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农产品溯源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溯源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溯源方案

第1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本次论坛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服务平台”,并启动了平台的上线仪式。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了“溯源三级论”,强调农产品实施溯源管理要重点向消费者传递合格、信任和美誉等三个层面的积极信号:一级溯源抓合格证,二级溯源抓信用,三级溯源抓品牌。

未来10年我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取得成效

2017中国农业展望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大会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7-2026)》。

报告预计,今年我国农业结构将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调整,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望继续增加,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将得以缓解。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将调减1000万亩以上,大豆种植面积将增加900万亩。农产品消费总量则将继续刚性增长,玉米加工消费增长超过10%。

报告预测,未来10年,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粮食供需将由阶段性供大于求转向基本平衡。稻谷、小麦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将保持基本稳定,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将较2015年减少约6000万亩,大豆生产将恢复至历史高位。

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公司挂牌

由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共同组建的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日前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健全全国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据介绍,该公司作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国家层面政策性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坚持自身信用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实行政策性主导、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相关负责人表示,构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可以为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有助于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全国范围内33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已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

河南“真金白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为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河南省财政厅和河南省人社厅日前共同《财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条政策措施》,创新就业资金支持方式,支持返乡创业平台建设。

第2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一、工作目标

立足省会城市中心区实际,率先在全省建立“全覆盖、零盲点、高标准”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农产品流通环节监管。成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挥中心和专业执法队伍,建立有效针对各站(点)实时监控的网络监控体系。投入640万元,在全区各大标准化集贸市场统一规范建立标准化检测室20间、配备流动检测车1辆、农业综合执法车1辆,全面启动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着力打造“全国一流、西北第一”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二、主要任务

1.加强基地监管,推行产地准出制度。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号)有关要求,在全区10065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内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并通过“农超对接、场地挂钩”等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全面落实产地准出制度,确保农产品的可溯源。

2.加强宣传、落实政策,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等措施的宣传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完善索证索票手续,坚决落实市场准入制度相关规定,以全程监管农产品销售轨迹。实现“市场准入看”的良好局面。

3.加大推进流通领域体系建设力度。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在全区20家标准化集贸市场内全面建立标准化检测室,配备检测农产品用的RP—410速测仪、紫外分析仪和畜产品快速检测仪。同时为每个标准化检测站(点)配备电子显示屏,对检测结果做到及时公布、滚动播报;在前期公开招聘20名检测员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再次公开招聘40名由财政供养的专职检测人员,进一步充实检测队伍,配备1辆流动的检测车辆,在区农产品监测站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指挥中心”,建立针对各站(点)的网络监控体系,并配备必要的电子设备建立信息平台,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做到即时监控。力争使全区上市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并逐步实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目标,确保5月中旬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如期召开。

4.建立专业执法队伍,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专业执法车辆,加强源头监管及各站(点)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及时查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

三、实施步骤

1.安排部署阶段(3月10—3月25日)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召开专门会议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3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近年来,江苏省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保持较高合格率,连续多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工作中,江苏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之中,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目前,互联网技术已在江苏省日常监管、风险预警、执法查处和追溯管理等四个方面得到充分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日常监管

近年来,江苏省下移监管重心,强化属地监管,扎实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

加强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省市县乡四级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村村配备协管员。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34亿元,扶持乡镇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等设备。目前全省共有监管员5304名,村级协管员1.6万名,每镇都配有2套以上检测仪器,为日常监管提供保障。

建立有效监管制度。围绕“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管得怎么样”等几大问题,制定全省基层网格化监管工作方案,全面推行“定对象、定人员、定任务,业绩考核”(三定一考核)的网格化监管模式。

创新监管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注重顶层设计,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配套开发移动监管APP,实时上传监管记录,促进各项监管措施落地生根。

目前,全省13个市、86个县(市、区)和963个乡镇已纳入系统运行,建立监管对象电子信息2.4万条,2015年上传督查巡查记录5.5万条、速测筛查记录11.6万条、宣传培训记录4200多条,产品速测记录65.7万批次。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风险管控中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充实检测人员,提升全省农产品质检机构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目前全省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已有80%通过机构考核和计量认证,检测人员达700多人。2015年,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共定量抽检各类农产品8万批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江苏省加强检测数据资源共享,强化检测结果应用。引入GIS和云计算技术,加强对省市县三级各类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预警研判。已基本实现了抽样信息PDA现场完成、采样点位GPS信息自动采集、各级检测数据自动上传、检测结果自动判定,不同时期、不同产品、不同地区的产品质量状况的自动分析,为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可能存在的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打下了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领域

