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求职信息范文

求职信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求职信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求职信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择业 有效信息沟通

[作者简介]何春蕾(1966- ),女,广西天等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课题“大学生创业教育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C14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97-03

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毕业能否顺利实现就业是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由于大学招生的“计划”和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非计划”使大学毕业生在“公开、公正、择优、自愿”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下,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众所周知的宏观社会背景和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大学生就业教育、社会用人制度、人才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外,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以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作为求职个体个人能力与招聘单位在招聘特定岗位上的人才规格需求信息之间所产生的信息传递、理解和反馈过程的有效性沟通也是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与招聘单位进行信息沟通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信息沟通能力,进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一、信息沟通的内涵及模式

1.信息沟通内涵。沟通是人们日常行为交往中的重要环节。信息沟通是发送者凭借一定的通道或媒介,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的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生活背景等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有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天要花60%~80%的时间在“说、听、读、写”等沟通活动上,而且在所有的信息沟通中“20%的沟通是有效的,80%是无效的”。有效的信息沟通意味着信息发送者能够完整、准确地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发送给接收者,而接收者也能够准确完整地做出信息发出者所期望的反应。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帮助双方尽快建立共识、完成任务、获得事业的成功。

2.信息沟通模式。信息沟通本身具有传递、理解与反馈特性,沟通的基本模式可分为单向信息沟通模式和互动式沟通模式。单向信息沟通模式中,信息发出者将信息传送给信息接收者,但信息发出者不知道接收者是否了解信息的内容或得到信息后的反应,信息沟通效果比较差。互动式沟通模式中,信息发出者将信息传送给信息接收者后,接收者对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加以解释、理解,再将接收到信息后的反馈传给原来的信息发出者;此时,信息接收者就变成了信息的发出者,形成了沟通双方的信息互动,产生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信息沟通模式

1.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信息沟通模式。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的信息沟通有很强的目的性,其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理解与反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为了达成人职匹配的目的而进行信息传递、解释和反馈的完整过程。包括毕业生求职者(信息接收者)对招聘单位(即信息发出者)基本情况及岗位信息的获取,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解释后,毕业生求职者(信息接收者)又以信息发出者的身份向招聘单位(原来的信息发出者)发送个人求职材料(个人信息如性别、学历、专业、特长、职业能力等);求职材料被招聘单位接收和解读后,招聘单位又以信息发出者的身份将信息反馈、传递给发出求职信息的毕业生,即在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信息沟通中,双方循环往复地扮演着发信者—接收者—发信者的角色。从沟通的目的看,沟通最终将影响大学生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作出接受或拒绝聘任的决策。

2.影响毕业生与招聘单位有效沟通的因素。对毕业生而言,与招聘单位进行信息沟通是为了就业。在求职者与招聘单位的整个信息沟通活动中,如果信息接收者(求职者或用人单位)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不能有效接收到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那么无论是毕业生还是招聘方都将无法作出接受聘任或拒绝聘用的决定。导致信息沟通双方(求职者与招聘单位)不能有效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毕业生求职者传递的个人关键性信息针对性不强。大多数情况下,毕业生为了实现就业,会同时向多家招聘单位传递求职信息,由于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招聘信息比较零乱繁杂,对招聘职位的能力要求、工作待遇等方面的信息内容理解不够准确完整,因而在求职材料的设计和与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沟通时,往往不能针对招聘职位的要求传递相应的个人符合岗位要求信息;作为收信者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无法掌握求职者所具备的主要信息或关键信息,难以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合这一岗位,从而作出不聘用的决定。

二是招聘单位与毕业生求职者的信息沟通程度不够充分。用人单位的招聘目的是实现人职匹配。如果信息的发送者和解读者,即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与求职者不能够较好地接收和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反馈,那么,大学生求职者将无法判定该空缺职位是否适合于个人的发展,招聘方也无法判定求职者在性格、知识、能力等方面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从而导致无法作出决策。

三是招聘单位与毕业生求职者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毕业生,拥有足够且准确可靠的供需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当今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针对毕业生的招聘信息还是比较有限的,很多地方的就业信息属于地区分割保护的。由于毕业生个人所处的地区不同或个人自身能力、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招聘单位找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空缺的职位。

三、提高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有效信息沟通的途径

1.提高书面信息沟通材料的充分度和针对性。从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信息沟通流程可知,毕业生求职个人信息和招聘单位用人信息的“发出—接收—反馈”是求职者与招聘方的初步信息沟通活动单元,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越有针对性,其被信息接收者接受并反馈越充分,双方达成意向的可能性越高。大多数情况下,招聘单位为节约人力招聘成本,往往不直接面试,而是要求求职者先寄送求职材料,由招聘人员从大量的求职材料中筛选出“人职匹配”的求职者材料后再进行面试。而毕业生求职者为了节约求职成本,在面临择业时,会为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大量搜寻心仪的岗位,并对所获取的各招聘单位信息进行比对、筛选,然后向招聘单位投递应聘材料。因此,对招聘单位而言,招聘信息上传递的单位概况性信息(如单位的名称、地点、发展历史、单位性质)、现实性信息(如岗位要求、薪金待遇、能力要求)和发展性信息(如企业行业发展前景、发展规划)等越充分、越有针对性,就越能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对毕业生求职者而言,要获取一份心仪的岗位,能否向招聘单位传递一份招聘单位想要的材料是迈出求职之路的关键一步。

传播学的选择性定律表明,毕业生求职者“求职材料”中是否具备“关键信息”是影响求职材料信息传递、反馈效果的关键因素。招聘人员筛选材料的过程基本从“基本信息+关键信息”两方面来筛选。因此,毕业生求职者要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提高就业的可能性,在应聘某一具体的招聘岗位时,必须首先冷静、理性地分析自身所拥有的能够体现才能、特长或“与众不同”的“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的岗位需求,在个人“求职材料”中明确表述出自己所拥有的符合岗位要求的一个或一组信息。只有这样,个人“求职材料”才能进入招聘人员的决策视野,进入面试阶段,与招聘单位进一步沟通。

2.提高面试信息传递的充分度和有效度。在传播学中,沟通双方共同经验的范围、幅度是影响面试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对用人单位而言,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帮助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是招聘的目的。因此,在人才招聘中,他们会安排具备一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或已经具备了正确接收、解读求职者的招聘代表与求职者进行面对面进一步沟通,以判定求职者是否具备单位所期望的能力要求。招聘单位的面试内容一般为三个方面:一是求职者的性格和态度倾向。如个人的性格倾向、道德修养、价值观、精神状态、对企业的感兴趣程度等,主要以开放性问题提问或情境模拟等考察。二是求职者的知识水平。如果求职者所具备的知识完全符合岗位要求,则被视为在知识水平方面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具有“共同经验区”,反之为不具备,主要以专业知识考核为主。三是技能水平。如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主要从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学生活动、兼职或实习、工作经验等方面来判断。

在实际的面试中,招聘单位会根据企业文化、岗位特点等方面的要求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考核。作为求职应聘者,要提高求职面试的成功率,在面试前要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符合招聘岗位需求的优势,积极主动向招聘人员充分展示能够体现自身才能、特长或“与众不同”的信息。特别是要展示符合招聘岗位需求的个人能力,如个人的性格倾向、道德修养、价值观、对企业的感兴趣程度以及所具备的相关招聘职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所取得的成果等,努力使面试沟通的信息内容与招聘方产生更大范围的“共同经验区”,从而较好地为招聘方接收和理解,最终成功获聘。

3.主动出击,多渠道获取有效就业信息。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求职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实现双方“人职匹配”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双方都掌握了大量的相互需求信息, 才能对对方所发出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最后作出选择,制定策略。双方的信息资料越多,选择的自由度就越大。虽然我国目前的公共就业信息系统还不是很发达,但随着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特别是2011年教育部“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的开通,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的职位空缺信息被充分挖掘整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求职者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毕业生求职者应主动出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对就业成功最有价值的信息,争取就业的主动权。

