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歌颂教师的文章范文

歌颂教师的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颂教师的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歌颂教师的文章

第1篇:歌颂教师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设计;优化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都有重要意义。阅读教学相关研究甚多,如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阅读教学设计展开全面优化,这是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

一、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的热情。故事引导、哲言介入、生活案例展示、媒体信息展示、课堂演绎活动设置、悬疑问题比拼等,都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初中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动心理,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学习情境,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我的母亲》是先生的回忆录,文章情感丰富而真实,具有感染力。为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笔者在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并请会唱的学生一起演唱。在演唱结束后,笔者给出问题: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歌颂母亲的作品?今天要学习的《我的母亲》有哪些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我们的母亲具有哪些共性特征?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主讨论学习,有学生说:“《烛光里的妈妈》唱出了子女的心声,妈妈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子女,我们当然要歌颂妈妈。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小说还有很多,高尔基就以母亲为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我的母亲》中,作者将母亲形象刻画得生动真实,让人油然生出亲切感。”也有学生说:“我们的母亲具有勤劳、善良、和蔼、富有爱心、慈祥等共性特征,唯有母亲,能够为我们付出一切。”由此可见,学生已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逐渐走进了文本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起到了渲染气氛的目的。《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歌颂母爱是老话题,但学生还是想知道名人的母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从这个角度展开问题设计,学生的学习思维迅速启动,充满热情地跟随问题展开了文本学习。

二、优化引导方法,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明智选择。朗读法、提问法、想象法、体验法等都是教师常用教法。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解析,对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全面调查,对常见阅读引导方法展开深度优化,以提升阅读教学效度。提问法是阅读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学生的学力实际;朗读法强调学生朗读的重要性,而如何科学设计朗读策略,还需要教师多重比对,而不是追求朗读的数量;体验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感知,以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阅读教学的引导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情实际进行选择。在学习《雪》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清文本基本内容和结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提问设计活动。按规定,每个小组要设计10个思考问题。学生上交思考题后,笔者综合考量,最终选定8个思考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的雪的?你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目的是什么?本文主旨是什么?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新感触?笔者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进行展示应用,凡是被选中的问题,负责出题的小组具有免答权利。评选结果公布时,学生都兴奋异常,其成就感非常强烈。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思考问题,这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措施,对学生形成的正面鼓励和影响非常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对全面提升自主阅读能力有促进作用。

三、调整学习顺序,遵循先学后教原则

当前,新《课标》推崇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能够率先学习,对文本形成一定认知之后,再由教师给出点拨和解惑,以完善其阅读认知。先学后教体现现代教学的崭新理念,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值得大力推广。教师要在具体落实上有所探究,促使学生真正建立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体现的是学习主体客体转变的问题,其顺序颠倒之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正式确立。如阅读《敬畏自然》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教学集中解决学生自主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学生提出:“敬畏自然是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作为?”教师先征求其他学生意见。有学生说:“敬畏自然不是要求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求进步,开山铺路架桥,这些都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行动,能够让天堑变通途,这就是人们主观努力的结果。”教师给出积极评价:“敬畏自然是一种态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办事,但并不是要束缚人们的手脚,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教师让学生先学文本,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典型的先学后教,符合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让教师来回答,这也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

四、延伸训练维度,创设独立阅读时空

在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阅读学习的时空,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并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探究。此外,还要在阅读延伸方面有所创新,让学生多多阅读课文材料,拓宽阅读视野,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有重要帮助。教师在设计阅读训练时,要摆脱“大一统”思想,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梯度性训练内容,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如《吆喝》阅读训练设计:①简答题:课文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吆喝的?②搜索题:在课文中画出表示从早到晚顺序的词语。③拓展题:吆喝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广告形式逐渐消失。如今各地大街小巷的吆喝声虽然不是很多,但吆喝声还是会在我们耳畔响起,收集平时生活中听到的吆喝声,并描绘一些吆喝人的动作和神态。三个题目,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两个进行训练。教师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有重要帮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优化阅读教学引导方法,调整阅读学习顺序,延伸阅读训练域度,提升学生获取阅读信息的能力,全面塑造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闫学荣.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3).

