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第1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案例描述】

1. 认识秒针走动及体验感受一秒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1:(满怀自信的)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生2:秒针走一个大格就是五秒。

师:(恍然大悟状)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吗?(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咱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一起说出来。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师手势做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生6:拍一下手。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示一秒。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生2:是太短了。

师:(佩服的!)一秒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大家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通过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全方位地感受了1秒,在实际动作中体验了“1秒”的长短。太了不起了!

认识几秒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1秒的认识,大家知道了5秒就是5小格,12秒就是2大格又2小格,用以前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电脑演示秒针走动一圈分针走动一小格的变化情况,总结出1分等于60秒。

活动体验 感受1分钟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生:30下。师:1分钟呢?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在老师地带领下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

生:(不由地发出感叹!)哇!能写这么多!

师: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学生思考一分钟要做的事情静静地体验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在一分钟时间里自由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一分钟。)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1:我写了35个字。

生2: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3: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师:一分钟虽然很短,可是同学们在刚才一分钟的活动时间里能做的事情有那么多。如果我们把很多个一分钟积累起来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看来我们连一分一秒也……

生1:(急切的)不能浪费。

生2:(不等举手)我们要珍惜时间。

(学生汇报后师给予评价: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和体验了一分一秒的长短,还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愿同学们从现在起珍惜时间,把握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反思】

我所教的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秒”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2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思考一:太顺利的课好吗?

有许多课,老师对教材解读非常的细腻,同时也把难度降到最低,让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能让学生减少走弯路,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思考二:谁让老师上课没时间的?

描述:《三角形边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出现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时,老师很匆忙的将答案抛售出来,放弃了给学生再一次探究的机会。

(我不在现场,是根据执教老师的描述的,但反思中老师有许多老师在反思中都说到如果时间允许会怎样怎样做,或者说到下课后一定要补上这一课。为什么老师们在公开课中无法放弃原有的教学预案,把时间放在学生真正需要引导的地方上来,而是先选择跟着教案走。我想这不仅仅是教育机智的问题,而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思考三:为什么在实验与预设的有较大出入的时候,学生还能按照老师需要的生成走?(假生成与教师暗示牵着孩子走)

片段《统计与可能性》

师:仔细观察白球和黄球,你有什么发现呢?

(表格中呈现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小组摸30次,黄球分别是20、11、11、16、14,对应的白球分别是18、19、19、14、16,还有一个小组摸30次,黄球15次,白球20次。)

生:每个数都很接近。师:很接近指什么?生:和我的猜测一模一样。

生:我发现黄球是单数,白球也是单数,黄球是双数,白球也是双数。

师:黄球与白球数接近吗?

(该生是说到一个规律,如果能引到总是总是30,而不是暗示接近效果就不同)

师:3个黄球3个白球摸到黄球与白球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师:为什么会差不多呢?(板书:数量相同)

师: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老师太急着把结论抛出来了,这三个结果几乎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孩子们是很聪明的,有老师的暗示,学生自然会跟着你走。但给予多次探究后,在由学生总结,我想就不会出现停留于老师所给的表层上。)

思考四:探究留于表层,没有引发学生思考。

片段描述:放铅笔的游戏,选出4支铅笔放在笔袋里。

第一关:任意摸一支,不可能是红铅笔。

师:你是怎么放的?

生1:我放两支蓝,两支黄

生2:我放三支黄

生3:我放三支蓝

……

第二关:任意摸一支,可能是红铅笔。

生1:我放一支红铅笔,两支蓝铅笔

生2:我放两支红铅笔,两支黄铅笔

……

(无小结,如果能问:这些同学这样放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第三关:每次任意摸一支,摸50次,摸到红铅笔与黄铅笔的次数差不多。

生1:我放两支红铅笔,两支黄铅笔

生2:我放一支红铅笔,一支黄铅笔

……

(每次闯关完,教师就匆匆转入第二关了。其实只要在每次学生汇报完毕后追问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含量就提高了。如第一关:这样放都摸不到红铅笔,放法都不同,但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生:只要不放红铅笔就不可能摸到红铅笔.第二关这样放都可能摸到红铅笔,放法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呢?生:不管怎样放,只要有红铅笔就行了。第三关,则归纳到:只要红、黄笔的支数相同就行了。)