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各种社会关系。笔者所在的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麦可思2011年合作开展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师长、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的。这是因为本专业的教师和校友,比一般人更了解本专业学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领域,而且很多教师与校外单位有科研协作或兼职教学,对一些单位比较了解,提供的信息专业对口性强;而招聘单位也会认为教师和校友提供的信息比较可信,增加了对学生的认可,双方沟通的“共同经验”覆盖面会更广。因此,通过这种渠道进行的信息沟通,往往有效价值大,签约迅速,成功率较高,就业的稳定性较强。二是实践实习。在求职者与招聘单位的沟通中,一个很大的障碍是供求双方缺乏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在校期间从事的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等活动是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最好途径,不少毕业生就是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时被实习单位直接留用的。因此,毕业生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兼职等机会,广泛获取信息。三是学校主管就业的部门。许多招聘单位招聘选录毕业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这类信息针对性强、可靠性高,由于招聘单位是到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招聘,面试时,双方信息沟通的有效度高,应聘成功率也很高。四是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和人才招聘市场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毕业生就业或人才招聘服务机构都已在网上建立了网站,向社会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许多企业单位也已经实现了网上招聘,招聘信息会很详细地公布在网站上。因此,毕业生求职者应善于借助媒体或互联网查阅信息,通过网络与招聘单位进行求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毕业生与招聘单位间的有效沟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沟通双方的目标。因此,毕业生求职前不仅要提前练好个人“内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包括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能力和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及各项综合能力;还要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重视信息沟通能力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只有更好地利用信息沟通的作用,才能使自己的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达成一致、有效的目标,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周矩.大学生职场核心能力训练(经典)教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邹晓春.沟通能力培训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李志,陈宇菲.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的原则、种类及途径研究[J].科技信息,2009(21).

[5]鲍硕来.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与处理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6]闫玉科,邵华.实现有效沟通的策略和技巧[J].经济论坛,2004(5).

第2篇:求职信息范文

刊登热线:027-83313510

(注:凡“商人俱乐部”会只,均可免费信息一条。)

求职

姓名:彭永涛

个人信息:男,34岁。律师,地点武汉,兼职,即时到岗,月薪面议。五年以上工作经验。

自我评价: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善于团队工作,思维严谨,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业务经验。多年从事企业法律事务服务工作,适合从事公司法律顾问,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防范规避法律风险。

联系方式:

13396058068

姓名:刘光涛

个人信息:男,30岁。房地产开发、策划,地点武汉,全职,月薪面议。五年以上工作经验。

联系方式:

18627709220

姓名:黄蓉

个人信息:女,23岁。公关、媒介、营销,地点武汉,全职,一个月内到岗,期望月薪2000至3000元。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自我评价:文案的工作就是充分了解一件产品,并挖掘出它值得被欣赏的亮点。哲学的分析,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文字。一个我。写小说出身,文笔细腻而生动。大学四年新闻专业熏陶,抓住主矛思路明确。两年广告文案策划经验,立定了职业的基本方向。小女子有抱负。

联系方式:

15972076902

姓名:朱培培

个人信息:男,29岁。快速消费品、广告、电商、汽车,地点武汉,全职,一个月内到岗,期望月薪5000。五年以上工作经验。

自我评价:5年多的销售及销售管理经验,熟悉快消品销售渠道,成功完成货款回款,新品推广,销量达成。对武汉饮料酒类批发市场熟悉,拥有丰富客户资源;熟悉湖北省内奶粉销售渠道。能够熟练驾驶11座以下小车,准驾车型B2。

联系方式:13487090841

姓名:周立

个人信息:男,33岁。贸易、进出口、物流,地点武汉,全职,一周之内到岗,期望月薪2000至3000。八年以上工作经历。

自我评价:多年管理船载各种型号消防、救生设备、冷藏箱和危险品的经验。熟悉机舱和甲板各种设备的运转。熟悉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的使用操作。应工作需求到过多个国家,英语六级,并能熟练运用德语。

联系方式:

15927545011

姓名:刘冠中

个人信息:女,29岁。房地产开发,工作地点武汉,全职,到岗时间待定,月薪面议。五年以上工作经验。

自我评价:5年的客户服务经验以及5年销售合约服务、内勤管理及融资经验。喜欢参与,认真投入!

联系方式:

18986106105

姓名:李权

个人信息:男,33岁。机械重工、印刷包装,地点武汉,全职,到岗时间待定,期望月薪6000至8000。八年以上工作经验。

自我评价:资深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年销售额过一千万,收款额达销售额的90%gl上。在机械类企业从事销售和市场工作达五年,熟悉此类行业的市场需求及客户关系,可经常出差。

联系方式:

13971585732

姓名:王国俊

个人信息:男,30岁。餐饮业、旅游,地点武汉,全职,一周以内到岗,期望月薪2000至3000元,会驾车。八年以上工作经验。

个人评价:认真负责,办事果断,有良好的亲和力,能承受压力,不畏艰难。

联系方式:15827038172

招聘

招聘单位: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工作信息:招聘销售专员(电销+面销)。专科以上学历,26岁以内,行业不限,一年以上销售经验(电销+拜访)优先,本岗位为全职,请兼职实习者勿投。月薪3000―5000元,享有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及年假、婚假、产育假等。工作地点武汉。

联系方式:027-82798601

联系人:周小姐

招聘单位:湖北三五醇饮食配送有限公司(三五醇酒店)

工作信息:招聘客户代表。女性,166厘米以上,热爱服务行业。月薪2500-5000元,免费员工餐,优良住宿,社保五险,生日礼物,爱心基金,拓展旅游,带薪年假。工作地点武汉江汉。

联系方式:13986285555

联系人:王经理

招聘单位:武汉琴岛文化娱乐传播有限公司

工作信息:招聘平面设计师。大专以上学历,22

32岁,精通Ps、DW、FW。月薪面议,工作地点武汉武昌。

联系方式:13247157501

联系人:胡主管

招聘单位:新闻信息报社(《新闻信息报》)

工作信息:招聘编辑。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工作经验,2年以上军事类报刊编辑经验。负责《新天下周刊》的编辑、结构、选题工作。总收益主编月薪4000元以上,编辑2000元以上。工作地点武汉。

联系方式:027-88518377

联系人:阮小姐

交友

昵称:欧阳

个人信息:男,22岁,长的不难看的土家族。

兴趣爱好:看书,看电影,听歌,游泳,做饭。

自我评价:典型的伪理想主义者,典型的伪文艺青年。

交友宣言: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交友交心。

QQ:2669383993

昵称:金瑜

个人信息:女

兴趣爱好:看电影、旅游、跳舞。

自我评价:理性

交友宣言:探讨商业,希望以此机会能认识更多的朋友。

QQ:1369837309

昵称:康康

个人信息:性别男,爱好女。开朗热情。

兴趣爱好:打篮球,看电影,听歌。

自我评价:是个不错的好孩子,是个不错的好朋友。

交友宣言:待人至诚、至信,交友至深、至浓。

QQ:838085559

昵称:楚舒

个人信息:男,23岁双子座。

兴趣爱好:看书、做饭、看电影。

自我评价:智商高,情商比智商更高,呵呵。

第3篇:求职信息范文

对于其他一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来说,稳定的收入、晋升的机会,则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求职者因为有过工作经历,经验也相对多一些,对招聘单位提出的要求也比应届毕业生高很多。

关键词: 求职者;求职;心态;大学生;机遇;就业

一、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

自1999年国家实行高考扩招政策以来,各大院校每年提高新生入学比例,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人数也相继增加(详见下面表格)。毕业生本人、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毕业生早就业或自己创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相对于每年好几百万的毕业生来说,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年份\&毕业生人数\&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700万\&]

总体来说,社会大环境都是一样的,求职成功和失败的区别多取决于个人心态是否正确,是否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现状,是否乐于为改变现状而尽最大努力……

就以上情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目前我国求职者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心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首先,欠缺工作经验,尤其看重在校期间所取得的荣誉而产生自高自大心态者,应该认识到,同等社会条件下,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自然法则。

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比较多,求职者得到各种招聘的信息也相对比较容易,这对求职者来说是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各种社会信息,当然也包括了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大家的生活,难免产生浮躁心理,难以真正安下心了思考自己的现状和未来要走的道路。相反却是急于求成,盲目自大,跟风攀比,在求职过程中造成各种被动局面,最终一事无成。

