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秋娱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川毓秀碧波翠,灵金业绩化诗香。横批:金城灵宝。
夜幕降临的时候,当你看到这副对联时,你已经置身于我的家乡--金水湖畔。
金水湖景观由三部分组成:东边为弘农春秋园.西边为金水公园.中间由金水湖相连.下面由我带着你逛逛吧!
弘农春秋园
原始石头上镌刻着"弘农春秋'四个大字,周围的松柏用龙的造型将其围绕着,幽长的碎石小道 伴随着用灯光打扮的花木,如黑暗中的星星点灯,将游人的思绪一步步带入远古时代.每当发展到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较大的广场,广场上设计着每个时代的标志,随后几条小路又将人们引入下一个阶段.越往里走,熟悉的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当你穿越了几个历史的时代后,眼前豁然一亮,前面一个巨大的车轮镌刻着家乡灵宝从远古到现代的不同称谓,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家乡的沧桑.
弘农春秋园,怎一个"幽'字能描述?
金水公园
穿过思平大桥到西边的金水公园拾阶而下,现代的娱乐设施尽收眼底.碰碰车、 过山车、赛车.一映具全,这里是儿童的乐园;嬉笑声 、打闹声,不绝于耳.穿过娱乐设施.一座大山耸立在眼前,山顶上一座佛塔在灯光的打扮下,如佛祖一样俯望着众生.山上的花木经过灯光打扮下异彩纷呈、 五颜六色.花儿们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变换着不同的面孔也加入到了孩子们的活动中去.
金水公园,怎一个"闹'字能概括得了?
金水湖
坐上游艇,荡漾在金水湖上,光电技术的大规模运用,使宁静的湖水尽显波涛,岸上的美景倒映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犹然而生.
金水湖,怎一个"雅"字能够形容?
生态——一个频频被点击的词汇,象征着科学的发展思路、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理想的未来社会构想。它链接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链接起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链接起社会文明建设的深化和人文思想的更新。经济蓬勃向上的常州,正因建设国家生态市而赋予了更多“绿色”的生机:生态经济孕育成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家园崭露雏形,生态文化不断深入人心。
苏南第二大淡水湖西太湖南接宜兴,北通长江,东濒太湖,西接长荡湖,如同一块碧玉,静静地镶嵌在苏南大地上。西太湖生态休闲区按照“整治、保护、开发三大举措并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兼顾,中心城区、滨湖新城、环湖地区三大板块联动”的三大原则,把西太湖打造成了生态之湖、休闲之湖、宜居之湖和创新之湖,把滨湖新城打造成为常州乃至长三角的都市后花园、花木大世界、滨湖水天堂和休闲新天地。
西太湖的建设,给万物都带来了快乐。在西太湖西岸线有一个观鸟景观区,它在人与动物之间牵起了一条线,一条很短的线,因为它将人类和鸟类紧紧地牵在一起,促进了人与鸟的接触,使得人与动物分割线更细、更短,就像是没有一般。一片片绿色总是能带给人们心旷神怡的感觉,能够呼吸万分清新的空气更是人们,甚至是万万生灵的美妙期望。西太湖的建设也满足了这一点,碧波湖水与蓝天相互映衬,红花绿叶相互衬托,这个完美的建设带给了我们梦寐以求的仙境,当我们漫步在西太湖畔,将会感到多么的惬意。
常州武进淹城春秋乐园—— 全球首家春秋文化主题梦幻乐园取材于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以情景体验的形式,设置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静态观赏型项目、互动演艺性项目和体验游乐式项目相结合。春秋乐园的一批娱乐项目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让游客在游戏中亲身体验春秋时期的战争实景。诸子百家园有当时的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小说、纵横、兵、医“十二大家”的造景,让人感觉自己身临古时。
论文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周室衰微,诸侯僭越,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在此情况下,教育由“学在官”向“学在民”转变,私学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也逐渐由百家争鸣向儒学一家独大转变。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其形式与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即从此入手,简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形成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同时,经济基础的变革催生了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新思潮对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教育的主体从官方转向民间,教育的思想也有了根本的变革,儒家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思想。儒家“六艺”之一的《乐》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简况
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这时期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例如,当时社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在众多乐器当中,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著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歌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
