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江苏省开办较早的学校之一,现已连续招收十届本科生。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将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大量作品获奖。师生合作摄制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由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理想杯”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第一名,并入选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创作拍摄的电视散文片《生命的方舟》获“全国推普周”江苏省电视作品比赛一等奖、“阳光校园”电视作品大赛特等奖、“科讯杯”国际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剪辑奖;学生DV作品《断章》、《玉缘》、《倒带》分获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科讯杯”全国师范院校高清暨DV作品大赛一等奖;作为中国一方的合拍单位,学院联合西班牙环球制片公司拍摄文献片《激情的诞生:足球的起源》之《中国蹴鞠》已在全球发行放映;师生联合创作的电视短剧《第四条红裙子》荣获包括首届全国大学生DV影像艺术节“剧情片”奖、第四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在内的十多个奖项和荣誉。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能力全面、善于合作、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历届毕业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各级媒体和专业制作公司工作。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文案、编导、制作、推广等方面专业技能,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艺术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能够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新媒体传播公司和其它新闻宣传部门从事包括影视剧、广告、宣传片、MTV等在内的各类电视节目的策划、文案、导演、摄制等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制及招生人数
学制四年。面向山东省计划招收10名。
三、招收对象及报考条件
1.已参加山东省普通高校报名并取得报考资格的考生;
2.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色盲、色弱;有较好的普通话基础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
3.持有《山东省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
四、报名
1.报名时间
2014年2月11日至12日。
2.报名地点
青岛海大学术交流中心(青岛市市南区红岛路8号-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四校门)
3.报名办法
①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须持本人身份证和《山东省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的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前来办理报名、缴费手续。
②交报名费、考试费280元/人。
五、专业考试
1.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2.考试时间:2014年2月13日上午8:30—10:00,考《影视作品分析》;10:20—11:50考《命题创作》;笔试(考生必须提前30分钟到达指定考场,按座位号就座),2月13日下午开始按分组抽签结果进行面试(考生必须提前30分钟达到指定候考区)。
3.考试形式:笔试与面试相结合,初、复试合一。
4.考试科目及分值
①影视作品分析(100分)。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按试卷要求完成影片分析写作。主要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②命题创作(100分)。考生根据提供的素材或题目,按要求编写故事。主要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③综合面试(回答考官提问70分,才艺表演30分)。考生根据提供的素材或给定的题目当场回答面试评委提出的问题,本环节除了解考生的性格、气质、特长、爱好等基本情况外,侧重考察考生语言表现力、临场应变力、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5分钟以内;才艺展示部分,考生可在声乐(伴奏自备,考场提供放音设备)、器乐(除钢琴外自备)、舞蹈、朗诵、曲艺、小品等六类中任选一项,2—3分钟。 六、文化考试和录取
1.对考试合格的考生发给江苏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合格证。取得合格证的考生还须参加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
2.根据山东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录取办法,按考生专业和文化考试成绩相加排名,择优录取。具体录取方案见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七、其他有关事项说明
1.本简章内容如有与教育部、山东省教育考试院有关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上级文件为准。
2.考生报考期间,食宿及交通费用自理。
联系电话:(0516)83403064(校招生办)、83867581、83867230(传媒与影视学院)
招生信息查询网址:江苏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bkzs.jsnu.edu.cn
考前信息查询网址: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xcx.jsnu.edu.cn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37-02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已不适应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又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传统考试存在的弊端日益显露:
1.考试制度上的弊端
在考试制度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统考试方式也是把期末进行的学业成绩考试作为对教学的最基本的评价。但考试作为教育测量的工具,学业成绩考试只能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同时,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新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受到广播电视新闻思维和实务的基本训练,更要求学生具有运用新闻理论、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这一切很难从一次考试中得到真实和全面的体现。
