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选择。问题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学生经历数学实践与思维活动的载体。问题的选择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并愿意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调查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加以实践。三是具有一定的数学内涵,体现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数学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二、创设情境,提供研究材料与探究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和教材的进度,在研究材料特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定准研究点,根据研究内容,创设情境,提供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数学道理有关的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材料,使易于学生操作,让学生放手实践。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分别给每组提供三套实验材料。第一套: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第二套:圆锥的底和高分别大于圆柱的底和高;第三套:圆锥的底和高分别小于圆柱的底和高的圆柱与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这一相对严密的思维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或大于或小于圆柱的体积。在这一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选择材料、运用材料,也学会了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空间,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教师在提供实践活动材料时,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二是提供的材料要能够全面揭示数学的本质;三是要根据不同的探究思路提供不同的材料。这样,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自主探索、发现,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焕发主体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教师需要激励他们,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在组织活动时,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实验活动方案。例如,李老师带25名同学去游乐场,售票处规定成人票20元,学生票15元,团体券10元(10人以上算团体),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无论是哪种方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自己尝试探究完成的。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后获得的不仅是最佳方案,还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注重过程体验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本身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别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活动,要特别注重活动过程的展开,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只有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过程生发体验,过程激发灵感,过程引发创新。比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围一围、量一量等活动,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收获。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五、重视合作交流
学生在经历实践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自然会形成对问题解决或活动过程的独特认识和体验,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因而要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分享学生群体的智慧。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总结、反思和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体会。然后小组内展开互评,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根据自己平时指导的情况,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知识技能、任务完成情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开展下一轮活动的动力。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探索、发现,进行独具个性化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敬明,《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发展》,《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年12期
2.周红俊,《在实践中学数学》,《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2期
3.葛礼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初探》,《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21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知识不可能都在课堂上得到,许多能力不可能都在学校中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实践体验的途径学习、培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其实质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综合性学习。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实践和研究,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并获得活动体验的学习活动。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和研究形式,是深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保障。
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模式,即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目前,各校的课程开设已呈常态化,虽然每周都有课时安排,但在内容上却呈现出学科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变成主要学科的辅导课;二是教学方式陈旧,仍然以学科教学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三是过于注重安全,基本不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或流于形式;四是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过于单一。虽然经历了若干主题活动,但由于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始终在重复某一种类型的活动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征。
任何课程都具有特定的课程形式和内容。课程内容是由课程的性质决定的,而课程形式反映了课程内容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需要以整合的理念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要想处理好课程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首先必须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存在的形式,另一种是课程活动的形式。
既然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就让他们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活动形式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一次,我看到班上几个学生穿了广告衫,突发灵感,跟学生举办了一次“广告与我们的生活”主题研究实践活动。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参与。他们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了广告的起源、种类、形式等。二是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学生收集各类文字、视频广告时,我让他们自己去加以分类、比较,同时要让他们明白,在这个过程中,要想收集的材料更全面、更丰富,就必须学会合作。这个过程也是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总结,防止浅尝辄止。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经历活动主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制订、搜集与处理信息、进入实际活动情景、进行总结与交流,不可越俎代庖,出现灌输式教学现象。确定了研究子课题后,学生们绝大多数都能深入街头巷尾,留心各种媒体,学到了很多实在而有创意的广告词的创作方法。
活动组织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个人独立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班级合作活动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活动的方式、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等。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性;成果展示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31-02
成果展示是每个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探究的R报、显示阶段,是学生综合素养展示的平台。它是学生实践活动作品展示与小结的环节,是师生探究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是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契机,更是下一阶段实践探究、延伸的起点。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质量,体现它的价值与意义呢?
