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包括对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学校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我校的情况谈一些看法。
一、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首先就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让管理充满人性。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个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即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如此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高为师”,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而以学生为本不是一般步骤、程序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顺应时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主导行为规律,指导行为规范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目标的原则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重点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宜,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我认为主要的是要做到五个方面:一是关爱,真正爱生如子,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二是信任,信任学生的能力,信任学生的人品,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三是民主,讲求管理民主、教学民主和组织民主,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四是转变,切实转变育人观念,转变师德行风,转变管理和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做到坚持依法执教,坚持科学管理,坚持德育为首,坚持相互协作,坚持耐心细致,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保证。
三、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稳步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呼唤、社会和家长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同时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并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能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
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更能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增强和谐的氛围和整体的凝聚力,更能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校风
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有利于管理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科学。要切实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首先是“五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岗位职责,切实精减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要相对平衡和达标,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主管和分管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奖惩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因为用什么样的人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再次,要建立以工、青、妇工作制度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扬民主,提高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水平和效能。
制度管理固然不可缺少,但绝对不能忽视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在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与人的做法,更是影响职工的积极性。要重视对教师的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这样做,学校教职工往往能够自觉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名优教师“冒”得出来。
五、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要继续实施教育先导发展和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引进民办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发展的课程观和辩证的教学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校本文化。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岗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学校特点,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做好“五定”工作。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工作岗位职责。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精减机构和精编人员,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达到满负荷,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五制”,即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另外,还要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还要有正确执行制度的干部。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程序。学校的腐败,特别是用人的腐败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选用干部要有严格的程序,避免腐败因素搀杂其中六、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教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培训,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五是切实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七、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一所学校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规范中层领导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要在选好人、用好人上下功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讲奉献的青年骨干放在领导岗位上。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办学,用科研的意识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实际出发,关心教师,努力建立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率,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整体育人功能。
总之,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上洋主编.发展理念的新飞跃——科学发展观漫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胡华,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管理;领导者;被领导者;法治;情治;集体;个体
一般认为,学校的管理中的“管”就是指学校的领导对全校师生员工的领导和监督,是学校领导按照各级各类有关法令、条文或规定,向广大师生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并带领、监督大家去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什么是“理”呢?应该说“理”的外延是很广的,管理之“理”涉及待人、接物、处事三个方面,涉及心理学和社会学,需要考虑“人情” “人性”和“人文关怀”, 管理之“理”应以人为本,符合世俗的道德规范,可作为“安人”的伦理和价值准则。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前,不少学校的管理者都是重“管”而轻“理”。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各级政府的政策法规,小到学校内部的奖惩措施、考勤制度等,大都是上级部门对下级,尤其是对教师工作的具体要求,而且明显带有一定的行政性和强制性。当然,正因为有了这些“管”,我们的工作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师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才有保证。但若一味重视“管”而忽视科学的“理”,那么“管”便成为上级与下级,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一道鸿沟,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对抗局面,那就管也管不好了。
