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学报范文

物理学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学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理学报

第1篇:物理学报范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3-231X

国内刊号:11-2091/O4

邮发代号:2-18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工程热物理学报》(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的技术科学学术性刊物。由已故世界著名的工程热物理学家、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吴仲华教授创办。主要读者对象为工程热物理专业科技人员及相关高校师生。

第2篇:物理学报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小组互讲;自主学习;组内实验;合作交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学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变。它要求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那么在利用导学报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真正做到以导学报为载体,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能得到有效而且有形的体现,做到导和学的和谐发展?下面结合我开展“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物理新授课利用导学报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导学报基本结构及操作要领

利用导学报进行新授课的课堂基本结构是: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学检测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这五个环节均需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调控、引导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温故互查:内容是上一节课中的重点知识或在本节课中要用到的旧知识。对于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引导,然后让学生回顾。

方法是:二人小组互讲,组员给组长复述,组长检查纠正。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旧知识复习一次。能说出来就能会,就能达到及格水平。它是大面积提高全班学生及格率的重要方法,也是训练全班学生特别是差生口才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设问导读:内容是课本上所要学的重要知识点。

方法是:教师要把学生在课本上学的知识化解为问题。即知识问题化、层次化,问题具体化,重点突出化,难点分解化。使学生带着老师设计的问题学习就可以化解知识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学懂。设问导读环节是“课堂学案”的灵魂。时间可在课下读书完成,课上检查,也可当堂阅读完成。

设计思路:每个问题都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

操作要领:导学报中的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当堂让学生完成阅读感悟,然后让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实验,合作交流并展示。此环节中教师要不断巡视,督促学生看书思考,帮助学生控制时间和进度,适时点拨,及时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三)自学检测:内容是课本上重点例题和习题的仿真题,但难度要小。

方法是:在学生完成自学检测题后了解自我学习水平,教师了解学生自学程度。执行时先以小组小展示,统一思想,统一答案,组长基本教会差生。然后大展示,解决全班不懂的地方。掌握一个重要原则:学生在做自学检测时,教师逐人了解学情但不辅导;在点拨问题时,学生会的坚决不讲。

操作要领: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控制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热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是否有意义,讨论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太远。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合作交流学习的进程,预防冷场和过度依赖个别同学或老师,更要关注学习消极的学生。

(四)巩固练习:内容和书本上习题例题不重复。把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精选习题编排。每组题凸显一个重点或规律或方法或思想。

方法是:在师生解决完问题后进入练习。执行时先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以四人小组互检互查、互相纠正,教师选关键题代表题质疑、展示、点拨。

操作要领:此环节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重点精讲。如果教师觉得通过语言还表达不清或学生仍然难以明白的,还可以合理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抽象、复杂的现象或实验直观展示出来。

(五)拓展练习:内容是本节知识的拓展和提升,或是为下一节知识做铺垫练习。

方法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后教师个别批阅并表扬鼓励,不能“一刀切”全班要求。若是为下一节的知识所做的铺垫练习,则要求全班完成并从中发现规律,引起思考。

操作要领:此环节中的有些题综合性较强,所以要求所有学生都去完成,操作时可以是课中也可以是课外。

二、导学报运用过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媒体(白板)的合理利用:

多媒体和导学报有效的结合,有利于更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1)导学报上出现的内容在电子白板中不要重复出现。

(2)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让抽象的知识和内容更加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与消化。

(3)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的共性问题。

(4)运用多媒体板书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5)运用多媒体对所学的内容做一个拓展和延伸。

(6)课件绝不能多,否则整节课将会受到课件的束缚。

2.解决好学生只注重导学报,而乎视课本研读的问题。

物理学科的文本内容不是很多,所以一般可以在当堂完成“设问导读”部分。教师应督促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并进行标注,从而培养学生专心阅读文本的习惯。教师还要逐组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共性问题还应重点讲解。

3.延用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秀做法。

(1)精心备课。课前根据学情和知识点,备导学报,备课件,备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

(2)课堂精讲。当组内和班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精讲,点拨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3)课后辅导。对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出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中及时纠正。

4.作业的处理

作业一定要少而精,而且要分层完成。

学案导学的应用,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完成了师生课堂角色的定位。通过对导学报的熟练运用,逐步让学生登堂入室,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学生进一步端正了学习态度,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与管理》,2005年12期。

第3篇:物理学报范文

1.实验设计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

(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

(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2.探索性实验的选题

学生探索性实验,并不是去揭示尚未认识的物理规律。而是在经历该实验的全过程之后,对探索性实验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相适应。在选题方面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根据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在实验时间上的限制,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以一次线性为宜。如: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①线性关系:Y=a+bx

②反比关系:Y=a+b/x

③幂关系:Y=axb

改直:logy=loga+blogx

④指数关系:Y=aexp(bx)

改直:Iny=Ina+bx

以上各式中x为自变量,y为应变量,同时又是被测量,a、b为常数。

(2)两个被测量之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

(3)经验公式的理论分析不宜过于复杂。

3.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

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读出,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故障的排除等三个方面。

(1)基本仪器的作用。中学物理实验涉及的基本测量仪器有:米尺、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弹簧秤、温度计、气压计、安培计、伏特计、变阻箱、万用表、示波器。

使用基本测量仪器的规范要求是:

①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范围允许极限和精密程度;

②对某些仪器如电表等,在使用前,必须调节零点,或记下零点误差;

③牢记使用规则和操作程序;

④正确读取数据。

例如,弹簧秤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弹簧秤的测量范围;测量前,记下零点误差;使用弹簧秤时,施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不能使弹簧秤受力过久,以免引起弹性疲劳,损坏仪器;正确地观察读数,记取数据时,不仅要记录最小刻度能指示出来的数,还应读出一位估计数字,数据后面要写明单位。

又如,安培计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量程;使用前,调节零点;正确连接应与待测电路串联,并注意正、负极性;正确读取数据,注明单位。

(2)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要进行一个物理实验,总是需要先把各个仪器、部件、设备组装起来,并要求装配和连接必须正确无误。具体要求是:布局要合理,要便于观察和操作;连接要正确,简单;实验前要检查,必要时进行预备性调节。

例如,电路实验,操作要求是:

①按照实验原理电路图,安排好仪器、元件的布局,要便于连接,便于检查,便于操作,便于读取数据。

②正确地连接电路。

安培表、伏特表是否分别与待测电路串联、并联,正、负极性是否正确;滑线变阻器的接线是否合理;连接线路是否符合先支路、再并列、后干路、最后接电源的程序;电键是否能控制电路;接线是否简捷、牢固。

③实验前应先检查电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预备性调节。

④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例如,改变电阻器的阻值,是否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最后,正确读取数据。

(3)故障的排除

实验中的故障排除,不单是一种操作能力,它涉及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各部件工作情况的了解等,是一种综合运用能力。

