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第1篇: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市场经济;营销策略;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成为了当代企业主要的生存发展渠道。传统的营销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市场的变化,企业基本已完成了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商业化,很大程度上促使着市场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在新经济时代的冲击下,传统营销模式随着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转变另一个方面也决定了企业生产条件的转变。

一、当代市场营销的特点

1.对战略更为重视。企业战略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经济体系下,大部分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与规划,将企业的既得利益看得过于重要,使得经济发展中缺乏持续发展条件与环境。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局限了企业战略发展之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市场营销越来越重视战略模式在企业中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对合作更为重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新时代市场营销有别于传统营销,摒弃了战胜对手等于成功的观念,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因此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更加重视企业同行之间,甚至跨行多方之间的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的观念,建设一个良性的市场发展环境,拜托传统的枷锁。

3.对“知本”的观念更为重视。对于传统市场营销,依赖于企业的资本,习惯于利用有形财产确保企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新时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市场营销更加看重的是营销人才,该种人才称之为“知本”。通用总裁有一句名言:即使我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财产,只要员工还在,我就能够重新开始。由此可以看出“知本”在一个企业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无形资产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的作用[1]。

二、当代市场营销新趋势

1.营销理念发生改变。传统的经济营销理念着重于营销业绩,畅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主要模式,部分企业营销过程中不断重复传统营销模式,使得企业整体经济的发展缺乏新意、记忆点,甚至会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而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要求企业从根本上改变营销理念,主要体现在从以前的既得营销理念转变为持续发展的科学营销理念,更加注重企业长远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不会盲目的进行畅销,有着将企业做成大企业、成功企业的长远目光,积极规划企业前景。

2.战略范围出现变化。以前的经济体系中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范围仅重视局部既得利益,对工期规划显得过于狭窄、短期,不注重企业整体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也使得企业渐渐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最终导致企业生产、营销的方式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淘汰出局。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的市场营销重点强调企业的系统全面的利息,不断将企业的营销战略标准化、现代化,适应时代的发展。

3.营销领域改变。作为传统的市场营销的领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特征,很少与外界交流,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企业领域难以全方位的符合市场需求与发展。对于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领域则具有较为灵活的混合性特点,有利于企业不断地登上世界平台,并且根据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不断的深化营销的模式。营销领域发生的改变除了能够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还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企业营销领域不断扩大、混合成为当代市场营销发展中势不可挡的趋势。

4.营销方向变动。以前的营销理念是产品技术为营销核心,企业的营销策略为企业-消费者-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营销策略侧重企业自身。当前的营销理念是以消费者为营销中心,企业营销策略不仅仅是单一方向的营销,而是多向、全方位的进行。

5.营销管理模式的变化。以前的营销管理模式一般呈刚性或者偏向刚性,缺乏灵活性,使得传统模式无法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员工间或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缺乏深度沟通,员工积极性遭到扼杀等。然而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则是呈柔性或者偏向柔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让营销管理更加人性化,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2]。

三、当代市场营销的驱动因素

经济发展过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产生波动,市场营销朝着新趋势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国家之间逐渐紧密的联系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驱动因素主要有:一是来自外界力量,这里的外界主要是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及消费结构的改变。当代是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消费者所处在的环境中文化、思想、经济、政治等观念都在发生这改变,也影响着消费者的偏好、消费习惯,随之消费水平的不断增加,让企业挖空心思的迎合消费者的胃口,创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涌现。二是内部力量,这里的内部是指企业的创新精神。当代社会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反之企业则将失去核心竞争力,走向衰退。

四、当代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1.服务策略。传统营销策略中着重产品质量以及销量,对售后服务并没有重视对待。新经济时代的营销策略中强调了服务质量,提出了只有实现服务价值才能取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

2.价格策略。价格的构成随着社会进步的需求正发生着质的变化,并不是简单的生产成本,还包含了创新成本、知识技术成本、品牌投入成本等。

3.促销策略。促销作为企业营销中常用且有效的销售形式之一,能够快速实现产品的推广。在新经济时代的营销过程中,企业能够利用网络、公共关系、传统媒体、大型活动节点等开展促销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3]。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不仅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的作用。对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引领着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全球化路线。因此市场营销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策略值得我们继续深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梁海燕.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新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2,19:95-96.