2.考试内容上的弊端
传统考试在内容上重理论测试、轻实践能力考核;重知识的掌握、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考试题型往往是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和理解题等识记性内容较多,案例分析等综合能力型内容较少,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客观地反映出来。考试如同指挥棒,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讲授,轻视或忽视对学生实务(或实际)能力的培养,极易催化高分低能。
3.考试形式上的弊端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考试,有笔试多于实践操作,记忆性内容多于理解性内容,内容形式单一,方法单调等问题。一般采用书面、闭卷的形式进行,而口试、操作、新闻实践、综合考试等很少见。这种考试方式偏重于考核学生的新闻理论知识,忽视新闻实践教学的考核,忽视学生新闻实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核。
4.考试成绩评定上的弊端
传统考试由于多用闭卷,成绩评定一般是按教师编制的“标准答案”给分,学生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种按既定标准答案评定分数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另外,“一纸定乾坤”这种学业成绩的评定,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缺少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要摆脱传统考试的尴尬现状,培养符合现代传媒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考试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考试改革应确立的指导思想
(1)坚持正确的考试理念。首先,要树立考试是双向活动的理念。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法,面对考试,学生永远是被动者,教师永远都是审判官。其实考试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活动,它既是对受教育者知识掌握和实际能力的考核,也是对教育者工作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检测。只有树立这样的考试理念,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2)坚持能力导向,促进素质教育、就业教育。考试内容要反映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考核方式应当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及独立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
(3)坚持综合评价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考试的直接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变能力;终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专业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先天的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
2.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考试改革具体措施
整体改革思路清晰之后,本人根据所任课程的特点进行考试方式改革。因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仅主干课程就有十多门,还有专业任选课、限选课以及职业技能课等,而每一门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开课时间和课时分配等均有不同,故不能采用统一的考试形式,而是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此本人就所教《新闻学概论》、《电视节目主持》、《礼仪文化》等课程展开探讨。
本改革方案将考试分为 5个部分:平时表现、作品、展示、口试、笔试。成绩分别占总分的10%、10%、20%、20%、40%。
(1)平时表现。学生平时表现是指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情况、笔记情况、回答教师提问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平时上课时一定要做好登记,以避免随意给分或者恶意扣分,引导学生注重平时表现,从点滴做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作品。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上交一定数量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单独或分组拍摄、制作的成片。因为作品计入期末成绩,所以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会用心去策划、思考、拍摄、制作,因此有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3)展示。其方法是学生根据课程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很多课程落脚点在于学生懂,能上手。因此,展示既是对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检阅,也是对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次考查。
(4)口试。指的是答辩式口试,其程序可参照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师预先做好试题库,考试时由考生抽取题目(可抽2次),当场宣讲对题目的理解,然后由评委围绕考题就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学生当场回答评委提问,最后老师根据考生的综合表现给出成绩。这种考试对学生和教师要求均很高,教师要充分准备提问,学生要非常熟悉所学课程内容,而且要很好地表达出来,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口才。可以说,学生要想得到较高分数,单凭临时突击是不可能过关的。
(5)笔试。这是通用的一种考试方式,它主要是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考试改革中加入笔试部分主要是两个原因:①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并非单纯的实践课,学生只有掌握了必备的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才能做好新闻实践工作,提高实践技能,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②如果没有笔试,学生就会放松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容易误导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形成。因此,理论知识考核的分数在整个考核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40%)。
