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称单位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申报;评审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只设置了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副高)三个级次,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相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是不完整的,一直缺少正高职级。这种不够完善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待遇、职务级别、晋升空间等。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部分省份逐步探索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实际申报评审中,一些财会人员不熟悉申报条件和基本要求,没有能够及早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影响了正常的申报和评审。笔者在2015年通过申报评审取得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结合接受财会同行咨询问讯的经验,指出在申报评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拟申报参评人员借鉴参考。
一、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意义
我国从2005年起全面开展高级会计师(副高)全国统一考试和评审工作。随着取得副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人数逐年增加,财会人员对于更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正高级会计师是会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级别,相当于高校教师系列的教授。自2003年深圳市率先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至今已有辽宁、河北、江苏、内蒙古、云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900多人通过申报和评审获得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这是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结束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没有正高职级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将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加快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奠定了基础,并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二、申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硬性)条件
(一)可以申报参评的人员范围
从多数省份试点情况来看,本省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报参评,但不包含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专技人员也不属于参评对象。
(二)学历和资历要求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是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二是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三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需要注意的是,除达到破格条件外,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人员不能申报参评,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年限及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应由所在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
(三)其他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是有的省份要求申报者参加当年《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如重庆市、河北省等,其他大多数省份不要求考试或考核;二是履现职(聘任副高级会计师职务)期间的年度考核均为称职或合格以上;三是除符合免试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外,要求取得职称外语考试A级合格证书和计算机考试(正高级)合格证书,有的省份已取消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要求;四是持有有效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要求
(一)总体要求
多数省份要求申报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精通本专业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熟悉国内外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有指导(副)高级会计师工作的能力与经历,是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会计专业学术带头人。有人认为这一要求比较“虚”,难以具体体现和提供相应材料。实际上评委专家是很容易从申报者的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中找到相关证明依据的,因此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显得非常重要,拟申报者应当提前3-5年潜心研究并积极发表成果,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准备和组织科研学术材料。
(二)科研学术材料的具体要求
以云南省为例,一是要求独立出版专著1-2部;二是在省部级以上財会类专业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会计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三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或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二等奖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专著和论文的内容必须是会计专业方向,的载体是财会类学术期刊,全国核心期刊以时的“北大目录”为准,专著应有ISBN统一书号,字数不少于10万字;的刊物应当具有ISSN或CN刊号,在增刊和论文集发表的一般无效,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有的省份要求3000字以上)。但实践证明,仅仅达到这些最低的基本要求是不够的,要让自己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完成的科研成果应当是质高量多比较好。
(三)怎样做好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
正高级职称对于参评者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可以说大多数拟申报者就是在这方面难以达到相应的条件,以致不得不望而却步。当然,撰写专著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申报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开展研究;所谓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又找不到地方发表,那就是再想“正高”也只能是个梦想。所以,拟报评人员应当提前3-5年积极撰写和发表财会专业论文或专著,并积极申请主持或参与省、厅、市等各级财会课题研究。如果论文或专著能够获得省部级奖项,也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四、申报者应当具备的业务经历与工作业绩
申报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有较高的专业分析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会计实务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经历。这项要求从总体上看也比较“虚”,难以提供比较具体的支撑材料。但是,这项要求又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你在单位组织或参与过公司上市、企业改组改制、重大投融资等方面的工作,或组织指导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大中型单位开展财务会计业务工作,或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重大会计科研课题,或被聘担任过省级以上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论证、咨询专家,或负责主持起草地方性会计法规、全省性财务会计管理办法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绩突出、成效显著、获得较高评价的,就可以总结出来经所在单位签章证明后作为支撑材料提交。
五、申报参评材料应当全面完整
申报评审材料是评委会评定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重要依据,拟参评人员应当慎重对待这一环节的工作。实践证明,申报者用足够的时间来认真梳理、组织、撰写、整理和报送一套全面完整的参评材料是非常有用和值得的。申报材料应当分为三个部分来组织整理和装订报送。
(一)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主表
要求填写和报送一式二份,手写或打印均可,表格部分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据实填写。其中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是难点,要求撰写聘任副高职以来从事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情况,因有字数(一般2000字以内)限制,应当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分层次列出小标题予以总结,主要反映申报者的工作业绩、能力水平、突出贡献以及典型事例等,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目的在于让评委会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评价。
(二)各种学历证书、奖励证明及反映个人业绩能力的材料
提供复印件并加盖所在单位人事(职称)部门审验公章,按照目录顺序编制页码,制作封面单独装订成册。在向评审委员会报送该册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提交原件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三)科研论文及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此项材料一般较多,宜单独装订成册。主要提供聘任副高职以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学术成果复印件,每篇文章均应复印期刊封面、目录、正文和封底,每页均需加盖单位职改部门审验公章,并在报送该项材料时提交期刊杂志原件和成果结题证明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六、申报评审的主要环节和程序
根据各省份当年的关于报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符合条件的财会人员可直接组织材料申报参加评审。各省份评审委员会一般按照“资格审查-面试答辩-组织考察-评审表决-授予资格”的程序来安排并通知申报人员参加各阶段的评审。资格审查在报名参加评审时由评委会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核实是否符合要求,其余环节和程序由评委会按期逐项开展。
(一)参加面试答辩
面试答辩是多数省份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考评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自我简介和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最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申报者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自我简介应当简明扼要,主要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等,突出介绍自己的亮点和重点,一般不超过10分钟;答辩组专家结合申报者的自我介绍和申报材料的有关内容,一般提出3-5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求申报者就自身情况、申报材料、论文观点和当前财会热点等主题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般不超过30分钟。对于国际国内涉及财会领域的经济热点问题,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和广泛的新闻阅读是难以应对和回答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申报者应着正装参加面试答辩,切不可随意应付,这既是对评委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举止仪表的一个综合反映。
(二)评委组织考察
面试答辩结束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者得分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同时评委会人员将分组到申报者所在单位对报评者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是申报者的政治素质、廉洁自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在单位及行业的影响力,以及申报者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考察组到达申报者所在单位后,主要走访单位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人事财务部门、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等,最后形成考察报告提交评审委員会。
(三)评委会表决评审
根据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单位考察等环节的综合评分和评价情况,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最后的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由该省份本届正高级会计师评委会全体成员参加,通过对每位申报人员的测评和考量,最后由评委会对申报人员进行投票表决,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评委投票同意的则通过评审,授予正高级会计师职称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从表决评审通过之日起算,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兑现相应待遇则应从所在单位聘任之日起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保厅,财政厅.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试行)[M].云人社发[2013]143号.
[2]蒋建林.教授级高级会计师是怎样炼成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6).
[3]耿成兴.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2(03).
[4]余红燕.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有望出台[J].中国会计报,2010-03-05(01).