另外,在求职者和招聘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企业时常抱怨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求职者也经常抱怨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一种现象说明,企业希望招到有经验的求职者,而大多数刚毕业的求职者又是没有工作经验的,这样一种类似悖论的逻辑,使得招聘企业和求职者双方都陷于苦恼。归根结底,除了自身实力和能力以外,更多的是自己的心态问题。

懂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求职者就能平和心态。比如,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家房地产知名企业急需业务人员,在一次招聘会上,有两位男士过来应聘,这两个人,一个是学市场营销专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李;一个是“久经沙场”、阅人无数的中年男子小王。虽然两人都是西装革履过来应聘,投递了简历,也都接到了面试通知。在真正面试的时候,小李和小王给面试官的第一眼印象是不同的,小李的气质和小王是没发比的,一个满脸稚气,大谈自己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考取的各种证书和纸上谈兵的营销策略,这样一个人和一个工作经验丰富、有实战经验的老将是无法比的。可想而知,最后谁能够赢得这份工作。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它告诉我们,自身的实力是取胜的资本,如果我们还没有成功,无须自怨自艾,我们只是欠缺成功的资本,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素养和能力。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三年或五年之后,自己是不是比刚出校园的时候有所成就?所以时刻记住,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铁一样的法则,必须领悟、遵守。抱怨无用,提高自身素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把名利和成功看得太重,又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最后伤到的还是自己。这样的求职者,应该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求职者,他们将大学四年积累的书本知识,学得很扎实,只等待毕业之后,能够厚积薄发,实现理想和抱负,为此,他们把名利和成功看得特别重要,一心求成,急于表现,而事实上,这样的初衷往往适得其反。一旦遭遇失败的打击,就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如何看待成功?成功不是看你有多少钱,有多少房子。成功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总之,我们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各不相同的,而到达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得学会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东西,承受比他人更多的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依然能够积极奋起直追、面对一切的人。人生的价值也在于此。

把所有的经历都看作是一种人生历练的过程,抱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承受任何打击和风雨,使每次失败包括求职的经历,都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激励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三,还有一类求职者,心态摆得很正,这或许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他们求学和做事一样踏实、勤奋,对自身也有很清晰的认识。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案例:

2000年大学毕业的小胡同学,就读于省会一所专科院校的机电系机械工程专业。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三年时间里除了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还自学了与自己专业相近的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本科,三年专科毕业后,他同时也拿到了本科学历证书并取得了学士学位。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他被学校选派到一家私企实习,因为自身的踏实好学,为他赢得了就业的机会,看到很多同班同学毕业后都选择了其他更好的去处,有的选择了北上,有的去了南方发展……只有他自己留在了当初实习的这家公司,他有明确的目标和自我认识,他知道一份工作来之不易,他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但眼前最重要的是把这份工作做好再说。后来他从该公司的实习车间调到技术部从事软件编程工作,虽然与自己的专业不是完全对口,但是他善于学习和钻研,很快掌握了最新的编程软件和单片机开发技术,再加上自己的机械专业,工作中得心应手。在这家私企一待就是八年。随着该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小胡有了出国的机会,经常出国为公司的产品安装、升级或调适程序。也得到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2008年的时候,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从天南海北赶回来的同学们,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失败与收获并存,荣誉与辛酸参半。小胡一直坚守着自己原则,做人和做事一样踏实、认真、执着。就在这一年,他被一家大中型企业的老总看重。

小胡大学毕业后的这些经历,足以说明,人生的资本在于奋斗和积累,真正有用的人才放到哪里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二、有工作经验者求职心态

有工作经验者,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过实际工作经历,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一类是在某一行业或领域涉足不深,浅尝即止,名不副实;还有一类是将自己求职经历的经验吹嘘为工作经验,与真正的工作经验大相径庭。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类型外,还有一种类型,就是有工作经验但是为跳槽而跳槽,狂妄自大。

首先,真才实学,名副其实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般对招聘单位提的要求较高。这样一个群体,再次求职,多是因为原单位的待遇福利或发展情况已不能满足该员工自身的成长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无法满足经济生活的需求。这种人群结构年龄一般大都在三十岁左右,或面临买房、结婚、生子以及赡养老人等诸多问题,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如果在工资、福利等待遇方面无法满足自身生活的需求,他就会另谋他路,以求得更高的工资福利待遇。

其二,原单位的发展状况,已无法满足员工自身成长的需要。通过在职场拼搏几年后,积累的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一直待在某个职位上而没有晋升的机会或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再努力的员工也会有一种挫败改,这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非常努力,工作中面面俱到的人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被接受或认可,内心所遭受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种情况下,员工就会觉得自身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是到了离开和重新选择的时候了。

有这样一个案例:

小刘同学是2005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工程系,2009年毕业后保送本校研究生,三年研究所期间有两年都在新疆做环评项目,因为踏实能干,他两年时间做了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环评项目,期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于2013年7月份考取了环境工程师资格证。

无论学识还是工作经验,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在2013年9月份,他向新疆的工作单位提出了辞职,原因很简单,就是目前的工资无法满足家庭的开支,他已经27岁了,结婚一年时间,准备经营自己幸福的小家,同时还有双方的四位老人需要赡养……一时间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他向这家环评单位递交了辞职信。

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果无法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一切都是徒劳。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小刘的做法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其次,对于之前的工作,浅尝即止,自吹自擂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种情况也大有人在。浮躁、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识,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是这类人的共同特征。

经常看到在一些大型人才交流会上,写着有各种工作经验的个人简历,胡编乱造者不乏其人。这样的人做人都不诚实,怎么可能指望他们能进入工作岗位后做好工作呢?

在2011年春天的一次省人才招聘大会上,我的同事,一位人事部的主管,她从人才市场回来跟我讲起了招聘的经历。她说,很多人只看简历,让你恨不得不惜重金引进公司重用,但是当真正通知面试的时候,他们回答问题都没有底气,问到以前的工作经历的时候,他们甚至有的回答说“我随便写的,实际上没有干几天就不干了……”听罢,真是令人气愤,对企业来说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到头来是一场无用功;对应聘者个人来说,不诚信的简历,最后害的都是自己。

对于这样的人,无论经历多少次求职,恐怕成功的几率也没多少,即便偶尔一次蒙混过关,最终还会是以失败告终。

再次,还有一种人抱着某种侥幸心理,把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说成是有工作经验。他们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从来不敢真正开始工作。一方面他们缺乏自信,一方面不愿意接受现实和面对现实。每天都过着自欺欺人的日子。

这样一个人群,大都是有着光鲜的家庭背景,父母有丰厚的经济实力,自己工作不工作都无关紧要,缺乏责任感。游走在各种招聘会上,于各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的招聘人员见面熟,能说会道,侃大山式的递交简历的场面也给招聘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通知面试的时候,往往不会参加。拿自己的人生当儿戏,不尊重别人的工作。

最后,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类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要求一般相对都比较高,会产生自负心理,产生不良后果。这种心态的求职者,需要谦虚需要归零和放空自己,不断汲取新的技能,以提高自己,适应更高的工作需求。

这类人群的特征是,在职场已经奋斗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当自己不满足现状的时候,就选择了跳槽,重新求职。这样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在重新求职过程中占绝对优势,于是对用人单位提各种要求,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即便是顺利求职成功,在实际工作中,会狂妄自大,对年轻员工或其他不及自己能力强的员工不尊重,造成负面影响,长期如此,也不会长久下去。可想而知,如果不端正态度,摆正心态,不谦虚好学,没有归零的意识,只能永远在求职的路上痛苦挣扎,追悔莫及。

任何工作除了每个人的努力,还要靠团队来共同完成。想融入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只能从心态上放空自己,吸纳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学习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尊重他人的心态。唯有此,才能长久,才能成功。

三、求职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种求职过程中心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求职者抱有不同的心态。造成这些各式各样心态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从客观上来讲,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们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明显低于城市的孩子们,这样就使得他们在真正不如社会后,自身缺乏竞争力,甚至在面对一份工作的时候,屡遭淘汰。

举例来说,一个来自农村山区的孩子和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相差甚远。这是现实,也是现状。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大力着手改善这一局面,力争缩小差距,比如实现优秀教师轮岗制度、优秀教师支教、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合理配置。使祖国的花朵,都能茁壮成长为国家未来的真正栋梁之材。

