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法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应注重软件中的法规应用
我们要强化会计法规的应用,对于一些政策性强的项目核算要在软件中增加鉴别功能,同时要加强稽查、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并且要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会计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完善。
1.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方面的控制
这是运用会计法规建立的能防止、检测、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措施。运行控制是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子系统的控制,依子系统或应用项目和具体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批量数据输入时,其主要控制方法包括审核输入前后的数据、编号顺序检验、逻辑关系检查、数据界限检查、关键字核对以及错误更正等。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输入控制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还包括设立参照文件和后批量控制等。处理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主要是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包括软件控制和硬件控制。软件控制是审查软件对数据的计算等处理是否正确,是应用控制的关键。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程序审核、数据有效性测试、数据完整性测试、短点技术控制和设置处理上机日志等。
2.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安全方面的控制
这需要采取有强有力的控制制度和控制措施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接触控制、后备控制和环境安全控制等内容。
3.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方面的控制
为了保证信息处理的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就要求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这包括各种电算化硬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和各种操作指令、还有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案等。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减少错误的发生。要想取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必须通过制定完备详尽的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并切实有效地起到警示、指导作用。
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方面的控制
第一、要加强组织管理控制,明确分工,履行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实行职权分离。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差错或者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更有效地进行控制。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第二、依照会计法规,严格执行“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可以杜绝单独一人从事和隐瞒违规行为。同时,可以实行职责岗位轮换制和内部审计制度。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根本依据是《会计法》和法规及规范,但是高职院校会计软件缺乏统一性,使用的软件各种各样,水平程度也是参差不齐。这样会导致各院校相互间的数据可比性失真。加之,近年来我市高职院校的全国技能大赛、市级技能大赛、央财项目、国培项目、培训包项目、科研课题、助学贷款等等,使得高职院校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和细化,而且这里很多细化项目都要满足与财政、教委等相关部门的对接核算。因此,高职院校急需一款融入法规制度控制的、更适用于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会计软件。
(三)高职院校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在准会计人员教育培养方面应及时把握人才需求动向,根据时代需求进行教学,培养将来的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第二、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人员的再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财务软件也向网络化和管理型的方向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和管理知识是必须的。
(四)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
数据由专人管理,查看数据要有授权控制。同时,要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身份识别、予授权、信息存储加密、防火墙技术、防毒等措施,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从而加强安全性和保密性。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第一订立内部操作制度,数据备份和机器使用规范。禁止不相关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第二设置操作权限限制,采用数据保密,访问控制;
二、我市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发展前景的思考
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加之,国家不断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和升级。可见,我市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将可能出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向“会计管理全面化”发展
会计电算化今后的发展趋势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核算系统,它与审计电算化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会计管理全面化。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
运用新的管理手段进一步组织实施已有的管理办法;规范统一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统一规范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制度、流程、人员,可以先从我市为试点总结经验后进一步推广。
(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成本核算走向通用化
现在我市高职院校虽然依托的行业背景不同,规模和开设专业也有差别,但是无论教学机构是何种类型和规模,高职院校都有其在会计核算上的共性。在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结账以及生成报表等方面都相差无几,业务流程也相对比较稳定。这就为我们设计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成本核算模块通用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要将教学成本核算软件做到通用化,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成本核算业务处理上的规范化。因此,制定规范统一的高职院校教学成本核算规范并应用到教学成本核算软件上是关键。
(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迈进
建立并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网络化、完整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将是会计电算化长期的努力的目标和趋势。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管理现代化。同时这个阶段的系统也必然是网络化的。可以做到学费缴费实时查询、专项费用、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在线查询等等。
三、结语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建筑企业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财务会计管理作为现代企事业资金管理的核心,指导企业的生存、发展、竞争获利,它是利用风险收益均衡的体制原理协调企业内部资金及其运行,以实现其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的资金筹备、使用、利润划分的全过程。
一、建筑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的的改革日益深化,国家对建筑企业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但目前国家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只是政策性的,财政部颁布了建筑企业会计准则、建筑企业会计制度和建筑企业财务规则。由于建筑企业本身的公益性的性质,国家对建筑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如对企业严格,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一些漏洞。预算执行与预算制定相脱离现象严重,导致财政支出跑、冒、渗、漏极为严重。由于预算支出监管不严,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力,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都全力争取调增预算资金,预算执行常年超支。预算编制时,各单位为自身利益积极争项目、争资金,预算确定后,在各单位资金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财政基本上无法行使监督职能。结果是采购资金大量被挪用,随意采购、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现象普遍,致使财政资源使用无效率,额外增加财政资源耗费,加重财政负担。