---赴河北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和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的经验,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发展,3月2日至3日由副区长郭景平、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石桂臣带队,区政府办、研究室、卫生局、大港医院、油田医院一行11人,赴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保定市人民医院、保定市第三医院、北京市朝阳医院和垂杨柳医院。虽然考察时间短暂,但是由于考察内容明确,安排周密,考察人员结合我区医疗资源现状去思考和研讨,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保定市医疗集团。保定市医疗集团是以保定市第三医院为主体,2001年1月7日经市体改委批准、由25家医院组成的具有完整框架、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医疗集团。第三医院占地面积214.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在集团拥有职工3978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42人,副主任医师210人,中级职称86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学科带头人92人,其中医务人员2700人,保定名医17人;总资产2.8亿元,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年收住院5.5万人次,手术1.6万人次,是保定市卫生系统阵容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的多元化医疗集团。
向国际化品牌医院迈进的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地处首都商务中心西区北侧,是一家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03年实现业务收入近7亿元。医院现设病床1030张,年门急诊量120余万人次,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该院以呼吸、心脏、泌尿、高压氧、职业病、器官移植、实验医学、急诊医学等学科特色和呼吸衰竭救治、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心脏病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中毒救治、试管婴儿、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众多特色医疗项目为重点。“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北京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北京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与健康合作中心”设于该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大肠外科专业学组、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所在地。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市护士学校临床教学任务,是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百余项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医学居国家医疗机构先进行列。医院把"博爱诚信"作为立院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先进精益的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文优质、可靠诚信的医疗服务并向国际化品牌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 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保定第三医院和朝阳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保定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保定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然后按照独立法人、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财务核算形式、收费标准、资金所属关系、人事归属不变的原则,在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集团组合。组建后的保定市医疗集团由25家医院组成,目前发展到35家成员单位,其中核心层一个,即保定市第三医院;以管理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急救中心、保定市中医院;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保定市民族医院;以契约法律关系为纽带的松散层30个。朝阳医院集团于2000年组建,核心医院为朝阳医院,北京朝阳医院集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八里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团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朝阳急救分中心为松散层单位,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尽管朝阳医院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但目前集团化运营框架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考察中我们认为保定医疗集团运作比较成功,他们通过核心医院与各成员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专家人才技术、科研教学和医疗设备共享机制。一是人才技术共享。核心医院按协议组织集团内外专家,每月到两个成员单位进行会诊、查房、手术、带教;在成员医院急需的情况下,核心医院做到随叫随到,及时为成员单位排忧解难。去年以来,核心医院为成员单位巡诊46次,解决疑难病症35例,门诊2500人次,手术166人次,收转诊住院病人286人次;并派技术人员,免费为成员单位维修设备。二科研教学共享。集团核心医院多次组织成员单位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并组织到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听国家级专家教授对目前出现的疑难重症治疗报告。集团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加对医疗纠纷的防范能力。多次承担代培任务,学习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知识,大大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三是医疗设备共享。卫生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减少了重复购置,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社会稳定。集团核心医院的X-刀、螺旋CT等大型设备,集团成员单位开单来使用的数百次之多,促进两个效益得到同步提高。通过发挥核心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中小成员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厂矿和乡镇医院,其形象、业务、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在抢占医疗市场上下功夫。保定市医疗集团强烈的市场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广泛分布,按照市场化和集团化经营目标,强化集团成员的互补性,努力通过集团知名度,提高各成员单位在群众中的声誉,借此扩大服务群体,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朝阳医院抓住品牌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一二三”发展战略,即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在硬件建设和顶尖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取开放式办院,积极构建一套适应于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抓住两条主线,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学术学科和强化经营管理来展开,处理好学术学科为实现两个效益服务,增加效益支持和促进学术学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实现双蠃或多嬴上下功夫;抓住三个市场不放松,努力拓展社会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市场,创造了主营业务收入数亿元的经营业绩。同时医疗服务对内辐射朝阳区各街道办事处、东风乡所属的行政辖区外,对外逐渐面向全市、全国和国外。通过市场辐射,促进了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有效组织,并实现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的有机结合。
三、 几点建议
我们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大,一方面感受到这些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单位坦诚的介绍中看到由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年度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大港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大港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队伍。医院的发展取决于高质量的医疗水平,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关键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医学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因此,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注重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与专业训练,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培养一支具备开拓型、智力型的专业队伍。由于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瞄准高新技术利用人才。高度重视横向联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京津地区名医众多的优势,加快与国家级医院高新技术接轨步伐,带动本区医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档次;拟定国家级专家教授会诊带教计划,聘请一定数量的名医来我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提高我区医务骨干的技术水平。二是招贤纳士吸引人才。保定市第三医院和北京垂杨柳医院除了为人才搭建一个优越的生活平台外,更注重为这些事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有识之士,创造一个展示才华、施展才干的事业平台。我们可以高薪聘请一些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作为的专家,也可以聘请一些退休的专家充实到业务科室,以发挥余热,传授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技术水平。三是眼睛向内培养人才。加快对医院内部业务骨干的培养和锻炼,是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利用专家会诊的机会,对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加大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更多的业务尖子送出去进修深造,特别是加大与大专院校挂钩,尽快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劳动力市场;薪酬
一、行业基本状况描述
1998年大学扩招使得高校数量、招生数明显上涨;然而教师数却增长缓慢,基本维持在每年10%左右,与80年代前期较接近。直接导致高校生师比急速上升,大大刺激了对高校教师的需求。尽管在2003-2005年短短两年间高校教师数量激增241 181万人,但生师比仍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学历构成也发生了变化,2003-2005年间,拥有博士学位的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增加2%,硕士学位增加3%;拥有本科学位的减少4%,专科以下则减少1%(表1)。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高校的教师队伍越来越趋于高端人才化,高学历趋势加强明显。高校教师需求之大,学历之高,很少有行业能与之匹敌,理应是高端薪酬形象。然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
的2002年全国平均工资前15位的行业数据,高校只位于第10位;日常经验也显示,相同高级别学历的毕业生,似乎更愿意去咨询、投行这样的高薪高强度行业,选择从事高校教师的并不占多数。个人以为,在这样的职业选择中,薪酬指数的高低起了很大作用,是对高校教师这一行业实际与心理预期差距的反应。
相关研究也发现,高校教师对目前收入的满意度并不高。黄瑛(2005)对高校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职工对激励制度最为不满的正是薪酬制度(薪金和住房福利)。朱新秤、卓义周(2005)对广州市大学青年教师收入满意度的研究:采用五点式记分法,满意度为3.07,处于中等。2004年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组对北京、上海、吉林、湖北、四川27所地方大学的教师对收入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结果是:对收入满意的教师仅占30.8%,不足1/3。
二、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
(一)50年代的供给制向工资制变化