第二,从客观上来讲,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提倡以市场为主导,实行资源优化配置。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如此,不能盲目设置专业,需要对实际工作中各行业各工种有透彻的了解和把握,开设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使毕业生能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时候实现顺利衔接。

比如,有的高校,为了显示自己院校的专业丰富,吸引更多的生源,盲目设置法律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在开设这些专业的时候,各决策层根本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竞争力进行深思熟虑,而是为了扩大生源,迎合扩招的需要。甚至有的工科院校设置各种艺术类专业,吸引大批生源前来就读。这样的专业在开设三年或五年之后,因为社会影响非常差,就此取消。而这样的决定,在设立和取消之间的这几年时间里,对于高校来说没有任何损失,而是赚得了钵满盆满,而对个体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无业可就,毕业生就业问题被一股脑的推给了社会,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就此,国家也在努力改变现状,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鼓励和支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各大中小型企业培养各种优秀人才;开展委培生招生工作,定向为地方单位培养人才,毕业之后能顺利回自己的家乡就业;实行一些社会招生考试制度,比如村官的招聘、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等,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创造条件。

第三,从客观来讲,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发展不完善,企业制度不健全,使得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发展规划缺少前瞻性,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对员工的各种待遇也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员工自身需求和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离职,然后加入到求职大军,成为另一些招聘企业的选择对象。

第四,从客观上来讲,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很多在职员工无法为今后的生活获得保障,比如医疗、养老等等。虽然国家规定各企事业单位必须为员工上社会保险,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单位还是无法满足员工对社会保险的需要,有的企业甚至无视国家规定,亵渎职工的应享受的权利,作为弱势群体的职工,靠自身的力量无法与企业抗衡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选择辞职,或者被企业辞退。成为又一支求职大军的一员,希望再次求职的时候,能够获得一份好的福利待遇,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第五,除了以上四种客观原因,求职者在主主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自身认知不足,缺乏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个人成长经历影响正确人生观的确立与形成……这一点主要就我个人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谈一下心得: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就求职方面的经验来讲有以下几点需要分享:

(1)做事先做人。

(2)靠人不如靠己。别人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你一世。

(3)心态很重要。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4)极强的责任心。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出现任何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责任;善于反思己过,自我剖析,不断成长。

(5)善于学习、总结,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6)爱、理解、包容、尊重。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

总之,求职者的经历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是迈向工作岗位,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求职过程中,机会与挑战并存,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

无论哪一个群体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心态,是自身性格和行为的一种反映,同时很多心态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求职者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急需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国家各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都能一一解决。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将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第4篇:求职信息范文

关键词:求职招聘;JSP;MVC;JavaBean;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6041-07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突破亿级大关,中国互联网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方面带来了互联网产业景气极度的攀升,同时也必将导致产业深层次结构的变化,门户、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网络招聘等都面临着新一轮的巨大冲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作为战略性资源的价值凸显,“人才强国”[11]被确定为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就业成为目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网络招聘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其社会意义也不容忽视。

1 本设计的研究目标

研究开发人才招聘的Web网站是在以上的背景之下,所以此次的网站设计是顺应社会发展并迎合市场需要而设计开发的。

本人才交流网站可以提供个人求职和企业招聘的功能,同时人才交流网站系统提供将提供一个个人和企业双向选择的平台。本次设计的功能主要包括求职者的注册登记,用人单位的信息注册,网上投递简历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修改,简历的修改,招聘信息等等。人才交流网站系统还包括后台管理,用于管理员进行后台管理。

2 需求分析

本网站是为了满足招聘企业招聘信息以及求职个人寻找就业机会而开发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普遍对网络的需求,本网站能够提供更多实用功能,本着实用、美观、高效的目的,该网站能够提供如下功能需求:① 不同用户的登录与注册;② 各个用户对于相关信息的浏览;③ 各用户对招聘求职信息的与管理功能;④ 相关人才职位的查询功能;⑤ 邮件的发送功能。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人才交流网站有如下功能组成:

1)用户注册

用于新用户注册,提供用户信息,检验用户信息的有效性,并将用户信息持久化。

企业用户注册

用户名,密码,公司名称,公司地址,公司介绍等。

个人用户注册

用户名,密码,姓名,性别,年龄,个人简历等。

2)用户登录

提供用户凭证,验证用户信息,基于角色授权。

企业用户登录

企业用户验证(用户名,密码,用户类型)。验证成功跳转企业用户界面,失败弹出提示。

个人用户登录

个人用户验证(用户名,密码,用户类型)。验证成功跳转个人用户界面,失败弹出提示。

管理员用户登录

管理员用户验证(用户名,密码,用户类型)。验证成功跳转官员用户界面,失败弹出提示。

3)用户信息管理

用户根据角色不同有不同的信息权利及添加、删除权利。招聘方主要对相关的招聘信息进行及添加、删除等功能,求职方主要对相关求职简历的填写、修改、存储等。

企业用户信息管理

/删除招聘信息,修改公司信息等。

个人用户信息管理

/删除求职广告,修改个人简历等。

管理员用户信息管理

查看/删除企业用户/个人用户/企业的招聘广告/个人求职广告等。

4)页面浏览

用户可以浏览所有在其权限范围内的页面,如信息管理这类的页面。

企业用户浏览各个企业的招聘信息页面及个人用户的简历信息页面。

个人用户浏览个人的简历信息及各个公司的招聘信息。

5)搜索通道

用户可以提供关键词查找相关的人才与职位的信息,更方便快捷的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与职位。

按职位搜索;②按行业搜索;③按地方搜索;④按关键词搜索;

等等…

6)页面导航

首页(主要包含了登录,注册,快速搜索,热点招聘信息,热点求职信息等);

企业招聘(主要是各个公司的招聘信息,方便个人用户浏览各个企业的招聘信息);

个人求职(主要展示个人的求职信息,为企业找寻人才提供了一个通道,方便企业更多选择的选出自己中意的人才);

高级搜索(按更多,更详细的条件搜索人才与职位,让企业与个人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出他们所想要的人才与职位);

信息管理(管理用户自己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修改,信息的查看与删除,邮件的查看与发送等)。

7)相关链接

别的一些相关人才招聘网站的网址链接,方便用户快速的访问这些网站,也使得界面更加友好。

2.2 数据需求分析

系统数据库设计充分考虑了以下几点:数据量增加时的性能保障措施,诸如为数据库预留空间,建立历史数据库等;允许适当的数据冗余[3];操作型数据和信息型数据分别建库等[3]。

按照以上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要实现这个网站,需要有:管理员用户表,个人用户表,企业用户表,个人求职信息表,企业招聘信息表,友情链接表这六个表来实现数据的存储与使用。

3 系统的主要功能描述

人才交流网站的建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才交流网站的主页面,包括个人用户登录、企业用户登录、管理员登录、企业用户注册、个人用户注册、热点招聘、求职信息这几部分。第二部分是企业与个人用户的注册。第三部分是个人与企业登录成功后的信息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修改用户基本的信息,、删除企业招聘或者个人求职的信息,浏览企业招聘广告、求职者简历,发送邮件这些功能。第四部分是管理员登录,其中包括个人、企业用户基本信息管理,求职信息管理,招聘信息管理以及链接的添加删除功能。第五部分是搜索模块,主要包括首页的简单快速搜索与高级搜索页面这两个部分。具体的组成描述如下。

1)首页显示。包括企业、个人用户登录与管理员登录的入口通道,企业与个人用户的注册,热点招聘信息与求职信息的浏览,以及简单的快速搜索通道等信息。

2)企业登录。包含企业用户登录之后的信息浏览,信息查看,信息修改,招聘信息,查看、删除招聘信息,发送邮件,退出登录等功能。

3)个人登录。包含个人用户登录之后的相关信息浏览,信息查看,信息修改,个人求职信息,查看、删除及修改个人简历信息,发送邮件,退出登录等功能。

4)管理员登录。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管理,企业基本信息管理,友情链接管理,求职信息管理,招聘信息管理,退出管理员系统。

5)人才、职位搜索。包括首页中的快速搜索,它主要按照常用的四项搜索条件来搜索;另外还包括高级搜索页面,里面比较详细的列出的很多可能用到的搜索条件,能帮助用户更精确的查找所要找的工作或者人才。