因此,要想在管理中使双方相互理解,管理上水平达目标,被管理者身心愉悦,我认为,首先要理顺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理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什么类型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系都应该是工作有别,地位平等,双向监督,相互服务的新型关系。学校在要求教师尊重学校领导的人格的同时,领导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领导者要把教师视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能只把教师视为驯服的工具、顺从的奴仆或“教学的机器”。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礼”“仁”为核心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中小学中的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大多是学校校长说了算,而教师最基本的人格却得不到尊重,这实质是对教师人格尊严的忽视与权力的侵犯。民主、平等是现代学校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新型的学校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发展到今天,逐渐形成以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式为主的管理模式,教师已经由分配制转变为聘用制,这在明确干群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教育质量)方面的确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由此引出了不少学校干群关系恶化,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校长是领导与教师矛盾的主要方面,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是处理好学校关系的关键。
二、理顺“法治”与“情治”的关系
如今“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常常成为一些学校领导的口头禅,以为“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便能管好学校。其实。俗话说得好,凡事要讲个天理、国法、人情。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师职业比起其他行业来,往往更需要良知,很多时候教师加班加点地工作,纯粹是出于一种良心。领导者如何根据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设法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理解教师,从思想、工作、生活各方面关心教师,使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把领导者对群众的要求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让群众在工作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各种“管理”,甚至能自觉协助领导完善各种管理机制。
三、理顺集体与个体的关系
学校教育从整体看是集体行为,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协作和配合。教育教学管理中也应对教师工作进行同等要求,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教师工作有自身特性,教育对象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复杂性等等,尤其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是其他任何一种产业工人和一般劳动者所无法可比的,它没有固定模式和程序,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完全具体量化的细则。甚至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效果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考核办法,很多情况下全靠教师在集体领导下的个性发挥,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劳动和难以言传的师表形象去教育、感化学生,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学校管理中领导应针对教师的个体差异,“因材施管”才能使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总之,管理中的“管”和“理”同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在各个环节里,是做好学校工作的保证,“理”又是“管”的前提和基础。学校管理中只有先学会“理”才能真正实施严格的“管”,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单凤儒,《管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杜,《现代管理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强化学校管理的前提
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走向,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校长,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必须彻底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在质量上,作为校长必须认识到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一所好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而且还应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只要开发得当,就可以成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苗子。
其次,在学生观上,作为校长必须认识到,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我们不仅要在智力上发展他们,更要在情感、态度、习惯、人格等方面去影响他们,使他们永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不一定是全优生、高分者,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也是好学生。
最后,在教师观上,作为校长必须认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当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其次应当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潜力的开发者,创造性思维的引导者,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更是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加强领导班子、教师和学生队伍管理是强化学校管理的核心
学校的管理重点是对人的管理,要加强对领导班子、教师和学生队伍的管理。
(一)构筑一支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要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知识、学校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单靠校长一个人工作,即便是忙得焦头烂额,也未必能把工作做好。校长要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协调和统筹各方面的力量,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校长对班子成员要做到坦诚相待,用其所长,不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工作,并能充分理解、信任、尊重他们,使每一位同志的聪明才智得到最为出色的发挥。校长要教育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使班子的整体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育人环境。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因为任何一所学校的目标、质量、效益都是通过教职工实现的,校长要千方百计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要为每一位教职工知识与才能的发挥提供机会与条件。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奖励的办法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记得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小学教育实际上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的教育,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总之,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三、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育人环境是强化学校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学校经营、学校管理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教育一直为我国重点发展的对象,为了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学校需要向社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保障;而学校的经营与管理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信誉,学校的经营与学校的管理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校发展方面看,学校经营注重于学校全局性发展,学校管理注重于内部制度措施的建立,经营近年来引入教育领域里,经营有着一定的利益倾向,在发展学校管理的同时引入经济,最终实现学校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这里就学校经营与管理发展背景,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之间的联系做讨论。
一、学校经营发展背景
1、学校经营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由计划向经济型转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为了建立学校正常运转秩序,保障教学质量同时维持学校基本生存就需要对学校进行经营,学校经营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国家给予教学补助无法维持学校正常运作,学校发展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学校的生存发展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加入了子女在教育上的投资,这些给学校发展带来了生源和财源,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机会;因此学校经营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2、学校经营理念
(1)、学校经营目的
学校经营目的与企业经营不同,企业以利益为导向型,学校经营根本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专注人才培养,促进学校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学校的经营形式有着多样化,只要是有利于教学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形式都会加以运用。而校经营上并不是追求价值最大化,学校经营的主体为学生,没有学生,就不存在学校,因此学校经营的开展以学生为出发点,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为重心,为国家科技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2)、学校经营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网络的循序发展,学校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学校经营以学校品牌、学校文化为主要内容。