1954年起高等学校建立并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将仍实行供给(包干)制待遇的人员一律改为工资制待遇,废止工资分计算方法改行货币工资制,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员工工资标准表修订为货币工资标准表,并执行国务院的物价津贴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包括工资标准表中的货币了水平,但工资结构没有变化。
(二)1956年第一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统一的等级工资制。1956年国务院先后下达《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取消物价津贴制度,形成了之后长达3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职务等级工资制。高等学校工资制度则实行分类管理:高等学校教职员工工资标准表分为行政、教学、教学辅助人员三个工资标准表,采取一职数级,上下交叉的办法。其中,《全国高等学校教学人员工资标准表》共分12级,相比以前的工资制度加大了级差,减少了级别。1978年起,高等学校全面实行了奖励制度。对附加工资采取随工资增加逐步冲销的措施,未恢复奖励制度的高校大部分职工实行了年终奖。
(三)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
建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1985年出台的《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结束了整整执行了33年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同年的《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制度随之进行了改革,教职员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组成。
(四)1993年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引入津贴制度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制定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此次工资制度改革明确了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与国家机关的工资制度脱钩。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基本工资制度参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制定并实施。对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1999-2000年前后,随北大清华之后,我国众多大学进行了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岗位津贴制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变了以往单一等级职务工资制的分配方式,使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收入大致分成以下四块:
1.基本薪酬。在高校,教师的基本薪酬主要是指基本工资,是教师薪酬中的固定部分。按国家有关规定,根据职称、年限确定,即专业技术职务工资。
2.岗位津贴。
高校教师的津贴通常是指岗位津贴,它是教师薪酬中可变动部分。据统计,在薪酬中30%-40%为基本薪资,60%-70%为其他,岗位津贴则是后者中的大头。
3.福利。
高校教师的福利部分包括住房补贴、节假日工资、医疗保健、养老保险、公积金等。
4.额外收入。
通过创收带来的额外收入包括不记入岗位津贴的课酬,如成人培训、承担课题等所带来的收入,也有一些教师以开公司的方式获得兼职收入。
三、薪酬比较分析胡敏(2003)对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教师工资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职称以及职称聘任的时间,而性别、学历以及年龄等,并不是影响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但学历和年龄并非对工资影响弱,只是它们的影响已经被归于职称和职称聘任时间中了。国外学者则发现科研的影响特别重要:Gomez & Balkin(1985)认为大学教师收入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在一流刊物的文章发表;Hansen(1988)将影响大学教师薪酬因素的理论分为三类:外部因素、市场竞争和制度力量。其中,外部因素的观点认为,大学教师整体的报酬水平取决于州拨款公式的改变等外部因素;市场竞争的观点重视学术劳动力市场中教师供需关系;制度力量的观点则指出工资是管理者强化教师行为规范的手段。
此外,还发现了诸多影响高校教师收入的其他因素,Sowell(1975)指出婚姻状况是不可忽视的因素;Linda(1988)从性别的角度研究教师收入差距;Ransom & Michael(1993)研究了资历的消极影响,为促使基础性科研的发展,学者们认为应当增加这方面教师的报酬,David, Jerry &Sheldon(2001)对此进行了分析。以上基本从教师个人的各种因素来分析收入差距,Levernier & William讨论的却是AACSB(American Assembly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认证对不同学校教师工资水平与学科差别的影响。对于教师工资领域的精简与倒置问题,Lillydah(1992),Jennings Jr(1997),Haskell(1998)等都进行了探讨。
(一)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原始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World Bank)
1.美国。美国的研究型高校的四个级别中存在明显或是固定的亚级别,除了行政职位级别和薪酬外,各级别中的教师是一致的。工资实行年薪制,根据个人不同的背景设置不同的年薪,不存在各种形式的补贴,教师根据每年所取得的成就获得相应的加薪。
美国高校教师工资水平与其他白领行业比较,教授工资高于所有白领(参见表3、表4),校内教师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2.法国。讲师和助理教授的职位逐渐退化,由在读的博士生担当。教师分副教授和教授两类,在副教授和教授中根据工作年龄和学术成就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亚级别(表5);法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是采取职务等级制,根据教师所处的级和等,设定相应的薪酬,在薪酬结构上采取宽带津贴结构。法国教师工资根据“一般公务员工资指数”来确定并与物价指数挂钩。大学教师的月薪一般在2-3万法郎之间,待遇很高。
3.德国。
高校教师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教授和学术中层。教授是学术权威和特权阶层,一方面负责科研和教学活动,安排行政工作,另一方面拥有稳定而优裕的生活条件,几乎都是终身的国家公务员。教授一般分成等级分明的三类;学术中层是高校中的骨干力量,位于教授之下的教学科研人员,根据被聘资格、工作任务、工资待遇、劳动关系、工作合同期限以及职业前景等可以分成四个等级(表6)。学术中层任期制的公务员,并以谋取教授职位为最终职业目标。
德国教授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和家庭补贴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教授依据工资等级一般被称为C2教授、C3教授、C4教授,其中C4教授级别最高(占大学教授的55%),他们的含税起点工资比非教学科研人员要高出近30%。还可以通过与学校的谈判而获得特殊职位津贴。
4.印度
印度高校实施的是时间等级工资制度,教师的薪酬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基本工资和各种补贴,其中基本工资又包括起点工资和年度增额工资。教师的工资从最低起点工资到峰顶工资按照定期增额的方式增长,不过不同职称的起点工资和年度增额不同。高校教师收入水平在印度国内都属于中上阶层,教师的生活条件优裕。
5.中国。我国研究型高校的教师职务等级一方面与美国相同,四个级别并存,但所不同的是助理教师、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一般是依次递进的,并明确规定从讲师一级级晋升的各种条件,包括工作年限等。另一方面,为了体现同一等级中教师收入和贡献的不同,教师职务等级中也划分成不同的亚级别,这与法国的制度非常相似。但与以上4国高校教师相对优越的生活水平相比,尽管近年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纯粹计算工资收入,仍处于中等水平(表8)。这导致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是选择出国,就是择业,同时很多有能力的青年教师也纷纷选择“跳槽”,使得现期和未来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高校教师的薪资水平仅仅位列第16,与第一位的证券业差距将近一半,收入在平均收入超过3万元的各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几乎与高校教师高学历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图3中笔者选取了几个学历构成与高校教师最为接近的行业来进行比较分析。不难看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新兴行业(证券业、软件业等)发展涌现甚至超过了已有行业。高等教育行业在21世纪初期平均薪资还是介于金融业与计算机业之间的,但是2003年证券业与软件业从行业中的兴起,成了独立的力量跑在了高薪的前面。而高等教育业的薪资水平虽然见长,但是相对缓慢,在05年已经落在几个行业的后面,06年差距更为明显。
除去可以明确比较的薪酬不算,高校教师还有其他的经济吸引力吗?也许可用“机会收益”来概括。但是机会收益是因人而异的,不可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风险小。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工作相当稳定。国内大部分高校未完全市场化,用人体制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并且这个职业对从业者有较高的要求,就业门槛逐年增高;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讲,教师在高校期间所获得的技能具有非常强的专用性,离开高校这个舞台,将很难有用武之地。这从客观上形成了对高校教师的职业保障,否则很少有人会安心在教师这个行当发展。2)闲暇的价值。从劳动时间看,高校教师制度内一周的平均课时一般不会超过6节,每年2个月的寒暑假,有相当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劳动过程看,高校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享有很高的自由度,不必执行类似其他行业的每日8小时工作时长。3)个体需求层次的满足。工作动机的非货币化,工作的创新性与挑战性。4)隐性收入,类似于政府官员行为中的寻租。
参考文献:
[1] [美]博格斯著.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M].李俊、蔡海榕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北京市经委劳动工资处编.工资改革与结构工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辽宁省教育厅赴美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培训考察团.美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模式培训考察报告[J].辽宁:辽宁教育研究,2001,(8)13-18.
[4]胡敏.高校工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
[5]果永毅.法国教师待遇不低.环球时报.1999-08-20.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了上海市电力公司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以后新组建的久隆电力集团,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需要,针对公司人力资源结构状况,推进建立以人才“蓄水池”工程为核心的人才储备系统的内容、方法和过程。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有效改善了人力资源结构,缓解了关键岗位人才短缺的局面,为电力集体企业员工的培养和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储备系统;人才培训
2010年以来,上海市电力公司率先在国家电网系统试点推行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以来,新组建的上海久隆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隆电力)整合了原市区供电公司所属的4大集体企业,成立了新的久隆电力,其业务范围也由过去的以电力工程总承包为核心,转变成为以电力工程总承包和电力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发展模式。随着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做好人才储备,适应企业快速成长需要,已经受到公司上下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久隆电力对人才储备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的人才储备系统在一年多的实践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为企业输送了各类人才累计超过320名,有效保障了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也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久隆电力人才储备系统实施的经验,以期为类似的电力集体企业解决人才结构性缺员问题提供借鉴。
一、久隆电力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及问题梳理
新组建的久隆电力整合了原上海市区供电公司所属的各类控股多种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全口径员工人数达1630人,多种经营从业人员中全支集(即主业支援集体,编制属主业)人数为1126人,集体编制人数504人。尽管人员数量众多,但由集体企业性质所决定,一部分人员为主业安置型人员,导致久隆电力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关键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久隆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结构亟需优化
从年龄结构上看,工程类分(子)公司员工平均年龄超过47岁,年龄结构明显老化,青年员工只占20%,而科技类分(子)公司又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年员工只占14%,缺乏具有一定经验的员工,对公司的发展也十分不利。
从学历上看,员工总体上学历层次偏低,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36%,具有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员工更少,从整体上影响久隆电力未来的竞争力和成长性。