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战国时代的文献也明确提出了旋宫的理论,《礼记·礼运》篇中说:“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①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中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拘,累累乎端如贯珠。”②这一时期音乐理论取得了重大成就,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其内容正逐步由礼乐教育转为适应于娱乐需求的技艺传教。从形式上看,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1.官学衰退
最初的礼乐教育都属于官学。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其原因在于王权的散失,使社会上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即便如此,官学还是存在的,且由于文化中心的转移,官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向民间传播,这在客观上扩大了官学中音乐教育的范围。东周以后,官学中音乐教育的内容已经随着文化学术的转移传到了民间,民间有了更多的通晓官乐的人。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乐文化没有消失,反而传播更加广泛。
西周可谓官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完全垄断了学校教育。但是在春秋战国的官学中,礼乐教育虽仍是主要内容,但与西周的礼教相比就没有那么系统严格了。随着礼乐制度的衰落,官学中乐师、乐工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改变。由他们的音乐传习构成的那一部分音乐教育,在艺术形式方面更加丰富,其音乐技能也更加高超。这一时期的师旷是乐师的代表,师旷在琴的演奏方面有着精湛的演奏技巧,民间流传着很多描述他高超琴技的小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学中的音乐教育已向技能型方向发展,音乐教育产生了一些相应的改革,就连宫廷中的音乐教育也有了一些私学的性质。乐师教授的对象不再只是贵族子弟,且乐师有的也是来自于民间,这样官私两者便融合在了一起。
2.私学兴起
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陈旧的“礼乐”制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各诸侯国以强欺弱,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在此背景下,各国需求的是适应新形式发展的管理人才,奴隶制教育已不合时宜。新兴地主阶级需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培养出本阶级的人才,所以他们要改革,私学承担了这一方面的历史任务。这一时期“士”成了促使私学快速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聚徒讲学,进一步扩大了私学的规模,为私学的盛行拓宽了道路。相对于官学来说,私学的音乐教育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方式也更加灵活,音乐教育自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私学的兴起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更多阶层的人们有机会接受到音乐教育。在西周,官学受教的对象只是王孙贵族,而私学受教的对象则很广泛,既有服务于宫廷中的专业乐人,又有文士阶层的人员,还有一部分人是来自民间的艺人。由于私学具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因此教育形式上更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中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在民间存在的音乐活动,传教的方式则是设学教徒,其目的是传授技艺和提高文化素养。
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代替,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少音乐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中对当时的音乐教育和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深刻影响的便是两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荀子。
1.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孔子把音乐作为“六艺”中的一部分加以传授,他认为“乐”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整体素质的体现。孔子所说的“乐”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礼乐制度在内的整个国家音乐体系。所谓“乐”不仅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可,正所谓:“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在《礼记·仲尼燕居》中,从孔子提出的“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方针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礼乐、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他认为音乐应和“礼”积极配合,共同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③孔子期望用礼乐的结合达到“仁”,实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冶人、感染人的艺术,其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身。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推崇韶乐。