思考五:为体验而体验,出现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片段:《时分的认识》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游戏,老师说开始,你就趴下,你认为时间到了就把头抬起来,注意不能打扰别人,也不能再趴下。(开始实验后,陆陆续续孩子们抬头了,等到最后一个孩子把头抬起来)

师:估计不到一分钟的孩子举手;超过一分钟的呢?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估得更准吗?(孩子们再次趴下,开始游戏)

(第一次游戏,一分钟后,还有几个孩子没抬头,有一个超过50秒才抬头,这时全班都在等着他,如果这名学生一直到3分钟后才抬头呢?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等着他呢?其实,只要在钟表中设置一个声音,学生就会明白自己估的是长是短了。和钟表几乎同时抬头是谁呢?老师采访问:你有什么好办法,怎么估得这么准呢?先进行方法的指导,然后再一次进行游戏,才能有效。)

思考六:评课一定要站得高,才能从更高程度上把握教材

第一次听钟建林老师的讲座,虽然是挑刺比较多,但还是评在点子上,也能给老师们启迪。

一、是从形式与内容上介绍。课前谈话目的是为了拉近距离,缓和气氛;二是为了教育做铺垫。如果能两项兼顾更好。我也曾写过相关的案例,其中最让我感觉巧妙的也是属于这类。

二、教学上如何做到深入与浅出

第3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学;Flash教学;微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一、中职Flash课堂教学现状

Flash是中职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学中的一项核心教育课程,不仅知识结构相对复杂、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同时,由于Flash自身在当前社会中具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实用性较强,因此受到中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虽然近几年中职教育部门也结合时展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但是基本教育模式仍然以课堂知识讲解和学生技能模仿为主,教学思想僵化,内容枯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促使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微课教学在中职Flash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以中职Flash教学中较为典型的教学知识点“五光十色”的互动式动画制作为案例,对微课教学的具体应用方式进行分析。

其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内容的选取。微课教学一般时间相对较短,并且围绕特定的知识点而展开,因此应该设定短期而标准的教学目标。如对本知识点的教学来说,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相应的使用代码来控制元件随着鼠标的运动而移动,并且对元件颜色进行调整。结合这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应该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需求适当地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为学生讲解特定的教学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按照自身理解和兴趣爱好设计动画作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如按照项目教学法对所选取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可以具体划分为六个步骤:打开计算机制作模板――对绘画笔实例名称进行设置――对调色笔实例名称进行设置――对填充图形实例名称进行设置――输入相应控制代码――检查实力运行实效。运用微课教学,教师可以将这些环节制作成为教学课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制作过程。这一过程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加以内化,从而促使教师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其二,制作微课视频。为了保证微课视频制作的实际效果,教师在进行具体课件制作之前还应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设计教案、选择课件、设计习题、设置教学反思等。具体视频的制作也应该包含以下环节:视频的片头导入,可以用一分钟时间向学生播放基本教学信息并结合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正文部分,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示范性讲解,向学生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在最后一分钟进行教学总结,回顾教学重点,并点明教学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其三,微课视频的开发和后期处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开发方式。一般对Flash这种教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选择录屏软件录制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微课件清晰了解教师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完成视频的录制开发后,还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对录制的内容加以剪辑,以提高课件质量,保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地向学生输出知识,让学生通过课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教学内容,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将微课教学融入Flash教学中,进一步提高中职Flash教学质量,促使学生通过教学讲解,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Flash技能水平,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中职教育教学的优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中职Flash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紧抓机遇,结合微课教学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创新,切实提升中职Flash教学水平,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4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活动课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66-01

今年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作为一个心理健康老师不但从“地下工作者”转到了“地上”(说句实在话,两年前我们就是在别人检查时应付一阵这项工作,但平时我就是在负责其他工作的)。今年终于可以进班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课了!我满怀希望,新学期的第一节心理课上一定让学生开开心心的。但是几节课下来,结果让我大失所望。

第一节先给五0七班上。为了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潜力,也为了活跃气氛,我先让他们做了一个活动――“一分钟击掌”。先让同学们猜自己一分钟会击掌多少次?然后第一轮:老师看着表,同学们击掌,自己数。再交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预期?在此基础上总结策略。(如击掌时要轻,两只手之间的距离要近,数数方法……第二轮:同学们再次击掌。最后总结,交流收获。同学们高高兴兴的,但是交流之后就开始乱说了。我一直在强调我让大家“停止”和“安静”的动作。我觉得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它课,不能大喊大叫,但是就在的组织纪律的过程中,时间也一分分地溜走了。后来的心理委员评选、团队建设和“直呼其名”的体验活动都没有做。

