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史上最牛高考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曹晓洁,22岁,江西某软件学院2006级大专学生。因为通过了世界三大软件公司的面试,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大专女生”。
一名刚毕业的民办高校大专生,还没有拿到自考本科的毕业证书,就已经通过了日本、印度和美国的顶级软件公司富士通、Infosys和IBM的面试;她的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她可谓“史上最牛的大专女生”。
近日,这名“最牛大专女生”走进央视《实话实说》节目,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心怀梦想,走出高考失利阴影
在大家的眼里,曹晓洁是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她实现了许多大学生的梦想:去跨国公司,当白领。
而事实上,从一个山里的孩子,到走出高考失利阴影在专科学习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把女生并不擅长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得“得心应手”,再从一个大专生到自考本科生,到同时叩开3家顶级跨国公司大门,曹晓洁的故事,是从贫困开始的。
曹晓洁出生在四川省泸州市邻玉镇的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家仅靠几亩地维持生活。“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与弟弟几十元的学费都常常欠缴。可是无论多么困难,父母从来都没让我辍学。”贫困,让曹晓洁的父母更加坚信:唯有读书,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晓洁的命运。
曹晓洁的成绩很好,尤其喜爱英语。在课堂上,老师鼓励她和同学们要自信,要敢于发言。由于她的声音比较洪亮,每次回答问题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这让她更加大胆和勇敢。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她从中学起,便为自己的将来定下了一个目标――去跨国企业发展。
2006年,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她高考再次失利。然而痛苦过后,学总是要继续上的。带着这个简单的想法,曹晓洁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幸运的是,她赶上了当年录取的末班车,被远在千里之外的民办江西某软件学院录取。
当年9月,曹晓洁独自一人辗转从四川来到南昌。
勤能补拙,曾是班里的“笨”学生
从四川初来江西,曹晓洁着实有些担心,新的环境自己将会怎样?
论天分,曹晓洁未必出众。同学刘海涛曾这样评价她:“她其实挺‘笨’的!每当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时,总是听不明白,下课后就到处问别人。”
勤能补拙,况且曹晓洁并不是真笨,只是以前没接触过软件行业,初学时起步困难。她的韧劲上来了,砍掉了许多兴趣爱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课件、程序打交道上。“记得一次双休日,大家都出去玩,我因为忘了拿东西返回教室,看见她一个人抱着书在‘啃’。晚上我们回来,发现她还在看书。当时我一下子就感动了。后来她的专业成绩上升得很快。”刘海涛对记者说。
不过曹晓洁也有她的优势。由于在中学时代就打下了不错的英语功底,她初入大学即表现出了不一般的水平。2006年9月,学院开办了印度特色班,曹晓洁顺利成为该班唯一的女生。印度特色班的主要老师是来自印度的外教,和这些外教交流最多、配合最默契的,是曹晓洁。
2007年6月,学院与IBM中国公司合作创办了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凭着一口流利英语,曹晓洁再次以优异成绩在众多本科生、研究生中脱颖而出,通过了实训基地第二期学员招募的笔试和面试,进入该基地进行为期10个月的培训。期间,她一直充当着实训基地英文外教翻译的不二人选。
终得回报,叩开多家跨国公司大门
在实训基地进行培训的日子里,曹晓洁还刻苦学习日语,用最短的时间训练出了一口流利又标准的日语口语。
长缨在手,何惧苍龙难缚。经历了凤凰涅的曹晓洁,考虑再三,决定选择IBM。她一边攻读自考本科,一边收拾行囊,准备赴IBM上海分公司报到。她的故事,使许多民办高校学子开始相信――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梦想。
实话实说,我只是自信加机遇罢了
曹晓洁还受到了来自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关注。近日,曹晓洁走进中央电视台,成为《实话实说》节目的主嘉宾。
在与主持人和晶的交谈中,曹晓洁介绍了自己的求职经历。访谈过程中,主持人电话连线了在上海的IBM公司资深服务外包专家屈中华先生。屈中华认为IBM之所以选中曹晓洁,其一是因为曹具备了服务外包所需的英语、日语和软件开发等基本技能,其二是因为曹身上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愿望以及愿意与人合作的品质。他认为这些恰恰是跨国公司衡量一个应届毕业生的重要标准。
面对媒体的关注与热炒,曹晓洁的母亲刘顺慧认为,女儿一直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孩子,并不比其他人出众。母亲希望媒体对女儿客观报道,不要把她捧得太高,“这样她会容易找不到自我,还是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最好”。
和母亲一样,曹晓洁面对媒体报道也显得很平静。她说,“我并不是什么最牛大专女生,只是自信加上机遇罢了。”
新情链接:
曹晓洁成功6要素
曹晓洁,这位貌似平凡的专科女孩,却得到了令研究生、本科生都羡慕不已的就业机会,这是偶然吗?就此事本身来看,曹晓洁的故事之所以被争相报道,说明类似情况发生的几率并不高。但挖掘事件本质就不难看出,她成功的必然因素已大大超越了偶然因素,也就是说,她的成功并非偶然现象。
事实上,曹晓洁身上所具备的品质不仅不亚于比她学历高的学生,甚至拥有许多更为耀目的“亮点”:
1、异常的刻苦努力
想走出农村就必须努力到“山穷水尽”,这样的精神是她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2、坚定不移的目标
曾有过两次高考失利的经过,而且考入的是专科院校,但她并没有因此抛弃自己的梦想,而是鼓起勇气向着目标大步前进。“不抛弃,不放弃”是她的又一成功要素。
3、抓住一切锻炼机会
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加多种实践经历,使她积攒了颇具竞争力的多项技能,逐渐成为了个中佼佼者。
4、高标准的历练过程
曹晓洁并没有选择家教、促销的兼职工作,而是参加并通过了IBM先锋实训基地第二期学员的考核,并且积极地应征成为一个日语团队的组长,但她不仅是团队中唯一的女生,资历还是最浅的。
5、有信心+经得起考验
不管风雨多大,不管挫折多少,曹晓洁始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大踏步地前进,这也是她成功的一大要素。
6、平和踏实的心态
《我给学生过生日》: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师生交心,是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相信学生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要积极的一面,相信通过教育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人。
高一要写“园丁赞歌”我发现许多孩子写的都是初中的老师、初中的班级多么令他怀念,而且越是成绩靠后的孩子就越“怀旧”,我想这一方面表现他们对过去的老师懂得感恩了,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新的班集体。班级凝聚力的主体应是学生,一个班级优秀与否也正取决于是否有强大的向心力,我想我应尽量找机会把“钢铁七班”拧成一股团结互助的一股强韧的铁索。
所以,在政教处登记学生保险时,我看见正好留有学生的出生年月日,就特意复印了一份。查到最近要过生日的正好是两个外地生——赵翔和牛阿媛,更凑巧的是他俩同一天生日——10月20日。而且15岁正是学生告别少年期,进入青年期的关节点。我打算在班里给他们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全班同庆贺,共成长。
晚上我找来几个班干部和舍长,同学们帮我出谋划策,我连夜制作了幻灯片《温馨祝福》,又用学校发的200元米旗蛋糕卡给学生订了两个大蛋糕,写好祝福语,晚上睡下,自己竟兴奋不已,
第二天语文课前演讲,赵恩正同学神秘地问大家:“历史上的今天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大多数同学一头雾水,我配合他打开幻灯片,投影显示“十五年前,伟大的赵翔诞生了”,“卓越的牛阿媛诞生啦!”全班反应过来了,都给予了友好的掌声,赵翔高呼:“老师,太惊喜了!”牛阿媛下意识的用手指捂着嘴唇,当全班在赵恩正的带领下唱起生日歌时,她的同桌于艺迅速用我的手机录下了这个瞬间,我分明看到阿媛美丽的大眼睛中有晶莹的泪花在闪。我说:“翔子和阿媛的父母离得远,今天,老师就临时担任一下家长吧,我有两样礼物要送出:首先老师为他俩各写了一首励志诗,送给他们。”我正要把粉红色的贺卡送给他们时,学生在下面要求我念给全班听,我就为全班朗诵了这两首诗:
赠赵翔
金鳞蓄势待日照,
定上青天展翅翔。
会当九百日砥砺,
亮剑四方显志向。
赠阿媛
甲戌造化钟神秀,
牛家有女初长成。
壬辰龙腾华章美,
看我阿媛金榜红。
在掌声中,我把赠诗交到他们的手上。我又扬起手里的六张空白的贺信纸,说:“谁是赵翔或阿媛的最好的朋友?可以代表全班送上祝福。”学生哗哗的举起手,争着说自己是他们的好朋友。我故意问他俩该给谁,他们又是高兴又是不好意思。我就为他俩各挑了3个好友写祝福。(下午无意间瞥见刘天聪写的那一张,竟是密密麻麻一整页,阿媛的舍友们争不过来,就5个人挤在一张纸上将祝福写得满满的)
接下来我指着幻灯片送出第二份礼物,——生日蛋糕,第一排的女生小声问:“这蛋糕真的能吃吗?”其他同学就笑她:“这是图片,意思一下而已。”那女生不好意思地说:“呀,我真傻!”我说:“不,你说对了,这是蛋糕实物的预告片,现在,这俩冰激凌慕思蛋糕就放在学校小卖部的冰柜里,放学的时候陈靖伟就拿来由小寿星分给全班共享!”
“耶!\(^o^)/”学生一片欢呼!