2015年,江苏省把农业执法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的重要内容,要求安全县率先推进执法监管智慧化。

系统功能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为重点,主要包括投诉举报和督办管理、日常检查管理、质量监督抽查、案件管理等模块,目前已进入调试阶段。通过该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打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信息孤岛”,强化信用监管,解决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性检查”“人情监管”和“执法扰民”等问题,大幅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效能。同时,江苏省加快“农资溯源网”试点应用,在全省6个县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试点工作,依托“农资溯源网”,选择农资生产企业、批发商和乡镇经销商作为试点单位,配备用户追溯终端,完善农业投入品经营电子档案,有效解决农业投入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在追溯管理中

统一追溯管理标准。江苏省制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规范采集信息段、时间和追溯标识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4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自4月份全区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以来,各项活动深入开展,进展顺利,有力促进了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稳步提升。但从近期市菜篮子商品质量检测中心通报的蔬菜市场监测情况来看,部分本地蔬菜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的现象依然存在,成为当前制约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根据市农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突出整治重点,深化整治措施

各街道农业主管部门在下半年整治工作中,要按照《年区农产品(种植业)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一方面在常规动作的基础上,出重拳、用狠招,进一步深化整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方法,狠抓源头治理,力争在突出问题上有所突破。重点是强化农药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对农药生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清理检查,重点打击无证照的黑窝点,联合有关部门依法取缔违规生产的小企业。加强对农药经营单位的监管,规范农药市场秩序,逐步改变经营主体小、散、乱的现状。要以蔬菜、水果、茶叶病虫害防治用药为重点,加大农药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对于不合格的样品,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

二、切实加强执法,严惩违法行为

严格执法是农业部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保证农业产业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

一是要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的认识,整合执法资源,强化农业部门的执法能力,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

二是要认真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职能的履行情况,对于履行不到位的,要认真查找原因,抓紧整合。

三是要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对于大案要案,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挂牌督办、集中办案、联合查案等形式予以严办,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三、全面加强监管,确保消费安全

各街道农业主管部门、局属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借鉴“助奥行动”的成功经验,实行联防联控,全力抓好农产品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二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畅通农资经营主渠道,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三是完善应急机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防控力度,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对于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及时报告,积极引导舆论,坚决防治事态的扩大和蔓延,确保生产和流通秩序稳定。

第5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产品流通市场,重塑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2010年以来,国家商务部着力推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工程建设,建立市场倒逼机制,推动农产品流通发展,提高食品安全保障和市场管理水平。2010年10月,经商务部批准,无锡市正式成为首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2月,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座谈会在无锡召开,无锡作为全国首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第一个接受评估检查,并得到商务部组织的专家组的充分肯定。2012年7月,商务部对首批10个试点城市进行了中期评估,无锡在组织领导、标准执行指导下制度建设、平台和节点建设、运行和数据传输上保持全国领先,综合评价42项指标落实情况,量化评分结果,无锡和成都、杭州并列第一。

短短几年间,无锡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工程建设”领域迅速崛起。探究无锡保持全国先进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有着“感知中国”中心美誉的城市,将物联网技术充分运用到了“智慧水利”、“肉菜追溯”、“智能楼宇”等多个生活领域,让技术转化为成果,让成果走入了千家万户。

特别是在“肉菜追溯”领域,为了能对食品生产流通全程质量监控,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追查、及时控制,极大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及危害,无锡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具有经营主体管理、流通信息汇总、数据统计分析、应急事件处置、流通信息追溯等功能的肉菜流通及特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该系统在无锡数十家肉菜市场应用,实现从生产养殖到零售终端的全过程、全方位追溯,为业界提供了保障食品安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物联网技术为食品安全加了把“安全锁”

针对目前,肉类蔬菜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管理难度较大,经营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安全隐患较多等特点,无锡从流通领域入手,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流通追溯体系,提升生产经营者安全责任意识,增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在不久前无锡的“首届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中,以物联技术为基础构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的物联网应用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该项目以城市现代流通方式为基础,运用现代电子监管技术、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以物联网基础软件平台为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主要针对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种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企业和流通过程的全链条闭环监管,实现食品流通的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食品从生产加工环节到零售终端信息的正向跟踪,及从零售终端到运输环节、生产加工、产地相关信息的逆向溯源,从而实现追溯信息可查询、产品可追溯、市场可监控,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反应速度和风险控制能力。

据该项目研发公司负责人介绍,“无锡肉类蔬菜流通及特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参照《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编码规则》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感知技术要求》等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实现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追溯规程“五统一”,可与上级追溯管理平台、批零市场等流通节点无缝对接。

肉菜流通追溯系统具有“无锡特色”

