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范文

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

第1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范文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1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2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解读】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 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3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

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第2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范文

通过高中新生入学检测来看,学生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相对零散,知识不成系统。初中教师的授课方法基本雷同,无非是让学生将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按照考试的不同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下来,课下进行记忆。由于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多将地理复习留到考前突击完成。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感到乏味。升入高中后,由于课标规定的内容在难度上不断增加,他们感觉到地理更加难学、不好理解。尤其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对于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多数学生感觉课本上的知识点较初中课本上的较难,有时明明已经懂了的知识点,在做这方面的练习题时还是不会做。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发现解决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教学问题对于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很重要。

二、重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与态度势在必行

多数初中生认为地理是“副科”,是因为在中考中地理学科的分值比重小,有的省份干脆就不考地理,在八年级就结课了。九年级时为了给所谓的“主课”让位,干脆就取消了地理学科的讲授,即使课程表上有这一科目也没有上,形同虚设,七年级、八年级开设此科也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一来初中学生就打心底里认为地理是“副科”,家长也不重视,所以学校的地理教师上课也没有兴趣,他们就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多讲几句,非重点和学生能懂的内容就一带而过了,甚至是直接让学生在书上画,课下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背一背。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就更不重视,对考试成绩也不在乎,认为反正分值在总分中的比重也小,学不学习都无所谓。升入高中后,这些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再学习高中地理是相当吃力的。对那些八年级就结地理课的学生更是如此,扔了一年的地理知识已经都忘得差不多了。

因此,高一教师的首项任务就是要通过介绍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转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通过讲授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来端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帮助高中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地理知识的状态,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从而为学生下一步升入高等院校奠定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

三、摸清学生地理基础,因材施教

如实地掌握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十分必要。笔者在上高一年级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时,首先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掌握情况。最后在课下通过与学生座谈掌握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了解完后,笔者认真地分析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归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转变他们的态度。

第3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范文

一、转变学生对地理课的认识

地理在初中阶段,中考不作要求,学校不重视,老师上课只是把大概内容一讲,学生在书上一画,学生把它当副课看待,认为地理学习,只要看一看书,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了。到了高中我们教师要转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和学法,介绍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重要性,高中阶段的要求,高考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地理的学习是为将来走上社会和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奠定基础。

二、调查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

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对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进行书面调查。认真阅读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

三、认真研读初、高中课程标准

初中阶段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高中阶段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只有认真学习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根据学生调查结果,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四、教学过程的衔接

初中阶段,基础知识点比较多,但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很少谈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中以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上初中教材,并在课前预习,在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中引出高中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高中必修3“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部分,涉及到初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的中国政区(中国在地图位置,主要邻国及领土组成;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简称及在地图上位置);中国地形(五种基本地形及特征,中国地势特征,我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名称及位置);区域差异(我国四大地理单元概况,我国南北、东西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等知识点,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前提下去学习,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

第4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复习课问题导学实践方法

一、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原则

1.聚焦关键性

复习课并不是指教师将所有讲过的知识再一次地讲解一遍,这不是复习课的内容形式,它应当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对于基础知识,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提醒学生自己课后复习,而对于重难点知识和易混淆知识则要着重讲解,这就是问题导学法应用原则中的聚焦关键性。以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中的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例,这一节中有一个概念性的小知识点,即“经纬网”,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复习,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应当聚焦“经纬网的应用技巧”,着重让学生理解应当如何利用经纬网来计算距离,而不是仅限于知道概念,唯有借助精准的问题才能深入到应用领域,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识点中最关键的部分。

2.梯度递进性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但受限于时间或精力,有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可能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上,而复习课就是为了拔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时,应当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递进性。以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中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为例,在复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就要从普遍性规律到具体个例,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大影响具体到重要海域的洋流(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我国大陆沿岸的沿岸流等),再到近些年比较特殊的一些洋流自然现象。唯有在复习课上将问题设计得具有梯度递进性,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在复习的过程中从浅层认知提升到深层认知,从基础内容向拓展内容发展。

3.启发探究性

学习是一门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它不仅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行动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思维上的灵活性和思考性。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复习课时,还应当将问题设计得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以激励学生不断思考。以必修二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例,这一章节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要协同共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很多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很多对策与措施,那么在复习课上,教师在设计这部分内容的问题时,就要着重让学生思考教材中提到的对策与措施的立足点、实施条件、实施难度等,让学生借着问题一探究竟,而不是机械式地默写或者背诵。

