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中小学学生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学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学生教育

第1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李天一:4岁时获得“申奥大使”的称号,并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05年李天一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当他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至18周岁时,还要被移送到专门关押成年罪犯的监狱。

他不满18岁就开车上路,母亲是支持的,在他的眼里,母亲不是支持他开车,而是支持他知法犯法,法律对他来说,儿戏而已,出了事爸爸妈妈会替他摆平的;他不满18岁就打人劳教,出来后母亲又给他买了辆新车,在他眼里,被劳教不是受惩罚,相反还能受到奖励;他不满18岁就打人后流连酒吧,母亲也是支持的,是母亲给了他时间、给了他钱,在他眼里,家长支持他“玩玩而已”,无论是酒还是女人;他拒不认罪母亲是支持的,因为母亲还在到处嘶吼着告诉大家,杨女士如何不对,小伙伴如何不对,酒吧如何不对,法官如何不对。在他眼里,他没有错,错的是周围的一切。

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启发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注意。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积累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孩子和优秀的人才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

长期以来有这样的误区,“爱孩子就要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家里就一个孩子,不给他给谁,父母挣钱就是为了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孩子需要学量的知识,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而好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与名气。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周末和假期要参加大量的兴趣班和辅导班”。父母无私的爱也该有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家长的责任,要确保孩子走正路,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整天坐在电视前或玩Xbox游戏等。

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是,1、信仰和理想;2、真诚和慈悲;3、质朴和童心;4、快乐和健康;5、正直和勇气;6、魄力和信心;7、睡眠和假期; 8、胸怀和心态;9、良知和道德 10、经历和故事;对我们成年人是如此,对中小学生也是如此。

第2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摘 要 本文以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行政制度保护的方面出发,旨在保护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享有体育教育的权利,维护和加强其公平性,减少对这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待遇,使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享有体育教育权利的要求变为现实。

关键词 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 体育教育权利 行政保护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相关教育法、体育法规的不完善和其它原因,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权利常常被忽视,且侵害其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行政保护方面,没有很好的利用行政手段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受体育教育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因此,加强该弱势群体的行政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概念的界定

(一)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生理性弱势群体、自然性弱势群体与社会性弱势群体。本文中所研究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因为肢体、心理、生理或社会适应等单方面或多方面的原因而没有享有到自己本该享有的受体育教育权利的中小学学生群体。

(二)体育教育的权利是自身权利及体育权利的一部分,属于人权范畴。从人权的涵义和弱势群体本身特点以及体育的本质来看,弱势群体受体育教育权利应具有获得体育利益、拥有体育活动资格、选择体育行为自由、参与体育活动的权能等要素。

三、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受体育教育权的行政制度保护

(一)政府主导,地方辅助,确保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

当前我国的教育投入是由中央指导,地方负责的模式。而中央财政收入在我国的财政收入中占据主要地位,地方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少,很多县级财政困难,自给率不足。在中央财力雄厚、地方财力不济的情况下,依然强调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整个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即地方财政占大头,中央财政只占很小的比例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国家仅“适当”承担农村义务教育职责还不够,应当“完全”承担农村义务教育职责。也就是说要明确义务教育的职责在国家,由中央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保障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制定倾斜性的保障体系,通过地方政府实现弱势群体在法律、资金、基础建设等方面教育帮助。

(二)建立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教育资助体系

中央财政可以根据全国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收支情况往帐户里注入全国范围内完成义务教育所需资金的平均数,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财政收支情况以及本地完成义务教育所需资金与中央财政所拨付资金的差额情况往帐户里注入一定的资金。教育帐户专户专用,并且此专款只能对指定账户进行转账,不能兑现,这样防止了不良行为的滋生。若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帐户里还有剩余,应当归还给国家。有了教育帐户,就可以保障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均可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会同银行、政府相关部门(如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结合弱势群体的特点设计并发行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的资助卡。通过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将资助卡发放到有需要的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中去,并通过地方、国家相关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保证资助资金落实到弱势群体手中,保障这一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实现。