第2篇: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无疑高科技使人的物质生活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如电脑已经广泛进入生活空间,实现了家庭生活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为人们带来方便快捷。同时又使人类生活远离了自然,人与自然物的接触越来越少,对自然的体验也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网络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对情感因素的忽略。使人之间变得疏远,人的行为变得懒惰。最为重要的是有学者提出,在高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用情感的力量取得平衡,即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正如奈斯比特所说“: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人类社会里高技术越多,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人们渴望获得高科技与内心情感的平衡、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如今,多数日用陶瓷产品采用机械化、批量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的产品具有严格、理性、秩序、规整、刻板、科技、精确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冷漠感,与传统工艺制作的器物相比较,缺少亲和力和人情味。因而这种所谓高情感的平衡,在陶瓷产品设计中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是很难做到的。

只有采用手工造物,因为手工艺浓缩着制作者的情感,手工造物与大机器产品不同,它是人情感的造物,在造物中流露了人间真情。在高科技的设计和生产中,吸取传统手工艺造物的优秀经验和方式,将高科技的工业生产、设计和手工艺结合起来,走一条所谓的中间道路,即在技术上介于手工技术和现代大工业技术之间的技术。这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提出的“中间技术”的生产方法,这种生产方式更灵捷、更智能,是适应小批量化、个性化产品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对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蕴含着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一种艺术化趋势,是“一种具有人性化的技术,这种生产方式不会使人的双手和大脑成为多余,二是使人的大脑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生产能力都大得多。”对信息时代的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与生产而言,传统手工艺不仅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且作为高技术结构强有力的一个互补机制,平衡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手工艺积聚着人的情感,促进了人与物之间互融互助的交流。传统陶瓷器物的工艺制作不同于纯粹的机械物件的加工生产,制瓷者从制泥—拉坯—修坯—装饰—吹釉—烧制—包装,整个制瓷过程都要手工制作,在制瓷过程中,手工艺人不仅把对生活的体察、人文的关照、人间的真情都不自觉地融入到了器物之中,而且制瓷过程周密严谨,严格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因而有的工艺本身就是艺术表现,制作技术和艺术一体化,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技”即是“艺”,“艺”是“技”的体现,到达了“技近乎艺”的境界。因而有些手工艺做出来的作品象“梓庆削木为鐻,见者惊犹鬼神”那样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例如,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茶具、杯子、盘子。

制作者融入了一些“陶艺”表现元素,产品上刻意流露出“手工”的痕迹,在造型上运用压、拉、扭、刻、堆等多种手段进行变形夸张,它不完全遵守造型的规整有序、比例的对称,而努力发掘各种空间形态,甚至造成扭曲、变形和透空的形体,使造型产生丰富的变化。同时,在装饰上,陶瓷肌理的丰富性潜能在现代陶瓷产品中被充分地显露展示出来,它们或追求自然材质的质朴与纯真,或追求釉色的华丽效果,或追求雅致清淡的恬淡之美。总之,手工造物不仅比机械化生产更具情感化、艺术化、个性化、自由化、人性化,还改变了以往机械化大生产产品给人的僵化呆板的感觉,使产品极具个性,富有活力,使产品既纯朴又具有人情味,使产品获得丰富的艺术性。此外,手工艺的生产方式更能够挖掘人的创造潜力与创作激情。

2关注用户的交互设计

信息时代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为设计师尽情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了物质保障,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在信息时代被不断放大。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时代,使设计师的创作手段变得灵活而快捷。传统的创作方法完全是由手绘完成,如今,设计师已经运用数字化工具制作设计效果图。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科技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乃至娱乐,都因为网络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相当部分的体验与感受从虚拟的世界跨度到真实生活,网络不再是一个虚拟的存在状态,而是实用的有形的并不断创造人们新型生活模式的技术。因此,交互设计的部分理念对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数字技术的确对人类现实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道:“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互联网络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品传播给人的最佳工具。”传统日用陶瓷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是由陶瓷工艺师制作模具后经过注浆、挤压等方法批量成形,这种方式生产出的产品缺乏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