二、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1.核心问题的拆分

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点难度系数大,变换形式多,涵盖的知识点密集,可以被设计成不同的题目。因此,针对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应当采用核心问题拆分法。以必修一中的“区时计算”为例,教材在讲解时区与区时的计算时,介绍了两种方法,分别是公式法与数轴法。其中,公式法又包括了求时区、求某时区的中央经线、求时区的范围、求时区差、求区时等,这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实际上,当学生学习完这个章节后会发现,涉及这一知识点的计算题目非常多。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将这个核心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如已知经度如何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如何计算经度?已知经度(时区)如何计算区时?已知区时如何与地方时进行换算?已知目的地的静态时间如何计算飞机飞行后的动态时间?给出一幅日照图如何计算区时等。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绝大部分都有计算的规律或者定律,这些都是融合了一整章的知识内容后得出的,是知识整合的一个结果。教师采用对核心问题的拆分回答法,可以巧妙地将地理知识融合在关联问题中,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复习知识,在解答完一个又一个问题后就可以对知识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而不会受限于教材知识的编排或者章节的分割。

2.分支问题的聚拢

与核心问题的拆分相对应的,就是分支问题的聚拢。在教材中,有部分内容是通过不同章节以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一个主题的,面对这种类型的知识,教师在第一轮教学时已经对知识点进行了拆分讲解,那么在复习时就要将这些分支问题都聚拢在一起,使其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中的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为例,在这一节中,教材先后介绍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等,并在讲解中附加了具体的种植物,以辅助说明。当我们学习完这一章的内容后会发现,它要讲解的是“农业自然区位”。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围绕“农业自然区位”将分支问题全部聚拢在一起。比如,种植业需要满足怎样的自然条件?林业需要满足怎样的自然条件?畜牧业需要满足怎样的自然条件等,按照这种思路,先后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甘蔗、甜菜、棉花、水稻、柑橘、苹果等农业类型或作物需要满足的自然条件都梳理出来,当学生逐一击破这些问题后,关于“农业自然区位”这一主题的知识也就清晰无误了。

3.生活问题的延展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基本目的之一,也是教师在复习课上应当把握的一个方向,即让课堂知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地理知识融入实践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高中地理复习时,可以围绕生活问题进行相应的延展。以必修三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为例,这一章节主要讲的是地理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上的各种应用,这实际上是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话题。比如,第三节提到的“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定位”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用到的功能。比如,打开地图类APP,通过定位让APP为我们设计路线,带我们到想去的地方。比如,打开餐饮类APP,通过定位寻找自己周边一定距离以内的餐饮店。比如,打开微信APP,在发朋友圈动态时选择显示地理位置,让朋友们知道自己置身在哪里等。教师在复习课上可以运用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根据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设计和复习问题。比如,定位的原理是什么?定位的准确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定位的过程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等,用这些问题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将理论的地理知识实际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复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的价值和魅力。

三、结语

与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要求学生具备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运用,地理图表的解读和手画等。因此,在复习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对概念的记忆逐渐提升到对概念的消化,从对练习题的解答到对潜在规律的抓取,从对同一物象的理解到对类似物象的举一反三等。与此同时,复习课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思考能力。基于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活动,在秉承聚焦关键、梯度递进、启发探究这三条应用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来“盘活”学生已掌握的地理知识,使其焕发出别具一格的风采和魅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范文

如果想学好高中地理,可以从“听、练、记、读、用、复”六个步骤入手。

一、听

听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听讲的目的是抓住重点,提高注意力,防止走神,提高听课效率。

二、练

练就是多做练习。多做练习,是许多同学取得优异成绩的终极法宝。

三、记

记就是记忆知识点。记忆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虽然地理不比政治,但是仍有许多知识点需要记忆,要把课本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理解、记住,并充分运用到每一道题和每一次考试中。此外,课堂上前30分钟是最为关键的,应认真掌握好重难点,对于老师要求记忆的内容,千万不可马虎,要牢记。

四、读

读就是要学会读图。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它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所以必须重视地图。读图的时候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

第一步:看图名,明确图中表示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步:看图例,了解图中要表达哪些内容;

第三步:看坐标,明确横轴、纵轴的变化,注意单位;

第四步:看变化趋势,了解数值的变化特征,注意“拐点”,必要时要画辅助线和加以计算。

读懂了地图,就为解答图表类题目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读图不是简单地看图,我们要注意图中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图例和注记,要将图中的知识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构建解题答案。总之,只要加强对图表的审读,以及对题目分析和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就一定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地理试卷。

