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清照的作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李清照;古代;创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是蕲州章丘人,我国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才女,由于她小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因此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阅读了很多古代诗词书籍,也成就了她未来的创作。她所创造的词风格非常清丽脱俗,拥有自己的风格,同时对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其他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有明显的区别,作为女创作家的她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婉约派作品。
一、李清照词的主要风格
中关于李清照的一生其实也非常坎坷,她早年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生活非常的优越,但是由于后期迁移到南方,生活状况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早期的作品非常的充满一种闲适的优美感。而在李清照的晚年,所有作品都采用一定的悲情描绘手法,同时也强调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部分,因此李清照的作品风格非常的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艺术美感的体会当中,去感受她对命运的感叹,与后期心态产生的变化。她的作品很有个人风格,从词中也能体会到当时古代女子的心理世界。下面针对于李清照作品的主要风格,比较简单的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一下李清照作品在创作风采,李清照作品主要有《如梦令》《一剪梅》等,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充分的体会出当时李清照作品的一种细腻委婉的感觉,她仿佛是一个脱俗的人间仙子,去体会事物的种种美好和内心的多愁善感,用丰富的女性情绪去表达事物的细腻风格。
比如著名的那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与“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意见而排队成“一”形的场面,“字”的着色也表达了古雁可传书的意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用抒情白描的手法描绘当初李清照的初期生活。这些都是属于李清照较为早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她是未经历变故,在南渡之前的创作风格。
她的女性风格非常优雅柔和,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李清照对事物美好本质的细腻描绘与她运用白描的手法将彻骨的内心感受体现在世人面前,虽然表面是一种婉约温柔的诗词风格,但是本质也充满一种离愁别绪,从中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真实感觉,这个时候的生活又有离愁,又有闲适的美好。所以早期李清照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女性内心的真实情感与她们多愁善感的心理世界。
那么从写作手法来说,李清照非常善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开始以活泼生动的词汇,为我们构建一个非常美丽的事物与环境,接着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愁与伤感。读了她的词,总是能够从古代优雅的环境当中转入到女性内心的忧愁与心里的沉闷,比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夜来沉醉卸妆迟”,她提花落,再说夜晚梳头的孤寂,喜欢生动活泼地去描述一个场景,再将场景渐渐的带入到内心的感受中,她的婉约是一种先去描绘后抒发之感,先让读者去猜测词的主旨,再把答案巧妙的安排在词尾处。她总是用这些词里的一些场景来抒发内心的女性情感,它能够将落花、小溪庭院诗情画意的表达出来,同样也能够将忧愁、倦容、泪痕展现给大家。
二、李清照词的美感表达
我们在欣赏李清照的词时,能够感觉她词中的婉约美与深深的文艺表达能力。因此笔者想从美的角度去探索一下李清照词的风格。其实在《如梦令》《蝶恋花》《声声慢》,无论是对离愁别苦的描绘,还是直接运用想象力去抒发内心的情感,李清照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始终拥有女性的羞涩,同时也那样的出淤泥而不染,给人一种坦率与轻盈之感。
首先,从情感的表达角度来说,前期的李清照体现出了少女作品的娇柔妩媚之感,到了后期,她善于用白描的模式去抒发对事物悲凉的触感与意境。我们可以从李清照个人的阅历上去观察她前后期作品两种不同的风格,比如在《声声慢》里面,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她用梧桐比拟黄昏,表面上是表达深秋的景色,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根本目的,她的意思是借用秋天这种情感来烘托出内心的无奈与心酸,这个时候的李清照非常孤寂和惆怅,内心充满着悲情苦境的感受。所以无论对四季的描绘,还是庭院场景的抒发,表达的都是女词人的内心感受。李清照的词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写实感同时也用这种写实去抒发了自己的真情,让自己的词被赋予生命,这就是她用词的体会自己的情感,也是作品美学成就的最佳体现。
李清照的词风格非常的婉转,在古代习惯于把一些豪迈和有着阳刚气势的诗词称之为文学大家。那么对于女性文学这个发展方向更具有一种含蓄委婉的写作手法,比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时恰当地表达了李清照的内心一种蓦然回首的感觉和内心细腻婉转的少女形象。李清照的词用自己的真情去体现一种现实生活的场景,并且用女性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开创了一种温婉和现实清丽的写作风格。早期她的作品非常的娇俏,且充满着灵动少女的活泼,到了婚后又有着对夫妻情感的期盼和内心的淡淡忧愁,到了后期她化作一个悲壮的女词人,一面感叹着命运的蹉跎,同时也为祖国内忧外患而感到忧愁,这个时候她的作品拥有一定的思想性,所以李清照作品的美感源自于她成长的历程,也有每个不同阶段的女性情怀,由此去体现出作品的真实感受。
三、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独出一格,用东西女性独有的情怀去看待世界,同时有一种最美好与触动的感觉去创作文学作品,虽然她的一生尤为坎坷,前后期的创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作品的本身而言,其艺术欣赏力与美感深深的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 余康发,石军. 从兴尽晚回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浅析李清照的婉约词风[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01) .