“下面由“小寿星”发表15岁生日感言”,同学们纷纷对他俩投去羡慕的眼光,掌声中,我记下了赵翔的感言:“太惊喜了,正如刚才幻灯片所放的,我们高一、七班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会永远记得大家对我的好,我也要对大家好,真的。”全班同学被他纯朴的话语打动了,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同学拍下的录像中还能听见有个男生说:“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日!可惜生日都过了,而且我又不是外地的”。
中午放学,我加入了牛阿媛的生日Party,阿媛许下的第一个愿望既让我欣慰,又让我心疼。这个敏感又自卑的孩子认真地说:“我希望我明年还能在这个班里,千万不要被淘汰出去。”我正不知怎么鼓励她呢,就听舍长于艺说:“别怕,咱们宿舍笨鸟多飞,肯定能赶上的。高二咱们还要在一起”殷佳凝也肯定地说:“放心吧!你不会被滚动下去的,有我呢,我会在学习上帮你的!”阿媛感激地点点头。我在旁边也跟着点头,看着孩子们相互鼓励的样子,我顿时也信心满怀了。
此后,不论学习任务有多困难,他俩都会自己想尽办法去完成,理化不好的赵翔硬是靠自己的勤学善问,现在已胜任了化学课代表,课间总见他穿梭于教室和老师办公室之间,有一次,他父亲提醒我说“赵翔这孩子,初中自觉性就极差,打起篮球就忘了学习啦。”我诧异地看看赵翔,他腼腆地责怪父亲道:“爸,您说的是老黄历了,我现在是做起题来,忘了打球啦。”这次轮到他爸爸诧异了。沉默自卑的阿媛再也看不见了,现在的阿媛开朗自信,她凭借出众的写作与朗读表现进入了校广播站,还担当了班里的宣传委员,负责编辑的国庆墙报并获得了一等奖,为班级加了3分,他俩终日忙碌又充实,脸上常常带着自信的笑容。我真为他们的转变感到高兴。
其实,现代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朋友式的帮助关系,班主任更应该懂教育学、心理学。反观有的教师总是想以势压人,“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即使是一番好意,若不懂得与学生交心,你说的再怎么有理,也只能是自以为是,学生还是不以为然,甚至有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我年轻时也犯过这样的错。十年的班主任经验和已为人母的心境教给我:“没有不可爱的学生,只有不会爱的老师。”师生间不仅是知识上的授受关系,也是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更是意志品质的促进关系。班主任要用心结成教育的艺术,比如这次在班里给外地学生过生日,就利用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就是:“当教师给一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来自集体,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真心善待每个学生,用心去做点滴小事,相信可爱的孩子们只要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和关爱着的,那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定能愿意践行我对他们最严格的要求——“做一个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
二、以教育促教学
《高一、九班的孩子们,我想对你说…》
我接了咱们9班,知道要带出成绩不容易,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与你们一起创造奇迹,老师经常用皎校长提出的每日三省来要求自己:
一省,我的教学是否有效;
二省,谁的教学比我有效;
三省,什么样的教学最有效。
我期待着可能成为每个学生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
这次师生沟通虽说是晚了一些,但效果却是出奇的好:九班的孩子们其实很懂事的,当场安鑫同学就说:“老师,明天的作业您不用查了。”我当时没懂他是什么意思,他补充说:“咱班没有那种没心没肺的人!”放学的时候,课代表送来了55封信,我一一打开,细细品读,李想写的是:“老师,我们都明白了,啥也不用说了,空言可耻、行动光荣”张优扬的长信更让我泪流不止,我们彼此感动,彼此加油……。
与高一、九班学生的这次交流让学生们从心里接受了我在教学中的严格要求,让学生从心里自觉自愿地树立起对完成作业、记好笔记、学好语文的责任心,这又一次践行了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理念:“尽量多地要求你的学生,也要尽量多地尊重学生!”我自己也从中深有感触,以后抱怨的话少说,多想办法才是前进之道。前辈有云:没有不可爱的学生,只有不会爱的老师。超级秘书网
三、处处留心皆教育
六月七日高考在雨天来开帷幕,我在网上关注新课标的试题时,却被《华商报》的一则图片新闻深深感动了,一时热泪盈眶。想想我的学生,他们刚刚经历完中考一年,恐怕大多数同学并不能看到此景、想到此情,有必要让孩子们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能树立起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的自觉性与责任心。
《爱是尚未撑开的伞》
又是一年高考时,看见这些照片,让人鼻子酸酸的。上午9点了,考场外一位家长在啃饼干,眉头紧皱,头发上的雨水还没干,头顶已经出现白发;吃中午饭时,母亲默默地看着女儿吃饭……常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每年高考,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细雨濛濛,各考点门口都站满了送考和接考的家长。自己高考时回家吃饭,父母刻意表现的轻松,让我心存感激。
期盼、焦心、忧虑、谨慎,甚至还有一丝小心……考生的家长似乎比考生更紧张。高考是检验考生十数年寒窗苦读的成绩,也是在检验家长们十数年含辛茹苦的成果。
2007年7月,对于刚参加完高考的唐雨萌来说,并不轻松,因为肩负着一个苦难家庭的重担,唐雨萌高考发挥严重失常,她的考分仅能上一所普通高校。对于对女儿抱有很高期望的唐利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曾和女儿约定,等女儿考上武汉大学,他将和女儿一起读博。
唐利军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兄妹五人中,唐利军读书十分用功,但他复读了三次,才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学畜医专业的唐利军,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一养鸡场工作。
1986年,经亲朋好友介绍,唐利军认识了同是大学毕业,来自黄石的女孩李东。李东是黄石有名的才女,长相秀美。初次见到李东,唐利军就被李东举手投足的温婉和秀美所深深吸引。但李东眼中有一丝阴霾,她向唐利军坦言,自己读高中时就被查出肝炎大三阳,读大学时虽一直在治疗,但病情不见任何好转,医生诊断她只有10年的生命期,她希望唐利军找更好的健康女孩。
严重的肝炎,这在当时对许多人来说,是谈虎色变。听完李东的真情表白,唐利军当即表示:“我虽是学畜医出身,但我以后也可以学习预防医学,我不在乎你的病,我也一定能治好你的病。”唐利军的真诚和担当,深深打动了李东和家人,两个年轻人就这样开始了交往。1987年,唐利军和李东结婚,并于1988年12月,生下了女儿唐雨萌。
从记事起,唐雨萌记得,爸爸从不让妈妈干重活,每天早起定时给妈妈冲一个土鸡蛋,妈妈也坚持吃中草药,这些药渣堆积成山,但爸妈从不告诉女儿,妈妈得了什么病。从懂事开始,唐雨萌就学着做家务,到10岁时,她已基本会干做饭、拖地、洗衣服等日常家务。为了便于给妻子治病,唐利军拒绝了当养鸡场场长,转到省卫生防疫站工作。
李东从未中断过吃中药,在丈夫的细心照顾下,她也打破了只能活10年的魔咒。唐利军笑着对妻子说:“以后的日子,你活着都是赚的,你也不能把自己当病人,我和女儿都需要你。”在丈夫的鼓励下,重病的李东,一直保持着阳光的心态。
为了更好地了解肝病的治疗,2001年,唐利军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在职硕士,由原来的畜医专业转为预防医学。这原本是两门相差很远的学科,但一向坚韧的唐利军,硬是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啃下了这些与自己原来专业不相关的知识。而这些时间,是唐利军在工作和照顾妻子之余,像挤牛奶般挤出来的。
爸爸的好学和坚韧也深深地影响着女儿唐雨萌。加上爸爸的严格要求,唐雨萌从小就学习舞蹈和绘画,风雨无阻。
2007年高考,唐雨萌因为紧张,考试发挥失常,她的考分只能上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懂事的唐雨萌选择了食品与安全专业,妈妈从来不与她说自己的病情,她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妈妈的病情有更好的帮助。
爸爸与女儿的陪读
唐雨萌高考时一直想考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而如今,因为自己的失误,这个理想却擦肩而过。大学期间,唐雨萌一直处于自责和懊悔之中。尽管爸爸一再安慰她,但是女儿一时很难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
行动是最好的向导!2010年春节过后,唐利军以自己多年的优异成果向武汉大学申请报考公共卫生医学博士。而武大医学博士在全国都十分难考,除了严格的专业考试外,英语口语面试对于唐利军来说,难度如上九天揽月。唐利军向女儿请教,希望女儿能给自己补习。
唐雨萌知道,爸爸不仅是让自己帮他补习英语,更是给了自己一面镜子,爸爸嘴里虽没有说出来,但他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女儿圆自己当年读武大的梦想。
唐雨萌在学校图书馆为爸爸找了一本博士英语教材,从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给爸爸恶补英语。她每天早晚用英语口语与爸爸对话。等爸爸把这些常见的试题全部背熟后,唐雨萌特地根据当下的热点和估摸口语老师考试的心理,为爸爸进行了一场模拟考试,自己当爸爸的考官。
2010年3月,唐利军英语口语获得高分通过,当口语老师发出“Very good”后,唐利军像个孩子似的,当即给女儿打电话:“姑娘,老师考的英语口语,基本是你在口语测试中问我的问题,你是一个很好的陪读学生!”