(三)重视基础教育建设,保障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教育权利

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措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教育资源。从整体出发,针对主体的差异性在受教育群体之间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城市帮扶乡镇,可通过定期交流互助、资源互补等措施像资源欠缺的地区、学校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项目工程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人力资源。在教育的弱势地区,教学硬件上的滞后、师资力量的不足是造成弱势学校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建立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共享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尤其是弱势教育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从师资方面保障中小学弱势群体的所应享有的受教育权利,其中也包含了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学之根本,是基础要求,然而在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上,不仅仅靠所指定的规章制度来作为衡量标准,更应该在教育实施的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学校的测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等一系列的跟踪考核行为上来提高自身的要求,使实施主体(学校、教师)明白自身的责任以及义务,在学校建设上,应遏制在办学条件上的攀比现象,强化学校的软件管理来确保教育的质量。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110167)。

参考文献:

[1] 张振龙,于善旭,郭锐,等.体育权利的基本问题[J].体育学刊.2008.2:20-23.

[2] 童宪明.体育权利的特点与构成要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2):46-49.

[3] 刘永风.论残疾人受体育教育权利的实现与政府责任[J].内江科技.2011.11:37-38.

[4] 马岩,杨乃彤.全日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体育权利及其保障[J].教学与管理.2007(9):54-55.

第3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一、 开展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公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意义已为社会所接受。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仅仅是初等的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基础,在这个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快速的社会中,单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无法应付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且在学校教育阶段中,只由教师有限的教材传递的知识,也显然不足。随着图书馆书刊资料数量的巨大增长和类型发展变化,逐步实现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网络,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等,都亟待图书馆学教育步伐紧紧跟上。面对这一代的中小学生,发展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情报意识和搜集、判断、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开展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缺乏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加之中小学图书馆条件简陋,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而中小学课程中也没有文献检索或图书馆知识的内容,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利用图书馆的实践经历。通过日常了解,发现在未利用图书馆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图书馆的存在,不了解图书馆的人则更多,他们总是将图书馆和书店混为一谈。一项调查表明,有95%的儿童不知道有图书馆这一名称,而成年人中缺乏利用图书馆意识的,居民为80%,干部为60%,大学生为50%,科技人员为30%~40%。不少到馆的读者也因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而只能望书兴叹。如果不及时解决公众的图书馆意识淡薄、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等基本问题,那么,即使最终建成了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也必然会留下许多缺憾。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图书馆学教育很有必要。

        三、开展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开展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仅靠宣传说教是不容易实现的,最好的途径是建好中小学自己的图书馆(室),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和学习。图书馆的教育形式更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这有助于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向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方面转变。 

        (一)、完善提高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

        1、转变思想观念。中小学图书馆(室)是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最重要、公共化的教育资源,是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配合新课改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翼。图书馆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是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图书馆建设不达标的学校,就不是一所好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图书馆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2、加大经费投入。有关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学校图书馆建设。要有一定的经费投放预算。地方有关部门要有一定的学校图书馆建设经费投放计划和标准。学校要加大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投放指标,同时,可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图书馆建设。

3、充实优秀图书。作为中小学的图书馆,在藏书建设过程中,把专业方面的各种教学参考书和相关的报刊作为重点,学校要精挑细选,利用有限经费,尽可能多地购置优质优廉的图书来充实图书馆,给师生提供优秀的、有价值的图书。

(二)、多途径开展图书教育活动

1、宣传教育法。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读书活动。读书活动是寓教于乐,对读者进行利用图书馆教育的好形式。在具体实施上,图书馆可以自行组织,也可以把组织读书活动的权利交给读者,读书活动的竞赛内容、竞赛方式、竞赛评判等全部由读学生按自己意愿组织。读书活动既提高了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又提高了中小学学生的知识普及度。

