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文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节能减排;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134-01

1 引言

电力行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商,承担着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由于地域等自然禀赋的关系,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约75%是燃煤发电,燃煤发电存在着排放污染严重,会造成环保等突出问题。节能减排,绿色发电是当今所提倡的,我国电网积极履行电网企业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在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加强需求侧管理、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电力能源企业现状

目前,我国用电量呈平稳且较快增长趋势,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方法取得新发展。 2011年用电量达46928亿千瓦时,新增9041万千瓦装机容量,2011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6亿千瓦,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发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27.50%,比2010年高出0.93%;供电标准煤耗330克/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3克/千瓦时;线损率6.31%,比2010年下降0.22%。 ,随着一批国家重点电力能源、电网建设项目在2011年按期投产,这将使得全国的电力工业布局更合理、配置更优化。

3 推进电力系统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鼓励清洁能源发电

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对不同能耗、排污的发电机组安排差别电量计划。密切跟踪了解地方政府、发电企业的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及小火电机组关停计划,逐一研究落实相关配套电网建设项目,加快配套电网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配套电网项目按时建成投运。加强发电调度管理,严格按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和发电计划实施调度,全额收购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上网电量;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严格执行“上大压小”有关政策的通知要求,将小火电机组逐步纳入五级调度体系统一管理,对到期应关停的小火电机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坚决将其解网。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清洁的机组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促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加大发电权有偿交易力度,促使电量空间向清洁能源和大容量、低能耗机组转移。

3.2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配合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做好电力行业“上大压小”工作,减少小容量、高能耗机组发电空间。全力支持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解决风电大规模接入系统对电网安全运行产生的影响。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取消高耗能园区、高耗能企业用电价格优惠,并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提高限制类、淘汰类企业电价加价标准,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电价。

3.3 建设智能电网

充分发挥电网大范围、大规模、高效率配置能源资源的基本功能,建设以超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智能电网。加快电网网架建设,降低主网线路损耗。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实现电网经济运行。加强偏远地区配电网新建与改造,促使电网损耗进一步降低。加强现有老旧设备更新与改造,提升设备的装备水平与健康水平,特别是对现有高耗能变压器的更新与改造,使电网设备电能损耗明显降低。

3.4 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电量实时在线集抄,大幅降低电量损失。通过采取多种降损措施,减少损失电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节水增发电,提高水能利用效率。坚持按节能调度排序表发电,使火电机组运行体现了节能减排成效。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积极开展电网工程优化节能设计。优化变电站布置方式,控制变电站占地;优化线路路径设计,减少穿越林区长度;采用高跨塔、同塔多回线路、紧凑型、大截面导线等新工艺、新标准,减少林木砍伐数量、缩减线路走廊宽度及出线回路数,有效节约资源。

3.5 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积极探索建设需求侧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能效电厂建设,加快建设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推广应用蓄能技术、高效电动机和变频调速技术、绿色照明技术,推广高效节能家电等节电产品。推广绿色照明、高效电动机、客户无功补偿装置和客户节能变压器等节能环保技术。

3.6 稳步发展抽水蓄能电站

通过发挥抽水蓄能电站优越的调峰性能,使火电、核电机组更多地承担系统的基荷和腰荷,减少机组升降出力次数或启停调峰次数,降低了燃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通过发挥抽水蓄能电站的蓄能作用,提高了水能利用率,并推动风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7 脱硫在线监测

脱硫在线监测是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发电调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文件精神,节能发电调度是指在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按照节能、经济的原则,优先调度可再生发电资源,按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由低到高排序,依次调用化石类发电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对燃煤火电机组来说,同类型火力发电机组按能耗水平由低到高排序,节能优先;能耗水平相同时,按照污染物排放水平由低到高排序。

3.8 电力节能设备

3.8.1 发电端节能设备

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火电一直保持电力供应的主导地位。今年上半年,全国电源建设新增生产能力 5625.45 万千瓦,其中,水电876.5 万千瓦,火电 4172.6 万千瓦,核电 285 万千瓦,火电占新增装机规模的84%。从我国历年的电源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火电占比一直保持在75%以上。从火电装机情况来看,近年新增装机保持了高速增长,未来将有所下降。火电的主要燃料为燃煤,对于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发展火电仍为主流。可以节省煤炭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减少煤炭的远距离运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据统计,电站空冷设备较传统水冷方法可以节约 80%的水。同时,由于电站空冷设备是封闭式的热循环系统,循环水中的污染物质不会流出系统造成污染,因此电站空冷设备还能起到环保作用。

3.8.2 输电环节的节能设备

电力产品的远距离传输是目前电产品由生产地到用户的主要方式,电的输送尤其是远距离输送存在不同程度的电力损失。随着社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输配电的线损量也逐年增长。过去一个时期,电网建设滞后,造成电网存量中超高压输电线路比重偏低,高耗能变压器使用量较大。可以预计,一些特高压、超高压输配设备公司的产品,将在输配电环节节约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4 结论

电力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基础能源,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其需求量也呈现出高速增长,但是,电力行业在提供电产品的同时,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使之成为政府“节能减排”的重要关注领域。通过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有效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既有效保证了企业生产用电,又减轻了电网供电压力。

参考文献

[1] 窦迅,李扬,王蓓蓓,薛朝.电力供应链的收益风险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4).

第2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文

一、开展为企业服务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了中小企业速度、效益、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在扩大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振兴老工业基地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省老科协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2009年在“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上辟建了“老科技人员成果库”和“技术难题库”,面向全省开放,为老科技工作者、企业和老科协组织三者搭建了一个互动的网络平台,已有45项老科技人员成果和企业难题在“两库”登记注册。根据各行业、企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组建了247个“中小企业服务团”,4 488名老科技人员参加了中小企业服务团活动;开展科技服务915项,累计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5 425项。全省各级老科协组织的为企业服务的各项公益活动,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赞誉。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小企业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的创新,赶超对手、超越对手,做别人没有做的产品,创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做大做强。哈尔滨阳光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康树人,在省农垦总局退休后,选定了利用太阳能的创业方向,自费到清华大学、哈工大等科研院所学习,结合东北寒温带气候条件,发明了多项太阳能应用技术专利,获得了经济和节能环保两个效益。二是中小企业环保节能新材料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哈尔滨国大环保公司,是研制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高新科技企业。省老科协领导曾多次到该企业调研咨询,对企业产品产业化和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并推荐该企业新产品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于莎燕副省长对此作出批示,得到了各有关部门重视。三是中小企业对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有强烈需求。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在省老科协领导的建议和支持下,加大技改资金投入,积极寻求科技合作伙伴开发机器人进行风电塔架圆筒除锈喷砂技术。爱迪压铸有限公司原是哈尔滨电影机厂的一个压铸分厂,企业改制后为东安厂配套生产发动机压铸件。为使企业即节能环保又降低成本,他们自筹资金将用柴油加温化铝锭改造为煤气发生炉,有效地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四是围绕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服务。华安工业公司、北方机器公司、一重集团、齐轨道车辆集团等老科协,组织老专家参加企业的技术设备改造、技术评估、产品图纸审查,做了大量工作。牡丹江水电总厂老科协不但对本厂开展技术服务,还对海林、红旗等三个小电站项目开展技术服务。