[2]司翠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8).

第2篇:歌颂教师的文章范文

一、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两个部分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是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小学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教学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语文教材内容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通过写作训练方式能够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训练方式可以进一步深入掌握语音技巧并且充分吸收知识。写作与阅读二者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时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1 ]。这是由于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又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基础就是进行阅读,只有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运用写作技巧来展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分层,并且概括段落的大概涵义。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罗列提纲来进行文章写作,保证文章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二、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实施策略

1.有感而发,读后感写作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文章或书籍后,内心产生了波澜和触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要将内心的感触记录下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情绪。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感和情绪的变化,有感而发来进行读后感的写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后可以进行适量引导,让学生自行写作读后感 [2 ]。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读、带读、朗读等多种形式,再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在完成课文相关背景介绍以及内容的讲解后,可以分组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并且在课后写下读后感,说说自己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认识。课文中波兰音乐家肖邦对祖国深沉的爱让人动容,即使在弥留之际也要求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的爱国之情十分浓烈感人。而学生在平时阅读过程中必然也会涉及到其他有关爱国主义题材的文中,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通过读写结合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根据课文进行仿写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满足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教材中课文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感悟 [3 ]。这一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让阅读教学作为写作教学的基础和铺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作者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法进行摹仿,有目的进行仿写。例如在小学语文《烟台的海》一文教学中,当学生完成烟台的海在春季、夏季、冬季以及秋季的段落学习时总结出作者描写一年四季烟台的海的景色特点,广泛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烟台的海的美丽壮观,最后通过描写景物歌颂了烟台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描写一处景物,通过拟人、排比等手法来对景物一年四季的变化进行描写,并且通过景物歌颂美好的生活或难忘的人或事 [4 ]。再例如在学习《夹竹桃》一文时,对月光下的夹竹桃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远洋的海轮、水中的荇藻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从作者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火热的爱心以及挚爱生活的真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植物或动物,发挥想象力描写在不同情景下某种动物或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生活体验,书写日记

日记是学生累积写作经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撰写日记最大的问题就大于日记内容的选择。日记不能是简单的罗列发生的事或见到的人,而是应该建立在感情和情绪基础上的。因此通过阅读来增强生活体验,能够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仔细观察生活,从而实现读写结合。从生活中来理解阅读和写作,感受阅读与写作带来的美妙体验,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学习《黄山奇松》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得当的形容词、动词等。例如文中“挺秀”“弯曲”“枝干蟠曲”等。这些都是描写黄山上奇特松树的词汇。教师可以在课外布置家庭作业,和家长去游览一处景点。学生在游览景点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及景色的优美,然后写日记来记录自身的真实感受。从教材课文阅读――生活体验――日记书写,这一过程就是读写结合的有效运用,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

4. 想象外延,进行续写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根据课文性质适当的将课文情节外延,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开展续写。例如在进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教学中,法布尔在放鸭子的时候总是捡一些贝壳和彩色的石子,虽然遭受了父母的责骂但是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仍然没有停止。每次法布尔放鸭子还是会去捡一些“没用的玩意儿”躲起来偷偷的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法布尔放鸭子的故事进行续写,想象法布尔在下次放鸭子时又会遇到什么有趣的故事?法布尔的父母后来有没有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法布尔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昆虫学家的?学生合理的想象所开展的续写能够充分体现其真实的情感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大大提高其写作兴趣。

5. 贴近生活,寻找素材

教师在进行教材课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课文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例如在学习《春联》一文中,春联是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是张贴的,每一副春联都有不同寓意,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有的体现了祖国繁荣富强,有的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待。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和邻居家张贴的对联,从每一副对联中引申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仔细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第3篇:歌颂教师的文章范文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必要的审美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任务。在学校教育中,美育不仅是音乐、美术科教师的任务,语文教师也责无旁贷。《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虽然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却不可忽视,处理得好,它能促进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类具有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情感是人生最富色彩的部分。健康、美好的情感永远值得文学作品歌颂。以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四册为例,其中就包含了这些健康的情感。

一 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而写下的诗。诗歌的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类似的课文还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孙犁的小说《荷花淀》,等等。这类文学作品讴歌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熏陶、感染,对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的作用。