        2、与学校合作进行中小学生图书馆教育。

第4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习惯 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学语文老师认真利用好这一阶段对学生开展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重大影响。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入手,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一、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述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思想认识,从而引起学生对阅读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引用培根作家在《谈读书》中对于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对人生发展的不同作用的看法,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多多拓宽知识面,从而在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老师还可以给大家朗读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古诗词,并把这些古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领会其中奥秘,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而且可以教会学生更多的古诗词,可以说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有章可循,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小学生就像是一张单纯的白纸,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提供一些好的参考书目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因此老师可以推荐小学生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还可以给学生一些带插图的书籍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虽然当前,人们的诗歌观念百态纷呈,但有一点我却可以认同:诗是意象符号系统”[1]。老师可以通过诗歌给大家讲述一些哲理知识,“诗歌与哲学是近邻”[2]。

二、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

小学老师可以定期在班里举办读书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谈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和心得体会。语文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读后感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籍的认识。语文老师还可以对大家的读书量进行评比,选出一周的读书之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可以号召同学们向读书量大的学生学习,并为读书量大的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奖励,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和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必须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工作。小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对小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老师可以让大家谈谈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很多学生必然会说自己所崇拜的偶像是、、司马迁等人。这时候,老师可以借题发挥,告诉大家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是读书十分勤奋的人,总理甚至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老师可以号召学生向自己崇拜的偶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三、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阅读故事

语文教师必须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书中有趣的小故事,并告诉学生故事的出处,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从一些阅读中的具体细节和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同时,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少走弯路,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阅读的缺点,从而让学生在提高语文成绩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很多老师都十分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也弥足珍贵。西方有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中最好的引路人。”小学阶段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进行有效培养,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阅读能力低下和阅读兴趣缺乏的现象,甚至有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提高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引人向善的书籍,从而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否则贻害无穷。当然,新时代要求我们在养成教育中增加新内容,如收集信息的习惯、自习的习惯、与他人合作的习惯,等等。简而言之,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及早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归宿。

参考文献:

[1]张同吾.汪国真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杨秋枫.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中的妙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6).

[4]廖代华.刍议小语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2).

第5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 学校; 教学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 G47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022-02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符合卫生要求的教室及教学设备是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1]。为了解本县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及生活设施的卫生现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帮助学校及时采取纠正、补救措施,改善学习生活环境[1],为今后学校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12年12月对辖区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及生活设施进行了卫生监测,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辖区内32所中小学校,其中中学9所,小学23所。根据学校规模,每所学校选择不同结构、楼层、朝向的2~6间教室进行测试[2],共检测99间教室。同时对32所学校学生宿舍、学校厕所进行现场检查。

1.2 方法

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3]对教学环境及生活设施的要求,对中小学校教室人均面积、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的距离、教室后横行走道、黑板卫生、课桌椅配置、教室采光、教室照明、学生宿舍、学校厕所等指标进行卫生学检测和评价。

1.3质量控制

设计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格,调查前对所有参加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检测方法后对学校开展监测[4,5]。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校教学环境监测情况

见表1。

2.1.1 教室 检测的99间教室人均面积合格率80.8%;小学合格率75.8%,中学合格率90.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的距离合格率51.5%;小学合格率69.7%,中学1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室后横行走道合格率41.4%%;小学合格率62.1%,中学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 黑板 黑板下缘与讲台地面垂直距离合格率52.5%;小学合格率69.7%,中学18.20%,经χ2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3 课桌椅 教室内课桌椅配置保证了一人一席,但各学校均只配置了一种型号课桌椅。

2.1.4 教室采光 教室采光方向符合率100.0%,教室玻地比符合率100.0%。

2.1.5 教室照明 ①教室课桌面照度合格率(>150lx)75.8%,小学合格率69.7%,中学8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黑板面照度合格率(>200lx)32.3%,小学合格率21.2%,中学5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教室照明配备40 W荧光灯9盏以上的31.3%,小学合格率22.7%,中学合格率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灯具距桌面的悬挂高度符合率46.5%,小学合格率41.4%,中学合格率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黑板配备照明灯具的9.1%,小学合格率10.6%,中学合格率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学校生活设施检测情况