孔子把这些音乐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使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重视“乐”,但不是为“乐”而“乐”,而是通过乐对人们思想教育起到感化、调节的作用。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观念,是教化人民的工具。这种音乐思想,促使他提出了新的“乐教”的主张。他把音乐有意识地贯彻到诗、礼中去,把乐教与诗教、礼教结合起来,甚至把乐教看成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我们从他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一观点。孔子认为人们都要接受音乐教育,只有进一步实施乐教人们的修养才能得到提高。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改革方针打破了贵族垄断音乐的局面,使更多的人接受到音乐的教育,培养出了如公孙尼子这样的音乐家。公孙尼子继承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写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在这本书中公孙尼子提出,对人们进行音乐教育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是为了教育人们“平好恶”,使人们成为统治阶级所需求的人才。这一音乐思想的提出在客观上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荀子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兼收百家,最终形成自己的音乐思想体系。荀子的音乐理论是最系统的,其音乐思想在《乐论》中有详细记载。荀子肯定了人们的日常音乐活动,认为音乐是人类感情所需要的,因为音乐可以使人向上。荀子看到了音乐的巨大社会功能,认为音乐能够教化人的内心,还能教化政治,从而达到“和”的目的,这一点在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荀子主张用音乐引导人,使人的心灵变得纯洁,他发现音乐能起到感动人心,陶冶性情,使社会关系和睦的作用。所以荀子十分重视后天的礼乐道德教育,他实施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移风易俗,所论教的内容也是“雅颂之声”。在音乐教学内容上,荀子主张学习雅乐,因为“中和”为礼乐的基本特性。“和”要求平和,反对过与不及,“中”而“不”就是“平和”,这就是他的“中和”音乐思想。荀子和孔子一样,也主张礼、乐配合治人治国。
荀子对音乐很重视,但并非一味强调娱乐,他认为推崇音乐的前提是“重己轻物”,也就是说要把个人的修养放在首位,不要被感官享乐所左右,否则将适得其反。他在音乐教学中所论教的内容是“雅颂之声”,而这种以道德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使当时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为后世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当代音乐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音乐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及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发现该时期的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意识到音乐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现阶段,更是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受重视不够的问题始终存在,对于音乐教育者而言可谓是任重道远。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与德育紧密结合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以规范教育与审美教育为一体的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强调对音乐尽善尽美的追求,注重音乐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对于进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我们在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中绝不能忽视古代音乐教育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
注释:
①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37.
②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9.
③吴晓明.浅谈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音乐思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参考文献
专著:
[1]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
[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扬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5]李福顺,刘晓路.中国春秋战国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