(1)经营学校品牌,学校经营内容的关键是经营品牌,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的教学价值观,决定了不同区域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不同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决定了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品牌学校的创建是学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能够得到社会支持、家长信任、师生认同,并且能将各种教育资源统整合起来。总体上看,学校中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替代品牌,学校品牌直接体现了学校的信任度和知名度。
(2)经营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经营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一所学校长期发展中的文化底蕴,是学校全体成员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价值,能够树立师生学习榜样,是具有时代象征性的集体文化,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同样为学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管理者经营学校需要用先进的的文化去经营学校。
二、学校管理发展背景
1、学校管理目的
学校管理发展一直坚持着以教学质量为根本,利用相关制度及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且利用内外资源整体优化教学工作,至学校诞生开始,便有了学校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下,学校管理上分为政府各类教育机构对学校的管理和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但都离不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学校的直接施教者为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也在于教师,因此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就自然的提高,当然学校管理需要讲究方法,运用科学的管理制度,遵循符合规律的管理原则,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2、学校管理方法
(1)、尊重教师
教师主要管理对象为学生,而学校主要管理对象为教师,要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者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水平提高;首先要用平等对待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与教师沟通协作。若学校管理者居高临下,藐视教师,很容易在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树起心理的障碍,久而久之,形成心理沟通上的隔阂。其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独有个性,每一个教师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在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管理者不应该过分地追求管理要求上的统一,制度为人定的,需要有变通性,不能用利用陈旧老套的的条例去限制教师教学活动。
(2)、理解教师
在教学过程里,教师的工作是十分复杂、繁琐的,不能仅以时间来衡量,这就需要管理者对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量加以理解。作为学校管理者,还需要与教师多交流沟通,和平相处,让教师感到自己是受重视的,在教学上,他们就能够在在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佳结合点,与教师增进沟通、相互理解;管理者用爱心、关心、真心、诚心打造既严谨有序、宽松和谐的教学群体,拉近管理者与教师的距离,使管理者和教师彼此信赖。
(3)、关心教师
在教学长期发展过程中,教师一直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心里上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大,学校管理者要管理好教学质量,就必须设身处地事事替教师着想,在教学、生活等多方进行关怀,了解教师的教学的各类困难,解决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够以较好的心理状态在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当然也有着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人生价值的,那么作为管理者,就需要为教师提供各类物质保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满足要教师的这些需求,帮助教师实现发展价值。
“学校即小社会”,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众所周知: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只有高质量的学校管理才能催生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关于学校管理的观念和思考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长期以来,有的学校注重“过程管理”,有的学校强调“结果管理”;有的学校依靠“制度管理”,有的学校倡导“以人为本”。那么,怎样的学校管理最科学、有效呢?笔者以为:作为现代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不妨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吸取“过程管理”的精华,又吸收“结果管理”中的有益成分,兼收并蓄,打破习惯思维,突破常规管理的一道道重围,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学校管理改革之路。
一、吸取“过程管理”的精华――做“减法”
研究学校管理,大家不难发现:有的学校领导过分强调“过程管理”,绞尽脑汁地制定出各种花样来要求和约束教师。诸如每节课上完都必须撰写教后记,上课必须运用多媒体,每周必须完成几篇业务学习心得,每月必须开几节公开课,每学期必须上网发帖多少条……不一而足。领导者旨在通过强大的管理压力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殊不知,事无巨细地要求教师这样,要求教师那样,过多条条框框只能束缚教师的手脚,限制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致使广大教师整日应接不暇,到头来,只能适得其反。
苏州市名校长高本大认为:“你把教师当人看,教师就会把自己当牛看;你把教师当牛看,教师就会把自己当人看。”这就启示我们教育管理者,“过程管理”不是对教师寻“短处”,而是以教师未来发展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工作绩效为目标,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为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找到更好的提高绩效的方法。
作为学校领导,在“过程管理”的过程中对教师要真情实意,理解人、信赖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鼓舞人,切实树立“管理工作是生命与生命互动交流”的观念,尊重教师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情感投入,营造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为教师的潜能激发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要树立起“删繁就简”的管理理念,善做“减法”,削枝强干,粗线条地规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最基本的岗位要求,给予教师更多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以便通过我们管理者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既有利于学校严谨教风的形成,又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别再让广大教师戴着“镣铐”跳舞。
二、吸收“结果管理”中的有益成分――做“加法”
放眼我们的学校管理,有的学校“和稀泥”,过分弱化了“结果管理”的功能。如,教师教学实绩的结果出来了,奖金发完就完事;班级竞赛结果出来了,通报一下名次就结束;教师比赛获奖了,发完证书就画上句号了……
教育部曾经公布了一批新创词语,其中有“灰色技能”一词。什么是教师的“灰色技能”?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学校周边新开一个“黑网吧”,每当放学时,就有一些学生会钻进网吧上网,这对学校管理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关闭这个黑网吧的正常程序是:学校把校园周边环境的变化上报当地派出所、或是上报当地工商管理部门,要求这些部门派人前往,按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定》中的条文,依法取缔这样的黑网吧。但是校长觉得走这样的“法律程序”速度慢,效果还不一定好,所以没有“惊动”相关管理部门,而是派一位教师前往取缔“黑网吧”。这位教师与黑网吧的老板一番交谈,第二天黑网吧关门了。这位教师为什么能“劝关”黑网吧?因为他在“江湖”中有些“兄弟”,他威胁网吧老板如果不趁早关门,会有人来砸“场子”。老板害怕“江湖”麻烦,自然关门大吉。
上述这位教师虽身份为教师,但因其“人在江湖”,所以有调用“江湖兄弟”的“技能”,这样的技能与教师的教学本业无关――称之为“灰色技能”。教师的“灰色技能”还有其他存在形式,比如善交际、能喝酒、会公关、麻将扑克很拿手等等。
二、“灰色技能”的危害
“灰色技能”虽然与教学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但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却愿意用教师的“灰色技能”达到某些管理目标。有时校长利用教师的“灰色技能”管理学校还真能收到预期效果,但“灰色技能”是把双刃剑,它在辅助管理的同时,往往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伤害,害处大于益处。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学校来了“教育质量评估团”,校长为了得到“高分”,不是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上下功夫,而是在“拉拢”评估人员方面动了心思。校长知道有位女教师酒量不错,于是在为评估人员的“接风宴”上让这位女教师劝酒。在酒桌上,女教师端起酒杯,对评估人员说:“先喝为敬!”把整杯酒一饮而尽,客人们被这豪爽劲“感动”了,纷纷痛快畅饮,宴请效果非常好。然而再能喝酒的人也会醉,女教师在劝别人喝酒的同时,自己也喝下了超量白酒,导致酒精中毒……此事传出后,校园内外一片哗然,学校评估不但没得高分,校长还受到大家的指责,又被上级“劝勉”,真是让他叫苦不迭!