[2] 雷徽. 李清照词在宋元时期的地位和影响[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02) .
[3] 邓树强. 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李清照词的感伤美[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2) .
关键词:李清照;经历;性格;词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42-02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以后,她曾自述:“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她祖父和父亲的官位可能并不高,但负有文名。李格非,字文叔。约在元祐六年(1091)前后,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亦从苏轼游,号“后四学士”。李格非能诗,亦曾在文学批评上发表自己的主张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所谓“诚著”就是诗文要有真情实感,“字字如肺肝出”。王灼《碧鸡漫志》就曾指出,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说她敢于冲破封建蕃篱的束缚,说具体一点就是大胆地抒写性灵,追求个性的自由,清代陈景云称“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确是道出了个中关系。
李清照的母亲在当时也是一位颇有文化素养的妇女,李清照之母也是名门之女,《宋史?李格非传》说她“亦善文”;《祖国名媛录》说“工词翰”。在诗文创作方面,她当是女儿的第一位良师。这些都使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更兼其资质聪颖,浓厚的文学氛围及深深的爱好培养了她的艺术才华。
自古以来,李清照的创作分期都被限定在二分中,即以南渡为界的前后两期。但为了更清楚地展现其性格转变历程,更清晰地描述出其词的发展轨迹,我觉得分为三个时期将更有利于研究她性格转变过程对词的拓展。古代妇女受社会制度的束缚,其自身生活环境受到极大制约,所作诗词不外乎就是男女恋情,婚姻生活之类的主题,抒写自身的喜怒哀乐,题材相当狭窄,境界难以开拓,与男性相比,至少在题材的广阔性上,思想意义的深刻上相形见绌。但李清照却开了先例,她的作品内容冲出了女子家庭生活的藩篱,闯入了男性作家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国家、民族、历史的主题进入了李清照的作品之中。接下来,我们就从李清照的少女词、词、孀妇词来解读其作品和性格之间的关系。
一、我们先来看少女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人杰地灵的绣江。有诗盛赞绣江之美:“长白山下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生活在这优美的环境里,她的诗词创作颇得“江山之助”。 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仅是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而且稍带疏狂之气。她不但爱划船,荡秋千,尤其喜欢“打马”之类的“闺房雅戏”。这些表现在词中,则是清新隽永与潇洒疏落并存的风格。这在她的少女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表现尤为突出。
篇首以“常记”二字统摄全词,“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花深处”这才向读者交代了溪中丛丛荷花;而后又在“争渡”的喧嚣声中,点出“惊起一滩鸥鹭”的自然景象,读完这首词,不是被迷人的景色所吸引,而是为主人公内在跳跃的心绪所感染。她充满了青春的欢乐,充满了任性豪逸生命活力,表现出李清照作为妙龄少女的青春骚动。个中又可见词人未褪的童心,实是一般词家不可比的。
还有一首《怨王孙》,词中以少女特有的审美情趣歌颂了大自然风光。明明是她爱“水光山色”,却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一个活泼好玩的少女若在眼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微妙的爱情在李清照的内心萌动了。大胆描写少女爱情是李清照词的又一特点,“多情自是多沾惹”,“眼波一动被人猜”,“月移花影约重来”都是她描写少女爱情的名句。在她笔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健康可爱,天真活泼,开朗自信,矜持而又有些调皮,多情而绝不轻佻,而且她更长于将主人公的外形美与内在美相结合,以生动细腻之笔写出富有特征的动作。
二、接着我们再来看李清照的词
[关键词]李清照词 广泛传播 原因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都是因为她的词。清照的词就是千年来经过无数读者受众的检验和评判而流传下来的,并且是经久不衰的。从传播学角度讲,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可以让易安词这么广泛的传播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浅显地讨论一下。
一、宋代印刷术的全面盛行和广泛运用