二 歌颂健康、美好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叙述的是焦仲卿、刘兰芝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了追求婚姻的幸福,为了忠于爱情而双双殉情的故事,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精神令人敬佩。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令人难忘。类似的课文还有《我愿意是急流》、《卫风·氓》、《邶风·静女》、《迢迢牵牛星》、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诗词,《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等戏剧,它们用精美的语言讴歌了人类美好的情感,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鉴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三 抒写亲情、抒写离愁别绪

李密的《陈情表》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全文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像这样的课文还有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它们正是抒写人类的这类感情,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人情味。这些感情具有人文性,学生阅读了这类作品,正确理解了其内涵,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多读这类作品,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体验人类这些美好、健康的感情。

高中第三、四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文精选了非常美好的散文、诗歌、小说与戏剧,这些作品,各有其美。散文美在“形散而神不散”,诗歌美在语言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且语言具有节奏感、音乐感,小说美在生活中的容量大,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一段富有个性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写,一个生动、准确的细节描写,都会使文章生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体味作品中的美,必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了厚积,薄发才会闪出文采。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则显得更为重要。现在很多的中学生怕写作文。原因何在?一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二是不知道该如何写。前者看生活总觉得很平淡,没什么可写。作为语文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从自然界,从家庭生活、邻里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领域寻找、发现生活的美,抛砖引玉,指导学生,让学生懂得美就在身边,就在平凡的生活中。同时,从作文中发现学生有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分辨、批驳、摒弃生活中的丑,天长日久,就能“给予”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后者,则要通过语文教学给学生分析范文、指导学生适量阅读课外书籍,让范文、优秀作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关键是要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亦不容忽视。文学的审美需要大量的思维活动,需要想象才能完成。教师如能尽可能制作一些形象的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4篇:歌颂教师的文章范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教学设计:《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4、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5、导入新课: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6、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7、学会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第5篇:歌颂教师的文章范文

教学中应把握好德育的“度”,避免两个误区:1.政治化的模式教学。把政治标签贴在作者、作品身上,违背语文学科特点,漠视学生个性意识,生硬地进行教育;2.放任化的教学。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不是放任学生的阅读体验,因为学生用一己喜恶对事物进行判断容易出偏差,所以教师必须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

语文教师应开动脑筋,让教学与德育巧妙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应以道德情感培养为先导。

教师可通过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王国维曾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道德情感是从审美情感发展而来的,而一个欣赏、向往美的人也会遵守道德规范、弘扬真善美。语文教师应该有发现美的眼睛、传播美的愿望,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针对语文课文读之如沐春风,心神为之摇曳;品之如饮香茗,回味悠长的特点,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美感培养。

1.推敲词句,体会美。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审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渗透点。品词是其中有效的方式,在品中透过语言表象,领会文章的内涵,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2.揣摩文章形式,感受美。作者通过巧妙的结构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示形式美的同时深化了自己的情感。例如余光中的《乡愁》,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在看似简单重复的结构中把抽象复杂的情感物化并层层深化。教师在分析、揭示时可在学生心中激起美的涟漪,产生情感共鸣的漩涡。

3.品味意境,丰富美。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或奇险雄伟、或苍茫辽阔、或宁静祥和……在教师绘声、绘色、绘形的渲染中学生品味、鉴赏,久而久之,有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广阔的胸襟、高尚的审美情趣。

4.发掘美育因素,充实德育内容。课文中有许多有识之士,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人格美。比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情怀;雪莱“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乐观向上的气度,他们优秀的品质,在教材中熠熠生辉,使学生受到人生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此外,追求、歌颂和谐美的作品比比皆是,像《春》、《济南的冬天》等都极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景中之情,会同作者一样,钟爱自然,钟爱那花、那草、那山、那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受心灵振颤的同时陶冶性情。

(二)德育应以道德认识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以提高思想道德的感受力。

1.巧设疑问法。深刻的思维,体现在善于思考,抓住事物本质,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如教《背影》一课,在学生已懂得了本文主旨时再问作者为什么对“背影”作细致的刻画,学生在分析中既可锻炼思维能力,又可对亲情有深刻认识。