[6]朱启新.中国春秋战国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83.
[7]蔡仲德.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8]刘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9]毛礼锐,翟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论文:
[1]陈艳.略谈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观.郑州大学学报,2003.
[2]朱志德.孔子的音乐思想.武陵学刊,1995.
[3]金尚理.先秦音乐与儒家的礼乐理想.孔子研究,2003.
春秋时期的主要乐器有钟、鼓、笙、謦、琴、瑟、龠(笛子)等。在这些乐器中,最常用的是钟鼓,在诗经中涉及乐器的十一首诗中,十首提到了钟鼓,《诗经》中有一首《鼓钟》,描写了七种乐器。节选如下: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此诗是描写乐器种类最多的一首。内容是思念古代贤德的君子,感叹他们曾经美好的德行已经失去,基调是忧郁悲伤的。在使用乐器方面,诗中描绘到的乐器有钟、鼓、笙、謦、琴、瑟、龠(笛子)。《鼓钟》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君子立于淮水之畔,演奏乐,敲打钟声锵锵作响。这种音乐与君子的德行不相匹配,所以贤者为之忧心,为之悲伤。《毛诗序》直言此乐是乐,但是没有说明何为乐。汉末王基解释说:“所谓乐者,谓郑、卫桑间濮上之音,师延所作新声之属。”三国时魏王肃解释说:“凡作乐而非所,则谓之。,过也。幽王既用乐不与德比,又鼓之于淮上,所谓过也。桑间濮上,亡国之音,非徒过而已。”这种解释强调了《诗经》的讽刺功能,与原意有所歪曲。其实,诗歌只是抒发了一种忧伤的、焦虑的情感。
诗歌的最后一节描写的是雅乐,就是配合很好的乐曲。“鼓琴鼓瑟,笙謦同音”,是指堂上堂下八音克协,配合协调。诗歌中只提到了琴、瑟、笙、謦配合协调,郑玄注解说是“八音克协”。笔者以为郑玄注解很有道理。理由有二:一是关于“八音克协”出现在《尚书》之中,说明“八音”出现的年代相当早,春秋时代的乐器至少不少于《尚书》中的“八音”。关于“八音”所指,《周礼?春官?太师》注解说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诗中只出现了锺、琴、笙、磬四种乐器,分别指金、石、丝、匏这四种乐器,根据诗歌语言简练的特征,以这四种乐器代指“八音”也合情理。
在祭祀重要物品的时候,或者招待嘉宾的时候,往往钟鼓齐鸣奏乐。看来钟鼓之乐是隆重的形式。
《诗经?彤弓》用复沓的形式,分别用“中心贶之”、“中心喜之”、“中心好之”,表达了对“彤弓”的重视、对“嘉宾”的友好、喜爱、尊敬之情: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就是红色的弓,周王所赐。因此,“我”非常重视它,当嘉宾带着彤弓赐给“我”时,“我”非常高兴,毕恭毕敬地把彤弓“藏之”、“载之”、“櫜之”,然后设宴奏乐,款待使者。诗歌用彤弓来起兴,连续三段重复使用“钟鼓既设”,烘托了一种庄严盛大的气氛,强化了情感的抒发。
在《诗经?执竞》中,还出现了“筦”,其中说:“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还有《诗经?有瞽》出现了八种不同的乐器: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诗中包含两种管乐器:箫、管;六种打击乐器:田,大鼓;县鼓,悬挂的鼓;鞉,古同“鼗”,摇柄鼓,俗称拨浪鼓;磬,石制打击乐器;柷,木制如方匣的打击乐器;圉,乐器名。可见,在春秋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比较丰富,有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其中以打击乐器种类最为丰富。
二、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的演奏最讲究配合,《诗经》中凡是演奏乐器都体现了乐器的配合。最为明显的就是钟鼓的配合和琴瑟的配合。体现钟鼓的配合的诗歌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体现琴瑟的配合的诗歌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中在形容夫妻关系好的时候,往往用琴瑟合奏来比喻,或用于描写君子追求淑女,说明当时琴瑟经常用来配合演奏,多反映夫妻或恋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情感。
大型乐舞需要多种乐器的配合,主要体现在《鼓钟》《执竞》这两首诗中。在《鼓钟》这首诗中,最后一章体现了“八音克协”的演奏境界,也是“礼”的最高境界。《执竞》描写祭祀周宗庙的情形。虽然只有五十六字,却勾勒了整个祭祀的过程:祭拜、奏乐、宴享。
奏乐也出现了四种乐器:钟、鼓、笙、管,描写了鼓乐演奏的盛大场面。在不同的情境下,音乐的风格也是不同的,表现恋情的音乐是舒缓的;配合祭祀的音乐是庄严、肃穆、平和的。当时诗乐舞是一体的,《诗经?邶风?简兮》就描绘了一场盛大的乐舞。舞者手中所持之物有“辔”———缰绳;“龠”———笛子;“翟”———野鸡尾,在演出精彩的时候,还有王公的赏赐,赐爵———赐酒。当时还有唱和之风,《萚兮》云: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女:尊敬的各位来宾、
男:现场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国庆将至,xx佳园小区走过了八个春秋,带着满腔的激情,我们迎来了小区首届文艺晚会。今晚我们在这里相聚,欢度国庆!
女:相逢是首悠扬的歌,
男:相识是杯醇香的酒,
女:相处是南飞的雁,
男:相知是那古老的藤。
女:最美十月天,热情奔放。
合:我们有万言千语欲吐为快。国庆盛典是我们进展风采的时刻,是我们尽显xx新貌的良机。
男:年逢喜事精神爽,我们借着柔和的灯光叩开你的心扉,让爱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在小区放飞!
合:用歌舞谱写乐章,用祝福演奏和谐!
男:今天的晚会是xx健身舞蹈队组织的自娱自乐活动。目的是希望小区人关心、支持小区的娱乐、健身活动。让我们的小区更加和谐、更加有品位。
下面,文艺演出正式开始! (鼓掌)
首先,请欣赏舞蹈《相约北京》……
一曲优美的舞蹈,跳动的是青春的靓影,洋溢的是欢乐的情谊!