见表2。

2.2.1 学生宿舍 调查的32所中、小学学校学生宿舍人均面积合格率18.8%。宿舍厕所符合要求的占65.6%。

2.2.2 学校厕所 厕所蹲位数设置男生合格率100.0%,女生合格率96.9%,男生小便槽长合格率81.3%。

3 讨论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本县学校教学环境与生活设施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室人均使用面积、前排课桌缘前与黑板距离、教室采光方向、玻地比、课桌面照度合格率较高,与林应和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课桌椅能保证一人一席,学校厕所卫生状况良好。较突出的问题是课桌椅型号单一,教室及黑板照明灯具设置不符合卫生要求,学生宿舍人均面积普遍低于标准。

此次调查各学校教室均只配备了一种型号课桌椅,分析原因一是学校对国家课桌椅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不了解,二是学校为了追求教室的整齐美观;有的学校虽然使用了可以调节高度的升降式课桌椅,但未能及时与学生身高进行调整[8]。课桌椅是培养学生良好姿势习惯的外界条件,按标准每间教室内至少应设有2种不同高低型号的课桌椅,长期使用不合卫生标准的课桌椅,很容易导致学生视力不良、脊柱弯曲[9]。教室照明灯具配备不足,灯桌间距过高(>1.9 m),尤其是黑板配置灯具的仅有9.1%,使教室课桌面照度尤其是黑板照度达不到基本标准,是本次调查各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建筑设计时没有配备黑板灯,教室照明灯具未按卫生要求安装,部分教室灯具老化损坏未及时更换。课桌面及黑板照度不足,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很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是造成学生视力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10]。建议学校应在黑板上方增加照明灯具,及时检修损坏灯具,按卫生要求配齐照明灯具并规范安装,保证学生能在有良好采光照明条件的教室学习。本县中学普遍班级学生多、学校对教室课桌椅如何布置的要求不甚了解,是造成中学教室内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距离及各列课桌间纵向走道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此次调查学生宿舍人均面积普遍低于标准(人均3 m2),原因是近几年五峰县学校撤并、学校数量减少、学生集中、寄宿生增多造成的。

通过此次监测本县的中小学校教学环境与学生生活环境,暴露出学校教学设施在设计、管理上存在的卫生学问题。提示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和技术指导,督促学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特别是要重视新建、改建、扩建校舍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11],保障学校教学环境及生活设施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 儿童少年卫生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3,203.

[2] 邵亚坤,郑洪岩,李玲玲. 2010年度盘锦市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校医,2011,25(9):664-665.

[3] 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S].2008.

[4] 丁玉萍,张海燕. 北京市怀柔区中小学校教室物质环境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0,26(2):205-206.

[5] 谢光方,王淑媛,黄琳屹,等. 2010~2011年玉溪市红塔区中小学校教学环境的监测[J]. 职业与健康,2012,28 (12):1519-1521.

[6] 刘凤霞,王学敏. 天津市河北区中小学校教学、生活环境监测结果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10,26(1):74-75.

[7] 林应和,周丽,吴小敏,等. 深圳市2010年学校教学与生活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39-240.

[8] 张一英,张琴,沈姚. 上海嘉定区学校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5):617,620.

[9] 管新艳,柴保臣,朱中平,等. 深圳市某区学校教学环境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校医,2011,25(12):901,903.

[10] 叶根花. 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6):57-58.