学生课堂时间是相当宝贵的,不容许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做任何浪费时间的事。到底应该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率成了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备好课,功夫用在课外

充分的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在备课时就必须明确这一节课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即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要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第二就是要备“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的问题。那就必须备教法和学法。除了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及教法之外,就是要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备课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备学生,怎样组织学生,学生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都要估计在内。因为没有预设的课堂是随意的,必然也是低效的。怎样组织学生也必须有所准备。

还有,一个善于成长的老师必定对自己的教学语言也有所准备。在备课时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

二、组织好学生,善于把握最佳时间

为了更好地组织好学生,我先对学生进行了团队建设。每班分成A、B、C、D四个组,每组评出队长、记分员和噪音控制员。课堂上要老师语言要精练。要少讲,精讲,能不讲就不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看,说,思考,交流,老师就是点拨。

还要善于把握最佳时间,珍惜课堂每一分钟。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通常我在上课前会制定一个时间表,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努力控制好节奏,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让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但我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

像一些课堂常规性事务,如收发作业本或者教学材料、擦黑板、点名、记分等,可以提前让班级的心理委员或某个组员专门在课前就协助处理好这些琐事。一个珍惜课堂时间的教师,应该尽量运用起学生的力量,既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节省了时间。

尽量少花时间维持纪律。维持课堂纪律应遵循一个原则:任何维持纪律的言论和行动都不要打断教学进程。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手势等提醒学生遵守纪律,或者边讲课边慢慢走到学生身边,这些暗示通常可以有效地维持纪律,同时让课堂不受阻滞地继续下去。停下全班课程去责备一个学生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三、要恰当的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它带来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变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极为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信息,为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否则将达不到目标,得不到效果。

第5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动静交替指的是“内外兼动”的教学 “动”态,即通过品德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内心保持一种对学习内容的震撼,对课文包含的思想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又能通过表演、文字、语言、图画等途径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动静交替还指教师组织教学时,穿插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有静有动。动静交替教学中的“动”不是放任自流的,它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方向,调控好课堂教学秩序与节奏。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动静交替”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一: “动”力十足,“活动”为“目标”服务。

目前,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活动性特点,一节课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可谓异彩纷呈、迭起。“乱花渐欲迷人眼”,热闹的背后是对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等问题都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研究。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并无多大的意义,活动表面化、形式化。活动作为教学中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必须要有明确目标,为目标服务。教学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思辨性质的认识活动;另一类是学生全身心参与的体验活动。如:《做学习的有心人》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习者正处在学习习惯养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学习专心的重要性呢?笔者做了这样的体验性活动教学安排:

师:同学们,对自己的口算水平有信心吗?看看你一分钟能做多少道题?

(学生开始计算,老师在学生完成后进行统计。)

师: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这次看你们能做多少道题?

(学生开始做计算题,老师在大屏幕上播放有趣的动画片。)

师:请各位同学同桌互换,统计一下,看看刚才一分钟做的口算题多,还是现在的一分钟内做的口算题多?(生统计)

师:和第一次做口算题相比速度快了的同学请举手?

(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

师:速度慢了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做题的速度慢了呢?

生:我忍不住看了动画片。

生:动画片的声音让我的心怦怦直跳。

生:我一会儿看动画片,一会儿做口算。

师:刚才第二次做口算的时候,有的同学专心致志;而有的同学却因为动画片而分心了,口算速度明显慢了很多。从这个活动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一心不能二用

生:做一件事要专心,不能被别的事情干扰……

师: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干扰,你预想一下以后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干扰,你打算如何克服?