由此可见,校长利用教师的“灰色技能”以达到管理效果,往往存在极大地潜在风险,不但会给教师本人带来伤害,还会给学校、校长本人等方方面面带来伤害。
三、拒绝“灰色技能”
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如何规避使用教师的“灰色技能”呢?
首先,不要高抬“灰色技能”的价值。有的校长认为“灰色技能”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软件”,十分高看有“灰色技能”的人,认为“灰色技能”是“万能”的。其实不然,学校管理是件特别“正道”的事情,如果校长依靠“喝酒”、“打牌”来管理学校,往往会给学校管理的“正道”发展带来危机。校长不用“法定”的手段阳光管理学校,常靠“灰色技能”获得管理效果,会直接损害自己的专业管理技能,最终成为一个除了吃喝玩乐别无他法的管理者――这样的校长是不会走向成功的。优秀的管理业绩不是吃出来的,也不是玩出来的,而是校长用专业管理技能一点点经营出来的。
关键词:农村学校制度管理 常规管理 教师管理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以样的学校”由此看来校长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农村学校校长,如何让学校和谐发展,关键在校长正确的办学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科学管理学校是现代化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校长要对学校全盘工作做合理布局和安排,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因素,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管理科学是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根本保证。多年来,我负责农村小学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加强建章立制和制度管理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是校长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抓好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除已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外,因地制宜的制定规章制度,通过学习讨论,充实《教师考勤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达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目的,这样学校才能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二、加强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传递人类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又是塑造学生心灵,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做到精讲、精炼、精评,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2、认真批改作业,做到收、看、批、评和做好错因记录,以便及时纠正。3、加强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要关爱学生,对学困生要耐心辅导,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内部要素。4、加强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5、为了搞好教学工作制定各科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有了计划,还要经常检查计划的实施,工作是否按计划执行。6、总结工作是学校管理过程的终结环节,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总结一学期来取得的成绩与失误;(2)、搞好成绩评定,记载好学生的平时成绩和阶段性成绩;(3)、写好评语,填好学籍卡;(4)、学好各自的总结,准备好入学率,巩固率等四率上报材料。
三、抓好教师管理
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主要力量,是办学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希望在教师,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校长要重视教师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定时开展教研,激励教师积极钻研业务,研究教法,总结经验。要把学校办好、教育办好,必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办好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的学校。并做好教师评价与考核工作。
四、抓好财务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
财务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不断充实和改善教学设施,管好学校财务和财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学校财务后勤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管好后勤财务工作,应该做到;1、会计应定出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制度记好帐、管好帐理清资金家底,合理利用,以防挪用。2、学校对财产应严加保护,财产登记簿按期清点、登记,改进学校的教学设施。3、学校收费,必须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定收费,并严禁教师以各种借口向学生收费。除以上几点,学校管理重视教研、少团队、学籍、安全、健康教育、师风师德、普九等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是新时期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大事。在规范教学管理中,要积极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知耻而后勇,发愤而成才”激发教师内驱力,以“学习之钟常鸣,师德建设之本”启动教师自觉性,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关键词:学校管理 吐故纳新 学习 探讨 专业化 规范化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的办学效益、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水平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教学均衡发展,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必须规范学校管理的基础,就需要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全面细致的学习、认真勤奋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对比探讨,吐故而纳新。