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效果分析
笔者在所教班级进行了为期2个学期的试点,通过试点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1.形式新颖独特,深受学生喜爱。
由于此种考试制度构思别出心裁、形式新颖独特,一改过去那种沉闷单调的方式: 既考理论也考实务;既考期终也考平时;既有笔试又有口试;既有任课教师打分,也有评委小组打分。其透明度很高,基本能做到公平、公正,因此深受学生喜爱。
2.充分发挥了个体优势,激发了学生各种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对此种改革积极拥护、兴趣浓厚,因此,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当然,不可否认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新的考试制度、考试形式多样,能充分照顾到学生不同能力表现的需求,学生在此种考试中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途径,发现自己的强项和优势,让考试充满快乐,重新找回曾经失落的自信。
3.杜绝了突击复习和“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考点联系方式
报名时间
招生计划
专业及方向
考试时间及内容
黑龙江
东方学院: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31号。
0451-86655180
1月8-9日
两个方向合计5人
广播电视编导
1月10日上午
笔试:文学艺术常识(占30%)、影视评论(占70%)
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
1月10日下午
面试:按报名先后考查文学艺术知识(占30%)、展示才艺(占70%)。考生在声乐(美声或民族)、器乐(除钢琴)、舞蹈、播音主持(按命题)四类中自选才艺
天津
72中学: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7号。
022-24322743
1月13-14日
内容同上
内容同上
1月15日
内容同上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育才路15号。
0773-8996357
1月19-20日
内容同上
内容同上
1月21日
内容同上
山东
青岛农业大学教学楼A区一楼大厅: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0532-86080517
2月18-19日
每天8:30-17:00
80人
广播电视编导
2月20日9:00-12:00
笔试:文学艺术常识(占30%)、影视评论(占70%)
25人
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
2月20日9:00-10:00
笔试:文学艺术常识(占30%)
2月20日10:00开始
思想上我要求上进,一直以乐于助人为已任,多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学习上,我刻苦努力,孜孜不倦,争取着大学那美好的时光去学习。大学中不光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使我懂得了学习的方法。正是利用这种方法,在除学校开设的课程外,我还自学了***、**、***等知识,很好地充实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并为自己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已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除此之外,对计算机的爱好让我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工作方面,我参与了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维护工作,使它成为同学们喜爱的校内站点之一。目前正在参与校远程教育的建设实践的经验让我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更激起我强烈的学习欲望,让我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职;新闻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专科院校占了半壁江山。各类学校展开双语教学之际,高职院校开设了与职业挂钩的双语课程,但教学实践面临诸多困难:生源不够优秀,效果不够理想。以高职层次学生为对象的双语教学研究,是目前着力推进的重要课题。
扬州职业大学人文学院在新闻专业设置了双语新闻初阶,它是一门创新课程,计3个学分,共36学时,其中50%为实践课。该课程受到学生喜爱,收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本文以此为个案对高职新闻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内容选择及有效教学方法作粗浅探讨。
一、高职新闻专业双语学习主客体特点
1.学习客体的特点
双语新闻课的“双语”指汉英双语,“新闻”指用英语语言报道的消息、通讯、人物专访、名人演讲等作品。
学习客体语言障碍大,但新闻语言通俗。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载体,唯有以通俗的语言吸引并服务于受众才能产生传播效果。为了能让大多数人都能读懂、听懂内容,新闻语言带有明显的通俗化口语特点。新闻记者力图把稿件写得通俗易懂,通讯社强调新闻要写得简洁,主张用俗词熟语,短句子、短小的段落。如美联社自创办开始就主张:报纸上的文字要能让只念过八、九年书的普通美国人都能看懂。[1]英语新闻教材亦多指出:新闻语言结构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循,所用词汇都是深入浅出,多用常用词,句型也简明扼要,以简单的陈述句为主。[2]因此在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并非“难”不可及。
但是所谓通俗易懂是对英美受众而言的,由于缺乏对英美社会的感性认识,双语新闻对中国学生来说仍有难度,学生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克服语言与文化的障碍,掌握新闻语言与文体特点。
2.学习主体的特点
学习主体是高职学生,外语水平较低、求知欲不强,教学障碍大。但他们和本科生年龄层次相同,好奇心强,爱赶潮流;数字化学习技术好,具备搜寻海量、即时信息的素养。双语课程若能充分利用其特点,激发其兴趣,丰富操练方式,足可跨越学习主客体的障碍。
新闻姓“新”,具有时效性,媒体每日的都是世界各地发生的新事件,绝大多数都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关注的新闻引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配以生动的教学手段,双语新闻这“树上的苹果”,学生们踮起脚跳一跳也够得着了。
子曰“因材施教”,对适用性予以研究才能建设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当学习客体散发出浓郁的刺激,吸引学习主体的关注,激发其探究的主观愿望时,(配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双语新闻教学就不再困难重重。
二、教学内容与授课语言选择
1.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二是适合高职学生的层次。