二、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对单位负责人加强财经、会计法规等法制教育培训《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这就必然要求单位负责人要全面了解会计法规,自觉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对此,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会计法规教育、培训,使单位负责人充分理解、支持会计管理工作,有能力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并能够对会计工作负起责任。同时,各行政建筑企业及其负责人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按章办事,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堵塞漏洞,这才是杜绝会计违法违规问题产生的最好途径。
2、要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各单位应积极配合财政等有关部门,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管理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一是重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对没有取得上岗证的人员,坚决令其辞离工作岗位,以求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要组织会计人员积极参加财政、人事等有关部门定期举办的会计人员上岗证和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从整体上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有关部门应经常性地举办针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活动,有新的法规或制度出台时,要及时进行培训,使会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知识,提高其业务技术和工作能力,以保证国家财经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同时保证单位的会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三是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单位及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积极主动地维护财经纪律,充分发挥其会计监督作用。
3、加强建筑企业会计法制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配套制度,保障会计人员积极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能。同时,可以设立会计人员监督基金,对维护会计法规和保护国家财产的要给予奖励,提高会计人员的监督热情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4、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施工企业各个组成部门应该参考施工规划,将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最为基本原则,有效地制定年度资本收支规划和月度预算。根据企业的运营状况,施工企业要形成自己的资本预算机构,完善对资金的有效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形式,不但有利于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本,避免资金闲置实现不了其价值问题的出现。同时又有利于组成企业的各部门之间的运作,特别是资本的运营,保证它能够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另外,要高度关注清欠工作,采取有效的方式,对以前的老账、坏账进行处理,避免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减少损失,保证资金安全和现金运转的正常,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5、完善工程项目投标体系,加强对投标项目的审查
财务管理工作者应当优化项目投标系统,完善对客户的信用体系的建设。还要在制定投标额时对委托人的信誉与财务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正确地对托人的经济能力进行判断。根据调查情况,还可以对那些条件不允许的客户进行回绝。此外,财务管理还需要本着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施工成本进行预算,对企业能不能拿的出足够的钱来保证项目的完成进行考察。
6、加强资产控制
对资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和盘点资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严格管理。
(1)建立健全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对于大宗物资、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应当实行特别授权。物资保管部门应当根据经审批的出库通知单发出货物。物资保管部门应当详细的记录存货入库、出库及库存情况,做到存货记录与实际库存相符,并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堵塞漏洞,维护安全。
(2)对取得的固定资产详细登记,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做好日常维护及大修理计划,定期保养,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对于新增固定资产,不要因这期施工需要就盲目购买,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并计算好所购固定资产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与原始投资额现值之间的差额,若是低于原始投资额,投资报酬率低,不值得购买,反之才有购买的价值。
(3)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聘请高精尖人才或培养企业已有技术人员,努力钻研,加强施工作业层技术的改进创新,取得更多专利技术。
总之,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是改善经营管理、减少施工耗费,提高企业再生产能力的保证。只有努力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一席之位。
结束语
随着建筑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要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把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则需要财会工作适应需求,运用管理会计的先进管理方法、技术,有效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为建筑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全明玉,我国行政建筑企业会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9,(3)
关键词: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 环境保护
绿色会计即环境会计,是以传统会计为基础,补充传统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关于环境这一方面的影响,其主要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会计既要服务于微光经济,也要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在以企业自身利益为目的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利益。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是绿色会计的核心内容,其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其一方面有利于协助国家环境资源的保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对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同时也利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一、绿色会计发展的必然性
绿色会计的实现有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首先,二者的要求是一致的,绿色会计把环境因素纳入其中,且将环境收入及费用归算于核算体系中,并将与影响企业业绩的相应概括与环境因素牵制在一起,引导企业对环境问题更多的关注,绿色会计顾名思义主要还是在环境,其是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及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以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通过各种计量方法进行确定,计量和报告的学科。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以利于环境为主导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将以环境保护为宗旨,能有效反映环境信息的绿色会计推荐给越来越多的企业。绿色会计分微观和宏观两种,从微观上说,绿色会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会计中忽视环境信息的局面,能促使环境要素成为企业市场形象和竞争力的内在影响因素,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从宏观上说,绿色会计即政府绿色会计来说,绿色会计的推行对国家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的建立有推进作用,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管理,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度。