4系统的主要框架

根据以上所述,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5 数据库表的设计

根据前面对本次设计的介绍,系统数据库共设计了6个表,分别是个人信息表(tb_student)、人求职信息表(tb_sjob)、企业信息表(tb_company)、企业招聘信息表(tb_cjob)、管理员用户表(tb_admin)、友情链接表(tb_flink)。

个人信息表主要用以存储、管理个人用户注册的基本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真实姓名,年龄,性别,个人简历等。具体表信息如表1所示。

个人的求职信息表主要用于存储个人用户的求职信息的数据信息,如所求工作、所求专业、所求薪水、求职要求等。个人求职信息表的具体信息如表2所示。

企业信息表主要用以存储、管理企业用户注册的基本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公司名,电子邮件,联系电话,公司简介等。企业用户信息表的具体信息如表3所示。

企业的招聘信息表主要用于存储企业用户招聘信息的数据信息,如招聘职位,招聘所属行业、招聘薪水、公司地址、其它要求等。企业招聘信息表的具体信息如表4所示。

管理员用户表主要用于存储以及管理管理员登录的基本信息,包括管理员ID,用户名以及密码的这三项信息。表的具体信息如表5所示。

友情链接表主要是用以存储以及管理或删除友情链接的相关信息,包括友情链接网站名称和链接的网址这两项。表的具体信息如表6所示。

6 管理员模块的实现

管理员模块主要由管理员登录与管理员管理部分组成,管理部分又主要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管理,企业基本信息管理,招聘信息管理,求职信息管理,友情链接管理这几个部分。模块主要的页面的跳转流程图如下图2所示。

管理员的信息管理中,分别调用dcompany.jsp,dstudent.jsp,dcjob.jsp,dsjob.jsp,aflink.jsp,dflink.jsp来实现公司信息,个人信息,招聘信息,求职信息的删除以及友情链接的添加与删除功能。其中一些模块的重要实现代码如表7,表8,表9所示。

7 管理员管理

管理员管理模块主要有管理员登录窗口与管理员管理页面两部分组成,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1)管理员登录窗口

管理员登录窗口主要通过输入管理员的用户名、密码登录,如图3所示。

2)管理员信息管理

管理员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和个人用户基本信息管理,招聘和求职信息管理,友情链接管理这三个部分。下面主要展示企业用户的信息管理以及招聘信息管理这两个页面,页面的具体信息如图4所示。

8 结论

Web人才交流网站的设计构想来源于校园招聘与网络上日益增多的网络招聘,该系统力求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企业和个人双向选择的交流平台,实现招聘和求职功能。

本毕业设计运用了J2EE技术,JSP技术,structs与spring框架等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服务器采用的是兼容性与稳定性都很好的Tomcat 6.0,后台采用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连接的方式,最终实现了一个MVC[8]结构的动态人才交流网站。本网站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1)实现了用户对网站页面的浏览功能。用户可以浏览所有权限以内的网站页面,如企业用户浏览个人简历,个人浏览企业介绍的功能。

2)实现了企业用户与个人对其基本信息管理的功能。用户可以查看其基本信息,并对其信息进行修改。

3)实现了企业用户与个人招聘信息与求职信息,并对所的信息的删除管理功能,以及用户邮件发送、邮件管理的功能。

4)实现了用户对招聘、求职信息的查询搜索功能。用户能够通过不同的条件搜索到所需的信息并显示出来。

5)实现了管理员后台管理和信息删除的功能。管理员有权限查看用户的基本信息、的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强制删除,管理员还可对友情链接信息进行添加和删除。

本网站始终秉持着简洁高效的特色进行设计,让用户更加简洁快速地了解网站提供的招聘与求职信息。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较短,本网站仅仅实现了一些基本功能,此后将更加完善、增强网站的功能。

总的来说,此次毕业设计在学习Java语言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实践了网页制作、Web服务器安装、网络数据库操作、JSP程序设计等多种实用技术,如期设计出了一个功能基本齐全的Web人才交流网站。

参考文献:

[1] 苗春义.Java项目开发全程实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柳西玲,许斌.Java语言应用开发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伟.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肖汉,贾志娟,冯娜.基于JavaBean的领域构件库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6).

[5] 张志勇,史晓光.Java中文显示原理及在JSP开发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20(2):38-41.

[6] 王玮.基于STRUTS框架的领域构件存储管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第5篇:求职信息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教师素质;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教师带来全新发展机遇和挑战,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发展都给教师素质提出全新要求。在素质教育中,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新课程的落实,离不开教师,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一、转变角色和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调整自身角色,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成为学生实践的探索者、研究者、促进者。学生从学习活动中的从属者、配合者转变为主体,满足“以人为本”的要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是教师教学的成功。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探索、收集更多学习资源,充分运用。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与学习灵感,挖掘学生潜能。

二、增强教学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能力主要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但是在新形势下,更强调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构建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二是文化素质能力。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意识,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及情商能力。三是教学预见与信息掌握能力。在信息化与网络时代,各种多媒体、网络传输、电子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才能开展灵活、生动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四是教学研讨能力。教师要提升研讨能力,满足开放式教育需要,注重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成为双师型人才。五是社会交际能力。作为新形势下的人民教师,应转变封闭观念,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与社会实践中,积极拓展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际能力,不断提升自我。

三、激活创造性思维

在新形势下,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必然要求。对于创造性思维过程来说,以吸纳全新思维对象为基础,强化探索欲望与能力,通过假设、联想、设疑、推理等环节,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设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具有自身特点,如思维的独立性、不拘泥、不盲从等。若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以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升想像力与联想力,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在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教育创新实践,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引导、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养成,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四、合理构建知识结构

在现代化教育中,通过构建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应用现代技能,实现教育目标,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知识内涵非常重要,既包括理论水平也包括实践能力;既包括基础科学文化也包括具体专业知识,还有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等。在新形势下,开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知识尽量丰富、全面,增强知识搭配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知识结构片面性、陈旧性、肤浅性。实际上,所谓“创新”,就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改造与加工,实现新产品的产生,但是如果创新过程摆脱了原有的知识经验,那么就将成为无根之木,失去活力。因此,教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能力,非常重要。

五、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有组织、有纪律,树立崇高理想,并以个人思想、言行、情操去感染学生、教导学生。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教师的榜样力量非常强大,教师应以个人道德风貌激发学生的强烈感情,最终表现在行动上;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和学无止境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端正态度,教师必须以平等、友爱、团结的精神对待每一名学生,妥善处理师生关系,做到态度亲切、语言文明、仪表端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提高自觉性,接受来自学生的监督,并对学生心灵产生深远影响,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六、学会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与现代化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与日俱增,而信息技术则存在于学习、娱乐、交往等各个领域,教师只有提高信息应用能力,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突破,教师不再仅限于讲台与粉笔,而是积极应用现代化电子设备与电子技术开展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应该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教师的基本能力,如果教师不会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必将落后于现代化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6篇:求职信息范文

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自荐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我叫XXX,是一名即将于2006年07月毕业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专业的学生。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我热爱多媒体专业,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平面设计、影音制作和多媒体制作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还学习了有关创新思维和广告文案方面的知识,并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向导,努力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课余时间,学习与网络设计有关的课程,熟练使用网络,能够快速的在网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在2003年12月通过了英语二级考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考取ISO14001:1996 内部审核和ISO9001:2000 内部审核员。

就个人来讲,在校参加2004年外语艺术节标志设计三等奖(电脑制作)获得三等奖。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在班内一直任生活委员一职,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吃苦耐劳、诚实、自信、敬业。我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并且脚踏实地的努力的办好每一件事。

积极参加操作性较强的实习和设计,我们有实际动手能力,因为我深知,在现今社会中,空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例如在校举行我专业的首届作品展(包括现场的平面设计区、CD 、VCD和DVD录制处理区)。

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业务,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惧怀逸兴思斗志,欲上青天揽日月。” 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公司,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下页附履历敬请勘酌,恳请接纳,回函是盼,我恭候您的佳音!