校长应该专业化 管理应该规范化
教育理论家认为:“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话不假。校长是一面旗帜,校长是一位统帅,校长更应该是一个教育教学管理的专家。校长的素质影响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又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在一所学校里校长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这所学校思想和文化素质的整体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把培养优秀校长的思路放在首位,要求校长应该专业化,具有教学观、学生观、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因此,校长必须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强化政治水平和思想素质、提高业务素质管理能力。(1)校长要有追求目标。每一个学校都不相同,怎样管理好一所学校和争当一名优秀校长以至成为专业化的校长,是每个在职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追求的目标;(2)校长要有学习精神。每个校长都有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观念,但要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全面提高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学习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经验,不断的排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思想意识,不断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和探索创新;(3)校长要有实践经验。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原理,加强校本结合、深化课程改革、提高管理能力、发挥个人优势;(4)校长要有超前意识。作为一校之长,要学得多、懂得多、经得多、想得多,要立足本土、放眼外界,要超前思维、独立创新。总之,“打铁全靠本身硬”,校长要肩负一校之重托、担当一校之责任、承载一校之命运、强化一校之管理,才能够在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制度化中走向成功实现跨越。
教师应该专业化 教学应该规范化
精明有方的校长应该管理好班主任、管理好教师;应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使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因为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实践者。(1)校长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一种思想意识心态,是指导行为的准则理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受到教育思想的支配的。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显得十分重要;(2)校长要培养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常抓不懈,校长要了解教师,知人善用,要纠正教师工作中的不足,发挥教师特长,使人尽其才;(3)校长要鼓励教师发挥骨干作用。对于全校教师队伍中的每个教师,校长应该了如指掌,把具有能力的教师配置在重要的工作、教学岗位,使他们闪耀教学亮点、发挥骨干教学作用。校长要把教师看成“教育家”,不要看成“教书匠”,要教师成为“教育家”,不当“教书匠”;(4)校长要成就教师营造教学氛围。很多优秀的校长的主要领导方式是了解教师、帮助教师、热爱教师。把自己手下的教师从家庭情况、文化层次、教学能力、以至感情生活都要熟记于心,有了困难积极帮助,有了成绩及时嘉奖,感化了教师、和谐了氛围、加强了团结、凝聚了力量。总之,把教师培养成为专业化的班主任、教学骨干和教育精英,是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学生应该专业化 读书应该规范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认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和思想素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专业化和规范化是教育教学之中的新视觉、新思考和新意念,这就是校长要在教育教学目标中必须具备的超前思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能力的发挥,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爱学习――这就是“专业化”;教育教学中要遵循平等对待和自然发展的原则――这就是“规范化”。(1)遵循平等对待和自然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师生心灵沟通、有利于思想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认为,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生活知己和亲人同仁,要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按照成长经历自然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个性特长、生活环境、认识水平同等看待,弥补不足、弘扬特长、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正确思想;(2)遵循平等对待和自然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现。教师的平等对待使好学生不至于骄傲而帮助差学生,差学生不至于自卑而努力赶上,这样才能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强化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够在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学习、探索、创新;(3)遵守平等对待和自然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尊重学生和学生互相尊重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升人格力量;平等不是偏爱,自然不是强求;教师不能对待差生和有缺陷的学生冷漠,不能看不起,不能下眼观,使学生不论优秀者、不优秀者,有缺陷者、没缺陷者都能感觉到学校这个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而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造就新型的人才、全面提高素质教育。
一、密度——学校管理的基础
密度本是物理学中的术语,借用到学校管理中是指学校管理的紧密程度,这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因为在学校管理中,管理的空隙越大,管理效能就越差,相反,如果管理越紧凑,管理效能就越高。那么,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如何提高管理的密度呢?
