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抗生素滥用的主要表现为无适应症预防用药,无适应症治疗用药,抗生素品种、剂量选择错误,给药次数、途径及疗程不合理等[3]。
1。1 医疗机构抗生素滥用情况。
1。1。1 基本情况。
据统计,我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是美国的10倍,我国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4]。目前,抗生素类费用处于各类药品费用的首位,如南京某三甲医院抗生素人均药品费用2009年为1051。57元,2011年则达到3389。02元,抗生素在临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抗生素类药品中,头孢菌素几乎占了一半,其中又以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价格相对昂贵但对大部分细菌感染疗效并不如第一、第二类菌素好的第三类头孢菌素最多[5]。
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大大超过美、英等发达国家22%~25%的使用率[6]。其中,医院妇产科抗生素滥用问题尤为严重,青霉素耐药性几乎达到100%。据成都市三级甲等医院在子宫手术及剖宫产手术中抗生素应用的调查显示,使用单一剂量抗生素仅占调查总数的1。3%和5。4%;而仅使用1种药物的仅占2。3%和28。7%。大多数医院给予2~3种抗生素,最多达到8种。在用药时间上,大多数患者术后3天仍在使用抗生素(分别为95。57%和85。5%)[7]。此外,在我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70%以上,其中约80%以上属于滥用,外科患者抗生素使用比例更是高达97%[8]。
1。1。2 儿童抗生素的滥用情况。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各种脏器尚未发育完全,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具有比成人更大的风险性,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大。据统计,我国2004~2009年5年多来,儿童抗生素的平均使用率达到84。5%,明显高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下的要求,以及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的中位数79%[9],儿童成为我国抗生素滥用最主要的受害人群。
1。1。3 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农村地区抗生素滥用情况。
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数次专项整治活动,使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抗生素的使用率明显降低。但在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医疗水平不高及民众安全用药知识匮乏等因素,使其成为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
1。2 患者自我治疗过程中抗生素滥用问题。
我国目前实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10]、《处方管理办法》[11]等,规定使用和购买抗菌药物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无处方则不得出售抗菌药物。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未取得处方的患者依然可以在一些零售药店中自由购买抗生素。患者在自我治疗过程中对抗生素的错误使用现象较为普遍。
2012-09-0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上的《2012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报告》显示[12],抗生素仍然是我国许多家庭的常备药,近4成的居民表示家中常备抗生素类药品,23。9%的居民感冒后首选使用抗生素,而其中仅40。1%的居民会在服药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1。3 畜牧业和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的继发伤害问题。
抗生素滥用现象在畜牧业和养殖业中不容忽视。由于饲料中添加了大量抗生素,造成动物的体内残留,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蓄。据调查推算,我国抗生素原料年产量为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13],必然造成人体不必要的抗生素吸纳。
2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2。1 耐药菌的不断出现。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菌原本具有的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从而使得抗菌药物的作用明显下降。目前,抗生素滥用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据2010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数据显示[14],全国三级医院整体细菌耐药较为严重,部分细菌呈多重耐药或耐药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目前我国抗生素研发周期大概为10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2年。如果抗生素滥用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中国将进入无有效抗生素使用的时代,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2。2 药品不良反应频发。
抗生素滥用使得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国抗感染类(以抗生素为主)的药品不良反应构成比例最高,据某医院药剂科对81例药源性耳聋的文献分析,引起耳聋所涉及药物最多的是抗感染药,为49例,占60。50%,其中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耳聋为30例,占37。04%[15]。此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应用抗生素造成的人体正常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问题也很严重,后者在儿科中尤为常见。
2。3 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一些无需使用抗生素的疾病使用了抗生素、不该联合用药的疾病联合用药、可以使用经济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的疾病却使用高价的新一代抗生素,从而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抗生素滥用所引起的耐药菌问题,不仅大大增加了医疗卫生支出,也使得政府、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新的抗生素品种,而耐药菌的发展速度却远远高于抗生素的研制速度。
3 抗生素滥用的原因分析
3。1 “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
医疗机构抗生素滥用的重要症结在于“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虽然医疗卫生改革正在深化,但这种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与国外“以技养医”不同,我国医院的挂号费等体现医生技术服务的收费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医院的正常运行,这就使得药品销售成为医院利润的重要来源。更有甚者,个别医院通过向临床科室下达抗生素的用药指标、以奖金等形式来激励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成为滋生抗生素滥用的温床。
3。2 医务人员的认知缺陷。
3。2。1 医师因素。
医师处方行为是抗生素应用的最直接原因,医师的处方权管理是控制抗生素滥用的关键因素。目前,抗生素滥用的医师因素主要体现在:(1)凭经验用药。由于缺乏药理知识而导致抗生素选择不当的情况在临床并不少见,尤其是新问世的抗生素,医师对其抗菌谱、作用机理、不良反应等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常凭经验用药;(2)“保守性治疗”的思维。有的医师出于尽快治愈、规避纠纷的考虑,给一些无需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无需联合用药的患者联合用药;(3)部分医师医德缺失。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违反抗生素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盲目开具抗生素大处方,给患者的身体和经济带来较大损害。
3。2。2 药师因素。
我国“重医轻药”的现象在医疗机构较为普遍,医院药师被认为是药品传送的中间环节。加之现有的法律制度对药师检查处方的职责规定尚不明确,药师只是常规化、简单化地复核处方,按照处方取药、发药,使得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缺失专业化的监督。
3。3 公众对抗生素的认识不足
公众缺乏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常识,主要体现在:(1)一旦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2)越贵的药疗效越好;(3)联合用药病好的快;(4)不遵医嘱随意停药。
4 抗生素滥用的法律责任
从药品的分类管理,到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等规定的出台,说明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引起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规制了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减少了滥用现象。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高阶位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强制性专项法律法规,现有的关于应用抗生素的规定散见于各种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抗生素滥用法律责任规定的缺失,使得相关法律规制流于形式,在具体的执行中难以发挥作用。例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6]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不准以任何形式将处方者开出的药品处方与个人或科室经济利益挂钩,但却缺失相应的处罚规定。《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虽然规定抗生素类等5类抗菌药物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购买,但是在部分零售药店中却难以落实。新近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虽然提出医疗机构、医师和药师违反办法的规定要给予相应的处理,但其判断标准较为模糊。加之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层级较低,法律强制力及处罚力度相对较弱,难以得到真正执行[17]。笔者认为,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抗生素滥用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对医务人员滥开抗生素处方的行为追究必要的法律责任,且医疗机构还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2010-07-01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18]第54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一般认为,医疗机构承担抗生素滥用的损害赔偿责任应具备以下要件:(1)过错;(2)损害后果;(3)因果关系。患者在接受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供的诊疗服务过程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了关于使用抗生素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规定的,例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机构或者指定专(兼)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建立抗菌药物管理规章制度,并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等;医师应使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药师应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不得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构成法律责任中的过错。一旦患者因抗生素滥用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严重的医源性损害,甚至伤残死亡等情形的,即可认定患者受到了损害,经医学会或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医疗损害鉴定,认定医疗机构的过错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的,医疗机构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 健全抗生素应用的管理体系