实验发生故障时,应根据各部件工作状态及各部件联结处的分析,可能产生故障的几种因素,逐个检查,以致最后排除故障。

总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是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它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自己创造条件探索问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物理学习中,培养操作能力,应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

第一,操作的认知阶段

要求对操作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操作的映象,要求按规定的程序,做一些目的单纯的定向训练;

第二,操作的阶调阶段

要求反复练习操作,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协调性。

4.物理实验中的观察内容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思维的知觉,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中学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思维知觉,一般需要重点地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实验的设备和装置,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数据、图象、图表,以及教师的规范化操作等等。

(1)观察仪器的刻度。仪器刻度的观察,主要是弄清刻度值的单位及其最小分度值,由此可确定测量值应估读到哪一位。

(2)观察仪器的构造。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仪器的结构原理、每个部件的作用、测量范围等等。

例如,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它们的底部都有一个玻璃泡,上部是一根顶端封闭、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某种液体,管上标有刻度,在温度改变时,液体热胀冷缩,管内液面位置就随着改变,从液体达到的刻度就可读出温度值,温度计由于用途不一,测量范围也各不相同。例如,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一般实验室的水银温度计其测量范围是20~100℃。

(3)观察仪器的铭牌。通过对仪器铭牌的观察可了解仪器的名称、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等等。

例如,有的变阻器的铭牌上标有“滑动变阻器,1.5A50Ω的意思是滑动变阻器允许通入的最大电流是1.5A,最大阻值是50Ω。

(4)观察图像、图表、示意图、实物图。对图像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它反映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量变化过程怎样,物理量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

对图表的观察,主要通过观察了解图表的意义、用途、应用条件以及所列物理量的单位。

例如,液体的沸点表反映了不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用它可以查找液体的沸点,单位是℃,因液体的沸点跟压强等条件有关系,表中所列的通常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值。

对示意图、电路图、实物图等的观察,主要观察它们分别反映的是什么物理模型,有何用途,仪器和电路的结构是怎样布局的,各个部件(或元件)如何连接,各部分有什么关系等等。

(5)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通过对实验装置安装的观察,可了解该装置的用途,使用了哪些仪器和元件以及仪器配置的顺序和方法等等。

(6)观察实验的操作过程。通过对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可了解操作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操作实验的顺序和过程怎样(例略)。

(7)观察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主要是观察现象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例如,两根相距很近的平行导线,当通入相同方向的电流时,两者会相互吸引;当通入相反方向电流时,两者就互相排斥。

(8)观察实验的数据。实验数据的观察,要求观测的方法要正确,数字的读数要根据仪器最小刻度达到一定的准确度,记录测量的结果时必须明确数据的单位。

例如,测物体长度,观察刻度时要眼睛正视制度线,不能斜视,观察装在玻璃量筒里或玻璃量杯里水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水面凹形的底部相平,观察水银温度计时,视线要和水银面最高处相平。

(9)观察教师的示范演示。对教师示范演示的观察,要观察教师规范化的安装实验装置,合理地安排实验程序和正确的操作过程以及演示物理现象、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如何得到实验结果等等(例略)。

5.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方法

物理实验观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

(1)对比观察法。人们认识事物、现象,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

例如,观察物质熔解或凝固时的体积变化,就可以把石蜡放在烧杯里,先用酒精灯徐徐加热使其全部熔解。这时,观察到石蜡液面是水平的,标出液面与烧杯接触的高度。撤去酒精灯,等石蜡冷却全部凝固后,经过观察发现:石蜡面与烧杯接触的高度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表面凹下去了。

又如,在学习沸腾现象时,可以观察液体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况,并进行比较。这时,要求学生做到细致、敏捷、全面、准确地观察。结果会发现: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达到液面后破裂。通过液体沸腾前、后的情况对比,可以得知: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都进行剧烈地汽化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人为地控制条件,使液体分别在常压、加压、减压下沸腾,比较不同情况下的沸腾现象可知:同一种液体,沸点随外界压强变化而改变;如果研究对象为不同液体,使它们在相同外界压强的条件下沸腾,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可知,在相同的压强下,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使用对比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类似现象的区别。

(2)归纳观察法。总结一些现象的一般规律,反映现象的实质时,或研究一些涉及变化因素较多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即通过对个别现象分别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的结论,再分析、归纳,从而得出一般的规律。

例如,为了便于研究质点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就在先确定质量这个因素是不变情况下,观察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另一个因素——力是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归纳得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可见,使用归纳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实质以及研究比较复杂现象的一般规律。

总之,培养观察能力,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要求观察得准确、全面、细致、敏捷。

6.实验结果的表示

实验结果的表示,首先取决于实验的物理模式,通过被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常见的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是有图解法和方程表示法。在处理数据时可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任何一种方法表示实验的最后结果。

(1)实验结果的图形表示法。把实验结果用函数图形表示出来,在实验工作中也有普遍的实用价值。它有明显的直观性,能清楚的反映出实验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变化进程和连续变化的趋势。精确地描制图线,在具体数学关系式为未知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图解,并可借助图形来选择经验公式的数学模型。因此用图形来表示实验的结果是每个中学生必须掌握的。

图解法主要问题是拟合面线,一般可分五步来进行。

①整理数据,即取合理的有效数字表示测得值,剔除可疑数据,给出相应的测量误差。

②选择坐标纸,坐标纸的选择应为便于作图或更能方使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原则。可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不同的坐标纸,原来为曲线关系的两个变量经过坐标变换利用对数坐标就要能变成直线关系。常用的有直角坐标纸、单对数坐标纸和双对数坐标纸。

③坐标分度,在坐标纸选定以后,就要合理的确定图纸上每一小格的距离所代表的数值,但起码应注意下面两个原则:

a.格值的大小应当与测量得值所表达的精确度相适应。

b.为便于制图和利用图形查找数据每个格值代表的有效数字尽量采用1、2、4、5避免使用3、6、7、9等数字。

④作散点图,根据确定的坐标分度值将数据作为点的坐标在坐标纸中标出,考虑到数据的分类及测量的数据组先后顺序等,应采用不同符号标出点的坐标。常用的符号有:×■等,规定标记的中心为数据的坐标。

⑤拟合曲线,拟合曲线是用图形表示实验结果的主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作图方法和技巧的关键一环,拟合曲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转折点尽量要少,更不能出现人为折曲。

b.曲线走向应尽量靠近各坐标点,而不是通过所有点。

c.除曲线通过的点以外,处于曲线两侧的点数应当相近。

⑥注解说明,规范的作图法表示实验结果要对得到的图形作必要的说明,其内容包括图形所代表的物理定义、查阅和使用图形的方法,制图时间、地点、条件,制图数据的来源等。

(2)实验结果的方程表示法。方程式是中学生应用较多的一种数学形式,利用方程式表示实验结果。不仅在形式上紧凑,并且也便于作数学上的进一步处理。实验结果的方程表示法一般可分以下四步进行。