首先,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教育,具有行业领域色彩的双语课程,不是单纯强化大学英语,也不能是专业教材的外文翻译,它和学生将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选择与专业核心课程一致的教学内容,既是双语教学要求更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加强与补充。
其次,选择适合高职学生难易程度的内容。不可一开双语课就用原版教材,“双语新闻初阶”之命名即考虑到了学习者起点不高。学习内容以新闻作品为主,辅以外媒机构和新闻专业术语介绍。该课程设在大一下学期,与中学英语尽早衔接,与大学英语同轨,前修与并修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摄像等专业必修课。高年级再开程度较高的双语课,增加传播学的中英文术语和理论教学内容。
再次,选择能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内容。富有新闻学科知识的教师,从选择并讲解新闻作品,到将现成的音视频材料进行编辑以适合课堂,再到设计听新闻音频测试听力,设计模拟播音,以及升入新闻语言、文体结构特点的概括等高度,无不从提高学生专业与外语水平的角度备课。
语言学习是全面的,最理想的是听说读写样样精通;但撰写英语新闻文稿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一味强求,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低年级的双语新闻课,我们侧重用英语听新闻、(阅)读新闻、播报新闻,以及采访新闻使用的话语。
2.师资及授课语言
双语新闻初阶由具有一定英语水平(最好是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新闻专业教师讲授。教师熟知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能在备课时准确选择讲授内容,能在课堂上驾驭外语。另外,英语专业教师扮演双语课教师的语言顾问与语言指导角色,在课前审核其教案中所用的英语。
选用汉英语并行授课,而不选择使用100%的英语授课。完全使用英语讲授,包括完全使用原版教材,于高职学生而言难度过高。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加上学习坚韧力不足,易失去学习兴趣,反而不能获得教学效果。
新闻专业知识与术语,如The inverted Pyramid Form倒金字塔、The Chronological时间顺序,Subhead小标题等,教师先用汉语传授,再用英语翻译。新闻作品,教师应先出示英语文本和音频,学生自主探究,必要时给以指导,困难处教师译作汉语;然后再出示词语解释、文意翻译。课堂用语则全部使用英语。
学生的语言:朗读新闻作品、回答教师提问、复述报道内容、模拟播音等课堂练习应全部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解释性解答,允许说汉语;但鼓励多用英语少说汉语,尽管出错多。不做要求撰写英语新闻,但操练新闻采访时要求学生用英语拟写开场白、向被采访人提的问题、串词等。
三、有效教学及效果评价
1.选择刺激,激发兴趣
开拓双语教学的思想须正确,若仅为开设双语课而开设双语课,那么学生则“被双语”而已,丝毫达不到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双语教学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我们以2008网络流行语“做人别太CNN”作为课程导入。播放网络歌手慕容萱的《做人别太CNN》歌曲视频,启发学生评点该媒体事件并思考: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了解CNN等外媒的报道内容,怎会知道他们颠倒黑白?又怎能愤而反击?!学生从中明了跨入双语新闻领域的重要性。
网络与手机载体实现即时新闻的滚动播出,授课内容保鲜、更新已非难事,教师善加利用,便会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结合专业,优化教学手段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创造了条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字化环境下实践“情景化”教学,使课程适合于高职层次的学生。
学校为双语新闻课提供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将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结合,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于一体,经老师整理的新闻作品,难度适中而形式活泼,教学效果好。例如,新华网配有英语短消息的图片新闻《Expo hostesses trained for Shandong pavilion》,在教授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结合其并修的新闻摄影摄像课,学习为图片配写文本,突出摄影新闻图文并茂的特色,掌握英语阐释的内容。
3.实践课配套,分层操练
高职课程按规定配有实训环节,双语新闻初阶也不例外,占总课时50%的实践课是效果保障之一。我校教学规程规定,与理论课配套的练习课须分组进行,文科每组不超过25人,实践课上小班教学得以实现。双语新闻初阶有18节实践课,若一个新闻班有40人,实践课分组,教师实际可使用36学时。于语言课程教学而言,这无疑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操练机会。实践课还为分层教学创造了条件,程度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于教于学皆有利。实践课内容为:温习理论课上的例文及知识点,听力测试、听写训练,模拟播音,虚拟采访等。
除了规定的课堂教时,教师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课外采访。如本学期采访了来中国多年、现任教于扬州中学的美国教师Randell Jackson先生,出发前学生们拟写好问题,采访时携带摄影、摄像机,采访中虽显稚嫩,但“煞有介事”地做到了整个过程用英语作为新闻工作语言。而今的城市不乏外国友人的身影,鼓励学生实践英语采访,在旅游季节走入景区更为容易实现。
4.全盘控制、效果评价
除了引导学生探究中外新闻作品,针对高职学生的弱点,双语课教师还必须承担鞭策学生的工作,实施全程监督: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及时考核、考后评点,各个步骤缀成整体,以保证教学效果。规律性的检查考核既是敦促和鞭策,也是回顾与收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形成良性循环。放任其自学,必然导致双语课形同虚设。
课程结束时教师做了调查,结果显示:83.3%的学生对双语课感兴趣,理由分别为“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都有帮助”,“培养了国际新闻意识,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培养了新闻专业能力”,“了解了外国新闻的用词遣句特色”,“拓宽视野开阔眼界,了解相关专业词汇”。100%认为对英语水平提高有益,实践课听、说机会多,比大学英语课堂效果好。90%认为预习和复习充分与否对课堂效率影响最大,半数学生感到学习自觉性不够。
四、课程完善
扬州职业大学新闻、秘书、涉外旅游、旅游日语等专业皆开设双语课,学生学习专业领域的外语,初步具有双语服务的职业技能,不同学科间可交流教学经验。广电新闻双语课具有学科特点,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但课时毕竟有限,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养成终身学习能力,才是双语课的最终目的。新闻专业双语课有待于从以下方面优化:
1.课程网络建设