第6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一、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交通安全教育缺乏主动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中小学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参与的社会职能部门众多。

(二)教育经费短缺,交通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一些地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所需的经费难以保障,使得交通安全教育开展不够深入。

(三)专业负责人匮乏,交通安全教育缺乏有效性。目前,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交通部门,特别是公安交管部门都存在着中小学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负责人缺少现象。

二、当前中小学学生交通行为的特点

首先,中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自控力相对较差。这种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使得他们的交通行为呈现出在道路上追逐、蹦跳,玩耍等现象。尤其是他们的行走路线变化无常,行进中不顾前后左右,不理车辆行人,任意穿行,极具突然性,成为交通安全的一大隐患。

其次,中小学生出行较多,安全风险系数高。其交通活动的路线虽不复杂,但是每日需往返通行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道路,另外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还经常上路玩耍,中小学生是参与交通活动比较频繁的群体。

第三,中小学生处在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知识面窄,加之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缺乏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不懂得机动车辆的行驶特点,不明确行人的行走规则,不知道自己违反交通规则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对违章的危险性没有足够的预料。

三、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要适时建立五种制度

一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政府要把本地区有关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各职能部门、学校、交通管理部门等单位要把对中小学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所需经费专款专用,防止教育经费被挤、被挪,把有限的经费确实用在中小学校交通安全资料的开发、制作、采购,师资力量培养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等各方面。

二是建立交通安全形势分析制度。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中小学校、辖区交警大队、中队分管学生安全宣传教育的负责人,每月或是每季定期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例会,对照本地区有关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和公安机关的相关要求,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和学校周边的通行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特别要对潜伏的交通安全隐患,看似不经意的违法行为,通过形势分析会得到有力的纠正。

三是建立会商研判制度。当地政府要定期组织安监、公安、教育、路政、交通、人社、医疗等部门参加的工作例会,各部门要对学生安全状况,特别是交通安全情况进行研判,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防止问题已经被发现或虽被发现但由于整改不到位,而酿成不应该发生的交通事故。

四是建立考核评定制度。要建立起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公安交警共同组成的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组织机构,落实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考评。在具体做法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要确定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抓本系统与本校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交通安全教育的考核评定。

五是建立评比先进制度。要建立开展交通安全“优秀学校、优秀班级、优秀学生”的评比活动,坚决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出现,并对评选出的先进适时进行表彰。

(二)要全力坚持“三位一体”同步联动

保护学生出行安全,必须从教育入手,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同步联动。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学校建立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学校要设立交通安全教育组织体系,由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里有一定领导能力的人员构成;二是要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学校要聘请交通民警担任交通安全教育辅导员,定期为学生讲授交通安全常识,以提高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规范学生的交通行为,并形成制度;三是学校可自编教材,使交通安全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多部门联动扎实做好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小学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交警、家庭和社会共同来主动参与,齐抓共管。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光靠学校或是交通管理部门等任何一方,力量都是十分有限的,应多部门各方联动。

(三)要切实讲究方式方法。

一是要针对特点、对症下药。中小学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在这个年龄段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能使其终身不忘,深刻铭记。因此,要充分利用其感性认识强的特点,一方面进行警示片的观看,另一方面做好交通信号和标志的识别。

第7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关 键 词】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28-02

我国学生中轻率对待生命事件频频发生,说明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大问题,现阶段则需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那么,生命教育该如何理解呢?生命教育包含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五个层次,健康教育是基础,信仰教育是最高需要。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

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作指导,并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在当今社会,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就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不断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那么,基于教育的层面理解,教育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生命教育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教育。

思想政治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循环升华的形成与发展。[2]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中学生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主要源于学校教育,同时,还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生命教育在国内的较少数学校被作为教育内容设置,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畴。

那么,在设计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同时,需要坚持三个重要的理念。首先,生命教育应该符合一定的情境。生命教育需要为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帮助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试,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生活表现。同时,生命教育应充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判断中提升人文素质。其次,生命教育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整体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终生的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心理学的维度考量,生命教育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还需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通过内化――外化――再内化的过程循环进行。最后,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坚守信念,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使得生命教育能够实现其现实意义。

二、合理建构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建构要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要符合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发展需要,选择和确定科学合理的、有用的、专业的学校生命教育内容。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并且不间断地经初中、高中进行,直至大学,最终脱离学校教育后,能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继续开展自我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是做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三者内容间也具有整体性、持续性、一贯性特征。