我们小区人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娱乐是丰富多彩的下面请欣赏太极剑表演……
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万紫千红总是春,欢天喜地总是情,下面请欣赏灯笼舞《欢天喜地》……
男:秋风摇曳,“火苗”跳动,下面请欣赏舞蹈《火苗》……
女:长绸飘飘、歌声悠悠,一曲《南泥湾》带着我们一起回到那如歌的岁月!请欣赏舞蹈《南泥湾》&he
llip;…
男:每个小女孩都是天使的化身,儿童的岁月,有歌,有梦,更有欢笑,下面请欣赏小朋友表演激情四射的拉丁舞《伦巴》……
女:百花争艳,欣望江山万里秀,万民同庆,欢颂祖国万年春,请欣赏长袖舞《吉祥颂》……
男:悠美的长袖舞让我们回味无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异域风情,请欣赏印度舞《欢乐跳吧》……
女:欢快的印度舞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的心情,下面请欣赏老年朋友舞蹈《黄梅戏对唱》……
古代春秋时候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地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经济十分落后,交通十分不方便,物产丰富但是资源严重错配,国君有强国的愿望(will)但是没有好的愿景(Vis-ion),对外树敌,对内又没有好的人才。没有钱、又没有好的声誉,在列国当中只有挨打的份。这个地方就是齐国。公元前689年,齐桓公姜小白继位时,齐国就是这个样子的。等到齐国的鲍叔牙推荐管仲(管夷吾)时,齐桓公才发现,原来和他有过一箭之仇的管仲正是他称霸天下必不可少的人才。管仲向齐桓公说,你要称霸诸侯,就必须使你的国家“富国”、“强兵”,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君臣之间策划了前所未有的城市营销计划。在整饬旧制的基础上,对各项制度加以改进。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提高耕种技术,又大规模拿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入海捕鱼。离海比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别的东西可以不买,盐是非吃不可的。为了吸引投资,齐国广建驿馆,修路,又建了许多夜总会(女闾),广开税路。自此,齐国日趋强大,齐桓公终于圆了他的梦想,成为春秋时代的头号霸主。齐国也成为春秋时代最大的市场。
全球现在进入了一体化的时代,中国大陆也完成了对外开放的阶段。国内的企业纷纷翘首远望,未来的全球不再是美帝、欧洲列强的天下,狭隘的政治因素不再是影响我们经商的版图。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有机会,无论是上海或纽约,对商人来说,地理的因素并不是影响做生意的原因。
一个城市的经商自由度,直接影响到商人投资的欲愿,香港人一直以来,都以全球经商最自由城市的美誉而骄傲,全球的商人云集这个弹丸之地。它的房价最贵,它的公务员是全球同行收入最高的。经商的可见成本非常之高。但是它的配套却十分的完善,使得商人们愿意来这里做生意。香港在经过“非典”之后,大肆对外宣传香港的旅游业,使得香港的旅游业迅速增长,现在香港的游客不仅追上了“非典”之前的数字,还比“非典”以前增长许多。
香港对旅客的吸引点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购物天堂”,其他的就和周边地方没得比了。娱乐不及澳门、观景不如内地。