从工程类分(子)公司职称结构看,员工职称等级比较低,中高级职称仅占职工总人数的5.57%和0.98%。工程类分(子)公司与市场上的标杆企业差距非常明显。
2.关键岗位人才储备不足
久隆电力及其所属电缆工程公司具有一级总承包资质,其“名义上”已经具备一级项目经理40人,但是专职的项目经理中4/5并不具备一级资质项目经理证书,造成证书与岗位分离。公司非常缺少既具有证书又胜任项目经理岗位的人才。另外,公司建造师、安全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数量也有一定不足。久隆电力人力资源实际现状与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缺乏人才成长竞争机制
受体制影响,久隆电力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无法引进企业需要的关键人才;晋升机会不太多,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不强;KPI考核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考核结果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偏于形式化;没有一套科学的人员测评系统,人才也不能合理流动。
造成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人才储备与评价机制,以致于人才不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脱节。基于这种考虑和认识,久隆电力借助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之机启动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的人才储备系统工程。
二、发挥人才“蓄水池”效用,构建人才储备系统平台
1.人才“蓄水池”的概念
人才“蓄水池”工程是久隆电力启动的在企业内部培训、培养、储备优秀管理人员的一项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是面向企业内外遴选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一线岗位开始实习,通过在项目部、基层单位和本部职能部门岗位培养,使其熟悉公司业务模式与运作,从而将其逐步培养成为公司业务或管理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专家人才队伍,企业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沟通跟踪机制,让这些专家人才参与到企业管理和发展中,形成潜在的专家人才库。它是通过这两方面“储备”,使人才数量和结构能够满足久隆电力发展要求的一项系统工程。
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要以获取人才信息为核心,借助内外部人才市场,在内外部人才信息与内部人才需求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存”。其好处是:一方面,延长了企业对于人才的考察期,可以提高人才甄选的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储备了足够的人才信息,可以提高公司人才招聘的及时性。
2.人才储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久隆电力人才储备系统是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以人才(人才信息)的输入、输出为要件,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存储、更新、甄选等功能。
(1)系统输入。系统输入端明确了输入对象、输入标准及信息获取通道等问题。在获取大量基础人才信息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进一步的评价,然后才能进入战略性人才储备系统的人才蓄水池。人才储备的实施步骤是:
1)人才需求预测。根据久隆电力“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公司人才需求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围绕企业愿景组建的电力科技研发人员、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工程管理、项目投资管理等战略性人才,以及依据公司发展战略和产业拓展急需的经营管理、项目管理、综合服务以及采购、法务、工程预算等相关人才。
2)人才信息收集。人才信息的收集是人才储备系统建设的基础,采取内外部两种方式相结合搜寻相关人才信息。研究表明,各个公司60%至90%的领导岗位都是由通过内部晋升的人员担任的。这些人才的专业经历和受过的专业培训是晋升的台阶。因此,久隆电力非常注重内部人才的挖掘,并尝试采用人才派遣的方式挖掘外部人才,由人力资源部专业人员负责填制《人才储备信息表》。
3)人才入池评价。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内外部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前期收集的人才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哪些人才可以进入公司的人才蓄水池。评价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前期填制的《人才储备信息表》。人才信息入池评价只是初步评价。久隆电力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还需要通过面试、笔试、心理测试、情景模拟等手段,最终做出较为科学全面的测评。
久隆电力人才入池评价除了重点关注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身体健康等共性标准外,还重点关注岗位任职标准和个人成长性、适用性及职业性等的个性标准。对于同一职位,原则上都要有3-4份人才资料的储备。人才的匹配度根据初步评价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经过专家评价认定通过的人才信息,即可进入久隆人才蓄水池,人力资源部负责录入相关人才储备管理信息系统。 转贴于
4)入池人才管理。对于进入人才蓄水池的外部人才,久隆电力通过组织相关研讨会、交流会、项目短期合作等方式进行联络,以体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增强企业以人为本的用人形象。对于内部人才,久隆电力则以培训成长为主。一方面,公司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及其具体的工作性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则引入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挖掘各类人才的智慧和潜能。
5)人才考核评价。根据企业每年制定的培养计划,久隆电力人力资源部组织定期进行考核。对于确实取得实际效果并在工作中有良好表现的入池人才,人力资源部进行备案并记录进入人才储备信息管理系统,还对整个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6)系统信息更新。对已进入人才蓄水池的人员涉及主要职务变更、工作调动、职务调整、重大奖励、调离本企业或离职(含退休、死亡等)以及新增的符合条件的新入池人选等重要变动信息随时更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系统输出。系统的输出是对人才蓄水池人才信息的综合运用,即根据公司人才需求,对人才蓄水池的人才做进一步的面试、测评,以招聘其进入久隆电力相关岗位。
1)输出方向。人才信息输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招聘程序进入久隆电力对应岗位,二是由于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人才个人意愿等原因,将该人才信息清除出人才蓄水池。
2)输出程序。从人才储备系统输出人才,原则上依然需要通过公司《员工管理办法》规定的招聘流程,即要通过面试、体检、品德鉴定等步骤,然后签订劳动合同。
人才输出后,人才信息依然保留在久隆人才储备系统,并对该人才日后的工作情况继续跟踪评价,并记录在人才储备信息系统存档。
三、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的应用与实践
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分准备、实施、阶段性评估三个阶段开展实施。
1.准备阶段
2010年1月起,根据上海市电力公司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久隆电力结合人力资源子规划的制定过程,全面分析、审视人力资源现状,对公司劳动组织综合改革涉及管辖范围内的全部64家公司(含原4家集团公司本部)的电业编制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人员结构统计、分析,针对公司实体化运作和工程总承包要求,对工程类公司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落实到具体措施,为人员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还建立和完善未来人才需求岗位的《岗位描述》、《岗位任职资格标准》、《招聘管理流程》、《录用管理流程》、《合同(协议)续签流程》、《离职管理流程》、《工资结算流程》等配套制度和措施。
在此基础上,久隆电力领导层和人力资源专家根据近期发展规划和岗位设置原则,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确定部门、机构的定岗定编(其中公司本部定编105个,15家基层单位专职及以上岗位定编455个)。
根据电力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和企业发展要求,久隆电力将近期人才目标分为四类,由电力科技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工程专业技能、综合服务等人才组成,初步预测目标需求人数分别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才50人左右;电力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150人左右;电力科技专业技术人才100人左右;综合服务专业人才50人左右。这些人才缺口按计划逐步实施,每年需引进或培育70人左右。
公司还研究确定了人才储备系统管理办法,做好相关组织、人员保障工作。至2010年6月,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2.实施阶段
久隆电力实施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以来,2010年上半年,久隆电力在企业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根据企业对“蓄水池”储备人才统计分析功能的需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进行完善和升级,全面实现了系统输入与输出设定的全部功能。
在此基础上,久隆电力全面开展内外部人才信息搜寻和培育工作。公司建立的人才“蓄水池”着重从以下5个方面做好工作。
(1)敞开视角,建立人才“蓄水池”。公司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专家在人才选拔和梯队建设上承担更大的责任,用心研究目标人选的性格特点、工作作风及心理状态,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挖掘培养后备人才。久隆电力结合年度人才招聘工作,每年都有选择、有目标地招聘“蓄水池”人才。对入池人才管理,公司借助系统管理平台,根据民主推荐得票率、个别访谈记录、年龄、学历职称条件等,形成入池人才考察报告,经报党委会讨论同意后,初步建立公司入池人才人事信息档案,为后备干部考评提供依据。
(2)循序渐进,全力培养梯队人才。久隆电力根据入库人员的核心优势安排合适的岗位和工作,并根据核心能力与职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一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项目共50余项,参加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次,有9人获得一、二级建造师、经济师、监理工程师等证书,组织92人参加高压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复证等培训,150余人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造价员、合同员等复证及培训,280余人次参加安全生产三类人员继续教育、安全干部、消防安全等培训课程,并对取得企业急需的各类资格证书的员工进行了奖励,对引导员工主动参与学习培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鞭打快牛”,让储备人才在压力中成长。久隆电力给予梯队人才能力发挥的空间和绩效目标的压力。为了加速其成长,公司实行“鞭打快牛”,将纳入“蓄水池”储备系统管理的人才全部安排在生产和服务一线,给他们压担子,使其接受一个又一个高目标的压力,督促其全身心应对挑战,在学习中提高,激发潜能,提升素质,良性竞争,让人才在压力中成长。一年来,在久隆工程分公司、电缆工程公司工程一线的储备人才有1人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人获得上海市文明服务标兵,5人被评为闸北区青年岗位能手。
(4)竞争考察,大胆使用梯队人才。久隆电力在选人用人上,坚持有德有才者,大胆任用;有德小才者,量才录用;无德有才者,坚决不用。领导干部首先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把确实是基础好、作风正、有朝气、能力强、有潜力、能服众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看准就用,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年轻人才的特长和才能,还能防止埋没优秀人才,使其职业生涯更加明确。经过努力,一年来,久隆电力共提任中层干部46名,调整中层干部岗位10余名,有效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保证了公司改革的平稳过渡。
(5)关心爱护,鼓励储备人才健康成长。久隆电力各级领导干部非常重视“蓄水池”中的人才管理,经常通过座谈会、一线慰问、集中培训、讲座等形式,在思想上关注,在工作上帮助,在生活上关心,做青年人才的知心朋友,让其时刻感觉被重视,令其保持旺盛的工作劲头,对单位的培养感怀在心,自觉做到司其职、尽其责、使其智、成其事。公司还进一步严格监督机制,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增强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并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促使其在前进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关键词] 建筑设计 事务所 经营管理体制
一、中国建筑事务所目前存在问题
1.大型设计院的压力
大型设计院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政策的制定倾向设计院的既得利益。事务所的业务性质被政策局限在传统设计院的补充上,使其失去了发展壮大的机会,阻碍了小型建筑事务所通过合作取得大型项目的机会。