作为首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无锡起步较早。但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并拥有自己的特色。无锡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后,做出了诸多创新尝试,逐渐形成了“肉菜备案中心源头管控”、“追溯系统助力市场管理”、“追溯手段为业务流转提速”的无锡特色。

无锡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概括为“167”工程,即建立1个城市管理平台、6个流通节点子系统、7个工作支撑系统,实现经营主体管理、流通信息汇总、数据统计分析、应急事件处置、信息查询服务、监控考核等功能。对上连接国家、省级追溯平台,对下连接批零市场等各流通节点。各流通节点以集成电路卡(IC卡)、无线射频识别(RIFD)技术为支撑,实现各流通节点信息实时互联互通。

建设备案中心,切实管控源头。无锡市根据市区肉菜流通实际情况,在猪肉批发市场设立“猪肉准入备案中心”,在蔬菜批发市场设立“蔬菜准入备案中心”,实施流通主体实名管理准入,全面建立经营单位和经营户的实名档案。同时制定了《无锡市市区猪肉准入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和《无锡市市区蔬菜准入备案中心管理办法》。截至到2012年10月底,已完成主体备案15463户。

制定管理办法,确保长效监管。为确保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建成后的使用,无锡对项目中涉及到的流通节点企业的管理和设施设备的维护,制定了无锡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相关管理办法,并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印发了《无锡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追溯系统为流转业务提速。以无锡市朝阳蔬菜交易批发市场为例,每天这里的蔬菜吞吐量达到近1500吨。以往采取人工登记方式,环节众多、相互隔离、信息对接存在偏差。一旦遇到问题,需要查阅众多资料,耗时耗力。追溯系统建成后,遇到问题可以快速逐级排查,立即追溯到相关责任人,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溯源秤”和“溯源小票”重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早上8点,无锡市民华女士在朝阳农贸市场罗运芝的摊位上购买了2斤青菜。付款后,溯源秤自动吐出了一张小票,上面印有条形追溯码、商品名称、交易时间、交易金额、交易总量、交易摊号、商品产地等信息。“有了溯源小票,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华女士说。

“每次打印的小票就好比是农产品的‘身份证’,记录了其从菜地和屠宰厂走到餐桌的全过程。”朝阳农贸市场经理汤建兴说,“此外,顾客还可以通过农贸市场里的终端查询机、下载手机应用程序、登录查询网站进行追溯查询。”

据介绍,“无锡肉类蔬菜流通及特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施严格的准入机制。以蔬菜为例,所有在追溯系统内进行蔬菜交易的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均需在无锡市蔬菜准入备案中心进行备案,合格者将得到一张属于自己的“交易卡”,卡中包含了持卡人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个人信息,实现交易“实名制”。

供应商日常从产地将蔬菜运到无锡蔬菜批发市场后,首先进行进场登记,通过追溯软件填写电子表格,表格中将包含本批次的蔬菜种类、重量、产地等信息。填写完成后,供应商才可以正式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供应商与零售商达成购买意向后,通过溯源秤及射频卡进行交易。该秤集成了射频识别、无线传输及数据处理等三大功能。买卖双方在溯源秤先后刷卡后,系统记录下本次交易的时间、地点、蔬菜重量和交易双方的姓名,并在零售商卡内记录交易信息。随后,溯源秤终端系统自动打包并上传到处理系统。

同时,零售商携带射频卡进入农贸市场进行销售。当消费者在摊位上购买蔬菜时,溯源秤就会根据之前传入的信息打印出溯源小票,同时将本次交易信息发往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汇总信息后将自动对整个交易环节进行复核,真正实现交易闭环。“有了溯源秤,若发生问题,可以快速知晓源头。”朝阳农贸市场摊主罗运芝说。

在数据中心,后台程序自动将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在实现蔬菜大市场交易可追溯的同时,数据中心还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模型库,为政府监管提供直观高效的辅助决策支持。

“追溯系统可以对农产品交易情况提前分析预判,为供货商控制进货数量提供参考。”无锡市朝阳蔬菜交易批发市场信息中心副主任施澜说。追溯系统让流通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消费者和零售商降低了风险,获得了实惠。对于市场监管方而言,原本庞杂的信息得到梳理,市场监管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分析显示,“无锡肉类蔬菜流通及特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流通节点和经营主体的责任控制,在建立肉菜追溯体系的农贸市场,每一斤肉、每一叶菜都有了自己的“保险单”,通过扫描购物小票上的追溯条码,就能查到农产品的产地、上级批发商和下端零售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快速逐级排查,为消费者的菜篮子加上一道“安全锁”。