关键词: 孔平仲 杂体诗 诗戏
孔平仲,字毅父,一作毅甫,北宋临江新淦人,与兄长孔文仲、孔武仲俱以文章名世,于北宋末享誉颇高,号称“临江三孔”,存世诗文有《清江三孔集》。时人多把三孔与二苏并列,可见当时三人盛名。三孔中,诗歌存世最多且尤工者为孔平仲。
翻开《清江三孔集》不难发现,孔平仲有三卷诗题为《诗戏》单列,何谓“诗戏”?细读得知,这些诗皆人名、药名、回文、集句之类,盖为诗人游戏之笔,因得“诗戏”之名。此类诗早在两汉魏晋即已产生,唐人皮日休在《松陵集・杂体诗序》中总称为“杂体诗”,与古诗、律诗等正体区分。宋以前,杂体诗尚难入文人法眼。宋继唐后,尚变,在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上转为以俗为雅,于是宋人一面视杂体诗为游戏,一面又喜为乐作。杂体诗发展到宋代,终于在士大夫文化天地的诗苑占有一席之地。但宋代诗人的杂体诗创作多偶一为之,以显雅兴,如平仲大量创作杂体诗并集中编集的诗人却不多,苏轼亦赞其“好学怜君工杂拟”。三卷《诗戏》共收录孔平仲杂体诗共九十六题百余首,约十数种。是继皮日休、陆龟蒙《松陵集》后又一次个人创作杂体诗的。
今我欲从中撷取几种游戏意味较浓且能体现孔平仲创作才情的体式,与读者共赏其中妙趣横生处,体味宋人以作诗为智力遣玩、人文娱乐的风气。
1.人名诗
顾名思义,人名诗就是在诗句中嵌入人名,所嵌人物事迹与诗歌内容并不相涉,仅是利用人名用字的双关含义使诗别具一格。宋王安石、苏轼皆有人名诗。平仲更是钟爱此体,其《诗戏》中有人名、妇人名诗多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和萧十六人名》(卷二十六),此诗共六首,其一云:
赣江淹泊嗟旅滞,夜雨萧萧复无睡。乡程千里断书来,律管仲冬迎日至。空山屈曲环高塔,与子游嬉同眺视。日沉北陆云冥冥,晚景丹枫照川。兰房凤枕可自娱,桃李寻春旧游地。便将跃马超然往,向人直不疑心事。婵娟一笑应奉留,醉倚王孙宝钗坠。更持大白起祝君,偕老子须坚此志。
诗抒写仕宦旅途中思念友人之情。十六句各嵌一人名,依次为南朝宋人江淹、唐人萧复、唐人程千里、春秋人管仲、唐人曲环、春秋人子游(言偃)、西晋人陆云、西汉人景丹、西汉人房凤、西汉人李寻、三国人马超、西汉人直不疑、东汉人应奉、西汉人孙宝、战国人白起、春秋人老子。
所嵌人名始于商周终至隋唐。这些人名有的引自史书,有的引自其他杂著和民间传说,范围十分广泛,人名涉及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正印证了《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孔平仲本传所言,其“长史学,工文词”。更为难得的是,平仲诗中所嵌人名皆用本字,不用假借。在如此长的篇幅、如此多的限制中仍能自如吟唱,足见诗人才学之深广。
2.药名诗
药名诗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宋代,王安石、黄庭坚等都有药名诗传世,清张道《苏亭诗话》特提“东坡诗好使药名”。宋人最早写药名诗并有专集之人为陈亚,可是陈亚的药名诗散佚严重,仅有少数篇章及零句流传至今。而平仲创作的药名诗流传至今颇多,故祝尚书称平仲为“陈亚之后最负声望的药名诗人”。平仲《诗戏》中药名诗数量多达24首,诗中所嵌药名多达数十种。
他的药名诗均为每句嵌一药名。如《新作西庵,将及春景,戏成两诗,请李思中节推同赋》(卷二十六):
鄙性常山野,尤甘草舍中。钩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客土依云实,流泉架木通。行当归老去,已逼白头翁。
柞叶何摇落,今逢淑景天。山椒红杏火,岩石绿苔烟。炉火沉香烬,琴丝续断弦。忍冬已彻骨,衰白及长年。
