹盐碱白茅飞,霜落沙窝麦垄稀。

朝酱暮咸三顿薯,秋穿冬着四时衣。

披星戴月寻遗穗,爬岗翻沟觅漏机。

母子躬身千百度,虚汗瘦粒踏歌归。

母子俩在稀疏的麦垄间奔波,捡拾人家遗漏的麦穗,爬坡翻沟,千辛万苦,又累又饿,虚汗淋淋,可捡拾到的还是些秕瘦的麦头。但心里还是那么的高兴,挎着篮子唱着童谣回家。一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更多的是劳动,尤其是跟母亲在一起劳动,虽苦尤乐。

如果说对母亲的爱是小爱的话,对家乡父老、一草一木的惦念,则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另一种眷恋。这首《蝶恋花。秋月》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游子的眷恋之情:

弦挂碧空霜掠影,万里银屏,夜半余清冷。月隐星繁风物静,儿时小院多安宁。 苍叶飘零惊燕醒,犬吠鸡鸣,三唱霞将映。父老披星耕露径,后生晨读问新鼎。

这是一个月朗星稀的深秋之夜,我回到了儿时住过的小院子里,清冷的月光洒下来,院子里显得更加静谧安宁。时辰早已过了三更,树叶飘零的声音似乎惊着了孤栖的雁鸟。这时候狗也叫了鸡也叫了,东方既白天欲晓,父老乡亲们开始踏着露水下田耕种了。而我也一直读书到天亮,立志用更大更新的成就,来报效故土家乡的恩情吧!

自古以来,写赤字之情、游子之心的诗文很多很多,而真正朗朗上口,又牵人魂魄者少之又少,也就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望月》了。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宋之问的那一首:“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成语“近乡情怯”的出处诗,最能折射出悠悠赤子的思乡之情。子月的这首秋月是词不是诗,在此不能做艺术方面的类比;但意境中那种宁静、恬淡、自强不息,无疑是一个游子归来最真实的心境写照。

三品书卷之气

岁寒三友者,梅兰菊也;花中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不管三友抑或四君子,梅兰菊者,既是文人的志趣,更蕴含者中华文化厚重的书卷气。

子月的《轮回》四十首作品中,就有6首吟咏这魂牵梦绕的岁寒三友。先看《冬梅》:

严冬着蜜蜡,深雪始开花。

孤傲凌三九,幽香慕夕霞。

斜枝牵玉链,素面待春华。

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

猛然一看,诗意很平淡,起句用字也一般,甚至有“花”、“华”的重音字叠用之忌。但收尾的“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忽然间就提升了全诗的意境格调,弥补了一些平淡不足。

再看这首七言《秋菊》:

重阳时节秋尤暖,昼短光催择日鲜。

僻壤野菊多寂寥,喧城陶客少悠然。

饱经寒暑终无悔,历尽风霜始有缘。

弱骨幽香送秋尽,素颜冷艳抱枝眠。

反复读之,我感觉这是一首反讽诗。你看,原本以生长在偏僻隐逸之地为荣的的野,也忽然感到寂寥了;在喧哗热闹的城市里,哪里还有像陶渊明那样悠然恬淡的隐人雅士?这些饱经风霜之后,虽然也说着无怨无悔,但萧杀的风霜摧残,也只能以柔弱的花骨、幽弱的花香,眼睁睁看着秋天过尽,严冬到来,而残花素颜败凝枝头。

世人写,大多溢美赞赏之词,或称傲霜盛开,或羡隐逸之情;激情澎湃如黄巢者,更是豪情万丈,“我花开后百花杀”了。而子月此诗,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对植物生物学规律的实情描摹外,不能说不是对社会上曾经的喧嚣浮躁、假命清高现象的讽刺。当然了,诗有千面,这也只是笑尘九子的一种品读而已。