①确立数学模型,对于只研究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实验,其数学模型可借助于图解法来确定,首先根据实验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图线,看其图线是否是直线,反比关系曲线,幂函数曲线,指数曲线等,就可确定出经验方程的数学模型分别为:共2页,当前第1页12

Y=a+bx,Y=a+b/x,Y=a\b,Y=aexp(bx)

②改直,为方便的求出曲线关系方程的未定系数,在精度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在确定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学模型求对数方法,变换成为直线方程,并根据实验数据用单对数(或双对数)坐标系作出对应的直线图形。

③求出直线方程未定系数,根据改直后直线图形,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解析几何的原理,就可根据坐标系内的直线找出其斜率和截距,确定出直线方程的两个未定系数。

④求出经验方程,将确定的两个未定系数代入数学模型,即得到中学生比较习惯的直角坐标系的经验方程。

中学物理实验有它一套实验知识、方法、习惯和技能,要学好这套系统的实验知识、方法、习惯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科学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加以培养和锻炼。逐步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第4篇:物理学报范文

关键词:阅读 自学能力 物理

一、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特别是农村高级中学校多数学生都是走读,很多时间都是在家里,如果不培养他们自学,这些时间就会白白浪费。另外,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开始,学生不易读懂,也不习惯,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的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

二、在物理实验中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自学课本内容时,会遇到课本上有一些“观察”、“实验”的栏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体会,能使他们较快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三、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问难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四、在课外自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做课外自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首先纵览全文,了解概念。物理教材中的课文以议论文形式居多。阅读时首先要看清标题,标题常是全文的关键词或主题句,是表达内容的核心,往往也是文章的论点。接着要弄清论证的依据。论据常以物理实验现象、日常生活事例和已学概念、规律等形式体现。然后要了解论证的过程。论证过程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架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是文中精彩部分。阅读应保持连贯流畅,尽快把握全文大概。其次是精读细研,发现疑点。通过了解全文大概,学生不难发现文中难点。这时应针对文中难点,字斟句酌,反复研读。剩下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待上课时解决。学生做课外自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写自学笔记。所以开学初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自学本”,随时收发以备检查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我要求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在自学本上通过以上步骤归纳出本节知识点并找出他们认为的重点和难点,不必详细纪录能体现本节知识即可。特别强调学生必须书面记录下自学过程中不明白或者有疑虑的地方。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善于动手的好习惯,又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增强阅读能力。

五、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第5篇:物理学报范文

在思想上,热爱教育事业,一心铺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服从学校的安排。

在1986年至1993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努力地带好每一个班。

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通读教材,努力做到了“让精心的备课成就精彩的课堂;让严格的管理成就高效的课堂”;对待学生真诚、友善、和蔼,对待工作热情,受到学生的好评;多年从事高三的教学工作,并担任备课组长,同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使之达到共同进步。

第6篇:物理学报范文

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验设计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

(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

(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2.探索性实验的选题

学生探索性实验,并不是去揭示尚未认识的物理规律。而是在经历该实验的全过程之后,对探索性实验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相适应。在选题方面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根据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在实验时间上的限制,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以一次线性为宜。如: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①线性关系:Y=a+bx

②反比关系:Y=a+b/x

③幂关系:Y=axb

改直:logy=loga+blogx

④指数关系: Y=aexp(bx)

改直:Iny=Ina+bx

以上各式中x为自变量,y为应变量,同时又是被测量,a、b为常数。

(2)两个被测量之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

(3)经验公式的理论分析不宜过于复杂。

3.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

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读出,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故障的排除等三个方面。

(1)基本仪器的作用。中学物理实验涉及的基本测量仪器有:米尺、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弹簧秤、温度计、气压计、安培计、伏特计、变阻箱、万用表、示波器。

使用基本测量仪器的规范要求是:

①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范围允许极限和精密程度;

②对某些仪器如电表等,在使用前,必须调节零点,或记下零点误差;

③牢记使用规则和操作程序;

④正确读取数据。

例如,弹簧秤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弹簧秤的测量范围;测量前,记下零点误差;使用弹簧秤时,施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不能使弹簧秤受力过久,以免引起弹性疲劳,损坏仪器;正确地观察读数,记取数据时,不仅要记录最小刻度能指示出来的数,还应读出一位估计数字,数据后面要写明单位。

又如,安培计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量程;使用前,调节零点;正确连接应与待测电路串联,并注意正、负极性;正确读取数据,注明单位。

(2)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要进行一个物理实验,总是需要先把各个仪器、部件、设备组装起来,并要求装配和连接必须正确无误。具体要求是:布局要合理,要便于观察和操作;连接要正确,简单;实验前要检查,必要时进行预备性调节。

例如,电路实验,操作要求是:

①按照实验原理电路图,安排好仪器、元件的布局,要便于连接,便于检查,便于操作,便于读取数据。

②正确地连接电路。

安培表、伏特表是否分别与待测电路串联、并联,正、负极性是否正确;滑线变阻器的接线是否合理;连接线路是否符合先支路、再并列、后干路、最后接电源的程序;电键是否能控制电路;接线是否简捷、牢固。

③实验前应先检查电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预备性调节。

④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例如,改变电阻器的阻值,是否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最后,正确读取数据。

(3)故障的排除

实验中的故障排除,不单是一种操作能力,它涉及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各部件工作情况的了解等,是一种综合运用能力。

实验发生故障时,应根据各部件工作状态及各部件联结处的分析,可能产生故障的几种因素,逐个检查,以致最后排除故障。

总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是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它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自己创造条件探索问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物理学习中,培养操作能力,应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

第一,操作的认知阶段

要求对操作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操作的映象,要求按规定的程序,做一些目的单纯的定向训练;

第二,操作的阶调阶段

要求反复练习操作,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协调性。

4.物理实验中的观察内容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思维的知觉,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中学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思维知觉,一般需要重点地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实验的设备和装置,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数据、图象、图表,以及教师的规范化操作等等。

(1)观察仪器的刻度。仪器刻度的观察,主要是弄清刻度值的单位及其最小分度值,由此可确定测量值应估读到哪一位。

(2)观察仪器的构造。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仪器的结构原理、每个部件的作用、测量范围等等。

例如,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它们的底部都有一个玻璃泡,上部是一根顶端封闭、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某种液体,管上标有刻度,在温度改变时,液体热胀冷缩,管内液面位置就随着改变,从液体达到的刻度就可读出温度值,温度计由于用途不一,测量范围也各不相同。例如,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一般实验室的水银温度计其测量范围是20~100℃。

(3)观察仪器的铭牌。通过对仪器铭牌的观察可了解仪器的名称、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等等。