此致

敬礼

第7篇:求职信息范文

[关键词] 技术支持学习; 知识创造; 人造物; 三元交互学习; 技术中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曾文婕(1981—),女,四川广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E-mail:。

自人类发明了技术之后,技术与学习的关系就紧密缠绕,难分难解。一方面,新技术催生了许多新型的学习活动及其理论,另一方面,学习理论的发展为新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方向和空间。当前,技术运用的新取向、学习理论的新突破和社会进步的新挑战,正在赋予“技术支持学习”新的使命。

一、学习者中心:技术支持学习的应有取向

技术支持学习(Learning with Technology),指运用技术达至促进学习的目标。曾有学者预言:正如卡尔·奔驰(K. Benz)1885年发明第一辆内燃机汽车导致了世界性的革命,20世纪下半叶,个人电脑和网络设备的诞生也将给信息交换与终身学习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1]然而,这一预言并没有完全实现,许多拥有美好愿景的前沿技术,在学习领域都成效不彰,甚至以失败告终。比如,教学电视、计算机辅助教学、交互式多媒体系统和智能教学系统等,都没有在改进教育教学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

就此,国际多媒体学习研究开拓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梅耶(R.E.Mayer)通过专门研究发现,其根源在于人们主要是以一种“技术中心”的方式(Technology-Centred Approach)来推进技术支持学习的发展。这种方式的潜在假设是学习者和教师将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而不是新技术将适应学习者和教师的需要,因而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情况。梅耶指出,要使技术支持学习真正发挥强大的效用,必须落实“学习者中心”的方式(Learner- Centred Approach),要充分关注学习者是怎样学习的,进而分析技术如何成为学习者的学习助手。换言之,技术必须调整自己以满足学习者和教师的要求。这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见表1。

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和落实“学习者中心”的方式就尤为重要。这意味着,技术支持学习要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就必须跟踪学习研究的新成果,洞察学习理论的新进展,据此思考如何调整和改进技术从而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学习。

二、知识创造:技术支持学习的新兴挑战

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人类学习历经了“学习即个体获得”的获得隐喻和“学习即情境参与”的参与隐喻,当下正在走向“学习即知识创造”的新型隐喻。[4]这三大隐喻影响着技术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作用,特别是新近提出的“知识创造”隐喻更是开辟了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新方向。[5]

(一)学习研究的突破:从获得隐喻、参与隐喻到知识创造隐喻

长期以来,学习被视为学习者个体“获得”知识、技能或习惯等的过程,这就是学习的获得隐喻(Acquisition Metaphor)。该隐喻促使人们将“心灵”(Mind)看成可填充材料的“容器”,将“学习”看成用这些材料填充心灵的过程。[6]从根本上说,这是笛卡尔哲学的(Cartesian)认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心灵中用逻辑手段加以处理的事物,心灵完全孤立于物质世界、文化和社会环境之外。

20世纪90年代“学习即参与”的参与隐喻(Participation Metaphor)开始兴起。参与隐喻反对将学习与情境割裂,重视学习的情境性、境脉性、文化嵌入性与社会中介性等,[7]认为学习者学习一个主题,就是逐渐参与特定共同体活动,成为共同体成员的过程。这是人类认识论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受到了人类学情境学习、分布式认知、文化心理学和话语心理学等的影响。在参与隐喻看来,认知分布在个体及其相应的环境之中,学习存在于由参与而建立的各种关系和网络之中,只有在人们参与文化实践的过程中,知识才能体现出来。在参与隐喻这里,知识为识知(Knowing)所取代,获得和累积等术语由话语、互动、活动和参与等概念加以补充或直接替代。

近年来,网络化知识社会的迅猛发展向人类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为了富有成效地从事知识密集型工作,个体、共同体和组织,都必须不断自我超越,发展新的能力,改进自己的知识与理解,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创造隐喻(Knowledge- Creation Metaphor)应运而生。学习不能仅是个体对已有知识的获得或建构,不能仅是个体成长为共同体成员的过程,也不能仅是二者的整合,一言以蔽之,学习不能被理解为仅仅是学习者消费和传承知识的活动,学习更应该成为学习者生产和创造知识的活动。[8]集“消费者”和“生产者”于一身的学习者,被国外学者称为“生产性的消费者”(Prosumers,both Consumers and Producers)。[9]知识创造隐喻不是否定获得隐喻和参与隐喻,而是对其进行涵括式的超越,它不仅关注个体对已有知识的获得与继承,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或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且强调共同体成员通过互动开发出“人造物”(Artifacts)。“人造物”包括概念、观点、理论、计划、方案、产品等多种形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的知识即是由这些人造物所承载。因此,学习的知识创造隐喻又称为“学习的人造物创造隐喻”(Artifact Creation Metaphor of Learning)。[10]

(二)技术作用的革新:从提供资源、推进互动到促成“人造物”开发

当前,三大学习隐喻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正在促使人们对技术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相应革新。简要来说,从获得隐喻的立场出发,技术支持学习就是加速信息的传递过程,为学习者个体的知识获得提供更多的资源。立足于参与隐喻,技术支持学习的聚焦点就是促进社会互动和共同体的建立。当前许多信息通信技术就在发挥这一功能,类似网络论坛等平台及其使用,促成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对话,开辟了参与互动的网络空间,推动学习者走向面对面参与和网络参与整合的双重参与。知识创造这一新型隐喻,则要求技术支持学习不仅仅是提供学习资源和推进互动交流,而且必须考虑如何支持学习者的知识创造,如何促成人造物的开发。三大隐喻及其技术的作用见表2。[11]

为了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习隐喻下网络技术的作用,让技术更为有效地推进人类学习由“获得”、“参与”逐渐向“知识创造”迈进,有学者专门清理了技术支持学习的阶梯式演进层级,如图1所示。

在最低的层级中,网络技术主要作为学习资源的传输渠道,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交流。比如学生通过门户网站上提供的自学教程来进行自学,批量下载网络课程上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来拓展学习,通过一些搜索引擎快速获得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登录中国期刊网等专门性的资源库便捷地下载论文电子版等。在第二层级中,发生了互动,但主要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很不充分。比如学生通过一些虚拟学习环境提交作业给教师,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向每一位学生进行作业反馈等。在这两个层级中,通常强调个体学习和学生对一些内容的吸收。

从第三层级开始,学生之间有了互动。比如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提交到文件共享系统上供他人分享,学生也可以评论他人的作业,但是,学生一般不会回复评论或根据相应的评论修订自己的作业。可以说,这样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种实质性的协作,只是阅读他人的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安排的一种阅读任务。

在第四层级里,学生之间开始出现直接的、互惠式的互动交流。就一些学习主题,学生们在网络论坛中进行讨论,是较为普遍的情况。在这一层级里,讨论的组织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过于松散,一是根据一些小主题或交流论辩的原则组织得过于结构化。这种互动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锻炼沟通和论辩的技能,包括呈现和捍卫自己观点、接受不同论点或建设性地评论他人看法的技能等。自然地,教师也期望学生从讨论的这些话题里接受一些观点。

最富有挑战性的协作,发生在第五层级和第六层级,这时,协作者尝试通过共同努力,生产和改进具体的产品。所有成员都有责任参与到说明、计划、修订和开发共同产品的过程中。这些开发出来的产品,可以是一份报告、一份产品设计等,即是一个“人造物”。在第五层级中,学生主要是开发出一些知识性的人造物。在第六层级中,除了开发知识性人造物外,学生还进行联合式的反思和开发,会学习多学科的内容,并在实践中提升交流和互动的技能,以整合的方式发展起协作进行知识创造的各种胜任力和元技能。

在英文中,信息通信技术被称为“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在第一、二、三层级中,技术的作用主要集中于“Information”维度,即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主要对应于获得隐喻。第四层级中,技术的作用开始集中于“Communication”维度,主要对应于参与隐喻。接下来,从实质上整合“Information”和“Communication”,充分发挥技术对学习的支持作用,就需要以知识创造隐喻为引领,以灵活而有效的技术来保障和推动学习者对“人造物”的开发,这无疑是一个新兴的巨大挑战。所以,有学者称获得隐喻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研究为第一代研究,参与隐喻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研究为第二代研究,知识创造隐喻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研究为第三代研究,也是未来应当着重探索和突破的方向所在。[13]