唐雨萌听后激动不已,她对自己考武汉大学医学硕士更有信心了,她要圆武大读书梦,要做爸爸的小师妹。
博硕父女成同门师兄妹
2010年9月,唐利军正式就读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博士。爸爸以身作则,给了女儿极大的鼓励,唐雨萌开始准备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
唐雨萌本科学习的是食品与安全,而转考的研究生报读的却是营养专业,而营养专业属于预防医学范畴,需要有全面的知识储备。除了正常的学习,唐雨萌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也会虚心向爸爸求教。
唐利军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十分强的实践经验,爸爸的辅导总能起到醍醐灌顶的功效。
唐利军常教导女儿,在进入大学和社会后,人生永远需要准备两条路。为了验证自己的实力,在2011年准备考研期间,唐雨萌参加了挪威泰勒马克大学的考试。唐雨萌在雅思英语和专业笔试及面试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她被该校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唐雨萌回到家,希望把这个喜讯当面告诉爸妈。不料爸妈都不在家,唐雨萌在家里的抽屉中翻找,竟翻出了一张妈妈当年肝炎大三阳的检测报告。在夹着这张病历报告的厚厚笔记本上,是爸爸对该病所作的详细记录,从病理原因、生活料理,到每次检测的阳性分析。看着看着,眼泪模糊了唐雨萌的视线,她没有想到,原来爸爸一直在一个人承担着这个家,他在用他的所学,为妈妈做平时最精细的护理。
唐雨萌想起,每当她问妈妈的病情时,妈妈总是轻描淡写,或者是转移话题。爸爸多年来对医学的追求,除了自身的工作需要外,也是希望对医学病理有一个更好的专业了解,以便更好地照顾妻子,她应该像爸爸一样,担起照顾妈妈的重任。
唐雨萌把自己考取挪威泰勒马克大学的消息先隐瞒起来,她要实现自己曾对爸爸许下的诺言,和爸爸共同承担家的责任。
在2011年武汉大学研究生考试中,唐雨萌以优异成绩被武大公共卫生学院录取。当唐利军和妻子得知女儿的喜讯后,两人喜极而泣,他们知道,女儿从过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更加自信了。
当唐利军到湖北大学行知学院帮女儿搬运行李时,才从校方和师生的口中得知,原来女儿在考取武大研究生前,已被挪威泰勒马克大学录取,并取得了全额奖学金。
“为何不选择出国深造?”面对爸爸的疑惑,唐雨萌深情地对爸爸说:“读武大一直是我的梦想,最为关键的是,我可以成为爸爸的师妹,我要和你一起承担照顾妈妈的重任,如果这次武大我不读,将会终生遗憾,而出国读书,我以后有的是机会。”
唐利军望着女儿笑了,他感觉女儿长大了。
2011年9月,金秋的武汉大学校园,满眼是金灿灿的树叶。这个秋天,因为唐利军和女儿的到来,武汉大学校园多了一道风景线,一对父女拿着书本,双双互望,赶往教室。
因为唐雨萌和爸爸学的是同一个专业,许多专业课都是由同一教授带课。有时,唐利军因为工作忙,会让女儿帮着交作业,授课教授笑着说:“小师妹给师兄交作业呀!”唐雨萌幸福地说:“我家师兄今天上班工作量太大,改天让他跟老师您负荆请罪,这次让小师妹代他交一次作业。”
唐雨萌在读研刚开始的时候,第一次要解剖小鼠,她感到非常恐惧,并且分不清楚小鼠的五脏六腑。唐利军了解情况后专门领着女儿找到了专业实验人员,陪着她在旁边观摩和学习。等老师讲完后,唐利军亲自上阵,一边解剖一边讲解。有了“师兄”的全程护航,从此,唐雨萌慢慢克服了恐惧心理,对动物解剖操作起来也渐渐得心应手。
父女同时博硕毕业
唐利军虽在专业知识上得心应手,但在英语课目学习上总是很吃力,唐雨萌一有空就给“师兄”充电。唐雨萌要求爸爸坚持晨读,对英语单词要多次强化记忆。父女俩经常早上进行英语口语对话。
在五颜六色的校园里看到一对对男女,唐利军对依然单身的女儿着急了,他告诉女儿:“你是成年人了,应该谈恋爱,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读书也不能读成书呆子。”
唐雨萌笑着对爸爸说:“‘师兄’管得太多了,你要相信我的魅力。”
原来,唐雨萌长期在武大图书馆看书,认识了一个正在读博的男生,两人交往后也感觉很适合对方。原来女儿一直在给他打埋伏,在唐利军的多次催促下,唐雨萌才把男友带回家。见到与自己同校的博士,唐利军十分高兴,女儿的眼光与自己一样好,两个武大的博士和小师妹,将成为一家人。
由于唐利军是在职读博,他是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骨干,平时工作量十分大,一些课程难免上不了。有时一些专业课错过了上,唐雨萌就会找到爸爸的同学,帮爸爸把上课笔录和学习要点抄录成笔记,标注清晰,回家交给爸爸。
除此之外,英语课是唐利军的死穴。父女俩一碰面,唐雨萌尽量用英语与爸爸交流。唐雨萌还经常鼓励爸爸参加校园英语角交流,父女俩尽量在这种开放式的环境中,用英语与一些外国留学生交流。
而在专业知识上,唐利军总能从理论到实践给女儿进行指导。有了爸爸树立的榜样和指引,唐雨萌的学习如鱼得水,每年都获得一等奖学金。
2013年,即将毕业的唐雨萌获得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优秀毕业生,这是她在武汉大学最希望获得的奖励,她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爸爸。唐利军在电话那头笑着说:“师兄收到你的喜讯,祝贺你完成学业,社会是一个更大的课堂,加油!”
晚上,收到喜讯的唐雨萌的妈妈李东为父女俩做了满满一桌爱吃的菜。这些年,在丈夫和女儿的精心照顾下,李东坚持通过中药调理自己,如今病情痊愈了。她感恩身边这个男人,在她大学毕业,以忐忑的心态面对社会时,是他给了她一份完美的爱情;当她与病魔作斗争,以为自己只有10年生命期时,是他携手扶着她蹚过了生命的冰河;当女儿高考失利灰暗面对人生时,是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和扛起大旗,陪伴女儿一起读书,让女儿迎来了新的人生。
2013年6月4日,唐雨萌和爸爸同时毕业。阳光明媚的武大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各自照完毕业班合影照后,唐雨萌找到爸爸一起合影,一个穿博士服,一个穿硕士服,一对父女同校同专业毕业。这戏剧性的一幕也引来了许多同学的围观。
下午5时许,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和校长李晓红等校领导一起来到公共卫生学院与2013届毕业生合影留念。当得知一位年过半百的爸爸与女儿今年同时从该院博士、硕士毕业时,李晓红校长倍感惊讶与赞赏,他高兴地说:“这还是我平生第一次遇到这么巧合的事情,这也是武汉大学百年校史中,第一对父女博硕同时毕业,这在中国大学史上,恐怕也是首例,一定要把这个趣事记录下来。”于是,李晓红校长和党委书记韩进一起和这对父女合影留念。
回首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几多酸楚几许欢乐,有成功也有失败。1994年分配到一所镇完中,时任校长直接指令我任教高三,压力之大,负担之重,担心总怕误人子弟,立在讲台前,一眼望去,不禁慎然,再听班主任透露班中竟有比我还大者,更加惶惶然。
于是乎,向校方力争了一间平房,横下一条心,决定干出个样来。再后来就有了现在的年轻老师难以想象的付出。或许当时年轻,有旺盛的精力,也许资历太浅,需要更多的输入,没有白天与黑夜。宿舍与教学楼相隔甚近,于是就有了每天晚上的进班辅导,没有什么报酬可言,只想更多地证明自己还行。人贵在坚持,一个月可以,但难在长年累月上,以至学生后来把我的进班看成了不变的习惯。此外,寒冷的冬夜,总会有学生敲门要求解答问题。那时条件比较艰苦,所用讲义不像现在直接上机翻版印刷,也谈不上去订阅什么资料,毕竟农村的孩子经济上很困难,这样,一年的上百张讲义全部是在钢板上用腊纸一个个字母刻出来的,时间长了,经常出现握笔的手指会被笔抵得深深地凹下去,很久都不能恢复。当然,也给了自己翻阅众多资料、选择试题的机会,对后来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试想每道题被你很小心地抄一遍与用眼睛走马观花地看一下,效果的不同可想而知。为了让学生用上更加清晰漂亮的试卷,上机印刷也都是自己拿到油印室亲自去印,那可是老式的机械式的印刷机,每推一下,掀起来,翻一下,只能出来一张试卷,周而复始,时间长了,在那狭小闷热的油印室里,搞得浑身是汗,腰酸背痛,弄不好,身上就会沾染点点油墨。可是,当带着劳动成果走出来的时候,那种心情确实无以言表。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高考取得了校史上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自己也拿了奖金,获了表彰,做出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其实年轻人哪个不想去玩一玩,放松一下,潇洒一番,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但是想一想,根本没那么多时间,趁年轻多学点东西,多确立些目标,你就觉得有忙不完的事。记得那时,吃饭也是在学校里,跟学生一样的饭菜,一星期能够吃上一次面食,喝上一顿稀粥都显得很奢侈。现在看来,很多学生都不敢想象,更何况老师呢?