5。1 国家角度。
5。1。1 建立健全规范抗生素使用的法律法规。
由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的严重状况,笔者认为,应以立法形式如《药品管理法》等,设置专门条款或者制定抗生素的专门法规,就其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违法行为作出明确具体的罚则。
5。1。2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事关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关键。笔者建议,国家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合理补偿,推动“医药分业”,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
5。1。3 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开展辖区内医疗机构抗生素临床应用的专项检査,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综合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并引入必要的社会监督机制。
5。1。4 建立抗生素滥用救助基金。
可以由政府牵头建立抗生素滥用救助基金,对从事控制抗生素滥用工作的机构与人员予以奖励;对受抗生素滥用伤害的患者予以必要的补偿;对管控抗生素滥用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如公益性广告等给以必要的资助。
5。2 医疗机构角度
5。2。1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抗生素管理法律制度,健全抗生素使用管理体系。
一方面,医疗机构应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国家处方集》、《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抗生素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专项整治活动。另一方面,可借鉴欧美等国家的经验,对抗生素的使用范围、医生对患者的用药指导以及抗生素使用指南等作出明确规定,健全抗生素的管理体系。
5。2。2 加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促进药师参与抗生素的临床用药管理。
应加强执业药师队伍建设,对抗生素等处方药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患者必须取得医生的处方并经药店或药房的执业药师审核后,方可拿到抗生素等处方药。通过药师参与抗生素的临床用药管理,使其真正发挥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防止抗生素滥用[19]。
5。2。3 加强对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的法律培训。
对医院涉及抗生素等临床用药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加强《侵权责任法》、《药品管理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培训,并就因抗生素滥用导致医疗纠纷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提高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20]。
[关键词] 药房管理;药占比;处方;药品支出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a)-0167-03
医院药事管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兴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和实践医院药事管理方法及其规律的学科。医院药事管理学既是医院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药事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医院药事管理是现代医院药学学科和药学实践的基础,是以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学科,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医院药学等相关学科[1]。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
“药占比”是当下医改中的热门词汇,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把药占比作为考核医院的一项重要指标,旨在控制近年来不断增长的药品费用,解决滥用药和看病贵的问题,并提高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水平。所谓药占比,即指药品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例,其计算方法为: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药品收入/(药品收入+其他业务收入)][2]。通过药占比数据和药品种类也可以看出一家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为了有效控制药占比,降低药品费用,在区卫生局和院领导支持下,北京市上地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药剂科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药事管理制度并积极检查落实,根据《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3]开展处方点评,努力提高全院合理用药水平,药品费用控制初见成效。
1 制定合理的药品准入制度和定期调整药品目录结构
妇科和产科是我院重点科室,根据治疗特色来制定相应的药品目录和准入制度。药事会严格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手册和新药申报制度集体开会讨论。原则是以“一品”为中心、保证质量最优、价格适中或低廉,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内药品,优先选用国家临床治疗指南、临床路径管理指定药品。同时,严格限制采购中标目录外药品,专科药品做到一品一规,对疑有促销药品进行处方点评等手段进行跟踪监督[4]。从源头上控制本院药品种类数量的增长。另外,对于一种药品准入后在3个月内销量很少或几乎为零的药品,我院也通过药事会予以剔除到采购目录外[5]。
我院属于二级综合医院,卫生部《201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第三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制剂≤5个品规,注射剂≤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5个品规。根据此规定,我院从2011年调整了抗菌药物目录和结构,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把确系临床需要、质量可靠的抗菌药物筛选到目录中。调整前后对比见表1。
2 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
卫生部颁布的53号令《处方管理办法》从2007年5月1日起执行。我院对处方医生的要求是: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其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西药和中成药分别开具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书写时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另外,要求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药师在调剂药品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负责处方的审核、评估、校对、发药,对每个药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以及安全用药做详细交代与指导,还要定期进行处方点评,重点分析评价每张处方的药品数量、抗菌药物占处方的比例、注射剂占处方的比例、统计每张处方的药品金额。在日常检查处方合理用药与合理配伍用药方面,规定一张处方不得超过5个药品,静脉输液配伍用药一组不得超过3个品种,超标准用药的,药师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经过定期处方点评、公布抗菌药物和注射剂占处方的比例,单张处方药品种数量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单张处方的品种数量从3.12降至2.23种(符合WHO对发展中国家门诊合理标准1.6~2.8种)[6]。单张处方的平均金额的过快增长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2008年~2012年门诊处方平均金额依次分别为56.23、59.87、65.18、72.25、71.28元,5年来上升15.05元;住院处方平均金额依次分别为130.45、135.50、145.38、154.23、145.16元,5年来上升14.71元。
3 强化合理用药宣传,实行药占比控制考核
传统观念中,医院药房就是管药、配药、发药的特殊营业部门,随着医院药学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服务内容的拓展,特别是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展开,使医院药学成为一门综合作用的药学分支学科,其功能是从保障药品的供应转向技术管理:①积极参与院内会诊,协助临床合理用药;②为医生、患者、护士提供科学合理用药咨询服务[7]。
控制药占比要与合理用药相结合。提升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是控制药占比的关键。临床医生和患者习惯用贵药、进口药、静脉输液、有病就用药、经验用药等不合理用药习惯,是造成药物滥用、增加患者药品费用的主要因素[8]。只有更新合理用药观念,创造合理用药措施。才能保证合理用药。为此,药剂科通过积极开展合理用药讲座,宣传和培训《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定期在院内宣传栏通报不合理处方用药等措施,逐渐规范临床医师处方行为,达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减少患者药品费用支出等目的。
针对我院2008全年药占比就已经接近40%的情况,医院组织进行多次讨论并借鉴其他医院经验和方法,对临床科室用药比例核定基数,财务科每月统计1次,将结果发放到相应科室,按季度考核。超过基数的科室按规定比例从绩效工资中扣除,科室再根据个体医生的药占比处罚到本人。将药占比指标作为科室负责人年度考核和科室年度评比的重要参数,使临床科室将控制药占比指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通过合理控制临床医生用药,药占比逐年下降,单张门诊和住院处方平均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其结果见表2。
表2 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业务收入、药品收入和药占比以及单张处方平均金额
4 制定抗菌药预防用药和使用药物方案实施细则
[关键词]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典型案例;改进对策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是治疗及预防各种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全球出现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导致越来越多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对此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我国也相继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并实施了为期3年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其中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是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重要手段,我院在此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形成了在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模式,现将我院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实践中总结的管理经验作一介绍,以期与广大药师交流,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为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每月以处方号为基准,利用美康PASS软件随机抽样,科室覆盖门急诊全部科室,时间覆盖月份每一天,按25%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固定数量抽样,固定抽样数50份/人,共计22 029张。