这也导致大量在职公职建筑师在设计院以外挂名从事第二职业。引起“一些单位与个人间的矛盾,同时加大注册管理难度”。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大型设计院与行政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在被逐渐改正,设计事务所与设计院间的竞争也趋于正常化。这正是市场细分的结果,从当前设计市场可以看到,人们以前担心的诸如设计事务所抢走大型设计院的项目的情况并没有演变为恶性竞争。设计事务所因为自身的灵活机制,开辟了更多的设计领域,为我国建筑整体品质提高加速。
2.企业形式
当今中国建筑事务所的企业形式单一,市场较著名的建筑事务所以两个方面特征区别于传统设计院的。“以行业内名人领衔成立;采用合伙人制的企业形式(无限责任公司)”。
建设[2000]285号《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设计事务所)是指具备一级注册执业资格(或取得高级职称的)、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设计人员合伙设立,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合伙人对设计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另外,该管理办法的附件《建筑工程专业事务所资质标准》中提到申请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资质条件为“……至少有三名……一级注册建筑师作为发起人……建筑设计事务所资质不分级别……”,执业范围则参考的是注册建筑师的标准。
以合伙人制作为设计事务所的基本企业形式固然有利于规范市场,但是单一的企业形式并不利于青年未成名建筑师成立其设计事务所。在大型设计院中无法得到重视的青年设计师正是中国建筑事务所的主力军,如果没有一种机制鼓励和扶持没有名气但有足够能力的青年建筑师,我们的事务所必定会成为著名建筑师们的摆设。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当代中国建筑事务所比较分析
1.专门化程度
事务所的专门化,不仅包括设计领域专门化,还可以理解为在事务所坚持原则上的一种划分。在发达国家,“建筑事务所以对建筑的认识和追求来分为本质截然不同的两类:组织事务所或称之为商业性事务所(Corporation),与建筑家工作室,或称之为艺术性事务所(Atelier,Studio)”。
“组织事务所是提供建筑设计咨询服务换取报酬的由建筑师组成的公司,通过以图纸等设计文件对项目的预期计划为商品的价值交换过程,获得投资回报及赢利的经济实体。”因此,设计是作为生意和业务(Business),设计项目是作为一个经济工程(Project)而被运作,对时间、成本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多快好省”的设计是赢利的保障。
“建筑家工作室是独立建筑师或有相同志向的建筑师组合。本质上是以文化批判创新和艺术实验为目的的建筑艺术创作团体和建构的工匠作坊,经济运行的维系及发展则只是其附属产物。其目标是精神的独立和艺术创作的独立。”
目前的中国,我们常混淆两者间的差别。找准各自的定位对建筑事务所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性质的细分不仅有利于建立起盈利模式,更有助于整个“实验建筑-商业建筑-反思(实验建筑)-商业建筑(提升)”良性互动的建立。
而在商业性事务所中的设计领域的专门化的优势明显:
以美国SOM事务所为例,它擅长于商业摩天大楼设计,很少涉足其他类型建筑。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ADP公司,是300人左右大公司,但仍专长于超净车间、医院及高校建筑。
长期推动某方向的专门化设计,资深设计人员可拥有相对较多的经验,也会比其他公司拥有更多该领域内的固定合作伙伴,更熟悉专用的建筑产品。这不仅意味设计更加得心应手,还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加优惠的价格优势。
中国现在的建筑事务所“仍然比较广泛”,以北京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为例,“成立一年多来,除了设计完成了承德等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项目之外,还承接了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前期和设计工作。”
2.企业形式与规模
“美国目前约10000家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小的只有1人,最大的1800人,其中约85%的在6人以下。其形式可以是合伙人制、私人公司、专业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而且还可以采用有限―合伙人制公司(如SOM公司),其中有限责任性质的公司占大多数,无限责任的合伙制公司很少。”
“英国90% 以上的公司不超过6人,40人以上的只占1%,几家较大的设计公司集中了20% 以上的建筑师。”“有限―合伙人制公司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企业形式,在15年前还不允许有这种性质的企业成立。”
英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大部分是新型的“有限―合伙人制”,这比我国现在广泛常用的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制更易控制风险和保障合伙人的利益。
国内大部分业主对于传统设计院的极端信任,以及相应设计保险制度的缺位都给一些初出茅庐的建筑师开办建筑事务所带来极大的困难。小规模的项目(如房屋装修)正变得越来越多,《物权法》的颁布也使小型建筑事务所的增多成为趋势。但大规模小型建筑事务所的出现还亟待各种注册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以及市场对建筑师的信任。
3.管理结构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小规模事务所“典型的人员构成模式是1个~2个合伙人(或注册建筑师),1个办公室助理,1名兼职会计、2名~3名实习生。”
美国的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只有一个老板,公司归他一个人所有,英文称为Sole Proprietorship,一般小型事务所多是这种类型;一种是有几个合伙人;公司归合伙人所有;英文称Partnership;第三种是股份制公司(称Corporation);持股人都是公司的主要负责人,由于持股人(Stockholder)拥有的股份数量不同,在公司的地位及发言权也不一样,一般比较大的事务所都是股份制。”
因此,建筑事务所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了保证自己对项目设计的控制权,起主导地位的建筑师往往掌握着事务所大部分的股份且不对外出售,即对事务所的行政和管理起着决定作用。建筑师不仅需要进行设计,还需要对项目进行管理,才能够保证工程按照设计意图执行。而对于骨干的奖励模式可以看出老板建筑师对员工分层对待的特点。这几个层次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排列:董事长(持有股份,领导事务所);董事(持有股份,对决策具有影响力);副董事(享有年终分红);建筑师、设计师、项目经理(工资);技师、绘图员(工资)。
三、挑战
1.提高建筑师自身的管理素养。管理方面的素质对于项目和运营事务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有赖于引起教育体系的共识。
2.促进多元化的企业形式,建立设计保险制度。增强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3.明确建筑事务所定位。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高专业化程度,设计适合的人员构成模式。合适的模式能够使事务所的项目进行得更加顺利,更可以使员工产生必要的归宿感。
参考文献:
[1]卫更太:欧美的小规模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勘察设计,2006,04:28~30
[2]王早生:美国、英国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市场管理制度考察报告.中国勘察设计,2005,04:15~18
站领导:
3月25日至30日,人保科罗旭萍参加了由广州市人才培训中心组织的赴重庆进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学习考察。本次考察主要是与重庆市人事局事改办、人事争议仲裁处及重庆市渝北区人事局、重庆市卫生局等部门就开展聘用制度、岗位设置、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分配制度、社会保险等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的先进单位座谈交流。 一、编制具体岗位设置,明确责、权、利、义,竞聘上岗、签定合同。对不同类型的人按项目管理,按成本、效益分配,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分5个等级按相应岗位管理;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按工作能力和业绩水平设定岗位工资;工勤人员按岗位等级规范,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权限。改革后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作。对全额拨款单位,国家发的部分不改,其它部分与绩效挂钩。
二、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养老保险解决不了,改革是很难进行的。现重庆市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已基本建立完善了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但对财政核拨的事业单位还不能按养老保险制度执行。
三、改革的优惠政策。为稳定队伍,采取老人老办法,保护老同志。对工龄满三十年的老同志可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提前5年离岗退养。申请离岗退养的同志可按2年正常晋升一次(最多晋升两级工资)至正常退休年龄计算退休工资。
四、落岗问题。人事制度改革不是人事机构改革,是在管理制度上的转变,原则上不精简人员。对竞聘落岗人员,按原职务保留国家财政给的待遇,给予换岗。待聘人员,一年内单位给予2至3次上岗机会,不上岗的,一年后,交人才市场,由人才市场推荐2至3次上岗机会,仍不上岗的下岗。
据本次考察带队的广州市人事局工资福利处的潘建明处长说,广州市拟定今年对事业单位进行聘用合同制管理。
附件:1、重庆市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在试行人员聘用制度中有关问题的解答意见
2、利用分配的“杠杆”原理 寻求事业发展最佳支撑
3、以调整机构编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二oo四年四月六日
附件1:
重庆市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在试行人员聘用制度中
有关问题的解答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事局,市级各部门人事(干部)处,市属事业单位人事部门:
目前,全市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 [2002]35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实施办法的 通知》(渝府发[2003]37号,以下简称“37号文件”)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反映和提出了一些操作性、政策性的具体问题,为在我市全面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经研究,现就实施中的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一、关于聘用制度适用范围问题
1.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是否试行人员聘用制度?
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参照[2002]35号和渝府发[2003]37号文件规定,试行人员聘用制度。
2.全民、集体事业单位中混岗使用全民、集体性质人员,如何签订聘用合同书?签订聘用合同书后其人员编制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全民、集体事业单位在编制范围内,按照规定程序进入的全民、集体性质人员,均要签订聘用合同书。签订聘用合同书后,其人员的编制性质不变。
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否试行人员聘用合同制度?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单位性质仍为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37号文件规定试行人员聘用制度。
4.事业单位中的劳动合同制工人签订的劳动合同,与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是否具有同等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时,劳动合同制工人,应签哪一种合同?
事业单位中的工勤人员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对于已经按《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的工勤人员,其劳动合同依然有效。待劳动合同到期后需要续聘时,应当按照37号文件规定签订聘用合同书。
5.社会团体中使用事业单位编制的专职工作人员是否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书?
使用事业单位编制的社会团体的专职人员(参照执行公务制度管理人员除外),都应当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书,试行人员聘用制度。
6.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以及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是否实行聘用合同制?
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以及依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勤人员不属于参照或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对象,并使用的事业编制,应依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
二、关于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改革中首次聘用的有关问题
7.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时,现有人员如何向聘用合同制人员过渡?
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时,事业单位的现有人员在首次聘用中,一般应参加竞争上岗,单位应按照“择优聘用”的原则,从本单位现有符合岗位条件和要求的人员中优先聘用。
8.事业单位现有管理人员超过职员岗位职数的,如何处理?
事业单位现有管理人员超过单位职员岗位职数的,可暂按原行政职务确定职员职务,保留其原待遇,安排适当工作,逐步调整达到岗位职数的要求。本级职员岗位暂时超职数的,单位不得安排下一级职员晋升该级职员职务。
9.担任领导职务同时又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是聘用职员岗位还是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岗位?