目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角色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构建虚拟陶瓷产品设计的VR(虚拟现实)展示平台。在这个虚拟现实系统中存在着与产品设计有关的大量信息和模型,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进行相互联结。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利用陶瓷产品的VR(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平台,在该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该项产品的造型、装饰纹样、花色、肌理、材料等,并把这些定制信息反馈给厂家,使其按照定单进行生产。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师将消费者的设计理念做成三维模型,并利用视频、动画等手段进行动态展示,模拟现实的使用情况,使消费者在十分逼真的状态下,体验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产品的使用状况,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方法不仅使消费者参与到日用瓷的设计中,而且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适应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还解决了传统日用瓷的造型单调、花色老套、品种少、材质单纯、功能格式化的问题。这就是利用交互设计的性质特点,在保证陶瓷产品可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陶瓷产品的一致性与可识别性。

3追求创新的个性化设计

日用陶瓷产品由于传统设计观念的根深蒂固和设计思维的惯性,一直处于设计观念滞后、产品更新缓慢的状态,日用陶瓷无法摆脱实用功能对设计的制约,在造型样式上缺少突破,一味套用固有形式,导致日用陶瓷产品缺乏时代精神和现代气息,设计与时代的进程脱节。这种设计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审美需求。不同于工业化时代下的产品强调规模化、标准化、低成本的经营方式,个性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个性化是被抑制的需求。而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的需求变得“一切皆有可能”。人的个性化需求也被不断地激发出来。需要认识到,如今进行陶瓷产品创新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设计师借助技术和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还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沟通表达消费者需求的过程。设计师要充分考虑产品使用群体的审美心理,满足用户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并在此前提下将个性和风格融入其中,为产品创新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产品吸引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时代,个性设计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首先,互联网的运用,使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信息爆炸、信息开放的环境中,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就会被大量的广告信息包围着,只要在网页上使用搜索引擎,网络广告无时不在。如此丰富的广告信息使人们在工业时代被压抑的个性化需求被放大和满足,人们通过互联网寻找更能彰显个性的事物。另外,互联网的使用,使产品的商业模式网络化、集中化,如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等,电商企业运用互联网平台将成千上万的商品,以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更便宜的价格出售。这种商业模式无疑大大促进了人们的购买欲望,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其次,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计算机的使用是“三维打印”的物质保障,“三维打印”技术无需机械加工或制作任何模具,直接运用计算机图型数据生成任意形状的产品或零件。与传统的制造工艺相比,“三维打印”技术成型快,生产周期短,生产方式灵活而快速,适合小批量化、多样化、个性化生产。因而,这种柔性的生产方式为日用陶瓷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物质保障。

4结语

第3篇: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广播新闻 网络时代 新闻价值取向 扬弃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而在互联网的使用功能上,信息获取排在第一位。互联网以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搜索便捷等优势已经成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各类新闻,媒体人早已开始重新审视网络新闻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影响。作为经受过多种媒体冲击的广播,其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广播新闻又将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受众面前,这也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一直以来,新闻价值的判断在新闻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较为权威的说法应该是“新闻价值有五性,即: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①然而,这些判断标准并不是平行存在的,随着时间、条件等变化而各有侧重。

当今的世界早已不是“你说我听”的时代了,各种新鲜媒体的出现,各种传播途径的彰显,让新闻不得不更认真地面对受众,面对市场,也就是面对这样一个既永恒又不断发展变化的问题:“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当今受众欢迎的新闻?”

一、新闻价值取向变化的社会基础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既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也相应地带来了社会气氛浮躁、个人信仰缺失等一些负面影响,同时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入,多元利益的产生,推动着公民社会的成长,这无疑对国民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冲击,而对于新闻价值的取向也必然带来深层次的影响。

对媒体而言,在传播日益迅捷、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媒体有了更多的话语自由,各种媒体层出不穷、竞争激烈,尤其是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价值的内涵变化创造了外部条件。