二、规模以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中小企业总数过7.2万余户,其中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达6.8万户余户,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4%。规模以下中小企业涉及行业众多,分布面广,经营体制、所有制形式及就业方式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全省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粗加工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 大多数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发明与专利,而且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简陋,技术改造滞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不高,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不强。

二是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偏低。一些企业专业人才匮乏,家族式管理的模式仍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者素质不高,满足于产品有销路,职工能开资,企业有盈余的现状;缺乏对长远发展规划、产品更新换代、研发企业核心技术、争创名牌产品、增强企业后劲的动力。

三是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狭窄。一些企业资信低、管理不规范,造成中小企业普遍贷款难,而一些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因资金问题,也难以做大做强。

四是社会各级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一些地方的政府服务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差,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按照省委十届第十二次全会关于实现“双一”目标的要求,要全力抓好中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应将国家和省有关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文件下发到所辖范围内的企业,并根据每个企业实际提出相应的要求。二是积极发挥社会各社团、协会组织作用,主动为企业开展公益活动,说实话,办实事,解难题,不添乱。三是定期开展宣传、表彰先进企业活动,总结、交流经验,推介先进典型。

2.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领导者到先进地区、先进企业学习、考察、培训,开拓视野;根据不同性质企业情况,组织企业领导者学习科技管理、信息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领导科学等知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领导者的企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切实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采取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进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引导职工积极向上,增强主人翁意识。

第3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文

关键词:“十一五”节能减排;电力产业;水资源利用;天然气;耗能;淘汰;限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10-02

一、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全球变暖问题在20世纪末成为学界关注问题,21世纪得到普遍重视。与此同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辐射增强进而出现显著温室效应已被证实。据测算CO2大气浓度的减半可使温度降低4~5℃,浓度加倍可使温度上升5~6℃。IPCC(1990)首次确认“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并与2001年新结论称“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气溶胶排放继续以预期影响气候的方式改变着大地”,“过去50年观测到,增暖的大部分原因可归结于人类活动”,明确将人为因素列入全球变暖原因的框架。其后更连续多次发表报告,对造成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人类如何减缓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而将对温室效应的应对更多地关注在人类活动方面。

这是一项公益性质的事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同时承担责任,共同携手应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角色不容忽视。中国积极承担起责任,并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显著下降”,“争取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发达国家不会知道“中国为了一句节能减排,为了履行世界的承诺,在十一五期间作出了怎样艰难的抉择”。中国存在许多落后产能产业,节能减排措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冲突,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在中国可谓“任重而道远”。面临如此严峻的情况,政府真的“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二、“十一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自2006年正式启动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要求中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体成效主要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划分。

我国取得的成效从内容上说主要集中电力产业,水资源利用,天然气使用方面的减排。主要集中在以下资源的能耗降低、化工物排放减少、水资源用量下降三点。

首先,主要污染物煤炭相关物如煤使用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稳定,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两大污染物排放降幅较大,基本实现预期目标。“据统计,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由此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幅较大。”这意味着“中国所减少的能源消耗量将在6亿~7亿吨标准煤,折算下来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在16亿吨左右”。这对70%依靠煤炭等资源发展的我国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可见我国的决心之大。“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 549万吨减少到2 295万吨”,基本实现国家原先预定指标。

同时,我国还侧重从原煤源头产业抓起,注重从产生能源污染物排放的环节出发,降低产业部门的污染物排放,做到“源头杜绝”、“防微杜渐”。煤炭工业及其他类生产制造业以煤利用为主,与煤资源相关物甚至是煤使用过程产生的废物均成为重要资源。因此我国从“煤头到煤尾”系统抓起,各个环节抓牢固,做到了有重点有系统,从点到面,有利于全面做到减少排放。例如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下称《意见》)中提出,“我国原煤入洗率已由2005年的32%提高到50%。”。

我国对易产生污染物及温室效应的固体废弃物提高了利用率,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由2005年的43%提高到70%。矿井水利用率已由2005年的44%提高到70%。综合利用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实现资源本身价值,另一方面也利于减少宏观方向上的资源使用量,最终实现能源的节约,能耗的降低。

其次,体现在水资源使用和污水处理上。企业用水量历来是我国大的用水户,我国城市用水量中工业用水量占60%~65%。我国加大了企业用水的控制。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假设,企业的每个生产步骤都按此用水量来算,则大体上我国单位工业用水量占城市用水量的比重降低了18%。我国对污水使用也采取了大措施。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宏观上污水处理有了巨大改善。

第三,我国大力加强风电产业项目二氧化碳减排,并且着重发展光伏产业促进减排。去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4 473.3万千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出现“井喷式增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部门,其中电力系统是排放的主体,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电力行业势必将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重点,低碳发展是电力行业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大部分提倡节约电力。过去几年全国各地区加强了对电量使用的限制。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将大规模启动。报告认为,国家发改委今年确定全国性光伏上网标杆电价,2010年为1.15元/千瓦时,以后为1元/千瓦时。光伏电价的降低将大大鼓励居民和企业的使用。

第四,化工方面排放量减少。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 549万吨减少到2 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 414万吨减少到1 273万吨。

第五,大力推广天然气使用。2005年以来,中国已三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

从结构上看侧重在第二产业如生产制造业项目上包括(工业)耗能,大企业减排,落后产能淘汰。工信部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年均下降5.8%,实现节能量7.5亿吨标准煤。十一五前四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1.4%,能源消耗年均增长6.8%。我国在能源消耗方面积极推进减排,从大型企业入手,重点在国企和重化工企业。2006年,国务院正式启动的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2006年至2010年,中国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我国容易淘汰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小火电、小钢铁厂、小化工厂等落后设施“十一五”期间被各地纷纷淘汰。

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综上所述,我国十一五期间宏观上实现开门红,进展速度较快,效果喜人。但是,仍然存在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速度过急。举例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取得大规模发展,显示“井喷式”发展。速度跟上了,但是“质量”不足。大规模的风电脱网事故,其次是严重的“弃风”现象,这两个现象在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泉风电基地均有显现。进入十二五不得不开始了大范围的“补漏工作”,是风电产业必须工作。电力减排首当其冲,提高电价成为重要方法。近五年,我国电价连续多次提高。单独2011年电价三次上调。发改委公布居民阶梯电价征求意见稿,预备将实行多用电者多缴费,按照多用电者多交费的原则,分为每月用电超过110度与140度加价两种方案,并将居民用电量分为基本生活电量和非基本生活电量,实行三档递增。

第二,侧重在大型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耗能方面,范围较窄,不利于全面推动减排。这些企业占有市场较大股份,但是覆盖面积较小。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延续重点从央企切入促进减排的措施。12月20日,“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国家电网、中石油(9.72,-0.03,-0.31%)、中石化等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正式签署‘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除此之外我国也认识到了中小企业中流砥柱作用。2011年12月底,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明年上半年将出台一揽子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官方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达60%,对税收贡献率达50%,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以及65%左右的新专利”,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分布在较不发达区,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好处,促进其减排进步,从而才能带动大范围的减排成功。

第三,缺乏系统性。大多采取阶段性措施,中间容易产生断层。例如煤炭减排过程中,注意从煤炭初始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提高与煤相关产业的利用率。但是侧重在一条产业链上,未能从广度上加大煤资源利用,有时甚至忽视了人民利益。例如生产设备,加工设备方面。急功近利,太规则化。为目标而行动,有时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利益。为了保证企业发展或者在年末实现国家规定目标,拉闸限电成为常见现象。