生:远离干扰

生:管好自己的心

师: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刺激和诱惑,当这些成为你学习或者做事的干扰时,请你尽量排除掉,这样才能专心的做事。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活动,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体会。紧接着笔者又趁热打铁,安排了思辨性的认识活动:

师:如果现在咱们再来试试,你1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大屏幕上播放精彩的动画片)学生埋着头认真的计算着,仿佛两只小耳朵悄悄的关上了。)

师: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兴奋的表达着:有的说我发现只要我专心一致是能排除干扰的;有的说:我比上一次多做了5题,专心的力量真大……)

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效果。虽然两个教学片段中的活动内容是相同的,但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第一次的活动是为了下面一次的活动做铺垫:初步感受干扰中的学习情况;第二次活动是第一次活动的提升,是让学生们去演练,去证实,专心做事能把事做得更好。

策略二: “静”入角色,“体验”让“活动”深刻

为什么有的品德课的活动,学生参与度高,感受却流于表层呢?因为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活动的外显形式,导致学生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没有时间思考、揣摩活动的价值。学生表面上看是活动的主体,实际上是被活动牵着鼻子走。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也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如笔者设计的一次“我们也来当一回妈妈”的体验活动:

师:你们见过准妈妈吗?从怀孕到出生要多长时间?

生: “3个月!”“一年!”“两个星期!”

师:好,我们先来当一当妈妈。

体验一:穿袜子,系鞋带

(活动准备:袜子 没有绑鞋带的鞋子 装有约10斤重沙子的袋子若干 绑的绳子若干)

师:怀孕的妈妈穿袜子系鞋带容易吗?咱们来体验一下。

师:各位同学,在正常情况下,你们穿袜子系鞋带要多少时间呢?我们先来测试一下,预备开始。

(学生快速地穿好袜子系上了鞋带,用时1分20秒。)

师:那么怀孕的妈妈穿袜子系鞋带,效率如何呢?先别急,我们先带上怀孕妈妈的装备。

(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肚子上绑上了约10斤重沙子的袋子,等待体验的开始。)

师:体验开始!

(学生纷纷开始尝试:有侧着身子想够到脚的;有坐在地上想穿上袜子的;有想拼命弯下腰的……没过多久学生们就叫苦不迭,“太累了!我快不行了!当妈妈怎么这么辛苦。”;“根本摸不到脚”;“弯不下腰去,不方便”;“系不上鞋带”……

5分钟过去了,还是有不少“妈妈”还在和袜子鞋带奋斗着。老师宣布体验结束,并进行了随机的采访:“在这之前,我对怀孕没有一点概念,但是当我挺着‘肚子’系不上鞋带的时候,我才知道妈妈当年的辛苦。” “原来怀孕这么辛苦,要我肯定坚持不了!” ……)

体验二:上下楼梯

师:现在开始第二个体验:上下楼梯,请各位准妈妈们,走出教室,从二楼走到四楼,再回到教室。

(回到教室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诉说了“怀孕的感觉”:“上楼梯很累,下楼梯又看不到路”;“才走两三步就觉得很辛苦了”……

这时老师才告诉学生们,在他们出生前要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上大约十个月,全班同学顿时哗然!老师接着说:“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妈妈有多辛苦了吧!”)

在体验的过程中,没有教师提示语的束缚,更没有教育者的指挥,只有真切的体验。学生真正的“静静”地进入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摸索、思考,感受,入情入境地体验。这样感受是真实的、深刻的。最后再进行分析思考,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策略三:“动静”交替, “调控”让“活动”深化

活动需要学生的热情参与,更需要教师的统筹安排,随时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调控,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一个精彩的活动设计,必定使学生浮想联翩、意犹未尽,收获颇丰。要及时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进行交流、梳理、反思,那么,原本那些感性的、表面的、个体的、零星的体验,便会走向理性,走向深刻走向系统。这样,活动所想要带给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所内化,从而大大提升了活动的教育效果。因此,每次活动后,让学生来个现场采访,或静静地写写问题反思,或开个经验交流会,将活动的收获扩大到最大化,为整个活动设计锦上添花!那么课堂上既有了“动”态的亲身体验,又有了“静”态的理性分析,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做学习的有心人》这一课中,学生学习生活要有恒心的体验:恒心训练营

1、扎马步:60秒。(要求姿势准确到位)

学生跃跃欲试,觉得十分简单,满脸笑容的投入其中。当30秒钟过去,有的孩子已经开始涨红了脸,需要咬牙坚持了;有些小聪明的孩子,腿打直了些……当屏幕显示只有10秒的时候,孩子们自发的开始齐声倒数计时10、9、8、7、……0!耶~欢呼声不绝于耳!