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的交织中,媒体的传播对象已经不再是过往仅为倾听的“听众”,很多受众本身就是信息的传播者。比如,2010年1月29日天津河东区一栋经济适用房发生大火,面对突发事件,网友微博“直播”比媒体提前了四个小时,以至于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评论说“网络这一次走得比官方媒体还要快”。其实网络何止这一次快,社交网络、微博平台、手机短信早已成为了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平台。

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受众的心理层面,媒体已经无法用原有的新闻价值取向来面对当今的受众,“走近受众、走向市场”则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然。广播也是如此,而在这一方面,网络媒体无疑早就走在了前面,其做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广播新闻应该“更新鲜”

广播新闻讲究“先声夺人”,快速是其长项之一。而在当今的网络新闻中,可以说已经把这样的特点发挥到了接近极致的水平。网络新闻已经把通常所说的快速变成了“实时”。当重大新闻发生的时候,网络新闻基本保持了一贯的“实时性”,即:与新闻事实同步,预见新闻事实走向,表达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这样的“实时性”让受众第一时间掌握了信息,让媒体第一时间掌握了话语权。

北京时间2003年3月20日上午10点34分,美国开始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攻击,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10点35分,搜狐新闻中心发出第一条快讯:“巴格达遭到美军轰炸,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10点36分,搜狐网在国内商业网站中第一个向其几十万新闻短信用户发出明确的战争短信:“伊拉克遭到轰炸,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②以第一条海湾战争快讯为起点,搜狐网一马当先,建立专门的规模宏大的海湾战争网站。网站内容丰富翔实,权威专业,搜狐为此专门增加了几十台服务器,成为国内最为快速、全面、纵深报道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商业网站。③看似仅仅几分钟的领先,让搜狐在海湾战争期间的网络浏览量激增过亿。

三、广播新闻要“讲故事”

相对于“新鲜性”的变化,新闻本身选择的变化显得更为重要。网络新闻在最初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这是“点击率”带来的现实思考,无疑也给正处于变革中的传统媒体带来困惑,打破了原来新闻价值选择取向的侧重点,“趣味性”变得极为重要。在工作生活压力加大的紧张的社会环境下,娱乐化的新闻赢得了受众的欢迎。

“讲故事”一直是广播的优势,以轻松的方式将内容传达给受众,加强新闻的“趣味性”,是网络时代广播新闻发展的一个探索方向。国外新闻媒体记者深谙此道,他们在新闻报道中常常围绕一个在特定场景中的人物或其轶事展开,然后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同这个场景或事件紧密相连的问题,点明主题的真正意义所在。文章开头如同“故事”娓娓道来,接着,笔锋一转,向广阔的画面转移,通过细节、背景、事实和纵横对比等展开叙述,几个转折、几句评语。这种写作形式往往是通过普通人的眼光来考察,因此通俗易懂,颇具“趣味性”。④

当然,相比“讲故事”的形式,故事本身更为重要。内容选择不好,很可能就会把“讲故事”变成了“说教”。新浪网新闻总监陈彤曾经指出,从统计资料来看,除了大事,其实大家真正关注的还是社会性的、娱乐性的新闻。如果拿总的访问量作一个百分比的话,可能一半以上都是这种新闻。⑤对于网络新闻,点击率可以说是其生命,如果有一半以上的访问量都来自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那么面对这样的现实,新闻价值的判断可能就要向此倾斜。在网络时代,一条新闻是否受欢迎,往往取决于是否可以让受众能够得到及时的情感满足(包括快乐、痛苦、愤怒等),其趣味性、接近性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而此类新闻正好为广播讲好故事提供了素材。

四、广播新闻要“讲策划”

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广播新闻的采写更需要策划,而一般意义上的日常采访,在网络时代是缺少技术含量的,也是缺乏竞争力的。面对迅捷的网络,同样一条新闻很可能在下一秒就变为了旧闻,而新闻“同质化”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同一时间打开各大网站,头条基本相同的局面并不鲜见,因此,独家的,有策划的,有见地的新闻就显得更为珍贵。只有这样的新闻也才更有价值,才能够为媒体赢得话语权,这其实就是新闻的差异化经营。当然,面对突发事件、重大事件,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实时报道、观点鲜明、深度剖析、互动活跃、后续不断,满足受众的立体化需求也是一种策划。