1. 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制定,内容既略高于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也不能低于学生的能力。可以确定为有趣的生命、自我保护、特别的生命三个主题。[3]小学一年级设计为有趣的生命,包含发现生命、坚韧的生命、有次序的家庭;有趣的发现、如果没有生命、我要保护生命六个章节的内容,这样为学生们从身边动植物的生命逐步牵引到人类生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二年级的内容设计为自我保护,包括神奇的护身术、我学护身小技能、身体的界限;谁是坏人、我不会上当、保护自己,爱护别人。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锻炼本领,学会判断情况,并且保护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内容设计为特别的生命,具体包括特别的生命、特别的自然界、特别的你我他;特别的美、特别的爱、特别的行动,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平等的,不仅要爱护和保护自己,还要保护他人、保护自然,理解特殊的生命现象。这三个主题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学年的课程设计在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对生命的概念、保护和赞美有充分认识,最终都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样的内容虽然较少,但是每一部分都具体到教育内容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不仅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对生命的有正确的态度,还要在生活中有正确的行为和习惯。

2. 四至六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命教育拓展阶段课程设计。这一阶段的内容设计是要让学生学会判断生命中的现象和行为,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坚定的信念,并积淀生命意志,设计自己的人生。具体设计如表1。

通过拓展阶段的生命教育内容的设计,就让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标准、生命的逆境、人生的理想,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并且把自己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的价值要求能结合在一起。

3. 七至九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七至九年级,初中升华阶段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初中年级的生命教育内容设计应该是小学生命教育的升华,目标也应该高于小学生命教育,主要包括欣赏生命、赞美生命、信仰与人生三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结构教育、疾病预防教育、性教育,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用科学的眼光、正常的心态看待自身的成长和变化;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教育,享受成功和生活的教育,正视挫折、生于忧患,增强本领,解决困难,正确对待成败,学会享受生活,学会生存;信仰科学,社会参与的教育,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敬业乐业,学习本领,有远大理想并有坚定信念的指导,为美丽人生而奋斗。

三、生命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命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其原则,还应注意教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特殊的教育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其他学生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1. 专业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初中和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健康标准有一定了解,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并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实现教育的目标。高中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深奥;现在的科学技术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也充斥着高中生,对于生命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那么,培养专业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挖掘和培养学校内部的人才,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4]而对于已经从事本专业教育的人,也要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地提升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在教学基础上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另一方面,还要研究问题学生的发展状况。在学校内部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把学生面临的问题尽快解决,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 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家庭的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观念。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足以影响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前事情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对现阶段的具体实际有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理解,并将其与理论相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面传授,帮助学生讨论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得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其作用,实现其实效性。

3. 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载体的拓展。教育内容的实现必须要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表达出来。生命教育课程所包含的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应该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这就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革新教学方法,多启发、多沟通,建立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言论和参与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要不断开发网络教育平台、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平台,进而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业余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人的终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全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且努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定功,路日亮.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4]林思林.发展生命教育事业的再思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第8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心理状态;质疑;新课程标准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源于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

1.1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2问题意识的意义: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与此异曲同工的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著名论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确是这样,要发现问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课堂上全神贯注的学习态度;要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创新性能力;解决问题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综上,只有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才能带动其他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1.3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虽然问题意识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但当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烈。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教材的束缚,以及教师教学权威地位的压制,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得到发展,他们不是迷信权威,缺乏问题意识,就是不敢提问,或者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遵循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等。为此,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师生角色的定位,及时改革教学理念,放低姿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一切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鼓励发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提问的氛围。这个氛围必须是和谐的、平等的、宽松的,如此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比如,学生没有问题时,教师应该是微笑着鼓励、引导,使其认真思考,积极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错误的、无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予以理解,对其勇气加以赞赏;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时,教师要予以肯定,并带动其他学生思考和回答。这样的氛围是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给出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要求学生求面积。多数学生将多边形分解为三角形和梯形,很快便算出了答案。这个时候,一位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是不是可以不用分解就能求出来呢?”教师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道:“我觉得也可以用补足的方法来做。”教师微笑着鼓励这位学生,并号召全班学生共同探究不同的解题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纷纷提出问题,展现了自己的创造力。