一、关注主题,展示探究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自学生生活,基于学生兴趣,是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方式进行探究,收获知识与技能,提高实践综合素养的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为活动主题不同,学生探究的目标不同,相应的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收获也不同。成果展示环节的第一步,不仅要呈现活动主题,还要展示该主题达到的具体目标,明确活动具体要求与方向。例如,在进行“家乡小吃――馄饨”成果展示时,教师呈现主题后,给全体师生展示了自己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1. 活动总目标
(1)要通过活动对馄饨的历史文化、品种、质量、营养、制作、销售等有更全面的了解。(2)要通过实践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
2. 过程和方法
(1)要通过小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2)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采访、调查、交流、分析、汇总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探究成果的成就感、喜悦感,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2)要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生活以及江南水乡馄饨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本次活动目标以馄饨的文化内涵为核心,将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与操作具体化,细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实践目标:目标1体现的是探究内容与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具体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实施方向;目标2体现的是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方向与预设的基本活动形式、操作方法、能力培养,为具体的实践活动规划了操作过程;目标3体现的是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等活动激发探求热情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人生观的培养。这样的目标定位,不仅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还能让大家在成果展示中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与内容。
二、关注过程,展示探究历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强调学生在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收获经历与体验。成果展示环节处于主题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回顾阶段,要用多样的方式与途径展示该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收获,让学生在实践展示中回顾、反思。
1. 小组实践,合作探究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是在组长带领下,充分发挥组员特长与技能,通过全组成员共同合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是学生探究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各组不同子课题的探究活动。例如,在“快乐农耕――我和萝卜”主题活动中,有小组的子课题是“关于萝卜食品的研究”。在全组成员对萝卜食品的调查、汇总之后,选择了大家感兴趣的萝卜丝饼进行重点探究。有了探究的对象,小组实践活动开始了:(1)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并制定活动计划。(2)按照计划组内行动:上网了解萝卜丝饼的种类与制作知识,搜集并汇总资料。(3)交流、汇总活动材料,了解萝卜丝饼的制作要领与材料。(4)组内学做萝卜丝饼。(5)班级展示:制作萝卜丝饼。
整个小组活动的展示环节给大家呈现了小组探究的活动准备、实施步骤、探究方法、活动成果,让大家具体、清楚地了解到小组在进行小课题探究时的活动进展与探究状况。小组成员也会在自己的展示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快乐,因为他们展示的不仅是活动,更是自己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知识、提高生活技能的自豪感。
2. 集体实践,补充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以小组探究为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探究过程中,总会有新问题、新话题生成,学生探究的小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如在进行“小汤圆,大世界”主题活动时,在前期小组活动中,大家对汤圆的文化、品种、营养、销售、制作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中期交流活动后,大家对汤圆的制作有了兴趣,都想试着做一做,甚至想做出创意汤圆、推广创意汤圆。在大家的建议下,本次实践活动由原来的小组探究形式转换为集体探究,重点了解汤圆的制作、学做创意汤圆。接下来,全体学生自我规划“汤圆制作”的活动计划。有的进入店家实地考察,有的上网了解创意制作的知识,有的请教家人,一起试做……在有了收获后,大家在班级展示、交流,收获更多创意制作的知识与技巧。
这样的集体实践来自学生探究推进后新话题的生成,它是每个学生都想了解、尝试的,体现了大家的探究意愿。这样的话题来自学生的需求,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更为学生探究活动开辟了新的空间与领域。
3. 个性实践,特色探究
在具体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在小组、集体实践的探究活动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在探究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满现状,希望继续探究,了解更多。在“小汤圆,大世界”的集体探究活动中,当大家尝试学做了创意汤圆后,有学生对汤圆的原材料――米粉产生了兴趣。于是,有的学生进一步实践:了解米粉。他们去米粉加工厂观察实践,了解机器磨粉,甚至网购石磨,亲自动手磨粉,对比米粉颗粒的粗细与汤圆口感的关系……正因为有了学生的个性实践,大家对汤圆的原材料――米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不同米粉做成的汤圆质量有了认识与区别。这样的个性活动给主题探究带来了新知识,突显了探究特色,为创意汤圆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知识,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成果展示就要关注主题探究的整个过程,记录小组探究、集体探究、个性实践的所有环节,让大家具体了解整个主题探究的历程,学会探究、反思探究,这样才能提升主题探究活动的质量。
三、关注形式,展示探究方法
学生在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过程中,在主题的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获取了丰富的信息资料。那么如何有效地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主题特点,选择恰当的展示方法,有效地呈现实践探究的成果。
1. 资料展示法
将主题探究活动中不同探究阶段的所有资料按照探究步骤有序地展示。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虽然每个活动的主题不同,但是每个活动的探究步骤基本相同:选择主题制定计划实践探究活动记录体验收获。因此,在每个主题实践活动中,可以将各组的计划表、统计表、调查表、采访记录表、信息搜集表、信息汇总表、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小组评价表、活动日记、手抄报、活动照片等装订成册,展示小组探究的具体过程。
2. 动态展示法