二、我国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是目前我国对于企业披露绿色会计信息的两种方式,所谓补充报告模式就是在财务报表中列出与环境有关的,用以反映环境信息的资产和负债等账户;至于独立报告模式在编制会计报表及报告时主张独立完成。环境资产负债表和环境利润表的独立编制能有效避免如今企业会计信息零散的缺点,以便更完整的反映绿色会计信息。一些财务信息只有在绿色会计的环境报告中才能体现出来。
(一)环境会计报表
1、环境资产负债表
环境资产负债表与传统会计一样遵循理论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左方登记环境资产,右方登记环境负债及环境权益,其是企业单独编制的为反映环境对财务状况影响的资产负债表。
2、独立式的环境利润表
环境利润表满足“环境利润=环境收入-环境费用”这一等式,为了便于人们对关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更全面的了解,因此而设置独立的利润表,这样使用者就能从表中数据了解企业保护环境和控制污染的效果。因环保工作难以计量的社会效益,所以反映环境收入就只能借助直接收入及间接收入这两方面;环境费用则分为直接环境费用、间接环境费用和环境负担费用三个项目。
3、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的补充说明。日前,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逐渐增多,很多企业的环境信息都有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一般有如下:其一,详实的目标及某些特殊的会计政策;其二,企业当期、未来的环保投入情况;其三,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或环境污染治理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其四,企业使用的环境标准对报表中数据产生的影响;其五,变更项目,主要包括方法变更、报告主体的变化及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二)绿色会计环境报告
为方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这就要求环境报告采取独立编制的形式。实际上,部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关于企业环境报告很早就开始了研究。诸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颁布的一系列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的文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曾提出企业应尽可能的采用强制性的财务报告、自愿报告抑或是其他报告形式向社会公开报送环境报告。
三、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改进措施
绿色会计工作起步晚导致了如今企业绿色会计披露的信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加快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工作成为理论界首要的任务,使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得到规范,最终有助于政府宏观监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以下就如何改进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的推进
绿色会计是在会计学、环境学及环境经济学为理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我们在收集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理论作为基础依据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吸取各国特别是一些在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上作出成绩的国家的会计组织和环保部门的经验,依据我国情况扬长避短。其次我们可以在会计学会组织中成立一个专门研究绿色会计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为主体的环境影响研究委员会,联合企业、城市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执法部门等与公司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有关的单位,组建一个具权威性的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综合性绿色会计研究机构,由其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绿色会计核算工作中去。
(二)企业信息披露理论的完善
成熟的绿色会计理论及科学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障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了确保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化必须制定合理的披露内容、方式、时间等规则,有利于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利用最合适的方法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同时我们应该以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要求企业定期报送相关资料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三)绿色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
绿色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能有效明确企业环境管理的职责,规范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绿色会计法规体系可以分为绿色会计工作的基本法、绿色会计法规、绿色会计规章制度这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是进行绿色会计工作的基础,必须以《环境保护法》为依据,通过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性环境法规签署加入国际环境条约等措施积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第二层次则是以基础会计法为依据,同时也是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是对前一层次中关于核算问题的细节规范化,其包括绿色会计制度、准则等,这些制度、准则主要是针对绿色会计的基础概论及核算方法做出的一系列比较详尽的规定。至于第三层次我国尚未实施,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会计准则是当务之急的事情,初步工作应将会计准则、制度列入我们的工作范畴,进行实际研讨;而后,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法的界定,这就要求我们制定一套合适的绿色会计基本准则加以确定;再者就是会计制度的建立,要求所设立的绿色会计制度能适用到企业的各个层次的工作中,保障会计核算操作的实际可行性。
(四)政府审计及社会审计的重要性
环境审计是随着环境管理逐渐法制化而诞生的,政府审计、社会审查及内部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三个方面。充分发挥环境审计中政府审计机关的作用是我们的首要工作。通过国家审计部门对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严格监管,来弥补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一系列不完善的问题。针对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关于环保资金审计内容不全面、覆盖面窄的情况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可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提高对环境审计工作的认识,将其与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同一条战线上对待,其次在实施审计和监督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并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再者,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系统方面,政府部门应鼓励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核心,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职业优势。如今因缺乏相关机构的指导及推进作用导致我国参与到环境审计中来的注册会计师基本没有。基于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合力其他相关组织作好对应工作,如可以在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培训中加入绿色会计、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等内容,引导注册会计师多关注绿色会计及其信息披露,逐步展开环境信息的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5,(4):52-56
[2]陈侃芳,会计监管的基本模式与国际经验,陕西审计,2004,(1):28-29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本身内在的原因,也有社会监管不力等客观因素,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揭示了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现状,深入剖析了会计信息的成因,并提出了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
(一)原始凭证失真。很多企业据以入账的原始凭证审核流于形势,对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的原始凭证仍据以入账,还有的甚至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二)财务账目失真。有的企业不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和使用会计科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三)会计报表失真。利用报表编制技巧和会计制度的缺陷,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这是一种较为泛滥的会计信息作假方式,其危害性也最大。
(四)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表现在少计、漏计成本费用或虚列、多列成本费用。