课程网站应形成“课上线上”与“线上课上”一体[3]。应利用网上交互平台在线提交作业、答疑。网络环境能强化教师对学生课后学习的控制力度,增添反馈频度,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
2.实验室演练
学校应开放实验室创造虚拟环境,学生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等专业课习得的技能演练双语,例如,自编自播自录制作双语新闻节目,将作品上传至课程网络展示。
3.赏析与评论
在浅显的基础上,尝试较高层次的新闻作品赏析与评析,如欣赏分析知名外媒新闻、新闻评论及获得国际大奖的纪录片等,这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更有价值。还可推行同学相互赏析自制作品,穿插在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主体身份的转化,理解学习客体承载的内涵,达到双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舒平.新闻英语入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项目驱动教学法(PBL)的英文全称是Project-basedLearning,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这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打破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理念,将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作为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将多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得到极大提升。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项目任务”的诱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不再单纯是听讲和记笔记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判断和分析,制定解决方案,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2.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广播电视编导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一门综合了多门类的知识和能力的专业。项目驱动教学由于其“项目任务”的完整性,可以使学生在多门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得到综合性的实践锻炼。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由于项目任务一般是由小组承担,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生通过分工协作,讨论交流,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际上传媒行业本身就是个需要多工种互相配合的行业领域,单打独斗在当下的广播电视编导岗位是行不通的。因此,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教学活动的关键。下面本文“电视栏目策划”课程为例来讲述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项目任务的设置
根据“电视栏目策划“课程的课程内容,分类讲述不同电视栏目的特点是其课程脉络。因此项目任务设定应为不同类型电视栏目的策划。具体项目为:①电视新闻资讯栏目策划;②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策划;③电视科教栏目策划;④电视生活服务栏目策划;⑤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⑥电视真人秀栏目策划;⑦电视益智栏目策划;⑧电视谈话栏目策划,共八个项目。根据项目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限定每组人数的最低数和最高数,保证项目任务分配的均匀。分组后的学生通过沟通协商和兴趣爱好,选定各自小组的项目任务,并由组长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任务分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项目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点,各个小组需要提交本小组的策划书,策划书内容应当完整且具有可行性,其基本内容应包括:栏目主旨、栏目定位、栏目频道和时段、栏目形式和环节、栏目特色和优势、栏目宣传推广策略、栏目预计收益、栏目样片等。同时在课堂上,以演示文稿形式向其他同学进行说明介绍策划案,并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质疑和询问。
2.项目任务评价
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对教学中总结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的绝佳机会。学生在完成项目后,展示项目成果时,老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的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和鼓励,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讨论项目的优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出于对学习成果的评判和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可以制定一个对学生项目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项目进行打分。对于“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来说,具体标准如下表:项目内容创意策划完整度策划可行性展示效果分值比例30%30%20%20%根据学生提交和展示的策划案,对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判打分,并对每项的得分进行即时分析和说明,令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本组项目任务和其他组项目任务的优缺点,可以对项目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所学理论知识有实践经验的补充。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容易出现参与程度不一致
由于项目驱动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张将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后,由学生自主分配项目中的具体任务,可能致使部分学生因为主观和客观原因不能充分参与到项目任务的完成中。一方面,部分学生因长期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法下,对学习任务有先天的抵触情绪,对参加项目任务不热情不积极,出现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情况。另一方面,小组任务分配有主有次,学生参与项目任务的程度必定会有差异,那么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所学所得也可能出现不均衡。这就要求教师在分配项目任务时,尽量保证项目任务的均衡性,对学生的项目分工和完成进度需要时刻关注,时常督促。要求各项目小组组长积极负责,认真分工,并记录小组成员的实际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部分学生在项目中参与度低的状况。