将小组或班级结合主题进行实践探究的活动过程用动感的方式全程展示,如PPT、录像展示。如有的小组在进行“快乐农耕――我和向日葵”的主题探究时,他们准备种植向日葵,并分三个阶段进行活动。(1)准备阶段:分组,确定组长;上网了解向日葵的品种,确定品种并购买种子;聘请种植能手,学习种植常识。(2)实践阶段:分组探究,学习播种;了解田间管理、维护,学习浇水、施肥、除草、捉虫;观察向日葵的生长、记录成长。(3)延伸阶段:了解向日葵籽的结构、营养、用途等知识;学习做葵花籽食品;分享葵花籽食品;撰写活动日记。在小组成果展示的时候就可以将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用PPT进行展示。这样的方式不仅展示了整个活动探究的过程,更以照片、录像等展示了活动的场面,一目了然。
3. 个性展示法
组内代表现场展示作品制作、探究活动等。如在“了解萝卜食品”的探究活动中,在了解了萝卜丝饼的制作成果展示环节,就由组内代表一边解说探究活动的情况,一边动手现场制做萝卜丝饼。这样的成果展示让大家在了解活动情况的同时,亲眼目睹实践探究的结果形成过程,很有吸引力。
成果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展示探究活动历程的同时也给了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在具体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主题的特点、学生的特长,有目的地选择适合的成果展示方式,尽量达到资料的最大化利用。
四、关注反思,展示探究深度
成果展示呈现的是学生围绕主题开展的整个探究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纵观系列活动,关注细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评价,努力提升探究活动的实效。在具体的反思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思目标达成,了解活动探究的方向,分析活动情况,判断探究结果与深度。二是反思活动设计合理性,分析活动组织与探究的序列,有效推进实践探究进度。三是反思活动方法的选择,学会深入活动、了解活动需求,灵活选取适合的探究方式。四是反思展示方式,结合主题探究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特长,关注活动分配合理性。五是反思评价方法,关注多项评比,找寻探究发展空间,提升活动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因此,反思也就成了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成果展示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整个主题探究活动,从每个细节去评价、反思,努力改进探究活动,提升实践探究的质量与深度。
五、关注延伸,展示探究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生成性,一个活动的结束可能还会生成新的话题、新的主题,成果展示的目的不是给前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画上句号,而是在汇总、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探究新话题的激情,激励探究。如在“了解萝卜食品”的成果展示中,有的班级展示了腌萝卜的制作与分享。但是,学生们在展示结束后并没有马上结束探究活动,而是提出了他们的疑惑:人们都说腌制食品有致癌物质,那么我们制作的腌萝卜安全吗?适合所有人食用吗?我们还是很疑惑。这样的提问体现的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新发现、新思考,在学生对实践活动“意犹未尽”时,教师要创造时机,让学生以本次成果展示为新的起点,带领学生对生成的主题进行二度开发与探究。
六、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关注学生过程性体验的课程,大家在关注活动过程的同时也要兼顾结果。要通过成果展示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关注目标展示、过程呈现、方式选择、反思推进、拓展延伸等环节,组织学生通过回顾、交流、总结、反思梳理自己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新建.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感受体验 开拓视野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它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展视野。如何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由厌学变乐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国家教育部在2009年初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新大纲中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是: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材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占了15%,可见它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因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信心,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课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担负着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如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是中职语文教师的任务。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途径
1、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势 努力创设美好情境
实践活动离不开现实生活,为了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调动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多媒体可以运用音乐、绘画、、视频等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可以把语文实践活动中枯燥的语文知识转变成立体、生动的形象,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资源,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和审美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生视野。如上《认识自我》活动课时,在展示自我的环节,爱画画的学生通过多媒体把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示出来,让同学一起分享;在畅想“未来的我”环节,通过多媒体将美妙的音乐,励志的歌词,哲理的语言一起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2、通过多种渠道 拓展学习内容
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通过图书馆、网络技术,可以使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紧密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我在教学时往往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文本、网上搜索等拓展性活动。如在上《保护水资源》这一课时,让学生上网调查中国江湖水资源,搜集整理资料,课上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因为准备工作充分,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
3、开辟新颖的实践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上《认识自我》实践活动课时,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首先由各组推选表现最佳的组员进行“真情告白”,几名同学声情并茂、形式多样的个人展示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激起他们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接下来安排“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活动,即课前让每个人写出其他同学的特征,课上随机抽出来念,由大家猜写的是谁,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大家的参与热情,另一反面也让学生从他人眼中认识自己。小组同学间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评互评,进一步全面地认识自己。