三、三元交互:技术支持学习的理想样态

专门研究发现,能够有效促成知识创造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三元交互”(Trialogical)的样态,技术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三元交互学习通常又称为技术中介式学习(Technology-Mediated Learning)。[14]当前,人们在析明相应理论观点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一)三元交互学习的基本观点

如果说获得隐喻视学习为个体内在的心智活动,是“独白式”(Monological)立场,参与隐喻强调人与所在情境的互动,是“对话式”(Dialogical)立场,那么知识创造隐喻就是学习者个体、学习共同体、人造物这三元彼此交互的“三元交互式”立场,即个体和共同体通过获得知识和互动交流,不断开发出新的人造物并持续改进和完善这些人造物。[15]在三元交互学习中,技术起着“脚手架”(Scaffold)的作用。如果没有适当的技术支持,学习者在创造、分享、改进人造物方面将遭遇很大的困难,三元交互学习也就难以开展。[16]因此,为了有效开展三元交互学习,需要创设一个由技术为中介的学习环境,扩大学习者个体获得知识的范围,拓展学习共同体的人员构成和互动时空,引领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协作式的人造物开发,进而实现知识创造。

有学者指出,Web1.0只是一个式媒介,Web2.0则是网络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17]Web1.0只让用户阅读,Web2.0则让用户生产信息和内容成为可能,用户能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创造和管理中去。[18]当前,比较成熟的Web2.0应用有博客(Blog)、站点摘要(RSS)、开放式百科全书(Wiki)、网摘(Tag)、社会性网络(SNS)、即时通讯(IM)、播客(Podcasting)、对等联网(P2P)等。研究表明,这些技术基本可以满足三元交互学习的需要。在Web 2.0的支持下,已有学者将三元交互学习具体化为“教学2.0”(Pedagogy2.0)的形态,强调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彰显学习的“个体性”(Personalization)、“参与性”(Participation)和“生产性”(Productivity)。(1)个体性,主要指重视学习者个体自身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进度的选择、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主管理。其核心是为学习者创造“个性化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即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或工具集合。以往的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是以课程中心的立场(Course-Centric View)来看待学习,个性化学习环境与此不同,是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观照学习。(2)参与性,主要指通过技术支持,突破个体学习的局限和教室的围墙,与更多的班外、校外同伴甚至校外专家联结形成共同体,就共同的学习主题进行沟通与协作。(3)生产性,主要指学习者要能够创造和生产观点、概念和知识等,要能够为人类知识数量与质量的进步作出贡献。如图2所示。

具体来说,技术在三元交互学习中需要起四重中介作用。(1)认知性中介(Epistemic Mediation)作用,主要有利于创造知识性人造物,如支持共同体成员便捷地共享人造物和有效地评论人造物,特别是将评论进行智能化分类整理,让对人造物同一关键点的评论出现在同一页面上,供共同体成员分享并作为改进完善人造物的依据。(2)实践性中介(Pragmatic Mediation)作用,主要有利于计划、组织和协调知识创造的过程,如设置专门的状态栏显示人造物开发过程的操作计划和实际进度等。(3)社会性中介(Social Mediation),主要有利于管理开展知识创造所需要的网络共同体及其社会关系,如为网络共同体的成员设置不同的角色,开发多种有效的沟通平台不仅促进同伴交流(Peer Communication),更促进团队互动(Team Interaction)等。(4)反思性中介(Reflective Mediation)作用,主要有利于将知识创造过程可视化和反思知识创造的实践过程,如生成当前和过去的知识创造互动过程或人造物改进过程的详细结构图并呈现一些分析结论。[20]

(二)三元交互学习的运用案例

为了应对知识社会的严峻挑战,人们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探索如何实施三元交互学习,如何通过技术支持让学习成为知识创造的过程。有学者专文列举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运用播客、视频播客(Vodcasting)、博客、维基、社会化网络书签(Social Bookmark)、站点摘要等技术支持三元交互学习的14个典型案例。[21]其中一个代表性案例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彭布洛克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Pembroke)门托耳(K. Mentor)博士开设的“维基百科全书运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维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基于维基创造了刑事司法专题的网络百科全书,包括法律、刑事审判、社会学和犯罪学等内容。学生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编辑、修订和完善。尽管所有的内容都是由学生创造,但是这些内容已经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该网络百科全书,就是学生创造出来的人造物,承载着学生通过学习创造出来的知识。

从2007年开始,笔者在所任教的“课程与教学论实验”全日制本科课程中开始了相应的革新。比如,以往给师范生看教学视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师范生分析和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我们则是引领师范生不仅模仿和继承这些教学方法,还要创造出相应的课目教育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22](1)选择课目主题。师范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每小组选择一个课目主题,如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自行到各种视频网站下载该主题的5~6个不同教师的优秀课例。(2)每位师范生分析出该课目主题的课目教育学知识。主要包括三种关键成分:一是关于学生对该课目主题的学习困难或学习误解等的知识;二是克服与转化这些困难或误解的教学策略知识;三是教学该课目主题最有用的形式,如最有力的类比、例证、实例、解释和演示等。(3)师范生独立分析后,上传到本课程专门的网络论坛。(4)师生共享交流,共同分析总结出该课目主题的课目教育学知识,并纳入本专业的PCK网络知识库中。实践表明,这种学习的成效显著,师范生不仅更牢固地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技巧,而且总结和创造了相应的课目教育学知识。同时,这些课目教育学知识作为我们承办的“国培班”和“省培班”的教学内容,受到了参培教师的广泛欢迎。因为研究表明,就绝大多数熟手教师而言,日常的工作环境并不能促使他们有效生成明确的课目教育学知识。[23]少数的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化生成了一些课目教育学知识,却是缄默的、零散的。一方面,他们很难用明确的语言来梳理和表述自己的课目教育学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多少机会、时间、意愿以及明显的驱动力来将这些缄默的专业经历转变为清晰的、系统的课目教育学知识从而在专业界传播和共享。[24]所以,如何进一步创新性地运用技术手段,促进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享优秀教师的隐性知识,将其显性化和系统化,从而创造出课目教育学知识,很值得深入研究。

可以说,目前三元交互学习的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明确意识到,为了有效满足三元交互学习的需要,必须创建新型的技术平台。就此,加拿大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的荣休教授贝莱特尔(C. Bereiter)带领的团队,尝试基于异步计算机媒介通信技术开发了“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这一网络学习平台,专门用于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创造过程。“知识论坛”中有许多促进知识创造的功能,如一般网络讨论区只供发表见解,该论坛则提供各种功能(如Views、图像等),表达各观点之间的关系并鼓励思想交锋。现已有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19个国家使用该平台,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有学者指出,过去人们很关注将技术应用于学习,忽略了为促进学习而开发新技术。[25]“学习即知识创造”这一新隐喻的提出,既启示人们思考如何以支持知识创造为引领而有效利用已有技术,更启示人们研究如何开发出新技术以更好地促成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创造。

[参考文献]

[1] Spector, J. M., et 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8: xiii.

[2] Saettler, P..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M].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4: 538.

[3] Mayer, R. E..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Dumont, H., et al. (Eds.). The Nature of Learning: Using Research to Inspire Practice[C]. Paris: OECD, 2010: 182.

[4] [16] Hakkarainen, K., Paavola, S.. From Monological and Dialogical to Trialogical Approaches to Learning[DB/OL]. [2013-2-16].http://.il/construction_knowledge/papers/hakkarainen.pdf.

[5] Hong, H. Y., Sullivan, F. R.. Towards an Idea-Centered, Principle-Based Design Approach to Support Learning as Knowledge Crea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9, 57(5): 613~627.

[6] [7] Sfard, A.. On Two Metaphors for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Choosing Just One[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8, 27(2):4~13.

[8] Hakkarainen, K., et al. Communities of Networked Expertise: Professional and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M]. Amsterdam: Elsevier, 2004: Preface x.

[9] [19] [21] McLoughlin, C., Lee, M. J. W.. The Three P’s of Pedagogy for the Networked Society: Personal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Productiv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8, 20(1): 10~27.

[10] [15] Paavola, S., Hakkarainen, K.. The Knowledge Creation Metaphor——An Emergent Epistemological Approach to Learning[J]. Science & Education, 2005, 14(6): 535~557.