还有诗人专门写的《岁寒三友》、《冬至》等,都在字里行间,散发者诗人阅读广泛、学养深厚的书卷之气。

四品家国情怀

圣人曰:诗言志,歌咏怀。实为诗之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也被无数诗人志士所印证着、探索着。大凡诗人,都是真性情之人。父母情深,思乡情浓,游子情长,家国情怀,无不在真正诗人的笔下荡气回肠,一览无余。

《轮回》四十首中,没有慷慨悲歌的高调之作,没有牵强附会的“老干部体”,也似乎看不到刻意为之的“政治情怀”诗;但另一种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是可以被细心的读者所品读捕捉得到的。

先看“冬十首”的_卷篇《沁园春.雪》,下阙:

星辰信步随缘,斗拨汉,风光弄世弦。看大江南北,英才济济;北雄南秀,各领光鲜。穿越时空,浪花淘尽,诗易人生三百年。观华夏,正四时西子,处处春天。

一种昂扬向上的品味风貌跃然纸上,诗人对华夏祖国如画江山的赞美,对民族振兴充满自信的精神气息,无形中已结感染和鼓舞了读者。

还有一首《端阳》:

芙蓉绽放醉仙宫,杜宇飞鸣荡寂空。

几户朱门斜野艾,数枝黄杏曳东风。

离骚一曲千秋颂,铁骨终生万代崇。

华夏英豪多壮志,神龙竟探问苍穹。

诗取名《端阳》,一定是要有楚国大夫屈原的元素的。屈原是中国诗歌史和政治史都绕不开的重要人物。文学史绕不开,是屈原杰出的诗歌天才与艺术成就;政治上绕不开,是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东方文明史绕不开,是屈原兼具了诗人与政治家旷世少有的、弥足珍贵的家国天下意识与悲悯的人文情怀。中国的文人,古时候都是精英士大夫阶层,自幼就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诲与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普遍的、也是可贵的政治抱负与情怀;正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推动着华夏民族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断迎来新的伟大复兴。

笑尘九子不懂政治,也远离高高庙堂;是自幼所耳濡目染的圣贤之书,让我多少也懂得一些世间的道理,稍具些许所谓的文人情怀吧。大诗人陶渊明曾吟咏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什么呢?就是天下苍生。《轮回》的《识春》里有一句:“淡对尘缘观盛世,当歌岁月乐为民“;“出淤不染清涟濯,入墨无暇气节牵”(秋荷)。也都在诗情画意之间,透出诗人对荷花高洁气节的由衷赞美,对为民服务奉献境界的真诚向往。

第4篇: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

关键词:扬琴曲《汨罗江上》;凭吊屈原;新技法;欣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09-02

扬琴曲《汨罗江上》,是我国著名扬琴教育家、演奏家王沂甫教授的代表作品。这首扬琴独奏曲是根据古曲《罗江怨》改编而成。1935年王沂甫首创了扬琴上的拨弦和滑拨弦技法。该技法音乐的音响形象效果是,犹如划着双桨,船儿在清澈的江流上荡漾,滑拨激烈节奏快速时,又如船儿万剑穿梭般在江域中竞争,有一种百舸争流的音乐意境。因此激发了王沂甫的创作热情,联想到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在中国,人们会在端午节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民间流传吃棕子,赛龙舟的习俗,已然成为中国人的节日传统。于是在古曲《罗江怨》的基础音调上改编创作了扬琴独奏曲《汨罗江上》,并首次将拨弦和滑拨技法用于乐曲之中。