2.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宁鸿彬语)。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思维更敏捷、体会更深刻。如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展示圆明园图片,兔首、鼠首等流失海外文物被拍卖的新闻,营造浓郁的悲愤氛围,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

3.留白法。“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教材中的名篇有许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巧妙,有着“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深邃。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开合有度、点到为止,用恰到好处的停顿,给学生咀嚼的余地,让学生去聆听作者的心声,扩充自己的生命历程,在悟中拓宽思维的深度、感悟道德的启迪。

4.朗读法。朗读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想读好文章,必须理解文章。另外,朗读把沉寂的文字变成活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立体思维,是理解作品的有效途径。在读时推敲文章的含义、韵味,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可不断受到情感熏陶。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表情朗读的手段让学生领悟文章的风格和感情,在享受文章美的同时,还受到思想的震撼。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如学习《海燕》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海燕在风浪中搏击的英姿,配以雄浑的音乐,让学生置身其中,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的心理体验,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三)采用比较法、分析法进行德育。

语文教材许多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不谋而合,通过比较学习,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能巩固德育成果。此外,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展现着作者的精神领域,我们在比较中可以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思想启示。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既引导读者向往烂漫自由的生活,又用幽默的笔触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身心的压抑;《社戏》中的乡民、长妈妈则体现了作者对淳朴、善良人民的歌颂;《藤野先生》展现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孔乙己、闰土等人物又表现了作者反封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此外,还应分析教学内容和文体特点选择德育方法。记叙文可通过学习,让人、事、物感染学生;议论文可用文章观点联系生活教育学生;说明文可以通过逻辑性、科学性的学习影响学生。

(四)德育要联系现实。

第6篇:歌颂教师的文章范文

一、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健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去做根本的转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老师不能真正改变观念,师生平等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所,只有老师在心底真正想通了,觉得师生的确应该是平等的,这样的平等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尤其是对教学成绩的提高大有好处,才能真正自愿地和学生平等相处了,才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平等对话,才可能自觉地去搭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因此我以为,要想使师生真正平等,只有先让传统的师道尊严彻底搁浅,师生才能真正平等。

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赏识学生。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度越大,成就就越高。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助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成功的希望。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自信。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或者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幼稚、肤浅甚至版面、错误时,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死,或置之不理,而应当给予热情地鼓励、耐心地引导、细心地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的火苗,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发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总是干巴巴的,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学生的作文完全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内心感受,失去了其应有的鲜活的生命和色彩。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是高高在上生闷气,或是不停地在心里埋怨学生不该如此,或是大声地吆喝学生没长脑子,这些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相反,只能带来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作,越来越害怕写作。不会写就害怕写,害怕写就更不会写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后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学生也正为此而烦恼呀!谁不想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谁不想写出受人称赞的好作文?他们也想,只不过长时间的依赖“范文”的作文模式已经残酷的扼杀了他们写作的天性,消灭了他们创造的萌动和热情,所以才会出现“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在结尾的时候都不忘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好政策”的不良现象。

这样换位思考,学生就变得让人同情了,心底就产生了一种想帮帮他们的冲动。于是,我就结合他们的写作难点,帮他们想了许多提高写作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抄范文,做随笔,写自传等。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评语以鼓励为主,委婉地指出学生作文中要特别注意的一两个问题(一般只说一个);评讲作文的时候,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及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以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有时赏析他们写得好的句子,有时赏析他们使用得准确的词语,有时赏析他们写得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赏析他们有价值的创意……长期以来,学生写作的热情高了,要求修改的地方也能自觉地修改了,需要重写的作文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又交起来让老师评阅。

第7篇:歌颂教师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童话 幼儿 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74-01

1 童话的教育功能

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童话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故事有的是歌颂勤劳,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诚实。童话中的主人公,有的是普通人,有的是王子公主,更多的是动物形象。这些主人公形象特点就是正直和邪恶的一目了然。