工作两年后,那年假期,自己突然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调动,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一封自荐信用挂号寄给了当时位于县城的省重点中学的校长。要知道那时的调动极其困难,每年全县各学科加在一起能有几个人就不错了,更何况我只是一个年轻的教师。我在信中阐述了自己对教学的看法,近两年的成绩以及所搞的科研成果。应该说没抱多大的希望,因为当时我连校长的面都没见过,现在想来不可思议。可是有一天,却通知我去面试。进入校园,在别人引见下,才认识了校长,我把所有的各种证书都带上了,可就忘了带上一包烟,可能就是因为当时年龄还小,对社会了解太少的缘故吧(校长把我的那封信还给了我,虽然搬了几次家,但至今还保存着,算作人生的一个纪念)。后来结果很顺利,但第一年进来是试用,我想既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进入重点中学,面对众多有威望的同行,心中不免紧张,总有“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感觉,更听说有老师带到高二若不行的话,则根本就没机会接着带高三。那时我进来直接接了别人的两个高二班,很是担心,因为不是自己一手带上来的,没把握。不过还是下定决心,干好它。于是,每天晚上,离老远就往学校跑,进班辅导,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一年结束,按照惯例,所有老师都在家等待学校的通知,来确定你能否带上高三。很幸运,我获得了这么一个机会。整个年级一共才八个班,能跟上去的真是很珍贵。当时我的年龄最小,资历最浅,压力最大,跟我搭班的老师全是有多年经验的名教师,所以压力可想而知,如若因为我一门课带不好,误了大家,那可就成千古罪人了,你想在这学校以后还怎么立足呢?高三的一年,自己备了一个小本子,每次月考各班的均分都记在上面,以此来警醒自己。当时除了一个本校直升的实验班外,基本上每次所带班均位列第一、二名,多次下来,心里就有了底。高考前,自己又设计了一套类似名片的小卡片,上面印上了自创的鼓励性英汉对照的话,我想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考试期间,也一直陪伴着他们。当时是在七月份高考,成绩公布时我正在外地开会,通过电话得知结果非常理想,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这也大概是价值的体现吧。这里面有自身的努力,也有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
刚进来时,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由校领导、特级和高级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跟踪督查。采用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这可是千真万确,绝非走过场),让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不敢有丝毫懈怠。至于在你丝毫不知的情况下突查作业、背后找学生座谈,那更是常事。一年中被听了十几次,不断地被听,不断地改进。回想起来,收获真的是太大了,真的应该感谢这些前辈的谆谆教导。
接下来的几年,基本上就带高三,虽然很累,但收获颇丰,同时也不断地鞭策自己继续努力。2002年,任教本校首届高三实验班,取得了5名同学考取北大、清华的佳绩,至于其它名牌大学更用不着说了,令全县为之惊讶。那一年的酸甜苦辣只有亲历过的人才能知晓,在外人的眼里,这种班好教,学生功底都非常的好,可是从来就没想过目标的不同,我自己觉得压力比普通班大得多,因为所有的学生考上,在别人看来那是应该的、正常的,你的奋斗目标是北大、清华类的学子,你想想这谈何容易。当时还执教一个普通班,有时觉得你得一碗水端平,否则学生肯定有怨言,真是忙得够呛。记得刚开始上新课时还行,可是一个月以后,就感觉时间和精力不够了,于是主动向年级主任及校领导提出了辞呈,这种情况在学校是很少有的,除非校方不让你带,还没见过自己提出不干的。但我想与其硬撑着,倒不如赶紧让位,有时我做事确实与别人不一样。可最终结果却还是依旧, 记得有件事是保持每天晚上都让学生看到当天所发生的英语新闻事件报道,就不断的花时间在网上搜索下载,再进行改编,太不容易了。我也没办法,只好调整一下,咬着牙挺了过来。2002年的高考英语是最近几年最难的,但还是取得了好成绩,有学生竟然考上了北外的外交专业。今又欣闻有学生毕业经过几轮筛选进入外交部工作,甚是高兴,这也是做老师的一大荣幸吧。
2003年, 走出了原来的学校,进入了民办学校。当时的初衷更多的是能在这样的学校里实现自己教学中的想法,从教法、学法到资料的选择和自编。至于经济我考虑得很少,因为这样的学校毕竟是靠真本事吃饭,如果真的把钱放在第一位,我想可以在公立学校那种吃“大锅饭”的环境里去做着自己写作的工作,我想收入不会比工资少吧。几年下来了,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能放松,毕竟以后的人生之路还很长。这个社会难的不是就业本身,而是求职者的能力、水平和底气如何。许多人都在担心自己的前途,其实最保稳的不是你在什么样的工作单位,而是自身的水准,有时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时真的不知道其他同行除了在学校外都在干些什么,甚至有的在学校里就可以打游戏、闲聊等,可想而知工作以外到底在做什么了。中国未来学校内的竞争无外乎就是要么你有很强硬的后台,要么就是水平很高,前者是领导与上层领导的关系,后者则是你与领导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校终究要讲质量,终究需要一批真才实学的人工作,这样也可间接地体现学校和领导的成绩。所以我们有时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属于哪一类,还有最可靠的是哪一种?因此,有时不要给自己过多的理由和借口去解释自己做不成某事的原因,否则就会在一种不经意中去挥霍自己的时间。多年的老师做下来,你的教案、题库、课件、论文、课题、反思都有储存吗?你平时多做题、多研究、多读书、多思考了吗?电脑用的娴熟吗? 课件做的熟练吗?课堂能够游刃有余吗?
2006年到华东师大读在职研究生,一年的时间能让我静下心来去审视我的过去和思考我的未来。重返校园,那种感觉是美好的,面对众生,那种心情又是忐忑的,毕竟多年的工作使自己的一颗心倍感疲惫,而重新学习,却又感觉时光之短暂。于是,食堂、教室、宿舍、图书馆几乎成了整个生活的全部。不断汲取大师的知识,不断寻求发展的空间,生活很轻松,学习很繁忙,内心很充实。没有去过上海外滩,也未登上东方明珠塔,去的最多的还是书城。在这个城市,在这个校园,时时感受着读书的氛围,学习的气氛。一年读了许多书,写了很多文章,上了很多课。经常感动于在纷繁复杂、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还有着这样一段宁静的时光。
回想起来,连续的高三,不断的奋战,虽苦犹甜。我常认为,一个老师最伟大的地方不是在于你跟领导如何超越工作以外的关系,而是关键在于得到学生的爱戴和钦佩,以你的人格、学识及教学水平去征服学生。学生对老师真正的评价是当他们毕业了或者不在你的面前时所做的评论,因为那才是真心话,而在你手下面对你讲的或许更多的是恭维的话。
自始至终的激情,自身奋斗的过程,时常会激励着学生。做一个好学的老师,你就会带动一批好学的学生。不断地学习、充电,不因自己的年龄增长,就给自己找出更多的理由来搪塞自己众多的不足。上课时,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们在课堂上听自己课的感受,自己所教的知识,作为学生来说,能否可以顺利地接受,所以,经常琢磨他们的心思,不能一味地只顾教自己的书,上自己的课。总之,连自己当老师的在教到某些知识的时候都要反复多次地去查阅,你也就别想着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你也就没权利要求学生会这些东西,因为你自己都成问题,更何况学生。
工作这么多年来,不断地给自己制定目标,俗话说:有目标,就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如若你想着一个老师能干什么?只要工资按时发,熬到退休,领上退休金就行了,可别苦了自己。殊不知,今后生源的萎缩,老师的过剩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压力,有可能你没到退休,就没工作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技到用时不嫌多”,不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一直在告诫自己必须努力,舍得投入,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大学里老师告诉我的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那就是: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轮到没工作的时候,不要过多地去埋怨这个社会和学校的制度,或许有它们不妥的一面,但是如若自身条件硬的话,学生都在拥护你的话,谁又敢动你一下呢?因为那可是触犯众怒的事啊!
工作后,作为社会之人,社会往来之事就多了,人散了心,也就变得消极、慵懒了,堂而皇之的借口也就多了。其实,时间还是在于自己去挤。无论你是在一个单位一直干下去,还是另有所想,张张获奖证书、本本著作、篇篇文章、次次业绩,足以让你底气十足,牛气冲天,试问:谁与能比?否则,仅靠一纸文凭,一张资格证书,你怎能寝食安宁,不心有余悸呢?
高三带久了,别人就说你有经验,幸运。经验应是水平的积累。如果你总教个书,不去追求、思考,经验充其量只是时间的累加,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有些东西是年限熬来的,还有的是努力奋斗获取的,不论怎样,许多东西只代表过去,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殊不知后生可畏,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的理论水平如何,毕业至今究竟彻底读过几本书?最新教育的发展,知道多少个学会、会议、名家流派、教学方法?如若跟学生一起参加考试,你的胜算几率有多大? 好多事有时是不能去想,甚至不敢去想,否则,就会令人倍感汗颜,渺小至极。人活得有时只留一张面子了,没办法。
带了高三,从来就不敢懈怠,教师的职业是一个良心活。我常想,你对学生负责,就对所有的一切负责,大道理也别说那么多,备好每个教案,上好每节课,辅导每个学生,足矣。不能光吃老本,有时,你想想,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弄不出自己的一套东西,比如说教学风格、资料等,真是很奇怪,回头想来,真不知干了些什么,提起来,才恍然大悟,然后是一笑置之,依然故我,还美曰:人活着干嘛那么累等等,以此来慰藉自己的那颗七上八下的心。
我时常的一句开玩笑的口头禅是:老师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在于拥有了答案。不去大量的看书、做题、研究、动手搞资料,心里就没底,不实在,上课时就会发虚,眼不离本,要不怎么有见多识广之说呢?哪天做到了“眼前无书,心中有书”的境界,对于课本的熟悉程度是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在第几册第几单元,书的左页还是右页的大概第几段,甚至是第几行,那站在讲台上的你会是什么感觉,而听课的学生又会以什么样眼神、心态来看你呢?最糟糕的莫过于你买了本自认为独特的资料,且整天抱着它不放,结果班上的学生也有同本,那时形象就会顿减,威力就会顿失。几本甚至十几本书的综合,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那才最具有杀伤力,才是取胜之法宝。自编资料,每年使用的时候,不断的完善修改,既独树一帜,又得心应手,常感实力倍增,信心十足。先苦后甜,即是如此。
自己的800多篇文章, 30多部著作,众多各类获奖证书,一面墙上书柜中2万多元的书籍资料,时常会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警醒自己。每年的报社邀请,每次的出差开会,就会感到世界之大,人才之多,自己之小,感叹知识的丰富,也为自己进入30岁的门槛而感到惴惴不安,送走每届高三学生,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感伤和惆怅,那时才很实在的感知“年轻真好”的内涵。
忆往昔,失去了多少个午休日,没有了多少个节假日,挑灯夜战,闻钟起床,累,但很充实!