(五)企业业绩失真。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粉饰业绩,逃避责任的现象,费用、资产损失等潜亏挂账。
(六)私设“小金库”、账外账。对账外账、“小金库”已检查多年,国家三令五申,仍屡禁不绝,手段也愈加隐秘。形成账外账、“小金库”的渠道主要有:各种手续费收入、房租收入、大额存单的利息收入、资产变价收入、虚列费用套取现金等。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误导国家的宏观调控
会计信息失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数据。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国家在宏观调控上决策的失误。比如目前普遍的虚增利润,就会导致国民收入超量分配等不良后果。同时,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许多经济问题,国家不能及时的制定政策解决,一旦问题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虚增成本,多列费用,截留收入是企业惯用的偷税漏税手段,因为虚假的会计信息,国家每年损失巨额的税收收入,不利于国家以税收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也阻碍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三)会计信息失真导致资源浪费,信用危机
虚增利润,粉饰业绩,把投资列入问题企业,导致了银行、广大投资者与股民的巨额损失,也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信用危机。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使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资金,延缓了它们的发展。
(四)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弱化了其竞争能力
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这才能知道公司的现状,对公司的财务分析是建立在对公司会计资料分析基础上的。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失真的分析结果,企业以其作为经营决策的参考无疑是危险的。失真的会计信息成为企业帐目上的漏洞
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制度是一个多重的、系统的博弈的结果,是相关的利益集团力量“均衡”的结果。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而我国的会计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我国的会计准则,法规的制定总是滞后于会计问题的出现,使会计工作特别是会计核算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明确规定,不同的人对此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计量方法,给企业的经营者操纵会计信息以可乘之机。
(二)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的原因
企业外部的资源所有者将其拥有的资源委托给企业经营人员经营管理,并对人进行监督和控制,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称为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同时为委托双方所使用,但是会计信息是由人编制的,人通过向委托人提供会计信息来解除对委托人的受托责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
(三)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弱化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现代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薄弱、观念弱化、监督手段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事后稽核、会计检查上,定性检查的多,定量检查的少,工作缺乏规范。另外,会计监督运行体制制约了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
(四)外部会计监督失效方面的原因
外部会计监督包括政府部门会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政府监督方法过于行政化,不注重市场化,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在巨大监督成本的制约下,无法解决信息质量所存在的问题。
(五)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业务水平较低,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
有些不具备会计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业务不熟,对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全面,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导致会计核算资料不真实。新晨
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完善和创新会计法规制度体系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利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去检验准则体系,以确定哪些准则过时、哪些准则内容需改进、哪些问题准则尚未涉及,并按轻重缓急逐一解决。更重要的是,准则制定机构要允许和鼓励用户参与准则的制定,维护准则的中立性。要继续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存是我国的明显特色。
(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一是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责、权、利,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关系;二是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解决国有股产权主体虚位问题;三是通过权利分配、权利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四是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
(三)促进相关主体认真学习,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素质不高是众多主体进行造假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
一、继续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会计人员的年检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继教育,着重介绍新的会计知识和会计处理方法,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第
二、加强学习并全面贯彻和实施新《会计法》。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单位负责人、企业教育者、注册会计师,还是一般会计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掌握新《会计法》,提高法律素质,做到懂法守法。
【关键词】约束条件;主要质量特征;次级质量特征
引言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加强经济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是市场经济公平、高效运转的重要信息来源。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信息仍存在着内容失真的现象,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且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直至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一概念,取代了之前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形式,希望能够提高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但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过于简单,各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尚不明确。所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本文试图在借鉴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市场环境状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现状
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较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会计研究所于1961年和1962年分别发表了《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ARS 1)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ARS 3),其中便涉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探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首次使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概念,并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比性、完整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理念,为日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了AAA、APB和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于1980年12月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达到的一系列质量要求。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提出四项主要的财务报表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项有关可靠性和相关性信息的制约因素:及时性、效益与成本的权衡、各质量特征的权衡。