例如,有的变阻器的铭牌上标有“滑动变阻器,1.5A50Ω的意思是滑动变阻器允许通入的最大电流是1.5A,最大阻值是50Ω。

(4)观察图像、图表、示意图、实物图。对图像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它反映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量变化过程怎样,物理量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

对图表的观察,主要通过观察了解图表的意义、用途、应用条件以及所列物理量的单位。

例如,液体的沸点表反映了不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用它可以查找液体的沸点,单位是℃,因液体的沸点跟压强等条件有关系,表中所列的通常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值。

对示意图、电路图、实物图等的观察,主要观察它们分别反映的是什么物理模型,有何用途,仪器和电路的结构是怎样布局的,各个部件(或元件)如何连接,各部分有什么关系等等。

(5)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通过对实验装置安装的观察,可了解该装置的用途,使用了哪些仪器和元件以及仪器配置的顺序和方法等等。

(6)观察实验的操作过程。通过对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可了解操作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操作实验的顺序和过程怎样(例略)。

(7)观察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主要是观察现象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例如,两根相距很近的平行导线,当通入相同方向的电流时,两者会相互吸引;当通入相反方向电流时,两者就互相排斥。

(8)观察实验的数据。实验数据的观察,要求观测的方法要正确,数字的读数要根据仪器最小刻度达到一定的准确度,记录测量的结果时必须明确数据的单位。

例如,测物体长度,观察刻度时要眼睛正视制度线,不能斜视,观察装在玻璃量筒里或玻璃量杯里水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水面凹形的底部相平,观察水银温度计时,视线要和水银面最高处相平。

(9)观察教师的示范演示。对教师示范演示的观察,要观察教师规范化的安装实验装置,合理地安排实验程序和正确的操作过程以及演示物理现象、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如何得到实验结果等等(例略)。

5.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方法

物理实验观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

(1)对比观察法。人们认识事物、现象,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

例如,观察物质熔解或凝固时的体积变化,就可以把石蜡放在烧杯里,先用酒精灯徐徐加热使其全部熔解。这时,观察到石蜡液面是水平的,标出液面与烧杯接触的高度。撤去酒精灯,等石蜡冷却全部凝固后,经过观察发现:石蜡面与烧杯接触的高度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表面凹下去了。

又如,在学习沸腾现象时,可以观察液体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况,并进行比较。这时,要求学生做到细致、敏捷、全面、准确地观察。结果会发现: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达到液面后破裂。通过液体沸腾前、后的情况对比,可以得知: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都进行剧烈地汽化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人为地控制条件,使液体分别在常压、加压、减压下沸腾,比较不同情况下的沸腾现象可知:同一种液体,沸点随外界压强变化而改变;如果研究对象为不同液体,使它们在相同外界压强的条件下沸腾,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可知,在相同的压强下,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使用对比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类似现象的区别。

(2)归纳观察法。总结一些现象的一般规律,反映现象的实质时,或研究一些涉及变化因素较多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即通过对个别现象分别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的结论,再分析、归纳,从而得出一般的规律。

例如,为了便于研究质点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就在先确定质量这个因素是不变情况下,观察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另一个因素——力是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归纳得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可见,使用归纳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实质以及研究比较复杂现象的一般规律。

总之,培养观察能力,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要求观察得准确、全面、细致、敏捷。

6.实验结果的表示

实验结果的表示,首先取决于实验的物理模式,通过被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常见的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是有图解法和方程表示法。在处理数据时可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任何一种方法表示实验的最后结果。

(1)实验结果的图形表示法。把实验结果用函数图形表示出来,在实验工作中也有普遍的实用价值。它有明显的直观性,能清楚的反映出实验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变化进程和连续变化的趋势。精确地描制图线,在具体数学关系式为未知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图解,并可借助图形来选择经验公式的数学模型。因此用图形来表示实验的结果是每个中学生必须掌握的。

图解法主要问题是拟合面线,一般可分五步来进行。

①整理数据,即取合理的有效数字表示测得值,剔除可疑数据,给出相应的测量误差。

②选择坐标纸,坐标纸的选择应为便于作图或更能方使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原则。可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不同的坐标纸,原来为曲线关系的两个变量经过坐标变换利用对数坐标就要能变成直线关系。常用的有直角坐标纸、单对数坐标纸和双对数坐标纸。

③坐标分度,在坐标纸选定以后,就要合理的确定图纸上每一小格的距离所代表的数值,但起码应注意下面两个原则:

a.格值的大小应当与测量得值所表达的精确度相适应。

b.为便于制图和利用图形查找数据每个格值代表的有效数字尽量采用1、2、4、5避免使用3、6、7、9等数字。

④作散点图,根据确定的坐标分度值将数据作为点的坐标在坐标纸中标出,考虑到数据的分类及测量的数据组先后顺序等,应采用不同符号标出点的坐标。常用的符号有:×■等,规定标记的中心为数据的坐标。

⑤拟合曲线,拟合曲线是用图形表示实验结果的主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作图方法和技巧的关键一环,拟合曲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转折点尽量要少,更不能出现人为折曲。

b.曲线走向应尽量靠近各坐标点,而不是通过所有点。

c.除曲线通过的点以外,处于曲线两侧的点数应当相近。

⑥注解说明,规范的作图法表示实验结果要对得到的图形作必要的说明,其内容包括图形所代表的物理定义、查阅和使用图形的方法,制图时间、地点、条件,制图数据的来源等。

第7篇:物理学报范文

2.The Properties of YSZ Electrolyte Sintering at 1300℃ HAN Minfang,TANG Xiuling,SHAO Wu

3.Facile Route to Prepare TaC,NbC and WC Nanoparticles DU Yinxiao,LEI Ming,YANG Hui,WANG Xuefei

4.Growth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ZnO 3D Nanocrystals by Laser Irradiation & Coaxially Transporting O2 LUO Kaiyu,LI Boquan,ZHANG Huanyan

5.Structure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Mullite.Ge Nanocomposite GAO Le,WANG Hao,WANG Weimin,FU Zhengyi

6.Banded Spherulites Grown from Poly(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 Solution-cast Film HE Xingquan,YANG Decai

7.Photopolymerization of Glycerin Triglycidyl Ether Based Systems HUANG Biwu,CHEN Yiwang,DENG Qilan

8.Electronic Band Structures of TiO2 with Heavy Nitrogen Doping XUE Jinbo,LI Qi,LIANG Wei,SHANG Jianku

9.A Single-phase of Supercritical CO2/Polystyrene Solution in Foam Extrusion WU Xiaodan,CENG Haohua,CAI Yiebin,PENG Yucheng

10.Hemoglobin-biocatalyzed Synthesis of Conducting Molecular Complex of Polyaniline and Lignosuifonate HU Xing,LIU Shenggui,ZHAO Mingming,ZOU Guolin