首先,做到合理化分工。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一个小学中,可能学生数和教师数都不多,但从校长到各级行政成员都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组成部分,从教导处到教研组乃至班级,也是学校管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施学校管理中,如果忽视了合理化的分工,目标不明,责任不清,也就没有所谓的管理了。
要做到合理化分工,一是要落实各行政职能。校长负责总体协调。那么,协调什么?教学还是人力资源?这不需要校长亲自去完成,但作为小组,要有大局意识,宏观性地进行调控。对安全、教学的管理要落实到副校长身上,由副校长再逐级向下落实,层层落实,保证职能部门的合理化构建。二是要明确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责任。以安全管理为例,副校长负责安全和德育工作。在安全教育中,副校长负责整体协调,将安全管理意识下传到政教处,政教处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然后以行政会形式进行讨论,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再试行修改。如,在教学管理中,分管副校长对教导处进行管理,教导处对教研组进行管理,教研组对学科教师进行管理。如此,形成从上到下的管理联系层,增加管理的密度才能较好地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其次,要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无论是从行政管理层面还是从教师和学生管理层面而言,管理的对象都是人。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是要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学校管理中,一些事没人管,一些事没人做,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校没有相应的人才呢?其实不然,很多教师并不是不愿意去参与管理,而是自身的优点没有被发现。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尽量看到教师的优点,让其优点在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空间。在学校管理中,从行政到教研组长很多时候属于传统的空降式聘任,这种模式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如果能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让教师来争取管理职位,效果会更好。以教研组长的选拔为例,学校可指定出一定的选拔方式,然后给教师一段时间准备,最后进行选拔,选拔后采用按年论选方式来进行选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教师在准备过程中不断比拼,在轮换过程中提高教研组长的忧患意识,这样才能让教研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先进性,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精度——学校管理的关键
精度包括精到和精致,所谓精到是在密度管理层次上将管理细化、深入,而精致则是在精到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当学校职能部门明确后,就需追求精度管理,精到地推动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注重调节个人和团队的关系管理。学校行政对学校实施的管理更多的是对职能部门而进行,而对职能部门的管理是通过对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而实施管理而实现的。从一定角度上说,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是个人,而整个职能部门是整体,同时,职能部门中的每一个成员也是个体,管理中正是通过对负责人管理而实现团队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职能部门成员进行管理而完成管理实务。以教研组管理为例,学校对教研组长实施管理而实现对教研组的管理,教研组长对教研组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只有让个体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有效地激活团队的活力。同时,学校并不是单纯对教研组长的管理而落实教研组的管理,还需将安全管理、德育管理、学生管理等和教研管理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管理目的。
其次,要注重对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学校管理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做事认真、积极,而一些教师则表现出懒散思想。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不想把事情做好,这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愿意与不愿意的因素影响,而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满足感是否能得到实现问题。因此,在对教师管理中,一方面学校要从教师的自身特点来实施人员的安排和聘用,另一方面则要注重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利空间。目前很多小学中延续了按部就班的管理体制,上令下行,管理较为被动。其实,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如体育运动、教学比赛、业余活动等多种活动来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要注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校管理从宏观上说是对学校组织的管理,从微观上说,是对整个学校中每一个人的管理。按从众心理效应,在学校管理中,形成从上而下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以卫生管理为例,学校由分管卫生的后勤处对校园环境卫生场地等进行划分后,由班主任布置并监督学生进行打扫。学生打扫后,保持更多的就是看习惯养成。因此,在管理中,要树立“要求学生的自己先做到,自己不能做到的不要求学生”的意识,哪怕一个烟头,一句粗话,都要注意。同时,要对学生行为习惯及时进行表扬,尽量少批评。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
三、深度——学校管理的境界
管理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只注重形式,容易让管理流于表面,没有实际效果,而只注重内容则会让管理无法顺利进行。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只有将管理形式和管理内容整合起来,在形式的基础上追求内容的不断完善,学校管理才会步上新的台阶。
首先,要注重将管理形式和管理内容整合起来。形式是内容的依托,而内容是形式的核心,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管理走向实效。以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卫生管理为例,在形式上,是采用班级比分制度,还是采用班主任扣分制,或者是多种制度相结合,这就是形式,而内容则更多地体现的是班级的卫生状况。采用哪种形式不重要,重要的要看这种形式是否有利于管理内容的改进。
其次,要注重在管理理念上不断地革新和实践。从传统学校管理向新的管理模式过渡中,对教师如何管理?教学改革的管理又该如何?学校的理念是什么?要形成的校风、学风是什么?管理中的重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能根据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不断以新的管理理念充实到学校管理实践中。在管理实践中,理念的落实过程如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学生反应如何?教师反映如何?这些问题也是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思考的。
最后,要注重细节管理和过程管理。小事不成何以成大事,学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每个环节的内容又有所不同,但无论事情多么复杂,作为育人的学校,万事还得从小事做起。学生厌学了,原因是什么?教师批评?学生家庭原因?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是教师原因还是学生原因?如果是教师,那教师是方法有问题还是态度有问题?在管理中,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就过程而言,毕竟小学管理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成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要出现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管理中要多关注过程。如某个学生辍学了,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还是学生思想的问题?其中的过程如何?提出各种问题,了解了过程后再去处理,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管理因此会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