伴随着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术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学者们都提出了各自的构建设想。例如,吴水澎教授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是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关键质量特征及其构成内容等部分组成;陈国辉教授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包括:总体质量特征、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即决策有用性,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葛家澍教授在《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中提出,“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另一类是财务报表表述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的质量。关于第一类,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主要的质量,可靠性应列在相关性之前;可比性(含一致性)是次要质量;无论主要或次要质量都要具有可理解性;重要性是有用质量的前提,效益大于成本是选择信息的约束条件;关于第二类,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胜于形式、谨慎和透明度。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
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如职工对其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情况了解和监督的需求;政府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进行监督和调控的需求;消费者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质量、售后服务等情况了解和监督的需求;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的监督和评价需求;潜在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状况、经营业绩真实状况的了解需求。因此,“有用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在有用性这一核心质量特征的前提下,会计信息的生产就必须受效益大于成本这一原则的约束,否则,凡是有用的信息都要提供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会计信息的效益和成本又很难量化。从定性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成本包括信息搜索和加工处理成本、报告与审计费用、机会成本等。会计信息成本最终通过间接的方式转嫁给各个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因此,会计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方法应尽量简化,其计量的结果要相对准确,并不要求十分精确。会计信息的收益包括的内容非常广且大部分难以确切计量,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信息使用者收益等。
会计信息能否真正做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即“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真实性即要求会计信息应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就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直接导致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特征,相应的次级质量特征应是合规性、完整性。
合规性,是指在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按我国会计法规的要求,提供合法合规的会计信息。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统领,分为会计准则、会计工作条例、会计制度多个层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首先符合合规性会计信息才有可能做到真实性。
完整性要求尽可能地披露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相关的信息,不遗漏一些可能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包括会计上通常所界定的符合重大性标准的信息。会计信息重视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某一个侧面的描述,来达到总体上反映真实经营活动的目的。没有完整性的配合,真实性也会失去意义。
相关性是指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决策有关,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只有相关的信息才可能是有用的信息。为保证相关性,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次级信息质量特征是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失去对决策有用之前,能被使用者所拥有。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但不及时的会计信息却会侵蚀其相关性,使之变得不相关,或者说只有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是相关的。现行会计系统下,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意味着会计信息的积累和汇总及其公布都应尽快送到使用者手中,且财务报表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予以编制,以尽量展现企业的那些可能影响使用者预测、决策的情况变化。
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能够进行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说明异同,以判断优劣和发展趋势。不同企业之间做到横向可比,尤其是同一行业、相同规模的企业间同类信息的比较,可以明确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在行业内的地位等。同一企业不同发展时期要做到纵向可比,可以揭示企业当期发展程度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能够比较,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重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应是充分可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信息时是事无巨细,相反需要考虑信息的重要性。如果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有损于信息的有用性,甚至影响决策。从效益大于成本这一约束条件看,也不应提供过多过细的会计信息。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质的方面讲,只要该事项发生就可能对决策有重大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从量的方面讲,当该事项的发生达到一定数量时,则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被认为是重要的事项。在实际工作中,对某项会计事项判断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判断重要性的重要原则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信息的披露应更注重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实质重于形式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存在着实质和形式不一致的前提下。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一致。在这一情况下,会计确认方法是唯一的,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二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一致,分别按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选择的会计确认方法,非此即彼,存在着矛盾。在这一情况下,会计确认方法的选择,应以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为:
图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图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一时期和某一时点的经济活动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也会发生变化。目前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会出现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不可能构建出一套“完美无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需要我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33.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94.
[3]吴水澎,陈汉文,谢德仁.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16-218.
[4]迟旭升.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72-74.
[5]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2004(1):9-19.
[论文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虚假的会计信息使企业法人无法真正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会计信息的失真,还会造成企业管理上的混乱,为经济犯罪活动大开方便之门。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管,建立内部监管体系,从源头上防止企业信息失真。