在东汉末年造纸术改进和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出版过程是繁琐且劳力伤财的,故宋代之前出版的书本也是较少的。隋朝开始就有了雕版印刷术,但是因复杂和成本等原因运用地较少。从宋代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文学作品的结集出版就简单多了。传播史上也表明,由于客观原因,记载文字和出版书籍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古代文学和科技的传播和继承。宋代以来,是传播自觉觉醒的时代,活字印刷术的盛行使得很多文人的优秀作品得以出版,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李清照恰好就处于这个时代,而且当时坡、辛弃疾等杰出词人辈出,举国上下对词的创作和接受都空前繁盛,故曰宋代是词的时代。在这种主观的社会背景下,在这种客观的印刷术前提下,不少词人都有自己的词集。李清照词集在宋代时就已经有四个流行的版本,即《漱玉集》一卷本、《漱玉集》5卷本、《漱玉集》5卷本和《易安词》6卷本。活字印刷的时代造就了李清照词集的大量涌现,也看出李清照词在宋代也是极受读者青睐的。
二、李清照的家世背景及学习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受到优越的教育,造就了她博闻强识,通晓经史,善书画,知音律,很早就开始自己创作,并且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着较高的造诣,尤其是她的词,无论是宋代还是后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礼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两人门当户对,志同道合,还共同研究金石书画,可谓是才子佳人一对。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播者的知名度更是直接关系到其传播的信息的范围广度和受众的接受热度。李清照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的家世背景,都可谓是高知名度,高关注度的。所以李清照词的广泛传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她的家世和学习背景。
三、李清照独特的女性思想和性格魅力
古往今来,李清照可谓是中国第一才女,对于她的思想和性格人们都是倍加关注的,也有很多人对其进行研究,试图发现李清照是有着怎样的妇女情怀和独特的性格,才能写出如此深得大家喜爱的词。
李清照的词中无不透漏着真、善、美,也留露着她本人的性格特征:敢说、敢笑、敢于讥评有地位的男人。她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更加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她勇于表露自己真实的爱情,才留下了那关于情思关于离愁的千古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很多人怀疑李清照是否有爱国思想,我想这点是肯定的。我们没有理由用一个男人对国家应该有的担当、用男人的眼光来批判李清照,她只是个女子,只是个憧憬自己的爱情也热爱自己国家的女性。可是在那样的条件,在男权当立的社会,李清照不可能像屈原、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也没有武则天那样的野心去统领朝政,她能做的只是祈祷只是希望国家能够保全,人民能够安康,这种爱国思想在她后期的词中也是有很多体现的。
四、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和价值
李清照主要以其易安词享誉宋代文坛,并且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吕思勉说:“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约,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特以闺阁见称也。”可见李清照对词的把握是多么的精妙,婉约也是易安词的灵魂。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境遇大不相同,词也有所不同,前期的多清丽妍媚,后期的多凄楚淡净,但是前后词的创作都不失婉约。
李清照词的言语风格被概括为两点:清新工巧,善用浅俗语。也有人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清照的词,都是比较精确的。清照的词之所以这样广泛的传播,在传播学来说首先浅显易懂才能被大众接受,当然她的词写的是那样的真切、动情、通俗又朗朗上口,这也会让很多受众产生共鸣,这便是传播信息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而心理上接近性最能吸引大量的受众。清照的词就是有这种力量,虽然她是近千年以前的人,却让人感觉到了心灵的相通,情感的共鸣。这也是传播中“内容为王”所决定的,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欣赏的。
五、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的舆论颇多
舆论是指人群中相当比例的人对公众关注的话题所持有的意见。对于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问题的看法已经有长达近千年的争论,而且历代学者都乐此不疲。