2.3注意引导学生发问的艺术与技巧:有时候,学生也有提出问题、得到认可的情感需求,但是他们年龄较小,并不知道如何去提出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问,使其掌握发问的艺术与技巧,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认知,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其进行了引导。

2.4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质疑与疑惑: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心中势必会存在一些质疑和疑惑,这些质疑和疑惑如果得到解决,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但是如果被埋没、被忽略,就会使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中的质疑与疑惑,维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语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改革教学理念,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注意引导学生发问的艺术与技巧,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质疑与疑惑,维护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作者:郑国清 单位:阆中市水观镇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教学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中小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第9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1.体育教育的概念

体育教育,是个体接受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分为普通体育教育和专门体育教育两大类,小学体育教育属于普通体育教育的范畴。

2.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其身体素质会对以后的成长、生活以及学习产生直接性的深远影响。小学体育教育,是锻炼小学生身体以及培养小学生素质最佳的时间。在小学体育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能得到较为科学和有效的锻炼;另一方面,身体素质是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着个体接受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成效。

二、城乡小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1.城乡小学生形态发育比较

整体来说,我国城乡小学生的形态发育均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增强,但是具体来看,城市地区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相比与乡村小学同年龄段学生较快,同时也处于较为成熟的水平,其主要表现为身高和体重。(1)身高方面。在对不同地区、相同年龄、相同性别小学学生的身高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后,发现其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其中,城镇地区小学学生身高较高,根据《中国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报告》,城镇地区男生平均身高比农村地区男生高出1.53 cm左右,城镇地区女生平均身高高出1.96 cm左右。(2)体重方面。各个年龄的城镇男生体重均高于乡村同年龄男生,重庆市城镇男生平均体重比乡村男生高1.43 kg,城镇女生平均体重比乡村女生高0.74 kg①。

2.城乡小学生身体主要机能比较

身体机能是个体进行日常生产活动及生活的基础,其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生存与未来发展,而我国城乡各地区的小学生呈现出了差距较为巨大的身体机能水平,其主要表现为肺活量及坐位体前屈。肺活量是指人体进行最大的深度吸气之后,再做出最大的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气量,是评定个体心肺功能的主要指标。在对城乡小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乡村地区学生的肺活量较大,显著高于城镇地区相同年龄和相同性别的学生。另一方面,从坐位体前屈来看。坐位体前屈的活动主要用于测量人体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反映了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而总的来说,城镇地区小学男生的身体柔韧素质与乡村地区小学同年龄段男生之间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城镇地区小学女生的身体柔韧素质就好于乡村地区同年龄段女生。

三、城乡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原因

1.城乡物质环境条件差异

我国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小学阶段学生个体的身体发展环境差距较大。城镇地区物质环境较好,在接受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个体营养摄入充足,因此城镇地区小学阶段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较快,同时也更快速地向成熟发展。而乡村地区物质环境较差,小学阶段学生个体无法完整合理地摄入营养物质和身体发育所需要的各类维生素,而在较早年龄就开始参加家庭部分农业劳动,更导致了小学阶段学生个体身体发育较为缓慢,甚至低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

2.城乡体育教育理念差异

城镇地区小学日常的体育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体育课程的开设与实施都在作用于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而乡村小学学校在制定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时,单纯地将学生个体日常所需要接受的体育锻炼作为课程内容,没有在课程规划上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改进建议

1.增强城乡小学体育教育整合研究

教育的理念和体制,是全日制学校教育活动得以实施的基础和依据。解决当前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在于解决不同地区间教育目的和体制、方式具有较大差异的现象。而增强城乡小学体育教育整合研究,能够推动未来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统一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