1.2点评方法 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为审核标准,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等相关资料,对随机抽取的处方进行分析点评,最后导出并用EXCEL2007汇总点评分析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基本情况 从表1可见我院2015年门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维持在18%左右,达到了卫计委要求的不超过20%的比例,一联、二联使用抗菌药物分别为95.03%、4.89%,一线、二线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0.34%和14.51%。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共抽查的抗菌处方22 029张,其中不合理处方336张,占1.53%。详见表1。
2.2处方书写不规范情况 所查336张不合理处方中,书写不规范4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13.10%,其中主要以未写临床诊断或诊断书写不全的不合理处方最多,占8.33%。见表2。
2.3用药不适宜处方情况 336张不合理处方中,用药不适宜处方共282张,占不合理处方的83.93%,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居首位,占27.98%;其次为遴选药品不适宜,占23.21%;第三为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占17.56%。结果详见表3。
2.4超常处方 336张不合理处方中,超常处方26张,占7.74%。结果见表4。
3.讨论
3.1处方总体情况 我院门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基本维持在18%左右,达到卫计委规定的低于20%的要求。一联、二联使用抗菌药物分别为95.03%、4.89%,一线、二线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0.34%和14.51%,各项指标维持较好,与国内其他医院报道的数据基本相似。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不合格率波动于0.5%-2.5%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说明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不可仅依据抗菌药物指标,判定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卫计委用于规范全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所设定的各项指标是各医疗机构管理本院抗菌药物的基本指标,在这个指标之下仍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医院各部门抗感染专家去发现、协调解决,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达到治愈患者的感染性疾病,又延缓医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而这正是当前建立抗菌药物管理长效机制的难点和核心所在。
3.2不规范处方分析 336张不合理处方中不规范处方占13.10%,其中未书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不全占8.33%,主要以诊断栏所填内容不规范较多,例如诊断“术后”、“购药”、“待查”等。出现该类错误的原因,医生疏忽占很大比例,在门急诊就诊量较大时,工作强度随之增加,医生在输入诊断时因过于匆忙而缺少二次检查矫正,造成不该有的错误。针对该种情况,建议医院网络中心可在诊断栏设定“提示功能”,当医生输人含有“购药”、“待查”,“遵医嘱”等不规范词汇时,弹出提示,提醒医生。不规范处方中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医生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例如:门急诊处方原则上严禁三联用药,但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开具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三种抗菌药物,这与医生不了解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认识不到位等有关,经过质控部门书面反馈给该科室主任及医生本人之后,该类问题处方有所减少。
3.3用药不适宜处方分析
3.3.1用法用量不适宜 用药不适宜处方最突出的问题是用法、用量不适宜,主要是未结合抗菌药物的半衰期、药动学、药效学使用药品。例如:地红霉素肠溶胶囊的平均消除半衰期为44小时,每日用药一次即可,医师开具处方为每日两次,每次减半剂量,可能使得药物浓度达不到既定的MIC,而引起治疗失败:五水头孢唑林钠在正常成人血浆中的消除半衰期为1.5-2小时,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开具处方: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1 g,ivgtt,qd。分析: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大多数B-内酰胺类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血浆消除半衰期短,体内抗菌疗效与血药浓度达到最低抑菌浓度保持的时间有关,保持时间越长,抗菌作用越强,因此一日一次的用法,达不到有效的抗菌作用,还易引起耐药性的产生。出现该种错误原因为急诊科医生居多,一方面为急诊病人大部分是夜间就诊,多为一次用药,另一方面也与医生对抗菌药物PK/PD理论不熟悉有关,针对该种情况,临床药师与质控部门沟通,并对急诊科主任进行约谈之后,以上情况大为改观。
3.3.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遴选的药品不适宜排在用药不适宜处方第二位,占23.21%,出现该类错误的原因主要为医生不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特点,不熟悉感染部位最常的致病菌,导致开具处方时张冠李戴,例如诊断尿路感染选用甲硝唑、克林霉素。单纯性尿路感染90%以上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的大肠埃希菌,选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以及针对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的克林霉素,属于典型的不对症治疗。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只开具奥硝唑,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原菌多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B组和C组溶血性链球菌,而奥硝唑适用于敏感原生动物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故化脓性扁桃体炎开具奥硝唑属于遴选的药品不适宜。针对医生出现的该种不熟悉病原学和药物特点的情况,临床药师应加强与专科医生沟通,或如通过在不同的科室进行轮转,逐步发现并改正该科室的用药不合理情况,特别是熟悉该科室用药情况后针对性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医生进行培训,但缺点是所需要耗费的时问和精力较多。
3.3.3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配伍禁忌和不良相互作用方面共59张处方,占17.56%,排名第三位,其主要为一些口服药品之间存在干扰吸收问题时,医生没有在处方注明分开服用。例如:诊断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开具铝碳酸镁片和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喹诺酮类药物可与多价金属离子螯合而减少吸收,故两者不宜合用或服用时两者至少间隔2小时以上;除此之外,该类问题还存在个别危及生命的合并用药,例如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和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均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联合应用时药物副作用可能累加,有引起威胁生命的尖端扭转室速的风险,这类问题主要与医生不熟悉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有关,我们在点评中发现了该类可能危及生命的联合用药问题后,及时书面提醒医师注意避免该类联合用药错误的再次出现,大大减少了医疗风险。除此之外,药物配伍禁忌和不良相互作用是临床药师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基础知识,也正是临床医生和护士需要我们体现药师专业特点的地方,因此我们每发现一例该类处方,便收集并总结,希望系统化、细化掌握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方面的知识,以便为新的临床药师培养及实习生的教学实习提供案例支持。
3.3.4适应证不适宜 共发现37张适应证不适宜处方,占11.01%,主要涉及一些病毒感染违规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例如:上呼吸道感染静脉使用五水头孢唑啉钠等抗生素,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急性炎症的总称,90%左右是由病毒引起,临床未明确细菌感染,习惯性开具抗菌药物五水头孢唑林钠属于适应证不适宜;针对该种情况,我们在点评时注明,除非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合并细菌感染时方可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很多医生仍持有过去经验用药的思想,该项问题的解决仍需一定的时间和策略。
3.3.5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与不规范的处方一样,大部分是由于医生疏忽引起。例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用于口服;头孢呋辛酯片用于肌注;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用于静脉滴注等。
3.3.6联合用药不适宜与重复给药 联合用药不适宜与重复给药主要涉及同时使用具有相同肝肾毒性的药物或同类药物。例如:诊断为急性腹膜炎,联合使用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静脉滴注,两药合用时肾毒性叠加;临床诊断为膀胱癌,联合使用莫西沙星片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两者均为氟喹诺酮类药,抗菌谱高度重叠,属重复用药。为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除了要加强对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培训,对药师审方的培训也非常关键。这就要求审核处方的药师不但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平,还要提高医学素养,了解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够在百忙中练就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错误所在,从而及时阻止该类处方的发出,避免医疗损害发生。而目前我院门诊审方药师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仍旧持“不发错药的药师便是好药师”的落后观念,需要医院领导、药剂科主任及临床药学等的大力支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才能促使门诊审方药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及时阻止医疗纠纷发生。
3.4超常处方 超常处方主要是无适应证用药,占7.4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指出诊断为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在处方点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非感染引起的疾病也开具了抗生素,例如:诊断哮喘开具头孢唑林;诊断乳腺癌,开具头孢曲松;诊断晚孕开具头孢呋辛等。为减少超常处方出现,医院临床药学部采取了对新入职员工的抗菌药物专项培训,经过培训的医生处方点评结果中未出现该类问题,说明医生对抗菌药物的具体使用上,缺乏了解,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医生,经过书面的处方点评反馈单以及质控部门领导的重点谈话后都能及时改正错误。
3.5存在问题及建议
3.5.1处方点评有一定滞后性,缺乏客观性 处方有别于病历,包含的患者信息较少,不了解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也不能跟踪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无法进行全面分析,故点评存在片面性,缺乏客观性的问题;同时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是回顾性分析,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此我们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向质控部门申请赋予临床药师账号查看医院HIS系统门诊患者病历信息的权限,对不合理处方应在查看患者病历信息进行综合评判后再行决定。此外,针对处方点评滞后的问题,我们建议对门诊药房的药师进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培训并考核,考核合格后设立门诊药房抗生素审方药师,对所有门诊抗生素处方进行审核合格后再发出药品,以保证门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3.5.2点评结果不一致,缺乏标准化 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工作由多名临床药师参与,由于知识水平及看问题的方式不同,出现了相同处方不同人点评,结果可能不一致的情况,点评缺乏一定的标准化。对此我们积极与科主任沟通,对每月点评结果先进行临床药学小组内讨论,集体通过后上交质控科,由质控科主任审核后再行生效。医生接到反馈单后有异议的,可电话直接反馈质控科主任及临床药学主任。这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一方面提升了新员工及实习生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由质控科审核并发放点评反馈单,避免了药学思维点评的片面性,保护了新人职临床药师的点评积极性,形成点评工作常态化、标准化,营造共同促进合理用药的大环境。