内部监管是公司治理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可以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保证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及行为合法且符合股东利益,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
一、内部监管的构成
国际上存在两种内部监管机制:单层董事会制和双层董事会制。单层董事会制下的内部监管,只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同时在董事会下设置各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多由非执行外部董事组成,共同行使监管职权。审计委员会设在董事会下,对内部监管起主要作用。审计委员会是隶属于董事会下的为控制监督服务的组织,是代表董事会对外与注册会计师沟通的机构,也是隶属于管理层下的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组织。为了确保审计委员会的职能能够充分履行,委员会成员中,独立董事应占1/2以上,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是财务专家,有一名是法律专家。
双层董事会制下的内部监管,是在股东会下同时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由监事会行使监管职权。双层董事会制内部监管还分为垂直式和平行式。垂直式指监事会与董事会成垂直“领导”关系,董事会会在计划某项交易的初期就让监事会参与,监事会有权否决某些交易。平行式指监事会与董事会是独立平行的,监事会只履行监管责任,对董事会的行为只能评价,而没有否决权。监事由股东会选举,和董事的任职资格基本相同,在内部监管上起主要作用。
二、公司会计的内部监管体系所涉及的内容
1.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现阶段,许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大部分的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对于会计信息的失真仍然控制得不到位。第一,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机构。将企业的会计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分立,分担不同的职能,分属不同的领导。财务管理部门由总经理领导,负责日常的财务相关工作。会计部门由董事会领导,对董事会负责。主要会计人员由董事会任命,这样可以使会计人员真正成为财务信息供给的主体,为会计人员的独立工作创造条件,使其有能力拒绝管理人员的不合理要求,从而有效地避免管理人员舞弊。第二,加强内部审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的内部审计监督,由监事会领导,对监事会负责。健全董事会、监事会机构,使其认真履行其职责。职位分离,解决好大权掌握在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人手中的现象,防止其独断行事,为自己谋私利。第三,明确财务人员信息供给主体的地位,强化披露财务信息的内部监督,建立监督人员在企业中行使其职权,保持高度独立性的保障机制。
2.健全公司的内部约束机制
公司会计内部监管体系的建设要重视内部约束的力量。要求企业以《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约束机制。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完善基础管理制度,控制舞弊行为,防范经营风险。第一,改革现行财务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建立对其的管理约束机制。财务会计人员通过上级财务会计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职权,保持财务会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从源头上阻断财务会计弄虚作假,充分发挥广大财务会计人员依法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作用,使企事业内部财务会计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第二,要明确企业单位责任主体在财务会计监督中的责任。现阶段,很多公司中,大多数的单位负责人权责过大,对其限制不够。有时候,这些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认识不够,任意指挥;还有的单位负责人不顾公司的利益,利用财务工作为自己谋私利。这就严重阻碍了企业财务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我国企业应进一步落实《会计法》关于“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规定,加强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财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懂财会法律、经济法规。同时,还要让其明确违反财务制度和法律的严重后果,使其切实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认真履行相应法律赋予的财务会计责任。
3.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
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应包括对企业会计法规遵守情况的监督、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运行各程序的监督。公司各个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等法规的要求,健全单位负责人负责的,由会计人员自我检查、审计部门全程审核、会计部门内部稽核相结合的,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基础的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力争把不合格的虚假的会计信息消灭在企业内部,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以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单位的信誉。企业管理者要借鉴国家颁布的评价体系构建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结语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其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2007年1月1日后新的会计准则实施,也给会计人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公司一定要重视内部监管中会计人员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其力量,加强对他们的培训,进行诚信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诚信的会计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司内部监管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蒋晓凤:论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管[j].现代商业,2009,(26).
摘 要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但是仍有企业单位在自身的财务管理活动中,违反会计准则要求,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本篇论文将从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性出发,提出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举措。
关键词 企业会计 监督制度 健全举措
一、会计监督的概述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从会计的含义中可以看出,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一)会计监督的含义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狭义的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一部分,是会计人员根据国家的财经政策、会计法规,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进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广义的会计监督其内容既包括内部监督又包括外部监督。
(二)会计监督要素
1.会计监督主体。根据《会计法》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中能够对会计活动施加影响的机构和人员都属于会计监督主体的范畴。根据会计法的要求,会计人员既是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者,也是本单位的经济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主要表现在当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
2.会计监督客体。会计监督的客体是指会计监督行为的具体承受对象。在实践中,可将会计监督客体分为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和会计行为三个方面。
3.会计监督目标。会计监督目标是会计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状态。监督客体不同,相关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结合会计监督客体来进行细致分析,本文主要涉及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后文将介绍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目标。
4.会计监督依据。会计监督的依据实际上就是会计监督的标准,主要是以各类会计规范,作为约束、评价和指导会计工作的标准和依据。在我国会计监督主要依据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会计法律法规。
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内容
(一)企业内部监督目标