第6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101-03

[作者简介]王玉霞(1978-),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互联网背景下辽宁农产品流通渠道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7lslktyb-090);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物联网背景下大连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XJLXYB003)。大连市鲜活农产品极为丰富,多种产品的供应量位居我国前列,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对鲜活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提出了新的挑战,培育和创新基于物联网的大连市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产品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遥感技术、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融合,信息交换,智能化跟踪、定位、识别、监控、管理的过程。[1]

农产品物联网是以食品安全为出发点,通过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GPS定位技术、电子产品编码技术等跟踪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使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及时了解产品相关信息,保障消费权益。

二、物联网技术在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应用

(一)生产环节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已经得到初步运用,如物联网中传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数据的储存、实时采集和远程定时报送,通过无线传感网络监测土壤含量、空气温湿度、土壤类型、降水量、气压、光照度等物理参数,为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实现大幅增产的目的。

(二)加工环节

鲜活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利用本地RFID系统对产品进行包装、编码,加工企业通过读取本地RFID系统将农产品的深加工信息增加到电子标签上,对环境要求严格、价值高的鲜活农产品使用单个RFID标签,而对价值比较低的产品标签加在包装大托盘上,单个产品使用条形码,并且配送车辆也要配备相应RFID电子标签。此外,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应用到农产品深加工设备中,计算机视觉识别系统可以运用到鲜活农产品的品质分级,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远程与智能化监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运输环节

接到运单,智能终端利用GIS、Emap等物联网系统提供的数据自动查看车辆信息,自动分拣货物,制定最优的运输方案,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每辆运输车辆都安装RFID读写器和GPS装置,实现农产品流通系统信息的实时传递,方便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实时定位,实现可视化物流。对于进出口的货物可以一次性读取多个商品信息,每次读取只需01秒,大宗货物可以短时间之内迅速完成,实现通关无障碍。

(四)仓储环节

智能化的仓储系统包括商品入库、出库、盘点、调拨、退换货等都能被远程感知与控制,还可以检测货物的位置以及周围的温度、湿度,有效地防止火灾等突l事件,在鲜活农产品的智能仓储中,主要利用RFID、条码、传感器、红外、激光、蓝牙、语音及视频等技术对产品进行识别、定位、分拣、计量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化仓储将在多个仓储中心之间达到信息互联,实现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仓储,使货品“自己”知道要到哪里去,存放在哪个位置。

(五)零售环节

物联网技术可以优化鲜活农产品零售企业的库存管理,及时补货实现零库存,及时监测运输车辆和货品的移动,提高效率。如物联网技术下可以自动识别发生移动的贴有标签的物品,及时上报系统进行处理,RFID标签涵盖了大部分的商品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大大减少了商品的损耗。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标签识别商品的生产运输等环节,甄别选择并放心购买,零售商也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消费者的收购行为进行跟踪回访,提出整改建议,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大连市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主要模式

大连市鲜活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流通主体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批发零售市场主导型、农协/合作社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三大类营销渠道。

(一)批发零售市场主导型

大连市大部分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零售市场进行销售,这种营销渠道是农户将农产品直接运进零售集贸市场销售,或者通过批发商进行销售,主要满足大连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大连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四个,包括双兴综合批发市场、三星果菜批发市场、机场前果菜批发市场和南关岭果菜批发市场,数量与规模有待创新。

(二)农协/合作社主导型

近年来,大连市农民合作社发展不断壮大,依托特色项目和优势产业,形成“农户+经纪人+销售”为一体的供销专业合作社营销模式。截至2015年,农民合作社已达到2700多个,其中大连宇泽果品专业合作社、瓦房店市万领果品专业合作社、大连和玉果业专业合作社、大连鸿炜果菜专业合作社、大连小南果蔬专业合作社被评为2015年辽宁省省级重点示范社。大连农民合作社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三)龙头企业主导型

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供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以一定规模和品牌知名度的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或批发零售企业)为载体,采取“农户+基地+企业”的营销模式,经营一般为品牌产品,直接供应大超市或出口。大连现有的农产品品牌除“獐子岛”、“咯咯哒”等少数品牌知名度较高,其余品牌多为区域品牌,个性不鲜明、附加值不高。

四、基于物联网的大连市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

(一)鲜活农产品智慧供销网络构建

首先,智慧供销网络构建高度依赖物联网系统初始化的状态,所以在物联网营销渠道构建的初期,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应该构建和谐的有利于鲜活农产品智慧供销网络构建的基础网络和监管系统,这类政府主导型智慧营销渠道构建将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其次,广大农民应积极发展联合合作社建设,将互联网、物联网、物流信息网进行有效连接与整合,使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实现共享。再次,将农户、农业合作社、承运商、供销商有机的联合起来,建立大型供销网点,构建智慧供销网络体系,及时反馈销售行情,使各大供销主体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跟踪市场动态,抵御市场风险。