2、谈体会;当你很累很酸的时候,你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一开始孩子们都说:我希望时间快点到,我要坚持下去。孩子们都很可爱,都想表现自己好的那一面,没有孩子说不想坚持下去了。老师转而采访自己,谈自己的体会:“我在扎马步的时候,好几次想要放弃了,很想不干了呢?你们比我棒多了。”有个直爽的孩子马上也站起来:“老师,其实我也有这样想过,只是我不好意思说出来。”“老师,是的,我也是,这么累,我就偷偷地站起来了一些,没有蹲得很标准。”……

3、经验交流: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很累、真不想坚持下去的时候?你坚持了吗?为什么要坚持?

有了前面敢于坦诚说出真心话做铺垫,联系生活谈生活学习中的坚持,孩子们大方直爽多了:每周一次的书法课,每天一页的毛笔字,每周必学的舞蹈课……都常让我觉得心烦,不想坚持,不过在老师的鼓励,妈妈“镇压”之下,我坚持了下来,现在我很高兴的发现同学们都羡慕我字写得漂亮,舞蹈跳得好。坚持就是胜利,就能获得成功!

当然也有放弃坚持的同学存在,老师也进行了采访,但是老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采访坚持的同学身上,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会遇到相同的困难与困惑,让孩子们了解:哦,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有没有恒心,能不能坚持下去,所取得的成绩,所达到的效果就完全不同。

4、再体验扎马步:75秒

孩子们脸上显示出更加坚毅的神情……

5、谈感受:难度加大了,你坚持下来了,你的心情如何?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坚持的快乐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老师采用了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分享。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品德课上的动静交替。

第6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构建与实施 高效课堂 思考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它是一个深层次认识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长期、复杂、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任何教师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鸣惊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过程中完善,才能逐步提高,形成有个性特点的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涵义

(一)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当代教育理论的要求。那么,什么叫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即将课堂教学效率看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精力投入与学习效果之比上。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检验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学习的高效性,高效课堂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高效课堂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创新―高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二)教学效率。

学生学到的有 学生学到的 学生养成的良好

用知识 + 有用能力 + 非智力因素

教学效率= 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脑力负担或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1.教学效率是以学习效率来衡量的。它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获了多少(教学相长)和教师的精力投入了多少。

2.学生的有效学习不是指眼前考了多少分,而是指学生掌握了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发展了哪些终身受用的能力,培养了哪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效学习的时态是“未来式”。

3.学生精力投入不仅仅是指时间因素,还要看学生学习在单位时间内的脑力负担(或认知负荷)。

4.这个公式的分子和分母是不同质的量,没有共同的可计量单位,因此,实质上是无法进行计算的。

(三)高效率教学。学生用相对较少的精力去获取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也就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是高效。从上面的公式来看,减小分母、增大分子,是进行高效率教学的主要思路。

(四)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是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实现学生和教师多(内容多)、快(速度快)、好(效果好)、省(省时间)的大发展、快发展和深发展。

二、高效课堂的构成要素

(一)教师高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教师高效,就是通过实施课堂教学,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以好教师、名教师、大教师为目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校本培训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然而,这3种方式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这些方式只提供了一个平台,是外部条件。其关键在于将教师的发展变为教师自己的需求,转化为教师内部发展的需要,即教师自主成长的内动力被唤醒,成才才能成为可能。因此,自我培训、自我打造、自我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欲达此目的,高中化学教师要做到三个“走进”,即:

1.走进课堂。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干一行,爱一行”,要以热爱教育事业为前提,要高高兴兴地走进课堂,像袁隆平一样高高兴兴地到实验田中去做实验,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主阵地,在那里会演绎教师的美好人生。

2.走进学生。走进课堂上的学生,就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每一位学生做好服务工作,采取一切办法来提升学生。我们应该像袁隆平一样,平等地对待每一株小苗,高兴地看着每一株小苗长大,尽管长势不同,但都是研究的对象!

3.走进问题。在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还必须走进学生的问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发展的地方。他需要教师实实在在地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去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个“走进”――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问题,实质上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把课堂作为研究的基地,把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实现价值。教师决定学生,教师影响学生,教师发展学生。只有教师高效了,学生才能高效,“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

(二)学生高效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按照以学论教的观点,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不是看教师,而是看学生是否达到高效。教师的高效决定着学生的高效,学生的高效反映了教师的高效。只有学生高效了,我们才能说教师高效、课堂高效。