事业单位中,担任领导职务同时又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原则上应聘用职员岗位。确因工作需要,也可同时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10.37号文件明确《重庆市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辞退管理办法》(渝府发[1999]68号)停止执行,但还未试行聘用合同制的单位、人员和待岗未签订聘用合同书的人员,如单位给予辞退或本人要求辞职时适用什么文件和程序? 三、事业单位职工签订聘用合同书中的有关具体问题
11.《聘用合同书》第二条1款“乙方在xx岗位,从事xx工作”,如何填写?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分为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三大类。
职员岗位:二级(正)、二级(副)、三级( 正)、三级(副)、四级(正)、四级(副)、五级、六级;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工勤人员岗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普通工。
签订聘用合同书时,职员填写“x级职员 ”岗位(不填任命的领导职务),从事“管理”工作;担任领导职务同时又聘任了专业技 术职务的人员,填写“ x级职员”岗位,从事“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填写“xx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工勤人员填写“xx工”岗位,从事“xxxx”工作。
12.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在推行聘用合同制时是否实行试用期?
关于在事业 单位人员中实行试用期的规定,只适用于新进人员,并且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应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现有人员在推行聘用合同制时和合同期满续签合同时,都不实行试用期。
13.新接收的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与单位首次签订多长期限的聘用合同?
新接收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与单位首次签聘用合同的期限不得低于3年,不约定试用期。
四、关于解聘辞聘制度问题
1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费出国留学,是否可以与单位签聘用合同书?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经单位批准同意的,在获准离境后应保留公职1年。未签订聘用合 同书的,可签协议保留公职一年;已签订了聘用合同书的,自本人出境一年后,聘用合同自行终止。学成回国后重新签订聘用合同书。在外留学期间的工龄,按有关规定连续计算。
15. 37号文件第三十六条第㈠款“规定的医疗期”如何理解
“医疗期”是指:受聘人员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的期限。事业单位受聘人员的医疗期可暂时参照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的规定执行。
16.工作人员因工负伤治疗终结后,其聘用关系如何处理?
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前,工作人员因工负伤治疗终结后,经鉴定为“完全丧失工作 能力”的,单位应及时为其办理因工退休手续;鉴定为“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在其部分丧失工作能力期间,单位应暂时保留原待遇,并为其安排适当的工作,签订聘用合同书。
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后,受聘人员因工负伤治疗终结后,经鉴定为“完全丧失工作能 力”的,单位应及时为其办理因工退休手续;鉴定为“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在其部分丧失工作能力期间,单位不得解除聘用合同,应暂时保留原待遇,并为其安排适当的工作。
17.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领导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关系如何处理?
事业单位的 管理人员统称为职员,其中担任领导职务的管理人员一般聘用在职员岗位。其领导职务应按干部管理权限另下任命书。因工作需要,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可担任相应的职员职务。
五、其他问题
18.工勤人员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单位又聘任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这部分人员如何办理退休?
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受聘在专业技术岗位累计工作满10年,并在该岗 位退休的,可享受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待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按专业技术人员聘任的有关规定,经政府人事部门完善聘用手续的,按专业技术人员退休政策规定办理退休。
19.如何理解获得市(省)级以上“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工作人员不得安排下岗待聘? 20.实行聘用合同制后,原正式干部经本人自愿申请,可否转为工勤人员退休?
事业单位原正式干部要求解除干部身份,按工勤人员退休的,必须由本人提出自愿解除干部身份的书面申请。属区县(自治县、 市)所 属事业单位的,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属重庆市市属事业单位的,报其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应先办理解除干部身份手续,再按工人退休条件办理退休,享受退休工勤人员待遇。
21.37号文件第四十六条㈢款中的“月平均工资”如何理解?
37号文件第四十六条㈢款“经济补偿以被解聘人员在该聘用单位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为标准”中的“月平均工资”是指:本人月基本工资、国家和重庆市规定的津补贴。
22.从企业单位剥离出来并移交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中一部分人员是企业自行聘用的干部,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是否认同其聘用干部身份?
从企业剥离出来移交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由原企业聘用的干部,经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备案 的,认同其聘干身份;未经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备案的,按照事业单位聘用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规定,通过考试考核合格者,认定其聘干身份,不合格者安排其他工作岗位或分流。
以上解释,如国家有新的规定,按新的规定执行。
二οο三年十月十三日
附件2:
利用分配的“杠杆”原理 寻求事业发展最佳支撑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分配的“杠杆”原理,推动事业快速发展,南岸区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改革探索。
一、南岸区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种基本形式
南岸区在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中,依据中央、市、区有关改革文件精神,在区人事局的指导下,各单位坚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进行了积极而稳妥的探索。
㈠ 实施“绩效工资”,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 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创新性工作,直接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区事改办率先在该区人民医院进行了探索,他们从医务人员多是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出发,在国标基本工资不动的前提下,实行了“成本核算+二级分配制度”的绩效工资改革。医院按时足额发放职工的国标基本工资,将科室创收的总收入全部上缴医院,在扣除管理费用、成本费用和发展基金后,余下部分奖励科室,作为科室的绩效工资,这是一级分配;科室按个人工作量、重大疑难关键技术、医疗差错缺陷、医德医风等工作绩效的综合考核情况,进行科室绩效工资的二级分配。具体操作如下:
一级分配,即科室绩效工资=(科室总收入×90%-成本费用)×40%。
其中管理费用=科室总收入×10%;
发展基金=(科室总收入×90%-成本费用)×60%;
在二级分配中,医院只提出了个人工作绩效考核评分的原则以及岗位、职务和职称系数(不重复累计)的建议意见,原则上不干预科室的二级分配。
南岸区人民医院实施的“成本核算+二级分配制度”的绩效工资改革,降低了科室的成本,鼓励了创收,医院效益、科室效益和个人收入按比例得到同步提高,收到了一举多赢的效果。
㈡ 推行“质量工资+奖励工资”分配形式,健全分配激励机制 ㈢ 实行“效益目标工资”的分配方式,促进单位效益的增长
南岸区人防地下商场管理办公室,是南岸区人防办公室下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管理办公室职工工资全靠自己创造。改革前,实行保底的事业单位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商场效益好坏,与职工的收入关系不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2002年前,商场管理办所属两个商场年创收最高为96万。2002年,商场管理办公室实行了效益目标工资改革,尽管商业景气度远不如前几年,但当年的承包任务就为150万,实际完成了170万。今年,管理办又与人防办签订了150万的承包合同,在“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上半年也实现了承包任务完成过半。
效益目标工资的具体方式为:
商场管理办将收入按月全部上缴区人防办,管理办在完成承包任务的前提下,由主管单位拨付全年收入的53%作为管理办的所有运作经费(含人头、水电、差旅、接待、临时工、人员的各种保险等一切费用),商场管理办公室根据《效益目标考核办法》,按月对员工进行“经济”、“安全”、“经营”、“设备设施”、“精神文明”等全方位的指标考核。完成各项考核指标的发给国家规定的当月工资、奖励、津补贴的80%,扣除20%留待年终发放;未完成考核指标的则按《办法》规定,给予相应的惩罚,在扣除20%的基础上,再作相应扣除。如果年终未能完成全年承包任务,则不再补发扣除的20%;如仅完成承包任务,则只补发每月扣除的20%;如超额完成全年承包任务,则提取超额部分的50%作奖励基金,其余50%全部上缴。奖励基金加上每月扣除的奖金或工资之和乘以50%作年终奖励分配——效益目标工资,另外的50%作为发展基金。效益目标工资按每月考核、岗位职责、贡献大小分类按等发放。
㈣ 施行“结构工资”,实现分配的科学化
重庆市广益中学在1998年就实施了“国标工资+课时工资+效益工资+津补贴”的“结构工资”制度,是南岸区实施分配制度较早,新的分配制度比较配套、完善、科学的单位之一。其分配形式为:
国标工资=固定工资+活工资(各占国标工资的70%和30%);活工资=工作量工资+质量工资(各占活工资的70%和30%)。工作量工资指教职工满或超工作量,则全得,不足则适当扣发。质量工资是教学质量考核为一等的,增发活工资的5%;质量考核为二等的,发足活工资;考核为三等的,减发5%;四等则减发15%。
结构工资中的课时工资、效益工资和津补贴由学校自筹经费发放。课时工资按所任课时计发,对超工作量的教职工,发给超课时费。效益工资按年度考核中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经自评、年级和教研组内互评、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考评、学生和家长测评、学校考核组综合审评的“五评”程序后,以分值量化,确定优、良、合格、差的等次,分出五等八档,按等级档次标准计发教职员工下一年的每月工资。津补贴一部分按人头平均发放,如节日慰问费;一部分(更多的)则按职务、岗位分类、计等发放。 二、利用分配的“杠杆”原理,推动事业快速发展
南岸区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证明:坚持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出发,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的科学的分配制度,犹如在职工收入和事业发展的杠杆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支撑点,职工收入的“力臂”越长,作用于事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如果没有找准这一支撑点,付出的力越大,作用于事业发展的无用功就越多。 南岸区房管局海棠溪房管所自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以来,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素质不断提高。代之以改革前的现象是:排危抢险争着在第一时间出现场,不接受住户的请吃、馈赠;危房监控员每到大风、暴雨来临前,就主动和重点住户联系,强化了对危房、危岩和堡坎的监控。2003年8月1日,正直周末,当天山城气温高达40oc,上新街48号窨井发生堵塞。接报后,疏浚组上午8:00就赶到现场开始工作,直到中午,被堵塞的窨井尚未疏通,住户们纷纷邀请疏浚工吃了便饭再干,工人们谢绝了住户的好意,硬是干到下午3:00疏通后,才吃午饭。 附件3:
以调整机构编制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江津市按照“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的思路,结合人事制度改革,以调整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为突破口,通过“调机构、改性质、定编制”,创新体制和机制,全面启动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一、科学设置机构,理顺体制关系。江津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对现有事业单位设置进行“撤、并、转”:对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部门所有、条块分割,重复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任务严重不足、社会效益差的事业单位,根据情况予以合并;对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转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同时根据职能任务和工作性质,理顺管理关系,实行归口管理。
二、调整经费预算性质,逐步减轻财政负担。为了鼓励各类事业单位面向市场,通过社会化服务走自我发展的路子,江津市根据事业单位职能任务和收费渠道,对经费性质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是将具备条件的政策规定性收费的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从严控制,并严格按程序批准调整为财政全额拨款,其规费收入全部上交财政,由市财政按规定预算其各类经费,并按全额单位重新核定工资标准。二是对有条件的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逐步向差额补贴过渡,或者改为自收自支。三是将部分服务性、经营性自收自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分别改制为企业或中介组织,或只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
关键词:毕业设计;信息化;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张丽芬(1978-),女,江西九江人,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基于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成果(编号:08ZD011),主持人:张丽芬。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64-06
一、导言
高校教学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让我们从网上广为流传的毕业设计答辩现场出现的三个镜头开始:
镜头一:
老师:你的电动机怎么没有保护啊?