3.5.3医院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主管部门专业性不高、部门之间责任不清、管理缺乏针对性 我院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经过3年的抗生素专项整治后,基本形成常态化,相关指标基本均达标,但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唯指标用药,缺乏针对性改进措施等问题。主要原因为抗菌药物管理涉及医务部、质控科、感控科、微生物实验室、药剂科等部门,各自负责方向有一定差别,而主管部门专业性不高,缺乏全院感染管理的统筹性,造成一切唯指标用药情况的出现,且不能区分出现问题的严重与否进而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和改进。对此,需要医院在推进点评工作不断开展的同时,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理顺各部门的责任关系,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指标体系、人才培养和工作机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逐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住院医嘱;医嘱点评;合理用药
An Analysis of the Hospital's Opinion in 2016
HE Yu-we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ospital admission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6,to find the main reason of unreasonable drug use,the source department,the type of drug involved,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prescription of doctors to ensure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s Through the HIS system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our hospital 31 departments 26661 discharged medical record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 total of 4352 comments,for each medical records in the temporary doctor's advice and long-term medical advice one by one review and comment.Summarize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using Pareto analysis method for analysis.Results A total of 4352 medical records of reviews,unreasonable medication orders of 366 medical records,medical records accounted for 8.41% of the total,the qualified 91.59%;is the main reason of unreasonable medical inappropriate indications (44.34%),the amount of usage is not suitable (30.54%),does not meet the special use level of antibacterial drug management regulations(7.64%),the total the 82.51% source of irrational medical orders;unreasonable medical department is mainly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11.75%),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10.93%),Haifu Cancer Center(8.20%),vascular surgery(7.92%)and other 13 surgical clinical departments, accounting for all the unreasonable medical advice of the 80.87% major drugs; unreasonable medical types involved are antibiotics class(25.62%), blood stasis Chinese herbal injections(18.72%),parenteral nutrition agent(11.33%),improvement of cerebral metabolism and nootropics(8.13%),a proton pump inhibitor(6.16%),immunomodulatory agent(5.42%)and liver(4.93%),auxiliary medicine accounted for all the unreasonable orders 80.30%. Conclusion In our hospital in 2016,the qualified rate of the doctor's advice is higher,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rational drug use.
Key words:Inpatient Medical Orders;Medical Order Review;Rational Use of Drug
2010年2月原卫生部颁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明确提出了各级医院应对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进行点评[1]。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住院医嘱点评是发现临床不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不合理用药的原因进行剖析,不合理用药的重点科室加强沟通,及时进行药学干预,从而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以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本文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6年住院医嘱点评工作结果作一回顾性的分析总结,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1月~12月我院31个科室26661份出院病历随机抽取共4352份进行点评,根据点评主题每月抽取250~400份病历,2016年全年共抽取点评4352份。
1.2方法与标准 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第16版《新编药物学》、2010年《临床用药须知》及相关诊疗指南、药品说明书等,并参考《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主要从处方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如用药指征,药物选用,药物的用法用量,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住院病历医嘱点评[2-4],对点评结果运用帕累托分析法进行分析整理[5]。
2 结果
在点评的4352份病历中,不合理用药医嘱病历366份,占病历总数的8.41%,全院合格率91.59%;不合理医嘱的原因主要是适应证不适宜(44.34%)、用法用量不适宜(30.54%)、不符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规定(7.64%),占全部不合理医嘱的82.51%,点评结果见表1,帕累托分布见图1;不合理医嘱的来源科室主要是肝胆外科(11.75%)、骨科(10.93%)、海扶肿瘤中心(8.20%)、血管外科(7.92%)、耳鼻咽喉科(6.83%)、泌尿外科(6.83%)、神经外科(6.56%)、老年病科(4.92%)、胃肠肛肠外科(4.64%)、胸心外科(3.55%)、眼科(3.28%)、三腺外科(2.73%)、康复理疗科(2.73%)等13个临床科室,占全部不合理医嘱的80.87%,不合理医嘱来源科室帕累托分布见图2;不合理医嘱涉及的主要药物类型分别是抗生素类(25.62%)、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18.72%)、肠外营养剂(11.33%)、脑代谢改善及益智药(8.13%)、质子泵抑制剂(6.16%)、免疫调节剂(5.42%)和肝病辅助药(4.93%),占全部不合理t嘱的80.30%,不合理医嘱涉及药物类型的帕累托分布见图3。
3 讨论
在点评的4352份病历中,不合理医嘱的原因主要是适应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不符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占全部不合理医嘱的82.51%,因此我院药学部应进一步加强对药品适应证、用法用量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的规范性建设、培训和宣教活动。
不合理医嘱的来源科室主要是肝胆外科、骨科、海扶肿瘤中心、血管外科、耳鼻咽喉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老年病科、胃肠肛肠外科、胸心外科、眼科、三腺外科、康复理疗科等13个临床科室,占全部不合理医嘱的80.87%,覆盖了我院除产科及妇科外的全部外科科室,这与我院药学部目前只在内科科室设置有专职临床药师,外科只有胃肠肛肠外科有专职临床药师有密切关系,我院药学部应重视外科住院病人的安全合理用药,不能因为外科用药相对较少而放松警惕。
不合理医嘱涉及的药物类型主要是抗生素类、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肠外营养制剂、脑代谢改善及益智药、质子泵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肝病辅助药,占全部不合理医嘱的80.30%,自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十分严格,但介于抗菌药物应用的复杂性和高使用率,涉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医嘱占比仍然居于第一位;而中药注射剂由于适应证范围不够明朗,成分复杂,品种繁多,很多品种药理效应相似等原因,在2016年医嘱点评中发现无适应证用药、重复用药、溶媒选择不当、配伍禁忌等问题较为突出;肠外营养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辅助用药等类型的药物在手术病人及禁食禁饮病人中使用广泛,这些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不合理医嘱的主要来源之一,2016年3月四川省卫计委《关于建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对中药注射剂、质子泵抑制剂、辅助用药3大类25个品种药品开展临床应用重点监控,并同时公布了25个重点监控药品目录[9];内蒙古、云南、安徽、河北、江西、四川、湖北、山西、辽宁9省市近年来也加强了医疗机构辅助用药的监管,并分别公布本省市辅助药品目录。近日,针对临床用药不规范,尤其价格高、用量大、辅治疗药品的不合理用药行为,加强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涉及这几类药物的不合理医嘱不止在我院占据较大比例,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大型三甲医院也是居高不下的[6-9]。根据2016年我院住院医嘱点评结果的分析,我院应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指导作用,在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方面加强对这些药物的使用管理和交流,发现用药不合理现象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降低医生用药的随意性,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支出。
通过对2016年我院住院病人不合理医嘱的产生原因、来源科室、涉及的药物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了我院临床药师指导住院病人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尽管我院2016年住院医嘱合理率较高,我院仍需扩大用药医嘱点评工作量,加大医嘱审核力度对不合理医嘱及时有效地进行药学干预,并持续改进,从而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我院整体用药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Z].卫医管发[2010],28号,2010.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53号,2007.