在歌颂真善美方面,中国有《金斧子》,一个小孩将砍柴刀落进水里,神仙捞上来金斧子,银斧子,他都诚实地拒绝了,只要自己的铁斧子。外国童话方面在情节和人物方面要丰富得多,像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森林里的三个小仙人》,故事中有对立的人物,一正一邪,像《白雪公主》中的白雪公主和继母,一个代表善良,一个代表邪恶。而善良的人都是单纯、热情,与人为善。而邪恶的一方则是贪婪的,诡计多端的。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面对纯洁善良的人丝毫没有被感动。但经过种种努力,最后都是善良的一方战胜了邪恶的一方。

在歌颂勤劳与勇敢时,格林童话也是人物丰富,用对比的方式来描写,像《金鸟》《乌鸦》这些童话中,都是通过兄弟之间的对比,大哥二哥做事没有恒心,半途而废。但弟弟却不畏艰险,最终完成了使命,虽然遭到两个哥哥的掠夺和陷害,但最终还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些故事由于有曲折的情节,又有奇妙的幻想色彩,通俗易懂,因而深受幼儿的喜爱。通过对孩子讲述这些故事,可以将道德观念植入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小知道懂礼貌、勤劳、诚实的重要性。除了有教育功能之外,通过讲童话故事,还可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同时通过讲述童话,也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有效利用童话的方法

利用童话教育幼儿,首先家长要明白语言交流对幼儿语言培养的重要作用,不能只顾自己享受休闲时光,将孩子放在电视机前,这样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有严重影响。

2.1 利用童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利用童话教育幼儿,最好养成睡前讲故事的习惯,这样时间固定了,孩子在睡前就会有所期盼,大人忘了,孩子也会提醒。

家长应该是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因为讲故事需要模拟各种神态,有绘声绘色之感,这样能加深故事的印象。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在讲述中停顿下来,向孩子提问,接下来会怎么样呢?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漏洞,适时指出来,然后家长再说出下面的情节。这样的提问不能持续出现,一个故事只能问一两次,问多了就会影响故事的连贯性,反而让孩子感受不到听故事的乐趣。

2.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讲述童话故事时,不仅自己要会表达,还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刚开始接触童话故事,不可能一下子记住故事情节,因此只能让孩子进行局部记忆。

所谓的局部记忆,指的是童话故事中的儿歌部分。格林童话中,很多故事就有儿歌组成部分。像《狼和七只小山羊》中的“小羊乖乖,把门开开,你是谁?我是你妈妈!”《白雪公主》中的“小镜子,小镜子,世界上最美丽?”《莴苣》中的“莴苣莴苣,放下你的头发让我上去!”《灰姑娘》中的“回过头来瞧,回过头来瞧,新鞋子里血直冒,真正的新娘没找到!”这些儿歌语言质朴、短小易记,又朗朗上口,在故事中反复出现,推进了故事节的发展。很多幼儿往往通过记住儿歌,才能进一步记住故事情节的。因此,在讲述中,可以引导幼儿努力去记住儿歌,并且时时来拷问一下,这样来提高幼儿的记忆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3 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童话故事由于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可以藉此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具体方式是家长先讲述童话,第二天让孩子把听过的复述一遍,这样孩子在听故事时就会认真听,认真记。在复述时,对于遗漏的部分,家长可以装着不经心地样子问一下怎么过度的,这样孩子就会迅速记住。

在幼儿复述过程中,要培养幼儿模仿能力,像模仿动物的叫声,模仿不同年龄的语气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如果每天复述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可以让幼儿将听过的童话讲给爷爷奶奶听,爷爷奶奶听后多夸奖几句,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家长讲过一遍之后,在复述时,故意漏掉重要的情节,让孩子来补充,这样也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总之,要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必须要不怕麻烦,不能每天讲个故事就算完成任务,对于那些处于低幼年龄的孩子,一个故事要反复讲几遍,他们才能明白大意。

3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利用童话时应注意的事项

利用童话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从幼儿牙牙学语开始,一直贯穿到小学一年级,这样才能使幼儿的语言表达得到有力衔接,家长和教师要做好长期准备。

对于童话的选择也要和幼儿成长相匹配,在低幼龄阶段,要以动物主人公为主,故事要求短小;到了三岁之后,可以讲格林童话中故事情节复杂一些的故事,让孩子进行复述。到了幼儿园大班,除了童话,还可以讲一些传统文学中的选段,像《水浒》中的故事因为可以根据人物独立成章,可以作为故事讲给孩子听,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熟悉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然后根据内容来进行安排,做到循序渐进。最重要的是在实施中要保持持续性,不能三天打~两天晒网,这种持之以恒的品德也能影响孩子的道德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玉环.幼儿在童话阅读中想象的现象学研究[D].宁波大学, 2014.