当然,各人活法不同,唠叨了这么多,是把教育当成事业,教师当成职业来做。有人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此乃非同道之人。
转变作风团结一致
为振兴我校而努力奋斗
——在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
中学校长
老师们、同学们:
本期已经进入第四周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今天才召开开学典礼。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全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商学校发展大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我代表学校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请大家审议!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校有教学班23个,其中,高中部6个班,初中部17个班,有学生1449人,其中,高中306人,初中1143人。上年高中毕业两个班,毕业117人,升入大学23人,其中,升入二本3人(应届1人,往届2人),应届升学率11.8%。初中毕业5个班,毕业217人,升入高中45人,升学率20.7%,最高分529分。今年新招高一123人,初一536人。教师82人,中职人。校园占地面积23345㎡,校舍建筑6435㎡。远程教育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30座)。
校园环境基本成形,初步有花园式的布局。
本期开学以来,一切工作井然有序,相当正常,师生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表现在教学活动之中,各班抓得相当紧,营造起了一个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过去工作的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近年的工作中,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设施建设、教学秩序、安全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主要表现在:
1、节衣缩食,努力改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良好的基础设施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为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开源节流,节衣缩食,在饮水、多媒体教学等上得到了加强和改善。
(1)引来了自来水。学校一直饮用集镇共用的自来水,由于周围水源枯竭,使用农户较多,随时停水,给师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学校通过多方努力,筹措经费,走村串寨,与农户多方做工作,排除许多阻力,投资3万余元,终于在学校对门的山上,引来了自来水。使全体师生能够饮用纯净的自来水,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增置了多媒体教室。现代教学需要现代的教育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是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最基本的技术。为了跟上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学校增设了多媒体教室,共30座,投资14万余元。
(3)狠抓校园环境的管理。俗话说:“环境建设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栽树容易,管树难。学校在近年来不同程度地在绿化上都下了功夫,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陆续进行了植上了常绿树,植了草坪。安排了专人管理,加强了学生的爱护环境的教育,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营造了一个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使栽种的树木能够长成形,目前,基本上具有花园式的格局,增加了环境育人氛围,
提高了学校办学的品味。
2、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公安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努力,以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及各种课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始终。狠抓安全工作,通过法制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养成教育等,有机地渗透对学生法制意识、纪律观念、良好行为习惯、安全防范意识等的培养。同时,严厉打击违纪行为。全体教师以教育为先导,以检查督促为保障,深入了解学生,与家长联系,对学生寄宿点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对学生到校及表现进行全程监控,公安部门配合学校,竭力排除外来对学校的干扰和冲击。各方面都做到了教育到位、检查到位、措施到位,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守纪的文明意识和行为,建立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校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质量相当的差,今年的中考全县倒数第三,高考全县倒数第一,非毕业班个别科目也居全县后位。这样一个现状,引起了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全校教职工的思考;引起了家长和学生的震惊!
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地方人才素质的优劣,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兴衰。一个地方的教育是一个地方千秋万代的伟业!牛场中学一旦办垮了,是牛场及周围几个乡镇人民的损失,是目前的损失,更是代代相传的损失。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我们全体师生作何感想呢?我们不应该麻木不仁了,而应该共同努力,扭转危局,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学校建设和发展中。
(二)存在的问题
要努力必须认真仔细的思考学校质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
1、生源较差
今年来,附近的高桥小学,由于今年来的中考成绩比我校好,在小升初中,一些高分学生就报志愿去了高桥小学,导致我校初中招生生源就不如过去。另外,五德中学办起了高中,高中招生中,部分学生又到那边就读,对这里的高中生源也带来了相应的影响。从生源的角度,和过去相比,就明显有水平的下降。
2、个别教师敬业精神差
长期以来,个别教师由于一些外来的因素,导致思想有情绪,有包袱,出工不出力,得过且过。有的对学校管理中不合理的现象不满,不是正常的理解支持,而是牢骚满腹,甚至消极抵触。不是通过正常合理的渠道建议,而是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有的教师由于工作中得不到家长理解和支持,就此消极怠工。有的教师在一些小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觉得敬业无聊如此等等,导致教学中对学生不负责,缺课旷工,应付课堂,不备课、不改学生作业、不管学生违纪与否、不管学校任何工作。俗话说的那种“绵綵綵”的类型。教师都这样,学生又咋学习呢?
3、社会及家长中的部分重教意识不浓
社会上一些人对学校工作不支持、不关心。曾经有社会闲杂人员随时骚扰学校,冲进校园打架斗殴,毁坏电路,闹得师生不得安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师生无心工作和学习,这种风气延续下来就成了一种恶习,就像社会上谐传得那样“教师不教书,学生不学习”。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根本不关心,子女入学以后,就什么都不管,从来不于教师联系,从来不到学校了解子女的生活情况。一些学生放学以后,从来不考虑学习,而是去上网、去打游戏、去打台球等等。个别家长由于教师对其子女教育严一点,就为难教师,根本不理解教师的苦心和热情!
4、学校管理中也存在问题
大体上看来,学校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班子不团结,缺乏战斗力。
(2)利益的分配不公,使一些教师带情绪。
(3)教师应得的福利没有保障,使教师冷心。
(4)制度的执行不力,或者虎头蛇尾。
(5)领导的表率作用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
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顺利地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的具体体现就是办学水平的高低,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的根源就是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优劣。
学校现在的情况,就像一台处于瘫痪的机器,正待维修使其正常运转。我来到学校不久,通过多方面的调查了解,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相信我们的全体教师完全能够把工作做好,完全能够重振老三中的雄风。要能这样,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全体师生的奋斗精神。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基础设施是相当不错的,教师的业务水平是高的,牛场中学的教师走出去的,无论在什么学校都是佼佼者,参加考公务员考起的比例都很大,为什么在这里就不容易出成绩了呢?我们的学生都很聪明,都很有朝气,无论是体育、文艺等都不乏大有人才,为什么在这里就学不好呢?我毫不客气地说一句,是环境给了大家玩得机会,尽管个别想把工作干好也是独木难支!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绝对不能徘徊于历史的泥淖中了!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振兴学校的阵容中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增强学校兴衰的荣辱观。
目前,从那些方面来干好工作呢?
三、近期工作
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结合现状,近期将紧紧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干好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充分发动群众。干好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充分发动教师。教师在于组织,组织教师的关键在于使其心情舒畅。只有这样,才能转变教师的工作作风,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尽量解决教师的合理的福利待遇,一并解决学校欠教师的一切费用,消除教师的心理情绪。其次,很抓教师的出勤到岗,严格考勤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加大奖惩力度。
(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过去的情况看,一些学生在校的表现是很不好的,文明礼貌差,课堂不守纪律,时常有斗殴现象发生,甚至破坏教室里的电线,导致晚自习不能上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本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具体表现。树学生的品德最首要的就是要教其如何尊重别人。要求各班通过主体班会,各种课外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2、强化组织纪律。建立学生操行记录成长袋,建立班级操行评比制度。使学生树立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意识。同时,通过此项工作,促使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学生的管理。
3、建立各种联系制度。加强联系使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建立学校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等的联系制度。把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情况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的内容。
4、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管。建立信息员制度,通过此渠道随时掌握学生在外的情况。
5、严格学生出勤的管理。班上打好考勤,每周汇总上报学校,对学生的出勤进行相关的规定,对旷工严重的予以纪律的处理建立学生奖励制度。每期结束奖励一批优秀学生,从今年高一起,每期结束统测获年级前十名的学生给与免费。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良好的氛围有利于促进工作的发展。由于过去的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相当不好,在内没有纯洁的统一的思想意识,在外没有形成良好的支持教育的氛围。要通过各种渠道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的作用。开学来已经召开了班主任会、牛场籍教师会、原学校老领导会,等待召开的有社会各方面参加的会、高三教师会、高三学生会、初三教师会、初三学生会等共8个。
(四)加强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建立在安宁、和谐、稳定的基础之上。因此,安全工作必须加强,本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安全防范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与家长和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
2、建立门卫制度。聘请专职的保卫2人。坚持24小时上班,杜绝闲杂人员进入校大门,上课期间严禁学生出大门。
3、加强对学生寄宿地的检查。对学生生火用火进行指导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张贴警示语,与房东落实责任,要求房东认真进行检查,要求班主任每周分别到有隐患的学生处检查。上周就有一名学生,把火炉提进住房,导致煤气中毒,天亮被发现,及时送到医院抢救,得以脱险。在我校的历史上,就有学生被煤气闷死的现象。这些教训,要引起全校同学时时警醒。
4、规范学生行为。严格要求学生按《牛场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学习和生活。
5、争取公安机关的配合和支持。排除各种外来的干扰和防止校内外重大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五)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力量
强化团委和学生会的工作,以此为渠道,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让学生自主管理。以团委牵头,成立学生会,抓好学校校园文化宣传、卫生管理、“两操”检查、课外活动等。
四、几点要求
1、会后自查自纠,对照检查自己,多作自我批评,自觉改掉不良习气,不如:是否进网吧?是否拉邦结伙?是否吸烟喝酒?等等。
2、9月30日以前交清一切费用。
3、高一年级这次军训,表现相当好,要把这种好的东西发扬传承到今后的学习之中去。
4、高三的同学要发扬高二时的良好风气,努力拼搏,认真抓好各种复习。
5、自觉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注意保洁,不乱丢果皮认真做好课间操。
6、要把安全工作常记心间。
一、课程理念多元并不对立,
是兼容和发展的关系