由于广播的先天条件,广播新闻因其采写、播出快捷在新闻策划中更具有优势。如201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推出的系列专题《透视9+2》,就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一组新闻系列报道。这一报道立足港澳,记录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融合,通过记者的实地走访,采用见闻式、目击式的报道方式全面介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来港澳与内地九省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报道发挥了广播的优势,通过在九省区的连线、嘉宾现场介绍,突出了新闻性和可听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五、广播新闻在网络时代的“扬弃”

新闻在网络时代得到了巨大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其在发展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甚至低俗化,是网络新闻在发展中所衍生的副产品,而且由于网络“把关人”的缺失,导致新闻失实也屡见不鲜,此类情况的大量出现,也导致了网络媒体本身形象的缺失。社会责任感低,公信力不足是当下网络媒体发展所急需面对的问题。由此,广播新闻在选择上更应该注意扬弃,应当确立新闻真实性的首要原则,所有新闻都必须经得起真实性的检验,树立广播新闻的公信力。

同样,关于新闻价值趣味性的选择方面,我国业内学者和专家历来强调:“社会主义新闻观,从来不是仅仅把‘趣味性’这一价值标准的内容局限在自然人的‘情’和‘欲’上,而是认为,趣味性虽然离不开人的自然性的‘情’和‘欲’的内容,但是它必然还有更为广泛的选择指向,大至世界、小至家庭、儿女情怀。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不以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目的,而以服务于受众作为宗旨,它既不排斥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却更加注重人的情和欲的社会性方面,注重其中体现的社会历史内容。所谓趣味性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健康的情趣,而不是什么低级趣味和欲望刺激的满足。”⑥

第4篇: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企业文化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也有新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要素不仅仅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还使其使用价值成为劳动过程诸要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知识就是力量,在新经济时代得到充分的证明和体现。正因为如此,尊重知识,重用人才,知识共享成为现代企业共同的信条。在此大背景下,企业文化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

1企业文化要适应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l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2)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它的灵活运用、潜能和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受到进一步关注。

3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1)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现代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3)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4企业文化将更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1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5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养“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不断给予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

第5篇: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第6篇: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当代管理理论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这就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科学管理的基础和精髓就是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就谈不上科学管理,要使劳资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这是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1]。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工人可以多拿工资,资本家可以多拿利润,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

出现“战略热”的原因是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效率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有意义,否则战略决策错了,效率高反而失败得更惨,因此管理学家重视战略管理,重视战略决策。管理思想第二个重大变化表现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即“系统论”和“权变论”。系统论强调对管理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仅仅抓住某一项管理因素或仅采用一项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

80年代后,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管理理论演变进程中,形成各种理论流派,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威廉・大内的Z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迈克・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以下分别简要述之。

(一)Z理论:美学者威廉・大内提出Z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亲密,主张坦诚、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并对日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每种文化都赋予其居民以不同的行为环境,形成不同行为模式,进一步认为美国公司应借鉴日本企业经验向Z组织转化。

(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他认为行业竞争中决定规模的五种力量模型为供应商力量、替代品威胁、购买者力量、潜在竞争加入者威胁、竞争对手。在分析影响五种战略力量的基础上,波特提出了只有两种达到突出业绩的途径,即要么你成为行业中成本最低的生产者,要么你的产品和服务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形成消费者偏好。这一理论体现了波特杰出思想的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1.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业化战略。波特认为这三种战略每一个公司必须明确。

(三)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持续发展的组织,培育学习气氛和企业文化,引导人们不断进步。学习型组织一方面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不断改进,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型组织前途光明,但建立它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四)企业再造理论:由迈克・哈默与詹姆斯・钱皮提出,是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理论和方法。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关键指标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和员工效率等。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另一趋势是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1.科学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技能,用科学研究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规定下达的任务,用奖惩等激励机制保证任务的完成。规范化、制度化是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基本要求,是任何先进管理思想得以实施的基础[2]。可以说,没有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就没有管理的现代化。