(二)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

对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生a、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产生的“大数据”运用到物联网平台,发挥信息共享、创造更多价值(见图1)。[2]

首先,从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第一个环节出发――农户进行数据采集,把农产品生产、加工、农药监测、质量情况、土壤情况、农户相关信息录入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数据实时更新,为营销渠道的其他环节提供指导。其次,鲜活农产品中间商对生产、物流、需求等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将数据信息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终端进行,及时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再次,构建消费者监测终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根据电子产品编码可以了解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相关信息,保证高质量农产品销售无障碍,同时批发商、零售商应该建立商品质量安全监测对比系统,消费者通过网络可以清晰掌握要选择的商品信息,做到放心购买。

(三)鲜活农产品安全检测系统构建

农业与农产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国内外经常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醒学者专家应该重视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营销渠道环节的思考,所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鲜活农产品的安全进行检测至关重要。物联网系统通过智能化的食品安全测试仪、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对鲜活农产品各个环节的安全系数进行检查,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到食品安全溯源公用服务平台,各级承运商和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关于农产品原材料、生产日期等信息,做到责任到位,安全意识贯穿始终。食品安全溯源公用服务平台包括食品安全溯源、内外信息、预警与应急处理、数据访问安全控制、统计报表和数据挖掘、企业信用评级、趋势预测分析、设备接入管理等。[3]用户可以通过查询机、手机、PC等多种客户端进行查询,该系统很好的连接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保障消费权益。

(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构建

大连市鲜活农产品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市场规模小等原因,导致其营销渠道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农户及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建立鲜活农产品智慧绿色物流信息网络,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流程如下:将鲜活农产品名称、类别、产地、日期等信息写入电子标签,置于产品表层或内部;在流通过程中,附带标签的产品受内部或外部能源作用,将信息通过天线传输于阅读器,阅读器经过解读把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通过网络计算机把信息传输给物联网系统,实现实时更新;最后通过与网络连接的识别系统或打印设备,及时为用户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黎h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1-9.

第7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产地环境生态化 生产管理标准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对于成都市而言,这两项内容得以很好开展的前提是有了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和属地责任的严格落实。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国军告诉记者,成都市在落实属地责任上表现突出。成都市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责任要求,健全了组织领导机制,落实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的领导责任体系,全面梳理监管重点,依法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主体和要求,层层建立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并严格落实。

近年来,成都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成都市健全绿色生产机制,推动产地环境生态化。首先,成都市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改良项目,在蒲江县整县试点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土壤质量,夯实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2015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8.9万亩,累计建成405.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8%。其次,成都市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制定成都市到2020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全面提升源头控制能力。第三,成都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推广“畜―沼―菜(果)”、稻田养鱼、林下养殖等多种形式的种养循环模式,大力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益微生物群,大力推进减药控害,实现畜禽废弃物基本利用和土壤培肥 “双赢”。

在推动生产管理标准化方面,成都市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成都市规划建设“10+7+3”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带),即10个10万亩以上规模的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7个3万亩以上规模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范建设。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规模基地内建设标准化种植园或养殖场,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支持大邑县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其次,开展质量安全认证。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数达到1223个,绿色有机农业基地超过5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536.8万亩。第三,加强品牌创建。坚持以品牌促安全,加快培育以“天府源”为代表的成都市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全市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7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32个。金堂县建成蔬菜水果标准园7个、部省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个、部级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

完善投入品供应系统 推动溯源管理信息化

成都市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在农资供应中的主渠道作用,在龙泉驿、郫县等区(市)县创新探索建立集农资供给、农技服务、农资质量监督为一体的农资统一配送网络体系,确保农业投入品“进货有渠道、品质有保障、来源可追溯”。目前,全市共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14个、农资放心店1354个、庄稼医院452个。

金堂县建有自己的农资监管系统。在一家农资放心店,记者看到农药包装袋上贴着金堂县农村发展局监制的金堂农资二维码。通过扫描,记者的手机上立马显示出农药的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生产日期、责任人、采购信息和农资店的备案信息等具体内容。金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周光顺说,金堂县每种农药包装盒上都设有二维码。做了10年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周光顺接着说,农资系统提高了执法监管工作的效率,以前,执法工作量很大。他举例说明。2002年,当地监管呋喃丹、氧乐果等农药,花了至少5年的时间才把市面上的农药清理完成。现在通过该系统只需用1-2天时间,就可以全部清理完成。