2.课程进度和课堂状态不易把握
项目驱动教学法打通了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课内学习和课外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虽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从教师教学角度讲,对课程进度的把握和课堂状态的控制都有很大的难度。譬如,“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按照教学计划,“策划流程”一章在课程进度的中后阶段。但由于项目任务布置在学期伊始,所以就需要打破原定教学计划。在课堂项目成果展示时,也容易出现了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学生对时间的把握不准确,再比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候可能会出现偏离专业内容之外的无价值争论。因此在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同时应更加合理、精密的安排教学进度。对学生的项目成果和课堂讨论,教师既要让其充分自由发挥,自由讨论,又要予以指引和规范。
四、结语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教学辅助手段;电编教学
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本文中倡导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指新型网络应用平台,如微课平台等。
新媒体力量不断深入社会各个行业,教育行业也被新媒体洗礼,目前从比较受欢迎的微课等混合教学方式的热门程度可见一斑。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将多媒体教学与独立学院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编导课程进修结合,使其更能发挥作用,为独立学院带来更高的性价比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
独立学院办学成本与公办院校差距比较大,尤其是在艺术类专业教学资源配备中,尤其以电视编导专业投入成本最大。在保证基本教程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使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内有限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传统教学局限于课堂,构成课堂的硬件设备十分有限,其内核就是教师讲、学生记、互动少、学生压力不足。这样的课堂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闭塞理解,没有展示成果的机会等。
1.学生数量与教学设备数量比例失调
以我院为例,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校学生人数324人,系内摄像机数量为20台,比例为16:1,摄像机分配严重不平衡。以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电视编导课程中的分配为例,2013级在校学生共87人,即使在一次课程中,全部20台摄像机全部配置到位,也要4~5人一组,还要排除机器故障、其他年级借用等情况。
2.学生自己动手机会少
除了机器等硬件设备条件限制外,还有学生的内在原因,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作品或能力没有及时受到重视或关注,或者认为关注的氛围与期待不符,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每一届学生在实践或实验课上交的作业质量普遍不高。
3.教师指导学生的机会少,师生沟通交流不畅
独立学院教师教学任务相对比较繁重,教师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之外,其余时间均被其他课程填满。这造成师生交流时间有限,很多指导无法达标完成,学生作业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新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的优点
随着近期微课等课程改革方式的兴起,新媒体越来越被认可,以前手机作为课堂禁止使用的物品,也变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现在的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配备比较清晰的照相摄像功能,对于各种网络app应用熟练。智能手机除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的摄像机之外,还可以延伸出其他功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设备资源紧张的情况。
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在人手一部手机等设备的配备下,几乎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创作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作业作品,提高了学生掌握拍摄技巧的能力,为学生在正式拍摄作业作品及掌握严格的摄像剪辑技能打下基础。
在网上增加师生交流机会,延续课堂教学环节。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上,双方由现实延续到虚拟世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对新媒体教学与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对接的实践探索
1.借鉴微课教学方法,使用手机等方便携带的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如在电视节目编导课程中,要求学生最终完成每组一部视频作业,内容以原创剧本为依据,每组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完成剧本创作、摄像、表演、后期剪辑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号召学生使用单反相机、智能手机等设备录制作业,以最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完成作业,而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等着轮流使用系内的摄像机器。
2.通过微信等即时通讯设备对学生进行辅导
除了使用方便的设备进行拍摄之外,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等即时通讯设备对学生进行辅导,这种辅导不局限于课堂之内和工作时间之内。学生在课堂外、课后依然可以通过截图、发送视频片段等方式寻求教师的帮助和解决办法,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找准自己的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领悟,有消极怠慢的情绪。一种学生认为自己的创作水平已经很高,不需要借助外力,盲目自信,拒绝与外部进行横向比较;一种学生认为自己的水平非常差,也意识到自己的制作水平有问题,但却找不到改进的方向,甚至无改进的欲望,胆怯于向他人进行横向比较。就此情况,本课程尝试采用两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强制学生采用内部横向比较的方法。在新媒体平台上注册公众账号,要求各组学生将完成的作业视频上传到公众账号,全体学生都可以进行在线观看和点评,由此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第二步,挑选出大家认为优秀的作品上传到视频类门户网站,开展公众网络投票,以点击率和点评数、公众意见作为作业评分标准,给学生增加压力。