[5]孙克红,侯宝林,曾兆纲,等.ABC分析法对某院心脑血管药品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20):1882-1884.
[6]陈丽,徐蓓,庄杰.我院住院医嘱点评与分析[J].药品评价,2014,11(20):40-44.
[7]刘爽,乔艳,刘高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问题分析[J].中南药学,2016,14(11):1179-1182.
9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病例档案室的出院病历300份进行调查分析。结果:300份病历中,其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为252例,占84.0%。抗菌药物种类为15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为头孢类和硝基咪唑,其他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用量较少。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口服较少。252例使用抗菌药物者中,其中单纯使用一种抗菌药的病例为16例,占6.3%;联合使用两种抗菌药者为236例,占93.7%。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平均时间为5.1 d。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可指明妇产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妇产科;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6-0116-02
doi:10.14033/ki.cfmr.2015.16.066
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已经是越来越普遍的趋势。妇产科疾病是临床上常发的一类疾病,笔者所在医院的妇产科科室接诊的患者因此也比较多。在治疗妇产科疾病时,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抗菌药。虽然抗生素的使用对控制一些疾病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以及在使用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所关注。为了指导临床合理地使用抗菌药,对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病房出院病历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病例档案室的出院病历300份。记录住院病历号、年龄、疾病诊断、使用抗菌药物名称、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情况。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方法和原理,以《新编药物学》及药品说明书为参考确定药物的DDD值,计算用药频率(DDDs)(DDDs=药物使用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物的应用频度越高,同时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UI)(DUI=DDDs/用药时间),以DUI来衡量医生使用某药物剂量的合理性,DUI值越接近1,表明药物利用越合理[1]。
2 结果
300份病历中,其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为252例,占84.0%。抗菌药物种类为15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为头孢类和硝基咪唑,其他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用量较少。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口服较少。252例使用抗菌药物者中,其中单纯使用一种抗菌药的病例为16例,占6.3%;联合使用两种抗菌药者为236例,占93.7%。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平均时间为5.1 d。各抗菌药物使用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使用率、目的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对患者进行预防用药的范围太广,在手术后对患者采用抗菌药物二联使用率较高。此外,对患者进行预防用药的时间过长且起点高。在选择抗菌药物方面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对一些特殊人群在用药时没有进行认真地考虑。对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所造成的危害:由于没有及时地找出患者发病原因而导致治疗失败。由于存在过渡性地使用抗菌药物,使得细菌发生耐药性的几率增加,进而导致治疗出现困难而失败,患者死亡的几率上升。在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用药而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者无效而使得菌群失调。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使得患者发生残疾或者死亡而给家属和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由于临床上抗生素滥用情况的发生,使得一些条件致病菌的种类和菌株数目在不断增加。对于一些先天无致病性的微生物,比如表皮葡萄球菌等,会使得其变成有致病性以及具有毒力的微生物,并且还会导致其对抗生素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抗生素较为普遍的为妇产科,占83.0%,因此需值得重视。同时说明妇科疾病诊断中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避免出现滥用药物情况。
3.2 用药频率及药物利用指数分析
由表1可知,DDDs值排序前5位的大多为头孢类抗菌药,这类药具有抗菌谱广、副作用小、效果确实等优点,适合于妇产科患者的用药特点。在所使用的抗菌药中,头孢噻肟钠DDDs值远远高于其他抗菌药物(甲硝唑除外)DDDs值之和,表明此药使用的频率过高。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较强的耳毒性、肾毒性等副作用,喹诺酮类有骨髓抑制作用,因此这两类药物在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使用较少[2]。由表1中DUI值可知,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室所使用的抗菌药大部分较合理,仅头孢米诺钠DUI值大>1,头孢替安、头孢米诺钠日剂量用量偏大;而培氟沙星日剂量用量偏小。
3.3 抗菌药物使用方法
本次调查所使用抗菌药物绝大多数为产后预防性使用,所采用给药方式均为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给药[3]。在治疗妇产科疾病所选用的药物中,主要采用头孢类抗菌药(或其他抗菌药)与甲硝唑联合用药的方式,此法可同时作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效果。但是,在产妇使用甲硝唑时,其乳汁中的浓度和血液中浓度基本相同,这就有可能对处于哺乳期的胎儿产生危害。因此在临床上一般不用于哺乳妇女[4]。
抗菌药物的出现不但给人类生产及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还对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提供重要价值。随着抗菌药物地不断深入研究,抗菌药物种类也逐渐增加,然随着临床抗菌药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增加,使细菌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下产生耐药性,最终导致抗菌药物治疗失败[5]。当细菌一旦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其将难以恢复对其的敏感性。所以面对耐药性的严峻形势,需积极开发更为有效的抗菌药物。但目前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产生是最佳的途径[6]。目前较多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则不需特异的病原菌诊断则可治疗较多细菌感染,然过度经验性用药则会导致高耐药菌产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家就已经实施抗菌药物管理,且全球各国、各地区对临床抗菌药物分级及分类办法存在异同[7]。我国香港地区于2003年开始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其将万古霉素和碳青霉烯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等纳入临床限制性使用级,从而对本地区细菌耐药控制起到积极效果。然我国台湾地区按照一、二、三线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这与非限制和限制及特殊使用级分级基本相同[8]。但不管如何分级管理,其主要强调感染治疗中药物使用的先后顺序,但事实上临床主要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抗菌药物使用,对于临床严重性或耐药菌感染者,其并不一定选择一线类抗菌药物治疗。良好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减少或避免耐药菌产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临床疗效;此外,其还可避免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经较多抗菌药物分级实施研究发现,通过限制不合理或滥用抗菌,并大力提倡静脉-口服转换治疗,从而可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如正确选择药物和疗程及剂量等,从而减少临床耐药菌产生及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同时还可减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9]。
我国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其不但可推动我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及会诊制度建立,同时还可组织经验丰富的抗菌药物使用医生与药师及微生物人员来共同承担医院抗菌药物会诊工作。落实和贯彻好该“办法”相关内容,并组建相关抗感染管理及治疗团队,同时对抗菌药物进行严格管理,并对医师、药师等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从而可避免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110.