五、用

用就是学以致用。地理是一门兼跨文理的综合学科。研究的对象上至宇宙空间,下至海底深处,大到关注当今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小到关注我们的衣食住行,这是一门密切联系生活,可以学以致用的学科。如运用地图可以让学生判断某地的地理位置,由此可推断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地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地的农业、工业、交通、聚落分布的特点等,推测当地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学习了热力环流,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巴山地区晚上多夜雨;学了气旋的相关知识,我们可知台风到来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台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对生活有用。这样,把学过的地理原理应用到生活中,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六、复

第6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范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稳固的发展,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来说,推崇将教学理念更加生活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势,可以传授课本上知识点的同时,更加的融入生活,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但是,纵观目前的发展形势,我国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正处于一个交替的时期,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新兴的教学方法之间进行系统的转换,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注入到地理教学中去。但是,在进行整体交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阻碍发展性的问题,传统的理念不容改观,新进的方式不成熟等等,将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推上了一个地域性、资源型、方法性具有一定差异特点的局面。下文将详细的产生器差异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

1.1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方法之间有很多相抵触的因素,十分明显的同时并深入的影响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推广的步伐。我国的教育事业遍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地域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这些方面在我国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上体现的十分明显,城市中的学生,由于视野开阔,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比较超前,在通过此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上面比较容易接受,会加快地理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中的步伐。

1.2对于教育事业所涉及到的教育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为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推广中遇到了阻碍,使其在运用范围中受到局限,得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区域稳定,但是其中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在进行教育资源配备上面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学质量及师资配备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并且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产生难易区别。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这种教育资源的根本差异显现出来的效果十分的显而易见,对偏远山区来说,地理教学生活化将很难实施,主要因为教师人员的缺失,地理模型的配备,课程安排不科学等因素造成的。

1.3教育工作的主要体现方式是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其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生活化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综合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将高中的地理生活化教学进行推广、结合、分析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多的问题。将对于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初衷造成影响,使其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有序的发展。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因素影响莫过于,面对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推广中,教学理念不具备完整性,使用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大多数用到的方法也是依据传统的教学理念而演变而成的,其发挥的效用不足以适应如今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体质,因此,对于高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来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对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进行简单剖析

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来说,融入生活化的理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能调节课堂上的气氛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掌握课本上知识点的同时,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便于清楚牢记。下面对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种方法体现来着重阐述。

2.1地理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地图作为专题的课程设计与实际的生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地图的学习、认识、看懂的能力水平。地图是地理课程的主要围绕点,整个课程的设计将是以其为中心展开的,也是地理教学中比较难的重点部分。因此,采用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将为地图的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给学生到来简单、高效的学习方法。下文将对于具体的课程要求进行举例阐述。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节是关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图的讲解,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会有以下的步骤:首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前,教师要提前进行备课安排:教书根据书本上进行总结性的将我国的季风气候的分类进行清晰,根据学生生活所处的区域或者学校的具体区域等环境来进行季风气候区的认识,并结合实际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通过对我国的不同地方的地理特征的不同,可以区分出各个季风区。组织学生感受所处环境或者生活周边的的气候特点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明了在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中,各个区域季风气候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将同学们的发言与老师的补充作为问题的总结,从而完成整节课程的教授。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工作要有具体安排: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对于书本上关于季风区的分类,分类标准,所涉及到的区域特点等结合地图册进行详细的讲述。然后针对班级里的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进行提问,对其家乡的气候、降水等特点进行阐述,根据此自然特点,找出所处的季风气候区。然后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小组内学生来对于家乡的气候条件进行阐述,根据课本所讲述的区分季风气候区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其所处哪个季风气候区。此种方法可加深同学们对于各季风气候区的特点印象,方便记忆。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对本节课讲述的知识点进行复述,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最后,将进行教学方式的总结,通过此种生活化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于复杂的地图信息的理解能力增强,提高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高效性。