学生:这个……这个不在设计范围内。
老师:那电动机电流过大,我们就任由它烧掉?
学生:嗯,很抱歉,看来只好任由它烧掉了。
镜头二:
在毕业设计答辩会上,老师问班里一牛人——请你说说XXX的主要原理。
那同学很惊诧地反问一句:老师,这您都不知道啊?
老师:?
镜头三:
XX职业技术学院各个专业都说进行了毕业生毕业设计答辨,但大部分说没有《毕业设计分析报告》,未对毕业设计进行统计分析和反思反馈。最后找到了一个,其分析如下——从参加答辩会的老师反映情况来看,学生答辩很不理想,完全答对的少,答非所问的多,一年不如一年,独立完成的少,抄袭、请的多。
二、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主观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就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应用能力差、认识不到位、就业压力大等影响因素。扩招之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职生熟■于死记硬背,应试能力有余,非应试能力(应用知识、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在毕业设计阶段,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看得不重,不能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目的,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进度不以为然;高职生既不善于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寻找自己的设计项目,也不善于在企业实习时从自己的实习项目、工程环节中将带教人员的活生生的经验、信息中捕捉到毕业设计的选题。在毕业答辩前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多数同学在做毕业设计时,远离学校,住宿在校外,不仅作息时间不能正常,亦放松了对校纪校规的遵守,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不足。加上受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和找工作同时进行,导致不能集中精力来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空对空、重复、抄袭或请。本文呈现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学生主观导致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教师方面,高职的大多数教师对知识灌输轻车熟路,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陌生。同时,由于生师比过高,导致指导力量不足,出现没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如助教)出现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名单上,因而基本上没有指导能力;大量教师因受到教学任务大、又要写文章的严重挤压,没有时间到企业、公司挂职;学校对教师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教师也就不愿意到企业、公司挂职,因而没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指导能力也十分缺乏。另外,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少,结合实际的少。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成为“无源之水”,或止于“纸上谈兵”。
(二)来自客观条件的问题
一方面,毕业设计缺乏实战场所。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各个企业(公司)均是市场经济主体,都要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意因接受实习生而影响自己的生产程序,不愿意承担因接受实习生而要承担的安全事故等法律责任,更不愿意看到由于接受开展毕业设计的毕业生而引发商务秘密外泄而引起的纠纷;加上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竞争,担心为对手培养了技术和管理骨干,因而普遍不愿意接受学生来实习、开展毕业设计。
另一方面,毕业设计的硬件落后。高职院校购买或研制的毕业设计远程指导系统不能反映学生的需求,交互、即时性、人性化不够,反馈、控制不够,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一系列连锁反应,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有的对毕业设计的任务糊里糊涂,有的对选题有紧张感,有的感到困惑,有的对实际的设计过程不明,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三、改革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知识管理理论,是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石。
知识管理理论根据知识的获取方式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CD-ROM等介质中。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难以传播。就教师而言,尽管其隐性知识“难以得到清晰的陈述,但是却与教育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其本身就构成了教育实践的一个环节或要素[1]。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可以理解为知识分享、知识传递、经验知识的收集、知识创新的统一管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管理模式。这四种模式也就是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模式一: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转化模式,各种显性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专业标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道德等,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传递。“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对知识有极强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还要求每个人能及时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更新、提高与完善[2]。经过学习,显性知识会有意识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举止行动中。如本文开篇时叙述的第二个案例,就意味着学生应回答答辩专家关于显性知识的提问,因为此时答辩专家此时想考察学生掌握与他的毕业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应正面回答,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模式二: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种知识传递方式主要发生、体现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的过程中。 就如同我们要求学生从掌握显性的“应知”、“应会”,到将其融入熟练的实践操作技术中,这时显性知识已经开始内化和隐性化了。本文章开篇时叙述的第一个案例,学生被答辩专家假定为对电动机保护知识的应知应会,而不是“只好任由它烧掉了”。
模式三:由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经验交流、各种总结都构成隐性知识。在学校,竞赛、社团、科技文化以及三下乡活动,都有技能、经验“从隐性到隐性”的传递,良好的经验“潜移默化”培养人才,失败的教训也可以成为“成功之母。
模式四: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人们将工作经验转化为显性的专业知识,通过传播“产品化”的显性知识,让整个社会来学习、分享。如教师个人及教研室集体开展教育教学的个案集体探讨,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总结,并积极撰写成形的文字资料。
通过以上四种模式,“实现知识在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3],是知识的螺旋上升。
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创新走向:嵌入知识管理的2T4L教学模式
本研究以知识管理理论为依据,将基于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概括提练为“2T4L教学模式”。“2T4L“的含义分为两部分:
(一)2T策略
T是"体"的汉语拼音首字母。2T:教师、学生双主体;个体、群体两个主体。知识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物的管理。
(二)4L策略
L是"两"的汉语拼音首字母。4个"L"即在毕业设计知识管理的4个“两”策略:
——两件(硬件、软件)策略,如完善远程指导系统,个人图书馆。
——两部(内部、外部)策略,如发挥校内教师的课题以及校外专家、讲座资源。
——两性(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策略,如制定一些鼓励知识管理应用的政策,将老师的教案、课件放在网上,把指导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实习感受、印象进行交流、共享。
——两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策略。如,对主动到企业进行工程能力提升,又关心学生,到实习现场指导学生的老师给予更多奖励鼓励。
通过创建上述模式,达到显性、隐性这两类知识的整理、传播、应用、创造,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三、嵌入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实现
(一)2T策略的实现路径
1.既重视发挥个体的作用,又重视发挥群体的作用。知识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不仅要管理编码化的信息,更要管理存在于人脑之中的非编码化知识。因此要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把人、知识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人们的智慧加快创新。在具体做法上,则要求高职院校既重视个体,更要注重群体。有两条路径可作探索和实施。
第一,在指导过程中探索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指导方式,把所有个体以及不同群体远程登录毕业设计指导系统时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充分表达出来。
第二,在指导队伍的组织方式上,既组织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又组织其他专业的专任教师,进行跨专业的指导(如分别指导工程规划、工艺流程、工程管理、成本分析);既有理论教师指导又有“双师”指导;还要考虑把校外的工程技术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工程管理人员、艺术设计人员,以及学生实习单位、试用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纳入指导队伍。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把实习单位、试用单位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既解决选题问题,又可以大幅度提高隐性知识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使得毕业设计达到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兼具的最高境界,又可能解决企业技术进步中实际问题,甚至产生专利,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第三,要求学生通过虚拟或现实方式,或者“虚拟+现实”的方式,组成项目小组,合作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众人拾柴火高”,发挥个体的作用,集中多人的智慧,既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又培养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2.既重视教师主体的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关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长期以来存在何者主体、何者主导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育学最新理论流派建构主义跳出主体主导之争,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学习以及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来发现新知识并融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从而建构自己知识系统的过程,因而是学习的主体。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环节,是一个将所学知识集中和应用的过程,因而学生应该是主体。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从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终端环节来说,教师既是参与这个过程的主体(指导学生选题、实施等),更是终端环节质量保障(指导学生答辩,给定学生成绩等)的主体。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学会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学生要了解、掌握建构主义“参与者”教学观,即由“学生是知识旁观者理论”转向为“学生是知识参与者理论”。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与指导教师沟通、磋商,把一些独特的想法作为开发小软件的选题;在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把自己在实习工作、顶岗工作的经验、见解及时与教师沟通、反馈,既把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又把问题出现的情境、思考的过程,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以显性知识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知识参与者、创造者的作用。