《思考》一文列举了新课改所涉及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三种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认为:“当音乐教育哲学领域变得多元且相互矛盾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音乐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的迷茫和无措。” “然而这种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在相互争论和相互批判的同时又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无法给教师一个十分稳定且信任无疑的实践准则。即使是直接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的课程标准也似乎有点‘包罗万象’,教学理念在几个教育哲学思想之间来回游离,信息传递不够具体、不够明确。” “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既突出了音乐学科的‘审美属性’,又强调了‘音乐实践’的主要地位,还十分全面地增加了‘多元文化音乐’的理念和内容。这些观点表面上似乎显示出课程设置的面面俱到,但在客观上却造成了一个课程标准背后存在多个哲学思想理念的矛盾。”作者的这些观点是把审美、实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都对立起来了。而我认为,这些哲学思想并不矛盾,审美教育也需要实践,多元文化也包括审美和实践,课程理念多元也并不对立,是兼容和发展的关系,不要人为地把它对立起来。我们应该用一种发展和包容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任何一种教育哲学都在发展,将来还要发展。当代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贝内特・雷默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1970至2003年间出版了三个版本《音乐教育的哲学》,他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是美国音乐教育哲学的主流,影响了美国乃至北美的音乐教育实践,在当代音乐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纽约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戴维・埃里奥特博士,1995年初在牛津大学出版了《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书中以富于哲理的思辨、创造性的反思和详尽的事例,系统阐述了实践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引起了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重视。加拿大韦恩・鲍曼博士是活跃在当今国际音乐界及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哲学家,后现代时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音乐人类学的积极倡导者。著作主要有《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和《音乐的哲学视野》,在阐述其音乐教育的哲学时提出:“音乐教育必须认真严肃地应对后现代时期以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为特征的社会、社会公众和社会生活对音乐教育提出的全面挑战。”他们都没有就此否定前人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这三种音乐教育哲学,在教学中也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师生通过对作曲家所处时代特征及独特个性的分析,理解多元文化背景,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学生深入音乐本体,根据老师的不同要求通过反复聆听作品,发展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品质的感知能力(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感与责任感,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通过唱(奏)音乐主题等持续不断的音乐实践活动理解音乐、获得自信,进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教学也贯穿了音乐课程理念,它们相融相生、共同作用,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
二、教学内容多维并非“当下”,
是经典与现代的融合
《思考》一文认为:“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承认,教材上的内容都是一些经典作品,或者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很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可是这些作品是学生喜欢的吗?……那么拿怎样的音乐来激发、培养兴趣呢?是陌生而不感兴趣的‘经典音乐作品’?还是熟悉而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 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第一,经典音乐作品并不都是学生陌生而不感兴趣的,其中也有学生熟悉而喜闻乐见的。第二,对于任何音乐作品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只要有价值就应该学习,不学习就永远陌生。语数外课程的新授内容对于学生都是陌生的,并不因为其陌生而不学习。第三,学习内容如果都局限在熟悉的范围内,学生的认知范围如何扩展?不能永远坐井观天。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文化的传承,包括音乐,都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文化的记载,人不能脱离历史,也不能脱离文化,而且历史和文化必然产生一批大浪淘沙以后留存下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经典,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应拒绝优秀的文化遗存。学校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经典音乐作品的学习是必需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当然,我们也不能总唱那些几十年前的歌,听那些几百年前的音乐,我们需要经典作品,也需要优秀的、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当下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有可能将来成为经典。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实验教材跟踪调查和质量评估的工作力度,争取每隔几年在教材内容上作一些改变。修订教材前要先做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音乐需求,将教师和学生反映的那些特别偏和难、不典型且脱离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容换掉,使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音乐新作品能及时补充到教材中,要调整“拓展与探究”、“互动地带”部分教学效果差的活动设计,使教材的内容及活动形式更能适应教学的需求。总而言之,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辨的方式处理好。对于经典与现代的关系,高中课标里有准确的阐述,教材的编写也有恰当的处理。人音版等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按照课标的要求,有代表性地选择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的经典音乐作品,也尽可能地选了一些当代的作品,爵士乐、通俗歌曲都有。但教材内容不可能都是当下的音乐,流行的东西更新很快,那样教材难以稳定,除非不要统一的教材,教师随时自编。譬如我国在80年代就没有高中音乐教材,本人经历过这样的时期,但依靠教师自行编撰教材显然不是好办法。
在如何处理经典和当下的关系上,还有个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不是说非得把教材抓在手里全盘照教,教师本身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且教材的编写也给教师留下了灵活掌握及选择曲目的弹性空间,此外还有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教师也可以另有补充。山东省是全国高中课改的第一批实验区之一。我曾数次为山东省高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课,2013年8月,经江苏省教育厅选派担任“山东省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评审专家,这使我与山东的老师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他们对音乐课改的全身心投入,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他们在音乐教改中所取得的成就令我钦佩欣喜。山东省大多也是用人音版教材,有几个市用的是广东花城版教材。教材中的粤剧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广东的地方音乐山东人学起来就有难度,山东的老师就把这部分去掉,替换为山东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吕剧,教学效果就很好。江苏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音乐资源丰富深厚。我们使用的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在“飘逸的南国风”的教学时,我补充了《茉莉花》、《杨柳青》、《无锡景》等江苏民歌的鉴赏和学唱;在“丝竹相和”一节的教学中,我增加江阴藉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及其代表作《光明行》、《良宵》的学习鉴赏,观看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的《天华音乐会》录像;在“文人情致”单元中,我将江阴藉民族音乐家郑觐文等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引入课堂重点鉴赏。教学中还注意选择当下的优秀作品进课堂,在“流行风”一课中,我缩减了教材歌曲,增加了央视春晚的通俗歌曲,如王菲演唱的《传奇》、那英演唱的《春暖花开》、孙俪和李健演唱的《风吹麦浪》、“中国好声音”学员平安演唱的《我爱你中国》等,学生兴趣盎然,师生乐赏乐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对教材是有整合的空间和能力的,也有这个义务和责任。
三、教学方式多样而非模式,
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思考》一文批评当前音乐教学的“教学模式只改‘面子’不改‘里子’,现实中绝大部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还是处于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之中难以改变。表面上虽说‘以学生为本’,课堂比以前活跃了,但实际上还是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我教你学的模式”,批评教师备课只备教材、只备程序、只备答案,而不备学生,重“预设”不注重“生成”,教学过程僵化不会变通。我认为这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的长期影响,也正是新课程希望努力改变的状况。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在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近十年来我国音乐教学课堂状况的“里子”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广大音乐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和接受状况及时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特别是对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这种“生成”的状态使得音乐课堂充满生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切身感受、体验到课改给整个音乐课程、音乐教学带来的这种很大的变化。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音乐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精心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有价值的生成也应该在预设之中。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就必须预先考虑到种种生成的可能性和教学应对的方案。当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来自学生的、来自课堂环境的新的问题和新的资源,教师就能敏锐地捕捉、恰当地解决,这就叫有效生成。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就会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造。那么为什么在当前的音乐课堂上也时有发生如《思考》一文的作者所批评的预设过多、生成不足的现象呢?我认为原因在于有的老师对于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尚不深入透彻,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况且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存在已久,仍然有强大的惯性,短短的几年中很难彻底扭转。这种状况不是新课改所导致,而正是新课改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只有继续大力推进新课改才能逐步取得理想的进步。《思考》一文的作者看到了新课改过程中残存的老毛病,并为之担忧和思考,这与我的看法很一致,我们可以共同努力。
但是对于文章中“高中的音乐课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探索改革,但仍没有避免被学生评价为‘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局面。学生普遍对音乐课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感兴趣”的结论,我不能苟同,十年高中音乐课改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首先表现为课程结构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为高中音乐课程带来了活力,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也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转变了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是教学参考书上对音乐的诠释的一言堂的授课模式。“歌唱”、“音乐与舞蹈”等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表演的机会。一线的优秀教师们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取得可喜成果,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走进课堂――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中,大量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案例可借鉴学习。随着高中课改深入,音乐课逐渐为学生所喜爱,我们对历届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喜欢”率占 85%以上。分析原因有四:一是音乐课程自身具有的愉悦性和独特美感吸引学生;二是学生在高考和繁重的文化课的压力下,期盼每周相对轻松的音乐课调节放松身心;三是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基本上能够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学”;四是音乐课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各自音乐学习的成功点,增强了对音乐的爱好。所以,高中音乐课改前所持的“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说法是过去式了,学生喜欢音乐课,尤其喜欢上有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的音乐课!