4.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兴趣为先,以作品为师
在新媒体的社会舆论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网络表现出更强的信服力和模仿欲望。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电视节目制作人课程中,我们采取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从模仿开始,使学生在兴趣中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因为是对成功作品的模仿,在评分时也有一个比较大众化、公平的标准。在课程中,我们将学生分为12组,共同模仿网络上风靡一时的MV作品《小苹果》。学生热情地投入,展开激烈的竞争式学习,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其中有3组学生的作品在腾讯视频等网站上的点击率超过5000以上,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新媒体平台介入对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意义
1.有效节约了日常教学成本
在广播电视编导课程中,有将近一半以上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对实验设备需求量非常大。而对于独立学院来讲,教学资源有限是一个比较大的限制,适当节约成本,同时不降低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开放的新媒体平台正好满足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这一需求。
2.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独立学院无论是在教师的办学资历结构上,还是学生的素质方面都存在一定限制。很多学生的作品没有办法参加专业的、高级别的比赛,因而从大众水平开始、从走进公众视野开始、从接受社会公众评价开始提升自己的制作水平,是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开放的新媒体平台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条开阔视野的道路。
3.给学生与教师施加压力
【关键词】广播电视;实践教学;拟态环境;环境化;教学模式
随着近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高等院校也积极着力培养相关人才。于是自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很多高校纷纷开办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社会学科,实践教学在检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媒介市场化改革和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出复合型高级应用型新闻人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也是该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借鉴传播学当中“拟态环境”的理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设想。
1 何谓“拟态环境”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曾提出这样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众由于其精力、注意力和实际活动范围的限制,不可能对日益复杂的整个外部环境都保持经验性接触。WwW.133229.coM大众传播媒介就成了人们了解未能亲身感受感知的事物的唯一渠道。于是,人们的行为就不能单纯理解为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对大众传媒所营造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媒介机构就成了这种“象征性环境”的制造者。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日本学者藤竹晓又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他认为,“拟态环境”虽然与现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信息时代,人们的态度行为的依据往往是来源于大众传媒的信息,这些态度的积累和行动的结果又反作用于客观社会,使之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在现代社会,这种由大众传媒营造出来的信息环境造就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
2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西部各广播影视机构人才结构与素质水平急需提升,目前最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功底、理论实务都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但从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来看,不少广播电视视专业学生存在着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难以胜任大型题材节目的采编工作。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各地方高校纷纷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师人数上就出现了较大的缺口,尤其是西部等地方高校,师资力量方面更是先天不足。最为突出的方面是专业教师严重匮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中文以及其他社会学科改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稍嫌欠缺,更难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广播电视从业的特点,很多高校新引进的专业教师,大都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广播电视媒体一线的从业经验不足,课程讲授容易流于纸上谈兵。