1.素质的高效。何谓素质?“真善美”才是一个人素质的内核。素质高的学生,即“真善美”品质的不断追求者。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中的“真”即在课堂上做一个真正的学生,真正地学习,竭尽全力求知。所谓“善”,系指心地善良,具有同情心、感恩心和报国情。所谓“美”,除外表美、语言美外,更重要的是一种不懈追求的精神,一种与困难作斗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事实上,具有“真善美”品质的学生一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学习能力也是一种素质。课堂教学唯有致力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造,才能达到“生命的狂欢”。

2.成绩的高效。现实教育不能离开分数,离开了分数的教育是不现实的教育,因为我们现在还未找到一个真正能取代以分数用人的方法。尽管高校招生在进行改革,但未能解决我国高校招生的全部问题,且相当一部分还处于试验阶段。

3.全体学生都高效。美国教育提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英国提出了“每一个孩子都重要”,我国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全班学生的平均分取决于中下层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让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好,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4.每一分钟都高效。课堂效率=课堂有效学习时间/课堂实际使用时间。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精心预设,不让学生有一分钟虚度,只有从课头抓到课尾,不浪费每一分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获。

教师高效和学生高效合称教学高效、课堂高效。学生高效的四个层面可概括为“三全高效”:一是全员高效,即所有人的高效;二是全面高效,既有素质的高效,又有成绩的高效;三是全程高效,即从课头到课尾的每一分钟都高效。

三、高效课堂的三大特点

(一)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二)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三)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四、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一)学案导学。所谓学案就是教师依据大纲(或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提纲或“路线图”,而学案教学就是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案主动地融入到学习知识过程中去的一种课堂活动组织方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引入学案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我们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营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亲自尝试,亲历亲为,真正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掌握的能力。另外,“学案导学”的引入,减少了学生抄题、抄板书的过程,增加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解决大部分问题,课后作业减少,真正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

(二)当好导演。教师在课堂上的导演角色,是指教师在学生在自学和互教之时,不作任何提示,全面放手,让学生独立与合作去解决问题,而对于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达到了“愤”与“悱”的地步之时,教师才出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一是导学,即想方没法引导学生学,包括激发兴趣、设置目标、明确内容、指导学法等;二是导教,即针对学生个体和群体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最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等;三是导练,即在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训练,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关注生成。如果说“学案导学”侧重于“预设”的话,那么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该如何处理呢?某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时,有一个学生除了发现阴极出铜、阳极产生氯气外,还发现U形管有烫手的感觉,热量从哪里来?该教师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采取“抛绣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问:“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请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讲错了没关系”。有学生认为,电解氯化铜时氯化铜吸收能量,不会出现烫手的感觉;还有学生说化学能又转变成电能;还有学生说溶液发热可能是电阻通电发热吧(说到了点子上)!事实上,电解质溶液能导电,其本身也像导体那样具有电阻,通电时部分电能转化成热能。经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打破学科界限,问题就迎刃而解。

(四)课堂检测。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

五、高效课堂的评价

(一)学生维度。一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积极、高昂、快乐;二看学生是否由“观众”变成了“主演”。

(二)教师维度。三看教师课堂上是否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四看教师的角色是否由“主演”变成了“导演”。

(三)过程维度。五看教学程序是否实现了“先学后教”;六看教学过程是否由封闭走向开放。

(四)效果维度。七看课堂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堂堂清”;八看是否落实了三维目标。

高效课堂还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有效益;二是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解疑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三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六、结语

总之,构建高效化学课堂,要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去反思、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超越,从而使高效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个全新亮点。

参考文献:

[1]杨剑春.论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

第7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案例一:(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现象――情感失落

师:读完全文后,你怎样把本文分成三部分?

生:纷纷说出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看看自己的答案后)引导学生说出和自己一样的分段方法。

生:在书上记下答案。

师:(投影)第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段表现莫泊桑哪些性格?

第三段回忆莫泊桑怎样的文学成就?

第四、五段评价莫泊桑的句子有哪些?