2012年12月,金堂县投入240万元投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系统,将县域内主要农产品生产主体、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纳入追溯系统管理,支持和鼓励农资放心店、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追溯信息录入工作。全县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环节配套使用二维追溯标签,确保了投入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目前已对150家农资经营主体、111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可追溯管理。都江堰市也建立了农产品监管系统,其中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溯源信息采集系统和农业执法系统等内容。

据了解,成都市农业和食药监部门把实施食品溯源管理作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的基本要求,以猪肉、蔬菜产品为重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从产地生产到市场流通、终端消费全程覆盖的食品流通溯源电子商务平台。监管部门通过平台提供的产地生产、检验检测、物流信息等数据,能够精确掌握生产及流通环节产品流向和变化,保障整个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可控。

加强基层监管 建立专职监管员队伍

目前,成都全市14个二、三圈层区(市)县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办公室),在146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增挂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牌子并各落实2名专职技术服务人员;乡镇政府(涉农街办)全部确定了监管机构,安排了两名以上专兼职监管员,村(涉农社区)配备1名协管员。

成都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市投资1930万元在村一级建立检测室、溯源室和监管室,约1000多个点。村级监管方面,成都市采取市里解决设备(费用大概为每村25000元),县上提供试验台桌,村委会出房子(由每个村村委会统一建房子)的方式。

为健全基层工作体系,金堂县勇于创新,正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试点成立专职监管员队伍。金堂县农林局执法大队大队长易健说,金堂县初步确定了97个村级监管员,负责全县221个涉农村,平均一个人负责两个村。专职监管员的主要职责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植物保护,动物防疫,投入品管理和生产环节监管等。为了保证专职监管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工作能力,金堂县通过第三方劳务机构,组织对所有专职人员进行培训、筛选和管理。除此之外,监管员还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一是年龄必须在18-50周岁,二是有一定完成工作的能力,比如懂电脑、能做防疫等工作。三是要求监管员最好是所负责村子的常住居民,这样可以保证监管员对当地情况的足够了解。

易健说,目前,已经有很多人报名专职监管员,报名人数一个村原则上不超过4个人。培训后再最终选择一个最佳人选。专职监管员将代替原来的协管员。与以前的协管员相比,专职监管员更有利于基层监管工作的开展。第一,监管员必须是专职的,而不是身兼数职,可以一心一意做监管工作。第二,专职监管员的待遇是以前协管员的很多倍,预计每个人年收入为35000-40000元。据了解,金堂县仅这项工作的投入大概一年就有430余万元,而其中主要是人员费用。为探索专职监管员的工作效果,如今金堂县福兴镇圆觉寺村村民孔祥凤作为第一个专职监管员,已经开始了他的工作。在实践和推进的过程中,这项工作还需慢慢探索和不断完善。

金堂县官仓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办公楼的院墙上,张贴着有关农产品病虫害的名称、危害和防治措施等内容。展示厅内有各种农业技术资料和样品展示区。服务站实行常年检测制,坚持生产过程抽检和售前普检相结合,每月完成农残抽样检测600个,其中每村检测不少于20个。服务站的工作对于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服务站也面临着自己的困难。服务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展工作中,他们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是经费高,包括样品费、药品费、试剂、交通费等。二是人才难留。检测设备都准备了,但缺乏技术力量,待遇低,留不住人。

在采访成都市农委副主任高国军的过程中,他也表示,如今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待遇不高或职业危害等原因,这份工作很难留住人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这也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完善检测体系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目前成都全市例行监测已覆盖蔬菜、水果、食用菌、肉类、茶叶、生鲜牛乳、禽蛋等7大类主要农产品,监测批次达3500批次;监督抽检实现对“三品一标”认证基地和产品全覆盖,年度监测批次达2000批次。此外,成都市还大力推进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项目建设。目前,全市14个二、三圈层区(市)县已有12个区(市)县纳入农业部项目建设。其中,崇州、彭州、邛崃、金堂、都江堰市和郫县等6个市(县)的县级检测中心已获认证并开展工作。

陈绪洲是都江堰市检测中心的一名普通快速检测员。7月14日早上8点半,陈绪洲像往常一样,前往聚源镇农贸市场采样。当天早上,他要采集空心菜、小青椒、四季豆、马铃薯四个样品,每种蔬菜采集1公斤。他告诉记者,主要检测有机磷类、氨基甲酸脂两大类农药残留。半小时后结果便会出来。只要蔬菜的抑制率≤50%就算合格。结果显示,数值最大的是空心菜,抑制率为44.3%,但也在合理范围内。陈绪洲每天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他不单每天去农贸市场采样,每周还要去一次基地采样,一年要检测完成1000个样品的检测。