如在上《感受职业生活》时,邀请学校优秀毕业生讲述自己的从业经历,让学生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根据问题共同讨论,这种新颖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职业生活的了解和感受。
刚进校的新生,对于中职校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更不用说专业的了解。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综合实践课“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时,就采用访问专业教师的形式,将活动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拟写访问提纲,第二小组负责编制问卷调查表,第三小组负责具体的访问卷,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引导。通过这一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培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合理地评价学生 让学生感受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肯学,但不一定要学会,而且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分为这样几种形式:1.组员自评: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2.组内互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说出优缺点,推选出最好的作品参加全班交流。3.教师评价:采取口头评价、评语激励的形式,关注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的能力。评价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鼓励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和被关注的快乐。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效果
1.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
活动课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学生养成了恰当运用语言工具表达的好习惯。活动课创设了一个又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使学生逐渐消除心理压力,由不敢说――看别人说――自己大胆说,自信、个性地展示自我,让老师欣喜地看到了教学效果。通过活动课,学生能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初步掌握了在不同交际的场合得体地交流的技巧和方法。
2.语文综合实践课夯实了学生的写作基本功
通过语文活动课的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扎实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开阔,中心明确,选材比较得当,结构完整,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基本掌握了不同文种的格式和写法,能运用恰当的语言来写规范的应用文。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初步掌握了对照比较、问题讨论的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
4. 语文综合实践课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加深和拓宽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5.语文综合实践课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合作的活动方式,正确认识了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的关系,体会到了“我”和团队(他人、社会)相依相存的关系。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门新的课程,有着新的理念和新的操作,为了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求。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达到“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因此建构好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要整合好教学资源。
一、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资源
在《大纲》中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描述:“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这些描述强调了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资源应该来源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有自身的专业背景。因此我们可以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归纳为“生活化”和“职业化”两大特点。
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产品推介》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实战操练之前,通过网络搜索等方式选定了两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其一是一段汽车广告。在时长5分25秒的视频中,主讲人运用熟练的推介语言,利用数据模型,试验测试结果等直观材料向观众介绍了汽车各项特征。其二是一则手机广告。该广告是以PPT为载体,通过图片、文字和数据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优越性。
教学材料的选择需要适应教学目标。《产品推介》要求学生学会有效地展示和推介产品的方法和技巧。视频广告的观摩和解析有利于学生对推介语言形成直观感受。产品PPT的解读则是帮助学生梳理产品推介的思路:作为一名推介员该向消费者介绍哪些产品特性,该从哪些特点上激发消费者购买的意愿。通过这两个来源于生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初步认识推介的方法和技巧。
二、有效整合教材内容
教师们经常会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交流与表达”这两个部分知识点零碎分散而犯难。其实与职业语言能力相关的内容都有一定内在联系。以《产品推介》为例:一个成功的产品推介,需要有对产品详细解说的产品说明书;推介的目标是让消费者熟知产品并形成购买意愿,因此需要撰写广告词;在推介过程中会遇到消费者的质疑提问,这时就需要推介者进行答询――说明书、广告词和答询恰好就是本单元“交流与表达”中涉及的内容。因此在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该跳出课题字眼的束缚,将目光放在整个职业化语言训练的体系中。
在执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产品推介》时,笔者将这部分内容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题为“推介要素知多少”。通过对两则广告的解析,将“说明书撰写”、“广告词撰写”和“答询”的基本知识进行梳理。第二课时为“模拟产品推介会”。学生被分为三个产品推介小组,选择他们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一件产品进行推介。每一小组进行5分钟以内的产品推介,其他小组作为消费者,对产品推介环节进行打分并向推介者提问,既答询环节,时长为10分钟。知而后行,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将产品推介与答询熔于一炉,学生在两课时内经历着组织者、推介者和消费者等角色变化,也从不同角色的视角了解到产品推介和答询特征。
三、语文课还是职业课
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已经摆脱了应试的指挥棒,中职语文学习理应与生活、职业有更亲密的契合度。但也由此,不少语文老师抱怨中职语文更多为职业服务,少了语文的味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但学生很忙,教师却很“盲”――语文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吗?