诗人描绘了自己于新作西庵中钩帘赏景、焚香弹琴,怡然自乐的闲情逸致。然不识药名之人,很难看出诗中竟然藏了常山、甘草、卷柏、防风、云实、木通、当归、白头翁、柞叶、景天、山椒、石绿、沉香、续断、忍冬、白芨等十几味中药,融药名入诗而又不留痕迹,可谓出神入化。
有的药名诗还仿照唐皮日休、陆龟蒙把药名与离合结合,将药名离于前一句末字和后一句首字。如《药名离合寄孙虢州二首》其二(卷二十六):
孙八远在虢,丹霞绚崖苍。耳目虽清远,志愿多参商。陆沉众人中,白首滞铅黄。耆英绍前烈,当复佐兴王。
该诗嵌苍耳、远志、商陆、人中白、黄芪、列当等药名于诗句首尾,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鼓励。
另有一首药名诗《再作药名诗一首寄甫,并用本字,更不假借。此诸名布在〈本草〉中,虽或隐晦,然以为不当但取时俗之所知而遗其所不知,亦君子之用心也。至于搜索牵合,亦可以发人意思而消磨光景,请甫同作》,诗题吐露了孔平仲创作此类诗的初衷,“发人意思”是指锻炼智力,与求难相关;“消磨光景”则指娱乐功能,与求趣关涉。其实,这不仅是平仲写药名诗的理念,而且是他杂体诗创作的整体用心之处。孔平仲对药名诗的兴趣,盖出于宋人趋向雅趣的性格追求。在茶、酒、琴、书、画等日常生活的琐细事物成为宋代诗人笔下的诗料之时,药名诗成为时髦也在情理之中。
3.一至七言诗
此体特点是句式由一字逐句增加到七字,每种句式重复一次。鄢化志于《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云,此体形式起源于隋释慧英所作的逐句增加二字的一三五七九言诗。因其由少渐多的句式在分行排列时形状为浮屠宝塔,也称其为“宝塔诗”。中唐时此体颇为流行,平仲《一字至七字送梦锡托疾引归》(卷二十八)亦为此体,诗云:
行,行。夙驾,宵征。秋渐老,雨初晴。黄叶归思,青山去程。随身一雁远,入眼故乡明。流水光阴可惜,浮云轩冕皆轻。把酒日飞鹦鹉盏,寻花更到凤凰城。
4.集典切姓体
即集中与某个姓氏有关的典故,运用于诗,以褒扬其族望家。平仲《戏张天觉皆用张姓》一诗全篇切张家典故,诗云:
踔跞英才比孟阳,合排三戟坐朝堂。鲈鱼莫忆江东,竹叶聊煎仲景汤。屡羡青钱文甚美,尝乘白马谏何强。知君每厉霜雪操,未怕朱云请尚方。
当路埋轮气概慷,身长九尺貌堂堂。高吟当似封侯祜,巧诋宁同小吏汤。幽阁画眉多窈窕,华颠饮乳自康强。知君博物饶才思,近试家传辟谷方。
经考察,以上诗句分别切合西晋张载,唐张俭,西晋张翰,东汉张仲景,唐张,东汉张湛,梁张充,西汉张禹,东汉张纲,唐张镐,西汉张汤,西汉张敞,唐张旭,西晋张华,西汉张良等。
5.笔画诗
古杂体体式至宋已如百花盛开,然平仲沿袭各种古杂体之余仍力图新变。《清江三孔集》卷二十七中《十画农谣一首》《十画惜别一首呈陆亨儒》《九画一首》《八画一首》《七画一首》《十画四言》等即为例证。细心观察后不难发现,以上诗的特点在于诗依题各字笔画数完全相同,如《十画农谣一首》(卷二十七),诗云:
春雨津浃洽,秋苗香芬。京坻看便是,完固促修。
此诗各字依古代算法笔画数皆为十,其余各诗每字笔画数亦均与诗题所标一致。这种诗中各字笔画数相同的体式未见前人有尝试,可看作是孔平仲新创,笔者姑且名之为“笔画诗”。
由以上所举孔平仲三卷《诗戏》数例,不难发现“北宋时代,随着文人群体扩大和交游互动的频繁,作诗成为人文休闲的一个基本活动方式,变得普遍和日常。对诗歌艺术的深厚修养和创作技巧的熟练掌握又使得文人群体有能力以作诗为智力遣玩、人文娱乐的手段”。因此,杂体诗唱酬之风于文人间特别流行。于是,平仲与诸友于酒间席上雅会之时,聚散分离吟唱之际,品藻调韵,玩弄机警,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趣谈。
参考文献:
[1][宋]苏轼.[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清]张道.苏亭诗话[M].清道光19年(公元1893年)刻本.