生:几个学生说出和老师一样的答案。

反思――注重知识积累,丢失情感体验。

上述案例中,我发现学生很少参与,课堂冷冷清清,我自己课后也作了认真的反思:这节课中,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把文本肢解成几个表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和自己相同的答案。而学生也仅在教师的调控下,从开始的情感冲动,到中间的情感压抑,到最后的情感丢失,学生无阅读乐趣,仅冷眼旁观,终形同木偶。阅读的全部意义和目的早已被简单地理解为“理清脉络”、“筛选信息”,教师严格调控课堂,把学生的阅读激情扼杀在萌芽状态,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就这样被挤得无立锥之地。上述案例的弊病是取其知识之“花”,而不取情感体验之“实”。其结果必定造成学生阅读激情受挫,学习个性泯灭,阅读情感丢失。

案例二――情意浓浓:(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现象――情感三步曲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从殷雪梅为救学生献身而十万人送行的事例激情导入,并提问:如果一位世界名人离世,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情感迁移)

师:(学生读课文后)请以“我认为莫泊桑是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分别从性格、情感、成就等方面回答。(学生从内心敬佩莫泊桑)

二、江舟司马青衫湿

师:根据文本和你平时的积累,从国别、年龄、爱好、作品几方面帮助莫泊桑建“个人档案表”,并依据你的个性,补上你认为档案表还要加上的内容。

生:完成有个性的档案表。(学生从多角度产生情感体验,并总结出莫泊桑“英年早逝”这一结论,深感痛惜)

师:配乐并指定学生以哀痛的语气朗读品味你认为精彩的课文语段。(学生如亲临追悼会现场,激情泣读,情感同作者共鸣)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沉静于哀痛的氛围,面对莫泊桑的遗像,模仿“感动中国2005年颁奖词”,写一段总体评价的话。(学生用笔抒写真情)

师生:面对遗像,播放哀乐,以“默哀一分钟”的方式,缅怀英年早逝的莫泊桑。(学生沉静在悲痛的氛围中)

反思:打破话语霸权,多维情感共鸣。

这节课我看到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和学生一起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课后,我在备课笔记写下如下一段反思:真正的阅读就应该这样与文本快乐地对话,它意味着学生情感的自由,学生可自由地投入情感,自由地驰骋心灵;真正的阅读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可享有选择的自由,可以保持自己的阅读个性;真正的阅读还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完全可以用欣赏、怀疑的目光去审视作品,评判作者,完全可以打破作者、编者、教者的话语霸权,不同的观点均可得到宽容、接纳和认可。学生自觉地把阅读当着一种情感享受,以达到和文本、作者、教者的和谐共鸣。

评析:寻找失落的情感,还学生一片“情”空

第8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优化;联系生活;宽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33-01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的原因,课堂上的40分钟并不能有效、合理的利用,他们的好动性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让学生精力集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是我们教师应当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要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有活力,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指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如:可以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回答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等。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说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学生分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引导每组定好组长及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课堂,让每一分钟都为学生所用,这就是我们课堂追求的目标。

二、融生活、数学与一体,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功用

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成为可能,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动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并精选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以活动的、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用宽松的情境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和发现,而求知欲不仅是学生走上科学之路的诱因,并且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珍惜好奇心,增加求知欲,提高兴趣水平使三种心理因素得到培养和发展。这样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发展,学习效果才能有效提高。

第9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慕课;微课;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应用

一、慕课、微课的应用与发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校园、智慧高校、“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新技术革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期盼与要求。“教育的对象是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1]微型视频网络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半个多世纪以前,英美等西方国家教师就注意尝试使用主题明确、规模短小的微课授课方式,“60秒课程、一分钟演讲、一分钟微视频”等形式先后出现。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开始探讨微课,从概念厘定、微课设计模式一直到相关的微课、慕课设计理论研究,发展势头较为迅猛。[2]需要指出的是,微课是针对某个小的知识点或疑问点进行讲授,不是传统课堂的浓缩,不是完整课程的局部截取。慕课在2012年发展较快,被称为“慕课元年”。微课和慕课都有在线性、大规模性和开放性特征,差别在于微课比较短小,一般在10分钟以内,而慕课时间则可长可短。微课教学内容短小,每堂课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授课方式灵活便捷,趣味性强,是基于学生独立自主性学习基础上的个性化学习,是将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的短小而精悍的视频,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提升更为精准。微、短、小是微课的外部特征,自主个性高效学习是微课的内在本质。但微课也因为其碎片化的特质而阻碍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成为认知心理学家抨击的对象。

二、微课、慕课的课程设计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人们在教育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过度强调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却偏偏把互联网拒于学校和课堂大门之外;过度强调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却忽视了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已发生质的变化这一重要事实。”[3]教学环境和对象的变化,增加了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应对各种教学情境。