本文暂且不谈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之事,单看这个学术的争论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个舆论了,而且对于这个问题的争执使得李清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也为李清照的词能广泛传播出力不少。
也许李清照根本不知道舆论这个词,更不会用舆论使自己出名。但是关于她的改嫁说无疑就是一个舆论的话题,也是这么多年来可以长青的话题。而这个舆论话题在潜移默化中也帮助了李清照的词的传播,因为关注这个人,就会关注这个人的其他,更何况是她的词本身就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这么一来,强强联手,李清照的词想不广泛传播都难上加难了。
李清照的词传播之广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切身体会的。本文只是结合传播学的某些观点,浅略分析了其词广泛传播的几点原因,从客观到主观,李清照的词都有着极好的传播条件和传播环境,也难怪易安词这样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宋词研究.华书局,1926.131.
[2]刘尊明,王兆鹏.从传播看李清照的词史地位――词学研究定量分析之一.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1).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10).黄升.宋史•艺文志.
如此细致感性又纯真的李清照,她的成长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社会。但她毕竟出生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还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便随之养成,描摹自然的能力也更见功力了,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相对自由的生活熏陶了她的性情,喜欢清照,喜欢她的真性情,喜欢她别样的美丽。
不知道李清照是不是个美人,不过至少她自信自己的容颜,读她的词,“人比黄花瘦”“新来瘦”,人清瘦、苗条,符合除唐朝以外一般人的审美观,《点绛唇》里那名活泼娇美的荡秋千少女,谁也不必怀疑说的就是她自己,女子总无可避免有些自恋情结。然,若非确有几分姿色,也断不敢写下这种绝句佳词供世人把玩流传,再看她后面的作品,总有“起来慵自梳头”“日晚倦梳头”“任宝奁尘满”一类表达消极心情的句子,一名懒得梳妆打扮的女子,若丑,就显得邋遢,不讨人喜欢,若丑,她也不敢在那么多文章中公然描述自己不梳头的情景。然而她是个美丽的女子,即便不梳洗,也自有那慵懒迷人的风情,非但不丑,反惹人顿生怜惜之情。毫无娇柔、毫无掩饰,这就是最真的易安。
除美丽之外,清照应又是豪爽的。豪爽的女子更可爱,李清照对酒的感觉及对酒的感情,至真至纯,令人感动。古往今来,嗜酒的女词人屈指可数。中国古代女词人的魁首李清照,远近闻名。她爱酒之深,亦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早期,酒伴随着李清照,度过了浪漫、潇洒与安逸的日子。酒,成了她笔下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瞧,这位一世才女,竟醉成如此。不过细想,在夕阳下,一个女子独自摆舟,品着美酒,那是多么惬意的情景啊。
可是,靖康之乱,国破家亡。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此时李清照的杯中酒,已满是凄凉之意,再无祥和之韵了,词调也充满了低沉。我却为之惊叹:一个饱经世态炎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写出的作品反而更脍炙人口。她用词倾诉了内心的苦闷,记载了历史。这段坎坷,使她的词风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她的词更加丰富,而且,她的全身心都得到了磨炼,她变得更坚强。可以说,是磨难造就了如今的李清照。所以在我看来,磨难确实是一种财富。若坚强、正确地对待磨难,那就是无价之宝。如此的苦难,如此的清照美得让人刻骨铭心。
对于李清照早期作品如《如梦令》《一剪梅》等,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并且也接触了相关抒发“愁绪”的作品,由此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李清照词的精妙。
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的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围绕着“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熏染愁绪。这首词虽然比较低沉,但是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内容分析】本课放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宋词。宋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赏析这首词要理解作品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众多意象构成的意境,同时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历程对词风的影响,理解其前后期不同的词风。