第8篇:歌颂教师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庞杂,而在这庞杂的内容中有不少题材和感恩有关,而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愈发证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深层次内容,将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突出出来,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发展。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一、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而其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并且加以适当的处理和应用有利于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当前小学感恩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应该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语文课文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然后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将这些内容加入其中。这样一来对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给予积极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注意重视素质教育。

(一)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大自然是生命的母亲,我们来自于自然,我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所有元素也同样来自于自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还给我们美丽的风景。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之中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二)引导学生感恩双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忽略引导孩子感谢自己。所以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之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双亲,让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歌颂母爱、歌颂父爱的文章并不在少数,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感谢祖国

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伟大母亲,而我们是伟大母亲的儿女。只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才能够对所有人民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取得的伟大成绩,让学生对伟大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样有助于增强祖国的凝聚力,让学生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依感。

二、正确的运用教学资源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

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感恩首先要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的生命。生命是所有事情有意义的前提。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都发生了学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的事件,这说明感恩教育存在有很大的问题。父母辛苦地将孩子养大,而孩子却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对父母的打击是巨大的。而感恩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父母,只有对得起父母才能够说自己开始懂得感恩。其次,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担当,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到宽容大度。有时候一些人、一些事可能会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影响,但是正确的对待方式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应该宽容和大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消极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恩。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如若遇到写景的文章,就会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大自然产生感恩的心理,感谢大自然对自己的馈赠。而如果文章内容是写人的,那么,笔者会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想象如果是自己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应该怎么做,而这么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同样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其次,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一些必要的情感,这些情感的体验是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的必要环节。只有充实地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才能够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一来感恩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最后,感恩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比如说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理解,这样一来有助于促进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感恩教育的内容,只要处理得当,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对感恩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并且真正地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第9篇:歌颂教师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成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近年来,要求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学校教育来看,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作为传输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因充满着生命的元素和极富理性的思考,在落实生命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更是责无旁贷!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朗读中,领悟生命的内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篇目中有许多课文是与“生命”主题相关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教材中一些可以影响、感染学生的优秀范文,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阅读方式来达成生命教育的目标。比如可以让学生多朗读一些能够提升学生生命意识的文章,让他们在朗读的氛围中领悟生命的内涵。

1、感悟亲情——认识生命的不易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享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可是家长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被关爱,亲人对他们的付出是理应如此的,他们渐渐丧失了一颗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找回迷失的亲情,适时地用手边的课文来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如我们在《陈情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朗读,通过朗读努力让学生体会李密对祖母的至孝亲情,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文字融进学生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学会关心亲人、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感悟友情——体会生命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同学之间为了一点小事情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是大打出手的情景。他们意识不到同窗好友之情,体会不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同学朋友带给自己的方便和快乐。

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友情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十分必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个专题里的几首现代诗——《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都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旧日的时光》歌颂了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揭示了友情的永恒;《箭与歌》说明友情就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了友情的彼此默契的特征;而《别离》则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朗诵比赛等,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在世要学会关爱他人。给别人帮助,自己也会带来快乐,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感悟自然——体会生命的博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人是有感情的,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生命也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博大的,是不容忽视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而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蜜蜂,展须疾行的蚂蚁,时隐时现的瓢虫,将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处处展现着生命的律动。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的顽强,无论周围的环境有多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够顽强地生存。作者正是从这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动植物身上获取了活下去的勇气,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灿烂。这是一个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的很好的例子,教师在执教时,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这些精彩的段落,从而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举行朗诵比赛、“我为亲人做件事”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例如在讲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当一回盲人,再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艰辛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一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把握、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与渗透,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活着是幸福的,生命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