2.人本管理是指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反对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重技术不重视人,靠权力不靠人,强调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尽量发挥人的自我实现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未来的管理趋势必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借鉴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既不能“见人不见物”,又不能“见物不见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人对自身创造能力的开发与挖掘日益关注为实现自我,提出了“能力人”和“能本管理”理论。人的因素:价值观、创造性、个人、才能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以“不断激发人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能本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开发人力资源,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实行以“能力开发”为基础的“能本管理”即重视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管理理论重视对现代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研究,把对组织中人性、人的行为研究放在日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第7篇: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不同,是以知识为基础条件的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环境换发展,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环境被大肆破坏;知识经济是人类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对传统经济模式中不利于发展的方面进行了弥补,在有效改善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基础

近十年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促使新经济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其各产业的业态、货币表现和市场状态,都呈现出独特性。本文对当前新经济时代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经济行为蕴含的社会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行为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传统经济发展时期,通过工业化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环境破坏明显、拜金思想盛行等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这些负面影响不断持续,在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大背景下,新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考虑的社会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投资模式的转变。新经济时代正处于对旧经济时代的投资模式进行解构和重建的过程,与旧的经济模式相比,新经济时代除了考虑实体投资外,无形投资也不容忽视,经济体在经济市场中执行投资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投资分析,新经济时代下兴起的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促使经济体在进行会计核算及财务预算等决策上更加审慎,因此投资分析的框架也更加细化、更加复杂,给经济管理行为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也赋予了资本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无形资产的量化。知识经济问题是由20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即将信息、创造力、管理能力、情报和知识等无形产品进行一般价值衡量,如何进行衡量,衡量的依据是什么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经济管理与无形产品进行结合,对其价值进行量化,是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

(四)生产单元的圈定。在旧的经济时代,生产单元界线明确,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生产单元的细致化成为衡量各个生产单元生产贡献的重要尺度,生产单元的界定出现了争议,尤其是代工企业的出现,委托方提供加工技术,生产方进行加工,生产单元应该如何界定,无形产品的量化这一问题处于弹性区间之中。

三、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无形产品是新经济时代的关键,对知识的把握决定了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对知识的创新管理。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当促进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转化,为创新奠定基础。将管理哲学作为知识管理探讨的基础,掌握其内涵,强调创新这一重点内容,深入了解,将工作过程中的繁杂问题进一步理清。管理层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服务于创新,对阻碍创新进行的外部因素及时处理,企业应侧重于组织内部成员的管理,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合适的创新氛围。经济环境不同,其操作规程、运行原则也不同,不同的管理阶层应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方法,使内部成员面对各种知识管理的挑战时,其执行、规划过程能够打破繁文缛节,勇于创新。

(二)核心能力的管理和构建。价值的创造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更强的竞争模式,是组织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出组织的价值,因此企业进行创新的知识管理,需要对企业团队中个人的创造力进行激发,根据成果判定员工价值,创新是组织管理人员创造新的组织形态和产生新的组织结构的产物,以行动管理与能力引导创造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过程,创新学习是企划与人文精神的有效结合,亦是强化在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关键的核心,人才是关键,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体现过程。

(三)经济管理中人才结构的整合。知识管理中创新管理的落实离不开中层管理人员职能的发挥,在对经济管理中人才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管理层次的多元化,就要打破传统形式,确保人才所占的管理地位。在知识管理中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知识漩涡,知识组织管理者所负责的管理形式是知识创造与转化,管理者需要学习承上启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和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新经济时代下,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掌握更多的技术与管理能力,从而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开展带来帮助。

(四)经济管理层次多元化。经济管理的多元化是以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人力资源的多元化是指在工作多元化的基础上,对组织进行有效的转变。高层管理者在管理中应将自己定位为导师角色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宏观管理能力,又要有微观操作的技术,在企业人才碰撞中,发挥调和作用,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校利用。人才的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者应当重视员工的操作技术,对员工实行技术知识保护的经济支持,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促进员工对于知识、技术在系统内的整合及交流。

四、小结

第8篇: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 新经济时代 趋势付策

    一、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

    新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有别于工业经济,新经济更强调知识或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首要地位,具有创新力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而工业经济所强调的稀缺的自然资源成了次要地位。