1.“双主型”教学设计理论

客观主义教学理论和主观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相结合的“双主型”理论,既重视教师主导地位,又兼顾学生主体地位,采用任务驱动形式,在教师创设情境和讲解引导基础上,让学习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并对活动进行观察反思,最后习得知识并迁移应用。微课、慕课的课程特点就适宜于采用这种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因为它能贯穿微课设计整个过程,渗透每个操作环节和细节。知识信息凭借多种媒介免费共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占有者,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搜集信息和知识以及掌握的知识更新速度甚至比教师还要快和新,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再能轻易令学生信服,加之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面对海量的知识和开放的课堂,培养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的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能更好解决教学问题。运用“双主型”理论思维,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操作优势,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实现“教学相长”。

2.体验学习圈理论

体验学习圈理论由美国大卫库伯教授最早提出,他认为,学习是基于体验的持续过程,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四个阶段,通过设计课前背景资料和习题以供思考,师生讨论或学生之间讨论,学习者深入思考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实现学习者的知识迁移这样一整套教学流程,为创设理想学习情境提供了指导与帮助。[4]课程设计方面,由于微课、慕课具有开放性,这就使其学习者是不确定和潜在的,要充分选取生活中的实例或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拉近学习者与微课、慕课的距离,树立“生活就是学习”的理念。内容方面,从素材、动画、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可视化设计,将问答式讲解和课堂启发性结合起来,要避免提供较多的辅材料,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和量度。

三、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

1.教师的理念与知识结构

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环境下一定要用全新的教学观念统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单纯地以“技术+教育”的思维,认为新的教学革新只是增添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学生搜集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这种只在形式上有新鲜感,而没有从教学本质改变上去启发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探索的方式是不合时宜的,这样的教学心态是不能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任何情况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共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比较贴近实际,能把复杂深奥的管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深受师生的喜爱。[5]比如,微信上有两个点击率较高的经典管理案例:“制度的力量”与“分粥的故事”。“制度的力量”主要是讲述18世纪末期,英国政府为了解决把犯罪的英国人统统发配到澳洲去,如何通过改变付费与监督方式来降低囚犯死亡率的故事,从最初的生命威胁、利益诱惑到最后的较低运输死亡率,都凸显出制度设计的魅力。这是一个制度规则的制定设计问题,不同的制度设计提高了效率,解决了社会问题,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从深处讲,这就涉及体制、机制的选择,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一个值得教学反思的课题。

2.学生的思维与接受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一共包括9种智能,它们不是相互融合,而是单独存在的,每个人之所以拥有独具特色的个人智能,就在于这9种智能是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组合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因此,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要着重于每一个学生独特优势潜能的发展,做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让每一个学生能凭借自身优势和挖掘自身潜能来实现个人价值,成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6]传统情况下,教师要花较多时间通过书籍、辅助教材和一些课件制作才能把一个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但在信息化背景下,当一个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分分钟就能把案例的历史背景、知识构成、解决方案、优劣分析及影响改进等用信息化手段给查询出来。对于教学而言,“浅入浅出为下品,浅入深入为中品,深入浅出为上品”,理想的教学状态是复杂理论简单化与知识传播的享受性。[7]因此,不要过低估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演能力,也不要过低估计学生知识获取和接收方式的能力。

四、结语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较快,人们较难抽出大块时间学习,碎片化的时间就需要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方式,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微课、慕课适应时展需要,既能进行互动交流,践行随时性学习和螺旋式发展的学习理念。作为教师而言,“互联网+”背景下,要积极运用慕课、微课教学工具,积极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交流墙等互动系统和先进理念技术,拓展课程和知识的广度、深度、参与度。同时,又不能简单局限受制于这种方式,为教学信息化而遗忘了教育教学本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只是手段,目的还是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高效学习以及深度学习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的培养。慕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在公共管理教学与实践中已经得以全面运用,这是由公共管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首先,公共管理学科的讲授内容大多属于社会热点问题,以慕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深入社会话题传播正能量。其次,公共管理选题的课程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其盈利性较弱,所以公共管理学科要借助于慕课的学习平台获得顽强的生命力。[8]第三,慕课和微课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学科案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关键环节,国内诸多高校都采用政务问政、案例模拟等教学手法。慕课和微课恰恰满足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同时,现代高等教育必须加大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投入,更多运用慕课、微课等方式传授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常识,这不仅有利于基本科学常识的普及,也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更推动着新的讲课、授课方式的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