[11] [14] Hakkarainen, K., Paavola, S.. Toward a Trialogical Approach to Learning[A]. Schwarz, B., et al.(Eds.).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Classroom Interaction[C].London: Routledge, 2009: 65~80.

[12] [20] Minna, L., et al. Main Functionalities of the Knowledge Practices Environment (KPE) Affording Knowledge Creation Practices in Education[A]. O'Malley, C., et al. (Eds.).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actices: CSCL2009 Conference Proceedings[C]. Rhodes, Creek: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9: 297~306.

[13] Hakkarainen, K.. Three Generations of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9, 40(5): 879~888.

[17] Lassila, O., Hendler, J.. Embracing “Web 3.0”[J]. Internet Computing, 2007, 11(3): 90~93.

第8篇:求职信息范文

关键词:网络 视频招聘 系统

1. 研究背景

校园招聘和网上求职是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两个渠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上求职成为更受人们喜爱的求职渠道。而在网上求职的过程中,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帮助用人单位完成毕业生招聘工作已经成为全球化趋势,一些知名的网络视频招聘系统已经可以帮助用人单位完成全球招聘工作。

网络视频招聘系统可以帮助求职者和面试者快速的搭建面试环境,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节省了面试的成本,提高了面试的效率[1]。但早期的网络招聘系统不包括面试环节,现有的大量的求职招聘网站只是帮助求职者完成了求职简历的投递工作,但在最关键的面试环节没有任何帮助,这样就导致用人单位需要安排时间专门的组织面试工作,而求职者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费用到招聘单位参加面试,如果招聘单位和求职者在同一个城市还容易一些,如果招聘单位是面向全国甚至全球招聘人才,无论对于招聘单位还是应聘人员都是时间与金钱的浪费,甚至导致有些求职者因为招聘单位距离较远而放弃很多面试机会。当然,为了节约面试成本,也有些面试工作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完成,但是如果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无法有效的让面试者和求职者了解彼此,最终影响面试的效果。在招聘系统中使用网络视频技术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让面试者和求职者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在节省面试成本的同时又有效的保证了面试的质量。

一套好的网络视频招聘系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2]:

(1)省时:免除招聘单位和求职者长途奔波的辛劳,是传统招聘的革命,使求职双方足不出户,就轻松实现“零距离”的面试。

(2)省钱:彻底解决了过去求职招聘不可缺少的广告宣传、赴实地面试、赶人才交流会等投入和麻烦,轻松实现“零成本”面试。

(3)方便:系统使用简单方便,只要双方能上网,就可通过网站面试平台进行远程视频交流和面试。

因此,网络视频招聘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网络视频招聘系统的功能

近些年来,网络视频招聘的方式已经被一些用人代为所采用,使用网络视频技术进行网络招聘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都愿意采用网络视频招聘的方式实现招聘工作。网络视频招聘系统的作用就是帮助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进而在节省面试成本的同时又有效的保证面试的质量。因此,网络视频招聘系统需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用户注册模块

在使用网络视频招聘系统之前需要用户进行注册,填写用户的基本信息并设置用户名和密码,便于用户后期使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系统的安全。注册的用户用户分为企业用户和求职用户,如果是企业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在系统网站中招聘信息,并筛选求职者投递的求职简历,然后根据需求完成面试工作。如果是求职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浏览系统中的招聘信息,还可以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投递求职简历等操作。

(2)招聘信息浏览模块

求职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浏览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也可以根据招聘职位、薪酬、工作所在地和工作加班情况等条件进行筛选,检索满足自己要求的招聘信息,或根据关键字进行检索,选择有意向的用人单位投递求职简历。

(3)求职简历模板模块

求职者每次写求职简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用求职简历模板可以提前设计一个求职模板,在每次投递求职简历时再根据招聘信息的不同要求修改求职简历模板,然后投递求职简历。

(4)求职信息模块

求职者可以通过求职模块求职信息,包括求职的岗位,薪资和工作地点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能力介绍和工作经验履历等。

(5)求职信息浏览模块

用人单位可以浏览求职者的求职信息,寻找需要招聘的职员。浏览时也可通过条件筛选信息,或者根据关键字进行检索,找到满足需求的求职者,然后发送面试邀请。至于是否录用,还要等到面试结束再确定。

(6)招聘信息模块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招聘信息模块招聘信息,包括岗位介绍、对应聘者的能力要求,薪酬情况介绍和工作地点等信息。

(7)视频面试模块

视频面试模块是网络视频招聘系统中的核心模块,视频面试模块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用户对整个系统的使用体验和评价。而用户对视频面试功能的体验主要视频面试功能操作的易用性、视频的流畅度以及视频的清晰度。

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初步达成应聘意向后,可以约定时间进行一次视频面试。视频面试活动一般由招聘用户发起,可以同时邀请多位应聘用户参与到一次视频面试中。招聘者如果想对此次面试的部分应聘者再进行一次面试,也可以再约定时间发起第二次面试或第三次面试。每次面试结束后招聘者可以填写面试结果发送给应聘者。

3. 网络视频招聘系统面临的问题

视频面试是对企业招聘工作的一大创新性改革,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提升面试效率,降低面试成本,提高面试质量,是目前国内有效的远程面试解决方案。但是,网络视频招聘系统的应用和普及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招聘单位和求职者对网络视频招聘系统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网络视频招聘系统的应用受限于使用者对招聘网站的信任度以及使用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很多人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质疑,不相信网络上的招聘信息或者求职信息,所以招聘网站需要对的信进行严格审核。另外有些招聘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一些求职者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该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面试工作,在推广网络视频应聘系统的同时,招聘单位和求职者的培训工作还需加强。

(2)网络视频应聘系统中视频图像的清晰度还有待提高。在现有网络带宽的情况下,提供清晰的网络视频是网络视频应聘系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带宽取决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网络视频招聘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需要采用更好的视频压缩技术、更有效的网络连接管理技术及更稳定的数据传输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篇:求职信息范文

一、绿色会计信息要求与传统财务会计信息要求不同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主体不同。传统的财务会计主体带有西方经济学中“理性人(经济人)”假设,其目的在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绿色会计主体则侧重于“社会人”的假设,其主体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情况,还要考虑社会效益。(二)会计对象不同。传统的财务会计以企业的交易事项作为对象,主要研究的是交易事项所形成的资金总运动,强调货币资金环境。而绿色会计研究的对象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来得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货币资金环境,还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容,十分重视环境资源的核算、监督和管理。(三)会计计量不同。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会计对象的可计量性,主要以货币作为其计量单位,辅以劳动计量和实务计量。而绿色会计业务因为其对象还包括自然环境资源的内容,在计量方面相对而言困难了许多。例如很多会计学者提出,在绿色会计的要素要增加“自然资产”这一项目,包括有形的“自然资产”(水、深林、海洋、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资产”(资产开采权、排污许可证、环境污染治理专有技术、专利权),那这里面就存在了这许多难以计量的因子,因此绿色会计在计量上更加注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的结合。

二、绿色会计信息要求与传统财务会计信息要求不同之处

(一)全面性。绿色会计由于研究对象的范围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来得广泛,因此其所提供的信息应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来得更加全面,既包括传统财务会计信息所提供的内容,还应包括与自然资源环境有关的信息。在形式上,绿色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加注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的结合,以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全面。(二)强制性。绿色会计信息要求披露会计主体以“社会人”的角度披露与环境资源相关信息,这种由“理性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并不是能一早一夕能完成的,更多的会计主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愿透漏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程度,这就要求政府以强制的手段,要求各主体进行绿色会计信息的全面报告。(三)准确性。传统的财务会计倾向于会计信息的精确性,而绿色会计由于其对象上存在计量上的困难,绿色会计信息更倾向于信息的准确性。精确必定准确,但准确未必精确。绿色会息要想获得精确的信息,难度太大,成本过高。(四)谨慎性。绿色会计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其对信息的谨慎性要求更高。绿色会计对象的难以计量,需要绿色会计采用除了传统方法以外的一些计量方式来保证绿色会计的准确性,确保相关的资产不被高估,负债不被低估。例如可以采用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来进行计量,保证绿色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三、保证绿色会计信息要求的对策与建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