以《产品推介》一课为例,教材给出的活动目的有三个:1.通过选择和推介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创新素养。2.学习有效地展示和推介产品的方法和技巧。3.进一步提高筛选与整合信息、答询、写作说明书和广告词的能力。通过这三个活动目的我们可以发现“职业化的语言表达”是这一课语文训练的重点。由此我们应该端正这样一个态度:并非只有品读欣赏语段才是语文味。在职业环境中准确恰当的使用母语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执教的第二课时“模拟推介会”中笔者就较为注重学生语言的训练。
以其中推介学生护眼台灯小组为例。该组同学在课前已经做好了分工:美工组设计产品海报、市场调研组根据收集来的数据制作产品说明ppt;推介解说人一名;答询人员一名。
推介环节:
推介主讲人根据PPT推介产品“小儿郎”牌学生护眼台灯。小组工作人员分发小组绘制的产品海报。上面明显有“护眼”、“环保”、“安全”等字样,还有一句广告词“小儿郎护眼灯点亮光明未来”。
答询环节:
由答询人员根据现场消费者的随机提问进行回答。主要问题记录如下:这款台灯的护眼原理是什么?售后服务是怎样的?同类产品中价格比贵公司更优惠的产品有很多,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选择贵公司的台灯?
从两个环节来看,推介环节中学生提炼出了产品的优势,并将这些优势强化在产品海报中。该小组为产品设计的广告语:“小儿郎护眼灯点亮光明未来”,将“读书”、“护眼”“光明”和“未来”四个关键词进行组合。“读书”能带来“光明”的“未来”;“护眼”才能看到“光明”的“未来”――由此凸显护眼灯的重要性。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筛选、整合、提炼语言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二环节答询中充当答询者的同学可以脱离文字稿,对随即出现的问题对答如流,在面对一些刁难性的问题如“贵公司台灯如此便宜会不会材料比较低劣?”时表现出沉稳镇定的态度。逻辑清晰,冷静处理紧急问题,这也是职业化语言训练的目标之一。
语文的味道不应只是飘散在诗歌与散文中。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的根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职业化的语言教学中同样也能洋溢出职业化的语文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提升母语的运用能力。语文的知识不应该是凝固状态的储存,而是能在真实的语境中得到运用――如果能够把握一点,在生活中寻找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结合每一个学生的专业背景,中职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杨晓燕.搭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框架――语文能力训练体系[J].江苏职业教育,2011,(10).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进行表达。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活动的大致过程为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讨论成果展示方案等几个阶段。
1.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信息。
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材料,必须加以整理方能得出结果。整理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评定,对每个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类、评定和评分工作;登记和统计,先把评定结果编制成逐人登记表,一个样本一张,在这张表上每人一行,登记研究对象的各项调查结果,再统计各项的平均数、标准差或人数百分比等统计量并记入登记表的下部;编制统计图表,把几个样本的统计结果合到一张统计表上,将使调查结果集中而且使人能够一目了然;统计检验,调查所得的某些结果,有时还需要进行显着性检验,以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作出判断。
2.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并进行总结。
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有很多,有因果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区位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从问卷量表中指导学生可以获得大量数据用于指导学生的定量分析。指导学生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图表,利于指导学生的分析。要记住,一个课题中不是只采用一种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据所获取的资料和指导学生的研究目的,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以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为例子。在调查过程中,要注重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经过收集和整理,得到原始数据以后,还必须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推论。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后,可以得到最原始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统计图也是对数据的一种非常直观的描述。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图、直方图、折线图等。
3.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在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指导。提出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规范。如以调查总结报告为例,调查报告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对调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后的记录。调查报告的表述没有固定形式,调查报告一般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略):第一部分——题目。第二部分——调查目的。第三部分——调查的基本过程。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准确,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图表示形式表示,以增加直观性,一目了然。正文的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交代通过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五部分——附录。列出主要参考文献,附上各种调查表格等。
4.指导学生讨论并指定成果展示初步方案。
【关键词】 苏教版;初中数学;实践活动;学生能力培养
在苏教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初中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实践活动纳入了数学学习活动中,希望学生能够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更为了解,使自身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更为深入,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在初中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充分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让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也为现实生活而服务. 