重视教师主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教学工作上。比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前期的课程教学安排方面,可以通过增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创新实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运动会信息管理系统、家庭财务管理系统、电话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来奠定毕业设计的基础。又如,在选题阶段,进行选题方式改革,改革以往“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的单一模式为“教师出题+学生出题”的复合模式。教师要按照双主体理论,把自己的科研思路与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填写科研申报书,把一些过去填报申请书的成功经验等隐性知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选题;或者把自己的在研项目切入一部分难度较小的内容(如程序开发、写作的容易程序),直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内容。再如,在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应掌握校方已有及他人已有的资源,发挥教师拥有较多显性知识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为开展毕业设计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四L策略的实现路径
四L策略指的是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时采用两件(硬件、软件)策略、两部(内部、外部)策略、两性(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策略、两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策略
1.实施“两件策略”,对毕业设计所需要的两件(远程指导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进行充实和应用的策略,简言之,就是要增加硬件,完善软件。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硬件是基础。在毕业设计由信息化管理走向知识管理的进程中,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硬件,如增加视频平台,提升硬件档次。
软件是关键。本文所述软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及教师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二是计算机程序软件。为了解决毕业班的学生一边承担毕业设计任务,一边又要在外找工作的矛盾,一些高职院校购买远程指导系统或研制了毕业设计在线指导软件,对毕业设计进行信息化管理,比较好解决了开展毕业设计与到校外找工作的时间、空间矛盾的同时,还比较好地克服了传统上毕业设计人工操作导致的出错度高、出错之后不易修改以及手工操作效率低等弊病,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各个阶段遇到或面临的压力感、紧张感、困惑感导致看不懂文件、听不懂指导,表达不出问题,写不好摘要都令学生郁闷、难堪。学校应改善对学生的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安排教师排班,远程指导毕业生开展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委派实习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实地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设计。
在软件系统方面,高职院校的远程指导系统普遍实行的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侧重于表达记录型信息的管理,这是因为信息化管理重视显性知识的管理,而忽视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知识、经历、经验、能力、诀窍和工作技巧等)的管理。如,在毕业设计指导中,信息化指导系统只是把学校的政策、规定以及选题指导放在信息系统上,学生的提问、在工作现场的感悟、互动的火花则没有地方表达,学生的一些活生生的隐性知识也没有办法固化、凝练为显性知识,也就更没有办法为教师所掌握并成为教师的显性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4]。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重技术手段,轻人文关怀的现象,解决信息管理仅强调管理的技术和手段,交互、即时性、人性化不够,反馈、控制不够等难题,高职院校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打造毕业设计的“云服务平台”:
(1)搭建知识共享资源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可以上传、下载本专业优秀教师的讲课教案、授课视频、读书心得、教学心得等,也可以上传自己的教案、授课视频、心得体会,供学生学习。还可以把存储在教育者和学生大脑中解答问题的技巧和经验、教学经验等纳入远程指导系统平台,使这些教育知识资源成为知识库。
(2)建设个人数字图书馆。个人数学图书馆为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最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分类上,这也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建设好、运用好个人数字图书馆,就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使用和创新,使知识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3)启用知识交流共享工具(包括BBS、QQ、blog、微博)。在知识管理模块中, 无论专家、教师、学生, 都既是知识学习者也是知识传播者, 专家、教师、学生相互之间不断发生着知识的交流、共享、应用和创新, 尤其是通过BBS论坛、blog、微博等交流工具, 巩固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刻、全面的理解, 特别是有利于学生从专家、教师的言行中获得丰富的隐性知识。
(4)将毕业设计远程指导系统链接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知识的搜索和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在平台上嵌入百度、google 等成熟搜索引擎,实现全文搜索,让学生快速有效地发现并取回需要的信息。
(5)离线状态下的实时通讯。添加短消息网关, 绑定手机, 使消息通讯更加迅捷及时。离线时平台能向手机发送短消息提醒其接收邮件。当有新的邮件,电子邮件系统也能以声音视觉等形式在收件人上线时对其进行提醒。
(6)构建选题测试子系统。即学生在设计选题前期,参加平台提供的测试,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便选题,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提供参考,确保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2.采用“两部策略”:对毕业设计所依托的两部(高校内部、外部)资源实行开发运用策略,发挥高校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的作用。
一是要扩大兼职指导队伍。根据管理学关于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反馈”这些基本环节所展开的活动理论,有必要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队伍进行扩大、重组和创新。在毕业设计指导队伍的“组织”环节,根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吸引校外的工程师、程序员、律师、会计师、设计师作为兼职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安排企业专家或名师在线答疑与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根据需要向专家学习,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地位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是完善产学研基地建设。要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等形式,把高校教师那些拥有科研含金量的成果,或学生创新价值的毕业设计的产品推向市场,实施毕业设计知识产品市场化、产业化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促进高教的发展,让企业从中获得收益,走多赢(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战略,实现经济建设和高职教育的共同繁荣。
3.应用“两性策略”,在毕业设计中促进两性(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相互转化。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创新中,若要实现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从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的转化,就应采取以下“四法”:
(1)内化法。主要是师生通过阅读、聆听、体验、操作、学习实践,把文档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比如,规定学生出题必须在阅读一定量文献、书籍等资料后,从中获得某种体验、体悟,提高自己的选题能力。
(2)外化法。把每个人在头脑中的潜在能力通过教学中的情景化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转化为可用文档表述的显性知识。学生在与学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岗位上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之后,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或拟开发的程序,把它表达为研究问题,并申报毕业设计选题,以体现知识管理。
(3)社会化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当徒弟,通过观察、模仿,从师傅、工程师、程序设计师那里学到经验,将他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不但是学生,指导教师也应到企业去,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岗位专业人员学习,掌握隐性知识。九江学院信息学院通过定期不定期地选派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让教师们深入公司、厂家一线了解企业实际,熟悉了产业前沿、行业规则,锻炼了工程实践能力,获得了大量的隐性知识。
(4)综合化法。综合化法指零散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综合,建成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实现增加、传递和共享知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高校,必须建设共享知识的校园文化,营造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沟通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的核心管理层应该把知识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通过制定制度来规范知识共享,并以此来建立共享机制和文化氛围。同时,注将显性知识通过文本的方式(如工作日志、研讨会资料、企业考察报告、科研项目、工程项目资料)或网络存储的形式进行积累和共享,避免出现因关键教师离职而产生的知识断裂或者专业建设倒退的情况。
4.使用“两励策略”:对在毕业设计中熟练地应用知识管理且产生成果的师生及管理者进行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在“社会分工细化,知识内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只有彼此间交流、共享,才可能以较高的效率实现个人知识的更新,达到的局面[4]。对于那些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智慧,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推进了知识的发展,推进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个体和集体,都要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一方面,要以多种方式奖励鼓励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对于认真学习和积极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来开展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管理工作者,要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自觉、不自觉运用知识管理理论来积极、有效地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高校应该广泛宣传其事迹,并且力争打破既往评职称只看论文、课题的陈腐做法,促使广大教师把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毕业设计远程指导指导中充分展示,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当念特征、扎实专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另一方面,要以多种方式鼓励那些能够识别、获取、传播、扩散、创造知识的学生。可以举行课程设计比赛,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挂在网上,进行展览,还可以存档,给学生发一份学校、学院的存档证明(证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与开发能力,提高他们在今后毕业设计中的选题和完成能力。这份证书也许会成为学生求职、就业、创业的一块最重要的敲门砖)。对于两类知识共享的积极参与者(比如,经常参与毕业设计的讨论,共享实习期间、毕业设计完成期间提出隐性知识的学生),毕业设计给予加分。这样,便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积极性,提高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龙根,徐世浩.高校知识管理研究与实现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9(7):35-38.
[2]脱继强.国外高职的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9(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