一、《汨罗江上》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大自然的风光美

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位于湖南东北部。汨罗江全长253公里,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汨罗江在洞庭湖东侧,属洞庭湖水系,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1.5公里,有个河泊谭,潭水很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江殉难处,有石碑记其事。每年在此处举行大型的民间龙舟赛。沿汨罗江而下约20多公里,有座玉笥山,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屈原祠也称屈子祠,就座落在江对面的小山上。自然风光旖旎,园林树木郁郁葱葱,屈原的高大雕像挺立在祠院中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给世人的警示意义深远。每年到此游览欣赏汨罗风光的人很多,祭拜屈原的民众络绎不绝。特别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民风淳朴,热闹非凡。经过历史的流变,人们慢慢的把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演变为含有特殊意蕴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奠,代代相衍,传流不息。扬琴曲《汨罗江上》,充分发挥了民族器乐扬琴华丽音色的特质,全曲从头至尾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惟妙惟肖的勾勒出汨罗江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面,同时又诠释叙述着动人的屈子故事。在扬琴叮叮咚咚的娴熟演奏中,流动性的音乐带着大自然的风光,以旋律线条的起伏,把人们的心境带到了汨罗江畔。乐曲由C调开始,节奏舒缓,抒情性较强,怀念意蕴深重。中段转为G调,快板节奏,热烈激情,表现了赛龙舟的场面。

二、《汨罗江上》扬琴技法运用巧妙,生动的表现了乐曲内容

王沂甫首创了扬琴上的拨弦与滑拨技法,并且首次把这两种技法巧妙地编入了《汨罗江上》乐曲之中,恰到好处的发挥了拨弦与滑拨技法的音乐形象特质。在乐曲的第二部分当中,该技法锦上添花地表现了赛龙舟的热烈场景,从而提升了扬琴这一民族乐器的艺术欣赏品位。扬琴的拨弦技法概念是,利用琴竹的末梢拨动琴弦。滑拨即为滑动拨弦,用琴竹的末梢在扬琴上,做上滑拨四度或下滑拨四度,也可以根据乐曲的需要上下滑拨八度,或者在八度以内做滑拨。拨弦技巧的运用有单拨、双拨、滑拨和连拨。双手琴竹交错并连续的拨动琴弦,在乐曲中以中速和慢速的进行时态,使其演奏效果表达到最好。它适于刻画暗淡、遥远、怀念、犹豫的感情。《汨罗江上》在中板的开头一段,运用了双拨技巧,用右手琴竹开始的连续拨弦,刻画了江水向远方逝去和怀念诗人的感情。在中板的后半段,使用了较快的滑拨技巧,双竹交替拨弦且越来越激烈。这样的技巧速度,则善于表达竞争、向上、激昂的情绪。在中板段落里滑拨显得格外抢眼,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形象地表现了赛龙舟的喜悦景象。《汨罗江上》这首扬琴曲的引子和第一段,突出了乐曲的怀念幽怨的主题,表达了汨罗江上凭吊屈原的忧伤,尾声则以渐行渐远回忆的情感结束。扬琴新技法的运用,主要是在全曲的中间段落表现突出,惟妙惟肖的展现了江上龙舟竞渡人与自然的合一景象,令人享受到其音乐特质的美感。

三、扬琴曲《汨罗江上》的流传与影响

王沂甫先生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与教育界的一位老前辈名家。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率先把扬琴艺术带入高等音乐院校,作为学科带头人,为西安音乐学院扬琴专业的建立,并使其在全国居于发展前列,发挥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他的扬琴技法的系统理论总结影响很大,其中颤、滑、揉作为东北扬琴的传统技法,在他手上得以修饰完善并规范化。拨弦、勾弦则是他在实践中的个人创新。而弹、轮、点虽然是扬琴的通用技术,也由他结合了扬琴艺术风格的表现特点进行修正,与上述其他技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对整个扬琴艺术表演的拓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王沂甫先生是西安音乐学院的教授,研究生导师,不仅他的扬琴技法独树一帜,他的书法也颇具水平,古典诗词更是随口能诵,这就使得他的艺术修养非同一般,在乐曲的创作上有见地、有意蕴。他能以历史流传的文化故事作为题材,通过一首扬琴曲《汨罗江上》尽善尽美的表现出来,并且让人们在听曲的过程中感受到,楚辞骚体这一伟大诗篇的沉郁悲壮,忧思若毒的悲愤激调。而琴曲与诗韵的结合,却呈现出奇异的特色,若是不能体现出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却也构成耐人寻味而又深具个性的特征。