2005年以来,中国已三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但是,天然气管理和经营机制没有根本变革,市场体系不健全,对外依存度升高,仍需深层改革和配套措施。“天然气改革也是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中国将实行天然气定价改革,两广先成为试点。天然气的利用势必将会减少污染,但是其价格仍较高使用面积仍然有限,怎样能够普及其使用成为重点。

第四,总体措施集中在“淘汰”“限制”两点上,有点偏重国家宏观调控,未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未能广泛提高群众意识。国家连续多次上调电价,通过提高电价促使用电减少;多次发表规定推进天然气使用的意见,从价格着手,如今年的出租车外加能源使用费等;国家大力采取措施淘汰落后产业等方面都体现出宏观调控的“硬措施”。国家轰轰烈烈的推进,但是大部分人仍未能理解什么是“低碳”。

综上所述,我国十一五期间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收获较好,实现了开门红。但是总体看现阶段的减排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以“淘汰”“限制”方式为主,实行减排的企业改革方式不够彻底。随着减排的深入和扩展,原先的措施实施难度将会越来越大,效果将会减缓。

参考文献:

[1]陈春华,路正南.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2).

第4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文

关键词:化工 企业 节能 减排 探索

总理指出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而后国务院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以确保“十一五”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到“十一五”末,要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因此,节能减排已成为全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1 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通过化工相关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国内80%以上的公司都受到节能减排的影响,77%以上的公司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节能减排政策。而在采取的措施中,34%的企业更倾向于加强后期处理工作,购买新设备和购买新技术的分别占28.6%和23%,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的很少。加强后期处理工作,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这种措施更像是先污染后治理,在原有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又加了一项后期处理的程序,总的来看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这也反应了很多企业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并不到位,因为政策规定不能任意排放,所以就处理之后再排,后期的处理会给很多中小企业增加负担。这也说明为什么很少有企业进行产业调整,放弃原来已经成熟的工艺而重新上马新的产品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所以宁愿加大后期处理的力度。面对节能减排的推行,更多的企业还是采取积极措施的,因为51.4%的企业把社会责任做为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首要原因,其次才是上级要求和节能的效益。政府政策和银行贷款上如能给企业更多的优惠,那么节能减排的推行将会更好。在没有实行节能减排的企业里,最主要的原因为企业资金紧张和企业领导主观意识不到位,均占23%这说明,资金紧张确实是大部分企业存在的最大困难。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负责人可能就只有一个或几个,所以企业领导的重视还是非常重要的。

2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研究

提到实行节能减排目前的难题,60%的企业认为市场上技术不成熟,无法让企业真正节能。这也反应在使用过节能技术或设备的企业中,真正实现大幅节能的只占8.6%,而没有效果或产生更多能耗的却占到了43%。因此,88.6%的企业希望提供环保服务的企业能提高技术含量,大幅降低企业能耗,其次就是提供新技术,新材料和管理模式的交流平台,使企业能够了解和选择适合的产品。在企业节能减排措施有效性的调查中,节能技术改造为48.6%,政府资金扶持37.1%,产业结构调整20%,节能监督管理8.6%。

对化工企业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大型的国有企业或研究机构比中小企业有很大的人才优势,这不但反映在人员的数量上,也表现在人员的学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而且调查发现无论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现在人才的流动速度都比较快,中小企业里更明显人员的离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57.1%的结果表明的工资待遇低是最主要的,的人是对企业管理的不满,其次是没有上升空间和无法施展个人能力。后面三点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不会很好的评估个人的业绩和能力,所以更多人会选择离开。在业务方面,大部分企业中的工作人人都认为有必要参加一些培训,45.7%的人认为应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17%的人认为应该管理知识的培训,其他培训占到43%。

节能降耗就是维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法人主体,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它就需要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各项经营就要兼顾到国家的法规和政策和相应的企业行为规范。从长期来看,企业会深刻认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对自身发展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切实感受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好处,进而主动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

3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途径

当前我国化工企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40%,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严重不足,已威胁到化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节能减排成为全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因此,大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只有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化工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的的途径有:加大污染治理的科技、资金投入,全过程控制污染;建立项目选用先进、清洁的工艺,从源头消除污染;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广泛提高职工节能减排意识并从自身做起;加大技改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在企业内部构建“三废”小循环,减少资源浪费;开发“三废”再生资源项目,构建废物多级小循环或大循环;提高废旧物资再利用率;实施ISO14000标准,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等途径。

节能减排要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节能降耗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除了搞好安全、环保、质量管理,不出现资源的无效利用外,化工企业还应该在多方面,如生产的负荷、周期、工艺指标等多方面着手,尽可能使其生产经济合理运行;又如既要抓好节油、节煤、节电等能耗,也要抓好节水、节汽、节氨、节盐等物耗,真正做到能耗和物耗都最低,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要求。

另外,我国能源资源市场价格过低,没有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价值以及环境成本。过低的能源价格以及较弱的排污收费的力度,致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滑向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大的低端产品和落后产业,不利于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应当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理顺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体系,加大惩罚违法企业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将节能降耗与能源企业及能源消费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各方面节能降耗的积极性。

为此,借鉴日本等先进节能减排国家的经验,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以及清洁发展机制,实施能效标准管理,扶持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等等。企业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长远打算,自觉地节能降耗,实现集约经营,从而建立起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

4 结束语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理解到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对企业现阶段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我们在所实施的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中实现了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将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企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充分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推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将始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钱伯章. 节能减排的化工产品和应用工艺开发进展(下)[J].上海化工,2008,(05)

[2] 章文.化工节能减排应用工艺开发进展[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05)

第5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中小企业 能源利用率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类对资源利用率低,空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导致“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等。因此,全球关爱地球、保护我们的地球成为时代的主题,低碳经济更是成为主旋律,世界各国快步进入低碳经济步伐。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不能再走“先污染后处理”高碳经济,坚持走低碳经济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国家经济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势必要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道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含义

低碳经济是一个新概念,是应工业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气候环境恶化提出的概念。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人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为了获取能源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导致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大气碳库,从而引发了温室效益、环境污染等灾难性问题。事实标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世界文明带来的阴暗前景,高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平衡失调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那种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由此,以低碳经济模式为基本内涵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提到了日程之上。

因此说,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经济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慢全球变暖的速度,优化生活环境;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频率、程度;有利于后代生产生活。再次,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和石化等国民经济多种行业中,尤其是高峰期,减低煤炭、电力供应紧张程度。再次,提倡低碳消费,把低碳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节省家庭生活开支。国家是否能够完成由高碳时代向低碳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成功步人低碳经济社会,主要在于中小企业能否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二是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二、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数已达4 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9.8%,而且分别占GDP的60%、就业的80%、税收的50%和出口的60%左右,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低碳经济作为全世界一次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势必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一波巨大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浪潮,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责无旁贷。在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1.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小企业也不例外。第一,中小企业的资金不充足,过多的精力放在短期项目、回钱快,忽视那些相对于长期性、有市场前瞻的清洁项目;第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有限,本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低、缺乏创新能力或有能力创新人员,聘请不到有能力的人才或中小企业有创新人才,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而不是冷语讽刺,应是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而不是留不住创新人才,给不了人才创新平台。