[2]龚凡荣,吕红.妇产科抗菌药使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42-143.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与生物制品卷(2005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0.
[4]孟兆珂,乔致芬,张莜,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分析[J].齐鲁药事,2005,24(9):550.
[5]刘伟,郑继海,宋辉.九家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实施前后的调查[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10):142-143.
[6]吴永佩,颜青.《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释义与药物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0,21(38):3553-3557.
[7]朱君荣,陶宜富,刘军,等.采用综合干预措施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4):57-59.
[8]张超.学习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确保临床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2012,24(2):280-281.
关键词:儿科门诊;输液;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输液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医疗机构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数量众多,很多尚未确诊疾病的患者也会在此输液,由此致使门诊输液室成为了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孩童患者本身的免疫力较成年人要弱,尤其是在患病时,更加容易被感染各类疾病。倘若未能做好预防,则将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因此,对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相应的防范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可以分析出当前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几个方面。
1.1输液室环境 很多相对条件较差的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环境方面管理不到位,比如儿童患者和家长素质存在差异,有些素质不高的患儿和家长在输液室内乱扔东西,不爱护环境,保健意识极差,若保洁人员未能做好及时的清洁,则极其容易造成交叉感染[1]。另外,输液室作为高密度患者的公共场所,通风往往极为重要,加之一些诊室条件简陋、空间狭小,很多时候一个患儿都由最少2名家长陪伴,尤其是在冬季,空气的严重污染使病毒停留在室内,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还有就是很多家长在待儿童输液的过程中,根本不遵守输液室的规章制度,更不服从护士的管理,比如举着吊瓶随意走动等。
1.2手卫生方面 首先,很多医院手卫生设施建设不完善,为细菌病毒的滋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患儿体质较弱,年龄特点决定着注射或看护的工作难度都相应增加,这方面就加大了儿科门诊输液室护士的工作量。频繁接触各类患病儿童,基本无暇顾及做好防护,自觉性的严重缺乏也加大了感染的风险;最后,很多医院的经济条件有限,对用品的管理过于苛刻,导致门诊科室出于种种原因,不愿频繁申领公共用品比如洗手液或纸巾等等,这种不良的节约成本意识无疑增加了感染的概率[2]。
1.3消毒隔离方面 首先,很多输液室不能做好分区,比如污染区和清洁区,未能做好标识,各种疾病输液全部集中在一起,容易由交叉安置所引发交叉感染;其次,消毒隔离工作未能做好很大程度也可以归咎于工作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淡薄,工作的开展完全不按照规范操作,再加上很多医院的保洁人员都是临时工,很难具备良好的消毒隔离意识。
1.4药物的使用方面 很多条件比较简陋的医院在药物使用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现象,很多医护人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用药盲目的现象,还有个别医护人员将低劣抗菌药充当常用药,大量的耐药菌的产生也加大了二重感染的概率。
1.5医疗垃圾的管理方面 卫生部门一直在重点强调做好医疗垃圾的规范化管理,但很多医院还未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分类不清、混乱管理、违规存放等等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医用棉签,对儿童进行输液之后乱扔,非常容易引发感染。
2 降低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风险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种种危险因素,只有加强管理并做好防范,才能最大化降低儿童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保证儿童的健康。
2.1通过加强培训与管理创设良好环境 关于医疗机构的感染危险因素防范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关规定比如《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等,对于医护人员要加大培训力度,保证新上岗的员工能够具备应有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提高准入门槛,只有通过考核才准许上岗[3]。不仅需要做好医护人员的培训,还要加强对保洁人员的管理。落实责任制,确保出现问题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小组要建立责任人专门负责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强化执行力,确保儿科门诊良好的环境并保证无菌操作。
2.2加强手卫生管理 首先,要严格规范手卫生的设施,尽量用脚踏式水龙头替代掉传统的老式水龙头,并杜绝使用香皂,更换洗手液,将毛巾换成纸巾,并在洗手处做好洗手的标识说明,将双手进行消毒,以避免医护人员双手携带微生物病菌传染给儿童。另外,医院应当充分提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可以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按照实际的患病人数计算相关耗材的使用量,确保充足。
2.3加强消毒隔离管理 首先,建议医院安装空气消毒机,输液室的空气必然不好尤其是冬季,因此应当在患者密集时加强消毒,辅以经常性的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清新,遇到污染比如素质低的家长吐痰等要及时清扫,并尽可能耐心劝说,使其认识到环境整洁的必要性,体温计等物品也要保证一用一消毒。最后,要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患病情况做好分区输液,配备专用的治疗物品,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要做好隔离,尤其是对于新生儿童更要加强关注避免其感染。
2.4合理使用抗菌药 医院应当由感染办公室等诸多专门科室共同做好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规范化合理化的用药原则,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5加强医疗垃圾的管理 做好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应当建立相关的处理流程,使所有医疗废弃物都能找到回收点,并严格按照要求分类放置。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医疗机构中,院内感染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儿童患者本身免疫力不高,相比之下更为容易产生交叉感染。本文认为,医护人员只有提升感染防范意识,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透彻的分析,多方面加强管理和防范工作,才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保证儿童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陈迎春.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04):331-332.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导,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加强医院管理督查与专科质量控制,促进依法执业,促进医院科学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疗卫生健康发展。
二、督查对象及时间
督查对象为全省已通过三级医院评审或按三级医院规划设置的医院。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每2年对上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督查。
三、督查原则与方法
按照查实、查严、查细的原则进行督查。具体方法如下:
(一)听取医院汇报。
(二)通过明查暗访、查阅资料、实地检查的方式,对医院进行督查、评分。
(三)采取督查通报会的方式,通报督查情况,组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医院参加。
(四)必要时对督查情况进行公示或全省通报。
四、督查内容
按照《*省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三级医院)》和中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要求,重点督查以下内容:
(一)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巩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
2、建立医院及其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示制度。依法查处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的行为,并予以公示。
3、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其中,对病历管理要重点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4、加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中医院还应检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的情况。
5、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实施检查,控制不必要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按照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选择用药,尽量为患者选择同类低价药品。
6、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加强处方规范化管理,逐步实行按药品通用名处方,探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
7、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8、落实护士配备标准,规范护士执业行为,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服务意识、水平、质量和专业技术能力。
9、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急诊科(室)能力,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急诊会诊迅速到位;急诊科(室)、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加强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管理,人员、设备、设施配备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科学、合理、规范救治。
10、落实《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强化医院临床实验室管理,认真开展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参加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提高临床检验水平。
11、加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杜绝非法自采自供血液。
12、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重点加强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液透析室、感染性疾病科、新生儿室等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13、医院领导定期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工作,确立质量与安全工作的重点目标,组织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针对存在问题落实持续改进措施。
(二)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14、优化流程,简化环节,科室布局合理,提高挂号、收费、取药等窗口人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15、加强挂号管理,创新挂号便民方式,提高预约挂号比例,开展就诊流程指导,增加专家门诊数量。
16、采取措施缩短各项检查预约、报告等的等候时间。
17、科室、服务标识规范、清楚、醒目、易懂。
18、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门诊提供导诊咨询服务,有候诊椅、饮水、轮椅、电话等设施。
(三)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9、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
20、服务态度良好,语言文明礼貌,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21、建立医患沟通制度,增强医患感情交流。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交流用语通俗、易懂,增强沟通效果。