11.Preparation and Swelling Behavior of Physically Crosslinked Hydrogels Composed of Poly(vinyl alcohol)and Chitosan HE Guanghua,ZHENG Hua,XIONG Fuliang

12.Ethylene Polymerization by a Novel Dinuclear Heteroligated Titanium Complex with the Ligand of (Salicylaldiminato)(β-enaminoketonato) NIE Yujing,SUN Junquan,CHENG Zhengzai,WANG Lineai

13.Effect of Thermal Crosslink Conditions on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Flexible Epoxy DAI Ping,WANG Yanbing,HUANG Zhixiong

14.The Synthesis Technique of Polyacrylic Acid Superplasticizer ZHANG Rongguo,LI Qiong,ZHANG Anfu,LIU Yong,LEI Jiaheng

15.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Mesoporous HPMo/SiO2 Composite YAN Xuemin,YAN Jiabao,MEI Ping,LEI Jiaheng

16.Residual Monomer Content and Its Release into Water from the Denture Base Nanocomposite Using Organic Montmorillonite as Reinforcement LI Hongbo,ZHANG Chao,LI Zhian,WANG Yining,XIAO Qun

17.Precipitation and Hetero-nucleation Effect of V(C,N)in V-Microalloyed Steel LI Xineheng,ZHAO Liangyi,WANG Xinyu,ZHAO Yutao

18.Characteristic Surface Oxide Film Cracking Behavior of a Fe-Ni-Cr Alloy under In-phase and Out-of-phase Thermo-mechanical Fatigue HE Qingfu

19.As-cast Micro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asting Fluidity of ZA84 Magnesium Alloy Containing TiC YANG Mingbo,CHENG Liang,BAI Liang,PAN Fusheng

20.Phase 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La2O3-doped BiInO3-PbTiO3 Ceramics with High Curie Temperature Li Zhaofeng

21.Synthesis of Ti3SiC2/TiB2 Composite by In-situ Hot Pressing (HP) Method ZHOU Weibing,MEI Bingchu,ZHU Jiaoqun

22.Spark Plasma Sintered AIN-BN Composites and Its Thermal Conductivity ZHAO Haiyang,WANG Weimin,WANG Hao,FU Zhengyi

23.Synthesis and Sintering of Mg2Si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YANG Meijun,ZHANG Lianmeng,SHEN Qiang

24.Effect of Pb Substitu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Ferroelectric Properties of Ba0.7Sr0.3TiO3 Ceramic YANG Weiming,YU Jun,LI Jianjun,ZHOU Shen,HE Jianlong

25.UV Laser Induced Transmission Change of Pure and Doped Silica Glass XIE Junlin,DENG Tao,LUO Jie,BAN Qingrong

26.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Method on Microstructure of Tailings Glass Ceramics LIU Jun,OU Yang,XU Changwei,QI Hong

27.Effect of Al2O3 Content on Residual Stress and Properties of CAS Glass-ceramics XIE Jun,LONG Xinjiang,CHENG Jinshu,LI Hong

28.Durability of Concrete Subjected to the Combined Actions of Flexural Stress,Freeze-thaw Cycles and Bittern Solutions YU Hongfa,SUN Wei,ZHANG Yunsheng,GUO Liping,LI Meidan

29.Alkali-silica Reactivity of Different Aggregates from Mineral and Textural Characteristics MO Xiangyin,JING Yingjie,HAN Tingli,TANG Mingshu

30.Shrinkage Reducing Measures for Engineering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YANG Yingzi,YAO Yan,GAO Xiaojian,DENG Hongwei,YU Pengzhan

31.Prepar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ricks from Lake Sludge WU Jianfeng,LI Fangwen,XU Xiaohong,SU Xianli

32.Healing Effectiveness of Cracks Rehabilitation in Reinforced Concrete Using Electrodeposition Method JIANG Zhengwu,XING Feng,SUN Zhenping,WANG Peiming

33.Morpholog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lkali Activated Cement and Portland Cement Paste on Multi-scale SHEN Weiguo,ZHOU Mingkai,XIAO Liqi,MA Wei,CAI Zhi

34.Effect of Matrix Composition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l3CON In-situ Reaction Reinforced Corundum Composite YANG Dingao,YUAN Shouqian,JIANG Mingxue,ZHANG Changxi,ZHENG Jianying,LIANG De'an,ZHANG Qiye

35.Preparation and Recipe Optimization of Water-based Architectural Heat Insulation Coatings CHEN Lijun,SHI Hongxin,XIANG Juping,WU Hongke

36.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s LAI Jianzhong,SUN Wei 37.Properties of Leakage Corrosion of Concrete and Its Durability GE Xueliang,FANG Kunhe,ZENG Li,CHEN Xia

38.A New Method to Quickly Assess the Inhibitor Efficiency GENG Chunlei,XU Yongmo,WENG Duan

39.MSWI Fly Ash Based Novel 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Matrices for Heavy Metals DENG Faqing,QIAN Guangren

40.A Novel Traveling Wave Ultrasonic Motor Using a Bar Shaped Transducer JIN Jiamei,ZHAO Chunsheng

1.Crystallization of Fe78Si9B13 Bulk Crystaline/Amorphous (c/a) Composite JIN Shifeng,WANG Weimin,NIU Yuchao,ZHANG Jiteng,LI Guihua,BIAN Xiufang

2.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Water-soluble CdSe/ZnS Nanocrystals with the Type-Ⅰ Core/Shell Structure WANG Deping,YU Meijuan,HUANG Wenhai,XIE Wangxing,WANG Lu

3.Copper Phthalocyanine Catalysis to Oxidation of Adrenaline by Oxyge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drenaline Detection HUANG Jun,LI Mingtian,TANG Yan,FANG Hua,DING Liyun

4.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Amorphous TiO2-Cr Thin Films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HUANG Jiamu,LI Yuexia,CAI Xiaoping,ZHAO Pei

5.Rhe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aluronic Acid Derivative Modified by Polyethylene Glycol CHEN Jinghua,CHEN Jingtao,XU Zheng

6.Effect of La Doping on Microstructure and Ferro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4Ti3O12 Thin Films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 FU Chengju,HUANG Zhixiong,GUO Dongyun

7.Tensile Properties with or without Heat Dispersion of Automotive Needlepunched Carpets Made up of Two Laye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ZHANG Yunqing,GUO Zhiying,DONG Xianghuai,LI Dequn

8.Opt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Ta2O5 Thin Films Prepared by Ion Assisted Electron Beam Evaporation ZHANG Guangyong,XUE Yiyu,GUO Peitao,WANG Hanhua,MA Zhongjie

9.Preparation of Nanosized AlOO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olymer-inorganic Nanocomposites LIAO Haida,ZHANG Lianmeng,WU Bolin

10.Dispersing and Doping of BaTiO3 Powder by Adsorption SU Taolong

11.Structure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ZnO and Nb2O5 Doped BaO-TiO2 System Microwave Ceramics CHEN Liying,WU Shunhua,WANG Guoqing,WANG Shuang