    工业经济时代,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是以可重复的劳动为主,不可重复的人的劳动与之相比,所占比例较少。借助劳动工具如机械设备、电力、运输工具等可代替人的重复性劳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普遥提高。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上为简单起见,通常假定资本和劳动是可替代的,企业按照成本一效益原则在等产量线上选择必要的劳动、资本投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可视为等产量线上的一个点。新经济的主要内容是科技,科技的形成来源于创新,可见,新经济时代里的企业,其核心力是创新力。但人的创新力是一种不可重复的劳动,不能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来替代,因此,劳动和资本是不可替代的。企业创新劳动投入的不足,企业永远无法创造出符合新经济时代特征的新产品来,尽管她可能拥有足够的物质资源。有人可能会认为,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是以知识型无形资产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形态存在于企业中,这些无形资产可以通过购买获得,有了这些无形资产,企业就可以生产出符合新经济时代特征的产品来,由此可见,在新经济时代里,资本和劳动仍是可替代的。这种认识事实上是认为,企业的创新即无形资产是可通过购买获得,但一个企业如果本身无创新精神和能力,只能向他人购买技术维持生产,那么这个企业在本质上已成为其他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其本身不能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企业来讨论。所以,在新经济时代里,现实生产力都是人类知识力量的物化产物,知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资本作用显著降低,劳动力知识化成为必然的要求。

    二、企业文化战略成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途径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丈化。在新经济时代,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势在必行。

    1.新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新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据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新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付稀缺自然资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更为重要,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付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发现具有重视所有关健管理要素(消费者要素、股东要素、企业员工要素),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考察期中,前者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则仅达166%前者公司股票价格增长为901 0,6,而后者为74 %,前者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而后者仅为1 %。

第9篇: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 消费需求 感性消费 绿色消费

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需求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愿望和要求,或者说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企业将各种营销手段或诱因作用于消费者,以刺激消费需求,激发购买欲望,促进购买行为的实现。因此,企业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根据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最终实现自己进行营销活动的目的——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消费者需求研究是企业界和营销理论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经济时代是指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Intemet技术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跨越了多个渠道:他们把人类从古至今的需求和行为与新兴网络行为结合在一起。用高科技武装起来。这种消费者的行为混合了传统的和数字的、理性的和感性的、虚拟的和现实的因素。与之相适应。现代消费者面临的消费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化。

一、现代消费环境变迁对消费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和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推动了消费内容与方式的不断更新。

2.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急剧增长,现代消费者面临的已不仅仅是本国市场和本国商品,还有国际市场和国外产品,由此使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

3.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从而为消费者实现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可能。

4.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迅速缩小了时空距离。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加,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得以广泛交流、融汇,各种新的交叉文化、消费意识、消费潮流不断涌现,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传播。

这些变化,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并使消费需求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与发展。都必然引起消费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样。现阶段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也将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多方面的深层影响,并使消费者需求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显著变化。结合我国消费者现阶段的需求动态以及当今世界的消费发展潮流。可以将这一变化归纳为以下趋势:

1.消费需求结构趋向高级化

随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这一趋势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我国为例,以商品房、私人轿车、电子信息产品逐步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消费被启动,消费品将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升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高水平上。据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从2005年至2010年,经济的增长率将在6.4%一7.8%之间。与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相适应,我国的消费基金在总量上也将持续地较快增长。在整体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我国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不断升级,消费内容更加丰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与此相对应,城乡居民已开始具有了较强的购买潜力。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从小康走向更宽裕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衣食等一般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住、行以及通信、电脑、教育、旅游等享受类消费将大幅度增加。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增加和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也开始显现。

2.消费心理引导消费需求日趋成熟化

买方市场格局形成以后,特别是随着我国银行储蓄利率的改革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成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与短缺经济时期相比日趋稳定、成熟,呈现出求实、求新、求稳、求廉的趋势。与此相适应,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与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理智型购买增多,情绪型购买减少;计划型购买增多,随机型购买减少;常规型购买者的购买动机受单一因素驱动减少,受复合因素驱动增加;受削价优惠刺激购买减少,受实际使用刺激购买增加,过去那种盲目、轻率的消费行为已经越来越少。

3.高情感需求与感性消费趋向广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