22、完善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及时受理、处置患者投诉。
23、采取多种方式,收集患者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24、利用多种形式公示医疗服务相关信息,如医疗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医疗质量、医疗费用、服务绩效、投诉及处理等。
(四)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收支活动,完善分配办法,控制医药费用。
25、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原则,医院一切财务收支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禁医院、部门、科室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
26、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重大项目必须经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实行分级负责,责任到人。
27、加强药品、耗材、设备等物资的管理,严格实行医院成本核算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耗材消耗。
28、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服务质量和工作绩效取酬的分配机制。严禁科室承包,严禁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29、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监督分析,建立患者医药费用控制指标。
(五)严格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
30、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制度,规范采购行为,将临床使用的药品全部通过网上交易平台进行采购,做到公开、透明、公正。严禁擅自采购没有挂网的药品。
31、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禁止在国家规定之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32、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在显著位置通过多种方式,如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公示栏、价目表等,公示医疗服务价格、常用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
33、严格执行住院患者费用每日清单制度,将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名称、数量、单价、金额等通过适当方式告知患者。患者出院时,提供详细的总费用清单。
34、接受患者价格咨询和费用查询,如实提供价格或费用信息,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
35、完善医疗服务项目的病历记录和费用核查制度,定期对患者费用进行核查,病历没有记录的医疗服务项目不得收取费用。
(六)严格控制医院规模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及使用
36.严格控制医院建设规模及床位数量,未经当地市政府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不得擅自扩大政府核定的医院建设规模和床位数量。
37.严格遵守《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办法》,严禁违规配置和购置大型医用设备,严禁违规转让、转赠二手大型医用设备。
38.严禁滥用大型医用设备,推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结果院际互认和大型医用设备资源共享,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增长。
(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39、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开展“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共建和谐医院。
40、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卫生部关于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部署,认真扎实做好自查自纠、查处案件和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等工作。
4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完善医德考评归档制度,并把医德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与执业医师考核、护士再次注册相结合。
42、严禁医务人员收受或索要患者及其家属的财物;严禁医务人员接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及其经销人员给予的回扣、提成或其他不正当利益。
43、严禁药品处方、检验检查等“开单提成”,严禁医院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
44、严禁医院利用回扣、提成及其他不正当手段从其它医疗机构招揽患者。
45、严禁违法医疗广告误导患者,欺骗群众。
46、认真处理群众投诉、举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五、组织实施
(一)督查工作在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的领导下,由省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组织部署,具体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二)组建督查组,由厅领导任组长,组建由管理、临床、护理、感染、药事、财务、行风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并统一进行督查培训。
(三)督查工作将与专项检查、专科质控结合进行,全面促进医院的科学规范管理。
六、工作要求
(一)全省各三级医院要按照《*省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三级医院)》或中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持续改进。
[关键词] 处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门诊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159-02
抗菌药物是目前医院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合理地选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避免用药过程中二重感染的发生,也可以减少患者的费用,使门诊用药趋于合理性。现对本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情况做如下分析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大庆市人民医院门诊西药局2011年6~12月5 000张处方为A组,随机抽取2012年1~6月份的门诊处方5 000张为B组。
1.2 调查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以及相关文献,对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依据合理用药的判定标准,对A、B两组进行对照,结果表明,2011年和2012本院抗菌药物应用率符合国家标准,均低于50.0%。在A组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2 160张,占总处方43.2%,其中不合格处方有917张,占42.5%。B组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1 800张,占总处方36.0%,其中不合格处方有136张,占7.6%,2012年与2011年相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不合格处方率均有所下降,体现了本院开展医师培训、处方点评分析等干预行为的有效性,见表1。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评价医院合理用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合理,药师在合理用药指导中的作用也得到发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1)药物选择不当。在门诊和急诊外科的处方中,一般的皮外伤感染主要是由革兰阳性菌引起(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选择药物时应以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强的第一代头孢菌素或对革兰阴性杆菌都有作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主[3],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不作为首选。本院药师对给药方案进行了修改,提高了用药的合理性,同时提倡轻度感染采用口服用药。(2)给药频率不当。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头孢菌素、青霉素、克林霉素)静脉给药时应间歇给药,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用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时间,它的杀菌效应与体内血药浓度在MIC以上的时间成正比,而与血浆峰浓度无关。因此,此类药物至少每日2次给药。(3)溶媒选择不当。不适宜的溶剂可导致药物稳定性下降、杂质增多而使变态反应发生率增高和效价降低。溶剂量偏大或偏小,可影响某些药物单位时间的给药要求;药物浓度过小可导致滴注的时间过长,可使部分药物不稳定,易分解降效导致进入人体内的浓度在一定时间内达不到最低杀菌或抑菌浓度,从而难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药物浓度过大,不但刺激性增强,还可引起游离药物浓度过高,易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青霉素类及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在pH < 4时易分解,故不宜与葡萄糖注射液(pH 3.2~5.5)配伍[4]。(4)无指征用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有明确的指征,对于一些纯粹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伤风感冒或是发热原因不明者一般不宜马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在门诊呼吸内科中,由于临床上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早期症状相似,一些医生为了保险起见采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案,这样针对性不强的使用抗菌药物极易引起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5)联合用药。本院门诊抗菌素药物的应用率低于卫生部提出的控制在50%以下的标准[5],两种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时约25%发生协同作用,60%~70%为无关或累加作用,大多数为无关作用,而5%~10%发生拮抗作用。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由于联合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必须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参考指征。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用药时,可出现拮抗作用。由于大环内酯类是速效抑菌剂,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细菌处于静止状态,使前者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而降低疗效,如阿莫西林与罗红霉素,青霉素与琥乙红霉素等联合均属此类情况,若需联合用药应该向患者交待清楚要错开服药时间。
为保证规范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应很好地执行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6]。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和评价其合理性。临床医师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知识的学习,尤其对临床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的学习,同时药师应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和更新。药师在调剂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医生沟通,不合格处方的管理要严格,分类放置,定期进行汇总,将具体问题反馈到具体科室和医生。定期举行合理用药知识讲座,经常与临床医生沟通讨论。门诊调剂药师在保证业务水平的同时要注重综合知识能力的提高,积极参加合理用药相关知识的业务学习和讲座,不断强化合理用药指导作用[7-8]。药局窗口要设立患者使用药物后信息反馈站,具体内容包括:患者信息,病情,药品名称,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等。药师要对反馈站中的信息进行汇总,得到共性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对其他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除此之外,本院定期进行门诊处方专项点评,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通过医务科把信息反馈给相关科室,及时纠正,这些都将促进和规范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10):1-4.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一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2.