过程与方法:掌握李清照写愁的方法,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李清照家破夫死、饱经忧患离乱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孤高坚韧的灵魂。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李清照深沉复杂的凄愁的感情,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识记字音
将息(jiāng) 两盏(zhǎn) 乍暖还寒(zhà huán)
戚戚(qī)
2.词语解释
最难将息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憔悴损
3.了解有关常识
(1)作者简介及背景回放: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名门出身,自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其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专家,夫妻恩爱,家庭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导致词人生活彻底改变:首先夫妻二人收集的几屋书画金石在战火中毁灭殆尽;然后,丈夫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独自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最后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孑然一身悲苦离世。词人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的词作内容多是少女的闺怨离愁,词风清丽婉转;南渡后,词作内容多是怀旧悼亡,思国思乡思夫,词风哀怨凄婉。李清照词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评清照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声声慢》作于李清照晚年,这时的李清照已经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独自一人生活在杭州。
(2)婉约词派
宋代的一个词派。代表作家有秦观、贺铸、李清照、宴殊、晏几道、柳永等,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等。题材比较狭窄,多数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4.整体感知
(1)初味愁情――这首词传递出了怎样的情感?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诗歌鉴赏方法之一:抓诗<词>眼)
明确:由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得出:愁,这是本词的词眼。
(2)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愁巨痛?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雁、风、黄花、梧桐、细雨。
二、合作探究
借何写愁――你感慨最深的是哪个意象?用第一人称“我”描述,描绘所选意象的画面,请动笔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最后结合所积累诗文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要求:小组合作制作PPT展示。
明确:先描述所选择意象的画面,然后抓住“酒”“雁”“花”等意象一起探讨如何表现愁情,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诵,教师对语音、语调等进行指导朗诵,全班轻声齐诵。
(诗歌鉴赏方法之二:抓意象)
三、引领探究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
1.如何入愁――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并且加以品读。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冷冷清清――环境――肃杀凄清,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晚年一人孤处、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失落迷茫。为了排遣这种哀愁,作者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当日夫妻二人甜蜜的爱情?……寻觅的结果是寻而不得,这样的寻觅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和惨淡。处境的冷清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寻觅的结果只有无尽的凄凉悲愁。这三句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悲苦愁绝的基调。
(诗歌鉴赏方法之三:抓感情基调)
2.缘何生愁――结合词人的人生际遇,你认为李清照是因何而生愁?