一首琴曲汨罗江,屈子诗传耀楚乡,《汨罗江上》因其内涵丰富,音乐旋律动听,引发人们对屈子《离骚》、《天问》、《九歌》的吟诵,表达人们对屈原大夫的怀念凭吊之情。优美的扬琴音乐旋律,透视了风景秀丽的汨罗江,反映了朴实的民俗民风,新的扬琴技法进一步刻画了龙舟竞渡这一民间活动,丰富的纪念形式得以流传。王沂甫先生以曲传情,以曲抒情,他对演奏的理解极为深刻,通过绮丽绚烂的文采和高超的演奏技法的融合,倾吐对屈子的凭吊怀念之情,意蕴秀美,韵味十足。1953年问世的《汨罗江上》很快就在王沂甫当时所在的东北地区流行起来。1962年王沂甫受邀与全国知名音乐家同台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演出,之后在中国音协主席吕骥亲帅下,全国巡演,由此扬琴曲《汨罗江上》以它深刻地内容,崭新的演奏技法,动听的旋律,在全国流传至今。现在这首乐曲已经列入了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教程中,很多音乐学生学习演奏,特别是音乐专业研究生,在演奏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乐曲的历史背景,研究扬琴的技法生成的流变,进而还能够把中国古诗词“风、骚”的含义,通过乐曲融会贯通,并了解民俗节日的来历。所以当我们来欣赏这首扬琴曲时,它不仅仅是这个乐器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响声,一个单纯的音乐旋律,而是有着特殊意蕴的民族情结的祭奠曲,有着《离骚》楚辞诗歌韵味的抒情曲,有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激情曲。难怪人们都爱听《汨罗江上》,喜欢演奏《汨罗江上》,这就是其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纪刚.屈原音乐美学思想试探[EB/OL].百度文库.

[2]李宝杰,李熊飞.民间艺术家的社会身份转型及其影响――从西安音乐学院最早引进的五位民间艺术家谈起[J].交响,2010,3(1).

第5篇: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技巧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中,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和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1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的环境中,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概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的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作者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方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3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那么我们对其的鉴赏就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第6篇: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

“绿叶素荣,分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这是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所吟颂的橘的形象。此时的屈原因受排挤而遭流放,内心苦闷可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却仍心系楚国。你看那橘:碧绿的树叶繁盛茂密,洁白的花朵惹人喜爱,圆满的果实明光灿烂。这样美好的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它秉性不移,只生长在南国(楚国),不长于北方;它的根深深地牢固地扎在土中,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这哪里是在写橘树,这简直是作者在以美好的橘树自比,是他“不能变心以从俗”的刚正不阿、矢志不渝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志节的写照啊!

梅花,历来有古雅清逸的名士之誉。你看,万花凋谢,冰封雪飘,“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曾有多少风流雅士对之心仪,为之倾倒。据《梁书・何逊传》载:南朝梁诗人何逊在任扬州法曹时,官署后有梅花一株,他常在梅树下赋诗。后迁居洛阳,思念梅花而不得见,因请求再到扬州任职。到扬州之日,梅花盛开,何逊邀请名士饮酒赏梅。南宋诗人张道洽有梅花诗三百余首,其《吟梅》诗云:“村墅苔为径,茅檐竹作篱。神清和月写,香远隔烟知。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姿。诗人风味似,梦寐也应思。”诗人对梅花的仰慕之情,何等殷切,连做梦都在思念。更有甚者,曾写下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北宋诗人林逋,一生不趋荣利,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不娶妻,植梅养鹤,因而有“梅妻鹤子”之谓,为古代诗坛留下了一段虔诚而浪漫的佳话。在这里,梅花不仅成为古代名士群体仰慕的对象,而且成为他们个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将梅花与诗人的人格形象融为一体的当推南宋诗人陆游。他一生酷爱梅花,曾作《梅花六绝》,有“小亭终日倚栏杆,树树梅花看到残”和“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之句,诗人对梅花的痴迷之情跃然纸上。尤其是他的《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遭遇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孤傲清高的情怀,成为托物抒情诗中的极致。