在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为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相应的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了解初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让学生充分接触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确数学的价值,发掘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树立起更好的数学学习心态,便于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够促进学生相关数学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巩固相关知识,更好地进行初中数学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相关能力. 动手操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开发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引导学生建立空间化的思维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具备更高的效率. 在初中数学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一定的材料自主搭建立体多边形,每根材料长度限制为20 cm,让学生使用一定数量的材料进行搭建. 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搭建多边形能够让学生重新思考立体多边形的具体框架,加深对立体几何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相关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具有较大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偏重于对学生进行较为硬性的知识点的灌输,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以更好地投入,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课外开展一定的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能够以较为轻松的姿态投入实践活动的开展中. 课外时间的实践活动,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接纳度,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活动中去. 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中,学生往往能够对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实践活动中建立学习实践小组,也能够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彼此的交流和学习中得到进步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相关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通过针对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苏教版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为学生进行更为高等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基础数学知识技能,能够具备相应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习惯,从而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方面,能够有着更高的效率. 初中数学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习惯,使学生不仅能够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也能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能够锻炼自身能力,建立起创造性的思维习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数学的相关原理,能够通过相应的数学方法,掌握和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在数学结果或结论的导出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技巧性. 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初中数学学习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例如在讲苏教版初中数学的“函数”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掌握“函数”的相关原理,对y = f(x),x∈A等等所表达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概念进行了解和掌握,并能够进行较为熟练的运用. 另外,教师也应该尽量列举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函数在商业计算中的应用等等,从而让学生开拓创新,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能够建立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使初中数学知识得到应用,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结 语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苏教版初中数学的实践活动开展,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永.浅谈初中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2(10):90.
【关 键 词】 实践能力;语文;小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理念与我校实践教育课题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它引导着全校教师走出了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下面谈谈本人平时怎样运用实践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有效培养能力的几点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学习
借助熟悉的事物名称自主识字。如我们可在教室的黑板、门窗、桌凳上贴上写有各样物品名称的纸条;用纸条写上每个学生的名字贴在他们的座位上;请家长在一些家用器具上贴上名称,带孩子上街、逛商场时随机识字。这些司空见惯的物品,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了,每天有意无意地看几遍纸条、招牌、商标上的字,日积月累,就慢慢地识了不少字。
借助课外读物培养阅读兴趣。我们在家长会上动员家长为孩子们购买适合的儿童读物,订阅《小学生拼音报》等。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通过每日读报、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检查评比,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同时还增识了汉字,复习巩固了已识的汉字,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语文实践中合作学习
组织小小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合作学习。老师让学生按小组定期交换课外读物,相互交流各自的阅读收获:读了课外读物识了哪些字,知道了一些什么新鲜事,把自己读的故事讲给同桌或小组的其他同学听。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自己不同的收获和意见,还可以提出自己感到好奇但又不明白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开展朗读比赛活动,比赛采用集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比赛和小小故事会不但对个人进行评价,还要对小组进行评价,以增强小组(或同桌)合作学习的实践效果。
三、在语文实践中探究学习