[3]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海伦·凯勒的自传。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读出了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真诚希望人们珍惜眼前的一切;对光明的向往,祈求上帝给予她三天的光明。海伦·凯勒想看到的事物有很多,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即使海伦·凯勒又聋又失明,也在无声无色的88个春秋里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成为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物。那拥有光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海伦·凯勒在书中告诉了我们:“失明的我想给所有看得见的人一个忠告,好好利用你的眼睛吧,就像你明天就将永远失去光明。”
我读完这本书后,做了一个生活体验,在家里戴上眼罩过一天。清晨,我起来上厕所,却撞了个东倒西歪。起床后,摸了半天才找到杯子和洗脸盆。吃早餐,只闻得见香味,吃不着东西,我真是郁闷至极。想玩电脑,却看不见鼠标,我气得猛敲桌子。好友打电话找我出去玩,我正准备答应,又想起带着眼罩呢,只好口上说有事,心里不停的痒痒了。我既无法看书,又无法娱乐,我心急如焚,恨不得让这一天彻底消失。到了晚上,我迅速摘掉眼罩,打开电视。我感叹道:“做盲人真难啊!我这只有一天,海伦·凯勒却是88个春秋啊!”海伦凯勒的故事深深得激励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
好书像一只默默无闻的萤火虫,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好书像一把金色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好书像一级级智慧之梯,让我们走上知识的巅峰;好书像一个指南针,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大道;好书像一味良药,医去我们的懵懂无知;好书像一块面包,充实自己的大脑;好书像一位好朋友,无时不刻的陪伴着我……
安徽合肥安徽省合肥市南门小学六年级:蒋沛珊
歌舞伴饮 在我国,宴席间配以音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周朝,君王进食时,就以音乐助兴,宴席完后,还要在乐声中将剩下的食物送回厨房。《周礼・天官》有“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率食,以乐彻于造”的生动记述。
唐时,玄宗与后妃经常在兴庆宫内的龙池,举行宴会招待诸王。席间乐声欢奏,唐明皇喜爱羯鼓,声音最为高亢,而其他乐音相比之下则有些黯然失色。为此,诗人李商隐写道:“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唐时宫廷最有名的歌舞节目为《霓裳羽衣曲》,据说该曲由明皇所作,而舞姿则以杨贵妃为最。大诗人白居易说他在元和年间侍候宪宗时,曾经参加昭阳殿里的宴会,非常喜爱这个舞蹈,其诗曰:“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是最爱霓裳舞。”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文人饮酒时的一种游戏活动,参与者坐于弯曲的流水两旁,酒杯放在船形的载体上,随水漂流,漂到谁的面前,就必须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
公元353年,书法家王羲之邀约亲友在绍兴兰亭修禊时,共41人参加笔会,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流觞活动后得诗37首,汇为一册名《兰亭集》,王羲之作序并书。这就是名扬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贴》。
酒会上传花,在民间也很盛行,据说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所创。欧阳修在江苏扬州任太守时,建造了江南有名的平山堂。每逢夏天,太守常携带宾朋到此宴饮,并专门差人从邵伯湖折取荷花百朵,分插四座。游戏开始时,便命官伎作乐并以花传客,当乐声戛然而止时,花在谁的手上,谁就认罚,必饮酒作诗。这种活动后世称为“花会”,与我们现在的“击鼓传花”形式非常相似。
席间投壶 席间投壶也是古人的一种游戏活动,宴会主人设置这一项目,既可使来客多喝些酒,表示自己的盛情,又能增添宴会的欢乐气氛。游戏时,投壶者要把枯木制的无镞箭,投向1.7~3 m开外的壶口中,以投中多少来决定胜负。投壶前要指定一个“司射”,其职责如同现在各项比赛的裁判员。投掷完毕,由司射宣布“胜饮不胜者”,意思是优胜者让输的一方喝酒,并令奏乐。
投壶在春秋晚期已流行于社会,到旧中国时更为盛行,男女可同时坐在一起,边喝酒边投壶。据传汉代的郭舍人在投壶时,能使箭杆投中壶口后反弹到自己手中,再连续投之。晋代有一官家婢女,也精于此道,甚至能隔着屏风投壶,命中率颇高。明代的苏宣父在席前投壶,可背着身子投;百发百中,他还能同时抛出三支箭杆,分别投中三个壶口。其水平之高,可谓神乎其技矣。
行酒令 行酒令也是民间饮酒时助兴的一种娱乐形式,它始于春秋时代。有些酒令斗智竞巧,很能启迪心智,交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