12.Roles of Eu2+, Dy3+ Ions in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of Strontium Aluminates Phosphors L(U) Xingdong,ZHONG Minjuan,WANG Renqin

13.Effect of Heating on Hydrogen Retention in C-SiC Coatings DU Jifu,REN Ding,ZHANG Ruiqian,LIU Ning,HUANG Ningkang

14.Surface Films Formed on SnO2 Anode i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by FTIR Spectroscopy HUANG Feng,ZHOU Yunhong,ZHAN Hui,LU Xiangzhong

15.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iB2 Thin Films Deposited at Low Temperatures Using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DAI Wei,ZHANG Tongjun,YANG Junyou,SUN Rongxing,XU Juliang

16.Effect of Ag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Pt Thin Films CHENG Xiaomin,YANG Xiaofei,DONG Kaifeng,Li Zuoyi

17.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g-doped SrBi4Ti4O15 Bi-layered Compounds HAO Huan,LIU Hanxing,CAO Minghe,OUYANG Shixi

18.Corrosion Behavior of Mg65Cu25-xZnxGd10 (x=0, 5) Metallic Glass LI Guoqiang,HUANG Wei,LI Huanxi,ZHENG Lijing,Hashmi M F

19.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Leightonite,K2Ca2Cu(SO4)4·2H2O WANG Jinhua,WANG Shouxing,YANG Xinya,CHEN Wen

20.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of Glass Fiber by Inverse Gas Chromatography HUANG Xiaohua,LI Bin,SHI Baoli,GUO Xuefei,JIA Lina

21.Influence of Formate on Bioactivity Material-thuringiensin Synthesized by Bacillus thuringiensis YBT-032 WANG Zhi,CHEN Xiong,CHEN Shouwen,SUN Ming,YU Ziniu

22.Flow Stress Behavior and Processing Map of Al-Cu-Mg-Ag Alloy during Hot Compression YANG Sheng,YI Danqing,ZHANG Hong,YAO Sujuan

23.Cyclil Oxidation Behaviors of MoSi2 with Different Relative Density YAN Jianhui,ZHANG Houan,TANG Siwen,XU Jianguang

24.Effects of Electroplated Coatings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Ti-1023/30CrMnSiA Galvanic Couple LIU Jianhua,SHI Junxiu,LI Songmei

25.Prepar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iZn Ferrite Thin Films by Spin Spray Plating SHEN Xiang,GONG Rongzhou,FENG Zekun,LIU Changhui

26.Interracial Reaction Between Solid Nickel and Liquid Zinc KONG Gang,LU Jintang,XU Qiaoyu

27.Microstructure and Shape Memory Effect of Cu-26.1Zn-4.8Al Alloy CHENG Xiaomin,HUANG Feng,LI Na,WU Xingwen

28.Wet and Dry Tribological Behaviors of Circular Islandic Protrusion Patterns on M2 Steel Discs under Spinning Condition Hing-Yin MA,DONG Guangneng,LI Jian,MENG HUA,Chiu-Kam MOK

29.Experimental Study on Tensile Properties of Steel Plate Bonded by CFRP LU Yiyan,ZHANG Haojun,LIU Suli

30.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Steel Fiber and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LU Zhean,FAN Xiaochun,CHEN Yingbo

31.Methods for Improving Volume Stability of Steel Slag as Fine Aggregate LUN Yunxia,ZilOU Mingkai,CAI Xiao,XU Fang

32.Spalling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iber Reinforced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Subjected to Fire DONG Xiangjun,DING Yining,WANG Tianfeng

33.Porous Flame-retarded Asphalt Pavement for Highway Tunnel HU Shuguang,HUANG Shaolong,Ding Qingjun 34.Effects of GH Admixture on the Early Strength of Fly Ash Concrete and Mortar KANG Jingfu,WANG Xiufen

35.Electrical Measurement to Assess Hydration Process and the Porosity Formation WEI Xiaosheng,XIAO Lianzhen,LI Zongjin

36.Wave Equations about Displacement, Velocity, Stress and Strain in FGM with Constituents Varied Continuously and Smoothly ZUO Hongxin,ZHANG Qingjie

1.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Epoxidized Soybean Oil-modified Phenolic Resin/Montmorillonite Nanoeomposites HU Jianfeng,SITU Yue,XU li,HUANG Hong,FU Heqing,ZENG Hanwei,CHEN Huanqin

2.Surface Organic Modification of Fe3O4 Magnetic Nanoparticles CUI Sheng,SHEN Xiaodong,LIN Benlan,JIANG Guodong,ZHANG Weihua

3.Preparation of Spherical Microfinc Silicon Powder SHENG Yong,Zou Jun,LI Bing,TU Mingjing

4.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O2-TiO2/SnO2:Sb Films Deposited on Glass Substrates by R.F.Sputtering ZHAO Qingnan,DONG Yuhong,NI Jiamiao,WANG Peng,ZHAO Xiujian

5.Preparation an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of Nanocrystalline Gd2O3:Er3+,Yb3+ LI Yanhong,HONG Guangyan,ZHANG Yongming,DAI Caiyun,DAI shuping

6.Synthesis of Leucite from Potash Feldspar ZHANG Yi,QU Chi,WU Jianqing,LU Ming,RA Pinggen,LIU Xiaoxi

7.Solid 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b(B1/3Nb2/3)O3-bascd Composite Ceramics LI Zhaofeng,LI Zhenrong

8.Morphologi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 Modified with TDI DUAN Huajun,ZHANG Lianmeng,WANG Jun,YANG Xiaoli

9.Electrical Transport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a0.67Ca0.33Mn1-xCrxO3 and La0.67+xCa0.33-x Mn1-xCrxO3(0.04≤x≤0.08) XIAO Xun,YUAN Songliu,CHEN Ling,REN Guangming,MIAO Juhong,YU Gongqi

10.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Lanthanum and Sulfur Co-doped TiO2 Phot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XIA Huili,ZHUANG HUISHENG,XIAO Dongchang,ZHANG Tao

11.Struetur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Electrodeposited Ni70Fe30 Nanowire Array XU Jinxia,WANG Keyu

12.Synthesis,Charactcrization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y of Strontium Half and Totally 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 LIN Yingguang,YANG Zhuoru,CHENG Jiang,WANG Lianshi

13.Modification of Fe3O4 Magnetic Nanoparticles by L-dopa or Dopamine as an Enzyme Support PENG Hong,ZHANG Xiao,HUANG Kaixun,XU Huibi

14.Preparation of Bioactive Calcium Phosphate Coating on Porous C/C Substrate by a Novel Deposition Technique XIONG Xinbo,ZENG Xierong,LI Xiaohua,Xie Shenghui,ZOU Chunli