明确:《声声慢》作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凝聚了她一生的艰辛,一世的情愁。
藕花深处,那争渡的笑声,已如梦如烟;雨疏风骤,那绿肥红瘦的海棠,又几番花开花落?金戈铁马击碎她宁静的生活,国已不国,爱人永逝,何以为家?词人缘何生愁:孀居之悲、思念之痛、飘零之苦、亡国之恨。
(诗歌鉴赏方法之四:知人论世)
四、拓展练习
拓展愁情――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愁肠百结。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摇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摇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摇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五、课堂总结
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断地擦拭着李清照的灵魂,李清照的词却成为了苦难时代的最动人的灵魂绝唱。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鉴赏诗词的方法:1.抓诗(词)眼;2.抓意象;3.抓感情基调;4.知人论世。
我们来聊一位绿色无公害环保型女酒鬼,她叫李清照。将其定义为女酒鬼一点都不冤。李清照留存下来的作品里通篇都在喝。“煮酒笺花”、“香消酒未消”、“非干病酒”、“酒意诗情谁与共”、“酒阑更喜团茶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愁浓酒恼”、“酒美梅酸”……只《漱玉词》里“醉”就出现11次,“酒”19次。这数字组合1119翻译过来俨然就是:要要要酒。
李清照喝什么酒?据“金尊沉绿蚁”、“酒美梅酸”、“扶头酒醒”等词句推断,她是不挑酒的。宋朝新酒未过滤时就是果粒橙,漂满了无数的渣滓和泡沫,仿佛蚂蚁在开会,又由于酒浆色微绿,所以叫“绿蚁”。这是一种大众酒,不贵。“酒美梅酸”应该是泡制酒,也不贵。“扶头酒”稍有争议,一说酒性很烈,可以说是“才下喉头,却上心头,马上上头”。另一说“扶”是“护持扶养”的意思,“扶头酒”是宋朝的回魂酒,保护头脑而喝的液体安全头盔。这酒稍有档次,但也不贵。晚年的李清照在杭州更加不挑酒,只是不碰雄黄酒。
不挑酒,也不挑菜。甚至没菜也可以。《金石录后序》:“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她根本不做菜,还不吃肉,买俩青萝卜当苹果就能下酒喝了。
“坐上客来,尊中酒满”、“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是李清照关于酒友的描述,具体是谁没说。不过,《宋史》说李清照她爹李格非“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根据这个亲戚关系,李清照说不定会有一位名人酒友——王拱辰的连襟欧阳修,她该叫欧阳修“姨太姥爷”。不过李清照不会跟这个姥爷喝酒——欧阳姥爷虽曾号“醉翁”,但其实酒量很小。他自己也承认“饮少辄醉”,估计属于酒精棉球一擦,“嘤”一声就晕过去的选手。
李清照不比姥爷强多少。虽然她从少年到晚年没断过喝酒,但酒量不敢恭维。首先喝得不豪爽:“点点滴滴,这次量,怎一个愁字了得!”其次一喝就大,“酒醒熏破春睡”。不过,李清照酒品很不错,喝完不闹只是睡:“浓睡不消残酒”、“夜来沉醉卸妆迟”。只是醒后情绪不太高,《凤凰台上回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所谓“病酒”就是说酒后疲惫失落和沮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饱含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的绝唱,甚至写愁的作品被认为是李词的灵魂与精华。如:《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渔家傲》中“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等等。
但对于李清照而言,在她生命深处陪伴慰藉心灵的却是那一段汴京往事,那一段幸福美满、富足愉悦的时光。
她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在朝做官并且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所以他们婚后生活不仅很融洽,而且也很优裕。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一起研究书画金石,一起读书吟诗,直至靖康之难。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靖康之难为界形成鲜明对比,前期富足美满、思想澄净,后期颠沛流离、悲凉凄切,但在她的作品中却不难看出那难解难分的汴京情结,以及热闹繁华、温馨浪漫的记忆。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以饱满的感情、优美的文笔描写过这段美好的生活: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渭葛天氏之民也……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李清照在她晚年作品《永遇乐》中还描写了这样一个生活细节:“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在灯红酒绿的元宵之夜,她拒绝朋友的邀请,独自坐在窗前回忆往事,听人笑语;她想到了过去,“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诗中描绘的热闹繁华之景犹可在今日开封龙亭、清明上河园一觅。
在国破家亡、漂泊不定,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辛酸之后,李清照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深挚、悲凉以至凄切,而在她的心中,昔日的快乐幸福则成了永远的记忆。
我们先来看看她的《如梦令》,按理说李清照作为当时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系大家闺秀,以封建的习俗,少女不宜饮酒狂欢,有失体统。而恰恰是这种浓郁的书香家庭和开明的教育氛围造就了李清照爽朗和豪放的性格,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的闺阁之女,而是一个热情随性率真的少女,我们也可以猜测从小李清照就在父亲的影响下,会陪父亲小酌一杯,于是这首充满着青春浪漫气息的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了,词中描写少女是何等洒脱,个性是何等张扬,又是何等幸福!酒后的率真处处体现着一个少女的情怀,这无拘束的生活又岂止是李清照一人所追求的呢!