2.能源利用率低

能源有限利用率亦称“能源利用效率”或“能源利用率”。有效利用能量在供给能量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供给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或反映能源利用效果。有效利用率高反映能源利用效果好,反之则说明利用效果差。其计算公式为:能源有效利用率=有效利用能量/供给能量× 100%企业能源利用率=用能设备总有效热+输出热/输入热× 100%。

能源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资金有限,管理不科学等等,造成资源过度开采、浪费使用和低效率配置。譬如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不少产品市场淘汰和企业倒闭、破产等,使它们成为这次经济危机的牺牲品。这次经济危机留下的主要成果和今后世界引擎是低碳经济,与此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将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弄潮和指导者。

3.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扶持不够

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 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4.中小企业缺乏低碳环保意识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淡薄,部分高级管理者对节能减排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片面追求企业利润增长,没有将资源短缺和牺牲环境的成本纳入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中。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普遍存在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低等问题,加之缺乏科学严谨的管理模式,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技术落后与管理的无序往往导致能耗大,污染严重,加之缺乏合理配置资源能力和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恶性循环。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中小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拓宽资金来源,通过政府政策、个人融资等多途径多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做后盾。加大资金投入,抓技术改造。安设工业电视监控系统、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加大对基础建设投入,对机电、运输、排水及供风等各项系统进行重点完善及改造,通过抓重点项目,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中小企业生产力。依靠科技手段提高能源质量、监督控制高难度、高危险的工作,实现生存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中小企业在创新低碳技术过程中,要依托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和软环境的优势, 与之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低碳产品。

2.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大力发展清洁产业,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调整能源结构,从而降低碳排放量。同时,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较大。

3.要搭建创新型人才平台,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坦途也有坎坷,有成功也有失败。因此,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建立创新型人才保护机制,对创新型人才取得成就就要大力鼓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鼓励他们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坚持攻关,乐于奉献。要创造条件让创新型人才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搞研究、搞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力度,如鼓励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中小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业也可以借贴息;政府应加大财政倾斜投入力度,建立高效节能产品、环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落实补贴资金,制订具体方案,加大对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制订税收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形成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引入创投基金,等;鼓励产业基金,如市政债券、价格补贴性的转移支付,促进低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结尾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贡献,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着眼于低碳经济,中小企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小企业,更好履行一个优秀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琳,杨坤,张丁.中小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创新策略选择.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张明龙,张琼妮.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生态经济.2011(4).

第6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文

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小企业而言,循环经济下的技术创新具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价值性,更强的外部经济性和多领域技术协同创新的系统性等特点。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创新是技术变革的集合,具有扩展性、价值创造性及难以模仿性,技术创新一旦被导入到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活动中,可产生四重功效[11],即原始创新的引擎效应、模仿创新的扩张效应、继起创新的持续效应、结构优化的集成效应,从而导致一系列科技新发明、新创造不断涌现,并被引入到新一轮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中,转化为中小企业的现实生产力,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带来技术进步,助推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首先它促进各循环经济领域内的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意味着消耗降低、能效提高和资源替代、资源利用率提高,同时带动全社会各相关领域中小企业管理技能、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生产改进、知识积累和服务完善等。其次,促进产业间或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和扩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联盟技术水平或行业技术整体水平;再次,提升单个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能力及服务管理水平。创新是循环经济物化的实现手段,是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加速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及宗旨需通过技术创新来延伸与体现,它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将新产品、新工艺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借助技术进步或国内外科技合作,进行技术扩散和推广,从而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刺激规模投资,促进技术产业化,达到知识产出和价值增值最大化,从而提高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竞争力,开启数字化循环经济发展新时代。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历程

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突出,因此美国的中小企业被视为“美国经济的脊梁”,日本的中小企业为“日本经济活力的源泉”,意大利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这些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世界瞩目。从总体上看,主要经历3个递进阶段,从5个维度落实推进。第一阶段是重视污染物形成后对末端治理技术的研发创新。在政府相关法令、各种行政手段及民众强烈要求下,技术创新逐渐受到中小企业的普遍重视,创新活动主要针对废气、废水、废渣等传统“三废”和工农业显性污染,目的是依靠技术进步实现污染控制与治理。其中,空气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焚烧或填埋等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广泛、快捷,“深绿色技术”和“浅绿色技术”创新成为焦点。除此之外,中小企业注重开发市场前景好的绿色技术,也配合政府研发基础性、周期长、投资高、回报慢的环境友好技术,避免技术创新受到市场机制缺陷的影响,通过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使绿色技术迅速渗透到各行业。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为发展循环经济而实施的技术创新处于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民众监督的被动发展状态。第二阶段是技术创新从被动防治、源头治理走向标本结合的主动预防。一是基于市场需求,中小企业针对废弃物产生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开发预防技术,依托技术创新对污染产生、发展和结果进行全过程治理,促使清洁生产技术、工业生态技术等持续改进,相关技术知识连续积累,形成比较优势。生态工业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产业化发展使静脉产业快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之一。二是这一阶段的渐进创新或建构创新,都以满足环保需要、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循环经济型技术的持续创新为目的,努力缩短技术生命周期,以创新加快产品及技术的更新换代,使生产与消费活动对环境危害愈来愈小。三是带动各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组合、集成、扩散,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集成能力,注重产业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由工业领域渗透到消费领域和社会循环系统,并引领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利用集成创新,使中小企业服务于全球化的循环经济发展。发达国家通过广泛寻求国际科技合作、单边或多边科技合作,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国际科技合作促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成为竞争力强的多技术企业,从而使循环经济所需的技术创新不断积累并跨越国界。中小企业通过出口或进口成熟的循环经济型技术、产品和设备,使技术创新主导跨国企业的经营战略方向,与其它国家共建全球研发网络,建构技术创新国际战略联盟,以此推动国内外中小企业成为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主体。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从5个维度,依托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一是企业内部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二是企业或产业生态工业网络共生技术创新及产业链技术创新;三是废物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创新;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的集成技术创新;五是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中所需的技术创新。发达国家重视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向产业化发展并向全世界扩散,市场前景广阔。以瑞典为例。瑞典中小企业数量多、经营面广,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在环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创新型公司、成熟型企业和先进的试验和测试条件,环境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这些环境技术型企业多为中小企业,80%的企业雇员人数不足10人,雇员超过50人的企业仅占5%[12]。尽管规模小但出口全球,如许多中小企业有长达数十年的循环经济技术和项目出口经历。2008年瑞典环境技术型企业的出口额约为52亿美元,同比增长4%[13],其“共生城市”项目出口平台有700多家中小企业向国外城市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国际合作[14]。瑞典中小企业在环境技术创新、新能源利用、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咨询、垃圾能源化、工业与建筑节能、热泵与热交换、水处理与生物燃气、生物燃料、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海洋能利用等领域尤为领先[15],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得到世界公认。可以说,瑞典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全球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汉市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现状