四、课改问题客观存在,教师找准发展坐标
辩证地看,高中音乐课改中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有的问题在全国可能也具有普遍性。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必修模块相对比较成熟,高中课改的主要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修模块缩水,选修模块开课率低。
依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方案》规定,每个学生需在音乐课中获得的必修学分为 3 学分。“音乐鉴赏”36学时2学分,其余五个模块各为18学时1学分。但很多地区和学校为追求高考本科率,加大高考科目课时量,缩减艺术学科课时。有的在高一开设音乐,高二开设美术,或者高一、高二年级音乐与美术同时都开设,但是间周上课,实际还是一年的课时量;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各开设半年,致使必修模块缩水一半;有的只开设必修模块,不开选修模块,学生没有选择音乐学习的空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规范办学行为,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计划,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这是高中音乐课改向纵深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第二,不缺教师缺专业,教师难以胜任选修模块教学。
高中专职音乐教师大部分有本科文凭,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师专业技能最集中的是声乐,其次是钢琴和舞蹈,比较欠缺的是作曲理论专业,专门学过戏剧表演专业和吉他的几乎没有,难以胜任各个选修模块的教学。而与基础音乐教育密切关联的高等院校的配套改革还没有深入展开,还不能为高中音乐课程提供符合课改要求的师资,这是影响和制约高中音乐课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尽快推进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
第三,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自身敬业精神欠缺。
要使高中音乐新课程顺利实施并结出丰硕成果,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需要大大鼓励和倡导。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往往以责任感来诠释教师职业和职责的全部。由于音乐学科属非考试科目,在高考的指挥棒和目前课程体系下,难以体现其课程价值,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经济收入不如其他文化课教师,影响了一些音乐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导致自身敬业精神的缺乏。
我们要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认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形成合理的职业期望,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审视发展机会,找准发展坐标,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当工作成为兴趣,当职业成为事业,当难题成为课题,当困难成为磨砺,当操作成为创造,当耕耘成为快乐,当收获成为成就,我们就能在课程改革中获得成长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音乐教师。
我给徐澎打电话,向他核实几件往事。他在电话那边说:“算啦,我实在没什么好写的,假如当年没有去,也许……”
徐澎,1958年12月出生,南京江宁县人,1976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当了知青。1978年,他以江宁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
到他1982年毕业时,新华社江苏分社到复旦大学招学生,要摄影记者,学校老师推荐了徐澎。
当时江苏分社有三位摄影记者,最年轻的也40多岁了。徐澎到摄影组报到,组长丁峻已经50出头,看到摄影组来了年轻人,还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兴奋不已,马上安排他到总社学习、领相机。徐澎开始了摄影记者的生涯。
到分社的第二年,11月,分社接到一个名额,为期三年。他们推荐了徐澎。
受命进藏
那时徐澎正准备结婚。爱人与他青梅竹马,从上小学起就是同班同学,两人的父母又都在一起工作。清秀漂亮的女孩喜欢徐澎的聪明和文采,两人相爱多年。徐澎大学毕业后回到南京,一心想着好好工作,成家立业,根本没想过离开江苏。而且,对一个23岁的年轻人来说,是那么遥远和陌生。
但是,徐澎有底线,知道即使自己有安排、有计划,也要无条件地服从新华社的调配。于是,从1983年至1987年,他在分社工作了近4年。
1986年底,藏北草原遭遇50年一遇的大雪,大批牛羊被冻死,大批牧民被困。当时徐澎刚结束青藏线的采访。从青海翻过唐古拉山回到黑河时,他接到分社关于发生雪灾的电话。分社领导询问他的身体状况,问是否先回拉萨休息几天。徐澎表示身体没问题,能完成灾区的报道。第二天傍晚,徐澎在黑河会同拉萨赶来的两位文字记者后,再次踏上翻越唐古拉山的行程。
那天夜晚天特别黑,只有模糊的点点绿光隐约可见,藏族司机说,那是被大雪逼出来的野兔的眼睛。夜里特别静,几百公里的车程,没有遇到一辆汽车,似乎整条青藏线只有新华社这支小分队向灾区挺进。到了后半夜,气温越来越低,几个人呼出的热气在车窗结了冰,坐在前排的记者,隔几分钟就得用蘸了白酒的毛巾使劲擦前挡风玻璃,保证有块直径20公分的地方不结冰,让司机能够看清路面。
到达灾区后,徐澎他们把青藏线边的一个兵站作为大本营,那里海拔4900米,气温零下40多℃,热气一哈出口便在胡子上结成一排排冰碴。他们带着高压锅,用一把修汽车用的“喷灯”烧方便面吃,吃一口烂糊糊的面就一小口白酒,就这样吃了一个星期。
白天采访,大雪漫漫,遭受雪灾的草原上寒冷之极。徐澎说,穿着羊毛里子的军大衣,没有一点温暖的感觉;雪深看不到路,他们每人拄着一根棍子探路,踏着前面的脚印走,以免掉入雪坑。徐澎当时用的是徕卡相机,由于气温太低,他每拍完几张照片,就赶紧把相机揣到怀里包起来,以免快门失灵;最窘的是,大小便都在野外,因为穿得很厚,大便后使劲才能够得着擦屁股,时间稍长便会冻结;一次采访途中路过一个的兵站,一看温度计,才知道已经是零下41℃。
晚上回到兵站,徐澎趴在小板凳上写说明,向编辑部发出灾情和救灾的照片。
雪灾报道回来后,徐澎的身体开始出现了病状:早上起来呕吐,吃不下饭,经常感觉胸闷,下意识的动作就是右手不停地在胸前按摩。
全力以赴
徐澎说:我至今难忘,怀念那时的集体。那时各分社去的都是年轻人,大都有抱负、有理想。那时的分社,一、二层是办公室,三层是宿舍,大家都单身,工作、吃、住在一起,互相关心人互相照应,人和人之间特别亲。有人出差,分社全体同事就会出来送行,出差回来,大家在办公室听到汽车声,都会跑到大院里迎接,握手,紧紧拥抱。分社职工不分藏族汉族,业余时间,大家共同的乐趣就是喝酒、打牌……
上世纪80年代,工作、生活的条件还是很艰苦的,但只要有采访任务,分社的记者都积极报名。徐澎说,有时自己没有任务,看到出发的车上有位置,就会挤上去。只要没有去过的地方,大家都争着要去,那时分社还没有丰田越野车,外出采访只有北京吉普车,没有暖气,一路走走停停。
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徐澎知道自己在的报道,应该反映进步、藏汉团结、藏族人民当家作主。他拍摄了一批有特色的新闻照片,如被港报整版刊用的《小山村》、被海外几十家报纸采用《拉萨青年新追求》、生动反映藏族人民新生活的《拉萨农民学外语》、新华社摄影部好稿《幼儿园购买大客车接送孩子》等。而徐澎最难忘的是43项重点工程报道和1986年雪灾报道。
1985年是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为了表示隆重庆祝,更好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央抽调内地9个省、市的建设者,在开工43项重点工程。工程分布在拉萨、日喀则等6个地区,从设计到施工完成历时约一年时间,是历史上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建设举动。徐澎自始至终参加并完成了43项工程的摄影报道任务。
从各路建设大军抵达开始,徐澎就全力投入了采访。他跑遍了拉萨、日喀则、那曲、泽当等地的施工现场,其中拉萨市展开了20个项目,徐澎几乎整天泡在工地。
关于43项工程,徐澎至今说起来还兴奋不已。他说有几件事一生难忘。一是由于整天跑工地,摄影包不是背着就是捆在自行车上,百般摩擦,一年他用坏了两个摄影包;二是他拍摄的体育馆的照片被《工人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央级报纸头版头条刊出;三是他用120相机采用连接法拍摄的饭店落成的照片,被《日报》通栏刊登;四是由于报道43项工程,他被区委宣传部评为“20周年大庆报道先进个人”。
最后一件是,爱人到拉萨探亲,在拉萨住了两个月,徐澎只抽出一天时间陪她参观了罗布林卡和八角街,连布达拉宫都没有去。说起这件事,他至今还颇感遗憾。
1987年,徐澎被特邀参加新华社摄影部年度工作会议。当时的摄影部副主任钟巨治在会上说,徐澎同志告别新婚7天的妻子,从风景如画的苏南水乡奔赴风雪弥漫的青藏高原,并且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十年,新华社人才断档,那时的领导认为徐澎文化素养好,业务能力强,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练,将来一定会成为新华社的优秀记者。
但是,四年带给徐澎的不仅仅是收获,还有难以尽说的病痛。
不能承受之重
徐澎是“”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复旦大学校门时,可谓天之骄子,人中俊杰。而进藏工作后,他的头发掉得厉害,逐渐成了秃顶,人也明显憔悴了。回来后,医院查出他心脏肥大,还有严重的胃溃疡,常常感觉胸闷气短。
当年徐澎家住四楼,每次回家,每上一层就要休息片刻,到了家门口还要喘口气才能开家门。说到这些徐澎有些伤感。他说,爱人以前小鸟依人,把他当作靠山;而当他从回来后,他就被爱人当作弱者了,家里的体力活儿是爱人抢着干。1985年,徐澎从回南京探亲,分社一位同事的孩子喊他“爷爷”,当时他还哈哈大笑,那年他27岁;1987年徐澎从回到南京,路遇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她也让孩子叫徐澎“爷爷”。这一次,徐澎心里一股酸楚。
从回到江苏分社后,身体状况使徐澎承受了巨大压力和沮丧。想当“名记者”的事业追求一下子成了泡影,他仿佛从云端一下跌入谷底。大家都在风风火火干事业,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变化。
分社的同事打趣徐澎,说他是“聪明绝顶”,也有人说他缺少情趣,不爱运动,不爱热闹。其实他中学时二胡拉得好,也擅长唱歌,也算是个文艺青年,只是身体状况使他不得不小心照顾自己。所以,遇到大家要推杯换盏、大快朵颐时,他总是找借口离开。
我以前老说徐澎心思太重,把病看得太重,后来我自己大病一场后,才体会到身体的患痛可以导致心理的抑郁。或许他的身体承受多大的折磨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很难体会到。
由此我很感慨,一个人,一个男人,带病工作三十年如一日,那要有多大的耐力和担当啊!今天的新华社仍然会派记者编辑去,所幸的是,一般来说会更加尊重个人意愿,并将每一任的任期缩短为10个月。
九十年代是新闻摄影大发展的时期。新华社摄影部开始有传真照片,每个分社指定一个效率高的记者负责发送传真。摄影部分管业务的副主任林川说,江苏分社就让徐澎干吧!可是,徐澎却不敢接受这样的任务。他想的是,万一遇到突发事件,自己的身体跟不上,将会影响报道……
按照分社摄影组的分工,徐澎接替了体育报道,先后参加过沈阳青少年运动会、上海东亚运动会、南京大学生运动会等报道。说起当时的情景,徐澎很无奈,他说,“遇到大报道,特别是运动会,记者之间都是‘抢活儿’,只有我‘让活儿’——体育报道要来回穿梭不同场地,我经常感觉胸闷,喘不过气,很多人不理解。和徐澎搭档过的记者张晓军说,大家都调侃徐澎“装”,其实体育报道对他来说确实已经比较吃力了。
坚守的力量
有时候,你会觉得命运对你不公,毫不留情把原来属于你的东西拿走。后来,你才发现这是个玩笑。只要你坚守,哪怕是在无奈中坚守,你终会发现,拿走的只是蒙在你眼前的一层面纱,你内心深处,属于你的东西,谁也拿不走。
无奈只是表面,坚守才是做人的底线。
徐澎又上路了。他成了专职对外摄影记者。“当年的对外报道节奏相对慢,时间跨度大,拍摄方法、叙事方式很适合我的兴趣。”徐澎回忆说。
上世纪90年代,在东南亚、港澳地区,报纸经常可见署名“新华”的图片报道,是由新华社摄影部对外的;对外的英文报道,很大一部分是图片专题,都是一些欧美用户采用,特别是法国的伽马、西霸图片社,还定期向摄影部约稿。所以,那时候国内分社有十几个相对固定的对外摄影记者,总在琢磨“外国人想知道中国的什么?”徐澎也常常想这些。
十几年来,从风情到人物,再到经济,每一个专题,徐澎都探索、实践,拍摄了一批优秀的专题图片。
徐澎自己说他从风情专题摄影开始起步,使它成为自己的强项。他拍摄的《水乡古镇甪直》被香港报纸整版刊登,《瞭望》杂志插页刊登。画面中,苏州市的千年古镇甪直,河水清清,鹅卵石铺成的街巷两旁的民居古建筑,黛瓦白墙、木门木窗、宽梁翘脊,依然不减明清时代的风采。
徐澎说:“我发现一个线索,总会先采访。” 《一个人的教堂》就是在甪直镇拍摄期间“采访”出来的。有一天逢周日,徐澎在甪直路过一个小教堂,向里望去,信徒们正在做礼拜。徐澎怦然心动,宗教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这是一个值得拍摄的题材。他从教堂外面看进去,正在做礼拜的多是当地中老年妇女。于是,他用长焦镜头虚化牧师和十字架,拍摄了一名中年女信徒的盘头。
“后来我和教堂的牧师聊了很久。他当时40多岁,他说自己是在上学时听到上帝的声音被打动了,就信奉了天主。这位牧师日常生活和老百姓一样,他自己种菜,在河边洗衣,还给人看一些小病,做一些慈善。”徐澎拍摄的组照中,有一张是牧师推着自行车,行走在油菜花田里。当年摄影部请法国伽马图片社资深编辑到北京开研讨会时,一位编辑说,这张照片是当天看到的最好的一张可以跨页使用的照片。
采访结束回到南京,分社采编主任华惠毅问徐澎:“你去拍教堂了?”徐澎说:“是啊。”原来,当地有关部门刚刚询问过江苏分社:“你们是否有记者在甪直采访教堂?”华惠毅的回答是:“宗教也是新华社报道的内容之一,我们会按新闻规律办事。”
徐澎喜欢拍摄人物故事。他觉得,摄影记者也要深入采访,深入挖掘,才能在照片里再现人的精神实质。
为报道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徐澎几次到南京大学调研采访,最终找到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教授王业宁。她长期从事固体中相变与缺陷的内耗与超声研究,80年代以来她领导的研究室,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研究中心之一。徐澎在与王业宁的接触和交往中发现,在常人眼中很神秘的科学家王院士,其实平日里就是一个普通的、和蔼可亲的老太太,她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衣着朴素,而且非常安静,不喜欢人多吵闹,没有前呼后拥的助手,甚至也不愿让人看到有记者采访她。这一切都给徐澎很强烈的印象,他也用镜头再现了这位中科院院士低调安静、生活化的一面。
向徐澎们致敬
2005年,徐澎离开摄影记者岗位到《江苏内参》编辑部工作。这是件无奈的事,主要原因还是作为摄影记者,他身体顶不住了。徐澎说:“还有个小原因,我长期干对外摄影,当时摄影部撤销了对外组,我在工作中有些茫然。”(2010年摄影部重建了对外组,以加强对外新闻摄影报道。——编者注)