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究其原因,恐怕在于那耐寒傲霜的品格。“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陆游)许多诗人从的品格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晋代大诗人陶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做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解职归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怡然自乐。他在一首咏菊诗中写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对傲霜倔强的品格作了高度评价,使后人赏菊,也得到很好的启示。为此,人们便不自觉地将他和联在一起,目睹,则心想陶令。

“芙蓉初出水,桃李忽无言。”荷花,亭亭玉立,高洁脱俗。在它面前,妖桃艳李也会自愧弗如。的确,荷花点染的湖光水色,分外秀丽。盛夏时节,碧叶覆水,红花映日,令人流连忘返。南宋杨万里脍炙人口的诗句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雨后斜阳,花苞湿润晶莹,珍珠似的水滴随着荷盖的摇曳而闪烁滚动,那更是清丽动人了。当秋风萧瑟,荷叶虽已衰败,但诗人李商隐却还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情趣呢!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此,荷花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成为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

“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潇潇翠竹,无牡丹之富丽,也无青松之苍劲,更无桃李之妖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历来被视为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之化身。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其爱竹之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是爱竹,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由于不满政府,鄙视逢迎,而寄情于竹。他画竹苍郁挺拔,“秀劲绝伦”,简直竹如其人。有首《竹石》题画诗,可看作是他为人的真实写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另有《题竹》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把翠竹写成敢于反抗的英雄,这又何尝不是在写他自己呢?

第7篇: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中有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有求官不遂、仕途失意的苦闷与悲哀,有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无奈与忧郁。这些主题的表达不似《诗经》的浅近、直露,而是借助于蕴藉深远的意象、优美空灵的意境来实现的。本文将选取诗歌中的一些典型的动物意象,结合各个意象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具体语境中所蕴涵的诗人的特殊情感,浅析它们在主题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上的作用和意义。

《古诗十九首》中涉及到动物的诗大约有7 首,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越鸟”,“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明月皎夜光》)中的“秋蝉”、“玄鸟”等,作者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表达离别、失意、忧郁的人生之悲。

1.胡马、越鸟 《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句子。北方所产之马即为胡马,北方的马眷恋着北方的风。越,指今天广东、广西一带地区,越地的鸟儿要把巢安在朝南的树枝上,以次比喻不忘故土或不忘本。李善注引《韩诗外传》曰:“《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既然鸟儿马儿都会依恋故土,那么人呢?不论身在何方,故乡都是他永远的牵挂。诗人借此表达了女子对远行异乡的丈夫的思恋,希望他早日回归故乡,与自己团聚。屈原《九章・哀郢》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之句,鸟飞千里,最终会返回自己的老窝,狐狸将死时,头总朝向出生的小山头。与此异曲同工,无怪乎远游之人总希望落叶归根。而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晚晴》中说“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越地的小鸟儿在巢干之后,暮归时飞翔得更快。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里用宿鸟归飞不是表达旅人的羁愁,而是表达诗人得意欢悦的心情。

2.玄鸟、飞燕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明月皎夜光》)中有“玄鸟”意象,李善注曰:“郑玄曰:‘玄鸟,燕也。’”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契的母亲简狄在郊外,看见天上的玄鸟掉了了卵,简狄取而吞之,就有了身孕而生下商契。这就成为后人所谓玄鸟是商祖先这一传说的根据。《诗经・颂 商颂 》有《玄鸟》篇,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秋蝉在树间低鸣,喜暖的燕子在这寒秋时节会飞向哪里呢?当然是温暖的南方了。诗人在此用比兴手法,引出下文“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从前的同学都已仕途得意,远走高飞,继以“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以揭示世事人情的淡泊,最终发出“虚名何益”的感叹。第十二首《东城高且长》中有“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一句出现“飞燕”这一意象。燕属候鸟,秋去春回,故而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燕子又喜成双成对,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美好爱情的象征。如“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此处的“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也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也正因为此,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燕子也有代人传书,幽诉离情的功用。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而在此,诗人由眼前景物的变化,想到岁月流逝,人生苦短,燕赵佳人,当户理曲,使听者感心而整带,不由得踯躅不前,思绪翻飞,“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于是希望能与理曲佳人比翼双飞,衔泥巢屋,以放情自愉来排解难以言说的苦闷。