15.Conformation of Organic Chain in Phase Transition of Hybrid(Cl2H25NH3)2MnCl4 GUO Liling,SUN Yubing,MEI Ao,DAI Yadong,LIU Hanxing

16.Synthesis of a Novel UV-curable Prepolymer Polypropyleneglycol Diglycidyl Ether Diacrylate HUANG Biwu,HUANG Bofen,DU Guoping,CHEN Weiqing

17.Struchr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Na0.5Bi0.5)0.94Ba0.06TiO3 Ceramic with 0.5 wt% of MnO LIU Weihua,XU Qing,CHEN Wen,CHEN Min,KIM Bokhee

18.Alkali Induced Morphology and Property Improvements of TiO2 by Hydrothermal Treatment HE Qiong,WEN Xianming,MA Peihua,DENG Xiaochuan

19.Co-precipitation/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BiFeO3 Powder MIAO Hongyan,ZHANG Qiong,TAN Guoqiang,ZHU Gangqiang

20.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Chiral Materials ZHANG Ping,HUANG Zhixin,WANG Guoqing

21.Preparation of Material Surface Structure Similar to Hydrophobic Structure of Lotus Leaf CAO Feng,GUAN Zisheng,LI Dongxu

22.Effect of CuO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lcium Sulphoaluminate MA Suhua,SHEN Xiaohong,HUANG Yeping,ZHONG Baiqian

23.Infrared Spectroscopy Study of Structural Nature of Geopolymeric Products ZHANG Yunsheng,SUN Wei,LI Zongjin

24.Microstructure and of Mechanics Microwave Boriding YE Weiping,HUANG Zilin,ZHANG Qiaoxin,ZHANG Qinyi

25.Shear Stress in MR Fluid with Small Shear Deformation in Bctlattic Structure LIU Lisheng,RUAN Zhongwei,ZHAI Pengcheng,ZHANG Qingjie

26.Preparation of Conducting Poly N-methylaniline Microsphere and Its Antibacterial Performance to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LIU Hongfan,HUANG Li,HUANG Zhuo,QI Gongtai,KEI Nanada,Yutaka Harima

27.Chitosan and β-cyclodextrin Microspheres as Pulmonary Sustained Delivery Systems ZHANG Weifen,CHEN Xiguang,LI Piwu,HE Qiangzhi,ZHOU Huiyun,CHA Dongsu

28.Effects of SnO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Borosilicate Glasses LU Ping,CHENG Jinshu,WAN Junpeng

29.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Behaviour of Nb-Ti Microalloyed Steels MA Liqiang,LIU Zhenyu,JIAO Sihai,YUAN Xiangqian,WU Di

30.Modified-starch Consolidation of Alumina Ceramics JU Chenhui,WANG Yanmin,YE Jiandong,HUANG Yun

31.Prepar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Glass-ceramics and Ceramic Composite Materials HE Feng,XIE Junlin,HAN Da

32.Highly Effective Delamination of Kaolinite and Emergence of a Novel Nanoclub-like Crystal YAN Linlin,ZHANG Cunman,XU Zheng

33.Mechanism of Functional Responses to Loading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ement-based Composites JIANG Cuixiang,LI Zhuoqiu,SONG Xianhui,LU Yong

34.Corrosion Resistance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in Acetic Acid by EIS and Mott-Schottky CHENG Xuequn,LI Xiaogang,YANG Lixia,DU Cuiwei

35.Improvement of Cracking-resistance and Flexural Behavior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by Addition of Rubber,Particles KANG Jingfu,JIANG Yongqi

第8篇:物理学报范文

在接过任务的晚上,我辗转反侧,第二天就是学生报道的日子,我该对他们讲些什么?五年前一年级二班一张张笑脸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严格要求自己的张含笑,学习优异的李同学,活泼可爱的刘同学,当然还有在一年级就凸显出学习困难的张同学、李同学、霍同学、张同学,虽只当了他们一学期的班主任,一直也在关注着他们的消息,可不知从何时起,五年级二班成了“乱班”的代名词,那些曾经的学困生也成了很多老师提起来就头疼的“捣蛋大王”,我扪心自问:自己一向提倡的对学生宽容、多鼓励、多给予机会,多交流沟通,在这样的班级适用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因为这个管理理念没有错,还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孩子。于是第二天,我并不像以往报道一样,让学生准备正式上课的东西,而是拿出自己比较擅长的一手,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与他们进行了非常真诚的谈话,告诉他们对于捣乱,只当是故意引起注意的表现,对他们的暂时的迷失方向表示理解,因为老师也在学生时代过来过,对他们此时的想法非常清楚。在他们腼腆的笑容中,我知道他们在心里接纳了我,找回了我们曾经轻松融洽相处的感觉。在后来赵同学作文中写到的一句话:“韩老师有超强的说服力”也证明了这一点。

轻松融洽是一方面,但一个班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接下来的几天,我注意观察班级情况,对学生的状况做细致分析,很快确立了班级管理着眼点及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规划,提炼出来就是“三抓”、“三重”,即:抓习惯,促管理;抓诵读,促学习;抓安全,促稳定。重沟通,轻粗暴;重方法,轻说教;重反思,轻反复。

一、抓习惯,促管理。

好的习惯可以让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所以每接过一个班级,我并不急于讲课,而是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好的习惯比多讲一节课重要的多,作为班主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五二乱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好的习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比如:随便说话已成为很多学生不自觉的行为,有时,即使我在讲台上,有作业可写,学生就可以边写作业边聊天,看到这个情况后,我索性让全班放下笔,等把要说的话全部说完再提笔写字,一旦提起笔就得停止说话,这两个动作坚决不能同时进行,训练几次后,学生这个毛病就逐渐改掉了。再者就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一开始有很多同学,直到老师走进教师才慢吞吞的把书掏出来,看到这一情况,我先告诉学生学习用具的摆放时间及位置,然后每行安排一个“学习用品摆放检查员”,负责监督和提醒大家做好课前准备,在前两个星期我协助检查员检查,等这一做法成习惯后,我再放手让检查员全权处理。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我也身体力行,以身示范,每次讲课前,我都会把讲台上的东西,摆放整齐,我的办公桌每天都保持清洁和整齐,如果学生走进办公室,就会看到,一看班主任坚持做,他们也会做的心服口服,这是用语言达不到的效果。另外,习惯的培养需要关注细节,并不露痕迹,如果让学生感到你在有一时的培养他,逆反心理就会让他对你的培养很快失去兴趣,于是我就抓住一切小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不露声色的习惯教育,不是所有的习惯教育都需要说出来,比如:为了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的习惯,因为这一习惯的形成对学生办事效率高,在学习时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很有帮助,我就借助办医疗保险需要交照片、两张表格、十五元钱,准备进行渗透。我把电脑桌分成四个区域:照片区、表格区、十元区、五元区,告诉学生交的时候把东西分别交在这四个区域,两个钱的区域由两个班干部看着,我只负责记名,在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出学生感到非常有趣,都急忙把自己的东西分开放好,安静的等着上交,由于精力集中到如何上交,教室里非常安静,少了乱哄哄的喧闹。直到两个班干部在那专注的数着钱,很多同学还静静的看着,看来,让学生学会分类,有条理的做事,我达到了目的,看两位班干部数钱的样子就知道了,他们把钱自动的按一致方向排好,并把钱脚弄的非常整齐。第二天,组长收作业就习惯性的把作业分类收交,看到这个情形,我只有窃喜的份儿了。