2.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使知识变得更加易懂的同时,也增加了实际知识点的操作能力,使整个地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素质化。在高中地理课作为一门最贴近生活的课程,其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来源与生活,因此,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融入生活,会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简便。下面将根据具体的地理实例进行生活化方法的分析。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节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会有以下的方法:教师可在上一节课中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知识进行讲解,并将知识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并留出生活化操作记录空间,并在下节课前安排学生在室外利用影子测量太阳的实际高度角,之后,结合当时所处季节,记录当时的季节、气候等要素,在对太阳高度角计算后得出太阳此时直射维度,从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地理知识点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3.1地理教学的现状要求地理教学生活化。传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教育问题是全国人民所十分重视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统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基本没有太大的联系,这样就是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大部分的教师目的比较明确,为了应付高考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讲学习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点的归纳运用以及阶梯技巧分析等方面上,放弃了对于课本本身的生活元素的找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难与生活相融合,将学习的目的偏离了生活的轨道,把具有生命力的课程讲述的枯燥无味,这种教育方式肯定都会被取代,因为生活的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生活中的感悟在课本及教学中不能领悟到的,地理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区使学生融入生活,才能更好的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3.2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因为将地理教学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所以,地理教学的内同更多是源自生活的同时高于生活,它是对于各种自然现象进行探索、发现、揭秘的过程。如果想要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对于地理进行探索及学习,就必须让地理融入到生活中去,使地理和生活达到一个平衡点,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习地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多动手,提高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地理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数学内容转变为容易理解的生活问题,及时的了解国内外的信息,真正的做到教学与社会协调发展,使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与时俱进,唤醒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和探索精神。

3.3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需要我国公民具有创造性思维、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等,这就需要教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自然变化、社会动态等,使其能够在生活中学会死来、用于探知、勤于动手。地理学科是社会学科及自然学科的边界学科,综合性质较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走进生活,提高精神愉悦性。

4结论

第7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范文

一、注重高中地理知能的有机联系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必须遵循“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有机地联系高中地理一系列知识(概念、数据、现象、特征、分布、成因、原理、规律等)和能力(图表判读、综合分析等),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与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及其相关区域地理知识整合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掌握河流特征、流域开发自然条件和流域综合开发方向的知识体系及其迁移应用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联系所学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等相关知识以及运用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统计图表判读、地理等值线图判读、地理综合分析思维和对地理问题合理阐释表述等多种能力。

二、注重区域地理知识的典型载体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必须遵循“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借助典型地理区域为载体展开专题知识体系的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教学源自教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典型案例分析的流域开发模式,考虑“高于教材”就需要寻求世界(或中国)地理区域的典型河流流域作为案例载体。研究和运用刚果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我国福建闽江流域等地理区域案例入手,同时结合这些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分布和成因的分析与比较,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学习流域综合开发系列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地理技能,增强区域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三、注重高中具体学情的实际分析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必须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力水平,把握好教学的深度与力度。“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教学立足本校期中测试中的学生得分情况(试卷改编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37题)反馈出存在一系列地理学习问题:学生对流域水系和河流水文特征要素的描述、对流域开发自然背景因素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流利用方式与流域综合开发方向的认识均存在许多不足。同时,学生对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统计图表判读、地理等值线图判读、地理图文信息获取、地理综合分析思维等学科能力有很大欠缺。

四、注重专题教学目标的细化要求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目标必须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进行分点细化描述,突出“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项考核目标及其13项能力要求的对应项目。“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教学主要要求学生做到:①学会根据与获取图文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流域水系和河流水文特征;②学会调动与运用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包括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资源综合开发等);③学会依据流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要素,说明和论证流域综合开发的问题、方向与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④学会依据地理问题设置的应答行为要求,“先抓地理要素,再找关联因子”和“分点描述和综合阐释”进行思考、分析与答题。

五、注重专题知识矩阵的合理建构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必须关注专题的核心理论(或思想)及其与之关联的知识点、知识链,构建专题知识矩阵。“流域综合开发”专题的核心理论是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主要专题知识矩阵和专题教学板图(思维导图)建构如下:

【专题知识矩阵】

1.流域的自然背景

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水系水文特征、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

(1)水系特征:源地、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和湖泊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河道特征(曲直、宽窄、深浅)等。

(2)水文特征:流量、流速、汛期、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

(3)生态环境:植被、土地、河流的水源和水质等。

2.流域的综合开发

主要包括:河流的合理利用、资源的综合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河流的利用方式(获取经济效益)

①供水——建坝蓄水,保证常年的农田灌溉水源和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

②养殖——湖泊、库区发展水产业,增加区域的经济收入。

③防洪——湖泊、水库有效调节和稳定河流流量,防洪抗旱。

④发电——开发水能,促进流域高能耗工业发展。

⑤航运——修水库(保持水位平稳)、挖运河,增加通航里程和效益。

⑥旅游——建立风景旅游区,带动第三产业(游船制造业和经营业)发展。

(2)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效益)