[3]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稿)[J].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6):468-470,552-554.
[4] 贺贵泉. 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 西北药学杂志,2007, 22(8):207-208.
[5] 董海燕. 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J]. 西北药学杂志,2001,16(5):236.
[6] 姬妍妍. 东南大学医院2008年至2010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现代医学,2011,39(6):701-704.
[7] 吴彬,赖正英,刘贤沛. 我院急诊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 现代医院,2011,11(1):50-51.
本文作者:赵怀全林平宗怡工作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药剂科
全面覆盖药事管理组织机构、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药剂管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与管理等内容,涉及医疗安全与患者权益的核心条款六项。追踪评价的方案设定追踪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药品管理系统追踪,以剖析该系统或流程内部潜藏的安全与质量风险。评价范围包括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两个维度;追踪类别由个案追踪进入系统追踪并结合应用。参与人员包括评价专家、药师、医师、护师、患者等。追踪方式是基于个案追踪发现的安全与质量风险,再有针对性的从系统和流程进行连贯追踪,以及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内容涉及对法规、制度、流程的遵从度,系统及高风险控制,药品管理与使用中所采取的持续改进措施,新技术、新服务的应用。依据法规要求和评价标准绘制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追踪检查流程图。追踪评价的步骤与流程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追踪评价的基本步骤包括:评价者首先以访谈和现场检查的方式,了解医院是否开展及如何实施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系统与流程的风险管理;其次以患者个体和个案追踪方式,实地查验一线工作人员以及医院各部门的执行状况,了解规章制度遵从程度和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程度;最后在访查过程中,各位评价员以会议形式讨论和交换评价结果,再深入追查有疑问的部分;针对发现的质量与安全风险引导并实施PDCA。药品管理系统追踪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⑴一个实际药品应用追踪,从医生开具用药处方延伸到患者的用药管理和监控。类似于一个患者追踪,但追踪的是药品而非患者,追踪所选择的药品一般是高风险或特殊管理药品。⑵一次小型会议,讨论主题将包括:医院药事管理政策与文件审查;对年度药品系统评价和所采取的改进措施的审查;对药品系统中与新型服务或变化有关的数据审查。⑶对与药品相关的错误数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审查。药事与药物使用管理追踪评价的基本步骤与流程见图1。追踪评价的实施与实证分析在应用追踪方法学实施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检查和评价中,发现的普遍问题有:⑴平时工作按照既定的程序在做,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文件或将确定的流程写出来;⑵相关的制度制定之后没有及时更新,更改的流程没有及时补充进去;⑶做过的工作没有记录,因此不能提供任何数据或证据证明;⑷科室之间、班组之间的沟通不够,影响了信息的传达和表达;⑸制定的一些制度、文件,员工学习和培训不够,因此在平时工作中没有全部执行;⑹当患者较多时,相关的流程和规定就不能正常的执行,导致工作质量有所下降。案例与分析一,品管理和使用存在不符合规定的问题。有的医院存在多余或帐外品现象,如过期失效药品自行销账,剩余药品拼对使用,停用患者剩余退药无记录等。查阅处方发现,开具盐酸吗啡缓释片30mg×20片,用法:30mg,PRN;开具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mg×5支,用法:50mg,QD。前者违反“三阶梯”按时给药的治疗原则;后者违反《处方管理办法》有关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处方为一次常用量的规定。案例与分析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比例低。有的医院2011年报告药品不良反应226例,但未报告1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联络员不了解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情况,报告的多数不良反应信息来源于门诊患者退药,两名临床药师每人仅报告1例药物不良反应,掌握的信息不全面,风险可控性差。据报道2011年我国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仅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7.9%[4]。案例与分析三,药品质量管理安全意识差或不能正确识别药品有效期。有的医院将400余支维生素C注射液拆去包装盒,暴露在室内光线下;还有的医院每半年盘点一次药品,平时的质量检查也不够,在药架上和冰箱内均发现过期药品;药品储存环境温度和湿度记录流于形式,整页记录均为同一图1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的追踪评价步骤与流程示意图温度和湿度;还有相关人员以药品批号推算药品有效期,缺乏基本的药品管理知识和技能。案例与分析四,对超说明书用药(药品非注册用法)缺乏科学理念。在了解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时,有关人员仅强调不得超说明书用药或简单回答不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而不了解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在无合理的可替代药品;用药目的不是试验研究;有合理的医学实践证据;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及伦理委员会批准;保护患者的知情权等情况下可不局限于说明书而使用药品。
提高医院职能部门对药事管理的科学监管随着药事管理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医院药学的发展,药事管理工作已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已成为药事管理的核心内容。医院评审标准中高浓度电解质、抗凝药等高危药品,音似、形似等易混淆药品的警示标识列入患者安全目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用药错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药品召回管理、临床药师配备等列为药事管理的核心指标或衡量条款。这些涉及患者安全和药品质量的内容,是持续改进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重点。医疗机构应加强依法管理职责,兼顾实用性和操作性,提升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的科学管理水平。“以患者为中心”提升药学服务水平药物管理系统追踪和人员访谈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完成医改任务与基本用药目录、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职能作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药学人员结构与培训和绩效管理、特殊管理药品与高危药品管理与标识、应急预案和药品基数管理、临床药学工作、不良反应与处置、处方审核干预与处方点评工作、药品储存与安全、质量管理与药品召回、差错处理与风险管理、信息统计分析、制度、流程、记录等工作。医疗机构应对上述内容认真梳理,进行必要的追踪和自我评价,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与持续改进,形成“横向连接,纵向连续”的质量体系和简洁高效的运行效能。突出“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主题,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水平。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药人员有关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品安全使用知识的培训,提升药品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技能。通过有效途径将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信息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掌握超说明书用药科学理念和管理要点,了解我国药品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如2011年全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852,799份[4],抗感染药报告数占化学药总例次数的51.2%;静脉注射给药途径风险较高;排名前3名的中药注射剂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和参麦注射剂。2011年,我国撤销了含右丙氧芬的药品制剂,阿米三嗪萝巴新片,盐酸克仑特罗片剂等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及时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药品安全监管动态,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