自21世纪以来,着眼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我国以绿色低碳和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出台多种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培育循环经济型新兴产业。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武汉市政府亦不例外,利用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机遇,以东西湖、青山国家级和阳逻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为依托,激励全市中小企业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制度激励、项目推进、示范带动等多项举措下,许多中小企业实现了“循环”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技术创新多样化助推武汉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1)技术创新引领节能减排。武汉市中小企业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宗旨,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组织与实施节能减排型技术创新项目,创新节能环保机制。利用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依靠技术创新启动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工程”,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定期“企业能源消耗绿色报告”,构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发展新模式。(2)技术创新促进清洁生产。武汉市中小企业借助本土科教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开展多元化、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的技术创新方式,大力发展智能化、集约化、清洁化的“三化”技术,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生产清洁产品,努力实现能源清洁化、工艺环保化、产品绿色化目标。(3)技术创新提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武汉市中小企业立足废弃物资源,大力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餐厨垃圾(餐饮企业)及建筑垃圾集中处理率、再生资源集中处理率、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都有较大提高。如2011年武汉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2.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98.5%[1]。(4)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工艺改造。工艺技术是进行产品研制与生产的重要实现手段,武汉市中小企业着力抓好技术改造,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发展空间。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是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打造5个“绿色”工程:绿色产业、绿色工程、绿色生活、绿色行动和绿色经济制度,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二是以产业调整、技改节能为重点,借助创新成长计划,组织实施传统工艺节能改造工程,强化节能降耗,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责任制,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新生产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工艺装备数控化率和工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小企业整体工艺水平大幅提升。(5)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助推中小企业构建内外合作共生链。武汉市中小企业注重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以技术创新与协作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及副产品互换的产业生态系统。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跨国、跨区域、跨行业组建产学研联盟,形成技术联盟协作网,打造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实现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催生创新高效化。如江南实业公司回收加工的废弃塑料量占武汉市废弃塑料总量的1/3,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9亿元;云峰能源环保公司收集青山热电厂、武钢江南热力公司等企业的废热资源,可为200~300家学校、酒店供热[17]。

武汉市中小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武汉市中小企业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国内外比较来看不尽人意,创新的广度、深度及水平与国外差距明显,缺乏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主要问题在于:(1)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循环经济型企业认定工作滞后。我国对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企业均有认定标准及优惠扶持政策,但对循环经济型企业的认定尚未展开,这导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小企业不能及时享受政策优待。适合技术创新的信贷金融服务不到位,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同时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及服务平台的协调、联络和监管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的制度激励不完善,不利于创建循环示范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2)技术创新人才不充裕,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根本。武汉是人才大市,科教实力雄居全国第三,人才比较优势突出,但中小企业在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实践中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受制于企业体制、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中小企业从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人才数量不多,整体水平也不高;尖端人才相对匮乏,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明显缺乏;人才显性与隐性流失现象并存,流失频率不断加快,技术骨干集体跳槽或同时离职现象屡见不鲜,高水平、稳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有待形成。另外,由于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较小,武汉市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创新人才及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先天不足,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支撑体系的维持只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联。这种旧模式导致企业在新技术的立项、设计、研发、实施等各个阶段,因畏惧技术创新成本和市场风险,而甘于技术追随和引进,使一些中小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无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创新,均停留在低水平状态,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3)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投入不稳定,技术创新缺乏统筹兼顾。武汉市中小企业在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时遭遇资金瓶颈,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拨款是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境外资金引进困难,国内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对此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顾虑创新成本、创新风险及由技术困境引起的研发周期不确定。同时,从整体上看,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企业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全面部署与顶层设计,缺乏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和科学统一的技术创新战略部署;在循环经济的创新活动目标、创新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缺乏宏观调控和战略协同机制,导致中小企业难以总揽全局和兼顾各方,不能合理配置和整合各方创新资源,与大企业、科研院所或政府的合作创新、联合创新及协调发展、创新管理方面的整体调控能力有待强化。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时,存在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创新、创新趋同的现象。

推进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战略对策

武汉市中小企业要想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在国家竞争、区域竞争、城市竞争中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典范,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须从以下方面探索适合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

弘扬和培育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精神首先,全社会要着力培育循环经济理念,弘扬技术创新精神。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全社会要营造崇尚竞争、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小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改变企业或个人只注重经济效益的传统技术创新观,营造技术创新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的新理念,从而有利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其次,中小企业要多元化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实现产品技术及其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管理、制度结构、市场流程等全方位的协同创新,加快信息、资金、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有形或无形资源的融合进程。通过整合类的实际操作,深化员工的创新意识。再次,要坚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企业竞赛,定期召开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会,通过创新标兵的事迹宣传或表彰等手段,激励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企业、创新小组及个人,借助创新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提高企业员工从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再次,中小企业要让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成为人才竞争、领导选拔的价值评价体系之一,让技术创新精神、循环经济理念切实渗透到员工心中,落实到创新行动中,从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首先,国家应出台奖励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尽早出台循环经济型企业认定标准,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各种政策扶持。市政府依据标准并结合市情,对所有企业进行筛选、认定,完成循环经济型企业的认证工作。认证有助于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攻关给予大力扶持,使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依托经济政策的驱动,产生导向和增值作用,从而塑造全新的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服务链,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专项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激发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武汉市各级政府要结合市情、区情及自身优势,确定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先发展领域,制订中小企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科学发展整体规划,加强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协调统一,并完善单个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和内部管理。再次,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和绿色收费制度,加快出台各类产业政策、绿色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金融政策、消费政策及奖励政策,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及技术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为中小企业开展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扫除资金障碍和分散技术风险。最后,各级政府应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建立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园区、企业与园区、企业间、政府与公众间的联系机制。同时,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有效遏制市场对资源、环境配置的失灵;通过专项指导,加强政府的有限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健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绿色GDP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财政监督力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借助市场机制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强化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加强基于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面向武汉市优势及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及集成示范,不断攻克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促进科学优势向循环经济型技术优势的转变,研发高新技术,带动产业化建设,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完善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其次,建立与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支撑和引领循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主旨,以适宜技术组合、技术平台及重点实验室构建为重点,以设计循环经济相关技术标准为核心,以完善循环经济技术评估体系为保障,以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为目的,以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官产学研结合等有效形式,依托海内外科技园区建设,为中小企业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搭建平台,引导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集聚,推动中小企业整合内外资源,优化组合各种技术路线,优先发展多学科交叉、跨行业共进的公益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重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合作为基石、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面向循环经济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体系首先政府要建立稳定、持续的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保障机制和奖励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大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要逐年增加面向循环经济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且投入比例应达到或高于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指标。同时,不断鼓励从事循环经济实践的中小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和市区等各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或科技三项费用的支持。由各区政府设立的科技发展基金、科技风险基金、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奖励资金也应不断提高资助力度,扶持、奖励对创新作出贡献的中小企业、个人及团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资金的联动效应。其次,中小企业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踊跃参与中央和地方各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获取国家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而设立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再次,开展基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专项活动,促进中小企业多途径融资,建立技术创新与创业投资相结合的体系及机制,搭建本地中小企业与金融合作的互动平台,以各种政策吸引海外资金、民间资本加盟技术创新;争取上市融资,或通过配股、增发等多种方式再融资,促进本地中小企业并购重组,不断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中小企业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补充、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多途径投融资体系。

第7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文

德国企业在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上表现并不算出众,但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的出口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中流砥柱并不是西门子、拜耳、奔驰等著名企业,而是诸如布里塔、豪尼、希拉布兰德等不甚有名的中小企业。