都江堰市检测中心一共有工作人员9名,包括2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和3个大专生。2008年灾后重建,面积为1400平方米。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实验室各项功能设备都是很完备的,蔬菜检测的每一个功能步骤都有专门实验室。现场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正在做农药残留检测,每一个蔬菜样品都有编号。副站长吴h霖告诉记者,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进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针对不同季节,安排风险评估的内容,比如草莓成熟的季节,就会专门去主产乡镇,对草莓进行检测。今年9-10月猕猴桃成熟季节将对猕猴桃进行检测。

2001年,成都市开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

2002年,建立县级监管和检测站。

2008年,建设乡镇综合服务站,规范化检测机构,配备检测设备。

2013年,启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创建,网格化体系形成。

第8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一、工作原则和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边整顿、边规范、边提高,着力解决食品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通过整治,使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

二、工作重点

农业投入品、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农村食品市场和集体食堂是今年我县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四项重点,按照职能分工,分别由县农业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和县卫生局负责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任务与措施

(一)以农业投入品整治为重点,加强种植养殖环节监管

1.开展农业投入品整治。一是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品种、数量、产品来源及销售状况等进行普查和登记,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档案,摸清本地及外埠农业投入品的销售状况,依法查处无证照生产经营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督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示范园区等种植养殖企业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采购、使用记录制度,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兽药。三是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开展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严厉打击使用或添加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四是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建立一批经营规范、质量可靠的农资放心店,同时强化服务指导,提高农民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水平。

2.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健全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的培训、示范和推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等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企业、农民标准化意识。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推进优质农产品认证,推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

3.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为切入点,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管理,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档案,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保护和管理,有效控制和防止外来污染。

(二)以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整治为重点,加强生产加工环节监管

1.深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整治。一是在摸清底数,落实质量安全承诺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集中整治,严厉查处违规生产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二是加大帮扶和引导力度,积极推动小作坊联营发展,有效促进整体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三是积极探索,创新食品监管模式,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2.依法查处食品生产黑窝点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违法行为。一是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企业原辅材料采购和使用档案,全面掌握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的基本情况,摸清食品添加剂的来源,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二是以农村和城乡接合部为重点区域,以米面制品、豆制品、肉制品、蜜饯等为重点品种,坚决打击在食品中使用非食用原料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三是依法查处食品生产黑窝点,及时排除隐患,有效遏制严重食品违法案件的发生。

3.进一步完善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开展糕点等新增加的食品生产许可工作,查处大米、茶叶等28类食品的无证生产行为。加快实施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严禁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回收食品作为生产原料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处理回收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监督企业回收食品的登记和销毁情况。

(三)以农村食品市场整治为重点,加强流通环节监管

1.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治。认真组织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狠抓旅游景区景点、车站等重点场所的整治,加大对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杂店、小摊点的监管力度,下大力气解决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食品,经销病死畜禽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以及利用农村作掩护印制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问题。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违法行为,严格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同时,坚持整顿与强化日常监管相结合,大力强化农村食品质量监管和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引导经营者健全自律机制。

2.继续推行市场食品准入管理。不断规范市场开办主体和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特别是提高农村食品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实施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退市和质量承诺制度,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销售关,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推进管理关口前移,严厉查处销售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符合要求以及《食品卫生法》第九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等违法行为。

3.推进农村现代食品流通网络建设。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市场建设,发挥引导和示范带头作用;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鼓励名优食品在农村市场流通。

(四)以集体食堂整治为重点,加强消费环节监管

1.开展集体食堂整治。一是按照《餐饮业和集体配餐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对辖区内集体食堂进行摸底调查,对集体食堂的名称、地址、面积、联系电话、主要负责人、从业人员、就餐人数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建档。二是加强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管理,督促各集体食堂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卫生管理责任人。三是加强卫生知识培训,增强食堂负责人和从业人员食物中毒防范意识。

2.推进对餐饮企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在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强化索证索票、进货验收,加大对使用原料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采购和使用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符合要求以及《食品卫生法》第九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等违法行为,改进对学校、社区、建筑工地、农家乐旅游点餐饮和小餐馆的卫生监管。严格餐饮业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审查发证和按期年检,开展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四、工作要求

(一)抓紧建立健全镇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

首先,镇级政府对本镇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定期评估分析本地的食品安全状况,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订相应监控措施,把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分解,做到任务明确,措施到位,责权一致。支持监管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其次,有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监管链,实现无缝监管。第三,明确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要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二)完善信息制度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