徐澎作为最早的一批对外摄影记者,他怀念那时的工作,怀念那时的同事氛围。他说,那时总社摄影部的对外组是间大办公室,分社记者去了,和每一个编辑聊,很随便,大家可以歪着斜着靠着挤在一张大沙发上,一个人说照片,大家都发言,无拘无束。新华社的优势就是有一批做专题的记者,当时地方媒体没有这个优势,撤销了对外编辑室,很可惜。
他又说,专题照片要采访,要下很大功夫,不经过深入采访,不可能拍出好照片;照片之间还要有结构、逻辑关系,还要组织,哪张打头,哪张结尾,都是有说道的,非常重要。而这些都需要大把时间和心力的投入。
在新华社的诸多工作岗位中,摄影记者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位置。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发挥个人的才能,拍摄的内容、时间、节奏基本由自己掌握;想调整一下,抽出时间读书、思考,也比较容易办到。然而这个岗位也有一个短处——国内分社只有摄影记者岗位,没有摄影编辑编制,一般一旦做了摄影记者,就得一直干到退休,半路转岗并不容易。所以不少摄影记者到了50多岁也还要扛着机器到新闻现场去完成工作定额,这就是现实。
说到离开摄影记者岗位,徐澎有些伤感,他说,“我最早不喜欢摄影,进分社起初千方百计想做文字记者;后来干了摄影,也曾有过当名记者的目标,也曾想过拿荷赛奖;去后,身体出了问题,照片拍得少了,心中常有些不安。30年来,看到重大报道有别人参加了,比如,心里也会有失落感,时常会有些冲动,但更多的是无奈。”
说实话,徐澎虽然在新华社工作了三十年,但他不算名家,亦无惊世作品在册、入展。这样的记者在新华社有一大批,他们是带着病痛,甚至拖着伤残的肢体,在星光下赶路,在风雪中坚守,在洪水中屹立,在地震时冲向震中……他们中的多数人,这辈子也成不了名家、成不了英雄,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
我觉得,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工作,记录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和变化,留下深刻的历史痕迹。这种痕迹不仅出现在镜头里,还印在摄影记者身上。他们代表了一批“新华人”,代表了新华社的一个时代。
在书写新华社的历史时,我们应该向他们,向徐澎们致敬。
徐澎现在是新华网江苏频道总监兼图片总监,既当文字编辑也当摄影编辑,他并没有离开摄影。
南京郊区的高淳,有一位名叫姜训红的盲人邮差,他天天拄着拐杖,给村民送信和报纸。在徐澎拍摄的《盲人邮差》这个专题里,有一张的画面是姜训红在蜿蜒崎岖的小路上走向远方。照片的文字说明是:
姜训红又上路了,乡亲们都同他打招呼。
有人可能认为培养优秀学生主要靠课外小组和个别辅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侧面来总结取得这些成果的经验.
我们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总结成三句话:追根寻源真一点,实验研究多一点,能力要求高一点,简称“三点”教学法,因此我们称自己的教材为“三点”法教材.
我们的“三点”法教学完全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物理竞赛辅导,我们确确实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追根寻源真一点
一个学生学习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归纳法”、“理想化”和“间接验证”三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明白:1.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未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平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2.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不是和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不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非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的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自学.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明确强调过:“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我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讨论、研究.我教的优秀学生,学得的物理知识,最多只有一半是在课堂上听我讲的,其它一概由他们自学.到一定阶段,我开始指定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上课.每次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同学讲,后半部分由全体同学提问、讨论.像王泰然和任宇翔在高二阶段就给其他同学作过二十几次讲座,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同学也不例外.
我们这种自学讨论式教学还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获金牌或学有所成的学生进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后,有机会还回来给小同学谈自己的体会.例如1994年暑假任宇翔从美国回国探亲一个月,来学校给95、96届学生讲了10次课.他向小学友介绍物理学中一些新进展、中美物理教学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当年学习过程中曾激烈争论过的问题,使听课的学生大受裨益.1996年暑假,谢小林和陈汇钢两位金牌获得者又为97、98届同学讲了十多天课.他们既讲物理知识,又讲国家集训队队员奋发学习的感人事迹,使小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199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物理特级教师会议上,原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沈克琦教授在他的题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报告中说:“我听到两名得金牌的上海学生讲他们的老师如何培养他们的情况,我认为这个经验倒很值得推广.他们说他们的老师不是采取灌输的办法,而是启发引导,要求他们给同学讲课,这对他们搞清概念原理和科学地进行表达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这可能是提高优秀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自学为什么会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这么大的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学与听课可能有以下两点不同:
(1)人类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一个学生在自学某一个新的物理内容时,少不了理解、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工作,这里面充满了分析、综合、比较等过程.因此相对听课而言,自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锻炼.
(2)人们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一个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他的目的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因此学生在自学时,可保证在绝大多时间内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有的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会十分投入,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境地,而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听课时就比较少.一个学生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便能渐渐地从有意注意转化到有意后注意,即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保持在这项工作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需条件.学生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的物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进步.
二、实验研究多一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对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是为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二,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学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数量.
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方面,平均增加了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因此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要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教学.
在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来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高中阶段,每周至少有4节物理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中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可设计一些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
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在自行车由静止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是很明显的,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现成的实验,有时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讨论和改进.
在做直流电路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对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系统误差.结合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介绍了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以明显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接下来学生分别用简单伏安法、补偿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比较测量结果,可以证实先前的想法.在历史上,从伏安法到惠斯通电桥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而在我们这堂实验课中,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碰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验课对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和(2)实际上都是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诱导他们提高实验水平,我们有时称之为“目的诱导法”.
(3)给特优学生安排一些特殊实验.
我校有一批进口物理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面也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或日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在实验后供同学们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高考、竞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三、能力要求高一点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解习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习题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本质来说,物理习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毫无疑问,物理学家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而他们是在研究那些真实的、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同样,发明家也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他们是在力图应用已有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习题?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所以物理习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习题教学:
(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习题教学
一般的习题都是按力、热、电、光的顺序来讲授的,但我们比较倾向于按照解题方法来讲解物理习题.例如理想化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小量分析法、叠加法、对称法、图象法等,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到学习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用解决方法相同的习题安排给学生练习,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