激发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就业和活跃市场经济,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支撑经济发展,深化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战略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不断深化,积小胜为大胜,在调整中创新、在创新中调整。

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2012年,全省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50万户,位列全国之首。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有42665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万亿元,实现利税6998.06亿元、利润4452.2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62.4%和64.7%。中小企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外贸易的生力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保证。中小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到2015年,全省现有4万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阶段性转型升级目标;万家科技型、高成长型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一批综合实力强、现代化水平高的生产业企业脱颖而出。

支持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高端发展。产业高端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必须大力加强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欧盟中小企业研发新成果是大企业的3-5倍,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2倍;德国2/3的专利技术是由中小企业研发并申请注册的。美国某机构评定的20世纪最重大的65项发明创新,都是由中小企业和个人完成的。各国十分重视加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我省传统产业比重偏大,目前达到75%左右,高端制造优势不够明显,总体处于中下端,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研发水平不够高等。我们要在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整合技术创新链条,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引导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以实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工程为重要载体,着力培育一批创业创新领军企业,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更多企业转向追求高科技、高增长、高质量的科技创业,更多地在自主核心技术、新型商业模式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

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淘汰落后产能,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江苏是全国的制造业大省,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落后产能淘汰机制方面形成的一些成功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很好借鉴。例如,日本在解决萧条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过程中,采取由政府与产业界合作预测未来供求,对“过剩部分”由政府出资收购报废;美国采取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做法淘汰落后产能;德国利用信息技术直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机械制造、精密加工、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及汽车、钢铁等行业的生产与制造,都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我省要更多地从政策制定、规划引领等方面推进产能过剩问题解决,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业发展,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要更多地围绕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把好入口关,并及时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解决产能过剩。新一轮的淘汰落后产能已经开始,面对我省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弱,资源、能源消耗大的严峻挑战,如不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经济的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要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当前调整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加强对既有产能过剩行业的分析研究,抓紧制定落实产业调整和优化方案,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在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的同时,切实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的推广和普及。以工业领域中小企业为重点,着力抓好能源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减排压力大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工业园区集中供能和污染集中治理,加大重点行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步伐,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重点用能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节能管理制度建设。发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淘汰落后产能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现有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服务平台建设和培训教育、节能诊断、清洁生产审核、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依靠人才、技术、品牌支撑,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入产业集聚发展提升阶段。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总体上看,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五大类产业集群:外资带动型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市场和资源带动型产业集群、科技驱动型产业集群和跨区域联动产业集群。一直以来,江苏坚持以规划为先导,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推动中小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2012年,全省已累计认定公布47家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中小企业集聚区入驻企业约11万户,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1万亿元。目前,全省共有69家省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5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12家,千亿元产业集群2家。全省特色产业集群的品牌逐步树立,涌现出“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叠石桥”、“中国牙刷之都”、“中国酒店用品之都”等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规模,事关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局。今后一个时期,随着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按照打造转变发展方式引领区和培育竞争优势制高点的要求,要坚持特色引领、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把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力争将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

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促进产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看,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不能四面出击把战线拉得太长,而必须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专、精、特、新”,这既是中小企业的定位,也是中小企业的特色之路。坚持把“专精特新”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专”就是专业化发展,提高生产工艺、产品和服务、市场专业化水平,鼓励为大企业配套,加强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培育一批“配套专家”;“精”就是精细化发展,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开展精细管理,生产精良的产品,提供精致服务,走差异化成长道路;“特”就是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出发,形成特色产品、特色服务;“新”就是新颖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功能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新”取胜,提高核心竞争力。我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供应链要求,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壮大一批“小而优”、“小而强”和行业“隐形冠军”企业为目标。每年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并在细分行业内技术领先、产品质量优、市场份额高、经营业态和管理方式上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15年,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0000家以上。

加快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力军,是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力量。十报告中强调:“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从初创期开始,始终坚持生产与科技紧密结合,发展与创新同步前行的理念。一般趋向小型化,从业人员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在50-150人左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从业人员结构多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区,科技人员超过50%,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技术领域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企业以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高于传统产业,研发投入比例较高,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科技型小微企业又是最为分散、最为弱势和最少得到关照的群体。我省小微企业自主创新面临“三缺”难题。一缺引导。科技型小微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底层,难以为政府提供大量的GDP和财政收入,因而,往往得不到重视和扶持。二缺资金。小微企业本身缺乏雄厚资本,抗打击、抗风险能力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三缺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是一个弱势群体,很难得到周到的金融服务和创新服务。要加大培育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认真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让科技型小微企业真正享受到税收红利。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放大政府采购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作用。三是切实减轻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负担,深入开展规范涉企收费专项治理,清理不合理收费。四是努力缓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落实好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金融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五是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技人员自主创业,创办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对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中介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培育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提高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全省小微企业中的比重。星星之火,必将形成全省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燎原之势,为全省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省经信委中小企业处)

【延伸链接三】

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第8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文

在2007年召开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会议上,有资料表明,2007年1月至7月,中国主要有色金属产品总产量达到1309万吨,比2006年同期增加258万吨,增长24.58%。其中生产铜189万吨,同比增长10.92%; 生产原铝694万吨,同比增长36.28%,比2006年同期增加185万吨; 生产铅159万吨,同比增长7.21%; 生产锌208万吨,同比增长20.56%。

有色金属工业工作流程长,开采、冶炼、加工都需要消耗能源,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热污染、粉尘污染、气体污染,节能减排无疑成为有色行业严峻的客观命题。

有色节能减排遭遇尴尬

有色金属行业一方面想方设法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一方面产量却又在急剧膨胀,这种“翘翘板”的格局让有色金属行业能耗和污染下降困难重重。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透露,按照规划到2010年,中国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将低于14300千瓦时/吨,电解铝废气的集气效率大于98%,净化效率大于99%; 铜冶炼综合能耗达到700千克标煤/吨以下,铜冶炼回收率达96.5%以上。2007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然而由于产量过快增长,有色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不降反升了1.58%。

据了解,国内很多铜冶炼企业仍旧在使用鼓风炉、反射炉等相对落后的粗铜冶炼工艺,所达到的粗铜生产能力大约有50万吨。大约有65万吨的铝电解仍在采用小型预焙槽,另外铅锌冶炼生产中分别有50%、30%左右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需要更新和淘汰。但在目前有色金属产品处于高价位的形势下,淘汰落后产能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铅锌生产企业集中度低,中小企业居多,很多企业位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淘汰任务更加艰巨。

IT助力冶炼能耗降低

一边是约束性指标与达标压力,另一边是淘汰落后产能与有色金属产品高价位诱惑下的尴尬,有色金属行业该如何突围,走向节能减排的绿色目标?