第8篇: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04-02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我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系列的德育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培养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一、认识“我们的节日”,把浓郁的节日文化深植心底

“我们的节日”是指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特有情怀和文化,是美好的、幸福的、希望的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每一个节日都包含着动人的传说、缤纷的故事、丰富的习俗。为了让传统节日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我们努力寻找各个节日蕴涵教育的切入点。首先,学校利用周一晨会“国旗下讲话”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在校园内大力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全面引发学生的热情与激情。其次,各中队组织学生开展节日民俗文化调查。通过小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制作一期相关手抄报、黑板报,再将那些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板报张贴在班级文化园地中,使其对学生产生较为持久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最后,各班开展中队活动。通过讲一讲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诵一诵有关节日经典诗文,演一演相关节日的歌舞小品节目,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独具匠心营造节日的氛围,从而把浓郁的节日文化深植心底。

例如,中秋佳节到了,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标语,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着同学们制作的灯笼、灯谜,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举行“月是故乡明”的庆祝中秋节班队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领悟其丰富内涵。元旦到了,教室布置一新,灯笼、窗花、中国结充满过节的喜庆氛围,各中队队员们已经开始酝酿策划迎新年活动――相约春天迎新诗会,喜迎新年的到来。营造浓郁的节日的气氛,犹如绵绵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传统的节日精髓浸润心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学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德育实践活动,让每一位队员都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中,历练各种技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1清明节时节雨纷纷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每年清明,我校都会隆重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祭奠活动,活动地点或在人民公园烈士墓前,或在南湖公园韦拔群像前,或网上祭奠……形式多样。看看我们开展的祭奠活动:讲述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们重温那红色经典的震撼魅力;配乐诗朗诵《烈士墓前》,表达了学生祭奠先人、缅怀英烈的情感;有关春天、清明的古诗吟唱,如《寒食》《清明》《春夜喜雨》《赋得古草原送别》……让同学们浸润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里。班队会课,我们还邀请了年过八旬的老军人张树德爷爷来给同学们讲革命故事,使同学们受到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努力学习。

清明不仅仅是追念先人的节日,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我们组织学生到花花大世界去赏花踏青,去南湖公园野餐,在野外开展踢毽子、放风筝、羽毛球赛等,清明节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了解了节日的习俗,充分地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2五月时节话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活动。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还让学生探究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爱国故事、去南湖观看龙舟赛、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诵一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从小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

3中秋明月格外圆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大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了迎接中秋节的到来,我校各班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佳节话团圆”的班队会活动。各中队充分结合学校打造的书香校园活动,首先布置队员们去了解月圆与团圆之间的象征意义,查阅有关中秋的神话、传说,背一首赏月诗、团圆诗,然后将活动由学校向学生家庭延伸,自己拍一拍举家团圆赏月的照片,最后邀请家人来参加主题班会活动。队会上孩子们着旗袍,猜灯谜,讲中秋节的来历,说中秋节的故事,诵有关中秋的古诗,唱“八月十五月儿圆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家一起分月饼,品月饼。学生在欢乐中过节,在快乐中学知识,感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4开日叙重阳

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是个处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的季节。每年重阳之际,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我校都会开展“绿色出行,快乐野餐”秋游活动。

孩子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跟着教师徒步登高,闻着花香,看着风景,像一只只小云雀一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欢呼。每个班级“安营扎寨”后,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始了:胯下传球、跳绳踢毽子比赛、野外“卡拉OK”大赛……临近中午,“野餐聚会”开始了,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美味佳肴,和同学一起分享。重阳登高秋游活动,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意志,增进了友情。“秋天”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眼里和心里。