企业内部监督目标首要是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这也是会计工作的要求;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监督企业资金流向,保障资金安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目标要符合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会计监督原则
全面性原则: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不仅体现在监督事项决策、执行的全过程,也体现在监督面需覆盖企业以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即要从全过程监督和全方面监督入手。全过程监督可以保证经营活动全程受控,全方面可以保证各项经营活动都能有序进行。
重要性原则: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原则要求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监督重要的事项和高风险的业务。在全面性原则要求下,会计监督覆盖面广泛,但并不意味着事无具细,重要性原则强调关键节点控制,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在关键岗位和重要业务流程上进行重点控制,降低风险。
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就是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范围,规模要符合企业内部经营情况和企业特点,要根据企业内部实际情况采取适应企业内部发展的相关政策,才能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
制衡性原则: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内部监督在机构设置,权责分配时注意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让企业内部一方权力过大,不能出现一方独权,在权利均衡的状态下更能保证公平,更能严防专权与独断。
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监督必须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权衡成本与预期效益,防止内耗。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考虑成本,但也要为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加强监督管理。
三、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性
(一)企业财务造假案凸显内部会计监督重要性
2016年5月31日,经证监会调查,丹东欣泰电气(300372)存在如下违法事实:一是IPO申请文件中相关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二是上市后披露的定期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截止8月22日,事牵财务造假的欣泰电气正面临强制退市。根据调查,欣泰电气财务造假,主要责任在于公司上市时的管理层,时任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的高管是造假上市的策划者,管理层在财务报表编制上作假,欺骗了众多中小投资者,使众多投资者被迫承受股票退市产生的投资损失。
欣泰电气造假案暴露了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漏洞,由公司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编制,经主管领导审核,还需通过审计部门的监察,最终公布于众的财务报表在公司内部却并未审核出错误,说明公司内部的会计人员并未严格按照会计职业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这都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内部会计监管措施并未完全执行的结果。
而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案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这也暴露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审计监督的作用并未发挥。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确实有专门的审计人员作为内部会计监督的权利实施者,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但是,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却不能充分发挥。在很多企业中审计会计人T虽然对单位的负责人具有监督的权利,却也受制于单位负责人对自身的管理权,因而很难保证监督权力的实施,甚至会在会计工作中为了帮助单位负责人应付检查而对信息数据弄虚作假。这样一来,所谓的审计监督就形同虚设了。
2.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政策不到位。据统计许多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督政策,且管理体制也有相关问题。比如监督岗位职责不明确,分权授权控制混乱,如此一来,企业中有权的人可以凭手中的权利恣意妄为,而没有人监督,在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又出现多个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甩包袱”。监督监管失控,工作效率低下,不仅扰乱了会计秩序,更会造成企业经营困难。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性
1.国家层面。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性,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体现体现为以下两点:
(1)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加强,也是完善国家会计监督体系,这对于确保相关政策制度落到实处,从根源上降低偷税漏税的可能性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已经逐步完善,对会计人员的考核也更加全面标准化,但是在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的监督无力,使相关政策并未能落实,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是很重要的。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可以保证国家财政税收,防止国有资产损失。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竞争中,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支持,非常具有优势。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严防偷税漏税行为,可以保证国家财政税收免于损失。
2.企业层面。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从企业角度出发,重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完善企业内部监管制度,有效做好内控工作,实现监督制衡,可以防止会计人员作出违法事件,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企业通过实施有效的会计内部监督体制,能够有效地防止财会人员弄虚作假,并通过对会计账目的定期审查和监督,预防企业的财产损失。
(2)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能够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更好的让领导者作出决断,让企业发展方向更明确,避免因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导致企业决策失误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能够确保企业战略方向和企业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3.个人层面。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能够获得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上市公司定期公布财务报表,一旦公司虚假财务报表曝光,必定引起公司股价大跌,会造成投资者损失。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可以防止财务人员舞弊,提供虚假财务报表,虚报公司利润,欺骗投资者。
四、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举措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领导对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视和财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真严谨,这样会避免企业内部出现相关错误,使企业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贯彻和落实《会计法》,把企业战略决策以会计原始性凭证数据为依据,并深刻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在纠偏企业发展路线的重要地位,规范企业内部会计行为。
2.将企业内部工作流程明朗化,将企业内部的政策的执行流程透明化,防止企业内部人员钻洞子,对企业造成一定量的损失。企业要对钱账进行分开管理,建立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和内部牵制制度,应规定:担任出纳工作的人员不能同时担任收入、支出、费用等工作,会计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两人或以上人员要分工操作涉及到财物和款项收付、结算工作;
3.企业管理层重视会计内部监督,完善监督机构设置,企业财会人员要坚持采用会计证上岗原则,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严格设立各项规整制度和会计法规,并严格执行,做到出现问题有人可查、有责可追,并不断提高财会队伍素质,宣传会计内部监督精神,培育重视会计监督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亚琼.浅谈如何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J].改革与_放,2011(12).
[2] 马珩.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加强与完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2).