再看看她的《醉花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连理,可谓是天作之合,两人情投意合,感情甚笃。婚后两人共同研究金石古玩并做整理,甜蜜的幸福生活不可能朝夕相处,别离自是难免,赵明诚为了自己的金石研究,开始游走他乡。虽说也舍不得李清照,可也无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嘛!虽说此事古难全,可李清照那满腹的相思之苦该向谁诉说,又有谁人听?“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一杯酒能浇去忧愁,能否捎去思念?时值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并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相思之苦,而佳节依旧,黄花依旧,可人比花瘦。我们不禁想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谁又能与相思憔悴消瘦的她共饮这杯相思酒,却也只能“独酌无相亲”了。
如她的《浪淘沙》: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李清照似乎还没好好体味幸福的滋味,她的丈夫赵明诚便病逝了。这突如而至的一遭,使得她还没晃过神来,她仍然回首着旧日与赵明诚相对而坐,多少温馨快乐的场面浮现于脑海,而如今早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不禁“欲语泪先流”。帘外寒风袭来,她这才如梦初醒,原来夫婿早已辞世永别了,亡夫之痛,只能借助酒来麻醉自己,“一江春浪醉醒中”,她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在这半醒半醉之中,我们看到的分明是内心在泣血的李清照啊,可这谁人能怜惜?
她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屋漏偏逢连夜雨”。丈夫的离世使李清照在悲痛中久久不能自拔,怎奈靖康之耻,只能她仓皇难渡,这流离失所的漂泊日子何时是个头啊?早年的优裕生活却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使得李清照愈发的憔悴,就像那被风吹落满地的黄花,又有谁采摘和拾取?如今再也找不回那个浪漫、洒脱、无羁、酒酣后找不到回家路的青春少女,在岁月的风霜、人世的炎凉磨难中,她只能独自守着窗儿,迎接她的是漫漫的长夜,淡酒在手,浓愁在心,这愁恨怎一杯“酒”了得!
作为宋代词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李清照把宋词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一位女性知识分子,李清照用其特有的视角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用各种各样的意象遣词造句,从而使宋词表现了更丰富的意境,传达了更生动的生活体验。所以笔者想对李清照词中的生活意象进行一番探究。
一、意象所传递的文人气质
李清照作为一代才女,名门之后(她的父亲是当朝名臣李格非),其人文素养远高于同时代的女子甚至男子。其后,她又与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也属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而且对金石研究颇有心得。两人婚后兴趣相投,琴瑟和谐。李清照的成长经历与婚姻爱情经历,决定了她对高雅、富有人文气息生活的追求,她的诗词展示了这一点。
比如“茶”这个在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李清照对品茶的兴趣在多首词中都有体现。有一首词《鹧鸪天》写到“酒阑更喜团茶苦”。除了这首《鹧鸪天》,李清照别的词中也提到了有关茶的事情。《小重山》写到了制茶的过程:“碧云笼碾玉成尘”(“碧云笼”是一种蒸茶、碾茶的工具);《转调满庭芳》写到“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摊破浣溪沙》写到“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的自传性散文《后序》中更记录了她与赵明诚“赌茶”的趣事,“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生活中的饮茶场景被她写的饶有趣味。喝茶品茗向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爱好。李清照对品茶的兴趣如此浓厚,展示了她作为一个文人才女的特质,反映了她也有传统文人之类的“雅好”。
除了茶,酒也是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东西,魏晋时期曾有“刘伶病酒”“阮籍饮酒吐血”“陶渊明好饮酒”的故事。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将诗人形象与饮酒结合起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类的名句不胜枚举。李清照作为一介女子,也把“酒”的意象用于词中。《醉花阴》一词写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一句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岑参“为报使君催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都有相通之处,写出了文人饮酒赏菊的高雅情致。而《青玉案》一词中写到“买花载酒长安市”,把繁华的汴京比作长安,写载酒而归的情景,颇有市井之风。酒像茶一样,在李清照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茶”和“酒”等诸多意象,作为常与高雅、才情相伴的文化符号,常出现在李清照的词中,凸显了李清照的文人气质。