重阳节还是敬老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我校各中队开展以“九九重阳日 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中队活动。队员们讲重阳、唱重阳、演重阳,通过小品、故事、敬老三字经宣讲着百善孝为先,当深情的《感恩的心》《最美不过夕阳红》歌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向前来参加本次活动的爷爷奶奶们赠送礼物和节日贺卡,祝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最后,各中队辅导员还布置一道特殊的亲情作业:探望敬老院孤寡老人,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分担一点家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传统节日教育、感恩教育,赢得了长辈们的交口称赞。

5古诗新歌贺新年

新年到了,为了营造辞旧迎新的校园氛围,我们举行了元旦迎新“相约春天”新年诗会。迎新诗会上以“春天的诗”贯穿节目的始终。学生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摄,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古诗朗诵、击鼓传花使人耳目一新;相声、小品令人捧腹大笑,歌曲、舞蹈异彩纷呈。从各中队传出的喝彩声、掌声、祝福声此起彼伏,校园内洋溢着一片欢快的节日气氛。

“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过了一个个文化内涵节,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洗礼。

第9篇: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

1.明意象。每一个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凝聚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寓情于景,寄情于物是惯用的手法,从而在古诗词中形成了一些长用的传统意象。这些意象让读者于情景中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心境,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效果。了解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我们领会诗歌的主旨。例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们知道“夕阳”往往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云”表现游子漂泊,“蓬草”象征离散。诗中“孤蓬”、“浮云”、“落日”连用,渲染出离别之时的悲凉,朋友孤身远离,诗人的失落留恋之情跃然纸上。再加上“班马”一词,“班马”意为离群的马,写离群之马嘶鸣实写离人之凄凉。这些传统的意象既描绘出了凄美的离别图,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2.抠字眼。诗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语言最凝练的一种文学体裁,将丰富的情感、传情的景物等浓缩于几十个字当中,容不得闲言。为了追求新意,古代文人下足了功夫,如众所周知的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一个“绿”字写活了春色,一个“敲”字道出了夜阑人静。所以,我们亦可通过抠字眼、挖深意来体味和推敲重要的字词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新头。”该词是李煜自述囚居,书写离愁的作品。开篇即是“无言”,人在什么情况下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单纯的情感容易说明,复杂到极至的情感总是难于说破。这种无言包含千般感受,万种滋味,因为“愁”,所以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表述,于是只能给我们一个沉默的表情,一个落寂的背影。不仅是“无言”,而且是“独上西楼”,摄尽凄婉的神情。再是一个“锁”字。一个“锁”字,不仅锁住了清秋,更锁住了语言,锁住了心灵,锁住了一切美好和欢乐。所以,有人评点“‘锁’字极重,囚徒之意也。”

3.查典故。古人作诗往往用典,“用古事古论暗藏其中,若出诸己”。借古喻今,借古讽今,都是常见的手法。读这些诗,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很难理解诗意,因此查典故也是必不可少的。出题者往往会在注释中注明出处,答题是可要留心字面背后的故事。如夏完淳的《别云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是清代少年爱国志士,在这首诗中,他共用了七个典故,首联中的用典书中已注明,“泉路”一词也能读懂,仅作一例加以说明。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中“毅魄”指忠魂义魄,取义于屈原的《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陈子龙的《辽东杂诗》亦云:“国殇毅魄今何在?十载招魂竟不知。”作为学生,以视死如归及誓死不休的实际行动,向老师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撼人心弦,激人奋起。

4.重修辞。诗词讲究修辞,特别是格律诗,要讲究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此外,为了在诗词中体现造诣,修辞也犹为重要。互文、比喻夸张、借代、设问等频繁运用,且往往推陈出新,追求“语不惊死不休”的境界,从而为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这些正是我们赏析的重点内容。如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如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此词写尽“惜春”、“惜别”之意。开头两句的比喻别出心裁,反意创新。一方面写出了送行路上的风景,水柔山健,春光旖旎;一方面又满是作者款款深情。全诗虽明白如话,却又情意俱在,好一个“眉眼盈盈”。

5.用想象。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