①植树保护——保护山地水源涵养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等。

②水源利用——合理分配河流各河段水源;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

③土地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生态等。

【专题教学板图(思维导图)】

毋庸置疑,地理专题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和学生能力提升极为重要的一环。地理专题教学研究必须立足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地理教材的有机整合,针对具体学情需求,细化教学目标与行为,把地理区域作为一个学生的重要学习载体,科学合理的整合中学地理相关内容作为专题学习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一系列形成纵横有机联系的专题知识矩阵,并通过若干专题多节课堂实践演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地理应考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第8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范文

说到实验,大家自然会想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实验,很少有人会想到地理学科也可以有实验。地理实验是一种运用地理教具、地理学具、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模拟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来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感知活动。地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意之一。达尔文有句名言:“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说到探究,大家自然会想到科学家高深莫测的探索研究,很少有人会想到中学生学地理也可以去探究。地理探究是一种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取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注重讨论、辩论、质疑、启发、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需要学生参与设计、准备、操作、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总结等活动过程,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能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活动的开展。

二、地理实验与地理探究在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这种基本理念强调知识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有所认识。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有“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有“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有“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这种课程目标突出了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展必要的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活动。在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五个让”,即地理原理让学生讲述,地理特征让学生发现,地理规律让学生总结,地理问题让学生探索,地理难点让学生突破。在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

三、地理实验与地理探究在高考中将成为重要考点

第9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 模块教学

200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宁夏作为实验区已是第九年。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式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新课程“一个课程标准,多个教材版本”的情况下,许多中学遵循教学需要和课标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逐步实施高中地理模块教学。

一、课程开设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共包含10个模块。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为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个模块为选修模块。

(二)高一必修课程安排。

按照宁夏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必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在高一开设,依据整个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来看,首先要开设必修1,必修1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和原理,才能解释必修2和必修3中的许多问题,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应用于必修3区域地理中。

(三)新课程教学工作。

高一第一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少部分为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规律、原理的推理、验证和应用,这些课程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教和学的节奏需放慢些,给学生留有理解和想象的空间。

高一第二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2的大部分和必修3为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教学主要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等,通过活动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教和学的节奏要稍快些。

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必修1。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课时不够:通过对必修1与必修上册(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实际需要课时的对比分析,发现每周2课时不能满足高中地理必修1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必修1新授课至少需要30个课时,必修上册新授课需40个课时,两者之比为0.75:1,而必修1实际课时数与必修上册课时数之比约为0.67:1(按必修上册每周3个课时,必修1每周2个课时计算)。按比例计算,必修1至少应增加10个左右的课时才能达到原必修上册的教学要求。

2.针对学生:基础差,困难多,兴趣不浓,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呈现方式多,理解较难。

4.教学效益:课时紧,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输理、轻学习能力培养。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必修1的规定周课时数是2,仅是原必修上册规定周课时数3的三分之二。

2.必修1的内容与必修上册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课时数并不多,必修1又增加了许多“活动”、“问题研究”和“案例”,看上去必修1的章节是少了,但不少内容是原来许多节内容的压缩,给学生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

3.学习进度超前于其他学科教学进度。如大气运动中的受力分析,经纬线的知识等在地理学习时,物理、数学等学科还未讲到,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充,否则学生理解困难。

4.对课标理解的偏差。课标只对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作了比较笼统的规定,导致教材的知识点、教师把握知识点与课标编制人员所默认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们在教学时受老教材的影响都会补充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时间显得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适当增加周课时数。每两周增加1个课时。

(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至少可以将必修1的教学时间安排得更长些,因为必修2和必修3内容易理解,教与学的节奏可以快一些。

(三)适当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如果以上前两点要求均不能满足,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1.深入钻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抓住核心知识。

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科能力进行了比较宏观的阐述,因此通过集体备课,在时间紧张的背景下应该选择最核心的知识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并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参考教研室的相关建议,将核心知识点列出来,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掌握深度要求。

2.灵活处理教材中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活动和案例。

(1)大胆舍去教材中一些设计较难的案例。

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明显较难,对教学内容的帮助不大,可以大胆舍去这些活动或者活动的一部分。

(2)将一些活动内容进行推后处理。

教材中的有些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并运用所学内容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但有的设计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无法深入开展,应推后进行学习。

(3)淡化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课本中有些活动设计较难,对高一学生处理时应淡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只能作为阅读内容去了解。还有些活动开放性太强,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完成。

3.重视学情分析,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低,学生应该能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自主学习、案例等去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在“做”中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二是在“图”中学,建立空间位置关系。三是在“思维”中学,培养地理思维方法。通过分析成因、比较异同、说明关系、评价影响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采用多媒体手段,化解难点,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