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下称“贵冶”)计控车间刘建群书记表示,要增加产量,势必会加大耗能污染。但产量降下来,又会影响企业的收益。因此目前引入先进技术,实施有效的IT应用,进行项目改造,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6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10~15个百分点; 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4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粗铜综合能耗平均为1000千克标准煤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 氧化铝综合能耗平均为1154千克标准煤,比国外先进水平高50%左右。

康义坦率地表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仍有待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有色金属行业实行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核心。

有色金属行业的能耗与污染主要集中在开采、冶炼、加工三方面。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排放到大气中不仅造成热污染,并且浪费了烟气的余热。而废渣、废泥中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含量更是可观,可以说这些“废品”周身都是宝。过去传统的冶炼方式通过人工的间歇性作业将“三废”丢掉,既污染环境,又降低资源利用率。

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于1979年破土奠基,是“六五计划”期间,经国务院批准成套引进的22个工业项目之一。贵冶1985年正式投产,在当时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还普遍处于“用眼看火候”的传统工艺中时,贵冶率先踢开“绿色”大门。

刘建群表示,有色行业对矿石进行初级加工的工艺有闪速炉、鼓风炉、反射炉等。通常它们也被称为冶炼流程中的“龙头”,节能减排的关键也就落在“龙头”上。传统的冶炼方法通常采用烧结块鼓风炉熔炼,这种方式获得的二氧化硫密度低,不易回收。为此贵冶在建设之初便采用闪速炉,并引进日本住友集团公司提供的全套设备和控制软件。对“龙头”进行参数设定和理化分析后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进行流程控制,开始连续作业。由于冶炼矿石依靠重油燃烧来产生热量,计算机通过对鼓风机热风风量的控制,掌握进入闪速炉氧气量,从而达到控制闪速炉温度,节约冶炼成本,减少重油消耗的目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贵冶就自行改造数学模型,提高氧的效率,使得二氧化硫燃烧充足,以此提高热量,逐步减少油的用量。“全套系统在PDP1134小型计算机上运行。”刘建群说,“该系统是在线控制闪速炉冶炼的整个生产过程,调节和监控各种影响因素,如调节风、油、氧、硅酸矿比率等。控制好了闪速炉,就可以稳定地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提高生产装置的效率,获得最佳效益,为以后冶炼打好基础。但是从1993年开始,闪速炉中使用了多年的、引进的信息系统开始出现问题,随时面临崩溃的危险。”

在各方面权衡后,贵冶和江西铜矿与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进行了系统全面改造。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花费,研发出全新的闪速炉计算机在线控制系统WAX4000,替换了运行了十多年的老化系统。经过几个阶段调试之后,2007年8月1日,新开发的闪速炉计算机优化控制系统一次投入运行,成功投入在线控制。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企业信息系统事业本部总经理冯国宽介绍,有色金属行业中,计算机在线控制系统的运用非常普遍。但由于产品种类的不同,工艺流程的不同,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平台不尽相同,贵冶全新闪速炉计算机优化控制系统属于在线过程优化控制系统。

据了解,这套在线优化系统通过实时采集闪速炉DCS系统和化验分析仪器的数据(矿石、炉料、干矿、闪速炉冰铜品位数据),根据冶炼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利用物料平衡和热平衡原理,构建出多个优化模型,通过前馈和反馈计算,将计算得到的风量、氧量、重油量及其硅酸矿比例输入到DCS控制系统,从而控制相应的阀门,使得所产出的冰铜品位、冰铜温度、渣中铁硅比达到目标值。通过实施该系统,可使闪速炉冰铜品位稳定在62%左右,工艺氧量降低9.8千克/吨冰铜,工艺风量降低38千克/吨冰铜,并可显著减少重油的使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刘建群介绍,贵冶使用闪速炉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对闪速炉进行全面控制,除了从第一环节上减少油耗与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外,其余工艺流程中实行在线控制能够大量进行余热回收。在闪速炉出口与制酸炉之间放置的中温锅炉,通过一套计算机芯片构成小范围监控系统,能够对闪速炉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生产蒸汽,用来发电。实现了在冶炼过程中,“龙头、龙身、龙尾”都运用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正是有了计算机系统的帮助,贵冶在对能耗污染控制中尝到了甜头,正常产品的产量不但得到稳定保持和提高,余热得到有效回收,重油消耗大幅减少。“贵冶的重油消耗已经从每吨消耗57.8千克一路递减达到22.10千克。”刘建群说,“如果没有闪速炉计算机在线控制系统,整个生产流程无法启动,计算机控制是关键!”

而且生产中造成的废渣中硫、黄金与白银也得到了高效利用。刘建群说: “过去生产只管冶炼,工艺流程中不但产生大量的硫,而且废渣中含的黄金和白银也被统统作为废物排放掉。现在把含硫的烟气制作成工业硫酸,一年的产量接近一百万吨。目前还对原矿中的黄金和白银进行回收,厂里每年产生黄金有十几吨,白银上千吨,实现了最大限度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和贵冶一样,金隆铜业有限公司也是采用闪速炉熔炼,如今他们的整个生产系统也已全部实现计算机在线控制。据统计,贵溪冶炼厂与金隆铜业有限公司应用的闪速炉计算机在线控制系统使产量分别提高了8.4%与17.2%,烟尘发生率降低了21.4%,反应塔耗油减少45.2%。两家在不减产的情况下能耗都已经达标。

2006年,中国原铝产量935万吨,耗电1371.72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4.8%和全社会用电量的4.9%。国家进行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中,铝企业就有49个。另外,氧化铝生产耗能也不小,2006年中国生产氧化铝1370万吨,经过换算共耗能1224.66万吨标煤。同时,2006年中国铝加工材产量为815万吨,按照当年综合能耗为700千克标煤/吨计算,共耗能570万吨标煤。据统计,2005年电解铝和氧化铝生产能耗占全年有色金属能耗总量的69%。2006年氧化铝和电解铝产量增长幅度高于全国有色金属产量增长幅度,再加上铝加工方面的能耗,估计整个铝行业能耗占到整个有色金属行业能耗的75%左右。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铝公司”)是由中国铝业公司、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省物资开发投资公司共同以发起方式设立的,氧化铝是中铝公司的核心主业产品。中铝公司在2007年自主开发的“预焙铝电解槽‘三度寻优’控制技术”为节能减排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据了解,在铝电解的生产过程中,电解质温度、电解质初晶温度和过热度(简称“三度”)的控制是重要核心。“三度寻优”控制技术是以计算机在线监控为核心,通过对“三度”的有效控制而形成一套信息化、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这项新技术能够有效地确保电解槽工作在高效率的“临界态”,从而提高铝电解槽的电流效率,降低效应系数,提高大型预焙槽炼铝的能量利用率。

2008年伊始,中铝公司提出,2010年力争实现原铝综合能耗低于14300kWh/吨,吨铝节电250kWh以上,氟化盐消耗再降低4千克/吨,槽寿命达到1900天以上,阳极效应系数降到0.08次/槽日以下,废槽衬基本实行无害化处理。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标志着中国电解铝生产技术步入世界领先行列。

信息部门独立是必然

有色金属行业里中小企业居多,这样的企业往往没有雄厚的资金来进行装备、技术的改进。对于“信息化”的要求是渐行渐远,成立独立的信息部门对它们来说更是不可能。“现在很多有色行业中的中小企业都还没有独立的信息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杨云博说:“很多企业连二级计量都无法达到,信息化三个字更是闭口不谈”。

杨云博介绍,很多有色行业的中小企业在政策的压力下曾设立过信息化部门,但是一段时间后为了精简部门,节约成本,信息化部门也就被首先淘汰掉了,仍然保持“老作坊”的落后工艺。对于这样的中小企业,不是“未达标就关停”就可以解决问题。“很多中小型有色金属生产企业恰恰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关停势必会引起当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也正是有色金属行业进行节能减排的一大障碍。IT应用目前只是让大型企业得到滋润,要蔓延到中小企业,需要从观念到技术、设备的革新,这是一条很长的路。”杨云博感叹到。