在动手操作、搜集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探究学习。我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每天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且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一条新闻。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同时,也要求学生把学校发生的新鲜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另外学生还可将看到、听到的内容想象成画面并用笔画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四、在语文实践中拓展创新
(一)指导列出研究内容
具体操作过程是:先确定主题;然后让学生小组议论,对哪些东西比较感兴趣,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想研究并可能得出研究结果;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帮助学生将可研究的内容分类列出。
1. 课文知识拓展型。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知识点、作者、时代背景等进行拓展,确定“小(下转18页)(上接16页)课题”。
2. 乡土民俗搜集型。根据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开展研究。
(二)指导搜集处理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一切“信息源”,多渠道、全方位地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得出结论。
(三)指导研究成果的撰写
1. 论文式:概括总述(研究的目的、意义)——详细论述(提出具体做法,阐明研究成果)——归纳总结。
2. 报告式:小课题题目——提出研究问题——交代研究方法——阐明研究结果——注明参考资料。
(四)展示成果
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归纳起来,成果展示的形式有“演、讲、展、赛”四类。
在小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关注的是儿童内在的“研究”需要,是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是他们独立在课内外、校内外获取各种信息的实践和处理能力,是他们和伙伴合作,与他人沟通的习惯,是他们朦胧科学意识产生,是他们探究活动中大胆设想、拓展创新的快乐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也是我校实践教育研究课题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本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卢晓明,郎建中. 学习能力表现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活动;家庭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40-02
课外实践活动在一线教师眼中往往成为一块“鸡肋”,许多老师把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探究之余的调料,布置一些使一节公开课看起来好看一些的课外任务,至于课后的研究活动,由于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就很少有人真正在做。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的被教师和学生重视起来,缺少必要的指导措施,从而导致了课外实践活动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措施有许多,我们在结合以前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有如下一些建议。
一、建立家庭活动基地,体验生活科学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甚至是家长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生活中度过。因此,建立家庭活动基地,可以弥补常规科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都能享受成功的教育价值。它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也大大改善了各个年级段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此外它还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资源、素材,体验生活科学。在家庭活动中参与科学活动,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的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有了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学生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都能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更多地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改变孩子们一有空就看电视、玩电脑的单一不良兴趣。为孩子准备一部几百元的显微镜去研究花草、昆虫,总比为孩子买一部几千元的平板电脑有意义。通过研究家庭中的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在这基础上进行课外科学实践,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并积极地整理、加工、提炼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主题活动生本化,以“兴趣”激发“创意”
“生本化”即以学生为本,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基础上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生本化”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追求过程。具体体现为:充分尊重学生在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强调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赋予课外实践活动以学生生命的意义。如,教学“做一个生态瓶”一课时,教师在教学生态群落的概念后,引出了我们来创建一个生态群的任务,在这里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一个生态瓶,交流讨论后再修改,明确制作要求后,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在交流中,教师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意,帮助引导学生适当修改自己的计划。在接下去的活动里,就完全依靠学生们自己了,事实上学生们在自己浓厚的兴趣下,都积极地准备了活动所需的材料。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是高的,他们自主活动的能力是教师所预想不到的,在活动的交流阶段,教师要做的就是做好客观评价,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我们在评比活动中,在实验室开辟场地让学生放置自己的生态瓶,供同学们参观欣赏,还让学生们自己评比做得好的10只生态瓶。为了充分地激励和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兴趣,教师下意识地把学生们制作的生态瓶以照片形式记录,在学校网站展示。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实践活动中学生有了乐趣,活动就能顺利开展。我们科学教师最怕的就是布置的课外活动学生没有去实践,只是应付性地去草草了事,这是最大的悲哀。有了兴趣,教师在这里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有了明确方向,更有利于活动开展。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致高涨,很有创意的发明了“家庭分类垃圾桶”(获惠州市中小学生“壳牌美境行动”比赛二等奖),设计“保护红花湖,清除薇甘菊”活动方案(获惠州市中小学生“壳牌美境行动”比赛二等奖)。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提高了生活能力,并且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活动里起到的不是教书匠的作用,而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活动成果,才能使学生制作、创造的欲望不被扼杀掉。这是多好的创造原动力啊!
三、紧密结合课堂,灵活运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