一、文献综述
会计行业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诚信行业。如果会计行业失去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会计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就会随之坍塌,会计行业的生命力亦会就此完结。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会计行业自身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构建会计职业道德系统、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道德水平是不做假账、根除假账、彻底规范我国会计市场秩序、从源头上根治腐败的根本性措施。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高峰期:一是1996年中注协《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后;二是2002年我国“银广厦”、美国“安然”事件以后。
在这两个阶段都涌现了一大批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999年8月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陈汉文博士论文《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准则研究》,作者在书中比较了美国、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香港会计师联合会、我国CPA职业道德规范,并提出了我国CPA行为准则的基本框架。
北大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王立彦等人所著的《会计师职业道德与责任》介绍了注册会计师及会计职业的演变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2年4月东北财大出版社出版的陈刚的《会计道德研究》系统阐述了会计道德理论基础并构建了包括会计道德原则、会计道德规范和会计道德范畴在内的会计道德规范体系。
2002年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会计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研究》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各国及主要机构的会计职业道德
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建设的有关建议。
于增彪在《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2004)一文中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讨。他先从会计职业道德的历史性、内容及其意义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进行了论述,然后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作了具有深刻性的表述,最后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重整战略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韩洪灵等在《会计职业道德之性质与实施:契约理论视角下的解说》(2007)一文中在契约理论的视角下,提出会计职业道德合约的实施需要在自我履行和强制履行之间取得一种恰当的平衡。
吴水澎在《会计事项、准则公共领域与会计信息真实性》(2007)一文中从动因意义、影响因素和基本内容及现状分析等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研究,但只注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与评价体系研究重规范研究,缺乏实证研究,从而在操作性和现实性上有一定的缺陷。
齐向阳、吴冬梅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2009)一文中指出:会计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是约束会计行为的两大规范,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随着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日益健全、完善,研究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已成为当前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认为,在构建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达成共识。因为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就会计职业道德的各个方面作出有效的规范,才能有一个评价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王书林在《试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2009)一文中指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营造良好道德氛围,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约束和监督机制,实行会计职业道德与健全法律法规相结合。
这些著作都对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构建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国外研究现状
从学术研究来看,国外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研究成果。迈克尼尔(1939)提出了真实性概念,并对真实性进行了解释,指出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是会计存在的价值所在,从而使真实性作为会计的一个信条,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在此以后,仍然有许多会计学者致力于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研究。这其中,进行比较全面研究的是阿姆德(1992)的研究。他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五个条例:公允、道德责任、诚实、社会责任和真实。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及时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很必要的。不仅企业本身需要,市场一特别是投资群体更是依赖于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及披露的信息必须可靠,并能保证公司及其他的信息使用者相信会计人员是以很高的道德标准执业的。”这些学术研究对西方国家和国际会计组织制定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一些公认的条目也为我国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从成文的规范和条例来看,国外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也很丰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是1977年成立的,在国际范围内协调会计师行业的团体。在理事会下设职业道德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职业道德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其于1980年7月公布的《国际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了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原则: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以及道德自律。
论文摘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亟待克服的顽症,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强化会计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从源头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对恶意造假者和直接责任人从严惩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治黄财务工作的实际,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使会计主体不能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向科学化管理。
(二)会计体制不健全
会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须按企业领导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做假帐,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实际经济状况。
(三)监督体系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完善,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从会计监督来看,改革赋予了企业自主权和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但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日益严重。审计监督由于面广任务重,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因而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未能很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 惩治措施不到位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我国为规范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有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对法律孰视无睹,法律观念极为淡薄,部分执法机构有章不循,执法时随意性大,从而助长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对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从而减弱了法律的效力。
(五)会计人员素质及职业判断
会计人员本身素质、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管理日常化程度低。日常考核和继续学习、知识更新成为薄弱环节,使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出现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六)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有些单位无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责任制不明晰,会计交接手续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失真的会计信息是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的导火索。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失真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
(二)损害各方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此外,对产品销售收入与成本的确认,有的单位受隐瞒收入、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收入确认数额,增加成本费用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若经营者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
(三)诱发经济犯罪
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设“两本账”、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会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造成秩序混乱,从而诱发经济犯罪。
(四)危害会计人员
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使操作人员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上大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会计人员应当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不做假账,诚信做好会计工作,否则,轻者调离会计工作岗位,重者受到法律制裁。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与对策
(一)强化会计法规与准则的学习与运用,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
一是学习、完善、熟练运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压缩财务会计报告的粉饰空间,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合理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与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事项。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正确确认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加强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利润和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
(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才能使企业严格执行会计法规,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三)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加大处罚力度和造假成本
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新修改的《会计法》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打击力度。但能否严格执法成为重中之重,若执法不严,法只能成为摆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完全杜绝,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严厉处罚制度。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还要坐牢,使恶意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加强执法力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增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意识
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加强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才能督促会计人员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工作的建设上,不能只把目标局限在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上,应把这项工作提升到整个经济管理上来,标本兼治,从根上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五)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日常监督,临时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完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加大会计监管力度,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蔓延;正确处理单位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单位负责人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责,以身作则,树立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中的良好形象。
(六)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队伍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