二、意象所传递的女性敏感
李清照的词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十分细致,这取决于她作为一个女性的细致、敏感,她非常善于对生活进行观察。在李清照的词中,不少意象的描写都反映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其特有的体物察情的特征。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常写到的生活意象包括各种香料、鲜花等。作为女性词作家,她的词首先有许多存在于闺阁之内的意象,比如:“瑞脑”这种香料(瑞脑又叫龙脑、冰片,是一种有异香的香料)常在李清照的词中出现。《醉花阴》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一句,“金兽”是一种金属兽型香炉。李清照写香料在炉子中慢慢燃尽,传神地渲染出闺阁之中寂寞无人的氛围,抒发了她的寂寞无聊。《浣溪沙》一词中又有“瑞脑香消魂梦断”一句,同样借“瑞脑”这种香料,写出了豆蔻年华的女子在闺阁之中,因寂寞、孤独产生的一种朦胧惆怅的情绪。《凤凰台上忆吹箫》的首句中,“香冷金猊”一个“冷”字便成功写出了金猊之中,残香未尽的场景,表现出她在丈夫远游之际,心中的孤寂与不舍。李清照对生活常见的物品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氛围的营造和感情的表达,是很少男作家可以达到的,同时,男作家对于此等景致的描写,很少能达到如此逼真细致的效果。
各种各样的花也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生活意象。她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卖花担上一枝春”仿佛是一个媒介,通过对这一枝花的叙述,词人新婚之刻的爱情与此时烂漫的春天好像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共鸣。女性对婚姻的满足在这举花自况的举动中得到了完满的展现。在丈夫赵明诚不幸去世之后,李清照创作了《声声慢》以寄托哀伤悼亡之情。这首词里,同样有“花”的意象出现,只不过李清照选取了作为表现此时自己哀伤之情的象征。词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的落花本来是寻常事物,但在李清照眼中,憔悴的正像此刻憔悴的自己,无所依靠,凄凉无比。因为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初恋,新婚,婚后遭遇变故),所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李清照对花的感受也不同,对“花”这个意象的艺术处理也不同。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具备仔细观察体会事物的天性以及自身情感的多样性、丰富性,她的感官在无形之中被放大了,同时这也使她的感情更容易被外在的景物所唤醒,以至她对各类景致的描写以及对隐藏在各类景致后面的感情的表达,都更加细腻。这是李清照词独有的长处,也是其超越于许多豪放派男作家(比如苏轼,辛弃疾等)之处。
除了上述的几首词,这种感官敏感的特质在李清照的其他词中也可以发现。《添字丑奴儿》一词这样写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芭蕉是南方的象征,一个“阴”字就展示了作者面对芭蕉树时的心境。后文又写到:“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江南梅雨季节的雨声,在感官敏感的词人听来,分外清晰。寥寥数句,便写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北方人,南渡后初到江南的不适,暗含有思乡之情。《多丽》(咏白菊)有一句“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词人偏说风雨无情,暗夜时分摧残了冰清玉洁,美丽无比的白菊,不仅产生了让人顿生怜惜之情的效果,而且也暗指着当时的对于家庭的影响和打击。李清照在词中还常以书信象征思念,薄雾象征寂寞,用多样的意象含蓄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所以由此可见,李清照以其女性视角对于生活意象的把握,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类艺术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所有的生活意象的描写与传达方面,她赋予其更多的内涵,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词人特有的敏感气质和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