对于中铝、江铜这样的大型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虽然较早地迈入信息化通道,但在信息化部门的建设上仍然走过很多的弯路。刘建群在贵冶工作了26年,他告诉记者,建厂之初厂里并没有专门的计算机部门,后来才慢慢建立起来。现在他所负责的计控车间,主要是在对工艺流程进行计算机控制与调试,信息化部门只负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对于生产工艺这一块涉及不多,这使得双方工作起来不免会有摩擦。

信息化部门的独立是必然,这是IT技术助力节能减排需要扫清的障碍。刘建群认为,要实现信息化部门的独立,除了政策、资金的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意识的苏醒。

采访手记

节能减排要实事求是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话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各行各业掀起节能减排“热”。然而过热并非好事,更多的意味着非理性。在硬指标的约束下,企业纷纷进行工程上马、技术改造、引进系统。但遭遇了2007年的达标失利后,2008年无疑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年,这个关键点上我们更应该回归理性,诚实对待这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采访中记者发现,面对约束性指标,肯定与质疑的声音参杂其中。有专家表示2010年能耗降低总量的20%是空谈,也有业界人士认为目标实现是大有可能。

第9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文

    一、顺应形势,打好基础,大胆申报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民工大批返乡,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性。自贡市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全力开展工作,利用地区经济外向联系不紧密、受损小的特点,及外贸型企业转产开发国内市场所需的时间差,或势力受损、国内市场开发占据乏力的特定时机,进一步抢占了国内市场份额,扩大了市场、经济回升更快更好。在这种形势下,地区机械行业的优势企业,通常都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企业决策层有信心有毅力,大胆推出申报,通常情况下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都能获得一定的回报。以阀门生产为例,自贡市是全国闻名的阀门之乡,高端阀门生产企业数十家,能为“西气东输”等国家级重点工程提供阀门配套服务的企业近十家。但是部分企业对国家扶持及项目支持不够重视,认为高新项目、高新企业申请认定及项目申请扶持评审严格,周期长、获得支持力度小,即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因此,放弃申报或申报投入不足,最终难以展现自身实力。结果在后续国内大型项目招标过程中,败给自贡同行,其原因很大程度是输在声誉。竞争对手通过科技系统成功申报认证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经济信息委员会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扶持”,同样的产品但在客户及评标专家心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品质。毕竟通过层层认证评比的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完全比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及其企业产品可靠,令人放心。而这家企业及产品我们在对其进行调研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中,方扭转了其在产业内的排位,同时从产品的内部细节方面的创新,把握了超越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客观事实。这些产品优势通过客观分析论证,较好地向“中小企业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扶持”评审专家组及主管部门陈述,促使企业的技术开发获得了国家扶持,而这种扶持认可通过产品宣传及专业认证硬件展示,客观提升了客户认可度及评标分数,其最终结果让自贡不少同行“醍醐灌顶”,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国家扶持有了=全新认识。

    二、专业机构领会把握方向,提升扶持命中率

    中小企业自身势力相对较弱,智力支撑往往不足,要把企业自身优势展现对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通常要做大量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在完成过程中,如何把握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解决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自身问题,为地方经济或行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是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其贡献及项目特色要超越同时申报的竞争者,有远见的业主通常选择智力服务——工程咨询服务。即由咨询专业机构协同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研究或项目申请报告编制,这种方式在满足主管部门的申请需求“专业咨询机构完成可研报告的要求”的同时,利于项目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挖掘扩展。以2009年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为例,资金的支持方向和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调结构,二是节能减排,三是扩大就业,四是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在明确上述四个领域的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是发挥引导作用,资金使用必须突出重点,不撒“胡椒面”,因此申报项目数量有限,不可能支持到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和服务机构,项目业主在选择申报方向及咨询智力服务的过程中,决策优化极端重要。自贡作为机械新材料国家级产业基地,符合条件的企业众多,初期提出要求的多达十几家,在地方主管部门初步筛选后,安排了五家企业正式向省级主管部门申报。各申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寻求了不同的智力支持或项目对口申报。四川理工学院及自贡JiI南工程咨询中心是川南地区最有势力的理工院校和专业工程咨询机构,5个推荐申报项目有3个是以自贡川南工程咨询中心的资质完成的。这三个项目,咨询机构利用高校专家库挖掘了“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在调结构方面的作用;引导两家企业的项目申报、产品开发立足于节能减排产品的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产品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使申报项目能充分利用公共财政,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另外一个项目,企业产品适应面相对单一、冷僻,但部分产品行销国际市场,有一定优势;同时业主是扩权强县的县域唯一申报单位,县级主管部门及业主一直认为申报成功几率高。但是我们在对项目进行调研分析中客观评价:项目的创新性虽然较高,但产品为氟类衍生产品,过于冷僻且容易让人产生剧毒污染的嫌疑,尽管有环境评价报告及县环保局批文,但评价的结果不足以消除这类担忧。因此,我们明确表示了项目申报的难度和风险,希望业主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让上级部门消除担忧,积极推动项目入围。鉴于业主的执着及希望通过扩权强县方面的优势实现突破,我们做了“新兴产业建设项目”方面的对口申报,希望省管的扩权强县——富顺能围绕这个项目,展开对高新材料研发方面的支持。加大类似项目的扶持力度,打开工业强县的运作平台。经过省级专家评审、主管部门批准,自贡川南工程咨询中心、四川理工学院为业主研究论证、编写资金申请报告的两个机械类项目,获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800万元。而富顺县推荐的氟类新型产业项目正如我们调研时指出的一样,在项目评审排位中滞后这两个机械类项目。毕竟自贡市国家级机械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地方政府在重点上是加强节能环保制造基地的建设,新材料项目在申报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其排位结合其他情况(如产值、利税、就业都不如),必然第三。第三的尴尬排位尽管令业主失望,但是通过咨询机构的开发挖掘,一方面给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规范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使转型期的地方政府在服务企业方面更加到位。同时这种服务,一定程度成功游说了地方主管部门,使项目在落户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三类规划地块——晨光工业园后,与国内氟类生产龙头企业实现了更好的配套,其自身发展在地方政府土地及税收方面的扶持后,实现了快速增长。其直接获益不低于“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的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额。业主在地方相应扶持获得后,对比项目申报成本,非常感谢我们所做的工作。自贡同期申报的另外两个项目,由其他机构协助业主申报,但是都未成功。2010年这两家企业委托我们重新进行了项目研究及申报材料包装,成功获得了“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扶持。两次申报的对比,业主客观的评价委托机构必须有全面的专家队伍支撑,对项目的特点特色要把握准确,同时针对地方政府关注要点,扬长避短实施错位申报,有效挖掘项目、产品等资源,使申报围着政策转,产品迎着政策上。业主特别赞赏我们将同一项目、同样产品通过不同视角的挖掘、提炼,实现了评审过程的有效说服,即真正做到了政策的领悟把握,使项目自身不同特点、产品不同理念,无缝对接了各级主管部门及评审专家,实现了申报的成功。