2.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受开办时间短、可借鉴的经验有限的限制,西部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对西部一些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了解发现,大部分院校在学时设置中,公共课所占比例大、学分多,基本上占据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另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内容大多为背景性的知识,如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这些知识虽然是必要的,但在学生就业时,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竞争方面优势并不明显。还有,课程的设置跟不上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在媒介融合已经空前繁盛的今天,相当一部分西部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阶段,被学生认为是“炒冷饭”式的教育格局。
2.3 教学硬件条件欠缺
应该承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一个办学成本较高的专业,由于本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广播电视采编设备价格不菲,就需要办学单位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进行管理。虽然各地方高校在创办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时候已经有不少的投入,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但是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扩招,这种需求的矛盾日渐明显。同时,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很多高校的实验设备却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现象。在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大量采用数字化采编的今天,仍然有一些高校停留在用模拟信号设备教学的尴尬状态。
那么,如何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科学地进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置,尽可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拟态环境”的建立,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
3 从传播学“拟态环境”的角度阐释广播电视实践教学
实际上,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育环境、学生的工作能力的培养与相应行业的就业环境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关系。将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引入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可以对广播电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做出较为清晰的梳理和阐释。
3.1 相对于就业的“客观环境”,实践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拟态环境”
与客观的从业环境相比较,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实践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是带有亲历性的“第一手资料”,而是带有明显的经验间接性。教育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环境既反映现实又反作用于现实,能够对现实环境起到梳理和引导作用。这其实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实践教学的“拟态环境”与行业客观环境的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会首先在学生脑海当中形成对客观从业环境的象征性认知,然后逐步潜移默化成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播学当中“拟态环境”的内化过程。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以后,其工作能力的相关信息再反馈到教学单位,可以形成对实践教学拟态环境的互动性反作用。
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以后,在工作环境里获取的相关信息,会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其对从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行业环境的主观创新,亦会反馈到教学部门的拟态环境,这一互动的过程,即为传播学当中的拟态环境的“外化”过程。
与其他专业相比,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拟态环境与行业的客观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建立,效果也更明显。传媒业的本质就是为大众采集、制作并传播各种讯息,其工作对象——信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广播电视媒体采访的亲历性就更使得该专业的教育较其他专业更易于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拟态环境,并实现环境化。
4 结语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该系拥有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为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传统播音主持的基础上凝练“出镜记者”特色培养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语言表达、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播音与主持、形体训练、表演基础、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电视编导、出镜记者报道等。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熟知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能从事播音与主持、节目编导与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人才。
毕业生可胜任广播电视媒体、影视制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播音、节目主持、配音及新闻采编、出镜报道、节目编导、礼仪传播等工作,亦可进一步深造,从事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招生计划
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类本科生25名,文理兼招,学制4年。
招生对象和报名条件
符合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报名条件并满足以下条件者均可报名:
1、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形象气质佳;
2、无色盲、色弱,无发音器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