二、抓诵读,促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指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发现,学习越困难的学生,他在脑力劳动上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就越需要阅读。不能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只能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在他们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发现五二班学生的一些词汇积累还不如三年级的孩子丰富的时候,我并没有急于频繁的抄写字词,而是转向了阅读。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记忆一个词并不难,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我们的孩子之所以不会说完整的话,之所以不会说成段的话,主要还是缺乏阅读。引导学生阅读除教科书中的优秀文章外,还要引领学生走进经典。“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题组组长,小语教师的总编——李振村,在他的访谈录中就提到:没有诵读,使我们远离大师,诵读应当成为学生的童子功,诵读是让我们的孩子过一种更有诗意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经典诗文中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性元素,我们的责任就是不断挖掘这些人性元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他们,让孩子的心在这些美好的情愫的浸润下变的柔软,让感觉变得敏锐,从而让人生变得幸福。这学期我承担了由李校长主持的《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从而更加多的关注经典,引领学生更快的走进经典。于是每天7点30到7点40之间,师生共同阅读古诗词,下午上课前我们以练字的形式,手写古诗词,当然也可以自创。并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引入经典。虽然只是一学期的时间,我发现到期末,学生由原来的惧怕背诵,到只要背诵文章尤其是古诗文,就跃跃欲试,情绪高涨,我感叹时间的短暂,一学期匆匆而过,希望对经典的美好体验能伴随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能够给孩子一颗诗心,让他们能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日出日落、风霜雪雨等寻常的景致,面对生离死别等人情百态,能够萌发一些诗意,唤醒一些诗情,该是多么幸福的人生体验!

三、抓安全,促稳定。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安全更尤为重要,学生年龄大了,加之浮躁心理,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为了防患于蔚然,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有事可做,比如下午上课前的时间练字,这样每个同学就能静下心来,不至于无聊而无事生非。当然有时也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比如有的学生边转脸说话边下楼梯,还有的同学把栏杆当滑梯,我告诉学生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即使我们下到一楼,也要重新回四楼站队,一开始学生不当回事,一次中午放学,我就真的让学生重新上去站队,虽然时间晚了些,但是比你反复叮嘱几次都管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他会自己衡量,记忆就会深刻。

四、重沟通,轻粗暴。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有些事你用简单草率的语言告诉他们,不如耐下心来,和他们沟通,把道理说通说透,让他们从心里真诚接受,事情才会有效率。比如:收学费和医疗保险费,我耐心的告诉学生事情的意义,并让他们换位思考,假如你是班主任和会计,因为一个学生不交,你还得带着钱,或者无法做统计,你会怎样?学生如果能从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交钱就会特别快,比你说多少遍必须得交都管用,所以我们班交齐钱一般非常快,这一次医疗保险的钱好像是第一个上交的,由于学会换位思考,不仅交钱,任何东西上交都特别快。

五、重方法,轻说教。

一些调皮的学生有时你即使说多少遍都不一定有用,不如采用一定的方法让他进行自我教育。比如:牛同学上课经常违反纪律,上美术课更为严重,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就让他担任纪律委员,他如果想管别人,就首先要自我约束,马老师见了我,还说:“你这一招真管用,他老实多了。给他一个官衔,让他感到老师的重视,并能进行自我约束,一举两得。

六、重反思,轻反复。

第9篇:物理学报范文

教育实习不仅锻炼了我们实习生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与口才,也使我们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发现,分析存在于现阶段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是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主讲初二物理(力学压强,浮力部分)和初三物理(电学欧姆定律部分),带初二2班和初三1班的物理课,并兼任初二2班的实习班主任。实习期间,还组织了“关于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开设物理课的情况调查”的教育研究。总体来说,实习工作很成功,无论是教学工作,班主任实习工作还是教育调研工作,都得到了校领导,老师们的好评与支持。就任初二2班实习班主任期间,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学生们的配合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在受到表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了存在于自身的不足,今后需要继续改正,完善自我。

首先谈下我的教学经验。站到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第一心态要好。具体来说,不要紧张的话都说不出来,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任务是给他们讲课。如果站在讲台上,自己先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首先是工作的失职,其次是学生们的不信任,后果就是恶性循环的课堂秩序乱,学生听课效果大幅度下降。因此,站在讲台上,要有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是要干什么,有了明确的出发点,才能摆正心态,走进课程的思路;第二,讲课一定要先保证自己的思路百分之百在所讲授的内容上。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发现学生不好好听课,提醒他们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

可是如果老师的注意力就没有全部集中在课堂上,也就是所谓的“走神”,那怎么能叫学生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所谓为人师表,不仅体现在外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45分钟带领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因此,上课前的备课十分关键。备课时,自己要先进性对知识的梳理,自己头脑中把知识点捋顺了,才能在讲出来的时候有条有序。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本有着很高的熟悉度和很强的专业知识基础。我在讲课的时候,比如习题课,如果需要在黑板上作很长的公式推导,我会边写边讲,这样不仅自己能按照自己备课时的思路走,也能使学生按照我的思路走。

其次说下我认为存在于我身上的问题。我感觉主要是讲课速度与学生的现实接受能力稍有出入。我个人习惯,一堂课的前半部分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后半部分直接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可是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跟不上这样的速度。这就要求我在讲完知识点之后做一必要的知识小结。在和学生的谈话中,有些学生提到了这一点。其实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一点很重要。对于整体基础较差的班级,这更是必不可少。很值得我们老师注意。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多做习题固然好,但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形成还没来得及回顾知识点,就投入做题中,导致前后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紊乱,不知从何入手。本着“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这个问题。

最后说下关于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举一个例子,我在讲授初二年级“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用到的不是课本上的实验式教学方法,而是我自己的数学演绎式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把根据实验推结论这样的过程换成根据已有的结论运用数学方法推未知的结论。这个思路有点类似于大学的理论物理教学。我的想法也是来源于此。两种方法对比,前者优势明显在于实验式讲授过程直观易懂,学生易于接受。但是细想,这样的实验虽然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不一定能够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听讲。因为学生见了实验,心理上的好奇会引起议论,对于课堂秩序没有百分之百的保证,我的数学演绎式讲授过程虽然较为抽象,但是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有着一定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