配合上级政府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培训演练,逐步完善县级演练模式,组织观看有关宣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资料等,让相关人员都熟悉应急处置的响应和运行程序,形成实战能力。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和案件查处工作,及时事故有关信息,引导舆论,消除事故影响。

(四)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彻底查办大案要案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要通过严厉查处一批涉案金额大、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狠狠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向公众展示党和政府维护食品安全、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

(五)加强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第9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范文

1.加强监管体系队伍建设

1.1全面落实监管责任 全面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农业部门负监管责任,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层层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

1.2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切实加大力度,支持推动市(州)、县(市、区)农业部门设立行政监管科(室、办),依法承担和履行本地区、本行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进一步协调编办,确保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合法化,使监管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到乡(镇)、村。

1.3提升乡镇监管能力 落实监管服务职能,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业务指导。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工作手段,推动乡镇监管机构尽快启动速测工作,开展监管工作。

2.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2.1深入开展蔬菜农残超标专项整治 重点加强禁限用高毒农药监管,规范农药使用行为。加强日常督导巡查,组织基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重点对 “三品一标”产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检查和巡查,每个生产经营单位每年巡查不低于2次,并有详细记录的巡查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蔬菜生产和消费安全。通过检验检测、监督检查等多种途径,全面组织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及时消除问题隐患,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2.2加强部门协作 与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完善信息通报、案件移交、应急处置等制度机制,有效形成监管合力。

3.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

3.1开展农业标准化制(修)定 在全省标准化战略统领下,积极协调农业部及省质监、卫生部门,结合我省农业发展实际,围绕主导产业,组织相关农业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及企业开展农业标准制(修)定工作,完善充实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实施和推广力度。

3.2开展农业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 认真实施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整建制创建项目,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配合省质监局,抓好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活动,探索推进标准化的模式。

3.3稳步发展“三品一标” 注重发展质量,全面强化证后监管,逐步完善退出机制,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切实维护好“三品一标”品牌信誉。提高“三品一标”认证准入门槛,完善认证制度。力争全年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00个。

4.强化农产品监测

4.1制定总体监测方案 严格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要求,结合各地工作实际,科学制定总体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4.2开展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 做好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和区域风险监测。全年开展蔬菜、水果省级例行监测4次,食用菌例行监测2次,做好棚膜蔬菜、露地蔬菜、秋菜等专项监测;做好人参、粮食和农产品包装物污染状况质量安全普查和风险排查,有针对性的开展监督抽查,省级定量检测农产品样本5000个以上,全省基层定性检测农产品样品5万个以上。

4.3实行检打联动 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发现高毒禁用农药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溯源核查,排查风险隐患,并向属地农业部门通报。依据监督抽查结果,依法查处问题产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

5.推进质检体系建设

5.1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按照农业部要求,在省发改委的统一部署下,抓紧实施“质检体系二期规划”,确保建设质量。组织已批复的项目单位开展项目建设,组织好新项目的申报工作。凡已投资的在建项目,要加快实施进度,必须按期竣工验收。督促质检机构尤其是县级质检站尽快实现职能、人员和运行经费“三到位”,全面强化运行管理。按照世行办部署,加快推进世行贷款市州级质检中心建设项目实施进度。

5.2开展县级质检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试点工作 组织已建成并资质认定条件比较成熟的县级质检站,尽快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机构考核。先行选择3~5家县级质检机构开展认定试点工作,取得资质后,尽快开展区域内检测工作,并承担上级下达的相应检测任务。

5.3抓好质检机构人员大比武活动 根据农业部要求,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岗位练兵,参加国家组织的比武活动。

6.抓好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

6.1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配合我省2个农业部风险评估实验室,按照农业部的整体部署,开展相关产品的风险评估工作。积极争取省农产品包装材料监测中心纳入农业部第二批风险评估实验室。

6.2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报告制度,规范信息,加强舆情监控,依法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召开北方7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作会议。

6.3规范风险隐患处置程序 制定《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隐患情况通报督办办法》,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及时处置风险隐患问题。

7.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

做好监管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根据农业部要求,开展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按国家认定标准,选好试点县,并组织实施。

8.积极主动配合抓好世行项目

继续做好项目实施。全面加强对世行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积极主动做好配合服务工作,组织省级项目实施单位、各市(州)及项目实施县开展相关世行项目实施工作,推进省级世行项目有序开展。

9.广泛开展宣传培训

9.1抓好培训工作 广泛开展监管人员、检测人员、标准制定人员、标准化技术推广人员培训,重点加强乡镇基层监管人员法律法规与专业知识培训,全面提升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